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0c 页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陈杨都光宅寺释慧明传一

高齐邺下沙门释道纪传二

隋京师定水寺释法称传三(智云)

隋杭州灵隐山天竺寺释真观传四

隋苏州栖霞寺释法韵传五

隋东都慧日道场释立身传六(慧宁 广寿)

隋西京日严道场释善权传七(法纲)

隋东都慧日道场释智果传八(玄应 智骞)

隋京师日严道场释慧常传九(道英 神爽)

唐京师玄法寺释法琰传十

唐京师定水寺释智凯传十一

唐京师法海寺释宝岩传十二

释慧明。不知何人。貌仪象胡。故世以胡
明为目。然其利口奇辩锋涌难加。摛体风
云铭目时事。吐言惊世闻皆讽之。后乃听
采经论。傍寻书史。捃掇大旨不存文句。
陈文御世多营斋福。民百风从其例遂广。
众以明骋衒唇吻机变不思。诸有唱导莫
不推指。明亦自顾才力有馀。随闻即举。牵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1a 页 T50-0701.png
引古今包括大致。能使听者欣欣恐其休
也。宣帝在位大建五年。将事北征观兵河
上。已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领军淮浦与齐
对阵。雄气相倾。帝甚忧及。乃于太极殿命
龟卜之。试卦腹文飒然长裂。君臣失
色为不祥也。即请百僧斋。时一会临中。
獊猝未测所由。及行香讫乃陈卜意。明
抗声叙致又述缘曰。卜征龟破。可谓千里
路通。既其文季前锋岂不一期程捷。时以
为浮饰也。至四月中。次大小岘与齐大
战。俘虏援兵二十馀万。军次谯合。吕梁
彭越前无横阵。故下敕云。今岁出师薄伐
边服。所获梁土。则江淮二百许城。东西五千
馀里。然龟腹长文号千里也。远验明言宛
同符契。故明承此势。为业复隆。偏意宗猷。
达悟登白者。其量弘矣。不测其终。

释道纪。未详氏族。高齐之初。盛弘讲说。然
以成实见知。门学业成分部结众。纪用欣
然。以教习之功成遗业也。天保年中。秋
初立讲。纪引众首。出邺城南。彼旧门人又
引众入。正于阃侧欻尔相值。纪曰。卿从何
来。殊无礼也。如何师范辄抗拒耶。既不倾
屈。理宜下道。彼曰。法鼓竞鸣。利建斯在。声
荣之望。师资焉有。纪不答。自为下道出于
城外。回首告其属曰。吾讲成实。积三十
载。开悟匠导望有功夫。解本拟行斯遗
诫也。今解而不行还如根本不解矣。徒失
前功终无后利。往不可追来犹可及。请并
返京。吾当别计。乃退掩房户。广读经论。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1b 页 T50-0701.png
为彼士俗而行开化。故其撰集名为金藏
论也。一帙七卷。以类相从。寺塔幡灯之由。
经像归戒之本。具罗一化大启福门。论成
之后。与同行七人出邺郊东七里而顿。周
匝七里。士女通集为讲斯论。七日一遍。往必
荷担不耻微行。经书塔像为一头。老母扫
帚为一头。齐佛境内有塔斯扫。每语人曰。
经不云乎。扫僧地如阎浮。不如佛地一
掌者。由智田胜也。亲供母者。以福与登
地菩萨齐也。故其孝性淳深。为之缝补衣
著食饮。大小便利必身经理。不许人兼。有
或助者。纪曰。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
累并吾身也。有身必苦。何得以苦劳人。所
以身为苦先。幸勿相助。因斯以励道俗。从
者众矣。又复劝人奉持八戒。行法社斋不
许屠杀。所期既了又转至前。还依上事周
历行化。数年之间绕邺林郊。奉其教者十室
而九。有同侣者故往候曰。比行化俗。何如
道耶。纪曰。彼讲可追。今则无悔。既往不咎。
知复何言。后遭周氏吞并玄教同废。呼嗟
俗壤每崇斯业。及开法始更广其门。故
彼论初云邪见者是也。所以世传。何隐论师
造金藏论。终惟纪也。故改名云。然其所出
抄略正文。深可依准。后不测其终。

