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88b 页
补续高僧传卷第四
明吴郡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解义篇

*** 元 浦尚法师传

浦尚。字希古。槜李人。母梦僧乘白马入门而娠。七岁。
母授以孝经。一过即成诵。弗忘好佛书。十二岁。见紫
微山惠力海公。白父母。愿从受业。许之。祝发为沙弥。
既长。闻景岩福公。住崇德之尝乐。因往参焉。昼夜究
华严观。公悦其颖悟曰。异日树教东南者。必尚也。及
侍公于杭之高丽。代公教授。众心宾服。佥举为都讲。
天历戊辰。领宣政院劄。住尝乐。尝乐自福公去。寺废
巳久。师葺而新之。学徒不远千里而至。至无所容。重
纪至元四年。迁皋亭之崇先。益阐其秘。名闻于朝。有
旨。赐号慈峰妙辩大师。阅七年退。处禦溪别峰兰若。
至正十年。行省丞相。尊其道。遣使延之高丽。特授御
制金襕袈裟。及张士诚据姑苏。累聘不应。疾亟起。索
笔书偈曰。七十三年住世。只为佛祖出气。今朝打个
散场。惊得虚空落地。掷笔而逝。二十二年秋九月也。
茶毗。会者二万馀人。舍利千馀颗。颅骨舌本牙齿念
珠不坏。焚地三夕。有光射天。人以为师淳行之符云。
师状伟器宏。勇于进道。口转佛名不辍。客至剧谈。抵
暮无倦色。探深抉秘。非得于语言文字之浅漏者。得
师法传持名世者。不下数十人。学古海住崇先。滋泽
翁住西湖妙心。二十最著。师晚年自号杂华道人。宗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88c 页 X77-0388.png
华严。志不忘也。

*** 善良传

善良。字子直。号月溪。定海朱氏子。始祝发净居。习律
湖心。游杭之大雄。师顽空。觉公言。与觉合俾守讲席。
尝喟然叹曰。教文浩瀚。要领难窥。如瘖获吐。如瞽获
睹。舍我而谁。于是锐精述言。条焉不紊。示焉指掌。曰
教观撮要。学台者便之。后游净慈。访礼禅师。示以叩
辩禅语杂出瞬息听莹意。师泥名相。为可惑。师乃徐
曰。三观之旨。不外乎是。礼谢曰。其归振尔宗。集庆寺
成。朝命选主席主上竺者。任可否。师预是选。讲太涅
槃经。听者云臻。师悬辩提机。整畅得理。然卒师顽空。
上竺不能强也。主禅惠择阳报国药师治平。户履日
接。别为堂以处。篝灯星列。既又以舆论领延庆。至元
二十六年。寺延燬。茇舍草葺。讲论弥不辍。大德元年
入寂。僧腊六十。年七十有九。清容居士桷。居迩南湖。
游起信堂。见诵声接几席。取其书读之。茫不能解。泰
寓曹先生谓之曰。取子直约说。读之斯解矣。后师来
南湖。桷谒之。睹其容和以庄。其说坦以明。始悟曰。曹
先生语。不虚矣。

*** 定演传

定演。三河王子氏。具宿根。儿时。人教之佛经。应声成
诵。为崇国隆安和尚弟子。研精圆顿教旨。隆安付以
传明之任。总统清慧。寂照大师志公。师兄也。赞师出
世。授之麈尾。勖之曰。正法不可以无传。人天眷眷。望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89a 页 X77-0389.png
有所归。师唯唯而巳。即入五台。居上方寺。探藏海。尤
注意于毗尼。净水香光。人不得窥其室。及隆安顺世。
崇国席虚。众恳补处。学徒大集。日以杂华为讲课。训
释孜孜。曾无厌斁惮烦意。世祖。闻而嘉之。赐号佛性
圆融崇教大师。至元丁亥。别赐地大都。乃与门人协
力兴建。化块砾为宝坊。幻蒿莱为金界。凡丛林所宜
有。以次成之。故崇福有南北寺焉。时昊天宿德雄辩
大师。授师辽道宗剌血金书戒本。徒万馀。众咸稽首
座下。秉受持犯之说。师自莅席以来。显受皇眷。所得
赐予。及净檀施奉。凡至岁六月十九日。尽出以饭僧
诵经设供。彻底一空。而后巳。祝曰。愿国家平安。众生
受福。某无与焉。年七十四。无疾而化。上闻。特旨有司
赙丧。旧制。近郭禁火化。师即城西净土院茶毗。或以
为言。上曰演非常人。近庸何伤。获舍利百馀颗。圆洁
如珠。塔于鲁郭之野。越二年。仁宗御宇。其大弟子。请
于朝曰。先师入涅槃。遗骨舍利。既奉以塔。以先师道
行。承列圣宠遇甚厚。非著之文字。无以示永久。在廷
之臣。孰宜为之铭。惟陛下择焉。仁宗命翰林赵孟頫
为文。谓。师戒行严洁。如净琉璃。然其登大坛临广众。
洪音下被。则如大将誓众。无不惕然仰受。非道成德
备。其孰能至于斯乎。

