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叙¶ 第 646c 页
叙¶ 第 703a 页

镡津文集卷第十一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 叙

** 传法正宗定祖图叙(与图上进)

原夫菩提达磨。实佛氏之教之二十八祖也。
与乎大迦叶。乃释迦文如来直下之相承者
也。传之中国年世积远谱谍差缪。而学者寡
识不能推详其本真。纷然异论古今颇尔。某
平生以此为大患。适考其是非正其宗祖。其
书垂出。会颁祖师传法授衣之图。布诸天下。
而学佛者虽皆荣之。犹听莹未谕上意。某幸
此窃谓识者曰。吾佛以正法要为一大教之
宗。以密传受为一大教之祖。其宗乃圣贤之
道原。生灵之妙本也。其祖乃万世学定慧之
大范。十二部说之真验也。自书传乱之瞹眛
漫漶。天下疑之几千百载矣。今上大圣特颁
图以正其宗祖。然圣人教道必圣人乃能正
之。是岂惟万世佛氏之徒大幸也。亦天地生
灵之大幸也。某固不避其僣越愚妄之诛。敢
昧死引其书之旧事。推衍上圣之意。仰笺于
祖图。亦先所颁祖师传法授衣之谓也。然其
始乱吾宗祖荧惑天下学者。莫若乎付法藏
传。正其宗祖断万世之诤者。莫若乎禅经。禅
经之出。乃先乎付法传六十二载。始终备载。
二十八祖已见于晋之世矣。付法藏传乃真
君废教之后阙然。但谓二十四世方见魏之
时耳。适以禅经验。而付法藏传果其谬也。若
叙¶ 第 703b 页 T52-0703.png
如来独以正法眼藏密付乎大迦叶者。则见
之大涅槃经智度论禅经与其序也。以意求
之。而佛之微旨存焉。上睿性高妙独得乎言
谓之外。是乃天资佛记也。故其发挥禅祖雅
与经合。宜乎垂之万世永为定断。三学佛子
遵之仰之。天下不复疑也。其图所列。自释迦
文佛大迦叶。至于曹溪六祖大鉴禅师。凡三
十四位。又以儒释之贤。其言吾宗祖。素有證
据者。十位列于诸祖左右。谨随其传法正宗
记。诣阙上进。尘黩宸眷。不任惶恐震惧之至。
谨叙。

** 六祖法宝记叙(此郎侍郎作附)

按唐书曰。后魏之末有僧号达磨者。本天竺
国王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文佛相传。有衣钵为记。以世相付受。
达磨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
有为之事。达磨不说。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
寺。以其法传慧可。可传僧粲粲传道信。信传
弘忍。忍传慧能。而复出神秀。能于达磨在中
国为六世。故天下谓之六祖。法宝记盖六祖
之所说其法也。其法乃生灵之大本。人焉鬼
神焉万物焉。遂与其清明广大者。纷然而大
异。六祖悯此乃谕人。欲人自求之。即其心而
返道也。然天下之言性命者多矣。若其言之
之至详。理之之至当。推之之至悉。而释氏得
之矣。若其示之之至直。趋之之至径。證之
之至亲而六祖之于释氏。又其得之也。六祖
于释氏教道。可谓要乎至哉。今天子开善阁
记。谓以本性證乎了义者。未有舍六祖之道
叙¶ 第 703c 页 T52-0703.png
而有能至于此者也。是则六祖者乃三界之
慈父。诸佛之善嗣欤。伟乎。惟至圣而能知至
道也。然六祖之说余素敬之。患其为俗所增
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会沙门契嵩
作坛经赞。因谓嵩师曰。若能正之。吾为出财。
模印以广其传。更二载嵩果得曹溪古本校
之。勒成三卷。粲然皆六祖之言。不复谬妄。乃
命工镂板以集其胜事。至和三年三月十九
月序。

** 明州五峰良和尚语录叙

始释迦文佛。经教之外。以大三昧命其高第
弟子大龟氏传之。然非不关经教。盖经教之
所明也。将以印正一切法门。决定为妙觉之
宗极。及其菩提达磨承大龟氏。二十八世方
传诸夏。诸夏之至曹溪第六祖益传之。往之
时世。未习熟诸祖师。犹傍经以谕学者。未即
纯以真要示之。后世至人亲机而宜之。遂直
用此发人。故其所为人不复以经语。故天下
之守章句者听莹。谓其背经立异以非之。噫
是岂知夫变而通之殊契经也。然学者不易
至之。至之复难继之继之复难辩之。犹人皆
画龙而未始得其真龙形者。逮有以真龙告
之而世亦不信。盖天下识龙者寡也。今世孰
不说道。纷然皆传。其所传至其与否。岂能尽
得其所辨耶。吾故尝忧其混乱道真为学者
大病。但愧匿而不能张之也。今见吾所知五
峰良公善知识也。益喜其言。良公亦忻然相
得。遂出其语录示余。读之多其所发殊妙。所
谓善变而通之者也。良公受于慈明圆禅师。
叙¶ 第 704a 页 T52-0704.png
慈明传临际继。际大智大寂之所传。此良公
宜禅者师也。若其修洁之美而邑人四方盛
称之。此不复论。

