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2b 页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唐终南山智炬寺释明赡传一

唐京师胜光寺释慧乘传二(道璋)

唐京师大总持寺释智实传三(普应 法行)

唐终南山龙田寺释法琳传四(慧序)

唐新罗国大僧统释慈藏传五(圆胜)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2c 页 T50-0632.png

释明赡。姓杜氏。恒州石邑人也。少有异
操。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同共高之传于口
实。十四通经。十七明史。州县乃举为俊
士。性慕超方不从辟命。投飞龙山应觉寺
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乃致书与邺下大
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专学大论。寻值
法灭。潜形东郡。隋初出法。追住相州法藏
寺。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正业之暇了无
他涉。内通大小外综丘坟。子史书素情所
欣狎。将事观国移步上京。开皇三年。敕
召翻译住大兴善。众睹德望可宗。举知寺
任。辞而不免。便纲管之。大业二年。帝还京
室。在于南郊。盛陈军旅。时有滥僧染朝宪
者。事以闻上。帝大怒。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下敕责曰。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初闻即拜。惟释一门俨然
莫屈。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僧等义无设敬。若准
制返道。则法服不合敬俗。敕云。若以法
服不合。宋武为何致拜。赡曰。宋氏无道
之君。不拜交招显戮。陛下有治存正。不
陷无罪。故不敢拜。帝不屈其言。直遣舍
人语僧。何为不拜。如此者五。黄巾之族连
拜不已。惟赡及僧。长揖如故。兼抗声对
叙。曾无惮慑。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录名
奏闻。便令视被戮。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赡又先登虽
达申逊之词。帝夷然不述。但下敕于两禅
定各设尽京僧斋。再遗束帛特隆常准。后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3a 页 T50-0633.png
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我谓国内无
僧。今验一人可矣。自尔频参元选。佥议斯
属。下敕令住禅定。用崇上德故也。众以
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贞观之初。以赡善
识治方有闻朝府。召入内殿。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
之术。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帝大
悦。因即下敕。年三月六普断屠杀。行阵之
所皆置佛寺。登即一时七处同建。如豳州昭
仁晋州慈云。吕州普济。汾州弘济。洺州昭
福。郑州等慈。洛州昭觉。并官给匠石。京送
奴隶。皆因赡之开发也。又私以每年施
物。常饭千僧。大乘经论须者为写。岁恒
不绝。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京辇归信远趣
于林。问道奉戒又繁常昔。乃自惟曰。摄心
归静犹自烦乎。试纵馀龄更还京邑。少时
遇疾犹堪疗治。乃曰。吾命极矣。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
诀。房杜仆射举朝毕集。具赍助供䞋锡山
积。赡通大舍忏辞告别。即日力杖出京返
于智炬。竭诚勤注想观西方。心通明利。
告侍者曰。阿弥陀佛来也。须臾又云。二大
菩萨亦至。吾于观经成就十二。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春秋七十。
即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时以预记之
验。知命存乎。初未终前。遗令焚身。及阇维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3b 页 T50-0633.png
讫。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当其顶上紫
色瞱然。遂瘗于岩下。

