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释宗¶ 第 162c 页
一贯别传卷三
西蜀忠州聚云寺沙门 广真 著

* 释宗

世尊拈花迦叶破颜微笑盖此花自日月灯明来至于
阿难则又倒却门前插竿矣展转相传如一灯然百千
灯明明无尽故西天所以有二十八相也末后菩提达
磨则为东土初祖熊耳之壁观髓总浚于神光黄梅之
偈呈心却传夫怀护继而有瞬日扬眉擎拳举指者或
行棒行喝竖拂拈搥者或持又张弓辊毬舞笏者或拽
石搬上打鼓吹毛者或一默一言一吁一笑者皆不离
这夜夜同眠朝朝共起的东西于日用中朝三暮四朝
四暮三耳且道今日落在吹万和尚处又作么生南山
之竹羖羊之毛卷析尘中扬缀露眼开壁上点扶摇书
单越于两夬画浮提于半刀以之驾须弥则量等须弥
以之驾法界则光充法界以之传真真不立以之分妄
妄本空试问山未产竹时地未生羊时佛未说法时驾
个甚么注个甚么曰不道驾注不得只是诸人难识。

「心经总说。」

【临济拈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等面门出入未据證者
看看只此一转语大似露出自在菩萨矣第性体冲漠
无处不周烦恼不乱禅定不寂谓其有兮则不立纤尘
谓其无兮则横遍十方非内非外而能内外非有非无
而能有无非动非静而能动静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自自)
在在者也菩萨观之而取證故名曰自在菩萨也行之
而至于究竟本源处故云甚深般若也劈破面门通身
露出举步踏著开口道著夜夜同眠朝朝共起故云
也然观者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耳照者不照之以心
而照之以虚耳返于虚五蕴即空矣空非空无之空乃
五蕴转复乎本源而同一佛性故云空也永嘉所谓无
明识性即佛性正见色空不异也五蕴既归于真空何
释宗¶ 第 163a 页
尝生灭增减故根非色质之根乃清白梵行之相也尘
非对我之尘乃无量之妙义也识非妄生之识乃恒沙
之妙用也示四谛非四谛借黄花而显相示因缘非因
缘假翠竹以现形故云无眼耳无苦集无生老也菩萨
于此兴如幻三昧而随流得性故云远离诸佛以此具
足圆觉而能住持故云菩提吹万曰本自不迷用悟作
么本自无失得个甚么昨夜龙宫熏象藏洒落须弥遍
地金持念心经者亦复如是。】

** 金刚经

「大义。」

【金刚经者乃三藏之骨髓而四句偈是经之骨髓所以
须菩提首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启四句偈之旨也世
尊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显四句偈之妙也种种譬喻
多以布施功德为较量者證四句偈之无穷也及至云
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提四句偈之究竟也
夫何以谓之四句偈也傅大士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
离身如如居士颜柄曰生死不能汩凡圣立下风在于
寻常日用中字字放光头头显露初无一点文墨污惟
有过量人方知鼻孔原来在面上以此观之则世尊亦
未尝说出欲令人不取于法相而自契本地风光者也
何往往执文泥象之流擅来肉上剜疮眼中著屑苦苦
穿凿如此或以经中见成四句偈而参者此声闻之见
解也或以随意到处而拈为偈以悟者此菩萨之见解
也又或者曰无法无非法无人无我无生无灭无佛无
众生以此无作无为而为偈者此外道之见解也在如
来则不然本自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本自无生今亦无
灭本无菩萨亦无菩萨字本无四句偈亦无四句偈字
本无菩提亦无成菩提者本来无佛亦无成佛者本无
众生亦无号众生者自性如如常住于世不容一物而
不碍一物是则名为真四句偈也且世尊住世四十九
释宗¶ 第 163b 页
年说法五千馀卷乃独难说此四句偈耶是偏本不容
说说则反落为文字而成死偈致人不去分中寻活
也若会得活的则部部字字皆为真偈即曰醍醐如
未然则部部字字皆为文字而成毒药。】

