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书上¶ 第 646c 页
再书上¶ 第 691a 页
镡津文集卷第九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 再书上
仁宗皇帝
十二月日。杭州灵隐寺永安兰若沙门赐紫
臣僧某。谨昧死上书 皇帝陛下。臣闻事天
者必因于山。事地者必因于泽。然所因高深
则所事者易至也。若 陛下之崇高深大则
与夫山泽相万矣。适人有从事其道者。舍
陛下而不即求之。虽其渠渠终身绝世。乌能
再书上¶ 第 691b 页 T52-0691.png

国王大臣者。此正谓佛教损益弛张。在 陛
下之明圣矣。如此则佛之徒以其法欲有所
云为者。岂宜不赖 陛下而自弃于草莽乎。
臣忝佛之徒。实欲扶持其法。今者起岩穴。不
远千里抱其书而趋阙下。愿幸 陛下大赐。
以成就其志也。臣尝谓。能仁氏之垂教必以
禅为其宗。而佛为其祖。祖者乃其教之大范。
宗者乃其教之大统。大统不明则天下学佛
者不得一其所诣。大范不正则不得质其所
證。夫古今三学辈。竞以其所学相胜者。盖由
宗不明祖不正而为其患矣。然非其祖宗素
不明不正也。特后世为书者之误传耳。又后
世学佛者不能尽考经论而校正之。乃有束
教者不知佛之微旨妙在乎言外。语禅者不
谅佛之所诠概见乎教内。虽一圆颅方服之
属。而纷然自相是非。如此者古今何尝稍息。
臣自不知量。平生窃欲推一其宗祖与天下
学佛辈息诤释疑使百世知其学有所统也。
山中尝力探大藏。或经或传。校验其所谓禅
宗者。推正其所谓佛祖者。其所见之书果缪。
虽古书必斥之。其所见之书果详。虽古书必
取之。又其所出佛祖年世事迹之差讹者。若
传灯之类。皆以众家传记。以其累代长历校
之修之。编成其书垂十馀万言。命曰传法正
宗记。其排布状画佛祖相承之像。则曰传法
正宗定祖图。其推会宗祖之本末者。则曰传
法正宗论。总十有二卷。又以吴缣绘画其所
谓定祖图者。一面在臣愚浅。自谓吾佛垂教
再书上¶ 第 691c 页 T52-0691.png

诸夏仅五百年。而乃宗乃祖其事迹本末于
此稍详。可传以补先圣教法万分之一耳。适
当 陛下以至道慈德治天下。天地万物和
平安裕。而佛老之教得以毗赞大化 陛下
又垂神禅悦弥入其道妙。虽古之帝王更百
代。未有如 陛下穷理尽性之如此也。是亦
佛氏之徒际会遭遇 陛下之一时也。臣所
以拳拳恳恳。不避其僣越冒犯之诛。辄以
其书与图上进。欲幸 陛下垂于大藏与经
律偕传臣蝼蚁之生已及迟暮。于世固无所
待。其区区但欲其教法不微不昧而流播于
无穷。人得以资之而务道为善。则臣虽死之
日犹生之年也。非敢侥倖欲忝 陛下雨露
之渥泽耳。其所證据明文皆出乎大经大论
最详。其所谓传法正宗论与其定祖图者。傥
陛下天地垂察使其得与大赐愿如景德传
灯录玉英集例。诏降传法院编入大藏。即臣
死生之大幸。不惟臣之大幸。抑亦天下教门
之大幸也。如 陛下睿断。允臣所请。乞以其
书十有二卷者。特降中书施行其传法正宗
记与其定祖图兼臣旧著辅教编印本者一部
三策。其书亦推会二教圣人之道。同乎善世
利人矣。谨书上进干黩冕旒。臣不任激切屏
营之至。臣诚惶诚恐谨言。
*** 书启上韩相公书(前后四书)
月日沙门某谨北向伏揖。献书于集贤相公
阁下。某闻古之圣人立极以统天下。天下谓
之至公。夫至公者惟善者与之。惟恶者拒之。
再书上¶ 第 692a 页 T52-0692.png