释慧乘。俗姓刘氏。徐州彭城人也。其先炎汉
之绪。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父雅陈兵
部郎中。叔祖智强。少出家。陈任广陵大僧
正。善闲成论及大涅槃。乘年十二。发心入
道。仍事强为师。服膺论席备探精理。十六
启强曰。离家千里。犹名在家沙门也。诸
广游都郡疏诸耳目。强从之。便下杨都。
听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爰始具戒。即预
陈武帝仁王斋席。对御论义词辩绝伦。数千
人中独回天眷。至四月八日。陈主于庄严
寺总令义集乘。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旧住开泰
后入祇洹。乃问曰。为佛果出二谛外。二谛
出佛果外。乘质云。为法师出开泰。为开泰
出法师。彼曰。如鸳鸯鸟不住圊厕。乘应
声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彼曰。鸠翅罗鸟
不栖枯树。乘折云。譬如大海不宿死尸。于
时㬭公处座叹曰。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
也。躬于帝前赏天柱纳袈裟。由是令响通
振邻国斯传。陈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
等。并申久敬咸慕德音。属陈季道离隋风
远扇。太尉晋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场。遍询
硕德。乘奉旨延住。仍号家僧。后从王入朝
频蒙内见。时净影慧远。道声扬播。由来不
面。因过值讲即申言论。义高词丽声骇听
徒。远顾曰。何处吴僧唇舌陵人。复岂逾此。
王闻之弥敬其词辩。时慧日创立搜杨一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3c 页 T50-0633.png
化。并号龙象咸问义门。既爰初盛集法轮
肇驾。王乃请乘尽心。言论不有见尊致结。
既承资蓄纵辩无前。折关陈款皆倾巢穴。
甚称王望。别赏帛百段。暨高祖东巡岱
宗銮驾伊洛。敕遣江南吴僧与关东大德
升殿竖义。乘应旨首登。命章对论。巧问勃
兴切并纷集。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高
祖目属称扬。群英叹异。开皇十七年。于杨
州永福寺。建香台一所。庄饰金玉绝世罕
俦。及晋王即位。弥相崇重。随驾行幸无
处不经。大业六年。有敕郡别简三大德
入东都。于四方馆仁王行道。别敕乘为大
讲主。三日三夜兴诸论道。皆为折畅靡不
冷然。从驾张掖。蕃王毕至。奉敕为高昌王
曲氏讲金光明。吐言清奇闻者叹咽。曲布
发于地。屈乘践焉。至八年帝在东都。于西
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又敕
乘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
侯各出名珍。于兴善寺北天门道南。树列胜
场三十馀所。高幢华盖接影浮空。宝树香烟
望同云雾。迎延灵骨至于禅定。佥共请乘
开仁王经。华俗士庶正道日登。咸嘉赏赞。
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举高丈
六。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屡感祯瑞故
用传持。今在洛州净土寺。会隋室分崩唐皇
御历。武德四年扫定东夏。有敕伪乱地僧
是非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僧。馀者从俗。
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奏请二百许僧
住同华寺。乘等五人敕住京室。于时乘从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4a 页 T50-0634.png
伪郑词被牵连。主上素承风问。偏所顾
属。特蒙慰抚命住胜光。秦国功德咸归此
寺。武德八年。岁居协洽。驾幸国学将行释
奠。堂置三坐拟叙三宗。众复乐推乘为导
首。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星布义筵云罗
绮席。天子下诏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
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当
尔之时相顾无色。乘虽登坐情虑莫安。今
上时为秦王。躬临位席。直视乘面目未曾
回。频降中使十数教云。但述佛宗光敷
帝德。一无所虑。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乃
命宗云。上天下地荣贵所资。缘业有由必
宗佛圣。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并合掌虔
跪。使师资有据。声告才竟。皇储以下爰逮
群僚。各下席䠒伫聆逸辩。乘前宣帝德
云。陛下巍巍堂堂。若星中之月云云。次述
释宗。后以二难双徵两教。玄梯广布义网
高张。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既而天子
回光敬美其道。群公拜手请从弘业。黄巾
李仲卿。结舌无报。博士祭酒等。束体辕门。
慧日更明法云还布。当又下诏问乘曰。道士
潘诞奏。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
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
之父师。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经云。求于无上
正真之道。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外国
语云阿耨菩提。晋音翻之无上大道。若以
此验。道大佛小。于事可知。乘报略云。震旦
之与天竺。犹环海之比麟洲。聃乃周末始
兴。佛是周初前出。计其相去二十许王。论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4b 页 T50-0634.png
其所经三百馀载。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
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虚之
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不言周时之
老聃也。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三王之季
始有聃名。汉景已来方兴道学。穷今讨古
道者为谁。案七藉九流。经国之典。宗师周
易。五运相生。既辟两仪。阴阳是判。故曰一
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天地于
事可明。阴阳在生有验。此理数然也。不
云有道先天地生。道既莫测从何能生
佛。故车胤云。在己为德及物为道。殷仲文
云。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言得孝在心由之
而成也。论衡云。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为若此矣。卿所言道宁异是乎。
若异斯者不足归信。岂有头戴金冠身被
黄褐。鬓垂素发手把玉璋。别号天尊居大
罗之上。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
未详。经史之所不载。大罗既焉有之说。
玉京本亡是之谈。言毕下座。举朝属目。此
时独据词宗。馀术无为而退。一席杨扇万
代舟航。可尚可师立功立事。近假叨幸之
力。远庇护念之恩也。贞观元年。乘以衔荷
特命义须崇善。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起
舍利宝塔。像设庄严备诸神变。并建方等道
场。日夜六时行坐三业。以贞观四年十月二
十日。终于旧房。春秋七十有六。门人道璋先
奉遗旨。于南山谷口焚之。私敛馀灰
还于胜光起塔。沙门法琳为制碑文。见于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4c 页 T50-0634.png
别集。惟乘释蒙据道护法为心。抚物恤穷
弥留情曲。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写送若
流有逾宿诵。此之一术殁后绝踪。而身
历三朝政移六帝。频升中殿面对天颜。神
气消散映彻墙仞。自见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皆禀涂香申明供
礼。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
数十遍。璋即乘之犹子也。少所恭奉。立性诚
悫偏能呗赞。清啭婉约有势于时。每为都
讲亦隶伦则。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释智实。俗姓邵氏。雍州万年人也。童稚儿
丛谲诡超异。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
先。十一出家。住大总持寺。听叙玄奥。登共
器之。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自涅槃摄
论俱舍毗昙。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兼以思
力坚明才气雄雅。武德之岁初平郑国。三
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西赴京师。主上
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乃请前三
德并京邑。能论之士二十馀僧。在弘义宫。通
霄法集。实年十三。最居下座。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此小师最俊烈。后必
绍隆三宝矣。实眉间白毫可数寸。光映
颜颡。沙门吉藏。摩其顶捋其毫曰。子有
异相。当蹑迹能仁。恨吾老矣。不见成德。武
德七年。猃狁孔炽屡举烽爟。前届北地官
军相拒。有僧法雅。夙昔见知。武皇通重给
其妻媵任其愆溢。僧众惘然无敢陈者。奏
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有敕可之。雅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5a 页 T50-0635.png
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既迫王威寂无抗
拒。实时年二十有一。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乃致书于雅曰。与子
同生像季。共属陵迟。悲六道之纷然。悯四
生之未悟。子每游凤阙。恒遇龙颜。理应洒
甘露于帝心。荫慈云于含识。何乃起善星之
勃见。鼓调达之恶心。令善响没于当时。丑
迹扬于后代。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
荛。恣此愚情述斯顽见。嗟乎可悲寔伤
其类。且自多罗既断。终不更生。折石已分
义无还合。急持衣钵早出伽蓝。使清浊异
流兰艾殊别。使群臣息于讥论。梵志寂
于谤声。定水噎而更通。慧灯晦而还照。此
言至矣。想见如流。雅得书逾怒。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剋日将发。实腾入其众。大哭述
斯乖逆。坏大法轮。即是魔事。预是千僧同
时号叫。听者寒心下泪。实遂擒撮法雅殴
击数拳告云。我今降魔。使邪正有据。雅以
事闻帝云。此道人大粗。付法推刻。即被枷
禁。初无怖色。将欲加罪。仆射萧瑀等奏。称
精进有闻。敕乃罢令还俗。所选千人并停
复寺。实虽处俗壤。而兵役得停。欣泰其
心曾无憾结。贞观元年。敕遣治书侍御史
杜正伦。捡挍佛法清肃非滥。实恐法雅犹
乘先计滥及清徒。乃致书于使曰。沈俗
僧智实白。实怀橘之岁。陟清信之名。采李
之年。染息慈之位。虽浅智褊能。然感希先
达。窃见化度寺僧法雅。善因曩世受果今
生。如安上之游秦。似远公之入晋。理应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5b 页 T50-0635.png
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思报皇王之恩
奉酬覆载之德。乃于支提静院。恒为宰杀
之坊。精舍林中。镇作妻孥之室。脱千僧之
服。四海怆动地之悲。谤七佛之经。万国嗟
诉天之怨。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公策名奉节。许
道亡身。除甘蔗之灾。拔空腹之树。使禅林
郁映慧苑扶疏。茂实嘉声振于邦国。宁
可忍斯邪佞。仍捧钵于祇桓。弃我贞廉。绝
经行于灵塔。龙门深浚奉见无由。天意高悬
流问何日。惟公鉴同水镜。智察幽微。仰愿
拯惊翼于华箱。济涸鳞于穷辙。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伦以事
闻。乃下敕云。智实往经论告法雅。预知
粗勃。自还俗已来。又不亏戒行。宜依旧
出家。因返寺房综括前业。捃讨幽致有
誉京室。十一年。驾往洛州。下诏云。老君垂
范。义在清虚。释迦贻则。理存因果。求其
教也汲引之迹殊涂。求其宗也弘益之风
齐致。然大道之行。肇于遂古。源出无名之
始。事高有形之外。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
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反朴还淳。至如佛
教之兴基于西域。逮于后汉方被中土。神
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匪一。洎乎近世崇
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惧来生之祸。由
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好异者望真谛
而争归。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于朝廷。遂
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5c 页 T50-0635.png
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今鼎祚
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
功。宜有解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供行
立至于称谓。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畅于九有。贻诸万叶。时京
邑僧徒各陈极谏。语在别纪。实惟像运湮
沈开明是属。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随驾
至阙。上表曰。法常等言。法常等。年迫桑
榆。始逢太平之世。貌同蒲柳。方值圣明之
君。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法常等。虽预
出家。仍在臣子之例。有犯无隐。敢不陈
之。伏见诏书。国家本系出自柱下。尊祖之
风形于前典。颁吾天下无德而称。令道
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岂敢拒诏。寻老
君垂范。治国治家。所佩服章亦无改异。不
立观宇不领门徒。处柱下以真全。隐
龙德而养性。智者见之谓之智。愚者见之
谓之愚。非鲁司寇莫之能识。今之道士
不遵其法。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本非
老君之裔。行三张之秽术。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从汉魏已来。常以鬼
道化于浮俗。妄托老君之后。实是左道之
苗。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
国化。如不陈奏。何以表臣子之情。谨录道
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如前伏愿。天
慈曲垂听览。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宣敕
语僧等。明诏久行。不伏者与杖。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饮气吞声。实乃勇身。先见口
云。不伏此理。万刃之下甘心受罪。遂杖之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6a 页 T50-0636.png
放还。抱思旋京晦迹华邑。处于渭阳之三
原焉。信心之侣敬奉如云。情计莫因。遂感
气疾。知命非久。欲与故人相别。而生不
骑乘。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召诸知友执手诀云。实以虚
薄妄厕僧俦。一期既至知复何述。但恨此身
虚死未曾为法。以为慨然。近梦阿私陀仙
见及云。常得出家。想非徒说。少时卒于大
总持寺。春秋三十有八。即贞观十二年正月
也。实自生能不入市廛。不执钱宝。不求
利涉。三衣瓶钵常不离身。虽当日往还。而
始无辄离。志行严肃殊有轨度。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多依附之。亲侍沙
门七人。皆供承有叙。通共嘉焉。总持故塔修
奉者希。实香灯供养以为己业。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侍人非时进浆。实曰。
大圣垂诫其可欺乎。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遂闭气
而止。又问以终事。答云。譬如弯弓放矢。随
处即落。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任时量
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斯亦达性
之一方矣。终后三原信士。方三十馀里皆为
立灵庙。夜别四五百人。聚临如丧厥亲。迄
于百日众方分散。

