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37b 页

**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 答问

* 答闻谷广印(九条)
* 答雪峤圆信
* 雪峤呈偈著语
* 答知希广贯
* 答僧海光
* 答僧爱贤
* 答常惺广寂(二条)
* 答周海门少参(五条)
* 答杭严道弘台王公
* 答何武莪给谏(三条)
* 答虞德园铨部
* 答郡伯袭溪余公
* 答王忠铭宗伯
* 答钱养淳州守广沾(七条)
* 答朱西宗居士(三条)
* 答王大契居士
* 答江广䆜居士(十条)
* 答吴广颖居士(十一条)
* 答朱白民居士
* 答戴志洁居士
* 答孙无高居士广抑
* 答沈愚公居士广硕
* 摘答

* 答江山朱居士(二条)
* 答王万基居士广眷(五条)
* 答馀姚蒋居士(二条)
* 答朱白民居士(三条)
* 答龚广淇居士(三条)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37c 页
* 答大镜(三条)
* 答姜居士(五条)
* 答吴士瑾居士
* 答吴广颖居士
* 答董广曙居士
* 答洪大慈居士(三条)
* 杂答

* (未详问人凡七条并未详问语凡二十八条)
* 开示

* 普劝念佛(一 二)
* 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 水陆会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一载水陆仪文)
* 普劝戒杀放生
* 劝戒过为苦行显异惑众者
* 示居士(戒瞋 慎酒 择友 畏天)
* 示讲主(二条)
* 训沙弥
* 示在家二众
* 示病人(一 二)
* 示耄年居士
* 示临终善女人
* 示沈少宗伯(荐天 求子)
* 示定庵上人
* 示孙大珩
* 示大同(一 二)
* 示徐智忆
* 示沈广䢦
* 示严大瞮
* 示闽中李居士
* 示闽县林德润等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38a 页
* 示楚僧真愚等
* 示似空广伸(五条)
* 示王智第
* 示明宇大晓
* 示朱大[伉-〦+(兹-廿)]
* 示吴大峻
* 示于广慧
* 示王广第
* 示广耆
* 示秦佩玉
* 示吴广绶
* 示四川彭君
* 示智真侍者
* 示僧大某
* 示德彰大微
* 示孙大智
* 示建昌黄钦
* 示福建林荣
* 示无隅大方
* 示薛广阅
* 示某居士
* 示洞庭山(翁门石氏 许门石氏)二条
* 示学者(二条)
* 示侄孙大绶馆中六章
* 警策

* 伤足自规(四条)
* 自警(七条)
* 老堂警策
* 病堂警策
* 生所警策(上三条载共住规约集)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38b 页
* 警众(八条)
* 出家人不祥事(三十二条)
* 示住持
* 弃腐渣责词
* 示直院等(二条)
* 十可叹
* 三可惜(附憨大师题)
* 补遗

* 净土资粮全集序
* 书经史海篇直音后
* 答新安汪南明司马书
* 禦魔说
* 放生图说
* 示阅藏要语
* 示众(二则)
* 答或问
* 老病谢客帖(二)
* 答一切书问帖
* 八十辞贺礼帖
* 刘广磐请代日祝贞母项偈
* 答广鐈书
* 又(广鐈为母堕胎求忏)
* 跋嘉禾项长公石刻金刚经
* 学大乘不轻二乘论
* 杂问一章
* 大师自责篇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38c 页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

** 答问

*** 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已禀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
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
修者。堕偷心歧路心。工夫那得成片耶。若已悟。则
尘尘华藏。在在莲邦。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生西
方耶。

答。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
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日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
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歧路心
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
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
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
知矣。

问。参禅贵一心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
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时虽心佛分
明。参时即二俱坐断。断故参功渐胜。念力渐微。则
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
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
不相悖。

问。即心即佛不外驰求之理。信得及。见得彻了。为
便随缘消业。勿造新殃。任运腾腾。以待夫识乾自
得耶。为当更起疑情。穷参力究以求妙悟耶。

答。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见得彻。千了百当。更无
疑滞者。方可任运过时。如其不然。未可放参。

问。参禅暂有诸念不生时。其话头便提不起。亦亚
不落。及应缘时。若管带。又被古人斥呵。任之。不能
相续。只此动静两间。如何提究。疾得相应。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39a 页

答。暂时念止。非为究竟。话头提不起仍要提起。水未
穷。山未尽。不得舍舟楫而驻车马也。

问。永嘉云。谁无念谁无生。云居齐云。不断分别。不
舍心相。此似悟后有念想也。又涌泉不许走作。仰
山鬼神不知。及石霜一念万年等。竟是悟后无想
也。岂应缘有而离缘无耶。有无二义。愿垂一决。

答。大悟。则有念亦可。无念亦可。所谓入息不居阴界。
出息不涉众缘是也。

问。永明云。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一入信
门。便登祖位。夫祖位甚深。闻解便可登乎。况云门
已透法身。洞上必令尽识。是證非解也。兹解位称
祖当必有深义耶。

答。永明说先以闻解信入。却又说后以无思契同。契
同。则法身透矣。情识尽矣。是亦解亦證。绍祖位不亦
宜乎。

问。初祖示楞伽以印心。黄梅令读金刚而见性。乃
至俱胝准提。首山法华。似参禅不碍于持诵。而药
山不许看经。赵州不喜念佛。乃至高峰曰话头绵
密便是一卷不断头的经。又似禁绝诵持。而贵在
单提。印从来以参话为主。兼持华严。及念佛为课。
今欲止其课。一其参。惟存愿力。未知得否。

答。不碍持诵。不许持诵。古人因时制宜。随机施教。乃
各有见。不可相非。今欲止其课。一其参。何不可之有。

问。但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古训也。又切勿断
却言语。烧得舍利多。不如答我一转语。亦古训也。
今之学者不务实修。而务机锋转语。诚过矣。然自
知未悟。时切提撕。只因见地未明。恐是盲修瞎炼。
故于师资道友间问答酬唱。此亦无伤乎。傥学地
不通商量。必俟悟后吐语。则见地尚亏。从谁起行
耶。况陶镕理性。决择是非。如三登九上。一句千山。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39b 页
俱悟前耶。

答。不务实修实證。而以口头三昧逞机锋斗胜负。此
言语不可有也。真为生死。心地未明。而互相辩论。互
相酬唱。此言语不可无也。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不论
未悟以前。即既悟以后。尚有最后重关。参求决择之
功未可便止。

问。见自性者得自繇于生死。作得主者能转业于
临终。彼诸祖得自繇者弗论。其草堂青承天印禅
师等。那隔世便迷耶。岂悟有浅深。习有重轻乎。抑
亦大悲增上。本高迹下。而人自不知乎。不然。学者
奚取信于见性法门耶。

答。草堂辈毕竟是见性尚未到大了当处。古人云。识
心见性当如南泉赵州。履实践真当如雪峰玄沙。此
诸大老宁有后身堕落者乎。诚如来问。当是悟有浅
深。未可作本高迹下故为示现论。

*** 答雪峤圆信(信时具陈行脚)

曾为浪子偏怜客。一段苦心具见之矣。虽然。前之所
得。拈向一边。百尺竿头。更须进步。

*** 雪峤呈偈著语

不解西方不学禅  低声低声。

偶来尘世只随缘  解也学也。

三间茅屋傍溪住  溪深路滑。

两扇竹窗关月眠  春色满园关不住。

碎尽衲衣那有结  争似寸丝不挂。

养长头发欲成颠  成颠亦不恶。

自从会得吾师意  胡饼里讨汁。

白雪飘飘六月天  夏行冬令寒暑不正。

见处则高矣美矣。更愿少作诗偈。以头陀行住双髻
山。续祖慧命。

乞师垂语。令我可以除可以进。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39c 页

除者。除去有所得心。进者。进到不可到处。

*** 答知希广贯

问。宗家有云。即心即境。即境即心。如云。即心即境。
则心之所及。境必从之。乃世间尽有心然而境不
然者。比如习举业之人。谁不思登第。然或终身铅
椠。毕力竭心而不得一青紫。其即心即境之说何
在也。如云。即境即心。则一切众生之心本无不同。
乃其所见之境尽有不同者。比如泰山日观峰。早
见海中日出。其大如箕。其声如雷。祇一日耳。云何
此境独现彼方。如此。则境自彼方之境。与此方众
生之心毫无交涉。乌得谓即境即心也。

答。心境不可以俗事为难。如境但以观日言。则水一
也。天见是琉璃。人见是水。鬼见是脓血。皆此类也。心
但以登第言。则古人谓。贪财人时时想念在财。与我
想出一锭金得么。皆此类也。心迹之判明矣。如何是
即心即境。请更参。莫问人。

*** 答僧海光

问。我今不在东。不在西。不在南。不在北。不在上。不
在下。一切无在。我今亦在东。亦在西。亦在南。亦在
北。亦在上。亦在下。无不周遍。特来求付衣。求授具
足戒。偈曰。菩提本有树。明镜亦是台。本来有一物。
原不惹尘埃。

答。汝若一切无在。何人受衣。汝若周遍一切。衣居何
地。汝若一切无在。则本自无体。安用戒为。汝若周遍
一切。则本自无欠。何求具足。菩提有树。明镜有台。本
来有物。前三句翻破曹溪。原不惹尘埃。后一句依旧
落他窠臼。何不道。本来有一物。任使惹尘埃。

*** 答僧爱贤

问。作恶堕三涂。为善生人天。念佛生净土。参禅悟
自心。敢问四俱不为。未审此人落于何处。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0a 页

答。不作恶。不为善。不念佛。不参禅。不是无位真人。必
作飘家浪子。且问即今是那一种。

*** 答常惺广寂

能作梦幻泡影观者。超出梦幻泡影人也。不作梦幻
泡影观者。正梦中人也。



若曰出梦之人。则吾岂敢。盖正在梦中。但比之恣情
鼾睡少异。乃竭力抖擞以求梦醒人耳。

*** 答周海门少参

问。向上一则。往往宗师遇如是人。不令放过。如鸟
窠大师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训。而或有时拈
吹布毛。即此一吹。善耶。恶耶。与莫作奉行之旨。同
耶。别耶。明眼者便自瞥地。不明者分为两截。不知
禅师于此如何剖破。望明白示我。莫谓非如是人
难闻如是事也。

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下布毛满地。何待拈吹。那
更说同说别。直饶是同。早已成两橛去也。鸟窠初不
曾钝置白公。偏厚侍者。然虽如是。于前言不会玄旨。
只么止恶行善。亦不误人。若向古人道如来不断性
恶。及兀兀不修善等处错会。为祸不小。

