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27a 页
No. 819
成唯识论疏抄卷第一
北京 灵泰法师 撰
言玉井者。或云巳南地有玉井。或云天泰星名玉井。
然泰即有十个星。即四角大星。盛六个参星。即四角
大者名玉井。又如法花经中。疏中返可为迢。返正为
令者。即得传书中正字以反也。此是传书中正字也。
忍字传书中令字也。今者即反正字。为忍字也。下第
一疏中有者准知。广明五乐十利法花记。窃以者。然
诸文头首。详夫。窃以。盖以。若夫。夫以等。皆是发语之
端。端者头首也。由如下文今造此论。即是发端。标举
简持指斥发端。即是端序也。然此中即约三教对辨
也。六位精微者。然黄帝登山。见一神气。龟背上有五
爻文等。乃至遂造八卦。乾三长川六短等。然此八卦
皆有三画。巳后文王翻八卦以为六十四卦。即名八
卦。然六十四卦中。即将八卦为头。以次相望馀七卦。
即有八个离八个川八个即等名以纯。若单八卦。一
一唯有三画。若六十四卦。四中即有六画。故言六位。
六位者。如上乾下川。即有六画。又如上次下离。
馀者准知。皆有六画。即名六位也。然此六位诸文书
中极是精髓微妙。故言精微也。资象翼而筌理。资者
取也。如孝经云。资父以事君。资母以事父。父则兼之。
成唯识论疏抄卷第一
北京 灵泰法师 撰
言玉井者。或云巳南地有玉井。或云天泰星名玉井。
然泰即有十个星。即四角大星。盛六个参星。即四角
大者名玉井。又如法花经中。疏中返可为迢。返正为
令者。即得传书中正字以反也。此是传书中正字也。
忍字传书中令字也。今者即反正字。为忍字也。下第
一疏中有者准知。广明五乐十利法花记。窃以者。然
诸文头首。详夫。窃以。盖以。若夫。夫以等。皆是发语之
端。端者头首也。由如下文今造此论。即是发端。标举
简持指斥发端。即是端序也。然此中即约三教对辨
也。六位精微者。然黄帝登山。见一神气。龟背上有五
爻文等。乃至遂造八卦。乾三长川六短等。然此八卦
皆有三画。巳后文王翻八卦以为六十四卦。即名八
卦。然六十四卦中。即将八卦为头。以次相望馀七卦。
即有八个离八个川八个即等名以纯。若单八卦。一
一唯有三画。若六十四卦。四中即有六画。故言六位。
六位者。如上乾下川
馀者准知。皆有六画。即名六位也。然此六位诸文书
中极是精髓微妙。故言精微也。资象翼而筌理。资者
取也。如孝经云。资父以事君。资母以事父。父则兼之。
卷一 第 127b 页 X50-0127.png

煞也。故唯敬也。若事母唯须爱之。如母唯怜爱男女。
不行煞也。若事父。即须且敬且爱。如事父也。时兼行
敬爱。如父且怜爱男女。嗔时且煞男女也。象者即是
十翼。中象下象等。然十翼中。以象为首。故今举象。翼
者十翼也。辅翼于六位也。要将十翼。方解释六位也。
言十翼者。一上象。二下象。三上系。四下系。五上彖。六
下彖。七文言。八说卦。九杂卦。十序卦等。然六位即藉
十翼。方始筌得道理也。如易中说。巳上明孔子教。次
下明老子教。二篇玄妙者。即是老子所造。道德二篇。
修行名道。道成曰德。此道德且是幽玄微妙。藉蒙列
以探机者。藉者假藉也。蒙者蒙子。列者列子。即是百
家诸子。即要藉蒙子列子庄子抱朴子淮南子等百
家诸子。释老子道德二篇。探者以手探取也。机者要
也。况乎者。此况次下明佛教。如前二劣教中。若孔子
之教。即六位为主。即将十翼以释六位。若老子教中。
即将道德二篇为主。即将百家诸子以释二篇。今佛
教中。即佛教为主。如前六位及二篇。即菩萨造论以
释佛教。如前十翼百家诸子也。非有非空者。即佛教。
然大小乘教。皆名非有非空。今者唯取中道大乘之
教。非有非空。遍计名非有。依圆名非空。
息筌辩于言蹄之外。息者止息也。取鱼名筌。取兔名
蹄。辩者。名言能诠之教言也。如藉筌蹄以取鱼兔。如
因言教方诠得道理。若得鱼兔。即弃筌蹄。若得道理。
卷一 第 127c 页 X50-0127.png

于常寂之津者。即谓真如之理体。不生不灭。又离名
言及离相状。体无相故。其体是常无灭故。又寂静故。
津者如言实际。今者真如即诸法之津际之本也。至
觉者。即是佛也。迥也者远也。照者明也。宗者崇也。主
者尊也。意说佛能远照深远道理。道理可尊重故。将
圣者。即是菩萨也。若佛即名至圣。若菩萨即名将圣
也。甄者简也。宰者辅宰。前明佛中言宗。宗即是主。今
明菩萨中言宰。宰即是百官。如下亦言我谓为主宰。
相对明之。又有本言滓者。然菩萨未断尽二障故。即
有滓秽。然佛断二障故。即无滓秽也。无言之言乃至
月悬者。即是前非有非空之教也。然中道大乘理体
离言。故芳无言。要藉经教言。方显得大乘道理。故说
之。言风者。即说经教法如风。如世言听察悬令长官
风教。警者。即是十二部经教法之风。警觉群情。然有
本云无言之言风警也。韬者藏演也。䆳者远也。釆而
月悬者。由如云披雾卷。即得见于天上月也。今因言
教。即得见于所有藏隐远道理也。非有之有者。即是
前真俗二谛。波腾者。即是诠真俗二谛言语是也。湛
幽章而海浚者。浚者深也。海喻真如之理。如见水波
腾大。即知大海水深也。若水浅波亦小。俗云一尺水
不能作一大波。今者由因唯识言教故。即显真如之
理深。若不得言教。则不知真如理也。
匪者非也。属者属着也。具体者佛也。然佛具功德之
卷一 第 128a 页 X50-0128.png

非属着具体邻智之人。方能演说唯识深妙理也。演
者说也。[(阜-十+止)*责]者即是妙中之妙。名之为[(阜-十+止)*责]也。钓者。取意
说佛教。能演得妙中之妙。钓得深远道理。则空性之
义几乎息矣。意说。上来所说中道大乘唯识之教。极
是几要。即是息心之处也。
十支者。即五蕴论。二十唯识。三十唯识。集论。分别瑜
伽论。有三卷。唯明禅定等事。更不明馀义。及庄严论
等。问十支名字谁人所作在何。问百法论。即名略陈
名数支。乃至巳后九支。皆唯此问。又问总包众义支。
与总摄大义支。名字何别。思之。然大乘中。即将瑜伽
论为身。馀唯识等论。以为支叶。若小乘中。即将发智
论迦延经为身。将六足论以为脚足也。
白虹者。即如来入涅槃时。有十二道白虹贯日。即中
心圆者是日。四畔者是白虹也。问何故唯有十二道。
不言十一道十三道耶。更问飞祲者。即恶气。谓天苟
上扫星白虹等。皆是祲也。其诸灾怪踊在空中名飞
也。素者。上句既言白。下句即言素。相对故尔。素者还
是白色。索毫者毫光。销者销烁也。宵者夜也。霄者云
霄。合是绵下化也。景者明。即如来临欲涅槃时。但是
有缘之处。皆放白毫光以照之。其所照处。不经千年
或五百年。必圣教流到也。其如佛欲涅槃时。在夜里
放光。夜中即大明。故言销景。或销于日也。线花乃至
谬日者。此下四句。即明佛入涅槃巳后。所有经教。皆
卷一 第 128b 页 X50-0128.png

花。奥者深也。殊凤讹风者。然作凤字。即令风脚里著
鸟名为凤。有人错失作其风字。即风脚里著虫错作
风字。意说佛涅槃巳所有经教错失也。贝叶者。其西
国经论。皆向呗多叶上写也。乖鱼谬日者。如俗作鱼
字应合鲁头下著火即是。若鲁头下著日。错作鲁字
不盛鲁字。意说。佛涅槃巳所有教细皆。[(厂@((既-旡)-日+口))*页]者所以义。
惟者思量义。法宝者。即是经教。斯者此也。行者行动
瞬息须臾义。坠者坠没也。此上文疏主意言。我所以
系思量。佛法须臾。行动瞬息中间即坠没。有人云行
字者非也。今是行字。即是行动之间也。若坐卧即得
久也。若行动唯得暂时也。
诞者生也。兹者此。融者通识。谓由造得三十颂。即出
生得及通融得唯识之教。秀者独秀也。晦者闇也。孤
明者即是大乘。大乘之解名为孤明。小乘之解不名
孤明。意说。天亲菩萨先方便闇于大乘孤明之解。即
向小乘中出家。而造俱舍论。以明经部师宗。示同尘
而说有者。天亲菩萨也。天亲虽向小乘宗中出家。和
光而示同尘也。俱舍论中。且明萨婆多师义。故云说
有也。解慧缚于摄论者。言慧缚者。即是所知障。所知
障是慧缚故。能障菩提。其烦恼障名为性缚。能障涅
槃。若小乘执即是慧缚。意说。天亲菩萨先示有所知
障。有慧缚故晦于大乘。即向小乘宗中出家。今者舍
小向大乘。造舍摄论。即无著菩萨见天亲病。令弟子
卷一 第 128c 页 X50-0128.png

病巳。造摄大乘论释十地经也。即是解慧缚也。表纵
者。即天亲后大乘。弥弘大乘教。令大乘得终逸盛行
也。圣者。五百年一贤。千年一圣也。疏。谈空者。上句既
言说有。下句即言谈空。亦相对也。鉴者。照也明也。意
既天亲菩萨之智。能照明一切义道。皆悉周尽。洽者
润也。意明天亲菩萨所说义。徒普利乐润益一切有
情皆周尽也。故言鉴洽智周也。玄极者。即此三十颂。
普释一切经幽玄极妙之理皆尽也。
释文未就者。但是化得三十颂。未作得长行释也。归
真者。意说。天亲菩萨入涅槃。名归真上迁。迁者死也。
意说。天亲菩萨身死。问不言中下迁。又人问言。伏惟
上□不言中下更问。繁者多也。约者少也。意说。天亲
菩萨造得颂。其文极少。其义极多。泉源者。然此唯识
论。即是一切诸法之根源也。重秘者。秘藏也。意说。佛
初灭度。得其唯识道理。一迥藏隐。今又天亲灭后唯
识之理智。第二通迥藏隐也。故云重秘。
爰者于引。即引于护法等也。液情者。如水澄净故。即
卷一 第 129a 页 X50-0129.png

者。八转声中除却第八汎呼声。取前七声也。激者请
也。由如将击钟。其声乃发。若有人请菩萨。菩萨方说
法也。河辩者。然此菩萨所有辞辨状若悬河。赞微者。
即此十菩萨。造长行释。赞此唯识三十颂微妙之言。
神者心也。八识者。然菩萨声闻各有四藏。故有八藏。
菩萨中一明定之处。即名修多罗藏。二若明戒之处。
即名毗尼藏。三若明慧立之处。即名阿毗达摩藏。四
若杂明戒定慧处。即名杂藏。然声闻藏中。亦有四藏。
缘觉乘中不立藏者。以无别经教也。净彼真识者。其
唯识道理。先未虽有得名真识。由未成立唯识教故。
不名为净。今者造唯识论教。成立唯识道理。乃名净
彼真识。真识不唯约依他起性。圆成性名为真识。三
三性性总名真识。三性总名唯识也。雅者正也。权实
者。今明唯识中有二。一者云。不定性二乘为权。顿悟
菩萨为实。二云。若他受用及变化身为权。自受用身
法性身名之为实。然唯识论中。三身具明也。陵者蔑
也。今唯识论更高高妙。即陵蔑鹫峰。鹫峰者即耆阇
崛山也。理洞希夷者。视所不及名希。听所不及名希
夷。此文即用老子之语。掩者覆障。龙宫者。意取于海
其唯识理深邃。即深于大海。若理高于山也。又解云。
龙宫中多有经论。今此唯识论。更胜龙宫中经论。或
可鸟兽相对。前句言鹫。鹫即鸟。后句言龙。龙即兽也。
纲者纪纲。领者衣领。门即能管衣如要即是衣袖。衣
卷一 第 129b 页 X50-0129.png

领要用也。索者消索也。隐者藏也。诸经论中所有索
藏隐之义。皆在此唯识论中极得。掇者拾掇也。奇者
奇异也。其唯识论中。即能拾掇得诸经论中所有奇
异之义。皆在唯识中提录得也。三量者误现量圣言。
将此三量。破斥外道道靡旌如两陈战时。若军得胜。
即旌幡坚也。其军退弱者旌幡预。即位摩摩者位。二
因者。即是因明论中生因了因也。意说。因明宗因喻
三之道理。由立论者言生因。即生歒诸者智了因。由
如诵泉相似。即将因明生了二因。以破小乘。小乘退
弱而不依徒。辙。牛踪曰躅。车踪曰轨。问靡旌乱辙。出
何书文。更问仪者拟。仪天地而齐载者。天能覆地载。
意说唯识道理。拟仪天地能覆能载也。孕者含也。即
如母腹中有子。名为怀孕。与黄河争流者。其黄河水
流极是迅速。我今此唯识论。诸方流行。更速于黄河
水流也。而与黄河争流也。有本云黄河流者。潢者是
积水名。在流东污者。汉水名也。此二水并流。故云潢
污争流。污字是绵字上声呼也。又有本云黄绳。绳者
忽。雷霆者霹雳。如忽雷霹雳发音响。唯得近处知闻。
我今唯识论名响远名遐耨振。故名当迁竞响而巳。
昔在周照王佛即生也。在周穆王时入灭。夜中放光
隐却星宿之光。当尔之时。佛法仍未至此汉国。閟者
藏也。至道者。即是佛法也。郁者盛貌也。汉日通晖。晖
者光也。即如佛放光所照之处。经千年巳佛法定至
卷一 第 129c 页 X50-0129.png

此土。像者。若正法五百年时。佛法未到此间。至像法
中方到此土。遐者远也。被也。及也。
译经律义者。次下文即明上故。自从佛法东流。翻译
经僧。乃有三百馀人。由如河流之而不沙绝也。继武
者迹也。从西国译经之僧。而脚踪迹相续也。故书云
堂上布武。堂下接武。武者是迹。如人见君王官人时。
若至堂基下行时。脚移一尺地不得作步。不是宽行
大步之处。若被唤上堂基下行时。即脚跙唯移一寸
二寸地。不得移一尺地也。多觌。觌者见也。葱右者。若
葱岭巳西。即巳名葱右葱岭巳东即名葱左。英者英
彦即是评经之僧。此文意说。上代巳来。或有葱岭巳
西鸟长国等僧。或是馀边国僧等。此等皆是胡僧。不
是真婆罗门。亦不是梵语。来向此间译经。此间人无
不梦见五天竺国中诸英且等。亦不闻真梵语。亦不
见大罗汉菩萨也。今者大唐三藏法师。一一亲至五
天竺国。见诸英秀等。亲承教授。解真梵语。壤者立田
地名也。葱岭巳西小边国中。既总是胡。言音不正。不
卷一 第 130a 页 X50-0130.png

宫羽者。即是五音之宫。宫商角徵羽等。花者大唐国
名花夏。戎即西诸边国。皆名为西戎。不是真婆罗门。
亦不是五天真语。故此国南边诸国。即名南蛮。北边
诸国即名北狄。东边名东夷。西边即名西戎。此文意
说。将西边国戎胡语。翻译作此间花夏之语。混杂令
同。亦讹谬。以不是真梵语故。文字天悬者。若中天竺
国中书字皆是天书。所有言语皆同天语。而梵王之
语故。五天竺国者。此云月支国。如天上月极是清凉。
能除热恼。一切贤圣皆于五印度国出世。能除众生
烦恼。若此汉国中字即是人作。即是古者苍缬等造
诸。语是人语。所以古来将天竺之天语天字。译同此
方人语。或即错失也。昧者闇也。形声者。即是亦书形
声字。所谓象形转注等字。胡者。即是巳西边国胡僧
之语。晋者。即是此方汉国。意说古者巳来。所有翻译
之僧。皆是巳西边国胡僧。唯解胡语。不解梵语。即将
胡语而译翻经。然晋多错道义也。糟者酒糟。粕者。糟
中元有好味名粕。但得少许糟粕。不得幽玄之处也。
爽者失也。
鸿者大也。硕者大也。若大疑即如雾拥。若大滞即如
云凝也。如大雾拥。如大云凝。则不见天日。若有大疑
大滞。则不见甚深道理也。幽者幽隐。绚者。五边文綵
也。屡者数也。此文意说。其义理中所有幽隐文綵。上
来数数陈说。详者说也。所有道理略说可知。
卷一 第 130b 页 X50-0130.png

含章。章者文章。萃者聚也。意形三藏法师与馀人聚
集之处。其三藏名。即出于馀人外。烛者眼之所见名
之为烛。搏者拖取。灵台者。即是中心。意说。三藏法师
心眼能取义理之心髓三年。畜者畜也。德谓道德。宗
者尊也。意说。唐三藏身中畜积道德。居其尊位也。漪
者水也。沼者池也。意说。三藏身中有智水。涌而无尽。
骛者举也。三轮者。谓神通教诫记心。躅者车踪曰躅。
迥远也。晋者进也。金沙即是西方阿利罗跋提河。河
中有金沙也。此一句意。说。唐三藏。远进向西方阿利
罗跋提河边去。此中晋字。唯于评中云晋者进也。其
准著走绕之进字。与晋地之晋字。此二个字皆同是
进去也。八解者。即是八解脱也。意说。三藏身中。有八
解脱之中。真波者即是水也。辽者远也。玉井者。即西
方有一国。中有其玉井之事。意说。三藏远向玉井去
也。即玉井与上句金沙相对也。躯者身也。殉者求也。
意说。三藏忘却身上疲劳。以西方求法也。委者杖托
也。祈者请祈求也。通者通达。意显三藏杖托三宝。而
发祈愿。得通达也。
冥契天真者。意说。三藏冥契而通达。得契天心而愿
满也。微者少也。资者取也。习者学也。意说。三藏至彼
西国。少用功夫。多学得学问经论也。匪者非也。摛者
布也。异者别也。此上句即显三藏智慧宽。非但智慧
宽布。神灵之人。方显与馀人别异。故言显异也。固者
坚固也。蕴者聚也。迢者远也。祥者善也。此一句即叹
卷一 第 130c 页 X50-0130.png