初总持寺有僧普应者。亦烈亮之士也。通涅
槃摄论。有涯略之致。以傅奕上事群僧蒙
然无敢谏者。应乃入秘书太史局公集。郎
监命奕对论。无言酬赏但云。秃丁妖语
不劳叙接。应曰。妖孽之作有国同诛。如何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6b 页 T50-0636.png
贤圣俱崇。卿独侮慢。奕不答。应退造破邪
论两卷。皆负籧篨径诣朝堂。以陈所述。
时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刍荛虽纳奕
表未将。理当不为程达。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卿相郎暑鼓言奕表。牵挽奕手
与谈正理。素本浅学。假词于人。杜口不
对。斯亦彭享强捍。僧杰不可抑也。应之
所师法行者。亦贞素之僧也。俱住总持。众
首之最。立操孤拔与物不群。每日六时常立
参像。自问自答入进殿中。乃至劳遣应声
如在。精悫特立众难加焉。故又目之为高
行也。行见塔庙必加治护。饰以朱粉摇
动物敬。京寺诸殿有未画者。皆图绘之
铭其相氏。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诸寺饥馁烟火不续。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结会僧伦誓开粮路。人料一勺
主客咸然。时来投者日恒仅百。夙少欣欣曾
不告倦。而行微念起厌怠怀。即悔告人大
开鬼业。如何自累惜他食乎。每旦出门延
顿客旅。欢笑先言顾问将接。多办钵履安
处布置。乃达时丰初不休舍。后住楚国
讲遗教论。以毕终矣。

