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603-0210a.png

通典卷十九
唐 京 兆 杜 佑 君 卿 纂
职官
伏羲氏(太/皞)以龙纪故为龙师名官(师长也龙化其官长/故为龙师春官为青)
(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张晏曰庖羲氏将兴神龙负图而至因以名师与其官)
(也/)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水名(共工氏以诸侯霸有/九州者以受水瑞故)
(以水名/其官)神农氏以火纪故为火师火名(火德也故为炎/帝春官为大火)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603-0210b.png

云师云名(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
(为黄云也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其官也)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
鸟纪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凤鸟知天时故/以为历正之官)玄
鸟氏司分也(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伯赵氏司至也(伯赵伯劳/也以夏至)
(鸣至冬/至止)青鸟氏司启也(青鸟鸧鴳也以立春/鸣立秋止鴳音晏)丹鸟氏司
闭也(丹鸟鷩雉也以立秋来立冬去入/大水为蜃以上四鸟皆历正之属)祝鸠氏司徒也
(祝鸠鹪鸠也鹪鸠孝/故为司徒主教民)鴡鸠氏司马也(鴡鸠王鴡也挚而/有别故为司马主)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603-0211a.png

鸠氏司寇也(爽鸠鹰也挚故/为司寇主贼盗)鹘鸠氏司事也(鹘鸠鹘雕/也春来冬)
(去故为司事鹘音骨雕音陟/交反似山鹊而小至春多声)五鸠鸠民者也(鸠聚也治/民尚聚故)
(以鸠/为名)五雉为五工正(五雉雉有五种西方曰鷷雉东方/曰鶅雉南方曰翟雉北方曰鵗雉)
(伊洛之南/曰翚雉)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夷平/也)九扈为九农
正(扈止也止人使不淫放也扈有九种春扈鳻鶞夏扈/窃玄秋扈窃蓝冬扈窃黄棘扈窃丹行扈唶唶宵扈)
(啧啧桑扈窃脂老扈鴳鴳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者也鶞音敕伦反唶音子夜反啧音壮革)
(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603-0211b.png

(见于郯子/而学之)又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社稷五祀是尊是
奉(五官之君长能修其业者死配/食于五行之神为王者所尊奉)春官木正曰勾芒(正/官)
(长也取木生勾曲而/有芒角其祀重也)夏官火正曰祝融(祝融明貌也/其祀黎也)秋
官金正曰蓐收(秋物摧蓐而可/收也其祀该也)冬官水正曰玄冥(水阴/而幽)
(冥其祀修/及熙焉)中官土正曰后土(土为群物之主故称后也/其祀为勾龙焉在家则祀)
(中霤在野/则祀社)唐尧之代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时(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故/尧命之使敬顺昊天昊天言元气广大星四)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603-0211c.png

夷曰𤾉谷(宅居也东表之地称嵎夷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𤾉谷𤾉谷嵎夷一也羲仲居)
(治东方/之官)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寅敬宾导秩序也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东)
(方之官敬导出日平均次/序东作之事以务农也)申命羲叔宅南交(申重也南/交言夏与)
(春交举一隅以见之/此居治南方之官)平秩南讹敬致(讹化也掌夏之官/平序南方化育之)
(事敬行其教以致其功/四时同之亦举一隅)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昧冥也/日入于)
(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昧谷曰西则嵎夷/东可知此居治西方之官掌秋天之政)寅饯纳日平
秩西成(饯送也日出言导日入言送因事之宜/秋西方万物成平序其政助成物也)申命和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603-0211d.png

(明从可知也都谓所聚也易谓岁改易于北方平均在/察其政以顺天常上总言义和敬顺昊天此分别仲叔)
(各有/所掌)允釐百工庶绩咸熙(允信釐治工官绩功咸皆熙/广也言定四时成岁历以告)
(时授事则能信治百/官众功皆广叹其善)内有百揆四岳(四岳分主四方诸/侯者也周礼正义)
(曰四岳四时之官主四岳之事始羲和之时主四岳者/谓之四伯至其死分岳事置八伯皆王官其八伯唯驩)
(兜共工放齐鲧四人而已馀四人无文可知故书傅云/惟元祀巡狩四岳八伯尧始以羲和为六卿春夏秋冬)
(者并掌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分置/八伯以九州而言八伯者据畿外八州也畿内不置伯)
(以乡遂之吏主之四岳之外更有百揆之官者但尧初/天官为稷至尧试舜天官之任则谓之百揆舜又命禹)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603-0212a.png

以伯禹作司空使宅百揆(禹代鲧为崇伯入为天子司/空治洪水有成功言可用之)
弃作后稷播百榖契作司徒敷五教(布五常/之教)皋繇作士正
五刑(士理/狱官)垂作共工利器用(垂臣名共谓供/其百工职事)伯益作虞
育草木鸟兽(虞掌山/泽之官)伯夷秩宗典三礼(秩序宗尊也三/礼天地人之礼)
(伯夷臣/名姜姓)夔典乐教胄子(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
(子中和祗/庸孝友)和神人(命夔使/勉之)龙作纳言出纳帝命(纳言喉/舌之官)
(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盖亦为六官以主天地四时也(崔/灵)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603-0212b.png