*** 栖岩益和尚传

栖岩益和尚。郑州刘氏子也。方在娠。其母梦适野而
得金印。野有人曰。亟以献佛无留也。即望见塔庙甚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89b 页 X77-0389.png
盛。因怀印以往。既寤而师生。父母异之。甫龀俾出依
镇阳天宁朏公。父母南归。以幼复携从焉。十五六衣
裓。北征学于燕中宝集寺。又学华严圆顿教于真定
净公。学唯识于大梁孝严温公。岁月逾滋。心义洞了。
温每竖义。鸣鼓升堂。义锋四起。师惟竖一指。当其所
至。雾解冰销。莫不捲舌低眉。以就听位。寻退修壁观
于明月山。大比丘全公辈。谓今尘刹俱空。法无所住。
灯昏夜永。孰测迷津。乃共即山中。请师出世。师感受
其言。出居许州大洪济寺。开唯识宗旨。购疏记三十
馀部。凡一千三百馀卷。师以次敷宣义。声振远近。倾
耳位下者。恒千馀人。自河以南。愿学者皆趍焉。其始
至也。残屋与僧。各不四五。既而敝者新。无者有。庄严
殊甚。如天宫殿。信度檀田。出入衍溢。皆师德化所致。
师戒律精严。终身坏衣粗食。然四指以炼心。讲唯识
四十馀年。凡三十馀周。河洛之间。设席以待者。遑遑
如不及。上之王公贵人。下之樵儿牧叟。无不敬礼信
向。四方欲究穷了义者。皆以师为归。亦孰知师所谓
了义者。不徒在言说间也。赐号佛性圆明普炤大师。
以延祐二年四月示寂。年七十有三。僧腊五十有五。
全身塔于城南。

*** 善入

善入。傅姓。世居定海。大蓬因法师。见而异之。淳祐十
一年。从半山彬公受具戒。游诸方。辨解究诣。客东掖
山。著教家四书。据会执约。不以文字溺泥。指画勤恳。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89c 页 X77-0389.png
从者乐其易简。初佛光法师。居上竺。提其徒悉使出
门下。于时有善良者。与师相讲习。各植立不肯和附。
师与良议曰。吾师大蓬。兄能嗣之。愿再拜以伺。良后
嗣圆觉顽空。而师卒能昌大蓬。始典谒南明。后首教
坐。主赭山东皋。世忠。其说以角立为大病。支离为末
流。泛不溢词。约不厓绝。禅人士子。咸倾仰之。兴仆复
侵。安众靡懈。至大中。诏宣政院。慎采选勿阿意贪倖。
集议者曰。南湖缺席。舍师孰能。遂以昔日所传授者。
深省。密启空假破。建一性明静。而互议交毁。讫忘于
言。大蓬果有闻于世。崇本担志。师于是有成焉。大者
如是。其见于修植。施于人事。不复著也。锡号慧观弘
教法师。而自号曰秋虚。延祐中。示寂。为僧六十三期。
年七十有八。师讷若不能言。聆其坐讲。则汪洋罔极。
秉行洁清。癯容俨修。粹然古德。有足兴起焉。

*** 秦州普觉法师传

英辩。姓赵氏。七岁从师具戒。二十五。依柏林潭公习
教。为慈恩宗主。所至以传持为务。师为性。真纯如美
玉含璞。虽不加雕绘。而人自爱重之。至于悍卒。武夫
亦能敬。其人谓。无佛之世。足为佛也。每得钱弊。悉以
创佛祠。食守道之侣。故君子高其风。而从化者众。年
六十有八。以延祐元年六月。终于景福寺焕异景。于
易箦之夕。标奇迹。于火葬之馀。塔于普觉寺之后。

*** 京都崇恩福元讲主传

德谦。宁州定平杨氏子。幼从僧读佛书。稍长。用游秦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0a 页 X77-0390.png
洛汴汝。咨访先德。学苾刍之道。发于是乎落矣。遂逾
河而北。谒见诸大法师。所闻凡六经四论一律。皆辞
宏旨奥。穷三藏之蕴。而诸老并以识法解义。驰声四
远。师皆亲熏而炙之。跻其堂而嗜其胾。故年未逾立。
巳有盛名于时。后至京师。受华严圆顿之宗。于万安
坛主拣公之门。拣以师博学多能。甚器重之。初以诏
居万宁寺。迁大崇恩。两住大刹。前后一纪。道德简于
宸衷。流声溢于海隅。未尝以宠遇显荣为之志。而改
其素。尝语人曰。畦衣之士抗尘世表。苟不愧于朝闻
夕死可矣。尚何慕于外哉。自是屏绝人事。括囊一室。
以乐其道。延祐四年正月。终于隐所。世寿五十一。僧
腊四十三。宰臣以闻。敕有司备仪卫。集京畿诸寺幡
盖鼓乐以送之。火后获舍利。建塔于城南。