「须菩提请问云何应住节。」

【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此即文殊白椎之
请非教相启问之语也世尊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
心这一转语又令良马见鞭影而行非荅辞下注脚也
义学之师多有不会本地金刚错认如是二字或指东
画西引前结后而解所以古佛过去久矣独如如居士
颜柄释曰如是者只这是也略有少分相应不见大珠
慧海禅师初参马祖祖问曰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
来祖曰来此拟求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
顾抛家散走作甚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师
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
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
求觅师于言下自识本心若会得此经问荅即与此段
公案相合问处即住处住处即降伏何劳捕影寻踪牵
藤引蔓也向上者当著眼。】

「九种众生。」

【九种众生者有因有果多以楞严十二髅生解者犹未
得其旨也何也十二髅生即四生可统矣而后五种乃
色界无色界天人也安能以萤蚌销沉鬼神木石蒲芦
袅镜而解之耶如卵生则以迷性为因故无明凝结而
造业胎生则以习性为因故杂染烦恼而流转湿生则
以随邪性为因故欲爱浸淫而使心不定化生则以见
趣性为因故彻起善恶妄缘而入天堂地狱若有色者
谓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为因其所證
初禅天至四禅天诸天人此天人但有色身而无男女
之根绝其情欲也若无色者谓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
释宗¶ 第 163c 页
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为因其所證即无色界之
诸天人无有色身惟一灵识而巳若有想者谓不了中
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佛
为因其所證即有想天之诸天人亦无色身惟微想念
而巳若无想者谓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举慈悲喜舍
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为因其所證即无想天
之诸天人但一念寂然不动而巳若非有想非无想者
谓不著有无二法想然有求埋之心在以此为因其所
證即非想非非想天人念虽寂然不动而不似木石犹
有活机存焉此乃三界之极处也其寿泰止于八万劫
而巳呜呼其能顿开九种卓越乎三界者谁耶咦公若
知本源佛亦不相似。】

「若心取法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我人众生寿命四相有于法上解者有于相上解者有
于心识中执著处说者俱未得旨趣何也若以解前章
之四相犹可饶舌此节云若心眼法降为著我人众生
寿者似难以之分解也且如以经为法过眼观之心即
爱乐故名为取要见一取之际以何为我以何为人以
何为众生以何为寿者分之不得一之不可所以未适
邯郸切忌效走也吹万曰众生色质六根所统故六根
即我相也既有内根则有外尘所对故六尘即人相也
根尘相偶识生其中故六识即众生相也三者与生俱
生相续不断故为寿者相也夫如是则眼见色即识其
色执之不去四相一时披露矣故曰若心取法即著我
人众生寿者乃至取非法亦复如是昔西天梵志以两
手执合欢梧桐花供养世尊佛令放下著志即放下左
手之花佛又云放下著志又放下右手之花佛又云放
下著志曰某甲两手放下还教放下个甚么佛曰我教
你放下六根六尘六识志于此得悟盖根身器界无明
烦恼总由三者而有若三者解脱则四相绝矣故予教
释宗¶ 第 164a 页
人离去四者当在这里荐取。】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至无一空过者。」

【经云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
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一空过者翠
岩禅师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所
以香积世界以香饭为佛事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
翠岩这里只以出入息内供养承事三世诸佛无一空
过者三世诸佛是翠岩侍者无一不到如一不到打三
十棒诸上座还会么所谓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
报佛恩也据此老所见大似亲得如来心传供养之理
宝积经云无佛想无法想无僧想无人想无自无他想
是则名曰供养如来然既无诸想则出息不涉众缘入
息不居阴界矣吹万曰贫道无蓄物毕竟是这等供养。】