问。向古人兀兀不修善处错会。为祸不小。即如向
诸善奉行处亦有错会者无。若错会。为祸大小。请
一开示。

答。前错会祸在三涂。后错会祸在人天。

问。三涂果是恶道。人天亦是小果。离此二处。毕竟
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答。无可安立处是安身立命处。

问。于前言不会玄旨。只么止恶行善。亦不误人。若
遇会旨人来。如何接授。

答。不须改题目。只在会行文。众善是谁奉行。诸恶是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0b 页
谁不作。

问。既识阿谁。何善何恶。如月在川。何分清浊。不作
奉行。亦是亦错。莫漫行文。认取题目。

答。月虽皎洁。水清浊而影别昏明。心本昭灵。事善恶
而迹分升堕。岂得以月体本无清浊。而故云浊水为
佳。心体本无善恶。而遂云恶事不碍。既存空见。便悖
圆宗。识渠善恶双亡。正好止恶行善。定禁止恶行善。
犹是识渠未真。即今莅政。岂不发政施仁。革奸去弊。
依旧落在止恶行善。步步行有。口口谈空。此今日聪
明人参禅之大病也。

或曰。当今士夫率多喜高玄之谈。厌平实之论。子何
谆谆然不舍止恶行善之一语乎。予谓正惟喜处欲
其厌。厌处欲其喜耳。近世挥尘谈禅者率多其人。实
證实悟者希得一二。予矫此弊。不得不然。实则古人
垂一则语。彻上彻下。只如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浅言
之。则仅仅避恶名行善。三家村里守分良民亦如是。
极言之。则纤恶净尽。万善周圆。天中天。圣中圣。如来
世尊亦如是。若定执止恶行善为示钝根。拈吹布毛
为示利根。则误矣。

*** 答杭严道弘台王公

问。玄教三问主人翁(云云)。一时茫昧。未知所对。归
来默默体认。益增惶惑。试反之白昼。閒时颇能提
醒。一遇事。便觉不得力。傥事冗。更觉不得力。试反
之梦寐。白昼发一猛勇念。梦中便有照应处。白昼
有一懒散念。梦中亦有照应处。总之意至而惺。意
尽而弛。昼也。梦也。若合符然。此尚可发决定志。著
力向上。至所云非寤非梦主人翁何在。则弟子诚
大惑不解矣。若谓此时无主人翁耶。一呼即寤。亮
亦不远。若谓此时有主人翁耶。主人翁毕竟何在。
腊月三十日后。未审如梦中光景耶。抑如非寤非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0c 页
梦中光景耶。若如梦中光景。不过意想所结。亮非
究竟处。若如非寤非梦中光景。则灭后全无灵通。
平日之解悟修持何用。若谓灭后即往生别处。吾
儒正心诚意工夫。存顺没宁。尽受用不尽。又何必
西方圣人之教也。希大慈一一指教。

答。来谕雪岩室中三问。其第三非梦非寤处。直得利
根如高峰者。无言可对。无理可伸。念兹在兹。六年而
后大彻。盖此事不可抛弃。亦不可穿凿。不可玩愒日
时。亦不可急求速效。又不可自生意见。又不可求人
解说。惟是置之怀抱。孜孜而参。密密而究。真积力久。
一朝狭路相逢。磕著撞著。回避不及。霍然如大寐之
得醒耳。又云若灭后即往生别处。则吾儒正心诚意。
存顺没宁。尽受用不尽。何必西方。此数语甚有见。当
知高峰六年疑彻处。必有出于正心诚意之外者。昔
人云。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定不虚也。明公既以
此事体认反观。日后必有大发明在。忻慰忻慰。

*** 答何武峨给谏

问。本来受病处作何铲除。目前下手处有何方法。

答。知病是幻。不须铲除。无下手处正好下手。

问。法门有戒定慧。如何谓无下手。初学必求下手
之方。斯可繇渐入顿。且居官者。刑杀在所不免。此
皆佛家所禁。今欲皈依三宝。宜弃职归山否。

答。下学上达。则摄心为入门之要。心净而病自除矣。
见机得杀。经有明文。带职悟心。古多高士。

问。带职修行。除念佛外以何者为摄心之要。心有
昏瞆散乱二种难除。再求明教。

答。经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略开为三。随意行
持。

念佛门 念佛一门。止观双备。

止观门 以止止散。以观观昏。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1a 页

参禅门 以悟为则。而止观亦具其中。

*** 答虞德园铨部

淳熙呻吟间。忽忆得慧日禅师一则公案。敬问大
师。昔慧日落发。不披袈裟。不受具戒。求礼神光和
尚。光曰。我非汝师。汝礼西院去。师携一小青竹杖
入西院法堂。院曰。入涅槃堂去。师应诺。轮竹杖而
入。时有五百许僧染时疾。师以杖次第点之。随点
而起。不知是病僧起。是慧日起。不知竹杖头上带
得多少麻黄桂枝汤来。何不一点使他顿起。作甚
次第。自家无眼寻师。觅人指点。作么生点得人。不
受具戒。木头无异。若竹杖在木头根前起得病人。
南山松稍压动竹杖便是太医院否。有的说慧日
是再来人。故西院径指他入涅槃堂起病。他与五
百僧往日有缘。然则五百僧依西院而住。西院与
他没缘耶。西院竹杖此时又在那里。假如今日大
师受郡公之请。入城救疫。还携得竹杖来否。千万
病人纵横淫房酒肆前。一条竹杖还次第点得到
否。况乎大师戒光已满。师德已全。除竹杖外更有
诸神通妙用否。仰愿对众举扬。即将慧日一条竹
杖轮入五蕴毒中。先把虞淳熙一点点起。然后尽
虚空遍法界弹指声中不妨次第点到。其中那得
有病人在。或者别有一路施设。连竹杖子也病起
来。门前嵬鬼成窝立。地上僵尸藉草横。这个却是
轻安强健境界。大师亦须为淳熙道破始得。

答。慧日自甘穷子。舍已从人。西院屈陷平民。将生就
死。可惜五百僧只解点著便行。曾无一二高卧不起。
令慧日显异惑众。祸及儿孙。郡主深切民瘼。我山僧
急趋时难。仓卒中失带了竹杖子。不免奋空拳向居
士痈肿上劈地一下。敢保沈痾溃散。毒血淋漓。万脉
流通。百骸舒畅。虽然如是。云何一人能令众起。不见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1b 页
道。阳回片叶。春满千林。这事且止。只如终日把竹杖
子东指西挥。不如一直在木头上朝持暮守。守来守
去。忽然枯木重花。便是死人再活。说甚么竹木。管取
尽大地草木丛林悉皆成佛去也。何以故。青青物外
虚空体。即是如今坚实心。

*** 答郡伯袭溪余公

问。金刚经盛言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功德胜如供
养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今因是语而一涉于目。稍
形于论。便自执为功德。然此经以无相无住为宗。
专为破除一切功德相故。梁武诸人自谓功德无
量。达磨直以无功德断之矣。若谓一诵解间功德
胜佛。似非经之本旨。意者经中之言所以欣动末
世众生耶。抑经之玄旨别有说耶。有谓金刚经发
明心地。又谓看金刚经便明艮背四言。又谓本元
真实。不剥不蚀。谓之金刚。是耶非耶。伏愿剖悉示
之。

答。初疑持经功德如是最胜。乃至过于供养诸佛。不
见经中道。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皆从此经出。则此经是诸佛之母。功德岂不最胜。
又疑以无相无住为宗。不应赞叹功德。似乎住相。不
知此功德乃无功德之功德。是之谓真功德也。又疑
达磨呵武帝所作功德。然达磨所呵是福德。非功德
也。福德功德有别。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等不
计其数。有功德否。达磨云实无功德。此是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则福德功德自
判然矣。而复有持戒修福之语者何。良繇作福不住
福相。即福便成功德。不得等之事福。故经中破除事
福。不破除功德也。但知此功德亦不住著。则依旧不
失无相无住宗旨耳。且所谓读诵此经者。不是念得
一卷两卷句字。所谓解说此经者。不是讲得一座两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1c 页
座文义。便唤作受持也。若真受持。其功德恶可思议。
此是如理实说。非是歆动世人。亦非故立玄旨。此金
刚者。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去不来。不一不异。即是
本元真实。即是本来心地。于此悟彻。无一不彻。岂独
艮背四言而已。夫艮其背。不获其身。止是无我相。行
其庭。不见其人。止是无人相。尚有众生寿者。则知金
刚该艮背四言。艮背得金刚半偈。而昔人谓看一部
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可谓失言矣。夫华严具无量
法门。金刚般若虽至精至妙。犹是华严无量法门中
一法门耳。华严如天子。金刚般若者。文武百职中之
一职也。而艮卦未尽般若。乃欲胜乎华严。是犹小臣
未与卿相之列。而谓超乎天子。其失可胜言哉。葛藤
且止。只今此经毕竟在甚么处。

*** 答王忠铭宗伯

问。喜怒哀乐未发为中。又云中无定体。随时而在。
既曰随时。岂专未发。

答。随时乃所为中也。何者。喜怒哀乐之未发。静时中
也。发而皆中节。动时中也。故曰随时中也。使有定体。
终无发时。则偏于枯寂。云何名中。中也者。非动非静。
常动常静。不可思议之极致也。分言之则曰中和。合
言之则一中尽之矣。中庸一书不出此意。首云天命
之谓性。未发故属天不属人。其曰性者。性即中也。不
妨随时发为率性之道。修道之教。位天地育万物等。
末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其曰至者。至即中也。
中庸其至矣乎是也。而不妨随时发为三德五道九
经经纶参赞等。此中三教至理无不贯彻。今欲即儒
即释。即俗即真。只须向这里具一只眼。

*** 答钱养淳州守广沾

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
保任。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2a 页

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惟在坚勇不退。直待
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问。猿方著锁。旋即昏沈。惺惺策发。随复散乱。云何
降伏。

答。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沈。惺惺治昏沈。昏去则
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
一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
止观备矣。

问。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悉可参否。如涉事之时。当
有方便能系念否。

答。行住坐卧皆可用心。而坐时为胜。然始学者先须
行多坐少。若贪坐。则昏不能退。无事有事皆可用心。
而无事为胜。先于静处做。后于动处鍊。其涉事方便
亦无别法。惟是此念精专耳。初虽难持。久则自然。

问。古以观心为目。经教为日。日光明。目益远瞩。又
云枯禅无慧。今一意念佛。可能发慧否。

答。看教如读医书。心地用功如服药。先明医书自是
正理。学道人贵在审辨邪正大小偏圆而已。今无暇
遍览。只看楞严一经亦可。既专修净土。其净土经论
诸书俱要一看。却放下文字。一心念佛。至于所云慧
者。通晓经教。善演说。而空谈诸口无得于心者。狂慧
也。真参实悟。乃名正慧。明教以后。一心念佛。当发此
慧。