矣。是盖圣人之心也。及其亲亲尊尊。国有
君臣家有父子。必亲必疏必近必远。三纲五
常不可夺其序。此乃圣人之教也。夫教贵乎
修也。而心贵乎通也。教也者圣人之经制也。
心也者圣人之达道也。天下必知达道。始可
以论至公。苟不达道(或无达道二字)见圣人之心。虽修
教必束教而失乎天下之善道也。某虽固陋
其学平生自谓得圣人之心。长欲推此以资
乎王公大人之所为道德者。今乃老弊于山
谷。白首躘蹱而卒无所遇。慨然太息惟恐其
虚与草木偕生偕死而不得稍发之也。方今
窃听。阁下以宽博仁厚之德而宰辅天下。天
下论至公之道者。谓适得之于阁下也。某喜
且大幸。故不远数千里进其说发明其所谓
平生所得圣人之心者。然非龌龊自喜慕名
而荣身耳。诚欲推其教道以导天下之为善
也。愿幸阁下无忽某佛氏者也。窃患其教于
今甚衰其徒不能偕修以振其道。士大夫乃
不知其所以然。或议而讥之者纷然。使君子
卑之小人疑之。然其法播于诸夏垂千载矣。
所更君臣之圣贤者不可胜数。皆尊奉之使
与儒并化天下。盖用大公之道而取之。以其
善世有益于生灵毗政治广教化者也。犹书
曰。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又曰为善不同同归
于治。彼非有大合乎。圣人立极之道者。自
古圣贤岂存而敬之迄于今日也。不惟圣贤
之不存而天下亦厌之久矣。若今天下兴起
学校。用圣人之所由道德之说习乎诸生。盖
再书上¶ 第 692b 页 T52-0692.png

以敷于天下。而天下之男女夫妇。岂人人尽
预乎五常之训邪。及其闻佛所谓为善有福
为恶有罪。损尔身累尔神。闾里胥化而慕善
者几遍四海。苟家至户到而按之。恐其十有
七八焉。前所谓助政治广教化。此其是也。其
法又能与人正心穷神而极化。内益乎圣贤之
为道德者。又其至矣。而世之学者奈何不求
古之圣贤兴善之心。不以至公之道裁而取
之者耶。第见其徒混漶不轨其道而遂斥其
法。然其徒由在国家正其源流择其纲纪旌
其善者而劝之耳。其法何忝乎。孔子曰。不以
人而废言。此之谓也。伏冀阁下俯为政治教
化者主而张之。则天下生灵之幸甚也。抑又
闻屋危者不扶则颠。水壅者不疏则溃。圣人
之道既微且昧。苟不推而明之亦几其息矣。
某方忧其师法之衰。山中尝窃著书曰辅教
编者。仅三万馀言。以推原本教白其圣人为
教之意。万一以救其将坠之势始欲奏之天
子。而幽陋疏远不克上达。又欲进诸阁下。亦
又不能通之。既而因人辄尝布之京国。其意
亦欲传闻于阁下之听览。今复一岁而其浮
沈不决。而所忧之心如蹈水火。急欲其援。故
不避其僣越之诛。乃冒进其所谓辅教编者
印本一部三策。幸阁下论道经邦之暇略赐
览之。苟不甚谬可以资阁下留神于吾圣人
之道。则某平生之志不为忝也。如阁下之大
贤至公拒而委之。则佛氏之法漠然无复有
所赖也已矣。今又以尝著皇极论一篇。写者
再书上¶ 第 692c 页 T52-0692.png