** 武陵集叙

慧远和尚以有道称于四方。在天禧乾兴间。
其名甚振学者无远近归之。如水沛然就下。
予少闻之恨不识其人。晚游吴得其语于勤
暹二师。观其发演详悉应对次序。语言必文。
不以凡近杂出。虽出入大经大论。傍及治世
文书老子庄周之说而不疑。閒究其意义所
归。而与佛法奥妙似乎不可以智穷。神而明
之。其庶几乎。始达磨大师以佛心印至中国。
会梁天子耽有为不省其言。达磨北入嵩山。
面壁终日默坐九年。华人之疑稍解。而达磨
之道遂传矣。以故后世传高僧者。以禅观定
其所传。又后世学者无远识颇信传者为然
其言。亦不思之甚也。达磨之道岂止于禅观
而已矣夫禅者静也。观者观也。圣人教初学
者。使静思虑以观其道也。若达磨所传承于
高足弟子大迦叶。昔如来将化以正法眼。可
以言语发。不可言语到。故命大迦叶以心相
传。所谓正法者也。大教之所以出。众经之
所以明也。得乎此者。虽以万端言之。其所言
未始杂也。不得乎此者。虽绝言而守之。其所
守未始不惑也。今和尚之言。其得正法之谓
也。禅观焉能尽之。和尚出于云门大师三世。
云门出于大鉴禅师八世。呜呼去圣人益远。
学者疑惑错谬。当其时和尚去云门大师未
百年。独抱正法与其人相望。毅然引学者。以
叙¶ 第 704b 页 T52-0704.png
其正法眼藏以正其传授学者。真若得止以
息狂走。其于教道而德亦至矣。既没。弟子辈
缉其言。以其所居之地。名之曰武陵集。庆历
壬午岁孟冬二十日序。

** 原宗集叙(或名宗原)

象郡勤师聚禅学百家之说。探而取其言之
尤至者。次为一家之书。繇释迦如来而下至
于云门。抠衣弟子凡三百三十三人其语有
六百二十则。总一万八千馀言。书成。命不腆
名而叙之。大旨以不循语言生所解会。平常
简密而不失其宗者。为得之矣。故曰原宗勤
师證法于德山远公。印可于三角澄公。澄远
皆云门匡真大师之法孙也。云门秉云峰存
禅师。云峰承德山宣鉴。德山续龙潭信。龙潭
嗣天皇悟。天皇继石头大师石头绍庐陵思
和尚。思和尚受法于第六祖大鉴禅师。广菩
提达磨所传之道。故天下学佛者尊其德。如
孔子承周公而振尧舜之道。圣人举其用所
以谓教也。大用不可卒究。即文字以为诣。洎
乎种智差别法门万殊。复惧后世多闻者过。
困学者不及。故释迦如来直以正法授大迦
叶。虽示有言说而不迹文字。菩提达磨去如
来二十九代。受之东来。人始莫晓。时皆摈弃
及其传至大鉴世且大信。趋学者犹水之沛
然就下。噫像法之季去圣人益远。学者穿凿
迷失道真。勤师长为之太息。故楷其宗极。庶
几有所正也。是岁康定辛已孟冬月望日也。

