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5a 页
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二十七
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
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
* 答刘宝学(彦脩)
即日烝溽。不审燕处悠然。放旷自如。无诸魔
挠否。日用四威仪内。与狗子无佛性话一如
否。于动静二边能不分别否。梦与觉合否。理
与事会否。心与境皆如否。老庞云。心如境亦
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圣
贤。了事凡夫。若真个作得个了事凡夫。释迦
达磨是甚么泥团土块。三乘十二分教是甚
么热碗鸣声。公既于此个门中。自信不疑。不
是小事。要须生处放教熟。熟处放教生。始与
此事少分相应耳。往往士大夫。多于不意中。
得个瞥地处。却于如意中打失了。不可不使
公知。在如意中。须时时以不如意中时节在
念。切不可暂忘也。但得本莫愁末。但知作
佛。莫愁佛不解语。这一著子。得易守难。切
不可忽。须教头正尾正。扩而充之。然后推己
之馀以及物。左右所得。既不滞在一隅。想于
日用中。不著起心话带。枯心忘怀也。近年已
来禅道佛法衰弊之甚。有般杜撰长老。根本
自无所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无实头伎俩。
收摄学者。教一切人如渠相似。黑漆漆地紧
闭却眼。唤作默而常照。彦冲被此辈教坏了。
苦哉苦哉。这个话。若不是左右悟得狗子无
佛性。径山亦无说处千万捋下面皮。痛与手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5b 页 T47-0925.png

不知。此公清净自居。世味澹薄。积有年矣。
定执此为奇特。若欲救之。当与之同事令其
欢喜心不生疑。庶几信得及。肯转头来。净名
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也。黄面老
子云。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
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
此乃为物作则。万世楷模也。况此公根性与
左右迥不同。生天定在灵运前。成佛定在灵
运后者也。此公决定不可以智慧摄。当随所
好摄。以日月磨之。恐自知非。忽然肯舍。亦
不可定。若肯转头来。却是个有力量底汉。左
右亦须退步让渠出一头始得。比炜禅归。录
得渠答紫岩老子一书。山僧随喜读一遍。赞
叹欢喜累日。直是好一段文章。又似一篇大
义。末后与之下个谨对。不识左右以谓如何。
昔达磨谓二祖曰。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二祖种种说心。说性俱
不契。一日忽然省得达磨所示要门。遽白达
磨曰。弟子此回始息诸缘也。达磨知其已悟。
更不穷诘。只曰。莫成断灭去否。曰无。达磨
曰。子作么生。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达磨曰。此乃从上诸佛诸祖所传心体。汝今
既得。更勿疑也。彦冲云。夜梦昼思十年之间。
未能全克。或端坐静默一空其心。使虑无所
缘。事无所托。颇觉轻安。读至此不觉失笑。何
故。既虑无所缘。岂非达磨所谓内心无喘乎。
事无所托。岂非达磨所谓外息诸缘乎。二祖
初不识达磨所示方便。将谓外息诸缘内心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5c 页 T47-0925.png

欲求印可。所以达磨一一列下。无处用心。方
始退步思量。心如墙壁之语。非达磨实法。忽
然于墙壁上。顿息诸缘。即时见月亡指。便
道。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此语亦是临
时被达磨拶出底消息。亦非二祖实法也。杜
撰长老辈。既自无所證。便逐旋捏合。虽教
他人歇。渠自心火熠熠。昼夜不停。如缺二
税百姓相似。彦冲却无许多劳攘。只是中得
毒深。只管外边乱走。说动说静。说语说默。
说得说失。更引周易内典。硬差排和会。真是
为他闲事长无明。殊不思量一段生死公案。
未曾结绝。腊月三十日。作么生折合去。不可
眼光欲落未落时。且向阎家老子道。待我澄
神定虑少时。却去相见得么。当此之时。纵横
无碍之说。亦使不著。心如木石亦使不著。须
是当人生死心破始得。若得生死心破。更说
甚么澄神定虑。更说甚么纵横放荡。更说甚
么内典外典。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
證一切證。如斩一结丝。一斩一时断。證无
边法门亦然。更无次第。左右既悟狗子无佛
性话。还得如此也未。若未得如此。直须到恁
么田地始得。若已到恁么田地。当以此法门
兴起大悲心。于逆顺境中和泥合水。不惜身
命不怕口业。拯拔一切以报佛恩。方是大丈
夫所为。若不如是。无有是处。彦冲引孔子
称易之为道也屡迁。和会佛书中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为一贯。又引寂然不动。与土木无
殊。此尤可笑也。向渠道。欲得不招无间业。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6a 页 T47-0926.png

