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88a 页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唐相州寒陵山寺释道昂传一(灵智)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道哲传二(道成 静安)
唐潞州法住寺释昙荣传三
唐京师弘法寺释静琳传四
唐京师弘福寺释慧斌传五
唐汾州光严寺释志超传六
唐蔚州五台寺释昙韵传七
唐箕州箕山沙门释慧思传八
唐并州玄中寺释道绰传九(道抚)
唐密州茂胜寺释明净传十(慧融)
唐益州空慧寺释慧熙传十一
唐绵州大施寺释世瑜传十二
唐𨳝州摄山栖霞寺释智聪传十三
唐蒲州孤介山陷泉寺释僧彻传十四
释道昂。未详其氏。魏郡人。履信标宗风神
清彻。独怀异操高尚世表。慧解夙成殆非
开悟。初投于灵裕法师而出家焉。裕神识刚
简气岸云霄。审量观能授其明训。昂饮沐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88b 页 T50-0588.png
清化爱敬亲承。岁积炎凉斋踪上伍。常
于寒陵山寺。陶融初教纲领玄宗。日照高
山此焉收属。讲华严地论。稽洽博诣才辩
天垂。扣问连环思彻恒理。而混斯声迹撝
谦藏用。幽赞之功谅拟前杰。化物馀景志结
西方。常愿生安养。履接成务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泽。后自知命极预告有缘。至八月
初当来取别。时未测其言也。期月既临。一
无所患。问斋时至未。景次昆吾。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炉发异香。援引四众受菩萨戒。
词理切要听者寒心。于时七众围绕餐承遗
味。昂举目高视。及见天众缤纷弦管繁
会。中有清音远亮。告于众曰。兜率陀天乐
音下迎。昂曰。天道乃生死根本。由来非愿。
常祈心净土。如何此诚不从遂耶。言讫便
睹。天乐上腾须臾远灭。便见西方香花伎
乐充塞如团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
皆见。昂曰。大众好住。今西方灵相来迎。事须
愿往。言讫但见香炉坠手。便于高座端
坐而终。卒于报应寺中。春秋六十有九。即
贞观七年八月也。道俗崩恸观者如山。接捧
将殡捡。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自
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何能现斯嘉
应哉。于斯时也遐迩嗟咏气结成阴。坐既
加趺掌文仰现。预睹相迹悲庆相临。还送
寒陵之山。凿窟处之。经春不朽。俨然如初。
自昂道素之声被于东夏。慈润温柔德光攸
属。尝养犬一头两耳患聋。每将自逐减食
而施。及昂终后便失所在。又登讲之夜。时
于寒陵山寺。陶融初教纲领玄宗。日照高
山此焉收属。讲华严地论。稽洽博诣才辩
天垂。扣问连环思彻恒理。而混斯声迹撝
谦藏用。幽赞之功谅拟前杰。化物馀景志结
西方。常愿生安养。履接成务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泽。后自知命极预告有缘。至八月
初当来取别。时未测其言也。期月既临。一
无所患。问斋时至未。景次昆吾。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炉发异香。援引四众受菩萨戒。
词理切要听者寒心。于时七众围绕餐承遗
味。昂举目高视。及见天众缤纷弦管繁
会。中有清音远亮。告于众曰。兜率陀天乐
音下迎。昂曰。天道乃生死根本。由来非愿。
常祈心净土。如何此诚不从遂耶。言讫便
睹。天乐上腾须臾远灭。便见西方香花伎
乐充塞如团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
皆见。昂曰。大众好住。今西方灵相来迎。事须
愿往。言讫但见香炉坠手。便于高座端
坐而终。卒于报应寺中。春秋六十有九。即
贞观七年八月也。道俗崩恸观者如山。接捧
将殡捡。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自
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何能现斯嘉
应哉。于斯时也遐迩嗟咏气结成阴。坐既
加趺掌文仰现。预睹相迹悲庆相临。还送
寒陵之山。凿窟处之。经春不朽。俨然如初。
自昂道素之声被于东夏。慈润温柔德光攸
属。尝养犬一头两耳患聋。每将自逐减食
而施。及昂终后便失所在。又登讲之夜。时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88c 页 T50-0588.png
属阴暗素无灯烛。昂举掌高示。便发异光
朗照堂宇。大众睹瑞怪所从来。昂曰。此
光手中恒有耳。何可怪耶。其栖业隆深幽明
感应。诚不可度也。故是道胜高世之人矣。
时相州有灵智沙门。亦裕公弟子也机务亮
敏著名当世。常为裕之都讲。辩唱明衷允
惬望情。加以明解经论。每升元席。文义弘
远妙思霜霏难问锐指擅步漳邺。故使四海
望尘俱敦声教。后便忽觉智涯难极法行
须依徒设舟航终须舣棹。即屏绝章疏
更修定业。步晷守心怀虚成务。乞食头
陀用清灵爽。垂行物范光德生焉。贞观八
年终于邺下。春秋七十有五。后诸学行俭约。附其尘者众焉。
释道哲。姓唐。齐郡临邑人。初投颍川明及法
师。学十地地持。为同听者所揖。具戒已后
正奉行门。又从魏郡希律师禀承四分。希
亦指南一时盱衡五众。受教博晓将经六
载。经重筌宗究其文体。但为戒慧虽通未
怀定业。有河内询禅师。众推不测匠首当
今。嘉哲至诚倾襟为说。一悟真谛霍然大
通。禅侣相谢解齐登室。闻京邑道盛。乃步
从焉。初至住仁觉寺。沙门昙迁有知人之
誉。敬备师礼从受摄论。研味至理晓悟
其文。标拟有方岂惟声教。遂厌辞人世。潜
于终南之骆谷也。山粒难接授受须净。既
阙使人。遂虚腹累宵。欣兹味空有清信士
张晖。陪从多年请益供奉。因暂下山忽逢重
雪。悬路既拥七日方到。哲以虽对食具为
朗照堂宇。大众睹瑞怪所从来。昂曰。此
光手中恒有耳。何可怪耶。其栖业隆深幽明
感应。诚不可度也。故是道胜高世之人矣。
时相州有灵智沙门。亦裕公弟子也机务亮
敏著名当世。常为裕之都讲。辩唱明衷允
惬望情。加以明解经论。每升元席。文义弘
远妙思霜霏难问锐指擅步漳邺。故使四海
望尘俱敦声教。后便忽觉智涯难极法行
须依徒设舟航终须舣棹。即屏绝章疏
更修定业。步晷守心怀虚成务。乞食头
陀用清灵爽。垂行物范光德生焉。贞观八
年终于邺下。春秋七十有五。后诸学行俭约。附其尘者众焉。
释道哲。姓唐。齐郡临邑人。初投颍川明及法
师。学十地地持。为同听者所揖。具戒已后
正奉行门。又从魏郡希律师禀承四分。希
亦指南一时盱衡五众。受教博晓将经六
载。经重筌宗究其文体。但为戒慧虽通未
怀定业。有河内询禅师。众推不测匠首当
今。嘉哲至诚倾襟为说。一悟真谛霍然大
通。禅侣相谢解齐登室。闻京邑道盛。乃步
从焉。初至住仁觉寺。沙门昙迁有知人之
誉。敬备师礼从受摄论。研味至理晓悟
其文。标拟有方岂惟声教。遂厌辞人世。潜
于终南之骆谷也。山粒难接授受须净。既
阙使人。遂虚腹累宵。欣兹味空有清信士
张晖。陪从多年请益供奉。因暂下山忽逢重
雪。悬路既拥七日方到。哲以虽对食具为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89a 页 T50-0589.png
无人授。守死正念。晖披雪至庵。弹指觉
悟方从定起。斯寔谨慎资持为此例矣。京
师大庄严寺以哲素有道声。延住华馆。初
从众意退居小室。一食分卫不受僧利。众
益重之。盩厔县民。昔以隐居骆谷。得信者
多。相率迎请。乃往赴焉。营构禅宇立徒策
业。山俗道侣相从屯赴。教以正法训以律
仪。野逸是凭闻诸京辅。忽一旦谓门人曰。
无常及矣。大众难见。冥目既至长恨何言。遂
东归庄严。讯问名德。奄然卒于故房。春秋
七十二矣。即贞观九年正月也。葬于京之西
郊。长城故人慕仰声范。遂发冢迎柩还归
盩厔。行道设斋以从火葬。收其馀烬为起
塔于城西二里端正树侧龙岸乡中。列植
杨柏行往揖拜。然哲迥发天才学不师
古。撰百识观门十卷智照自体论六卷大乘
闻思论等行世。弟子静安道诚。并承习厥
宗。匡务有叙。安掩迹林泉念定存业。
诚行感玄解谦穆自修。包括律部讲道时
接。初住大庄严寺。以传业高今徵入瑶
台匡化于彼。馀波潜被盛绩京师。
释昙荣。俗姓张氏。定州九门人。源南邓而
分派。因封而居高阳焉。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寄心无地。因灵裕法师讲华严
经。试往听之。便悟宏范略其诠致。乃投
裕焉裕神厉气清。观荣勤摄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专业律宗经馀六载。崇履禁科
涤畅开结。乃更循讲肆备闻异部。偏行
大业故以地持为学先。属周废二教。韬
悟方从定起。斯寔谨慎资持为此例矣。京
师大庄严寺以哲素有道声。延住华馆。初
从众意退居小室。一食分卫不受僧利。众
益重之。盩厔县民。昔以隐居骆谷。得信者
多。相率迎请。乃往赴焉。营构禅宇立徒策
业。山俗道侣相从屯赴。教以正法训以律
仪。野逸是凭闻诸京辅。忽一旦谓门人曰。
无常及矣。大众难见。冥目既至长恨何言。遂
东归庄严。讯问名德。奄然卒于故房。春秋
七十二矣。即贞观九年正月也。葬于京之西
郊。长城故人慕仰声范。遂发冢迎柩还归
盩厔。行道设斋以从火葬。收其馀烬为起
塔于城西二里端正树侧龙岸乡中。列植
杨柏行往揖拜。然哲迥发天才学不师
古。撰百识观门十卷智照自体论六卷大乘
闻思论等行世。弟子静安道诚。并承习厥
宗。匡务有叙。安掩迹林泉念定存业。
诚行感玄解谦穆自修。包括律部讲道时
接。初住大庄严寺。以传业高今徵入瑶
台匡化于彼。馀波潜被盛绩京师。
释昙荣。俗姓张氏。定州九门人。源南邓而
分派。因封而居高阳焉。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寄心无地。因灵裕法师讲华严
经。试往听之。便悟宏范略其诠致。乃投
裕焉裕神厉气清。观荣勤摄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专业律宗经馀六载。崇履禁科
涤畅开结。乃更循讲肆备闻异部。偏行
大业故以地持为学先。属周废二教。韬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89b 页 T50-0589.png
形俗壤。虽外同其尘。而内服道味。及隋
再弘佛教。不务公名。随缘通化曾无执
著。年登四十务道西游。行至上党潞城黎
城诸山。依岩结宇即永潜遁既懿德是充
缁素归仰。便开拓柴障广树禅坊。四远闻
风一期翕至。荣形解雄邃称病设方。诸有
餐饮咸歆至泽。礼供日隆投告填委。以
隋末凌乱人百从军。预践兵饥希全戒
德。荣欲澄汰先染要假明猷。事在护持
躬当法主。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
兴坐禅念诵。僧尼别院故处有四焉。致使
五众烟随百供鳞集。日增庆泰欢跃成諠。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释种更新其戒者。
荣寔其功矣。尝往韩州乡县延圣寺。立
忏悔法。刺史风同仁。素奉释门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遗行道众。荣年垂八十。亲率
道俗三千人。步出野迎路。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誉满当时。既达寺中。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挺变无方。若累业有销请祈可
遂。乃人人前别置水钵。加以香炉通夜苦
求。至明钵内总获舍利四百馀粒。声名达
于乡邑。县令惧其聚众有坠条章。怖停
其事。当夕怪兽鸣其厅宇。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方从荣法。斯德被圣凡。皆此之
例。武德九年夏。于潞城交漳村立法行
道。所住堂舍忽自崩坏。龛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无所损。又贞观七年。清信士
常凝保等。请荣于州治法住寺。行方等悔
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门僧定者。戒
再弘佛教。不务公名。随缘通化曾无执
著。年登四十务道西游。行至上党潞城黎
城诸山。依岩结宇即永潜遁既懿德是充
缁素归仰。便开拓柴障广树禅坊。四远闻
风一期翕至。荣形解雄邃称病设方。诸有
餐饮咸歆至泽。礼供日隆投告填委。以
隋末凌乱人百从军。预践兵饥希全戒
德。荣欲澄汰先染要假明猷。事在护持
躬当法主。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
兴坐禅念诵。僧尼别院故处有四焉。致使
五众烟随百供鳞集。日增庆泰欢跃成諠。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释种更新其戒者。
荣寔其功矣。尝往韩州乡县延圣寺。立
忏悔法。刺史风同仁。素奉释门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遗行道众。荣年垂八十。亲率
道俗三千人。步出野迎路。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誉满当时。既达寺中。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挺变无方。若累业有销请祈可
遂。乃人人前别置水钵。加以香炉通夜苦
求。至明钵内总获舍利四百馀粒。声名达
于乡邑。县令惧其聚众有坠条章。怖停
其事。当夕怪兽鸣其厅宇。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方从荣法。斯德被圣凡。皆此之
例。武德九年夏。于潞城交漳村立法行
道。所住堂舍忽自崩坏。龛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无所损。又贞观七年。清信士
常凝保等。请荣于州治法住寺。行方等悔
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门僧定者。戒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89c 页 T50-0589.png
行精固。于道场内见大光明。五色间起从
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语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以汝
罪销故来为證。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
是六佛皆同此词。最后一佛云。我是汝本师
释迦牟尼也。为汝罪销故来授记。昙荣是汝
灭罪良缘。于贤劫中名普宁佛。汝身器清
净。后当作佛。名为普明。若斯之应现感灵
祥。信难图矣。后卧疾于床。眼中流泪。弟子
圆宗。曰和上生来念慧必无。不意何事悲
泣。答曰。吾死将逼。恨更不得为诸七众
洗濯罪累耳。宗曰。何必至此。答曰。吾纵
不死。亦是无用。自佛法再兴已来。未省
一度。不听说戒。今既病困说欲斯必死矣。
以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终于法住寺。春秋八
十有五。旋殡于野外。后门徒出其遗骨葬
于寺南。建塔表之。自荣履历重难而崇尚
释风。形器瑰伟过于八尺。词吐温赡风格遒
远。年登不惑断粒练形。常饵守中用省烦
累。而奉教结净希见斯人。日到僧厨问
其监膳。必有事染亲看翻秽。并使食具清
净方始还房。自觌名德罕闻斯类。又于
寺内诸房多结净地。用拟四药温煮之所
故预沾门序散在诸方。咸承风素免诸宿
触。又每岁忏法必具两仪。二篇已下依律清
之。先使持衣说净终形立誓然后羯磨随
治成人。初聚正罪雅依大乘。仍令心用理
事无著有空身口威仪归承律捡。故自从
训勖奉法无亏。皆终诸命报。余因访道艺
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语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以汝
罪销故来为證。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
是六佛皆同此词。最后一佛云。我是汝本师
释迦牟尼也。为汝罪销故来授记。昙荣是汝
灭罪良缘。于贤劫中名普宁佛。汝身器清
净。后当作佛。名为普明。若斯之应现感灵
祥。信难图矣。后卧疾于床。眼中流泪。弟子
圆宗。曰和上生来念慧必无。不意何事悲
泣。答曰。吾死将逼。恨更不得为诸七众
洗濯罪累耳。宗曰。何必至此。答曰。吾纵
不死。亦是无用。自佛法再兴已来。未省
一度。不听说戒。今既病困说欲斯必死矣。
以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终于法住寺。春秋八
十有五。旋殡于野外。后门徒出其遗骨葬
于寺南。建塔表之。自荣履历重难而崇尚
释风。形器瑰伟过于八尺。词吐温赡风格遒
远。年登不惑断粒练形。常饵守中用省烦
累。而奉教结净希见斯人。日到僧厨问
其监膳。必有事染亲看翻秽。并使食具清
净方始还房。自觌名德罕闻斯类。又于
寺内诸房多结净地。用拟四药温煮之所
故预沾门序散在诸方。咸承风素免诸宿
触。又每岁忏法必具两仪。二篇已下依律清
之。先使持衣说净终形立誓然后羯磨随
治成人。初聚正罪雅依大乘。仍令心用理
事无著有空身口威仪归承律捡。故自从
训勖奉法无亏。皆终诸命报。余因访道艺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0a 页 T50-0590.png
行达潞城。奉谒清仪具知明略。故不敢坠
其芳绪云。
释静琳。俗姓张氏。本族南阳。后居京兆之华
原焉。幼龄背世清附缁门。初诞之日有外
国道人曰。此儿当贵。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役以田畴无乖道训。不
果本望。深惟非法也。自顾而言曰。此而未
舍。与俗何殊。更从一师服膺正化。遭周
灭法且附俗缘。年在弱冠希期无怠。会隋
氏启运。即投昙猛法师。乃以二事相摄经
于五年。犹事沙弥未敢受具。庆蒙开法欲
广见闻。辞其本师南游樊邓。便于彼部
奉进大戒。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远赴青
齐听于律禁。后发前至为诸听先。又于觉
法师所听受十地。回趾邺都。炬法师所采
听华严楞伽思益。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旧
传新解往往程器。时即推令敷化。讲散幽
旨并惊所未闻。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有沙门道逊道顺者。声名大德也。留讲十
地经于凉燠。虽复听徒欣泰。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法本治病。而今慢法
更增。且道贵虚通。而今耽著弥固。此不可
也。即舍讲业专习禅门。初学不净念处等
法。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乃学大乘诸无
得观。离念唯识弥所开宗。每习一解陶练
十年。精其昔知更新后习。而弊食粗衣。情
欲斯绝。后入白鹿山。山粮罕继。便试以却
粒之法。孤放穷岩又经累载。山中业定昏
其芳绪云。
释静琳。俗姓张氏。本族南阳。后居京兆之华
原焉。幼龄背世清附缁门。初诞之日有外
国道人曰。此儿当贵。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役以田畴无乖道训。不
果本望。深惟非法也。自顾而言曰。此而未
舍。与俗何殊。更从一师服膺正化。遭周
灭法且附俗缘。年在弱冠希期无怠。会隋
氏启运。即投昙猛法师。乃以二事相摄经
于五年。犹事沙弥未敢受具。庆蒙开法欲
广见闻。辞其本师南游樊邓。便于彼部
奉进大戒。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远赴青
齐听于律禁。后发前至为诸听先。又于觉
法师所听受十地。回趾邺都。炬法师所采
听华严楞伽思益。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旧
传新解往往程器。时即推令敷化。讲散幽
旨并惊所未闻。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有沙门道逊道顺者。声名大德也。留讲十
地经于凉燠。虽复听徒欣泰。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法本治病。而今慢法
更增。且道贵虚通。而今耽著弥固。此不可
也。即舍讲业专习禅门。初学不净念处等
法。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乃学大乘诸无
得观。离念唯识弥所开宗。每习一解陶练
十年。精其昔知更新后习。而弊食粗衣。情
欲斯绝。后入白鹿山。山粮罕继。便试以却
粒之法。孤放穷岩又经累载。山中业定昏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0b 页 T50-0590.png
睡惑心。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旁生一
树才得胜人。以草藉之加坐其上。于中
系念动逾宵日。怖死既重专深弘观。后闻
泰岳特多灵异。便往寻之。既达彼山。夜见
火炬周环高曜峰岩。即事追求累日方至。乃
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琳初通讯问。共议
唯识等理。未尽言间忽然不见。惆怅久悟
法诚尔也。后入关中遇昙迁禅师讲开摄
论。一闻如旧慧不新闻。仁寿四年。下敕送
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行解之盛名布京师。大业三年。
有沙门还原等。延请帝城。在明轮妙象诸
寺。讲扬摄论识者归焉。寻即降敕召入道
场。既达东都禅门更拥。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鸿胪苏
[蒠-心+(冗-几+(止*(ㄇ/又)))]。学高前古。举朝冠盖。禀宗师训为舟
为梁。高阳道雄道体。赵郡道献明则等。并释
门威凤。智海明珠。咸承理味酌以华实。襄
阳洪哲。德高楚望风力俊骇。闻琳声穆时
彦。故来相架。乃致问云。怀道者多。专意何
业。琳见其词骨难竞。聊以事徵告云。山谷
高深意定何在。哲云。山高谷深由来自尔。琳
曰。若如来言。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
不。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由是秀颖附
津。稽疑重沓。故令誉风宣弥繁赏。会琳以
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
光阐。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以十三年内
