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诵第七¶ 第 153a 页
讽诵第七¶ 第 165a 页
华严经传记卷第四
京兆崇福寺僧沙门法藏集
讽诵第七
* 释普圆
* 释普济
* 释辨才
* 释慧悟
* 释昙义
* 苑律师
* 中天竺日照三藏
* 居士樊玄智
* 于阗国沙弥般若弥迦
* 京师人姓王(失名)
* 比丘尼无量
转读第八
* 释法念
* 释法安
* 释普安
* 释解脱
* 释明曜
* 师子国沙门释迦弥多罗(此云能友)
* 居士高义成
* 释弘宝
* 讽诵第七
释普圆者。不知其氏族也。声议所述。似居河
海。周武之初。来游三辅。容貌魁梧。无顾弘
缓。有大夫之神采焉。多历名山大川。常以头
陀为志。乐行慈救。利益为先。人有投者。辄便
引度。示语行门。令遵苦节。常诵华严一部。依
之修定。用心弥到。不觉经过晨夕。有时乞食。
讽诵第七¶ 第 165b 页 T51-0165.png
暂往村聚。多依林墓。摄静思惟。夜忽有鬼来。
形极可畏。四眼六牙。手持曲棒。身毛垂下。径
至其前。圆开目详睹。都无惧色。不久便退。其
例非一。有人从圆乞头。将斩与之。止而不取。
转复乞眼。方欲剜施。又复止之。便从之索手。
遂系腕著树。齐肘斩而与之。心闷委地。因斯
卒于郊南之樊川也。道俗哀慕。如丧考妣。分
其阇维之骨。数处各修塔焉。
释普济。雍州北山人也。初出家依止圆禅师。
业行精苦。独处林野。不宿人代。跏坐修禅。至
于没齿。栖迟荒险。不避豺虎。虽游浪物表。手
不择卷。恒诵华严一部。依而结业。两日一遍。
以此为常。其声调雄。亮闻于哩外。曾用心
苦。至乃呕血数斗。废诵绝食。经于三日。同道
者哀之。将备汤药。济曰。经言世医所疗治。虽
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发。何用
(云云)。于此乎。乃沐浴洁净。严具香华。礼十方
佛。抗声高诵。遂平复如故。自佛法沦废。便投
太白诸山。行不裹粮。依时啖草。咀嚼咽饮。
都不为患。愿像教一兴舍身供养。修普贤行
生贤首国。开皇之始。大阐法门。思愿既满。即
事损舍。引众集于灰谷之西崖。广发弘誓。
自投而殒。远迩顿赴。充于岩谷。为建白塔
于高峰焉。通师(云云)。
释辨才。未详其氏。幼而出家。师事裕法师。咨
承教义。以华严至典众称玄极。驰精挹玩。莫
得其涯。慨障累萦缠。将加启忏。乃别护净。造
香函盛经顶戴。旋绕历于三载。遂梦。普贤菩
萨。指授幽深。因忽诵得其文。始终如镜。才既
形极可畏。四眼六牙。手持曲棒。身毛垂下。径
至其前。圆开目详睹。都无惧色。不久便退。其
例非一。有人从圆乞头。将斩与之。止而不取。
转复乞眼。方欲剜施。又复止之。便从之索手。
遂系腕著树。齐肘斩而与之。心闷委地。因斯
卒于郊南之樊川也。道俗哀慕。如丧考妣。分
其阇维之骨。数处各修塔焉。
释普济。雍州北山人也。初出家依止圆禅师。
业行精苦。独处林野。不宿人代。跏坐修禅。至
于没齿。栖迟荒险。不避豺虎。虽游浪物表。手
不择卷。恒诵华严一部。依而结业。两日一遍。
以此为常。其声调雄。亮闻于哩外。曾用心
苦。至乃呕血数斗。废诵绝食。经于三日。同道
者哀之。将备汤药。济曰。经言世医所疗治。虽
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发。何用
(云云)。于此乎。乃沐浴洁净。严具香华。礼十方
佛。抗声高诵。遂平复如故。自佛法沦废。便投
太白诸山。行不裹粮。依时啖草。咀嚼咽饮。
都不为患。愿像教一兴舍身供养。修普贤行
生贤首国。开皇之始。大阐法门。思愿既满。即
事损舍。引众集于灰谷之西崖。广发弘誓。
自投而殒。远迩顿赴。充于岩谷。为建白塔
于高峰焉。通师(云云)。
释辨才。未详其氏。幼而出家。师事裕法师。咨
承教义。以华严至典众称玄极。驰精挹玩。莫
得其涯。慨障累萦缠。将加启忏。乃别护净。造
香函盛经顶戴。旋绕历于三载。遂梦。普贤菩
萨。指授幽深。因忽诵得其文。始终如镜。才既
讽诵第七¶ 第 165c 页 T51-0165.png
感兹圣助。厉自其常。于是义理兼通。时开导
利。后不知所终。又有僧。失其氏讳。见才嘉
瑞。爰发深衷。因习顶戴。承文殊师利庇景清
凉。心祈圣力。时游礼谒。来往周旋。经初不
舍。每慕辄以三椅杖。置经于上。烧香顶拜。
跏坐其下。思择希微。以为恒务。凡一十七年。
所感同前。函今见在。其时汾州抱腹岩。有沙
弥名慧求。亦于塔中。顶戴此经。三载之后。文
义俱晓时则号此塔。为华严也。
隋禅定道场释慧悟。共一僧同志游涉。隐遁
终南。一受华严。一持涅槃。木食岩栖。经于多
载。各专其业。无辍晨昏。忽有一人。无何而
至。拜讯既讫云。请一师就家起供。二德相推。
彼人曰。望请华严法师。其僧乃整严衣钵。与
彼相随。前行不远。僧问。檀越家在何处。答
曰。在此正南。僧曰。南唯山涧。讵有村落。答
云。弟子是此山神。宅居岩壑。请师勿怪。僧虽
惊惕心怪非常。然犹摄石崎岖。僶仰而进。
神曰。师受持华严。未得神通耶。答未得。神即
捧僧。以腾空俄至所居。忽见绮宇华堂非常
壮丽。庭罗珍馔。供拟千僧。将至斋时。神乃延
僧。处之高座。僧曰。更有僧不。神曰。大有。须
臾当至。僧曰。贫道夏腊既卑。不应此座。神曰。
师受持华严。理宜尊胜。俄见异僧执锡持盂
飞空降趾。数过五百。不知何从。其僧惊起将
欲致礼。并皆不受云。请莫起动。师既受持华
严。即是我等。所尊敬处。各自默然食讫。飞空
而去。莫测所之。唯独此僧。罔知攸适。僧告神
曰。幸愿檀越。垂示来途。其神庭内有十馀小
利。后不知所终。又有僧。失其氏讳。见才嘉
瑞。爰发深衷。因习顶戴。承文殊师利庇景清
凉。心祈圣力。时游礼谒。来往周旋。经初不
舍。每慕辄以三椅杖。置经于上。烧香顶拜。
跏坐其下。思择希微。以为恒务。凡一十七年。
所感同前。函今见在。其时汾州抱腹岩。有沙
弥名慧求。亦于塔中。顶戴此经。三载之后。文
义俱晓时则号此塔。为华严也。
隋禅定道场释慧悟。共一僧同志游涉。隐遁
终南。一受华严。一持涅槃。木食岩栖。经于多
载。各专其业。无辍晨昏。忽有一人。无何而
至。拜讯既讫云。请一师就家起供。二德相推。
彼人曰。望请华严法师。其僧乃整严衣钵。与
彼相随。前行不远。僧问。檀越家在何处。答
曰。在此正南。僧曰。南唯山涧。讵有村落。答
云。弟子是此山神。宅居岩壑。请师勿怪。僧虽
惊惕心怪非常。然犹摄石崎岖。僶仰而进。
神曰。师受持华严。未得神通耶。答未得。神即