** 移石诗叙

移石诗君子之美移石也。始其弃于道傍。虽
叙¶ 第 704c 页 T52-0704.png
其瑰怪伟然可观。而路人不顾。无辩师思取
而显之。乃用工者计不崇朝。遂致于户庭。巉
崒嵌虚若山耸洞壑。前瞰清沼后荫茂树。左
右益辟三堂。曰石筵。曰照古。曰禅燕者。临之
使人悠然有幽思。自是誇者相告观者趋来。
石之美一旦遂显。无辩复作诗以歌之。贤士
大夫与方袍能诗者。亦从而赋之。必欲余为
序。然人皆有所嗜之事。而有雅有俗有淫有
正。视其物则其人之贤否可知也。若石之为
物也。其性刚其质固。其形静其势方。方者似
乎君子彊正而不苟也。静者似乎君子不为
不义而动也。固者似乎君子操节而不易也。
刚者似乎君子雄锐而能立也。然移石之名
益美乎是。其外峰岠似乎贤人严重而肃物
也。其中空洞似乎至人虚心而合道也。今无
辩以吾道为禅者师以翰墨与儒人游。取其
石而树之于庭朝观夕视必欲资其六者。以
为道德之外奖。操修之默鉴也。及读其诗。求
其所以为意者。则未始与此不合。然无辩其
心如此之远也。而与世俗之虚玩物者固不
足相望。诸君美而赋诗。不亦宜乎。其诗凡若
干首。皆诗之豪者也视之可见。岂卑论所能
悉评。某岁日月某序。

** 法云十咏诗叙

法云昼上人。缮其居之西厦曰翠樾堂。以其
得山林之美荫也。户其北垣曰陟崖门。示其
乘高必履正也。始其入林之径曰啸月径。高
其所适也。疏其泉曰夏凉泉。贵其濯热也。表
昔僧之莹曰华严塔。德其人也。指其岭之峻
叙¶ 第 705a 页 T52-0705.png
绝者曰樵歌岭。乐野事也。名其亭曰映发亭。
取王子敬山川相映发之谓也。目其山之谷
(音浴)曰杨梅坞。别嘉果也。榜其阁曰清隐阁以
其可以静也。就竹辟轩曰修竹轩。拟其操也。
是十咏者。举属法云精舍。法云宅大慈山之
中与郭相去迨十里。北瞰彻浙江。南通钱唐
湖。过重岗复岭翛然沿溪涉涧。水声冷冷云
木杳霭。校乎垂江濒湖之山。而大慈最为幽
深。法云庭宇潇洒林岭盘郁环翠。比乎慈山
之他寺。其又绝出者也。昔吏部郎公。以侍
郎致政还故乡。多优游名山。尤乐此。以为高
蹈之佳处也。每来则踰旬跨月。陶陶而忘反。
吏部名德熏于天下。既好是也。人亦斐然从
而尚之。故法云胜概遂远闻播。昼师犹以为
未尽其山水之美。乃益揭其十景者。拳拳引
诗人咏之。缙绅先生之流与吴中名僧。闻皆
乐为之赋。竞出乎奇词丽句。而风韵若出金
石。铿然起人清思。所谓胜概者益闻益播。将
传之而无穷也。然物景出没。亦犹人之怀奇
挟异者。隐显穷通必有时数。若此十咏之景。
所布于山中固亦久矣。弃置而未尝稍发。今
昼师振之。众贤诗而光之。岂其数相会。亦有
时然乎。故贤者虽终身晦之。时命也。不足叹
之。忽然曜之。时命也。亦不足幸之。上人既乐
得诸君之诗。特属予以为序。然无谓岂能尽
其诗之美也矣。

** 法喜堂诗叙

好事者刻法喜堂诗将传。而净源上人预其
编。次以其事谓潜子曰。幸子志之也。夫法喜
叙¶ 第 705b 页 T52-0705.png
堂乃实月广师所居之室也。君子善其以法
喜自处。故作诗而称之也。其诗凡若干篇。乃
缙绅先生钜公伟人之所为也。高逸殊绝不
可得而评也。若宝月居心休美寓医以广其
行。章表民叙之详矣。吾不复论也。第发其法
喜之谓耳。夫法也者道也。喜也者悦适也。道
固天人之正也。人而不适道乌乎为心也。夫
死生人生之大变也。非适道不能外其变以
至神完也。荣辱盛衰人事之变也。非适道不
能顺其变以至分安也。爱恶取舍人情之变
也。非适道不能理其变以至性胜也。故谓道
无不存一贯乎内外也。惟圣贤常以道凝。生
之不乱死之不汨。出之不渝处之不闷。贫之
不穷富之不淫。山林也朝市也。惟道所适也。
俗不顾道而禄禄以其变弊。嗟乎古今岂少
乎哉。宝月杭人也。其国乐土。风俗以奢侈相
高。甫方服之人。几忘道而趋其所尚也。宝月
庐其市井纷华之间。乃翘然独修法喜之乐。
是岂惟务其自悦而已矣。其将有所师而劝
之乎。群公赋诗而美之是也。辛丑仲冬八日
潜子序题。