明乎治世圣贤之道也。谨因关主簿投诸下
执事。尘浼台明不胜悚惧之至不宣。沙门某
谨白。
*** 再上韩相公书
月日沙门某谨伏揖。献书昭文相公阁下。某
幽人也。伏山林窃耹阁下以至公宰天下。与
人为善廓然无所不容。故昔年尝以其书曰
辅教编。因关主簿景仁投于下执事者。逮今
自抱其书西趋而来。愿进诸天子。至京逾月。
诚欲先见大君子。幸教其去就可否之宜。且
疑关君之书浮乎沈邪果尘阁下之听览乎。
懑然久不自决。忽然辄进。恐阁下不知其所
来之志。谓有所求。不进则其事稽滞。故复
书其意万一。幸阁下稍详之。然某之出山也。
盖欲贡其所著之书十馀万言。其书乃补其
教法之阙正。吾佛氏之乃祖乃宗。赖天子垂
于经藏之间。以息乎学佛者疑诤。使百世知
其所统也。其意止于是矣。非效他辈自为身
名之侥倖欲有所求也。阁下傥不以为非且
谬引而与语。则其所来之意得伸矣。不惟自
得伸其志矣。亦恐于阁下性命真奥之极际
而有所资焉。岂独资其性命之说。抑亦稍补
阁下圣贤治政皇极之法也。尘冒大丞相尊
严。罪无所逃不宣某谨白。
*** 重上韩相公书
月日沙门某谨伏揖。再献书于昭文相公阁
下。某近者以书西来进之天子。诚以阁下当
国至公尽善其心。方西趋之日。汲汲惟恐后
再书上¶ 第 693a 页 T52-0693.png

垂之政府。而阁下面奖特比之史笔。当此大
幸谓其平生为善之勤果遭遇而得其发扬
矣。又其后窃闻。阁下益以其文与诸公称之
于馆阁。而士大夫闻者有曰。大丞相真公与
人为善矣。若某者乃异教方外之人耳。其道
方少有可观。乃特与公卿誉之。如此天下学
者切当自患其为道不专也。何虑乎朝廷贤
贤之不至邪。然某学佛之馀。粗事乎翰墨欲
发挥其本教耳。岂有高文远识。当乎公相大
贤所称奖耶。此可谓大幸大忝也。然其预阁
下之赐不为不大。其区区之志不为不得。此
固宜翻然便还山林。今犹徘徊京师未即去
者。盖其所来之意未尽未果。奉阁下尊留之
命。故敢不避其干冒之诛。乃益进说于阁下
之左右也。幸阁下宽而念之。某山林著书讨
论。内外经书不啻数千卷。积数十年颇亦焦
劳其神形。又不远千里赍来而奏之者。非苟
如他辈侥倖欲其私有所求耳。其实患乎本
教之宗祖不明。古今学佛辈不见其大统妄
相胜负。殊失吾先圣人之意故。其拳拳恳恳
乃务正之。仰凭朝廷垂于藏中者。百世之为
佛教立胜事也。庶其学者遵为定断。又欲自
效身为佛子其微为善者也。方其出山中之
日道属耆旧辈皆以某识心为法。莫不祝之。
愿成其事而返。今其书既奏。待命已六十馀
日。而未有所闻。其中颇自疑之。或其书尚有
所谬。不足大贤之所取耶。或阁下当国大事
殷未暇尽其是非乎。都邑浩壤久留则弊其
再书上¶ 第 693b 页 T52-0693.png

