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诵第七¶ 第 153a 页
讽诵第七¶ 第 165a 页
华严经传记卷第四
京兆崇福寺僧沙门法藏集
讽诵第七
* 释普圆
* 释普济
* 释辨才
* 释慧悟
* 释昙义
* 苑律师
* 中天竺日照三藏
* 居士樊玄智
* 于阗国沙弥般若弥迦
* 京师人姓王(失名)
* 比丘尼无量
转读第八
* 释法念
* 释法安
* 释普安
* 释解脱
* 释明曜
* 师子国沙门释迦弥多罗(此云能友)
* 居士高义成
* 释弘宝
* 讽诵第七
释普圆者。不知其氏族也。声议所述。似居河
海。周武之初。来游三辅。容貌魁梧。无顾弘
缓。有大夫之神采焉。多历名山大川。常以头
陀为志。乐行慈救。利益为先。人有投者。辄便
引度。示语行门。令遵苦节。常诵华严一部。依
之修定。用心弥到。不觉经过晨夕。有时乞食。
讽诵第七¶ 第 165b 页 T51-0165.png

形极可畏。四眼六牙。手持曲棒。身毛垂下。径
至其前。圆开目详睹。都无惧色。不久便退。其
例非一。有人从圆乞头。将斩与之。止而不取。
转复乞眼。方欲剜施。又复止之。便从之索手。
遂系腕著树。齐肘斩而与之。心闷委地。因斯
卒于郊南之樊川也。道俗哀慕。如丧考妣。分
其阇维之骨。数处各修塔焉。
释普济。雍州北山人也。初出家依止圆禅师。
业行精苦。独处林野。不宿人代。跏坐修禅。至
于没齿。栖迟荒险。不避豺虎。虽游浪物表。手
不择卷。恒诵华严一部。依而结业。两日一遍。
以此为常。其声调雄。亮闻于哩外。曾用心
苦。至乃呕血数斗。废诵绝食。经于三日。同道
者哀之。将备汤药。济曰。经言世医所疗治。虽
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发。何用
(云云)。于此乎。乃沐浴洁净。严具香华。礼十方
佛。抗声高诵。遂平复如故。自佛法沦废。便投
太白诸山。行不裹粮。依时啖草。咀嚼咽饮。
都不为患。愿像教一兴舍身供养。修普贤行
生贤首国。开皇之始。大阐法门。思愿既满。即
事损舍。引众集于灰谷之西崖。广发弘誓。
自投而殒。远迩顿赴。充于岩谷。为建白塔
于高峰焉。通师(云云)。
释辨才。未详其氏。幼而出家。师事裕法师。咨
承教义。以华严至典众称玄极。驰精挹玩。莫
得其涯。慨障累萦缠。将加启忏。乃别护净。造
香函盛经顶戴。旋绕历于三载。遂梦。普贤菩
萨。指授幽深。因忽诵得其文。始终如镜。才既
讽诵第七¶ 第 165c 页 T51-0165.png

利。后不知所终。又有僧。失其氏讳。见才嘉
瑞。爰发深衷。因习顶戴。承文殊师利庇景清
凉。心祈圣力。时游礼谒。来往周旋。经初不
舍。每慕辄以三椅杖。置经于上。烧香顶拜。
跏坐其下。思择希微。以为恒务。凡一十七年。
所感同前。函今见在。其时汾州抱腹岩。有沙
弥名慧求。亦于塔中。顶戴此经。三载之后。文
义俱晓时则号此塔。为华严也。
隋禅定道场释慧悟。共一僧同志游涉。隐遁
终南。一受华严。一持涅槃。木食岩栖。经于多
载。各专其业。无辍晨昏。忽有一人。无何而
至。拜讯既讫云。请一师就家起供。二德相推。
彼人曰。望请华严法师。其僧乃整严衣钵。与
彼相随。前行不远。僧问。檀越家在何处。答
曰。在此正南。僧曰。南唯山涧。讵有村落。答
云。弟子是此山神。宅居岩壑。请师勿怪。僧虽
惊惕心怪非常。然犹摄石崎岖。僶仰而进。
神曰。师受持华严。未得神通耶。答未得。神即
捧僧。以腾空俄至所居。忽见绮宇华堂非常
壮丽。庭罗珍馔。供拟千僧。将至斋时。神乃延
僧。处之高座。僧曰。更有僧不。神曰。大有。须
臾当至。僧曰。贫道夏腊既卑。不应此座。神曰。
师受持华严。理宜尊胜。俄见异僧执锡持盂
飞空降趾。数过五百。不知何从。其僧惊起将
欲致礼。并皆不受云。请莫起动。师既受持华
严。即是我等。所尊敬处。各自默然食讫。飞空
而去。莫测所之。唯独此僧。罔知攸适。僧告神
曰。幸愿檀越。垂示来途。其神庭内有十馀小
讽诵第七¶ 第 166a 页 T51-0166.png