(之官命羲和之后使复旧职而掌天地之事又分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使主四时为六卿之任及其末年舜)
(摄百揆改地官为司徒秋官为士冬官为司空春官为/秩宗故尚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分命和仲和叔等)
(使主四时之事又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地官之事也皋繇作士五刑有服秋官之任也)
(禹作司空以平水土冬官之职也伯夷为秩宗典朕三/礼此春官之所司也又周礼正义曰稷为天官羲和为)
(夏官共为/六官也)夏后氏之制亦置六卿(甘誓曰乃召/六卿是也)其官名
次犹承虞制(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殷制天
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典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603-0212c.png

(神仕/者)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
众(众谓群臣也此亦殷时制也周制司士属司/马太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六官)天子之
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府主/藏六)
(物之税者此亦殷时制也周制皆属司徒司土土均也/司木山虞也司水川衡也司草稻人也司器角人也司)
(货卝人也卝/音革猛反)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
草工典制六材(此亦殷时制也周制皆属司空土工陶/旊也金工筑冶凫㮚锻桃也石工玉人)
(磬人也木工轮舆弓庐匠车梓也兽工函鲍韗韦裘也/唯草工职亡盖谓作萑苇之器韗音吁援反旊音方往)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603-0212d.png

(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也)五官之长曰伯(谓为三公也周/礼九命作伯)千
里之内为王畿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
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
国以为州州有伯(属连卒州犹聚也伯帅正亦长也凡/长皆因贤侯为之殷之州长曰伯虞)
(夏及周/皆曰牧)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
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
右曰二伯(老谓上/公也)周成王既黜殷命参考殷官制为周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603-0213a.png

(徒为地官司马为夏官司/寇为秋官司空为冬官)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
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
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六官之职皆总属于冢宰/故论语曰君薨百官总已)
(以听于冢宰尔雅曰冢大也冢/宰则太宰于百官无所不主)各有徒属周于百事(崔/灵)
(恩曰夫百王不同各置官礼为禅让相傅者亦不得不/改但所以改者少非禅让之世者变易必多以革人视)
(听所以禅让不改多者以禅让道同人未为弊故不改/者多非禅让之世须变人情故必多改故王者之兴必)
(有改官之礼此周/礼所兴之意也)岁终天子斋戒受谏(谏当有/所改为)六卿以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603-0213b.png

然后休老劳农(飨食/之也)成岁事(断计/要也)制国用自周衰官失
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暨秦兼天下建皇帝之
号(五帝自以德不及三皇故自去其皇号三王又以德/不及五帝自损称王秦自以德兼二代故兼称之)
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
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汉初因循而不革随时
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孟康注汉书曰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则为中)
(朝丞相以下至于六/百石等则为外朝)王莽篡立慕从古官而吏民弗安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603-0213c.png

(尉烂羊头/关内侯)光武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后/汉)
(建武六年诏曰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官吏尚繁于是/司𨽻州牧条奏并省四百馀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废丞相与御史大夫而以三司综理众务洎于叔世事
归台阁论道之官祗备员而已魏与吴蜀亦多依汉制
晋氏继及大抵略同(山公启事曰晋制诸坐公事者皆/三年乃得叙用其中多有好人令)
(逍遥无事臣以为略依左迁法随资裁减之亦足惩戒/而官不失其用诏善之又傅玄奏曰诸官有病满百日)
(不差宜令去职优其/礼秩既差而复用)泰元六年改制减费损吏士职员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603-0213d.png

(心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此清心也汉文垂拱几致刑/措此省事也光武并合吏员县官国邑才置十一此省)
(官也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减天下吏员正始中亦并/合郡县此省吏也今必欲求之于本则宜以省事为先)
(设官分职委事责成量能授任思不出位若欲省官窃/谓九寺可并于尚书兰台宜省付三府至东晋桓温又)
(表曰愚谓门下三省秘书著作通可减半古以九卿综/事不专尚书今事归内台则九卿为虚设皆宜省并若)
(郊庙籍田之属则临/时权兼事讫省矣)爰及宋齐亦无改作(宋时定制新/长吏有以父)
(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沈叔任父疾去职御史中/丞郑鲜之上议曰所以为其制者涖官不久则奔竞互)
(生故杜其欲速之情以申考绩之实耳今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损义疾理莫此为大诏从之于是自二品以)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603-0214a.png

(亲不得相临表解职也孝武诏曰昔二王两谢俱至崇/礼自今三台五省悉同此例又诏曰方镇所假礼白版)
(郡县年限依台除食/禄三分之一不给送)官司有三台五省之号(三台盖两/汉旧名五)
(省谓尚书中书门/下秘书集书省也)郡县有三岁为满之期(宋州郡县居/职者以三周)
(为小/满)梁武受终多遵齐旧然而定诸卿之位分配四时
(说在列/卿中)置戎秩之官百有馀号(梁武帝时置百二十五/号将军为二十四班)
陈遵梁制不失旧物(陈依梁制年未满三十者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诸州迎王)
(簿西曹左奏及经为挽郎得仕其诸郡唯正王任丹阳/尹经迎得出身庶姓尹不得必有奇才异行殊勋别降)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603-0214b.png

