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论赞¶ 第 493a 页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九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 论赞

** 建州弘释录论赞(十篇)

*** 达本论

论曰。禅那一法。遍在诸乘。悉从修證。并落格量。唯达
摩直指一心。强号为禅。无修證格量之可言。正如轮
王髻珠。尊贵无上。非他宝可并。亦如灌顶王子。虽在
襁褓。非朝臣可拟。亦如金刚王剑。杀活纵横。无不自
在。非轨则可局。故为僧者。必首重之。倘舍此而他务。
虽苦行积劫。终堕半途。非善术也。我建。自唐马祖首
开甘露之门。嗣是分灯续𦦨。在处昭灼。入传灯者。四
十馀人。至于宰官居士田父村媪。亦得与沾法味。同
入宗镜。猗欤盛矣。胜国之季。禅学寝衰。然铁关晚出。
犹有古尊宿之风。至于 国朝。则慧林久凋。正脉巳
失。学禅之士。指不多屈。即有一二称善知识者。要皆
认奴作郎。守鼠为璞。反不若专修白业者之为得也。
呜呼碧水丹山。千载如昨。俯仰凭吊。岂胜寂寥。余于
是有重慨焉。

*** 显化论
论赞¶ 第 493b 页 X72-0493.png

论曰。释氏之学。道其本也。通其末也。法当务道。道成
而通发矣。若意在求通。则必失道。道失而通得。是为
魔事。况通亦必失乎。故正见者。宁得道而无通。非厌
通也。法不可务也。且通之法。大略有五。有修大乘而
得者。有修小乘而得者。有修凡夫乘而得者。有修外
道法而得者。有因宿习感报而得者。大小不同。邪正
亦异。未可槩而齐之。是篇如瑞岩扣冰。则古圣垂迹。
无可异者。其馀或偏获小果。或尚滞凡夫。或落鬼伦。
或出外种。或亦大权菩萨。方便摄化。既有数种差别。
不容槩抑。讵可俱扬。在俗之士。固莫能辨。出俗之英。
应知所务。若徙见异迹而生欣。必将流邪辙而莫返。
可不慎欤。

*** 崇德论

祖庭秋晚。狂慧竞兴。明道者多。行道者少。夫明之将
以行之也。明之而弗行。与未明何异。且假此以钩显
誉。营厚殖。则虽机辨自在。说法如云。吾以为直一裨
贩而巳。兹篇所录。并积粹纯诚之士。虽契悟弗逮马
祖。神化难齐扣冰。而依教行持。动不踰矩。陶鍊之极。
终归圣果。又安取狂慧之诩诩哉。若夫闇修之士。或
道大而知希。或德成而遇蹇。形晦声泯。物色无从。则
非兹录所能尽矣。

*** 辅教论

论曰。儒释分教。门户迥别。大儒融之以神理。则千差
顿忘。小儒局之以格量。则一尘成碍。此大儒所以辨
论赞¶ 第 493c 页 X72-0493.png
不禁而自泯。小儒所以谤欲息而不能也。昔自六朝
以来。谤佛者不少。皆以私意揣摩。自成水火。其于我
佛之藩。尚隔万里。即如昌黎一人。毅然以道统自任。
而原道诸篇。特昏昏醉梦语耳。至于宋室诸儒。实非
昌黎之比。第于梵经。皆粗浮一往。不能深穷其旨。故
困于知解。而不信有绝解之境。束于人伦。而不知有
超伦之事。所以有异说之纷纷也。兹录诸儒。则不然。
并皆遍参诸老。深耽禅悦。未尝株守本局。夫诸公皆
天挺人豪。地纵神智。而卒不能谤佛。则佛之决不可
谤明矣。彼黄口浅学。毫无所窥。而藉口前贤。妄生横
议。抑何其不思之甚也。噫。

*** 栖贤澄湜禅师传赞

禅学晚进。妄意高远。辄谓戒律不足持。三藏不足阅。
傲然自恣。以为身在三界之外。而不知巳落泥犁之
中矣。今观湜禅师。律身精严。动不踰矩。晚年三阅藏
经。以坐阅为未敬。乃立诵行披之。呜呼真万世标表
也。雪窦不合而去。自是雪窦不奈习气何。若黄龙南。
依之最久。可谓。善依人者。