「五眼。」

【或则如来所具五眼众所见者唯知两青莲目为佛眼
而彼四眼又在何处若谓一佛眼统之则先德注云肉
眼碍非通之句难于佛分上说也且经云如来有肉眼
是佛之肉眼果有碍而不通耶在凡夫之肉眼则可倘
佛之所具似不可模胡放过关也吹万曰如来两目青
眸不异凡夫以此能知四生六道升沉因果故曰肉眼
佛性先天而天弗违谓之天中之天以此能知三界九
地差别因缘故曰天眼如来具四智證六通遍无量身
了三世事故曰慧眼如来自菩提场三七思惟转十二
行法轮宣五时半满之教末后拈花直指妙心故曰法
眼如来具足圆觉住持圆觉现入万四千相好光明藏
身坐恒河沙世界刹海金莲故曰佛眼诸仁者要得具
此五眼不可向外别求贫道吃茶时口上有眼背后摸
枕子手上有眼夜行不踏水脚上有眼玄沙云尽十方
世界是沙门一只眼尽十方世界在沙门眼里汝等诸
人又作么生看照咦。】
释宗¶ 第 164b 页

** 弥陀经

「若一日至一心不乱。」

【经云若一日若二日者皆不定之辞即若有人或一日
或二日之义一心不乱者有事有理事者谓先须敛念
合掌正身端坐住想彼佛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一心归依念佛相续不忘此心专注不为尘缘之所
扰乱此事之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也理者此念佛之时
审这音声从何处起及至念后看这音声从何处灭念
者何人审者何人灭者是谁看者是谁参来参去参到
参不得处忽然摸著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这个原是
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此理之一心不乱专持
名号也如或理事相融脱开对治则入门见弥陀出门
遇释迦折伏摄受若指诸掌也吹万曰汝若不来东胜
神州持钵西瞿耶尼吃饭入门见阿谁出门遇甚么。】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经乃世尊演说弥陀乐上功德故不可思议其量而
复举诸佛护念是经及持经之人盖此法利益广大所
以诸佛称赞大护念者护其念也一念方萌万机齐出
善恶好丑无所不为唯过去诸佛收一念复于天性护
持不动自然定慧有常故名为经经者路也此是修行
真常之路也弥陀释迦曾如此护念十方诸佛亦曾如
此护念现在众生亦必如此护念故曰所护念经僧问
云门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门云须弥山只今护念者
不知有过无过咦。】

** 四十二章经

「问沙门章。」

【经云佛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门云命在数日问佛言
去子未能为道又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门云命在饭
食间佛言去子未能为道又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门
云命在呼吸间佛言善哉善哉子可谓真为道者矣妙
释宗¶ 第 164c 页
明了曰一日无食则道绝矣前两者所言命在饭食与
数目特重在接命之处鸟足为入道之旨所云呼吸圆
者见吾子曰人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知阴阳之行度
识魂魄之所居则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循环一息之顷
而日月出入呼吸之微呼为阳吸为阴与天地同一妙
用不必求之他也此正我命在我不由乎天故世尊深
赞之者美其呼吸间未尝离道也即子思所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然间之一字最要究竟凡
人有呼吸(即有)出入有出入即有动静而曰间者乃非呼
非吸而能随乎呼吸非出非入而能顺乎出入非动非
静而能宰乎动静者也所以人之不可离道犹鱼之不
可离水鱼可以须臾离水乎人可以须臾离道乎柰何
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底游鱼忘却水为性命故
鱼不识水鸟不识空人不知道者多矣古德云人身似
乌鸦形身在虚空心在粪草若肯于粪草上拾得心回
则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不枉摩腾竺法特来东上一过。】