人。供侍法师。诸童相推。踟蹰未进。神励声呼
之。一童子便即依命谓僧曰。请师开口。既视
口中乃云。师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投僧
口内。须臾复云。师更开口。见已言曰。师病略
尽。童即踊身。飞入僧口。果是药精。僧遂得
仙。神曰。劳师降重。更无厚供。以此轻酬。幸
不怪啧。僧曰。惭愧檀越。言不能尽。受持功
德。并用资薰。于是执别。飞腾云际。还至旧
处。跏座空中。遥语同侣曰。余华严经力。蒙致
仙药。人仙位别。不可同居。共住多时。幸施
欢喜。当来之世。相见佛前。于是凌空杳然
远逝。其所诵本亦随同往。莫知所在。有五众
禅师道树者。禅门高行。义学所宗。具说其事
云。所亲委曲。
隋释昙义。并州人也。幼而出家。住十力寺。坚
持禁戒推诸代务。苦节头陀。常居五台山。愿
依文殊大师策修胜业。每日诵法华两遍。读
华严一帙。以此为恒。如是因修。积有年稔。后
与弟子昙训。游历诸台。礼拜供养。因至南台。
见一比丘尼。莫知名号。布衣疏素。仪貌清雅。
至其所居。廓无屋宇。唯见坐处。四周竖材橛。
拥草为筵。筳以当首座。于中跏坐。义遂叙
致暄凉。因问作何行业。尼答。唯诵华严。义便
请闻之。尼云。今与大德。僧尼有异。日既将
嚑。不宜在此。请往谷南。止于石室。义乃踌躇
未去。尼将自起避之。义曰。意望闻听华严。是
以迟疑恋仰。尼曰。但至彼宿。应亦得闻。义遂
依言。至彼石室。相去隔谷。可五六里。烧香遥
讽诵第七¶ 第 166b 页 T51-0166.png

第一。遥见尼口两吻出光。将至二轴。其明转
盛。至第三已去。光遍山谷如昼日。遥见尼形。
有同对面。后至五更。两帙方毕。后遍诵至第
六帙。其光渐收。经彻之际。光亦收尽。义等暨
于旦日。赍持香华。以申供养。广发弘愿。礼别
而归。后与诸人。再更寻求。莫知所在。昙义
弟子昙训。后至京师太原寺。向贤首法师亲
说。
京师延兴寺苑律师。德行精苦。坚持禁戒。以
贞观年中。途经灞桥。舍于逆旅。日既将夕。因
而寓宿。俄有异僧仪服粗弊同至。主人别房
而止。遂命淳醪良肉快意饮啖。律师行洁冰
霜。勃然耻秽。其僧食已。乃漱以灰豆。闭户居
室。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俄顷之间。一轴寻毕。
苑乃束身。抱愧则伫玄音。未至五更。便终
六帙。苑深自悔啧。抱悲泣交怀。入房礼忏。因
而分诀。不告名字。莫知所之。
日照三藏又说。尝游南天竺国。止一伽蓝。名
堀忧遮。此名雁也。见彼寺诸德。并受持华严。
因问。此伽蓝何因取名于鸟。彼僧对曰。昔有
一比丘饮啖。同俗每诵华严。以为己业。命终
之后。由破戒故。生南海作一雁。身大可三丈。
犹作人语。诵经不辍。时有一清信士。泛海采
宝。忽值恶风飘船覆没。唯执片版。遇止一洲。
衣粮俱绝。怀忧而住。忽闻树上有诵经声。即
便候听。乃见一雁诵华严经。怪叹良久。遂赞
言。善诵善诵。雁闻赞声。即下树语人云。汝能
为我。造僧伽蓝不。答云。我身命不济。何能
讽诵第七¶ 第 166c 页 T51-0166.png