释法琳。姓陈氏。颖川人。远祖随宦寓居
襄阳。少出家。游猎儒释博综词义。金陵楚
郢从道问津。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而意
存纲梗不营浮绮。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
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故于内外
词旨经纬遗文。精会所归咸肆其抱。而风
韵闲雅韬德潜形。气扬采飞方陈神略。隋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6c 页 T50-0636.png
季承乱。入关观化。流离八水顾步三秦。
每以槐里仙宗互陈名实。昔在荆楚梗概
其文。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括。自非同其形
服尘其本情。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乃
权舍法服长发多年。外统儒门内希聃术。
遂以义宁初岁。假被巾褐从其居馆。琳素
通庄老谈吐清奇。道侣服其精华。膜拜而
从游处。情契莫二共叙金兰。故彼所禁文
词。并用咨琳取决。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
举具舒。张伪葛妄之言诠题品录。武德初运
还莅释宗。拥帙延光栖惶问道。以帝壤
同归名教。是则鼓言郑卫易可箴规。乃住
京师济法寺。至武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
先是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事十有
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
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
放归桑梓。则家国昌大。李孔之教行焉。武皇
容其小辩。朝辅未能抗也。时谓遵其邪径
通废宏衢。莫不惧焉。乃下诏问曰。弃父母
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门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损益二宜请动妙适。琳
愤激傅词侧听明敕。承有斯问。即陈对曰。
琳闻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辩。法身无象非
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三界蠢蠢
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
大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
之门。示以安隐之路。于是中天王种辞恩
爱而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
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7a 页 T50-0637.png
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
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
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
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
祐怙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
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
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
傅氏所奏。在司犹未施行。奕乃多写表状。
远近公然流布。京室闾里。咸传秃丁之诮。剧
谈酒席。昌言胡鬼之谣。佛日翳而不明。僧威
阻而无势。于时达量道俗勋豪成论者非
一。各疏佛理具引梵文。委示业缘曲垂
邪正。但经是奕之所废。岂有引废證成。
虽曰破邪终归邪破。琳情正玄机独觉
千载。器局天授博悟生知。睹作者之无功。
信乘权之有据。乃著破邪论。其词曰。庄周
云。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圣人
存而不论。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
一。考诗书礼乐之致。忠烈孝慈之先。但欲
攸序彝伦。意存敬事君父。至德惟是安
上治民。要道不出移风易俗。自卫返鲁。
讵述解脱之言。六府九畴。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
十九卷。莫不功在近益。俱未畅远途。诚自
局于一生之内。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当见因果理涉旦而犹昏。业报吉凶义
经丘而未晓。斯并六合之寰块。五常之俗
谟。讵免四流浩汗为烦恼之场。六趣諠哗
造尘劳之业者也。原夫实相杳冥。逾要道之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7b 页 T50-0637.png
斯妙觉。二边顿遣万德斯融。不可以境智
求。不可以形名取。故能量法界而兴悲。
揆虚空而立誓。所以见生秽土诞圣王
宫。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云于鹫
岭。则火宅焰销。扇惠风于鸡峰。则幽途雾
卷。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天主
导前。入则梵王从后。声闻菩萨俨若朝仪。
八部万神森然翊卫。演涅槃则地现六动。
说般若则天雨四花。百福庄严。状满月之
临沧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宝山。师子
一吼。则外道摧锋。法鼓暂鸣。则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为法王也。岂与衰周李耳比德
争衡。末世孔丘辄相联类者矣。是以天上天
下。独称调御之尊。三千大千。咸仰慈悲之
泽。然而理深趣远。假筌蹄而后悟。教门善
巧。凭师友而方通。统其教也则八万四千
之藏。二谛十地之文。海殿龙宫之旨。古谍今
书之量。莫不流甘露于万叶。垂至道于百
王。近则安国利民。远则超凡證圣。但以时
运未融。致令汉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
奉。东国后见闻之益。及慈云卷润慧日收
光。乃梦金人于永平之年。睹灵骨于赤乌
之岁。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燕秦晋
宋已来名僧间出。或神力救世。或异迹发
人。或慧解开神。或通感适化。及白足临
刃不伤。遣法为之更始。志上分身员户。
帝王以之加信。具诸史籍其可详乎。并使
功被将来传灯永劫。议者佥曰。僧惟绍隆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7c 页 T50-0637.png
佛种。佛则冥卫国家福荫皇基。必无废退
之理。我大唐之有天下也。应四七之辰。安
九五之位。方欲兴上皇之风开正觉之道
治致太平永隆淳化。但傅氏所述酷毒秽
词。并天地之所不容。人伦之所同弃。恐尘
黩圣览。不可具观。伏惟陛下。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审其逆顺议以真虚。佛以
正法远委国王。陛下君临斯当付嘱。谨上
破邪论一卷。用拟傅词。文有三十馀纸。自
琳之缀釆贯绝群篇。野无遁贤朝无遗
士。家藏一本咸诵在心。并流略之菁华。文
章之冠冕。茂誉于是乎腾广。昏情由之而
开尚矣。琳又以论卷初出意在弘通。自非
广露其情。则皂隶不尘其道。乃上启储后
诸王及公卿侯伯等。并文理弘被庶绩咸嘉。
其博诣焉。故奕奏状因之致寝。遂得释门重
敞。琳寔其功。东宫庶子虞世南。详琳著论。
乃为之序胤而傅氏不惬其情重施密谮。
搆扇黄巾用为党类。各造邪论贬量佛
圣。昏冒生灵衒曜朝野。薰莸既杂时所疑
焉。武德九年春。下诏京置三寺惟立千
僧。馀寺给赐王公。僧等并放还桑梓。严敕
既下莫敢致词。五众哀号于槁街。四民顾
叹于城市。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赖由震
方出帝氛祲廓清。素袭启闻范究宗领。登
即大赦还返神居。故佛日重朗于唐世。又由
琳矣。琳频逢黜陟。誓结维持。道挫世情良
资寡学。乃探索典籍隐括玄奥。撰辩正
论一部八卷。颖川陈子良注之。并制序曰。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8a 页 T50-0638.png
昔宣尼入梦。十翼之理克彰。伯阳出关。二
篇之义爰著。或钩深系象。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阴阳之所不测。犹能弥纶
天地包括鬼神。道无洽于大千。言未超于
域内。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至理凝玄迹
泯真俗。体绝三相累尽七生。无心即心非
色为色。筌蹄之外岂可言乎。若夫西伯拘
羑遂显精微。子长蚕室卒成先志。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其有忧乎。论之兴焉。良有以
矣。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并作庸文谤毁
正法。在俗人士或生邪信。法师悯其盲瞽
遂著斯论。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碧鸡
之锐竞驰。黄马之峻争骛。莫不叶坠柯摧
云锁雾卷。但此论穷释老之教源。极品藻之
名理。恐好事后生。意有未喻。弟子近申顶
礼。从而问津。烂然溢目。若日月之入怀。寂
乎应机。譬宝珠之烛物。既悟四衢之幻。便
息百城之游。于是启所未闻。为之注解。
良以文学雄伯群儒奉戴。诱劝成则其从
如云。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置
龙田寺。琳性欣幽静。就而住之。众所推美
举知寺任。从容山服咏歌林野。至十三年
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邀荣。遂程
器于储贰。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
罪当誷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见有众
侣乃依遗教。仍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
腕奋发。不待追徵。独诣公庭。轻生徇理。
乃絷以缧绁。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
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8b 页 T50-0638.png
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
把毁我祖祢。谤黩我先人。如此要君。罪
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
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
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
德。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
我后。虽亲有罪必罚。虽雠有功必赏。赏
罚理当。故天下和平。老子习训道宗。德教加
于百姓。恕己谦光。仁风形于四海又云。吾
师名佛。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升
逝矣。讨寻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经示诲
子弟言。吾师者善入泥洹。绵绵常存。吾今
逝矣。今刘李所迹。谤灭老氏之师。世莫能
知。著兹辩正论。有八卷。略对道士。六十馀
条。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家国。自后辩
对二十馀列。并据琳词。具状闻奏。敕云。所
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曰。有念观音者。临
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自念。试及刑决能
无伤不。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水火交怀
诉仰无路。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
名。铭诵心府。拟为显应。至于限满。忽神思
彯勇横逸胸怀。欢庆相寻顿忘死畏。立待
对问。须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满。当至临刑。
有何所念。念有灵不。琳援笔答曰。自隋季
扰攘四海沸腾。役毒流行干戈竞起。兴师
相伐舍檀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正治。遏绝
王路固执一隅。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斯
寔观音之力。咸资势至之因。比德连踪
道齐上圣。救横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市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8c 页 T50-0638.png
琳于七日已来。不念观音。惟念陛下。敕治
书侍御史韦悰问琳。有诏令念观音。何因
不念。乃云惟念陛下。琳答。伏承观音圣鉴
尘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大唐光
宅四海。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
为抂滥。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
音。既其灵鉴相符。所以惟念陛下。但琳所
著正论。爰与书史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
钺。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
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具以事闻。
遂不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
关菩提寺。因疾而卒。时年六十九。沙门慧
序。经理所苦。情结断金。晓夕同衾慰抚承
接。及命将尽在序膝上。序恸哭崩摧泪如
驶雨。乃召诸关旁道俗。葬于东山之顶。高
树白塔。勒铭志之。行路望者知便下泪。序
本雍州武功人。善经籍通佛理。明摄论以
为敷化之训。体道开俗言无品藻。将护游
僧用为家操。本住京辇后移梁益。以百牢
冲会四方所归。道俗栖投往还莫寄。序乃
宅寺关口。用接远宾。故行侣赖之。咏歌盈
耳。于时治书侍御史韦悰。审英饰诈。乃奏
弹曰。窃以大道郁兴。冲虚之迹斯阐。玄风既
播。无为之教寔隆。未有身预黄冠志同
凡素者也。道士秦英。颇学医方薄闲咒禁。
亲戚寄命羸疾投身。奸淫其妻禽狩不
异。若情违正教心类豺狼。逞贪竞之怀。
恣邪秽之行。家藏妻子门有姬童。乘肥衣
轻出入衢路。杨眉奋袂无惮宪网。健羡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9a 页 T50-0639.png
未忘观缴在虑。斯原不殄至教式亏。请寘
严科以惩淫侈。乃入大理。竟以狂匿被
诛。公私怪其死晚。琳所著诗赋启颂碑表
章诔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合三十馀卷。并
金石击其风韵。缛锦缋其文思。流靡雅便。
腾焰尔穆。又善应机说导。即事骋词。言会
宫商义符玄籍。斯亦希世罕嗣矣。

