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263-A¶ 第 694a 页

* No. 263-A
圆觉经析义疏大义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心兴 较订

初通叙大义。

具足大方广。笼罗世出世法。名之为圆。贯通本始妙。
照彻凡非凡心。目之曰觉。非名色之可色。讵音声所
能声。结集者不得巳而声之。强云如是我闻。又不得
巳而色之。强云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
昧正受。谕兹。则圆觉不离当处。佛果无容外求。其如
凡外梦沉长夜。梦重梦而醒期莫由。权小华起翳睛。
华再华而净眼靡现。故劳婆伽至尊。于不二境。现诸
净土。并致法身清众。依净觉天。起大悲云。主伴重重。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古德目此为六种成就。亦即以
此为證信叙焉。或谓本经叙阙发起。私曰不然。试看
文殊师利。创问如来本起因地。次请菩萨发清净心。
后及末世修行。不堕邪见。佛亦郑重其机。裁分两义。
谓总标真宗。别答前问。总标真宗者。总冠下文。信解
修證。皆不离此真宗也。先示体。则曰无上法王。有大
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次彰用。则曰流出一切清净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等。别答前问者。向下一一别
答前来文殊之问也。答初问。则曰一切如来本起因
263-A¶ 第 694b 页 X10-0694.png
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次徵释
云何无明。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妄认四
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如彼病目。见空中
华。及第二月。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修圆觉
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末总结
云。是则名为因地法行。随答次后二问。则曰菩萨因
此发清净心。末世依修。不堕邪见。据此则普贤等十
章。皆依此文殊章而发起也。叙分既竟。正宗当陈。遵
照华严疏例。大章分为四分。第一三问三答生信分。
第二两问两答开解分。第三四问四答教修分。第四
一问一答示果分。生信分中。三问三答者。第一即普
贤章也。据普贤有略问。有详质。有结请。略问者。由前
佛答文殊。谓本起因地。皆以圆照清净觉相。普贤意
以圆觉清净境界。非修行不能契入。但不知云何修
行。方能契入也。详质者。承前章。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等义来。空华即幻。故曰设知如幻者。则身心亦幻。若
更用身心历事进修。则是以幻还修于幻。则幻幻云
何修耶。又既知如幻。更历事修。必令诸幻尽灭。若必
尽灭。则无有心。向后凭谁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又既知如幻。本来不用修习。若不修习。则于生死中
常居幻化。既无观行。曾不了知如幻境界。又无事修。
令妄想心如何解脱。结请中。承上不修有如是之失。
正显决定应修。但不知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乃能永
离诸幻。答中先云。种种幻化。生于觉心以为义本。次
263-A¶ 第 694c 页 X10-0694.png
云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正释前
疑。末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既觉。亦无渐次。以
酬其请。复总结云。依此修行。乃能永离诸幻。亦是答
前。云何修行之问也。按普眼有三请四义。由上章佛
答普贤离幻法门。教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
觉。亦无渐次。普眼意以有正方便思惟修行者。或可
悟入。若无此者。未免迷闷。故连申三请。初正请有四
义。初问修行渐次。二问云何思惟。三问云何住持。四
问作何方便。二反请。若彼众生。无正方便思惟。闻佛
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三结请。愿
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答中。先明
二空观。灭除诸幻。以便进修。答正请中前三义。后示
法界观。令其悟入。更进深玄。答正请中后一义。果能
从此悟入。住持大圆觉场。同佛受用。无庸再请。其奈
疑情不了。又劳刚藏出座也。按金刚藏菩萨。因前章
本来成佛之语。遂代众致难有三。一云。众生本来成
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此以真难妄。不应复有也。二
云。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此以妄难真。
不应说成也。三云。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
来。何时复生烦恼。此以本觉难妙觉。还应起惑为众
生也。初难显自语相违。以众生本成。是佛自语。复有
无明。违自语故。次难显世间相违。以无明本有。世间
共计。复说本成。违世间故。三难显总成非量。以异生
本觉。非始觉终无成理。如来妙觉既巳成。不复再迷。
263-A¶ 第 695a 页 X10-0695.png
三觉不明。故成非量。至观如来立法立喻。备悉开通。
末复斥以虚妄浮心。多诸巧见。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新学闻此。自应于大涅槃。生决定信。至下章弥勒谢
前自知。齐此巳前。为三问三答生信分竟。第二两问
两答开解分中。第一即弥勒章也。由上章佛答金刚
藏云。欲入如来大寂灭海。乃至云先断无始轮回根
本等。弥勒意以轮回由于爱欲。爱欲起于六识。生灭
无常。何能为本。故初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其意以
断。则须从赖耶边起。又根本既在赖耶。种性应兼出
世。故次问于诸轮回。有几种性。若轮回局在分段。而
变易即称无轮。无轮自应上修。故三问修佛菩提。几
等差别。设有差别。即兼邪正。除邪归正。教化良难。故
四问回心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至观如来应问
而答。备悉周详。新学闻之。其间不无微解。况夫如来
偏怜末世众生。教以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
清净大愿。莫值外道。及与二乘等。现前新学。亦应有
所感发。所以不结解分者。以正结解分。须待下之清
净慧菩萨章也。由上章佛教末世众生。于大圆觉。起
增上心。净慧意以起增上心。必是求佛所證。若尔。则
诸来法众。理应先闻。故请为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
满觉性。言重宣者。显前非不宣。今为末世众生。令代
传也。但圆满觉性。非可遽得。故又问众生菩萨世尊。
所證所得。云何差别。至观如来。答初请有三。一约本
觉。以显自性平等。二约不觉。及始觉。以明执幻成差。
263-A¶ 第 695b 页 X10-0695.png
三约妙觉。仍显究竟平等。如是则诸来法众。于法王
圆满觉性。亦略以悉其槩矣。答次问有四。一谓劳虑
永断。得法界性。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是名凡夫随顺
觉性。二谓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
是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三谓有照有觉。俱名
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是名菩萨巳入地者。随顺
觉性。四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乃至云法界海慧。照
了诸相。同如虚空。是名如来随顺觉性。然末世闻此。
虽可随顺修习。但任运成碍。不觉则难入佛乘。若果
是顿圆之机。只须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
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如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闻
此而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况复现前法众。
亲见如来三业殊胜。面命耳提。于诸法王圆满觉性。
未有不黑夜观火。白日看山者矣。齐此巳前。为两问
两答开解分竟。第三四问四答教修分中。第一即威
德自在章也。按前信解二分。虽皆开示圆觉。却未指
示观门。良以圆顿行人。根性猛利。言言见谛。句句明
宗。若必令依观分门。反成钝置。故世尊于未悟之前。
却祇散漫开示。今于既悟之后。大用繁兴。不假理观。
略有二失。一自恃根性。妄慧照而误落有为。二不念
尊贵。遇患难而易生退屈。大威德知时知机。说喻以
请。而云譬如大城者。即喻圆觉妙心。清净法身之所
依故。外有四门者。喻诸菩萨。欲證圆觉。随机分门。四
法界皆可修故。然四法界。即三观所照之境。以是之
263-A¶ 第 695c 页 X10-0695.png
故。如来应其所求。而示之以三种观门。至观三种观
门。最初皆云悟净圆觉。明知其是悟后事也。又奢摩
观中。而云以净觉心。取静为行。明是理法界境。三摩
观中。而云以净觉心。起诸幻化。明是事法界境。禅那
观中。而云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乃至云永
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明是理事无
碍。事事无碍。二法界境。末总结云。此三法门。皆是圆
觉。亲近随顺。一切圆證。即成圆觉。据此则始终。惟一
圆觉也。此明三观行相。下明单复修习。辩音章中。菩
萨名辩音者。应是往昔因中。修习轮观。成就无碍智
慧。发起无碍辩才。今来辅佛扬化。仍以辩音为名。闻
前章佛答威德。三观行相。甚为希有。良以观门虽同。
根性不一。故闻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
修习。至观如来答处。有单修。有统修。有圆修。单修则
三观皆能究竟。统修中。则三观所统。复各有三。一叠
复修。二具足修。三齐零修。叠复修。则先后两不相违。
具足修中除能统。则中后随宜。齐零修中。合能所。则
随便俱得。至论圆修。则以圆觉慧。圆合一切。无离觉
性。二十四轮。同归三观之中。一力圆修。共成二十五
种。末复教以各安标记。随手结取。验知宿根。先后一
门而入。然既称轮观。还应就此一门。轮替遍修。如是
则无障不销。无行不成。修分中。还馀两章。今且约净
业章言之。按净业菩萨。因前章云。一切如来圆觉清
净。故此兴问。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
263-A¶ 第 696a 页 X10-0696.png
生。迷闷不入。至观如来答处。而分迷识迷智。二种四
相。迷识四相者。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
众生。及与寿命。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依于憎爱。造种
种业。由妄业故。妄见流转。谓人间天上也。厌流转者。
妄见涅槃。谓声闻缘觉也。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此约
凡夫二乘。为识所迷。动念息念。皆归迷闷。迷智四相
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转成赖耶。为已主宰。相续求
道。皆不成就。以四相未脱故。如彼众生。微有所證。不
忘能證之智。是即为智所迷。名为迷智我相。设悟能
證为我。虽不认證。而于能悟不忘。是又为智所迷。名
为迷智人相。为对彼我故。说名为人。至又能了彼證
悟。为我为人。虽二皆不取。乃存有所了。是又为智所
迷。名为迷智众生相。谓了此了彼。生生不巳故。若更
能觉彼能了。及与所了。而独以能觉为真。殊不知此
觉。即是一切业智。犹如命根。是最后为智所迷。名为
迷智寿者相。于此四相。不复迷执。即入净觉。若更于
中。起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障净觉故。然此虽
分四相。其实惟一我执。故后文处处发明。不离于我。
又有我者。一切烦恼因之而生。是为大患。急须断除。
观后偈云。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爱
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其
意自见。此下即是普觉章也。按普觉请问有五。由上
章劝依正修文云。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
益多闻。但当精勤降伏烦恼。乃至云。求善知识。不堕
263-A¶ 第 696b 页 X10-0696.png
邪见。普觉意以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
增炽。初心道眼不明。真似难免误认。故初问。使诸众
生。求何等人。盖求佛于众多人中指出求何等人。为
善知识。又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次问依何等法。盖
求佛说出。于彼所说法中。当依何等之法。而为轨持。
又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三问行何等行。盖求佛说
出。于彼所行行中。当以何等之行。而为专习。又既行
其行。必有所得。故四问去何等病。盖求佛说出。于彼
所得真似道中。当去何等似病。而存真药。又既得其
道。还须发度生心。故五问云何发心。盖求佛说出。于
权实顿渐偏圆中。当云何而发度生之心。至观如来
答处。答初问。则曰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
知见人。不住人天。不著闻缘。答次问。则曰身现尘劳。
心恒清净。示有诸过。常赞梵行。答三问。则曰应当供
养不惜身命。见彼示逆。不生恶心。答四问。则曰所證
妙法。应离四病。一作。二任。三止。四灭。答五问。则曰一
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末
总结云。末世众生。果其如是发心。自不堕诸邪见。齐
此巳前。为四问四答教修分竟。第四一问一答示果
分中。即圆觉菩萨章也。菩萨名圆觉者。谓巳證圆满
觉性。示居因门。乃过来人也。恐末世众生。于修因證
果之际。误正难分。故特为出众启请。而云我等今者。
巳得开悟。谓我等亲于佛前。蒙佛开示。于生信发解
起行。巳得开悟。至于證果。自应无误。无庸更问矣。第
263-A¶ 第 696c 页 X10-0696.png
虑夫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
境界。按佛答通相方便。此前应有二义。一随分思察。
二尅期修习。今二俱不问。而独问云何安居者。扶戒
律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者。为所依之法体也。至问
三种净观。以何为首者。亦为末世未悟。意求如来。于
事相中。另开方便。为三观之入手处也。至下如来答
处自知。按如来开示。有通相方便。有别相方便。有钝
根修證。通相方便有四。一随分思察。二尅期修习。三
夏首安居。四示无误取。随分思察者。谓主持伽蓝。匡
徒领众。有缘事故。不能专修。听其随分思察。如前普
眼章中所说。尅期修习者。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当立
限期。长期百二十日。约上根一期事办。以四个月为
限也。中期百日。约中根恐过长力倦。无若合中。促长
期于两旬日也。下期八十日。约下根一期不成。还容
再修。于中期仍减两旬。如是则下根者种。中根者熟。
上根脱故。夏首安居者。谓尅定之期限未终。安居之
夏首巳至。若入众安居。则修习之心约妄立。若固守
尅期。而安居之毗尼有违。如来悬念。预示以当作清
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示无误取者。谓求
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从佛所闻。一切境界。如事水
事火事天。奉时奉方奉尘。乃至二十五冥谛等。取之
而修。必招奇损。故示之以终不可取。别相方便亦四。
一奢摩方便。二三摩方便。三禅那方便。四遍修即佛。
奢摩方便者。按前威德自在章所说。三观。皆约悟后
263-A¶ 第 697a 页 X10-0697.png
之修。今约末世未悟。修奢摩时。最初从何下手。故云
先取至静。谓先观一切众生。染著五欲。造种种业。从
此眼不著色。耳不取声。鼻不染香。舌不贪味。乃至意
不攀缘。则至静矣。此即以至静为方便。其次又以末
世未悟。欲修三摩。最初从何处下手。故云先当忆想。
诸佛菩萨。我当师之友之。仿修仿證。此即以仿修仿
證为方便。又其次亦以末世未悟。欲修禅那。最初从
何处下手。故云先取数门。盖即以数息观为方便。良
以奢摩中。先取至静。不得意则堕落无为。滞于声闻
缘觉。三摩中仿修仿證。不得意则流注有为。杂于凡
夫外道。今则摄修證于数门。有为不落。化至静于计
息。无为亦超。威德章禅那成时。超出碍无碍境。此数
门乃其渐耳。遍修即佛者。谓三种妙观。皆为成佛正
因。末世未悟。不得其门而入。今既蒙各示方便。应即
以方便深修。或观观皆能究竟。或三观次第圆成。或
前后交互。或单双齐零。或圆慧普照。圆合一切。如前
二十五轮。名为遍修。但办恳心。必成巨益。即名如来
出现。此名别相方便。钝根修證者。谓虽在末世。遇有
根性通利者。如上所说三观。周遍修习。依因致果。不
待言矣。设有根性迟钝。屡修屡废。皆由习业所障。应
当勤求忏悔。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
證。此又世尊悬念末世。为后后际众生。重结无尽未
来缘也。正宗分毕。次当流通。即贤善首章也。据贤善
首菩萨请问有五。一问此教名字。二问云何奉持。三
263-A¶ 第 697b 页 X10-0697.png
问修习功德。四问云何护持。五问流布至地。如来答
中。文虽隐显。义实相通。初云是经名大方广圆觉。乃
至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此显答初二问也。次
云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此隐显答三五问
也。(隐流布功德。显修习至地)向下一句。胜大千宝施。半偈超河沙
小乘。正显功德。无漏难思。至于顿悟渐修。闻信宣说。
即是流布。亦通奉持。末云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
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此答
第四护持问也。于时即有火首金刚。大梵须弥护国
天王。大力鬼王。各领眷属。陈白佛言。我等守护。是持
经人。令不退转。由是观之。此经自应永远流通。而无
壅滞也。