具表闻帝。当蒙恩诏令使巡方。并给使
人传国书信。行达襄土方趣海南。属寇贼
树才得胜人。以草藉之加坐其上。于中
系念动逾宵日。怖死既重专深弘观。后闻
泰岳特多灵异。便往寻之。既达彼山。夜见
火炬周环高曜峰岩。即事追求累日方至。乃
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琳初通讯问。共议
唯识等理。未尽言间忽然不见。惆怅久悟
法诚尔也。后入关中遇昙迁禅师讲开摄
论。一闻如旧慧不新闻。仁寿四年。下敕送
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行解之盛名布京师。大业三年。
有沙门还原等。延请帝城。在明轮妙象诸
寺。讲扬摄论识者归焉。寻即降敕召入道
场。既达东都禅门更拥。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鸿胪苏
[蒠-心+(冗-几+(止*(ㄇ/又)))]。学高前古。举朝冠盖。禀宗师训为舟
为梁。高阳道雄道体。赵郡道献明则等。并释
门威凤。智海明珠。咸承理味酌以华实。襄
阳洪哲。德高楚望风力俊骇。闻琳声穆时
彦。故来相架。乃致问云。怀道者多。专意何
业。琳见其词骨难竞。聊以事徵告云。山谷
高深意定何在。哲云。山高谷深由来自尔。琳
曰。若如来言。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
不。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由是秀颖附
津。稽疑重沓。故令誉风宣弥繁赏。会琳以
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
光阐。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以十三年内
具表闻帝。当蒙恩诏令使巡方。并给使
人传国书信。行达襄土方趣海南。属寇贼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0c 页 T50-0590.png
交侵中国背叛。途路梗涩还返南阳。义宁二
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如常弘演。光阴既
积学者成林。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远。奏
造弘法。素奉崇信。别令召之。琳立意离缘
摄虑资道。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皂白归依
光隆是庆。乃削繁就简。惟敷中论为宗。馀
则维摩起信。权机屡展。夜则勖以念慧每事
徵研。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玄琬律师
道王关河躬承令则。自馀法侣岁献奇伦。
任城王及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皇家
帝叶请戒第宅。隆礼频繁。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詹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等。并誓为弟子。备诸法物恒令服御。久
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乃躬请智首律师
敷弘四分。一举十遍身令众先。故使教法
住持京辇称最。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
诚其功矣。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至
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有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素与周旋。故来执别。琳曰。不恋
此生未贪来报。缘集则有。缘散则无。而神
气澄湛由来不乱。曾病。有问疾者。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因而流泪。想诸苦趣
故也。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生死道长
有心日促。各宜自敬无累尔神。即右胁而
卧。寻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六。馀处通冷
惟顶极热。迄于焚日方始神散。而形色鲜
软特异常比。送于终南至相寺烧。惟舌独
存。再取烧之逾更明净。斯即正言法之力
矣。弟子等四十馀人。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如常弘演。光阴既
积学者成林。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远。奏
造弘法。素奉崇信。别令召之。琳立意离缘
摄虑资道。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皂白归依
光隆是庆。乃削繁就简。惟敷中论为宗。馀
则维摩起信。权机屡展。夜则勖以念慧每事
徵研。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玄琬律师
道王关河躬承令则。自馀法侣岁献奇伦。
任城王及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皇家
帝叶请戒第宅。隆礼频繁。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詹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等。并誓为弟子。备诸法物恒令服御。久
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乃躬请智首律师
敷弘四分。一举十遍身令众先。故使教法
住持京辇称最。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
诚其功矣。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至
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有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素与周旋。故来执别。琳曰。不恋
此生未贪来报。缘集则有。缘散则无。而神
气澄湛由来不乱。曾病。有问疾者。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因而流泪。想诸苦趣
故也。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生死道长
有心日促。各宜自敬无累尔神。即右胁而
卧。寻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六。馀处通冷
惟顶极热。迄于焚日方始神散。而形色鲜
软特异常比。送于终南至相寺烧。惟舌独
存。再取烧之逾更明净。斯即正言法之力
矣。弟子等四十馀人。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1a 页 T50-0591.png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总四万馀
卷。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
晃发中天。广布檀那用酬灵泽。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每述至理玄凝。无不垂
泣叹奉。言无非涉事不徒行。有通事舍人
李好德者。曾于雒邑受业于琳。后历官天
门。弊于俗务逃流山薮。使弟子度之。若
准正敕罪当大辟。后有嫉于德者。罔以
极刑。及下狱徵琳。初无拒讳。监狱者深
知情量。取拔无由。事从虑过释然放免。识
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自爰
初问法。无惮夷险。衣服坏则以纸补之。床
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又节量力强羸。名
利不缘。语默沈静。修摄威仪。有异名称。涕
涶莫显于口鼻。饮食未言于美恶。敬慎之
极夫又何加。兼以行位难测。蚤虱不历于
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斯负既抵。故所报
类希焉。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乃合守
中丸一剂。可有斗许。得支一周。琳服延
之乃经三载。便利之际收洗重服。故能业
定坚明专注难拔。时值俭岁缘村投告。随
得随施安乐贫苦。尝在讲会。俗士三人谋
害一怨。两人往杀。其一中悔从琳受戒。岁
纪经久并从物故。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引琳为證。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琳生他方金粟世界。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并委侍人口无
卷。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
晃发中天。广布檀那用酬灵泽。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每述至理玄凝。无不垂
泣叹奉。言无非涉事不徒行。有通事舍人
李好德者。曾于雒邑受业于琳。后历官天
门。弊于俗务逃流山薮。使弟子度之。若
准正敕罪当大辟。后有嫉于德者。罔以
极刑。及下狱徵琳。初无拒讳。监狱者深
知情量。取拔无由。事从虑过释然放免。识
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自爰
初问法。无惮夷险。衣服坏则以纸补之。床
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又节量力强羸。名
利不缘。语默沈静。修摄威仪。有异名称。涕
涶莫显于口鼻。饮食未言于美恶。敬慎之
极夫又何加。兼以行位难测。蚤虱不历于
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斯负既抵。故所报
类希焉。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乃合守
中丸一剂。可有斗许。得支一周。琳服延
之乃经三载。便利之际收洗重服。故能业
定坚明专注难拔。时值俭岁缘村投告。随
得随施安乐贫苦。尝在讲会。俗士三人谋
害一怨。两人往杀。其一中悔从琳受戒。岁
纪经久并从物故。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引琳为證。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琳生他方金粟世界。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并委侍人口无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1b 页 T50-0591.png
再问。及后为福方恨无财。出以示之。琳
曰。都不忆有此物也。斯寔据道为务情
无世涉。可书季代足为师镜。自住弘法
敷化四方。学侣客僧来如阛阓。招慰安抚随
事忧承。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故使外
虽禁固内实通流。山林望而有归。轨道
立而垂则。逮于殁后此法弥崇。所以京室
僧寺五十有馀。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
者。莫高于弘法矣。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琳薰励法侣共经始
之。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客主混同去留
随意。裕法师云。以道通物。物由道感。惠
由道来。还供道众。故僧实由客。深有冥功。
裕语有琳近之矣。
释慧斌。姓和氏。兖州人也。博览经艺文义
洞开。偏晓字源尤明章曜。年十九乡党所
崇为州助教。而情厌烦梗怀慕出世。年二
十三方预剪落。寻即历听经律相沿两载。
睹讲席喧挠惟论声势。便入台山修诸静
虑。一入八载备行观法。乃往泰山灵岩诸
寺。以行道为务先。年三十四方隶官名。住
秦州梁父甑山存道寺。更寻律部博听经
论。而性狎禅林誉彰遐迩。及献后云背禅
定攸兴。下敕徵延乃旋京邑。于时名望盛
德八表一期。各擅英髦人程鳞翼。而斌夏
第最小声称弥隆。衣钵之外更无箱襆。容质
清素挺异恒伦。缁素目属莫不回向。斯亦
象季清厉之僧也。兼以布行纯粹言无品
藻。每闻评论辄即默然。防护戒仪慈救为
曰。都不忆有此物也。斯寔据道为务情
无世涉。可书季代足为师镜。自住弘法
敷化四方。学侣客僧来如阛阓。招慰安抚随
事忧承。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故使外
虽禁固内实通流。山林望而有归。轨道
立而垂则。逮于殁后此法弥崇。所以京室
僧寺五十有馀。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
者。莫高于弘法矣。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琳薰励法侣共经始
之。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客主混同去留
随意。裕法师云。以道通物。物由道感。惠
由道来。还供道众。故僧实由客。深有冥功。
裕语有琳近之矣。
释慧斌。姓和氏。兖州人也。博览经艺文义
洞开。偏晓字源尤明章曜。年十九乡党所
崇为州助教。而情厌烦梗怀慕出世。年二
十三方预剪落。寻即历听经律相沿两载。
睹讲席喧挠惟论声势。便入台山修诸静
虑。一入八载备行观法。乃往泰山灵岩诸
寺。以行道为务先。年三十四方隶官名。住
秦州梁父甑山存道寺。更寻律部博听经
论。而性狎禅林誉彰遐迩。及献后云背禅
定攸兴。下敕徵延乃旋京邑。于时名望盛
德八表一期。各擅英髦人程鳞翼。而斌夏
第最小声称弥隆。衣钵之外更无箱襆。容质
清素挺异恒伦。缁素目属莫不回向。斯亦
象季清厉之僧也。兼以布行纯粹言无品
藻。每闻评论辄即默然。防护戒仪慈救为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1c 页 T50-0591.png
虑。每夏行履执帚先扫。恐伤虫蚁故也。随
得利养密行檀济。或造漉囊。或施道俗。
惟急者方乃行之。仍复累属勿泄人世。
及帝造寺前访纲维。京室同美勿高斌也。
乃下诏徵为弘福寺主。缉谐上下无敢乖
猷。贞观十九年十月六日。遘疾终寺。时年
七十有二。自斌之入道。生常恒务。多以行
道咒业为心。或诵释迦观音。或行文殊悔
法。岁中八十一日六时行业前后通数八十
道场。身心悦怿。所得法利未可知也。至于
教诫门学。惟论烦恼须断。每有出罪露
过。无不为之流涕。喜怒不形诵持无忘。
故羯磨之匠通僧仰属。道俗归戒其徒弘矣。
故使魏王以下内外懿亲及梁宋诸公皆
承戒素。初斌父朗有子七人。家世儒宗。斌
第二也。仁寿徵入爱敬无因。朗齿迫期颐。
钟鸣漏尽。今古意绝。生死路分。乃于汶水
之阴九逵之会。建义井一区。仍树丰碑用
裨其德。其铭略云。哀哀父母。载生载育。亦
既弄璋。我履我复。一朝弃予山州满目。云
掩重关风惊大谷。爱敬之道天伦在兹。殷
忧暮齿见子无期。凿井通给托事兴词。
百年几日对此长悲。玉检之南峄阳之北。
获麟之野秉礼之国。君有美政俗多儒墨。
玉井洞开高碑斯勒。
释志超。俗姓田。同州凭翊人也。远祖流寓遂
居并部之榆次焉。少在童龀智量过人。精
厉不群雅度标远。厌世从道贯彻藏俞。而
二亲恃超更无兄弟。虽述其志常用抑之
得利养密行檀济。或造漉囊。或施道俗。
惟急者方乃行之。仍复累属勿泄人世。
及帝造寺前访纲维。京室同美勿高斌也。
乃下诏徵为弘福寺主。缉谐上下无敢乖
猷。贞观十九年十月六日。遘疾终寺。时年
七十有二。自斌之入道。生常恒务。多以行
道咒业为心。或诵释迦观音。或行文殊悔
法。岁中八十一日六时行业前后通数八十
道场。身心悦怿。所得法利未可知也。至于
教诫门学。惟论烦恼须断。每有出罪露
过。无不为之流涕。喜怒不形诵持无忘。
故羯磨之匠通僧仰属。道俗归戒其徒弘矣。
故使魏王以下内外懿亲及梁宋诸公皆
承戒素。初斌父朗有子七人。家世儒宗。斌
第二也。仁寿徵入爱敬无因。朗齿迫期颐。
钟鸣漏尽。今古意绝。生死路分。乃于汶水
之阴九逵之会。建义井一区。仍树丰碑用
裨其德。其铭略云。哀哀父母。载生载育。亦
既弄璋。我履我复。一朝弃予山州满目。云
掩重关风惊大谷。爱敬之道天伦在兹。殷
忧暮齿见子无期。凿井通给托事兴词。
百年几日对此长悲。玉检之南峄阳之北。
获麟之野秉礼之国。君有美政俗多儒墨。
玉井洞开高碑斯勒。
释志超。俗姓田。同州凭翊人也。远祖流寓遂
居并部之榆次焉。少在童龀智量过人。精
厉不群雅度标远。厌世从道贯彻藏俞。而
二亲恃超更无兄弟。虽述其志常用抑之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2a 页 T50-0592.png
望嗣宗族。遂从儒流遍览流略。年垂壮室
私为娉妻。超闻之避斯尘染。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藏影无方。既被执身抑从伉俪。
初则合[承/巳]为踪。终亦同掩私室。冀行婚礼
也。惟置一床超乃抽毡席地。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俨思加坐勤为说法。词极明据。妻
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频经宵夕事等金
形。屡被𧧷劝诚逾玉质。既确乎难拔。亲
乃捐而放之。年二十有七。投并州开化寺
慧瓒禅师。瓒志德澄明行成众范。未展度
限历试诸难。志超洁正身心勤履众务。僧
徒百数供杂五行。两食恒备六时无缺。每
有苦役必事身先。瓒亲阅验。其情守节度
令受具。自进戒品专修行仪。即往定州
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五夏不满
三教备圆。乃返故乡依岩综习。初入太原
之西比干山。栖引英秀创立禅林。晓夕勤
修定慧双启。四仪托于戒节。二行凭于法
依。学观诜诜无威而肃。致使闻风不远而
至。大业初岁政网严明。拥结寺门不许僧
出。超闻之慨而上谏。被衣举锡出诣郡城。
望有执送将陈所谏。而官私弗顾。乃达
江都即以事闻。内史以事非要害。不为通
引。还遣并部。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民流
沟壑死者太半。而超结徒劝聚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
变尔情。镜业既临逃响何地。众感其言心
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尝夜坐禅。忽
有群贼排门直进。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
私为娉妻。超闻之避斯尘染。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藏影无方。既被执身抑从伉俪。
初则合[承/巳]为踪。终亦同掩私室。冀行婚礼
也。惟置一床超乃抽毡席地。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俨思加坐勤为说法。词极明据。妻
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频经宵夕事等金
形。屡被𧧷劝诚逾玉质。既确乎难拔。亲
乃捐而放之。年二十有七。投并州开化寺
慧瓒禅师。瓒志德澄明行成众范。未展度
限历试诸难。志超洁正身心勤履众务。僧
徒百数供杂五行。两食恒备六时无缺。每
有苦役必事身先。瓒亲阅验。其情守节度
令受具。自进戒品专修行仪。即往定州
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五夏不满
三教备圆。乃返故乡依岩综习。初入太原
之西比干山。栖引英秀创立禅林。晓夕勤
修定慧双启。四仪托于戒节。二行凭于法
依。学观诜诜无威而肃。致使闻风不远而
至。大业初岁政网严明。拥结寺门不许僧
出。超闻之慨而上谏。被衣举锡出诣郡城。
望有执送将陈所谏。而官私弗顾。乃达
江都即以事闻。内史以事非要害。不为通
引。还遣并部。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民流
沟壑死者太半。而超结徒劝聚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
变尔情。镜业既临逃响何地。众感其言心
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尝夜坐禅。忽
有群贼排门直进。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2b 页 T50-0592.png
端然相同仪象。贼乃投仗于地拜伏归依。
超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咸发心敬合掌
而退。其刚略摄御皆此类也。高祖建义太原。
四远咸萃。超惟道在生灵。义居乘福。即率
侣晋阳住凝定寺。禅学数百清肃成规。道
俗钦承贵贱恭仰。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义
宁二年。超率弟子二十馀人奉庆京邑。武
皇夙承嘉望。待之若仙。引登太极叙之殊
礼。左仆射魏国公裴寂。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邀延一众用以居焉。
亟历寒暑业新弥厉。但为贵游諠杂外进
无因。必附林薄方程慕远。时蓝田山化感
寺沙门灵闰智信智光等。义解钩玄妙崇
心学。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栖志
得矣。摄缘聚结其赴如云。贤圣语默互相敦
重。而寺非幽阻隶以公途。晦迹之宾卒难
承业乃徇物关表意在度人。还返晋川
选求名地。武德五年。入于介山创聚禅侣。
岩名抱腹四方有涧。下望百寻上临千
仞。泉石结韵于仙室。风雨飘清于林端。遂
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自强诲人无倦请
益。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光严寺。殿宇房
廊躬亲缔搆。赫然宏壮有类神宫。故行深