释慈藏。姓金氏。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也。
中古之时。辰韩马韩卞韩。率其部属。各有
魁长。案梁贡职图。其新罗国。魏曰斯卢。宋
曰新罗。本东夷辰韩之国矣。藏父名武林。官
至苏判异(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筹议攸
归。而绝无后嗣。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
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生类。
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
八日诞。载良晨。道俗衔庆希有瑞也。年
过小学。神睿澄兰独拔恒心。而于世数史
籍略皆周览。情意漠漠无心染趣。会二亲
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
舍妻子第宅田园。随须便给行悲敬业。子尔
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用卒馀报。遂登
峭隒独静行禅。不避虎兕常思难施。时或
弊睡心行将徵。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
身直坐。动便刺肉。悬发在梁。用袪昏漠。
修白骨观转向明利。而冥行显被物望所
归。位当宰相频徵不就。王大怒。敕往山
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
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见之不敢加刃。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9b 页 T50-0639.png
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
即又深隐。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
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
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斯行感玄
徵。罕有联者。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
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惟为利益众
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
生。又告藏曰。吾从忉利天来。故授汝戒。因
腾空灭。于是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
受五戒。又深惟曰。生在边壤佛法未弘。自
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大化。
以贞观十二年。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
东辞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
人物繁拥财事既积。便来外盗。贼者将取心
战自惊。返来露过。便授其戒。有患生盲。
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
日有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
际寺东悬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
又集。时染少疹。见受戒神为摩所苦。寻即
除愈。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事东蕃。辞下
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
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
拒不许迎。藏闻臭气塞谷蓬勃。即就绳床。
通告诀别。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苏。藏
即舍诸衣财。行僧德施。又闻香气遍满身
心。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
京。蒙敕慰问。赐绢二百匹。用充衣服贞观
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蒙许。引藏入宫。赐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39c 页 T50-0639.png
纳一领杂綵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
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
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彫落未
全。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
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乡坏。倾国来
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仰大国。
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
大国统。住王芬寺。寺即王之所造。又别筑
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又请入宫。一夏
讲摄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奄蔼覆所讲堂。
四部兴嗟声望弥远。及散席日。从受戒者其
量云从。因之革厉十室而九。藏属斯嘉运。
勇锐由来。所有衣资并充檀舍。惟事头陀。
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至于
住持修奉盖阙。乃与诸宰伯祥评纪正。时
王臣上下。佥议攸归。一切佛法须有规猷。
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更置
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春冬
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诫励说法。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据
斯以言。护法菩萨即斯人矣。又别造寺塔十
有馀所。每一兴建合国俱崇。藏乃发愿曰。
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诸巾
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
广。又以习俗服章中华有革。藏惟归崇正
朔义岂贰心。以事商量举国咸遂。通改边
服一准唐仪。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任
官游践并同华夏。据事以量通古难例。撰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0a 页 T50-0640.png
诸经戒疏十馀卷。出观行法一卷。盛流彼
国。有沙门圆胜者。本族辰韩清慎僧也。以
贞观初年。来仪京辇遍陶法肆。闻持镜晓
志存定摄。护法为心。与藏齐襟秉维城堑。
及同返国大敞行途讲开律部。惟其光肇
自昔东蕃有来西学。经术虽闻无行戒检。
缘搆既重。今则三学备焉。是知通法护法代
有斯人。中浊边清于斯验矣。