圆觉经析义疏大义(终)
263-A¶ 第 697c 页 X10-0697.png
* No. 263-B
圆觉经析义疏悬示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心兴 较订

「 归命婆伽婆
 所宣修證法
 文殊师利等
 十二百千僧
 三宝大威神
 冥资蠡管意
 伫思腾义路
 挥笔转文乘
 用此摄含灵
 速成圆觉慧
 观门如法炼
 果海以时登」


将释此经。启以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
能被教义。四所被机宜。五体性浅深。六宗趣通别。
七传译纪略。八注释倡先。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
义。

第一教起因缘。有总有别。总为酬因酬请。显理度生。
若原佛本意。则惟为一大事因缘。所谓欲令众生。
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等是也。

别则别就当经。有十所为。一为示因行有本故。良
以欲行千里。贵在初步。设或因地不真。自致果招
纡曲。为示行本。故说此经。如文殊问本起因地。而
佛说一切如来。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
263-A¶ 第 698a 页 X10-0698.png
成佛道等是也。二为示离幻即觉故。良以金屑虽
贵。落眼成尘。设或一翳在眼。自致乱华盈空。为示
远离。故说此经。如普贤问。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
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
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
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
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而如来答以种种幻化。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
灭。空性不坏等是也。三为示修行渐次故。由上章
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然众
生无始迷真。久随妄转。不假思惟。云何便能知幻。
虽知是幻。旋知旋忘。云何便能住持。是须于无方
便中。假说方便。盖即以思惟为方便。亦即以思惟
为住持。思惟为方便者。初心思惟。是入手处。故为
方便。次心思惟。是正修不忘。后心思惟。是渐次深
入。故总名住持。如是则一心入理思惟。即成观行。
非彼散心思惟者。所可比耳。如世尊答普眼云。彼
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
正念。远离诸幻等。其为示修行渐次者。在文历历
可證。四为示穷尽深疑故。由前文殊章云。一切如
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
佛道。普贤章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
觉妙心。普眼章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诸佛世界。
犹如空华。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
263-A¶ 第 698b 页 X10-0698.png
梦。于是金刚藏菩萨。通蹑前三章所说。以成三种
深疑。一曰若诸众生。本来成佛。(此蹑普眼章义)何故复有
一切无明。(此疑文殊章义)二曰若诸众生。无明本有。(此蹑普贤
章。种种幻化皆生觉心。盖无明亦幻化也)何故复说。本来成佛。(此疑普眼章义)
三曰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此蹑普眼章。众生本成佛
道。普贤章。幻化生于觉心)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此疑文殊
章。断无明成佛道。后应复起)然此皆根心之疑。能障正信。而世
尊答以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
彼圆觉性。即同流转等。其为示穷尽深疑者。亦在
文历历可證。五为示离障顺觉故。良以本觉清净。
永绝数量。由依二障而现浅深。于是乃有五种性
起。如世尊答弥勒问云。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
发愿。勤断二障。乃至云。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
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等。此为离障。故说此经
也。又以妙觉圆满。本无差别。由依始觉。妄功用中。
于是乃有五种随顺。设不随顺。终成违碍。如世尊
答清净慧偈云。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
无證。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
未离觉。入地永寂灭。大觉悉圆满。末世诸众生。心
不生虚妄。乃至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此为
顺觉。故说此经也。二义互成。故合为一义明之。六
为示修必依观故。良以末法行人。惟重顿悟。不贵
渐修。故顿悟必假禅观。而渐修唯事力行。殊不知
舍禅观而力行。终不免误入岐途。故示修仍依禅
263-A¶ 第 698c 页 X10-0698.png
观。如世尊答威德云。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意显下之奢摩
乃悟后之修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
安。(此明断惑必依禅观)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
显现。如镜中像。(此明證真必依禅观)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辅行
而修。故以方便名之)下之二观。义可准思。末复结示云。此三
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等。
正显进修。必依此故。七为示轮观随修故。良以前
章三观。似有次第。谓先修奢摩。次修三摩。后修禅
那。殊不知悟后之修。不必一定。盖以能修之机不
同。所修之行亦异。但取其与能修相宜。与所修相
近。相宜则易用。相近则易成。或单修。或双修。或圆
修。或单双。双单随意合修。设或自心不决。仍复各
安标记。志心求哀。依结开示。然亦观观互到。修修
可凭。设或溺于前章。未免失宜失近。因示轮观。为
行所依。如世尊答辩音偈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
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
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
得成菩提。是知未成菩提之前。六度万行。皆依此
为目也。八为示穷尽四相故。良以四相有二。一迷
识四相。二迷智四相。迷识四相。起于枝末无明。能
障小乘涅槃。迷智四相。起于根本无明。能障无上
菩提。今经净业障菩萨。求佛开悟法性。令众作将
来眼。故世尊示以穷尽四相。如世尊答净业云。一
263-A¶ 第 699a 页 X10-0699.png
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
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
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此
示述识相也。又云。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證者。
(其心乃至證于如来清净涅槃皆名我相)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證
(悟已超过一切證者悉为人相)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證
悟。所不及者。(了彼證悟为我。为人。不存證悟。故所不及。谓不及于心也。但于此存有所
了。名众生相)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
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名寿者相)此示迷智相也。二相穷尽。
乃入如来清净觉海。其意在文可见。九为示四病
应离故。良以作止任灭。药病双通。要在有住。及与
无住。盖无住。则为进修方便。是名为药。有住则为
入道障缘。是名为病。但为药之义。人或易见。为病
之义。人所难明。故此经伹教离病。设无住。即离也
果其无住。则转病为药矣。又作止任灭二对。互为
药病。以作则止治。止则作治。任则灭治。灭则任治
古德云。住则印破。破则印住。乃善用此意者也。如
本经普觉菩萨问云。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
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而世尊答以末
世众生。求善知识。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
盖以心不住相。自应能离四病。亲近是人。将必不
堕邪见。而住四种病矣。十为示真修实證故。由前
十位菩萨。相沿请问。净土世尊。如问而答。其于信
263-A¶ 第 699b 页 X10-0699.png
解修习之义。业巳极力发挥。应无馀蕴。其如说药
不济病躯。话饼何益饥肠。故于后二章。进示修必
真修。證须实證。修必真修者。要在尅期取功。如第
十一圆觉章云。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
立限期。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
置净居等是也。證须实證者。务以究竟为圆。如第
十二贤善首章云。是经惟显如来境界。惟佛如来。
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
增进。至于佛地等是也。此依一经大义。别示十缘。
微细分之。应有无尽。以此经直通于圆。如华严十
十无尽。教起因缘门竟。

第二藏乘分摄者。谓如来一代圣教。约想相含摄。有
三藏。有二藏。约修證权实。有三乘有五乘。约品类
详分。有九分。有十二分。应知此经。于诸彼彼法中。
各何摄属。故次第明之。