其道属所祝之意。不惟负其所祝之意。亦恐
其平生所存无效。而其教法祖宗万世终不
复正也。以故益欲幸阁下大惠。重念其为
法不为身。为道不为名。为其教道万世之必
正。不为其己而要国家一时之恩渥耳。神明
在上。实闻斯语。抑又闻。佛法者神妙不测。固
通于天地神明。其为胜缘乃妙乎无穷也。今
所谓其宗者。乃其教之大本也。所谓其祖者。
乃其法之大范也。方今天子圣明。而阁下贤
哲公正。佛法祖宗苟得预阁下执政之中断
而定之。使后世学佛仰而信之曰。在大宋天
子相国韩公尝裁而定之矣。其徒之三学者。
不敢胥乱而佛法更明。果有天地神明阴为
其助。则景福胜缘岂不归于天子与阁下乎。
某忝阁下之惠爱称奖若前之所云。如此愿
幸阁下始终其大赐。使早施行无令疾忌之
徒得辄以生横议。以成就其平生区区之志
幸及春水东归山林。乃其大幸甚矣。当决励
精诚竭思行道。以报阁下之德惠颙颙恭俟
嘉命于旦夕也不宣。某惶恐谨白。
*** 又上韩相公书(此系东归后复致此书也)
月日沙门某谨北望伏揖。献书昭文相公阁
下。某昔者以禅书幸朝廷。赐与秘藏为佛法
之教。万世耿光天下。其徒莫不且喜且庆。此
是阁下钧造与成其事而又称道。其文乃播
诸贤士大夫。迄今天下莫不知。其辱阁下见
知之深也。受赐于阁下之厚也。光贲山林之
多也。平日欲思献一言以报阁下之德而未
再书上¶ 第 693c 页 T52-0693.png

志耳。然阁下辅相功烈冠绝于古今者。盖阁
下善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荀况之
道而然也。今有人著书深切著明。以推衍彼
十圣贤之道。而正乎世之治乱。其极深研几。
自谓不忝乎贾谊董仲舒之为书也。是可资
乎阁下雄才远识万分之一二耳。伏念某放
浪世外。其迹与世虽异辄。著其书虑俗无知
嫉而忽之。故秘之自谓潜子不敢显其名也。
今阁下至公与天下之人而为善也。不区域
其华野显晦者。天下服之。乃不远千里寓其
书而投之。苟有可观其说不妄万一果有所
资赞。则某也少报阁下之嘉德而得以展其
微效也。其漂荡江湖拘洁独立与俗不合。而
其悯者非者相半。傥或阁下赐之一字褒而
扬之。此又慰安其平生守蕴光贲其幽独之
大惠也。仰黩盛命干冒台明。罪无所逃不宣。
某谨白。
*** 上富相公书
月日沙门某谨北向伏揖。献书昭文相公阁
下。某闻昔有野人。或以美食芹。或以九九
之算献其国君者。夫食芹与九九之算鄙事。
乌足使王侯资焉。然其心善务其君也。适某
不远千里而来进其说于吾相君。诚与乎食
芹九九之算不殊。而其心志亦幸阁下详之
而不忽也。某佛氏也。其法业能与人正心洗
濯其烦乱。持本而宁中。今故欲以此待阁下
论道经邦之遑。洁静以颐养其聪明之源。乃
安其极也。夫所谓正心者非世之所谓正也。
再书上¶ 第 694a 页 T52-0694.png

则气和。气和则体静顺。是四者以治其身。而
心益治也。太史公曰。不先定其神。而曰我
有以治天下何由哉。此言近之矣。然其道又
能与生人原始而要终。示其神爽往来。根万
物之所因。而决施报之所果。然是又深且远
矣。阁下大贤卓识。谓此果可以留神已乎。若
今儒者曰。性命之说吾中庸存焉。老者曰。吾
道德存焉。而奚必曰佛耶。而谫谫自执矣。然
是佛者。皆圣人之谓也。宜有渐之深之迩之
远之者也。焉可概论。请为阁下详之。夫中庸
者。乃圣人与性命之造端也。道德者。是圣人
与性命之指深也。吾道者。其圣人与性命尽
其圆极也。造端圣人欲人知性命也。指深圣
人欲人诣性命也。圆极圣人欲人究其性命。
会于天地万物古今变化。无不妙于性命也。
然其使人睹道真尽化本。觉其外物之为妄。
休息其精神之劳弊者。而佛氏其道尤验也。
其为道乎既博。而其说亦汗漫。故世之学者
益随亦谩之而不探其要。嗟乎学道者不审
也。昔杨司徒绾在唐。号为贤相。尝以此著王
开先生传。以推广于天下。盖知其道之统要
而然也。今阁下辅相之道德器过于杨公远
矣。苟不以佛为无谓。而稍取之。乃天下之幸
也。然其道复能使人去恶而为善。今天下翕
然而与儒并劝。是不惟内有益于圣贤之道
德。亦将外有助于国家之教化。此又宜阁下
之垂意也。方今其教甚衰。其徒不择讥而毁
之者纷然。某窃忧其道自是而微且息矣。灯
再书上¶ 第 694b 页 T52-0694.png