捧僧。以腾空俄至所居。忽见绮宇华堂非常
壮丽。庭罗珍馔。供拟千僧。将至斋时。神乃延
僧。处之高座。僧曰。更有僧不。神曰。大有。须
臾当至。僧曰。贫道夏腊既卑。不应此座。神曰。
师受持华严。理宜尊胜。俄见异僧执锡持盂
飞空降趾。数过五百。不知何从。其僧惊起将
欲致礼。并皆不受云。请莫起动。师既受持华
严。即是我等。所尊敬处。各自默然食讫。飞空
而去。莫测所之。唯独此僧。罔知攸适。僧告神
曰。幸愿檀越。垂示来途。其神庭内有十馀小
讽诵第七¶ 第 166a 页 T51-0166.png
儿。状可三岁。露形游戏。神语童曰。汝等一
人。供侍法师。诸童相推。踟蹰未进。神励声呼
之。一童子便即依命谓僧曰。请师开口。既视
口中乃云。师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投僧
口内。须臾复云。师更开口。见已言曰。师病略
尽。童即踊身。飞入僧口。果是药精。僧遂得
仙。神曰。劳师降重。更无厚供。以此轻酬。幸
不怪啧。僧曰。惭愧檀越。言不能尽。受持功
德。并用资薰。于是执别。飞腾云际。还至旧
处。跏座空中。遥语同侣曰。余华严经力。蒙致
仙药。人仙位别。不可同居。共住多时。幸施
欢喜。当来之世。相见佛前。于是凌空杳然
远逝。其所诵本亦随同往。莫知所在。有五众
禅师道树者。禅门高行。义学所宗。具说其事
云。所亲委曲。
隋释昙义。并州人也。幼而出家。住十力寺。坚
持禁戒推诸代务。苦节头陀。常居五台山。愿
依文殊大师策修胜业。每日诵法华两遍。读
华严一帙。以此为恒。如是因修。积有年稔。后
与弟子昙训。游历诸台。礼拜供养。因至南台。
见一比丘尼。莫知名号。布衣疏素。仪貌清雅。
至其所居。廓无屋宇。唯见坐处。四周竖材橛。
拥草为筵。筳以当首座。于中跏坐。义遂叙
致暄凉。因问作何行业。尼答。唯诵华严。义便
请闻之。尼云。今与大德。僧尼有异。日既将
嚑。不宜在此。请往谷南。止于石室。义乃踌躇
未去。尼将自起避之。义曰。意望闻听华严。是
以迟疑恋仰。尼曰。但至彼宿。应亦得闻。义遂
依言。至彼石室。相去隔谷。可五六里。烧香遥
人。供侍法师。诸童相推。踟蹰未进。神励声呼
之。一童子便即依命谓僧曰。请师开口。既视
口中乃云。师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投僧
口内。须臾复云。师更开口。见已言曰。师病略
尽。童即踊身。飞入僧口。果是药精。僧遂得
仙。神曰。劳师降重。更无厚供。以此轻酬。幸
不怪啧。僧曰。惭愧檀越。言不能尽。受持功
德。并用资薰。于是执别。飞腾云际。还至旧
处。跏座空中。遥语同侣曰。余华严经力。蒙致
仙药。人仙位别。不可同居。共住多时。幸施
欢喜。当来之世。相见佛前。于是凌空杳然
远逝。其所诵本亦随同往。莫知所在。有五众
禅师道树者。禅门高行。义学所宗。具说其事
云。所亲委曲。
隋释昙义。并州人也。幼而出家。住十力寺。坚
持禁戒推诸代务。苦节头陀。常居五台山。愿
依文殊大师策修胜业。每日诵法华两遍。读
华严一帙。以此为恒。如是因修。积有年稔。后
与弟子昙训。游历诸台。礼拜供养。因至南台。
见一比丘尼。莫知名号。布衣疏素。仪貌清雅。
至其所居。廓无屋宇。唯见坐处。四周竖材橛。
拥草为筵。筳以当首座。于中跏坐。义遂叙
致暄凉。因问作何行业。尼答。唯诵华严。义便
请闻之。尼云。今与大德。僧尼有异。日既将
嚑。不宜在此。请往谷南。止于石室。义乃踌躇
未去。尼将自起避之。义曰。意望闻听华严。是
以迟疑恋仰。尼曰。但至彼宿。应亦得闻。义遂
依言。至彼石室。相去隔谷。可五六里。烧香遥
讽诵第七¶ 第 166b 页 T51-0166.png
供。便闻尼诵华严。声韵分明。犹如咫尺。初诵
第一。遥见尼口两吻出光。将至二轴。其明转
盛。至第三已去。光遍山谷如昼日。遥见尼形。
有同对面。后至五更。两帙方毕。后遍诵至第
六帙。其光渐收。经彻之际。光亦收尽。义等暨
于旦日。赍持香华。以申供养。广发弘愿。礼别
而归。后与诸人。再更寻求。莫知所在。昙义
弟子昙训。后至京师太原寺。向贤首法师亲
说。
京师延兴寺苑律师。德行精苦。坚持禁戒。以
贞观年中。途经灞桥。舍于逆旅。日既将夕。因
而寓宿。俄有异僧仪服粗弊同至。主人别房
而止。遂命淳醪良肉快意饮啖。律师行洁冰
霜。勃然耻秽。其僧食已。乃漱以灰豆。闭户居
室。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俄顷之间。一轴寻毕。
苑乃束身。抱愧则伫玄音。未至五更。便终
六帙。苑深自悔啧。抱悲泣交怀。入房礼忏。因
而分诀。不告名字。莫知所之。
日照三藏又说。尝游南天竺国。止一伽蓝。名
堀忧遮。此名雁也。见彼寺诸德。并受持华严。
因问。此伽蓝何因取名于鸟。彼僧对曰。昔有
一比丘饮啖。同俗每诵华严。以为己业。命终
之后。由破戒故。生南海作一雁。身大可三丈。
犹作人语。诵经不辍。时有一清信士。泛海采
宝。忽值恶风飘船覆没。唯执片版。遇止一洲。
衣粮俱绝。怀忧而住。忽闻树上有诵经声。即
便候听。乃见一雁诵华严经。怪叹良久。遂赞
言。善诵善诵。雁闻赞声。即下树语人云。汝能
为我。造僧伽蓝不。答云。我身命不济。何能
第一。遥见尼口两吻出光。将至二轴。其明转
盛。至第三已去。光遍山谷如昼日。遥见尼形。
有同对面。后至五更。两帙方毕。后遍诵至第
六帙。其光渐收。经彻之际。光亦收尽。义等暨
于旦日。赍持香华。以申供养。广发弘愿。礼别
而归。后与诸人。再更寻求。莫知所在。昙义
弟子昙训。后至京师太原寺。向贤首法师亲
说。
京师延兴寺苑律师。德行精苦。坚持禁戒。以
贞观年中。途经灞桥。舍于逆旅。日既将夕。因
而寓宿。俄有异僧仪服粗弊同至。主人别房
而止。遂命淳醪良肉快意饮啖。律师行洁冰
霜。勃然耻秽。其僧食已。乃漱以灰豆。闭户居
室。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俄顷之间。一轴寻毕。
苑乃束身。抱愧则伫玄音。未至五更。便终
六帙。苑深自悔啧。抱悲泣交怀。入房礼忏。因
而分诀。不告名字。莫知所之。
日照三藏又说。尝游南天竺国。止一伽蓝。名
堀忧遮。此名雁也。见彼寺诸德。并受持华严。
因问。此伽蓝何因取名于鸟。彼僧对曰。昔有
一比丘饮啖。同俗每诵华严。以为己业。命终
之后。由破戒故。生南海作一雁。身大可三丈。
犹作人语。诵经不辍。时有一清信士。泛海采
宝。忽值恶风飘船覆没。唯执片版。遇止一洲。