*** 妙文讲主传

妙文。蔚州孙氏子。九岁为僧。十有八畦服游学。跋涉
云朔燕赵之墟。具戒。抵京师。依大德明公。学圆顿之
道。尽得其旨。陆沉于众中。积年三十有二。以众劝请
之殷。乃始赤服升猊。就传弘之列。其涵养冲挹。无欲
速成名。不躁进求达类。如此。住持蓟之云泉。勤俭节
用。老者怀其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比再稔
廪有馀粟。岁荒以赈饥民。蓟人称焉。世祖闻其道。召
见之。顾谓侍臣曰。福德僧也。诏居宝集。时禅学寖微。
教乘益盛。性相二宗。皆以大乘并驱。海内相学之流。
囿于名数。滞于殊途。蔽情执之见。惑圆顿之旨。师独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0b 页 X77-0390.png
大弘方等。振起圆机。使守株于文字者。有以荡涤情
尘。融通寂炤。是以龙象蹴踏。竞附一乘之驾。年逾八
十。倦于勤。以院事任诸弟子。退居逸老。一专念佛三
昧。延祐六年坐脱。年八十三。告终之日。诫众高唱佛
名。遽起加趺。结三昧印。泊然寂矣。

*** 慧印传

慧印。关西张氏子。自幼信佛乘出家。后从河东普救
月公。学圆觉了义。又从河南白马寺大慧国师。学华
严圆极之教。后学唯识论于栖岩益公。二十二受大
戒。有葛氏者。设百僧会。师为第一座。宜说法。巳作狮
吼声。既而又从秀公。讲四分律。从心崖和公。学因明
等论。又从大通验公。讲华严疏。于二十年间。游戏教
海。无不叩之门。无不穷之理。出世独为栖岩烧香。盖
以唯识为归也。后入太行山。修唯心识定七年。得根
尘虚静。至治二年。英宗游台。拉师与俱至南顶。命师
祈嘉瑞。师即禅定。帝。见白光如水。弥满空际。大士御
圆相现光中。喜甚。因命太子诸贵人。从师受菩萨戒。
敕赐司徒一品。师固辞乃止。至元三年。示寂。阅世六
十有七。

*** 晋安寺幼堂法主传(附弟金)

宝严。字士威。幼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子。少以迈往之
气不乐俗。与其弟金。薙染从师。求出世之道。每逢名
德启讲。必往参听。尝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君子所
忧。虽通其说。而不通其宗。是学而不思也。岂称达者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0c 页 X77-0390.png
哉。况文字之学。守株象迹。惑于多岐。焉能涉同归之
海□圆顿之奥乎。听其说固辩矣。观其所得则未也。
于是。既问而学之。以博其趣。而益致其思焉。是其所
以造诣。盖得之系表。故其讲说。深有宗通理味。后嗣
真觉国师。传贤首宗教。以师承既高。见解益明。其方
寸之地。湛如止水。莹如明镜。虽以天资之高。而听器
之美。抑亦师友玉琢兰薰。而致及真觉。以诏居大白
马。师与金从焉。又从至台山。真觉殁。诏以师继其位。
后以太后诏。居大普安寺。以至治二年七月圆寂。年
五十有一。葬东封谷。金亦有高行。前居佑国。后迁普
安。皆补师处也。事师犹父。始终无间然。难矣。

*** 五台普宁弘教大师传

了性。号大林。姓武氏。少好学聪睿之性。殆天授之礼
耆德安公。为师而落发焉。既登具。历诸讲庠。探颐经
论。遇真觉圆师。启悟初心。而周游南北几万里。穷览
幽胜。所至必咨访其人。询至道之要。其所师而学者。
如柏林潭公。关辅怀公。南阳兹公。皆以义学著称。及
归复见真觉于垄坻。愈见墙仞之高。堂室之奥。乃曰。
佛法司南。其在兹乎。真觉殁。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
下。悠然如处江海之上。与世若相忘焉。然以怀璧之
美。被褐而莫掩。名既喧于众口。声遂闻于九重。会万
宁初落。诏师居之。至大中。大后创寺台山。曰普宁。以
兹擅天下之胜。住持之寄。非海内硕望。莫能胜之。故
以命师。师居十有馀年而殁。师为人刚毅。颇负气节。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1a 页 X77-0391.png
不能俯仰随世。虽居官寺。未尝一至城府。造权贵之
门。或谓师少和气。师曰。予以一介苾刍。天子不以人
之微。处之大寺。惟竭诚匪懈。图以报国而巳。夫何求
哉。必有臧仓毁鬲之言。盖亦营营青蝇。止于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纳履而去之。何往而不得
于道乎。时国家尊宠西僧。其徒甚盛。出入骑从。拟迹
王公。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而自居。诸名德辈。莫不为
之致礼。或磬折而前。抠衣接足。丐其按顶。谓之摄受。
师独长揖而巳。或谓师傲。师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
君子爱人以礼。何可苟屈其节。而巽于床。自取卑辱
乎。且吾于道。何求于彼。彼以其势自大而倨。吾苟为
之屈。非谄则佞也焉。有君子而为佞谄之行哉。识者
壮师之气。以谓如佛印元公之遇高丽王子。可谓识
大体而得乎礼矣。殁时至治元年九月。塔舍利于竹
林之墟。

