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第 467a 页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五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记¶ 第 467b 页 X72-0467.png
* 记
** 请方册藏经记
诸佛慧命。非文字也。然托之文字以传。故善读者。化
文字为慧命。不善读者。化慧命为文字。虽曰化慧命
为文字。而文字之存。即慧命之存。如春在花。花未残
则春为未残耳。震旦以文字寄慧命者三藏也。六朝
以前。诸经始至。唯唐为最盛。至宋而𥨊衰。即译经之
局。仅一开而不能再。至元则译经之局弗开。然藏板
流通。尚不下二十馀副。至今日则前板散失。视元巳
少十之九。仅有南北二藏而巳。南板历年既久。字画
𥨊没。且舛讹甚焉。北板虽善于南。而藏之禁中。非奉
明旨。谁敢问之。夫仅仅千载之间。而盛衰相悬若此。
使再传数百年之后。则二板之存。果可保乎。二板既
不可保。有再刻藏如 高祖 成祖者乎。 二祖不
再出。则慧命无所寄矣。诚思及此。则大法垂灭。巳若
日之坠西。岁之临暮。欲延慧命以待将来者。可无数
百年之远虑哉。嘉靖间。袁汾湖尝忧之。而力不能举。
万历间。紫柏老人痛剧于衷。乃与诸宰官。往复较量。
易梵帙以方册。以其价廉而功省。易为流通。使寒邦
僻邑。皆得窥佛祖之秘谋。甚善也。第惜当日任事者。
唯法本道开二师而巳。法本早巳作古。道开亦以病
隐去。老人且以妖书之祸。竟至长逝。而刻藏之缘。遂
乃中阻。后虽有继之者。率不得其人。唯赖金坛诸金
汤。稍续刻之。然仅及十之六七。又不知完局当在何
记¶ 第 467c 页 X72-0467.png
时也。吾观紫柏之悲心热肠。如惜命根。如救头然。而
后人乃若秦人视越人之肥瘠。非徒无益。且因以为
利焉。人品之相悬。何至此乎。崇祯戊辰之春。秀实居
士来荷山。谈及方册藏经。欣然愿请之。余乃以六月
八日。冒暑踰岭。七月朔抵槜李楞严寺。以暑毒抱病
甚剧。半月而病差。请经以归。至钱塘值海潮之变。水
陆居民。滔没者以万计。而余舟独脱于险。则藏经之
力也。然帆落水。而舟几覆者亦三矣。舟至清湖。山溪
亦涌涨。平陆成江者七日。及水落。则路崩桥折。涉者
往往遭溺。至八月十七日。始还富沙。居士一见喜甚。
而不能言。盖余未归前数日。有传余病剧者。又闻浙
中大水之灾滔没甚众。故居士一见。如隔世再逢。喜
可知也。呜呼斯藏讵可容易哉。紫柏如申包胥号泣
秦廷。苦心血泪。积数十年之久。始克就此。而居士慷
慨挥金。余则出万死一生。以获斯藏。斯藏讵可容易
哉。后之观斯藏者。倘能由诵读而精义。由精义而入
神。由入神而致用。庶几不负刻者请者之勤劳。而诸
佛慧命。且藉是而辉映于不穷耳。是为记。
** 重修圣泉岩记
潭邑之南鲜巨刹。刹之著者唯圣泉。乃唐刘大师卓
锡处也。大师尝游此山。以锡卓石。泉随锡涌。乡人异
之。遂为立庵。嗣是代有兴废。邈不可稽。胜国之季。僧
普德拓而大之。稍如丛林之制。立田百亩有奇。迨国
朝正德间。斗峰僧道旵来主院事。适县奉部檄。取田
后人乃若秦人视越人之肥瘠。非徒无益。且因以为
利焉。人品之相悬。何至此乎。崇祯戊辰之春。秀实居
士来荷山。谈及方册藏经。欣然愿请之。余乃以六月
八日。冒暑踰岭。七月朔抵槜李楞严寺。以暑毒抱病
甚剧。半月而病差。请经以归。至钱塘值海潮之变。水
陆居民。滔没者以万计。而余舟独脱于险。则藏经之
力也。然帆落水。而舟几覆者亦三矣。舟至清湖。山溪
亦涌涨。平陆成江者七日。及水落。则路崩桥折。涉者
往往遭溺。至八月十七日。始还富沙。居士一见喜甚。
而不能言。盖余未归前数日。有传余病剧者。又闻浙
中大水之灾滔没甚众。故居士一见。如隔世再逢。喜
可知也。呜呼斯藏讵可容易哉。紫柏如申包胥号泣
秦廷。苦心血泪。积数十年之久。始克就此。而居士慷
慨挥金。余则出万死一生。以获斯藏。斯藏讵可容易
哉。后之观斯藏者。倘能由诵读而精义。由精义而入
神。由入神而致用。庶几不负刻者请者之勤劳。而诸
佛慧命。且藉是而辉映于不穷耳。是为记。
** 重修圣泉岩记
潭邑之南鲜巨刹。刹之著者唯圣泉。乃唐刘大师卓
锡处也。大师尝游此山。以锡卓石。泉随锡涌。乡人异
之。遂为立庵。嗣是代有兴废。邈不可稽。胜国之季。僧
普德拓而大之。稍如丛林之制。立田百亩有奇。迨国
朝正德间。斗峰僧道旵来主院事。适县奉部檄。取田
记¶ 第 468a 页 X72-0468.png
入官。而存者无几矣。续有徒德胜继之。遂克大振其
业。重创大殿禅堂丈室三门。视旧制倍之。时当嘉靖
七年也。至三十年。建桥九间于山之麓。复甃石路。自
桥直抵于庵。其衣钵之馀。仍立田以充香膳。胜公没。
甲乙住持。内外恒数百指。至天启初。屋复老朽。众僧
欣然。各殚其力。若大殿。若禅堂。若丈室。皆更新之。功
告毕。是为崇祯元年。兹夏以河伯之患。桥为崩塌。众
复建之。如胜公之旧。时僧益众食益繁。田之入者弗
给。乃共增立。至若干亩。呜呼盛衰何常。要在得人。胜
公之后。亦可谓有人矣。朽者新之。阙者补之。予于后
人何诛。虽然。梵刹之建立。讵可以创修当佛事哉。予
束发游其地。知圣泉稔矣。所居霜颅螺顶。楚楚令仪。
视诸刹为独胜。今复游此。则见其朱楹画栋。掩映岩
峦。绿疏青琐。吞吐云月。其超轶前规。为何如也。然诸
君亦颇忆前人之事否。予闻。昔嘉靖间。禅堂如斗。聚
十数衲。修圆觉观。于时金峰禅师为座元。天真禅师
为西堂。尅期三载。多获现證。非汝岩中之故事乎。万
历初。云阳禅师。以居士服。来听楞严。遂从剃落。卒为
大善知识。非汝岩中之故事乎。令范不远。良导有方。
顾力行何如耳。今诸君丁此日中之运。乘此希遘之
缘。请毋自限。各著祖鞭。则般若之门可入。光明之殿
可游。庶几不令金峰诸老。擅美于前也。区区修创云
乎哉。是为记。
** 荷山庵记
业。重创大殿禅堂丈室三门。视旧制倍之。时当嘉靖
七年也。至三十年。建桥九间于山之麓。复甃石路。自
桥直抵于庵。其衣钵之馀。仍立田以充香膳。胜公没。
甲乙住持。内外恒数百指。至天启初。屋复老朽。众僧
欣然。各殚其力。若大殿。若禅堂。若丈室。皆更新之。功
告毕。是为崇祯元年。兹夏以河伯之患。桥为崩塌。众
复建之。如胜公之旧。时僧益众食益繁。田之入者弗
给。乃共增立。至若干亩。呜呼盛衰何常。要在得人。胜
公之后。亦可谓有人矣。朽者新之。阙者补之。予于后
人何诛。虽然。梵刹之建立。讵可以创修当佛事哉。予
束发游其地。知圣泉稔矣。所居霜颅螺顶。楚楚令仪。
视诸刹为独胜。今复游此。则见其朱楹画栋。掩映岩
峦。绿疏青琐。吞吐云月。其超轶前规。为何如也。然诸
君亦颇忆前人之事否。予闻。昔嘉靖间。禅堂如斗。聚
十数衲。修圆觉观。于时金峰禅师为座元。天真禅师
为西堂。尅期三载。多获现證。非汝岩中之故事乎。万
历初。云阳禅师。以居士服。来听楞严。遂从剃落。卒为
大善知识。非汝岩中之故事乎。令范不远。良导有方。
顾力行何如耳。今诸君丁此日中之运。乘此希遘之
缘。请毋自限。各著祖鞭。则般若之门可入。光明之殿
可游。庶几不令金峰诸老。擅美于前也。区区修创云
乎哉。是为记。
** 荷山庵记
记¶ 第 468b 页 X72-0468.png