衣粮俱绝。怀忧而住。忽闻树上有诵经声。即
便候听。乃见一雁诵华严经。怪叹良久。遂赞
言。善诵善诵。雁闻赞声。即下树语人云。汝能
为我。造僧伽蓝不。答云。我身命不济。何能
讽诵第七¶ 第 166c 页 T51-0166.png
造寺。雁曰。汝若能作。当附贵宝送尔还乡。人
曰。如言甚善。雁遂负人于背。飞至宝山。此人
识宝。乃多采诸珍。同附雁背。飞空越海。送于
天竺。至岸而下。雁云。愿君为我。造僧伽蓝。
还用我名。以题寺号。信士既愧深恩。衔悲而
别。奉其珍物。以事启王。王乃封邑五百户。令
为造寺。由是以雁为名也。
樊玄智。泾州人也。童小异俗。愿言修道。年十
六舍家于京师城南。投神僧杜顺禅师。习诸
胜行。顺即令读诵华严为业。劝依此经修普
贤行。又服膺至相寺整法师。入终南山。温
习斯典。遂得一部周毕。后每诵经。口中频
频获舍利。前后相仍凡数百馀粒。随身供
养。分施诸人。名山胜地。无远必造。后因游止
坊州赤沙乡。村北谷有山焉。去村三里。于中
有石窟。学道者所居。智止其中。二十馀载。昼
诵华严。夜修禅观。优游乖岁。以此为恒。诵
经之际。每有杂类鸟兽。咸萃林中。寂然无声。
以听音德。豺虎猛兽。时亦驯伏。尝为恶人劫
集。推坠岩下。虽悬岸百仞。宛然无损。至永淳
元年。人见龛内有光。怪往观之。乃见居士久
从迁化。众共出之。光乃随灭。焚尸起塔。时年
七十馀。
于阗国有一沙弥。名般若弥伽薄。有戒行每
诵华严。以为恒业。既历年岁。屡感灵祥。时忽
有二人。来至其所。礼拜问讯。合掌侧住。沙弥
怪其形异。问所从来。遂以手指天答云。弟子
只在彼处。因引沙弥至静处。窃谓曰。诸天令
遣弟子奉请法师。沙弥惊惧。回惶无已。天曰。
曰。如言甚善。雁遂负人于背。飞至宝山。此人
识宝。乃多采诸珍。同附雁背。飞空越海。送于
天竺。至岸而下。雁云。愿君为我。造僧伽蓝。
还用我名。以题寺号。信士既愧深恩。衔悲而
别。奉其珍物。以事启王。王乃封邑五百户。令
为造寺。由是以雁为名也。
樊玄智。泾州人也。童小异俗。愿言修道。年十
六舍家于京师城南。投神僧杜顺禅师。习诸
胜行。顺即令读诵华严为业。劝依此经修普
贤行。又服膺至相寺整法师。入终南山。温
习斯典。遂得一部周毕。后每诵经。口中频
频获舍利。前后相仍凡数百馀粒。随身供
养。分施诸人。名山胜地。无远必造。后因游止
坊州赤沙乡。村北谷有山焉。去村三里。于中
有石窟。学道者所居。智止其中。二十馀载。昼
诵华严。夜修禅观。优游乖岁。以此为恒。诵
经之际。每有杂类鸟兽。咸萃林中。寂然无声。
以听音德。豺虎猛兽。时亦驯伏。尝为恶人劫
集。推坠岩下。虽悬岸百仞。宛然无损。至永淳
元年。人见龛内有光。怪往观之。乃见居士久
从迁化。众共出之。光乃随灭。焚尸起塔。时年
七十馀。
于阗国有一沙弥。名般若弥伽薄。有戒行每
诵华严。以为恒业。既历年岁。屡感灵祥。时忽
有二人。来至其所。礼拜问讯。合掌侧住。沙弥
怪其形异。问所从来。遂以手指天答云。弟子
只在彼处。因引沙弥至静处。窃谓曰。诸天令
遣弟子奉请法师。沙弥惊惧。回惶无已。天曰。
讽诵第七¶ 第 167a 页 T51-0167.png
愿起慈心。勿生恐怖。请师闭目。沙弥僶俛。因
从之。遂被此天持至天上。乃见楼殿宏丽焕
烂非常。天主跪而请曰。诸天今与修罗斗
战。屡被摧衄。今屈法师。诵华严经。引天兵
众。希仰法力。令我天众剋彼修罗。沙弥如其
所请。乃乘天宝辂。执天幢幡。心念华严微妙
经典。寻诸天众对彼勍敌。修罗见之自然溃
散。既退之后。诸天欣悦。咸云。任法师所愿。
我当与之。沙弥云。我不求馀。愿唯无上菩提。
诸天谢曰。如师大愿。诚非我力。未审。法师更
求何事。答云。馀非所愿也。凡经少时。遂则送
归本乡。所有衣服。皆染天香。郁烈𣱦氲。终身
不灭。其后数载。右胁而卧。无疾而终。自云。
得生净佛国土。永昌元年二月四日。于阗国
三藏法师。因陀罗波若若。在神都魏国东
寺。亲向沙门贤首说之云。此事经今三十五
年矣。
文明元年京师人。姓王。失其名。既无戒行。曾
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门前。见
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王氏。诵一行偈。
其文曰。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
观。心造诸如来。菩萨既授经文。谓之曰。诵得
此偈。能排地狱。王氏尽诵。遂入见阎罗王。王
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
如上说。王遂放免。当诵此偈时。声所及处。受
苦人皆得解脱。王氏三日始苏。忆持此偈。向
诸沙门说之。参验偈文。方知是华严经第十
二卷夜摩天宫无量诸菩萨云集说法品。王
氏自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说云。然也。
从之。遂被此天持至天上。乃见楼殿宏丽焕
烂非常。天主跪而请曰。诸天今与修罗斗
战。屡被摧衄。今屈法师。诵华严经。引天兵
众。希仰法力。令我天众剋彼修罗。沙弥如其
所请。乃乘天宝辂。执天幢幡。心念华严微妙
经典。寻诸天众对彼勍敌。修罗见之自然溃
散。既退之后。诸天欣悦。咸云。任法师所愿。
我当与之。沙弥云。我不求馀。愿唯无上菩提。
诸天谢曰。如师大愿。诚非我力。未审。法师更
求何事。答云。馀非所愿也。凡经少时。遂则送
归本乡。所有衣服。皆染天香。郁烈𣱦氲。终身
不灭。其后数载。右胁而卧。无疾而终。自云。
得生净佛国土。永昌元年二月四日。于阗国
三藏法师。因陀罗波若若。在神都魏国东
寺。亲向沙门贤首说之云。此事经今三十五
年矣。
文明元年京师人。姓王。失其名。既无戒行。曾
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门前。见
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王氏。诵一行偈。
其文曰。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
观。心造诸如来。菩萨既授经文。谓之曰。诵得
此偈。能排地狱。王氏尽诵。遂入见阎罗王。王
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
如上说。王遂放免。当诵此偈时。声所及处。受