论曰。观夫至人之降时也。或三轮御世。或
六通导物。人依法依。本护法。而陈教适权
适道。寔兼济而成津。是以三藏设位。拯
溺丧于未然。护法一科。树已崩之正纲。然
弘诱之相。条绪稍多。时显知微。乍扬神武。
骋奇辩于邪众。畅决蒙心。显大义于当时。
昌明玄理假威权而助道。有德独擅其声。
藉传授而潜通。遍告常行其务。遂有挝
揵搥于灵岳。声告但为任持。重结法于剡
洲。教旨惟尊弘理。入大乘论。则九亿无学住
法万年。经律所诠。宾头罗睺未取泥曰。斯
皆助扬道化。通悟未闻。静倒惑于即生。绍
正法于来世。故使湮残屡染寻复还兴。岂
惟凡谋。盖其力矣。况乎迦叶尊者。凝神鸡足
之峰。坚慧菩萨。端拱修罗之窟。斯并引生
趣善。为物持身。致及慈氏降灵递相弘
育。或摧裂爱网。或倾覆慢幢。或通决深
疑。或开扬道务。为业应接。若云雨之相投。
为功惟重。等大地之弘博。所以身子策名。
显法轮之大将。鞠多徽号。标无相之后佛。
五百门学通号任持。行德相高皆称第一。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0b 页 T50-0640.png
至于乘时御化通法开宗。弘救之极勿高
身子。良由辟树园之福地荡邪𡨥之高锋。
偃目连之神力。覆富那之辩慧。此即护法
之缘。盖惟斯矣。自道风东扇。爰始滕兰。前
传重于开宗。故入译经之目。然则传译在
乎归信未信不可弘文。护持存乎正邪。
邪正方开信本。经陈如是。岂虚也哉。道元
德母。信其实矣。所以发蒙启化。应接时心。
重空显其德明。大众骇其耳目。致使拜首
受道饮沐法流。不虚设也。费才感终于
坛侧。褚信剃顶于场中。显宗悟理知归。侍
中捐俗入道。一期盛事万代舟航。佛日于
是流晖。法云由斯不绝。兹德可纪兹言可
详。而闽越。隐其高例。附译称述。窃比则事
业悬殊。远化则乘权难拟。计功编次宜先
译传。稍非经务故后三学。及姚秦迷外。道
融折其是非。元魏重邪。昙始制其强禦。
前传显然。其宗可录。施乎齐周两治。厥政
殊风。齐高独盛释门。周武偏弘李众。然其
邪逼匿正。邪伪而正通。妄作乱真。真澄而妄隐。故使齐氏一统。民无两
情。释侣阗邦寺塔充国。二百万众。纲猷上
统之言。四十千寺。咸列释门之刹。约指剡
洲。化境通括像正任持。挮航之大未可相拟。岂法之力。惟人谓乎。弘斯在人。则显公据其首也。掩抑华饰扬耀尘埃。众皆轻而不思。可谓激通其道。及法上引衣之赴难也。则醒醉相兼。醒则领上之累词。醉则示虚于邪敌。虽复金匮=圚【三】【宫】匮=圚【宋】【元】【明】【宫】匮玉韬之秘术。未可与言。孙武吴起之奇谋。曾何足道。所以登席=虎【三】席=虎【宋】【元】【明】席之始。摇动物心。异众等山丘。鼓论同云物。致使才撝刃辩载戢妖氛。定方术于面前。树微言于即世。故有谈仙者投骸于台槛。宗虚者深剃于王庭。明诏遂颁国无两信。虽稠公标于定道。贤上统于义门。一时之庆。固不同年而语矣。周氏秦壤世号武乡=卿【宋】乡。豺狼之谚想不虚托。怀文斯寡习勇弥隆。酌纬候之谶词。纳谲诳之佞术。卫嵩本我之胤。张宾乃彼之馀。异向=响【三】向=响【宋】【元】【明】向同心唇齿相副。竞列封表曲引游言。冒誷=网【宋】,罔【元】【明】誷=网【宋】,=罔【元】【明】誷帝心覆绝仁祀。时未思其祸始也祸作萌渐。百辟之所不知。及望夷之福终也。溃发滂流。天无=元【元】【明】无方改前政。呼嗟何及。僧杰道安名殊卫氏。风格峻逸比景弥天。二论既陈异见将弭。而狙诈蝇巧终坠前修=条【三】修=条【宋】【元】【明】修。静蔼上贤当斯颓运。奋发拒谏守素穷岩。慨正道之遂荒。诚护法之无力也。乃解形松石殉命西方。于时同轨遗形。亦有十数。自非怀大济于末俗睹法灭而增哀。何能舍所重于幽林。为依救而终世。诚可美矣。诚可悲夫=矣【三】夫=矣【宋】【元】【明】夫。详观列代数贤。则绍隆之迹可见。藻镜则日月同仰。清范则高山是钦。具彰本纪。其续昌矣。有隋御寓深信释门。兼陈李馆。为收恒俗。二世缵历。同政前朝。悼像化之徽猷=微行【三】徽猷=微行【宋】【元】【明】徽猷。袭宋桓之致敬。于时缁素相望惨=愕【三】惨=愕【宋】【元】【明】惨然。明赡
法师屈起临对匮玉韬之秘术。未
可与言。孙武吴起之奇谋。曾何足道。所以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0c 页 T50-0640.png
登席之始。摇动物心。异众等山丘。鼓论同
云物。致使才撝刃辩载戢妖氛。定方术于
面前。树微言于即世。故有谈仙者投骸于
台槛。宗虚者深剃于王庭。明诏遂颁国无
两信。虽稠公标于定道。贤上统于义门。一
时之庆。固不同年而语矣。周氏秦壤世号
武乡。豺狼之谚想不虚托。怀文斯寡习勇
弥隆。酌纬候之谶词。纳谲诳之佞术。卫嵩
本我之胤。张宾乃彼之馀。异向同心唇齿相
副。竞列封表曲引游言。冒誷帝心覆绝
仁祀。时未思其祸始也祸作萌渐。百辟之
所不知。及望夷之福终也。溃发滂流。天
无方改前政。呼嗟何及。僧杰道安名殊卫
氏。风格峻逸比景弥天。二论既陈异见将
弭。而狙诈蝇巧终坠前修。静蔼上贤当斯
颓运。奋发拒谏守素穷岩。慨正道之遂荒。
诚护法之无力也。乃解形松石殉命西方。
于时同轨遗形。亦有十数。自非怀大济
于末俗睹法灭而增哀。何能舍所重于幽
林。为依救而终世。诚可美矣。诚可悲夫。
详观列代数贤。则绍隆之迹可见。藻镜则日
月同仰。清范则高山是钦。具彰本纪。其续昌
矣。有隋御寓深信释门。兼陈李馆。为收恒
俗。二世缵历。同政前朝。悼像化之徽猷。
袭宋桓之致敬。于时缁素相望惨然。明赡
法师屈起临对。夙未强术。众或漏言。及
觌其厉色格词抗杨严诏。皆谓祸碎其身
首也。助慄不安其足。而赡逞怡颜色欣
勇绰然。帝后乃述释门之有人焉。众乃悟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1a 页 T50-0641.png
其脱颖也知人其难。人实难知。知其难者。
千载其一乎。信不虚矣。皇唐启运代有斯
人。普应佩席于天门。慧满载衣于朝伍。智
实刚烈。抵诃于时重。法琳慷慨。极言于明
诏。异世同风不屑古也。莫不言行同时死
生齐日。故得名流万代。绍先圣之宏猷乎。
惟夫经论道业务在清心。弘护法网寔敦
遐志。志远则不思患辱。心清则罔惧严
诛。达三相之若驰。识九有之非宅。未曾
为法。徒丧馀龄。岂惟往生。乃穷来阴。于是
挟福智而面诸佛。睹形骸若委遗尘。腾
神略而直前。鼓通博之横辩。但令法住。投
鼎镬其如归。既属慧明。处浊世其如梦。
故能不负遗寄。斯传之有踪乎已矣。夫谁
有见斯。而不勉厉志于重霄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护法篇下)【宋】【元】【宫】四四