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谓此广大寂灭妙心。
不可以色见声求。应无所住。谓此心无实体
也。而生其心。谓此心非离真而立处。立处
即真也。孔子称易之为道也屡迁。非谓此也。
屡者荐也。迁者革也。吉凶悔吝生乎动。屡迁
之旨。返常合道也。如何与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合得成一块。彦冲非但不识佛意。亦不识
孔子意。左右于孔子之教出没如游园观。又
于吾教深入阃域。山野如此杜撰。还是也无。
故圭峰云。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于一气。常
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
修一心而成道。此老如此和会。始于儒释二
教。无偏枯无遗恨。彦冲以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与易之屡迁。大旨同贯未敢相许。若依
彦冲差排。则孔夫子与释迦老子。杀著买草
鞋始得。何故。一人屡迁。一人无所住。想读至
此。必绝倒也。
* 答刘通判(彦冲)
令兄宝学公。初未尝知管带忘怀之事。信手
摸著鼻孔。虽未尽识得诸方邪正。而基本坚
实。邪毒不能侵。忘怀管带在其中矣。若一向
忘怀管带。生死心不破。阴魔得其便。未免
把虚空隔截作两处。处静时受无量乐。处闹
时受无量苦。要得苦乐均平。但莫起心管带。
将心忘怀。十二时中放教荡荡地。忽尔旧习
瞥起。亦不著用心按捺。只就瞥起处。看个
话头。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正恁么时。如
红炉上一点雪。相似。眼办手亲者。一逴逴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6b 页 T47-0926.png

谈名相劳。直说犹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
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不是诳
人语。昔婆修盘头。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
清净无欲。为众所归。二十祖阇夜多。将欲
度之。问其徒曰。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
得佛道乎。其徒曰。我师精进如此。何故不
可。阇夜多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
劫。皆虚妄之本也。其徒不愤。皆作色厉声。
谓阇夜多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闇
夜多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
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
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
曰道。婆修闻已发无漏智。所谓先以定动。后
以智拔也。杜撰长老辈。教左右静坐等作佛。
岂非虚妄之本乎。又言。静处无失。闹处有失。
岂非坏世间相而求实相乎。若如此修行。如
何契得懒融所谓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请公于此谛当思量看。婆修初亦将谓。长坐
不卧可以成佛。才被阇夜多点破。便于言下
知归。发无漏智。真是良马见鞭影而行也。众
生狂乱是病。佛以寂静波罗蜜药治之。病去
药存。其病愈甚。拈一放一。何时是了。生死
到来。静闹两边都用一点不得。莫道闹处失
者多。静处失者少。不如少与多得与失。静与
闹。缚作一束。送放他方世界。却好就日用非
多非少。非静非闹。非得非失处。略提撕看。
是个甚么。无常迅速。百岁光阴。一弹指顷便
过也。更有甚么闲工夫。理会得理会失。理会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6c 页 T47-0926.png

带。石头和尚云。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这一句子。开眼也著。合眼也著。忘怀也著。
管带也著。狂乱也著。寂静也著。此是径山
如此差排。想杜撰长老辈。别有差排处也。咄
且置是事。
又。
左右做静胜工夫。积有年矣。不识于开眼应
物处。得心地安闲否。若未得安闲。是静胜
工夫未得力也。若许久犹未得力。当求个径
截得力处。方始不辜负平昔许多工夫也。平
昔做静胜工夫。只为要支遣个闹底。正闹时
却被闹底聒扰自家方寸。却似平昔不曾做
静胜工夫一般耳。这个道理。只为太近。远不
出自家眼睛里。开眼便刺著。合眼处亦不缺
少。开口便道著。合口处亦自现成。拟欲起心
动念承当。渠早已蹉过十万八千了也。直是
无尔用心处。这个最是省力。而今学此道者。
多是要用力求。求之转失。向之愈背。那堪
堕在得失解路上。谓闹处失者多。静处失者
少。左右在静胜处。住了二十馀年。试将些子
得力底来看则个。若将桩桩地底。做静中得
力处。何故却向闹处失却。而今要得省力静
闹一如。但只透取赵州无字。忽然透得。方知
静闹两不相妨。亦不著用力支撑。亦不作无
支撑解矣。
* 答泰国太夫人
谦禅归。领所赐教。并亲书数颂。初亦甚疑
之。及询谦子细。方知不自欺。旷劫未明之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7a 页 T47-0927.png