苦人皆得解脱。王氏三日始苏。忆持此偈。向
诸沙门说之。参验偈文。方知是华严经第十
二卷夜摩天宫无量诸菩萨云集说法品。王
氏自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说云。然也。
讽诵第七¶ 第 167b 页 T51-0167.png
比丘尼无量。俗姓闵氏。京兆长安人也。家
风修善。阖门蔬食。并诵经典。无辍晨昏。母赵
氏初梦。一梵僧持二金果。授而谓之曰。与尔
良种。宜善护持。因有娠焉。遂诞无量。性戒天
全。情欣出俗。年十一。其姊教诵般若观音等
经。略无开悟。无量深自惭耻。后改授华严。持
卷披文。有如宿习。日诵五纸。以自勉勖。未盈
三月。二帙便了。后因勤励损心。更婴他疾。停
诵累年。情深悔恨。遂于佛前。焚香立愿。誓持
华严行菩萨道。因即瘳愈。所祈获遂。讽诵忘
疲。年甫十八。一部都毕。温习积稔。尤更精
进。至永淳二年有诏度人。其家男女五人出
俗。无量住道德寺。弟慧嵩年十四。又诵涅槃
一部。住慈悲寺。二果之梦。将非其事乎。自外
三人各诵诸经。数百馀纸。道俗咸共奇之。以
为希有。无量既入道。已后志节弥坚。每诵华
严。三日一遍。以为恒业。尽受具戒。苦行愈
殷。不服缯纩。唯衣布叠。不受僧利。不食僧
厨。六时礼忏。三业无替。加以立性温和。志怀
慈爱。每见诸贫病。莫不深思悲慜。有道之徒
咸叹曰。虽是女人。斯则丈夫所难及也。
* 转读第八
释法念。姓王氏。大原之茂族也。年三十出家。
性简傲憙游。放颇从习。众莫齿之。尝梦。入幽
司具受楚毒。及觉转念悛革。而未知津向。时
遇沙门智炬等。频[曰/月]冥感。遂专诚转读不息
晨昏。每一执经。涕泣横坠。若此者三载于兹
矣。后忽眉毛堕落。疮疾遍身。念弄庆交襟。欣
斯现受。大设施会。以答神功。勤加转读。复经
讽诵第七¶ 第 167c 页 T51-0167.png
三载。乃身疮渐愈焉。念自尔广劝士俗。依之
忏洗。缮𨵃之家。十室而九。年六十有八。终于
所住。
释普安。姓廓氏。京兆泾阳人。小年依圆禅师
出家。苦节损削世务。而性在和忍。不喜怨酷。
或代执劳役。受诸勤苦。情甘如荠。恐其事尽。
晚投蔼法师。通明三藏。常业华严。读诵禅思。
依之标拟。周氏灭法。栖隐兮终南山之楩梓
谷西岐。深林自庇。廓居世表。洁操泉石。连踪
巢甫。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转择幽奥。
资承玄理。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或露形
草莽。施诸蚊虻。流血被身。初无怀惮。或委身
卧尸。用施豺虎。望存生舍。以祈本志。而虎豹
虽来。皆嗅而不食。常怀耿芥。恨不副其情
愿也。于时天地既闭。象教斯蒙。国令严重。不
许逃难。京邑名德三十馀僧。避地终南。投骸
未委。安乃总召翔集。洲渚为心。幽密安处。
自在显露。自行乞索。不惧严诛。故得衣食俱
丰修业无废。乱世知士。安其谓欤。时有重募。
投获一僧。赏物十段。有人应募来欲执安。
安则慰喻曰。观卿贫煎。当愿相给。为设食已。
俱共入京。帝语此人曰。我国法急不许道人
民间。尔复助急。不许山中。若尔遣他。何处得
活。朕观此道人。神釆志气。非苟求活者。宜放
入山。不须捡挍。尔后屡遭擒访。获免如前。时
蔼法师。避难在义谷杜映世家。堀窑藏之。
安被放还。因通礼觐。蔼曰。安公神志绝伦。不
避强禦。盖难及也。安曰。今蒙脱难。乃惟受持
华严力耳。凡所祈诚。莫不斯赖。因请蔼还山。
忏洗。缮𨵃之家。十室而九。年六十有八。终于
所住。
释普安。姓廓氏。京兆泾阳人。小年依圆禅师
出家。苦节损削世务。而性在和忍。不喜怨酷。
或代执劳役。受诸勤苦。情甘如荠。恐其事尽。
晚投蔼法师。通明三藏。常业华严。读诵禅思。
依之标拟。周氏灭法。栖隐兮终南山之楩梓
谷西岐。深林自庇。廓居世表。洁操泉石。连踪
巢甫。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转择幽奥。
资承玄理。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或露形
草莽。施诸蚊虻。流血被身。初无怀惮。或委身
卧尸。用施豺虎。望存生舍。以祈本志。而虎豹
虽来。皆嗅而不食。常怀耿芥。恨不副其情
愿也。于时天地既闭。象教斯蒙。国令严重。不
许逃难。京邑名德三十馀僧。避地终南。投骸
未委。安乃总召翔集。洲渚为心。幽密安处。
自在显露。自行乞索。不惧严诛。故得衣食俱
丰修业无废。乱世知士。安其谓欤。时有重募。
投获一僧。赏物十段。有人应募来欲执安。
安则慰喻曰。观卿贫煎。当愿相给。为设食已。
俱共入京。帝语此人曰。我国法急不许道人
民间。尔复助急。不许山中。若尔遣他。何处得
活。朕观此道人。神釆志气。非苟求活者。宜放
入山。不须捡挍。尔后屡遭擒访。获免如前。时
蔼法师。避难在义谷杜映世家。堀窑藏之。
安被放还。因通礼觐。蔼曰。安公神志绝伦。不
避强禦。盖难及也。安曰。今蒙脱难。乃惟受持
华严力耳。凡所祈诚。莫不斯赖。因请蔼还山。
讽诵第七¶ 第 168a 页 T51-0168.png
亲自经理。四远承风。投远非一。蔼乃与安。
更开其所住。具如别传。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安置。时楩梓一谷三十馀人。
应诏出家。并居官寺。唯安欣兹重复。不为名
驰。依本山居。守素林壑。时有清信士。于子午
豹林两谷合涧之侧。结茅凿窟。延而处之。初
有大石。正当其上。恐下损屋。将欲转之。安念
曰。愿移馀处。莫损龛舍。石遂迸避馀所。众
怪叹。安曰。华严力也。龛东石壁涧左。有素头
陀者。乡川巨害。纵横非一。阴嫉安德。思将诛
殄。与伴三人。持弓挟刃。攘臂挽弦。将欲放
箭。箭不离弦。弓不离手。怒眼舌噤。立住经
宿。唯得出声唤叫而已。行路闻之。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谢焉。安曰。余了不知。盖华
严力也。若欲除免。但令忏悔。如语教之。方蒙
解脱。又龛西魏村张晖者。以盗为业。夜往安
所。私取佛油瓮受五斗。背负而出。既至院
门迷昏失性。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
同来为谢。安曰。余不知盖华严力乎。语令忏
悔。扶取油瓮。如语得脱。又龛南张卿者。来
盗安钱。袖中持去。既造家内。写而不出。口噤