导。其源其流亦遂绝矣。圣人之教道亦犹是
矣。不扶救则遂亡矣。故窃尝著书曰辅教编。
以发明扶持其道。凡三万馀言。始欲奏之天
子。而微诚不能上达。又欲进之阁下。又不
克通之。已而乃因人姑布之京国。亦意其欲
传闻于阁下听览。又逾年而浮沈不决其所
忧之心。若在水火忽欲其援。以成就其生平
之志。乃不避其忝冒之诛。辄以其书尘浼大
丞相尊严。万一幸阁下悯其勤劳为教与道。
非敢如常流者屑屑苟荣其身与名而已。谨
以其所著辅教编一部三册印者。又以皇极
论一首写本者。然此论乃少时行道之馀暇
所属。虽其文字浅俗。而粗明乎治世圣贤之
法。仰托关主簿投诸下执事者。不任瞻望台
慈皇恐悚越之至。不宣。某谨白。
*** 上张端明书
月日沙门某谨撰书。寄献于省主端明侍郎
阁下。某以幽鄙无状。幸阁下悯念其来久矣。
昔者尝以弊文因故侍郎郎公。辄尘听览而
辱之褒曰。不惟空宗通。亦乃文格高。故忝此
大赐。感之怀之。迨今八载矣。自谓委于深山
穷谷。虽欲一接大君子之威仪。固不可得也。
然而每欲建一善事推一善言。报阁下恤念
之盛德。以广阁下兴善之胜缘充然。故尝存
之于心。近者窃著其广原教。次为三帙曰辅
教编。吴人模印务欲传之。敢以幸于阁下执
事者。以毕其区区之志。然其书大抵世儒不
知佛为大圣人。其道大济天下生灵。其法阴
再书上¶ 第 694c 页 T52-0694.png

以作也。然吾佛常以其法付诸国王大臣。而
圣君贤臣者。盖吾教损益之所系也。今欲救
其法之衰微扶其教之不振。乃以其说而求
于阁下。又其宜矣。伏惟阁下以高才大学冠
首贤科。以重德能名为朝纯臣。蔼蔼然负天
下台辅之望。而益有深知远识不局世教。超
然特留意佛教妙理。探索其圣人性命之真
奥。此又宜佛氏者以其道而倚赖也。阁下仁
明傥念其忧道不忧身。为法不为名。宽其僣
越之诛。以其书称于圣贤传于君子。得天下
不沮其为善之心。国家不失其教化之助。不
直某之幸也。亦吾佛之法得其所传也(传或寄字)辅
教编一部三册。谨因崔太博。辄通呈于左右。
干黩台慈。不任皇恐之至。不宣。某谨白。
*** 上田枢密书
月日沙门某谨撰书。寄献于枢密侍郎阁下。
某世外幽人也。乃敢以其书而辄求于朝廷
圣贤者。岂宜然哉。然忧其道之将毁必护其
本教。亦乌得泥其所守而不知其变邪。夫朝
廷圣贤者。乃吾道损益之所属也。不往而伸
之。吾圣人之法殆废且灭矣。此亦经所谓佛
法付诸国王大臣之意也。幸阁下仁明。悯其
忧在道法不为身名。宽其僣冒之诛而稍取
其说。不惟斯人之幸。亦其教道之光辉也。不
直其教道之光辉。抑亦天下生灵之大幸也。
某尝以今文人之文排佛殊甚。是亦世之君
子者不窥深理不究远体。不考其善天下弘
益之验。徒以目接其浅近之事与儒不同。乃
再书上¶ 第 695a 页 T52-0695.png