荷山古刹也。弘治间为祝融氏所废。厥后金地。鞠为
茂草。福产没于豪右。盖有年矣。逮天启初。里人见泉
徐居士及厥嗣柞等。咸归心佛乘。矢志净邦。徘徊旧
址。不觉怆然。乃赎其地而重创之。由是宝殿耸空。危
楼碍日。禅房映月。丈室雨花。金躯晃耀于中天。香雾
氤氲于法界。且赎山以广樵釆之地。立田以充香膳
之需。法物供器。无不毕备。经始于天启壬戌。毕功于
崇祯戊辰。功甫毕。见泉公。遂及大故。诸子惧岁月迅
驰。人心叵测。谋贞之石以垂有永。乃徵记于余。余惟。
建安古称法窟。胜刹相望。然皆集众缘以奏绩。未有
独任而独成者。今公介然其力。化棘林为宝坊。现圣
像于幽谷。其施可谓钜。其功可谓宏矣。呜呼施者固
难。受者不易。后之居此食此。亦思何以报德乎。若能
体公之心。而不愧佛之教。遵佛之教。而不负公之心。
则公于僧为金城。僧于公为法筏。讵弗休欤。其或滥
竽缁侣。不循清检。虚蠹施利。罔念前功。则滴水粒米。
何非铁丸铜汁哉。法戒凛然。圣言不妄。凡我后人。确
宜自律。是为记。
** 重建龙头庵记
东峰之东有山。矫首云端。如跃如飞者。龙头山也。山
之上。土演而沃。林苍而密。中有朱楹画栋。峥嵘于晴
岚夕晖之间者。龙头庵也。庵之立。不知昉于何年。至
国朝巳湮没于荒草凉烟。无可复识。嘉靖已亥。江右
僧德让。寻挂锡之地。得牧者指之。因获遗址。檀越江
记¶ 第 468c 页 X72-0468.png
君等遂施其地。乃结茆以居。凡数载。适江坑仙庵既
废。众檀议移旧殿于此。续创两廊三门。仅成兰若。仍
化立田若干。以为香灯之需。无何让公迁化。诸檀请
斗峰僧德日。继治其业。日公德风四被。善缘日集。思
成广大之规。乃请本师天真和尚主缘。吏部李公默
为之外护。不期年而大殿禅堂两廊三门。皆更新之。
时当嘉靖庚戌也。及日公示寂。厥嗣弗守其业。至万
历丙子。乃请僧明嵩居之。嵩公当衰否之馀。极力砥
砺。备尝辛苦。复得徒真玉辅之。遂克大振其业。于万
历壬寅。改创方丈斋堂及云厨库司等。仍增立山林
田产凡若干。由是栋宇之宏丽。香积之富饶。推为一
方法苑之冠。继而玉公以中年遽没。幸有孙性乘。能
世之故。如日之升。方进而未巳也。今嵩公年巳八十
有四。而精力之爽健。不减少壮。脊梁如铁。双瞳如漆。
莅众以严。律已以约。至于好善乐施。尤其天性。盖亦
僧中之杰然者也。兹公惧木末之光未能有几。而兴
替之本末。创守之艰难。不可以无纪也。乃请余。为述
其略。用以永垂来鉴云。
** 重建黄梅山灵源庵记
建州出东郊。溯流而上。几五十里为南源。源之穷有
山。岿然出云者。黄梅山也。中建庵曰灵源。自唐僖宗
乾符二年乙未。杭沙门净海。始卜筑于兹。海实出于
黄梅五祖之嗣。故以黄梅名山。志不忘所自云。厥后
历宋历元。岁久倾𡉏。迨国朝洪武五年壬子。比丘觉
废。众檀议移旧殿于此。续创两廊三门。仅成兰若。仍
化立田若干。以为香灯之需。无何让公迁化。诸檀请
斗峰僧德日。继治其业。日公德风四被。善缘日集。思
成广大之规。乃请本师天真和尚主缘。吏部李公默
为之外护。不期年而大殿禅堂两廊三门。皆更新之。
时当嘉靖庚戌也。及日公示寂。厥嗣弗守其业。至万
历丙子。乃请僧明嵩居之。嵩公当衰否之馀。极力砥
砺。备尝辛苦。复得徒真玉辅之。遂克大振其业。于万
历壬寅。改创方丈斋堂及云厨库司等。仍增立山林
田产凡若干。由是栋宇之宏丽。香积之富饶。推为一
方法苑之冠。继而玉公以中年遽没。幸有孙性乘。能
世之故。如日之升。方进而未巳也。今嵩公年巳八十
有四。而精力之爽健。不减少壮。脊梁如铁。双瞳如漆。
莅众以严。律已以约。至于好善乐施。尤其天性。盖亦
僧中之杰然者也。兹公惧木末之光未能有几。而兴
替之本末。创守之艰难。不可以无纪也。乃请余。为述
其略。用以永垂来鉴云。
** 重建黄梅山灵源庵记
建州出东郊。溯流而上。几五十里为南源。源之穷有
山。岿然出云者。黄梅山也。中建庵曰灵源。自唐僖宗
乾符二年乙未。杭沙门净海。始卜筑于兹。海实出于
黄梅五祖之嗣。故以黄梅名山。志不忘所自云。厥后
历宋历元。岁久倾𡉏。迨国朝洪武五年壬子。比丘觉
记¶ 第 469a 页 X72-0469.png
明。复募众建庵以居。正德元年。僧慧海。别搆丈室三
间。嘉靖己亥。郡主钱公。召僧圆净住持。以本境五里
四水归流之地。悉给本庵焚修。至万历某年。属前僧
迁化。里中耆德。佥请僧真能主之。能斗峰天真禅师
之五世孙也。俭朴精勤。垂二十秋。遂克大振其业。及
见栋宇将挠。势难久仍。乃鸠工聚材。革而新之。中为
大殿。前为三门。左为香积。右为客寮。或爽而为楼。或
密而为室。唯丈室三间。尚存慧海之旧。经始于天启
某年某月某日。告成于某年某月某日。是役也。不咨
众谋。不藉群力。独取办于一已。而规制之恢宏。视昔
大有径庭。亦可谓难矣。丁卯之冬。余应大云之请。道
过黄梅。住僧固请。为纪其事。余惟。黄梅之居高且广
矣。黄梅之产富且腴矣。师之所遗。弟之所受。止于此
而巳耶。昔者黄梅五祖。以金刚圈。笼罩天下。末后唯
一卢行者。能夺其圈而用之。至于今是赖尔。后人若
能于卢行者用处。钻研得入。则黄梅一脉。庶几不坠。
而今日重建之功。亦庶几不唐捐云。
** 净名庵记
楚石居士。家居锦江之上。读孔氏之书。修孔氏之业。
行将曳履文石。读秘木天者也。乃其风致凝远。迥然
有出尘之趣。早岁筑庵于巴岭之阳。路转山回。谷深
云密。居士时避嚣息影。其中同二三缁流。或禅或诵。
作出世行持。闻谷大师至潭。乃为命名曰净名。因为
之记。居士来鼓山。出此记示余。余读大师记。其吃紧
间。嘉靖己亥。郡主钱公。召僧圆净住持。以本境五里
四水归流之地。悉给本庵焚修。至万历某年。属前僧
迁化。里中耆德。佥请僧真能主之。能斗峰天真禅师
之五世孙也。俭朴精勤。垂二十秋。遂克大振其业。及
见栋宇将挠。势难久仍。乃鸠工聚材。革而新之。中为
大殿。前为三门。左为香积。右为客寮。或爽而为楼。或
密而为室。唯丈室三间。尚存慧海之旧。经始于天启
某年某月某日。告成于某年某月某日。是役也。不咨
众谋。不藉群力。独取办于一已。而规制之恢宏。视昔
大有径庭。亦可谓难矣。丁卯之冬。余应大云之请。道
过黄梅。住僧固请。为纪其事。余惟。黄梅之居高且广
矣。黄梅之产富且腴矣。师之所遗。弟之所受。止于此
而巳耶。昔者黄梅五祖。以金刚圈。笼罩天下。末后唯
一卢行者。能夺其圈而用之。至于今是赖尔。后人若
能于卢行者用处。钻研得入。则黄梅一脉。庶几不坠。
而今日重建之功。亦庶几不唐捐云。
** 净名庵记
楚石居士。家居锦江之上。读孔氏之书。修孔氏之业。
行将曳履文石。读秘木天者也。乃其风致凝远。迥然
有出尘之趣。早岁筑庵于巴岭之阳。路转山回。谷深
云密。居士时避嚣息影。其中同二三缁流。或禅或诵。
作出世行持。闻谷大师至潭。乃为命名曰净名。因为
之记。居士来鼓山。出此记示余。余读大师记。其吃紧
记¶ 第 469b 页 X72-0469.png
处。欲渠学居士行。具菩萨心。深入不二法门。以臻于
不思议之本。今试思。居士行从何处学。菩萨心从何
处具。不二法门从何处入。要之欲学居士行。必先具
菩萨心。欲具菩萨心。必先入不二门。能入不二门。则
横心所发。无非菩萨之心。横身所作。无非菩萨之行。
即极之。至于借座灯王。取饭香积。种种不思议事。又
孰有出此不二者乎。然此不二门。毕竟从何处入。咄。