问。七处徵心。心不在内外中间。二祖问安心。心不
可得。云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对面念如
何。

答。莫管七处八处。亦莫管安与不安。亦莫管对面不
对面。但只一心念佛。古云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
莫管。

问。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佛法誓在弘济。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2b 页
不爱发肤。而治生情存什一。如何圆解。

答。若一向举扬向上。不但治生产业。即杀盗淫妄何
曾与实相违背。今就世间论。什一是世间常理亦不
碍道。彼欺罔取利者乃不可耳。

问。学道在先须有悟繇。所谓顿悟渐修也。历观古
今禅宿。固有以傍教说禅为葛藤者。亦有以讨疏
寻经为入海算沙者。然而五家宗旨。禅祖语录公
案。人人究心虽云不繇他悟岂非所称缘因者耶。
若既无良导。又鲜多闻。枯坐待悟。悟可得否。今年
迫日索。遍阅为难。记性不如。览即废忘。是悟繇终
不可得也。云何能不堕落。此与第四问同。而积疑
元只在此。所以烦渎。

答。大意具四问中。又楞严势至圆通章云。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则念佛岂
无悟繇。其二十五圣中此不入圆通之选。自有辩在
疏钞诸刻中。勿疑也。

*** 答朱西宗居士

问。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仁。此不违工夫虽一
时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况久久行持。忽地
有个省处。则苦乐逆顺。道在其中。所谓咳唾掉臂无
不是祖师西来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问。观佛广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
名号。今且持名。观想姑置勿论。

问。在家戒学难精如何。

答。在家与出家戒自分疏密。根本不踰。微细处稍有
出入亦无害。昔人较量乘戒缓急。而以乘急戒缓者
为胜。则知修行固以持戒为要。而见谛理。发明心地。
又要中之至要者也。此所谓乘急也。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2c 页

*** 答王大契居士

问。弟子自看师戒杀文。遂持长斋。惟色心炽盛。不
能灭除。乞师方便教诲。使观欲乐一如杀生之惨。
永拔欲障之罪。

答。杀是苦事。故言惨易。欲是乐事。故言惨难。今为一
喻。明明安毒药于恶食中。是杀之惨也。暗暗安毒药
于美食中。是欲之惨也。智者自思之耳。

*** 答江广䆜居士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
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至大散。如颜子三
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纵有
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问。宗镜录所云任运。何异乎作止任灭之任。

答。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是任运。决之东方则东流。决
之西方则西流。是任病。

问。五欲深知不可。又不能断。何故。

答。人有解有悟。此只是解而未悟故。

问。辟解义何以异。

答。解如千里马之图。辟则牵一千里马至矣。

问。在家人修行。恐终不及出家者。

答。虽是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然在家人能于五欲中
證得。如火中之莲。后遇水则愈长。若水中生者。后遇
火恐焦耳。

问。在家守戒。如何及得出家人。

答。戒亦只是宝塔一层。

问。初睡醒时。此中正念便不如前。

答。古人云。醒时十分作得主。梦里一分作不得主。生
时十分作得主。死时一分作不得主。

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3a 页

答。此言甚是。

问。华严经何以菩萨说者多。佛说者少。

答。此是佛加被而说。如宰臣奉命于天子而宣敕。非
宰臣所自专也。

问。紫阳终是谤法。当有何报。

答。各有其报。其为儒家贤者。自有人天之福。然既排
佛。则闻法为难。

*** 答吴广颖居士

问。持身处世之法。可以终身执守者。求挈领开示。

答。只消依论语一言。更出一步。观世如梦观身如幻
可也。

问。儒言知行。佛言悟修。无偏废也。禅宗一派只云
悟后便了生死何耶。

答。悟有大小。言悟后更无修持者。得少为足之徒也。
非狂即愚。

问。善恶报应。各在当人之身。六道升沈不可诬矣。
乃又有子孙代受其殃庆者何也。

答。子孙受殃者。有恶业人。生极恶家以受其殃。彼此
正相当也。庆可例见矣。

问。经称礼拜之福。从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
王位。因微果大。人不能信。

答。果核虽微。能发千枝万叶。

问。修行人执劳作务固其本分。设有色身尪弱者。
袖手安坐。摄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实能一心。不动则可。

问。念佛贵乎念念相续固矣。然有时不整威仪。反
似渎慢。假如脱巾亵服时。裸卧澡浴时。乃至大小
便利时。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问。菩萨戒总纲一句乞揭示。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3b 页

答。发广大心为总纲。

问。设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废念佛。一人蔬食
而绝不念佛。二者孰优。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胜。胜彼不知有佛故。

问。又有二人焉。一人不曾受戒而不犯。一人曾受
戒而犯。罪孰重轻。

答。与前二人同。以虽犯。胜彼不知有戒故。

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
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
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随众。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吾师明诲也。夫作福时。心
在福事。即不在佛号矣。拈一放一。可谓一心不乱
乎。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
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 答朱白民居士

问。参禅念佛可用融通否。

答。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

*** 答戴志洁居士

问。所说绝念。实谓妄念。正念无生。岂有可绝。妄绝
之后。智境两忘。圆妙光景不可思议。六马可调。正
念难持。盘水可捧。妄心难遏。即持之已失其初。况
遏之又不能久。兼以梦想颠倒。目触空花。伏望慈
悲。拨我迷云。获睹天日。假我慈航。获登彼岸。超度
众生。无上功德。

答。既己智境两忘。何须更说持遏。持之不可。遏之不
可。何不一心念佛。自然不持而持。不遏而遏。当念认
得念人。然后智境两忘。获无生忍。始有趋向分。即此
是慈航。即此是彼岸。即此是无上功德。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3c 页

*** 答孙无高居士广抑

问。近日持戒颇严。虽小德未尽莹。而大德已无犯。
此外更有一二语可为终身之铭者乎。

答。昔子贡问一言终身。夫子以恕答之。今日戒之一
言。铭以终身。罄无不尽。所以者何。良以摄心即是戒
故。若向心地法门中会得。便一切具足。尚何论戒之
持与不持。如其不然。须一一依教奉行。经云。摄心为
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者。佛之全果也。即定而
慧。则寂而常照。即慧而定。则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
常寂光。而资始于戒。戒之时大矣哉。戒有多种。优婆
塞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
八轻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而约其大纲。则五
戒为根本。儒亦时言戒。戒虽未备。而默与佛制合。夫
子曰。君子有三戒。戒色则淫戒所摄。戒斗则杀戒所
摄。戒得则盗戒所摄。淫杀盗尤五戒之最要者。故举
要以概其馀。而言忠信。饮不及乱。于他处见之。亦以
预养此戒而弗使之纵也。但儒之戒疏。佛之戒密。佛
制杀戒。微及蜎蠕。而儒止曰无故杀牛羊犬豕等。不
曰不杀。止曰钓不纲。弋不宿。不曰不钓不弋。又极之。
则才有忿嫉。即杀戒不净。眼取色。耳取声。即盗戒不
净。隔壁闻钗钏声即淫戒不净。至是则身心俱断。事
理双尽矣。今日处家闱中。业公车。行将有社稷民人
之寄。其持戒岂能一一与剃发染衣者例论。则微细
条章不能全持未为破戒。惟贵于心学大头脑处著
力。一旦脱然悟去。则咳唾掉臂无不是清净毗尼矣。
但不可未得谓得而发狂解。便道饮酒食肉不碍菩
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而堕落魔罗境界耳。果能时
时反照。刻刻提撕。向本参念佛话头上做工夫。则不
惟日后有发明在。即今目前便自得力。日用中有主
宰。不随物转。纵居声色名利之场。妻子眷属日夕相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4a 页
接。不妨与世推移。混俗和光。自然出污泥而不染。是
谓尘中大解脱门也。以此自利。以此利他。何往不善。
来问所称宜世不染世。益人复益己者。岂外是哉。愿
珍重力行之。幸甚。

*** 答沈愚公居士广硕

问。依禅门口诀修持如何。

答。此特方便小法门。尚不及童蒙止观。未可执为究
竟安心法。













** 摘答(来问文繁不录)

*** 答江山朱居士(二条)

读直指一书。可谓握道学之心宗矣。健羡健羡。虽然。
若题曰儒门直指。吾何敢置喙。今曰禅门直指。恐未
可也。废朽老疾日甚。衰惫惛慵。无力酬对。姑撮略二
条以覆。

一。公只据良知门下诸君子。以有减无增一切现成
等语。便欲和会儒释。而谓达磨直指之禅亦止是如
此。宁知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谈何容易。切勿自误误
人。为害不小。公大聪明人。当再以平心虚心细心沈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4b 页
著心虔诚心真实求出世心。重重徐徐看阅佛菩萨
所说经论。诸尊宿所著语录文字。自有理会处。不可
草草。

二。竹窗随笔有耳不如目语。盖为不识字人以耳当
目。耳之听受有限。而目之看读无穷也。又推之。目之
看读犹有限。而心之悟明更无穷也。此与楞严选择
六根各自一意。有何干涉。而广引耳根圆通等文。似
以耳根受屈。为彼不平。喻如孔门论仁。独尊颜子。而
言志之日。又与曾点。今欲谓颜子受屈。而咎夫子之
与点可乎。且竹窗。废朽凡夫语耳。公尚错会其意。况
出三界大圣人语。得无错会否。况大慧杲老超格大
善知识语。得无错会否。公只就儒门中做个道学宗
师。启迪后人。甚妙甚妙。不必援教引宗。评长议短。恐
理路玄深。言之未当。反为不美。馀良知寂感。虚空销
殒。内守幽閒等。无力悉答。例此可知。昔人有言。不可
以佛法当人情。亦知高明必不见责。故敢直言。谅之
谅之。

*** 答王万基居士广眷(五条)

此所谓遣之又遣之。是极则语。有错会于诸妄想亦
不息灭者。遂使甘露醍醐翻成砒鸩。可叹也。今且只
做一切时不起妄念工夫。下文待后再理会(一)

无分别而失照。是名无记。非智也。有分别而照体常
寂。亦智也。今莫管分别不分别。一味顾正念去(二)

悟有浅深大小。千处万处透。亦随其本所悟处而已。
如主一邑。则一邑之千万人皆其统御。推而一郡一
国皆然也。直至世尊见明星而大悟。方为了当(三)

书经忏悔大好。若断源。则须理忏。所谓观罪性空是
(四)

拈颂古人公案。不无见处有到与未到。今人颇多臆
说者。此非大彻不能披拣。且置之可也(五)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4c 页