言三藏者。一修多罗。亦名修妒路。或名素怛缆。盖
梵音楚夏不同。此云契经。或翻为线。按五印土。呼
线席经。井索圣教。皆名修多罗。若尔应翻圣教。古
德见此方圣教称经。故分取席经经字。既顺此方。
亦不失彼圣教之义。不取席线。及井索者。此方不
贵故。非是圣教故。伹经上加契字。乃借义助名。显
是契理合机之经故。又经有多义。如杂心五义等。
见华严悬谈。又虽有多义。不出贯摄。如佛地论云。
能贯能摄。故名为经。谓依佛圣教。贯穿所应说义。
263-A¶ 第 699c 页 X10-0699.png
摄持所应度生故。正说定学。兼通戒慧。二毗奈耶。
亦名毗尼。盖梵音赊切耳。此云调伏。谓调练三业。
制伏过非故。调练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持。就所
诠之行彰名。或翻为灭。谓灭惑业。得灭果故。亦名
波罗提木叉。此翻别解脱。谓三业七支。各别防非。
现前无违犯故。又拣异道共。及定共戒。故名为别。
此从因得名。亦可言果。以解脱即果也。亦翻随顺
解脱。谓随顺有为无为。二解脱果故。此从果得名。
亦可言因。以随顺即因也。或名尸罗。具云翅怛罗。
此云清凉。谓离热恼因。得清凉果故。此双从因果
得名。正诠戒学。亦兼定慧。三阿毗达摩。亦名阿毗
昙。亦梵音赊切之异。此翻对法。法有二种。一胜义
法。所谓涅槃是善。是常。故名胜义。二法相法。通四
圣谛。世出世异。及因果异。故名法相。对亦有二。一
对向涅槃。二对观四谛。其能对者。皆无漏净慧。及
相应心所。以对果对境。分二对名。旧译为无比法。
以无漏净慧。最为胜故。此明惟依能对立名。亦名
优波提舍。此翻论议。谓问答辩论。议邪正故。亦名
磨怛哩迦。此翻本母。以教与义。为本。为母。生解行
故。正诠慧学。兼亦摄二。此三云何名藏。以含摄故。
今经何所摄属。正属经藏。始终多说定故。若以此
摄彼。亦兼馀二。以普眼章。远离诸幻。圆觉章。三月
安居。皆重戒故。十二大士。相沿致问。净土世尊。如
问而答。同论议故。言二藏者。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263-A¶ 第 700a 页 X10-0700.png
即前三藏。诠示声闻理行果故。名声闻藏。全示菩
萨理行果故。名菩萨藏。不开辟支者。以辟支多不
借教。出无佛世。佛在世时。摄属声闻。以与声闻理
果同故。若以教行别者。亦可闻三乘为三藏。但古
皆不开。今亦应尔。若明摄属者。此经属菩萨藏摄。
以经中虽存声闻之名。不取声闻理行果故。如弥
勒章云。若谓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
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
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又净业章云。一
切众生。认四颠倒为实我体。乃至云。有妄业故。妄
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又圆觉章云。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即于佛前。作如
是言。我今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
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
徒众等。如是语类。皆欲拣弃小道。唯取菩萨理行
果也。

言三乘者。一声闻乘。依四谛法。慇勤精进。欲速出
三界。自求涅槃。法华云。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
火宅。二辟支乘。依因缘法。慇勤精进。求自然慧。乐
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法华云。如彼诸子。为求鹿
车。出于火宅。三菩萨乘。依六度法。勤修精进。求一
切智。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法华云。如彼诸子。为求
牛车。出于火宅。然有权有实。若住相之行。因果历
别。则名为权。若从性起修。因果该彻。则名为实。若
263-A¶ 第 700b 页 X10-0700.png
明摄属者。此经属菩萨乘摄。以经中问处答处。多
言为菩萨故。又贤善首章云。若诸菩萨。及末世众
生。依此增进。至于佛地。如是则唯实一分摄。以是
悟后之修。修即无修。如威德章。奢摩三摩等。皆云
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故。不属馀二。其义可知。若
以此摄彼。亦可通收。以此经直通于圆。包含无量
乘故。又贤善首章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
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
小流。

言五乘者。一人天乘。依戒善禅定之法。求下界五
欲。及上二界净妙之乐。法华经。喻以最小之车。二
声闻乘。三辟支乘。四菩萨乘。此三即上之三乘。五
佛乘。依万行因华。严一乘道果。法华经。喻以大白
牛车。如云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
妄。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
车。是盖以最小之车。喻人天。等与大车。喻佛乘也。
若明摄属者。此经属佛乘摄。如文殊发起。则曰。愿
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贤善流通。则曰。是经唯显如来境界。是则因为果
设。果成因绝。尚不属于菩萨。况夫馀乘。若以此摄
彼。虽人天不遗。譬夫一云一雨。三草二木。随分受
润。试看如来说此经巳。一切大众。闻皆欢喜。信受
奉行。则人天普摄之义。可以意会。

言九分。十二分者。通论圣教。有十二分。一修多罗。
263-A¶ 第 700c 页 X10-0700.png
此云契经。(谓十一分。及三藏中正文之外。馀有前后相承。贯穿契合等义。别为修多罗分)
二祇夜。此云重颂。三和伽罗。此云授记。四伽陀。此
云孤起颂。五优陀那。此云自说。六尼陀那。此云因
缘。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
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十一
阿浮达摩。此云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此云论议。
孤山云。长行(契经)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
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
名。广如大论三十三。九分者。大小暂分。如法华小
乘唯九部。(方便品偈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古德释云。小乘谈
理狭隘。故无方广。(非是全无。但无至方至广)不言成佛。故无授
记。(非全无记。但无授记成佛)请问方说。故无自说。(非是全无。但非直指)
智论说。大乘亦惟九部。古德释云。大乘多直显。故
无因缘(非是全无。但不类戒因事制)譬喻(非是全无但不同信必喻诱)论议
(非是全无。但不至算沙自困)之三。又古德云。部恐滥部秩。后易
为分。若明摄属者。十二分中。此经正属方广。以题
称大方广故。兼通八分。大疏云。贯摄之义通故。(即该
契经)正宗一一有重颂故。(即该祇夜)记安心人。成就佛智
故。(即该授记)因请方说故。(即该因缘)说佛因地法行故。(即该本事)
六度非因涅槃非果。(即该未有)二十七喻故。(即该譬喻)普贤
有徵。刚藏有难故。(即该论议)唯不摄伽陀自说本生等
三也。问契经居多。何非彼摄。答。藏中契经。巳全摄
故。分中契经。此但少分。藏乘分摄竟。

第三能被教义者。谓教海冲深。法云弥漫。智光无际。
263-A¶ 第 701a 页 X10-0701.png
妙变莫穷。以无言之言。诠言绝之理。运无变之变。
应变态之机。机差教殊。义分多种。亦有不分。得少
失多。今将有分。略为三章。一约宗分教。二约论辩
义。三会通浅深。言约宗分教者。西竺东夏。弘阐之
流。于一代圣言。或含为一教。或开为二三。再开之
而至四五。人兼缁素。凡有一十八家。甲顺乙违。难
尽他宗。事精理备。无越贤首。因依贤首祖师。略述
五教。

一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异大乘故。逐机设故。
随他语故。说诸法数。一向差别。以其拣邪正。辩圣
凡。明因果。分欣厌。然其所说法数。唯七十五。但说
人空。不明法空。纵说法空。少不明显。唯依六识。三
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

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
法理。故名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有不成佛。
故名为分。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
数。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

三终教。亦名实教。谓明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
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
名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多谈法性。少及法相。
其所云相。亦会归性。尽大乘说。故无诤论。

四一乘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
次而说。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
于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
263-A¶ 第 701b 页 X10-0701.png
等。既不同前渐次修行。又不同后圆融具德。故名
为顿。总不说法相。惟辩真性。一切所有。惟是妄想。
一切法界。惟是绝言。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
我。俱遣。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住等。别为
一类离念机故。亦为对治空。有俱。三种著相人故。
五圆教。谓统该前四。圆满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
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故名
为圆。所说惟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
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
尽。
巳上略出各义。令知大端。若广辨所诠。及断
證分齐。具如华严悬谈。并贤首教仪等书。

言约论辨义者。佛教本乎一心。心有差别。则教有
支异。故如来说教。说此心也。诸祖判教。判此心也。
今即以起信论中。一心差别。以明五重教义。准起
信论。初惟以一心为本源。(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
出世间法)即圆教分齐。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
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即顿教分齐。始教空宗。亦密示此门。
以彼不知如来遣相。即为显性。故非彼分。二者心
生灭门。(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为阿赖耶识)即终教
分齐。分教相宗。亦密示此门。以彼不知佛说赖耶。
通如来藏。故非彼分。三依生灭门明二义。一者觉
义。(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即始教空宗分齐。
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四依此义生三细。一依
263-A¶ 第 701c 页 X10-0701.png
不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动。故能见。名转相。三依
能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五依此相生六粗。一智
相。二相续相。(谓依智起念不断。即法执分别)三执取相。(谓妄生执取。即我执
俱生)四计名字相。(谓妄计名字即我执分别)即小教分齐。(以断我执證我
空。是小教义故)五起业相。(谓循名造业)六业系苦相。(谓随业受报)即
人天分齐(又六道业报。即苦空观等之方便。亦小教分齐)

言会通浅深者。此经正属顿教。兼摄小始终三。直
通乎圆。如贤善首章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
众生。从此开悟。其正属顿教可知。又云亦摄渐修
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其兼摄小始终三
可知。又云乃至蚊䖟。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
满。其直通乎圆可知。以饮水多少。皆具百川味故。
此约贤善首章。通以会通。若别以会通者。教各有
文。散在十一章中。繁不具悉。所冀学贤首者。当体
心会教。借教通经。则经可通。而教可会矣。能被教
义竟。

第四所被机宜者。夫教因机设。机以教成。上说教义。
巳知能被宏深。今示机宜。略彰所被广大。复分两
门。以尽拣收。一遵古所判。二依经所明。

言遵古所判者。依古德开为二门。一料拣。二普收。
料拣非机。则有五种。一谓乐著名相。以文为解者。
二谓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三谓情尚于空。触言
宾无者。四谓自恃天真。轻厌进修者。五谓固执先
闻。担麻弃金者。如是皆名非机。反是皆机。若普收
263-A¶ 第 702a 页 X10-0702.png
者。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得闻之。无不获益。宿
机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宿种者。结缘成种。食
金刚喻。可为譬也。