(官无定期阙即补多更年互迁官未必即进班秩其官/唯论清浊从浊官得微清即胜于转若有迁授或由别)
(敕任移转一人为官则即诸官多须改动陈书曰旧式/拜官皆在午后唯拜蔡景历为度支尚书日驾幸玄武)
(观帝恐景历是日不/得预宴特令早拜)后魏昭武之即王位初置官司分
掌众职(以燕凤为右长史/许议为郎中令)然而其制草创名称乖疏皇
始元年道武平并州始建台省置百官封公侯将军刺
史太守尚书郎等官悉用文人天兴中太史言天文错
乱当改王易政故官号数革(初道武制官皆拟远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603-0214c.png

肃来奔为制官品百司位号皆准南朝改次职令以为
永制(凡守令以六年为/满后经六年乃叙)又作考格以之黜陟(太和十八/年诏曰古)
(者三载考绩三考黜陟朕今三载一考考便黜陟各令/当司考其优劣为三等六品以下尚书重问五品以上)
(朕与公卿亲论善恶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本位)又宣武帝行考陟之法
任事上中者三年升一阶散官上第者四载登一级孝
明以后授受多滥(自明帝孝昌以后天下多难刺史太/守皆为当部督虽无兵事并立佐僚)
(所在颇为烦扰及东魏静帝时齐神武作相高隆之表/请自非实在边要见有兵马者悉皆断之又时诸朝贵)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603-0214d.png

(隆之奏请复检括得五万馀人/而群小喧嚣隆之乃惧而止)北齐创业亦遵后魏台
省位号多类江东(以门下省掌献纳谏正中书省管司/王言秘书省典司经籍集书省掌从)
(容讽议中常侍省掌出入/门閤御史台察紏弹劾)后主临御爵禄犬马(御马及/犬乃有)
(仪同郡公之号籍以旃罽食物十馀种其宫婢阉人商/人胡人杂户歌舞人见鬼人滥富贵者万数至末年太)
(宰三师大司马大将军三公等官亦/并增员而授或两或三不可称数)后周之初据关中
犹依魏制及平江陵之后别立宪章酌周礼之文建六
官之职其他官亦兼用秦汉(他官谓将军都督刺/史太守之类是也)隋文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603-0215a.png

损益凡官以四考而代(又制凡官以理/去职听并执笏)至炀帝初存稽
古多复旧章(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如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者擢之)大业三年始
行新令有三台五省五监十二卫十六府(殿内尚书门/下内史秘书)
(五省也谒者司隶御史三台也少府长秋国子将作都/水五监也左右翊左右骁左右武左右屯左右禦左右)
(候十二卫也左右备身左右监门等凡十六府也或是/旧名或是新置诸省及左右卫武候领军监门府为内)
(官自馀/为外官)于时天下繁富四方无虞衣冠文物为盛矣既
而渐为不道百度方乱号令日改官名月易图籍散逸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603-0215b.png

不异(高祖制文官遭父/母丧者听去职)贞观六年大省内官凡文武定
员六百四十有二而已(显庆元年初制拜三师三公亲/王尚书令雍州牧开府仪同三)
(司骠骑大将军左右仆射并临轩册授太子三少侍中/中书令诸曹尚书诸卫大将军特进镇军辅国大将军)
(光禄大夫太子詹事太常卿都督及上州刺史在京者/朝堂受册又制文武官五品以上老及病不因罪解者)
(并听同/致仕例)龙朔二年又改京司及百官之名(改尚书省为/中台门下省)
(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其馀官司悉改之)咸亨元年复旧至于武太后再易
庶官或从宜创号(改尚书省为文昌台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御史台为肃政台及)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603-0215c.png

凡举人无贤不肖咸加擢拜大置试官以处之试官盖
起于此也(试者未为正命凡正官皆称行守其阶高而/官卑者称行阶卑而官高者称守官阶同者)
(并无行守字太后务收物情其年二月十道使举人并/州石艾县令王山耀等六十一人并授拾遗补阙怀州)
(录事参军崔献可等二十四人并授侍御史并州录事/参军徐昕等二十四人并授著作郎魏州内黄县尉崔)
(宣道等二十二人并授卫佐校书御史等故当时谚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椎侍御史碗脱校书郎试)
(官自此/始也)于是擢人非次刑网方密虽骤历荣贯而败轮
继轨(神功元年制曰自今本色出身解天文者进转官/不得过太史令音乐者不得过太乐鼓吹署令医)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603-0215d.png