*** 弘济法师传(附示瞽庵)

弘济。字同舟。一字天岸。馀姚姚氏子。投同里宝积寺
舜田满公出家。满公师之从父也。师骏发绝伦。或授
法华经。辄能记忆。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持四分律。顷
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巳而叹曰。戒固不可缓。精教
乘以资行解。其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公。读
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说。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期
忏。聚精会神。存诚不一髣髴。于观定中。睹尊者畀以
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增。河悬泉涌。而了无留碍。未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1b 页 X77-0391.png
几。泰定改元。开法于万寿圆觉寺。浙河左右杰伟之
士。奔走其室。惟恐后之。议者谓。倡佛海之道。以播芳
猷。实自师始。

示瞽庵。脱白于一山元公。一山度四弟子。取法华开
示悟入为名。师当第二。名显示。号瞽庵。出台之宁海
卢氏之子。古貌长身。寡言笑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
潇然如在逆旅。习教观。从师于万寿。师见其天资峻
利。有一泻千里之势。乃曰。子盖从吾师游乎。他日大
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示。遂事佛海。至正初。出
世隆寿教寺。大唱台衡为海内名浮屠。寔师启之也。
盐官海岸崩。民朝夕揣惴。恐为鱼鳖。行省脱驩公忧
之甚。请师亲履其地。建水陆大会七昼夜。师冥心观
想。取海沙祝之。帅其徒遍掷其处。凡足迹所及。岸为
弗崩。人咸异之。天历改元。升主显慈集庆二寺。皆杭
之名刹。师处之泊然。至正七年。师八十矣。钱塘诸名
山。以耆旧凋谢。唯师一人岿然。如鲁灵光。又以大普
福起之。师坚卧不应。门人进曰。和尚自为计固善矣。
其如斯道何。师强赴之。居亡何竟。拂衣旋故丘。开镜
清阁。而深蛰焉。因览诸家所注首楞严。繁简失当。方
将折衷其说。为之疏解。俄疾作。召至四众。以唯心净
土。惓惓为勉。其中或未解师意。师厉声曰。死生难。死
生难。遽索觚书偈而寂。寿八十六。腊七一十。寂后七
日。法属以陶器奉蜕质。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坞。师
之所自卜也。师梵貌魁硕。言吐清丽。诸书一过目。终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1c 页 X77-0391.png
身不忘。平生以流通教法。为第一义。苟有召者。未尝
不应。屡感天雨华之祥。然于佛乘文事。俱不偏废。出
处语默。则未始离乎止观。所著书。有四教仪纪正。天
岸外集。并行于世。示瞽庵。寿六十九而化。则入我
 明矣。二师。孜孜为教。其弘阐开化。一本山家诸师之
论。罔敢违越。可谓知尊者翼道之功。而号善继善述
者矣。

*** 大用才法师传

必才。字大用。台临海屈氏子。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
儒。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师生甫能言。辄记孝经一
卷。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谐协有思致。祝发受具戒。
出游武林。谒湛堂澄公。公见其颜貌峻拔。出语皆中
肯綮。即以法器期之。时润玉冈为第一座。师折节事
之。虽流金之暑。折胶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台
家部味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无不臻
其阃奥。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巳习之。乌能
至此哉。玉冈出主海盐德胜。师分座焉。暨玉冈迁演
福。宣政院请师。继其教席。当是时。湛堂声称。喧播中
外。众意。师必愿与之子。及升座瓣香嗣玉冈。君子谓
其知义。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未几。升主演福。丞相
康里公。屡至香币。咨决心要。寺久𡉏。师为次第新之。
建万佛阁。其崇以尺许一百三十有奇。师之为人。凝
重简默。观行精励。孜孜修进。无斯须懈怠。每夏终制
解。同业者。皆囊衣自便。师独掩关谢客。益加磨淬。人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2a 页 X77-0392.png
不堪其清苦。而处之忻忻也。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
谓众曰。吾缘尽矣。乃危坐西向。称弥陀佛号。尽一昼
夜。因告众曰。汝等勿谓修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
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别相识。合掌而逝。阇维有
五色光。自龛中发火。火馀舌如红莲。齿如珂贝。舍利
如菽者满地。万众竞取。一时俱尽。后至者。穴地尺馀。
亦得之。塔干寺之南。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具
庵玘公谓。师以恢涵之量。迈远之识。于空坏劫中。建
成住之效。而或有可齐者。至于发性具之微。肆辨说
之雄。灿真灯于既昏。胶慧和于将坠。此岂力之所能
为哉。斯言得之。