言依经所明者。亦有料拣普收。二门。料拣者。按净
业普觉二章。俱有十种非机。一者有妄业道。妄见
流转。此六道凡夫。坚执四相者。二者厌流转者。妄
见涅槃。此小教二乘。厌有趣空者。结此二种文云。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故知非机。三者心
有所證。显有能證。此住位菩萨。犹有微细我相。以
能證即我故。四者悟證有我。不复认證。此行位菩
萨。犹有微细人相。以超我即人故。五者了彼證悟。
不住我人。此向位菩萨。犹有微细生相。以存有所
了。即众生相故。六者心照清净。觉所了者。此地位
菩萨。犹有微细寿者。然既心照清净。则了巳不存。
当下即是。若更起心。觉彼所以能了之者。此觉则
是一切业智。(业识上微细分别)所不自见。(业智不能照破自已。如眼不自
见)犹如命根。即寿者相故。结此四相文云。末世众
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
能成一切圣果。故知非机。此上共六种。详见净业
章中。七者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此名作病)拣云彼圆觉
性。非作得故。(此显非机)八者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此名任病)
拣云。彼圆觉性。非任有故(此显非机)九者于自本心。止
息诸念。(此名止病)拣云。彼圆觉性。非止合故(此显非机)十者
灭诸烦恼。一切永寂。(此名灭病)拣云。彼圆觉性。非寂相
263-A¶ 第 702b 页 X10-0702.png
故。(此显非机)以上四种。详见普觉章中。若普收者。按清
净慧章。从凡至圣。皆称随顺觉性。然既皆称随顺。
自应咸是所被。无容拣弃。若果能居一切时。不起
妄念。则作任俱销。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则止灭咸
停。若更能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
实。则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
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
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
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
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
竟解脱。如是则四相四病。尽是圆觉性门。六根六
尘。全彰法界智境。是机皆被。有性咸收。楞严云。圣
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圆觉妙心。亦复如是。凡诸
有生。幸勿错过。所被机宜竟。

第五体性浅深者。夫圣言无定。大小通关。真教难评。
浅深异体。今依本经大旨。通收古德所说。略为三
章。一开为十种。(清凉疏华严等)二合为四门。(圭峰注圆觉等)三总
以会通。

言开为十种者。一音声语言体。二名句文身体。三
通取四法体。四通摄所诠体。五诸法显义体。六摄
境性心体。七会缘入实体。八理事无碍体。九事事
无碍体。十海印炳现体。此之十种。前浅后深。言尽
理圆。详华严悬谈。

言合为四门者。即上十种。圭峰束而为四。一随相
263-A¶ 第 702c 页 X10-0702.png
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随相门中复有。
二种。一声名句文体。谓大小乘教。或以声为教体。
摄假从实故。或以名句文为教体。以体从用故。今
通取之。以假实体用。递互相资。而为教体。二通摄
所诠体。以声名句文。但属能诠。若无所诠之义。不
成教体故。必通摄所诠。文义相随而为教体。唯识
门者。以上能诠所诠。皆唯识现故。唯识云。唯遮外
境。识表内心。离识之外。更无别法。释论亦云。十地
经者。彼圣者金刚藏。识所变影像。为增上缘。闻者
识上。影现似彼法门。展转传来。说名为教。是知一
切诸法。皆是识心所变影像。故以唯识为体。归性
门者。以上识心无体。唯是真如故。然有二义。一约
生灭门。真如随缘变起识境。诸法从缘无性。会归
唯一真如。如起信论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华严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
由他悟。故以归性为体。二约真如门。不变名真。不
坏名如。惟此可为教体。显有变有坏者。非教体故。
如起信论云。一切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
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巳来。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
异。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维摩经文。殊叹
维摩诘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名真入不二法
门。故惟以归性为体。此二义中。前是终教唯心。后
是顿教惟心。合为一归性门也。四无碍门。亦有二
263-A¶ 第 703a 页 X10-0703.png
义。一理事无碍。二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复有二义。
一前后交彻。二说听全收。前后交彻者。以上三门
中。前二属生灭门。是事法界。后一约所归之性。属
真如门。是理法界。起信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然既依于一心。则真如即是生灭。生灭即是真如。
故统收前三。理事无碍。而为教体。说听全收有四
句。一佛全摄生。谓佛真心外无别众生。则唯说无
听。二生全摄佛。谓众生真心外无有别佛。故惟听
无说。三生佛互融。谓佛真心摄众生时。不碍众生
心中摄佛。众生心中摄佛时。不碍佛真心摄众生。
则说听双存。二教齐立。四生佛俱泯。谓佛真心摄
众生时。生即同佛。故非生。众生真心摄佛时。佛即
同生。故非佛。则说听互夺。二教齐泯。如是则存泯
自由。理事无碍。故以无碍为体。事事无碍中。亦有
二义。一重重互摄。二说听全收。重重互摄者。谓由
上三门。理与事无碍故。能令声名句文等。一一事
法。皆悉称理无碍。如法华意根清净文云。以是清
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今
识门称性亦然。又云解是义巳。能演说一偈一句。
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今声名句文义。称性亦
然。说听全收者。亦有四句。一由佛果称性。摄法无
遗。众生尚在佛中。况所闻教。故佛果一一身分。一
一毛端等。皆为所闻。二谓众生称性。摄法无遗。佛
尚在众生中。况所说教。故众生一一身分。一一毛
263-A¶ 第 703b 页 X10-0703.png
端等。皆成所说。三由生佛互在。各不坏相。则随一
声教互说互闻。故众生身中佛。为佛身中众生说
法。佛身中众生。听众生身中佛说法。四由生全在
佛。故同佛非生。佛全在生。故同生非佛。二位齐泯。
说听互无。故佛身中众生无听。众生身中佛无说。
如是则一闻一切闻。一说一切说。生佛互在二俱
存。说听互无两俱泯。究竟存亦不可说。泯亦不可
说。以正互泯时即互存。正互存时即互泯。一切圆
成。无障无碍。故最后以事事无碍。为教体也。

言总与会通者。圭峰初门。即摄清凉前五。二分摄
六。(以彼唯心。义宽。圭峰唯识门中。虽有本影四句。亦止潜通。终顿。尅论唯齐始分二教。故不俱摄。)
三分摄六。全摄彼七。(以彼释唯心。齐于一心本源。圭峰第三。止齐终顿。故唯分
摄。若彼第七。会生灭之缘。入真如之实。义当顿教。故此全摄)四摄后三可知。若
以本经会通者。此经正属顿教。应以归性为体。亦
兼小始终三。小教显属随相。冥通唯识。始教显属
唯识。冥通归性。至若终教。与顿教同属归性。又此
经直通乎圆。亦兼以无碍为体。教体浅深竟。

第六宗趣通别者。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然
有通有别。通谓。通论一代佛教。诸部异计。各各不
同。以义相从更复合之。略为六宗。

一随相法执宗。谓于一切我法中。起有无执故。即
小乘诸师。依阿含缘生等经。造婆沙俱舍。诸部论
等。此中复分为六。一我法则有宗。谓犊子。法上。贤
胄。正量。密林山部等。以立我故。诸部论师。共推不
263-A¶ 第 703c 页 X10-0703.png
受。呼为附佛法外道。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上
座。多闻部等。彼说诸法。皆悉实有。但不立我。异外
道计。又立正因缘。以破外道邪因。及无因等。三法
无去来宗。谓大众部。及鸡胤。制多。西山。北山。法藏。
饮光部等。惟说现在有为。及无为法。以过未之法。
体用俱无。故所不说。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就
前现在有为法中。说五蕴为实。界处为假。其成实
论。末经部师。(对根本经部言)亦是此说。五俗妄真实宗。即
说出世部等。谓世俗是假。以虚妄故。出世反上。六
诸法但名宗。即一说部等。说一切我法。但有假名
无实体故。六中初唯执有。后唯执无。中通有无。故
总唯一随相法执宗。

二唯识法相宗。谓一切法。皆唯识现故。即无著天
亲。依方广深密等经。造瑜伽唯识论等。

三真空无相宗。谓一切诸法。皆空无相故。即提婆
清辩。依妙智般若等经。作百门掌珍论等。

四藏心缘起宗。谓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具恒
沙德故。即坚慧马鸣依胜鬘涅槃等经。造宝性起
信论等。

五真性寂灭宗。谓想相俱绝。直显性体故。即马鸣
龙树。依楞伽。般若等经。造真如三昧。智度论等。

六法界圆融宗。谓无尽法界。如因陀罗网。主伴重
重。圆融无碍故。即龙树天亲。依华严等经。造不思
议十地论等。
263-A¶ 第 704a 页 X10-0704.png

此之六宗。除第一宗中第一。有宗无趣。以佛教所
不受故。其馀皆各为一类之机。启扬悟门。资修行
业。以證自类之果为趣。

若别就当经。以明宗趣者。于中复有通别。通则此
经唯依如来本起因地。圆照清净觉相为宗。永断
无明。成就妙圆觉性。究竟极果为趣。若就前通中。
宗唯第五。趣兼第六。一二三四。亦可旁通。别则唯
就本经。次第循环。别分六对。一教义一对。谓欲求
圆觉。须依圣教。故先以永离诸幻之教为宗。教不
虚传。要在如教思义。故次以深思幻尽之义为趣。
二疑信一对。谓幻尽觉圆。闻者多疑。故先以曲辩
三疑为宗。深疑既辩。真信斯生。故次以决定信生
为趣。三悟修一对。谓信既决定。悟应真实。故先以
心悟实相为宗。徒悟无功。要必从性起修。故次以
进修三定为趣。四偏圆一对。谓悟有深浅。初修尚
应随机。故先以偏修三定为宗。境变纯杂。久修自
应无碍。故次以圆修轮观为趣。五因果一对。谓轮
观磨砻。正因无碍。故先以灭障成因为宗。因成果
契。力在后时。故次以尅期取證为趣。六终始一对。
谓果成报本。崇阐微言。故终以出名劝持。劝护为
宗。持护所期。仍假方便。故始以圆照清净觉相为
趣。此则从前起后。次第循环。别为一经宗趣。随顺
修习。自然相应。亦可云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宗趣
通别竟。
263-A¶ 第 704b 页 X10-0704.png

第七传译纪略者。谓自西而东。传来必致命委身。翻
梵成华。译人皆乘愿受嘱。况兹真诠。迥异馀诰。佛
说必现净土。传译定非常伦。末世亲逢。无任庆跃。
为兹纪略。昭示来今。谨按开元释教目录云。沙门
佛陀多罗。此云觉救。北印土。罽宾人也。于东都白
马寺译。不载年月。续古今译经图记。亦同此说。又
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云。羯湿弥罗。(翻译名译集云。罽宾
国名正。音羯湿弥罗。此翻贱种。昔末田底迦。立五百伽蓝于此。买异国贱人。以充役使。后因生息繁盛。贱
人自立君长。邻国鄙之。因而名焉)三藏法师。佛陀多罗。于长寿二
年。龙集癸巳。持梵本至神都。白马寺翻译。四月八
日毕。然释教。目录。译经图记。二俱不载年月。而道
诠特书者。想必有所见。传纪略竟。