释昙选。姓崔。高阳人。神慧谲诡不偶时俗。
虽博通经术。而以涅槃著名。不存文句。护
法为虑本。晚住并部兴国寺。川邑奉之以
为师傅。每有众集居于座元。酬问往还以
系节为要。吐言开令宏放终古。僧侣乃多
莫敢摧挫。时人目为豹选者也。及杨谅逆
节中外相叛。招募军兵缮造牟甲。以兴国
寺为甲坊。以武德寺为食坊。后于武南置
阵。杨素败之。官军入郭搜求逆党。总集诸
僧责供反者。僧等辞曰。王力严切不敢遮
约。素曰。有几僧谏王被杀。而云王力严切。
此并同反。不劳分疏可依军法。选时在众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1b 页 T50-0641.png
不忍斯祸。乃出对曰。比佛法陵迟。特由僧
无有德可以动俗。致有乱阶。结聚不能诲
以忠信。此诚如公所教。今被理责陷身无
地。素乃舒颜曰。僧等且还。留向对僧。拟论
机务。自尔昼参军将开散僧诛。晚还寺宿。
不久炀帝下敕通被放免。故合众获安。诚
其功也。及大业末岁。兵饥交接。四方僧游
寄食无地。兴国虽富俭啬者多。每食时禁
门自守。客僧拥结终不之前。选不胜灭法。
愤激身心。每日拄杖在门驱趁防者携引
羁僧。供给钵器。送至食堂。众多是其子弟
不敢违逆。由是众开僧制。许选停客。自馀
不得然。其慈济之深感激府俞。房内廓然
财什不积。唯置大钵一口。每日引诸乞
儿。所得食调总钵中。选请食分。亦和其
内。杂为饘粥。便行坐乞人。手自斟酌。见其
褴缕皴错形容癯瘦。流泪盈脸不能自胜。
选亦依行受粥而食。日别如此。遂及有年。
皇运伊始人情安泰。义兴新寺法纲大张。
沙门智满。当涂众主。一川乡望。王臣倾重
创开诸宇严位道场。三百馀僧受其制约。
夏中方等清众肃然。风声洋溢流润遐迩。
选闻之乃诣其寺。庭满徒闻来崩腾下。赴
告曰。卿等结聚作何物。在依何经诰。不有
冒罔后生乎。满曰。依方等经行方等忏。选
曰。经在何处将来对读。遂将一卷来。选曰。
经有四卷。何不一时读之沙门道绰曰。经
文次第。识不俱闻。选曰。吾识可共尔识同
耶。但四卷齐读。文言未了。便曰。依咒灭罪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1c 页 T50-0641.png
耳。可罢之。又曰。自佛法东流。矫诈非少。
前代大乘之贼。近时弥勒之妖。诖误无识
其徒不一。闻尔结众。恐坏吾法。故力疾来
问。虽尔手把瓶子。倚傍犹可。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遘疾淹积。问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卧引衣申脚曰。吾命将尽何处生乎
名行僧道绰曰。阿阇黎。西方乐土名为安
养。可愿生彼选曰。咄为身求乐。吾非尔俦。
绰曰。若尔可无生耶。答曰。须见我者而为
生乎。乃潜息久之。不觉已逝。时年九十有
五。道俗哀惨。送于西山之阴。传者亲往其
寺不及其人。观其行事遗绩。庶可澡雪形
心顿袪鄙吝。叔绪护法开士。抑斯人乎。

释法通。龙泉石楼人。初在隰乡未染正法。
众僧行往不达村闾。如有造者以灰洒面。
通虽处俗情厌恒俗。以开皇末年。独怀异
概超出意表。剃二男二女并妻之发。被以
法衣。陟道诣州委僧尼寺。时有问者通便
答曰。我舍枷锁志欲通法。既达州寺如前
付嘱。便求通化寺明法师度出家。于即游
化稽湖。南自龙门北至胜部。岚石汾隰无
不从化。多置邑义月别建斋。但有沙门皆
延村邑。或有住宿明旦解斋。家别一槃。以
为通供。此仪不绝至今流行。河右诸州闻
风服义。有僧投造直诣堂中。承接颜色譬
若亲识。故通之率导其德难伦。曾行本邑。
县令逢之。问是何僧。答云山客令乃禁守
不许游从。通即绝粒竭诚绕狱行道。其夜
听事野狐鸣叫。怪相既集通夕不安。及明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2a 页 T50-0642.png
放遣。通曰。我绕狱行道正得道理。如何见
放。经日不食。夜又狐鸣。宫庶以下莫不震
惧。苦劝引挽方从其请。尔后巡行无时宁
舍。曾投人宿。犬咋其胫。寻被霹死。风声逾
显。后卒于龙泉。余以贞观初年。承其素迹
遂往寻之。息名僧纲住隰州寺。亲说往行
高闻可观。欣其馀论试后披叙。夫以高世
之量随务不伦。统其大归莫非通道。所以
九十六部。兼邪正之津途。一十七群。现机
缘之化迹。故能光开佛日。弘导尘蒙。摄迷
没之鄙夫。接戒浊之浇首。并得开智清悟
通圣革凡。弘道利生于是乎在。今有不达
之者。同世相轻。睹其家业丛杂。阅其形骸
尘弊遂则雷同轻毁。曾不大观。由之自陷。
备于成教。故文云。不观法师种姓形有。但
受其法开我精灵。斯言可归。通有之矣。