释法称。江南人。通诸经声清响动众。陈氏
所化举朝奉之。又善披导即务标奇。虽无
希世之明。而有随机之要。隋平南服。与白
云经师。同归秦壤。住兴善寺。每引内禁。叙
论正义开纳帝心。即敕正殿常置经座。日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1c 页 T50-0701.png
别差读经。声声不绝。听览微隙即问经旨。
遂终升遐。晚住定水。与云同卒。俱八十
馀。仁寿年也。时有智云。亦善经呗。对前白
者。世号乌云。令望所高声飞南北。每执经
对御。向振如雷。时惨哀啭。停驻飞走。
其德甚众。秘不泄之。故无事绪可列。又善
席上谈吐惊奇。子史丘索都皆谙晓。对时引
挽如宿搆焉。隋炀在蕃。弥崇敬爱。召入慧
日。把臂朋从。欣其词令故也。年登五十
卒于京师。王悲惜焉数日不出。广为追福。
又教沙门法论为之墓志见于别集。

释真观。字圣达。吴郡钱唐人。俗姓范氏。祖延
蒸给事黄门侍郎。父兑通直散骑常侍。母桓
氏温良有德。尝悱愤无胤。洁斋立誓。诵药
师观世音金刚波若。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在上定林寺。巨
有灵异。躬往祈祷。刻写容影。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至于三夕觉游光照
身。自尔志性非恒。言辄诣达。岂非垂天托
人寄范弘释者也。及其诞育。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故体肤光伟虽老不
衰。舌文交加状如罗绮。故得含章蕴辩开
神明晤。又声韵钟铃。捷均风雨。其见闻者
莫不惊异。小有大概。五岁能蔬斋。或
登衣箧。或执扇帚。戏为谈讲。八岁通诗
礼。和庾尚书林檎之作。十六儒道群经柱下
河上无所遗隐。时又流涉棋琴。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师友惊忻。尝共友人逍遥津渚。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2a 页 T50-0702.png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年少当为大法师。后
即专诵净名般若。志存入道。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乃曰。迦毗降梦。子欲开笼。拘
令在网。此非黠慧。父母咸开心随喜。启
敕降言并赐衣钵。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躬
为剪落。大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请任和
上。研思十诵一遍能述。又从华林园法
师受成实论。十遍十覆超振前标。自谓解
成。可填以行也。始诵法华。日限一卷。因
斯通梦。汝有大根忽守小道。深可惜也。遂
往兴皇听摩诃衍。质疑明难唐突玄门。朗
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吾出讲八年。无一
问至此。能使妙义开神。真吾师矣。仍从北
面数载研寻。开善大忍法师。匿影钟山游
心方等。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因操桴
扣寂用程玄妙。乃叹曰。龙树之道方兴东
矣。辩勇二师当涂上将。频事开折亟经重
席。时人语曰。钱唐有真观。当天下一半。沙
门洪偃。才迈儒英。钩深释杰。面相谓曰。权高
多智耳目有名。我有四绝尔具八能。谓
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由此王公贵
游多所知识。始兴王东临禹井。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选能义集。观临途既促。咸
推前次。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
一言冰泮。学士傅绎在席嗟曰。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是上人者当为酬对。金陵道俗见
知若此。既达东夏住香严寺。讲大涅槃。四
方义集复增荣观兴皇又三追曰。吾大乘经
论。略已弘通。而燕赵齐秦。引领翘足。专学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2b 页 T50-0702.png
虽多。兼该者寡。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于