** 维摩经

「诊脉说。」

【人只知维摩之病为病而不知维摩之所以为病何则
薄伽梵演教庵罗树闸随心佛上拂拭无遮却有优
娑塞微妙解脱存焉维摩诘应化毗耶离城现不可思
议神通招提净行不无僧伽耶抖擞规则在焉二者得
非真谛俗谛权柄乎故维摩之病自此出也众生从无
始以来尝认为我心者乃客尘虚妄之心乍起乍灭属
无常法非我心也尝认为我身者乃四大假合之身旋
聚旋散属无常法非我身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
也我有真身圆满空寂者是也惟不悟于此故众生病
亦自此出也众生病故维摩亦病维摩病故释迦亦病
释迦病故文殊亦病文殊病故随入室中大弟子亦病
弟子病故阿难于罢席嘱累时亦病阿难病故鸠摩罗
释宗¶ 第 165a 页
什于译经处亦病罗什既病故予今日亦病矣盖予之
所病不在身心而在诊脉予以此经为四大身以释迦
维摩文殊为精神气以文字句意种种相法为病夫如
是不可无诊脉也犹虑乍入吾道者不得骨髓而按皮
肤不察疚疣而味药饵睹丈室而不入遇狮座而不升
见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而若惊若怖面东方无动如来
而若有若痴此皆不患其罔措而患其未点眼也故诊
脉之病亦由此出也今而后方知病药如幻而凡圣如
梦身不我有而心不我生一部维摩法全体众生性具
眼观来复何疑哉。】

「维摩接妙喜国土。」

【或问维摩诘不起于座入于三昧接妙喜国土如陶家
轮入此世界犹华鬘而此世界不增减不迫隘此是
神通耶寓言耶法性耶若谓神通所现则十大弟子皆
有神通孰不可现若是寓言则类齐谐怪异之事若谓
法性本具应须直指何必牵藤引蔓卖弄精魂作么请
释其疑吹万曰此张画图维摩长(者大)似掩耳偷铃亦难
瞒人瞒巳予不免为渠下个注脚然非钵外安柄也吾
想维摩四大何尝不是娑婆世界清静本然何尝不是
妙喜国土且能不起于座入于三昧所谓一念不生全
体现矣又安知无动如来境分明在目前耶幸得世尊
略露个消息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
没而来生此可见维摩巳曾带得无动老子来也盖无
动者即根本不动智也何人无之但有而不能搬运神
通耳若遇思大禅师则三世诸佛一口吞尽那里得个
馀剩的与你东抬西拓。】

「不二法门。」

【时维摩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
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据此一转语若是作家相
会不被瞒顸若是未到维摩境界等閒堕在无事甲中
释宗¶ 第 165b 页
去也盖不二者一也即楞严所谓十方如来超出之一
门也妙庄严之一路也今曰真入不二法门但不知以
默然为不二耶以无言为不二耶以无有文字为不二
耶若以默然为不二恐内守幽间犹是法尘分别影事
若以无言为不二然维摩何尝守著不语戒若以无有
文字为不二恐未曾梦见金刚经就效德山烧疏钞且
莫造次吹万曰不二法门者自观之维摩诘长者居毗
耶离城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若在
居士居士中尊乃至在于刹利婆罗门大臣王子内官
庶民梵天帝释中处处称尊饶益众生时巳示现之矣
师以方便现身有疾诸大弟子及文殊入室谈问取饭
香积借座灯王未尝离此不二法门何待于此默然无
言然后显之乎第有说时百花林里过一叶不粘身无
说时匝地红轮秀海底不生华要知默然消息则灵山
如画月曹溪如指月怎似鲁祖在水晶宫中广寒殿里
欲入门者不免学个壁观婆罗门犹较些些。】