*** 善继.我庵二师传

善继。字绝宗。母梦神授以白莲而生。初习举子业。番
然曰。此身虚幻。终从变灭。即因文字取穹爵。如石火
电光。转盻即空。谁有智者而耽此耶。乃弃去问法于
湛堂。澄公。得其旨。修法华忏。多获感应。一时英俊。执
经轮下。无不虚往而寔归。及还华径。于池深木寒处。
修十六观。一志安养。后刻期坐化。阇维。舍利累然。如
砌。

本无。字我庵。台之黄岩人。从净慈方山落发。依寂照
于中天竺。掌纲维。有舅氏老教庠也。挽使更宗。师欣
然。就见澄公于演福。力研教部。曰。苟弘道利生。在彼
犹在此。庸何伤寂照。惜其去。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
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2b 页 X77-0392.png
江月自孤。出世为澄公嗣。仍爇一香报寂炤。不以迹
异而二其心。寂炤示寂。时师在四明延庆。遗书嘱其
力弘大苏宗趣。无他言也。师接书。为设祭拈香云。妙
喜五传最光𦦨。寂炤一代甘露门。等闲触著肝脑裂。
冰霜忽作阳春温。我思打失鼻孔日。患何气息今犹
存。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继住集庆寺。
无住上天竺刹竿相望。皆自澄公。一灯分炤云。

*** 季蘅若法师传

允若。字季蘅。自号浮休子。族相里氏。越人也。代为簪
缨。师生有绝尘之趣。初为童子。给侍云门元上人。十
五圆具。为大僧。至虎林。谒恢大山于兴福。自是习天
台教。湛堂澄公。主南天竺。师与焉。声入心通。知解日
至。湛堂甚器之。既出世净圣矣。湛堂念之弗置。招之
徕归。请居第一座。摄众千馀人。持规峻整。经其指示。
多所悟入。泰定中。行宣政院。请主兴化。当是时。倡道
杭之南北两山者。若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与师皆
有重望。人称为佛海会中四天王。居亡何退居云门。
视荣名利养。恬不屑意。翱翔岩壑间。时同断江恩师
休耕逸师。临风笑咏。不知夕阳之在树。君子又目之。
为云门三高师。前后凡四座道场。教雨所及。如甘露
醍醐。饮者心泰然。终以云门为归。筑深居精舍。以法
华观慧三昧。为暮年净行。会天下大乱。于戈纷扰。法
师与之。遇胁以白刃。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因遇害。
白乳溢出于地。寿八十。腊六十有五。兵退阇维之。获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2c 页 X77-0392.png
舍利如菽者无算。󰢍于云门山之麓。师风度简远。暮
年神气完固。刘伯温。称其诗文古雅峻洁。而有奇风。
故一时名。公卿咸倾倒焉。师素履之美。虽不获考。终
命而定业所制。在古贤圣或未免。初无伤乎道德之
崇高也。

*** 善柔传

善柔。董氏。德兴之永兴人。七岁事永安广行大师。默
诵金刚楞严诸经。二十入华严圆顿法门。领广严传
戒大师戒法。去滋味绝华好。日课金光明经一部。礼
佛百拜。深惟静念。孤征独诣。人莫能津测浅深。宪宗
闻其名。赐号弘教通理大师。命主清凉大会于台山。
释教都总统宝集坛主秀公。慕其德聘。摄华严讲席
于京师。又传菩萨戒。于佛子山。及蔚罗黄楼诸刹。自
是门人加进。法道半天下矣。师解悟深远。勇于为善。
遑遑如不及。经之阙者。勒而补之。寺之废者。撤而新
之。甃𡉏桥完坏路。为之不一而足。其于身也。蔬食饮
水。敝衲容身而巳。论者谓。师渊然若虚。退然若藏。萧
条静深。无所愿乎。其外至于诱引慈济。则孳孳搰搰。
如抱漏瓮沃焦釜。得其法者。莫不饱满慰喜。若涉万
里而还其家。师之道。其可得而思耶。晚年住持奉圣
州法云兰若。遂终焉。寿七十有二。僧腊三十有八。塔
于寺之旁。