(流外国官参佐视品等出身者自今不得任京清显要/等官若累阶应至三品者不得进阶每一阶酬勋两转)
(如先有上柱国者听回授期以上亲必/有异行奇材别立殊效者不拘此例)神龙初官复旧
号(凡武太后/所改之官)二年三月又置员外官二千馀人(国初旧/有员外)
(官至此大增加兼超授诸阉官为员外官者亦千馀人/中书令李峤初自地官尚书贬通州刺史至是召拜吏)
(部侍郎峤志欲曲行私惠求名悦众冀得重居相位乃/奏请大置员外官多引用势家亲识至是峤又自觉铨)
(衡失序官员倍多/府库由是减耗)于是遂有员外(员外官其初但云员/外至永徽六年以蒋)
(孝璋为尚药奉御员外特置仍同正员自是员外官复/有同正员者其加同正员者唯不给职田耳其禄俸赐)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603-0216a.png

(版署之命检校者云检校某官判官者云判某/官事知者云知某官事皆是诏除而非正命)逮乎景
龙官纪大紊复有斜封无坐处之诵兴焉(景龙中有太/平安乐长宁)
(宜城等诸公主及皇后陆氏妹郕国夫人李氏妹崇国/夫人并昭容上官氏与其母沛国夫人郑氏上官柴氏)
(贺娄氏女巫陇西夫人赵氏皆叙用亲识亦多猥滥或/出自臧获或由于屠贩多因赂货累居荣秩咸能别于)
(侧门降墨敕斜封以授焉故时人号为斜封官时既政/出多门迁除甚众自宰相至于内外员外官及左右台)
(御史多者则数踰十倍皆无厅事可以处之故/时人谓之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先天以
来始惩其弊(玄宗御极宰相姚元崇宋璟兼吏部尚书/大革奸滥十去其九时有殿中侍御史崔)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603-0216b.png

(下称冤奈何与万人为仇敌恐有非常之变上以为然/乃下诏曰诸缘斜封别敕授官先令停任宜并量材叙)
(用监察御史柳泽又上疏极言不可其斜封官得免罪/戻已沐恩私旬月之内频烦降旨前敕令至冬处分后)
(敕又令替人却停将何以/止奸邪将何以惩风俗)至开元二十五年刋定职次
著为格令(此格皆武德贞观之旧制永徽初已详定之/至开元二十五年再删定焉至二十八年又)
(省文武六品以下官三百/馀员及诸流外番官等)盖尚书省以统会众务举持
绳目门下省以侍从献替规駮非宜中书省以献纳制
册敷扬宣劳秘书省以监录图书殿中省以供修膳服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603-0216c.png

清僚庶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五监(少府将/作国子)
(军器都水/为五监)以分理群司六军(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为六军)十六
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左右威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左右千牛为十六卫)以严其
禁禦一詹事府二春坊(有左右春坊又有/内坊掌閤内诸事)三寺(家令寺/率更寺)
(太仆/寺)十率(左右卫左右司禦左右清道左/右监门左右内侍凡十率府)俾乂储宫牧
守督护分临畿服(京府置牧馀府州/置都督都护太守)设官以经之置使
以纬之(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节度团练等使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盐铁青苗营田等使以毓财)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603-0216d.png

以下率由选曹居官者以五岁为限于是百司具举庶
绩咸理亦一代之制焉(一岁为一考四考有替则为满/若无替则五考而罢六品以下)
(吏部注拟谓之旨授五品以上则皆敕除自至德之后/天下多难甄才录效制敕特拜繁于吏部于是兼试员)
(外郎倍多正员至广德以来乃立制限州县员外兼试/等官各有定额并云额内溢于限者不得视职其有身)
(带京官冗职资名清美兼州县职者云占阙焉即如正/员之例官以三考而代无替四考而罢由是官有常序)
(焉/)
第一历代官制要略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603-0217a.png

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马 总叙三师三公以下官属
第三宰相(并官属/)
门下省 侍中(侍郎议给事中起散骑常侍/ 谏 大夫 居 补阙)
(馆拾遗/ 校书) (典仪/) (城门郎/) (符宝郎/) (弘文/)
中书省 中书令(侍郎贤舍人/ 集 学士) (通事舍人/史官 主)
(书/)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603-0217b.png

尚书省(并总论/尚书) 录尚书 尚书令 仆射
(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 (员外郎附/)
历代尚书(八座/附) 历代郎官 历代都事主
事令史 行台省
第五尚书下
吏部尚书(侍郎员郎中/中 外郎) (员外郎中司封郎/司勋郎 员外)
(郎/) (考功郎中/) (员外郎/)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603-0217c.png

(郎/) (仓部郎中/) (员外郎/)
礼部尚书(侍郎员郎中/中 外郎) (员外郎中祠部郎/膳部郎 员外)
(郎/) (主客郎中/) (员外郎/)
兵部尚书(侍郎员郎中/中 外郎) (员外郎中职方郎/驾部郎 员外)
(郎/) (库部郎中/) (员外郎/)
刑部尚书(侍郎员郎中/中 外郎) (员外郎中都官郎/比部郎 员外)
(郎/) (司门郎中/) (员外郎/)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603-0217d.png