*** 答馀姚蒋居士(二条)

欲为生人根本。断之诚难。有不净观。治其标也。反究
欲念起处。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一)

持名念佛。且专一持名。但礼佛时作观可也(二)

*** 答朱白民居士(三条)

参禅别无方便。只贵谛信不惑。如沩山所谓研究至
理。以悟为则而已(一)

人谓我但求西方。我实求西方而尚未能。人谓我犹
参理路。我实参理路而尚未彻(二)

顶圣眼天之说亦有不尽然者。尊堂临终一段因缘
自是好境界。来报殊胜可知。不必疑也(三)

*** 答龚广淇居士(三条)

不论在家出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执持名号四
字是入头处。执持二字莫草草看过(一)

返照念佛人是谁。与参禅意同(二)

诸大乘经可看。而以顾正念为主(三)

*** 答大镜(三条)

塔中二佛。是表物我不分。古今一致。不是二谛(法华宝塔
品一)。

心以何为宗。令人自参。不许穿凿问人(二)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
不乱。自当悟入(三)

*** 答姜居士(五条)

转身后更有转身。未得不受后有。故求生净土为贵
(一)

念观音无验者有二。一则定业难转。二则念力未精。
真善人而被祸者亦有二。一则定业难转。二则心虽
善。智不足(二)

睹善境而复谤者。夙世善根轻浅。常有之。不足为怪
(三)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5a 页

因境动心。虽似心随境转。试问木人遇境曾有转否。
毕竟心外无境。境全是心(四)

法虽不在藏之存亡。而众生必赖文字入理。经阐佛
心。寺彰佛迹。自有缓急轻重(五)

*** 答吴士瑾居士

五戒杀生为首。在家不杀足矣。若不能断肉食。食三
净肉可也。渐入佳境后不食肉。则善之善矣。第二偷
盗。此不必论。第三惟禁邪淫。正非所禁。第四妄语亦
易持。第五饮酒。如不能持。节省之。亦渐入佳境可也。
大抵五戒全持。则为满分优婆塞。半持。则为半分优
婆塞。持其一。则为少分优婆塞。亦随人所持无碍。

*** 答吴广颖居士

皮为鼓而供佛。牛亦有功。角为灯而供佛。羊亦灭罪。

*** 答董广曙居士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宅
上正积善之家。而反家主有疮疡之灾。家属有疾疫
之难者何也。其故有二。一者小灾免大灾。轻难免重
难。正繇积善。虽见疮疡疾疫。而不伤身。若非善功。必
有大灾重难。不止如此而已。正当感谢佛天。不可嗟
怨。二者善虽积。犹未广大。比之全不修善者则过之。
比之万善咸备者则不及也。正当益加为善。不可自
足。

*** 答洪大慈居士(三条)

一。我忆十六七时。自期三十不中乡科。则捐举业。隐
湖山间。四十不中会试则亦归隐。乡科官决不可做。
今以廿八岁为期。更早矣。何言迟也。又先父母过世。
我方敢出家。先母在。即举业可舍。家不可出也。

二。目所睹有改经改监而中者。有改经改监而依然
不中者。夫子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得之不得曰有
命。奈何读圣人之书而漠然不信乎。尽人事而听天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5b 页
命。此至言也。

三。莫论清浓奇平种种体格。亦不必迎合主司趋附
时尚。但只要文字好。文字好者。谓与题目相应也。作
时文如写真相似。但贵肖像彼人耳。否则虽笔仗之
尖耸。颜色之华丽。何益也。
















** 杂答

问。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宴坐不
言。帝释云善说般若。

答。良久处欲望开迷。阴霾万里。宴坐边拟闻般若。说
竟多时。虽然如是。鞭头得旨空里飞花者毕竟见个
甚么。

问。自性西方。惟心净土。

答。若直指西方。不但过此娑婆十万亿刹者为非也。
说个自性已涉程途。若实谈净土。不但宝池金地种
种庄严者为非也。才道惟心。翻成垢秽。离此二边。作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5c 页
么生是西方净土。

问。净土与禅优劣。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今之执禅谤净土者。却
不曾真实参究。执净土谤禅者。亦不曾真实念佛。若
各各做工夫到彻底穷源处。则知两条门路原不差
毫釐也。

问禦魔何法。

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圣境现前。切不可作圣解。
若一执著。便落邪手。况魔境圣相终有分别。纵然魔
能巧现。明眼者一照。其破绽处历历分明。则彼即饮
迹矣。如未能如是。更有捷径法。只是单单坚守正念。
任他是圣是魔。一切莫管。

问。病中如何用心排遣。

答。人在病中。凡有四等。为病所使。忘失正念。不知排
遣者。愚夫之用心也。虽罹病缘。坚持正念。善巧排遣
者。初学之用心也。病忘其病。正念自如。不须排遣者。
大贤之用心也。为众生故。示现病身。排遣不排遣。两
不必论者。诸佛无所用心之用心也。昔人有言。老僧
自有安閒法。八苦交煎总不妨。此安閒法。愚夫昧不
得知。初学知不能用。正大贤分上事。但言之极易。行
之极难。勿轻视也。世有狂徒。见他人病。极善开导。或
云四大本空。何病之有。或云一切放下。莫著于病。是
则固是。争奈自到病中。都忘却开导他人言语。依旧
空不去。放不下束手无措。甘伏死门而已。我辈观此。
应自猛省。务臻实效。莫学虚头。趁四大康健时讨取
个本空。即今目前就要放下。若待病生方做手脚。所
谓寇至筑垣。亦复何及。尝记僧问古德。还有不病者
么。答云。有。又问。不病者还来看和尚么。答云。老僧看
他有分。前答有字。初学亦知。后答看他有分。久参禅
客犹恐未彻在。古人此处毕竟是何道理。毕竟得何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6a 页
三昧。病苦之中安閒乃尔。我辈共宜勉之。

问。做工夫必应避喧取静否。

答。工夫最怕拣择。有志于学者。只是一个正念常在
胸中。逢静时也如此。逢闹时也如此。凭他静闹变迁。
而我这个念头断然无有移易。如是方无间断。谓之
善做工夫也。岂不见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
必嫌喧取静。则境界恐无有静之时。亦无有静之处。
夫求静者莫如居深山之中。然深山静矣。而樵斧闻
于隔云。牧笛鸣于斜照。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樵斧
牧笛。或可屏绝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清宵而猿啼
虎啸。白昼而鹊噪鸦鸣。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猿啼
虎啸鹊噪鸦鸣。或可驱逐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狂
风起而万窍怒号。迅雷发而千山震撼。则此时嫌喧
取寂者。将屏绝之耶。驱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决无
有静之时也。决无有静之处也。学人但患志不猛烈
耳。存一猛烈之志。则何之而不可。

问。一心称名时又著求生。不几二念乎。

答。求生。须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时。一心一念。不可
夹杂。譬如举业家。读书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读书作
文者为何。要中举中进士其愿也。

已上俱未详问人。

儒家之悟与佛家之悟虽则无异。然根本枝叶自有
浅深。

修行若不向般若上用功。则虽禅定亦化为福。福是
有漏之因。天福亦有时尽。

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故人先宜看教。

宗是佛心。教是佛语。

端坐念佛。恐心难摄。不若经行。

参念佛是谁。须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净土非无日月。但佛光大日月为佛光所掩。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6b 页

天竺语往往是倒说。如祴衣则曰衣祴。到彼岸则曰
彼岸到。

楞严最有次第。故人宜看。

禅定人。虽愿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净业者。信愿行
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人心如破屋。妄想如贼。东逐则西来。南逐则北来。

今人能断百思想。已便好了。

宗门语。如世人捉呆。不可作实法会。

庞居士虽见地高于王龙舒。然龙舒实行亦自的确。
大庄严论虽未了义。却有益于人。

古人棒喝。适逗人机。一棒一喝便令人悟。非若今人
以打人为事。

此云佛法须让老僧。彼即礼拜。可见不在神通。通不
是道。有道自有通。有通未必有道。只论神通。则神有
通。鬼亦有通。道如官。通如车旗服饰。求通原有法。今
日追忆往日。往日又追忆。则他生可知。然非是道。

抹杀一蚂蚁。复受一蚁身。彼业未尽。何能转生他道。
众生都然。徒令受此杀苦。

法灭之际。人举一茎草。便成枪刃。可以杀人。此时诸
法已灭。止留弥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
为世间师。

朱紫阳辈都是贤者。即有异同。彼亦不瞋其人。然不
可过为贬駮。

不乱之心。即是无住之心。

观经中说佛身广大。人多不信。如蚂蚁穴中那知世
上有水牯牛。天人已自身长无量弥勒下生时。人亦
身长数十丈。

草木都为鬼神所栖。上各有宫室。在人自不见耳。故
木不可轻伐。

在家人教弟子只是耕读。不必定要望以富贵。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6c 页

人家小儿打爷骂娘。反说他乖。非是教子之法。

念佛法门。说是权则可。说是偏则不可。

如李卓吾作用。恐有害于佛法。无益于佛法。

宫刑不知起于何时。世有尧舜之君方能去。

衙门禁讲。即便撤讲。乃是守法。中止亦何害。

巳上并未详问语。















** 开示

*** 普劝念佛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
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
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
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
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
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
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见在作福念佛。
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7a 页
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
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
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一劝极閒人念佛。婚嫁都毕。子孙克家。安閒无事。正
好尽心尽力念佛。每日念几千声。乃至几万。

一劝半忙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虽不极閒。
亦可忙时治事。閒时念佛。每日念几百声。乃至几千。

一劝极忙人念佛。勤劳王事。奔波家业。虽无閒时。也
须忙里偷閒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间。或念几
百。

*** 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
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
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
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
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
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
繇。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
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
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
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
閒。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閒。正好念
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
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
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
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
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證。正好念佛。普劝诸
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7b 页
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 水陆会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一载水陆仪文)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
贤圣。于是以念佛一门而分四种。曰持名念佛。曰观
像念佛。曰观想念佛。曰实相念佛。虽有四种之殊。究
竟归乎实相而巳。又以前三约之为二。一为观想。一
为持名。观想。则十六观经言之详矣。此论持名。则阿
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
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
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
佛极乐国土。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
所亲宣之妙法也。古德云。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
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繇称名
易故。相续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
土之要。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上上品
生当不疑矣。现前诸佛子。如前忏悔门中。二乘圣人。
圆心大士。乃至等觉。尚须忏悔。既彼均当忏悔。岂不
感应往生。而况位在凡夫。生居学地者乎。我今奉为
六道现前诸佛子等。皆同一心。称佛名号。求生净土。
愿佛慈悲。特垂摄济。