方身远逝也。
备者阔也。践者履也。神者即是佛菩萨诸圣弟子等
是也。踪者迹也。意显三藏至彼西国中。所有圣人踪
皆悉周遍。兼履践也。穷探秘府。秘府者。即是佛菩萨
圣人等心中之事。意显三藏往彼西国。能穷尽探取
得佛菩萨心府中秘要之事。觌者见也。先贤者。即是
此国中上代巳来诸法师等。枢者枢机。此巳上二句。
意显此方上古大德未见之义。三藏皆贯达。在情府
枢机之等。曩者往也。遗者失也。次二句。意显古来大
德所遗失之义。三藏并包心极也。
志者意志也。弘者大也。抚者接也。此文意说。三藏本
意誓愿意志大抚接众生。此巳上文。即赞三藏在西
国时事。言旋旧邦者。此巳下文。即显三藏即从西国
还本国也。德谓道德。简者当也。此文意说。三藏道德
契当天子之心。延者远也。天藻者。意说。三藏先有天
生才藻。不犹人孝。宝偈者。即是护法所造得唯识三
十颂释。护法既于菩提树下欲死之时。造得唯识巳
来。未出流行。是时菩提树下。有一五戒贤者。独自供
养护法菩萨。经于三年。时护法即将此唯识释以报
贤者息。是时贤者得此唯识释巳。若馀人远看此释
者得金钱。若有近看此释者。即金钱更多。巳为敬重
此释故。故下疏文言。制此释者。虽十论师。于中护法
声德独振。馀人皆不得此颂也。如枢要中说。后时三
卷一 第 131a 页 X50-0131.png

虽不得金钱。即与三藏唯识释也。南赞者。三藏既得
此唯识释巳。广向南天竺国天子。赞叹而广流行。金
牒。问此言帝心者。为是西国天子。为是此国天子。若
言此国天子者。三藏既别此国。何故下文言南赞。即
说宝偈向南印度境。若言西国天子。其三藏未来此
土。何故前文即言言旋旧邦。应问。如愚意者。未来之
日。向南印度流行。即谈彼此亦无过也。金牒东流者。
即将唯识释。来向东本国也。畅者说也。翳者障弊也。
荡者洗荡也。疑者气也。意说。上古巳来。所有疑惑气
气铙铙有多也。缛者即五色缛也。思者智慧思。此字
应去声呼之。颖者超拔也。弹者押也。驾者动也。此文
意说。三藏道德。能押得馀人头也。意说。三藏于众人
中最独拔也。陵者欺陵也。掩者覆障也。意说。三藏身
中道德知解。即欺陵掩却舌千古巳来也。
讵与夫者。即是语之端序。犹如窃以盖等意势相似
也。家依者。即真谛三藏。梵云真谛。此云家依。骧者上
也。誉者名誉也。擅者独也。美者好也。声明者即是声
明论也。此文意显真谛三藏当时虽得胜上好名誉。
此人更不普解馀经论。空独善解声明论。如闻鸟鸣
即解鸟语也。童寿者。即是罗什法师也。梵云罗什。此
云童寿。芳者美好也。徒者空也。中观者即是中观论
百论十二门论等。意说。罗什法师。虽得妨芳名。唯得
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等。更不善馀经论也。意及显
卷一 第 131b 页 X50-0131.png

句之辞也。
斯者此也。汇者类也。意说。此唯识论本。类有其十师
释。以糅作为一部也。商量也。攉略也。华者即是此方
汉国名。花夏心处。梵者即是西方梵语。诠者诠量也。
此文意说。三藏翻译唯识论时。即商攉量陈汉语梵
语。诠量音声轻重。而翻译也。陶甄诸义之差别。甄者
成也。意说。三藏译此十师义者。十师义不同者。即于
唯识文中。释一个义文处。宜多有义有义等。即简三
个五个有义也。即如释种子中有三师义等是也。有
十一师之翻者。叶者和也。意说。三藏译唯识时。若见
释一义处。十师皆同一解者。译论之时。即和十师义。
同着一个有义处。不着多有义也。宏者大也。纲者纲
纪也。
言成唯识者。且举大纲。旌者。如见旌即知下有天子。
如见旌幡即知下有将有军。如见成唯识言即知下
有唯识论也。镜者鉴照义。简二藏者。既言论者。即简
却馀经律二藏。独标论藏。为功德者。即释成字。成者
即成立得功失也。故别行教迹云。成乃能成之称。建
大义之鸿猷。大觉者大乘也。或是佛地。旨意志也。隆
者高也。意说。有无外境唯立识者。即是大乘意志高
远也。本颂成者。有三十颂得成立者。即得中道义显
也。着者显也。
泯相者。泯者摄也。摄即摄相分但言唯识也。执有者
卷一 第 131c 页 X50-0131.png

者。即是损减。执真者实道理也。滞空者乖其实者。即
是损减执也。下言实者。与上句真字相对也。晦者闇
也。长溺二边者。即便溺在增益边损减边也。藉此成
彼名成唯识者。其此三十颂。名为唯识。其长行论。名
之为成。即将论而成立三十唯识。故言唯识之成也。
三摩娑者。即是六释中依士释也。梵云三摩娑。此云
依土释也。然梵云煞三摩婆娑此云六杂合释。
苏漫多者。是梵语。即是八转声中。第七转依声中。属
主释也。宾者歒论者。主者即是立论者。云烈者。立者
歒者。立歒者两伴作行座也。夫言论者。必有宾主击
物。有立有破。名之为论也。旗鼓载扬者。夫论义之法。
由如两阵相战旗幡打战鼓。即有一退一胜。论义亦
尔。即须打钟集众。有立有破。有胜有负也。幽关洞开
者。因于论议。所有幽隐难解之义。皆得解之。而得洞
彻也。[(阜-十+止)*责]者妙中之妙也。以教成教者。即论长行教。而
成立三十颂教也。资教成理者。资者取论长行教及
三十颂教。而成立唯识道理。即成是论者。成者能成。
能成即是论。长行及三十颂理。是所成也。论者教也。
即是前长行论文。及三十颂文是也。意说。即能成是
教。故云即成是论持业释也。理门成故。
以理成理者。以理者即是长行理也。成理者即是长
行理也。成理者即是三十颂理。意说。将长行理而成
立三十颂道理也。因理成教者。即将长行道理及三
卷一 第 132a 页 X50-0132.png

成也。即理名能成也。云论者是所成也。论即是教故。
即理是能成。教是所成。故言是成之论依主释也。
惭者惭愧也。融者即古融法师。恺者即古恺法师。疏
主意云。我羞惭古者融恺等法师。忝者预也入也。陪
者陪随也。译者即是翻译经论也。采者执捉也。觚者
即是俗间八楞木之觚章也。小儿欲作学问之时。即
于八楞木上。写着二十五家章。其小儿即骑八楞木
上书字书着八楞木上字书。书着八楞木上书字若
遍即须拭却。拭却着八楞木上字字巳。又更书之。此
小儿大巳即成身德。管领众人。以作头首也。故急就
骑章人。如翻经院里亦有木简子。长三四尺如欲译
经之时。汉僧手中执着木简子。若闻婆罗门僧翻出
梵语巳。汉僧即书着木简子之上。既书得字巳。众共
商量此语。此语道理若正。即写出来经论。若语不真
正。即拭却简上字。更遣婆罗门僧译出梵语。书着简
上。众还商量此文。意说。疏主自谦云。我无知解。当日
之时。滥倍随位馀人。入译经院里。执捉木简子也。又
云觚者。即是笔管。意显疏主在翻译院中。执笔管译
经也。颜游者。即孔子上足弟子。颜回及子游也。此文
意者。疏主自云。我之学业。即惭谢彼孔子弟子子游
颜回也。
厕者预也入也。即是入流行义。资者取也。函者。即是
法师在众中说法时。法师座前。又须有少多空地。容
卷一 第 132b 页 X50-0132.png

坐也。杖者即是法师手执如意杖也。疏主自谦云。我
谬预入法师行流。登高坐上。把如意杖也。属诸雅吹
雅吹者即是乐之总名。滥竽者笙也。此上二句。意说。
如古者齐楚王。极爱音乐。广集散乐。令遣作乐。时有
一人。虽不解作音声。亦把笙吹。是时楚王。即别唤此
人。令遣吹笙。时人答曰不解。王责曰。既不解吹笙。何
笙须把笙。答曰。见王爱乐。是以把笙悦王意也。王亦
不嗔也。此人把笙滥馀乐人也。又如国家大常进音
声人集拟作乐时。若人手中把管篌筝等者。守门者
即放入门。守门人若见人手中不把乐具者。即不放
入太常门也。若有馀人。欲得入太常门。着散乐者。即
亦手里把笙等。滥馀散乐人。守门人见此人手中有
乐具。谓是音声人。亦放入太常门也。众生言。我亦尔。
触事无知。亦滥入翻经院里也。领者。自着巳身名领
也。身名。良工者。即是工巧。此文意说。疏主自谦云。我
实无知。谬预译场。由如有人不解巧作。滥把斤斧。而
惭王名作木作等事。
凡斯纂叙者。即是造章疏也。指麾者。蒙三藏亲加指
授教示也。庶玄鉴来英镜详者。疏主云。我造得疏巳。
巳后有玄鉴若英贤人。来鉴知其是非是也。巳上释
序了。
自下入文。机有三品不同者。然佛三时说法。皆被二
种人。谓不定性渐悟人。及定性顿悟人也。如不定性。
卷一 第 132c 页 X50-0132.png

终。即具三根也。如初闻鹿野四谛法轮阿含经等。其
憍陈如即名下根。而初入圣故。于初时中亦有定姓
声闻而得圣果。此定姓声闻。从始至终。唯名下根。不
名中上根也。又如初成道巳说华严经等。亦有声闻
得声闻果。亦有发缘觉心。不言得果。亦有顿悟菩萨
而得入初地等。故知初时亦有顿渐也。次于第二时
中。说大般若经等。亦有憍陈如等。闻此经巳不著于
法。其不定性憍陈如等类。即名中根。于第二时中。亦
有定性声闻而得道果。亦有顿悟菩萨而得道也。故
知第二时中亦有顿渐。于第三时说法华经等。其不
定性憍陈如等。闻说经巳。回心向大。即名上根。当尔
之时。亦有定性声闻得声闻果。亦有顿悟菩萨而得
入初地等。故知第三时中亦有顿渐也。若有不定性
人。如憍陈如等。经历此初中后三时者。此一人身中。
约始终前后次第。即具有三品根也。于三时中。有顿
悟声闻而得果者唯名下根等。顿悟菩萨。或名中根。
或是上根也。则一人身中。不具有三品根也。疏阿笈
摩者。若大小经。得名阿笈摩也。传者。从上代诸佛展
转传来故。然小乘人结集之时。即取佛一代所说。即
立四阿笈摩。即是四阿含经是也。若四阿含经所不
摄者。即名零落经也。问一切经皆得名阿笈摩。何故
小乘结集。即取佛一代所说。名阿笈摩。大乘中结集
一切经中。即不名阿笈摩。答大乘亦说。所以法华经
卷一 第 133a 页 X50-0133.png

疏云彼闻世尊密义意趣乃至由斯二圣互执有空
者。二谛者真俗二谛。谓者真俗二谛。谓小乘执有。清
辨执空。问如来当时说第二时教竟。未说第三时教
时。未知当时即有清辨二圣出世以不。若言有者。如
何论中乃说佛灭后方分趣二十部小乘等。及佛灭
后。清辨菩萨与护法菩萨方始出世。若言无者。佛灭
后方始出世者。佛在时巳说第三时不空不有教。其
小乘清辨。既在后出。亦合闻之。如何更互执有空。又
如何疏中又言如来为除此空有执。于第三时演了
义教。又佛应机说法。只可先起执。后说教除其病。病
在先药居后。不可先说教药后起执病病既未起。乐
何所除。又问拨二谛为空。未知为是小乘。为是清辨。
答言二圣者。即是一类圣者。闻第一时有教。即执诸
法有。又有一类者。闻第二时空教。即执诸法皆空。故
名二圣也。如佛第一时教时。即有声闻而得于果。而
执第一时有教。次于第二时说空教。亦有新闻空教
而执于空。亦有闻第一时有教巳而重闻第二时教。
便执于空。后说第三时教。亦有闻第一时有教第二
时空教巳。而重闻第三时非空非有教。亦有一类。唯
闻第三时教。而不闻前二时教也。若准深密经。初时
度声闻。第二时度大乘。第三度三乘。然佛灭巳。亦初
第一时中。诸部小乘执诸法有。次第二时。即龙猛等
说诸法空。次第三时。慈氏说瑜伽等。即是不空不有
卷一 第 133b 页 X50-0133.png

理也。妙能留舍者。于染分依他恶法。即皆令舍却。若
净分依他好法。皆留著也。
疏云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功德者。问如何名功德。
答言由施设功夫气力方得者。其德应作得先先得。
又有为之法失无功德。可由设功夫新得。可名功德
其无为上失。有功德。不由利生。不由设功夫。方得功
德。如何得名无为上功德。问为證唯识而引文处。何
文中而引此出现经。答即下云如来无垢识颂是。六
经未知。下论爰引六经乃至集论等。为證明唯识等
者。问如下文證中。更引起尽经多界经解脱经等。及
馀论等。何故此间。但言六经十一大论。何故更不列
馀经论耶。答今此六经十一论。唯成立唯识理。所以
此中但说六经十一论。此六经十一论中。说有唯识
道理。若馀多界经等。唯成立种子。亦不證成唯识道
理。又如起尽经。唯證成触受等事。亦不證成唯识道
理。亦缘起经等。但明十二支。亦不明唯识道理。所以
此中不说馀起尽经论等耶。了相大乘者。显现说故。
不显现故。名不了相也。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
者。问如何约理以辨三时。答證有浅深故。实无三也。
即有三时年月前后者。问既言年月。于何年何月说
第一时教。乃至于何年月说第三教。既言年月。出何
圣教。答但总相立有三时。亦不立年月也。此约多分
者。准华严虽名顿教。五百声闻亦在会座。于中亦通
卷一 第 133c 页 X50-0133.png

馀经中。若明顿悟亦名渐悟。如华严经中。虽名顿教。
唯明顿悟。其五百声闻亦在会坐。故知亦有渐悟。又
如法华经中虽渐悟。于中亦有顿悟。故诸经中。若明
渐悟亦明顿悟。顿悟处亦兼明渐悟。必无经中唯明
顿悟不明渐悟。唯明渐悟不明顿语者也。證阿赖耶
者。问若是真如。可得言證。既言阿赖耶。如何名證耶
答但證解。故名證也。及不定性趣菩萨者。然不定性
中。有其三类。如有一人。有声闻性。兼有菩萨性。或有
独觉性亦有菩萨性。或有一人。具有三乘性。此三类
不定性。即唯识教被之也。或有一人声闻性亦有独
觉性。无菩萨性者。此人唯名不定性。则唯识教不被
之也。故疏中言不定性趣菩萨者。意简此人也。
疏如上教制三十颂者。即指上文六经十一论。天亲
菩萨。依上六经十一论。造三十颂也。故下文若證成
有唯识理处。即引此六经十一论文也。识有非空者。
非但能变之识名为唯识。其所变之识亦名唯识。今
有此二种唯识。故言识有非空。境无非有者。非但无
心外遍计所执之境。若执能缘唯识真实有者。亦是
心外境收。故今显此二种心外境也。问虽具明诸法。
而不离识。既言识。为是本识。为是八个识。为说百法
皆不离第八识。为不离八个识。云云。谓佛慈悲本愿
缘力者。即是如来因中。行菩萨行时发愿。愿众生谓
识上有文义相生。故佛虽不说法。由佛本愿缘力。又
卷一 第 134a 页 X50-0134.png

文义相生。其可闻者。自意识上文义相生。似如来说。
故如来实不说。此师许十地菩萨有漏心中皆得说
法。又此师即不许小化佛大化佛他受用佛等说法。
即资粮加行十地菩萨等。皆各其可闻者。自意识上
文义相生。龙军论师说。如来有十七界。而无声界。为
不说法故。然诸声名等皆是戏论法故。佛无戏论法。所
以无声名等故。然佛不说法故。约佛说法无声者。唯有
十七界。而无声界。若身中亦成就声界。若约身中。即
有十八界也。问大定者。八定中何定。大智有四智。正
后何智。大悲有四无量悲。大觉是何悲。思之可解。此
师说唯有大定智悲。如何得有馀十七界蕴处等。答
约身中成就说。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者。即
是菩萨后得智上。有文义相现。即无漏也。我成佛来
不说一字汝亦不闻者。此言是众生语。非如来说也。
论说聚集显现为体者。此师意说。即是众生自识聚
集显现为体。言不说者是密意说者。此文即护法等
菩萨会违。然护法云经中说佛成道来不说一字意
者。意说。诸法体性离言。故言不说一字。密意语也。据
实如来实说法也。然范法师。禅基法师。花唯识疏中
说。无性龙军师言佛所说。非也。今应分别。然龙军师
意说。佛唯有大定智悲。无色声功德多。亦无他受用
化佛及自受用佛。唯有法身。无不说法。即众生识上
文义相生。然无性菩萨意者。即许佛有十八界。亦许
卷一 第 134b 页 X50-0134.png

名句等为教体。然不取佛说法者本质声名句文以
为教体者。略有二义。一者能听者。即初地巳上菩萨
有漏善心。及无漏心上。教法聚集故。然无性摄论。既
明十殊胜。皆约入初地菩萨他法。所以取初地巳上
菩萨为能听者。然佛识心上即无聚集。所以不取能
说法者本质名等为教体。故彼论云。闻者识上直非
直说聚集显现以为教体。二者若聚能听者影像名
句等为教体者。即转成唯识道理。若取能说者之识
之上之名句。即离能听者识心上解。既离识即唯识
不成。为破小乘执离识外别有名等为教体故。唯取
能听之者亲影像名等为教体也。言增上生。彼论亦
有两解。一云即取佛能说者识心上名句等。与能听
法者识心上解。为增上生。二云即取善入菩萨。既能
为诸菩萨。说摄大乘品。即取善入菩萨口中所说名
句等。与馀能听法菩萨识心上解。为增上生。生者缘
也。若基法师。唯识疏中即言。护法菩萨。唯取佛说法
者本质声。以本质教是无漏故。不取能听法者影像
声名等以为教体。以影像声通漏无漏三性等故。有
测法师。唯识疏中即云。护法菩萨通取能说者本质
声名句等。及能听法者声名句。即双取本影二声名
等以为教体。或宜闻者本愿缘力者。问此护法亦言
本愿缘力。与前无性有何差别。又为是众生本愿缘
力。为是如来本愿力耶。答若无性。即约佛本行菩
卷一 第 134c 页 X50-0134.png