** 楞伽经

「总说。」

【此经即以说法处为宗则一部文句皆为注解盖楞伽
者宝名也阿跋多罗者山名也此山在西域南海之中
乃夜叉鬼王所有若遇天霁赐辉则海波停静而此山
影迹全无倘狂风阵发则海雾弥空而此山愈高愈大
然非有神通者必不能上一日世尊自龙宫来偶过此
山夜叉王请座于内始演此经比时当机者则有大慧
菩萨相询以一百八问则世出世法巳尽其数矣而世
尊酬之以一百八荅则相即非相非相即相之理明矣
然李长者所立宗趣又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
之者正对说法之处理迹双显体用全披夫何以见其
双显全披也彼之南海天霁朗明则风停浪静而无山
即吾之性海心灭法空而无物是则谓之人无我法无
释宗¶ 第 165c 页
我矣彼之海心风浪骤起而有山愈涌而愈大复居之
以夜叉上者即吾之性中境触烦恼生情交颠倒起便
有名有相有八识有妄想自性缘起自性也此非人我
山而何且山中有楞伽之宝八楞而色碧又属夜叉而
守之况复无神通者睹之而莫往可见烦恼颠倒起时
形未变而心巳夜叉性未吐而识先波浪若在这里痛
处著锥疼处吃棒烦恼转成菩提颠倒变为法界即得
其真实矣此果何人耶吾性之大慧也启吾性之释迦
也演吾之正智归吾之如如故号为成自性也连山带
海通身是个自觉圣智心又何必舍此而骑牛觅牛哉
吹万曰且道海未现山时佛未说法时又作么生会无
名氏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
多少。】

「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经云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八处聚落断二根
本名害父母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
害罗汉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聚积究竟断彼名
为破僧不觉外自其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
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佛身名为恶心出佛身血或问
曰如上五法若是有能断之理所断之相则五蕴根本
与七识幽隐犹在作何休歇解脱得尽若是以无灭为
灭不断为断则又落于断灭顽空也如之何则可吹万
曰此经乃为根熟者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
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菩萨空增胜者
故宗镜云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如来藏别求真如理
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所以不曰断彼而曰究竟断
彼者总教人于这贪爱无明见惑诸使五阴七识中离
去心意识而参看是自生是他生是共生是无囚生参
来参去参到参不得处方知此贪爱无明无无明乃至
阴非阴而识非识也果到这个田地不除而除不断而
释宗¶ 第 166a 页
断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閒房春草深然则又除个甚
么断个甚么观音菩萨将钱来买糊饼放下云原来却
是馒头。】

「宗通说通。」

【古人道拈锤竖拂泥洗泥瞬目扬眉笼中鸡又云或行
拳或竖指行棒行喝成乖旨忽然棒下喝将来与吾远
之又远矣若是则以何法而谓之宗耶金刚经云云何
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老宿云依经解义三世
佛兖离经别说一字即成魔说若是则以何法而谓之
说耶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恁么时那个是上座
本来面目此似明乎宗矣又云汝若返照本来面目密
意却在汝边若我有说即不密也此似明乎说矣所以
经云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
无漏界自觉他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
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说通者谓说
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
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若知缘觉趣光明
挥发则离异不异有无等相善巧方便如影如响也诸
仁者于此会得金阙晓钟开万户至阶仙仗拥千官如
或未然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哩。】

** 圆觉经

「总说。」

【大圆觉何以称也太空无形而森罗万象太音无声而
柷敔洋洋太素无色而青黄黼黻若然者则隐处即圆
而显处即觉也以圆方觉则觉无不圆以觉归圆则圆
无不觉故我薄伽老子于此藏金藏珠万物一府死生
 状以是而正受以是而三昧若十二大士者则以是
而当机以是而咨询相与犯垩挥斤真可谓个中同一
鼻孔安得不以是而称之哉安得不以是而诠之哉。】