无言。乡人家室。将其归忏依经遂免有程廓
村程晖和者。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致死。已经两宿。缠尸于绝向欲棺殓。
安时先往𨝽县。返还在道。行达西南之德行
寺。东去晖村五里。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
耶。连唤不已。田人告曰。和久死矣。何由迎
也。安曰。斯乃浪语。吾不信之。寻至其村。厉
声大唤。和遂动身。傍亲见之。乃割绳令断。安
更开其所住。具如别传。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安置。时楩梓一谷三十馀人。
应诏出家。并居官寺。唯安欣兹重复。不为名
驰。依本山居。守素林壑。时有清信士。于子午
豹林两谷合涧之侧。结茅凿窟。延而处之。初
有大石。正当其上。恐下损屋。将欲转之。安念
曰。愿移馀处。莫损龛舍。石遂迸避馀所。众
怪叹。安曰。华严力也。龛东石壁涧左。有素头
陀者。乡川巨害。纵横非一。阴嫉安德。思将诛
殄。与伴三人。持弓挟刃。攘臂挽弦。将欲放
箭。箭不离弦。弓不离手。怒眼舌噤。立住经
宿。唯得出声唤叫而已。行路闻之。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谢焉。安曰。余了不知。盖华
严力也。若欲除免。但令忏悔。如语教之。方蒙
解脱。又龛西魏村张晖者。以盗为业。夜往安
所。私取佛油瓮受五斗。背负而出。既至院
门迷昏失性。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
同来为谢。安曰。余不知盖华严力乎。语令忏
悔。扶取油瓮。如语得脱。又龛南张卿者。来
盗安钱。袖中持去。既造家内。写而不出。口噤
无言。乡人家室。将其归忏依经遂免有程廓
村程晖和者。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致死。已经两宿。缠尸于绝向欲棺殓。
安时先往𨝽县。返还在道。行达西南之德行
寺。东去晖村五里。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
耶。连唤不已。田人告曰。和久死矣。何由迎
也。安曰。斯乃浪语。吾不信之。寻至其村。厉
声大唤。和遂动身。傍亲见之。乃割绳令断。安
讽诵第七¶ 第 168b 页 T51-0168.png
入其庭。又大唤之。和即屈起。匍匐就安。令屏
棺除器。覆一筈筌。以当佛坐。令和绕旋。寻
服如故。更寿二十许载。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安曰。放尔。游荡非吾知也。便遂命终。时安风
声摇逸。请谒肩随。兴建福会。每多通感。有昆
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先瘖百日。指
撝男女。思见安形。子念母意。请安至宅。病母
既见不觉下迎。言问起居。奄同常日。遂失病
所在。于时声名更振。村聚齐集。各率音乐。巡
家告令。欲设大齐大会。村中白遗生者。家途
壁立。而有四女。妻著弊布齐膝而已。四女赤
露迥无条线。大女名华严。年已二十。唯有粗
布二尺。拟宛布施。安引村众。次至其所居。悯
斯贫苦。遂度而不入大女思念。由我贫煎。
不及福会。今又不修。当来倍此。周遍求物。阒
耳不从。仰面悲号。遂见一把乱𥞪用塞明
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颗。采以成米。并将前
布。拟用随喜。身既无衣。待至夜暗。匍匐而
行。趣斋供所。以前施物。遥掷众中。十馀粒
米。别奉炊饭。因发愿曰。女人穷业。亦自昔种
得。竭贫行施。用希来报。以十馀粒黄米。投
饭甑中。必若至诚。贫业尽者。当愿所炊之饭。
变成黄色。如无所感。命也奈何。作是誓已。掩
泪而返。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大众
惊嗟。未知所以。周寻缘搆。乃云。白遗生女之
愿力也。斋会之齐率。获粟十斛。寻用齐之。
安等后以事闻奏。遂得度华严。出家住寺。终
身受持华严经也。安居处虽隐。每行慈救。年
常二社。血祀者多。周流救赎。劝修德义。遂使
棺除器。覆一筈筌。以当佛坐。令和绕旋。寻
服如故。更寿二十许载。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安曰。放尔。游荡非吾知也。便遂命终。时安风
声摇逸。请谒肩随。兴建福会。每多通感。有昆
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先瘖百日。指
撝男女。思见安形。子念母意。请安至宅。病母
既见不觉下迎。言问起居。奄同常日。遂失病
所在。于时声名更振。村聚齐集。各率音乐。巡
家告令。欲设大齐大会。村中白遗生者。家途
壁立。而有四女。妻著弊布齐膝而已。四女赤
露迥无条线。大女名华严。年已二十。唯有粗
布二尺。拟宛布施。安引村众。次至其所居。悯
斯贫苦。遂度而不入大女思念。由我贫煎。
不及福会。今又不修。当来倍此。周遍求物。阒
耳不从。仰面悲号。遂见一把乱𥞪用塞明
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颗。采以成米。并将前
布。拟用随喜。身既无衣。待至夜暗。匍匐而
行。趣斋供所。以前施物。遥掷众中。十馀粒
米。别奉炊饭。因发愿曰。女人穷业。亦自昔种
得。竭贫行施。用希来报。以十馀粒黄米。投
饭甑中。必若至诚。贫业尽者。当愿所炊之饭。
变成黄色。如无所感。命也奈何。作是誓已。掩
泪而返。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大众
惊嗟。未知所以。周寻缘搆。乃云。白遗生女之
愿力也。斋会之齐率。获粟十斛。寻用齐之。
安等后以事闻奏。遂得度华严。出家住寺。终
身受持华严经也。安居处虽隐。每行慈救。年
常二社。血祀者多。周流救赎。劝修德义。遂使
讽诵第七¶ 第 168c 页 T51-0168.png
不杀之邑十会而九焉。尝于龛侧村中。缚猪
三头。将如烹宰。安闻往赎。社人恐不得杀。求
价十千。安曰。贫道见有三千。可以相与。众各
不同。更相忿竞。忽有小儿羊皮里腹。来至社