第八注释倡先者。依大疏有四家。谓京都报国寺。惟
悫法师。先天寺。悟实禅师。荐福寺。坚志法师。并北
京道诠法师。大疏云。悫邈经文。简而可览。实述理
性。显而有宗。诠多专于他词。志可利于群俗。然既
各有所长。均可行世。各接一类之机。普收结缘之
众。无何人有政举。人亡政息。弗获神遇。徒仰嘉名。
目今盛行海内。独步讲筵者。唯我法界第五祖。贤
宗正三世。圭峰大士。所出两疏。两钞。为尤著也。如
相国裴序赞云。其叙教也圆。其见法也彻。其释义
也。端如析薪。其入观也。明若秉烛。其辞也。极于理
而巳不虚骋。其文也。扶于教而巳不苟饰。不以其
所长病人。故无排斥之说。不以其未至盖人。故无
263-A¶ 第 704c 页 X10-0704.png
胸臆之论。乃至云。后世虽有作者。不能过矣。然向
以狮弦既奏。群音绝向。所以此经。自圭峰而后。注
者希焉。近因长夏无事。检阅方册藏经。与大疏同
函者。圆觉之注释有三。一日直解。憨山大师注也。
师深通禅理。而尤精于教乘。尝以圆觉为最胜法
门。统摄无边教海。该罗法界圆宗。彻一心之源。历
三观之旨。偏正互换。单复圆修。搜穷妄宰。披剥禅
病。圭峰师。扶教竖宗。为疏为钞。修学人。厌繁苦略。
难解难通。大师于禅馀展玩。深有慨焉。自称祖疏
义。而径释经文。目曰直解。若为结法缘。而暂一随
喜。殊觉畅明。二曰句释。正白罗峰大师注也。师为
博山嗣孙。开法于岭南曰新山。亦一时洞宗之丁
丁者矣。法语行世者若干。而圆觉经注。乃最后绝
笔也。应华王居士序。谓其以大悲愿力游如来大
圆觉海。普令开示悟入。打翻圭峰窠臼。阐扬洞上
宗风。绎此数语。则大师注释此经之本意。巳略见
其槩矣。三曰要解。勤息寂正师注也。师不知何如
人。寂其派。正其名也。勤息者。乃沙门之华言。义取
乎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既不用五重玄义。
又不假十门通经。知师非台贤两宗。其所住寺。既
名通律。或者为南山宗耳。至观其首叙经义。随章
颇得其次。又玩其正释经文。逐句略辩其神。利便
初心。应名略解。或冀其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则略
即成要。师意果如是乎。然此巳上三师。既立言在
263-A¶ 第 705a 页 X10-0705.png
先。宜皆为我师。谓善者从之。不善者易之。所以随
门续录者。正为此耳。注释倡先竟。


圆觉经析义疏悬示(终)
263-A¶ 第 705b 页 X10-0705.png
圆觉经析义疏卷第一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心兴 较订

△第九总释名题者。谓名者实之宾。题者经之纲。
一经大义。摄在名题。故云总释。谓总释一经大义。
于名题中也。于中分四。一略释五名。二详释现题。
三附辩古法。四后释卷次。初。
按经中佛自所说。
有五种题名。一曰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此以法义为名。谓圆觉是
法。大方广是义。陀罗尼是梵语。此云总持。谓圆觉一法。能总一切。大方广三义。能持无量义。故总以陀
罗尼名之)二曰修多罗了义。(此以胜慧为名。修多罗乃诸经通名。权渐之经。名不
了义圆顿之经。名为了义。依之修习。能成广大甚深智慧。故是以胜慧为名也)三曰秘密
王三昧。(此以胜定为名。三昧乃诸定总名。权小所修不称秘密。以可测故。亦不称王。不自在
故。诸佛菩萨所住。乃称秘密与王。依之修习。乃得自在神用。权教小乘。所不能测。故是以胜定为名也)
四曰如来决定境界。(此以圆果为名。谓如来是巳成之佛果。凡是有心。决定当
得。所谓果彻因源是也)
五曰如来藏自性差别。(此以圆因为名。如来藏自
性。是未成之佛因。贤圣等妙。皆自性之差别。所谓因该果海是也)大疏云。事周理
尽。须建五名。(为令行人。依真法义。成胜定慧。修證圆因果也)取要标题。且
存两号。(讲演时名繁难称。故标题。唯取要者。且存而号者。一名大方广圆觉。二名修多罗了
263-A¶ 第 705c 页 X10-0705.png
义。合此二名。共为一题。略去陀罗尼三字。后三名亦皆不取。以三昧因果。皆以法义胜慧百得建立。故惟
以二名为要也)略释五名竟。
△二详释现题二。一释所诠
法义。二释能诠名目。初。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上」

【大疏云。凡欲解了义经论。先须明释法义。依法解
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故论中。(起信论中)
显大乘深隐性相道理。先开此二。如论云。摩诃衍
者。略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法指一心。义开三大。
今此中五字。圆觉二字。正是其法。以圆觉在缠。即
是如来藏性故。论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为欲众
生。发其大乘信根。故目此圆觉在缠。为众生心也。
大方广三字。即名为义。以如次即是体相用三大
义故。大疏云。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者。当
圆觉之全体。无边涯。绝分量。强名为大。拣非法相
宗中。对小言大之大。以对小言大。则大有分限。非
真大故。常遍为义者。常则竖通三世。遍则横该。十
方。竖通三世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能
先后之。唯此能先后于诸法。故名为大。如涅槃云。
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横该十方者。外则能包。内则
能遍。无有一法能包遍之。唯此能包遍于诸法。故
名为大。如涅槃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
方者就法得名。(以方者法也)轨持为义。轨则轨生物解。
持则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者。如众生悟入圆觉。虽
因善友开示。然其智解。从觉性生。如水土之润。生
263-A¶ 第 706a 页 X10-0706.png
谷芽等。芽从种生。不从水土。故知悟入圆觉。还依
圆觉为方以轨之。任持自性者。以一切众生。皆具
本觉。虽流浪六道。而此觉性不曾失灭。设能依此
修證。则一切胜因妙果。皆从此出。如文殊章。世尊
答文殊云。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清出一切清净
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是知修證圆
觉。还依圆觉为方以持之。广者从用得名。(大用繁兴。即是
广也)多博为义。多则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
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此则以多名广。如
世间凡数之多者。即名为广。博则此无尽用。一一
同于觉性。无有边际。无有分限。如普眼章。世尊答
普眼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
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
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
法界。此则以博名广。如世间凡量之博者。亦名为
广。圆觉二字。直指其法。言上来所称大方广者。毕
竟是甚么法耶。故直指圆觉示之。意显即是圆觉
性故。若释其义者。满足周备曰圆。显此外更无一
法故。虚明灵照曰觉。显此中不存一念故。又具足
大方广义。该尽世出世法。故名为圆。备历本如究
竟。照彻凡非凡位。故名为觉。裴相国序云。统众德
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此之谓也。
△次
释能诠名目。修多罗三字。是诸经通名。了义经三
字。是当经别目。总别合称。意显此经。乃诸经中了
263-A¶ 第 706b 页 X10-0706.png
义经也。修多罗华梵名义。巳于藏乘分摄中释。了
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谈。
顺宗皇帝问。诸经中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清凉
答云。佛一代教。若约本为一事。八万度门。莫非了
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了义。此
二不足拣别。今约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有了不了。
故净名涅槃宝积等经。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
义经。言不了义者。谓小乘教。了义经者。谓大乘教。
又大乘教。复有了不了。谓有大乘。虽六度悲智兼
修。而定说三乘不一。亦非了义。若有会归一极。以
玄炉陶于群像。智海总乎万流。无二无三。无不成
佛。中道理观。不共二乘。方为了义。又大宝积经。佛
告舍利弗。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
义。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
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厌离生
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
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
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此等乃祖佛料
拣。固应无惑。细研本经语意。知非不了义教。故题
中特标为了义经也。(问。修多罗与经字。但华梵文异。今双置题目。岂非繁重。答。
梵文总指诸部。华文别目当经。封总彰别。不唯非是繁重。且显当经了义。独胜于诸修多罗耳)详
释现题竟。
△三附辩古法二。一立题法。谓诸经题
目。或佛说时。便自立名。如妙法莲华经等。或佛灭
后。结集者立。如佛说阿弥陀经等。今经是佛自立。
263-A¶ 第 706c 页 X10-0706.png
结集裁成。如前略释五名中说。又人法喻三。单复
具足。例有七种。一单人。如净名。二单法。如涅槃。三
单喻。如宝积。四法喻复。如妙法莲华。五人法复。如
胜天王般若。六人喻复。如佛说梵网。七具足三。如
大方广佛华严。今经若通论五题。则例同华严。若
唯就现题。则立准涅槃。
△二释题法。谓古释有二。
一作对释。二离合释。今作对有三。一圆觉是法。大
方广是义。为法义对。二经字是能诠教。属事。大方
广等是所诠法。属理。为理事对。亦教理对。三修多
罗。乃诸经通名。了义经。为当经别目。为通别对。离
合亦三。一大字是体。能具相用。得胜之义。方字是
相。广字是用。为体所具。得劣之义。方广上加之字。
依主释也。二了义是用。经字是体。经上加即字。体
持业用。持业释也。三大方广圆觉。是修多罗藏中
之了义说。故称为经。居近邻强。邻近释也。此与上
科盖为不废古式。略备参考。馀或可通。避繁不悉。
附辩古法竟。
△四后释卷次。卷者。对舒而言。谓舒
之以便诵持。卷之以便供奉也。又古经书多以轴
为卷。今易制未译其名耳。上者下之对也。此经文
有两卷。数配两仪。故以上下分之。此卷居上也。(按诸
经。此下多出译人。注疏家皆详细释之。今此经译人。事籍无可考稽。巳略见于第七门中)总释
名题竟。】

△十别解文义分三。一叙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此三分者。始于道安。證于亲光。盖以经无丰约。皆具乎此。依此科经。如首身足。各有分齐。不相紊乱。故称
263-A¶ 第 707a 页 X10-0707.png
弥天高判。今古通遵。乃诸经科判之所由始也)此且通标三分。下乃别依
分释。
初叙分(叙一经之来源。述说法之由致)二。一结集證信叙。
二问答发起叙。初。
(具六。谓信闻时主处众也。关一则大教不兴。故古德判为六种
成就。云證信者。以主伴依正。能所分明。證是佛说。令人生信故。亦名通叙。六种成就。诸经通有故。亦名经
后叙。以是说经之后。结集建立故。结集建立。有意有因。建立之因者。按龙胜论云。佛将入灭时。阿难悲哀。
阿尼楼豆谓言。汝是持佛法人。当咨问后事。难〔巳〕云何后事。豆言。汝问佛灭度后。我等以谁为师。依何而
住。恶性比丘。云何调伏。结集法藏。经初当置何语。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佛依问而答。我灭度后。汝等以戒
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默而摈之。一切经初。当置如是我闻等语。由是凡属佛经。皆置此语。无此语
者悉属伪造。建立之意有三。一断疑。准智度论。佛灭度后。众请阿难登座。结集法藏。感身相好同佛。众起
三疑。一疑世尊重起。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一唱此语。知是结集法藏。三疑顿断。二息诤。以阿难
与众。德业颇齐。若不推尊从佛。恐与诤论。一唱此语。显是授受有源。群诤自息。三异邪。以西域外道经初。
置阿忧二字。阿翻为无。忧翻为有。意显诸法虽多。不出有无。断常之见。大抵如是。今置此语。明是出世正
法。拣异邪经)分三。一标信与闻。二时主及处。三法众同
会。初。