(郎/) (水部郎中/) (员外郎/)
第六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中丞 侍御史 殿
中侍御史 监察侍御史 主簿
第七诸卿上
总论诸卿(少卿附/)
太常卿(丞协主簿/ 律郎) (博士郊太祝/两京 社署) (奉礼郎/太乐署)
(汾鼓吹署太太医署/ 祠署 公庙署) (太卜署/) (廪牺署/)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603-0218a.png

卫尉卿(丞署主簿车武库署/宫 公 司马令) (武器署候守/左右都)
宗正卿(丞署主簿/庙) (崇玄署/) (诸陵署/) (太/)
太仆卿(丞署主簿府乘黄署牧典厩署/牧 车 署 诸 署) (典/)
大理卿(正/事) (丞/监) (主簿/) (狱丞/) (司直/) (评/)
第八诸卿中
鸿胪卿(丞/) (主簿/) (典客署/) (司仪署/)
司农卿(丞署主簿官上林署总太仓署仓钩/盾 导 署 苑 监 诸 监)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603-0218b.png

太府卿(丞藏主簿常诸市署/右 署 平署) (平准署/) (左/)
秘书监(丞郎秘书郎/作 佐郎) (校书郎字正字太著/校书正 附 史)
(局令/) (丞/)
殿中监(丞舍尚食局乘尚药局辇尚衣局御/尚 局 尚 局 尚 局 奉)
(直长/)
第九诸卿下
内侍省(内侍内内常侍掖内给事宫内谒者/监 寺伯 庭局 闱局)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603-0218c.png

少府监(少监染丞掌主簿署中尚左尚右尚/ 织 冶等 暴室等丞)
将作监(丞署主簿校左校署园右校署/官 中 署 东 主章令) (甄/)
国子监(祭酒助司业太丞/士 教 学) (主簿/广文) (国子博/四门)
(律学/) (书学/) (算学等博士/)
军器监(丞/) (主簿/) (甲坊署/) (弩坊署/)
都水使者(丞/) (主簿/) (舟楫署/) (河渠署/)
第十武官上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603-0218d.png

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
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左
右羽林卫 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等军附)
第十一武官下
大将军(并官/属)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前后
左右将军 四征将军 四镇将军 四安
将军 四平将军 杂号将军 监军(军师/祭酒)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603-0219a.png

三署郎官叙 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 虎贲
中郎将 四中郎将(东西/南北) 杂中郎将 折
冲府(果毅别捋等附/)
三都尉(奉车/) (驸马/) (骑/) (奉朝请附/)
第十二东宫官
太子六傅(三太/三少) 太子宾客 太子詹事(丞/)
(主簿/司直) 太子庶子(中允人司议郎舍中舍人/ 舍 通事 人 谕)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603-0219b.png

(等宫门/ 郎) 太子家令(丞仓主簿司食官署/典 署 藏署)
太子率更令(丞簿/主) 太子仆(丞厩主簿/ 牧署) 左
右卫率府(副率以/下官属) 左右司禦率府 左右
清道率府 左右监门率府 左右内率府
太子旅贲中郎将 太孙官属附
第十三王侯总叙 历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属/附)
第十四州郡上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603-0219c.png

(主簿祭功曹书佐中部郡国从事/佐 酒从事 正) (典郡书/)
都督(总管节度团练都统等使附/)
都护
第十五州郡下
京尹(京兆尹南左冯翊守右扶/风 河 尹 留 附) 郡太守
总论郡佐(郡丞军别驾功长史仓司马户录/事参 司 司 司)
(司兵博司法中司士通参军事官经学博士/ 医 士 正 守 五 掾 督邮)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603-0219d.png

乡官 镇戍关市官
致仕官
第十六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特进 光禄
大夫以下
武散官 骠骑将军 辅国将军 镇军将
军以下 诸校尉附
勋官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603-0220a.png

第十七禄秩(干力内/ 帐) (直衣仗身閤庶仆士亲事/执 防 邑 士)
(力并门夫/等 附) 致仕官禄 职田公廨田
第十八秩品一(并命数/)
第十九秩品二(并命数/)
第二十秩品三(并命数/)
第二十一秩品四(并命数/)
第二十二秩品五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603-0220b.png

历代官制要略(官数公官品相设官沿革更封爵/ 三 宰 三老五 禄)
(秩/)
官数
唐六十员(尚书云建官惟百郑玄云虞官六十唐官未/闻尧舜同道或皆六十并属官而言则皆有)
(百/)○夏百二十员(尚书云夏商官倍则当/二百郑玄曰百二十)○殷二百四
十员(明堂位二百郑/玄曰二百四十)○周六万三千六百七十五员(内/二)
(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诸侯国官六万一/千三十二人按礼记王制计之殷制同)○汉自丞相至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603-0220c.png