** 重兴开元寺尊胜阁记
开元之有尊胜。盖昉于黄氏之桑莲云。按志。唐垂拱
二年。州长者黄守恭。昼梦僧乞其地为寺。守恭曰。必
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见千手眼菩萨
腾空而去。越二日园中桑果产白莲。守恭即产莲处。
建尊胜院。延匡护大师居之。有司以瑞闻。敕建莲华
寺。后寺号屡更。至开元二十六年。始易今名。寺之居
广。至一百二十院。而尊胜其肇基也。熙宁间。僧本观
建大悲阁于其中。绍与中灾。后更主者六。草创卑陋
不称。至庆元四年。僧法暄改作新殿。郡缙绅梁克俊
李訦实合赞之。至正丁酉灾。戊戌僧法持重建。嘉靖
间废。尽为告给者所有矣。崇祯五年壬申。寺僧戒煌。
思本源之地不可不复。乃捐衣钵。赎其故地。郡剌史
叔闇陈公为主缘。繇是众缘辐辏。更创杰阁。上奉西
方三大圣。而环周小屋。以便居守。越乙亥冬。始告成。
规制弘敞。丹艧辉煌。尊胜之旧。复耸拔于云中矣。余
以是冬。开法紫云。乃登阁问故。凭吊之馀。不能无遐
不思议之本。今试思。居士行从何处学。菩萨心从何
处具。不二法门从何处入。要之欲学居士行。必先具
菩萨心。欲具菩萨心。必先入不二门。能入不二门。则
横心所发。无非菩萨之心。横身所作。无非菩萨之行。
即极之。至于借座灯王。取饭香积。种种不思议事。又
孰有出此不二者乎。然此不二门。毕竟从何处入。咄。
** 重兴开元寺尊胜阁记
开元之有尊胜。盖昉于黄氏之桑莲云。按志。唐垂拱
二年。州长者黄守恭。昼梦僧乞其地为寺。守恭曰。必
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见千手眼菩萨
腾空而去。越二日园中桑果产白莲。守恭即产莲处。
建尊胜院。延匡护大师居之。有司以瑞闻。敕建莲华
寺。后寺号屡更。至开元二十六年。始易今名。寺之居
广。至一百二十院。而尊胜其肇基也。熙宁间。僧本观
建大悲阁于其中。绍与中灾。后更主者六。草创卑陋
不称。至庆元四年。僧法暄改作新殿。郡缙绅梁克俊
李訦实合赞之。至正丁酉灾。戊戌僧法持重建。嘉靖
间废。尽为告给者所有矣。崇祯五年壬申。寺僧戒煌。
思本源之地不可不复。乃捐衣钵。赎其故地。郡剌史
叔闇陈公为主缘。繇是众缘辐辏。更创杰阁。上奉西
方三大圣。而环周小屋。以便居守。越乙亥冬。始告成。
规制弘敞。丹艧辉煌。尊胜之旧。复耸拔于云中矣。余
以是冬。开法紫云。乃登阁问故。凭吊之馀。不能无遐
记¶ 第 469c 页 X72-0469.png
思焉。昔匡护大师。每夏讲上生经。辄致千人。非尊胜
始祖乎。慎公法嗣慈明见梦罗山为禅者师。非尊胜
十世孙乎。至于禅教律三宗。如麟如凤。出于世瑞者。
不下二三十人。非尊胜之毓其秀。发其源乎。是尊胜
者于周为𣺶。于汉为沛。梦观氏其知言哉。然今日之
尊胜。地如故也。阁如故也。圆顶方袍亦如故也。观者
犹以今古不相及为恨。其故何哉。抑余闻之故老。云
昔尊胜兴而寺繇之以兴。尊胜替而寺繇之以替。是
尊胜乃一寺之权舆也。今尊胜复矣。英衲之鹊起。法
音之雷震。可计日以待也。诸君其勉之。以应斯会。因
援笔而为之记。
** 翠云庵记
余居真寂两载。多见敝恶之辈。冒据师席。浩浩说禅。
学者承风。如狂如醉。真所谓裨贩如来者也。余乃思
为自逸之计。一以惩禅学之敝。一亦耻与此辈同称
知识也。因来馀杭之西舍。得片地可居。乃黄氏山也。
及询之黄氏。则皆醇醇儒生。有长者风。遂乐捐其地
五亩。乃卜日辟土为基。陶土为瓦。鸠工聚材。首事于
戊寅之八月。落成于明秋之九月。及辛巳岁当大祲。
庵中数十人。分卫实难。适建州有书来请。遂移锡返
闽。而兹室则付之智慈。以奉香火。有术者告余曰。兹
地不可居。余曰。何也。术者曰。凡居者宜向南。今向北。
则无光明发越之意。凡居者宜有对。今无对。则无知
遇接引之人。以是二者不宜居。余曰。诚如子言。但顾
始祖乎。慎公法嗣慈明见梦罗山为禅者师。非尊胜
十世孙乎。至于禅教律三宗。如麟如凤。出于世瑞者。
不下二三十人。非尊胜之毓其秀。发其源乎。是尊胜
者于周为𣺶。于汉为沛。梦观氏其知言哉。然今日之
尊胜。地如故也。阁如故也。圆顶方袍亦如故也。观者
犹以今古不相及为恨。其故何哉。抑余闻之故老。云
昔尊胜兴而寺繇之以兴。尊胜替而寺繇之以替。是
尊胜乃一寺之权舆也。今尊胜复矣。英衲之鹊起。法
音之雷震。可计日以待也。诸君其勉之。以应斯会。因
援笔而为之记。
** 翠云庵记
余居真寂两载。多见敝恶之辈。冒据师席。浩浩说禅。
学者承风。如狂如醉。真所谓裨贩如来者也。余乃思
为自逸之计。一以惩禅学之敝。一亦耻与此辈同称
知识也。因来馀杭之西舍。得片地可居。乃黄氏山也。
及询之黄氏。则皆醇醇儒生。有长者风。遂乐捐其地
五亩。乃卜日辟土为基。陶土为瓦。鸠工聚材。首事于
戊寅之八月。落成于明秋之九月。及辛巳岁当大祲。
庵中数十人。分卫实难。适建州有书来请。遂移锡返
闽。而兹室则付之智慈。以奉香火。有术者告余曰。兹
地不可居。余曰。何也。术者曰。凡居者宜向南。今向北。
则无光明发越之意。凡居者宜有对。今无对。则无知
遇接引之人。以是二者不宜居。余曰。诚如子言。但顾
记¶ 第 470a 页 X72-0470.png
居者为何人耳。功名之士。志在功名。则必重知遇希
发越。若缁衣禅侣。弃俗入山。甘守寒寂。又何取于此。
今居此者。但能灰头土面。分卫自给。宁求向晦。毋求
向明。宁求自立。毋求世宠。则于斯道。其或庶几。因为
之记。用以垂诫来者云。
** 重建鼓山涌泉禅寺记
天下之事。佹兴佹废。若靡有常。然亦若有常。而不可
强者。则时焉耳。时之未至。虽巨力任之而弗就。时之
既至。虽绵力举之而克成。吾于涌泉之事见焉。自涌
泉之废于嘉靖壬寅也。僧之欲力起其废者。不一其
人。需之至九十载。不一其时。而卒莫底绩。至远延博
山父子主其席。彼望重一时。僧众乐归。诸檀乐护。则
兹寺之复。宜同插草而竟。以博山任重辞去。此岂非
时之未至。虽巨力任之。而弗就者乎。余之来兹山也。
在崇祯之甲戌。其时寺中犹半草莽。有大殿岿然中
立者。宫保曹公学佺。重辟草所建也。殿之傍为斋堂。
堂之后为客寮。为香积。为库司。则皆众僧建之。以延
博山者。殿之后为法堂。堂之右为方丈。则僧弘晓之
力也。方丈之前为禅堂。乃以西庵改为之。狭陋不足
以居广众。余时徘徊四顾。凛然有弗胜之惧。是冬兵
宪林公弘衍。为建钟鼓二楼。明年曹公复为建天王
殿。丙子秋。为建藏经堂于法堂之东。丁丑春。余以闻
谷大师殁。千里赴吊。遂留居真寂。凡五载而后归。归
则见大殿为海风所劫。两角巳崩。淋漓满地。虽佛像
发越。若缁衣禅侣。弃俗入山。甘守寒寂。又何取于此。
今居此者。但能灰头土面。分卫自给。宁求向晦。毋求
向明。宁求自立。毋求世宠。则于斯道。其或庶几。因为
之记。用以垂诫来者云。
** 重建鼓山涌泉禅寺记
天下之事。佹兴佹废。若靡有常。然亦若有常。而不可
强者。则时焉耳。时之未至。虽巨力任之而弗就。时之
既至。虽绵力举之而克成。吾于涌泉之事见焉。自涌
泉之废于嘉靖壬寅也。僧之欲力起其废者。不一其
人。需之至九十载。不一其时。而卒莫底绩。至远延博
山父子主其席。彼望重一时。僧众乐归。诸檀乐护。则
兹寺之复。宜同插草而竟。以博山任重辞去。此岂非
