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0c 页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周湎阳仙城山善光寺释慧命传一(戴逵 慧朗
 慧晓)

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二

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三

隋京师清禅寺释昙崇传四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1a 页 T50-0561.png

隋慧日内道场释慧越传五

隋蒋州履道寺释慧实传六

隋文成郡马头山释僧善传七(僧袭 僧集)

隋相州邺下释玄景传八(玄觉)

隋赵郡障洪山释智舜传九(智赞)

隋九江庐山大林寺释智锴传十

隋天台山国清寺释智越传十一(波若 法彦)

释慧命。姓郭。太原晋阳人。晋徵士郭琦之后
也。以梁大通五年辛亥之岁。生于湘州长
沙郡。天挺英姿秀拔群表。虽居绮年人多
倾异。觉梦之际光触其身。明悟条序深有
殊致。时湘部名僧相谓曰。珍阇梨。位地难
测。然入如来室者。即慧命矣。故自结发日
新开裕。八岁能诗书。体貌凝远。识者知非
常器。然而锐精听习妙入深义。故使理超
文外照出机前。智不惊愚贞无绝俗。道亲
物疏。州闾赞重。年十五诵法华经。两旬有
半一部都了。寻事剃落学无常师。专行方
等普贤等忏。讨据华严以致明道。行自
襄沔。闻恩光先路二大禅师千里来仪投心
者众。乃往从之。后游仙城山。即古松仙之
本地也。先有道士孟寿者。幽栖积岁祈心
返正必果所愿。舍所居馆充建寺塔。及命
未至山夕。寿忽恍焉如梦。大见神祇严卫
馆侧。至觉惊喜登岩怅望。遂睹梵旅盈
林。乃命至也。趋而礼谒。即舍所住为善光
寺焉。供事骈罗众侣咸会。晚于州治讲维
摩经。大乘驾御之津。入道乘玄之迹。禅智所
指罔弗倒戈。既满九旬便辞四部。衣钵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1b 页 T50-0561.png
随从还返故林。有法音禅师者。同郡祁人。
本姓王氏。不言知已。两遂得朋。同就
长沙果愿寺能禅师。修学心定。未结数旬
法门开发咨质迟疑。乃惟反启。惧失正理
通访德人。故首自江南终于河北。遇思邈
两师方袪所滞。后俱还仙城。仅得五稔预
知亡日。乃携音手于松林相顾笑曰。即斯
两处便可终焉。侍者初闻未之悟也。不盈
旬望同时遇疾。命以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
日精爽不谬。正坐跏趺面西念佛。咸睹
佛来合掌而卒。同众有梦天人下地幢幡
照日。又闻房宇唱善哉者。奇香异乐闻熏
非一。音以其月十七日。亦坐本处。所现瑞
相颇亦同伦。然命音两贤。俱年三十有八矣。
即于树下搆甓成坟。有弟子清信士郑子
文。立碑于寺。门人慧朗。祖传命业不坠禅
风。化行安沔道明随世。初命与慧思定
业是同。赞激衡楚词采高掞。命寔过之。深
味禅心慧声遐被。著大品义章融心论还
原镜行路难详玄赋。通述佛理。识者咸诵
文或隐逸未喻于时。有注解者。世宗为贵。
自居山舍学徒腾聚名溢南北。有菩萨戒
弟子济北戴逵。学声早被名高列国。乃贻
书于命曰。窃以。渭清泾浊。共混朝宗之源。
松长箭短。同秉坚贞之质。幸预含灵五常
理宜范围三教。是以阙里儒童。阐礼经于洙
济。苦县迦叶。迁妙道于流沙。虽牢笼二仪。
盖限兹一世。岂如兴法轮于鹿苑。荡妄想
于鹫山。半满既陈权实斯显。诚教有浅深人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1c 页 T50-0561.png
无内外。禅师德声远振。行高物表。摄受四
依。因牧羊而成诵。负笈千里。历龙宫而包
括。故能内贯九部。搜雪山之秘藏。外该七
略。探壁水之典坟。支遁天台之铭。竺真罗
浮之记。昙赋七岭汰咏三河。宝师妙析庄
生。璩公著论表集。若吞云梦如指诸掌。
加以妙持净戒如护明珠。善执律仪譬临