*** 明 慧进传

慧进。字栖岩。号止翁。山西霍州灵石人。姓宋氏。生于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3a 页 X77-0393.png
元至正乙未年。幼稚谙习佛语。甫九岁。遭兵失恃怙。
编荆孝养祖父母。祖父母复没于草莽。志慕出家。礼
邑元大云寺渐公。落发执经。繇 洪武新恩得度。入
汴依古峰。究通华严宗旨。傍达唯识百法诸论。意解
心融。众所钦服。遂得法主之称。 太宗皇帝知之。遣
中官驰驿。召至南京。备问楞严大义。应对称 旨。赐
紫衣。命住天界寺。选俊秀僧徒从学。更 命于灵谷
率高僧。篹修三藏法数。及随 驾之北京。居海印寺。
被 诏。领袖天下僧众。于大明门外。修普度大斋。越
月。演说三聚净戒。利益幽显。其斛顶幡竿。并放异光。
 赐玺书金襕衣。升左觉义。总督海内文学儒士高
僧。于海印经馆。较大藏经。因奏。刊行藏教。以辅治化。
当述诸序。昭示遐远。 上从之。亲制经序十三篇。佛
菩萨赞跋十二篇。 召至香殿赐坐。赐梵相释迦。刻
丝观音。水晶数珠。七佛之偈。 谕曰。依是修行。升左
阐教。而先后遭遇。凡十七载。 洪熙改元 仁宗皇
帝淘汰教职。唯师独膺嘉奖。 敕曰。佛氏以能仁为
教。化导愚类。以阴翊皇度。利安庶品。总教事者。必在
得人。不以轻授。尔左阐教慧进。究明宗旨。严洁戒行。
简授兹任。修习弥勤。朕用尔嘉锡之敕命。尔其益懋
精进。振乃宗风。以称朕命。钦哉。 宣德纪元 宣宗
皇帝。待以国老。 赐毗卢冠织金磨衲。 诏于内翰。
因多官并僧众。对写金字华严般若宝积涅槃四大
部经。尚膳供馔饮竣事。灌顶净觉大国。师奏请隆善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3b 页 X77-0393.png
开。讲楞严会解。听受缁素万馀指。年弥高德弥邵。耳。
目清明。颜貌奇古。性直而俭。道旧荣国恭靖姚公国
师。译主光公。讲经隐峰琮公。独芳莲公。月庭朗公。手
度高弟。左阐教兼大兴隆住山广通。万佛住山广辩。
鸡鸣住山广载。戒坛宗师广严。学徒。左善世广议。右
觉义广铭。承 旨讲经道深。馀不尽举。而其世寿八
十有二。僧腊七十有三。于正统元年闰六月。示寂于
庆寿丈室。讣闻。上遣礼部谕祭。茶毗于阜城。舍利灵
骨。立塔于浑河之西。 敕赐万佛山之原。以褒异焉。

*** 一如传(附能义)

一如。字一庵。既老别号退翁。上虞孙氏子也。年十三
辞父母。𨽻长庆为僧。从具庵玘公。于吴山宝奎寺。砺
志所业。祁寒盛暑不少懈。一义之未彻。一疑之未释。
必究竟乃巳。攻苦𠿉淡。逾久逾笃。遂深造阃奥 洪
武十八年。出世住松江崇庆。进住苏之北禅。缁素归
化者日众。二十七年。南洲洽公。掌僧录司。兼主大报
恩寺。延师为都讲。时清理释教。庶务丛脞。洽公酬应
上下。而讲演不废。盖资于师为多。二十八年住杭州
天竺灵山寺。三十一年。住上竺。益以振宗启后为巳
任。而从学者益众。 永乐初。退处大报恩寺。以法华
如来奥旨所寓。非学者所易入。乃集众说为之注。太
子少师姚公。为序之。且称如公两浙一人。 上尝览
之。奖谕再三。加以厚赉。十二年被召。纂修大藏经。而
师总其事。授僧录司右觉义。既升右阐教。 洪熙元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3c 页 X77-0393.png
年三月。示寂于京师海印寺。春秋七十有四。坐六十
一夏。阇维。舌本不坏。塔而藏焉。

能义者。四明人。与如同时。道望亦相等。埒皆为僧录
司官。受知于 皇上。杨东里序如塔云。吾行四方。所
遇其人。器识论议。伟然出乎众人。而汲汲以修。废举
坠光。大师门为任者。亦不少矣。则岂独昔之时为然
或。而求夫渊然。其存泊然。其行望之如无能。即之而
有味者。盖在昔巳不多得。亦何独于今也。 太宗皇
帝。临御四方之名高僧。皆尝入觐。而 圣心所重者。
独四明之能义。会稽之一如。噫。是岂偶然哉。又云。二
师。恂恂温恭。言若不出口。如。深于法华。义。深于楞严。