乐。非世间之乐可比。山野为国太欢喜。累
日寝食俱忘。儿子作宰相。身作国夫人。未
足为贵。粪扫堆头收得无价之宝。百劫千生
受用不尽方始为真贵耳。然切不得执著此
贵。若执著则堕在尊贵中。不复兴悲起智怜
悯有情耳。记取记取。
* 答张丞相(德远)
恭惟。燕居阿练若。与彼上人同会一处。娱戏
毗卢藏海。随宜作佛事。少病少恼。钧候动
止万福。从上诸圣莫不皆然。所以于念念
中。入一切法灭尽三昧。不退菩萨道。不舍菩
萨事。不舍大慈悲心。修习波罗蜜。未尝休息。
观察一切佛国土。无有厌倦。不舍度众生愿。
不断转法轮事。不废教化众生业。乃至所有
胜愿。皆得圆满。了知一切国土差别。入佛种
性到于彼岸。此大丈夫四威仪中受用家事
耳。大居士于此力行无倦。而妙喜于此亦作
普州人。又不识。还许外人插手否。闻到长沙
即杜口毗耶深入不二。此亦非分外。法如是
故。愿居士如是受用。则诸魔外道。定来作护
法善神也。其馀种种差别异旨。皆自心现量
境界。亦非他物也。不识居士以为何如。
* 答张提刑(旸叔)
老居士所作所为。冥与道合。但未能得㘞地
一下耳。若日用应缘。不失故步。虽未得㘞地
一下。腊月三十日。阎家老子亦须拱手归降。
况一念相应耶。妙喜老汉。虽未目击观其行
事。小大折中无过不及。只此便是道所合处。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7b 页 T47-0927.png

法尘劳都是外事。然亦不得作外事想。但回
光返照。作如是想者从甚么处得来。所作所
为时。有何形段。所作既办。随我心意无不周
旋。无有少剩。正恁么时。承谁恩力。如此做
工夫。日久月深。如人学射自然中的矣。众生
颠倒。迷己逐物。耽少欲味。甘心受无量苦。
逐日未开眼时。未下床时。半惶半觉时心识
已纷飞。随妄想流荡矣。作善作恶。虽未发露。
未下床时。天堂地狱在方寸中。已一时成就
矣。及待发时。已落在第八。佛不云乎。一切诸
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
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
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等事。于此识得
破。便唤作无人无我知。天堂地狱不在别
处。只在当人半惺半觉未下床时方寸中。并
不从外来。发未发觉未觉时。切须照顾照顾
时亦不得与之用力争。争著则费力矣。祖不
云乎。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才觉日用尘劳
中渐渐省力时。便是当人得力之处。便是当
人成佛作祖之处。便是当人变地狱作天堂
之处。便是当人稳坐之处。便是当人出生死
之处。便是当人致君于尧舜之上之处。便是
当人起疲氓于凋瘵之际之处。便是当人覆
荫子孙之处。到这里说佛说祖。说心说性。说
玄说妙。说理说事。说好说恶。亦是外边事。
如是等事。尚属外矣。况更作尘劳中先圣所
诃之事耶。作好事尚不肯。岂肯作不好事耶。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7c 页 T47-0927.png

默动静体安然。不是虚语。请依此行履。始
终不变易。则虽未彻證自己本地风光。虽未
明见自己本来面目。生处已熟。熟处已生矣。
切切记取。才觉省力处。便是得力处也。妙喜
老汉。每与个中人说此话。往往见说得频了
多忽之。不肯将为事。居士试如此做工夫看。
只十馀日便自见得。省力不省力。得力不得
力矣。如人饮水冷煖自知。说与人不得。呈似
人不得。先德云。语證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
證不了。自證自得自信自悟处。除曾證曾得
已信已悟者。方默默相契。未證未得未信未
悟者。不唯自不信。亦不信他人有如此境界。
老居士天资近道。现定所作所为。不著更易。
以他人较之。万分中已省得九千九百九十
九分。只欠喷地一发便了。士大夫学道。多不
著实理会。除却口议心思。便茫然无所措手
足。不信无措手足处正是好处。只管心里要
思量得到。口里要说得分晓。殊不知。错了
也。佛言。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
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
信知思量分别障道必矣。若得前后际断。心
智路自绝矣。若得心智路绝。说种种事。皆此
法也。此法既明。即此明处便是不思议大解
脱境界。只此境界亦不可思议。境界既不可
思议。一切譬喻亦不可思议。种种事亦不可
思议。只这不可思议底。亦不可思议。此语
亦无著处。只这无著处底。亦不可思议。如是
展转穷诘。若事若法。若譬喻若境界。如环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8a 页 T47-0928.png