释弘智。姓万氏。始平槐里乡人。隋大业十
一年。德盛乡闾权为道士。因入终南山。绝
粒服气期神羽化。形骸枯悴心用飞动。乃
入京至静法寺遇惠法师。问以喻道之方。
惠曰。有生之本以食为命。假粮粒以资形。
托津通以适道。所以古有系风捕影之论。
仙虚药误之谈。语事信然。幸无惑也。乃示
以安心之要遣累之方。义宁元年。委掷黄
冠入山修业。武德之始天下大同。佛道二
门峙然双列。智乃诣省申诉。请隶释门。并
陈理例。朝宰咸穆。遂得贯入缁伍随情住
寺。而性乐幽栖。乃于南山至相寺而居焉。
周历讲会亟经炎燠。神用通简莫不精诣。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2b 页 T50-0642.png
然而性立虚融。慈矜在务。陶甄士俗延
纳山宾。岩隐匮乏之流。飞走饥虚之类。咸
赡资糇粒锡以贝泉。虽公格严断寺制深
约。而能携引房宇。同之窟穴泰。斯亦叔
代匡护之开士也。灭后遂绝此踪惜哉。故
其所获法利。积散不穷。弘诱博爱为而不
恃。加之以忍邦行事音声厥初。开务通识
非斯莫晓。故凡有福会必以箫鼓为先。致
令其从如云真俗不爽于缘悟矣。讲华严
摄论等。以永徽六年五月九日。终于山寺。
春秋六十有一。露骸林下攸骨焚散。遵馀
令也。门人散住诸寺者。咸谨卓正行不坠
遗风。重诲诱之劬劳。顾复之永没。乃共写
八部般若。用崇屺岵之恩。又建碑一区。陈
于至相寺山外。二丈四尺。宝德寺庄所。

释道会。姓史。犍为武阳人。初出家。住益州
严远寺。器宇高简雅调逸群。四方道俗日
夕参候。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乃入京
询访经十馀年。经论史籍博究宗领。还蜀
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时属乱离不果心
术。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詹俊李衮首途
巴蜀。会上疏曰。会弟性不肖。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即日剑门虽启巫
峡负固。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折简宣
威。开怀纳款。军无矢石之劳。主有待成之
逸。此亦一时之利也。惟公图之。为使淹留
遂不行。于时国初。僧尼道士所在多度。有
道士宋冀。是彼梁栋。于隆山县下新立道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2c 页 T50-0642.png
观。屋宇成就置三十人。会经总管段伦陈
牒改观为寺。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巡察州县。会以
事达。乃引兵过城。四面鸣鼓一时驱出。举
宗怨诉噂𠴲街衢。会曰。未能令天下改观
为寺。此之一所终不可夺。遂依立寺。至今
不毁。武皇登遐。入京朝观。因与琳师同
修辨正。有安州皓师。在蜀弘讲。人有嫉者。
表奏云。反又述法。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诸僧十数。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恒施为事。会致书曰。自如
来潜影西国。千有馀年。正法东流五百许
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白脚漆身
广示归依之路。犹未出于苦海。尚陆沈于
险道。况五众名僧四禅教首。头陀聚落唯
事一餐。宴坐林中但披三纳。加以无缘之
慈想。升锤以代鸽。履不轻之行。思振锡以
避虫。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横被囚拘
实非其罪。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严风旦洒穿襟
与中露俱飘。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抑亦仁者所耻。书达即送
裘鞋给之。及事释还乡。三辅名僧送出郭
门。会与诸远僧别诗曰。去住俱为客。分悲
损性情。共作无期别。时能访死生。道俗闻
者皆堕泪。时益州法曹裴希仁。自矜门学。
会与相见。轻有讥诮。会曰。蜀川虽小贤德
如林。汉朝八俊同出。唯张纲埋轮。东𨿅。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3a 页 T50-0643.png
难曰。豺狠当路安问狐狸。奏诛梁冀。威
摄四海者。揵为武阳人也。汉时有问杨子
云曰。李仲堪何如人。答曰。隐不违亲。贞不
绝俗。天子不臣。诸侯不友者。资中人也。巴
西阆中。百王之仰戢。益州郫县。名振于华
夷。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岂得以土地拘
于人哉。言讫而出。希仁愧谢。既返谓人
曰。江汉多灵。其斯人也。以贞观末卒。年七
十矣。

释智勤。俗姓朱。隋仁寿因舍利州别置大
兴国寺度。少小以匡护为心。每处众发言。
无不允睦。精诚勇猛事皆冥祐。初母患委
顿。为念观音。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合
家并见。母疾遂除。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
起。勤独守此寺。贼不敢凌。故得寺宇经像
一无所损。诸寺湮灭不可目见。又一时权
著俗衣。以避兵刃。被贼围绕而欲杀之。忽
闻空中声告。师可去俗衣。遂除外服。贼见
顶礼请将供养。经于数月后投于蜀。听皓
法师讲。众至三千。法师皆委令检校。遂得
安怗。内外无事。一人力也。又至唐初还归
邓州。讲维摩三论十馀遍。后隐于北山。
倚立十馀年。所居三所即今见存。恒闻谷
中钟声。后寻岩岭。忽见一寺宛丽奇常。入
中礼拜。似有人住。如是数度。后更寻觅莫
知所在。又居山内粮食将尽。其行道之处
土自发起。遂除弃之。明日复尔。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其粟
粒大色赤稍异凡谷。时邓州佛法陵迟。合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3b 页 T50-0643.png
州道俗就山礼请。愿出住持。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后时负像出山。中途忽闇
莫知其路。不得前进。俄有异火两炬。照路
极明。因得见道。送至村中火方回灭。村人
并见无不惊异。因出住大兴国。前后诸王
刺史。并就寺顶礼。请受归戒。恒以僧尼之
事委令检校。佛法光显。吴蜀远闻。又至永
徽年初。以见时事繁杂。守房不出。向淹
三载。读一切经两遍。每读经时恒见有神
来听。初中后夜常闻弹指謦欬之声。至显
庆四年。省符召入慈恩。不就。至其年五月
欲终之前。所有功德不周之处。晓夜经构
使毕。人问何故如此匆速。答曰。无常之法
何可保耶。至十五日。寺中树木枝叶萎枯
自然分析。禽鸟悲鸣遍于寺内。僧各惊问
莫知所由。至十六日旦。忽见昔听经神来。
礼拜而语云。莫礼傍人无有见者。于是剃
发披衣在绳床内。手执香炉跏趺而坐。告
诸弟子。汝可取大品经读诵。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停经数日颜色如旧。恒有
异香闻于寺内。合州道俗悲恸难胜。州县
官人并送至野。春秋七十四矣。
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 第 643c 页 T50-0643.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