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括僧无名者休
道。观乃伤迷叹曰。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
强。黎庶厮小造罪贫弱。欲茂枝叶反剋
根本。斯甚惑矣。人皆惜命偷生。我则亡身
在法。乃致书仆射徐陵。文见别集。陵封
书合奏。帝懔然动容。括僧由寝。据斯以
言。非但梁柱佛法。亦乃明略佐时矣。江夏
王出镇于越。复请同行。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讲堂相委。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仍于禹穴屡动法轮。特进
杜棱。请归光显传教学徒。及永阳鄱阳二
王司空司马消难。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
节。天台智者名行绝伦。先世因缘敦猷莫
逆。年腊既齐为法兄弟。共游秦岭凌云旧
房。朝阳澄景。则高谈慧照。夕阴匿采。则
深安禅寂。及智者徵上阙庭。观便孤园敷
说。大流法味。载广俗心。永阳还京仰奏清
德。举朝僧正同请丝纶。遂逢祚终斯事便
寝。隋祖尚法惟深。三敕劳问。秦王莅蕃。二
延总府。皆辞以疾。确乎不就。齐王晚迎江
浦。躬申顶礼。传以香火。送还旧邑之众善
寺。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刺史刘景安。请讲
海龙王经。序王既讫骤雨滂霔。自斯厥后
有请便降。吴越宗仰其若神焉。县西有灵
隐山者。旧曰仙居。峰吐莲华洞藏龙穴。信
江东之秀岳也。观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共
道安禅师头陀石室。檀越陈仲宝。率诸同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2c 页 T50-0702.png
侣开藏拓基。构立精舍号南天竺。遂即
去邑还谷。栖止终焉。众善讲堂付门人玄
镜。镜承瓶泻相从不绝。及文皇造塔。形
胜所归不谋同集。取决于观。乃指崔嵬高
石。可安塔基。虽发诚言孰为可信。俛仰
穿凿洞穴。自然状似方函。宛如奁底。天工
神匠冥期若符。自尔在山常讲法华。用为
心要。受持读诵躬自书弘。五种法师于斯乎
在。又特于经旨明练深趣。谈吐新奇非
寻纸墨。智思击扬迥飞文外。又感盥洗遗
渧地不为濡。事理异人。经之力也。睪亭神
姓陈名重。降祝请讲法华一遍。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为众善佛殿。据斯
以言。感灵通供诚希有也。大业七年四月八
日。司马李子深。更延出邑。讲大涅槃。初出
天竺。自标葬地。至现病品。梦见三人容服
甚盛把幡俱礼云。净居遣仰。至六月六日
以疾而卧。又梦与智者同舆。夹侍尊像。翼
佛还山。觉已叹曰。昔六十二应终。讲法华
力。更延一纪。今七十四复致斯应。生期毕
矣。即集内众。训将来事曰。欲生善道。欲
备神力。欲出生死。欲具佛法。宜须持戒
修定学慧弘通正法。勿令空过无所得
也。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观览书
曰。宿世因缘最后信矣。命两如意。一东向
天台。一留西法。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二成第五僧施。尝有人梦。飞
殿来迎。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至七月
一日中夜跏坐。盥嗽整服曰。有人请讲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3a 页 T50-0703.png
菩萨戒也。端坐怡然。不觉已灭逝于众善
之旧寺。从子至午心顶俱煖。身体柔软颜色
不变。右手内掘三指。信宿流汗遍身。至
四日移入禅龛。时属流火。焰气尚严。而俨
若生存。寔资神力。从此至二十五日。四
方辐凑六县同集。道俗公私一期咸萃。皆
就尸手传香表别。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至香花供献日有
千群。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眉
毫更长。倍异生前。咸加奇叹。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真容掩方坟。写状留天
竺。是日四部亘一由旬。香盖成荫幢幡蔽
野。存亡荣庆非可胜言。初观声辩之雄。最
称宏富。江表大国莫敢争先。自正法东
流。谈导之功。卫安为其称首。自尔词人莫