生心识上有文义相生。即佛不说法。众生识上有文
义相生。即约佛自发愿也。若护法。即约众生有善根
故即发愿。愿我常闻佛说法门。既众生由发愿善根
力故。即令化佛识上有文义相生。既佛识上有文义
生。即为众生说法。令众生闻法。故别。问蕴处界相对。
十二处中。即言法处所摄色有五。何故十八界中。不
言法界所摄色有五种。答五蕴中。行蕴所摄色有。亦
有五种耶。我未所说乃有尔所者。我所说如手中叶。
未所说法如林中叶。意问如来说法者。胜摄彼林。若
旧云尸首林也。然胜摄彼者梵语。此不翻出。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者。二识者佛及众生。犹如
来悲愿增上力故。遂应众生机。为之说教。即是佛增
上力故。犹众生善根力增上故。遂感如来为之说教。
即是众生增上力故。意展转。谓馀相续识差别故。馀
者听者之馀。即佛菩萨是。相续者身也。识者教也解
也。犹如来有教。教解差别故。令馀相续差别识生。令
馀者说者之馀。即众生是。相续者是身也。识者是教
也。此文意说。谓馀佛菩萨解教差别故。为有情说。令
馀有情心中。解教差别而生也。是展转法轮不绝。巳
下准知。
一摄相归性者。说一切法皆用真如为体故。说一切
法皆由于真如也。于弥勒亦如也者。至及也。意及弥
勒亦用真如为体。维摩经意说。维摩语弥勒云。我闻
卷一 第 135a 页 X50-0135.png

可以心得。乃至广说。乃至三世中。何生得受记。若过
去巳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又约真如为问。若弥勒
得受记。一切众生应受记。何以故。一切众生。亦真如
为体。则弥勒与众生无别故。一切皆受记也。三摄假
从实如不相应色心分位者。然不相应依色心之上
假立。即将不相应假法而就于实。四性用别论者。为
是百法中实法为性。假法是用。如何名性用。答用谓
作用。性谓体性。然有作用无体性。谓百法中。二十四
不相应行。忿等十法。及不害等假法。此等法但有作
用而无有体。且如命根。但有任持色心不断之作用。
亦无实体。若灭定。但有防心不起功能。亦无实体等
也。有体而无用。谓虚空非择灭等。此二就实言之。即
用真如为体。虽虚空等有体。亦无别作用也。有亦有
体亦有用。谓百法中。贪等遍行别境。及善中有实体
者。此等亦有实体。亦有作用。别论者。即约体用以别
说有百法。论者说也。如愚意。百法体中。实法名性。假
法名用。性用别质。质者体也。意说。性用假实别体故。
即建立有百法也。四性用别论色心假实各别处收
者。色心各有实体。假法别有假体。即由立有第四性
用别论门。即建立得蕴处界。以色心各各别处摄也
及建立得百法也。以色心假实性用各各别处摄故。
故建立得百法也。且如百法中二十四不相应即是
假。六无为中。前五无为亦是假。第六是实。十一善中。
卷一 第 135b 页 X50-0135.png

不定中。寻伺是假。二十随中。小十大三是假有。然百
法中。自馀三十九法皆实。馀五十一法是假。如论中
自释。故由第四性用别论门。假实别明故。即有百法
也。馀蕴处界假实。随应准知。皆得建立。若如第三摄
假随实门。其百法中。唯得有四十九法。即具五十一
假法。故亦不得成。馀蕴处界准知。法处法界行蕴之
中。皆具少分假法也。若准第二摄境从心门。百法中
唯得有八识。即具九十二法。五蕴唯得有识蕴。具馀
四蕴。十二处中。唯有意处具。馀十一处。十八界中。唯
有七心界者。即具馀十一界。若准第一摄相归性门
百法中。唯得有一真如。无为不离如故。即具馀九十
九法。处界之中。唯得有法界法处。具馀十七界。十一
处及五蕴等。若不成也。故有第四门。即不具诸法门
也。
瑜伽论说色蕴摄彼十处全等者。色蕴中。摄五根五
尘十处法处少分。摄得法处五种色。所谓极略等五
也。自识所变则是第二摄境从心者。此即是前龙军
无性师说佛不说法。无无漏教法。但前闻者众生自
识上有文义相生。此师意者。即无本质无漏教。但有
众生识上所变有漏教也。故众生自识所变。即是第
二摄境从心也。并言佛说乃是第四性用别论者。此
文即护法正许佛说法。佛说法时。即有闻名句等。声
即色蕴摄。名句等即行蕴等摄。故假实之法各别处
卷一 第 135c 页 X50-0135.png

夫及七地巳前有漏心听佛说法。其闻者识上声名
等。皆是有漏名等为似法。十地共用无漏后得智中
闻法。其声名句等既无漏。应是真法。如何言闻者似
法说者真教者。即佛说之教。皆是无漏声名句等。无
漏教法。即名真教。此似法皆本从法界中所流出也。
如来有大定智證真。遂起后智。观诸众生。即起应化
二身。说诸教法。此教法从真如所得。故證真能伏灭
烦恼。依此教法。亦能伏灭烦恼。与真如相似也。
如对法说成所引声者。即此中引此对法论者。意證
成前第三摄假随实门故。名句文三。亦是声上屈曲。
离声无别体故。摄假名等而从实声故。名句等体即
是声故。第三摄假实门。但说于声。不别说名等故。对
法亦云成所引声。不言所成引名句。其对法中。亦是
摄假随实也。成所引声谓诸圣说者。谓诸圣者成就
道德所引出音声。或云谓佛为他众生说法。即佛成
就说法之声也。若从所闻有漏心变者。如佛说教法
之时。其佛所说教法。本质是无漏。其二乘凡夫等。有
漏心中。听闻佛说教之时。遂自心上变起有漏影像。
教法亦是有漏。或从能说者。即凡夫二乘等。有漏心
中。为他说法。亦是有漏文义。十地菩萨在无漏后得
智中。闻佛说法。其佛所说声名句等。本质即是无漏。
其菩萨无漏心上。变起影像相分声名句等。亦是无
漏也。若十地菩萨。在无漏后得智心中为他说法时。
卷一 第 136a 页 X50-0136.png

皆是第八识有漏相分。所以十地菩萨无漏后得智
中。为他说法声名句等。是有漏也。此巳上有漏心中
闻法。及有漏心变。及为他说法等所有文义。皆依他
相名等摄也。又问十地菩萨。为他说法声名句文为
是有漏。为无漏。答其十地菩萨。与他说法时。其声名
句文本质。既是有漏第八识相分。所以声名句文皆
是有漏。若十地菩萨妙观察后得智中。为他说法时
即后得智上。亦变起影像声名。影像声名即是无漏。
有二乘十地菩萨。于佛边听法。通漏无漏。如总聊简
章说。或无漏说正智所摄者。唯无漏心中为他说法
所有声名句。及有无漏眼等色法。皆是无漏。即正智
相名所摄。其相名通漏无漏故。相中摄法最宽。广如
瑜伽论中。问答决择也。
此所诠体谓唯识境正行及果者。境中即摄得五尘
及真如理。五尘及真如理皆名为境。真如是正智
所缘之境也。故境界故。若名摄得一切法尽。所以今
者但言境而不言理也。行中唯摄有为。亦摄得道理。
圣道谛亦名道理也行中不摄得真如理也。其果中
亦摄得真如涅槃理。亦摄得四智菩提。故说果中摄
二种理。一者法身理。即是真如理也。二者菩提理。即
四智也。故果中亦摄有为无为。行中唯摄有为。境中
即摄得有为无为。故说境行果三摄得一切尽也。一
者声二者善字者。然此中引此十地论声善字者。立
卷一 第 136b 页 X50-0136.png

所有声名等皆是无漏也。善字者。善字之中。亦摄得
名句然即此又善声善字。即是佛菩萨无漏声名句
文。以无漏声字等。成法实体也。
能断金刚波若论说我法是善汝唯无记等者。即是
天亲论颂云。虽闻无记法。而说是彼因。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意说。小乘说如来名句文是无记是有
漏。大乘说有漏名句文即是无记。虽闻此者。无记名
句文。即是作菩提之正因。若如来名句是善无漏。所
以受持一四句偈。胜舍恒河沙身命。然天亲无著论。
皆释能断般若经。金刚即通能所断。若有漏闻思修
慧名金刚。即能断三界分别惑故。或所断名金刚。二
障坚固故也。若能断一向是般若。又小乘中说。读经
教之心。皆是生得善摄。不是闻思加行慧摄。若大乘
说。如人读经论之心。即是闻思加行善摄。其生得善
福分闻思善。及加行善。此三有何差别。若如有人但
起善心。而厌恶欣善者。即是生得善摄。若厌欲界而
欣上界者。即是福分闻思慧摄。若起心厌三界生死
恶法。而欣三乘圣法者。即顺出世加行善摄。问如何
名法词二无碍。又词无碍何故不名法。独名句等名
法。是法无碍。何故不名词。又问此二无碍解。皆从境
为名。未答。
此论第二云法词乃至无量名句字是法无碍解者
问今引此文为證何事。答意引此等文者。即證声名
卷一 第 136c 页 X50-0136.png

二无碍解。通漏无漏。为唯无漏。若通有漏者。即是无
记。如何是善。问若明诸教体一切唯识如何乃言佛
菩萨说者。此中问意。既言一切法皆是唯识。教体亦
是唯识。如何更得别云佛菩萨说也。答无性释云彼
增上生故作是说者。既无性说无佛所说本质教法。
但由佛本愿故。为增上缘。即众生识心上文义相生。
故言彼增上生也。即就本缘名为佛说。实无言。答随
堕八时闻者识上乃至二种言说者。问此疏文未知
出何圣教。又问为是长行偈颂二种。在识心上现为
教体耶。又问何故但言闻者识上。不言说者识上。答
第一问云。此随堕八时等。即出摄大乘论文。第二问。
直者长行。非直偈颂。此长行偈颂。俱向闻者识上聚
集显现。八时者。三释。一七处八会时。二八转声时。三
昼夜四时以为八时。问诸行无常有起灭法生必灭
故彼寂为乐文。与涅槃经中雪山偈颂文何别。问今
者唯取此文。不取馀文。又问此颂中明何等义。又问
唯闻此偈可具十二心。若闻馀偈。如何得具十二心
可解。诸行无常之行。与行蕴之行。及行支并不相应
行。三名有何差别。
又一刹那五识生巳者。问瑜伽明五识中。起率尔。其
意识亦有率尔。何故天论不说。答意明。先起五识。而
先起率尔心。五识巳前。先起何心。论文中言又。未解
从此无间必意识生者。意明。次后即起意识中。寻求
卷一 第 137a 页 X50-0137.png

与胜解何别。又染净中。染即根本六。二十随。净善十
一。中生得加行无漏何者。思之。犹先熏习连解生善
者。即前念刹那刹那熏成率尔种子。又从种子新熏
而生。此疏文即依下论文。而作此疏文也。下论文云。
若无实我。云何得有忆识诵习等事。今然诸有情。各
有八识。更互熏习故。得有忆识等事。
疏准此由先熏习连带解生。瑜伽论说寻求无间乃
至生即不定者。有初起率尔。次后必起寻求。若寻求
巳后生即不定。若不散乱。即从寻求。次起决定。若散
乱者即从寻求心后。还起率尔也。虽知自性然未知
义者。如言诸行。虽知目诸行法。然未了知无常义。自
性即是法体。义即是无常。有十二心一时聚集者。虽
前前心刹那落谢。末后心上十二解相分一时显现
也。既于初字有率尔心乃至染净等五心方具者。然
闻诸字时。亦有率尔寻求心。巳后闻行无常等三字。
皆有率尔寻求心。尔者此疏文中。且约论初至后从
具五心说也。故云即闻初字有率尔。于后后字有寻
求决定。末后乃有等流染净也。无性意取摄境从心者。
以无性菩萨不许佛说法。但众生自识上所变文义
相生。此所变文义。摄境从心。即是有漏也。护法意取
性用别质者。然护法即许佛说。佛有声名句等即教
体。取佛声名等者。无漏为体。故取性用别论也。不尔
教法便成有漏乃至亦应如是者。此中即是护法菩
卷一 第 137b 页 X50-0137.png

三宝。即是无漏。亦是善收。如无性说教教体本质可
无漏善。佛不说教。但众生识上文义相生者。此影像
教法。属众生识。众生识既是有漏。其教法即是法宝
法宝亦是有漏。成染无记。影像法宝既如然。众生自
心上缘佛及僧真如。此心上影像佛僧宝及真如。皆
应成有漏。何以故。俱众生自识变故。
素呾揽。此云契经。毗奈耶。此云调伏。阿毗达摩。此云
对法。无唯说二乘无经论等。唯说声闻独觉二乘。若
说大乘教别有也。若约根机。即有三乘。谓声闻名下。
独觉名中。菩萨名上。即经论中无唯二乘。若约教即
有二。谓声闻教菩萨教。而无独觉教也。故摄大乘论
中。明十殊胜巳。即此十殊胜。唯大乘有。小乘中无也。
即言大乘经中处处说故。声闻乘中无处说故。但说
声闻菩萨。不言独觉。设言上乘下乘下乘之中亦有
二乘。通而言之。还有三乘也。第四人乘第五天乘者。
即取五戒名为人乘。由持五戒得人身。十善为天乘。
持十善得生天故。问五趣之中唯有人天。何故不立
有畜生等乘。答今言乘者。即运载可以致远。由乘此
法。即得安乐得名乘。三恶趣苦。既逼迫身心。苦尤重
故。所以不立乘。
恺法师俱舍序者。即梁朝时译出二十一卷俱舍论。
当尔之时。有恺法师造此论序。序中说千一百年天
亲菩萨出世也。即如今时圣教序。瑜伽杂集论等皆
卷一 第 137c 页 X50-0137.png

天亲。若谓不说。何故疏中言诸部说异。答此方亦无
经论文别记天亲出世时代。然唐三藏。于西国中见
诸部小乘宗中。有文别记世亲出世时代年岁。所以
疏中而述也。今依大乘九百年间天亲出世者。问大
乘中。何处文说。答大乘中亦无记处。亦是唐三藏西
方见大乘部。有记说世亲出世时。所以疏中舒之。具
如别记者。然世亲等诸菩萨所有神德踪迹。并如西
域记上说也。达罗毗奈国者。梵语无翻。浚者深也。曦
者明也。既犹日月丽天乃至而垂彩者。丽者美也。彩
者光彩也。意说。天上有日月。土即令天下得明净光
显。若天上无日月者。即天下无光而闇。意说。佛法中
若有护法菩萨。即令佛法有光彩。若无护法。即佛法
无光彩也。溟渤者。即□是也。纪地者。然海即与地作
纲纪也。即犹四边有大海。即束著地。不令大地散也。
今者护法。犹如大海。能与佛法作纲纪。令佛法不散
失也。又大海水多浩浩流而不竭。今此护法学馀既
多亦无尽也。此后地与前天相对也。卒者终也。问空
中既言护法是贤劫千佛之一佛。如何造释释天亲
颂答为利有情。释亦何爽。问为成化佛。为成报佛。答
成实报佛。问贤劫千佛皆是实报者。何故法华经言
我巳成佛经无数量劫。更问瞿字上声。问何意有此
子注来。意说。寠字即是上声。此寠字与瞿同是上声
呼之。冠者高也。即是人头上冠。冠即高于身。此人道
卷一 第 138a 页 X50-0138.png

时者今时也。彦者英。亦同上前英也。意说。此人道德
亦胜今时天下英也。四主者。如法华抄中释言东方
人主。西方宝住。南方象主。北方马主。雅者正也。韵者
音声誉也。骧者上也。五天者。即是五天竺国也。意说。
此师声誉高上。遍五天竺也。未易者难也。详者□。说
者说也。举者高也。其师道德高远。难可说也。救俱舍
论破正理师者。然安慧师。于西国中。朋附天亲菩萨。
遂造一部论。救俱舍经部师义。破正理师。此救俱舍
破正理师论。西国有本。北方无也。扇者动也。微者美
也。猷者道也。小运者。即是小乘也。此中意说。如扇动
时。能显于风。此师造俱舍。破正理师。證能显得小乘
经部师义也。飞者与前扇义同也。或飞者胜空义。兰
蕙者。即是香草也。意说。香草之气而得远闻。此师名
亦远闻也。固难提议者。提者举也。议者详也。意说。此
人道高远。难可提举其道德。
本颂初行先为略释妙得作者之意后德因而释焉
者。问基法师先造唯识疏。今者后得释者。未知若今
后德。答有馀人解云。行谓流行。意说。三十颂初流行
时。其亲胜师。既与世亲同时人。此亲胜师。先作略释。
释三十颂。其人妙得本师之意。后馀九师。方始造长
行释。而释本颂。故名后德因而释焉也。若和解者。然
亲胜师说。与世亲同时。即先得三十颂。遂于由假说
我法一行半颂下。即是长行。略释颂文。谓论曰世间
卷一 第 138b 页 X50-0138.png

亲胜师作也。次变谓识体巳下论文。方是诸师也。意
说。妙得作者之意者。说此师善能作此略释论文也。
后德因而释焉者。后时馀九师大德。见此师所造略
释。道理高胜。即录著论文上。更不别造略释也。其馀
九师方造馀释。释三十颂。及集论释。然师子觉。即是
造集论。以释集论。然此净月师。又别造集论释。而糅
集论。此集论释。西国中有本。此方无也。
形虽隐俗造高真俗者。然火辨师。亦不是长发僧也
其人即是在家俗人。而有妻子。善闲佛法。亦造唯识
论释。释三十颂也。如并洲域内张动注经也。或释瑜
伽或别注述者。其西国中即有数。今三师而造瑜伽
释。然此国中。唯翻出最胜子所造瑜伽释。自馀师所
造瑜伽释此本无。此后三师。亦造瑜伽释。而释瑜伽
也。道名俱远者。道谓道德。名谓名闻。意说。此人道德
名闻俱远。词旨奥者。词文也。旨者理也。奥者深也。意
说。此人所造得文之与理皆深也。神者精神。道谓道
德。意叹此人精神道德也。声德独振者。声谓名闻。德
谓道德。振者更远也。故此论题特以标首。特者独也。
由如经中云世尊甚奇特也。故十卷论初头首皆题
云护法等造也。多为指南者。即是正也。即是指南车。
意说。此师义道皆正也。邪徒失趣者。趣者意趣。所归
趣处。意说。邪徒傥失其意趣也。趣者徒辙也。意说。邪
徒失辙也。得方。方者方法也。率终也。
卷一 第 138c 页 X50-0138.png