会。助安赎猪。既见争竞。因从乞酒。行饭行
舞。煌焜旋转。合社老小眼并失明。须臾自隐。
不知所在。安即刀自割肉告曰。此彼俱肉
耳。猪吃粪秽。尔尚啖之。况人食米。理岂不贵
也。社人闻见。一时同放。猪既得脱。绕安三
匝。以鼻喙触。若有喜谢之仪。故使郊之西南
五十里之内鸡猪绝祀。乃至于今。其感发慈
善。皆此类也。性多诚信。乐读华严。一钵三
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频敕入京。为皇储门
师。长公主营建静法寺。后住延兴寺。名虽
帝宇。常寝岩阿。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终
于静法禅院。春秋八十遗。骸于终南。起塔在
至相寺之侧矣。
释法安。姓彭。安定鹑孤人。少出家。居大白山
九陇精舍。慕禅为业。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年中。往江都造晋王。王一见如旧。处之
于慧日道场。王法游履。必请以随之。驾幸
太山。时遇无水。安以刀刺石。忽焉奔注。王嗟
叹问云。何力。答王力也。初与王入谷。见一僧
著弊衣。乘白驴而来。王问何人。答斯朗公也。
及至神通寺。见一神状甚郁伟。在讲堂上。凭
鸱吻下观人众。王又问之曰。大白山神。从王
者也。时人号为三百岁。其眠竟不施枕。头无
委曲延首床前。口辄涎流。或至斗许。未知其
故也。尔后诸奇。未遑广录。大业之始。帝弥重
三头。将如烹宰。安闻往赎。社人恐不得杀。求
价十千。安曰。贫道见有三千。可以相与。众各
不同。更相忿竞。忽有小儿羊皮里腹。来至社
会。助安赎猪。既见争竞。因从乞酒。行饭行
舞。煌焜旋转。合社老小眼并失明。须臾自隐。
不知所在。安即刀自割肉告曰。此彼俱肉
耳。猪吃粪秽。尔尚啖之。况人食米。理岂不贵
也。社人闻见。一时同放。猪既得脱。绕安三
匝。以鼻喙触。若有喜谢之仪。故使郊之西南
五十里之内鸡猪绝祀。乃至于今。其感发慈
善。皆此类也。性多诚信。乐读华严。一钵三
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频敕入京。为皇储门
师。长公主营建静法寺。后住延兴寺。名虽
帝宇。常寝岩阿。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终
于静法禅院。春秋八十遗。骸于终南。起塔在
至相寺之侧矣。
释法安。姓彭。安定鹑孤人。少出家。居大白山
九陇精舍。慕禅为业。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年中。往江都造晋王。王一见如旧。处之
于慧日道场。王法游履。必请以随之。驾幸
太山。时遇无水。安以刀刺石。忽焉奔注。王嗟
叹问云。何力。答王力也。初与王入谷。见一僧
著弊衣。乘白驴而来。王问何人。答斯朗公也。
及至神通寺。见一神状甚郁伟。在讲堂上。凭
鸱吻下观人众。王又问之曰。大白山神。从王
者也。时人号为三百岁。其眠竟不施枕。头无
委曲延首床前。口辄涎流。或至斗许。未知其
故也。尔后诸奇。未遑广录。大业之始。帝弥重
讽诵第七¶ 第 169a 页 T51-0169.png
之。威轹王公。见皆屈膝。行路道俗。敬之若
神。又往五台等名山。观礼圣迹。并召请隐逸。
以裨皇化。慧日道场。二千馀人。四事资须。
幸安而立。帝又于东都。立宝道场。特延安
亦于中树业。安每读诵华严。遂积寒暑。或
云。普贤境界。常现吾前。又入九陇山。可百馀
里。于石室内。镌写华严。因即号为华严堂也。
至大业十一年。无病而终。春秋九十八矣。帝
令送柩于大白。今坟域存焉。士俗怀之。立
像祈福。其镌经之处。峰崖幽险。近智以守见
不之。之者以路绝莫晓也。
释解脱。俗姓邢。代郡五台县人也。七岁出家。
志业弘远。初从介山之右抱腹岩慧超禅师。
询求定舍。超特有知人之鉴。识其成器。告众
曰。解脱禅习冲明。非尔徒所及。勿同常辈令
其执僧役也。脱未几而启悟凝深略尽涯极。
年十八乃博访群宗。畴咨硕德。新闻旧解。并
升堂奥。具戒之后。复精练毗尼。俄反故居。于
五台西南之足佛光山。立佛光精舍。依之综
习。脱常诵法华。又每读华严。晓夜无辍。后
依华严。作佛光观。屡往中台东南华园北古
大孚寺。求文殊师利。再三得见。初则礼已寻
失。后则亲承言诲。告脱云。汝今何须亲礼于
我。可自悔啧。必悟解耳。脱敬承圣旨。因自求
乃悟无生。兼须法喜。遂慨兹独善。思怀广
济。祈诚大觉。请證此心。乃感诸佛。见说偈
曰。诸佛寂灭。甚深法广劫修行。今乃得。若能
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脱更问空
中。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隐
神。又往五台等名山。观礼圣迹。并召请隐逸。
以裨皇化。慧日道场。二千馀人。四事资须。
幸安而立。帝又于东都。立宝道场。特延安
亦于中树业。安每读诵华严。遂积寒暑。或
云。普贤境界。常现吾前。又入九陇山。可百馀
里。于石室内。镌写华严。因即号为华严堂也。
至大业十一年。无病而终。春秋九十八矣。帝
令送柩于大白。今坟域存焉。士俗怀之。立
像祈福。其镌经之处。峰崖幽险。近智以守见
不之。之者以路绝莫晓也。
释解脱。俗姓邢。代郡五台县人也。七岁出家。
志业弘远。初从介山之右抱腹岩慧超禅师。
询求定舍。超特有知人之鉴。识其成器。告众
曰。解脱禅习冲明。非尔徒所及。勿同常辈令
其执僧役也。脱未几而启悟凝深略尽涯极。
年十八乃博访群宗。畴咨硕德。新闻旧解。并
升堂奥。具戒之后。复精练毗尼。俄反故居。于
五台西南之足佛光山。立佛光精舍。依之综
习。脱常诵法华。又每读华严。晓夜无辍。后
依华严。作佛光观。屡往中台东南华园北古
大孚寺。求文殊师利。再三得见。初则礼已寻
失。后则亲承言诲。告脱云。汝今何须亲礼于
我。可自悔啧。必悟解耳。脱敬承圣旨。因自求
乃悟无生。兼须法喜。遂慨兹独善。思怀广
济。祈诚大觉。请證此心。乃感诸佛。见说偈
曰。诸佛寂灭。甚深法广劫修行。今乃得。若能
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脱更问空
中。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隐
讽诵第七¶ 第 169b 页 T51-0169.png