者岩居。道浅者城隐。师资肃穆竞业其诚。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忽因遘疾便知不
久。诫累殷勤示以祸福。以贞观十五年三
月十一日卒于城寺。春秋七十有一。山世同
嗟宾主齐恸。德仁既往学肆斯分。葬于城南
山阜。自服膺释种。意在住持。昼夜剋勤
超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咸发心敬合掌
而退。其刚略摄御皆此类也。高祖建义太原。
四远咸萃。超惟道在生灵。义居乘福。即率
侣晋阳住凝定寺。禅学数百清肃成规。道
俗钦承贵贱恭仰。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义
宁二年。超率弟子二十馀人奉庆京邑。武
皇夙承嘉望。待之若仙。引登太极叙之殊
礼。左仆射魏国公裴寂。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邀延一众用以居焉。
亟历寒暑业新弥厉。但为贵游諠杂外进
无因。必附林薄方程慕远。时蓝田山化感
寺沙门灵闰智信智光等。义解钩玄妙崇
心学。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栖志
得矣。摄缘聚结其赴如云。贤圣语默互相敦
重。而寺非幽阻隶以公途。晦迹之宾卒难
承业乃徇物关表意在度人。还返晋川
选求名地。武德五年。入于介山创聚禅侣。
岩名抱腹四方有涧。下望百寻上临千
仞。泉石结韵于仙室。风雨飘清于林端。遂
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自强诲人无倦请
益。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光严寺。殿宇房
廊躬亲缔搆。赫然宏壮有类神宫。故行深
者岩居。道浅者城隐。师资肃穆竞业其诚。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忽因遘疾便知不
久。诫累殷勤示以祸福。以贞观十五年三
月十一日卒于城寺。春秋七十有一。山世同
嗟宾主齐恸。德仁既往学肆斯分。葬于城南
山阜。自服膺释种。意在住持。昼夜剋勤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2c 页 T50-0592.png
摄诸后学。所以日别分功礼佛五百。禅结
四时身诫众侣。有亏殿罚。而自执熏炉
随唱屈礼。未尝置地及以亏拜。及坐禅众
也互相惩诫。才有昏睡亲行励率。有来投
造无不即度授以戒范。进止威仪摄养将
迎礼逾天属。时遭严敕度者极刑。而曾无
介怀。如常剃落。致陆海慕义避世逸僧凭
若大山依而修道。时讲摄论维摩起信等。
并详而后说。深致适机。尝以武德七年止
于抱腹。僧徒仅百偏资大斋。麦惟六石同置
一仓。日磨五斗用供常调。从春至夏计
费极多。怪而检覆止磨两斛。据量此事幽
致可思。又数感异僧乘虚来往。虽无音问
仪形可验。才若堕者便蒙神警。至于召
众钟声随时自响。石泉上涌随人少多。灵
瑞屡兴如此者非一。而奉敬戒法罕见其
俦。护慎威仪终始无替。自隋唐两代亲度
出家者近一千人。范师遗训在所闻见。传
者昔预末筵蒙诸惠诰。既亲承其绩故
即而叙焉。
释昙韵。不详氏族。高阳人。初厌世出家
诵法华经有馀两卷。时年十九仍投恒岳
侧蒲吾山。就彼虚静讫此经部。值栖隐禅
师曰诵经非不道缘。常诵未即至道。要
在观心离念。方契正道耳。韵初承此告。谨
即受而行之。专精念慧深具举舍。又闻五
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世传文殊师利
常所住处。古来诸僧多入祈请。有感见者
具蒙示教。昔元魏孝文。尝于中台置大
四时身诫众侣。有亏殿罚。而自执熏炉
随唱屈礼。未尝置地及以亏拜。及坐禅众
也互相惩诫。才有昏睡亲行励率。有来投
造无不即度授以戒范。进止威仪摄养将
迎礼逾天属。时遭严敕度者极刑。而曾无
介怀。如常剃落。致陆海慕义避世逸僧凭
若大山依而修道。时讲摄论维摩起信等。
并详而后说。深致适机。尝以武德七年止
于抱腹。僧徒仅百偏资大斋。麦惟六石同置
一仓。日磨五斗用供常调。从春至夏计
费极多。怪而检覆止磨两斛。据量此事幽
致可思。又数感异僧乘虚来往。虽无音问
仪形可验。才若堕者便蒙神警。至于召
众钟声随时自响。石泉上涌随人少多。灵
瑞屡兴如此者非一。而奉敬戒法罕见其
俦。护慎威仪终始无替。自隋唐两代亲度
出家者近一千人。范师遗训在所闻见。传
者昔预末筵蒙诸惠诰。既亲承其绩故
即而叙焉。
释昙韵。不详氏族。高阳人。初厌世出家
诵法华经有馀两卷。时年十九仍投恒岳
侧蒲吾山。就彼虚静讫此经部。值栖隐禅
师曰诵经非不道缘。常诵未即至道。要
在观心离念。方契正道耳。韵初承此告。谨
即受而行之。专精念慧深具举舍。又闻五
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世传文殊师利
常所住处。古来诸僧多入祈请。有感见者
具蒙示教。昔元魏孝文。尝于中台置大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3a 页 T50-0593.png
布寺。帝曾游止具奉圣仪。前种华园地方
二顷。夏中发艳状同铺锦。光彩昱耀乱人心
目。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遂举足栖
焉。遍游台岳备见灵相。初停北台木瓜寺
二十馀岁。单身吊影处以瓦窑。形覆弊衣
地布草蓐。食惟一受味不兼馀。然此山寒
厉林生涧谷。自外峰岭坦然遐净。韵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庆其晚逢也。前所诵经心口
不缘三十馀载。会隙历试一字无遗。乃更
诵残文成其部帙。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
者。结集定学背负绳床。在雁门川中兰若
为业。韵居山日久思展往怀。闻风附道
便从瓒众。一沐清化载仰光猷。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延
瓒入京。众失其主。人各其诚散归林谷。韵
遂投于比干山。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
郡。七众希向夷夏大同。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纵有志奉皆往太
原。夷夏情乖人皆怯。往致有沙弥三十其
岁者。及韵化行即传斯教。山城两众皆蒙
具足。唐运伊始兵接定阳。屡逢屯丧本业
无毁。以夜系昼摄心乖逸。幽栖积久衣
服故弊。蚤虱聚结曾不弃捐。任其𠲿啖寄
以调伏。曾以夏坐山饶土蚤。既不屏除毡
如血凝。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如
此行施四十馀年。岁居耳顺忽无蚤虱。韵
犹深自责曰。计业不应即尽。当履苦趣
受其报耳。又告门人曰。吾见超禅师寄
他房住。素有壁虱不啖超公。乃两道流出
二顷。夏中发艳状同铺锦。光彩昱耀乱人心
目。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遂举足栖
焉。遍游台岳备见灵相。初停北台木瓜寺
二十馀岁。单身吊影处以瓦窑。形覆弊衣
地布草蓐。食惟一受味不兼馀。然此山寒
厉林生涧谷。自外峰岭坦然遐净。韵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庆其晚逢也。前所诵经心口
不缘三十馀载。会隙历试一字无遗。乃更
诵残文成其部帙。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
者。结集定学背负绳床。在雁门川中兰若
为业。韵居山日久思展往怀。闻风附道
便从瓒众。一沐清化载仰光猷。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延
瓒入京。众失其主。人各其诚散归林谷。韵
遂投于比干山。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
郡。七众希向夷夏大同。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纵有志奉皆往太
原。夷夏情乖人皆怯。往致有沙弥三十其
岁者。及韵化行即传斯教。山城两众皆蒙
具足。唐运伊始兵接定阳。屡逢屯丧本业
无毁。以夜系昼摄心乖逸。幽栖积久衣
服故弊。蚤虱聚结曾不弃捐。任其𠲿啖寄
以调伏。曾以夏坐山饶土蚤。既不屏除毡
如血凝。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如
此行施四十馀年。岁居耳顺忽无蚤虱。韵
犹深自责曰。计业不应即尽。当履苦趣
受其报耳。又告门人曰。吾见超禅师寄
他房住。素有壁虱不啖超公。乃两道流出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3b 页 T50-0593.png
向馀房内。又见在蛊家食饭。匙接蛊精
置于叠下。而快食如故。又不为患。蛊主惧
焉。吾德不及超。何为致此。每年于春秋二
时依佛名法。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尝愿
写法华誓须洁净。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告云。善解抄经。韵邀
以法据。并谓堪能。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
之。旦入暮出深怪其行。未盈一旬七轴俱
了。将以礼䞋目前不见。及遭贼抄藏经
岩窟。世静往收。乃委于林下。箱襆久烂而卷
色如初。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又常居别
室自勤修业。馀有众侣难嗣其踪。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若坐昏闷即起礼
佛。尝策四仪以道量据。自见胜达鲜伦
其德。以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之平
遥山。春秋八十馀矣自韵十九入山六十馀
载。不希名利不畜侍人。不隶公籍不行
己任。凡有所述职。皆推寄于他焉。
释慧思。姓郭氏。汾州介休人也。少学儒史
宗尚虚玄。文章书隶有声乡曲。年二十五
在并传授。初不知佛乘之深奥也。会沙门
道晔。德盛当锋。处宗讲扬摄大乘论。试往
潜听冥漠难追。累日详受薄知希向。因
求度脱。传闻出家德业勿高禅定。即而习
焉。三十许载师承靡绝。又闻念慧相须譬
诸轮翘。遂周寻圣教备尝弘旨。冬夏业定
春秋博采。单衣节食见者发心。道志之伦往
往屯赴。因而结众于箕山之阴。昼则敛容
默念。中夜昏塞为众说法。六时笃课不坠
置于叠下。而快食如故。又不为患。蛊主惧
焉。吾德不及超。何为致此。每年于春秋二
时依佛名法。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尝愿
写法华誓须洁净。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告云。善解抄经。韵邀
以法据。并谓堪能。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
之。旦入暮出深怪其行。未盈一旬七轴俱
了。将以礼䞋目前不见。及遭贼抄藏经
岩窟。世静往收。乃委于林下。箱襆久烂而卷
色如初。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又常居别
室自勤修业。馀有众侣难嗣其踪。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若坐昏闷即起礼
佛。尝策四仪以道量据。自见胜达鲜伦
其德。以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之平
遥山。春秋八十馀矣自韵十九入山六十馀
载。不希名利不畜侍人。不隶公籍不行
己任。凡有所述职。皆推寄于他焉。
释慧思。姓郭氏。汾州介休人也。少学儒史
宗尚虚玄。文章书隶有声乡曲。年二十五
在并传授。初不知佛乘之深奥也。会沙门
道晔。德盛当锋。处宗讲扬摄大乘论。试往
潜听冥漠难追。累日详受薄知希向。因
求度脱。传闻出家德业勿高禅定。即而习
焉。三十许载师承靡绝。又闻念慧相须譬
诸轮翘。遂周寻圣教备尝弘旨。冬夏业定
春秋博采。单衣节食见者发心。道志之伦往
往屯赴。因而结众于箕山之阴。昼则敛容
默念。中夜昏塞为众说法。六时笃课不坠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3c 页 T50-0593.png
清猷时说死观各言其志。有云省约有
志泰甚。思曰。出家之人生已从缘死当自
任。岂劳人事送此枯骸。余必一期当自运
耳。时以为未经疾苦。故得虚置其言。后觉
不愈。财经两日寻告众曰。余其死矣。便
起蹑履案行空屈除屏残尸。入中加坐
发遣徒侣累以正命。处既森竦世号寒林。
众不忍离经夜旁守。至明往观端拱如故。
就触其身方知已卒。春秋五十有五。即贞
观十六年五月矣。因即而殓焉。
释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弱龄处俗。闾里
以恭让知名。十四出家宗师遗诰。大涅槃
部偏所弘传。讲二十四遍。晚事瓒禅师。修
涉空理亟沾徽绩。瓒清约雅素慧悟开天。
道振朔方升名晋土。绰禀服神味弥积岁
时。承昔鸾师净土诸业。便甄简权实搜酌
经论。会之通衢布以成化。克念缘数想
观幽明。故得灵相潜仪有情欣敬。恒在汶水
石壁谷玄中寺。寺即齐时昙鸾法师之所立
也。中有鸾碑具陈嘉瑞事如别传。绰般舟
方等岁序常弘。九品十观分时绍务。尝于
行道际。有僧念定之中见绰缘佛。珠数相
量如七宝大山。又睹西方灵相繁缛难陈。
由此盛德日增荣誉远。及道俗子女赴者弥
山。恒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导悟自他
用为资神之宅也。词既明诣说其适缘。比
事引喻听无遗抱。人各搯珠口同佛号。每
时散席响弥林谷。或邪见不信欲相抗毁
者。及睹绰之相善。饮气而归。其道感物情
志泰甚。思曰。出家之人生已从缘死当自
任。岂劳人事送此枯骸。余必一期当自运
耳。时以为未经疾苦。故得虚置其言。后觉
不愈。财经两日寻告众曰。余其死矣。便
起蹑履案行空屈除屏残尸。入中加坐
发遣徒侣累以正命。处既森竦世号寒林。
众不忍离经夜旁守。至明往观端拱如故。
就触其身方知已卒。春秋五十有五。即贞
观十六年五月矣。因即而殓焉。
释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弱龄处俗。闾里
以恭让知名。十四出家宗师遗诰。大涅槃
部偏所弘传。讲二十四遍。晚事瓒禅师。修
涉空理亟沾徽绩。瓒清约雅素慧悟开天。
道振朔方升名晋土。绰禀服神味弥积岁
时。承昔鸾师净土诸业。便甄简权实搜酌
经论。会之通衢布以成化。克念缘数想
观幽明。故得灵相潜仪有情欣敬。恒在汶水
石壁谷玄中寺。寺即齐时昙鸾法师之所立
也。中有鸾碑具陈嘉瑞事如别传。绰般舟
方等岁序常弘。九品十观分时绍务。尝于
行道际。有僧念定之中见绰缘佛。珠数相
量如七宝大山。又睹西方灵相繁缛难陈。
由此盛德日增荣誉远。及道俗子女赴者弥
山。恒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导悟自他
用为资神之宅也。词既明诣说其适缘。比
事引喻听无遗抱。人各搯珠口同佛号。每
时散席响弥林谷。或邪见不信欲相抗毁
者。及睹绰之相善。饮气而归。其道感物情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4a 页 T50-0594.png
为若此也。曾以贞观二年四月八日。绰知
命将尽通告事相。闻而赴者满于山寺。咸
见鸾师在七宝船上。告绰云。汝净土堂
成。但馀报未尽耳。并见化佛住空天华下
散。男女等以裙襟承得。薄滑可爱。又以
莲花乾地而插者七日乃萎。及馀善相不
可殚纪。自非行感备通。讵能会此乎。年
登七十忽然龀齿新生。如本全无历异加
以报力。休健容色盛发。谈述净业理味奔
流。词吐包蕴气沾醇醴。并劝人念弥陀佛
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
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并以
事邀结。令摄虑静缘。道俗响其绥导。望
风而成习矣。又年常自业穿诸木栾子以
为数法。遗诸四众教其称念。屡呈祯瑞
具叙行图。著净土论两卷。统谈龙树天亲。
迩及僧鸾慧远。并遵崇净土明示昌言。文
旨该要详诸化范。传灯宇县岁积弥新。传
者重其陶蓥风神研精学观。故又述其行
相。自绰宗净业。坐常而西。晨宵一服鲜洁
为体。仪貌充伟并部推焉。顾瞬风生舒颜
引接。六时笃敬初不缺行。接唱承拜生来弗
绝。才有馀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
声声相注弘于净业。故得镕铸有识师训
观门。西行广流斯其人矣。沙门道抚名胜之
僧。京寺弘福逃名往赴。既达玄中同其行
业。宣通净土所在弥增。今有惰夫口传摄
论。惟心不念缘境又乖。用此招生恐难继
相。绰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气明爽。宗绍存
命将尽通告事相。闻而赴者满于山寺。咸
见鸾师在七宝船上。告绰云。汝净土堂
成。但馀报未尽耳。并见化佛住空天华下
散。男女等以裙襟承得。薄滑可爱。又以
莲花乾地而插者七日乃萎。及馀善相不
可殚纪。自非行感备通。讵能会此乎。年
登七十忽然龀齿新生。如本全无历异加
以报力。休健容色盛发。谈述净业理味奔
流。词吐包蕴气沾醇醴。并劝人念弥陀佛
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
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并以
事邀结。令摄虑静缘。道俗响其绥导。望
风而成习矣。又年常自业穿诸木栾子以
为数法。遗诸四众教其称念。屡呈祯瑞
具叙行图。著净土论两卷。统谈龙树天亲。
迩及僧鸾慧远。并遵崇净土明示昌言。文
旨该要详诸化范。传灯宇县岁积弥新。传
者重其陶蓥风神研精学观。故又述其行
相。自绰宗净业。坐常而西。晨宵一服鲜洁
为体。仪貌充伟并部推焉。顾瞬风生舒颜
引接。六时笃敬初不缺行。接唱承拜生来弗
绝。才有馀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
声声相注弘于净业。故得镕铸有识师训
观门。西行广流斯其人矣。沙门道抚名胜之
僧。京寺弘福逃名往赴。既达玄中同其行
业。宣通净土所在弥增。今有惰夫口传摄
论。惟心不念缘境又乖。用此招生恐难继
相。绰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气明爽。宗绍存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4b 页 T50-0594.png
焉。
释明净。密州人。少出家昧定为业。洁志忠
恪谨厚澄肃。尝居海畔蒙山。宴坐经数十
载。人莫测之也。后南游东越天台诸山。禅
观在怀无缘世习。而衣服褴缕动止适时。
同侣禅徒未之弘仰。山粒致绝。日至村中
每从乞食。赍还中路值于群虎。皆张口闭
目若有饥相。净曰。吾经行山泽多矣。虎
兕无心畏之。今列于路旁。岂非为食耶。
乃以匕抄饭内其口中。馀者对而啖尽。告
曰。知来食少辄济自他。殊不副怀深用多
愧。明日乞食虎又如前。频有此缘。同伴乃
异其度。晚为山幽地湿。形报苦之还返海
隅。住蒙山侧。内遵道观外感潜通。令问
远流灵祇叶应。尝值亢旱苗稼并枯。淫祀
之流妄祈邀请。虽加恳恻终不能致。净曰。
可罢诸邪祷吾独能降。遂结斋静室。七日
平旦云布雨施高下滂注。百姓利焉。戴之
若圣。贞观三年。从去冬至来夏。六月回然
无雨。天子下诏释李两门岳渎诸庙。爰及
淫祀普令雩祭。于时万里赫然全无有应。
朝野相顾惨怆无赖。有潘侍郎者。曾任密
州。知净能感以状奏闻。敕召至京令住祈
雨。告以所须一无损费。惟愿静念三宝
慈济四生。七日之后必降甘泽。若欲酬德
可国内空寺并私度僧并施其名得弘圣
道。有敕许焉。虽无供给而别赐香油。于
庄严寺静房禅默。至七日向晓。问守卫者
曰。天之西北应有白虹。可试观之。寻声便
释明净。密州人。少出家昧定为业。洁志忠
恪谨厚澄肃。尝居海畔蒙山。宴坐经数十
载。人莫测之也。后南游东越天台诸山。禅
观在怀无缘世习。而衣服褴缕动止适时。
同侣禅徒未之弘仰。山粒致绝。日至村中
每从乞食。赍还中路值于群虎。皆张口闭
目若有饥相。净曰。吾经行山泽多矣。虎
兕无心畏之。今列于路旁。岂非为食耶。
乃以匕抄饭内其口中。馀者对而啖尽。告
曰。知来食少辄济自他。殊不副怀深用多
愧。明日乞食虎又如前。频有此缘。同伴乃
异其度。晚为山幽地湿。形报苦之还返海
隅。住蒙山侧。内遵道观外感潜通。令问
远流灵祇叶应。尝值亢旱苗稼并枯。淫祀
之流妄祈邀请。虽加恳恻终不能致。净曰。
可罢诸邪祷吾独能降。遂结斋静室。七日
平旦云布雨施高下滂注。百姓利焉。戴之
若圣。贞观三年。从去冬至来夏。六月回然
无雨。天子下诏释李两门岳渎诸庙。爰及
淫祀普令雩祭。于时万里赫然全无有应。
朝野相顾惨怆无赖。有潘侍郎者。曾任密
州。知净能感以状奏闻。敕召至京令住祈
雨。告以所须一无损费。惟愿静念三宝
慈济四生。七日之后必降甘泽。若欲酬德
可国内空寺并私度僧并施其名得弘圣
道。有敕许焉。虽无供给而别赐香油。于
庄严寺静房禅默。至七日向晓。问守卫者
曰。天之西北应有白虹。可试观之。寻声便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4c 页 T50-0594.png
见。净曰。雨必至矣。须臾云合骤雨忽零。
比至日晡海内通洽。百官表奏皇上之功。
净之阴德全无称述。新雨初晴农作并务。苗
虽出陇更无雨嗣。萎仆将死。设计无所。
左仆射房玄龄。躬造净所请重祈雨。净曰。
雨之升降出自帝臣。净有何德敢当诚寄。
前许无报幽显同忧。若循素请雨亦应致。
以事闻奏。帝又许焉。乃敕权停俗务合朝
受斋。净乃依前静坐。七日之末又降前泽
四民欢泰。遂以有年 敕乃总度三千僧用
酬净德。其徵应难思厥相叵测也。但以京
辇諠杂性不狎之。请还本乡之茂胜寺。山
居系业。竟不测其存没云。同寺僧慧融。
亦以禅业见称。山居服食咒水治病。敕召
入京亦住普光寺。二宫敬重礼遗相。接云。
释慧熙。益州成都人。童稚出家善明篇韵。
文笔所趣宛而成章。与绵州震响寺荣智
齐名。俱为沙弥。卓异翘秀。后与成都大石
寺沙弥道微。连韵赋诗。微有言隙。因即屏
绝人事栖心禅业。年登受具周闻经律。摘
采英华用为赏要。摄论杂心精搜至理。尤
耽三论是所观门。尝难基法师尘识义。初
问以小乘。基以大乘通之。熙笑曰。大无不
摄。但失小宗。晚住州南空慧寺。立性孤贞
不群诸偶。弊于食息专想虚玄。一坐掩关
二十馀日。众以不食既久。恐损身命。假以
馀词曰。国家搜访艺能甚急。今不食闭门。
世人谓圣。愿息流言。可时处众。熙惧矫饰
便开门进食。由是迄今将三十载。一身独
比至日晡海内通洽。百官表奏皇上之功。
净之阴德全无称述。新雨初晴农作并务。苗
虽出陇更无雨嗣。萎仆将死。设计无所。
左仆射房玄龄。躬造净所请重祈雨。净曰。
雨之升降出自帝臣。净有何德敢当诚寄。
前许无报幽显同忧。若循素请雨亦应致。
以事闻奏。帝又许焉。乃敕权停俗务合朝
受斋。净乃依前静坐。七日之末又降前泽
四民欢泰。遂以有年 敕乃总度三千僧用
酬净德。其徵应难思厥相叵测也。但以京
辇諠杂性不狎之。请还本乡之茂胜寺。山