「如是我闻。」

【如是者。信成就也。为顺此意。解作信顺之词。以信
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华严云。信为道元
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故首标之。又如是者。许
可之词。佛地论云。结集时。诸菩萨咸共请言。如汝
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
我所闻。(云云)又如是者。指法之词。有能指所指之
别。能指即结集之人。所指即结集之法。结集之人
有二。如纂灵记云。摩诃衍藏。是文殊师利与阿难
海。在铁围山间结集。所指之法。有事有理。事则能
263-A¶ 第 707b 页 X10-0707.png
诠虚文。从此以后。直至欢喜奉行。皆如是之事。理
则所诠实义。经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
圆觉。又云。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
脱。清净法殿等。皆如是之理。若事若理。总属此法。
故不别指。直言如是。若连下释之。是结集者。对众
标唱之语。盖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也。我闻者。闻
成就。谓成就虽在信顺。临期实赖音闻。不有音闻。
教体何立。故楞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释
义则拣别宾主曰我。声来达耳曰闻。合论则是结
集者。自谓耳提面命。亲从佛闻。拣非私淑读古者
比也。又从凡至圣。说有四我。一凡夫遍计我。二外
道宗计我。三诸圣假立我。四法身真实我。今就文
殊与阿难海。应属后二。以无遍计及邪计故。闻谓
耳根发识。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即便得闻。今不
云耳闻。及识闻等。但云我闻者。废别从总。易明了
故。若按空生晏坐。帝释散花。则闻既无闻。我何有
我。无我无闻。乃一乘顿教之真我真闻也。标信与
闻竟。
△二时主及处。】

「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至)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一时者。时成就也。谓临期虽在音闻。说听全凭佳
会。不有佳会。大法难弘。故古德云。世事合会。尚待
昌期。大法弘宣。岂违佳运。释义则一者。始终究竟
之谓。时者迁流转变之义。合论则说无异座。听无
异席。说听事毕。一期究竟。名为一时。又时乃不相
263-A¶ 第 707c 页 X10-0707.png
应法。或否或泰。俱以时称。今云一者。拣非否也。以
否则不能究竟。不得称一故。不云年月日者。以如
来说法。通乎上下。(谓天上人间也)灭后结集。达于遐迩。年
月日纪。难以对同。故总以一时该之。若依当经所
宗。则是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
皆一之时也。婆伽婆者。主成就。谓说听虽期良时。
御众必推教主。不有教主。群机何归。然诸经教主。
多用佛字。乃梵语之略。具云佛陀耶。此翻觉者。谓
自觉觉他。觉圆满故。是十种通号之一。今云婆伽
婆者。名具六德。义该十号。显最胜也。名具六德者。
一自在德。谓五住不能染。二死不能系故。二炽盛
德。谓身光与智光。降魔制外故。三端严德。谓具相
及妙好。端正严丽故。四名闻德。谓名闻遍十方。称
扬无尽故。五吉祥德。谓灭罪销灾障。赐福延寿龄
故。六尊贵德。谓世间出世间。尊重珍贵故。为具六
德。故经存梵语。五不翻中。含多义不翻也。义该十
号者。自在摄二。谓證理自在。则摄如来。化他自在。
则摄应供。炽盛摄一。谓降魔炽盛。则摄正知。制外
炽盛。则摄遍知。端严摄一。谓相好端正。则摄行足。
相好严丽。则摄明足。名闻摄二。谓名闻周遍。则摄
妙往菩提。称扬无尽。则摄达伪通真。吉祥摄一。谓
到处皆吉。摄无上士。转难成祥。摄调御丈夫。尊贵
摄三。谓世间尊贵。摄天人师。出世尊贵。则摄于佛。
据此则三世间主。共相尊贵。则摄世尊。良以根钝
263-A¶ 第 708a 页 X10-0708.png
众生。乐减厌繁。若但言佛。则太减。遗九德故。若通
言十。则太繁。难忆持故。今言婆伽婆者。均于繁减。
亦不遗彼繁减。是不唯显其最胜。且忆持亦易耳。
入于神通等。处成就也。谓御众虽推教主。际会必
依宏方。为说一乘顿教。故现法界玄境。大光明藏。
即一真法界智也。具一切智。遇缘则兴。故名为藏。
称法界起。还照法界。故以大光明称之。益以神通
者。不可思议曰神。无能障碍曰通。意显此智。唯證
乃知。难可思议。有缘则应。无能障碍故。入之一字。
对下三昧而言。谓智契法界。则是入此三昧。入此
三昧。法界之理现前。唯受此理。不受馀受。故益以
正受。若以三身言之。智契法界。则是现法性身。依
法性土。身土同为一法界故。一切如来。巳成佛果
人也。巳成佛果。现自受用身土。故曰光严。以自受
用身土。皆有光明。及庄严故。住持者。依法界住。为
法界持。意显一切如来。所有自受用身土。皆依法
界性为缘起也。众生者。众处受生。以有无明昏浊。
烦恼杂染。不清净故。当其无明未起。烦恼未生。原
本自有清净觉地。即法界是。意显凡诸所有众生
身土。亦依法界性为缘起也。缘起无性。故曰身心
寂灭。谓生佛身心。皆归寂灭。寂无形。灭不生。故然
身心为能依。既巳寂灭。所依胜劣二土。岂有形生。
是唯有法界平等。即是本性实际。包罗万有。弥纶
太虚。故云圆满十方。唯是一法界性。本无二体。逢
263-A¶ 第 708b 页 X10-0708.png
缘变现诸法。故能随顺。今当为诸菩萨。演斯顿教。
故且于不二竟。现诸净土。据此则他受用身土。仍
依一真法界性为缘起耳。时主及处竟。
△三法众
同会三。一举类标数。二列上首名。三与伴同会。初。】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初举类。与者相与。意有所为。为演一乘顿教之法。
故尔相与大菩萨类。为是一乘顿教机故。菩萨者。
略梵语。具云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有三义。一约
自利。谓菩萨是能觉悟之有情。拣凡夫不自觉故。
二约利他。谓菩萨能觉悟一切有情。拣二乘不觉
他故。三约两利。谓菩萨上求佛觉。下化有情。显行
愿兼资。悲智双运故。首言大者。拣权渐教故。大疏
云。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證大道。行大行。趣大果。
六事俱大。显是实教及顿教故。摩诃萨。具足应云。
摩诃菩提萨埵。摩诃亦翻为大。(问与上大字何别。答。上是拣权渐。此
复拣地前)谓此菩萨。又是实教顿教中之大菩萨。拣非
地前诸位可比。末四字标数。谓一类相从者。大数
约有十万。同德同心。和合集聚。故云俱也。举类标
数竟。
△二列上首名。】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至)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

【首句总指其名。文殊下依次别列。文殊师利者。梵
音之讹。正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以初生时。有
祥光满室之兆故。亦翻妙德。谓智德深妙。华严云。
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道成先劫号龙种尊王。
263-A¶ 第 708c 页 X10-0708.png
现證北方。为摩尼宝积。当来成佛。名曰普现。影向
大化。示同菩萨。华严表根本智。今经为发起师。一
乘顿教。非智莫解。故首标之。梵语邲轮跋陀。此云
普贤。悲华经云。我誓于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
严净。我行要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
改汝字。名为普贤。据此则普贤之名。应具二义。一
者秽恶世界。使得严净。是普化众生。皆令成贤。二
者我行要当胜诸菩萨。是普超同伦。独让我贤。古
德云。行弥法界。德无不遍曰普。随心益物。乘时设
化曰贤。与悲华亦不相违。常见塑画圣像。多以文
殊普贤为对。盖以文殊表智。普贤表行。智行相成。
如目足更资。今经亦尔。故次列之。普眼者。依本经
佛答其问。略具二义。一者普见诸法清净。是大智
普眼。二者普见众生同佛。是大悲普眼。金刚者。最
坚最利。一切无能坏。能坏于一切。菩萨之智慧亦
尔。烦恼不能侵。魔外不能动。能断一切障。能除一
切碍故。观经中备起三难。乞世尊销末世之疑。其
义可见。智既如此。能含能生无尽功德。故名为藏。
弥勒此云慈氏。由过去遇大慈如来。得慈心三昧。
又由在母胎时。其母使有慈心。故以慈氏为姓。名
阿逸多。此云无能胜。谓位居补处。除佛无能胜故。
若依本经。则菩萨深究爱根。荡除细惑。人所不及。
况复能胜哉。清净慧者。慧用了然。无住无著。一切
幻化所不能染故。大疏云。若慧不清净。即落地位。
263-A¶ 第 709a 页 X10-0709.png
滞因果。乖觉性。菩萨不尔。故以清净慧为名。威德
自在者。有威可畏。有德可仰。魔外不能娆。妄惑不
能侵。依本经则三观成就。功用猛利。故能尔也。辩
音者。具无碍辩。能辩一切差别言音。如本经佛说
二十五种轮观。单复圆修。唯菩萨能辩识。亦唯菩
萨能宣传故。净诸业障者。断惑證真。身三口四。永
不生故。依本经则一切业障。尽依四相而生。菩萨
致问。如来为说。能令一切众生。净诸业障。故仍依
之名也。普觉者。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萨能觉。其
觉可谓普矣。依本经则我人生寿。能生业障。因枝
寻本。易得觉了。至于作止任灭。但障禅那。任运而
兴。觉了成难。菩萨因问而觉。觉斯周普。圆觉者。妄
尽真极。如望夜月故。依本经则尅期修證。心不放
舍。诸障销灭。佛境现前。菩萨乃过来人也。贤善首
者。以善为贤。无过弘法。菩萨能之。故为首也。依本
经则流通圣教。端赖此人。故为至贤至善之首。等
字非等下。乃等上十一位。合十二位。为十万人之
上首也。列上首名竟。
△三与众同会。】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诸眷属者。除上首外。馀诸所有人也。然上首既有
十二。若人各一万眷属。合有十二万人。或亦多少
不定。则上云十万者。亦唯约大数言之。上首护念
曰眷。摄令从道曰属。是则此之众人。时时为上首
护念。摄令从道。当此圆觉妙场。故相与而来也。皆
263-A¶ 第 709b 页 X10-0709.png
入三昧者。有二义。一者佛力所加。二者智同于师。
佛力所加者。如来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则是
以法界智。契法界性。而此之众人。皆在法界性中。
顿觉身心轻安。智契法界。故云皆入三昧。智同于
师者。十二上首。皆法身大士。与如来同一法身。佛
既入三昧。大士亦入三昧。而此之众人。向为大士
护念。摄令从道。巳得智同于师。因见师入。自亦从
入。故云皆入三昧。然既皆入三昧。自然身心寂灭。
平等本际。故云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同住者。智契
法界故。所称平等法会者。如前所云。圆满十方。(即是
平等。以十方同依故)不二随顺。(即是法会。以诸法同出故)是也。又如来既
于不二境中。现诸净土。而诸菩萨等。亦应于彼不
二境中。现诸净身。(分證受用身)此正所谓机感盈前。不
得不说。所谓大众成就者以此。结集證信序竟。