不宗猷于观。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佛
法荣显寔赖斯乎。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乃拒官军。羽檄竞驰兵声逾盛。时
元帅杨素。整阵南驱。寻便瓦散。俘虏诛剪三
十馀万。以观名声昌盛光扬江表。谓其造
檄。不问将诛。既被严系无由申雪。金陵
才士鲍亨谢瑀之徒。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素前。责曰。道人当坐禅读经。何因妄
忤军甲。乃作檄书。罪当死不。观曰。道人所
学诚如公言。然观不作檄书。无辜受死。
素大怒将檄以示。是尔作不。观读曰。斯文浅
陋未能动人。观实不作。若作过此。乃指
擿五三处曰。如此语言何得上纸。素既解
文。信其言也。观曰。吴越草窃出在庸人。士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3b 页 T50-0703.png
学儒流多被拥逼。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当世英彦。愿公再虑。不有
怨辜。素曰。道人不愁自死。乃更愁他。观曰。
生死常也。既死不可不知。人以为深虑耳。
素曰。多时被絷。叵解愁不。索纸与之令
作愁赋。观揽笔如流。须臾纸尽。命且将来
更与一纸。素随执读。惊异其文。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即命对坐。乃尽其词。故赋略云。
若夫愁名不一。愁理多方。难得覼缕。试举
宏纲。或称忧愦。或号酸凉。蓄之者能令改
貌。怀之者必使回肠。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谓无象而有象。虽则小
而为大。亦自狭而成广。譬山岳之穹隆。类
沧溟之滉瀁。或起或伏。时来时往。不种而
生。无根而长。或比烟雾。乍同罗网。似玉叶
之昼舒。类金波之夜上。尔乃过违道理。殊
乖法度。不遣唤而辄来。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乃驱逐而不去。讨之不
见其踪。寻之靡知其处。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减人肌容。损人心虑。至如荆
轲易水。苏武河梁。灵均去国。阮叔辞乡。且
如马生未达。颜君不遇。夫子之咏山梁仲
文之抚庭树。并㤞慸于胸府。俱赞扬于心
路。是以虞卿愁而著书。束皙凭而作赋。又
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悠悠塞北。杳杳江
东。山川既阻梦想时通。高楼进月倾帐来
风。愁眉歇黛泪睑销红。莫不咸悲枕
席结怨房栊。乃有行非典则。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宁知禹汤之德。雾结铜柱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3c 页 T50-0703.png
之南。云起燕山之北。箭既尽于晋阳。水复
乾于疏勒。文多不载。素大嗟赏。即坐释之。
所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观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大乘四十二载。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大像五躯。搆塔五层。五僧德施。造寺
二所。著诸导文二十馀卷。诗赋碑集三十馀
卷。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释法韵。姓陈氏。苏州人。追慕朋从偏工席
上。骚索远度罕得其节。诵诸碑志及古导文
百有馀卷。并王僧孺等诸贤所撰。至于导
达善能引用。又通经声七百馀契。每有宿
斋经导两务并委于韵。年至三十弊于諠
梗。邀延疏请日别重叠。乃于正旦割绳永
断。即听华严。不久便覆。恨悢弃功妄销
唇舌。承栖霞清众江表所推。寻声即造。从
受禅道。又闻泰岳灵岩。因往追踪。般舟苦
行特立志梗洁不希名闻。担石破薪供给
为任。晚还故乡。有浮江石像者。如前传
述。后被烧烬而不委相量。无由可建。便
于石像故基。愿礼八万四千塔。树功既满。
感遇野姥。送一卷书。及披读之乃是昔像
之缘也。既有样度。依而造成。大有徵应。海
中有阳虎岛者。去岸三百。韵往安禅。惟
服布艾。行慈故也。初达逢怪大风鬼物。既
见如常心毛不动。九十日后帖然大安。自
知终事。还返栖霞。不久便卒。春秋三十
五。即仁寿四年矣。