曰。如言甚善。雁遂负人于背。飞至宝山。此人
识宝。乃多采诸珍。同附雁背。飞空越海。送于
天竺。至岸而下。雁云。愿君为我。造僧伽蓝。
还用我名。以题寺号。信士既愧深恩。衔悲而
别。奉其珍物。以事启王。王乃封邑五百户。令
为造寺。由是以雁为名也。
樊玄智。泾州人也。童小异俗。愿言修道。年十
六舍家于京师城南。投神僧杜顺禅师。习诸
胜行。顺即令读诵华严为业。劝依此经修普
贤行。又服膺至相寺整法师。入终南山。温
习斯典。遂得一部周毕。后每诵经。口中频
频获舍利。前后相仍凡数百馀粒。随身供
养。分施诸人。名山胜地。无远必造。后因游止
坊州赤沙乡。村北谷有山焉。去村三里。于中
有石窟。学道者所居。智止其中。二十馀载。昼
诵华严。夜修禅观。优游乖岁。以此为恒。诵
经之际。每有杂类鸟兽。咸萃林中。寂然无声。
以听音德。豺虎猛兽。时亦驯伏。尝为恶人劫
集。推坠岩下。虽悬岸百仞。宛然无损。至永淳
元年。人见龛内有光。怪往观之。乃见居士久
从迁化。众共出之。光乃随灭。焚尸起塔。时年
七十馀。
于阗国有一沙弥。名般若弥伽薄。有戒行每
诵华严。以为恒业。既历年岁。屡感灵祥。时忽
有二人。来至其所。礼拜问讯。合掌侧住。沙弥
怪其形异。问所从来。遂以手指天答云。弟子
只在彼处。因引沙弥至静处。窃谓曰。诸天令
遣弟子奉请法师。沙弥惊惧。回惶无已。天曰。
讽诵第七¶ 第 167a 页 T51-0167.png

从之。遂被此天持至天上。乃见楼殿宏丽焕
烂非常。天主跪而请曰。诸天今与修罗斗
战。屡被摧衄。今屈法师。诵华严经。引天兵
众。希仰法力。令我天众剋彼修罗。沙弥如其
所请。乃乘天宝辂。执天幢幡。心念华严微妙
经典。寻诸天众对彼勍敌。修罗见之自然溃
散。既退之后。诸天欣悦。咸云。任法师所愿。
我当与之。沙弥云。我不求馀。愿唯无上菩提。
诸天谢曰。如师大愿。诚非我力。未审。法师更
求何事。答云。馀非所愿也。凡经少时。遂则送
归本乡。所有衣服。皆染天香。郁烈𣱦氲。终身
不灭。其后数载。右胁而卧。无疾而终。自云。
得生净佛国土。永昌元年二月四日。于阗国
三藏法师。因陀罗波若若。在神都魏国东
寺。亲向沙门贤首说之云。此事经今三十五
年矣。
文明元年京师人。姓王。失其名。既无戒行。曾
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门前。见
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王氏。诵一行偈。
其文曰。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
观。心造诸如来。菩萨既授经文。谓之曰。诵得
此偈。能排地狱。王氏尽诵。遂入见阎罗王。王
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
如上说。王遂放免。当诵此偈时。声所及处。受
苦人皆得解脱。王氏三日始苏。忆持此偈。向
诸沙门说之。参验偈文。方知是华严经第十
二卷夜摩天宫无量诸菩萨云集说法品。王
氏自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说云。然也。
讽诵第七¶ 第 167b 页 T51-0167.png

