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468-0302c.png

元和郡县志卷十五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二/)
晋州(平阳望/)
(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三/元和户六千五百六十七) (乡一百四十八/乡五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即尧舜禹所都平阳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
国时属韩后韩将冯亭以上党降赵又属赵在秦为河东郡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468-0302d.png

称汉建都于此前赵录曰太史令宣于修之言于元海曰蒲
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昔都愿陛下都之于是迁都平
阳后魏太武帝于此置东雍州孝明帝改为唐州寻又改为
晋州因晋国以为名也高齐武城帝于此置行台周武帝
平齐置晋州总管义旗初建改为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置
晋州三年为总管府四年为都督府贞观六年废府复为晋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468-0303a.png

(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里/东南至泽州四百一十)
(西至慈州二百二十里里/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
(东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赋) (蜡烛麻/布)
管县九
临汾 襄陵 神山 岳阳 洪洞 霍邑
赵城 汾西 冀氏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468-0303b.png

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魏置平
阳郡平阳县属焉隋开皇元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
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
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
尚书曰壶口治梁及岐
潏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468-0303c.png

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
流实晋之胜境也
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和元海太子也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聪元海第四子也
襄陵县(紧西北至州二十六里/)
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高齐省周平齐自临汾县移禽
昌县于今理属晋州隋大业二年改禽昌为襄陵取汉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468-0303d.png

者后魏禽赫连昌以置县故也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潏水在县北十五里
黑水经县北二十五里
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
神山县(中西至州七十八里/)
本汉襄陵县地也武德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置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468-0304a.png

改为神山县焉
黑山今名乌头山在县东四十四里黑水出焉
羊角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
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武德三年见神于羊角山下
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一千年其
年敕遣通事舍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
岳阳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468-0304b.png

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改为岳阳县因山为名
义旗初建属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改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东三十里
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周回四十里
东池堡在县南三十三里今堡中见贮义仓北面绝崖
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二里
洪洞县(望西南至州六十里/)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468-0304c.png

肸汉以为县属河东郡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隋开皇
三年罢郡改属晋州义旗初建改为洪洞县因县北故
洪洞镇为名也
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事具霍邑县
汾水自赵城县东流入
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后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曰周
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468-0304d.png

禽昌故县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后魏太武帝禽赫连昌
置因以名焉
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霍邑县(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彘县也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即周厉王所奔之
邑后汉顺帝改为永安县属郡不改后魏初省及宣武
正始二年又置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468-0305a.png

此义师之至也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
父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当东南
傍山取路我当助帝破之遣人视之果有微道高祖笑
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我耶于是进师去城十馀
里老生战败刘弘基斩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德元
年废郡复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又隶
晋州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468-0305b.png

太岳郑玄注曰今河东彘县霍太山是也
吕坂在县西南十里有吕乡晋大夫吕甥之邑也吕州
取名于此
汾水经县西二里
彘水出霍山经县南一里
普济寺贞观八年奉诏以破宋老生于此置寺
周厉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468-0305c.png

本汉彘县地即造父之邑也自汉迄晋不改(案后汾西/县志云后)
(汉改彘县为永安县此云/自汉迄晋不改有脱误)后魏太武帝废赵城县义旗
之初分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德元年
废郡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属晋州
汾水出县西四里
霍山庙在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灵验贞观五年
敕令修理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468-0305d.png

本汉彘县地属河东郡后汉改彘县为永安县高齐又
于此置临汾郡及临汾县隋开皇三年改临汾县为汾
西县十六年改属汾州十八年改属吕州大业二年改
属晋州义旗初属霍山郡武德元年又属吕州贞观十
七年废吕州又属晋州
汾水在县东三十五里
冀氏县(中西至州一百九十二里/)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468-0306a.png

于猗氏城南置冀氏县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西三十里
沁水在县东一里
慈州(文城下/)
(开元户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五/元和户一千八百七十七) (乡三十传写缺/案乡数)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夷吾所居也左
传曰骊姬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蒲与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468-0306b.png

曰二屈今平阳郡北屈县也左传屈产之乘亦此地秦
兼天下县属河东郡汉北屈县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
于北屈县南二十一里置定阳郡即今州理是也隋开
皇元年改定阳郡为文城郡贞观八年改为慈州州内
有慈乌戍因以为名
州境(东西五百五十一里/南北二百一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八十五里/东南至东都七百二十五里)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468-0306c.png

(东南至绛州二百四十里/西至龙门县一百八十里)
(正西至黄河六十五里里/西北至丹州一百八十)
(北至隰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赋) (蜡/布) (白密/麻)
管县五
吉昌 文城 昌宁 仵城 吕香
吉昌县(中郭下/)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468-0306d.png

阳郡并置定阳县会有河西定阳胡人渡河居于此因
以为名隋开皇十八年改定阳县为吉昌县贞观八年改置慈
州县依旧属焉
壶口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风山在县北三十里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未尝暂
止当其冲略不生草故以风为名
黄河北去县六十里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468-0307a.png