*** 普劝戒杀放生(向刻单流通)

人人爱命。物物贪生。何得杀彼形躯。充己口食。或利
刃剖腹。或尖刀剌心。或剥皮刮鳞。或断喉劈壳。或滚
汤活煮鳖鳝。或盐酒生腌蟹虾。可怜大痛无伸。极苦
难忍。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雠。一日无常。即堕
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作畜类。冤冤
对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寿夭。或死蛇虎。或死
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也。我今泣血
稽颡。哀告世人。不敢逼你吃斋。且先劝你戒杀。戒杀
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7c 页
种种。难可具陈。若更能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
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诸仁者。
有缘遇此。便请回心。决志受持。莫生疑悔。如不能行。
即以转施他人。亦复功德无量。

*** 劝戒过为苦行显异惑众者

近时僧人道人。砖砌墙围。仅容其身。植立于中。如刀
在鞘。如等在壳。或四面钉钉如匣床者。有斩断一手。
灰布胶漆。示诸人者。有掘地作坑。倒埋其头。双脚向
天者。有巨砖自捶其背至青肿者。有冬寒赤脚。不穿
鞋袜者。有吃水为斋。不餐五谷者。有双足立桥栏上
拜经。人见之无不惊者。有拖铁索重百十觔者。如是
种种不一。问其故。类多仗此募缘。惑世诬民。非贪即
愚。真可怜悯。奉劝高明。遇见此辈。即为开谕。速即舍
离如是魔事。力行正道。则佛法中大幸也。

*** 示居士

**** 戒瞋

佛言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劫功德贼。无过瞋恚。论语
亦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噫。可不戒欤。

**** 慎酒

佛言以一酒故。并破四戒。礼经亦云终日百拜以去
酒祸。噫。可不慎欤。

**** 择友

佛言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先贤亦云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之俱化矣。噫。可不
择欤。

**** 畏天

佛言天以六斋日考察人间善恶。世书亦云司命灶
神每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福。噫。可不畏欤。

*** 示讲主(二条)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8a 页
众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忌。守之以和忍。

辩理不得不明。而忌刚躁。折恶不得不严。而忌暴刻。
持身不得不庄。而忌高傲。处友不得不和。而忌嘲谑。

*** 训沙弥

莫贪财。学忍辱。戒游戏。勤诵读。远年轻。近耆宿。思古
人。麻麦粥。思古人。粪扫服。思古人。树下宿。少苦行。老
享福。享福早。寿命促。望出世。听吾嘱。

*** 示在家二众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
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
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
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
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想杂
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挨到临命
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华
化生。永离诸苦。

*** 示病人

古人有言。病者众生之良药。则人于病中当生大欢
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又言死生有命。则人于
病中当生大解脱。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过去如幻。
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而已。病中
千万宁耐。莫怀速愈之躁心。乃所以为速愈之良方
也。



将家事处置了却。放下万缘。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
佛名。刻刻不忘。自然业障消灭。业障既消。自然夜卧
安宁。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发愿舍此恶世生彼乐
邦。

*** 示耄年居士

色身固有衰羸。法性本无退灭。尽除万累。纯净一心。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8b 页
净心而净土斯成。往生而无生自达。

*** 示临终善女人

男女之体虽殊。灵明之性不二。何言五漏。惟贵一心。
一心称念阿弥陀。决定往生安乐国。

*** 示沈少宗伯荐夭求子

**** 荐夭

凡人生子夭亡。哭之则踰丧考妣。思之则痛绝肝
肠。乃多为诵经礼忏以资冥路。善矣。然诵经要体
佛心。礼忏要明已过。佛心者。大慈悲是。已过者。造
杀业是。不行慈悲。不断杀业。经忏虽多。功德亦少。
略开二事于左。愿力行之。

一。佛制五戒。首重杀生。又云前世多杀生。今报夭折
苦。为父母者。当取亡儿平日所有衣服庄饰玩好之
物。变卖作银。买放生命。以赎其杀业。庶俾今魂不堕
三途。来生得获长寿。

二。凡人生子。三朝。满月。百日。周岁。往往取诸众生宰
杀烹炮。陈设宴会。此虽杀繇父母。与儿无干。而事起
有因。罪亦难免。念亡儿者。永断杀业。庶俾今魂不堕
三途。来生得获长寿。

复有二事当戒。

一。小儿每每有擒捉蝇蚋螟蠓之类。或投之蚁聚。或
掷之蛛网。孩幼无知。以资戏乐。父母喜而不禁。乃至
伤害种种微细虫豸。难以尽言。皆夭命因。不可不戒。

二。孩子无知。或骂父母。或骂尊长。父母喜而不禁。虽
属戏掉。皆夭命因。不可不戒。

**** 求子

凡人求子。或许神福。或作佛事。神福杀生。理甚乖
谬。不必言矣。佛事则如前诵经礼忏。及造佛造殿
上幡上袍斋僧布施等事。然佛大慈悲。只是要人
为善。若但作如上福德而不为善。则虽多费钱帛。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8c 页
未必能满所求。略开二事于后。愿力行之。

一。慈受深禅师拟寒山诗云。老翁死却儿。昼夜搥胸
哭。痛心彻骨髓。叫云我孤独。何不返思量。恣啖猪羊
肉。羊岂不思儿。猪亦有眷属。然则杀他子求已子。于
理顺乎。于心安乎。永断杀业。必生好子。

二。冯商命该无子。以还妾一事。天送三元。故知无子
不必他求。但自广修阴德。积德深厚。必生好子。

复有二事当戒。

一。今人己所生子。抚摩爱惜。如护眼珠。义男女等。视
同土芥。恣意鞭挞。已所生子。膏粱肥甘。百味充足。义
男女等。饮啖粗恶。或至忍饥。已所生子。绫罗锦绣。备
极庄严。义男女等。破衲遮身。不免寒冻。彼亦父母所
生子也。奈何偏心不公一至是乎。天地不容。鬼神怒
目。理应无子。纵其得子。子必多凶。不可不戒。

二。有于老年或取少女以为姬妾。我既管他不了。他
须怨我特深。怨气所积。损德消福。理应无子。纵其得
子。子必不贤。不可不戒。

评曰。荐夭求子虽云二事。其实相因。何也。如上为
善荐夭。不但济夭。而承斯善力。后生之子当必福
慧长年。如上为善求子。不但得子。而承斯善力。先
亡之儿亦获超生胜地。一举而两得。故二事相因。
宜并行也。

*** 示定庵上人

僧人弃应院而归禅门。譬之儒人弃举业而谈道学
也。二俱美事。然归而不修。谈而不行。竟有何益。今见
弃应院者。一脚出门。大都投入讲席。不知讲以明教
讲明之后。正贵依教修行。而才入讲席。便学说几个
旨意。抄几道标帖。写几行字。题几句诗。描几笔画。妆
点几件文具。他时后日讲得经。上得座。便是證果了
也。不复知此外更有事在。所谓弃了天罗。又入地网。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9a 页
岂不大可惜哉。且最初弃应院时。皆有一片好心。即
此是成佛根本。今但不背初心。莫只以耳闻口说为
足。而务实践。参访明师。亲近善友。念念以出世为怀。
自始至终。勿为名利羁绊。然后离尔师。舍尔习。乃不
虚负。不然。到头亦只是个大应院家风耳。念之。

*** 示孙大珩

参禅人只守一则公案。如参念佛是谁。不得又参万
法归一一归何处等。若透一则。馀尽透矣。若自觉已
透。于别则公案还有不尽透处。即是向所守公案还
非真透。未免涉情识也。

***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
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黏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
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黏去缚秘密法门。
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
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工夫
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

*** 示徐智忆(今出家字元彻)

遗教即是佛遗嘱也。但守之如奉王敕。再加二六时
中时时念佛。自然处浊乱中而不走失。

*** 示沈广䢦

世谛中觉名利恩爱之毕竟成空。便名觑破。真体上
觅生老病死而本来无有。即是修持。初机与究竟同
归。因该果海。究竟与初机不二。果彻因源。祇贵明心。
别无异法。

*** 示严大㬚

大事未明。此为何时。尝胆卧薪。寸阴尺璧。暂时不在。
如同死人。研穷至理。以悟为则。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9b 页

*** 示闽中李居士

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
之意。但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已。又古德云。看话
头不得卜度穿凿。亦不得抛向无事甲里。但只恁么
看。此要言也。

*** 示闽县林德润等

作会劝缘虽是美事。但宜静悄。不宜太盛。何以故。世
道俗习奢侈极矣。恐有难事起。智者慎之。

*** 示楚僧真愚等

诸友志念精专。识见高卓。真西方胜侣也。兹有二言
相嘱。一者毋住小悟。当期大彻。二者时际末劫。建立
法门不宜太广。当宜密修慎行。以俟龙天推出可也。

*** 示似空广伸(五条)

末世无大法师匹休古人者。良繇好应期讲经者多。
好笃志看经者少。故皆世谛法师而已。今当愈加勉
励。惟以精研教理弘法启迷为一大事。有数语数事
开后。


* 饮食衣服房屋等。若必求周备。则佛法便不周备。今所买厅可将就住。馀屋缓缓为之。古人住居多逐间接起。欲一时齐整。便十分吃力有妨道业。
* 住此富贵寺中。不可与众房一样行事。凡事须尚简约清淡。方有道气。
* 众房杂居。须谦让温和。不可以法师自处而生我慢。
* 诸相宗文字。如因明观所缘缘等。近各有解。可虚心参古酌今。订正一番。
* 处寺中众人瞩目之地。须十分谨慎。循规蹈矩。小心细行。庶免物议。念之念之。

*** 示王智第

心空。则业空身空病空。傥有疑心。可尽情放下。经云。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49c 页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属虚妄。如空中华。如水上泡。
如梦中事。何疑之有。减思虑。戒恼怒。节饮食。慎起居。
但时时刻刻将念佛做个话头。勿使忘失。即是觉照
常在。惺惺不昧矣。

*** 示明宇大晓

记数太多。束心太急。故发诸疾。但孜孜密密无间断
无夹杂即是工夫。不须过分苦行。妄想刚强。久战自
服。必无疑也。

*** 示朱大[伉-〦+(兹-廿)]

话头不碍静。盖静碍话头耳。贪著静境为乐故也。还
须用心话头始得。

*** 示吴大峻

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
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
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间无断。纯一不杂做去。

*** 示于广慧

古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
者。因念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
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 示王广第

不如直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尽心尽力念去。无丝
毫异念。即是无字公案。其无字等话头不必提了。纯
一念佛。念佛上透。千处万处俱透。

*** 示广耆

庞老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
及第归。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 示秦佩玉

亦不是身内起疑。亦不是空空起疑。以二者较量可
否者。是真疑未起也。若真有疑。自不如是。真疑未起。
且只正念摄心。不疑不妨。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0a 页