论其释文具有三分者。谓宗前敬叙分等三分也。宗
前敬叙分者。即三十颂名之为宗也。前者释三十颂
之前。敬者即前稽首唯识性一行颂。是归敬颂也。叙
者即此归敬颂后长行名叙。述造论之意也。依教广
成分者。即巳下论文。依六经十一论等圣教。广成立
唯识道理也。释结施愿分者。释即第十末云。此论三
分成立唯识等文是。意释云。三十颂但名唯识。若十
卷长行。名成唯识。即此长行中宗前叙等三分。而成
立三十行颂。故长行论。名成唯识。若两行颂。若前二
句名结释。若所获功德施。其第四句名愿。归敬福田
者。即下之八字是福田。谓唯识性者。即是法宝。满清
净者。即是佛教宝。分清净者。即是僧宝。犹如将麦子
谷子种。在于田中。后时即多。收得谷麦等种。若欲得
福多者。即种福于三宝田中。后时即多得福也。故说
三宝名为福田。投诚述巳者。投诚者。即言两句。归敬
福田是也。投者归投。诚者至诚。即归投至诚也。述巳
者即下之两句也。我今者。即是述巳也。彰者显也。因
者所以。意显。造长行论。而释三十颂者。拟利乐有情
故。此即分别不同科者。然初一行颂。有两师释。次长
行论文。即有三师释。即颂中有二师释。长行有三师
释。故云分别不同科也。其事云何。然初颂中。其护法
师。即造上二句颂。谓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是也。
其安慧师等。即造次下两句颂。谓我今释彼说利乐
诸有情是也。何以得知护法释上二句。即此疏云。此
卷一 第 139a 页 X50-0139.png

二句。即下疏文中。释我今释彼说处疏文中云。我即
安慧自指巳身也。故知安慧释下二句。
次长行论文初安慧释明本论师。为令含识生解断
障得果。次火辨。后护法释。故有三师又由此即分别
不同科也。此中意言。护法等十菩萨。共造前归敬颂。
自拟叙释三十论之意。为欲令法久住利乐有情故。
造长行而释三十颂。即前归敬颂。是明释论之意不
令得胜果巳下。今造此论等。即安慧等谈造论本师
天亲菩萨造三十颂意者。其天亲意。即为令有情。得
胜二果。生解断障。乃至为除此等种种异执等。天亲
造此三十颂。其天亲亦不违利乐有情。令法久住。造
三十颂也。若作此解。即本师释论师意各别故也。然
准释论之意可知本师亦然者。此文意说。然前准稽
首唯识性等一行颂者。即是护法等十菩萨。自述巳
欲造长行文。以释三十颂之意者。我护法等释师意
者。为令法久住利乐有情。所以造长行以释颂也。故
前我今释彼说。即令法久住。利乐诸有情。即是利乐
含识也。故前归敬等一行颂。即是护法等释论师。自
述作论释之意也。若今造此论为于二空以下长行
文意。即是火辨安慧护法等。叙他天亲造三十颂之
意。然安慧言。今天亲造此三十颂者。为令有情生解
断障得果。所以天亲造三十颂也。若火辨言。天亲菩
萨造三十颂意者。为令有情达二空悟唯识性。所以
卷一 第 139b 页 X50-0139.png

为令破诸邪执。显唯识理。所以天亲造三十颂也。故
释论师。与本论师。意各别也。
护法等释师意者。欲为令法久住利乐有情故。所以
护法等释师。而造长行释三十颂。今例天亲论本师
造三十颂意者。亦为利乐含识。令法久住。所以造三
十颂也。例于论本云。情义准释论师亦尔者。天亲造
论之主。今造三十颂者意者。为令有情生解断障得
果。及令达二空悟唯识性。及破诸邪执显唯识理故。
天亲造三十颂也。明知护法等释论师意。亦同本师。
为令有情生解断障得果。及令达二空悟唯识性。并
破诸邪执显唯识理。所以护法等。造长行等而释三
十颂也。若不尔者。本师岂无令法久住利乐之意。而
造三十颂也。起慇重心者。即是意业也。业殊胜业者。
即发身语二业也。由诚归仰者。即是由身语意业也。
然此疏初依欲解。次依佛法道理释。乃至巳后言三
轮因者。意显释三业。亦不显此疏文有别释也。敬礼
之意名者。稽首即是敬礼之异名也。瞿波论师。即是
西国论师也。其瞿波论师。即与天亲菩萨造也。其唯
识长行。即有两师。即天亲菩萨自造长行释。释二十
唯识颂。及其瞿波论师。亦造长行。释天亲菩萨论颂。
此国中唯有天亲所造二十论长行。无瞿波论师所
造二十论长行。其瞿波二十颂释。西国有本也。彼瞿
波所造二十唯识论长行中。三业归敬之事。即疏主
卷一 第 139c 页 X50-0139.png

眼。馀耳等亦应有五耳。乃至身亦然。未解。又显敬礼
三轮因故。犹身业礼。后得佛神通论现大小身是。犹
语业礼。后得佛教诫轮。为有情说教法是。犹意业礼。
后得佛记心轮。观诸有情善恶心等。而为说法是也。
故我至诚身语思。思者即是意业。身谓身业。语谓语
业也。频者数也。无倒者正也。
于前唯识性所遣清净者。若有遍计所执当情现者。
即名不清净。若违却遍计所执。即名清净也。于前所
断清净者。若有染分依他。不名清净。若断却染分依
他。即名清净也。言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即遍
计所执者。问遍计所执。其体既无。如何得言是唯识
性(未解)。于后所得清净者。问何不言證但言得耶。答
前言所證。后言所得。得之与證。义意相似。若此中言
依他起是唯识性者。即约事性。名唯识性。若圆成实
名唯识性者。即约理性。名唯识性也。无漏依他亦俗
谛故者。其无漏依他。于四俗谛中。即后三俗谛中摄。
谓蕴处界四谛因果中道谛摄。二空门中。亦有无漏
依他。于一切法中无有我故。即名我空。于一切法中
无有法故。即名法空故。二空门中。亦有无漏依他。
无漏依他。于四真中。即在前三真中摄。故言也。非伹
俗中摄。亦在真中摄故。或彼即是满分清净故者。或
无漏依他也。何不取前解。答取后界者。意取佛智能
證真如故也。净属智者。净者即是人。所净即是智故。
卷一 第 140a 页 X50-0140.png

面明净。面于中现名鉴照。佛證唯识道理说一心经
者。非是唯说三界唯心名一心。伹说前六经中。明唯
识道理。总名一心经也。
唯识性声境第七摄是能差别者。亦如第七转。有其
二种。一依。眼识依眼根。某甲奴皆是依也。二境。即眼
识缘五尘。亦是所缘境。正智缘真如。亦有所缘境。唯
识性摄。三乘圣人。犹證真如境。浅深不同。即有大小
圣别。所以真如是能差别。第二亦名于也。真如是所
于声也。满分净者。是所差别第四摄。此中意说。如世
求神。意为鉴得神拥护。离诸灾鄣。圣人求證真如者。
意为愿令断烦恼也。所以第四转。唯是所为声也。为
求菩提故也。此梵本音一切所敬皆第四转者。如西
国法。若求诵经。为求聪明。若求钱为求富也。若求神
力。为求拥护。若求證真如。为求断惑。所以一切所为
声。皆唯第四转摄也。
辨中边天亲颂曰稽首造此论善逝体所生者。无著
是天亲兄。无著往天宫。于弥勒所授得此颂。稽首造
此论。是天亲叹弥勒偈。善逝体所生者。天亲意叹弥
勒是佛所生。从佛口生。从佛化生。及教我等师者弥
勒无著颂。天亲以兄为师。当勤显此义。显此义显此
辨中边论也。故天亲菩萨敬本师释师也。此论所依
及能起故乃至无倒依止而造论者。此文意说。由佛
为有情。说十二分教巳。即教是能作。佛为所依。诸菩
卷一 第 140b 页 X50-0140.png

有道理。故又造论以释经也。分有所得名分清净者。
问天亲是地前菩萨。分有所得何等法(未答)。
初唯识性即是法宝以是佛师故。乃至教理行果四
种法宝。问未知此文中有几解。其行相如何别。答此
文中有七解。初唯识性乃至故先归敬者。即是第一
解。即约先敬法后敬佛也。理教行果乃至真如为本
者。此第二解。即法宝。轨则义要證真如馀方有故者。
第三解。教行果三真实性故者。第四解也。三乘圣者
之根本故者。第五解。或说彼本乃至。但说理故者。第
六解。或唯识性也者。第七解也。言唯识性即摄一切
唯识性尽者。问其唯识性更有几种。而言一切唯识
性耶。答如枢要说。或唯识性能所诠能成所成如有
其次第教理行果乃至唯识性也者。能诠者教也。所
诠者理也。今前颂中。举所诠之理。意亦显取能诠教
也。能成者行也。所成者果也。今颂中。举所成之果。亦
显取能成之行也。以果中亦有涅槃理也。今此教理
行等四种法宝。皆是无漏不取有漏名法宝。夫言三
宝。今此文中。若但言能显所显。所显即唯识。显得果
上涅槃理。则不得菩提也。能显即是方行。若能生所
生。所生即唯生得果上菩提。不得果上涅槃理则不
也。能生即是种子。若言能成所成。所成即变成。得果
上菩提涅槃也。能成即是万行也。故此颂中。言唯识
性。即摄得一切教理行果唯识性也。證法正说唯如
卷一 第 140c 页 X50-0140.png

显说相因者。问如何名相。为当来更与牙力名相。因
者是因由。为是因缘之因。更问佛先所说者。以彼经
但约显说相因所引。不许法先佛后也。
疏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者。问若今经初而说
三宝。答思之可解。三宝有二一乘三宝等者。一乘三
宝者。若佛即名佛宝。大乘中教理行果即名法宝。即
不取小乘教理行果也。其十地菩萨即名僧宝。亦不
取地前菩萨名僧宝也。何以故。今言宝者。唯取无漏
法。可珍重故。名之为宝。所以不取地前菩萨。问若渐
悟菩萨。先二乘位巳得无漏。今回心向大至于地前。
未知得名宝不。答此回心人。地前虽有无漏。仍是二
乘之无漏。不是大乘无漏故。此人虽地前起无漏。即
不是一乘僧宝所收。言三乘三宝者。即取佛名佛宝。
即取三乘中教理行果名法宝。即取三乘一切圣众。
谓四沙门果。十地菩萨等。皆名僧宝也。善逝善说妙
三身者。此彰佛宝。无畏无流證教法。无畏者四无畏。
无漏之法。无生死怖畏。是果法宝。无流者。是无漏法。
或无上法。生死不可比频。流谓四依。是行法宝。證者
无漏无为。即是理法宝。教者即是无漏教法宝。既言
宝唯是无漏。若但言教。即通有漏无漏也。上乘真实
牟尼子者。是僧宝。即是一乘僧宝。不取二乘僧宝也。
是故至诚先赞礼。三宝总敬也。故唯取一乘三宝。如
愚意者。至诚者意业。先赞者语业。礼者身业。三身者
卷一 第 141a 页 X50-0141.png

十地并名僧宝。此文亦是一乘僧宝也。敬礼如是大
觉尊。大觉尊者即是佛宝。无等妙法者。即是三乘教
理行果。即是法宝。真圣众者。即是僧宝。亦取三乘。除
佛以外一切圣人。是僧宝也。法如前说者。问前文何
处明法。答即是前文中。教理行果等文是。
疏云僧宝通摄除佛馀圣者。问此唯识既是大乘。岂
可通敬三乘僧宝。若言唯取大乘僧宝者。如何疏文
中。即有通摄之言。明知道取三乘僧宝。问麟角独觉
诸部不同此于三宝何宝所摄者。若大乘中说。麟角
独觉及部行独觉。及在家初二果人。及六欲天中四
果。及上二界中第三第四果。此等皆是僧众类故。即
是僧宝所摄。若第八多宗说。麟角独觉及部行。此麟
喻及部行所有三根。谓未知当知根巳知根具知根。
及菩萨入见道巳去二根。谓未知当知根巳知根。此
第二根独觉三根。皆是法宝收。何以得知。如彼颂云。
證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乃至法谓三谛全。菩萨独
觉道。见三得法戒。见道兼佛法僧等。谓苦集灭三谛。
即是法宝。及菩萨独觉亦是法宝所摄也。若菩萨具
知根。即是佛宝摄也。见道之中兼有佛僧也。有在家
初二果人。六欲天上四果。及上二界中不还罗汉果
皆是僧众类故。若出家声闻四果。即是僧宝摄。何以
故。若声闻四果。即情同羯磨。又见佛而众多同出世。
又佛说戒经中。唯制戒声闻四果。声闻四果故是僧
卷一 第 141b 页 X50-0141.png

出无佛世。皆无情同羯磨故。皆是行法宝摄也。然大
小乘中。唯取无漏法。名三宝体。即不取有漏法以为
三宝体。然大小乘中。即假说住持三宝为三宝体。实
不是三宝也。但敬别相三宝显敬有为无为功德皆
周尽故者。然别相三宝中。皆通有为无为。且如佛宝
中。法身无为。受用应化是有为。若法宝中。即取教理
行果。果中即有涅槃理。亦是无为。理中亦有真如理。
亦是为。教行全果中小分有为。也如僧宝中亦摄得
有为无为。且如十地菩萨是僧宝。亦少得无为。即如
论文中云。十地菩萨。即用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
故知。十地菩萨名僧。二体者三宝者。即如上来疏中
所明。一乘三乘三宝。同相别相等三宝也。归敬者。即
如前归敬福田乃至敬人非法等。上来虽略释三宝
及归敬名字上。于中若出三宝体性。及归敬体性。此
二体二性。皆如别章解。故云及二体性也。虽有四义
释上二句者。即前一敬人非法。二敬法非人。三人法
俱敬。四总敬三宝。以为四义。释上颂二句也。
疏生大智生大悲者。问为约生菩萨自身当来果上
大智大悲。为约生他众生当来果上大智大悲。更问
我即安慧自指巳身者。问何故前疏文中总标即云。
此初一颂彼护法等归敬福田。即标护法之名。乃至
释下半颂。即言安慧自指巳身。二文相违。答其前归
敬一行颂。即是安慧护法。各作一行归敬颂。今者诠
卷一 第 141c 页 X50-0141.png

释开演之义乃至安敬立理者。问此中三释何别。答
第一解。即约幽显宽狭以解也。谓先略名狭。后广谈
故名宽。若第二解即约机解。第三解即以安立教法。
而成得道理故别也。为欲略摄广散义故者。如唯识
颂及长行。虽作十卷略文。即摄得一切经论中广散
之义也。如瑜伽论六十四说令法久住即自利也。问
何意有此文来。故名有情无别能有者。如第八识有
即情无别能有。外道立有神我为能有。众生为所有。
即有利能有。今不同外道。故云无别能有也。
疏中又解云或假者能有此情识故者。其假者为能
有。情识为所有也。问佛非有情。何故六十二有情摄。
于如来亦是所利乐有情。答令除却佛以利馀者。约
多分名利乐。又若言是言有情六十二中不摄。若言
如来是假有情六十二有情摄。故无违也。若言是有
情。当知皆依示现而说。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者。
由众生生爱故。名为有情。轮王为一者。问轮王有其
四种。何故合四为一。答即四轮王不同出世故。故合
四轮王为也。
利谓利益即是后济者。即如今生教他修善。未来世
得生善处也。乐谓安乐即是现益者。即如教化现身
之上伏烦恼。令他现身之上。得上界定也或与小果
者。即与他二乘圣果。纯利者。即唯自利。或唯利他。今
者取唯利他。似是菩萨行故。不取唯自利。以是二乘
卷一 第 142a 页 X50-0142.png

五种不同。故名种类。因摄利者。令今生种善根因。果
摄利者。亦当来得生善处。毕竟利者。谓令他得乘圣
果。不毕竟者。谓令他得人天善处果。一因乐即顺乐
受诸根境界乐相应法者。犹根为因。发起乐受。可爱
境界为因。发起乐受。因时与乐受。为相应心心所。皆
能受于乐受。诸根境界。能与乐受为因。故名因乐。即
由可爱境界及根。为初发起乐受。而生坏苦。即由不
可意境及根。为初发起苦受。而生苦苦也。乐所发业
皆名因乐能有乐故者。乐受所发业。名因乐也。今此
文者。即约下三禅中修因说。及欲界中少分。如下三
禅中。于乐受心中。修习禅定。遂业于业。即此业为因。
故死以后。还得生下三禅中。而感得乐受可爱果也。
即是犹乐受为自而发犹业。还感得乐受果。能起乐
故。名为因乐也。故此文言乐所发业。皆名因乐。能有
乐故也。
若言犹苦受心中持戒而当成得果乐受者。此文即
应言苦所感乐。不应言所发业也。若欲界善恶三受
心中。皆感得苦乐果也。且善业之中起三受者。或有
人善心起乐受心中持戒。其人即成生而感得乐果。
即因亦乐果亦乐。即是皆此间乐所发业。或人善心
起苦受心中持戒。其人当来亦感得乐受。即因苦而
果乐也。或有善心起舍受心中持戒者。人亦当来感
德乐果。不善心中起三受者。或有人不善心中起乐
卷一 第 142b 页 X50-0142.png

业而果苦。或有人恶心中起苦受造恶业等。其人当
来感得苦果。即因苦而果苦也。或有人恶心中起舍
受造恶业等。当来感得苦果。即因舍而果苦。一切末
后心中。皆起舍受故。若作此解。善得此文意也。二者
受乐即是乐受者。然此虽言受乐。非唯是遍行中乐
受即双取二。谓遍行中乐受。及轻安乐也。有漏乐者。
三界所系。调畅身心。皆名为乐。非遍行受数中乐者。
此中意说。欲界及第三禅有乐受。适悦身故。即是遍
行受数乐。及下三禅中。亦取轻安乐。第四禅巳上。即
是轻安乐。调畅身心。名之为乐。非是行受数中乐受。
唯是善十一中轻安。所以乐名。通于三界。乐受即唯
三禅巳下及欲界也。故言非唯遍行中乐受即双取
二。谓遍行中乐受。及轻安乐也。无漏乐者。通学无学
是乐自性者。今圣者唯取乐受。不取馀者。最殊胜故
也。亦又双取二。谓遍行中乐受。及轻安乐也。问无漏
乐既言通学人。未知前二果人得有乐受以不答有
依大乘。初二近分定中。得有喜受。初二果人。既得初
未至定故。初二果人。得有无漏乐。今依大乘说。若小
乘宗。一切未至定中。唯是舍受。无喜乐受也。问若尔
大乘中说。初未至定中。有唯喜受者。初二果人。应得
无漏喜受。如何初二果人。得无漏乐受也。答若五受
明义。其初二未至定。唯名喜受。不得名乐。即说初三
果人。而得无漏喜受。可如所责。若三受明义。即喜受
卷一 第 142c 页 X50-0142.png