比丘尼无量。俗姓闵氏。京兆长安人也。家
风修善。阖门蔬食。并诵经典。无辍晨昏。母赵
氏初梦。一梵僧持二金果。授而谓之曰。与尔
良种。宜善护持。因有娠焉。遂诞无量。性戒天
全。情欣出俗。年十一。其姊教诵般若观音等
经。略无开悟。无量深自惭耻。后改授华严。持
卷披文。有如宿习。日诵五纸。以自勉勖。未盈
三月。二帙便了。后因勤励损心。更婴他疾。停
诵累年。情深悔恨。遂于佛前。焚香立愿。誓持
华严行菩萨道。因即瘳愈。所祈获遂。讽诵忘
疲。年甫十八。一部都毕。温习积稔。尤更精
进。至永淳二年有诏度人。其家男女五人出
俗。无量住道德寺。弟慧嵩年十四。又诵涅槃
一部。住慈悲寺。二果之梦。将非其事乎。自外
三人各诵诸经。数百馀纸。道俗咸共奇之。以
为希有。无量既入道。已后志节弥坚。每诵华
严。三日一遍。以为恒业。尽受具戒。苦行愈
殷。不服缯纩。唯衣布叠。不受僧利。不食僧
厨。六时礼忏。三业无替。加以立性温和。志怀
慈爱。每见诸贫病。莫不深思悲慜。有道之徒
咸叹曰。虽是女人。斯则丈夫所难及也。
* 转读第八
释法念。姓王氏。大原之茂族也。年三十出家。
性简傲憙游。放颇从习。众莫齿之。尝梦。入幽
司具受楚毒。及觉转念悛革。而未知津向。时
遇沙门智炬等。频[曰/月]冥感。遂专诚转读不息
晨昏。每一执经。涕泣横坠。若此者三载于兹
矣。后忽眉毛堕落。疮疾遍身。念弄庆交襟。欣
斯现受。大设施会。以答神功。勤加转读。复经
讽诵第七¶ 第 167c 页 T51-0167.png

忏洗。缮𨵃之家。十室而九。年六十有八。终于
所住。
释普安。姓廓氏。京兆泾阳人。小年依圆禅师
出家。苦节损削世务。而性在和忍。不喜怨酷。
或代执劳役。受诸勤苦。情甘如荠。恐其事尽。
晚投蔼法师。通明三藏。常业华严。读诵禅思。
依之标拟。周氏灭法。栖隐兮终南山之楩梓
谷西岐。深林自庇。廓居世表。洁操泉石。连踪
巢甫。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转择幽奥。
资承玄理。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或露形
草莽。施诸蚊虻。流血被身。初无怀惮。或委身
卧尸。用施豺虎。望存生舍。以祈本志。而虎豹
虽来。皆嗅而不食。常怀耿芥。恨不副其情
愿也。于时天地既闭。象教斯蒙。国令严重。不
许逃难。京邑名德三十馀僧。避地终南。投骸
未委。安乃总召翔集。洲渚为心。幽密安处。
自在显露。自行乞索。不惧严诛。故得衣食俱
丰修业无废。乱世知士。安其谓欤。时有重募。
投获一僧。赏物十段。有人应募来欲执安。
安则慰喻曰。观卿贫煎。当愿相给。为设食已。
俱共入京。帝语此人曰。我国法急不许道人
民间。尔复助急。不许山中。若尔遣他。何处得
活。朕观此道人。神釆志气。非苟求活者。宜放
入山。不须捡挍。尔后屡遭擒访。获免如前。时
蔼法师。避难在义谷杜映世家。堀窑藏之。
安被放还。因通礼觐。蔼曰。安公神志绝伦。不
避强禦。盖难及也。安曰。今蒙脱难。乃惟受持
华严力耳。凡所祈诚。莫不斯赖。因请蔼还山。
讽诵第七¶ 第 168a 页 T51-0168.png

更开其所住。具如别传。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安置。时楩梓一谷三十馀人。
应诏出家。并居官寺。唯安欣兹重复。不为名
驰。依本山居。守素林壑。时有清信士。于子午
豹林两谷合涧之侧。结茅凿窟。延而处之。初
有大石。正当其上。恐下损屋。将欲转之。安念
曰。愿移馀处。莫损龛舍。石遂迸避馀所。众
怪叹。安曰。华严力也。龛东石壁涧左。有素头
陀者。乡川巨害。纵横非一。阴嫉安德。思将诛
殄。与伴三人。持弓挟刃。攘臂挽弦。将欲放
箭。箭不离弦。弓不离手。怒眼舌噤。立住经
宿。唯得出声唤叫而已。行路闻之。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谢焉。安曰。余了不知。盖华
严力也。若欲除免。但令忏悔。如语教之。方蒙
解脱。又龛西魏村张晖者。以盗为业。夜往安
所。私取佛油瓮受五斗。背负而出。既至院
门迷昏失性。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
同来为谢。安曰。余不知盖华严力乎。语令忏
悔。扶取油瓮。如语得脱。又龛南张卿者。来
盗安钱。袖中持去。既造家内。写而不出。口噤
无言。乡人家室。将其归忏依经遂免有程廓
村程晖和者。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致死。已经两宿。缠尸于绝向欲棺殓。
安时先往𨝽县。返还在道。行达西南之德行
寺。东去晖村五里。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
耶。连唤不已。田人告曰。和久死矣。何由迎
也。安曰。斯乃浪语。吾不信之。寻至其村。厉
声大唤。和遂动身。傍亲见之。乃割绳令断。安
讽诵第七¶ 第 168b 页 T51-0168.png