*** 示吴广绶

既不疑生死。不疑古德公案。何得生大怖畏。何得尚
虑疑箭入心也。是所云不疑者。犹有疑也。昔二比丘
犯淫杀。维摩一言之下。罪灭无馀。今若能如二比丘。
则不必论。否则另有一法。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
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虔诚念佛十万八千。无罪不灭。
所罚之咒。如风捲云。如日销露。如一滴投于大海。如
片雪点于红炉。净尽灭除。更无踪迹矣。

*** 示四川彭君

应乩者十无一真。皆托名某仙。而实非也。久为之。则
能窃人神气。惟佛为三界大师。一心念佛。则群邪自
息矣。

*** 示智真侍者

莫贪欲染境。地狱根本故。莫著玩好物。死不随身故。
莫游族姓家。丧失清节故。莫交无益友。鲍肆渐染故。
莫恃少壮年。人命呼吸故。莫纵一时瞋。后悔无及故。

*** 示僧大某

未见性。而卜度见性境界。甚为无益。惟末后一条始
是切问。且既知禅坐观心。独不曰念佛观心乎。宁有
二也。老实做工夫。待见性再理会。

*** 示德彰大微

平日有实落工夫。病中方始得力。今如何强得。虽然。
也只是勉强著力做去。

*** 示孙大智

心外无境。心空则境寂。慧从定得。心静则明生。

*** 示建昌黄钦

虚往实归。不若实往虚归更好。庞老云。但愿空诸所
有。慎勿实诸所无。

*** 示福建林荣(荣具陈所见异境)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见耳闻。悉尽扫除。一心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0b 页
念佛。

*** 示无隅大方

清年美质。当于自家本分事上用心。不可以五字七
字浪费光阴。贻日后之悔也。大事已明。咏吟未晚。

*** 示薛广阅

参究不便。专持亦得。但得一心。自不随境。

*** 示某居士

古德开示最切要语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今
目前种种障道者。皆宿缘所使。不必忧恼。但随缘顺
受。要紧在更不再种当来业根耳。

*** 示某居士

坚持五戒。一心念佛。孝养父母。亦劝其一心念佛。求
愿母子同生净土。随缘度日。来供则受。莫行募化。莫
作念佛会。守分修行。即是末法中大善人真居士也。

*** 示洞庭山翁门石氏(求来世为官)

为官虽好。倚官。造业。后生堕落。受苦无量。应当一心
念佛。求生净土。直饶位至三公。不若莲登九品。念佛
求生净土。胜似为官远之远矣。

*** 示洞庭山许门石氏(求来世为僧)

为僧虽好。僧不修行。后生堕落。受无量苦。应当一心
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金木彫装之假像。不若亲近见
在说法之真佛也。净土为僧。胜过此世界为僧。远之
远矣。

*** 示学者

愚人迷而不觉。颠倒行事。生死轮转。无有休息。圣人
悲之。教以三学。曰戒。以闲其非。曰定。以摄其乱。曰慧。
以破其惑。繇是障尽心空。复还觉体。朗然廓然。如大
睡之得醒。盖杲日不足喻其精明。昊天不足喻其高
广。此佛道大略也。向上更论。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0c 页

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
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那含犹一往一来。况凡人乎。此
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
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 示侄孙大绶馆中六章

一。习举业非只要望取科第。读圣贤书。须要学做圣
贤。孟子云。达则兼善天下。是治国平天下事。穷则独
善其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事。事不同。
而同归于善也。

二。做文字非只要哄试官。叨进取。文字即是本人精
神心术。艰险怪异。小人之文也。正大光明。君子之文
也。得失自有命在。不可见有艰险怪异而得者便效
之也。

三。从师非只要学文艺。要以德行为本。其师但教我
以文艺。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贤师也。若遇贤师。须
亲如父母。敬如神明。终身奉事。

四。临文非只要入试场方始矜持。须平日会考。如试
官在上。尽诚竭心。不可不完卷。不可苟完卷。

五。看书非只要求新求胜。须顺文顺理。十分中。九分
当依朱注。

六。在馆中非只起五更睡半夜方是勤学。但清晨至
暮夜。月无閒日。日无閒时。禁閒走。省閒话。绝閒事。孳
孳汲汲。专精不弛。自然日进。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1a 页











** 警策

*** 伤足自规(四条)


* 自今已往。得一时觔骨轻安。行坐随意。即当思及六道众生苦恼。一心正念。
* 自今已往。虽有人恶骂加我者。非言谤我者。乃至批我颊者。唾我面者。悉顺受之。一心正念。
* 自今已往。虽有人忘恩背去者。恩反仇报者。悉顺受之。一心正念。
* 自今已往。虽有使令不如命者。承值不如法者。或以正语。或以巽语。随宜而施。不可则已。勿起瞋恚。一心正念。

*** 自警(七条)

「 先民有言
 禹惜寸阴
 至于众人
 当惜分阴
 我今衰残
 奚啻惜分
 一弹指顷
 毋杂用心」


毋杂用心者。谓本参正念外才起一念杂想。即便
扫除。摄归正念。不可时刻延挨。今略开七事。真为
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办。务力守之。时时自警。


* 一。不得畜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1b 页
*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德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 三。不得于好色起贪爱心。于好味等起贪爱心。于好言赞誉我者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起瞋恼心。于恶味等起瞋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恶口骂辱我者。恶拳捶打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瞋恼心。乃至过去事或顺或违。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 四。不得吟作诗文。书写真草题贴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閒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馀悉休罢。一心正念。
* 六。不得贪著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捍劳忍苦。一心正念。
*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鍊。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祩宏初始出家。其立志甚正。其执持所志甚坚。祇
因禀弱。孤孑远游。未得道而先得疾。乃弗获已结
茆以居。自谓僻坞穷林。或可绝人逃世。何期日久
岁深。不觉不知。渐成丛席。虽不敢尊居方丈。我慢
自贤。实亦受累不少。今忽八旬。命存风烛。大惊大
愧。食寝靡宁。又思一息尚存。胡不老当益壮。纵其
身力疲困。犹可心力自强。虽耄耋行脚难齐古风。
而不杂用心何容自弃。用是再整初诚。重为誓约。
一以策已。一以劝人。傥亦有始勤中累如我者乎。
幸相与勉之。


* 老堂警策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1c 页
* 病堂警策
* 生所警策

俱载共住规约集。

*** 警众(八条)

我未出家时。于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的事。即他人导
之为。而我自羞惭愧耻。纤毫必不肯为。所以者何。良
繇吾前世亲近好人。八识田中领纳得好言语。所以
今生自然见恶则耻。不肯去做。你们要著实亲近好
人。当早晚发愿之时。当愿世世生生亲近善知识。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
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
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
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
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
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淩驾
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
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著实遵守。不曾放
失。

十方僧众。贤圣出没。我见之未尝不敬。他未跪。我先
跪。他未拜。我先拜。前有方上一僧。人以其丑恶蓝缕
莫不轻藐之。及见吾乃剧论楞严玄旨。你们决不可
轻藐人。记取记取。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
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
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
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
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
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
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
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2a 页
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
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
前日津送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
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
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
不要放过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
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
在呼吸间也。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閒思妄想越
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
生死根繇。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
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
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
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
默念又易昏沈。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
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
昏沈。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
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
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
以念佛最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
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
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
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
自负修行者。祇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
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
报。

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每日课佛数千。问
云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2b 页
此念。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出家人
奈何不念佛。

*** 出家人不祥事(三十二条)


* 佛前安坐受人礼拜。不祥。
* 佛前骂人。不祥。
* 法座上呵叱人。及轻口斥前贤错谬。不祥。
* 亵衣受人礼拜。不祥。
* 当食骂人。不祥。
* 对食分别好恶。起憎嫌心。不祥。
* 绫罗锦绮作家常日用衣服。不祥。
* 卧床用重褥重席。绫绢被。纱罗帐。不祥。
* 清晨骂詈人。不祥。
* 憎嫌信施轻少。不祥。
* 买奴仆供役使如富贵家。不祥。
* 人劳我独逸。不祥。
* 人穷乏我独富饶。不祥。
* 年少作讲法师。作施食师。作住持师。不祥。
* 少年恃小聪明轻忽老宿。不祥。
* 恃年腊高轻忽后进。不祥。
* 无故得重施。不祥。
* 人以至诚待我。我以巧诈对之。不祥。
* 好谈他人过失。及隐微事。不祥。
* 以常住公物利济俗家。不祥。
* 宠厚沙弥弟子华衣美食。不祥。
* 出言动辄粗重。令人难当受。不祥。
* 多诸护法。多诸信施。即便妄尊自大。不祥。
* 无病使人出溺器。不祥。
* 病中瞋怒服事人。不祥。
* 著褊衫小解。不祥。
* 逢水旱等。怨恨天地。不祥。
* 欠人债负。闻其死。心生喜悦。不祥。
* 未语先笑。不祥。
* 粗通教理。妄议古人。藐视时人。不祥。
* 具少知见。以宗师自任。不祥。

以上折福折寿。多
招殃咎。故云不祥。当相与共戒之。

*** 示住持

破僧粮而搆僧屋。善知识难逃热铁之枷。用砖钱而
作瓦钱。俗禅和岂免寒冰之狱。招提公物。云何置瓶
置壶。大众山银。乃尔买斧买凿。瓶壶注而镬汤沸。斧
凿具而刀山成。况夫米丸与铁丸共吞。絮胎与牛胎
共处。行因似小。感果良深。可不悲夫。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2c 页

*** 弃腐渣责词

暴殄天物者必有祸生。轻贱五谷者多遭雷击。狗彘
同人饮食。孟氏繇之痛心。酒肉侈作池林。商王于是
失国。且古人尚咽糟糠。今此腐渣美非糠比。大士犹
餐草果。今此腐渣甘岂草伦。奈何放纵骄奢。类富家
之败子。昏迷颠倒。似襁褓之婴儿。先须封磨以示惩。
后必碎锅而永禁。

*** 示直院等(三条)

水陆头尾相连。经忏接续不断。求经次。汲汲如选官。
请经师。忙忙如报喜。库头终夜计算。不过是分派应
赴钱财。担运逐日奔波。无非是买办道场货物。僧直
者但说篱穿屋漏。求住者不为念佛参禅。况复外无
当家。内无首座。多众著于名利。何人实为死生。衣食
过度丰饶。费用十分繁广。起如此丛林。不知有福否。
有业否。我在此丛林住得否。住不得否。此字可功课
毕。悦众当堂宣读一遍。当家收了。与众管事及老成
明理人速议回报。