时之未至。虽巨力任之。而弗就者乎。余之来兹山也。
在崇祯之甲戌。其时寺中犹半草莽。有大殿岿然中
立者。宫保曹公学佺。重辟草所建也。殿之傍为斋堂。
堂之后为客寮。为香积。为库司。则皆众僧建之。以延
博山者。殿之后为法堂。堂之右为方丈。则僧弘晓之
力也。方丈之前为禅堂。乃以西庵改为之。狭陋不足
以居广众。余时徘徊四顾。凛然有弗胜之惧。是冬兵
宪林公弘衍。为建钟鼓二楼。明年曹公复为建天王
殿。丙子秋。为建藏经堂于法堂之东。丁丑春。余以闻
谷大师殁。千里赴吊。遂留居真寂。凡五载而后归。归
则见大殿为海风所劫。两角巳崩。淋漓满地。虽佛像
记¶ 第 470b 页 X72-0470.png
如生。而金碧亦且剥落矣。乃谋再造。即命石工。甃殿
前月台及大庭石。明年癸未。求木于建州。冬乃鸠工
造殿。复移正天王殿。而益其傍。为十方堂。甲申夏。于
大殿左右。各翼以游廊。而上达于法堂。廊之西为禅
堂。大中丞邵公捷春之所建也。堂之前为梵行堂。乃
改旧禅堂而广之。用居行僧。梵行之西为圊为湢。凡
十二间。冬复建伽蓝闽王二祠于殿之左庑。建祖师
寿昌二祠于殿之右庑。乙酉夏。改斋堂南向。斋堂之
前为白云堂。以待宾客。白云之东。为小客寮。即移昔
之客寮于此也。斋堂之东。为香积者六间。丁亥塑三
宝天王诸大像。庚寅建净业堂于白云堂之前。建华
严堂于梵行堂之前。建碓磨坊于寺之东臂。至是而
寺之废无弗举者。是役也。前后凡十五载。而功始竣。
是皆龙天之默荫。檀那之乐输。僧行之勤劳。而余实
尸居丈室。说颟顸佛性。證瞌睡三昧而巳。初不知其
何以至此也。此岂非时之既至。虽绵力举之。而克成
者乎。是知。天下之事。功不可以倖成。势不可以力争。
大易为五经之源。而吉凶悔吝。惟时是趣。孔子为诸
圣之尊。而仕止久速。惟时是律。时乎时乎。其可违之
以自立乎。寺既成。例当有记。乃为纪其岁月。用贞之
石云。
** 重建宝善禅院记
万历间。闻谷大师。佩云栖法印。唱道苕溪。重建真寂
禅院。僧俗归向者如云。岁在戊午。院事甫毕。大师单
前月台及大庭石。明年癸未。求木于建州。冬乃鸠工
造殿。复移正天王殿。而益其傍。为十方堂。甲申夏。于
大殿左右。各翼以游廊。而上达于法堂。廊之西为禅
堂。大中丞邵公捷春之所建也。堂之前为梵行堂。乃
改旧禅堂而广之。用居行僧。梵行之西为圊为湢。凡
十二间。冬复建伽蓝闽王二祠于殿之左庑。建祖师
寿昌二祠于殿之右庑。乙酉夏。改斋堂南向。斋堂之
前为白云堂。以待宾客。白云之东。为小客寮。即移昔
之客寮于此也。斋堂之东。为香积者六间。丁亥塑三
宝天王诸大像。庚寅建净业堂于白云堂之前。建华
严堂于梵行堂之前。建碓磨坊于寺之东臂。至是而
寺之废无弗举者。是役也。前后凡十五载。而功始竣。
是皆龙天之默荫。檀那之乐输。僧行之勤劳。而余实
尸居丈室。说颟顸佛性。證瞌睡三昧而巳。初不知其
何以至此也。此岂非时之既至。虽绵力举之。而克成
者乎。是知。天下之事。功不可以倖成。势不可以力争。
大易为五经之源。而吉凶悔吝。惟时是趣。孔子为诸
圣之尊。而仕止久速。惟时是律。时乎时乎。其可违之
以自立乎。寺既成。例当有记。乃为纪其岁月。用贞之
石云。
** 重建宝善禅院记
万历间。闻谷大师。佩云栖法印。唱道苕溪。重建真寂
禅院。僧俗归向者如云。岁在戊午。院事甫毕。大师单
记¶ 第 470c 页 X72-0470.png
瓢踰岭。挂锡建州崇圣荒寺。分卫而食。久之人渐知。
亲觐者渐众。居三载。真寂数来请。始言归。建诸弟子
如失乳儿。慕之弗置。厥嗣心石师乃与众谋。欲请大
师再至。立一刹以慰众望。卜得剑之宝善。宝善虽剑
属。而去建为近。仅四十里而遥。故建人乐成之。实天
启改元辛酉岁也。此庵屋老而隘。居仅数人。心石师
虑无以容广众。遂建阁五间于大殿之后。明年郡中
诸缙绅及诸善友佥议。遣使迎大师弗得允。凡七往
返。届天启丁卯之秋。方再至。冬十月鸠工聚材。举庵
一新之。中为佛殿。左为斋堂。右为禅堂。旁周小屋。为
库司。为客寮。为仓。为庖。为湢。皆具。明年既落成。大师
遂返锡。崇祯庚午。大师有黄安之行。心石师复就楚
迎至。至则四方禅衲。无不腰包而赴。心石师谓。禅衲
既集。典籍不可不备。遂取大藏于金陵。因于斋堂后。
建阁五间以藏之。又以方丈狭隘。迫近客寮。仍别建
阁三间于禅堂之后。至是宝善之规模。称大备矣。乙
亥春。大师复归浙。明年冬十二月告寂。丁丑春。予赴
吊真寂。诸缙绅遂命予继其席。予居真寂五载。辛巳
秋乃谢院事。复归闽寓宝善。心石师谓予曰。宝善之
事既竣。而尚有待者。以片石未立也。坚拮据斯役。计
历二十馀载。先师既巳西逝。同事诸君。亦半化为异
物。释今弗纪。后将何知。今庵事之颠末。惟师为最悉。
先师之交。惟师为最深。师殆不可吝一言也。予承命
唯唯。不敢以不文辞。遂援笔记之。
亲觐者渐众。居三载。真寂数来请。始言归。建诸弟子
如失乳儿。慕之弗置。厥嗣心石师乃与众谋。欲请大
师再至。立一刹以慰众望。卜得剑之宝善。宝善虽剑
属。而去建为近。仅四十里而遥。故建人乐成之。实天
启改元辛酉岁也。此庵屋老而隘。居仅数人。心石师
虑无以容广众。遂建阁五间于大殿之后。明年郡中
诸缙绅及诸善友佥议。遣使迎大师弗得允。凡七往
返。届天启丁卯之秋。方再至。冬十月鸠工聚材。举庵
一新之。中为佛殿。左为斋堂。右为禅堂。旁周小屋。为
库司。为客寮。为仓。为庖。为湢。皆具。明年既落成。大师
遂返锡。崇祯庚午。大师有黄安之行。心石师复就楚
迎至。至则四方禅衲。无不腰包而赴。心石师谓。禅衲
既集。典籍不可不备。遂取大藏于金陵。因于斋堂后。
建阁五间以藏之。又以方丈狭隘。迫近客寮。仍别建
阁三间于禅堂之后。至是宝善之规模。称大备矣。乙
亥春。大师复归浙。明年冬十二月告寂。丁丑春。予赴
吊真寂。诸缙绅遂命予继其席。予居真寂五载。辛巳
秋乃谢院事。复归闽寓宝善。心石师谓予曰。宝善之
事既竣。而尚有待者。以片石未立也。坚拮据斯役。计
历二十馀载。先师既巳西逝。同事诸君。亦半化为异
物。释今弗纪。后将何知。今庵事之颠末。惟师为最悉。
先师之交。惟师为最深。师殆不可吝一言也。予承命
唯唯。不敢以不文辞。遂援笔记之。
记¶ 第 471a 页 X72-0471.png
** 重建定光岩记
建州南四十里。为南雅口。复入山五里。为定光岩。岩
中祀定光大师。故以为名。定光大师者。即传灯所载
南安岩主。云门法孙也。原由古圣应现。故灵应特著。
里人多祀之。灾患必祷焉。此岩志所弗载。不知昉于
何代。年岁巳久。而田业散失。僧行逃亡。栋宇颓败。香
火闇如。往来禅衲。足迹之所弗及。至崇祯初。杭州闻
谷大师。游锡至建。里中桂峰居士。同诸善友。赎宝善
庵。以为大师驻锡之地。居士复首为经理院事。既而
禅衲辏集。屋无所容。居士乃赎是岩。而重建之。以为
禅衲挂搭之所。岁在崇祯之辛未也。凡三载而功告
竣。复立焚修之田若干亩。至是命予。为纪其事。余惟
昔辛酉之秋。曾寓此岩者两月。时居士初赎此岩。巳
发重建之愿。及丙戌之春。余来建州。居土复延至岩。
则璇宫花宇。焕然一新。是居士之宿愿。无不毕酬耳。
余故为详其始末。贞之于石。然忆昔别居士时。居士
向余请偈。余说偈曰。波斯闭眼嚼生铁。十界圣凡都
扑灭。忽然嚼破血淋漓。哑子吞声向谁说。计今巳二
十七年矣。未审。居士此铁曾嚼破也未。今因记其事。