释立身。江表金陵人。志节雄果不缘浮绮。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4a 页 T50-0704.png
威容肃然见者惮慑。有文章工辩对。时江
左文士多兴法会。每集名僧连霄法集。
导达之务偏所牵心。及身之登座也创发
謦咳。砰磕如雷。通俗敛襟。毛竖自整。至
于谈述业缘布列当果。冷然若面。人怀厌
勇。晚入慧日。优赠日隆。大业初年。声唱尤
重。帝以声辩之功动哀情抱。赐帛四百段
毡四十领。性本清俭无兼储畜。率命门学
通共均分。从驾东都。遂终于彼。时年八十
馀矣。时西京兴善官供寻常唱导之士。人分
羽翼。其中高者。则慧宁旷寿法达宝岩。
哮吼之势有馀。机变之能未显。人世可觌
故不广也。

释善权。杨都人。住宝田寺。听采成论。深有
义能。欻尔回思乐体人物。随言联贯若珠
璧也。众以学工将立。不愿弘之。而权
发悟时机。为功不少。适诣。为得。遂从其
务。然海内包括言辩之最。无出江南。至于
铨品时事机断不思。莫有高者。晚以才
术之举炀帝所知。召入京师住日严寺。献
后既崩下令行道。英声大德五十许人。皆号
智囊同集宫内。六时树业令必亲临。权与
立身分番礼导。既绝文墨惟存心计。四十
九夜总委二僧。将三百度言无再述。身则
声调陵人。权则机神骇众。或三言为句。便
尽一时。七五为章其例亦尔。炀帝与学士
柳顾言诸葛颖等语曰。法师谈写乍可相从。
导达鼓言奇能切对。甚可讶也。颖曰。天授
英辩世罕高者。时有窃诵其言写为卷轴。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4b 页 T50-0704.png
以问于权。权曰。唱导之设。务在知机。诵
言行事自贻打棒。杂藏明诫何能辄传。宜
速焚之勿漏人口。故权之导文不存纸墨。
每读碑志多疏丽词。傍有观者。若梦游
海。及登席列用牵引啭之。人谓拔情实惟
巧附也。大业初年。终日严寺。时年五十三
矣。门人法纲。传师导法。汪汪任放谲诡
多奇。言虽不繁写情都尽。萧仆射昆李。时
号学宗。常营福祀。登临莫逮。每有檀会
必遣邀迎。然其令响始飞飒焉早逝。释门掩
扇道俗咸惋。

释智果。会稽剡人。率素轻清慈物在性。常
诵法华颇爱文笔。经史固其本图。摛目
得其清致。时弘唱读文学所欣。俗以其书
势逼右军。用呈蕃晋王。乃召令写书。果
曰。吾出家人也。复为他役。都不可矣。一负
声教之寄。二违发足之诫。王逼吾身。心不
可逼。乃云。眼闇不能运笔。王大怒。长囚
江都。令守宝台经藏。及入京储贰出巡杨
越。乃上太子东巡颂。其序略云。智果振衣
出俗。慕义游梁。感昔日之提奖。喜今
辰之嘉庆。遂下令释之。赐钱一万金钟二
枚。召入慧日。终于东都。六十馀矣。时慧日
沙门智骞者。江表人也。偏洞字源精闲通
俗。晚以所学追入道场。自秘书正字雠校
著作。言义不通皆咨骞决。即为定其今古
出其人世。变体诂训明若面焉。每曰。余字
学颇周。而不识字者多矣。无人通决。以为
恨耳。造众经音及苍雅字苑。宏叙周赡达者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4c 页 T50-0704.png
高之。家藏一本以为珍璧。晚事导述变
革前纲。既绝文褥颇程深器。缀本两卷陈
叙谋猷。学者秘之。故斯文殆绝。京师沙门玄
应者。亦以字学之富。皂素所推。通造经音。
甚有科据矣。

释法琰。俗姓严。江表金陵人。本名法藏。住愿
力寺。听庄严寺皭公成实。入义知归。时共
赞赏。每闻经声呗赞。如旧所经充满胸臆。
试密寻拟。意言通诣。即以所解用咨先达
咸曰。卿曾昔习。故有今缘。不可怪也。遂
取瑞应依声尽卷。举掷旁迸啭态惊驰。
无不讶之。皆来返启。乃于讲隙一时为
叙。陈国斋会有执卷者。若不陈声斋福不
济。故使人各所怀相从毕听。清音盈耳颂
声洋溢。广流世路。晚被晋府召入日严。终
于武德。复居玄法。虽年迫期颐。而声喉不
败。京室虽富声业甚贫。诸有寻味莫有
高于琰者。然而性在知足。不畜赀财。福利
所归随皆散尽。以贞观十年卒于此寺。九
十馀矣。