居系业。竟不测其存没云。同寺僧慧融。
亦以禅业见称。山居服食咒水治病。敕召
入京亦住普光寺。二宫敬重礼遗相。接云。
释慧熙。益州成都人。童稚出家善明篇韵。
文笔所趣宛而成章。与绵州震响寺荣智
齐名。俱为沙弥。卓异翘秀。后与成都大石
寺沙弥道微。连韵赋诗。微有言隙。因即屏
绝人事栖心禅业。年登受具周闻经律。摘
采英华用为赏要。摄论杂心精搜至理。尤
耽三论是所观门。尝难基法师尘识义。初
问以小乘。基以大乘通之。熙笑曰。大无不
摄。但失小宗。晚住州南空慧寺。立性孤贞
不群诸偶。弊于食息专想虚玄。一坐掩关
二十馀日。众以不食既久。恐损身命。假以
馀词曰。国家搜访艺能甚急。今不食闭门。
世人谓圣。愿息流言。可时处众。熙惧矫饰
便开门进食。由是迄今将三十载。一身独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5a 页 T50-0595.png
立不畜侍人。一食而止不受人施。有讲便
听。夜宿本房。但坐床心两头尘合。自馀房
地惟有一踪。馀并莓苔青絮衣服弊恶仅免
遮羞。冬则加纳夏则布衣。以冬破纳悬
置梁上。有闻熙名就房参拜。迎逆接候累
日方见。时发幽问吐言高远。预有元席
皆共惮之。年九十卒。今见在具诸闻睹。
释世瑜。姓陈氏。住始州。父母早亡。佣作取
济。身形伟壮。长八尺三寸。希向佛理无由
自达。大业十二年。往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
出家。一食头陀勤苦相续。又往利州入籍住
寺。后入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独住多年。四猿
供给山果等食。有信士母家生者。负粮来
送惊讶深山。常烧熏陆沈水香等。既还山
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负莲华
蔗芋而上。云我供给禅师去也。然其山居
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斗。六时行道以猿
鸣为候。初惟一泉后有三泉又出流
下。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既觉大
悟三论宗旨。遂往灵睿法师讲下。所闻词
理宛若旧寻。即而覆述。便往绵州住大施
寺。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言话欲
游方去。或有喻曰。只此寺者是诸方也。因
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坐处之地涌三金
钱。合众寻香从瑜房而出。乃见加坐手尚
执炉。刺史刘德威庆所未闻。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春秋六十三矣。
释智聪。未详何人。昔住杨都白马寺。后住
止观专听三论。陈平后度江住杨州安
听。夜宿本房。但坐床心两头尘合。自馀房
地惟有一踪。馀并莓苔青絮衣服弊恶仅免
遮羞。冬则加纳夏则布衣。以冬破纳悬
置梁上。有闻熙名就房参拜。迎逆接候累
日方见。时发幽问吐言高远。预有元席
皆共惮之。年九十卒。今见在具诸闻睹。
释世瑜。姓陈氏。住始州。父母早亡。佣作取
济。身形伟壮。长八尺三寸。希向佛理无由
自达。大业十二年。往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
出家。一食头陀勤苦相续。又往利州入籍住
寺。后入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独住多年。四猿
供给山果等食。有信士母家生者。负粮来
送惊讶深山。常烧熏陆沈水香等。既还山
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负莲华
蔗芋而上。云我供给禅师去也。然其山居
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斗。六时行道以猿
鸣为候。初惟一泉后有三泉又出流
下。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既觉大
悟三论宗旨。遂往灵睿法师讲下。所闻词
理宛若旧寻。即而覆述。便往绵州住大施
寺。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言话欲
游方去。或有喻曰。只此寺者是诸方也。因
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坐处之地涌三金
钱。合众寻香从瑜房而出。乃见加坐手尚
执炉。刺史刘德威庆所未闻。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春秋六十三矣。
释智聪。未详何人。昔住杨都白马寺。后住
止观专听三论。陈平后度江住杨州安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5b 页 T50-0595.png
乐寺。大业既崩思归无计。隐江荻中诵法
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绕之而已。不
食已来经今十日。聪曰。吾命须臾。卿须可
食。虎曰。造天立地无有此理。忽有一翁
年可八十。掖下挟船曰。师欲度江栖霞住
者。可即上船。四虎一时目中泪出。聪曰。救
危拔难正在今日可迎四虎。于是利涉往
达南岸。船及老人不知何在。聪领四虎同
至栖霞舍利塔西。经行坐禅誓不寝卧。众徒
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声
告众。由此惊悟每以为式。聪以山林幽远
粮粒艰阻。乃合率杨州三百清信以为米
社人别一石年一送之。由此山粮供给。道
俗乃至禽兽通皆济给。至贞观二十二年
四月八日。小食讫往止观寺。礼大师影像
执炉遍礼。又往兴皇墓所礼拜。还归本房
安坐而卒。异香充溢。丹阳一郭受戒道俗三
千馀人。奔走山服哀恸林野。时年九十九
矣。
释僧彻。姓靳。河东万泉人。性戒肃成专思出
俗。慈亲鞠养未始遂之。既丁荼蓼乃遵前
志。乐行兰若索居蒲坂。习平等观行实言
法。四俗归向承化连邑。有孤山者。一曰介
山。即介子推之故地也。其山阳介村是也。
遂依而结业。荫以石岩汲以下隰。积岁
崇道物莫不高之。各舍财力共营图搆。
地本高险古绝源泉。念矜劳倦中宵轸结。晨
行岩险见如润湿。以刃导之应手泉涌。
道俗闻此惊叹归依。更广其居重增檐宇。
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绕之而已。不
食已来经今十日。聪曰。吾命须臾。卿须可
食。虎曰。造天立地无有此理。忽有一翁
年可八十。掖下挟船曰。师欲度江栖霞住
者。可即上船。四虎一时目中泪出。聪曰。救
危拔难正在今日可迎四虎。于是利涉往
达南岸。船及老人不知何在。聪领四虎同
至栖霞舍利塔西。经行坐禅誓不寝卧。众徒
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声
告众。由此惊悟每以为式。聪以山林幽远
粮粒艰阻。乃合率杨州三百清信以为米
社人别一石年一送之。由此山粮供给。道
俗乃至禽兽通皆济给。至贞观二十二年
四月八日。小食讫往止观寺。礼大师影像
执炉遍礼。又往兴皇墓所礼拜。还归本房
安坐而卒。异香充溢。丹阳一郭受戒道俗三
千馀人。奔走山服哀恸林野。时年九十九
矣。
释僧彻。姓靳。河东万泉人。性戒肃成专思出
俗。慈亲鞠养未始遂之。既丁荼蓼乃遵前
志。乐行兰若索居蒲坂。习平等观行实言
法。四俗归向承化连邑。有孤山者。一曰介
山。即介子推之故地也。其山阳介村是也。
遂依而结业。荫以石岩汲以下隰。积岁
崇道物莫不高之。各舍财力共营图搆。
地本高险古绝源泉。念矜劳倦中宵轸结。晨
行岩险见如润湿。以刃导之应手泉涌。
道俗闻此惊叹归依。更广其居重增檐宇。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5c 页 T50-0595.png
秦州刺史房仁裕。表陈其事请立伽蓝。下
敕许之。今之陷泉寺是也。公私荣庆请彻
以为寺主。俯从物议遂乃从之。四方慕义
相顾依投门庭充𨶮。及徐王部绛。寺又属
焉。轩盖来寻请居州邑。倾心尽礼厚供弥
隆。俄复还山却崇前业。性在慈仁弘济
成务。所以群鸟食于掌上。宿雁翔于庑下。
年踰杖国未尝痾瘵。忽告众曰。吾将去矣。
食毕收衣结加趺坐。顾命徒属诫以清言。
并令出户惟留一侍。告曰。夫识神托形寄
之煖气。命尽身冷方可触吾。告已冥目若
禅。久而寻视方知已绝。春秋七十有七。初
未终之前。三朝山树通变白色。横云如带
绝望东西道俗奔赴制以心丧礼也。迁灵山
窟还依坐之。府县官庶子来咸会。是日风清
景亮降以白花。六出净荣如雪如冰。衣以
承之不久便散。三载之后犹存初坐。门人
为之易篑。而衣服一无沾污。乃就加漆
布。弟子等怀双林右胁之教。抱两楹负手
之歌。以为相好像设。开含识之尊严。法慧
声光寔超生之津济。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刻像书经兼叙言行。引还本
寺聚众立之。度支尚书唐临。昔住万泉
赞承俗务。性行专信素奉归依。后仕华省
常修供养。顾惟德本便勒铭云。
论曰。经不云乎。禅智相遵念慧攸发。神游
敕许之。今之陷泉寺是也。公私荣庆请彻
以为寺主。俯从物议遂乃从之。四方慕义
相顾依投门庭充𨶮。及徐王部绛。寺又属
焉。轩盖来寻请居州邑。倾心尽礼厚供弥
隆。俄复还山却崇前业。性在慈仁弘济
成务。所以群鸟食于掌上。宿雁翔于庑下。
年踰杖国未尝痾瘵。忽告众曰。吾将去矣。
食毕收衣结加趺坐。顾命徒属诫以清言。
并令出户惟留一侍。告曰。夫识神托形寄
之煖气。命尽身冷方可触吾。告已冥目若
禅。久而寻视方知已绝。春秋七十有七。初
未终之前。三朝山树通变白色。横云如带
绝望东西道俗奔赴制以心丧礼也。迁灵山
窟还依坐之。府县官庶子来咸会。是日风清
景亮降以白花。六出净荣如雪如冰。衣以
承之不久便散。三载之后犹存初坐。门人
为之易篑。而衣服一无沾污。乃就加漆
布。弟子等怀双林右胁之教。抱两楹负手
之歌。以为相好像设。开含识之尊严。法慧
声光寔超生之津济。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刻像书经兼叙言行。引还本
寺聚众立之。度支尚书唐临。昔住万泉
赞承俗务。性行专信素奉归依。后仕华省
常修供养。顾惟德本便勒铭云。
论曰。经不云乎。禅智相遵念慧攸发。神游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6a 页 T50-0596.png
觉观惑使交驰。何以知其然耶。但由欲界
乱善性极六天。色有定业。体封八地通为
世结。爱味不殊。莫非谛集重轻。故得报居
苦乐。终是轮回诸界。未曰缺有超生。且
据乱静二缘。故略分斯两位。然则三乘贤
圣。及以六邪诸道。将欲厌烦栖虑。莫不
依乎初定。良以心殊粗妙慧开通局。遂有
总斯一地得延邪正之机。自释教道东
心学惟鲜。逮于晋世方闻睿公。故其序云。
慧理虽少。足以开神达命。禅法未传。至
于摄缘系想。寄心无地。时翻大论有涉禅
门因以情求广其行务。童寿弘其博施。乃
为出禅法要解等经。自斯厥后祖习逾繁。昙
影道融。厉精于淮北。智严慧观。勤志于
江东。山栖结众。则慧远标宗。独往孤征。则
僧群显异。虽复摄心之传时或漏言。而茂
绩芳仪更开正级。不可怪也。逮于梁祖广
辟定门。搜扬宇内有心学者。总集杨都。
校量深浅自为部类。又于钟阳。上下双建
定林。使夫息心之侣栖闲综业。于时佛化
虽隆。多游辩慧。词锋所指波涌相凌。至
于徵引盖无所算。可谓徒有扬举之名。
终亏直心之实。信矣。或有问曰。大圣垂教
正象为初。禅法广行义当修习。今非斯时。
固绝条绪其次不伦。方称末法。乃遵戒之
行。斯为极也。请为陈之。因为叙曰。原夫正
象东设被在机缘。至于务道无时不契。然
教中广叙信法两徒。诚由利钝等机。所以
就时分位。若能返源体道深厌诸有。学与
乱善性极六天。色有定业。体封八地通为
世结。爱味不殊。莫非谛集重轻。故得报居
苦乐。终是轮回诸界。未曰缺有超生。且
据乱静二缘。故略分斯两位。然则三乘贤
圣。及以六邪诸道。将欲厌烦栖虑。莫不
依乎初定。良以心殊粗妙慧开通局。遂有
总斯一地得延邪正之机。自释教道东
心学惟鲜。逮于晋世方闻睿公。故其序云。
慧理虽少。足以开神达命。禅法未传。至
于摄缘系想。寄心无地。时翻大论有涉禅
门因以情求广其行务。童寿弘其博施。乃
为出禅法要解等经。自斯厥后祖习逾繁。昙
影道融。厉精于淮北。智严慧观。勤志于
江东。山栖结众。则慧远标宗。独往孤征。则
僧群显异。虽复摄心之传时或漏言。而茂
绩芳仪更开正级。不可怪也。逮于梁祖广
辟定门。搜扬宇内有心学者。总集杨都。
校量深浅自为部类。又于钟阳。上下双建
定林。使夫息心之侣栖闲综业。于时佛化
虽隆。多游辩慧。词锋所指波涌相凌。至
于徵引盖无所算。可谓徒有扬举之名。
终亏直心之实。信矣。或有问曰。大圣垂教
正象为初。禅法广行义当修习。今非斯时。
固绝条绪其次不伦。方称末法。乃遵戒之
行。斯为极也。请为陈之。因为叙曰。原夫正
象东设被在机缘。至于务道无时不契。然
教中广叙信法两徒。诚由利钝等机。所以
就时分位。若能返源体道深厌诸有。学与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6b 页 T50-0596.png
佛世其德齐焉。故初千年为正法也。即谓
会正成圣机悟不殊。第二千年依教修学。
情投渐钝会理叵阶。摄静住持微通性旨。
然于慧释未甚修明。相似道流为象法
也。第三千年后末法初基。乃至万年。定慧
道离但弘世戒。威仪摄护相等禅踪。而心用
浮动全乖正受。故并目之为末法也。善见
所述法住万年。护持绍世斯踪可录。若依
魔耶。时度千年不修静观。非通论也。约
相两叙矛盾乖踪。就缘判教各有其致。至
如世情烦掉人显锋奇。才敩摄持皆耽昏
漠。良由习熏既远宗匠难常。即目易观未
遑诚教。善见万载亦是明规。准法具修义
无不获。故论叙云。初五千年得三达智。后
五千但遵戒法。前据道法。理观住持。故云
入圣。谅有从也后在事乱。相法住持。何能
入道。故言是也。若乃心水鼓浪。则世业难
成。想寂离缘。则理自清显。涅槃叙定。岂不
然哉。故使聚落宴坐神仙致讥。空林睡卧
群圣同美。诚以托静求心。则散心易摄。由
摄心故。得解脱也。成论明诰。斯可师之。
世有定学妄传风教。同缠俗染混轻仪迹。
即色明空。既谈之于心口。体乱为静。固形
之于有累。神用没于词令。定相腐于唇吻。
排小舍大独建一家。摄济住持居然乖僻。
智论所叙前传具彰。顷世已来宗斯者众。岂
不以力劣兼忘之道。神顿绝虑之乡乎。所
以托静栖心。群籍皆传其灵异。处喧摄
虑。今古未章其感通。信可依矣。高齐河
会正成圣机悟不殊。第二千年依教修学。
情投渐钝会理叵阶。摄静住持微通性旨。
然于慧释未甚修明。相似道流为象法
也。第三千年后末法初基。乃至万年。定慧
道离但弘世戒。威仪摄护相等禅踪。而心用
浮动全乖正受。故并目之为末法也。善见
所述法住万年。护持绍世斯踪可录。若依
魔耶。时度千年不修静观。非通论也。约
相两叙矛盾乖踪。就缘判教各有其致。至
如世情烦掉人显锋奇。才敩摄持皆耽昏
漠。良由习熏既远宗匠难常。即目易观未
遑诚教。善见万载亦是明规。准法具修义
无不获。故论叙云。初五千年得三达智。后
五千但遵戒法。前据道法。理观住持。故云
入圣。谅有从也后在事乱。相法住持。何能
入道。故言是也。若乃心水鼓浪。则世业难
成。想寂离缘。则理自清显。涅槃叙定。岂不
然哉。故使聚落宴坐神仙致讥。空林睡卧
群圣同美。诚以托静求心。则散心易摄。由
摄心故。得解脱也。成论明诰。斯可师之。
世有定学妄传风教。同缠俗染混轻仪迹。
即色明空。既谈之于心口。体乱为静。固形
之于有累。神用没于词令。定相腐于唇吻。
排小舍大独建一家。摄济住持居然乖僻。
智论所叙前传具彰。顷世已来宗斯者众。岂
不以力劣兼忘之道。神顿绝虑之乡乎。所
以托静栖心。群籍皆传其灵异。处喧摄
虑。今古未章其感通。信可依矣。高齐河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6c 页 T50-0596.png
北独盛僧稠。周氏关中尊登僧实。宝重之冠
方驾澄安神道所通制伏强禦。致令宣帝
担负倾府藏于云门。冢宰降阶展归心于福
寺。诚有图矣。故使中原定苑剖开纲领。惟此二贤。接踵传灯流化靡歇。而复委辞林野归宴天门。斯则挟大隐之前踪。舍无缘之高志耳终复宅身龙岫。故是行藏有仪耶=雅【三】耶=雅【宋】【元】【明】耶。属有菩提达摩=磨【明】*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然而诵语难穷。厉精盖少。审其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则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然而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所以物得其筌。初同披洗。至于心用壅滞惟繁云。之俦。差难述矣。义当经远。陶治=冶【三】治=冶【宋】【元】【明】治方可会期。十住罗谷抑当其位。褊浅之识隳惰=随堕【三】隳惰=随堕【宋】【元】【明】隳惰之流。朝入禅门夕弘其术。相与传说谓各穷源。神道冥昧孰明通塞。是知。虑之所及。智之所图。无非妄境惑=城【三】惑=城【宋】【元】【明】惑心。斯是不能返照。其识浪执境缘心。静波惊多生定障。即谓功用定力所知。外彰其说逞慢=逞【三】=逞【宋】【元】【明】惑。此则未闲治障。我倒常行。他力所持宗为正业。真妄相迷卒难通晓。若知惟心妄境不结。返执前境非心所行。如此胥徒安可论道。有陈智璀。师仰慧思。思寔深解玄微。行德难测。璀亦颇怀亲定。声闻于天。致使陈氏帝宗咸承归戒。图像荣=营【三】荣=营【宋】【元】【明】荣供逸听南都。然而得在开弘失在对治。宗仰之最世莫有加。会谒衡岳方陈过隙。未及断除遂终身世。隋祖创业偏宗定门。下诏述之。具广如传。京邑西南置禅定寺耶。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
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然而诵语难穷。厉精盖少。审其慕则。遣荡
之志存焉。观其立言。则罪福之宗两舍。详
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
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然而观
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
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
显。幽赜则理性难通。所以物得其筌。初同
披洗。至于心用壅滞惟繁云。之俦。差难述
矣。义当经远。陶治方可会期。十住罗谷抑
当其位。褊浅之识隳惰之流。朝入禅门夕
弘其术。相与传说谓各穷源。神道冥昧孰
明通塞。是知。虑之所及。智之所图。无非
妄境惑心。斯是不能返照。其识浪执境缘
心。静波惊多生定障。即谓功用定力所知。
外彰其说逞慢[示*呈]惑。此则未闲治障。我
倒常行。他力所持宗为正业。真妄相迷卒
难通晓。若知惟心妄境不结。返执前境
非心所行。如此胥徒安可论道。有陈智璀。
师仰慧思。思寔深解玄微。行德难测。璀亦
颇怀亲定。声闻于天。致使陈氏帝宗咸承
方驾澄安神道所通制伏强禦。致令宣帝
担负倾府藏于云门。冢宰降阶展归心于福
寺。诚有图矣。故使中原定苑剖开纲领。惟此二贤。接踵传灯流化靡歇。而复委辞林野归宴天门。斯则挟大隐之前踪。舍无缘之高志耳终复宅身龙岫。故是行藏有仪耶=雅【三】耶=雅【宋】【元】【明】耶。属有菩提达摩=磨【明】*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然而诵语难穷。厉精盖少。审其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则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然而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所以物得其筌。初同披洗。至于心用壅滞惟繁云。之俦。差难述矣。义当经远。陶治=冶【三】治=冶【宋】【元】【明】治方可会期。十住罗谷抑当其位。褊浅之识隳惰=随堕【三】隳惰=随堕【宋】【元】【明】隳惰之流。朝入禅门夕弘其术。相与传说谓各穷源。神道冥昧孰明通塞。是知。虑之所及。智之所图。无非妄境惑=城【三】惑=城【宋】【元】【明】惑心。斯是不能返照。其识浪执境缘心。静波惊多生定障。即谓功用定力所知。外彰其说逞慢=逞【三】=逞【宋】【元】【明】惑。此则未闲治障。我倒常行。他力所持宗为正业。真妄相迷卒难通晓。若知惟心妄境不结。返执前境非心所行。如此胥徒安可论道。有陈智璀。师仰慧思。思寔深解玄微。行德难测。璀亦颇怀亲定。声闻于天。致使陈氏帝宗咸承归戒。图像荣=营【三】荣=营【宋】【元】【明】荣供逸听南都。然而得在开弘失在对治。宗仰之最世莫有加。会谒衡岳方陈过隙。未及断除遂终身世。隋祖创业偏宗定门。下诏述之。具广如传。京邑西南置禅定寺耶。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
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然而诵语难穷。厉精盖少。审其慕则。遣荡
之志存焉。观其立言。则罪福之宗两舍。详
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
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然而观
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
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
显。幽赜则理性难通。所以物得其筌。初同
披洗。至于心用壅滞惟繁云。之俦。差难述
矣。义当经远。陶治方可会期。十住罗谷抑
当其位。褊浅之识隳惰之流。朝入禅门夕
弘其术。相与传说谓各穷源。神道冥昧孰
明通塞。是知。虑之所及。智之所图。无非
妄境惑心。斯是不能返照。其识浪执境缘
心。静波惊多生定障。即谓功用定力所知。
外彰其说逞慢[示*呈]惑。此则未闲治障。我
倒常行。他力所持宗为正业。真妄相迷卒
难通晓。若知惟心妄境不结。返执前境
非心所行。如此胥徒安可论道。有陈智璀。
师仰慧思。思寔深解玄微。行德难测。璀亦
颇怀亲定。声闻于天。致使陈氏帝宗咸承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7a 页 T50-0597.png
归戒。图像荣供逸听南都。然而得在开弘
失在对治。宗仰之最世莫有加。会谒衡岳
方陈过隙。未及断除遂终身世。隋祖创业
偏宗定门。下诏述之。具广如传。京邑西南
置禅定寺。四海徵引百司供给。来仪名德咸
悉暮年。有终世者无非坐化。具以闻奏。帝
倍归依二世缵历。又同置寺。初虽诏募。终
杂讲徒。故无取矣。当朝智顗。亦时禅望。锋
辩所指靡不倒戈。师匠天庭荣冠朝列。
不可轻矣。至如慧越之捋虎须。道舜之
观牛影。智通之感奇相。僧定之制强贼。节
操如铁石。志概等云霄。备彰后传。略为尽
美。又如慧瓒禅主。嘉尚头陀行化晋赵。门
庭拥盛。威仪所拟无越律宗。神解所通法
依为诣。故得理事符允有契常规。道有
窊隆固为时丧。致延帝里没齿亡归。顷
有志超即承瓒胤。匡赞之德乃跨先摸。弘
训之规有沦其绪。故使超亡其风颓矣。观
夫慧定两级各程其器。皆同佛日无与抗