而并及之。不独为居士著鞭。亦使后之人。不敢谓定
光岩头。全无佛法也。是为记。
** 宝善庵舍利塔记
世间分段之身。如泡沫风灯。最不可久。一旦气尽。则
败不旋踵。惟至人之身则不然。能以形妙于神。气化
记¶ 第 471b 页 X72-0471.png
于道。虽器界之粗。犹顿变为金刚宝地。况根身乎。昔
者世尊示灭双林。茶毗之后。所称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者。悉化而为舍利。圆莹皎洁。世所希觏。时天宫海
藏。以及五天诸国。无不竞取供养。盖是世尊悲愿所
遗。永为世间福田也。自汉以来。其转流而至此方者。
则如浙东之鄮山。庐山之金轮峰是也。宋皇祐元年
曹后命中官。建塔于汴之通许县洪福寺。尽取宫中
所奉舍利。藏于塔之第四层。后岁久塔𡉏。至崇祯甲
戌。流寇侵境。县官取其砖修城。得一石匣于瓦砾堆
中。启之。中有水晶瓶七。俱贮舍利。银瓶一贮佛骨一
节。中有舍利。如黍者甚众。银匣一贮金佛像二尊。考
之旧碑。始知其由。时戎事孔棘。弗及谋所以藏之者。
遂各持散。宜兴曹安祖兵宪得其一。持归拟建塔于
南岳寺。以病弗果。临易箦。托之嘉兴曹石仓侍御。戊
寅之秋。侍御公延予至天宁。未几归。以舍利相嘱。予
辛巳奉以归闽。至建州。乃置于宝善庵。是冬僧大坚。
始辟塔基于庵之西坞。癸未建塔殿。丙戌僧性漖。乃
募铜范塔。琢石为座。以事势牴牾。工未竣。而性漖巳
化为异物。至藻鉴长老来主方丈。方毕其事。以壬辰
八月十七日。奉舍利入塔。夫自戊寅受嘱以来。无日
不思为舍利计。而淹蹇至今。凡一十五载。其成之不
亦难乎。然当此乾坤鼎革之会。羽檄旁午之秋。闾里
十室九空。生民半登鬼录。一饭之顷。尚难苟安。谁能
营及不急之务。其成之难。不亦宜乎。独幸得宝善一
者世尊示灭双林。茶毗之后。所称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者。悉化而为舍利。圆莹皎洁。世所希觏。时天宫海
藏。以及五天诸国。无不竞取供养。盖是世尊悲愿所
遗。永为世间福田也。自汉以来。其转流而至此方者。
则如浙东之鄮山。庐山之金轮峰是也。宋皇祐元年
曹后命中官。建塔于汴之通许县洪福寺。尽取宫中
所奉舍利。藏于塔之第四层。后岁久塔𡉏。至崇祯甲
戌。流寇侵境。县官取其砖修城。得一石匣于瓦砾堆
中。启之。中有水晶瓶七。俱贮舍利。银瓶一贮佛骨一
节。中有舍利。如黍者甚众。银匣一贮金佛像二尊。考
之旧碑。始知其由。时戎事孔棘。弗及谋所以藏之者。
遂各持散。宜兴曹安祖兵宪得其一。持归拟建塔于
南岳寺。以病弗果。临易箦。托之嘉兴曹石仓侍御。戊
寅之秋。侍御公延予至天宁。未几归。以舍利相嘱。予
辛巳奉以归闽。至建州。乃置于宝善庵。是冬僧大坚。
始辟塔基于庵之西坞。癸未建塔殿。丙戌僧性漖。乃
募铜范塔。琢石为座。以事势牴牾。工未竣。而性漖巳
化为异物。至藻鉴长老来主方丈。方毕其事。以壬辰
八月十七日。奉舍利入塔。夫自戊寅受嘱以来。无日
不思为舍利计。而淹蹇至今。凡一十五载。其成之不
亦难乎。然当此乾坤鼎革之会。羽檄旁午之秋。闾里
十室九空。生民半登鬼录。一饭之顷。尚难苟安。谁能
营及不急之务。其成之难。不亦宜乎。独幸得宝善一
记¶ 第 471c 页 X72-0471.png
刹。安堵如故。僧行犹能致力于此。于此塔偏成于大
乱之中。如梅蕊破雪而开。菡萏从火中现。是岂人力
之所能及哉。良以。世尊悲愿所持。龙天呵护之功也。
抑予于兹尤有厚幸焉。忆昔丙戌之秋。予在宝善藏
经阁上。见舍利瓶中。现柱一根。其长与瓶齐。既而柱
没。复现护法神像。约高一寸二分。初不晓其何意。即
今日观之。建州法门凋敝极矣。而此塔之成。适当其
时。是知。此塔必为法门中之砥柱也。必能拥护法门。
使不灭也。他日再兴之兆。不于此而可卜哉。故并记
之。以为他日左劵。
** 沈槐庭居士归西记
潭州之东。有槐庭居士沈公。柔善而寡力。且少未尝
习儒。故不能穷梵经谭谛理。人多以其弱而少智忽
之。一日从余学佛。问进修之法。余曰。察公赋质。惟修
念佛三昧。必得实效。公问。别有法过于此否。余曰。药
陈万品。治病为先。若药病不相应。虽日投之参蓍。何
益乎。公唯唯。遂决志净土。持佛弗怠。时有黄口禅和。
播弄唇舌。多有为所惑乱者。惟公确守弗易。且曰。说
食岂能饱耶。后二十年。丁丑春。余居杭州真寂。闻公
于旧冬十二月得病。自择日曰。廿六日吉。吾其行矣。
是日辰刻。本立上人来问疾。公一见笑曰。望师久矣。
将何以助吾行乎。本立曰。廿年来用的工夫。全在今
日。公还受用得否。公举起数珠云。正好著力。遂呼诸
子。掖出正𥨊。设香案佛像。挺然危坐。时诸亲友皆来
乱之中。如梅蕊破雪而开。菡萏从火中现。是岂人力
之所能及哉。良以。世尊悲愿所持。龙天呵护之功也。
抑予于兹尤有厚幸焉。忆昔丙戌之秋。予在宝善藏
经阁上。见舍利瓶中。现柱一根。其长与瓶齐。既而柱
没。复现护法神像。约高一寸二分。初不晓其何意。即
今日观之。建州法门凋敝极矣。而此塔之成。适当其
时。是知。此塔必为法门中之砥柱也。必能拥护法门。
使不灭也。他日再兴之兆。不于此而可卜哉。故并记
之。以为他日左劵。
** 沈槐庭居士归西记
潭州之东。有槐庭居士沈公。柔善而寡力。且少未尝
习儒。故不能穷梵经谭谛理。人多以其弱而少智忽
之。一日从余学佛。问进修之法。余曰。察公赋质。惟修
念佛三昧。必得实效。公问。别有法过于此否。余曰。药
陈万品。治病为先。若药病不相应。虽日投之参蓍。何
益乎。公唯唯。遂决志净土。持佛弗怠。时有黄口禅和。
播弄唇舌。多有为所惑乱者。惟公确守弗易。且曰。说
食岂能饱耶。后二十年。丁丑春。余居杭州真寂。闻公
于旧冬十二月得病。自择日曰。廿六日吉。吾其行矣。
是日辰刻。本立上人来问疾。公一见笑曰。望师久矣。
将何以助吾行乎。本立曰。廿年来用的工夫。全在今
日。公还受用得否。公举起数珠云。正好著力。遂呼诸
子。掖出正𥨊。设香案佛像。挺然危坐。时诸亲友皆来
记¶ 第 472a 页 X72-0472.png
会。达宇居士呼曰。槐庭生死关头。切不可为恩爱所
缚。公曰。屡蒙究竟。今得受用。但无以报道爱。遂举手
谢之。光宇居士忽作吁声。公顾曰。嗄。诸子潸然下泪。
公叱之。遂屏退妻子。但捏数珠念佛。自辰至午。诸亲
友皆环绕念佛。有闻天乐声者。忽曰时至矣。吾行也。
乃举手当胸。别众长往。移时顶门如炙。停龛三日。颜
色如生。合邑缙绅士庶。罔不囋叹希有。邑侯沈公特
旌之。余惟。世之英雄豪杰。有力而多智者。其进修此
道。非疲精于末路。则分志于他岐。能精修不倦。用志
不分。直往莲邦。如公者能有几乎。乃公竟以弱而少
智得之。然则谓公为弱而少智可乎。是世之称大力
量大智慧者。亦莫有公若也。余恐其事久而湮没。故
详记之。以传诸后云。
** 无明和尚行业记(有引)
某于万历丁巳秋九月。怀香入方丈。请行实。先师
为手述一篇。凡六百馀言。明年春先师迁化。某因
作行业鹤林二记。时忌者纷然。遂不敢出。本立上
人得而藏之。后执事者。请塔铭于憨山大师。述先
师入道机缘。率多失实。胸中殊芥蒂。今夏来剑州
宝善。本立上人以旧稿至。某读之潸然。乃再定而
行之。夫此稿藏之笥中。巳二十七年。行之乃在今
日。岂真果不容掩耶。抑斯文显晦。亦自有时也。崇