*** 天宝逆川智顺禅师传赞

逆川初住天宝。未几即弃去。继而住归原。住东禅。住
雪峰。皆如之散财退位于方盛之日。非大丈夫。能然
乎。古有称大知识者。一院之间。恋恋而不能割。以此
观之。逆川真万世之师也。独其语录。今不传。惜哉。

*** 金道人烧身传赞
论赞¶ 第 494a 页 X72-0494.png

烧身之法。大乘所开。小乘所禁。意以大乘则悲愿既
重。忍力巳充。故可开。开之者。或为供大法而烧。或为
护大法而烧。或为说大法而烧。其为益大矣。小乘则
自利心重。厌苦情深。急欲烧之。为益既𦕈。况忍力未
充。临危而失其正念。则其害可胜道哉。世复有为魔
所著者。或有贪身后之名者。或有激而为之者。既非
正念。必招恶果。可弗禁欤。是篇如哀公化后得舍利
数合。金道人于空中掷下僧舄一只。其为可烧无疑
矣。第恐。无知之徒。妄相仿效。则余未见其可也。

*** 杨文公亿传赞

大年见地超旷。不亚慈明。且于告终之际。洒落自在。
归处分明。真没量大人也。史氏称公性耿直尚节义。
真宗欲立德妃为后。命公草诏。使丁谓谕旨。公弗从。
丁谓曰。勉为之。不忧不富贵。公曰。若此富贵。非所愿
也。公之所守如此。岂学禅而弗验哉。说者乃谓。其闻
命而惶惧失措。以此诮公之禅。亦弗之审矣。岂有于
生死关头。自在若此。乃于寻常利害之间。反尔动心
耶。此必当日柔小之徒。巧生诬谤。而传闻失实。遂有
吠声之讥也。

*** 胡文定公安国传赞

文定彊学力行。志在春秋。忧国爱君。远而弥笃。其于
禅学。深参独到又如此。则禅何害于忠孝哉。世之不
达者。辄谓。学禅有害于忠孝。夫亦未之考也。昔宋游
定夫先生。与吕本中书曰。佛书所说。世儒亦未深考。
论赞¶ 第 494b 页 X72-0494.png
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殊不知。其
破佛者。皆佛自以为不然者也。定夫。可谓知言哉。

*** 朱文公熹传赞

文公于释氏之学。或赞或呵。抑扬并用。其扬之者。所
以洗世俗之陋。抑其之者。所以植人伦之纪。盖以身
为道学主盟。故其诲人之语。不得不如此耳。公晚年
有斋居诵经诗云。端居独无事。聊披释氏书。暂息尘
累牵。超然与道俱。门掩竹林密。禽鸣山雨馀。了此无
为法。身心同宴如。观此。则其有得于经者不浅。非特
私心向往之而巳也。

** 鼓山寺志论(六篇)

*** 胜迹志论

论曰。昔王敬美谓。兹山以峻名。以登眺胜。灵源之外。
奇丽无闻。而议者犹惜其不到凤池。而白云洞尚未
辟也。盖山中诸胜。奇秀则称灵源。超异则称凤池。怪
险则称白云三天门。若夫登高眺远。兼收山海之奇。
为八闽之独胜者。则屴崱无尚矣。故今古名贤。杖履
而游。叹赏之不足。继之以歌咏者。趾相错也。然吾以
为善游者。盖亦鲜矣。倏然而开豁。倏然而幽郁。倏然
而身世可捐。倏然而尘埃难脱。岂游之义乎。岂游之
义乎。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固当
自有别论也。