释慧常。京兆人。以梵呗之工。住日严寺。尤
能却啭哢响飞扬。长引滔滔清流不竭。然
其声发喉中。唇口不动。与人并立推检莫
知。自非素识方明其作。时隋文兴法。炀
帝倍隆。四海辐凑同归帝室。至于梵导赞
叙各重家风闻常一梵飒然倾耳。皆推
心丧胆。如饥渴焉。佥曰。若此声梵。有心
闻之何得不善也。众虽效学风骨时参。至
于用与牵挽。皆不及矣。晚入东都。枭感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5a 页 T50-0705.png
作乱。斋梵总任咸共委常。及平殄后复还
关壤。时有僣帝曰。逆贼建福。言涉国家
并可收之。因即募觅。常被固送。行次莎
[打-丁+册]。逃贼留曰。往必被戮。可于此止。常曰。
债负久作。终须偿了。遂至东都。果如言
焉。年四十馀矣。时京师兴善有道英神爽者。
亦以声梵驰名。道英喉颡伟壮词气雄远。
大众一聚其数万馀声调棱棱高超众外。兴
善大殿铺基十亩。棂扇高大非卒摇鼓。及英
引众绕旋行次窗门。声聒冲击皆为动振。
神爽唱梵弥工长引。游啭联绵周流内外。
临机赊捉惬洽众心。贞观年中。豫州治下
照机寺昙宝禅师者。断谷练形戒行无点。
年六十许。常讲观音导引士俗。而声调超
挺特异人伦。寺有塔基。至于静夜于上
赞礼。声响飞冲周三十里。四远所闻无不
惊仰。

释智凯。姓安。江表杨都人。家世大富奴仆甚
多。年在童丱。雅重嘲谑。引诸群小乃百数
人。同戏街衢以为自得。陈氏台省门无卫
禁。凯乃率其戏侣。在太极殿前。号令而过。
朝宰江总等。顾其约束铨叙驻步讶之。相
视笑曰。此小儿王也。及至学年。总掷前绪。
承沙门吉藏振宗禹穴往者谈之光闻远
迩。便辞亲诣焉从受三论偏工领叠。所以
初章中假复词遣滞。学人苦其烦拿。而凯统
之冷然释顿。各有投诣。及藏入京。因倍
同住。义业通废专习子史。今古集传有关
意抱辄条疏之。随有福会因而标拟。至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5b 页 T50-0705.png
于唱导将半。更有缘来。即为叙引冥符众
望。隋末唐初。嘉猷渐著。每有殿会无不仰
推。广诵多能罕有其类。尝于内殿佛道双
严。两门导师同时各唱。道士张鼎雄辩难加。
自恨声小为凯陵架。欲待言了方肆其术。
语次帝德。鼎延其语。凯斜目之。知其度
也。乃含笑广引古今皇王治乱济溺得丧
铨序。言无浮重文极铺要。鼎搆既穷凯还收
绪。一代宰伯同赏标奇。临机之妙铦锋若
此。而情均贫富赴供不差。存念寒微多
行针疗。后以蝇点所拘申雪无路。徙于原
部。乃冠服古贤。讲开庄老时江夏王道宗。
昔在京辇第多福会。至于唱叙无非凯
通。后督灵州携随任所。留连岁稔欣慕朋
从。及巡抚燕山问罪泥海。皆与连骑情同
比影。在蕃斋祀须有导达。乃隔幔令凯
作之。至于终词无不泣泪。王亦改容。遂
卒于彼。

释宝岩。住京室法海寺。气调闲放言笑聚
人。情存道俗。时共目之说法师也。与讲
经论名同事异。论师所设务存章句。消判
生起结词义。岩之制用随状立仪。所有
控引多取。杂藏。百譬异相。联璧。观公导文
王孺忏法。梁高。沈约。徐庾。晋宋等数十家。
包纳喉衿触兴抽拔。每使京邑诸集塔寺肇
兴。费用所资莫匪泉贝。虽玉石通集藏府
难开。及岩之登座也。案几顾望未及吐
言。掷物云崩须臾坐没。方乃命人徙物。
谈叙福门。先张善道可欣。中述幽途可厌。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5c 页 T50-0705.png
后以无常逼夺终归长逝。提耳抵掌速
悟时心。莫不解发撤衣书名记数剋济
成造。咸其功焉。时有人云。夫说法者当如
法说。不闻阴界之空但言本生本事。岩
曰。生事所明为存阴入无主。但浊世情钝。
说阴界者皆昏睡也。故随物附相。用开
神府。可不佳乎。以贞观初年卒于住寺。
春秋七十馀矣。