祯癸未秋八月中秋日。识于宝善丈室。
师讳慧经。字无明。抚州崇仁裴氏子。生而颖异。智种
缚。公曰。屡蒙究竟。今得受用。但无以报道爱。遂举手
谢之。光宇居士忽作吁声。公顾曰。嗄。诸子潸然下泪。
公叱之。遂屏退妻子。但捏数珠念佛。自辰至午。诸亲
友皆环绕念佛。有闻天乐声者。忽曰时至矣。吾行也。
乃举手当胸。别众长往。移时顶门如炙。停龛三日。颜
色如生。合邑缙绅士庶。罔不囋叹希有。邑侯沈公特
旌之。余惟。世之英雄豪杰。有力而多智者。其进修此
道。非疲精于末路。则分志于他岐。能精修不倦。用志
不分。直往莲邦。如公者能有几乎。乃公竟以弱而少
智得之。然则谓公为弱而少智可乎。是世之称大力
量大智慧者。亦莫有公若也。余恐其事久而湮没。故
详记之。以传诸后云。
** 无明和尚行业记(有引)
某于万历丁巳秋九月。怀香入方丈。请行实。先师
为手述一篇。凡六百馀言。明年春先师迁化。某因
作行业鹤林二记。时忌者纷然。遂不敢出。本立上
人得而藏之。后执事者。请塔铭于憨山大师。述先
师入道机缘。率多失实。胸中殊芥蒂。今夏来剑州
宝善。本立上人以旧稿至。某读之潸然。乃再定而
行之。夫此稿藏之笥中。巳二十七年。行之乃在今
日。岂真果不容掩耶。抑斯文显晦。亦自有时也。崇
祯癸未秋八月中秋日。识于宝善丈室。
师讳慧经。字无明。抚州崇仁裴氏子。生而颖异。智种
记¶ 第 472b 页 X72-0472.png
夙彰。九岁入乡校。问其师曰。浩然之气。是个甚么。师
无以应。年十八游上清。慨然有天际真人之想。遂弃
笔砚欲卜隐。而未果。年二十一。寓新城之洵溪。偶过
居士舍。见案头有金刚经。阅之如获故物。辄踊跃不
自禁。士曰。汝见甚么道理乃尔。师曰。吾见其功德。果
如虚空不可量。士大惊曰。子若出家。必为天人师。师
于是日即断荤酒。决出世志。时邑有蕴空忠禅师。佩
小山老人密印。隐于廪山。师往从之。执侍三载。柔退
缄默。喜怒不形。尝疑金刚经四句偈。一日见傅大士
颂。曰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忽觉身心荡然。因述
偈。有本来无一字。遍界放光明之句。后益披寻梵典。
默符心得。自谓泰然矣。一日与诸兄弟。论金刚经义
甚快。廪山闻之曰。宗眼不明。非为究竟。师遽问。如何
是宗眼。山拂衣而起。心甚疑之。继得五灯会元读之。
见诸祖悟门。茫然自失。思前所得。总皆不似。乃请益
于山。山曰。老僧实不知。汝但自看取。由是愈增迷闷
昼夜兀兀然。若无闻见者。众咸谓师患痴矣。凡八阅
月。一日见僧问兴善宽曰。如何是道。宽曰。大好山。疑
情益急。忽豁然朗悟。如梦初醒。信口占偈曰。欲参无
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
跳出祖师关。入方丈通所悟。山曰。悟即不无。却要受
用得著。不然。恐祇是汞银禅也。时年二十有四。是冬
辞廪山。结茅于峨峰。兹山林峦幽险。虎豹纵横。人迹
罕至。师孑然独居。形影相吊。食弗充。则杂树叶野菜
无以应。年十八游上清。慨然有天际真人之想。遂弃
笔砚欲卜隐。而未果。年二十一。寓新城之洵溪。偶过
居士舍。见案头有金刚经。阅之如获故物。辄踊跃不
自禁。士曰。汝见甚么道理乃尔。师曰。吾见其功德。果
如虚空不可量。士大惊曰。子若出家。必为天人师。师
于是日即断荤酒。决出世志。时邑有蕴空忠禅师。佩
小山老人密印。隐于廪山。师往从之。执侍三载。柔退
缄默。喜怒不形。尝疑金刚经四句偈。一日见傅大士
颂。曰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忽觉身心荡然。因述
偈。有本来无一字。遍界放光明之句。后益披寻梵典。
默符心得。自谓泰然矣。一日与诸兄弟。论金刚经义
甚快。廪山闻之曰。宗眼不明。非为究竟。师遽问。如何
是宗眼。山拂衣而起。心甚疑之。继得五灯会元读之。
见诸祖悟门。茫然自失。思前所得。总皆不似。乃请益
于山。山曰。老僧实不知。汝但自看取。由是愈增迷闷
昼夜兀兀然。若无闻见者。众咸谓师患痴矣。凡八阅
月。一日见僧问兴善宽曰。如何是道。宽曰。大好山。疑
情益急。忽豁然朗悟。如梦初醒。信口占偈曰。欲参无
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
跳出祖师关。入方丈通所悟。山曰。悟即不无。却要受
用得著。不然。恐祇是汞银禅也。时年二十有四。是冬
辞廪山。结茅于峨峰。兹山林峦幽险。虎豹纵横。人迹
罕至。师孑然独居。形影相吊。食弗充。则杂树叶野菜
记¶ 第 472c 页 X72-0472.png
啖之。尝大雪封路。竟绝食者数日。一夕山境喧甚。声
若崖崩。林谷震动。俄若众马争驰。直抵庵后。师不觉
惊起。因忆廪山之嘱。乃曰。小境尚动。况生死乎。即起
然灯。信手抽会元一卷阅之。正值圭禅师为岳神受
戒章。圭谓岳神曰。汝能害空与汝乎。忽廓然无畏。山
境遂寂。乃曰。圣人无死地。今日果然。述偈呈廪山。曰
透彻乾坤向上关。眉毛不与眼相参。圣凡生死俱抛
却。管甚前三与后三。廪山曰。此子见地超旷。他日弘
扬佛祖之道。吾不如也。向未薙发或劝之。师曰。待具
僧相乃尔。至是始请廪山。到峨峰薙落受具。师生而
孱弱。如不胜衣。及住山日。慕百丈之风。不顾形骸。极
力砥砺。昼则凿山开田。不惮劳苦。夜则柴门不掩。独
行冈上。迄五鼓始息。率以为常。至万历戊戌岁。众乡
绅请师住宝方。时师年五十有一也。师自住峨峰。足
不下山者。二十八载。至是因应宝方之请。乃先到廪
山扫塔。始入院。师之住宝方也。虽临广众。不以师道
自居。日率众开田。斋甫毕。巳荷先之矣。时有志于
禅者日渐集。庚子春。师自以未及遍参为歉。乃西登
匡庐。溯流上武昌。历荆襄。复北走中原。访无言宗主
于少林。主大赏识之。遂留过夏。每见当道撝谦推誉。
故兵道刘公以焕。司理熊公尚文等。争延礼之。寻归。
明年复东游两浙。泛三吴。乃北渡江。抵五台。访瑞峰
老人于宰杀沟。师问曰。某甲数千里来。特请和尚决
疑。峰曰。疑个甚么。师曰。临济道。佛法无多子。毕竟是
若崖崩。林谷震动。俄若众马争驰。直抵庵后。师不觉
惊起。因忆廪山之嘱。乃曰。小境尚动。况生死乎。即起
然灯。信手抽会元一卷阅之。正值圭禅师为岳神受
戒章。圭谓岳神曰。汝能害空与汝乎。忽廓然无畏。山
境遂寂。乃曰。圣人无死地。今日果然。述偈呈廪山。曰
透彻乾坤向上关。眉毛不与眼相参。圣凡生死俱抛
却。管甚前三与后三。廪山曰。此子见地超旷。他日弘
扬佛祖之道。吾不如也。向未薙发或劝之。师曰。待具
僧相乃尔。至是始请廪山。到峨峰薙落受具。师生而
孱弱。如不胜衣。及住山日。慕百丈之风。不顾形骸。极
力砥砺。昼则凿山开田。不惮劳苦。夜则柴门不掩。独
行冈上。迄五鼓始息。率以为常。至万历戊戌岁。众乡
绅请师住宝方。时师年五十有一也。师自住峨峰。足
不下山者。二十八载。至是因应宝方之请。乃先到廪
山扫塔。始入院。师之住宝方也。虽临广众。不以师道
自居。日率众开田。斋甫毕。巳荷先之矣。时有志于
禅者日渐集。庚子春。师自以未及遍参为歉。乃西登
匡庐。溯流上武昌。历荆襄。复北走中原。访无言宗主
于少林。主大赏识之。遂留过夏。每见当道撝谦推誉。
故兵道刘公以焕。司理熊公尚文等。争延礼之。寻归。