** 山茨堂叙

南宗智严师主庆善精舍。而邑人宜之。将一
年所居已葺。白云堂人亦新之。且以书邀其
侣契嵩曰。吾虚是室以待子。会予方专意于
习禅著书。其年遂来视。厥堂控半峰嶷然出
其居之后。户牖南敞。前望连山青嶂逦迤。与
村畴云树而相映带。若见好画。萧然发人幽
思。余喜处之经岁。心甚自得而尘事寡。日益
叙¶ 第 705c 页 T52-0705.png
清净。因思其旧名取义太近。辄命以山茨之
号更之。山茨者盖取梁之高僧惠约所居之
名也。昔约方以德高见重于天子。而汝南周
颙乃营山茨寺于钟山而命之居。故颙美之
曰山茨。约住清风满世。若约者可谓吾徒之
有道者也。吾徒宜慕之。愚何敢跂望其人也。
取其山茨而名是堂者。诚欲警愚之不及也。
庆历丁亥孟春之晦日序。

** 趣轩叔

慈化都僧正所居之北轩者。在精舍为穷奥。
于他牖最虚明。静可以宴。安可以休。适慈
化喜此欲潜子名而揭之。潜子谓慈化曰。了
性师人皆有好。而子之好喜近道。其殆庶几
乎。静乃正。明乃鉴。虚乃容。深奥所造乃清。
虽其方丈环堵之室。至道则清风浩气光天
地贯古今。妙乎人间世。而绝出窅然。不必在
乎青山白云也。寥廓无际。不必在乎世表方
外也。上人其好既有至道之趣。而潜子乃以
趣轩名其北轩。而文之益示慈化志之所尚
清胜。潜子猛陵之契嵩也。

** 山游唱和诗集叙

杨从事公济与冲晦晤上人访潜子。明日乃
邀宿灵隐。又明日如天竺。遂宿于天竺也。三
人者游且咏。得诗三十六篇。公济请潜子前
叙。潜子让公济曰。吾不敢先朝廷之士。公济
曰。此山林也。论道不论势。潜子叙非忝也。潜
子曰。诺吾叙。然公济与潜子辈儒佛其人异
也。仕进与退藏又益异也。今相与于此。盖其
内有所合而然也。公济与冲晦以嗜诗合。与
叙¶ 第 706a 页 T52-0706.png
潜子以好山水闲适合。潜子亦粗以诗与冲
晦合。而冲晦又以爱山水与吾合。夫诗与山
水。其风味淡且静。天下好是者几其人哉。故
吾属得其合者尝鲜矣。适从容山中。亦以此
会为难得。故吻然嗒然终日相顾相谓。几忘
其形迹不知孰为佛乎孰为儒乎。晋之时王
谢许子以乐山水友支道林。唐之时白公隐
庐阜亦引四释子为方外之交。其意岂不然
哉。合之道其可忽乎。云与龙贵以气合。风与
虎贵以声合。圣与贤贵以时合。君与臣贵以
道合。学者贵以圣人之道合。百工贵以其事
合。昆虫贵以其类合。不相合。虽道如仲尼伯
夷。亦无所容于世也。天下乌得不重其所合
乎。方二君之来也。逼岁除。山郁郁以春意。然
代谢相夺乍阴乍晴。朝则白云青霭绚如也。
晚则馀冰残雪莹如也。飞泉冷冷若出金石。
幽林梅香或凝或散。树有啼鸟涧有游鱼。而
二人者嗜山水则所好益得。嗜闲适则其情
益乐。胜气充浃而更发幽兴优游纡馀吟啸
自若。虽傍人视之。不知其所以为乐也。坐
客接之。不知其所以为得也。独潜子苍颜敝
履幸其末游。而谓之曰。二君之乐非俗之所
乐也。二君之得非俗之所得也。是乃洁静逍
遥乎趋竞尘累之外者之事也。终之可也。因
评其诗曰。公济之诗赡。冲晦之诗典。如老丽
雅健则其气格相高焉。潜子默者。于诗不专。
虽其薄弱病拙。远不及二君。岂谓尽无意于
兴也。