*** 大同师传

大同。一云其字。号别峰。越之上虞王氏子。世推簪缨
之族。父有樵。母陈氏。妊师巳十月。父见庞眉僧。振锡
而行。问僧来自何所。曰。昆崙山也。竟排闼而入。父急
追之。寂然无有也。暨出。闻房中儿啼声。笑曰。儿岂向
来浮屠也。幼极俊爽。览诸载籍。辄会其玄奥。父授以
辞章之诀。握笔翩翩。辄有可观。遂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可俾其缠绕尘劳乎。命舍
家入会稽崇胜寺。从僧贵游。巳而剃落。受菩萨戒。会
春谷讲经景德师。复往依之。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
又谒怀古肇师。受四种法界观。怀古春谷。皆南山大
弟子。深于华严之学者也。师天分既高。又加精进之
功。凡清凉一家疏章。悉摄其会通。而领其枢要。义趣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4a 页 X77-0394.png
消融。智光发现。识者心服之。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
院。召师谓曰。子学精且博矣。恐滞于心胸。以成粗执。
曷从事思惟。修以刬涤之乎。师即出钱塘。见佛智熙
禅师。于慧日峰下。旧所记忆者。一切弃绝。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如是者。阅六暑寒。佛智嘉其有成。欲縻以
上职。不听而去。俄上天目山。礼普应本禅师。普应见
巳。期之如佛智。师将久留。普应曰。贤首之宗。日远而
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大之。毋久淹乎此也。为赞
清凉像而遣之。师喜曰。吾今始知万法皆本一心。不
识孰为禅那。而孰为教乘。内外自此空矣。亟还宝林
见春谷。且告之故。春谷曰。可矣。乃命之司宾。寻升上
座。当时相从者。皆宏伟之龙象。师为分讲杂华玄门。
会要统宗。必极其所言。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闻之。
相与崇奖莫置。声光焕著。五尺童子。皆能知其名。郡
守范侯某。怜春谷僧腊巳高。风之使让其席。师毅然
不答。侯设伊蒲供。延师亲与之语。师曰。有是哉。所贵
乎道者。在明师弟子之分。垂训后人。苟乘其耄。而攘
其位。岂人之所为乎。明公纵爱我厚。名义不可犯也。
侯不觉离席。把师臂曰。别峰诚非常人也。元延祐初。
始用荐者。出世萧山净土寺。师自念。圭峰以来。累叶
相承。其间或绝或续。系执法者之贤否。遂发弘誓。力
持大法。晨讲夕演。虽至于劳勚。弗敢少懈。天历初。朝
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遴选名山主僧。一归至公。升
师住景德。重纪至元中。行宣政院。迁主嘉禾之东塔。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4b 页 X77-0394.png
师不赴。时宰臣领院事。乃改宝林。宝林清凉肄业之
地。人咸为师荣。师固守谦退。迟回不上。州牧。邑尹。山
林友社。交疏延请。亦不允。至第二疏。始投袂而起。仿
终南山草堂故事。建高斋。辟幽舍。招徕俊又。浙水东
西。莫不担簦蹑屩。争集轮下。师竭忱开授。比景德为
尤勤。法席之盛。不减东山。时至正初。顺帝。御宣文阁。
近臣。有以师之道行闻者。帝嘉之。特赐金襕伽黎衣。
帝师大宝法王。亦俾以六字师号。隐然作镇江南。宗
门恒倚之为重。状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病旱无以
禳。佥谓。非师不可。师为爇香臂上。以请雨。即澍。师莅
事一纪馀。以疾固辞。坚卧崇福庵中。而时事日棘。师
因退处瞻博迦室。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极。四海
更化。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名浮屠咸应诏集 阙下。
入见于武楼。独免师拜跽之礼。命善世院护视之。次
日复 召。赐食禁中。及还复有白金之赐。洪武二年
冬十二月。得疾久不瘳。口占辞众语。端坐而蜕。寔三
年春三月十日也。世寿八十一。僧腊六十五。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准法阇维。收馀烬󰢍焉。其嗣法
分布列刹者。则妙心大衍。臬亭善现。高丽若兰。景德
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
性澄。妙相道称。法云道悦。小宝□日益。净土梵翱也。
师神宇超迈。伏犀插脑。长身而玉立。美谈吐。遇王公
贵人轻重教门者。发论兖兖弗休。其挺巳卫道。理或
不直。虽斧锧在前。不少挫其气。中岁稍涉魔事。至中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4c 页 X77-0394.png
之以危法。师不顾。下帷郤扫。日味华严。其人一旦自
毙。然其游心文。翰宾接贤。公卿燕飨赆遗。唯恐不尽
其意。永康胡公长孺。吴兴赵文敏公孟頫。巴西邓文
肃公文原。长沙欧阳文公玄乌。伤黄文献公溍武。威
余忠宜公阙。咸乐与师交。函诗往来。无虚岁。晚岁与
安阳韩庄节公性。李著作孝光。唱酬于水光山色间。
尤极其情趣。扶植他宗。无尘毛猜忌。闻其贤也。敛衽
不暇。断江恩师少林学也。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师台
衡教也。挽之尸圆通。至于甄别人品。摩厉后进。三宗
屡得其人。古林茂师之主保宁。驭下过严。楚僧无赖
者数人。将愬之于公府。师偶遇于旅邸。设丰食食之。
从容谓曰。吾虽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子等将
不利之。君子以为何如人。不如且巳。否则恐罹大咎
也。众沉吟良久。稽首列拜而去。事遂寝。师性至孝。自
恨蚤丧父。养母纯至。及亡。春秋祭礼无阙。且请名臣
书父母群行。树碑于墓。生平无躁进意。高丽沈王。遣
参军洪瀹。施大藏经于二浙。瀹自负通内外典。不复
下人。入越见师。茫然如有失。力言于王。邀公游燕都。
将振拔之。过吴。辞以疾而还。持律甚严。不敢违越。抚
世酬物。终始如一。不以久近为碍。而散其诚。逮革代
之后。囊无一钱。唯存书史五千卷。尽散其徒之能文
者。著述颇多。未脱稿。辄为人持去。其外集曰天柱稿。
录师自制诗文。曰宝林编。额聚古今人。为寺所作者
也。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5a 页 X77-0395.png
师独能撑支震耀。使孤宗。植立于十馀传之后。凡五
十年。非贤者。其能致是乎。