二问答发起序(文殊问。世尊答。发起一经之端序)三。一文殊代问。
二师资缘合。三酬请开示。初三。一众中具仪。二备
陈问词。三至三显慇。初。】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据上所释。如来既于不二境中。现诸净土。而诸菩
萨等。亦应于不二境中。现诸净身。虽曰净身。亦自
有清净色相。可别主伴。约此章文殊为主。(非大智不能发
起)馀众皆伴。故云在大众中。从座而起者。将有所
问故。将有所问。三业维诚。故云顶礼佛足。谓文殊
以自已最尊之顶。礼如来最卑之足。此显身业诚
263-A¶ 第 709c 页 X10-0709.png
也。右绕者。意表随顺于佛。必至三匝者。意表初中
后际。无间断故。此显意业诚也。长跪者。安危不易。
虽时长不以为苦。叉手者。指掌相抵。俨然是端秉
一心。如此而白。表所问非常。此显口业诚也。众中
具仪竟。
△二备陈问词。】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至)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大疏云。咨来法要。本为众生。故偏称大悲世尊。又
悲而云大者。不唯令现前得益。且利及将来也。此
中问词有二。愿为此会等。是初约如来问本起法
行。此会即平等法会。诸来法众者。通指十二上首。
及所统眷属。约上首则与佛同来。约眷属则随上
首来。统称法众者。上云皆入三昧。同住平等法会
故。说者。谓文殊为众请佛说。如来者。是巳成佛果
之人。巳成佛果。根本起于清净因地。说来乃可凭
信。故文殊特为致请。清净因地。即自性清净。为因
地心。下文所谓清净觉相是也。法行者。即因地所
修无漏妙行。拣非有漏可比。纵有所修。皆非法行。
此乃出世轨则。如法如律之行。此且浑言。向下答
处。佛自分明显示。及说菩萨等。是次约菩萨。问发
心正修。菩萨者。乃未成佛果之人。虽未成佛。誓期
必成故。以根器元大。不复乐著小乘等法。信大教。
解大理。故能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即菩提心也。不
云菩提。而云清净者。以既发此心。修大行。證大果。
直取无上菩提。不为一切声闻缘觉等法之所混
263-A¶ 第 710a 页 X10-0710.png
扰。故云清净。又菩提心有三种。一者直心。谓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法故。三
者大悲心。普度一切诸众生故。三心皆名清净者。
以正念真如。不念馀法。故能清净。乐集善法。对治
不善。故能清净。普度众生。不住度相。故能清净。如
是则但言清净。而三心具矣。三心既具。诸病无所
由生。故能远离。细阅下之十章。章章有病。能障正
修。既能远离。则十章之正修成矣。所以本疏判此
章为发起序也。能使下。是后约未来。显利益深远。
未来者。统言佛灭度后。末世者。远指末法之世。谓
正法像法巳过时也。去圣时遥。背教日远。不知求
大乘者。无庸论矣。纵有发心求大。不知如来因地
法行。不学菩萨发清净心。其不至于错乱修习。堕
落邪见者。无有是处。文殊悬念及此。致斯二问。求
佛开示。令末世求大乘者。知此学此。自能不堕邪
见。楞严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
成声闻缘觉。诸天外道魔王。皆由不知二种根本。
错乱修习。今不知不觉。此二亦然。故云尔也。备陈
问词竟。
△三至三显慇。】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作是语巳。谓陈问巳竟也。五体者。四肢及头。投地
者。问毕结拜。此一请也。大疏云。若唯一二。未展虔
诚。若过于三。礼烦则乱。故唯三请。终而复始者。一
请终。从头又请曰复始。是为二请。二请终。复始亦
263-A¶ 第 710b 页 X10-0710.png
然。是为三请。其慇勤恳切之意。巳自可见。文殊代
问竟。
△二师资缘合二。一师与资合。二资与师合。
初。】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初赞其所问。尔时者。文殊代问巳竟时也。告文殊
者。以其慇勤三请。要赞许以安其心故。善哉者。赞
美词。双言者。赞其二问俱善。不唯有益现在。且兼
利末世也。称文殊为善男子者。以其智慧胜妙。遇
理能顺。遇事能断故。汝字仍指文殊等。乃兼于馀
众。以十万合集。文殊问。即馀众问故。乃能为诸等。
是牒其所问。二事。以显赞善之不虚故。咨询者。咨
扣询问。因地法行。如上所释。然问处虽约如来。而
令知意在菩萨。故云为诸菩萨等。乃约义牒也。准
前文殊第二问。求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
离诸病。虽为现在。而意在令末世求大乘者。学此
不堕邪见。今亦唯是约意而牒。故但云及为末世
等。末世众生。去圣遥远。不知求大者。无庸问矣。设
有求大乘者。要必得正住持。即是发菩提心也。菩
提心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不念馀法。故名
为正。二者深心。乐集善法。安住修习。故名为住。三
者大悲心。普度众生。摄持自已。故名为持。三心既
得。邪见无所从生。故云不堕。如华严云。忘失菩提
心。而修诸善根。魔所摄持。今得则不忘。其不堕邪
见也必矣。
○汝今下。诫听许说。汝今者。面命文殊。
263-A¶ 第 710c 页 X10-0710.png
谛听者。诫以谛审而听。勿得以生灭心而听实相
法故。当为汝说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也。智论偈云
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可当诫听之句)踊跃
闻法之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可当许说之句)然世尊既
巳赞其所问。仍复诫听许说。是师缘与资合矣。师
与资合竟。
△二资与师合。】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奉教者。奉闻诫听许说之教。欢喜者。喜其现未俱
利。不空问也。及诸大众者。兼十万人。默然而听者。
不涉馀缘。澄心谛听。如十地经云。如渴思冷水。如
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密。我等亦如是。
愿闻甘露法。即奉教喜听之义也。然文殊既巳奉
教欢喜。仍复同众默听。又资缘与师合耳。师资缘
合竟。
△三酬请开示二。一总以略示。二别以详示。
初。】

「善男子无上法王(至)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重呼善男子者。显答问有所属。使文殊著耳故。无
上法王者。出能證人。即是如来。以如来證无上法。
于诸法中得自在故。有大等者。出所證法。陀罗尼
翻为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有多字少字。
一字无字。多字如楞严等咒。少字如唵齿临等。一
字如吽字等。无字即是一心。今取无字。谓一真法
界心也。一真法界。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名为大。
既能总能持。即能出能生。故名为门。名为圆觉者。
263-A¶ 第 711a 页 X10-0711.png
照无所遗曰圆。迷不能侵曰觉。此即因地法也。一
切者。总该之词。谓总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等。为
一切故。流出者。如来依此对机演教。众生依此證
果修因。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故。真如者。顿教所
诠。即是心真如门。然顿教不立文字。真如亦是强
名。故以清净二字拣之。以其离言说相。离心缘相
故。菩提涅槃。终教所诠。即是智断二德。以终教有。
真可證。證极则成智德。名曰菩提。又终教有惑可
断。断尽则成断德。名曰涅槃。此上皆属果德。及波
句。乃属因行。波罗密。或云波罗密多。若尅对西音。
翻为彼岸到。依此方顺义回文。当云到彼岸。谓修
此者。能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故
寻常经中。多说六种。亦有说十者。大疏云。辍已惠
人名施。防非止恶为戒。堪受诸法。未能忘怀为忍。
鍊心于法为精。精心务达为进。心虑寂静为禅。推
求拣择为慧。方法便宜为方便。希求乐欲为愿。不
可屈伏名力。如实决断为智。今且后六。以十中后
四。皆从慧度开出。如方便者慧之运用。愿者慧之
期望。力者慧之坚强。智者慧之果决。如是则六可
摄十。故释且从六。谓施戒忍进禅慧也。若依顿教
而修。则但观法性。观法性无悭贪。则是布施。因知
一切布施。皆法性也。观法性无染污。则是持戒。因
知一切持戒。皆法性也。观法性无瞋恚。则是忍辱
因知一切忍辱。皆法性也。观法性无懈怠。则是精
263-A¶ 第 711b 页 X10-0711.png
进。因知一切精进。皆法性也。观法性无散乱。则是
禅定。因知一切禅定。皆法性也。观法性无愚痴。则
是智慧。因知一切智慧。皆法性也。如是则观法性。
常行六度。修六度常见法性。清净真如。不期得而
自得。虽得亦无能得所得。设有能所。则清净坏。真
如背矣。若以终教而修。则为治悭贪。随缘修行施
波罗密。为治破戒。随缘修行戒波罗密。为治瞋恚。
随缘修行忍波罗密。为治懈怠。随缘修行进波罗
密。为治散乱。随缘修行禅波罗密。为治愚痴。随缘
修行慧波罗密。如是则为治六蔽。修行六度。不堕
于空。随缘而修。修即无修。不堕于有。不堕于有。以
是即空而有。不堕于空。以是即有而空。即有而空
为真空。即空而有为妙有。真空妙有。体合中道。菩
提涅槃。(皆依中道建立)不期證而自證。虽證亦不滞有滞
空。设有滞执。则菩提迷。而涅槃违矣。教授菩萨者。
以此顿终二教。授诸菩萨。(以此正属顿教。亦略兼于终。直通于圆。至下自
见)令依因而趣果。此圆觉法之行相也。总以略示
竟。
△二别以详示二。二长行。二偈颂。初二。一为酬
初请。二为酬次请。初三。一明真因有力。二明执妄
成轮。三明妄尽还觉。初。】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至)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一切如来。成佛根本。起于因地。因地所依。当先明
之。故云皆依等。言皆依者。非是一佛二佛。乃一切
如来。皆以此为因地心也。圆照即是圆觉。谓一真
263-A¶ 第 711c 页 X10-0711.png
法界全体。以此照法。法无所遗。故以圆照明之。清
净觉相。别指心真如门。言因心虽依圆觉。而研真
断惑。得力凭真如门故。不言真如而言觉相者。以
真如清净。即是圆觉相故。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
心缘相。故言清净。又清净约真如理言。觉相约真
如智言。以有此智。乃能永断无明。以达妄本空故。
无明者。即生灭门。以生灭门中。业转现识等。皆依
无明而变现故。若非达妄本空。何能永断。永断者。
不复再生。不复再生。自能转识成智。故云方成佛
道。言方成者。显成之不易。所谓转生灭心。而成不
生灭性也。明真因有力竟。
△二明执妄成轮二。一
执所变成轮。二执能变成轮。初。】

「云何无明善男子(至)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初徵由妄执云何句。承前徵起。上云永断无明。方
成佛道。但不知无明何似。故承前而徵起之。善男
子者。呼而告之也。一切众生者。九界之中。唯除菩
萨。以下云修圆觉者。乃指菩萨故。从无始来者。遥
指晦昧真心以来。晦昧真心。即是根本无明。依于
根本重起枝末。如无我中计我。无法中计法。故云
种种颠倒。颠倒之言。其义难明。若以喻言之。则犹
如迷人。四方易处。迷人者。迷正之人。喻晦昧真心
者。晦昧真心。于无我中计我。无法中计法。计我即
我执。计法即法执。俱生分别。共有四种。皆是于无
中计有。故以四方易处喻之。四方者。指正方。谓东
263-A¶ 第 712a 页 X10-0712.png
西南北。喻俱生我。分别我。俱生法。分别法。皆本无
也。易处者。谓东作西。西作东。南作北。北作南。喻所
计二我二法。皆为颠倒也。虽知颠倒。未明因何法
起。故以妄认等释之。妄认者。非是而认。四大者。地
水火风。四大假合。本无实体。认为自身。即是执我。
认四大为实有。即是执法。六尘缘影者。谓于色声
香味等。六尘境上。现起能缘影事。即六识也。托尘
似有。离尘实无。故以影事称之。然既称影事。本无
实体。认为自心。即是执我。认六识为实有。即是执
法。不当认而认。故名妄认。下以喻言。当自见矣。