天下而化之。其亦盛矣。是必有大幽功阴德。
合天地通神明。益教化善风俗者也。不然天
厌人恶久矣。切恐论者不已。后生不悟益学
而为之。不惟弊圣人之大道。亦乃沮天下为
善之心。损国家教化之助也。故孜孜勉其愚
瞑。辄著书以发明吾佛之所为教者。欲谕劝
于世之贤人君子。而自视退然力不足言未
信。非资乎朝廷之圣贤。有高明之势力。有际
天之识度。洞达圣人之深理远体者。则其书
何以传也。适会吴人以其所著之书曰辅教
编者模印方就。敢不远千里望风以投于阁
下之门。伏惟阁下以高才博学登践大科。以
善德能名荣处右密。蔼然负天下宰辅之望。
又益有深知远识洞达圣人性命真奥。是宜
夫佛氏者以其法而倚赖之也。傥为不腆之
文末忝大赐。以之传布于朝廷贤人君子。则
某千万死生之幸甚也。抑亦吾佛以法付之
适得其寄也。其所献之书十部三十册封题。
谨因崔太博以通于下执事者。尘浼台严。不
任惶恐之至。不宣。某谨白。
*** 上曾参政书
月日沙门某谨撰书。寄献于参政给事阁下。
某闻佛教也尝系乎政治而关乎教化者也。
其有人欲正其法之损益。救其教之衰削。而
不求于宰教化司政治者。其人虽尽心竭诚
汲汲于岩壑间至老且死。必不能得遂其志
也。今天下宰教化司政治。惟天子宰相与阁
下参预大政圣君贤臣者也。故某不远千里
再书上¶ 第 695b 页 T52-0695.png

道矣。伏惟阁下以大公为心。取众善为治。不
忽其幽陋之人。不废其荒唐之言。而稍垂采
听。不直斯人之幸。抑亦西圣之道。而增其光
明耳。某尝谓佛教之为善世也。固其广大悉
备矣。其所谓施之于善人而益善。施之于不
善人而亦为善。古今吾教之所劝不及。刑法
之所禁不得。阴谋心欺。虽匹夫匹妇之愚。闻
某所谓为善有福为恶有罪。罕不减恶迁善
矣。苟家至户到而按之。恐十有八九。而天下
若此也。后世益薄而其乱遂少。孰知非因佛
教阴助而然也。故唐书曰。虽谓异方之教。无
损为理之源。向所谓关乎教化者。盖此之谓
也。夫以其道安天性。而知神明之所以往来。
修身治心以通乎圣人之至德至道者。古今
其又多矣。今论者以文而排佛。谓无益于治
世。此亦世之君子不知深理不达远体。不见
佛教之所以然也。愚以此为其忧。恐论者不
已后生末学习而为之。不惟亏于国家教化
之助。亦乃损其阴德之祐。山中尝窃著书推
明佛法要旨。将以谕劝学者。而自念幽独无
其势力。终不遂其事传其书于天下。非有高
明特达大雅清胜君子。则不能成其志业。故
辄欲幸阁下同以此道称之于圣贤布之于君
子也。又念佛教之在天下也。弛张其法增损
其徒。一出于朝廷之处置。乃向所谓系乎政
治者。此其是也。今以正其损益之说而求阁
下之门。亦其宜矣。阁下高才重德天下具瞻。
宽仁大明朝廷推伏。苟以其忧道不忧身。为
再书上¶ 第 695c 页 T52-0695.png