弃讲归禅者。易讲寺为禅寺者。传美于古今。变禅作
讲。非盛世所宜。兹议纯一修禅。讲事暂止。议可否。

六人代当家。既号当家。自百岁老人。以至沙弥小童。
俱要管到。自财帛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俱要管到。自
堂内堂外。以至上方长寿。俱要管到。自破戒犯法。以
至小小过失。俱要管到。自本山大众。以至客情外住。
俱要管到。且今虽号当家。又不劳列位费力办米办
柴。又不劳列位出钱纳粮纳税。又不劳列位当粮长
里长。又不劳列位随班祷雨祈晴。只要用心葺理大
众修行而已。如其不肯用心。糊涂过日。不思量四十
五日内止得十五日勤劳耳。犹然不采。诚恐龙天见
过。伽蓝生瞋。现生折禄减寿。临终落于恶趣矣。可不
勉哉。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3a 页

*** 十可叹

负罪自误误人老疾僧宏稽颡白言。惟宏年衰病久。
力寡事繁。石火风灯。命存呼吸。向拟长寿庵养疾数
月。为悟斋梵邦常惺三友接还。不得如愿。一可叹。

三友发心少焉散去。不终期事。烛空继之。亦复不终。
今则六人代之。三班半月。亦非常便。小庵小庙当家。
各各圆满一年。整齐交代。独本山如此。二可叹。

一人妄作主宰。掘坏龙山风水。一年死十七人。众若
不闻不见一人妄作主宰。打造后山石墙。隔断来脉。
徒坏钱粮。反致藏虎豹而招寇盗。众若不闻不见。三
可叹。

半月半月。虽宣读僧约十条。修身十事。乃至厨库等
铭亦成虚应故事。四可叹。

受托念佛不致诚。受托拜经忏不致诚。五可叹。

佛制。不应手接金银。僧不能行。姑以行施折罪。乃止
行于经忏。又不是行施。反似抽分。六可叹。

凡出家。先审其原住何所。后逢期散。使有所归。今泛
纳不审。七可叹。

合寺不论老少。皆要不违十戒律仪。今受菩萨戒。而
行事尚不及沙弥。八可叹。

屡屡分付。不相信从。不一而足。略开数事。分付管事
人。宜和合无乖争。分付宿园。毋劳逸不均。分付挑柴
挑米等。俱要上座领众记过。分付有病。要依式挂幕。
分付十戒具戒大戒。各要行本戒事。不可有名无实。
分付放生所。要依时警策。分付老堂。未满八十者。晚
课必查随众与否。分付直夜。每早须查勤惰如式。回
覆平安与否。分付不得贵价买假香烧。熏坏金像。分
付滤水囊用讫。须如式荡濯。分付年少学浅。不该讲
经宜查。分付僧直。所言当理者。皆当力行。分付春夏
秋停止经忏道场。万不得已。请外住于经板堂中行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3b 页
之。今即于本山。而本山僧反多于外住者。分付内楼
紧紧封锁。万不得已暂开。今数数开。分付送化亡僧。
估唱僧物。各要起大悲怜。生大警悟。今则泛泛然而
送化。嘻嘻然而估唱。习为常事。全不动心。九可叹。

复次我今命若风灯。朝不保暮。无信我者。无怜我者。
此间如何住得。十可叹。

*** 三可惜

一者深山穷谷。清净幽閒。既无村中士女喧烦。亦无
过往宾客游赏。峰峦攒簇。冬避风寒。林树阴森。夏消
炎热。蹉过此时而不修行。是为一可惜。

二者柴水方便。衣食见成。床帐整齐。医药周足。沐浴
次第。灯火荧煌。蹉过此时而不修行。是为二可惜。

三者宏虽随行逐队。一介凡僧。既不能见性明心。又
不能积功累德。但其安分守己。谨慎操持。于此末法
之中。亦可充佛祖普庇众生庐舍中之一小椽。亦可
助佛祖普渡众生桥梁中之一卷石。亦可备佛祖普
疗众生疾病药笼中之一方寸匕。嗟乎。献瓦缶于金
谷。取笑傍观。进麦饭于滹沱。宁无小补。蹉过此时而
不修行。是为三可惜。

虽然。凡有言说。人不听从。皆繇自已德薄福轻故也。
但当责已。不敢尤人。傥天假之年。馀生未尽。尚当力
疾以报佛恩。以酬大众。万历四十三年六月二十八
日示。

读云栖老人十可叹。三可惜。滴滴心血也。一字一
泪。可胜悲惜悼哉。世人痴不过母爱其子。虽死亦
不瞑目。此老人诚是老婆心切于此。呜呼。世人为
儿女痴。菩萨为众生痴。此视众如一子地之肝肠
也。其若子若孙亲蒙其教。至此尚劳老人如此顾
复。再四叮咛。即铁石亦当堕泪。若视为寻常。是为
大负恩德也。绝无惭愧。灭绝良心者非人也。岂称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3c 页
佛弟子哉。能时时念诵此语。即是老人法身常住。

万历丁巳二月十六日憨山德清和南识。









** 补遗

*** 净土资粮全集序

庄居士集古今净土经论。择要语类编之。而间附以
己意。既成帙。踵门而告予曰。兹净土资粮全集也说
者谓净土著述简册相望。盖箧有馀资囊有馀粮矣。
复何籍此。予曰不然。今夫游万里外。未闻厌资粮之
多者。是故旅途而遭困乏。则文钱斗金。粒米廪粟。况
夫以百千劫未归之穷子。适十万亿难至之宝邦。何
嫌乎功德法财之殷且富披舆图问道路之频烦耶。
殊乡僻邑。购一经一论不胜其艰。使是编广布。人得
而读之。一代时教粗知其大端矣。虽然。不挟文钱。不
赍粒米。如一念顷。生极乐国。世宁无是人乎。如是人
前。说如是编。诚为赘语。苟不尽然。是编与净土诸书
并行。安知其无补云。

*** 书经史海篇直音后

显考明斋府君。生于弘治辛亥七月十四日。卒于嘉
靖辛酉六月二十一日。此书京师携回。今七十年矣。
恩天未报。口泽犹存。乃葺其破敝。入于云栖常住以
便初学。愿先灵入四十二种无相之智门。一如善知
众艺童子。證四十九年不谈之妙旨。亲见毗卢舍那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4a 页
如来。早离七趣娑婆。高步九莲安养。四恩普报。三有
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万历二十七年己亥七月
盂兰盆日。比丘孝男祩宏谨识。

*** 答新安汪南明司马书

山野忆昔听华严于无门庵。惟居士以大名称遥为
作大法筵功德主。于时知居士不惟以文章名海内。
而外护缁门。不忘佛嘱。殆乘悲愿而现身仕路者也。
居常以未睹光仪为恨。而素性狷僻。又不欲无故而
干公卿之门。兹辱枉招。敢以琐怀一白于左右。盖山
野窃叹迩来若僧若俗以言谈道者不无其人。而务
亲證者实寡禅宗一脉如线欲绝。如风灯欲尽非过
量大人曷繇起古格先风于已坠之日。山野独私心
痛之。而解行浅昧。且不能彷佛宋元尊宿之万一。惟
居士则何忝于张子韶杨大年赵孟頫诸君子。今虽
乏缘松萝之会。傥有见谕。幸以手劄罄所欲言。庶千
里面谈。而苟可以振禅宗于末运。则共报佛恩。功不
唐捐矣。

*** 禦魔说

太虚之乡。客号无机者。泛舶入海。将拟迹菩萨。求如
意珠王而行大施也。乘风顺举。泊一洲下。有少女迎
而前。以窈窕之态。柔软之音。敛衽而白曰。客来何从。
妾候君久矣。客计野旷人稀必妖也。将扼之。女凄然
曰。妾早失怙。得人乃字。闻君行菩萨道。窃私心慕之。
今相逅。天也。得侍箕帚。即死无恨。言已悲感泣下。客
素长者。信之不疑。又哀其穷也。因与共载。女则昼操
馈爨。夜事缝纴。捍劳忍苦。曾无厌倦。客大喜过望。自
谓得贤妇也。一夕女正鼾睡觇之。则朱发靛颊。鳞其
肤。牙森森出吻外。客大骇。高声觉之。女知事露不可
掩。忿然曰。吾罗刹也。力能覆若舟。啖若血肉。若宁无
惧耶。客徐应曰。革囊之赘我久矣。尔馁与。当施一饱。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4b 页
夫形骸者。四大之假合。死生者。一报之虚缘。尔饮吾
血。饭吾肉。吾无恙也。焉足惧。遂安坐如故。罗刹巧尽
技穷。赴海水而逝。立崖上。犹切齿詈客。客若罔闻者。
飘然扬帆至宝所。得珠而归。如客者。本以至诚之心
入海。其待罗刹也。始以诚临之。终以诚临之。泯然无
机。卒不为魔困。是故无机则同太虚。虚则魔不能挠。
乃至水不能没。火不能烬。风不能摧。一切所不能坏。
佛言我何有心于禦象哉。请告夫禦魔者。

*** 放生图说

结社放生。信是美事。然或身忙者难于定期。财歉者
苦于随众。而罔利者。或反为预捕多捕以求售。今更
立简易一法佐使并行。不拘时日。见即买放。于某月
下书某日放生若干。巨生以个数计。细生以觔数计。
岁终总算。存以自考。为之颂曰。

「 人既重其生。物亦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放生冤结解。放生罪垢净。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嗣胤昌。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悟无生。放生生死竟。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


(巨生。如鸦雀龟鳖及大鱼等。细生如虾螺蛙蛤及小鱼等。积功累德。当知果报不可思议)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闰月   △一年共放(巨生若干细生若干)

*** 示阅藏要语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然阅藏者二种过
失。一者执文字而迷理致。二者识理致而不会心。徒
废光阴。祇成缘种耳。若能体达戒定慧熏修。则一大
藏经教。所谓念念常住。即念百千万亿卷经者此也。
亦复识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
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4c 页
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
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
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
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而为急务。甚勿
以予言为非而弗听也。

*** 示众

众等入此深山。本为生死大事。如何忘失初心。渐成
世谛。今后应当痛加改革。颛以办道为第一要务。



众等初心出家时。初入山求住时。岂无一点好心。而
今日久。都迷失了本。不过饮食衣服经忏上逐日鬨
鬨。全不觉忘了生死大事。我若不说。罪有所归。说而
不从。非吾咎也。

*** 答或问

或问子言多矣。好名乎。曰。孟氏有言。我非。好辩。不得
已也。予独喜多言哉。顾兹正法衰废。僧习浇漓。思可
伤心。谈足流涕。薄德寡行。不以身率之。而徒以言救
之。亦知其无益。而自不能已也。况知我罪我实双存
焉知则成名。罪则成谤。子以为好名。吾以为不避谤
耳。嗟夫。