譬彼下。喻明妄执。病目者。有病之目。(如白翳赤眚等)目既
有病。则见亦非真。不过似见。空谓晴空。华及二月。
皆属似境。是盖以病目。喻根本无明。似见。喻枝末
无明。(谓二种我执。及二种法执)晴空喻真如理性。华喻四大为
身。似色可见故。二月喻六识为心。似心能照故。如
是则华及二月。本属乌有。皆由病目重起似见。于
晴明空中。妄有所见。以此为喻。因之四大之身。六
识之心。亦本属乌有。皆由根本无明。重起枝末无
明。于真如理性中妄有所执。所以释妄认。为不当
认而认也。
○善男下。结示应徵。空实无华。文稍不
足。若据上喻明。应补云。及第二月。喻中可知。法中
言真如理性中。本无地水火风身相。亦无六尘缘
影心相。所以似有者。喻中言病者妄执。法中即是
依根本无明。重起枝末无明。虚妄执有身心。计我
263-A¶ 第 712b 页 X10-0712.png
计法。皆依此耳。由妄执故句。是重牒上文。由病目
起似见。妄执华及二月。是空中实有。则是人巳惑
虚空之性。以虚空之性。无法可当情故。非唯者。不
但也。言是人不但惑虚空之性。且更有甚焉者。故
云亦复迷彼实华生处。据上文。华下必带二月。喻
身相。及心相。文中空实无华。实华生处。俱不带者。
以前喻明中既有。可例知故。法中即是由根本无
明。重起枝末无明。妄执四大之身。六识之心。是真
如性中实有。则是人巳惑真如之性。以真如性中。
无法可当情故。非惟者。言是人不但惑于真性。亦
复迷于妄元。喻中言实华生处。即喻诸妄根元。谓
本末无明。以是身心之生处。故由此者。承上而言。
言上来惑虚空性。是喻迷真体。迷华生处。是惑妄
元。迷真体则不能修真。惑妄元则不能断妄。生唯
模糊而生。死亦模糊而死。一念善天上人间。一念
恶地狱三途。故云妄有轮转生死。结上故名无明。
执所变成轮竟。
△二执能变成轮。】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至)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初明无明无体。以上云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
二月。病目喻根本无明。似见喻枝末无明。空华二
月。喻身心二相。无明为能变。身心为所变。所变虚
妄。上巳俱明。能变虚妄。恐犹未了。今且先明无体。
此无明。即指本末二种。非实有体者。迷时似有。觉
则元空故。喻中言梦中人。非指作梦之人。乃梦中
263-A¶ 第 712c 页 X10-0712.png
所现人也。梦时等。喻非实有体。其义易明。
○如众
下。明无明无因。无因之义难明。重设喻以显。故云
如也。如者。设若义。众空华。病目观之似有。喻二种
无明。亦迷时似有也。灭于虚空者。目若净时。不见
空华。义似灭于虚空。喻迷若觉时。本无无明。义似
灭于真如。然空华虽似灭于虚空。不可说言虚空
中定有灭处。喻无明虽似灭于真如。不可说言真
如中定有灭处。何以二句。乃徵释不可说义。言既
有灭处。必原有生处。今谛观虚空。原无生处。又岂
有灭处哉。真如亦然。则无明无因明矣。
○一切下。
结妄见成轮。一切众生者。迷位中人也。言如上所
喻。真如无生处。则无明非所生。而一切迷位中人。
所以执无明有生灭者。盖是于无生真如中。虚妄
见也。本属妄见。误为真实。三细六粗。缘兹而兴。故
曰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明执妄成轮竟。
△三明妄
尽还觉。】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至)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初以智除妄。如来因地。即佛为菩萨时也。为菩萨
时。发心修于圆觉。即知其为圆顿大根。非劣器耳。
知即真如智。谓修圆觉者。从真如门离念顿入也。
据上所说身心无明。皆如空华。但以众生不知。妄
受轮转。然众生所以不知者。以有念故。今云知是
空华。则是从本圆觉心。发起离念真智。顿悟无明。
同于空华。焉有轮转。故即无也。根本既断。枝末自
263-A¶ 第 713a 页 X10-0713.png
然不生。故云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
无故者。非同渐教。研真断惑。作之使无。乃悟妄即
真。本性无故。
○彼知下。泯智合觉。彼知觉者。谓彼
知是空华之觉者。仍指真如智言。此智本来离念。
当体即是真如。故云犹如虚空。然既体是真如。犹
如虚空。则不可以智知。若更起念。欲知同虚空之
真如者。则是于虚空中。更生华相。故云即空华相。
则了无实也。虽尔无实。但不可说。说无即成断灭。
故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意显说有说无。二俱成
过。故须有无俱遣。一念不生。即是真如。当知真如
为圆觉之门。直通于圆。故曰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净即真如。觉即圆觉也。随顺者。即不违义。言如来
因地。修圆觉至此。则能随顺清净觉性。而不违也。
亦同颜子不违之义。
○何以下。徵释还圆。何以句
徵起。徵上有无俱遣。名为净觉随顺者。何以故尔。
虚空性故等释成。先释净字。即清净真如。圆觉入
门。虚空性故句。指起信论。心真如门中。所言空义。
非有无一异等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常不动故。即
顿教所诠真如。一切法无能动转。此常时孤标也
如来藏无起灭。翻终教所诠藏性随缘。随缘有二。
一随染缘。从真起妄。现起世间六凡等法。二随净
缘。返妄归真。现起出世间四圣等法。虽随缘起灭。
而本体凝然。故无起灭。无知见故。既无起灭。惟一
真体。则是根尘迥脱。知见依何而立。故云无也。据
263-A¶ 第 713b 页 X10-0713.png
此则妄念不能侵。诸法不能转。起灭无所从。知见
莫能立。故称为净。无可疑矣。如法等文。次释觉字。
即圆觉妙心。法界全体。法界者。且指事法界。谓一
一事法。各有界分。不相紊乱故。言如法界性者。谓
知净觉巳。仍复谛观此理。称法界而为其性。所谓
理随事遍是也。究竟圆满者。谓既巳理随事遍。仍
用审谛。究竟进观。久之不见有事。全事全理。故云
圆满。所谓事得理融是也。既巳事得理融。自能千
刹涉入。故云遍十方界。以上云。净觉随顺者。于此
可见。为酬初请竟。
△二为酬次请。】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至)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首句结前。谓结上因地法行。菩萨下正示。谓如来
既依之成佛。菩萨即应因之发心。发心求成佛果。
自应不慕小道。故云于大乘中。所发之心。即菩提
心。而云清净者。谓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末世依修
得正住持。故云不堕邪见。长行竟。
△二偈颂二。一
标颂。二正颂。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疏云。汎论偈颂。总有四种一名阿耨窣睹婆。此
不论长行与偈。但数满三十二字。即为一颂。二名
伽陀。此云讽诵。戒名直颂。谓以偈说法。非颂长行。
(注疏家多称孤起颂也)三名祇夜。此云应颂。(应上长行故)四名蕴
陀南。此云集施。谓以少言集摄多义。施他诵持故。
今于四中。属祇夜颂。以标云。重宣此义故。又天台
263-A¶ 第 713c 页 X10-0713.png
注法华。于祇夜颂中。复开为二。一超颂。谓长行在
后。偈颂在前。超过馀文而颂故。二追颂。谓长行在
前。偈颂在后。追其巳失而颂。故私注法华指掌。复
开为四。一广颂。谓长行中略。偈颂中广。二略颂。谓
长行中广。偈颂中略。三补颂。谓义顺长行。而长行
却无文相。盖是长行未周。偈颂补出。四义颂。谓义
似长行。而文却不类。今此经章章有偈。故备录之。
以备遇便指授。世尊欲重宣者。有二义。一慈诲谆
切故。二众集先后故(先集者。巳闻长行。后集者。犹闻偈颂)
△正颂分
二。一颂酬初请。二颂酬次请。初三。一颂真因有力。
二颂执妄成轮。三颂妄尽还觉。初(略颂)。】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长行恐其未详。复欲说偈。故教以当知。谓少言而
摄多义。不可忽也。一切二句。全同长行。皆以句。义
摄长行。三句。智慧二字。即圆照清净觉相。觉之一
字。即永断无明成佛。
△二颂执妄成轮。(略颂)二。一颂
执所变成轮。二颂执变成轮。初。】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

【了达于无明者。了根本无明。能生枝末无明。达枝
末无明。于现前身心。执我执法。妄有轮转。空华下。
准长行仍带二月。彼字指现前身心言。设能知彼
四大假合之身。六尘缘影之心。如空中华。及第二
月。自不于中执我执法。造业受报。故能免于流转。
是反显此上。应有因执成轮之语。第以偈略难周。
263-A¶ 第 714a 页 X10-0714.png
故私于了达无明。约长行之义补释。智者详之。颂
执所变成轮竟。
△二颂执能变成轮。】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长行云。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其意以起念成迷。似有无明。如梦中人。梦时非无。
若离念即觉。觅无明了不可得。如梦若醒时。梦中
人当下寂灭。以是而观。则灭本无灭。生亦无生。故
长行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
轮转生死。此亦因偈文从略。约长行之义补释。显
无异也。颂执妄成轮竟。
△三颂妄尽还觉。(前长文不分。今
依疏义分)二。一颂诸妄尽极。二颂不真何待。初。】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

【长行云。彼知觉者。今但言觉者。即指真如智言。以
彼即是知空华之觉者。彼既悟妄。当体即泯合真
如。故如虚空。长行云犹如。偈唯存如。从略也。平等
者。言既泯合真如。犹如虚空。则有不能有。无不能
无。生不能生。灭不能灭。有无生灭等。皆平等故。不
动转者。真真如性。三际莫能迁。诸法无能变。长行
所称净觉是也。颂诸妄尽极竟。
△二颂不真何待。】

「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至)本性圆满故。」

【初二句。略颂长行。长行云。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
十方界。如法界性。偈略不具。其意盖是进观净觉。
理随事遍。故曰觉遍。觉既遍巳。仍复审谛。究竟进
观。久之事得理融。千刹摄入。故得至十方界也。今
263-A¶ 第 714b 页 X10-0714.png
但云觉遍十方界。以一句摄长行两句义也。即得
成佛道者。觉圆满故。
○后三句补颂防难。(恐有难云。灭妄
成真。理有固然。今上云。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似乎无妄可灭。此又云。即得成佛道。莫是有道可成耶。
故以此后三句防之)其意以众幻元无。并非灭于真如。佛道
本成。亦无得于真如。良以本性圆满。因执妄而成
亏。妄灭仍圆。义言成佛。何得以有成为难。颂酬初
请答竟。
△二颂酬次请答。】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此科之初。长行有结前成因一句。偈略之也。菩萨
于此中长行云。于大乘中。菩提心。长行云清净心。
心既清净。诸病皆离。末世依修。自能免于邪见。此
是问答发起序。合前结集證信序。总结序分巳竟。】

圆觉经析义疏卷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