论曰。自古诸传多略后科。晋氏南迁方关
名实。然则利物之广在务为高。忍界所尊
惟声通解。且自声之为传。其流杂焉。即世
常行。罕归探索。今为未悟。试扬攉而论之。
爰始经师为德本实以声糅文。将使听者
神开因声以从回向。顷世皆捐其旨。郑卫
弥流。以哀婉为入神用腾掷为清举。致
使淫音婉娈娇哢频繁。世重同迷鲜宗
为得。故声呗相涉雅正全乖纵有删治而为
时废。物希贪附利涉便行。未晓闻者悟迷
且贵一时倾耳。斯并归宗女众。僧颇兼
之。而越坠坚贞殊亏雅素。得惟随俗失
在戏论。且复彫讹将绝宗匠者希。昔演三
千今无一契。将非沿世迁贸固得行藏
有仪乎。道达之任当今务先。意在写情疏
通玄理。本寔开物事属知机。不必诵传
由乖筌悟。故佛世高例。则身子为其言初。
审非斯人。则杂藏陈其殃咎。统其朗拔终
归慧门。法师说法之功。律师知律之用。今且
随相分位。约务终篇俗有无施不可又
陈无备一人。道则不轻未学。亦开降外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6a 页 T50-0706.png
须博。是以前传所叙。殷勤四能即用以观。
诚如弘例何以明耶。若夫声学既丰。则温词
雅赡才辩横逸。则慧发邻几。必履此踪。则
轨躅成于明道。如乖此位。则滥罔翳于玄
津。但为世接五昏人缠九恼。俗利日隆而
道弘颇踬。所以坐列朝宰。或面对文人。学
搆疏芜时陈鄙俚。褒奖帝德乃类阿衡。
赞美寒微翻同旒冕。如陈满月。则曰圣子
归门。悉略璋弧岂闻床几。若叙闺室。则
诵窈窕从容。能令子女奔逃尊卑动色。僧
伦为其掩耳。士俗莫不寒心。非惟谓福
徒施亦使信情萎萃。又有逞衒唇吻摇
鼓无惭。艳饰园庭闰光犬马。斯并学非师
授。词假他传。勇果前闻无思箴艾。遂即重
轻同迹。真误混流。颜厚既增。弥深痴滞。
宁谓道达。岂并然耶。至如善权之对晤储
两。千纸不弊其繁华真观之拔难程神。百
句弥开其邪信。故得存亡定其尊考。佳严
审其郊邑。词调流便奕奕难穷。引挽伦综
惬当情事。能令倨傲折体儒素解颐便
识信牢强颂声载路。今且略明机举。则得
人开悟如此。有背斯言。则来诮掩化如
彼。辄试论矣。临机难哉。呗匿之作沿世相
驱。转革旧章多弘新势。讨覈原始共委渔
山。或指东阿昔遗。乍陈竟陵冥授。未详古
述且叙由来。岂非声乖久布之象。唯信口
传在人为高毕固难准大约。其体例其众
焉至如梵之为用。则集众行香。取其静摄
专仰也。考其名实。梵者净也。寔惟天音。色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6b 页 T50-0706.png
界诸天来觐佛者。皆陈赞颂。经有其事祖
而习之。故存本因诏声为梵。然彼天音未
必同此。故东川诸梵。声唱尤多。其中高者。
则新声助哀般遮掘势之类也。地分郑魏。
声亦参差然其大途不爽常习。江表关中巨
细天隔。岂非吴越志扬俗好浮绮。致使音
颂所尚惟以纤婉为工。秦壤雍梁音词
雄远。至于咏歌所被。皆用深高为胜。然则
处事难常。未可相夺。若都集道俗。或倾
郭大斋。行香长梵。则秦声为得。五众常礼
七贵恒兴。开发经讲。则吴音抑在其次。岂
不以清夜良辰昏漠相阻。故以清声雅调
骇发沈情。京辅常传。则有大小两梵。金陵
昔弄。亦传长短两引。事属当机不无其
美。剑南陇右其风体秦。虽或盈亏不足论
评。故知神州一境声类既各不同。印度之与
诸蕃。咏颂居然自别。义非以此唐梵用拟
天声。敢惟妄测断可知矣呗匿之作颇涉前
科。至于寄事。置布仍别梵设发引为功。
呗匿终于散席。寻呗匿也亦本天音。唐翻
为静。深得其理。谓众将散。恐涉乱缘。故以