衡。然于祥瑞重沓预觌未然。即世恬愉天仙
叶卫诚。归定学盖难夺矣。顷世定士多削
义门。随闻道。听即而依学。未曾思择扈背
了经。每缘极旨多亏声望。吐言来诮往往
繁焉。或复耽著世定谓习真空。诵念西方
志图灭惑。肩颈挂珠。乱搯而称禅数。纳衣
乞食。综计以为心道。又有倚托堂殿绕旋
竭诚。邪仰安形苟存曲计。执以为是馀
学并非。冰想铿然我倒谁识。斯并戒见二取
正使现行。封附不除用增愚鲁。向若才割
失在对治。宗仰之最世莫有加。会谒衡岳
方陈过隙。未及断除遂终身世。隋祖创业
偏宗定门。下诏述之。具广如传。京邑西南
置禅定寺。四海徵引百司供给。来仪名德咸
悉暮年。有终世者无非坐化。具以闻奏。帝
倍归依二世缵历。又同置寺。初虽诏募。终
杂讲徒。故无取矣。当朝智顗。亦时禅望。锋
辩所指靡不倒戈。师匠天庭荣冠朝列。
不可轻矣。至如慧越之捋虎须。道舜之
观牛影。智通之感奇相。僧定之制强贼。节
操如铁石。志概等云霄。备彰后传。略为尽
美。又如慧瓒禅主。嘉尚头陀行化晋赵。门
庭拥盛。威仪所拟无越律宗。神解所通法
依为诣。故得理事符允有契常规。道有
窊隆固为时丧。致延帝里没齿亡归。顷
有志超即承瓒胤。匡赞之德乃跨先摸。弘
训之规有沦其绪。故使超亡其风颓矣。观
夫慧定两级各程其器。皆同佛日无与抗
衡。然于祥瑞重沓预觌未然。即世恬愉天仙
叶卫诚。归定学盖难夺矣。顷世定士多削
义门。随闻道。听即而依学。未曾思择扈背
了经。每缘极旨多亏声望。吐言来诮往往
繁焉。或复耽著世定谓习真空。诵念西方
志图灭惑。肩颈挂珠。乱搯而称禅数。纳衣
乞食。综计以为心道。又有倚托堂殿绕旋
竭诚。邪仰安形苟存曲计。执以为是馀
学并非。冰想铿然我倒谁识。斯并戒见二取
正使现行。封附不除用增愚鲁。向若才割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7b 页 T50-0597.png
世网始预法门。博听论经明闲慧戒。然后
归神摄虑。凭准圣言动则随戒策修静则
不忘前智。固当人法两镜真俗四依。达智
未知宁存妄识。如斯习定非智不禅则衡
岭台崖扇其风也复有相迷同好聚结山
门。持犯蒙然动挂形网。运斤运刃无避
种生。炊爨饮啖宁惭宿触或有立性刚猛
志尚下流善友莫寻正经罕读。瞥闻一句
即谓司南唱言五住久倾十地将满。法性
早见佛智已明。此并约境住心妄言澄静。
还缘心住附相转心。不觉心移故怀虚
托。生心念净岂得会真。故经陈心相飘鼓
不停。蛇舌灯焰住山流水。念念生灭变变常
新。不识乱念翻怀见网。相命禅宗未闲禅
字。如斯般辈其量甚多。致使讲徒例轻
此类。故世谚曰。无知之叟。义指禅师。乱识
之夫。共归明德。返迷皆有大照随妄普翳
真科。不思此言互谈名实。考夫定慧之务。
谅在观门。诸论所陈良为明證。通斯致也。
则离乱定学之功。见惑慧明之业。若双轮之
远涉。等真俗之同游。所以思远振于清风。
稠实标于华望。贻厥后寄其源可寻。斯并
古人之所同录。岂虚也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终五
归神摄虑。凭准圣言动则随戒策修静则
不忘前智。固当人法两镜真俗四依。达智
未知宁存妄识。如斯习定非智不禅则衡
岭台崖扇其风也复有相迷同好聚结山
门。持犯蒙然动挂形网。运斤运刃无避
种生。炊爨饮啖宁惭宿触或有立性刚猛
志尚下流善友莫寻正经罕读。瞥闻一句
即谓司南唱言五住久倾十地将满。法性
早见佛智已明。此并约境住心妄言澄静。
还缘心住附相转心。不觉心移故怀虚
托。生心念净岂得会真。故经陈心相飘鼓
不停。蛇舌灯焰住山流水。念念生灭变变常
新。不识乱念翻怀见网。相命禅宗未闲禅
字。如斯般辈其量甚多。致使讲徒例轻
此类。故世谚曰。无知之叟。义指禅师。乱识
之夫。共归明德。返迷皆有大照随妄普翳
真科。不思此言互谈名实。考夫定慧之务。
谅在观门。诸论所陈良为明證。通斯致也。
则离乱定学之功。见惑慧明之业。若双轮之
远涉。等真俗之同游。所以思远振于清风。
稠实标于华望。贻厥后寄其源可寻。斯并
古人之所同录。岂虚也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终五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7c 页 T50-0597.png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唐释道宣撰
* 习禅六(本传十三人 附见一人)
唐邓州宁国寺释惠祥传一
京师大庄严寺释昙伦传二
蒲州仁寿寺释普明传三
蒲州柏梯寺释昙献传四
秦州永宁寺释无碍传五
江州东林寺释道暀传六
荆州四层寺释法显传七
荆州神山寺释玄爽传八(惠普)
蒲州救苦寺释惠仙传九
益州净惠寺释惠宽传十
卫州霖落泉释僧伦传十一
京师西明寺释静之传十二
丹阳沙门释智岩传十三
释惠祥。姓周。十五出家。头陀乞食。默自禅
诵。不与众同。人不知其道观浅深。而高其
远度。听三论闻提婆护法之功莫辞开腹
之患。有心慕焉。游诸法肆。见威仪不整者。
谓人曰。祥受戒后。住持此寺令入律行。年
十九染患三月。救疗无徵。夜中宴坐叹曰。
大丈夫本欲以身从道于末法中摧伏非
法。如何此志未从为病所困。将晓有一人
长丈馀。谓曰。但诵涅槃无愁不差。至旦即
诵三日便瘳。当年诵通卒其所望。进具听
律镜其文理。住宁国寺。常讲四分及涅槃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8a 页 T50-0598.png
经。所以护法维持不惜身命。诸有亏违望
风整肃大业末。夏中因食。口中得舍利。不
辩弃地。辄还在口。如是数四。疑是真身。砧
槌不碎。遂声钟告众。白黑咸集。祥涕泣焚
香愿降威力。须臾放五色光。异香遍郭众
睹希有。屠猎改业乃使市无肉肆。因与四
众起浮图。九级高百馀尺。今见在。然其
所食日止一餐。不问多少顿受不益。体貌
肥白。可长八尺有馀。行路不识莫不怪仰。
刺史李升明至寺。怪异谓群官曰。此道人
肤容若此。日可应啖一羊。语讫觉手足不
随。乘马失御。诸官以实告之。便悔谢还复。
大使权茂行至邓州。又怪。升明曰。此大德
非凡。具说往缘。茂不信。请将七日试以粗
食。而肤色更悦。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将
终手执经胡跪谓弟子曰。吾今逝矣。汝好
住持无令绝灭。又感异香盈郭。以大业末
年八月卒。春秋七十。气命虽绝而胡跪执
经如初。远近奔赴。见其卓然无不叹讶。
释昙伦。姓孙氏。汴州浚仪人。十三出家住
修福寺依端禅师。然端学次第观。便诫伦
曰。汝系心鼻端。可得静也。伦曰。若见有心
可系鼻端。本来不见心相。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嗟其近学如何远悟。故在众末
礼悔之时随即入定。大众弹指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未至中路卓然入定。持钵不
倾。师大深赏。异时告曰。令汝学坐先净昏
情犹如剥葱。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净。伦
曰。若见有葱可有剥削。本来无葱何所剥
风整肃大业末。夏中因食。口中得舍利。不
辩弃地。辄还在口。如是数四。疑是真身。砧
槌不碎。遂声钟告众。白黑咸集。祥涕泣焚
香愿降威力。须臾放五色光。异香遍郭众
睹希有。屠猎改业乃使市无肉肆。因与四
众起浮图。九级高百馀尺。今见在。然其
所食日止一餐。不问多少顿受不益。体貌
肥白。可长八尺有馀。行路不识莫不怪仰。
刺史李升明至寺。怪异谓群官曰。此道人
肤容若此。日可应啖一羊。语讫觉手足不
随。乘马失御。诸官以实告之。便悔谢还复。
大使权茂行至邓州。又怪。升明曰。此大德
非凡。具说往缘。茂不信。请将七日试以粗
食。而肤色更悦。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将
终手执经胡跪谓弟子曰。吾今逝矣。汝好
住持无令绝灭。又感异香盈郭。以大业末
年八月卒。春秋七十。气命虽绝而胡跪执
经如初。远近奔赴。见其卓然无不叹讶。
释昙伦。姓孙氏。汴州浚仪人。十三出家住
修福寺依端禅师。然端学次第观。便诫伦
曰。汝系心鼻端。可得静也。伦曰。若见有心
可系鼻端。本来不见心相。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嗟其近学如何远悟。故在众末
礼悔之时随即入定。大众弹指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未至中路卓然入定。持钵不
倾。师大深赏。异时告曰。令汝学坐先净昏
情犹如剥葱。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净。伦
曰。若见有葱可有剥削。本来无葱何所剥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8b 页 T50-0598.png
也。师曰。此大根大茎非吾所及。不敢役使。
进具已后读经礼佛都所不为。但闭房不
出。行住坐卧唯离念心以终其志。次知直
岁。守护僧物约勒家人曰。犬有别食莫与
僧粥。家人以为常事。不用伦言。犬乃于前
呕出僧粥。伦默不及之。后又语令莫以僧
粥与犬。家人还妄答云。不与。群犬相将于
僧前吐出粥以示之。于时道俗咸伏其敬
慎。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随言即遣无
所挂碍。仁寿二年献后亡背。兴造禅室召
而处之。还即掩关依旧习业。时人目之为
卧伦也有兴善粲法师者。三国论首无学。
不长。怪伦卧禅言问清远。遂入房与语探
究是非。伦笑曰。随意相审遂三日三夕法
乐不眠。伦述般若无底空华焰水无依无
主不立正邪本性清净。粲乃投地敬之赞
叹。心路无滞。不思议乃如此也。伦在京师。
道俗请者相续。而机缘不一悟迷亦多。虽
善巧方便令其醒悟。然各自执见见我为
是。故此妙理罕得广流。有玄琬律师静琳
法师。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如此众
矣如鱼子焉武德末年疾甚。于庄严寺傍
看寂然。有问往生何处。答无尽世界。又便
寂然。僧伽以手寻其冷触。私报人曰。冷触
到膝四大分离亦应生苦。伦曰。此苦亦空。
问曰。舍报云何。报曰。我主四大斗在已到
屈膝死后籧篨裹弃之莫作馀事。又曰。打
五更钟未。报曰未少时维那打钟。看之已
绝。年八十馀矣。诸门学等依言送于南山。
进具已后读经礼佛都所不为。但闭房不
出。行住坐卧唯离念心以终其志。次知直
岁。守护僧物约勒家人曰。犬有别食莫与
僧粥。家人以为常事。不用伦言。犬乃于前
呕出僧粥。伦默不及之。后又语令莫以僧
粥与犬。家人还妄答云。不与。群犬相将于
僧前吐出粥以示之。于时道俗咸伏其敬
慎。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随言即遣无
所挂碍。仁寿二年献后亡背。兴造禅室召
而处之。还即掩关依旧习业。时人目之为
卧伦也有兴善粲法师者。三国论首无学。
不长。怪伦卧禅言问清远。遂入房与语探
究是非。伦笑曰。随意相审遂三日三夕法
乐不眠。伦述般若无底空华焰水无依无
主不立正邪本性清净。粲乃投地敬之赞
叹。心路无滞。不思议乃如此也。伦在京师。
道俗请者相续。而机缘不一悟迷亦多。虽
善巧方便令其醒悟。然各自执见见我为
是。故此妙理罕得广流。有玄琬律师静琳
法师。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如此众
矣如鱼子焉武德末年疾甚。于庄严寺傍
看寂然。有问往生何处。答无尽世界。又便
寂然。僧伽以手寻其冷触。私报人曰。冷触
到膝四大分离亦应生苦。伦曰。此苦亦空。
问曰。舍报云何。报曰。我主四大斗在已到
屈膝死后籧篨裹弃之莫作馀事。又曰。打
五更钟未。报曰未少时维那打钟。看之已
绝。年八十馀矣。诸门学等依言送于南山。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8c 页 T50-0598.png
露骸散于中野。有鲍居士者名慈氏。弱年
背俗爱乐禅观。生不妻娶形无饰华。亲承
德音调心养气守闲抱。素承伦馀业五十
馀。年七十五矣。
释普明。姓卫氏。蒲州安邑人。十三出家。事
外兄道逊法师。逊道会晋川。备如别传。又
以明付廷兴寺沙门童真为弟子。明抗志
住持以大法为己任。性聪敏解冠侪流。讲
听相仍无法不学。周游肆席曾无住房。固
使勤而有功。经论满抱。十八讲胜鬘起信
夙素听之知成大器。进具已后专师涅槃
四分摄论。年二十四讲涅槃。三十解摄论。
凡所造言宾主兼善。使夫妙义积散。出言
传旨声流远近。大业六年。召入大禅定道
场。止十八夏。名预上班。学功所位。四事既
备不阙二严。武德元年。桑梓倾音欣其道
洽。以事闻上。有旨令住蒲州仁寿寺。镇长
弘道无憩寒暄。昼谈夜坐语默依教。心神
爽迅应对云雨。曾未闻经一披若诵。斯则
宿习博闻故能若此。不可比拟也。日常自
励戒本一遍般若金刚二十遍。六时礼忏
所有善根回向净土。至终常尔。凡造刻檀
像数十龛。写金刚般若千馀部。请他转五
千馀遍。讲涅槃八十馀遍。摄论胜鬘诸经
论等。遍数难纪。以年月终于住寺。春秋八
十有六。有弟子义淹。戒洁清严见知可领。
乃迁葬蒲坂东原。凿穴处之。树碑其侧。
释昙献。姓张。京兆始平人。少事昌律师。昌
虞乡贾氏。净行无玷精诚有闻。股肱之地
背俗爱乐禅观。生不妻娶形无饰华。亲承
德音调心养气守闲抱。素承伦馀业五十
馀。年七十五矣。
释普明。姓卫氏。蒲州安邑人。十三出家。事
外兄道逊法师。逊道会晋川。备如别传。又
以明付廷兴寺沙门童真为弟子。明抗志
住持以大法为己任。性聪敏解冠侪流。讲
听相仍无法不学。周游肆席曾无住房。固
使勤而有功。经论满抱。十八讲胜鬘起信
夙素听之知成大器。进具已后专师涅槃
四分摄论。年二十四讲涅槃。三十解摄论。
凡所造言宾主兼善。使夫妙义积散。出言
传旨声流远近。大业六年。召入大禅定道
场。止十八夏。名预上班。学功所位。四事既
备不阙二严。武德元年。桑梓倾音欣其道
洽。以事闻上。有旨令住蒲州仁寿寺。镇长
弘道无憩寒暄。昼谈夜坐语默依教。心神
爽迅应对云雨。曾未闻经一披若诵。斯则
宿习博闻故能若此。不可比拟也。日常自
励戒本一遍般若金刚二十遍。六时礼忏
所有善根回向净土。至终常尔。凡造刻檀
像数十龛。写金刚般若千馀部。请他转五
千馀遍。讲涅槃八十馀遍。摄论胜鬘诸经
论等。遍数难纪。以年月终于住寺。春秋八
十有六。有弟子义淹。戒洁清严见知可领。
乃迁葬蒲坂东原。凿穴处之。树碑其侧。
释昙献。姓张。京兆始平人。少事昌律师。昌
虞乡贾氏。净行无玷精诚有闻。股肱之地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9a 页 T50-0599.png
咸所宗仰。所居谷口素有伽蓝。因此谷名
遂题寺目为静林寺也。昌师摄念经行常
志斯所。周武道丧隳坏仁祠。昌与俗推移
而律仪无缺。随文御宇重启法筵。百二十
僧释门创首。昌膺此选也。仍僧别度侍者
一人。献预其位。住大兴善。昌后言归故里。
悲瘗灵仪。掘出庄严。一佛兴世。博修院宇
延缉殿堂。缁素翘诚始欣有奉。彫造未毕
而昌迁逝。族人百数仰慨尊容。以为法仪
虽殁神足犹在。祈请续功便从来意。遂移
仁寿而经营之。故得栋宇高华不日而就。
两寺围绕四部归依。州司以静林仁寿已
偃慈风。柏梯净土未沾甘露。遂屈知柏梯
寺任。俯从物议。又之斯位。释网斯张万目
咸举。仁洽开务有漏天舟。众侣弘之大小
齐美。以贞观十五年正月微疾。至十五日
旦便曰。须向静林。至卯时乃有非常云雾。
遗形于柏梯山东南山顶。其夜大放光明
形如华盖。四照远近迄于三夕。经旬其尸
为静林寺侧诸信士潜窃神柩寘于静林南
山之顶。柏梯初不知也。于彼山顶两夜续
放神光。始详其故。两处交竞九载于兹。缘
州历县纷黩不息。岂非通幽洞理。致兹灵
感。深慈博惠恋结众情者乎。弟子等勒铭
山阿。敢告惟远。
释无碍。姓陈氏。有晋永嘉。中原丧乱。南移
建业。父旷梁元帝徵蕃学士。以承圣元年
碍生成都。神姿特异知有济器。九岁便能
应对。十岁入学随闻不忘。入长安遇姚秦
遂题寺目为静林寺也。昌师摄念经行常
志斯所。周武道丧隳坏仁祠。昌与俗推移
而律仪无缺。随文御宇重启法筵。百二十
僧释门创首。昌膺此选也。仍僧别度侍者
一人。献预其位。住大兴善。昌后言归故里。
悲瘗灵仪。掘出庄严。一佛兴世。博修院宇
延缉殿堂。缁素翘诚始欣有奉。彫造未毕
而昌迁逝。族人百数仰慨尊容。以为法仪
虽殁神足犹在。祈请续功便从来意。遂移
仁寿而经营之。故得栋宇高华不日而就。
两寺围绕四部归依。州司以静林仁寿已
偃慈风。柏梯净土未沾甘露。遂屈知柏梯
寺任。俯从物议。又之斯位。释网斯张万目
咸举。仁洽开务有漏天舟。众侣弘之大小
齐美。以贞观十五年正月微疾。至十五日
旦便曰。须向静林。至卯时乃有非常云雾。
遗形于柏梯山东南山顶。其夜大放光明
形如华盖。四照远近迄于三夕。经旬其尸
为静林寺侧诸信士潜窃神柩寘于静林南
山之顶。柏梯初不知也。于彼山顶两夜续
放神光。始详其故。两处交竞九载于兹。缘
州历县纷黩不息。岂非通幽洞理。致兹灵
感。深慈博惠恋结众情者乎。弟子等勒铭
山阿。敢告惟远。
释无碍。姓陈氏。有晋永嘉。中原丧乱。南移
建业。父旷梁元帝徵蕃学士。以承圣元年
碍生成都。神姿特异知有济器。九岁便能
应对。十岁入学随闻不忘。入长安遇姚秦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9b 页 T50-0599.png
道安法师。安与语怪其意致。劝令出家。
即依言欣喜。令诵太子瑞应经。思寻圣迹
哀泣无已。天和三年。周武皇后入朝。投名
出家先蒙得度。虽有弱冠戒操逾严。建德
三年。法门大坏随缘陆沈。乃值泥涂情逾
冰王。开皇开法即预搜扬。便住永宁。于齐
大德超法师所听智度论。一闻教义神思
豁然。财食顿清形心俱遣。又入长安学十
地阿毗昙等。时休法师于兴善寺命讲大
论。辩析分明义端无拥。然于文句颇滞弘
通。因诵本文获六十卷。因抱心疾奖众斯
睽便还秦陇。开皇十年。总管河间王。特屈
寺任统御遗法。大业二年。召入洛阳。于四
方馆刊定佛法。后还永宁依前纲理。大业
五年。炀帝西征。躬受劳问赐綵二百段。十
三年州破入京住庄严寺。众以素知寺任
识达机缘还欲请之。任非所好。以武德八
年还返故寺。以无相观而自调伏。贞观十
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无疾而终。春秋九十
四。道俗哀恸。若丧厥亲焉。
释道暀。姓周。汝南人。幼而精确。希志尚
闻。古迹胜人心愿齐之。负笈金陵。居高座
寺听阿毗昙心妙达关键。非其好也。钦匡
山遗轨每逸言前。隋开皇十二年。依大将
军周罗侯。远届庐岳止东林精舍。心愿匿
迹无事音尘。山寺法拥劝引非一。遂不拒
命弘道度人。修建僧坊四时无绝。隋季寇
扰华戎荐臻。奖抚门徒如初不替。贞观二
年九月。身示有疾。曾未浃旬。忽有大星天
即依言欣喜。令诵太子瑞应经。思寻圣迹
哀泣无已。天和三年。周武皇后入朝。投名
出家先蒙得度。虽有弱冠戒操逾严。建德
三年。法门大坏随缘陆沈。乃值泥涂情逾
冰王。开皇开法即预搜扬。便住永宁。于齐
大德超法师所听智度论。一闻教义神思
豁然。财食顿清形心俱遣。又入长安学十
地阿毗昙等。时休法师于兴善寺命讲大
论。辩析分明义端无拥。然于文句颇滞弘
通。因诵本文获六十卷。因抱心疾奖众斯
睽便还秦陇。开皇十年。总管河间王。特屈
寺任统御遗法。大业二年。召入洛阳。于四
方馆刊定佛法。后还永宁依前纲理。大业
五年。炀帝西征。躬受劳问赐綵二百段。十
三年州破入京住庄严寺。众以素知寺任
识达机缘还欲请之。任非所好。以武德八
年还返故寺。以无相观而自调伏。贞观十
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无疾而终。春秋九十
四。道俗哀恸。若丧厥亲焉。
释道暀。姓周。汝南人。幼而精确。希志尚
闻。古迹胜人心愿齐之。负笈金陵。居高座
寺听阿毗昙心妙达关键。非其好也。钦匡
山遗轨每逸言前。隋开皇十二年。依大将
军周罗侯。远届庐岳止东林精舍。心愿匿
迹无事音尘。山寺法拥劝引非一。遂不拒
命弘道度人。修建僧坊四时无绝。隋季寇
扰华戎荐臻。奖抚门徒如初不替。贞观二
年九月。身示有疾。曾未浃旬。忽有大星天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599c 页 T50-0599.png
堕正在西阁大水池中。照朗山谷逾千炬
火。二十三日。僧正中食谓弟子曰。僧食讫
未。答曰未竟。又曰。且唤上座来。依言既
至。委以后事跏坐而卒。诸殿阁门一时自
开。异香满寺七日便歇。年八十二矣释法
显。姓丁氏。南郡江陵人。十二出家。四层寺
宝冥法师服勤累戴咨询经旨。有闻欲界
乱地素非道缘。既已生中如何解网。冥曰。
众生并有初地味禅。时来则发。虽藏心种
历劫不亡。有顗禅师者。荆楚禅宗。可往师
学。会顗隋炀徵下回返上流。于四层寺大
开禅府。徒侣四百蔚尔成林。遂依座筵闻
所未悟。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踪。霜钟暂扣
已传秋驾。顗师去后。更求明智成彦习皓
等诸师。皆升堂睹奥。尽斲磨之思。及将冠
具归依皓师。诲以出要之方。示以降心之
术。因而返谷静处闲居。二翼之外一无受
畜。属炎灵标季荐罗戎火。馁残相望众侣
波奔。显独守大殿确乎卓尔。旦资蔬水中
后绝浆。贼每搜求莫之能获。自非久入慈
室已抽毒箭。焉能忍兹疲苦。漏此凶威。自
尔宴坐道安梅梁殿中三十馀载。贞观之
末乃出别房斯则追善吉之息嫌。蹈空生
之秘行也。此堂有弥勒像。并光趺高四十
尺。八部围绕。弥天之所造也。其宝冠华帐
供具经台。并显所营。堂中五灯昼夜不绝。
忽一灯独炽焰高丈馀。又一夜著五色衣
人。持一金瓶来奉。又梦见一僧威容出类。
曰可往蕲州见信禅师。依言即往双峰更
火。二十三日。僧正中食谓弟子曰。僧食讫
未。答曰未竟。又曰。且唤上座来。依言既
至。委以后事跏坐而卒。诸殿阁门一时自
开。异香满寺七日便歇。年八十二矣释法
显。姓丁氏。南郡江陵人。十二出家。四层寺
宝冥法师服勤累戴咨询经旨。有闻欲界
乱地素非道缘。既已生中如何解网。冥曰。
众生并有初地味禅。时来则发。虽藏心种
历劫不亡。有顗禅师者。荆楚禅宗。可往师
学。会顗隋炀徵下回返上流。于四层寺大
开禅府。徒侣四百蔚尔成林。遂依座筵闻
所未悟。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踪。霜钟暂扣
已传秋驾。顗师去后。更求明智成彦习皓
等诸师。皆升堂睹奥。尽斲磨之思。及将冠
具归依皓师。诲以出要之方。示以降心之
术。因而返谷静处闲居。二翼之外一无受
畜。属炎灵标季荐罗戎火。馁残相望众侣
波奔。显独守大殿确乎卓尔。旦资蔬水中
后绝浆。贼每搜求莫之能获。自非久入慈
室已抽毒箭。焉能忍兹疲苦。漏此凶威。自
尔宴坐道安梅梁殿中三十馀载。贞观之
末乃出别房斯则追善吉之息嫌。蹈空生
之秘行也。此堂有弥勒像。并光趺高四十
尺。八部围绕。弥天之所造也。其宝冠华帐
供具经台。并显所营。堂中五灯昼夜不绝。
忽一灯独炽焰高丈馀。又一夜著五色衣
人。持一金瓶来奉。又梦见一僧威容出类。
曰可往蕲州见信禅师。依言即往双峰更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0a 页 T50-0600.png
清定水矣。而一生染疾并信往业。受而不
治。衣食节量柔顺强识。所住之寺。五十馀
年。足不出户。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梦身
坐宝殿授四众戒。因觉渐疾。至四年正月
十一日午时迁化。时年七十有七。显以昨
日申时自能起止神彩了亮。踞禅床盥浴
剃发。就床跏坐俨然便绝。其月十七日葬
于大明寺之北原。未终之前。门人见室西
壁大开白光遍满。夜有白云亘屋南北。二
道堂中佛事并摇动。明日方绝。自终及葬
嶷然匡坐。合境道俗奔凑凄零。荆州都督
纪王。夙传归戒钦仰清晖。命右记室郭瑜。
铭之于彼。
释玄爽。姓刘。南阳人。早修聪行见称乡邑。