知佛之所以为教。君子资之以广其善。小人
资之以悛其不善。不惟某之幸。抑亦天下生
灵幸甚也矣。其书曰辅教编者一部三册封
题。谨因崔太博以通于下执事者。尘浼台慈。
不任惭惧之至。不宣。某谨白。
*** 上赵内翰书
月日沙门某谨撰书。寄献于百司内翰阁下。
某尝闻吾佛昔以其法付诸王大臣者。其实
意欲资王臣之势以正其损益也。故圣君贤
臣乃吾道万世所倚而赖之者也。后世之徒
如忧其法救其衰而欲有所云为者。不可舍
乎朝廷之圣贤者也。若某不远千里以其书
而求于阁下之门者。固亦以为其法而若此
也。伏惟阁下。为德有远量。立朝有大节。以文
章为词臣之宗。地近官显日接天子之宠光。
又特注意佛理力探圣人性命之奥妙。是益
宜佛氏者以其道而从之也。某尝以今天下
儒者不知佛为大圣人。其道德颇益乎天下
生灵。其教法甚助乎国家之教化。今也天下
靡然竞为书而讥之。某故尝窃忧其讥者不惟
沮人为善。而又自损其阴德。乃辄著书曰辅
教编。发明佛道。欲以谕劝于世之君子者。然
自念其深匿远弃力不能遂振之。徒终夕太
息。乃冒其僣易之诛。敢以其书仰藉阁下高
明。以闻传于诸圣贤君子。苟得其万一反心
识佛。知其教法之所以然。广其为善而不损
夫阴德。是亦仁贤用心之一道也。其为胜缘
当世世奉阁下同之天地神明实闻斯语。傥
再书上¶ 第 696a 页 T52-0696.png

教编者模印一部三册并书。因崔太博纳诸
下执事者。干黩台慈。不任惶恐之至。不宣。某
谨白。
*** 上吕内翰书
月日沙门某谨撰书。寄献于内翰吕公阁下。
某尝以卑论幸阁下善之。其后虽欲益进其
说以始终阁下听览德义之贶。念某弃匿山
林不能果耳。此闻诏还益用大手之笔发挥
天子制命。此不可不励已以求达其志也。幸
阁下不忽其幽陋而少留意焉。某闻善其理
者。天下至公之谓也。今天下所谓圣人之教
者至焉。虽其名不类。考其理而皆欲人趋善。
则其理未始异。然犹日月年数虽其近远差
异。而其成岁之功一也。故少壮之时皆读其
书求其意。得其意则尝以告之人曰。是皆可
从而不可拒也。既告之人。又患其不广。乃
以之为书。欲其大劝。所著之书。虽积十馀万
言。而名微身晦不能传之。欲资之圣贤而相
与振之。乃卒无所遇。及其老弊于山谷。弟子
辈恐其书与其师偕没。固请以刻木。刻已又
请致之士大夫。初避要名之诮。而不从其请。
余自谓之曰。自古至人皆以救护其教法获
讥殒身。为远大者。又奚恤流俗之讥耶。乃浩
然尽发其书致之缙绅先生之徒。虽未始识
者立使布之其人。况忝阁下一言之察。而阁
下高识远量素以天下之善而为意也。而敢
不陈之乎。谨以其书一部三册所谓辅教编
者。封题仗僧致之下执事者。傥辱阁下谕之
再书上¶ 第 696b 页 T52-0696.png

神明在焉。实闻斯语。尘浼高明。岂胜皇恐之
至。不宣。某谨白。
*** 上欧阳侍郎书
月日沙门某。谨伏揖献书于参政侍郎阁下。
某闻昔者李膺以名儒为天下风教所系。然
其望既高。天下之士不可得而辄交。乃目其
门曰龙门。今天下之士指阁下之门。犹龙门
也。而阁下之门难升。又过于李膺矣。阁下文
章绝出。探经术辨治乱评人物。是是非非必
公必当。而天下之士欲游阁下之门者。非有
此德焉敢俯仰乎阁下之前。不惟不敢事其
俯仰。亦恐其望风结舌而不敢蹈阁下之阃阈
者多矣。若某者山林幽鄙之人。无状今以其
书奏之天子。因而得幸下风。阁下不即斥去。
引之与语温然。乃以其读书为文而见问。此
特大君子与人为善。诱之欲其至之耳。其放
浪世外务以愚自全。所谓文章经术辨治乱
评人物。固非其所能也。适乃得践阁下之门
辱阁下雅问。顾平生惭愧何以副阁下之见
待耶。然其自山林来辄欲以山林之说投下
执事者。愿资阁下大政之馀。游思于清閒之
域。又其山林无事。得治夫性命之说。复并以
其性命之书。进其山林之说。有曰新撰武林
山志一卷。其性命之书有曰辅教编印者一
部三册。谨随贽献尘黩高明。罪无所逃。皇惧
之至。不宣。某谨白。
*** 上曾相公书(此书系次富相后再致之书也)
月日沙门某。谨献书于集贤相公阁下。某虽
再书上¶ 第 696c 页 T52-0696.png