** 山游唱和诗集后叙
叙¶ 第 706b 页 T52-0706.png

公济初与潜子约为诗前后叙。潜子不自知
量。既绪其端。公济乃谦让。不复为之。然诗之
意所叙未尽。始公济视潜子山中值雪诗。爱
其孤与独往谓潇洒有古人风。遂浩然率冲
晦袖诗寻之。留山之意极款曲。潜子亦以公
济既相喜好其意非常。颇不自拘介乐与游
咏。潜子禅者罕以思虑乱。在吴中二十有馀
载。辱士大夫游从数矣。如故侍郎郎公之顾
其最厚深。郎公又以诗名显天下。而潜子奉
其唱和。亦不类今恣肆。而不自慎也。然潜子
虽固平生长欲晞于高简雅素。如支道林庐
山远者为方外人。患力不足及之。虽然老矣。
而吾方袍之徒肯相喜而从其游者。几其人
乎。公济儒者才俊与予异教。乃相善如此之
勤也。此不与游且咏而孰与游乎。唱和总六
十四篇。始山中游咏。而成者三十七篇。其后
相别。而诸君怀寄赓唱往来者又二十七篇。
并编之为集。嘉祐已亥仲春之五日。潜子复
题云。

** 与月上人更字叙

上人名晓月。字竺卿。余以始字其义不当不
可以为训义。以公晦易之。名以月者。盖取其
高明之义也。然明不可终明必受之以晦。日
月终明。则昼夜之道不成。故日晦于阴而
月晦于阳也。天地日月之至明者也。圣贤乌
可终劳其明乎。圣贤终明。则进退动静之道
固不足法于世也。故古之圣贤者明于有为
而晦于无事也。舜明于政治而晦于得人。以
让天下。文王建箕子明于与九畴而晦于大
叙¶ 第 706c 页 T52-0706.png
难。周公明于辅相而晦于成功。孔子明于春
秋六经之文而晦于旅人。颜子孟轲子思杨
雄皆相望而晦明于后世也。故其事业甚大
道德益扬。作法于世而万世传之。今上人有
器识。明于为学知道。其将有所晦乎。上人吾
徒也。与世俗事物邈然不相接。又益宜晦焉。
余于上人故人也。别去十年。果得法自琅琊
来会于吴中。观其处心空寂。能外于身世而
不累其得丧是非。真所谓能向晦者也。字之
以晦抑亦发其蕴也。一旦以道归觐其所亲
索文为别。故序其字而赠之云。

** 周感之更字叙

周君初字感之。余以其义未极。请用诚之以
更之。周君名应。然万物莫不以类相应。而
不能应非其类也。惟人诚乃能与天地殊类
相应。故诚应者应物之公也。类应者应物之
私也。私则寡得而公则寡夫。君子耻失所于
一物。是故君子贵以诚应天下也。诚也者至
正之谓也。易曰中孚。中孚正也。以其柔正乎
内而刚正乎外也。况下而顺乎阴阳之得其
道尔。推乎人事则可以教大信。彖曰。乃化邦
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
天地也。诚之义不亦至矣哉。周君始事父母
则乡人称其孝。及仕而廉明。历官品凡一簿
一尉。其人若缁黄儒素。皆喜其仁德。此非以
诚待物。焉能其善之之如是邪。而君劳于县
吏积十馀年。自不以其濡滞而苟荐于知己。
问之则曰命也。士病不为政。岂汲汲于人知。
此又见其诚之之至也。所谓诚之不亦宜乎。
叙¶ 第 707a 页 T52-0707.png
既始之而又终之。是之谓诚也。天地以诚终
始。所以博厚而高明。圣人以诚终始。所以垂
法于万世。虽然君子之诚推所自得之。苟其
富贵也。不以骄佚。其老也不以耄纷。其酒也
不以醉乱。断断乎始于是终乎是。则圣贤之
道得所传也。周君之德将不亏而得其全也。
其名闻孰可磨灭。余与君皆南人也。又特友
善其相识知深且详矣。故因字所以序而勉之。