七千五百六十七员○晋六千八百三十六员○宋六
千一百七十二员○齐二千一百三员○后魏七千七
百六十四员○北齐二千三百二十二员(并内/官)○后周
二千九百八十九员(并内/官)○隋一万二千五百七十六
员(内官二千五百八十一外/郡县官九千九百九十五)○大唐一万八千八百五
员(内官二千六百二十一外郡/县官一万六千一百八十五)
官品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603-0220d.png

自中二千石至十石凡十三等○魏秩次多因汉制更
置九品○晋宋齐并因之○梁因之更置十八班班多
为贵○陈并因之○后魏置九品品各置从凡十八品
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阶凡三十阶○北齐并因
之○后周制九命每命分为二以正为上凡十八命○
隋置九品品各有从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凡三
十阶自太师始焉谓之流内流内自此始焉(炀帝除上/下附唯留)
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0603-0221a.png

令始焉谓之视流内视流内自此始○大唐自流内以
上并因隋制又置视正五品视从七品以署萨宝及正
祓谓之视流内又置勋品九品自谓卫录事及五省令
史始焉谓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勋品自齐/梁即有之)
设官沿革(略举崇著者其当部之官长虽品秩下/者亦附此)
黄帝 六相(尧有十/六相)为之辅相不必名官○少皞 司
徒(前汉尝加大/后汉又加大)司马(项羽加大汉以后/曰大后周又加大)司空(前汉加大/改御史大)
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0603-0221b.png

羲叔 和仲 和叔 州牧○虞 太师 太保 纳
言(隋及大唐尝/改侍中为之)后稷 秩宗 士 共工 虞○夏
九卿○商 太宰(晋宋齐梁陈/改太师为之)太宗 太史 太祝
太士 太卜 司士 司土 司木 司水 司草
司器 司货 太子太师 太子太保 太子太傅
太子少傅 方伯○周 太傅 少师 少保 冢宰
(后周/加大)宗伯(后周/加大)内史(秦置内史治京师如诸郡守后周/有内史中丞大夫隋改中书为内)
卷十九 第 23a 页 WYG0603-0221c.png

大将军(自战国/时楚置)前后左右将军(周末/置)○秦 太尉 左
右丞相 丞相(后周末/加大)相国侍中(本丞相史隋改为纳/言又改为侍内大唐)
(尝为纳言或为左/相或为黄门监)黄门侍郎(后周纳言大夫大唐为鸾/台侍郎又改为门下侍郎)
散骑常侍(魏加侍郎又加员外又/加通直大唐分为左右)少府吏在殿中主发
书谓之尚书四人(汉置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后汉为五曹至晋有六曹)尚书
令仆射(汉置左右大唐尝改为左右匡政或为/左右丞相武太后尝为文昌左右相)尚书丞
(至汉置四人后汉减二人为/左右丞大唐尝为左右肃机)御史大夫(大唐尝为大司/宪武太后又尝)
卷十九 第 23b 页 WYG0603-0221d.png

(卿大唐尝为奉常/卿又尝为司礼卿)郎中令(汉为光禄勋后汉尝为郎中/令魏为光禄勋梁除勋字谓)
(之卿大唐尝为司宰卿又/尝为司膳卿又为光禄卿)卫尉(汉尝为中大夫令至梁/谓之卿至大唐尝为司)
(卫/卿)宗正(汉尝改为宗伯至大唐尝/为司宗卿又尝为司属卿)治粟内史(汉改曰大/农令又改)
(曰大司农后汉末为大农魏为司农至梁/谓之卿后魏又加大大唐尝为司稼卿)主爵中尉(汉/以)
(右扶风/代之)廷尉(二汉梁北齐为大理梁谓之卿隋代曰/廷尉大唐尝为详刑卿又为大理卿)典
客(汉改为大鸿胪又尝曰大行至梁除大字谓之/卿大唐为同文卿又尝为司宾卿又为鸿胪卿)典属
国少府(至梁谓之卿大唐尝为内府监/亦尝为尚方监又为少府监)将作少府(汉改/为大)
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0603-0222a.png

中尉(汉武更名/执金吾)中书谒者令仆射(至汉尝以宦者为之/魏为中书监令专掌)
(机务隋为内史监令寻改为内史又改为内书又为内/史令大唐复为中书令尝为右相又为内史又为紫薇)
(令/)詹事(大唐尝改为端尹又尝改/为宫尹少詹事并为少尹)中庶子庶子(晋改庶/子为左)
(右隋罢中大唐/尝为左右中护)太子家令(大唐尝为/宫府大夫)率更令(大唐尝为/司更大夫)
仆(大唐尝为/御仆大夫)率内史(理京师汉分为左右又/置京兆尹左冯翊代之)郡守(汉改/为太)
(守后魏每部置三太守隋置通/守谓之二守隋之通守并佐贰)大中二大夫(大唐并/为文散)○
汉 领尚书事(至后汉为/录尚书事)三公曹尚书常侍曹尚书主
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0603-0222b.png