定中无漏乐。故无过也。
疏粗动受灭者。谓苦乐兼喜舍名粗动。受问受断乐
中。不言无想定。答今菩萨。即将此十利五乐。以利有
情故。今者菩萨。即将灭定以利有情。名受断乐。不将
无想定以利有情也。问受若在时。何故不名为乐。要
受灭方得乐名。既是无心。何处有乐。应说颂言世性
者。即前明十利乐中。即是第一第二名世也。性者即
是第三第四摄善离恶等乐也。依所具缘前解为本
者。即前疏文云。今释此论。令法不灭。为与有情此利
乐故。即以二缘释彼颂也。此上疏文。即是三藏师释。
故云前解为本也。三藏师意说。释彼颂者。第三句我
今释彼说者。即令法不灭。以我释彼说故。所以令法
久住也。所以造论下第四云云。利乐诸有情者。此意
即为与有情此利乐故。所以造论三藏师即释此两
句别能释。即上句令法久住。下句即利乐有情也。二
远离乐者。如生第二禅远离寻伺等。名远伺乐也。寂
静谓涅槃者。谓涅槃上之离于生死染法生灭。故言
寂静乐也。三苦对治乐。何不取乐自性。更问然此三
师并为人法者。且安慧师云。有迷谬者。者即是人也。
生正解故等。即是法也。第二火辨师迷唯识者。者即
是人。令迷二空等。即是法也。第三护法师。或执外境
如识非无乃至种种异执。即是人也。令于唯识等。即
是法也。故此三师。皆为人法也。约大悲说后解无妨
卷一 第 143a 页 X50-0143.png

疏文即是疏主自解也。故云后释无妨。疏主解意者。
但通解下之两句一处明。亦不可别能解也。意说由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故两句释彼说者。为诸有
情。而得利乐有情。信学者。巳依之修行。即法便久住。
即由为有情故。而法久住。即此下两句。通利有情。亦
通令法久住也。发端者。即同详夫窃以等也。发者起
也。端者首也。即发起论之颂首。简持者。简去馀论持
取此论。境上第七非依第七者。于即是所于声故。第
七转有二。一依。二于也。所度众生。皆是菩萨所缘之
境。故论中言为于也。
声闻缘觉及恶趣空邪解空理者。问其问其二乘人
邪解空理。与恶空人邪解空理有何差别。答若二乘
人。虽无烦恼部中邪见等事。还有所知鄣。问邪见疑
等。为有法执。即执诸法实有。不可法空名邪理。若恶
趣空者。即拨无因果。一切名邪解空理。正解体通无
漏真智及有漏智者。问今者既说二乘人。皆名邪解
空理。此中正解。为生大乘无漏智及有漏智。为生小
乘无漏有漏智耶。又问此言无漏智。为是见修无学
等无漏智。为是根本后得无间解脱胜进智耶。言有
漏智者为是生得善福分善。有漏闻思修。为是资粮
加行善。为是无间解脱加行胜进。答有漏智者。取方
便善中。希求出心闻思慧。是则名解明利故。如今时
人。虽未种顺解分巳前。或起善心。希求出世。此希求
卷一 第 143b 页 X50-0143.png

流类。此方便善。即能为疏远缘。引起解脱分善也。若
在解脱分位中。起方便善。即是解脱善之伴也。若福
分善。唯是凡夫外道。作欣厌观。求生上二界生死之
身。其福分善生得善行皆闇昧故。不名正解。唯方便
善。性明利故。名为正解也。
何谓二空谓即生法者。生者古名众生空也。若尔草
木等应名众生。故有滥也。旧云人空。若尔人趣可名
人空。馀五趣等。如何名人空。人字不遍五起也。今言
生空。即摄五趣。并名生也。旧或云人我空。法中虽无
主宰名我。有化用故。亦得我名尔。人法之上。皆有我
字。亦是滥也。犹如金刚者。今者即取赞玉金刚。亦不
取馀紫色金刚。其金刚以乔麦色而有楞也。大者如
枣极。小乘者如乔麦。问初四解重何故鄣理但说二
空乃至即兼馀法者。此文意说。前四解即约二鄣名
重者。何故鄣真如理。但说二执。欲除二执乃至生解
即言断馀二鄣兼馀法。馀法者。即是二执外之馀鄣
也即鄣宽而执狭。问第五解重唯二执者。二鄣体性。
亦通贪等。何故但说二空。此言意说。第五解中。唯取
二执名重者。何故二执皆断。即立我空法空。馀二彰
得馀。何故不立贪空嗔空痴空慢空责不齐也。
此释但说二执所由乃至若后二句但释断重鄣者。
此疏文中。虽有两释。答前二问。义意相似也。若答第
一问。即言二执是根本。所以但说二执能鄣二空。若
卷一 第 143c 页 X50-0143.png

问。二执是其根本。所以證理之时。但说生空法空。馀
贪嗔等是末。所以断贪等时。不立贪嗔空等也。此依
见道及究竟位断烦恼说者。即三乘见道。及究竟道
中其我法执。与烦恼等。同时而断即同时根断时。所
有烦恼所知障枝条亦断也。馀位不然先离八品烦
恼第九品时方断我见者。以约地离染说。如一来果。
虽断欲界六品修惑烦恼。然未断我执。不还果。断八
品。亦不断我执。故云馀位不然。此即前八品。先断烦
恼枝条巳后。第九品方断我见根本也。第四地中我
见亦尔者。然烦恼有三种。一谓贪痴慢。与身边二见
同念俱起。二即犹前念身见边见。引起后念贪痴慢
等。三有独头贪嗔痴慢。不犹身边见不引起。一者其
贪痴慢。若与身边二见俱起者。即第四地中。伏身边
二见。及同时贪痴慢等。皆第四地中被伏。其与身边
见俱时贪痴等。与不俱生烦恼而作伴也。二者犹身
边二见势力。能引后念独头贪等起。贪等与身边俱
起者。名俱生烦恼。引起后念贪等者。名不俱生烦恼。
其俱生烦恼。与不俱生烦恼。无始巳来恒作伴。与身
边俱时贪等。四地永断为作菩提分法观故。后念被
引贪等。至第五地中被伏断。三若贪嗔痴等。不犹身
边见势力所引起者。其贪嗔等有其二类。若羸劣。第
六地断。若微细者。第七地方被永伏。解深密经云。一
害伴随眠。谓俱生烦恼。与不俱生烦恼而作助伴。到
卷一 第 144a 页 X50-0144.png

后方断。亦是根虽断时。枝条不断也。第四地中断身
边巳后。五六地方断烦恼。此乃先断根本。后断枝条
也。然此唯识论中。言由我法执二鄣具生。若證二空
彼障随断者。此又亦不尽理。何以故。此论既言若證
二空彼障随断。唯摄得三乘见道。及究竟道。及第四
地中断身边等位。即惑与我执及馀烦恼同时断故。
即先断执根。后断馀惑。此论唯不摄得地杂染。先以
品馀烦恼。第九品断我执。即先断末。后断本也。
疏云如下第九卷资粮位中有其二解。问指何处文
也(应捡)。
疏云障如论本但说二空者。如者至嗔真定等者。有
唐本云。如者真如。本谓我法执。从根本说。故言二空
不说贪空等也。如者而也。意说。障而从根本说二空。
不说贪空嗔。六识执外者。意说。第六识中。起二执外。
馀烦恼等。或有烦恼即与二执俱时起者。此之烦恼。
即名六识执中也。或有贪痴烦恼。伹缘五尘而起。不
与二执俱时起也。此意识烦恼。即名六识执外也。或
即五识中法爱恚等亦名外。不与执俱。名为执外。若
第七识中烦恼。即一切时。当与二执俱即。无第七识
外烦恼。所以此中不说。故说执外。所知障名之为流
五识等中法爱恚等异熟生摄者。此文意说。五识中
虽无法执。其五识中。亦有所知障贪嗔等也。此贪嗔
等。即是四无记中异熟生摄。最是宽故。如增上缘。名
卷一 第 144b 页 X50-0144.png

禅定起。耽此禅定。更不肯修第二禅定。是定下劣性。
虽有同时馀心心所。唯取于受能领受故。是所知鄣
耽定之受。唯是第六意识。意识能得定故。五识法爱
恚等。唯是所知障品末鄣也。杂集论说。犹受尽故。得
第四禅不动无为。虽断初禅等染法。得不动无为。今
约极处为言。故说断下三禅染。得第四禅定。而得不
动无为。若馀凡者。外道修六行伏惑道。伏下三禅染
而得第四禅定者。其凡夫外道等。即得第四禅中非
择灭不动无为。若阿罗汉。断下三禅染。得第四禅定
者。即得择灭不动无为也。犹断不发意受故得想受
灭无为。变异受者。即苦乐忧喜。不变意受者。即舍受。
此约离烦恼外异熟受说。得其无为者。此文即约一
类利根钝根罗汉说也。如有钝根阿罗汉。不得上界
根本定。唯依初未至定中。虽断尽三界烦恼。仍不得
四禅八地根本定也。以定下劣性异熟生受故。其罗
汉巳后。即渐伏除定鄣异熟生受巳。方得上界定。即
得择灭不动无为。及想受灭无为。若凡夫伏离下地
烦恼巳。即得上界定也。即得非择灭不动无为也。如
伏欲界烦恼巳。即得初禅定根本定。如伏初禅烦恼
尽巳。即得二禅根本定。乃至伏尽无所有处染。即得
非想定也。若圣者即不定。如预流果人。虽依未至定
断尽三界分别烦恼。仍不得上地根本定也。
若烦恼俱者与彼同断者。是有一类利根钝根无学
卷一 第 144c 页 X50-0144.png

八根本定也。如断初禅烦恼尽时。即得二禅定。乃至
断无所有处染巳。即得即有顶地定。何以得知。或有
利钝根无学虽断尽三界烦恼。不得上地根本定。或
有一类利钝根无学人。若断尽三界烦恼巳。即得四
禅八定。大小乘中同说。但由根本定二有学名为满。
由根果定三无学得满名。此文意说。若得第三果。即
名果满。若得灭定。即名定满。若是见至性。即名根满。
若无学中。若得九次第定。即名定满。若是不动种姓。
即名根满。由此或有定满非根满。即前退法五种钝
根人。而得灭定。名定满也。是钝根故。不名根满。或有
根满非定满。即不动种姓人。不得灭定。不名定满。是
利根故名根满。或有根定俱满。即不动无学。而得灭
定也。或有根定俱不满。即是前退种姓钝根人。不得
八地定。故知。或有利钝人。而得九定。或有利钝根人。
不得九定。亦不得约利根人得定。钝根人不得定也
疏此受俱亦定鄣受为本故但说于受者。此文意说。
与受俱时。馀遍行别境等亦能障定。受胜障定强。但
说于受也。十地二法者。即是理智二法也。
疏云非解脱体即胜解数者。今言解脱自在离缚。非
是别境胜解数也。此但是真如为体。不离如故。此假
从实体也。
疏云果谓果利即顺益于因者。二胜果起。能顺三劫
所修因也。凡夫所修诸行暂灭外道苦行计證涅槃
卷一 第 145a 页 X50-0145.png

者所修得世间道伏惑道。即外道执为涅槃。若佛之
圣弟子所得世间伏惑道。即不计涅槃也。所显之理
执为圆寂者。问显得何等理。答即或时即显得一分
非择灭无为。即执此非择灭无为之理以为圆寂。今
说是彼涅槃者。外道所得涅槃。佛法涅槃之分。彼有
佛法涅槃。故言彼分涅槃。实不是真涅槃也。若佛法
中得。即名真涅槃。若尽烦恼障故得有馀涅槃。身智
尽处显无馀涅槃。不住生死涅槃。即名无住处涅槃。
此二涅槃。即是择灭摄故。言二灭虽理名真者。问何
故外道所显之理。即得名真。次下疏文即言。外道二
乘所得解脱。非真解脱。是假故。答前文言虽理名真
者。即约外道自宗中执所显非择灭。执为真涅槃。后
文说。就佛法中说。彼外道伏惑所得择灭。不是涅槃。
要三乘人断见修烦恼尽巳。所显圆寂。方得名涅槃。
虽得二灭住此二中非为不住者。二灭有馀依无馀
依。二乘住是二涅槃中。又是假故。俱是择灭非为不
住者。二乘人不住菩萨无住涅槃。住涅槃名不住。犹
有大悲故不住涅槃。犹有大智故即不住生死。若二
乘住涅槃。凡夫住生死故。维摩经云。非凡夫行。非二
乘行。是菩萨行。即是无住涅槃。有无馀依灭所显故
者。即说二乘。若有馀涅槃依。即约断烦恼尽巳方显
得也。若无馀涅槃。即约身智灭巳方显也。彼唯是假
非不住故者。此文意说。若二乘外道所得涅槃。即是
卷一 第 145b 页 X50-0145.png

即是真也。问二乘得解脱。其外道如何得解脱。答然
外道所得初禅定。巳能伏离欲界烦恼时。即名解脱
欲界烦恼亦假名解脱。乃至外道。离无所有处烦恼
时。即名解脱。无所有处烦恼亦假名解脱也。然此疏
文中。有其二解。即从凡夫所修。乃至灭所显故。即是
别解。若从又总别于二乘非外道等。即约总解真解
脱者。问疏中既简十地菩萨所得涅槃非真解脱。二
乘有馀无馀二涅槃是假择灭解脱非真。今取佛果。
有四种涅槃中。取何等涅槃。以为真解脱。答佛果上
有馀涅槃无馀涅槃者。亦是择灭。即同二乘解脱非
真。若取自性清净涅槃。凡夫二乘菩萨。皆悉得自性
涅槃。应二乘等亦得真解脱。若取无住涅槃为真解
脱者。准下第十论。一师云。断所知障。亦得择灭。即四
涅槃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即无住涅槃。亦是
假解脱也。若言四涅槃皆非真解脱者。何故次疏云。
二所障体即四智品。及四涅槃。思之。
疏云末伽言道游履义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此言
意说。上解菩提是梵语。此云觉也。古师解云。即将菩
提为道义者非也。梵云末伽。方云道故。问正解是正
觉者。出何典据。答即是此论等。由断碍解之者正解。
正解即是正觉异名。此从所障以立鄣名者。此言所
知障者。即障所知故名所知障。此言所知者。非约前
所知境界法名所知也。今正约鄣法空无漏圣慧。能
卷一 第 145c 页 X50-0145.png

诸法为名。故说能知智名为所知也。四由此障能障
能知智。不得生故。即令不能知所知理事二种之法。
故论文碍大菩提。名所知障。即约障能知之智。以立
鄣名。由如俗间见人有学问智慧。能知一切法。即唤
此人。名有所知。不名此为有能知。今此亦尔。异生虽
作二种无我真如观等大悲菩提者。即是地前初发
心菩萨。拟如空之恶皆愿断除。如空之善皆愿修习。
如空有情皆愿度之。即发心大故名大。不得无漏慧
故非菩提。二乘菩提有无漏慧菩提非大者。别有流
本云二乘菩萨非大者。然此第二解中。十地因中言
菩萨无漏慧名菩提者。即约五种菩提说。谓发心菩
提伏心菩提等。故说十地因中菩萨无漏慧。名菩提
也。又但简彼二乘之智菩提非大菩萨之智大非菩
提者。问何故二乘有无漏智。即名菩提。十地菩萨亦
有无漏智。即不名菩提。答此第三解。意说。二乘无学
位上无漏智。名为菩提。即二乘无学菩提。与佛果无
漏智。皆名菩提故。第二论云三种菩萨。若十地菩萨。
虽有无漏慧。无漏慧但名因中方行摄也。不名菩提。
若佛果上所得。方名菩提。所以疏文云大非菩提。疏
中三解。第三解胜。异生虽二种无我乃至凡夫之智
俱非二种者。问何故前解异生之智即得大名。后二
解异生智不得大名。即约何义以作三解。答若疏中
第二解。即约外道异生。执自宗见戒取等闻思慧。以
卷一 第 146a 页 X50-0146.png

起恶见等。名非大菩提。入见道前者。即是地前资粮
加行位。既言前字。故知是前。若言未入见道。即不须
前字。若著前字。即不须者未字也。言四位者。资粮加
行二道。合名解行。故后三位同也。
疏云證空断障至究竟位者。问先明第三修习位行
意有此至究之言。前此音即显至究竟道巳前皆名
修习位也。前文本解者。从疏文中释今造此论乃至
生正解故。述曰下显造论悟断果。又论云生解为断
二重障故。述曰此显證空。乃至下疏文言。此中且说
胜障。故说各别障。至下当知。此等巳上疏文。以是三
藏师释言前文本解。次下文解。为于二空有迷谬者
者。即是未入法时。乃至此即第四究者位也。此巳上
疏文。即是疏至解也。梵云筏蹉氏。此云犊子部也。此
诸内外道俱起邪智不能违者。问小乘亦起根本智。
云达生空理真谛。亦起后得智。合缘理事。如何二乘
人。不了真俗二谛。答以小不尽故。
疏云为外道等开显此文乃至此约小乘及外道解
者。问此一段论文无开示之字。何故文中而解开示
为当此段疏却
疏云第一所说有殊及下与前殊者。即此辨后释文。
与第一安慧所说各异。若依胜义心境俱空者。问清辨
与护法。解俗谛胜义何别。答思之可解。清辨说言。然
胜义中无为无想。无为无想故。所以胜义之中心境
卷一 第 146b 页 X50-0146.png

生一切法耶。答清辨于世俗谛中解。心者积集义。由
心集生一切法。以见外境无间断。其前六识有间断
故。尽中道大乘不名唯识。问清辨既不立唯识。如何
言识最胜故。由心集生一切法故。答者即向者解。是
德光论师。先小乘学道十地疏。乃至非谓唯心便无
境等者。然德光论师。即是西国人也。其德光师善解
小乘。说依空无我门得入见道。既是凡夫馀罗汉以
通力将此师三回见于弥勒。此师高心不肯礼拜。以
见弥勒在俗形故。除众贤师。贤巳后有一人。而以其
人唯信小乘无不能。心入大乘。亦不造十地疏。既是
大乘。如何德光作十地疏。十地疏或是馀人作也。则
别有人问德光言。十地论中。既明唯有一心。如何释
也。德光和合十地论中一心之言。如言王来非无臣
从举胜者故。非谓唯心便无境等。
疏云许除毕竟无心境二中随一摄故者。若不除毕
竟无者。宗中即有违自教过。萨婆多自许毕竟无是
心外境。许是无故。因中复有不定过也。依密意教说
诸法空者。然经中密意诸法空者。佛即约无心外遍
计所执法故。所以说诸法空。还有依他法也。其清辨
依此密意教故。即依他之法亦说为空也。五根所行
境界意各能受者。眼识缘边乃至馀境亦尔。即第六
识能缘五尘。故知唯有一识也。三依六识力皆名意
处教者此师意言。十二处中。六识总立为意处。明知
卷一 第 146c 页 X50-0146.png