呗约令无逸也。然静呗为义。岂局送终。
善始者多。慎终诚寡。故随因起诫。而不
无通议。颂赞之设其流寔繁。江淮之境偏
饶此玩。彫饰文绮糅以声华。随卷称扬
任契便搆。然其声多艳逸翳覆文词。听者但
闻飞哢。竟迷是何筌目。关河晋魏兼而重
之。但以言出非文。雅称呈拙。且其声约词
丰。易听而开深信。惟彼南服文声若林。向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6c 页 T50-0706.png
若节之中和。理必谐诸幽远。随堕难溯返
亦希焉。至如生严之咏佛缘。五言结韵。则
百藏宗为师辖。远运之赞净土。四字成章。
则七部钦为风素。斯并无声。以厕其本。故
得列代传之。或者问曰。向叙诸赞呗绩由
声。余闻非声无以达心。非声不飏玄理。
故歌咏颂法以为音乐。斯言何哉。必有此
陈。未闻前喻。义须镕裁节约得使文质相
胜。词过其实。世该所非。声覆法本。佛有
弘约。何得掩清音而希激楚。忽雅众而
冒昏夫。斯诚耻也。京辇会坐有声闻法事
者。多以俗人为之。通问所从无由委者。
昌然行事谓有常宗。并盛德之昔流。未可
排斥。至于圣哲彝训。通别两序。以命章
述经。叙圣人法。诸颂以标首。虽复序颂
文别。而开发义同。古圣垂范于教端。今贤
祖承于事表。世远莫测。其面斯推。想得其
踪。信有依焉。固非诞妄。且大集丛闹昏杂
波腾。卒欲正理何由可静。未若高飏洪音
归依三宝。忽闻骇耳莫不倾心。斯亦发萌
草创开信之奇略也。世有法事号曰落花。
通引皂素开大施门。打刹唱举抽撤泉贝。
别请设坐广说施缘。或建立塔寺。或缮造
僧务。随物赞祝其纷若花。士女观听掷钱如
雨。至如解发百数数别。异词陈愿若星罗。
结句皆合韵。声无暂停。语无重述。斯实利
口之铦奇。一期之走捷也。馀则界得僧得。
其徒复弘。寻常达嚫。科要易悉。故不广也。
若夫适化无方陶甄不一。知微讵几达信谁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 第 707a 页 T50-0707.png
焉。然则坚信终乎我亡。知微极乎想灭。自
斯阶降惭次不伦。达化以识变为明。通法
以滥委为闇。故身子谬说无升悟入。众首
妄悔毕为讥诃。自馀下凡谅难图矣。且道
开物悟。信乎说道之功。既非会正何能审
观。止可登机之务以意商量。接俗之能
存乎此举。犹应执文信度。惩革者希。拟人
以伦。固当非咎。悠哉遐想。通斯意焉。终南
大一山沙门京兆释道宣。敢告法属曰。窃
以。法流所被非人不弘。顷世浇离多乖名
实。后学奔竞未志寻筹。致混篇章凋残者
众。自梁已后。僧史荒芜。追讨英猷罕有
徽绪。岂非缀缉寡鲜闻见遂沈。高行明德
湮埋难纪。辄不涯揆且掇在言。至于传
述固[虚*予]嘉绩。犹贤绝坠无闻于世。所以江
表陈统琼晃琰皭之畴。河北高都融琛散魏
之侣。英声冒于天汉。盛行动于人心。并可
楷模。俱从物故。尝以暇日遍访京贤。名尚
不闻何论景行。抚心之痛自积由来。相成
之规意言道合。仰托周访务尽搜扬。勿谓
繁多致乖弘略。世之三史。卷馀四百。尚有
师寻。岂喻释门三五帙也。故当微有操行
可用师模。即须缀笔更广其类。岂不光
闻僧海舟径圣踪则释门道胜顾思齐之有
日俗流上达增景仰于生常邪。辄舒传末。
冀期神之有据耳。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三十一【宋】【元】【宫】,四十【明】三十=三十一【宋】【元】【宫】,=四十【明】三十三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