** 送浔阳姚驾部叙

驾部姚公将之浔阳(亦谓浔州)道过燕(燕乃余卿)潜子欲
因其从者致信。吾伯氏李主簿姚公。不以
其贤自高。乃更遗书累纸。盛称潜子善用
六经之笔著书。发挥其法以正乎二教之学
者。谓虽古之大禅钜师。未有如潜子之全也。
其广且博也。此姚公汲引人为善。欲使其至
至耳。潜子无谓。岂果若是耶。虽然潜子初
著原教书。其心诚为彼执文习理者也(执文儒者习理
释者。习以俗语以谕其法此姚公来书云)二者皆蔽道而不自发明。
适欲救此耳。其书既出。虽四方稍传。而文者
徒玩吾文。不文者不辨吾道亦复不见潜子
所趋之至。潜子孤无有徒。与讲求尚皇皇忧
其道之未详于人也。潜子之道。生灵之大本。
天下为善之至也。苟其本不明其至未审。天
下之人欲其所归也何之。行道之士安忍而
不为恻然邪。故潜子尝不避流俗嗤笑。乃以
其书而求通于天子宰相贤士大夫者。盖为斯
也。然缙绅先生之徒。知潜子如是之心者几
人乎。姚公乃谓我所得之法如此也。所为之
志又如此。引古之高僧钜师相与较之。又如
叙¶ 第 707b 页 T52-0707.png
此也。是岂不为之知己乎。相知之深乎。姚公
始以大臣荐。自布衣徒步。不由常科而直擢
入官。其文章才业卓卓过人可知。今来出浔。
浔故南方也。潜子南人习知其山川风俗颇
详。姑为公言之。岭外自邕管之东。潮阳之西。
桂林之南。合浦之北。环数千里。国家政教所
被。即其霜露雪霰沾洽已繁。瘴疠之气消伏
不发。秀民瑞物日出。其风土日美。香木桂林
宝花琦果(宝花琦果南人旧称)殊名异品。联芳接茂而四
时不绝。若梧若藤若容若浔。凡此数郡者。皆
带江五戴山。山尤佳江尤清。有神仙洞府。有
佛氏楼观。村郭相望而人烟缥缈。朝暾夕阳
当天地澄霁。则其气象清淑如张画图。然其
俗质其人淳。寡诤讼而浸知向方。吾知姚公
治此民也。则其仁义之化易行。临此景也则
其清明之志益得。姚公心通。又能以大道自
胜。潜子辅教之说。亦赖之而益传也。待公趋
诏北还。当与数得此道者。其人之几何耶。道
途上下舟车之劳。公宜自适自慎。

** 送郭公甫朝奉诗叙

郭子喜潜子之道。欲资之以正其修辞立诚。
潜子可当耶。郭子缙绅先生之徒。乃独能揭
然跂乎高世之风。可重可愧。吾说不足以相
资也。然郭子俊爽天才逸发。少年则能作歌
声累千百言其气不衰而体平淡。韵致高古
格力优赡。多多愈功。含万象于笔端。动乎
则辞句惊出而无穷。与坐客听其自诵。虽千
言必记。语韵清畅若出金石。使人惊动。而好
之虽梅圣俞章表民。以为李太白复生以诗
叙¶ 第 707c 页 T52-0707.png
张之。四海九州学辈未识郭子者何限。朝廷
公卿孰尝睹郭子如此之盛耶。夫龟龙鳞凤
其亦伟奇之物也。使其汨于泥涂委于荆枳。
则君子之所惜。吾恐郭子尽是纡馀诞谩。遂
与世浮沈。因别故赋诗以祝之。

白石凿凿。蕴尔美璞。君子道晦君子斯乐。幽
兰猗猗。振尔芳姿。淑人不显。淑人不亏。唯是
方寸。为尔之本。违之物摇。穷之物乱。静之收
之。默默闷闷。熟水泚泚兮。可漱可涤。熟山亭
(或作寥寥)兮。可休可适。胡歉屏居。胡羡首迪。

** 送王仲宁秘丞歌叙

去年诏秘省王侯。往宰扶风县。王侯以父丧
在浅土。请侯封树而后趋官。朝廷佳其有子
道从之复告曰。礼毕当听命于阙下。于时钱
唐士人慕王侯官有能名。相与议曰。扶风秦
地也。方为戎狄惊动。岂宜往之。天子不如以
王侯来惠我邦。识者非之曰。此常人之情。非
知贤之谓也。夫王侯贤而有器识。读书探文
武之道。发慷慨立大节。方当国家举大刑。将
诛去凶丑以条理太平之治。是必奋然以效
其才能。讵肯碌碌从众人苟避艰难。幸宴安
于静地。或曰。朝廷以王侯久屈于冗局。且发
其贤将受之显官乎。辛已岁隆暑中。果自新
定来将趋京道出钱唐。潜子因歌议者之意。
以为别歌曰。

贤豪之志兮。脱略不羁。高厉远迈兮。俗岂易
知。倜傥大节兮。临事不移。安实败名兮。君子
耻为。天阙苍苍兮。宫殿参差。王侯蕴志兮。将
发胸中之奇。秦海浩荡兮。陇树依依。王侯之
叙¶ 第 708a 页 T52-0708.png
往兮。决去莫辞。惠彼一邑兮。起民之疲。亦将
德彼兮。清秦之陲。当妖氛廓兮。景运增熙。功
名相将兮。千载葳蕤。