*** 建置志论

论曰。涌泉之兴废。路人能言之也。夫亦知易之道乎。
论赞¶ 第 494c 页 X72-0494.png
易曰。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取其四阳之
方盛也。亦取其盛而未极也。又曰。栋隆吉。以其刚而
得中也。栋桡凶。以其刚而失中也。岂非以宫室不欲
其过盛。且必有刚中之德以待之。不则有栋桡之凶
而巳。昔涌泉之盛也。飞甍峻宇。巳极人间之钜丽。犹
赖有德者居之。庶可持盈而不坠。厥后以凉德。处盛
极之势。如之何。不至湮没乎。故虽以列祖之德。闽王
之威。而曾不能与樵竖之火格数也。亦理也。今兹再
造。二十馀秋。尚弗逮古人之半。而居者。多以缺陷为
耻。游者。且以观览未壮为嫌。独不思古之学佛者。树
下可宿。冢间可居。今之涌泉。固非树下冢间之比。况
刚中之德未闻。而妄希栋隆之吉。无论其求之弗得。
营之弗就。即能[媲-囟+(色-巴+囚)]美前规。亦安能保其无栋桡之凶
乎。是亦未讲于易之道也。

*** 僧宝志论

论曰。闽中诸刹。首必推雪峰。而鼓山实次之。岂以岩
峦之秀丽。登眺之奇伟哉。良以列祖之主斯席者。率
皆慧光浑圆。足以辉映人天。而光大我觉皇之教也。
故古之名贤。如张德远李伯纪赵子直朱晦庵辈。皆
能降心折节。相访于深林僻谷之中。岂非以其人有
足重者乎。胜国以来。风渐不竞。至 国朝。而斯道绝
响矣。此其故何哉。盖宋以前。称住持者。上必奉诏旨
降香。次必由监司举请。故兹山皆极一时之选。胜国
但由广教考中宣政给劄。此可以致抱道之士哉。洪
论赞¶ 第 495a 页 X72-0495.png
武永乐间。则由僧纲举报。僧录给劄。宣德以后。竟置
不问。由是裨贩如来者。率以其力攘之。窃十方之公
物。润一家之私橐。子孙相继。醉浓饱鲜。又安问佛法
之何若哉。重兴以来。稍提唱斯道。庶几复见汉官威
仪。然当此魔罗竞起之日。危如一发引千钧。而欲希
踪宋唐。不其难乎。不其难乎。

*** 田赋志论

论曰。膳僧必以田。居田必以德。德之所在。田必随之。
田之所在。害必伏之。昔鼓山之盛也。僧众万指。施者
唯恐其后。故虽于邪万亩。无敢觊觎。及其衰也。谁忍
其以檀信之膏腴。恣无赖之嗜欲乎。由是豪强扼而
夺之。海波荡而吞之。官府且用其六。用其八。而莫之
恤矣。余昔来鼓山。见廨院僧。尽其岁之所敛。尚不足
以完官。鞭笞既急。日夜唯豪家之镪是求。其不至于
产尽僧亡不止也。此其咎果安在哉。今俗僧率营厚
殖。以遗子孙者。其请问之鼓山。

*** 艺文志论

论曰。鼓山之名。唐以前未著。故诗文亦少见闻。朱梁
时。有徐寅灵源洞记及十二咏。皆轶弗传。自宋以后。
始见篇什。而传者盖亦寡矣。至我 明永乐间。僧善
缘始辑之。为灵源集。嗣有僧古鉴。再辑之。至万历间。
谢武林徐兴公始为志。搜罗称大备焉。迨今几三十
载。兴公复收之为续志。余乃得因二志。而更益之。盖
斯文未坠。人握隋珠。将来源源。未有艾也。予独悲。夫
论赞¶ 第 495b 页 X72-0495.png
江山如故。佛国长存。而搦管登坛者。卒如浮云幻影
倏忽有无。虽曰名存。实将安在。况久之名亦不存。则
立言称不朽者。不亦难乎。是必有贯今古。参天地。卓
然而不可泯者。固不在区区名字之末也。或者犹思
希踪韩柳。比肩李杜。谓名决可不坠。愚以为。韩柳李
杜。特雕虫刻楮之雄而巳。丈夫竖立。可不图其大哉。