所以云。菩萨住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
尽。入此不可思议处。思与非思皆寂灭。然
亦不得住在寂灭处。若住在寂灭处。则被法
界量之所管摄。教中谓之法尘烦恼。灭却法
界量。种种殊胜一时荡尽了。方始好看庭前
柏树子。麻三斤。乾屎橛。狗子无佛性。一口
吸尽西江水。东山水上行之类。忽然一句下
透得。方始谓之法界无量回向。如实而见。如
实而行。如实而用。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成就种种法。破坏种种
法。一切由我。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师子
游行。不求伴侣。种种胜妙境界现前。心不惊
异。种种恶业境界现前。心不怕怖。日用四威
仪中。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到得这个田地。方
可说无天堂无地狱等事。永嘉云。亦无人亦
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此
老若不到这个田地。如何说得出来。此语错
会者甚多。苟未彻根源。不免依语生解。便
道一切皆无拨无因果。将诸佛诸祖所说言
教。尽以为虚。谓之诳惑人。此病不除。乃莽
莽荡荡招殃祸者也。佛言。虚妄浮心多诸巧
见。若不著有便著无。若不著此二种。种于有
无之间搏量卜度。纵识得此病。定在非有非
无处著到。故先圣苦口叮咛。令离四句绝百
非。直下一刀两段。更不念后思前。坐断千圣
顶𩕳。四句者。乃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是
也。若透得此四句了。见说一切诸法实有。
我亦随顺与之说有。且不被此实有所碍。见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8b 页 T47-0928.png

世间虚豁之无。见说一切诸法亦有亦无。我
亦随顺与之说亦有亦无。且非戏论。见说一
切诸法非有非无。我亦随顺与之说非有非
无。且非相违。净名云。外道六师所堕。汝亦
随堕。是也。士大夫学道。多不肯虚却心听善
知识指示。善知识才开口。渠已在言前一时
领会了也。及至教渠吐露尽。一时错会。正
好在言前领略底。又却滞在言语上。又有一
种。一向作聪明说道理。世间种种事艺。我无
不会者。只有禅一般我未会。在当官处。呼几
枚杜撰长老来。与一顿饭吃却了。教渠恣意
乱说。便将心意识。记取这杜撰说底。却去勘
人。一句来一句去。谓之厮禅。末后我多一句。
尔无语时。便是我得便宜了也。及至撞著个
真实明眼汉。又却不识。纵然识得。又无决
定信。不肯四楞塌地放下。就师家理会。依
旧要求印可。及至师家于逆顺境中示以本
分钳锤。又却怕惧不敢亲近。此等名为可怜
悯者。老居士妙年登高第起家。所在之处随
时作利益事。文章事业皆过人而未尝自矜。
一心一意。只要退步著实理会此段大事因
缘。见其至诚。不觉忉怛如许。非独要居士识
得这般病痛。亦作劝发初心菩萨。入道之资
粮也。
* 答汪内翰(彦章)
承。杜门壁观。此息心良药也。若更钻故纸。定
引起藏识中无始时来生死根苗。作善根难。
作障道难无疑。得息心且息心已。过去底事。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8c 页 T47-0928.png

便省。一刀两段不要迟疑。未来事自然不相
续矣。释迦老子云。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
贪著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
空寂。但看。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上。试
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处。得这一念破。便
是了达三世处也。了达时安排不得。计较不
得。引證不得。何以故。了达处不容安排。不
容计较。不容引證。纵然引證得。计较得。安排
得。与了达底。了没交涉。但放教荡荡地。善恶
都莫思量。亦莫著意。亦莫忘怀。著意则流荡。
忘怀则昏沈。不著意不忘怀。善不是善。恶
不是恶。若如此了达。生死魔何处摸𢱢。一个
汪彦章。声名满天下。平生安排得。计较得。
引證得底。是文章。是名誉。是官职。晚年收
因结果处。那个是实。做了无限之乎者也。那
一句得力。名誉既彰。与匿德藏光者。相去几
何。官职已做到大两制。与作秀才时。相去
多少。而今已近七十岁。尽公伎俩。待要如
何。腊月三十日。作么生折合去。无常杀鬼
念念不停。雪峰真觉云光阴倏忽暂须臾。浮
世那能得久居。出岭年登三十二。入闽早是
四旬馀。他非不用频频举。己过还须旋旋除。
为报满城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古人苦
口叮咛为甚么事。世间愚庸之人。饥寒所迫。
日用无他念。只得身上稍煖肚里不饥。便了。
只是这两事。生死魔却不能为恼。以受富贵
者较之。轻重大不等。受富贵底。身上既常煖。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9a 页 T47-0929.png