棺除器。覆一筈筌。以当佛坐。令和绕旋。寻
服如故。更寿二十许载。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安曰。放尔。游荡非吾知也。便遂命终。时安风
声摇逸。请谒肩随。兴建福会。每多通感。有昆
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先瘖百日。指
撝男女。思见安形。子念母意。请安至宅。病母
既见不觉下迎。言问起居。奄同常日。遂失病
所在。于时声名更振。村聚齐集。各率音乐。巡
家告令。欲设大齐大会。村中白遗生者。家途
壁立。而有四女。妻著弊布齐膝而已。四女赤
露迥无条线。大女名华严。年已二十。唯有粗
布二尺。拟宛布施。安引村众。次至其所居。悯
斯贫苦。遂度而不入大女思念。由我贫煎。
不及福会。今又不修。当来倍此。周遍求物。阒
耳不从。仰面悲号。遂见一把乱𥞪用塞明
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颗。采以成米。并将前
布。拟用随喜。身既无衣。待至夜暗。匍匐而
行。趣斋供所。以前施物。遥掷众中。十馀粒
米。别奉炊饭。因发愿曰。女人穷业。亦自昔种
得。竭贫行施。用希来报。以十馀粒黄米。投
饭甑中。必若至诚。贫业尽者。当愿所炊之饭。
变成黄色。如无所感。命也奈何。作是誓已。掩
泪而返。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大众
惊嗟。未知所以。周寻缘搆。乃云。白遗生女之
愿力也。斋会之齐率。获粟十斛。寻用齐之。
安等后以事闻奏。遂得度华严。出家住寺。终
身受持华严经也。安居处虽隐。每行慈救。年
常二社。血祀者多。周流救赎。劝修德义。遂使
讽诵第七¶ 第 168c 页 T51-0168.png

三头。将如烹宰。安闻往赎。社人恐不得杀。求
价十千。安曰。贫道见有三千。可以相与。众各
不同。更相忿竞。忽有小儿羊皮里腹。来至社
会。助安赎猪。既见争竞。因从乞酒。行饭行
舞。煌焜旋转。合社老小眼并失明。须臾自隐。
不知所在。安即刀自割肉告曰。此彼俱肉
耳。猪吃粪秽。尔尚啖之。况人食米。理岂不贵
也。社人闻见。一时同放。猪既得脱。绕安三
匝。以鼻喙触。若有喜谢之仪。故使郊之西南
五十里之内鸡猪绝祀。乃至于今。其感发慈
善。皆此类也。性多诚信。乐读华严。一钵三
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频敕入京。为皇储门
师。长公主营建静法寺。后住延兴寺。名虽
帝宇。常寝岩阿。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终
于静法禅院。春秋八十遗。骸于终南。起塔在
至相寺之侧矣。
释法安。姓彭。安定鹑孤人。少出家。居大白山
九陇精舍。慕禅为业。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年中。往江都造晋王。王一见如旧。处之
于慧日道场。王法游履。必请以随之。驾幸
太山。时遇无水。安以刀刺石。忽焉奔注。王嗟
叹问云。何力。答王力也。初与王入谷。见一僧
著弊衣。乘白驴而来。王问何人。答斯朗公也。
及至神通寺。见一神状甚郁伟。在讲堂上。凭
鸱吻下观人众。王又问之曰。大白山神。从王
者也。时人号为三百岁。其眠竟不施枕。头无
委曲延首床前。口辄涎流。或至斗许。未知其
故也。尔后诸奇。未遑广录。大业之始。帝弥重
讽诵第七¶ 第 169a 页 T51-0169.png