但有声告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究竟
真实法。一切无所见。又尝本洲都督。请传香
戒。法化既毕。将事东归。都督及僧徒。送至
东城门首。日将嚑夕。脱恨不得烧香供养。蹙
踖惭愧。忽闻城上有声曰。合掌以为华。身为
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诸佛闻此
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时
脱独闻此声。弥加勇猛。自尔之后。證入逾深。
高山景行。是焉欣属。于是远近辐凑。请益如
流。咨承教诲日。盈三百。既而大树爰集。有待
成劳。乃策兹四众。俱令一食。其房宇褊隘。露
坐者多。遂使瓶钵绳床映满山谷。脱恂恂善
诱随事指撝。务改其所滞。略无常准。故游门
之伍。莫或𨶳其庭隩也。然足不出寺。垂五十
年。学成禅业者。将馀八百。自外希风景。漱波
澜复过乎数倍矣。余每寻传记。多见古人。虽
衡岳慧思十信。显其高位。台山智者五品。标
其盛烈。至于奖训门人。使成其羽翼者。未有
如斯之众也。若非行位超绝。俯迹同凡。必是
妙德加持。助其弘诱耳。又恒岳之西。清凉东
南。俗名之大黑山。有清信女。先来盲目。常
独在山中坐禅。恒洲道俗。每六斋日。常赍香
华珍味。来就供养文殊师利。于正食时。忽闻
空曰。五台佛光山内。文殊师利菩萨。在彼教
化。汝可往彼。必得悟道。亦并同闻。莫不欣咏。
则依空告。驰往佛光。其间险阻二百馀里。盲
女抗手先登。初无引示。脱见之惊起即受深
宗。据斯以言。脱或大圣之权迹耳。及将终命。
知已诸德经宵款别。夜有大虫。至脱恒所饮
真实法。一切无所见。又尝本洲都督。请传香
戒。法化既毕。将事东归。都督及僧徒。送至
东城门首。日将嚑夕。脱恨不得烧香供养。蹙
踖惭愧。忽闻城上有声曰。合掌以为华。身为
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诸佛闻此
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时
脱独闻此声。弥加勇猛。自尔之后。證入逾深。
高山景行。是焉欣属。于是远近辐凑。请益如
流。咨承教诲日。盈三百。既而大树爰集。有待
成劳。乃策兹四众。俱令一食。其房宇褊隘。露
坐者多。遂使瓶钵绳床映满山谷。脱恂恂善
诱随事指撝。务改其所滞。略无常准。故游门
之伍。莫或𨶳其庭隩也。然足不出寺。垂五十
年。学成禅业者。将馀八百。自外希风景。漱波
澜复过乎数倍矣。余每寻传记。多见古人。虽
衡岳慧思十信。显其高位。台山智者五品。标
其盛烈。至于奖训门人。使成其羽翼者。未有
如斯之众也。若非行位超绝。俯迹同凡。必是
妙德加持。助其弘诱耳。又恒岳之西。清凉东
南。俗名之大黑山。有清信女。先来盲目。常
独在山中坐禅。恒洲道俗。每六斋日。常赍香
华珍味。来就供养文殊师利。于正食时。忽闻
空曰。五台佛光山内。文殊师利菩萨。在彼教
化。汝可往彼。必得悟道。亦并同闻。莫不欣咏。
则依空告。驰往佛光。其间险阻二百馀里。盲
女抗手先登。初无引示。脱见之惊起即受深
宗。据斯以言。脱或大圣之权迹耳。及将终命。
知已诸德经宵款别。夜有大虫。至脱恒所饮
讽诵第七¶ 第 169c 页 T51-0169.png
泉。悲号良久。到明日中时。如常剔落。礼拜僧
众。讫还本禅房。端然坐化。时年八十一。贞观
十六年也。道俗哀恸。若丧所天。即于寺内。凿
龛而处。龛面西向。开咫尺双扉。至今观之。俨
如生也。脱未终。尝谓亲里曰。我没后当有大
人显我名也。清凉之号于兹复兴。及今上麟
德元年九月。敕会昌寺沙门会颐果毅甄万
福。送衲袈裟。奉其遗阴。并向诸台。供养圣
迹。自遐迩归心之士。莫不永怀斯地。远验脱
言信矣。
释明曜。未详姓氏。少出家与解脱禅师。颇同
游处。而师友事之。谦撝柔顺。未尝见喜愠
之色。常读法华。又披阅华严。手不释卷。老而
弥笃。形长七尺。言令抑扬。又依脱禅师。习佛
光观。尝绝粒随脱。往大孚寺。祈请文殊师利。
到华园北。遇一大德容服异常。从王子烧身
谷出。徐徐直进。至大孚寺东佛堂南。将欲东
趣。曜欣跃战惧。时步而前望。亲承接足。尽
其诚敬。未至数尺。而忽失之。悲慨良久。弥
增勤厉。西京会昌寺沙门会颐。奉敕往五台
之日。亲承顶礼。时年一百六岁。而神彩无坠
焉。不知其所终也。
师子国长季沙门。释迦弥多罗者。第三果人
也。此土云能友。麟德之初。来仪震旦。高宗天
皇。甚所尊重。请在蓬莱宫。与长年真人怀化
大将军。同处禁中。岁馀供养。多罗请寻圣迹。
遍历名山。乃求往代州清凉山。礼敬文殊师
利。尝至京师西太原寺。时属诸僧。将转读华
严妙典。乃命译语问云。此是何经。答是华严。
众。讫还本禅房。端然坐化。时年八十一。贞观
十六年也。道俗哀恸。若丧所天。即于寺内。凿
龛而处。龛面西向。开咫尺双扉。至今观之。俨
如生也。脱未终。尝谓亲里曰。我没后当有大
人显我名也。清凉之号于兹复兴。及今上麟
德元年九月。敕会昌寺沙门会颐果毅甄万
福。送衲袈裟。奉其遗阴。并向诸台。供养圣
迹。自遐迩归心之士。莫不永怀斯地。远验脱
言信矣。
释明曜。未详姓氏。少出家与解脱禅师。颇同
游处。而师友事之。谦撝柔顺。未尝见喜愠
之色。常读法华。又披阅华严。手不释卷。老而
弥笃。形长七尺。言令抑扬。又依脱禅师。习佛
光观。尝绝粒随脱。往大孚寺。祈请文殊师利。
到华园北。遇一大德容服异常。从王子烧身
谷出。徐徐直进。至大孚寺东佛堂南。将欲东
趣。曜欣跃战惧。时步而前望。亲承接足。尽
其诚敬。未至数尺。而忽失之。悲慨良久。弥
增勤厉。西京会昌寺沙门会颐。奉敕往五台
之日。亲承顶礼。时年一百六岁。而神彩无坠
焉。不知其所终也。
师子国长季沙门。释迦弥多罗者。第三果人
也。此土云能友。麟德之初。来仪震旦。高宗天
皇。甚所尊重。请在蓬莱宫。与长年真人怀化
大将军。同处禁中。岁馀供养。多罗请寻圣迹。
遍历名山。乃求往代州清凉山。礼敬文殊师
利。尝至京师西太原寺。时属诸僧。将转读华
严妙典。乃命译语问云。此是何经。答是华严。
讽诵第七¶ 第 170a 页 T51-0170.png
多罗肃然改容曰。不知此处亦有是经耶。合
掌欢喜。赞叹久之而言曰。此大方广功德难
思。西国相传。有人以水盥掌。将读此经。水之
所沾洒。及虫蚁。因此舍命后得生天。何况受
持读诵。盖不思之福也。
高义成。晋洲临汾县人也。家风信奉。乡邻推
挹。以咸享四年二月。于洪洞县贤劫寺。请华