十八界。十八界中。七心界为七也。
此恐违至教故说有一识者。若说有多识。即违上五
个教。今恐违上五个教。故说有一识。问如何名一类
菩萨者。如何名一类。又为是地前资粮位小菩萨依
此执耶。更问经部觉天等乃至及想行思信者。然觉
天不是经部中师。有觉天是萨婆多宗四个评师。谓
妙音世友觉天法救也。然此经部觉天。唯立受想思
三所。唯有行信思等者。然行即是思。更无别体。一体
异名也。又于思上起染时。即假名贪若于思上起净
时。假名信等。实体即是思也。既言三和成触。触即是
假。更无别体。即是下文生触成触也。问此论文既言
有执离心无别心所。何故此等部中皆言有心所耶。
答今者故。诸部立心所法。唯有二三等。少故名离心
外无别心所。非是诸部中计离心外全无心所。亦恐
违至教者。既经部中说无心所。若别立多心所即违
教故。恐违至教。不别立心所。顺世外道亦立唯有四
大种也者。此外道计四大种。立能生得心心所法也。
问此外道唯有四大。不立有所造色。色是所造。四大
是能造。二法既别。如何言四大种色。有唐本云。答四
大种体。即是色故。非约能造所造以辨色也。又如何
名顺世。更捡思之。
相见俱有馀部及大乘等者。然二十部中。唯除正量
部。自馀诸部皆立有相见分。相分即是境相。不论影
卷一 第 147a 页 X50-0147.png

相见分。即下论文云。有离识所缘境者。即说外境为
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若大乘中影像相分。即
通五蕴也。清辨顺世有境无心乃至相见俱无即安
慧者。问前后两个四句有何别。又问前文有境无心。
即双取清辨顺世。后文有相间即偏取清辨。不取顺
世。前文有心无境。即取中道大乘。后文有见无相。即
取正量部。前文心境俱无。即取邪见一说。后文相见
俱无。而取安慧。更问如僧祛等计我是思者。如下又
所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二文相违。如何和会。答
下文执我体常周遍是我体。计我思是我用。故不相
违。
犊子部计我为能知者。和引俱舍论中解犊子部执
我为能知者。彼部云。引经云一刹那心能立一切法
者。若心起时。即能缘前一切法。心体不能自缘。其同
时之我。即缘自心体。故云我为能知者。若我不能缘
心者。即我不名为能知者。萨婆多破云。如言火能烧
一切物。岂一刹那火能烧一切物。即约相续多时。说
火能烧一切物。今此经中说一刹那心能缘一切物
亦尔。即约相续多时。即初念能缘一切法。仍心不自
缘心。若至第二念。即心亦能自缘心故。又犊子部说。
若世间我许依蕴与作。然与蕴不一异。若断尽烦恼
巳。其出世我。即与涅槃真如不一异。然出世立我。不
依涅槃立。与世间我不别。今者唯识论中。唯破世间
卷一 第 147b 页 X50-0147.png

藏部计心缘相应法者。且如心起必有相应触作意
受等。此心王亲能缘触作意诸心所法。亦得更互相
缘也。
化地部执缘俱有法者。且如五识与五根俱时而起。
眼识能返缘眼根。及馀耳识等应知亦尔也。文外义
解十六心。如欲界身及山河等者名苦谛。上界亦尔。
欲界烦恼名为集谛。上二界亦尔。欲界断烦恼所得
择灭名灭谛。上界亦尔。欲界能知治圣道即欲界系。
名欲界道谛。上界谛亦尔。所以灭道分后八心分上
下界也。五下分结者。谓身见戒禁疑是初果断。贪欲
嗔恚是那含断。故名为五。犹贪欲嗔故不得生上界。
犹身见戒取疑三。虽生上界。却还生欲界。下分者。下
界有此五恶法。或下人身中有故。即是凡夫身有也。
圣皆断故也。又云化地部执缘俱有法。解云。此缘慧
俱五蕴。如在定中慧俱自有识。即名识蕴。同时有受
想思。即名受想行蕴。同时有定共戒道共戒。定共戒
者此定俱现行思。能妨恶色身语七处。假名为色。道
共戒即八支圣道。谓正身业正命。此等皆是色摄。定
道二戒能妨故假为色。当体是思。此二决定与定道
俱时。名之为共。恶律仪依现行色立。如造煞生盗邪
行。皆是现行色故。善律仪依不现行色立。由持戒故。
煞盗邪行皆不现行能妨色故。假名色也。
疏云法救说心所体即是思。解云。此师即是萨婆多
卷一 第 147c 页 X50-0147.png

言诸心所法是思蕴摄。答思不摄者。应别立贪蕴嗔
蕴。故知无别体所以馀心所法。皆于思上假立。此师
亦唯立有受想思三心所。及执离心无别心所。皆如
第七第八卷说者。即如下第七论中。言如是六位诸
心所法为一为异等文是。然第八论中。虽不名心所。
第八疏中亦少分明心所。
疏云此中皆应叙比量破寻下叙之。解云。如下论文。
同聚心所。亦非亲所缘。即破法藏部缘相应法。五种
姓不来等。即破无心所定。准下别知也。有漏无漏解
唯识智者。问有漏中。即有三乘资粮加行生得及福
分智闻思修。又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等。答无漏即
有三乘见修无学道。亦有根本后得。根本后得即有
加行无间解脱胜进生空法空智。亦有十智四智。此
等智中。何智能解唯识。名正解耶。思之。如其境实正
解生也。境有智有。境无智无。名如境实也。前二十四
颂宗明识相。即是依他。问前二十四颂中。亦明姓圆
成实性。即前颂言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身
依他。非异非不异。又云。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等。
皆是圆成实。如何今说前二十四颂唯识相依他起
法耶。答非全故亦非显也。见毛月等事者。今此中应
说眼中有翳。即见空中毛。答眼中有翳团。团者。即见
空中毛亦团也。若眼中有翳狭长。即空中见毛亦狭
长也。若指按目以看月轮。即见第二月也。颂中既言
卷一 第 148a 页 X50-0148.png

有团翳。即眼前见毛。团圆似月。名见毛月。即因下见
毛轮毛轮与毛月相似。非是眼前见天上月。又此毛
轮明净似月。小圣邪师智。尚微阙解生迷谬者。如小
圣者。谓清辨智微少解生迷也。邪师者谓外道。外道
正智全无。名之为阙解生谬也。虽知此心虚妄显现
等者。此巳下文意。生下二十五行颂唯识性也。此文
即依非不见真如文作也。显如一味者。如何名为一
味。答真如常相续无改转一类。所以真如名一味也。
下第十疏中。即约證如之智。亦名一味。
若相若性释诸妨难者。问下几颂释诸妨难。答相者。
即从初能变后。乃至第二十四颂巳来。明唯识相也。
若性者。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释诸妨难即是七行
颂是也。第三三者。虽无文说。准诸经證。判此有三。乃
至此皆准释瑜伽摄论故。为此对三者。问若尔经论
中。以明境行果以科文也。答即法华瑜伽摄论等。皆
约境行果以科文。应捡唐兴寺法华摄可知。问法华
经说。寿量品中明一乘。一乘果中。即得双有涅槃有
以不。其唯识论第三十行颂明果中。亦双有涅槃菩
提二果以不。依境行果科二谛者同初性判文可知
者。二谛者。谓世俗谛胜义谛。同性相者。即是前二十
四行颂。是胜义谛也。寄问微起者。寄者记也。
疏云世间相违违理之失圣教相违违教之失者。问
何故违世间即言违理。违圣道教即言违教。答若世
卷一 第 148b 页 X50-0148.png

失。是下世间道理所成真实。若圣教中。即有圣教法。
即有违教失。非彼菟角等可说为青等。此文意说。若
有心外实我法可起于说。说有假我法等。由如牛毛
等可说为青等。答无心外实我法。亦不得起说。说有
假我法由如不可以菟角而说为青等菟角等者。等
取非彼龟毛可说为黄等也。要无九过者。即是因明
论中宗九过也。言世间者可毁坏者。有二种世间。一
众生世间。即身死磨灭。二器世间。即被水火风三灾
坏也。即世间中。三界火宅生死恶法体可断除。名可
毁坏。非约世间法体有生灭。名可毁坏非约也。若约
世间法有生灭故名可毁坏者。其无漏有为道谛之
法。亦有生灭。应名可毁坏。应名世间。若如此解者。即
违下论文。下论文云何名出世间。谓体无漏。有證真
如。名出世间。即是根本智也。故知但约世间恶法可
断除。故名世间。即无过也。若后得智。缘世间故名为
世间。如下第十论释后得智。亦名世间。亦名出世间
也。又二乘人。厌于道谛。而灰身灭智。其道谛应名可
毁坏。其菩萨道谛尽未来际。即名不可毁坏。今外其
二乘道谛。更无别有对治道而以断之。其世间法。别
有能对治圣道而以断之。故世间法名可毁坏。二乘
道谛不可毁坏也。问若尔无种姓人。无有圣道对治。
如何得名有对治法耶。答有漏烦恼现行。即被世道
伏。故亦有对治。若尔第七识中。烦恼及二障种。既无
卷一 第 148c 页 X50-0148.png

即是有为无漏。虽无成坏之坏。亦有刹那生灭。故名
可毁坏也。若有首治故隐真理故。唯是有漏法也。
与理相应于事无拥者。若汎解圣者。即与道理相应
于事法无拥即名为圣。不约證达俗事名为圣也。今
解此疏文。据实而言。即唯约大乘佛菩萨说者。理相
应者。即是根本智能證真理也。相应者相随顺义。故
下文云。智与真如平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于事
无拥者。即是后得智。能达一切俗事。如约无拥也。又
契理通神者此文即通约一切三乘者解也。乃至初
果人等有无漏智。能證道理。故名契理。又能通达得
圣智慧。故名通神。神者即是圣也。即有不能于后得
智中约事无拥心与境冥智与神会者。即与前契理
通神解无别也。心王證真也。智谓心所智。与圣会也。
世间圣教。皆依士释者。世之间也。圣谓三乘性也。教
谓言教音声也。即圣之教也。以八转声释世间等。是
世间者。即是体有漏法。体是世间。有漏法是世间所
出。不是出世间也。八转者。即诠法之名言。改变不定。
故言转也。造世间故即是第二业声。业是造义。即由
业惑苦能造得世间由世间故者。即是第三具智由
者即是世间馀缘也。即由惑业苦是世间之作具。又
由有风轮得有水轮等也。为世间故者即是第四为
声也。皆是所为声。为有世间故。而依转生死。又为煞
生故遂世间因世间故者。即是第五从声也。因者因
卷一 第 149a 页 X50-0149.png

有漏法依世间故者。即是第七依声也。一切有情依
皆出世间。然此中即无第八转声。汎牛声释世间也
三种科释一颂半皆同无别者。即前境行果相性位。
初中后三科文。释此一颂。皆无别也。故此约一颂半。
名总标纲要分也。无体随情假者。即世间外道所执
实我法。皆无别体也。但随能执妄情所缘。名为我法
也。然护法师。外道即计见相以为我法。如执我是思。
即依见分之上。执为实我。父执我为能知者。及执受
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识是我。此等皆是依见分上。立
为我法。若计色是我。即依相分上立为我也。又如外
道执离蕴我。我体虽无。而有相分。我是独影。唯从见
众同分收。随彼执所缘相分亦名我法。然外道依相
分等上而执我法。其相分即具五蕴。故下文云。世间
沙门婆罗门等。乃至皆依无常五趣蕴起。问此无体
随情假中。既言多分世间外道起执。少分亦通三乘
人。资粮加行位。及二种独觉。二十七贤圣。及十地菩
萨。皆得起无体随情假有体施设假。得通无色界不
若言有者。无色界既无言说。如何即云前无体随情
假。有体施设假。乃属于说。若言无者。彼界既有外道。
亦有后二果人。如何得无此等我法。答云。一无体随
情假多分世间外道者。和上云。意说。无体随情假。既
是分别我法。多分世间外道执。少分亦通小乘执。谓
小乘中。犊子部。根本经部。正量部教中。皆是无体随
卷一 第 149b 页 X50-0149.png

起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此之二释。即依下论文
而作此疏文二解。谓论文云。愚天所计实我实法。都
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也。若疏文中。
有体施设假。义依于体假。此之二释。即依下论文而
作此二释。谓下文云。内识所变似我似法执虽有。而
非实我法性。然似彼现。故说为假是也。此约说为我
及法故不离识故者。此中约依相见分上。立为我法。
不依真如等立为我法者。其相见分不离识自證分。
故识所变。所以依相见分为我法。真如非识所变故。
然疏文云。此中总显由无始来横我法等然此疏文。
即依愚夫所计实我实法。及如愚所分别等。论文作
也。引生真见者。即引生见修无学所有无漏道等。皆
名真见也。非独约见道中真见道。名为引生身见也。
疏云是故经云。为对遣愚夫等。一行颂中。上之二句
即是无体随情假。下之二句。即是有体施设假。
疏云依识我体上有我法义者。取相见名识体义者。
如初果有初果识。乃至二十七贤圣。皆有圣义。义依
于体。别依总者。我法二种。名别依总相分。第一解云
乃至我法二执假乃至于说说者。即是声名句文也。
然此疏文解。虽言乃属于说。即依为对遣愚夫。乃至
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以为以为颂中有假说之
字。即言乃属于说。此解不尽。何以故。若唯依相分之
上。立为我法可言乃属于说。相分中有说。说即是声
卷一 第 149c 页 X50-0149.png

见分之上即无说也。若依相分中声名等上。立有我
法。即五蕴中唯应声行二蕴。说为我法。即不依馀三
蕴色行二蕴中有声名句等。何故下言皆依无常五
取蕴起。故知遍计五蕴。立为我法。故知见相分上。立
为我法。于理为胜也。此第一解。诸法之上。元无我法
体。以所诠诸法上性离言故。诸法体亦非我。非即世
间中圣教。唯于言语中。假为我说为法故。我法亦乃
属能诠言语立也。以所诠法上都无我法体也。假我
及法不在于言以所说为若我法故者。意说。此第二
解。即有我法体其世间圣教我法不在于能诠名言
上立我法。即于所说妄情所诠义上。有我法体。谓世
间即依所说妄情体上。立有我法。若圣教中我法。即
依所说说法体义上而立我法。皆是别无依于总无
者别无者我法也。总无者相见二分。何以故安慧不
立相见二分也。自證离言非我法故唯佛所證者。其
安慧意。證其我法二种。唯依见相分。其自證分是识
体故。又离言故。唯佛知有。若唯馀二乘菩萨等。皆不
知也。此师即依二十唯识颂。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
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馀人知境不如实故。不
能知自證分。不知如佛境。唯佛方亲能知有自證分
也。然佛自證分。还自亲缘自證分。亦能知馀人自證分。
疏云唯以所变相分护法解别者。解云。难陀解云。唯
有二分。我法二种。不依见相本质上立我法。此即唯
卷一 第 150a 页 X50-0150.png

本质为我法者。亦心上变现亲相为缘。为其心上所
执相分。还是亲相分所收。还依亲相分立于我法。然
护法既言依见相分上立我法者。即依见相分本质
上而立我法。不依亲相分。何以得知护法而依本质
见相分上立我法。如人若缘见分本质为我法。即托
见分为质。自心上变起亲相分心。即依此亲相分上
立为我法者。即是护法唯依相分上立我法。如何说
护法依见分上立我法。故知护法不依心上所变亲
相分心立为我。即依疏所缘见分质上立我法也。故
难陀师宗中。亦有立无体随情假。有体施设假。以无
依有假。义依于体假。同护法也。护法我法依相见。故
有别也。因前所标今略举者即因前颂中第三句略
标举云。彼依识所变。所变之能变。唯有三种。即次举
第四句此。能变唯三名今。略举也三。法转相依者即。
我法依于相见分。相见分依于自證分也。
一变异而熟乃至果方熟乃至果方熟故者。此文即
是经部师计。经部师计要种子变异之时果方熟也。
此义通馀种子果时皆变异故者。此文即是大乘难
经部师。难曰。汝经部。若言种欲生时。要变异故则名
为意熟因者。若尔馀同类因相应因俱有遍行因中
果欲生时。亦变方熟。故之五因应名异熟因也。二异
时而熟与因异时果方熟故者。此文即是萨婆多师
计。萨婆多师计异熟因果要显异时。如异熟因在过
卷一 第 150b 页 X50-0150.png

大乘约造之时非约种体许同世故者。此文即是难
萨婆多师。此文亦是大乘立理。难萨婆多曰。若言异
时。即名异熟因也。然同类遍行因。与果之时虽有同
世。今所异世名熟因者。其遍行同类二因。亦许异时
而熟。此之二因。应名异而以难之。若大乘之中说。若
造异熟业因时。即是异时。若异熟种子。恒与身同在
现在世也。故维摩经云。虽悔先罪。与而不说入于异
故。虽悔先罪者。即约造异熟罪业时。是过去世时造
也。而不说入于过去者。此所造得异熟罪业种子。刹
那刹那。恒在现在世。即如人忏悔以先所作之罪。即
约造时异生过。悔现在自身中恶业种也。故虽此疏
文。即依维摩经造也。三异类而熟者。此第三解。即是
大乘宗解。无前难也。然初二解无别论文者。然大乘
之中。无别论文作此初二解。义中即通也。若萨婆多
宗中。有别论文。作初二解也。若异属因即异之熟乃
至异熟之识属种子者。然汎解异熟之名。即通因果。
谓五果中有异熟果。其六因中有异熟因。若馀五因
之名。不通于果。若馀四果。之名不通于因也。然此疏
中。即约异通于因果若熟。唯在于果。初之异属因。熟
即世果。善恶业性。异于无记果。即异之熟。若异属果。
熟亦属果。即无记果。异于善恶。业因即异。即是持业
释。
疏云异熟即识熟属现行者。同此文与前。若异属因。
卷一 第 150c 页 X50-0150.png

者。前文言若异属果。果者即是第八识。名言无记种
子果。无记种子果。异于善恶业种子因。故云异即是
熟。若异属因者。熟即属无记种子果。故异之熟。后文
中云。异熟即识者。异熟即是第八现行识。故云熟属
现行。有言异熟之识。识者第八现行识也。异熟者。即
是第八识名言无记种子。故云熟属种子故。故异熟
之识。依主释也。
疏云思量即识者。第七识之体名思量。不由遍行中
思得量名也。对此六尘者。问如何名尘。又问若色声
五境可境可得名尘。若无为既无相。及五十一心所
法则无碍。及不相应等。如何皆是法尘中摄。得名为
尘。又问言十二处处者。即是生识之处。能法处中。既
有不相应。即是二无心定。及无相异熟。皆是损识。不
能生识。如何得名法处摄乎。馀者不相应准问。又问
诸心所及六无为。如何能发识。得名处乎。了境即识
亦同前解者。问前异熟即识。思量即识。皆持业也。此
依胜义胜义心言俱绝乃依俗谛中。可言八别者。此
中意说。若四胜义中初胜义约事性。然此胜义虽是
假。仍许蕴处界等各别也。第二胜义因果性。不可言
一异。因果别故。不可言一。离因无别果故。不可言一
异。第三胜义二空性。亦不可言一异。一切诸法。唯有
二空。若四俗谛中。可言有异。意说。此语者。即显颂中
第八识第七识各别说者。即有异也。即依第二世俗
卷一 第 151a 页 X50-0151.png