玄镜。禀罗云之密行。种宾头之福田。抚挹
定水便登觉观。高荫禅支将逾喜舍。是
以不远潇湘。来仪沔陆。植杖龙泉乃为
精舍。回车马首即创伽蓝。凿岭安龛。讵
假聚砂成塔。因山构苑。无劳布金买
地。开士云会。袂似华阴。法侣朋冲。众齐稷
下。禅室晨兴时芳杜若。支提暮启暂入桃
源。香山梵响将阮啸而相发。日殿妙音。与
孙琴而高韵。紫盖贞松仍撝上辩。洪
崖神井即蓥高心。故以才堪买山。德迈同
辇。崇峰景行墙仞悬绝。弟子业风鼓虑。欲
海沈形。洎渚宫沦覆。将历二纪。昼倦坐
驰夜悲愕梦。未能忘怀彼我归轸一乘。
遣荡胸衿朗开三达。既念鼠藤弥伤鸟系。
昔在志学家传赐书。五礼优柔三玄餍饫。
颇绝韦编构述馀绪。爰登弱冠捃摭百
家。及乎从仕留连文翰。虽未能探龙门
而梯会稽。赋鹪鹩而咏鹦鹉。若求其一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2a 页 T50-0562.png
分亦髣髴古人。但深悟聚泡。情悲交臂。
常欲蝉蜕俗解贪味真如。一日郧城许修。
隗馆屈膝。情欣系袜遇同进履。未尽开
衿遽嗟飘忽。寻拂衣世网脱屣牵丝。沧
浪濯缨汉阴抱瓮。行餐九转用遣幽忧。渐
悟三空将登苦忍。仙梁观玉不废从师。
深涧折桃无妨请益。所希弥天胜气乍酬
凿齿。雁门高论时答嘉宾。冬暖如春愿珍
清轨。室迩人遐弥轸襟带。馀辞浅简。望
无金玉幽林。沙门释慧命。酬书济北戴先
生。夫一真常湛。徼妙于是同玄。万圣乘机。
违顺以之殊迹。是以西关明道东野谈仁。
彫朴改工有无异轸。今若括此二门。原兹
两教。岂不归宗三转会入五乘。藉浅之深
资权显实。斯若池分四水始则殊名。海
控八河终无别味。檀越幼挺奇才。夙怀茂
绪。华辞卓世雅致参玄。智涉五明学兼三
教。益矣能忘。蹈颜生之逸轨。损之为道。慕
李氏之玄踪。虽复六经该广百家繁富。圣贤
异准儒墨分流。或事旷而文殷。或言高而旨
远。莫不纳如瓶受说似河倾。明镜匪疲洪
钟任扣。子建挹以奇文。长卿恧其高趣。故
虽秦楚分墟周梁改俗。白眉青盖。龟玉之
价弗渝。栖凤卧龙。鱼水之交莫异。加以识
蓥苦空志排尘俗。形虽廊庙器乃江湖。
是以属叹牵丝兴言世网。辞同应陆调合
张严。嗟失火之遽传。悯清波之速逝。方应
濯足从道洗耳辞荣。九转充虚四扇排疾。
然后寻八正以味一真。解十缠而遣三患。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2b 页 T50-0562.png
斯之德也宁不至哉。贫道识镜难清心尘易
拥。定惭花水戒非草系。才侔撤烛学谢
传灯。内有愧于德充。外无狎于人世。是
以淹滞一丘寓形蓬柳。端居千仞托志筠
松。测四序于风霜。候二旬于眺魄。至乃
夜闻山鸟仍代九成。昼视游鱼聊追二
子。荜户弊衿。既在原非病。朱门结驷。亦于
我如云。所叹藤鼠易侵树猿难静。劳想鹫
头倦思鸡足。至于林凋秋叶曾无独觉之
明。谷响春莺终切寡闻之叹。忽承来问曲
见光誉。幽气若兰清音如玉。诚复溢目致
欢。而实抚膺多愧。虽识谢天池未辩北
溟之说。而事同泥井惭闻东海之谈。所冀
伊人于焉好我黄石匪遥。结期明旦白驹
可絷。用永今朝善敬清猷。时因素札言不
洗意。报此何伸。时或以逵即晋代谯国戴
逵。今考挍行事非也。晋书云。大元十二
年徵隐士戴逵。不久寻卒。至梁大通三年。
经一百四十三载。命公方生。计不相见。又
非济北明矣。时又有沙门慧晓。厥姓傅氏。
亦以禅绩献公。文才亚于慧命。北游齐
壤居止灵岩。数十年间幽闲精业。众初
不异之也。及乡民有任山荐令者。晓去
乡岁久思问亲亲。行至县门使人通令。
令正对客未许进之。踟蹰之间又催通引。
客犹未散。令且更延。晓悟曰。非令之为进
退。乃吾之爱憎耳。岂乡壤之可怀耶。命省
事取纸援笔。而裁释子赋。纸尽辞穷。告曰。
若令问觅。可以此文示之。吾其去矣。于是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2c 页 T50-0562.png
潜遁。故赋云。咄哉失念。欻尔还觉。是也。及
后追灵岩。穷讨不见。出赋示僧。方知晓
之才也。于是人藏一本。用祛鄙吝。晓后寻
诸名岳。养素栖心。时复流目人世。而还晦
形幽阜。卒不测其所终。