「文殊章。」
释宗¶ 第 166b 页

【中郎先生谓圆觉吃紧处在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
无明方成佛道且道清净觉相怎么样依若依则宛然
能所不依则与佛旨相违此处好疑予曰只须做个无
依倚的便了疑个甚么从来这个东西本是无可依者
谓不依空亦不依不空不依定亦不依不定不依生亦
不依不生不依有亦不依不有乃至不依世法佛法不
依生死涅槃此这一切无可依处是名依处也所以谓
之圆照清净觉相古德云老僧生身父母一时丧却只
是无你依倚处如或不会汝等诸人也是铁打心肝。】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中郎先生尝以此二句问人曰此知字是有心知耶是
无心知耶有心则同情识安能免轮回无心则同土木
何以能知学人透得此知字一思过半矣予曰正当
知时何曾见个有有无无之心此知正如水到成渠池
成月现非知也乃所以知也但诸人常以生灭去来有
无凡圣为实境界故于中必生必死必去必来必有必
无必凡必圣也殊不知生灭去来有无凡圣皆如空中
所幻之华本无实性从空而有从空而灭耳即妙明性
体本无生灭去来有无凡圣等相然亦不妨生灭去来
有无凡圣于中往来故即轮转而无轮转也其知亦若
是。】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或问注云知处即离处离处即觉处未识果如其说否
若实有幻可知则知亦为幻幻不离知若实有幻可离
则离亦是幻幻因离生若实有幻可觉则全觉是幻幻
从觉起如之何其可耶荅曰圆觉自性非性性有随诸
性起试观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此果真乎果幻乎鸢飞
戾天鱼跃于渊此亦果真乎果幻乎盖缘法身无相假
翠竹以现形般若无情对黄花而显相又安知鱼跃鸢
飞即天机之变动也与夫如是则等幻知于一源齐觉
释宗¶ 第 166c 页
离于化府方便可也非方便亦可也渐次可也非渐次
亦可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你
看他又是甚么面孔。】

「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

【菩萨以大悲方便现种种形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何今
世皆不能见盖菩萨心本平等随众生现众生之心如
镜镜若无垢形影随现众生心净菩萨即现所为不现
则心镜不明故也。】

「随顺觉性。」

【此章专论随顺觉性之法盖随顺即体认也然虽有凡
夫菩萨如来之别揆其得力处只在居一切时不起妄
念之句一切即指前障碍究竟得失解脱乃至有性无
性齐成佛道者是也所以如来具足圆觉住持圆觉则
于此境随往无碍此即古德所谓朝往西天暮回东土
是名禁足百花林里过淫房酒肆行是名禁足虽然如
是不曾动我这一步在以此观之若动一步即成妄也
要知此法不在除境而在忘心不在忘心而在见性既
见此性在在处处即从心不踰之妙无入不自得之理
无可无不可之道也咦且莫造次桃花流水杳然去别
有天地非人间。】

「二十五轮。」

【若云渐法用观可也若云顿法何必用观要知顿法之
观非观想之观乃恒存之观也谓此奢摩他三摩钵提
禅那三法恒存乎自性而不变非暂有暂无也何以见
之试观吾人之天性中有动自有静有动静自有非动
非静然至静之中有至动之机至动之中有至静之体
至静至动之中又有非静非动之妙存焉若是则至静
之奢摩他也至动之三摩钵提也非静非动之禅那也
即郡子所谓一动一静天地之至妙者欤一动一静之
间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欤故予不曰观想之观而曰
释宗¶ 第 167a 页
恒存之观也。】

「修于禅那先取数门。」

【此先取数门之句或有解为数念之数似觉远旨余看
此节正与大方等大集经内佛为比丘所说之义同彼
经令诸比丘观出入息见息出时即作是念如是风者
从何处来去至何处如是观时远离身相生于空相不
见内空是名内空不见我所及外色相是名外空观内
外空巳后作是念我今修习入息相巳作大利益能坏
一切内外诸色我坏如是内外色相皆是入息观因缘
也以是因缘令我不见内外诸色即是空力我今定知
一切诸法无有去处无有来处作是观巳所有觉观一
切永断此谓先取数门者即观出入息之数门也心中
了知生住等数即我今定知一切诸法无有去处无有
来处是也故此以调息之法作数门之解也然此特顺
经义解耳若是明眼衲子浑微尘世界于一身纳成住
坏空于一息看你诸人又作么生观想去。】

** 音释


(〡饴中有物日〡)

(〡合卦名)

(〡山轻车也)

(〡福车也)

(〡谷车〡也)


(〡仓动也)

(〡标红风也)
柷敔
(上祝下语栗器也)
黼黻
(上甫下弗黑白文也)
释宗¶ 第 167b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