弱冠成婚。妻少而美。然爽贞诚清拔志高
蹈。视如革囊。情逾厌离。既无所偶弃而入
道。游习肆道有空俱涉。末听龙泉寺璇法
师。欣然自得。覃思远诣颇震时誉。又往蕲
州信禅师所。伏开请道亟发幽微。后返本
乡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时本邑
沙门蔼明棱法等。并禅府名宗。往结投分。
以永徽三年十月九日。迁神山谷。时襄部
法门寺沙门惠普者。亦汉阴之僧杰也。研
精律藏二十馀年。依而振绩风霜屡结。七
众齐肃属城挹归。晚专入定门廓销事恼。
纪王作镇。将修追圣废寺纲总须人。众举
于普。王深赏会。又楚俗信巫杀为淫祀。普
因孚化比屋崇仁。又修明因道场凡三十
所。皆尽轮奂之工。仍彫金碧之饰。以显庆
治。衣食节量柔顺强识。所住之寺。五十馀
年。足不出户。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梦身
坐宝殿授四众戒。因觉渐疾。至四年正月
十一日午时迁化。时年七十有七。显以昨
日申时自能起止神彩了亮。踞禅床盥浴
剃发。就床跏坐俨然便绝。其月十七日葬
于大明寺之北原。未终之前。门人见室西
壁大开白光遍满。夜有白云亘屋南北。二
道堂中佛事并摇动。明日方绝。自终及葬
嶷然匡坐。合境道俗奔凑凄零。荆州都督
纪王。夙传归戒钦仰清晖。命右记室郭瑜。
铭之于彼。
释玄爽。姓刘。南阳人。早修聪行见称乡邑。
弱冠成婚。妻少而美。然爽贞诚清拔志高
蹈。视如革囊。情逾厌离。既无所偶弃而入
道。游习肆道有空俱涉。末听龙泉寺璇法
师。欣然自得。覃思远诣颇震时誉。又往蕲
州信禅师所。伏开请道亟发幽微。后返本
乡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时本邑
沙门蔼明棱法等。并禅府名宗。往结投分。
以永徽三年十月九日。迁神山谷。时襄部
法门寺沙门惠普者。亦汉阴之僧杰也。研
精律藏二十馀年。依而振绩风霜屡结。七
众齐肃属城挹归。晚专入定门廓销事恼。
纪王作镇。将修追圣废寺纲总须人。众举
于普。王深赏会。又楚俗信巫杀为淫祀。普
因孚化比屋崇仁。又修明因道场凡三十
所。皆尽轮奂之工。仍彫金碧之饰。以显庆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0b 页 T50-0600.png
三年终于本寺。春秋八十。
释惠仙。姓赵。河东蒲坂人。幼怀出俗。缘故
淹留。年登不惑方果前愿。既出家后随方
问津。虽多涉猎。然以华严涅槃二部。为始
卒之极教也。迄于暮齿耽味逾深。谓人曰。
斯之二宝全如意珠。无忽忘而暂舍也。所
以执卷自随有若双翼。或有言晤披而广
之。住处冲要九衢都会。百疾相投万祸凭
救。而仙慈善根力无假多方。但令念佛无
往不济。由是蒙祐遐迩倾心。寺有大像制
过十丈。年载既久埃尘是生。栋宇颓落珠
玑披散。遂控告士俗更缔构之。虽淹星律
大造云就。尔后年渐迟暮。梦僧告曰。卿次
冬间必当迁化。可早运行应得延期。便如
常业不以为虑。至九月中微觉不愈。知终
在近。告侍人曰。吾出家有年。屡受菩萨戒。
今者更欲受之。召诸大德并不赴命。乃曰。
大德但自调耳。何名度人。又曰。但取戒本
读诵讫。自庆潜然而止。入夜有异天仙星
布前后。高谈广述乍隐乍显。合寺闻见。或
见佛像来入房者。日次将午。忽起坐合掌
召众人曰。大限虽多小期一念。并好住。愿
与诸众为历劫因缘。遂卧气绝。年七十五。
即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也。道俗哀之
云布原野。寺有亘禅师。颖脱当时有声京
洛。行弥勒愿生在四天。睹仙行业感徵。告
众曰。必见慈氏矣。若乖斯者。何能祯应若
是乎。
释惠宽。姓杨氏。益州绵竹孝水人父名玮。
释惠仙。姓赵。河东蒲坂人。幼怀出俗。缘故
淹留。年登不惑方果前愿。既出家后随方
问津。虽多涉猎。然以华严涅槃二部。为始
卒之极教也。迄于暮齿耽味逾深。谓人曰。
斯之二宝全如意珠。无忽忘而暂舍也。所
以执卷自随有若双翼。或有言晤披而广
之。住处冲要九衢都会。百疾相投万祸凭
救。而仙慈善根力无假多方。但令念佛无
往不济。由是蒙祐遐迩倾心。寺有大像制
过十丈。年载既久埃尘是生。栋宇颓落珠
玑披散。遂控告士俗更缔构之。虽淹星律
大造云就。尔后年渐迟暮。梦僧告曰。卿次
冬间必当迁化。可早运行应得延期。便如
常业不以为虑。至九月中微觉不愈。知终
在近。告侍人曰。吾出家有年。屡受菩萨戒。
今者更欲受之。召诸大德并不赴命。乃曰。
大德但自调耳。何名度人。又曰。但取戒本
读诵讫。自庆潜然而止。入夜有异天仙星
布前后。高谈广述乍隐乍显。合寺闻见。或
见佛像来入房者。日次将午。忽起坐合掌
召众人曰。大限虽多小期一念。并好住。愿
与诸众为历劫因缘。遂卧气绝。年七十五。
即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也。道俗哀之
云布原野。寺有亘禅师。颖脱当时有声京
洛。行弥勒愿生在四天。睹仙行业感徵。告
众曰。必见慈氏矣。若乖斯者。何能祯应若
是乎。
释惠宽。姓杨氏。益州绵竹孝水人父名玮。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0c 页 T50-0600.png
元是三洞先生五经博士。崇信道法无敦
释教。所以绵梓益三州诸俗。每岁率送租
米投于玮。令保一年安吉。皆与章符而去。
而车马拥门如市。初时玮妻怀孕。心性改
异辛鯹恶厌。乃生一女名为信相。性好閒
静无缘嗜欲。后又怀妊。身极安隐恒有异
相。及其生也母都不觉。忽然自出都无恶
露。然有异香。又不啼叫。乃至有识未曾粪
秽淋席。父母抱持方乃便利。即宽身也。而
臂垂过膝。性恒香洁不近腥臊。年五六岁
与姊信相于静处坐禅。二亲怪问。答曰。佛
来为说般若圣智界入等法门。共姊评论
法相。父是异道不解其言。附口录得二百
馀纸。有龙怀寺会师。闻有奇相至其所父
以示之。会曰。并合佛经无所参错。有异禅
师不知何来。于净慧寺入火光三昧。召彼
女来。及至不入。云是火聚。禅师曰。何不以
水灭之。女即作水观。灭火而入。禅师验知
深入诸定。劝令出家。父母受娉。及婿家不
许。诸道俗官人为出财赎之。因有度次姊
与宽身俱时出家。时随蜀王秀在益。请入
城内。妃为造精舍。镇恒供养。尝出于路。人
有疑者。尼召来曰。莫于三宝所生异心。自
受罪苦。彼人悔过。有造功德须物者。烧香
祈请掘地获金无不充足。斯事非一。至于
食饮欲食便食。不食乃经岁序。时人目之
圣尼。即今本寺犹号圣尼寺也。宽年十三
常乐独坐。面无怒相言常谦下。依空慧寺
胤禅师龙怀寺会阇梨所。随闻经律。一览
释教。所以绵梓益三州诸俗。每岁率送租
米投于玮。令保一年安吉。皆与章符而去。
而车马拥门如市。初时玮妻怀孕。心性改
异辛鯹恶厌。乃生一女名为信相。性好閒
静无缘嗜欲。后又怀妊。身极安隐恒有异
相。及其生也母都不觉。忽然自出都无恶
露。然有异香。又不啼叫。乃至有识未曾粪
秽淋席。父母抱持方乃便利。即宽身也。而
臂垂过膝。性恒香洁不近腥臊。年五六岁
与姊信相于静处坐禅。二亲怪问。答曰。佛
来为说般若圣智界入等法门。共姊评论
法相。父是异道不解其言。附口录得二百
馀纸。有龙怀寺会师。闻有奇相至其所父
以示之。会曰。并合佛经无所参错。有异禅
师不知何来。于净慧寺入火光三昧。召彼
女来。及至不入。云是火聚。禅师曰。何不以
水灭之。女即作水观。灭火而入。禅师验知
深入诸定。劝令出家。父母受娉。及婿家不
许。诸道俗官人为出财赎之。因有度次姊
与宽身俱时出家。时随蜀王秀在益。请入
城内。妃为造精舍。镇恒供养。尝出于路。人
有疑者。尼召来曰。莫于三宝所生异心。自
受罪苦。彼人悔过。有造功德须物者。烧香
祈请掘地获金无不充足。斯事非一。至于
食饮欲食便食。不食乃经岁序。时人目之
圣尼。即今本寺犹号圣尼寺也。宽年十三
常乐独坐。面无怒相言常谦下。依空慧寺
胤禅师龙怀寺会阇梨所。随闻经律。一览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1a 页 T50-0601.png
无遗。未闻之经曾不知义。有难问者皆为
通之。初造龙怀寺。会有徒属二百馀人。并
令在役。唯放于宽。有怨及者。会曰。斯人是
吾本师。何得使作。昔周灭法。依相禅师隐
于南山。及隋兴教辞师还蜀。尝受嘱云。汝
还蜀土大有徒众。有名惠宽。可将摄也。我
忆此事。计师死日当宽受生。无得致怪。自
尔在山依闲业定。年三十还绵竹教化四
远。闻名见形并舍邪归正。其俗信道。父母
皆道归佛。舍宅为寺。于今见在。绵竹诸村
皆为立寺。堂殿院宇百有馀所。修营至今。
年常大斋道俗咸会。正月令节。成都寺七
十县。竞迎供待。有大功德须得经营。但请
宽至施物山积。贞观中有僧名策。持咒有
验。于洛县忽死见阎王。曰比狱中罪人多。
应为诵咒。并请宽师讲地狱经。从此得稣。
经月不作。复更闷绝。阎王大怒。命牛头使
打钟子百下。我令诵咒讲经。为众生故何
不作。策稣已即从洛县往绵竹三十里。未
至疲卧。忽有异旋风。吹起须臾至宽所。正
集转经。告策曰。昨所住处大为劳苦。为众
生者不得辞苦。即令策登坐诵咒。大众
闻皆流汗。宽仍集众讲地狱经。贞观二十
年。绵竹宋尉云。我不信佛。唯信周孔。然我
两度得佛力。一为人在门侧小便。置佛便
止。一为冬月落水。烧木佛自炙。宽闻之致
书晓喻。宋曰。此道人徵异者。当试有灵不。
取书名处用拭大便。当即粪门裂脚起不
得。自唱我死。即召宽来。虽悔过造经像。盈
通之。初造龙怀寺。会有徒属二百馀人。并
令在役。唯放于宽。有怨及者。会曰。斯人是
吾本师。何得使作。昔周灭法。依相禅师隐
于南山。及隋兴教辞师还蜀。尝受嘱云。汝
还蜀土大有徒众。有名惠宽。可将摄也。我
忆此事。计师死日当宽受生。无得致怪。自
尔在山依闲业定。年三十还绵竹教化四
远。闻名见形并舍邪归正。其俗信道。父母
皆道归佛。舍宅为寺。于今见在。绵竹诸村
皆为立寺。堂殿院宇百有馀所。修营至今。
年常大斋道俗咸会。正月令节。成都寺七
十县。竞迎供待。有大功德须得经营。但请
宽至施物山积。贞观中有僧名策。持咒有
验。于洛县忽死见阎王。曰比狱中罪人多。
应为诵咒。并请宽师讲地狱经。从此得稣。
经月不作。复更闷绝。阎王大怒。命牛头使
打钟子百下。我令诵咒讲经。为众生故何
不作。策稣已即从洛县往绵竹三十里。未
至疲卧。忽有异旋风。吹起须臾至宽所。正
集转经。告策曰。昨所住处大为劳苦。为众
生者不得辞苦。即令策登坐诵咒。大众
闻皆流汗。宽仍集众讲地狱经。贞观二十
年。绵竹宋尉云。我不信佛。唯信周孔。然我
两度得佛力。一为人在门侧小便。置佛便
止。一为冬月落水。烧木佛自炙。宽闻之致
书晓喻。宋曰。此道人徵异者。当试有灵不。
取书名处用拭大便。当即粪门裂脚起不
得。自唱我死。即召宽来。虽悔过造经像。盈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1b 页 T50-0601.png
月便卒。什邡县陈家舍邪信佛。以竹园为
寺。宽指授分齐。尔许可为僧院。中间一分
堪立佛堂。即断一竹上竖标云。此分齐处
欲造佛寺。当时生竹自乾。佛堂断竹泉水
上涌。寻掘数尺获大石。石下金瓶舍利七
粒。宽礼拜更请。遂放光乃盛满合。四远又
集寺今见在。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净慧寺。未终一月。有五百
神人长丈馀服天衣。持华香及紫金华台。
从西方来迎。宽辞不堪。发遣令去。又于终
日。放羊从市向房悲数十声。至夜索水沐
浴新衣跏坐执炉已。命打无常钟。声遍郭
闻。合郭咸集。曰阇黎涅槃去。空中哭声。寺
内光明莫测其来。道士等谓言烧守。惊走
来寺。乃知其非。自此入定。气尽乃知永逝。
寺内三桥。一当宽房堂。夜梁折声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咸来恸哭。寺中莲池。池水
忽乾。红莲变白。寺中大豫樟树三四人围。
忽自流血。血流入涧。涧水皆赤。月馀方息。
又十七级塼浮图高数十丈。裂开数寸。又
有双鹅不知何来。向灵鸣叫伏地不去。葬
时随送出郭失之。往无为山。去寺二十里。
黑云团空随行注雨。草木随靡至山方散。
葬后县内道俗。七岁已上著服泣临。如是
三年。尔后至今凡设会家。皆设两座。一拟
圣僧。一拟宽也。今犹获供送本寺。灵相在
山瑞坐如在。自初至今竟无虫血污秽朽
腐之相。斯则岂非不退菩萨身无万户虫
耶不然何以若此。
寺。宽指授分齐。尔许可为僧院。中间一分
堪立佛堂。即断一竹上竖标云。此分齐处
欲造佛寺。当时生竹自乾。佛堂断竹泉水
上涌。寻掘数尺获大石。石下金瓶舍利七
粒。宽礼拜更请。遂放光乃盛满合。四远又
集寺今见在。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净慧寺。未终一月。有五百
神人长丈馀服天衣。持华香及紫金华台。
从西方来迎。宽辞不堪。发遣令去。又于终
日。放羊从市向房悲数十声。至夜索水沐
浴新衣跏坐执炉已。命打无常钟。声遍郭
闻。合郭咸集。曰阇黎涅槃去。空中哭声。寺
内光明莫测其来。道士等谓言烧守。惊走
来寺。乃知其非。自此入定。气尽乃知永逝。
寺内三桥。一当宽房堂。夜梁折声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咸来恸哭。寺中莲池。池水
忽乾。红莲变白。寺中大豫樟树三四人围。
忽自流血。血流入涧。涧水皆赤。月馀方息。
又十七级塼浮图高数十丈。裂开数寸。又
有双鹅不知何来。向灵鸣叫伏地不去。葬
时随送出郭失之。往无为山。去寺二十里。
黑云团空随行注雨。草木随靡至山方散。
葬后县内道俗。七岁已上著服泣临。如是
三年。尔后至今凡设会家。皆设两座。一拟
圣僧。一拟宽也。今犹获供送本寺。灵相在
山瑞坐如在。自初至今竟无虫血污秽朽
腐之相。斯则岂非不退菩萨身无万户虫
耶不然何以若此。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1c 页 T50-0601.png
释僧伦。姓吕氏。卫州汲人。祖宗诸州刺史。
父询隋初穆陵太守。未孕之初二亲对坐。
忽有梵僧秀眉皓首。二侍持幡在其左右。
曰愿为母子。未审如何。即礼拜之挥忽失
所。因尔有娠。四月八日四更后生。还见二
幡翊其左右。兼有异香。产讫不见。五岁已
后迄于终亡。恒自目见白光满屋。齐武平
九年。与父至云门寺僧贤统师珉禅师所
受法出家。时年九岁。二师问其相状。答以
白光流脸二幡夹之。叹曰。子真可度。因而
剃落。周武平齐。时年十六。与贤统等流离
西东。学四念处诵法华经。至开皇初方兴
佛法。云门受具。时年二十三。又于武阳理
律师所听始半夏。见五色光如车轮照伦
心上。众并同见。即于光中礼五十三佛。犹
未灭更礼三十五佛。光乃收隐。又与方愿
二师。入黑山太行诸山。行兰若二十馀年。
大业末。贼徒起。领门人至卫州隆善寺。仍
为伪夏窦建德齐善行等请知僧事。武德
五年。大统天下。入太行抱犊山。教徒学念
处法。由是四方负笈。山路成蹊。贞观四年。
卫州刺史裴万顷。与诸官人请令下山。日
日受戒大有弘利。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
十三日四更。忽告门人。吾夜中于诸法得
解脱。谓成无学。不谓天帝等迎。言已而绝。
将殡于山。而哀恸不止。天极清朗。无云而
降细雨。众咸异焉。时年八十五矣。
释静之。姓赵。雍州高陵人。父母念善绝无
息胤。祈求遍至而无所果。遂念观音旬内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2a 页 T50-0602.png
有娠。能令母氏厌恶欲染辛腥永绝。诞育
之后。年七八岁乐阿弥陀观。依文修学随
位并成。行见美境骨观明净。性乐出家。既
有一子誓而不许。随父任蜀不久崩亡。意
欲为父焚身报德。有一贤人引金刚般若
云。舍身不如持经。乃回心剃剪用伸罔极。
一入法门翘诚逾厉。随听经律而意在定
门。后从江禅师习观。而威容端雅。见者发
心。贞观初。隐益部道江彭门山光化寺。一
十馀载。常坐茅宇不居僧房。四方集者二
百馀人。六时三业不负光景。又别深隐入
灵岩山。大虫为偶无所惊扰。利州道禅师。
素交既久。请入剑阁北穷腹山。徒侣十馀。
赍米四石。恰至夏竟一石未尽。小时鼻患
肉塞。百方无验。有僧令诵般若多心万遍。
恰至五千肉铃便落。行至秦州被毒蛇螫。
苦楚叵言。以观行力便见善境。自然除灭。
后遇疾苦依前得差。乃撰诸家观门以为
一卷。要约精最后学重之。显庆三年。召入
西明。别立禅府。利州本寺。桂树忽凋胡桃
自拔。佛殿无故北面仰地尊仪不损。斯亦
德动幽灵为若此也。以显庆五年春三月
二十七日。右胁而终于西明。春秋五十七
矣。
释智岩。丹阳曲阿人。姓华氏。在童丱日谓
人曰。世间但竞耳目之前。宁知死生之际。
乡里异之。知有远度也。及弱冠。雄威武略
智勇过人。大业季年豺狼竞逐。大将军黄
国公张镇州。揖其声节屈掌军戎。奏策为
之后。年七八岁乐阿弥陀观。依文修学随
位并成。行见美境骨观明净。性乐出家。既
有一子誓而不许。随父任蜀不久崩亡。意
欲为父焚身报德。有一贤人引金刚般若
云。舍身不如持经。乃回心剃剪用伸罔极。
一入法门翘诚逾厉。随听经律而意在定
门。后从江禅师习观。而威容端雅。见者发
心。贞观初。隐益部道江彭门山光化寺。一
十馀载。常坐茅宇不居僧房。四方集者二
百馀人。六时三业不负光景。又别深隐入
灵岩山。大虫为偶无所惊扰。利州道禅师。
素交既久。请入剑阁北穷腹山。徒侣十馀。
赍米四石。恰至夏竟一石未尽。小时鼻患
肉塞。百方无验。有僧令诵般若多心万遍。
恰至五千肉铃便落。行至秦州被毒蛇螫。
苦楚叵言。以观行力便见善境。自然除灭。
后遇疾苦依前得差。乃撰诸家观门以为
一卷。要约精最后学重之。显庆三年。召入
西明。别立禅府。利州本寺。桂树忽凋胡桃
自拔。佛殿无故北面仰地尊仪不损。斯亦
德动幽灵为若此也。以显庆五年春三月
二十七日。右胁而终于西明。春秋五十七
矣。
释智岩。丹阳曲阿人。姓华氏。在童丱日谓
人曰。世间但竞耳目之前。宁知死生之际。
乡里异之。知有远度也。及弱冠。雄威武略
智勇过人。大业季年豺狼竞逐。大将军黄
国公张镇州。揖其声节屈掌军戎。奏策为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2b 页 T50-0602.png
虎贲中郎将。虽身任军帅。而慈弘在虑。每
于弓首挂漉囊。所往之处漉水养虫以为
常事。及伪郑之在东都。黄公龚行征伐相
阵。斗将应募者多。黄公曰。非华郎将无以
御之。伪郑大将人马具全。按辔扬鞭以枪
剟地。厉声曰。若能拔得方共决焉。岩时跨
马徐来。以腋挟枪而去。次岩以枪剟地。彼
摇再三不动。乃下马交刃。遂生擒之。岩反
刀截其颈曰。吾誓不断命。且施君颈。乃放
之。武德四年。从镇州南定淮海。时年四十。
审荣官之若云。遂弃入舒州𡷗公山。从宝
月禅师披缁入道黄公眷恋追徵。答曰。以
身讯道誓至萨云。愿特舍恕无相挠扰。既
山薮幽隐兰若而居。豺虎交横训狎无恐。
忽见异僧身长丈馀。姿容都雅言音清朗。
谓曰。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
不见。蒙此幽属精励晨昏。一切世间如幻
如梦。一时坐定正在谷中。山水暴长形将
欲没。熙怡端坐嶷然便退。猎者问曰。身命
可重何不避耶。答曰。吾本无生安能避死。
猎者悟之。所获并放。故山中飞走依托附
焉。昔同军戎有睦州刺史严撰衢州刺史
张绰丽州刺史闾丘胤威州刺史李询。闻
岩出家在山修道。乃寻之。既瞩山崖竦峻
鸟兽鸣叫。谓岩曰。郎将癫邪。何为住此。答
曰。我癫欲醒君癫正发。何由可救。汝若不
癫。何为追逐声已规度荣位。至于清爽都
不商量。一旦死至荒忙何计。此而不悟非
癫如何。唯佛不痴自除阶渐。贞观十七年。
于弓首挂漉囊。所往之处漉水养虫以为
常事。及伪郑之在东都。黄公龚行征伐相
阵。斗将应募者多。黄公曰。非华郎将无以
御之。伪郑大将人马具全。按辔扬鞭以枪
剟地。厉声曰。若能拔得方共决焉。岩时跨
马徐来。以腋挟枪而去。次岩以枪剟地。彼
摇再三不动。乃下马交刃。遂生擒之。岩反
刀截其颈曰。吾誓不断命。且施君颈。乃放
之。武德四年。从镇州南定淮海。时年四十。
审荣官之若云。遂弃入舒州𡷗公山。从宝
月禅师披缁入道黄公眷恋追徵。答曰。以
身讯道誓至萨云。愿特舍恕无相挠扰。既
山薮幽隐兰若而居。豺虎交横训狎无恐。
忽见异僧身长丈馀。姿容都雅言音清朗。
谓曰。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
不见。蒙此幽属精励晨昏。一切世间如幻
如梦。一时坐定正在谷中。山水暴长形将
欲没。熙怡端坐嶷然便退。猎者问曰。身命
可重何不避耶。答曰。吾本无生安能避死。
猎者悟之。所获并放。故山中飞走依托附
焉。昔同军戎有睦州刺史严撰衢州刺史
张绰丽州刺史闾丘胤威州刺史李询。闻
岩出家在山修道。乃寻之。既瞩山崖竦峻
鸟兽鸣叫。谓岩曰。郎将癫邪。何为住此。答
曰。我癫欲醒君癫正发。何由可救。汝若不
癫。何为追逐声已规度荣位。至于清爽都
不商量。一旦死至荒忙何计。此而不悟非
癫如何。唯佛不痴自除阶渐。贞观十七年。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2c 页 T50-0602.png
还归建业依山结草性度果决。不以形骸
为累。出处随机请法。僧众百有馀人。所在
施化。多以现事责。覈竟之心周通。故俗闻
者毛竖零泪。多在白马寺。后往石头城疠
人坊住。为其说法。吮脓洗濯无所不为。永
徽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终于疠所。颜色不
变伸屈如恒。室有异香经旬。年七十八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唐释道宣撰
* 习禅六之馀(本传七人 附见二人)
唐衡岳沙门释善伏传十四
代州照果寺释解脱传十五(普明僧[夭/明])
润州牛头沙门释法融传十六
卫州霖落泉释惠方传十七
扬州海陵正见寺释法向传十八
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十九
江汉沙门释惠明传二十
释善伏。一名等照。姓蒋。常州义兴人。生即
白首。性知远离。五岁于安国寺兄才法师
边出家。布衣蔬食日诵经卷。目睹七行
一闻不忘。贞观三年。窦刺史闻其聪敏追
充州学。因尔日听俗讲夕思佛义博士责
之。对曰。岂不闻乎。行有馀力所以博观。如
不见信请问前闻。乃试之一无所滞。重为
联类佛教两用疏通。于是学馆倾首。何斯
为累。出处随机请法。僧众百有馀人。所在
施化。多以现事责。覈竟之心周通。故俗闻
者毛竖零泪。多在白马寺。后往石头城疠
人坊住。为其说法。吮脓洗濯无所不为。永
徽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终于疠所。颜色不
变伸屈如恒。室有异香经旬。年七十八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唐释道宣撰
* 习禅六之馀(本传七人 附见二人)
唐衡岳沙门释善伏传十四
代州照果寺释解脱传十五(普明僧[夭/明])
润州牛头沙门释法融传十六
卫州霖落泉释惠方传十七
扬州海陵正见寺释法向传十八
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十九
江汉沙门释惠明传二十
释善伏。一名等照。姓蒋。常州义兴人。生即
白首。性知远离。五岁于安国寺兄才法师
边出家。布衣蔬食日诵经卷。目睹七行
一闻不忘。贞观三年。窦刺史闻其聪敏追
充州学。因尔日听俗讲夕思佛义博士责
之。对曰。岂不闻乎。行有馀力所以博观。如
不见信请问前闻。乃试之一无所滞。重为
联类佛教两用疏通。于是学馆倾首。何斯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3a 页 T50-0603.png
人之若斯也。后逃隐出家。志乐佛法。欲罢
不能。忽逢山水。淹留忘返。斯因宿习非近
学也。至苏州流水寺璧法师所。听四经三
论。又往越州敏法师所。周流经教颇涉幽
求。至天台超禅师所。示以西方净土观行。
因尔广行交桂广循诸州。遇综会诸名僧。