*** 老病谢客帖

衰病日深。渐成风痹。颓龄有限。剧事无涯。恳此陈情。
万惟慈谅。


* 一。尊客枉顾趋陪应对不能尽礼。
* 二。安期起会等来相呼召者。皆不能赴。
* 三。序跋诗颂一切文词皆不能作。
* 四。一切事相托者皆不能处。
* 五。诸赐翰札。或时不便。不能答书。
* 六。病体事事不能简点。诸凡获罪。幸望教示使得忏谢。

万历丁酉季春朔日祩宏谨白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5a 页

顷以老疾相仍。飒然废朽。头眩足痹。目倦耳聋。兼之
无力语言。终日枕席。傥辱大人先生舆从下临。或蒙
知识道友瓶锡来访。既不能迎送尽礼。又不能应对
适宜。乃弗获已。闭门偷安。极知狂悖惰慢。罪何可言。
唯冀慈悲怜悯。宽之宥之。宏无任悚慄感激之至。闭
户病僧祩宏和南。



祩宏老衰风痹。寝疾穷庐。足不能行。耳不能听。口不
能语。百事俱废。惟待天年之尽而已。傥蒙大人先达
下临。不得接见。万望恕罪。又诸方师德来者。道友亲
属来者。尼僧内人来者。皆不得接见。乃至送物者。皆
不敢受。统祈谅恕。幸感幸感。老病祩宏谨白。

(有欲枉顾者。知客僧即以此帖奉禀。免致及门而不相见。得傲慢罪)

*** 答一切书问帖

老病沈困。不能委细作书。幸望慈悲原宥。至感至感
祩宏谨白。

*** 八十辞贺礼帖

唐文皇万乘之主。生日不为乐。况出家为僧者乎。既
名曰僧。应与俗别。乃散生日亦行贺礼。尤为不宜。兹
议即逢撞十之年。亦勿致贺为是。今宏老病伶仃。朝
暮难保。虽知径山不诺明日斋期。而万一苟延。事须
预禀。伏幸察我愚哀。俯从所启。瓣香支烛。寸面片糕。
以及一鞋一帕。折礼一分一文。皆悉停罢。仰见至爱。
万感万感。如不相谅。所赐礼物。决不敢受。决不敢受。
决不敢受。老病僧祩宏和南(又有不行礼物。而潜作经忏道场者。尤为不可。)

(宏叩头百拜。万恳止之。伏乞体谅。幸甚幸甚)

*** 刘广磐请代日祝贞母项偈

惟愿承三宝力。哀悯加被母氏。克臻上寿。己身长侍
慈帏。母子相依。修持净业。报满之日。同愿往生。

*** 答广鐈书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5b 页

孙君至。得书。并礼谢谢。所谓心随境转。此无始宿习
使然。非一刻可了。今莫管妄起不起。只一味看话头。
提撕不休。久当自灭。非可袭取也。令郎法名曰大升。
劝其持不杀戒。增延寿命。并覆覆启。

(广鐈为母堕胎求忏)

古云。宁可九莲居下品。不来人世受胞胎。厌患胞胎
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莲华化生。

*** 跋嘉禾项长公石刻金刚经

贞玄居士妙书法。不书世书。而书金刚般若经勒之
石。其言曰。吾书是经。以庄严圆满为宗。乞一言以跋
予老病。久谢铅椠。乃口语来使。幸为我白居士。般若
无形若为庄严。般若无在。何处圆满。而显其无形彰
其无在者。则石上之点画勾剔也。不离点画勾剔而
得性空。是真般若。幸为我白居士。

*** 学大乘不轻二乘论

空高子问于云栖曰。大乘当学欤。曰。然。二乘不当学
欤。曰。然。然则二乘可轻欤。曰。不可。曰。何谓也。曰。斯有
二义。一则大乘无轻人之心。一则二乘无可轻之理。
曰。某未达。愿闻其详。曰。常不轻菩萨。非所谓大轻者
欤。而遍礼四众。言四众。则下劣凡夫皆举之矣。况二
乘圣人乎。其言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此大乘菩萨之用心也。不轻细流。所以沧海成其深
不轻土壤。所以泰华成其高。不轻凡庶。圣人所以成
其德。轻世傲物。世之贤者不为。而况号为菩萨者耶。
且二乘何如人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十
八神变。是可得而轻否耶。彼轻之者。不知尽几漏。断
几烦恼。开几明。彻几通。得几神变耶。以蚊蚋而侮鸾
凤。多见其不知量也。将无曰小圣不及大凡。我菩萨
之俦乎。夫大乘菩萨之发心也。非为一身谋也。为法
界众生求无上道。乃至经恒沙劫修六度万行。心无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5c 页
退怯。以无量无边功德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而声闻
缘觉都无是事。此其所以日劫相倍。霄壤顿殊也。今
之自附于菩萨而轻二乘者。不知为几众生发心。修
几度。行几行。经于几劫。具几功德而净土利生耶。譬
之里闬负舂。身无一命之寄。而自谓为公侯。傲然陵
其郡邑之守令而弗顾。其不遭挫辱而取败亡者几
希矣。曰。教中叹大褒圆。弹偏斥小。至谓声闻之人勿
与同学勿与问讯者又何如。曰。甚哉。子之固也。泥于
言而失意。几于负圣经矣。彼经所云。佛之大慈。劝进
后学。欲墙堑二乘之径。而使普游于大乘之坦途也。
非谓二乘之可轻也。犹曰业儒者直学孔子毋学夷
惠云尔。非谓夷惠之可轻也。不然。皈依三宝。佛之明
训也。二乘非三宝之列乎哉。尤可叹者。今见孤隐独
行之辈。即指而曰此声闻人也。见营事聚众之流。即
指而曰此菩萨人也。噫。涉俗者遽称菩萨。而避喧者
便作声闻。抑何待圣贤之浅也。由是生大我慢。起大
邪解。自以为是。而鄙薄一切。遇持戒者则非其执相。
遇精进者则笑其劳形。遇实行者则谤其愚痴。遇节
俭者则讥其朴陋。遇禅寂者则毁其枯槁。遇慎讷者
则诮其无知。遂致心日狂而弗收。言弥诞而莫检。身
放逸于规矩准绳之外而无所忌惮。人或诘之。则曰
吾学大乘者也。解圆者不屑乎偏门。悟大者无拘于
小节。嗟夫。窃一时之虚名。而甘万劫之实祸。可胜叹
哉。然则为今之计宜何如。曰。学佛之士。当学菩萨。不
可一念而发二乘之心。亦不可一念而生轻视二乘
之心。

*** 杂问一章

问。永嘉集引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解者谓学
人用心之际。又要无心。师言此处未说工夫。且显
心体。义犹未明。望为详论。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6a 页

答。凡看经教。不可先看注脚。宜先熟玩正文十句二
十句乃至百句。务令首尾贯通。然后以注和会。今见
学者读正文毕。即便看注。致令理不圆彻。皆由于此。
所问二句。今详论之。夫修行人所以不成圣道流入
偏见者。都缘不识心之本体故耳。执心是有者落常
见。执心是无者落断见。离此二路。虽知有无兼带。然
又以为有而后无。无而后有。此亦未达心之玄妙者
也。岂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恰恰。俗言恰好也。
不差前后。不隔丝毫。恰恰正好之谓也。恰好正用心
时。恰好无心可用。盖正当念虑起处。你试反观。谁为
念虑。谁是念虑者。犹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是用
心已毕。少时却乃无心。即时用心。即时无心。不差前
后。不隔丝毫。即有而无。乃见心之妙处。若是有智慧
人。不执死句。便可再叠二句云。恰恰无心时。恰恰有
心用。古人语中自具此意。今不言者。省文耳。故曰无
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也。故又曰今说无心处。不与
有心殊也。惟其心体本来如是。是以下面方说惺寂
工夫两不可废。偏于寂寂。是不知无心恰恰用之理
也。偏于惺惺。是不知常用恰恰无之理也。故首四句
直出心体。立下文止观之张本。以见止观之法全是
本地风光。不是于心体之外别立一法。不过用止观
以复其寂照之本体耳。此恰恰二字下得极妙。分明
画出心体。非有千钧笔力不能及此。若不精思默会。
只么随文逐句草草看过。千载而下。辜负古人之苦
心矣。以后听教切须细心。虽在讲筵。无忘禅观。庶使
心光内灼。而临文之辨益精。圣教外熏。而资神之力
弥固。学悟兼济。定慧交通。入理妙门无越于此矣。

*** 大师自责篇

不肖追惟少年未出家时。不知三宝。不信因果。从身
口意造诸恶业不待论矣。出家以后。身业之大。虽谨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6b 页
护持。而微细处亦或检点未尽。至于口业。抑又甚焉。
或世谛杂谈而忘失正念。或无知臆说而违谬圣经。
或纵心极论而触忤时贤。或恣意呵责而恼辱卑幼。
如是种种口所造恶何可胜数。至于意业。倍复甚焉。
贪欲瞋嫉愚痴等念。或乍灭而倏生。或似无而实有。
或任运而忘禁。或力制而弥强。如是种种意所造恶
何可胜数。以此自知现是具缚凡夫。去道辽远。上之
何以续先佛之慧命。下之何以。启后学之迷津。迩之
何以酬罔极之恩天。远之何以竭群生之苦海。所以
终日竟夜。惭愧忧惶。行住坐卧。如在荆棘。又安敢虚
消信施。晏然空过而已乎。愿大众悯我真诚。匡我不
逮。相劝相规以共成道业。扶末运于将坠。此不肖耿
耿于怀而不能已者。若曰见道已彻。无所藉于师友
则吾岂敢。

大师宗教弘通。人天皈仰。其不敢满假。谦冲自讼
如此。真圣贤之用心也。今人少负一知半解。辄尔
妄尊自大。试一检点。政恐颟顸不少。欺人乎。自欺
乎。请各清夜思之。

余于辛丑冬日偶游市肆。见古书铺有一小册。题
曰山房日录。系休宁一僧讳广全者。于万历戊寅
年录云栖大师所著。用家刻活字板编排成篇者
也。内有学大乘不轻二乘论一首。杂问永嘉集一
首。及此自责篇。皆世人对證之药。而法汇所未载
者。惊喜过望。因思大师著作。尚有遗珠甚多。此板
向存新安。遂至结集者失收耳。爰刻之以公同好。

武林敦仁堂净慧居士张文嘉敬跋


菩萨戒弟子刘慧闻率子性泽施资敬刊

光绪二十五年夏四月金陵刻经处识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目录¶ 第 157a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