*** 华严菩萨.松堂老人传

正顺。蔚州高氏子。初为台山寿宁用公行童。圆具后。
结庐深树间。屏绝诸缘。唯读华严经。数满千部。常入
华严观。一夕入观。闻空中声曰。和吞山水少会风云。
从是有契入觉。行住坐卧。了无一物为障碍。无一念
为起灭。身心荡然。与法界合。为人演说。言如涌泉。皆
契法界深义。因于岭头。建大阁。阁下为海水。出大莲
华。华上坐毗卢遮那佛满月像。每对佛入观。五七日
方起。故人以华严菩萨称之。而不敢名。成宗闻师名。
三召不起。就授五路总摄之职。固辞不受。临终谓众
曰。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瞥。悟入无时。门人法
忍曰。未审。师今向甚么处去。师唤忍阇黎。忍喏。师云。
虚空剖出一茎骨。言讫恬然而化。是日。灵几上有龙
瑞。五彩飞光烛庭宇。移时乃歇。停三日化火自焚。门
人拾舍利。建塔藏之。

松堂。名文才。字仲华。陇西杨氏子。少孤。事母以孝闻。
博学能文。作慧灯集。释贤首疏。又著悬谈详略五卷。
肇论略疏三卷。皆内据佛经。外援儒老。曲尽弘扬之
妙。尝庵居松间。人称松堂老人。一日出庵不归。弟子
迹而得之松间。师冥然抬目曰。吾方安逸。汝何遽至。
弟子曰。师坐巳三日矣。既而成宗特旨。建大万圣祐
国寺于台山。为师阐道之所。演化数年。大德中。示寂。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5b 页 X77-0395.png
荼毗获舍利百馀颗。闻于朝。诏沙门问之。有法洪者。
对曰。和气之浃。蒸为菌芝。精诚所至。其理或然。故苌
弘死忠。其血成碧。况道与神会。颐养之至者乎。夫朽
败之馀。标异于烟灭。灰飞之际。岂非行业坚白神气
凝结者欤。上嘉其论。敕为塔藏本寺。封邽国公。

*** 士璋法师传

士璋。字原璞。海宁王氏子。伏犀贯顶。目光外射。自幼
即决去荤膻弗御。即御辄呕逆不能胜。日取天竺典
习读之。识者曰。此释子种也。十九始除须发。寻禀持
犯之说于某师。时我庵法师。自四明延庆。迁主武林
上天竺。令誉隆洽。师将担簦趋之。感异梦。师以为得
法徵。心自喜。及见我庵。如旧相识。凡天台大小部书。
以次环授之。师志虑专一。饥则亲釜鬵。以事烹饪。一
饱而止。寒暑昼夜。若不知也。我庵之三吴。俾师迁丈
室之西。以便饮食。逮迁。见白烟一抹起其寝所。则自
㸑犹故也。我庵。阴鉴其勤。以远大期之。我庵之门人。
曰天心莹素。高亢不服人。亦歆师之行约。共灯火。磨
切诘难。极于毫丝。馀子皆望风而畏。称为双璧。元至
正十三年。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州之栖真寺。栖真与
南天竺演福邻。古称教海。而大用才公。绝宗继公。二
大长者。皆在焉。师犹以学之未足。时往叩其所未至。
凡部味教观之奥。偏圆本迹之微。畴昔有疑而未彻
者。二老无不条分缕析以喻之。师弹指叹曰。佛法教
藏。渺如烟海。固非独善偏长所能究也。移主旌德教
元 浦尚法师传¶ 第 395c 页 X77-0395.png
寺。法化大行。洪武初。以集庆虚席请师。唱扬接引。如
旌德时。有过无弗及焉。未几示寂。师所著书。多未脱
稿。诗文有别录数卷。

补续高僧传卷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