明年复东游两浙。泛三吴。乃北渡江。抵五台。访瑞峰
老人于宰杀沟。师问曰。某甲数千里来。特请和尚决
疑。峰曰。疑个甚么。师曰。临济道。佛法无多子。毕竟是
记¶ 第 473a 页 X72-0473.png
个甚么。峰曰。向汝道。无多子。又问甚么。师曰。玄沙谓
灵云。敢保老兄未彻在。何处是他未彻处。峰曰。大抵
玄沙亦未彻在。师曰。赵州勘破婆子。那里是勘破处。
峰曰。却是婆子勘破赵州。师曰。虽然如是。请和尚颂
出。峰曰。知是般事便休。师即礼拜。后峰转诘师颂。颂
临济曰。醍醐上味出乎乳。滴水搀中总不成。三十棒
头开正眼。何曾传得祖师心。颂灵云曰。敢保老兄未
彻。一队閒神野鬼。不是焦面王来。受陷遭坑几许。颂
赵州曰。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鉴。纵智难量。到
家不上长安路。一任风花雪月扬。峰大赏之。宾主相
得。有如旧识。居久之。下台山入燕都。讲肆宗席。靡不
遍历。时达观禅师寓西山。师往访之。中途遇一僧。举
观乾屎橛颂。师遽返曰。巳相见了也。至是。师之心亦
倦游矣。乃旋宝方。癸卯始开堂。时众谓师必嗣少林
或台山。及片香拈出。乃嗣廪山。众心大服。时举弟子
元来。为第一座。师资雅合。玄唱玄提。四方闻风而至
者。络绎于道。挂搭常数千指。乙巳重建宝方。戊申春。
建阳傅震南剌史。及赵湛虚文学等。请师就董岩。开
堂结制。听法者几二千人。冬回宝方。明年春迁寿昌。
寿昌故西竺来禅师道场也。来临灭遗谶云。寿昌好
牧牛。西竺再来游。至是荆榛满目。败屋数椽而巳。及
众请师至。适与来同乡。且同姓。人咸谓师为西竺再
来云。师居败屋。日中率众开田。一如宝方。未尝少倦。
数载之间。重建一新。庄严伟丽。甲于江右。丛林所宜
灵云。敢保老兄未彻在。何处是他未彻处。峰曰。大抵
玄沙亦未彻在。师曰。赵州勘破婆子。那里是勘破处。
峰曰。却是婆子勘破赵州。师曰。虽然如是。请和尚颂
出。峰曰。知是般事便休。师即礼拜。后峰转诘师颂。颂
临济曰。醍醐上味出乎乳。滴水搀中总不成。三十棒
头开正眼。何曾传得祖师心。颂灵云曰。敢保老兄未
彻。一队閒神野鬼。不是焦面王来。受陷遭坑几许。颂
赵州曰。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鉴。纵智难量。到
家不上长安路。一任风花雪月扬。峰大赏之。宾主相
得。有如旧识。居久之。下台山入燕都。讲肆宗席。靡不
遍历。时达观禅师寓西山。师往访之。中途遇一僧。举
观乾屎橛颂。师遽返曰。巳相见了也。至是。师之心亦
倦游矣。乃旋宝方。癸卯始开堂。时众谓师必嗣少林
或台山。及片香拈出。乃嗣廪山。众心大服。时举弟子
元来。为第一座。师资雅合。玄唱玄提。四方闻风而至
者。络绎于道。挂搭常数千指。乙巳重建宝方。戊申春。
建阳傅震南剌史。及赵湛虚文学等。请师就董岩。开
堂结制。听法者几二千人。冬回宝方。明年春迁寿昌。
寿昌故西竺来禅师道场也。来临灭遗谶云。寿昌好
牧牛。西竺再来游。至是荆榛满目。败屋数椽而巳。及
众请师至。适与来同乡。且同姓。人咸谓师为西竺再
来云。师居败屋。日中率众开田。一如宝方。未尝少倦。
数载之间。重建一新。庄严伟丽。甲于江右。丛林所宜
记¶ 第 473b 页 X72-0473.png
有者。悉备焉。仍别创庵二十馀所。以居广众。丁巳臈
月七日晚。自田中归。忽谓众曰。田中之事。汝等善为
之。老僧不复砌石也。众愕然。十八日示微恙。除夕犹
上堂。元旦犹上殿祝 圣。初三日病甚。医者来。师曰。
吾非病。会当行也。初八日遂禁药食。作两刹遗嘱。十
五日升座辞众。因作别诸外护书。数日之间。问疾者
云至。师谆谆劝勉。略无倦色。十六日分付茶毗。众请
留全身。不许。十七日未刻。自取水𠻳口。洗面拭身。索
笔大书曰。今日分明指示。掷笔而化。茶毗火光五色。
顶骨及诸齿俱不坏。师天性朴茂。操行端方。著于容
则端严。发于声则侃直。虽不修边幅。而望之者起敬。
虽不事逢迎。而见之者心服。其自奉甚薄。人多有不
堪者。师笑曰。丈夫践履佛祖之道。可被三寸舌根转
将去耶。历主三刹。皆不发化主。不扳外缘。任其自至。
丛林之事。动多独断。而暗合前规。虽有时事当烦剧。
精疲力竭。而胸次悠然。如不事事者。四十馀年锄犁
弗释。年迨七旬。尚混劳侣。必先出后归。未尝有一息
苟安之意。三刹岁入。可供三百众。皆师血汗之力也。
学者来弗拒去弗追。病者必亲调药食。迁化者必躬
负薪茶毗之。其施教也。纵夺无方。激栽多术。贤愚咸
获其益。室中参请。则单提祖令。横扫异踪。屹然如银
山铁壁。学者多望崖而退。故说法四十馀年。未尝轻
有印可。生平偈颂。随叩而应。不落思议。虽色泽未敷。
而识者争宝之。邓潜谷徵君。见师山居偈。击节叹赏
月七日晚。自田中归。忽谓众曰。田中之事。汝等善为
之。老僧不复砌石也。众愕然。十八日示微恙。除夕犹
上堂。元旦犹上殿祝 圣。初三日病甚。医者来。师曰。
吾非病。会当行也。初八日遂禁药食。作两刹遗嘱。十
五日升座辞众。因作别诸外护书。数日之间。问疾者
云至。师谆谆劝勉。略无倦色。十六日分付茶毗。众请
留全身。不许。十七日未刻。自取水𠻳口。洗面拭身。索
笔大书曰。今日分明指示。掷笔而化。茶毗火光五色。
顶骨及诸齿俱不坏。师天性朴茂。操行端方。著于容
则端严。发于声则侃直。虽不修边幅。而望之者起敬。
虽不事逢迎。而见之者心服。其自奉甚薄。人多有不
堪者。师笑曰。丈夫践履佛祖之道。可被三寸舌根转
将去耶。历主三刹。皆不发化主。不扳外缘。任其自至。
丛林之事。动多独断。而暗合前规。虽有时事当烦剧。
精疲力竭。而胸次悠然。如不事事者。四十馀年锄犁
弗释。年迨七旬。尚混劳侣。必先出后归。未尝有一息
苟安之意。三刹岁入。可供三百众。皆师血汗之力也。
学者来弗拒去弗追。病者必亲调药食。迁化者必躬
负薪茶毗之。其施教也。纵夺无方。激栽多术。贤愚咸
获其益。室中参请。则单提祖令。横扫异踪。屹然如银
山铁壁。学者多望崖而退。故说法四十馀年。未尝轻
有印可。生平偈颂。随叩而应。不落思议。虽色泽未敷。
而识者争宝之。邓潜谷徵君。见师山居偈。击节叹赏
记¶ 第 473c 页 X72-0473.png
曰。何期。濒老得饮醍醐。汤海若祠部。见师答问。即命
工镌行。称为能道人再至。由是一时缙绅先生。翕然
归仰。 益王向师道风。亦屡遣存问。师降诞于嘉靖
戊申三月念五日辰时。示寂于万历戊午正月十七
日未时。世寿七十有一。僧臈四十有六。是冬建塔于
本寺方丈。门弟子千有馀人。惟元来开法于博山。语
录二卷。甚行于世。窃惟。 明兴以来。知解教戒之学。
几遍寰海。而西来一脉。至有老死而不闻其名者。吾
师挺生兹会。绍前绪于既坠。破久暗而重辉。法眼圆
明。机辨自在。师于法门。有再造之功焉。且其孤风峻
节。若雪中峨眉。其强忍精进。若乾行弗息。上下千载。
寥寥罕俪。大智之后一人而巳。今师鹤树谭终。芳躅
日远。后学罔闻。何由私淑。况西来慧命。仅此一线。可
令其湮没不传乎。用是。不揣庸鄙。述其梗概。非敢阿
其所好也。是为记。
** 无明和尚鹤林记
万历丁巳臈月七日晚。师自田中归。谓众曰。田中之
事。汝等善为之。老僧不复能砌石也。众愕然。十八日
示微恙。身热而痰甚。除夕例当上堂。众以师弗安。不