** 送周感之入京诗叙

感之以父丧罢官。即钱唐僦屋而居三年。虽
无担石之储泊如也。未尝踵权豪之门以声
其穷。接交游以诚不以其才。故与其交故士
大夫而下逮闾巷之人。识与不识皆贤其为
人。然此未足为知感之者也。夫行已自信其
道不妄与人辩者。至于穷达不踰其节义。此
亦君子之常道耳。盖流俗轻悍不能守之。宜
其归美于感之耶。如感之仁义出于其天性。
读书为学识度明远。论古今礼乐刑政。指其
当否无有不是者。使其得志行于一州一邑
以至天下国家。必能政教惠百姓令人无怨
望。岂止自信而固穷为贤耶。蒙与感之相知
为最深。尝慨无力以张之。今春服阙复调官
京师。蒙亦将返庐阜。惜其为别且远。因作诗
以散眷恋之思云。

与君游兮。我心日休。与君别兮。我心日忧。君
之去兮。春水汤汤。青霄九重兮。云阙苍茫。气
望豪华兮。接翼翱翔。怀德孤进兮。人谁与扬。
米贵如玉兮。薪若桂枝。京国九留兮。曷为所
资。江南五月兮。瑶草篱篱。早归来兮慰此相
思。

** 送周公济诗叙

潜子昔在浔阳。公济丱年方师吾友周叔智。
务学而沈详。言不妄发。与诸生绝不类。潜子
常谓叔智曰。浔阳江山气象清淑。宜钟于其
叙¶ 第 708b 页 T52-0708.png
人。在此诸生周氏之子。疑其得之矣。余观其
学有所成。及潜子去浔阳十有馀年。果闻公
济以进士升第。其后又闻以贤监司李公之
举。得宰建德。不一载而道路传为贤令。去秋
以事来杭。乃权钱唐遂得往还山中。见其治
民。少以吏术而多用仁义。视事敬而勤行已
端而廉。与人交久而益敬。未逾月而杭人翕
然称之。潜子窃喜。幸吾前言之验矣。然称之
叔智有道之士也。平生最好以仁义进人而
激励其风俗。怅其早亡不见公济今所树立。
虽然公济来资自得。岂谓不肖假其贤师善
导之所助耶。会潜子始以传道为志。所蕴未
伸。公济不平。力为吾振之。其诚且勤。虽古之
慷慨之士。不过是也。将别蒙意甚感之。乃为
诗以赠其行。诗曰。

秀气郁兮在若人之躬。吾昔睹之兮卓异群
不同。验治迹兮今也炳融。慨尔师兮不觌乎
君子之风。方别离兮江涘。趋双阙兮千里。帝
座煌煌兮君门严深。勉自进兮勿使陆沈。

** 送周感之秘书南还叙

杭去交广陆出江南驿堠五六千里。转大海
得飘风舟。日行千里。否则留他岛动弥年月。
故南人来吴。常以此为艰。今客钱唐已见二
春矣视南之来者几希。庚辰之三月。有客以
周尉告余曰。尉临封人也。子盍见之乎。余一
旦诣其门。会其出。归悒悒颇不自得。越数日
尉果骑从求余所居而来。入室与语。乡曲事
历历烛耳目发。平生如故旧言。亹亹而不能
休。襟抱轩豁。见其为人有大体。及暮引去。余
叙¶ 第 708c 页 T52-0708.png
乃异之。谓识者曰。尉以文词奋誓言。非由进
士得官不为也。尝四举屈于有司而不变其
心。及得之未始以所官远于家而让君命。由
京师如故乡。迎其亲而来钱唐。道且万里。不
以禄薄未甚有力为劳。处官过廉虽水必欲
买。夫士患无节也。不患不立。苟朝临事而夕
失其所守。喔咿𦸗葹苟容不暇。当所利则争。
不利则辞。去乡邑未百里。则终日慊然作儿
女态。又何望盛名能迹赫赫然照天下后世
若尉者也。持其节行始终一如。不亦真慷慨
大丈夫哉。吾闻古老传言。南方全阳有得其
气正者。必刚健中正而聪明。余于尉皆南人
也。独惟怯暗钝无一善以自发药其性。又不
能骞然高谢。与物磅礴乎一世。视尉能不愧
其所生耶。因以发故乡之情。岂庄周所谓去
人滋远。而思人滋深乎。