神。又往五台等名山。观礼圣迹。并召请隐逸。
以裨皇化。慧日道场。二千馀人。四事资须。
幸安而立。帝又于东都。立宝道场。特延安
亦于中树业。安每读诵华严。遂积寒暑。或
云。普贤境界。常现吾前。又入九陇山。可百馀
里。于石室内。镌写华严。因即号为华严堂也。
至大业十一年。无病而终。春秋九十八矣。帝
令送柩于大白。今坟域存焉。士俗怀之。立
像祈福。其镌经之处。峰崖幽险。近智以守见
不之。之者以路绝莫晓也。
释解脱。俗姓邢。代郡五台县人也。七岁出家。
志业弘远。初从介山之右抱腹岩慧超禅师。
询求定舍。超特有知人之鉴。识其成器。告众
曰。解脱禅习冲明。非尔徒所及。勿同常辈令
其执僧役也。脱未几而启悟凝深略尽涯极。
年十八乃博访群宗。畴咨硕德。新闻旧解。并
升堂奥。具戒之后。复精练毗尼。俄反故居。于
五台西南之足佛光山。立佛光精舍。依之综
习。脱常诵法华。又每读华严。晓夜无辍。后
依华严。作佛光观。屡往中台东南华园北古
大孚寺。求文殊师利。再三得见。初则礼已寻
失。后则亲承言诲。告脱云。汝今何须亲礼于
我。可自悔啧。必悟解耳。脱敬承圣旨。因自求
乃悟无生。兼须法喜。遂慨兹独善。思怀广
济。祈诚大觉。请證此心。乃感诸佛。见说偈
曰。诸佛寂灭。甚深法广劫修行。今乃得。若能
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脱更问空
中。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隐
讽诵第七¶ 第 169b 页 T51-0169.png

真实法。一切无所见。又尝本洲都督。请传香
戒。法化既毕。将事东归。都督及僧徒。送至
东城门首。日将嚑夕。脱恨不得烧香供养。蹙
踖惭愧。忽闻城上有声曰。合掌以为华。身为
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诸佛闻此
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时
脱独闻此声。弥加勇猛。自尔之后。證入逾深。
高山景行。是焉欣属。于是远近辐凑。请益如
流。咨承教诲日。盈三百。既而大树爰集。有待
成劳。乃策兹四众。俱令一食。其房宇褊隘。露
坐者多。遂使瓶钵绳床映满山谷。脱恂恂善
诱随事指撝。务改其所滞。略无常准。故游门
之伍。莫或𨶳其庭隩也。然足不出寺。垂五十
年。学成禅业者。将馀八百。自外希风景。漱波
澜复过乎数倍矣。余每寻传记。多见古人。虽
衡岳慧思十信。显其高位。台山智者五品。标
其盛烈。至于奖训门人。使成其羽翼者。未有
如斯之众也。若非行位超绝。俯迹同凡。必是
妙德加持。助其弘诱耳。又恒岳之西。清凉东
南。俗名之大黑山。有清信女。先来盲目。常
独在山中坐禅。恒洲道俗。每六斋日。常赍香
华珍味。来就供养文殊师利。于正食时。忽闻
空曰。五台佛光山内。文殊师利菩萨。在彼教
化。汝可往彼。必得悟道。亦并同闻。莫不欣咏。
则依空告。驰往佛光。其间险阻二百馀里。盲
女抗手先登。初无引示。脱见之惊起即受深
宗。据斯以言。脱或大圣之权迹耳。及将终命。
知已诸德经宵款别。夜有大虫。至脱恒所饮
讽诵第七¶ 第 169c 页 T51-0169.png

众。讫还本禅房。端然坐化。时年八十一。贞观
十六年也。道俗哀恸。若丧所天。即于寺内。凿
龛而处。龛面西向。开咫尺双扉。至今观之。俨
如生也。脱未终。尝谓亲里曰。我没后当有大
人显我名也。清凉之号于兹复兴。及今上麟
德元年九月。敕会昌寺沙门会颐果毅甄万
福。送衲袈裟。奉其遗阴。并向诸台。供养圣
迹。自遐迩归心之士。莫不永怀斯地。远验脱
言信矣。
释明曜。未详姓氏。少出家与解脱禅师。颇同
游处。而师友事之。谦撝柔顺。未尝见喜愠
之色。常读法华。又披阅华严。手不释卷。老而
弥笃。形长七尺。言令抑扬。又依脱禅师。习佛
光观。尝绝粒随脱。往大孚寺。祈请文殊师利。
到华园北。遇一大德容服异常。从王子烧身
谷出。徐徐直进。至大孚寺东佛堂南。将欲东
趣。曜欣跃战惧。时步而前望。亲承接足。尽
其诚敬。未至数尺。而忽失之。悲慨良久。弥
增勤厉。西京会昌寺沙门会颐。奉敕往五台
之日。亲承顶礼。时年一百六岁。而神彩无坠
焉。不知其所终也。
师子国长季沙门。释迦弥多罗者。第三果人
也。此土云能友。麟德之初。来仪震旦。高宗天
皇。甚所尊重。请在蓬莱宫。与长年真人怀化
大将军。同处禁中。岁馀供养。多罗请寻圣迹。
遍历名山。乃求往代州清凉山。礼敬文殊师
利。尝至京师西太原寺。时属诸僧。将转读华
严妙典。乃命译语问云。此是何经。答是华严。
讽诵第七¶ 第 170a 页 T51-0170.png