严经。于家内塔中。转读日正中时忽有奇
光。如日照镜中。华于壁上。久之方歇。次第二
遍光。照佛堂周于四壁。由是远近同观。莫不
叹其感徵也。
文明元年。天竺梵僧三藏法师日照。在京师
西太原寺翻经之。次云。至南天竺国。近占波
城。有一僧伽蓝。名毗瑟奴(人名也)于中有诸头
陀僧等。并小乘学。后忽有一大乘法师。持华
严经一帙。来至其处。小乘诸师。既不相敬。
彼大乘师。乃留帙而去。不知所适。诸小乘学
者。情尽不信。遂持此经帙。投之井内。后数见
井中。光辉焕赫。上冲于外。有同烈火。以物钩
漉。果得华严。虽久在水中。都不沾湿。小乘
学等。便信此经是佛所说。犹将不及小乘。遂
置在小乘经律之下。及至明旦。辄见在上。乃
诃诸群小。谁复辄移。对云元无人动。乃还
置下。明又如初。复在其上。若此者数焉。小乘
诸德。咸大惊嗟。方知此经过于己学。以身投
于地。宛转号泣。忏谢回心。专共授持。华严一
经。盛于此国。诸小乘辈举宗归敬。同深信
焉。
释弘宝。不知其氏族。居淄州邹平县蔡丘之
掌欢喜。赞叹久之而言曰。此大方广功德难
思。西国相传。有人以水盥掌。将读此经。水之
所沾洒。及虫蚁。因此舍命后得生天。何况受
持读诵。盖不思之福也。
高义成。晋洲临汾县人也。家风信奉。乡邻推
挹。以咸享四年二月。于洪洞县贤劫寺。请华
严经。于家内塔中。转读日正中时忽有奇
光。如日照镜中。华于壁上。久之方歇。次第二
遍光。照佛堂周于四壁。由是远近同观。莫不
叹其感徵也。
文明元年。天竺梵僧三藏法师日照。在京师
西太原寺翻经之。次云。至南天竺国。近占波
城。有一僧伽蓝。名毗瑟奴(人名也)于中有诸头
陀僧等。并小乘学。后忽有一大乘法师。持华
严经一帙。来至其处。小乘诸师。既不相敬。
彼大乘师。乃留帙而去。不知所适。诸小乘学
者。情尽不信。遂持此经帙。投之井内。后数见
井中。光辉焕赫。上冲于外。有同烈火。以物钩
漉。果得华严。虽久在水中。都不沾湿。小乘
学等。便信此经是佛所说。犹将不及小乘。遂
置在小乘经律之下。及至明旦。辄见在上。乃
诃诸群小。谁复辄移。对云元无人动。乃还
置下。明又如初。复在其上。若此者数焉。小乘
诸德。咸大惊嗟。方知此经过于己学。以身投
于地。宛转号泣。忏谢回心。专共授持。华严一
经。盛于此国。诸小乘辈举宗归敬。同深信
焉。
释弘宝。不知其氏族。居淄州邹平县蔡丘之
讽诵第七¶ 第 170b 页 T51-0170.png
南。十八出家。住弘真寺小小患瘿。后时转
剧。救疗莫瘉。遂大如斗。于是首不能俛。视唯
天外。骤雨飘风。流入鼻口。饮食渗漱。非意艰
辛。岂直亲邻轻鄙。亦乃自怀悲毒。年三十五。
忽遇一僧。教读华严。除其宿障。宝乃精心恳
志。晓夜披寻。忏洗六时。方祈百遍。至四十馀
遍。夜梦。有人手执利刀割瘿将去。觉后数日
瘿上生疮。疮作脓头。大如枣许。以手微按。出
脓数合。日日如之。向经三月。自尔疮瘿渐消。
卒就平服。则咸享二年之首也。宝及门人弘
轨法律等。悦浮生之再造。感圣力之冥通。悲
庆交襟。罄舍衣钵。敬写此经一部。转读受持。
日不暇给。数岁之间。方终本愿。于是远近愿
心。共弘兹典也。
华严经传记卷第四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为听闻五
教章三十讲。暂栖息梅尾高山寺之处。自
彼寺住侣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华严传
五卷。点本之间。喜悦铭肝之馀。下向南都
之后。誂能书之辈令书写。此传之内。当卷
者。表誂当寺下野公瞻惠令书写之。假名
并姓誂同宿大夫之庆实令付之。里书者。
主同年四月二十五日(酉时)于东大寺尊胜院
新学问所手自书写之毕。及老耄之间虽
眼肿手振。犹励拾萤之勤。恳记飞鸟之路
耳。此假名姓里书者。土御门大纳言入道
(显定卿)之所记录也。即以彼禅门自笔之点本
写之。可为无双之證本也。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四日(午时)于同院家新弥勒堂。
剧。救疗莫瘉。遂大如斗。于是首不能俛。视唯
天外。骤雨飘风。流入鼻口。饮食渗漱。非意艰
辛。岂直亲邻轻鄙。亦乃自怀悲毒。年三十五。
忽遇一僧。教读华严。除其宿障。宝乃精心恳
志。晓夜披寻。忏洗六时。方祈百遍。至四十馀
遍。夜梦。有人手执利刀割瘿将去。觉后数日
瘿上生疮。疮作脓头。大如枣许。以手微按。出
脓数合。日日如之。向经三月。自尔疮瘿渐消。
卒就平服。则咸享二年之首也。宝及门人弘
轨法律等。悦浮生之再造。感圣力之冥通。悲
庆交襟。罄舍衣钵。敬写此经一部。转读受持。
日不暇给。数岁之间。方终本愿。于是远近愿
心。共弘兹典也。
华严经传记卷第四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为听闻五
教章三十讲。暂栖息梅尾高山寺之处。自
彼寺住侣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华严传
五卷。点本之间。喜悦铭肝之馀。下向南都
之后。誂能书之辈令书写。此传之内。当卷
者。表誂当寺下野公瞻惠令书写之。假名
并姓誂同宿大夫之庆实令付之。里书者。
主同年四月二十五日(酉时)于东大寺尊胜院
新学问所手自书写之毕。及老耄之间虽
眼肿手振。犹励拾萤之勤。恳记飞鸟之路
耳。此假名姓里书者。土御门大纳言入道
(显定卿)之所记录也。即以彼禅门自笔之点本
写之。可为无双之證本也。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四日(午时)于同院家新弥勒堂。
讽诵第七¶ 第 170c 页 T51-0170.png
合写本等奉读之毕。前权僧正宗性。听众。
良晓得业。庆实法师。谈义之后。即于当院
家新学问所。为后览记之。右笔华严宗末
叶行道僧宗性。年龄七十四。夏腊六十二
抑此料纸者。去文永三年之历暮秋九月
之候。后嵯峨天皇所降赐也。不虑之朝恩。
面目顿馀身之间。渐渐取出之。以写如此
之要书写。
良晓得业。庆实法师。谈义之后。即于当院
家新学问所。为后览记之。右笔华严宗末
叶行道僧宗性。年龄七十四。夏腊六十二
抑此料纸者。去文永三年之历暮秋九月
之候。后嵯峨天皇所降赐也。不虑之朝恩。
面目顿馀身之间。渐渐取出之。以写如此
之要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