咨疑请决。又上荆襄蕲部。见信禅师。示以
入道方便。又往庐山见远公净土观堂。还
到润州岩禅师所。示以无生观。后共晖才
二师。入桑梓山行慈悲观。又为鬼神受戒
莫啖肉。神又降巫者。令召伏受戒。巫者杀
生祀神。神打之次死。降语曰。吾已于伏阇
梨受戒。誓不食肉。如何为吾杀生。悯尔愚
痴且恕汝命。后更尔者必加至死。自后诸
祀永绝膻腥。常婺州二人。同载绩麻为货
至江神所。一以蔬祭。一欲杀生。而未行。其
麻并湿。前蔬祭麻并乾燥。于是行人忌惮
无敢肉祭。故其授戒功验。人神敬仰。有陵
犯者立见祸害。江淮间屠贩鱼肉。鹅鸭鸡
猪之属。受法开放。市无行肆。官人怪之。有
义兴令。素不信。嫌伏动众将加私度之罪。
伏昆季赂之。其人忽即狗登绳床众蛇恼
患不久除名往常州。筮之。卦云。由犯贤圣
罪不可救。其人得急就伏求免。永徽二年。
被括还家。然志好出俗见家如狱。复往山
居。苦节翘勤人不堪其忧也。众又屯聚。因
为说法赞令行慈。不杀者佛教之都门也。
不能行之。若讲礼而为倨傲耳。又劝行六
道供。以先祖诸亡者无越此途。又曰。山有
不能。忽逢山水。淹留忘返。斯因宿习非近
学也。至苏州流水寺璧法师所。听四经三
论。又往越州敏法师所。周流经教颇涉幽
求。至天台超禅师所。示以西方净土观行。
因尔广行交桂广循诸州。遇综会诸名僧。
咨疑请决。又上荆襄蕲部。见信禅师。示以
入道方便。又往庐山见远公净土观堂。还
到润州岩禅师所。示以无生观。后共晖才
二师。入桑梓山行慈悲观。又为鬼神受戒
莫啖肉。神又降巫者。令召伏受戒。巫者杀
生祀神。神打之次死。降语曰。吾已于伏阇
梨受戒。誓不食肉。如何为吾杀生。悯尔愚
痴且恕汝命。后更尔者必加至死。自后诸
祀永绝膻腥。常婺州二人。同载绩麻为货
至江神所。一以蔬祭。一欲杀生。而未行。其
麻并湿。前蔬祭麻并乾燥。于是行人忌惮
无敢肉祭。故其授戒功验。人神敬仰。有陵
犯者立见祸害。江淮间屠贩鱼肉。鹅鸭鸡
猪之属。受法开放。市无行肆。官人怪之。有
义兴令。素不信。嫌伏动众将加私度之罪。
伏昆季赂之。其人忽即狗登绳床众蛇恼
患不久除名往常州。筮之。卦云。由犯贤圣
罪不可救。其人得急就伏求免。永徽二年。
被括还家。然志好出俗见家如狱。复往山
居。苦节翘勤人不堪其忧也。众又屯聚。因
为说法赞令行慈。不杀者佛教之都门也。
不能行之。若讲礼而为倨傲耳。又劝行六
道供。以先祖诸亡者无越此途。又曰。山有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3b 页 T50-0603.png
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
宝则善根增长。常在伏牛山以虎豹为同
侣。食蚊虻为私行。视前六尺未曾顾眄。经
中要偈口无辍音。大约十五观四明论以
为崖准。显庆五年。行至衡岳。意欲求静返
更屯结。说法既久忽告曰。一切无常气息
难保。夜深各散缘尽当离。时不测其言也。
便返闭而坐。尔夜衡州诸寺钟及笙管鸣
声彻晓。道俗咸怪。至房关掩。乃破而开之。
见伏端坐久终。便以奏闻。
释解脱。姓邢。台山夹川人。七岁出家。依投
名匠。志在出道唯在禅思。远近访法无师
不诣。复住五台县照果寺。隐五台南佛光
山寺四十馀年。今犹故堂十馀见在。山如
佛光华彩甚盛。至夏大发昱人眼口。其侧
不远有清凉山。山下清凉即文殊师利游
处之地也。有高行沙门曜者。年百六岁。自
云。我年五十时。与解脱上人至中台东南
下三十里大孚灵鹫寺。请见文殊。行至花
园北。遇一大德。形神慈远。徐行东去。解
脱顶礼发愿。我时精神欣喜不暇咨清解
脱云。已曾三度亲见文殊。诫语云。汝自悔
责。若切至必悟道也。便依言自咎。昼夜剋
责心便安静。又感诸佛见身说偈曰。
「 诸佛寂灭甚深法
旷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开明此法明
一切诸佛皆随喜」
因问。寂灭法何者是。若为教人令解之。诸
佛即隐。空中声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
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遂依此法化
宝则善根增长。常在伏牛山以虎豹为同
侣。食蚊虻为私行。视前六尺未曾顾眄。经
中要偈口无辍音。大约十五观四明论以
为崖准。显庆五年。行至衡岳。意欲求静返
更屯结。说法既久忽告曰。一切无常气息
难保。夜深各散缘尽当离。时不测其言也。
便返闭而坐。尔夜衡州诸寺钟及笙管鸣
声彻晓。道俗咸怪。至房关掩。乃破而开之。
见伏端坐久终。便以奏闻。
释解脱。姓邢。台山夹川人。七岁出家。依投
名匠。志在出道唯在禅思。远近访法无师
不诣。复住五台县照果寺。隐五台南佛光
山寺四十馀年。今犹故堂十馀见在。山如
佛光华彩甚盛。至夏大发昱人眼口。其侧
不远有清凉山。山下清凉即文殊师利游
处之地也。有高行沙门曜者。年百六岁。自
云。我年五十时。与解脱上人至中台东南
下三十里大孚灵鹫寺。请见文殊。行至花
园北。遇一大德。形神慈远。徐行东去。解
脱顶礼发愿。我时精神欣喜不暇咨清解
脱云。已曾三度亲见文殊。诫语云。汝自悔
责。若切至必悟道也。便依言自咎。昼夜剋
责心便安静。又感诸佛见身说偈曰。
「 诸佛寂灭甚深法
旷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开明此法明
一切诸佛皆随喜」
因问。寂灭法何者是。若为教人令解之。诸
佛即隐。空中声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
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遂依此法化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3c 页 T50-0603.png
导有缘。在山学者来往七八百人。四远钦
风资给弘护。四十馀年常在佛光。永徽中
卒。今灵躯尚在。嶷然坐定在山窟中。又五
台南娑婆寺南五六里。普明禅师独静坐
禅求见文殊。意欲请法。有神人空中告曰。
汝无神习。止可长生龛前取药服之。可得
延寿。明怀疑不决。后又告曰。药名长松。汝
何不服。此药无毒。明便依言服之。又告同
行诸僧已腾空而去。厥处见在。去恒岳目
瞩相接。又有僧[夭/明]禅师者。住欣州秀容建
国寺。恒于定襄来望人山南坐禅饵药。年
将八十。道俗尊仰不知志入何法。而兴叹
者号不可思议人。其山灵泉望迹石上见
在。祈福者众。永徽中有人无目不知何来。
弹琵琶诵法华一部。向望人山。手弹口诵。
以娱此山。亦不测其然。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坟
典探索将尽。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
叹曰。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观实可
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
请道。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妙理真筌无
所遗隐。融纵神挹酌。情有所缘。以为慧发
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乃凝
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
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趣言三一悬
河不穷。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
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想无缺寸阴。
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馀人。初构禅室
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凭。于中摄念。夜有
风资给弘护。四十馀年常在佛光。永徽中
卒。今灵躯尚在。嶷然坐定在山窟中。又五
台南娑婆寺南五六里。普明禅师独静坐
禅求见文殊。意欲请法。有神人空中告曰。
汝无神习。止可长生龛前取药服之。可得
延寿。明怀疑不决。后又告曰。药名长松。汝
何不服。此药无毒。明便依言服之。又告同
行诸僧已腾空而去。厥处见在。去恒岳目
瞩相接。又有僧[夭/明]禅师者。住欣州秀容建
国寺。恒于定襄来望人山南坐禅饵药。年
将八十。道俗尊仰不知志入何法。而兴叹
者号不可思议人。其山灵泉望迹石上见
在。祈福者众。永徽中有人无目不知何来。
弹琵琶诵法华一部。向望人山。手弹口诵。
以娱此山。亦不测其然。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坟
典探索将尽。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
叹曰。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观实可
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
请道。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妙理真筌无
所遗隐。融纵神挹酌。情有所缘。以为慧发
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乃凝
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
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趣言三一悬
河不穷。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
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想无缺寸阴。
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馀人。初构禅室
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凭。于中摄念。夜有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4a 页 T50-0604.png
一兽如羊而入。腾倚扬声。脚蹴二人。心见
其无扰。出庭宛转而游。山有石室深可十
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
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
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
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
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故慈善
根力禽兽来驯。乃至集于手上而食。都无
惊恐。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
环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
则朽坏惊泉耿将整冠则枯甃还满。城感
所及。岂虚言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
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
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此水一斗轻馀将
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
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
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
之。众咸叹仰。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
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
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
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
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
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
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
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
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
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
四。道俗哀慕宫僚轸结。二十七日窆于鸡
笼山。幢盖笳箫云浮震野。会送者万有馀
其无扰。出庭宛转而游。山有石室深可十
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
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
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
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
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故慈善
根力禽兽来驯。乃至集于手上而食。都无
惊恐。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
环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
则朽坏惊泉耿将整冠则枯甃还满。城感
所及。岂虚言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
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
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此水一斗轻馀将
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
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
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
之。众咸叹仰。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
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
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
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
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
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
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
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
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
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
四。道俗哀慕宫僚轸结。二十七日窆于鸡
笼山。幢盖笳箫云浮震野。会送者万有馀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4b 页 T50-0604.png
人。传者重又闻之。故又重缉。初融以门族
五百为延陵之望家为娉婚。乃逃隐茅岫。
炅师三论之匠。依志而业。又往丹阳南牛
头山佛窟寺。现有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
七藏经画。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
经史。五医方图符。昔宋初有刘司空造寺。
其家巨富。用访写之永镇山寺相传守护。
达于贞观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烧五十馀
里。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烬。嗟乎回
禄事等建章。道俗悼伤深怀恻怆。初融住
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将事寻讨。值执藏
显法师者稽留。日夕咨请经久许之。乃问
融所学。并探材术。遂寄诗达情。方开藏给。
于即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
粗毕还隐幽栖。闭关自静。房宇虚廓惟一
坐敷。自馀蔓草苔莓拥结坐床。尘高二寸。
寒不加絮暑绝追凉。藉草思微用毕形有。
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动若
珠联。无不对以宫商。玄儒兼冠。初出幽栖
寺开讲大集。言词博远道俗咸欣。永徽中。
江宁令李修本。即右仆射静之犹子。生知
信向崇重至乘。钦融嘉德与诸士俗步往
幽栖请出州讲。融不许。乃至三返方遂之。
旧齿未之许。后锐所商搉。及登元座有光
前杰。答对若云雨。写送等悬河。皆曰闻所
未闻。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听众道俗
三千馀人。讲解大集。时称荣观。尔后乘兹
雅闻相续法轮。邑野相趋庭宇充𨶮。时有
前修负气望日盱衡。乍闻高价惊惶府俞。
五百为延陵之望家为娉婚。乃逃隐茅岫。
炅师三论之匠。依志而业。又往丹阳南牛
头山佛窟寺。现有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
七藏经画。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
经史。五医方图符。昔宋初有刘司空造寺。
其家巨富。用访写之永镇山寺相传守护。
达于贞观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烧五十馀
里。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烬。嗟乎回
禄事等建章。道俗悼伤深怀恻怆。初融住
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将事寻讨。值执藏
显法师者稽留。日夕咨请经久许之。乃问
融所学。并探材术。遂寄诗达情。方开藏给。
于即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
粗毕还隐幽栖。闭关自静。房宇虚廓惟一
坐敷。自馀蔓草苔莓拥结坐床。尘高二寸。
寒不加絮暑绝追凉。藉草思微用毕形有。
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动若
珠联。无不对以宫商。玄儒兼冠。初出幽栖
寺开讲大集。言词博远道俗咸欣。永徽中。
江宁令李修本。即右仆射静之犹子。生知
信向崇重至乘。钦融嘉德与诸士俗步往
幽栖请出州讲。融不许。乃至三返方遂之。
旧齿未之许。后锐所商搉。及登元座有光
前杰。答对若云雨。写送等悬河。皆曰闻所
未闻。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听众道俗
三千馀人。讲解大集。时称荣观。尔后乘兹
雅闻相续法轮。邑野相趋庭宇充𨶮。时有
前修负气望日盱衡。乍闻高价惊惶府俞。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4c 页 T50-0604.png
来至席端昌言徵责。融辞以寡薄不偶至
人随问答遗。然犹谦挹告大众曰。昔如来
说法。其理犹存。人虽凡圣义无二准。何为
一时一席。受身之众尘沙。今虽开演领悟
之宾绝减。岂非如行如说心无累于八风。
如说如行情有薄于三毒。不然将何自拔
耶。闻者抚心推测涯极。故使听众倾耳莫
不解形情醉。初武德七年。辅公托。跨有江
表未从王政。王师薄伐吴越廓清。僧众五
千晏然安堵。左仆射房玄龄奏称。入贼诸
州僧尼极广。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
三十人。馀者遣归编户。融不胜枉酷。入京
陈理。御史韦挺。备览表辞。文理卓明词彩
英赡。百有馀日韦挺经停。房公伏其高致
固执前迷。告融云。非谓事理不无但是曾
经自奏。何劳法衣出俗。将可返道宾王。五
品之位俯若拾遗。四千馀僧未劳傍及。融
确乎不拔。知命运之有穷。旋于本邑。后方
在度。又弘护之诚。丧形为本。略出一两示
其化迹。永徽之中。睦州妖女陈硕真。邪术
惑人傍误良善。四方远僧都会建业。州搜
县讨无一延之。融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
寺众贫煎相顾无聊。日渐来奔数出三百。
旧侣将散新至无依。虽欲归投计无所往。
县官下责不许停之。融乃告曰。诸来法侣
无问旧新。山寺萧条自足依庇。有无必失
勿事羁离。望刹知归退飞何往。并安伏业
祸福同之。何以然耶。并是舍俗出家远希
正法。业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则五贼常逐。
人随问答遗。然犹谦挹告大众曰。昔如来
说法。其理犹存。人虽凡圣义无二准。何为
一时一席。受身之众尘沙。今虽开演领悟
之宾绝减。岂非如行如说心无累于八风。
如说如行情有薄于三毒。不然将何自拔
耶。闻者抚心推测涯极。故使听众倾耳莫
不解形情醉。初武德七年。辅公托。跨有江
表未从王政。王师薄伐吴越廓清。僧众五
千晏然安堵。左仆射房玄龄奏称。入贼诸
州僧尼极广。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
三十人。馀者遣归编户。融不胜枉酷。入京
陈理。御史韦挺。备览表辞。文理卓明词彩
英赡。百有馀日韦挺经停。房公伏其高致
固执前迷。告融云。非谓事理不无但是曾
经自奏。何劳法衣出俗。将可返道宾王。五