*** 杂志论

论曰。兹志所载。俱非大节所系。似亦可略。然尝遍读
儒家诸经及历朝正史。岂非传世之大典哉。其中鸟
兽草木之繁。器用文物之富。非博及诸书者。鲜能尽
通。故知大舜询及刍荛。诚为至训。礼失必求之野。决
非谩谈。昔闽人有吴海者。谓。诸子百家。六经之贼。外
纪野录。正史之贼。欲尽去之。不知楚之萍实。鲁之爰
居。汉之劫灰。又孰从而辨之哉。予谓。君子之学。当先
其大。而后其小。务其本而游其末。则片言只字。异书
曲典。皆药笼中物也。然犹见世有负盛名。称博雅者。
日探讨琐僻以自张。至于身心性命之微。礼乐刑政
之大。古今治乱之故。率皆卤莽涉躐。间有陈论。如魇
寱中语。则何其隘而鄙也。譬之井中之鲋。乐升斗之
水以自濡。而溟渤之沧茫浩渺。非所愿矣。请扩而大
之。不亦善乎。

** 温陵开元寺志论(四篇)

*** 建置志论

论曰。紫云旧刹故域。甚广居者。亦尝万指。自永乐之
论赞¶ 第 495c 页 X72-0495.png
后。主席又虚。禅风渐泯。高明之衲。云散四方。而守鸡
肋者。视为故物。德既下衰。外檀弗至。地广人稀。睥睨
斯起。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然犹赖
为绵蕞所设之场。故经声佛火。不至全销也。近年戒
坛法堂巳复。大殿亦幸鼎新。则似当七日来复之会。
在人益善其事以应之。则为临为泰。未可知也。若徒
芥蒂于故物之未归。而厥德弗修。则虽疆宇尽复。又
将何以居之乎。若能懋修厥德。则虽敝寮老屋。尽可
跏趺。固不止蜗庐草舍仅容七尺而巳也。况人心有
佛。各能放光。安知黄长者。不再见于今日乎。是在诸
君之自勖耳。

*** 开士志论

论曰。余作开士志。而叹紫云之多贤也。非吉祥殊胜
之地。能有是哉。然自桑莲现瑞以来。几及千载。古如
斯。今亦如斯。何古则圣贤辈出。而今则寥寥绝响也。
语云。嘉羽生应龙。应龙生凤皇。凤皇生百鸟。其势必
渐下耶。抑法运下衰。圣贤隐伏。今之不逮古。非独一
刹耶。呜呼此岂可以局志道之士哉。凡有待于外者。
时与势得而局之。无待于外者。非时与势可得而局
也。故春秋虽厄。不能局仲尼。陋巷虽贫。不能局颜渊。
首阳虽困。不能局伯夷叔齐。是在有志者之自立耳。
若夫规厚殖。逐荣名。旦夕孳孳。不能以时势自安。是
惑之甚者也。悲夫。

*** 艺文志论
论赞¶ 第 496a 页 X72-0496.png

论曰。呜呼吾于志艺文。而叹不朽之难也。世书称不
朽者三。立言居其一焉。夫言固可传。言而不文则不
传。有言而文矣。而犹不传何也。或曰。以其人不足传
也。夫夏殷之礼。且无徵矣。尼父六经。且失其二矣。岂
人之果弗可传哉。呜呼幻化匪坚。虽远必亡。天地且
不能免。而况于人乎。况于文乎。吾释自有不可灭者。
在有志者。自勉之耳。

*** 田赋志论

论曰。紫云寺产。乃唐宋以来。众檀所施。僧赖之以存
活。而输官税。供里役一如民间。非有耗于国也。至于
近世。谓僧非民且耗国。忍为变卖之议及请给之谋。
非独无以施之。且扼而夺之。产巳失十之五矣。至嘉
靖间。防倭事起。当道抽其六饷军。巡抚金公。且徵其
八。至于今日。军巳撒而饷不减。又有加焉。如之何僧
不穷且窜也。昔紫云高僧。有弘则者。王公与之膏腴。
谢不纳。有栖霞者。州牧王继勋。为广其居殖其粮。固
辞曰。毋为子孙累。有禹昌者。人施其膏腴。则曰。有是
吾子孙其不免狼虎矣。今日观之。三师真伟人哉。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九
论赞¶ 第 496b 页 X72-0496.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