一处说者。即依第二三胜义而合说。六识以真故相
无别。以第二第三胜义因果性二空性皆无别也。不
依初胜义说者。初胜义中。仍说诸法别也。故颂中。别
说七八识。合说六识者。即显颂中双显得世俗依胜
义也。然颂文中七八识各别处明者。即依第二世俗
解。俗故相有别。颂文中六识总合一处明。即依胜义
解故。真故相无别也。
依第一胜义。如愚意者。此之八识。若依第四胜义胜
义。不可言识与不识。以心言俱绝。若依第二第三胜
义。不可言一多。若依初胜义及第二俗。可言八识别。
小乘等执心意识义一文异者。然小乘计心意识体
即一也。文意者。若在过去名之为意。若在现在即名
为识。若在未来即名为心。又若在蕴门名之为识。若
在处门即名为意。若在界门则名为心。或以第八染
净别开者。第八识在因中。即名异熟识等。若任果位。
即名无垢识也。非是依他识体有九品非体类别有
九识者。问上文巳言非是依他别有九识。下文更何
显言亦非体类之言。答此中有二解。第二解中。亦非
识之体类可有九也。立有细意识即是第六别位起
故者。即彼宗此处生分结终时。方起细意识也。一合
集义。六识令名了境识故。如后卷说会说。及言显六
合为一种也。四滥邻近释不言及者。恐言异熟俱时
异思量了别境故。解云。且邻近者。如四念处。以慧为
卷一 第 151b 页 X50-0151.png

四念处。邻近释也。又如增上心学同时。亦有戒定慧
三。为心为助伴故。从邻近得名。此中不著及字。当知
亦尔。
疏云又诸识皆通异熟等名。解云。问如前六识有异
熟生心。可名异熟。第七识如何名异熟。一解云。如罗
汉独觉第七识中有其法执。皆异熟生摄。得名异熟。
异生第七。不得异熟。何以故。法执与烦恼。望二乘是
染污故。法执望二乘。是无覆无记也。故所以法执得
异熟名也。二云。但约前六识中。有异熟生。故云诸识
皆通异熟。即约多分说。即不说第七识中有异熟也。
疏次长行中依颂正答二段如颂者。即前科二行半。
于分为二段上之三句。答难破执略标论宗。上之三
句。略辨识相。障能变体。其长行中二段亦尔。初略解
中有二对文。第一今作二文科。解云。谓论曰世间圣
教。至愚夫所计巳来。别解三句是第一段。从愚夫以
下。总解三句。是第二段。故合作二文科也。
疏云第二总作三文科。别解三句。解云。从论云世间
圣教。至彼二俱有以来。解第一句。从彼二俱有下。至
如是诸相巳来。解第二句。从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乃
至亦胜义有巳来。解第三句也。故云今作三文科。及
如辅宰。宰者宰相。辅谓辅翼也。即宰相而辅翼天子
也。又如梵天亦是宽人天也。我所者。谓我妻子宅舍
等是也。轨谓轨范可生物解者。问何者名物何者名
卷一 第 151c 页 X50-0151.png

者是法也。即鞅摸壒师。皆名为法。以作轨则。
疏云二自性差别。对解。云自性名持。不舍自性。差别
者名轨。轨生物解。故应合说。论云我谓主宰。法谓持
轨。若论文作此者。则声势不好。上文我谓主宰。宰字
是上声。下文又云法谓持轨。轨亦上声。两句末字俱
是上声。即犯上尾。以义而言。合言持轨也。
疏云意不坏法现前者。意即是意根也。法现前者即
是法尘也。若有意根及法尘现前。即起第六识也。问
如何名意根不坏。若言意在现在故即名不坏者。如
等无间意根。要落入过去方得名根。引生后念识者
意根。既落谢过者现无体。应名为坏。过去识不能为
缘。引生后念识。识应不名根又此意根若是色法。可
名有变坏。意根既是心法。如何名变坏。思之。相分必
有似无名无者。心上相分有体。菟角是无。今者相分
似本质无。故名无也。问无法如何现在。若言相分还
是有法。不成有无对。应名一体有有对。答即约本质
体无。可言无也。不约有体法相分说也。故相分唯有
本质是无名有无。前是共相后是自相。解云。共相是
轨。轨生物解。自相名持。持其自体。若后疏主。前是共
相后是自相外论文者。即合轨持以顺声故。即顺论
文。而违于义也。义中先自性后差别。即合先持后轨
也。若前文自性差别解论文者。合持轨。以顺义故。自
性居先。差别在后。然言持轨。虽顺于义。然违于论文。
卷一 第 152a 页 X50-0152.png

宰。法谓持轨。此文为解世间我法。为是圣教我法。若
世间我法。既是遍计所执。其体都无。如何得有主宰
持轨之用。思之可知。
疏云意生魔纳缚迦养育者。解意生者。即化生众生。
名为意生。随意而生。外道犹我意能生论法。魔纳缚
迦。此云儒道。儒道者。云高下能下。亦云美貌端正也。
养育犹我能养育后有身也。如枢要。
疏云作者受者知者见者。解云。胜论我名作者。数论
我名受者。犊子师我名知者。我能知故。馀外道名见
者也。若教后生读诵。即有四种。寻名起义觉。以法属
名同。随应或离令长披达广理。
疏云般若论但有四种约三世总别故。解云。犹过去
有情相续。到今现在。名为有情。犹今现在命故。相续
到未来。名为命者。犹未来受者。后于五趣受生。名为
受者。约三世别。于三世上有主宰故。总立一我缘三
世也。故言三世总别也。言有情者。谓诸贤圣。如实了
知。唯有此法。更无馀故。显有法性。更无馀物。情是性
义者。意说。圣者观诸有情作唯法总。谓圣者观诸有
情上无有我。其有情身中。有唯有五蕴十八界法故。
有此法性。名为有情。情者性义。或复于彼有爱著故
爱是情义能生爱故名为有情者。于彼者于彼聚也。
意说。于彼有情聚中。有此贪爱等事。爱者情义。于彼
聚中。起此爱故。名为有情。若世间释。情谓情识。我有
卷一 第 152b 页 X50-0152.png

色心相续名之为命者。此义即是大乘论中释也。我
有此命故名命者。亦是世释故。今取世间释也。今谓
第八现行者。谓假者有命利名为命者者。若第八现
行识相续故名命。若种子上功能名之根。即由种子
上功能。住持现行识不断。名命之根。故名命根。今此
中言命者。命谓第八现行者五蕴假者。五蕴假者少
命故名命者。或有情即是第八现行。第八现行名为
有情。寿体即是第八种子者。寿体即是命也。即取第
八识种子名命。即由种子。方持第八现行识。即寿和
合方名命者。有寿和合者。问如何名和合。如愚意者。
有者谓有情。有情即是第八现行。寿者谓命。命即第
八种子上功能。即种子与第八现行相随顺。能住持
故。故名和合。问六识名命。是谁家说。答即小乘中亦
说六识名命。谓欲界具六识名命。初禅具四识名命。
二禅巳上具一识名命。萨婆多等所说各异宜应叙
之者。或取第八识名命。如下论文。入灭定取过去未
来名命是也。
二十七贤十三住圣者。具足应言二十七贤圣十三
住贤圣。即十三住中。地前者名贤。圣上者名圣。今者
上句唯言贤。下句唯言圣。即贤圣相对解也。二十七
贤圣。从见道至无学果有二十七人。出中阿含经福
田品。一者信行。二者法行。三信解脱。四见到。五身到
證。六家家。七种子。八须陀洹向。九须陀洹果。十斯陀
卷一 第 152c 页 X50-0152.png

十四中般。十五生般。十六行般。十七无行般。十八上
流至色究竟。十九思法罗汉。二十升进法。二十一不
动法。二十二退法。二十三不退法。二十四护法。二十
五实法住。二十六慧解脱。二十七俱解脱。又依成实
论二十七贤圣。一信行(信他语而起行)二法行(自心见法)。三无相
行(见道中空观相续故)。四须陀洹果。五阿那含果。那含果中后
有十一人。一现般(于凡身中。修得此果。于此身中。證无学果。即入涅槃)。二转世
般(圣人身上。经生巳〔复〕修得那含。即现得罗汉。亦现般行收)三中般(是人现世有得耶含。不得
罗汉。舍欲界身。向上界二中间。受身涅槃)。四生般(于初体上。随何处生最初身未尽命。修道。得般
涅槃)。五行般(前生般。同在一身。精勤行道。尽寿得般。名行般)六无行般(亦与生般。同在
一身。不勤行道。〔玉〕寿得般。若无行般)七乐定(于上界中。初身不般。展转上至广果天。不得涅槃。生
无色界也)。八乐慧(于上界中。初身〔不〕展转上生。至广果天不般。生五净居)。九信解(于前
人中钝根者。名信解脱)。十见到(于前人中利根者。名见到)。十一身證(于前人中。得灭
尽定者)。无学有九人。一退相(以钝根故。得定必退)二守相(根少利得自防
守不退)。三死相(根转利。深厌诸有。不能得定。得巳恐失。求厌自〔言〕。故曰死相)。四住相
(所得三昧不进不退。转胜增益)。六不坏相(所得三昧。种种因缘破坏)七不退相(此人
最胜行得功德。尽无退失)。八慧解脱(于前人中。不得灭尽)。九俱解脱(于前人中。得灭
尽定者)。十三住者(十地为十资粮加行为二。佛地为一。总十三也)。
如凡夫未得法水渍。故名乾慧。三乘十地者一乾慧
地者。即是有三乘种性是火也。烧烦恼薪。即从初发
心乃至种三乘顺解脱分巳来。是乾慧地。二种姓地
者。谓三乘人在加行位中。得种姓定故。巳上二通三
乘人也。三第八八人地者。旧经论中。若八人地。即是
卷一 第 153a 页 X50-0153.png

汉果为第一。罗汉向为第二。即从后向前。数至初果
向。即为第八人也。四具见地者。即是须陀洹果。五薄
地者。即是一来果。以断见惑。又断欲界六品烦恼轻
薄。六离欲地者。即第三果。离欲界故。生上八地。七巳
办地者。即罗汉果。所作以办故。次上四地。唯在声闻。
八独觉地。谓独觉果。问何故此三乘十地中。独觉唯
立一地乎。答以此独觉人一座成觉故。又不出观故。
所以独觉中不分出向道。九菩萨地者。谓十地菩萨。
十如来地。
疏云不别简别向及果故。解云。论文若言预流果人。
即简向也。但言预流不言果。明知向亦在预流所取。
不别简也。此逆生死说名逆流者。此文意说。旧人云。
谓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是故名为逆流也。
疏云决定巳断三界见所断惑或修至五品立预流
果者。今有二解。一云。若断欲界修一品二品乃至五
品。皆合是一来向。若断欲界八品修惑尽。合是罗汉
向。此中意说别答四果四向论之。断修一品。即是第
二向。若四果以论。断修惑至第六品无间道巳来。亦
是初果。第六品解脱道时。方是第二果。乃至第八品。
亦是第二果。至第九品加行无间。亦是第二果至第
九品解脱道时。方是第三果。乃至阿罗汉亦尔。摄向
从果故也。二解云。此文唯约次第超越。不约四果以
明之。其次第者。即唯断见惑尽。未断一品修惑。其人
卷一 第 153b 页 X50-0153.png

其人后入见道。虽断尽五品修惑。其人即名超越须
陀洹果。须陀洹果中但有超品。而无超果也。若次第
者。渐断欲界六品。名一来果。超越者。若先用世道。伏
七八品。后入见道巳。其人即名一来果也。若言此文
约四果以明者。其文应言断第六品无间道。皆名预
流果。至第六品解脱道。方名一来果。又应言至第九
品无间道。即名一来果。至第九解脱道。方名不还果。
其文既言断五品或七八品。明知约超越次第二种
人也。然此文中。唯明初二果。不说第三果第四果者。
且约断欲界六品者说也。
疏云二向不定。解云。且如初果人。有其二种。一者次
第。二者超越品也。次第行者。入见道断见惑。第十五
心。名之须陀洹向。至第十六心。名为初果。若超越品
者。先世间道。伏欲界修惑一品。乃至五品以来。后回
心入见道。至第十五心。名初果向。至第十六心。名为
初果。其初果人。即无超果。次第二果有三种。次第行
者。先断见惑讫。断欲界修惑一品。乃至第六品无间
道。皆名第二。至第六品解脱道。方名为第二果。若超
越者。先世间道。伏欲界修惑。至六品七品八品。后回
心入见谛。至第十五心。名一来向。至第十六心。名一
来果。超越前初果也。若超越品者。先用世间道。伏欲
界修惑。至七八品。后入见道时。一时断前八品惑也
次第三果。亦有三种。前次第行者。先断见惑。后断欲
卷一 第 153c 页 X50-0153.png

解脱道。名不还果。若超越者。先世间道。伏欲界第九
品尽。初禅乃至无所有处巳来。后入见谛。至第十五
心。名不还向。至十六心。名不还果。不取前二果也。若
不还果超品者准前非法阿罗汉。若次第者。论第三
果得。名超越者。从初果得。超中三果得。必无从凡夫
直超越得阿罗汉果。若初禅九品染。乃至无所有处
九品染。若断此之七地中。或六品。名不还果。亦名阿
罗汉向。其义云何。且如次第行者。先时得初果乃至
得第三果巳。即断初禅一品惑时。乃至断无所有处
九品惑时。其人即名阿罗汉向也。或如有人先用世
间道。伏欲界九品惑。乃至无所有处九品惑。其人后
时入见道巳。即名不还果。其人虽断尽无所有处惑。
为取不还果。不名罗汉果也。若断悲想地九品惑。若
次第若超越断有顶九品惑。唯名罗汉向也。
又云二向不定者。中二果人次第向。有超越向。名为
二向不定。不还一来二人。若次第向。唯在修道。若超
越向。在前见道十五心中。中二人向。通在见道修道。
故名不定。然和尚傍说五净居义。然和尚门馀大德
云。其五净居天中。所有色心不相应行。从何同类因
生。应如小乘初无漏苦法智。无同类因生也。诸大德
既不能答。又问初禅中有二天。如将梵众天种子。得
生梵辅天以不。又将梵辅天种子得生大梵天以不。
光法师答曰不得。若尔如何盗无云福生广果天中。
卷一 第 154a 页 X50-0154.png

天。不得生上天耶。又生五净居。应唯有本有种子。而
无新熏种子。以为无始巳来。不得生五净居天故。和
上解云。四禅中地地三天等。同一类种子。即将梵众
天种子得生梵辅天。梵辅天种子得生大梵天。馀禅
少光无量光天等皆然。由如世间谷米。虽是一种。即
由食手料理不同。若上好料理者。即与天子食。若中
容作者。与百官食。若下恶作者。即与百姓。今此亦尔。
其三天中。名言种子即是一般。种如谷米。其能感业
即有三品不同。由如食手。即由下品业感名言种故。
即生梵众天。由中品业感名言种故。即生梵辅天。由
上品业感名言种故。即生大梵天。馀禅中亦尔。故知
即将无云等三天新熏种子。生五净居。亦无过也。即
五净居天。有新熏种子。有同类因也。
我是前门法中但有二十四谛者。问若尔胜论我是
前门法中但有二十四实句中应明。以实我是前门
摄故。何不除我。答此中有实亦应除我。我是前门摄。
崇聚生因者。问如何名崇名聚。答崇者即是聚义故。
崇聚皆是蕴义。聚者。谓十一种聚。名之为蕴。十一聚
如俱舍第一对法第三卷说。十一种聚者。一过去。谓
五蕴法巳生巳作用名过去。二未来世。谓五法未生
未作用即名未来。三现在。谓五蕴正生正作用名现
在。四内谓六根。五外谓六尘。六粗者谓欲界。又云有
对色。七妙谓上二界。又云是无对色。八胜者谓善心
卷一 第 154b 页 X50-0154.png

近者有三解。一云落入过去一念二念巳去名近。其
未来法随一念两念。未来现在亦名为近。二约处所
名近。谓相去十步五步名近。三云即约能缘心缘此
处所近法及过未世法故。即此能缘心。亦名为近。或
云能缘心。缘内身故名近。十一远者有三解。一云即
约未来法随十念巳上未至现在名远。又蕴入道过
去随十念巳上名远。二云即约处所名远。谓相去十
里巳上名远。三云即约能缘心。缘此过去未来远法。
即此能缘心亦名远。亦云能缘心缘外六尘名远。然
法之上。不具此十一义。然有内无外。内外异故。有粗
无妙。有对无对别故。有缘无劣善与不善别。然极多
者。即于一法之上唯具八法。如五根起时。即有过去
未来现在。又是内有粗。以是有对色故。又有劣五根。
是无记性故。又有远近。然远近无别体。若随一念两
念名近。若随十念五念巳去名远。然五根即无妙。不
是无对色故。又无胜也。五根是无记性故。不通善性。
又无外。以五根是内处。又如五尘起时亦具八法。谓
具三世及外近远。以五尘处所有远近故。又有劣是
无记性故。又有粗是有对故。若极少者。即有四法。如
入见道巳后。所有女人身。第八有等。皆得非择灭。然
女身不得起故。即无过去现在。唯有未来。又有内有
粗有劣也。生者即是十二处。十二处既是六根六境。
能生识也。因者即是十八界。十八界若现行识。还从
卷一 第 154c 页 X50-0154.png

能持义是界义。如根境能将于识。若七心界体能持
用。其俱舍亦同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也。馀三善
巧者。意建立六种善巧。谓蕴处界缘起根谛。所以名
六。论文举三。以等取馀三故也。或四善巧者。此文即
是七善巧。谓蕴处界缘起根谛处非处。名之为七。论
文举三。等取馀四也。
疏云处非处根世谛乘有无为者。造善得乐果。名之
为处。造善得苦果名非处。根谓二十二根。世谓三世。
谛谓二谛四谛。乘谓三乘五乘。若依他起若计所执
虽有非有二性相别者。虽有者。即是依他起性。即是
圣教中我法。谓义依于体假。有体施设假是也。非有
者。即是遍计所执。即是世间外道所执心外实我法。
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是也。随诸世间种种分别
横计等缘者。即随诸外道。外道平师邪教执有实我
法等缘。问如第六识中。可随外种种外道横计等缘
而执我法。若第七识中。如何随外横计等缘而执我
法。又问其北州执有我不。若言执有。彼处应有系属。
又如何说北州人无我我所。又又彼处无外道等横
计教故。若言无者。彼处既是凡夫。如何得无我执。又
论说由我法执二障具生。彼处既有贪等。贪等烦恼
皆依我执生故。又问大乘中说根本烦恼及随惑二
十。其北州人而具起几。又问其无色界及地狱等。既
无邪教等缘。如何亦执我法。更问随诸圣教證得等
卷一 第 155a 页 X50-0155.png