** 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

世称潮阳多君子。而林氏最盛。余初谒野
夫先父田曹于杭。观其宽明淳粹。力行古道
为政。不龌龊饰吏事。乃信称者之不妄美也。
及会范阳。卢元伯语野夫仲父曰。巽先生者
生而知。学六经探百氏。悉能极深研。几圣人
之道。卓然自得。以谓易者备三极之道。圣人
之蕴也。独病杨雄氏虽欲明之。而玄也未至。
因著草范。将以大明易道之终始也。又谓兴
王者礼乐为大。复著礼乐书。以示帝王治政
之始。本为儒不汲汲于富贵。而高节远迈。追
古圣贤之风教。余又益信林氏之盛也有在
矣。是时田曹秩满将趋阙下。而元伯南还余
叙¶ 第 709a 页 T52-0709.png
亦东适会稽。越是二年。余复来杭。且闻田曹
寝疾于京师。有至于渐趋三年。野夫果扶行
榇归葬故地。乘舟吴江而来。他日余往吊之
焉。野夫伯仲皆悲戚癯瘠。殆不胜其哀。及戒
行事且谓余曰。子盍歌以赠我归。余因思林
氏于潮阳为最盛。歌何以尽其美不若词而
布之。吾闻天生贤者。故以代天工。使辅相天
地之道。是贤者宜寿且显于位可也。则颜渊
夭伯牛疾。孟轲轗轲荀况杨雄落莫于时。贾
谊董仲舒数辈相望而不幸。不知运物者反
何意邪。如南安田曹之仁其弟之智识。明德
不二十未既大施而卒皆早世。虽明哲之士
闻之。孰不为之惑哉。或者谓林氏之寿不在
其躬而在其子孙乎。闻野夫刃取股肉以疗
其父。欲其病愈终不如志。君子谓之纯孝也。
野夫苟能率其伯仲履田曹之仁孝。同志巽
先生之学。则林之寿其将有在笃实光辉益
大乎后。元伯亦有道者也。于野夫为姻娅。苟
与之营励名节则林氏之盛美。岂止焕于潮
阳与今日。将辉耀乎天下后世也矣。

** 送梵才吉师还天台歌叙

夫为佛者修出世之道因以清净自守与俗不
接。非以其教道推于世劝于人。岂宜逐逐与
于世间游乎。梵才大师。少以诗鸣于京师。晚
归天台益勤吾道。一朝思以佛事以劝缙绅
先生之徒。前年来浙西淮甸间。所遇卿大夫
有名声于人者。皆乐从其事。不翅百数。此非
精诚笃志推尊于圣人真教道妙。何能得仁
贤君子如是之多耶。嗟乎吾人有出入乎权
叙¶ 第 709b 页 T52-0709.png
豪之门。趋进乎势利之涂。德不能发人之信。
疑然而莫告。毁焉而不辨。喔唯突谲相与以
佛为戏。幸其颜色假其事势。以苟利乎一身。
趋死不顾教道者彼闻师之风。宜何为心哉。
吾伟乎吉师之所为。故歌以赠其归。歌曰。

若人之来兮。贤俊将迎。若人之归兮。胜事告
成。春色佳兮春风轻。揽云袖兮趋遥征。台山
凌虚兮。气象淑清。宜真赏适兮。休顾浮名。彼
循利忘道兮。流俗时情。既亡吾徒兮。何足与
评。

** 送真法师归庐山叙

余去浔阳五年而法师真公自庐山来会于钱
唐。闻其始至且喜且惊。师曾不顾宰相所得。
拂衣去濠入山中。誓终其身不践俗境。此
胡为而来哉。及相与语。始知其谋为佛塔非
以常事而移其志也。余在浔阳尝与周叔智
评人物。以师洁清能以其道训学者。叔智颇
以重语相推。故与吾洎郭叔宝裴长言数造
其门。迭为歌诗以扬其美。师亦忻然相德。今
出数千里。复与之会迨将半载。接其言益文
其道益亲。契义笃厚百倍于初也。秋之八月
而真师以所谋事集命拿舟欲行。杭人敬慕
稽首告留者甚勤。终亦引去不顾。余游四方
独去浔阳。恋恋若怀父母之国而不能忘。盖
以其有仁贤君子笃实诚信于交游用道德而
相浸润。又以匡庐奠其左崭崒高拔其气象
窅然深幽。使人玩之有高天下之志。今真师
复归焉。余牵于事不得偕往。惟浩然之思益
纷于胸中。因师为我谢浔阳君子。穷达荣悴
叙¶ 第 709c 页 T52-0709.png
劳吾之形。谋虑得丧万端劳吾之心。人生适
如一梦焉。何长与物旁礴乎世。此宜深探佛
道澄汰其神明。真师其引道者。宜命之游可
也。
镡津文集卷第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