(为天/官)中书侍郎(东晋尝为通事郎隋为内史侍郎又为/内师侍郎大唐为内史侍郎又为中书)
(侍郎又为/紫薇侍郎)御史中丞(后魏曰中尉大唐改治书侍/御史为之尝为司宪大夫)光禄
大夫(优宠者则加银章青绶至魏晋则又加/金章紫绶齐尝置左右至隋为散官)中散大夫
(王莽置大/唐为文散)太皇太后卿长信少府(太后以下卿以至/于陈自后魏无)皇
太后卿长信少府皇后卿大长秋(隋有令大唐/改为内侍)中常侍
(大唐为/内常侍)都水使者(至宋尝为水衡令梁曰大舟卿隋尝/为都水监大唐尝为司津监又尝为)
(水衡/都尉)骠骑(后汉加大将军/大唐为武散)游击(大唐为/武散)卫 车骑 骁
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0603-0222c.png

军(至大唐/为勋官)度辽 贰师 蒲类 强弩 戈船 奋威
建威 积射 二十一将军 奉车骑驸马三都尉
(至梁尚主/者为之)司隶校尉(督察三辅隋有司隶大夫/大唐京畿采访使亦其职)刺史(刺/举)
(郡县至/隋治人)都护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特进(大/唐)
(为文/散)诸加官(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侍中为之)○后汉 贼曹尚书尚
书侍郎三十六人(初称尚书郎中满岁称尚书郎三岁/称侍郎五岁迁大县令魏有尚书郎)
(晋又有郎中隋初置三十六侍郎后置员外郎一人后/又六曹各置侍郎每曹有郎有员外郎大唐改曹郎为)
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0603-0222d.png

(左右鹰/扬卫)辅国(晋加大宋改为辅/师大唐为武散)四征 四镇 四安
虎牙 征虏 捕虏 横野 鹰扬 讨逆 讨虏
破虏等将军 四中郎将 都督(至晋/加大)河南尹 留守
班同三司(前汉文帝以宋昌为卫/将军亚三司未为官也)仪同三司(魏有开/府仪同)
(三司晋有开府仪同三司后魏有仪同三司北齐有开/府仪同三司又有仪同三司后周有开府仪同又有上)
(开府仪同大将军至隋为散/官又诸卫各置开府一人)八座○魏 五兵尚书(至/后)
(魏有七兵尚书隋曰兵部大唐尝为司戎/太常伯或为夏官或为武部又为兵部)度支尚书(吴/有)
卷十九 第 26a 页 WYG0603-0223a.png

(后周有礼部隋置礼部尚书大唐尝/为司礼太常伯或为春官又为礼部)殿中监(秩甚卑隋/曰殿内监)
(大唐尝为中/禦府大监)中卫(晋分为左右卫将军隋改为/左右翊卫大唐复为左右卫)中领军
(寻改曰领军隋改为左右屯卫大唐尝为左/右戎卫又尝为左右玉铃卫又为左右领军)镇军 冠
军 游骑(大唐并/为武散)四平 镇北 虎威 抚军 凌江
宁朔等将军 行台○晋 三公尚书掌刑狱起部
尚书(有事即置/事毕即省)国子祭酒(唯宋曰总明观祭酒大唐尝/为大司成又为成均祭酒)
中军 龙骧 宁远(大唐为/武散)○宋 殿中将军○齐
卷十九 第 26b 页 WYG0603-0223b.png

太府卿(大唐尝为外府卿/又尝为司府卿)云麾 中武 壮武 明
威 定远(大唐并/为武散)宇宙等大将军始以太常等名卿分
为四时凡十二卿○后魏 柱国(至大唐/为勋官)天柱二大将
军 诸少卿○后周 军器○隋 左右武候府大将
军(大唐为/金吾卫)左右监门府将军(大唐改/府为卫)大总管通守(佐太/守)
折冲府 正议 通议 朝议 朝请 朝散等大夫
左右骁卫府(大唐除/府字)○大唐 太子宾客(汉之四/皓非官)左
卷十九 第 27a 页 WYG0603-0223c.png

(卫/)左右龙武将军 平章事 知政事 参知机务
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军国重事 节度使 采访使
宣威(武/散)怀化 归德等将军(并武散以授/归义蕃官)
封爵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唐虞夏建国凡五等
曰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周
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
卷十九 第 27b 页 WYG0603-0223d.png

(食县其次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馀十八等大庶长以下则如吏职)○汉国王国侯亭侯
三等(王皆裂地侯以户数为差分人自此始汉初论功/封列侯者凡百四十三人食邑者除租每户一岁)
(更输钱/二百)○后汉亦三等(皇子封王其郡为国其列/侯虽寇邓元勋不过四县)○魏
王公侯伯子男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凡九
等(关内侯为虚/封自此始)○晋亦有王公侯伯子男又有开国郡
公县公郡侯县侯伯子男及乡亭关内等侯凡十五等
(王大国二万户三军兵五千次国一万户二军兵三千/下国五千户一军兵千五百其公之制如五千户国侯)
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0603-0224a.png

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凡国官属不得/称臣于其主改称下官)○齐因之梁因
前代(定制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皆自称曰寡人相已下表疏如)
(臣而不称臣文书/下群官皆曰告)○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
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开国中关外侯凡十
二等○后魏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
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北齐
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后周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0603-0224b.png