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地齐后主武平二年
遣右丞相斛律明月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破周兵于
此城遂立碑以表其功其碑见存齐氏又于此城置镇
隋开皇废武德二年又置镇九年废城高二丈周回五
里
文城县(中东南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斤城县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468-0307b.png

孟门山俗名石槽在县西南三十六里淮南子曰龙门
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
之孟门水经注曰风山西四十里河水南出孟门与龙
门相对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扼今按河中
有山凿中如槽东流悬注七十馀尺
文城故城在县北三十里故老曰此城晋文公为公子
时避骊姬之难从蒲奔狄因筑此城人遂呼为文城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468-0307c.png

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分临汾县置太
平县孝文帝又分太平县置昌宁县属定阳郡隋开皇
元年改属耿州十八年又属汾州大业二年改汾州为
文城郡县仍隶焉贞观八年改为慈州县又属焉
两乳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有两岫望如乳形因以为
名
黄河北去县七十九里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468-0307d.png

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馀尺其西
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也以城在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
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碑今
见在
禹庙在县西南一百五里龙门东岸上其碑是后魏孝
文帝所立
晋荀息墓在县东北六十里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468-0308a.png

本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后魏于此置仵城郡领京军
县孝文帝改京军县为仵城县隋开皇三年废仵城郡
改属文城郡皇朝改属慈州
石门山在县北六十里
拓定故城在县西一里周保定四年置以高齐境因以
为名隋废
吕香县(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468-0308b.png

县属仵城郡孝文帝改为平昌县隋开皇十六年省平
昌入仵城县义宁元年于此置平昌县贞观元年改为
吕香县因旧吕香镇为名属慈州
马头山在县南六十里其山峭嶷形如马首因以为名
横岭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隰州(大宁下/)
(开元户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三/元和户二万三千三百四十九) (乡四十八/乡二十四)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468-0308c.png

地在汉为蒲子县属河东郡后魏初属仵城郡孝文改
蒲子为长寿县太和十二年于此置汾州周宣帝大象
元年于今州东百步置龙泉郡隋开皇五年改为隰州
大业三年又改为龙泉郡武德元年又为隰州尔雅曰
下湿曰隰以州带泉泊下湿故以隰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取慈州路至上都八百八十五里/东南至东都八百八十里)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468-0308d.png

(南至河一百四十里里/西至延州三百六十)
(北至石州二百五十里里/东北至汾州二百七十)
贡赋(开元贡/ 赋) (蜡/布) (白蜜/麻) (麝香/) (胡女布/)
管县六
隰川 蒲 大宁 温泉 永和 石楼
隰川县(中郭下/)
本汉蒲子县地也属河东郡魏少帝分河东置平阳郡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468-0309a.png

又于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属焉周宣帝改置长寿县隋
开皇十八年改为隰川县南有龙泉下湿因以为名属
隰州
蒲水源出县东北石楼山
黄栌水出县东北黄栌谷
故横城在县南三十五里隋仁寿四年杨谅作逆遣伪
将吴子通屯兵筑城于此横绝蒲州道因以为名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468-0309b.png

本汉蒲子县地后魏于此置石城县后废周宣帝于石
城故城置蒲子县因汉蒲子县为名也属定阳郡隋开
皇五年改属隰州大业二年改为蒲县
五秃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五秃周回七
十七里
常安原在县西南四十里东西广四十里南北长二十
里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468-0309c.png

大宁县(中东北至州八十六里/)
本汉北屈县地也属河东郡后魏于此置仵城县寻废
周武帝又于废县西三里置大宁县属南汾州隋大业
二年省武德二年于此置中州复置大宁县以属焉贞
观元年废中州以县属隰州
孔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
去名二丈其深不测因以名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468-0309d.png

蒲水一名斤水去县六十步
浮图镇齐河清四年筑隋移大宁县理此即今县理是
也
温泉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土军县地也后魏于土军故县东七十里置新城
县属吐京郡太武改为岭东县孝文帝改为新城县武
德三年于县东南四十里置北温州及温泉县因县南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468-0310a.png

隰州
远望山一名可寒堆在县西七十里高五里周回七十
五里
西阳泉源出县东北去县十里
永和县(中下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狐讘(之涉/反)县属河东郡后汉省魏初复置狐讘县
属河东郡魏废高齐后主于其城置永和镇周宣帝废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468-0310b.png

十八年改临河为永和县以县西永和关为名也
楼山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黄河东去县六十里
狐讘故县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石楼县(中下东至州九十里/)
本汉土军县也属西河郡晋省后魏孝文帝于此城置
吐京郡即汉土军县盖胡俗音讹以军为京也隋开皇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468-0310c.png

东石楼山为名也
石楼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水经注曰蒲水出石楼山
黄河东去县九十九里
龙泉水出县东南去县十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故得
龙泉之号
县理城汉土军城也其城圆而不方故谓之团城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468-0310d.png

元和郡县志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