敢请。师自命侍者挂牌。某惊趋入方丈曰。和尚弗安。
大众不敢烦起居。师曰。有始者必有终。子知之乎。上
堂曰。今年只有兹时在。请问诸人知也无。那事未尝
亲磕著。切须绵密作工夫。从上诸祖。莫不如是。昔归
宗会下有僧。夜大叫曰。我大悟也。次日归宗上堂曰。
工镌行。称为能道人再至。由是一时缙绅先生。翕然
归仰。 益王向师道风。亦屡遣存问。师降诞于嘉靖
戊申三月念五日辰时。示寂于万历戊午正月十七
日未时。世寿七十有一。僧臈四十有六。是冬建塔于
本寺方丈。门弟子千有馀人。惟元来开法于博山。语
录二卷。甚行于世。窃惟。 明兴以来。知解教戒之学。
几遍寰海。而西来一脉。至有老死而不闻其名者。吾
师挺生兹会。绍前绪于既坠。破久暗而重辉。法眼圆
明。机辨自在。师于法门。有再造之功焉。且其孤风峻
节。若雪中峨眉。其强忍精进。若乾行弗息。上下千载。
寥寥罕俪。大智之后一人而巳。今师鹤树谭终。芳躅
日远。后学罔闻。何由私淑。况西来慧命。仅此一线。可
令其湮没不传乎。用是。不揣庸鄙。述其梗概。非敢阿
其所好也。是为记。
** 无明和尚鹤林记
万历丁巳臈月七日晚。师自田中归。谓众曰。田中之
事。汝等善为之。老僧不复能砌石也。众愕然。十八日
示微恙。身热而痰甚。除夕例当上堂。众以师弗安。不
敢请。师自命侍者挂牌。某惊趋入方丈曰。和尚弗安。
大众不敢烦起居。师曰。有始者必有终。子知之乎。上
堂曰。今年只有兹时在。请问诸人知也无。那事未尝
亲磕著。切须绵密作工夫。从上诸祖。莫不如是。昔归
宗会下有僧。夜大叫曰。我大悟也。次日归宗上堂曰。
记¶ 第 474a 页 X72-0474.png
昨夜大悟僧出来道看。僧出曰。师姑原是女人做。归
宗遂休去。若论归宗。乃马祖下八十馀员善知识之
一也。此僧若不的的当当。到这般田地。怎肯许他。大
众且把这公案。左看右看。反覆细看。是个甚么道理。
还有佛法也无。还有宗乘也无。且喜没交涉。此是老
僧最后分付。大众切宜珍重。戊午元旦。犹上殿祝
圣。初三日有以药进者。师笑曰。老僧非病。会当行矣。
至八日遂止药食。唯饮沸汤。医者曰。和尚脉绝。巳数
日矣。而精神烱烱如无恙。殆未可以常情测也。十二
日作宝方遗嘱。答董岩书曰。山野自戊申岁。领潭城
缁素惠爱。感荷不胜。今复叨锡雅召。区区薄德。不遑
趋命。盖佛祖利生。总为那边事。故兴阳剖。在大阳不
安。大阳躬勘问曰。是身如泡幻。泡幻中成办。若无个
泡幻。大事无由办。若要大事办。识取个泡幻。剖曰。此
即这边事。阳曰。那边事作么生。剖曰。匝地红轮秀。海
底不栽花。阳曰。且喜汝惺惺耶。剖咄曰。将谓我忘却。
竟尔趋寂。居士等若于兹举。叩已真参。到海底不栽
花境界。即与那边相应。庶不辜垂爱之至矣。十三日
作寿昌遗嘱。仍书偈令送博山。偈曰。吾道五十年大
阐。不合元来乱统之。分付诸方为痛责。相逢复尔重
加锥。十五日身不复热。痰亦不作。犹起示众曰。人生
有受非偿。莫为老病死慌。笑破无生法忍。自然业识
消亡。一时云净常光发。佛祖皆安此道场。故云。我今
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纵佛祖曲示玄妙。差别门
宗遂休去。若论归宗。乃马祖下八十馀员善知识之
一也。此僧若不的的当当。到这般田地。怎肯许他。大
众且把这公案。左看右看。反覆细看。是个甚么道理。
还有佛法也无。还有宗乘也无。且喜没交涉。此是老
僧最后分付。大众切宜珍重。戊午元旦。犹上殿祝
圣。初三日有以药进者。师笑曰。老僧非病。会当行矣。
至八日遂止药食。唯饮沸汤。医者曰。和尚脉绝。巳数
日矣。而精神烱烱如无恙。殆未可以常情测也。十二
日作宝方遗嘱。答董岩书曰。山野自戊申岁。领潭城
缁素惠爱。感荷不胜。今复叨锡雅召。区区薄德。不遑
趋命。盖佛祖利生。总为那边事。故兴阳剖。在大阳不
安。大阳躬勘问曰。是身如泡幻。泡幻中成办。若无个
泡幻。大事无由办。若要大事办。识取个泡幻。剖曰。此
即这边事。阳曰。那边事作么生。剖曰。匝地红轮秀。海
底不栽花。阳曰。且喜汝惺惺耶。剖咄曰。将谓我忘却。
竟尔趋寂。居士等若于兹举。叩已真参。到海底不栽
花境界。即与那边相应。庶不辜垂爱之至矣。十三日
作寿昌遗嘱。仍书偈令送博山。偈曰。吾道五十年大
阐。不合元来乱统之。分付诸方为痛责。相逢复尔重
加锥。十五日身不复热。痰亦不作。犹起示众曰。人生
有受非偿。莫为老病死慌。笑破无生法忍。自然业识
消亡。一时云净常光发。佛祖皆安此道场。故云。我今
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纵佛祖曲示玄妙。差别门
记¶ 第 474b 页 X72-0474.png
庭。七方八便。总不出大寂灭光而巳。下座。复作别诸
檀护书。十六日分付茶毗礼。大众请留全身不许。时
有僧请偈。书曰。不成句。岂为法。天地非似。佛祖难合。
十七日觉背痛。僧有为师拊背者。泣曰。某甲缘浅。不
得久事和尚。师咄曰。呆子。汝但勤护正念。即为承事
老僧。亦为承事恒沙诸佛。何用作儿女态耶。旋取水。
自𠻳口洗面拭身曰。去后不必再浴。徒费常住薪水。
未刻趺坐索笔。题曰。今日分明指示。掷笔而化。茶毗
火光五色。顶骨及诸齿俱不坏。初师之示疾也。日犹
强起。不食者凡十馀日。而所作遗嘱及诸书。悉手书
之。问疾者屡满门外。侍者多止之。师不许。悉召见。谆
谆劝勉。唯以真参实悟为期。或求法语。或求偈颂。或
请益公案。其应如响。无有倦色。及临终手作数字。笔
力遒劲。势欲飞舞。犹为特异云。呜呼某自戊申谒师
于董岩。于兹十年所矣。深羁尘网。未及顿出。去岁始
依座下。未周一白。遂有鹤林之悲。障深缘浅。呜呼痛
哉。然涅槃一会。亲瞻胜瑞。始知大善知识。生死关头
洒落自在如此。则又未可谓不幸也。焚香扫素。谨记
之以传诸后。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五
檀护书。十六日分付茶毗礼。大众请留全身不许。时
有僧请偈。书曰。不成句。岂为法。天地非似。佛祖难合。
十七日觉背痛。僧有为师拊背者。泣曰。某甲缘浅。不
得久事和尚。师咄曰。呆子。汝但勤护正念。即为承事
老僧。亦为承事恒沙诸佛。何用作儿女态耶。旋取水。
自𠻳口洗面拭身曰。去后不必再浴。徒费常住薪水。
未刻趺坐索笔。题曰。今日分明指示。掷笔而化。茶毗
火光五色。顶骨及诸齿俱不坏。初师之示疾也。日犹
强起。不食者凡十馀日。而所作遗嘱及诸书。悉手书
之。问疾者屡满门外。侍者多止之。师不许。悉召见。谆
谆劝勉。唯以真参实悟为期。或求法语。或求偈颂。或
请益公案。其应如响。无有倦色。及临终手作数字。笔
力遒劲。势欲飞舞。犹为特异云。呜呼某自戊申谒师
于董岩。于兹十年所矣。深羁尘网。未及顿出。去岁始
依座下。未周一白。遂有鹤林之悲。障深缘浅。呜呼痛
哉。然涅槃一会。亲瞻胜瑞。始知大善知识。生死关头
洒落自在如此。则又未可谓不幸也。焚香扫素。谨记
之以传诸后。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五
记¶ 第 474c 页 X72-047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