先生之知圆机通乎天下之至理者相与维
持。故尝以其书曰辅教编者。因崔黄臣太博
而贡于下执事者。诚以阁下高识远览知佛
博大盛备为古之圣人也。欲幸阁下推而劝
之。尚不知其书果尝达阁下之听览乎。而某
今者西来。固欲以其禅书祖图愿进之天子。
至京师日。实先欲奉阁下教其去就可不之
宜。而濡滞不能上进。数日前幸得请于阍者
值客。仍门徒留刺依然而还。然阁下相天下
事固殷矣。恐不暇尽其山林所来之意。辄复
书此。幸阁下垂察。然某所来本以吾佛氏之
教其祖其宗暧昧不甚明。适抱其书曰传法
正宗记十馀万言与其所谓定祖图者。一面
欲赖圣明垂于大藏传之以正。夫吾教三学
佛子。使其万世知其所统也。其志上于是矣。
匪学他辈自为身名之计侥倖欲苟所求耳。
阁下傥以其诚不谬教而成之。不惟自幸而
已。亦乃天下教门之幸也。干冒台明而罪无
所逭。不宣。某谨白。
*** 谢李太尉启
月日沙门某右某六月二十一日。伏蒙特附
所赐紫衣牒一道书一缄。到杭州日。知府唐
公见召出山。面付前件敕牒并书。是盖太尉
曲以其无状荐论而致此恩赐。某其日自以
其道德虚薄不宜当天子大贶。再让又再让。
虽词意恳切。而唐公终不容守其素志。又翌
日灵隐大众发命披之章服。虽奉此大贲。而
幽陋无谓忝国家美命。辱阁下褒荐而实感
再书上¶ 第 697a 页 T52-0697.png

高华为帝家至戚。犹屈采野老幽人之微善
推而赞之预人主之渥泽。是不惟乐道人之
善。抑又忠于国家天下。幸甚幸甚。如阁下来
书曰。读其辅教编之书。知其学与存诚有以
服人者矣。用是言之。此亦阁下念其所存之
心耳。若其有以服人之云。岂敢当之。然其所
操志非欲苟其名荣其身而已矣。请益为阁
下言之。某始以本教积衰。其徒罕能砺精。君
子不信小人不敬。某故忧吾圣人之道晦昧。
而天下失其为善之本。所以决志扶持之耳。
其书初成。诚望上达。赖朝廷群贤君子之盛
德。其劝易行其传易广。但其救道之心如蹈
水火。欲人援之。不顾流俗之谓其誇且衒也。
今于道未有所补劝善无效。而辄忝大惠亦
宜何为心耶。孟子曰。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
果圣贤之时。幸阁下留意焉。苟吾道益劝。君
子益信小人益敬。资此胜缘以报圣君之赐。
阁下之知。其亦至矣。某禅者非敢专以文字
自喜。盖资之以传其道耳。此又幸阁下察之。
谨因陆员外行专上启布谢。不任感恩皇恐
之至。伏惟台慈俯赐鉴念。不宣某谨上启。
镡津文集卷第九
再书上¶ 第 697b 页 T52-0697.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