掌欢喜。赞叹久之而言曰。此大方广功德难
思。西国相传。有人以水盥掌。将读此经。水之
所沾洒。及虫蚁。因此舍命后得生天。何况受
持读诵。盖不思之福也。
高义成。晋洲临汾县人也。家风信奉。乡邻推
挹。以咸享四年二月。于洪洞县贤劫寺。请华
严经。于家内塔中。转读日正中时忽有奇
光。如日照镜中。华于壁上。久之方歇。次第二
遍光。照佛堂周于四壁。由是远近同观。莫不
叹其感徵也。
文明元年。天竺梵僧三藏法师日照。在京师
西太原寺翻经之。次云。至南天竺国。近占波
城。有一僧伽蓝。名毗瑟奴(人名也)于中有诸头
陀僧等。并小乘学。后忽有一大乘法师。持华
严经一帙。来至其处。小乘诸师。既不相敬。
彼大乘师。乃留帙而去。不知所适。诸小乘学
者。情尽不信。遂持此经帙。投之井内。后数见
井中。光辉焕赫。上冲于外。有同烈火。以物钩
漉。果得华严。虽久在水中。都不沾湿。小乘
学等。便信此经是佛所说。犹将不及小乘。遂
置在小乘经律之下。及至明旦。辄见在上。乃
诃诸群小。谁复辄移。对云元无人动。乃还
置下。明又如初。复在其上。若此者数焉。小乘
诸德。咸大惊嗟。方知此经过于己学。以身投
于地。宛转号泣。忏谢回心。专共授持。华严一
经。盛于此国。诸小乘辈举宗归敬。同深信
焉。
释弘宝。不知其氏族。居淄州邹平县蔡丘之
讽诵第七¶ 第 170b 页 T51-0170.png

剧。救疗莫瘉。遂大如斗。于是首不能俛。视唯
天外。骤雨飘风。流入鼻口。饮食渗漱。非意艰
辛。岂直亲邻轻鄙。亦乃自怀悲毒。年三十五。
忽遇一僧。教读华严。除其宿障。宝乃精心恳
志。晓夜披寻。忏洗六时。方祈百遍。至四十馀
遍。夜梦。有人手执利刀割瘿将去。觉后数日
瘿上生疮。疮作脓头。大如枣许。以手微按。出
脓数合。日日如之。向经三月。自尔疮瘿渐消。
卒就平服。则咸享二年之首也。宝及门人弘
轨法律等。悦浮生之再造。感圣力之冥通。悲
庆交襟。罄舍衣钵。敬写此经一部。转读受持。
日不暇给。数岁之间。方终本愿。于是远近愿
心。共弘兹典也。
华严经传记卷第四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为听闻五
教章三十讲。暂栖息梅尾高山寺之处。自
彼寺住侣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华严传
五卷。点本之间。喜悦铭肝之馀。下向南都
之后。誂能书之辈令书写。此传之内。当卷
者。表誂当寺下野公瞻惠令书写之。假名
并姓誂同宿大夫之庆实令付之。里书者。
主同年四月二十五日(酉时)于东大寺尊胜院
新学问所手自书写之毕。及老耄之间虽
眼肿手振。犹励拾萤之勤。恳记飞鸟之路
耳。此假名姓里书者。土御门大纳言入道
(显定卿)之所记录也。即以彼禅门自笔之点本
写之。可为无双之證本也。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四日(午时)于同院家新弥勒堂。
讽诵第七¶ 第 170c 页 T51-0170.png

良晓得业。庆实法师。谈义之后。即于当院
家新学问所。为后览记之。右笔华严宗末
叶行道僧宗性。年龄七十四。夏腊六十二
抑此料纸者。去文永三年之历暮秋九月
之候。后嵯峨天皇所降赐也。不虑之朝恩。
面目顿馀身之间。渐渐取出之。以写如此
之要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