唐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郡公县公开国侯伯子凡
九等(并无其土加实封者乃给租庸自武德至天宝实/封者百馀家自至德至大历三年实封者二百六)
(十五/家)
三公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伊尹曰三/公调阴阳)○周以太
师太傅太保曰三公○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
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天地灾变则/皆策免自太)
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0603-0224c.png

北齐皆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后周以太师太傅
太保为三公(司徒/为卿)○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大
唐因之
宰相
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周成
王有左右相○秦悼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始皇又始置
相国○汉置丞相尝置相国或左右丞相寻复旧成帝
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0603-0224d.png

也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亦为宰相○后汉以太尉司
徒司空为宰相献帝复置丞相○魏改丞相为司徒而
文帝复置中书监令并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
任亦宰相也又置大丞相及相国○晋惠帝改丞相为
司徒寻复旧俱为宰相而中书监令常管机要亦是相
也○宋齐梁陈并相因习或为丞相或为相国多非寻
常人臣之职(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朝权或管朝政/或为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
卷十九 第 30a 页 WYG0603-0225a.png

(非宰相并在当/时委任而已)○后魏北齐亦置丞相俱为宰相尤重
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亦宰相也○后周大冢宰亦其
任也其后亦置左右丞相○隋有内史纳言是真宰相
(柳述为兵部尚书参军机密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专掌朝政)○大唐侍中中书令
为真宰相中间尝改为左右相他官参者无定员但加
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知机务参与政事
及平章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亦汉行丞相事之例
卷十九 第 30b 页 WYG0603-0225b.png

三老五更
礼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明帝以李躬为三
老桓荣为五更安帝以李充为三老灵帝以袁逢为三
老○魏高贵乡公以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后
魏孝文以尉元为三老游明根为五更○后周武帝以
于谨为三老
禄秩
卷十九 第 31a 页 WYG0603-0225c.png

(十/人)卿四大夫禄(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倍上士(食七十/二人)上士倍
中士(食三十/六人)中士倍下士(食十/八人)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
(食九人庶人在官与未/命为士者次国小国同)○汉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
十二等中二千石(月俸百/八十斛)二千石(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百/斛)千
石(八十/斛)六百石(七十/斛)比六百石(六十/斛)四百石(五十/斛)比四
百石(四十/五斛)三百石(四十/斛)比三百石(三十/七斛)二百石(三十/斛)比
二百石(二十/七斛)百石(十六/斛)○后汉大将军三公俸各三百
卷十九 第 31b 页 WYG0603-0225d.png

(月俸钱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钱五千/米三十)
(四/斛)千石(钱四千米/三十斛)六百石(钱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四百石(钱二千/五百米)
(十五/斛)三百石(钱二千米/十二斛)二百石(钱一千/米九斛)百石(钱八百米/四斛八斗)
腊及立春更班赐有差○宋制州郡秩俸多随土所出
无有定准有父母祖父母年登七十者并给见钱其郡
县田禄以芒种为断(此前去官者则一年秩皆入/前人此后去官者悉入后人)○梁
制一品秩万石二品三品为中二千石四品五品秩为
卷十九 第 32a 页 WYG0603-0226a.png

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
丞六顷更代相付○北齐官秩一品每岁八百疋从一
品七百疋二品六百疋从二品五百疋三品四百疋从
三品三百疋四品二百四十疋从四品二百疋五品一
百六十疋从五品一百二十疋六品一百疋从六品八
十疋七品六十疋从七品四十疋八品三十六疋从八
品三十二疋九品二十八疋从九品二十四疋执事官
卷十九 第 32b 页 WYG0603-0226b.png

十五石中士以上至大夫各倍之上大夫是为四千石
卿二分孤三分公四分各益其一公因盈数为一万石
其九秩一百二十石八秩至于七秩每二秩六分而下
各去其一二秩一秩俱为四十石○隋京官正一品禄
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为差至正四品是为三百石从
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为差至正六品是为
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为差正从八品
卷十九 第 33a 页 WYG0603-0226c.png

户而给禄各以户数为九等之差二佐及郡守县令京
官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至五品则为田三顷其
下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
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大唐定给禄之制京官正一
品(米七百石钱/六千八百)从一品(米六/百石)正二品(米五百石/钱六千)从二品
(米四百/六十石)正三品(米四百石钱/五千一百)从三品(米三百/六十石)正四品(米/三)
(百石钱四/千二百)从四品(米二百/六十石)正五品(米二百石钱/三千六百)从五品
卷十九 第 33b 页 WYG0603-0226d.png

(钱二千/一百)从七品(米七/十石)正八品(米六十七石/钱一千六百)从八品(米六/十二)
(石/)正九品(米五十七石/钱一千三百)从九品(米五十/二石)从并同外官各
降一等(其干力及防閤/庶仆并别给)内外文武官自一品以下并给
职由京官诸司及郡县又给公廨田并有差
通典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