法。随诸圣教得种种无为缘者。由證无为缘故。即立
为预流果。又断欲界六品烦恼證得六品无为故。即
名一来果。若證得九品无为。即名不还。乃至断三界
修道烦恼尽。三界三界合论。即有八十一品择灭无
为。故言种种无为。若萨婆多宗说。品品之中。更有无
量无为。以有漏法尔所量。择灭无为亦有尔所量。故
下论中破萨婆多云。又虚空等为一为多。即彼虚空
无为多。即被择灭等无为。此文即大能破也若大乘
中说。无为体唯是一。但由显故。即有品数不同也。
疏云三者能除无我怖故。解云如诸有情。若立有我。
然为我故别须修道。我既是无。修道何为又为谁修
道断染得净。故须立有我也。
疏云四者有自他染净信解事业等故。解云。若立有
我则有自身他身。生死名染。涅槃名净或凡夫名染
者。圣名净者。信解者。若立有我。即信有理祖宗父母
君臣大小等事。若无有我。即不信有君臣父母等。事
业者。或在家事业出家事业之者。或十善十恶等业。
犹有我故。即有如上皆得立也。等者等取三界五趣
等。不说有我。则无自他染净事也。若计所执若依他
者二种我法者。计所执即是前世间我法无体随情
假等。若依他者。即是圣教我法有体施设假等是。耶
变谓种子识变为现行者。此文意说。第八识中种子。
而生八识现行。现行识变为种子者。即前七识为能
卷一 第 155b 页 X50-0155.png

行。问之句既论种子识变为现行。现行中以摄得见
相分。何故下文。又熏言见相分。思之。见相分即是变
现意也。若实真如。不说为法与非法。问此文即不说
真如为法非。然前文明圣教法中。即说十善巧中无
为名法。又前论文处界中。亦说无为名法。今后论文
中。即云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即依识变上
而立我法。不依识性而立于法。即前后相违。答下解
是后得变似皆名为法者。如愚意者。后得智上识变
真如。亦名为法故。此但说近依他依者。愚意者。即识
变真如。由识变故名近。若真如名远。又遍计所执。与
依他起相邻近。与真如法疏远也。
疏云谓所与心非定俱起而贪信等不现行。解云。心
王起时。心所有起。且如有贪无信。有信时贪心所起
即不定。故伹说心不得说心所也。
疏识为主故能生彼故者。问心所与心种子各别。如
何说心能生心所。答增上道引名生也。彼五种类者。
五遍行心起。即俱起贪信等。是五心所类。有时不生。
不得俱行。
疏云不尔如何名他心智后得智等不外取故。解云。
若不变有相分。如何名他心智。且如后得智缘他心
时。托他心为本质自变起相分。后得智缘自相分。名
外取也。问如何名不尔。答若言他心智亲缘。得起他
人心者。即不尔。如何得名他心智。以后得智不外取
卷一 第 155c 页 X50-0155.png

变起亲相分而缘也。后得智缘真如时。亦变相分而
缘。不能缘真如本质故也。
疏云此二广释至下第七及第十等者。此二者。见相
二也。下第七中。即名他心智。若第十末中。即有三师
义。以明相见二分。此第十末三师。皆是护门人。转似
二分相用而生者。相者相分。用谓见分。蜗牛者。蜗者
虫名也。头有两角似牛故蜗牛。其蜗牛头上。虽有四
个角。今者即取两个长角。不取两个短角喻也。若种
同者即一识体乃至相见别种于理为胜者。若相见
分同种者。即说自證分相见分此三法皆同一种生。
其本质境。则不与相见自證分同种生。今说唯同种
生者。即是独影唯从见也。若说见相分唯别种生者。
即说见分自證分同一种生。自證是识体。见分是识
用故。其相分即别从生也。
今说相见分别种生者。即是性境不随心也。问其相
分与本质境。未知同种生别种生。然今此中说同种
别种者。即依下第十论末说云。蕴等识相不必皆同
三法因缘等相见或同或异等文说也。今此二解。唯
同种唯别种者。皆有过失。不尽理也。不摄带质通情
本故。若言见相唯同种生者。即无五根五尘等实色
蕴等。以为相分同见分种生故。相分即是识蕴受蕴
等心法所收。故唯有心等四蕴。又第六识缘无为及
离蕴计我。可说相见同种生。若五识第八识等。缘现
卷一 第 156a 页 X50-0156.png

师言。相见分唯别种生者。若五识及第八识缘现在
五尘等。可说相见唯别种生。若第六识缘无为及离
蕴计我。如何言相见别种。亦不可说种子。而生无为
本质故。故今者解云。即双取相见亦同种亦别种生。
即摄法尽。亦摄得带质通情本。若同种者。即摄第六
识缘无为及离蕴计我我。独影唯从见。若别种者。即
摄得五识及第八识。及第六识中一分缘现在境。即
摄得性境不随心。又如第六识自熏成第六识中异
熟无记种子。是带质通情本者。是大乘中极难解道
理也。其义云何。第八识见相分种不得自熏。即由五
识及六识。熏成第八识相分种。若第六识第七识。熏
成第八识见分种。如前第六识中异熟无记心。不能
自熏成种。故下文谓。若法有势用增盛。可名能熏。即
善恶心。有其势用强盛。可名能熏。其异熟无记心。以
无势用强盛故。不能自熏也。由此义故。其五识中。异
熟无记心种子。不能自熏。即由第六识。或同时缘他
五识中异熟无记心。而相分中。熏成前五识中异熟
无记种子。由如第六识。缘第八识见分时。或同念缘
第八识见分。而相分中。熏成他第八识见分种也。其
相分自不能熏。由他见分带故。其相分亦能熏成种。
由如弱兵。虽不能打贼。犹前强兵打破贼故。亦说弱
兵能打贼。今此亦尔。若第七识必同时缘第八识见
分。而熏成第八识见分种。其第六识中。异熟无记心
卷一 第 156b 页 X50-0156.png

善恶心时。其异熟心。或巳落谢故。或未生故。亦不得
熏成而自第六识中异熟心种。若第六识起异熟心
种若第六识起异熟心时。亦不能熏成种。无记不能
熏故。故知第六识中。正起善恶心时。即缘前念第六
识中异熟心。而相分中。熏成自第六识中无记种子。
此第六识中异熟无记种子。即是带质通情本摄。若
本质族强相分弱。其新熏异熟种子。即生他第六识
中相分异熟心心所。异熟心心所是本质。故通本也。
不生能熏善染心心所相分也。
若相分强本质弱者。其异熟种子。即生第六识中能
熏善染心等相分。即通情也。不生异熟无记心心所
见分。言通情本者。若种子生善染心上相分。即名通
情。若生异熟心心所见分。即名通本。由如第七识。缘
第八见分所熏得种子。此种子摄论第八识见分。即
名无覆无记。若摄从第七识见分。即是有覆。如何一
法半染半净。由如对法论中明。道谛亦名有为。从因
缘生故。其道谛亦名无为。不是业烦恼所为故。所以
道谛亦名有为无为也。其苦谛唯是有为也。今此亦
尔。其所熏得种子。不必生第八识见分。以是染污故。
不必不生第八识见分。第八识见分无利熏种故。识
为所依转相分种以作用别性各不同者。如愚意者。
转者起也。即自證分为所依。而起相分种。合生相分
现行以见自證分。即有缘虑之作用。若相即有所缘
卷一 第 156c 页 X50-0156.png

疏云由识变时相方生故如大造色。解云。如四大种
子生时。所造色种子方起。四大种等不生。所造色种
不能起。又眼识种子。随逐眼根种子。眼根生时。眼识
方起。如盲人眼根。不生眼识。不能生见自證。若生相
分始起。自證分不生。相分不能起也。二实分也。依起
执故乃至为执依心染分依故者。问相见二分。与他
世间我法作所依故。即名染分依。其相见与他圣教
或法作所依心。应名净分依心。答亦得名净分依故
也。除佛以外菩萨巳还乃至即三性心皆有法执者。
问安慧既许三性心中有法执。未知十地菩萨无漏
心。及二乘人无漏心。许有法执。问又十地菩萨。既證
真如。云何乃言由不證实有法执也。答皆有也。
疏云说无明支许通三性者。即是安陀偈师义。其人
先是外道。后向佛法出家。遂立此义。是外道义也。犹
如成实论师。先向外道宗中。其人后时归佛法宗出
家。明经部师造成实论。即说四尘为能造。四大是所
造亦是不正义。此亦如是。若佛法正义。即四大为能
造。四尘为所造。此是正义。一二执遍者。其相见分上。
即我法执并遍。如人即执见相分故。不执自證分也。
问何故不言法执遍。言我执不依自證起故。答相见
分即有作用。若我亦有作用故。依相见二分作用之
法上。而执我也。若自證分。唯是法体。而无作用故。疏
中我执不依自證起故。若法执但计有体故。依自證
卷一 第 157a 页 X50-0157.png

古大小。唯立二分。若陈那巳后。方立三分。问古者大
乘师。可不立自證分。今时护法既立自證分。如何今
大乘而不立也。答除护法取馀师名今也。显能所取
摄法尽故者。如愚意者。即能取中摄得见分自證分。
见分自證分皆名能取。名摄法尽也。问如何自證分见
分等者是何义。若言分段名分者。若相分别体之法。
可名分段。如见与證自證。自證既是一体。如何名分。
又若护法见相有体之法。可得分名。若安慧说见相
既是无体。如何名分。又證者是何义。答安慧虽无以
无似有名分。若立三分种所变故者。自證分。即从种
子变故。亦名唯识。此解不当。既说种子。如何名唯识。
若说四分三四分更在变名唯识者。即自證證自證
自證而缘自證缘故。名变识体。由是一说。更互变者。
是义说也。其体实不更互变也。此应作四句分别。有
缘而不变。如本质境他心本质等。但作疏远。而不变
他本质故。有变而不缘。如种生现行也。种子不能缘
现行识故。不名缘也。现行从种子生故。名之为变也。
有亦变。谓见相分也。然护法师有第四分者。即无用
也。岂是一识而立有见分自證證自證分而有三重。
由如刀能割物。如由相分。铁由如自證分。刀用由如
见分。岂别又既别将铁末。而作刀之铁体也。然下文
立有證自證者。为护比量过故。故建立之。诸心所法
虽不离识非识实性故亦名唯识者。此疏文剩文也。
卷一 第 157b 页 X50-0157.png

故也。又唯前问头亦不问心所。故此答中亦不合有
心所。又解深密经说亦为执依者。即说真如至质以
疏远。而言亦作执依也。如缘真如无为。变起相分执。
此相是一是常。真如是本质。所以亦是执依。不相似
者。真如是无为。依他是有为。问如何依他之法。与所
计执。有少作用相状。可同实体也。随能计心新新而
起者。即是相分。随能计心新新而起相分。诸未学者
依起执故者。若久作学者。即不许真如。即知真如是
诸法性。性离言故。若初作学者。闻说真如。即执真如
是真是实。别有实体也。问依所变相执为我法内道
外道皆悉了知依所变见执法可尔者。问外道如何
知依所变相执为我法。又问如何依所变见而执于
法答外道不立为相分。但计所缘为我法也。执能缘
为法。可知。
疏云犊子部等我名能见故依二分皆执我法。解云。
彼外道小乘。不立有见相。但有能缘心所缘境也。依
摄论说唯二义。唯二义者。即摄论云。唯量唯二种种
皆名依多起性。其摄论本。即是无著造。其摄论释。即
是天亲无性造也。世间圣教执说我法者。执者若世
间即执有实我实法。是无体随情假设者。若圣教中
我法是有体施设。故言设也。问前疏文中说。无体随
情以无依有。有体施设义依于体等。二解皆是护法
解。何故此疏中。又说是难陀亲胜解无体随情等。即
卷一 第 157c 页 X50-0157.png

情以无依有。有体施设义依体。见变似能取。亦相分
摄者。然难陀师说。唯依相分上。执为我法。不见分上
立为我法。设执见分为我法。即能缘心上变此所执
见分。亦是相分收。所以不依见分计为我法。或实说
一分如安慧者。问何故馀师不言实也。其安慧言实。
答略不举。并合有也。或有一师。假叙异执种种研寻
乃至与同时故叙之此中破斥者。即是一师。于论文
中。是多有义。即是明第七识五受相应门中有义。四
受相应等有义。其四师皆是护法似作异师也。然疏
文中。即引解种子中三师。三师中其难陀即是别师。
护法护月是一师。三师中两师同是一师。一师即是
别也。如何引此證多有义皆是一师也。或初无有义
后方言有义胜者在初者。即是唯识论中。有此等师。
即明罗汉位舍中。初师即无有义。后方说有义。即初
师是正义。然唯识论中。即无初有有义后无有义等
文。馀论中即有也。或于初后皆言有义胜者多后者。
世即是第十论。明金刚心中。有义金刚心时舍异熟。
有义解脱道中舍异熟识。即后师为正。
谓前但解后说理徵者。即是明第八识阿罗汉位舍
文。有其四师义等。初汎解云。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
学果位等。乃至皆不成熟阿赖耶识。巳后理徵云。若
尔何故决择分说。不退菩萨亦不成熟阿赖耶识。即
会云。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故。乃至
卷一 第 158a 页 X50-0158.png

巳上菩萨亦舍阿赖耶识。得名阿罗汉等。若护法难
陀等解。由无始来六七识。乃至后八识生时。变似我
法。八识之中皆有执故者。问此疏中。护法安慧等师。
各各皆有三重解。三重解中欲明何意。有何别耶。答
若疏中云。若护法难陀等解。乃至后诸识起变似我
法者。此疏文即解论文我法分别熏习力故二句也。
若疏中云护法释云识自證分乃至云前后为者。此
文即解论中诸识生时变似我法二句也。
如世说火口不被烧者。若大乘中说。声或离质。若近
钟边一步二步。即闻钟声感。若离十步巳去即渐微。
若离十里巳去。声更微也。由如夜中灯光如夜中灯
光。若近灯三尺五尺即是见分明。若离三步五步。其
光即渐闇。若离百步巳去。即不见物也。若小乘中说。
如打钟时出声。声去钟一个极微许。虽去钟远。亦闻
声者。以声势盛故。所以得闻也。今此亦尔。由口中出
声。声上有名句文。名句文既谁于火。火既烧名句文。
名句文既不离声。声亦被烧。声不离口。口亦应烧也。
所说火言明非目火者。如口中说火。即遮馀水等取。
以言口中亦舍火不得也。即依见相应我。唯是以无
作。如何得有以无依有。依他性上执为我法。此所变
者。似彼妄情。名似我法。彼妄所执我法实无不可说
牛毛似彼龟毛不说似彼但说似情者。问何故前疏
文即云。此依他起非有似有。实非二分。似计所执二
卷一 第 158b 页 X50-0158.png

情。不得似彼心外遍计所执。不可说牛毛似于龟毛。
即前后文相违。答似彼妄情所执二分。亦不相违也。
以妄情相见二分。似彼妄情。以有似有。即自證是妄
情。或见分名妄情。即一见分。分能所似。
安慧解云变似我法总有二解乃至八识生时变似
我法者。问若护法立有见相二分。可许有圣教有体
施设假义依于体假。其安慧既云世间圣教皆是计
所执。又不立于见相。见相既无体。又下疏文云。愚夫
所计巳下。唯有护法难陀解。无安慧解。其安慧师。如
何得有有体施设假义依于体假。若言安慧不立有
有体施设假等。既文言世间圣教。其世间圣教中。立
有何似法。又问护法立有见分。见分即是情识。可许
世间有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安慧既不立有见。
应无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应但有以无依无假。
若安慧虽以无作无。亦同护法立其假等。又问护世
间我法依见分。见分是情识。可名无体随情假。若护
法我法依相分。相分非是情识。及难陀我法依相分。
相分非情识。如何名无体随情假。若相分不离见。亦
得名随情也。问何故护法难陀等馀师。不言闻熏习。
唯安慧偏言闻熏习。又第七识中。如何得有闻熏习
耶。答准合皆有。答后显前也。又解诸识生时变似我
法者。即自證分上。有似我之相。安慧第二解也。解云。
安慧此自證分体。名似我法。即是于依他性于上。坚
卷一 第 158c 页 X50-0158.png

第二释。即是安慧不正义也。故疏文中前解为胜。即
是安慧正义也。
疏云以下约喻依他性有故识所变似我法似是识
自体者。安慧意说。其似我法。即是立依他起性故。以
下论文中。喻依他性有。明知似我似法即是依他。然
护法等。云第六七识乃至八识之中皆有执故者。如
愚意者。此疏文不是第三解。此文但重料简以前护
法安慧等义也。准前诸释。即依他起缘所生法。名似
我法者。若护法解。六七识中见相分上。皆能执我法。
由熏习故。八识生时皆变似我法。若安慧解。第七识
唯执我不执法。第六识通执我法。除第七识外。馀之
七识皆执于法故。八识生时皆似我法。若难陀师解。
六七二识中。唯相分上能执我法。后八识生时。皆似
我法也。二种相也者。即相见二分也。若安慧初解以
无依无别依于总者。如愚意者。即前段文。安慧有两
解中初解也。问安慧师。世间圣教我法之上。皆有以
无依无别依于总。
疏云此意喻上我法分别以下论文者。次疏文云。此
喻喻上诸有情类以下论文者。问何故一个患梦等
喻。疏文即言喻两处论文。答即论文中。喻各别如患
梦者。患梦力故者。此上二句。即喻上我法分别熏习
力故也。然论云心似种种外境相现者。此上二句。即
喻上诸识生时变似我。乃至而由分别似外境现也。
卷一 第 159a 页 X50-0159.png

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法喻相能行
相可知。
成唯识论疏抄卷第一
此抄者。照迷闇夜光。而解本疏昆玉也。古专寺有
正本。中古其书纷失。义学之徒。常所憾慨也。幸哉。
今岁得此抄。寔如河海得船筏。依之诱诸同老。命
愚弟而令书写之。然风凤之误不少。虽欲正之。如
无正本何。冀来学者正之云尔。
元文二丁巳天六月二十六日一见了 基范(敬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