品之位俯若拾遗。四千馀僧未劳傍及。融
确乎不拔。知命运之有穷。旋于本邑。后方
在度。又弘护之诚。丧形为本。略出一两示
其化迹。永徽之中。睦州妖女陈硕真。邪术
惑人傍误良善。四方远僧都会建业。州搜
县讨无一延之。融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
寺众贫煎相顾无聊。日渐来奔数出三百。
旧侣将散新至无依。虽欲归投计无所往。
县官下责不许停之。融乃告曰。诸来法侣
无问旧新。山寺萧条自足依庇。有无必失
勿事羁离。望刹知归退飞何往。并安伏业
祸福同之。何以然耶。并是舍俗出家远希
正法。业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则五贼常逐。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5a 页 T50-0605.png
远则三狱恒缠。心无离于倒迷。事有障于
尘境。斯为巨蠹志异驱除安得琐琐公途
系怀封著。并随本志无得远于幽林。融以
僧众口给日别经须。躬往丹阳四告士俗。
闻者割减不爽祈求。融报力轻强无辞担
负。一石八斗往送复来。日或二三莫有劳
倦。百有馀日事方宁静。山众恬然无何而
散。于时局情寡见者。被官考责穷刻妖徒。
不能支任。或有自缢而死者。而融立志滔
然风尘不涉。客主相顾谐会琴瑟。遂得释
然理通情洽。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寒
木死灰英英间出。寔斯人矣。时有高座寺
亘法师。陈朝名德。年过八十。金陵僧望法
事攸属开悟当涂。融在幽栖闻风造往。以
所疑义封而问曰。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
悟无生。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法
师受佛遗寄敷转法轮。如融之徒未闻静
惑为是机器覆塞。为是陶化无缘。明昧回
遑用增虚仰。必愿开剖盘结伏志遵承。亘
良久怃然告曰。吾昔在前陈。年未冠肇。有
璀禅师。王臣归敬登座控引。与子同之。
吾何人哉。敢当遗寄。遂尔而散。融还建初
寺潜结同伦。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既达
建初寺。有德善禅师者。名称之士。喜亘远
来欢愉谈谑。而善与融同寺初未齿之。亘
曰。吾为融来。忽轻东鲁。乃召而问之令叙
玄致。即座控举文理具扬。三百馀对言无
浮釆。于是二德嗟咏满怀。仍于山寺为立
斋讲。然融仪表瑰异相越常人。头颅巨大
尘境。斯为巨蠹志异驱除安得琐琐公途
系怀封著。并随本志无得远于幽林。融以
僧众口给日别经须。躬往丹阳四告士俗。
闻者割减不爽祈求。融报力轻强无辞担
负。一石八斗往送复来。日或二三莫有劳
倦。百有馀日事方宁静。山众恬然无何而
散。于时局情寡见者。被官考责穷刻妖徒。
不能支任。或有自缢而死者。而融立志滔
然风尘不涉。客主相顾谐会琴瑟。遂得释
然理通情洽。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寒
木死灰英英间出。寔斯人矣。时有高座寺
亘法师。陈朝名德。年过八十。金陵僧望法
事攸属开悟当涂。融在幽栖闻风造往。以
所疑义封而问曰。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
悟无生。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法
师受佛遗寄敷转法轮。如融之徒未闻静
惑为是机器覆塞。为是陶化无缘。明昧回
遑用增虚仰。必愿开剖盘结伏志遵承。亘
良久怃然告曰。吾昔在前陈。年未冠肇。有
璀禅师。王臣归敬登座控引。与子同之。
吾何人哉。敢当遗寄。遂尔而散。融还建初
寺潜结同伦。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既达
建初寺。有德善禅师者。名称之士。喜亘远
来欢愉谈谑。而善与融同寺初未齿之。亘
曰。吾为融来。忽轻东鲁。乃召而问之令叙
玄致。即座控举文理具扬。三百馀对言无
浮釆。于是二德嗟咏满怀。仍于山寺为立
斋讲。然融仪表瑰异相越常人。头颅巨大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5b 页 T50-0605.png
五岳隆起。眉目长广颡颊浓张。龟行鹤视。
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
衣服单素才得充躯。肩肘绝绵动逾累纪。
尝有遗者返而还之。而心用柔软慈悲为
怀。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屡经轻恼而
情忘瑕不顾。曾有同友。闻人私憾加谤融
身。詈以非类。乃就山说之。融曰。向之所传
总是风气。出口即灭不可追寻。何为负此
虚谈远传山薮。无住为本愿不干心。故其
安忍刀剑情灵若此。或登座骂辱对众诽
毁。事等风行无思缘顾。而颜貌熙怡倍增
悦怿。是知斥者故来呈拙。光饰融德者乎。
传者抑又闻之。昔如来说化。加谤沸腾。或
杀身以来诮。或系杅以生诽。灭迹内以死
虫。反说面欺大圣。斯徒众矣。而佛府而隐
之任其讪诽。及后过咎还露。或生投地穴。
或死入泥犁。天人之所共轻。幽显为之悲
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垂范以示
将来。布教陈于陆海。融尝二十许载。备览
群经。仰习正觉之威容。俯眄喋喋之声。说
陀那之风。审七触之安。有刹那之想。达四
选之无停。固得体解时机。信五滓之交贸。
览其指要。聊一观之都融。融实斯融。斯言
得矣。
释惠方。姓赵。冀州信都来强人。七八岁便
思出俗。年九岁投苏门淋落泉寺。居然静
志。众侣怪其特高。遂授以九次十想。随
闻敛念。仍受此法亟涉炎凉。隋文后崩。西
京立寺。远徵入住。厚礼供焉。而雅志不渝
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
衣服单素才得充躯。肩肘绝绵动逾累纪。
尝有遗者返而还之。而心用柔软慈悲为
怀。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屡经轻恼而
情忘瑕不顾。曾有同友。闻人私憾加谤融
身。詈以非类。乃就山说之。融曰。向之所传
总是风气。出口即灭不可追寻。何为负此
虚谈远传山薮。无住为本愿不干心。故其
安忍刀剑情灵若此。或登座骂辱对众诽
毁。事等风行无思缘顾。而颜貌熙怡倍增
悦怿。是知斥者故来呈拙。光饰融德者乎。
传者抑又闻之。昔如来说化。加谤沸腾。或
杀身以来诮。或系杅以生诽。灭迹内以死
虫。反说面欺大圣。斯徒众矣。而佛府而隐
之任其讪诽。及后过咎还露。或生投地穴。
或死入泥犁。天人之所共轻。幽显为之悲
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垂范以示
将来。布教陈于陆海。融尝二十许载。备览
群经。仰习正觉之威容。俯眄喋喋之声。说
陀那之风。审七触之安。有刹那之想。达四
选之无停。固得体解时机。信五滓之交贸。
览其指要。聊一观之都融。融实斯融。斯言
得矣。
释惠方。姓赵。冀州信都来强人。七八岁便
思出俗。年九岁投苏门淋落泉寺。居然静
志。众侣怪其特高。遂授以九次十想。随
闻敛念。仍受此法亟涉炎凉。隋文后崩。西
京立寺。远徵入住。厚礼供焉。而雅志不渝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5c 页 T50-0605.png
山林缀想。虽遇匠石无缘运斤。旧所禅徒
虚怀鹤望。大业六年。辞还本寺。门侣云结
请道如山。隋季不静。岩穴丘陵移居汲郡
之隆善寺。及皇运大昌天下无事。又与门
人修缉旧所。遂使松门石栋岩室风窗并
得经纶更新云构。曾于廊下言及幽微。沙
弥伏阶密听。空中声曰。何忽沙弥在此伏
听。惧惊起。又被打击。经宿乃苏。其感灵祥
如此例也。以贞观二十一年冬初。终于所
止。春秋九十有三。初未终前忽有异香。萦
于岩室氛氲三日。众不测。恰终香歇。以其
月十七日。葬州北十里圆冈之阳。
释法向。姓李。扬州海陵葛冈人。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相者曰。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年十六辞亲出家。即
事精苦与人卓异。尼妪参礼未尝与言。戒
行清净诵法华通。摄山栖霞寺恭禅师。住
法后贤众所归仰。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
华堂。行智者法华忏。向依法行。三七专注
大获瑞应。知而不言。恭既入京向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各延供养。隋末海陵大宁
寺僧智喜。开房延入。于中静坐。昼卧惊起
曰。火发。喜四出顾视了无。向曰。吾患耳妄
闻耶。明日昼惊。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去
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如所告焉。大虫伤
害日数十人。乃设禳灾大斋。忽有一虎入
堂。搏一人将去。向逐后唤住何造次。今为
檀越设斋。可放此人。依言即放。诸虎大集。
虚怀鹤望。大业六年。辞还本寺。门侣云结
请道如山。隋季不静。岩穴丘陵移居汲郡
之隆善寺。及皇运大昌天下无事。又与门
人修缉旧所。遂使松门石栋岩室风窗并
得经纶更新云构。曾于廊下言及幽微。沙
弥伏阶密听。空中声曰。何忽沙弥在此伏
听。惧惊起。又被打击。经宿乃苏。其感灵祥
如此例也。以贞观二十一年冬初。终于所
止。春秋九十有三。初未终前忽有异香。萦
于岩室氛氲三日。众不测。恰终香歇。以其
月十七日。葬州北十里圆冈之阳。
释法向。姓李。扬州海陵葛冈人。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相者曰。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年十六辞亲出家。即
事精苦与人卓异。尼妪参礼未尝与言。戒
行清净诵法华通。摄山栖霞寺恭禅师。住
法后贤众所归仰。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
华堂。行智者法华忏。向依法行。三七专注
大获瑞应。知而不言。恭既入京向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各延供养。隋末海陵大宁
寺僧智喜。开房延入。于中静坐。昼卧惊起
曰。火发。喜四出顾视了无。向曰。吾患耳妄
闻耶。明日昼惊。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去
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如所告焉。大虫伤
害日数十人。乃设禳灾大斋。忽有一虎入
堂。搏一人将去。向逐后唤住何造次。今为
檀越设斋。可放此人。依言即放。诸虎大集。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6a 页 T50-0606.png
以杖扣头为说法。于是相随远去。又欲往
天台寻智者古迹。谓弟子曰。吾虽欲至天
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
起寺。号曰定山。便经年稔。后天下渐安。又
还海陵盐亭。百姓留之。有小孤山出地百
仞。四面无草木。于前立寺名为正见。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谓门人曰。吾与汝别。近梦
恶将不起矣。遂卧二十日。忽起索汤。盥浴
剃发自辰至酉。面西而终。年七十八。将终
谓弟子曰。吾愿以身施诸鸟兽。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可埋山西南。及依往
埋。掘便值石。盘薄无由。又更试掘遂得一
处。凹陷石上恰得容身。因厝中置塔其上。
向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观想西方
口唱南无佛。不多说法。随缘一两句。有灾
祥者令避。托以梦想所见。贞观二年。有常
洲人。往幽洲见一女人。问海陵向禅师健
不。又问识耶。答不识。女人以乌丝布头巾
用寄向师。此人遇患经年不至。向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人至江阴附头巾。与海
陵人将至其处。乃令弟子逆之。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向得巾执玩。咨嗟裂破付
弟子。人得一片。有不得者。贞观三年。天下
大括义宁私度。不出者斩。闻此咸畏。得头
巾者并依还俗。其不得者现今出家。其年
大雪深数尺。告弟子曰。吾须新菜。弟子曰。
雪深叵得。曰上山求之可有。如言上山数
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取之而返。预知皆
天台寻智者古迹。谓弟子曰。吾虽欲至天
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
起寺。号曰定山。便经年稔。后天下渐安。又
还海陵盐亭。百姓留之。有小孤山出地百
仞。四面无草木。于前立寺名为正见。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谓门人曰。吾与汝别。近梦
恶将不起矣。遂卧二十日。忽起索汤。盥浴
剃发自辰至酉。面西而终。年七十八。将终
谓弟子曰。吾愿以身施诸鸟兽。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可埋山西南。及依往
埋。掘便值石。盘薄无由。又更试掘遂得一
处。凹陷石上恰得容身。因厝中置塔其上。
向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观想西方
口唱南无佛。不多说法。随缘一两句。有灾
祥者令避。托以梦想所见。贞观二年。有常
洲人。往幽洲见一女人。问海陵向禅师健
不。又问识耶。答不识。女人以乌丝布头巾
用寄向师。此人遇患经年不至。向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人至江阴附头巾。与海
陵人将至其处。乃令弟子逆之。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向得巾执玩。咨嗟裂破付
弟子。人得一片。有不得者。贞观三年。天下
大括义宁私度。不出者斩。闻此咸畏。得头
巾者并依还俗。其不得者现今出家。其年
大雪深数尺。告弟子曰。吾须新菜。弟子曰。
雪深叵得。曰上山求之可有。如言上山数
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取之而返。预知皆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6b 页 T50-0606.png
如此也。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
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
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
何来。入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
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
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
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
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
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
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
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
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既见
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
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
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
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
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自入山来三十
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
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
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
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
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馀人。
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
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
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
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开看端
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释惠明。姓王。杭州人。少出家。游道无定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
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
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
何来。入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
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
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
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
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
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
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
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
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既见
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
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
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
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
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自入山来三十
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
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
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
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
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馀人。
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
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
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
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开看端
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释惠明。姓王。杭州人。少出家。游道无定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第 606c 页 T50-0606.png
所。时越州敏法师。聚徒扬化远近奔随。明
于法席二十五年。众侣千僧解玄第一。持
衣大布二十馀载。时共目之青布明也。翘
勇果敢策勤无偶。后至蒋州岩禅师所。一
经十年咨请禅法在山禅念。经雪路塞七
日不食。念言。我闻不食七日便死。今明知
业也。若业自在可试知之。以绳自悬于高
崖。恍恍如人割断。因落崖底。如人擎置一
无所损。复至荆州四望山头陀。二虎交斗
自往分解。冬夏一服行止形俱。所去无恋。
即经所谓如鸟凌空。喻斯人矣。诵思益经
依经作业。近龙朔年。从南山出至京游观。
与其言论无得为先。不久旋返云往江曲。
依闲修道莫知定所。
于法席二十五年。众侣千僧解玄第一。持
衣大布二十馀载。时共目之青布明也。翘
勇果敢策勤无偶。后至蒋州岩禅师所。一
经十年咨请禅法在山禅念。经雪路塞七
日不食。念言。我闻不食七日便死。今明知
业也。若业自在可试知之。以绳自悬于高
崖。恍恍如人割断。因落崖底。如人擎置一
无所损。复至荆州四望山头陀。二虎交斗
自往分解。冬夏一服行止形俱。所去无恋。
即经所谓如鸟凌空。喻斯人矣。诵思益经
依经作业。近龙朔年。从南山出至京游观。
与其言论无得为先。不久旋返云往江曲。
依闲修道莫知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