件不可说底无状。以故常在生死魔网中。无
由出离。除宿有灵骨方见得彻识得破。先圣
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唯恐觉
迟。佛者觉也。为其常觉故。谓之大觉。亦谓
之觉王。然皆从凡夫中做得出来。彼既丈夫。
我宁不尔。百年光景能得几时。念念如救头
然。做好事尚恐做不办。况念念在尘劳中而
不觉也。可畏可畏。近收吕居仁四月初书。
报曾叔夏刘彦礼死。居仁云。交游中。时复抽
了一两人。直是可畏。渠迩来为此事甚切。亦
以瞥地回头稍迟为恨。比已作书答之云。只
以末后知非底一念为正。不问迟速也。知非
底一念。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破魔网底利
器。出生死底路头也。愿公亦只如此做工
夫。做得工夫渐熟。则日用二六时中便觉省
力矣。觉得省力时。不要放缓。只就省力处崖
将去。崖来崖去和这省力处。亦不知有时不
争多也。但只看个无宇。莫管得不得。至祷至
祷。
又。
伏承。杜门息交。世事一切阔略。唯朝夕以某
向所举话头提撕。甚善甚善。既办此心。当以
悟为则。若自生退屈。谓根性陋劣。更求入头
处。正是含元殿里问长安。在甚处尔。正提撕
时是阿谁。能知根性陋劣底又是阿谁。求入
头处底又是阿谁。妙喜不避口业。分明为居
士说破。只是个汪彦章。更无两个。只有一个
汪彦章。更那里得个提撕底知根性陋劣底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9b 页 T47-0929.png

干他汪彦章事。若是真个汪彦章。根性必不
陋劣。必不求入头处。但只信得自家主人公
及。并不消得许多劳攘。昔有僧问仰山。禅宗
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山曰。此意极难。若
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
此根人难得。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道。若
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僧曰。除此格
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山曰。别有
别无。令汝心不安。我今问汝。汝是甚处人。曰
幽州人。山曰。汝还思彼处否。曰常思。山曰。
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返思思底。还有
许多般也无。曰某甲到这里一切不见有。山
曰。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妙喜
已是老婆心切。须著更下个注脚。人位即是
汪彦章。信位即是知根性陋劣。求入头处底。
若于正提撕话头时。返思能提撕底。还是汪
彦章否。到这里间不容发。若伫思停机。则被
影子惑矣。请快著精彩。不可忽不可忽。记得
前书中尝写去。得息心。且息心已。过去底事。
或善或恶。或逆或顺。都莫理会。现在事得
省便省。一刀两段不要迟疑。未来事自然不
相续矣。不识曾如此觑捕否。这个便是第一
省力做工夫处也。至祷至祷。
又。
伏承。第五令嗣。以疾不起。父子之情。千生百
劫恩爱习气之所流注。想当此境界。无有是
处。五浊世中种种虚幻。无一真实。请行住坐
卧常作是观。则日久月深。渐渐消磨矣。然正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29c 页 T47-0929.png

处不得。现今烦恼底。却从甚么处得来。正烦
恼时。是有是无。是虚是实。穷来穷去。心无
所之。要思量但思量。要哭但哭。哭来哭去。思
量来思量去。抖擞得藏识中许多恩爱习气
尽时。自然如水归水。还我个本来无烦恼无
思量无忧无喜底去耳。入得世间。出世无馀。
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也。父子天性
一而已。若子丧而父不烦恼不思量。如父丧
而子不烦恼不思量。还得也无。若硬止遏哭
时又不敢哭。思量时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
天理灭天性扬声止响泼油救火耳。正当烦
恼时。总不是外事。且不得作外边想。永嘉
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是真
语实语不诳不妄等语。恁么见得了。要思量
要烦恼。亦不可得。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
观者名为邪观。邪正未分。正好著力。此是妙
喜决定义无智人前莫说。
* 答夏运使
示谕。道契则霄壤共处。趣异则觌面楚越。诚
哉是言。即此乃不传之妙。左右发意。欲作妙
喜书。未操觚拂纸。已两手分付了也。又何待
坚忍究竟。以俟他日耶。此个道理。唯證者方
默默相契。难与俗子言。延平乃闽岭佳处。左
右能自调伏不为逆顺关棙子所转。便是大
解脱人。此人能转一切关棙子。日用活鱍鱍
地。拘牵惹绊他不得。苟若直下便恁么承当。
自然无一毫毛于我作障。古德有言。佛说一
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答刘宝学(彦脩)¶ 第 930a 页 T47-0930.png

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
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非特懒融如是。
妙喜与左右亦在其中。其中事难拈出似人
前。所谓默默相契是也。
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