释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恕慈
育知名。闾里称言颂逸恒问。尝梦梵僧劝
令出俗。骇悟斯瑞辞亲入道。所投之寺
非是练若。数感神僧训令斋戒。奉持守
素梵行清慎。及禀具足道志弥隆。迥栖
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周旋
迎送都皆杜绝。诵法华等经三十馀卷。数年
之间千遍便满。所止庵舍野人所焚。遂显
厉疾求诚乞忏。仍即许焉。既受草室持
经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复。又梦梵僧数
百形服瑰异。上坐命曰。汝先受戒律仪非
胜。安能开发于正道也。既遇清众。宜更
翻坛祈请师僧三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
成就。后忽惊寤方知梦受。自斯已后勤务
更深。剋念翘专无弃昏晓。坐诵相寻用为恒
业。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又梦弥
勒弥陀说法开悟。故造二像并同供养。又
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心自惟
曰。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感
伤悲泣豁然觉悟。转复精进灵瑞重沓。瓶水
常满供事严备。若有天童侍卫之者。因读
妙胜定经。叹禅功德。便尔发心修寻定友。
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
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性乐苦节营僧为业。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3a 页 T50-0563.png
冬夏供养不惮劳苦。昼夜摄心理事筹度。
讫此两时未有所證。又于来夏束身长坐
系念在前。始三七日发少静观。见一生来
善恶业相。因此惊嗟倍复勇猛。遂动八触
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四肢缓弱不胜
行步。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
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
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
想灭。心性清净。所苦消除。又发空定心境
廓然。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沈。生为
空过深怀惭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间霍尔
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
胜背舍除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后往鉴
最等师。述己所證。皆蒙随喜。研练逾久前
观转增。名行远闻四方钦德。学徒日盛机悟
寔繁。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扬引喻用
摄自他。众杂精粗是非由起。怨嫉鸩毒毒
所不伤。异道兴谋谋不为害。乃顾徒属
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况吾无德岂逃此
责。责是宿作。时来须受。此私事也。然我佛
法不久应灭。当往何方以避此难。时冥空
有声曰。若欲修定。可往武当南岳。此入
道山也。以齐武平之初。背此嵩阳。领徒南
逝高骛前贤。以希栖隐。初至光州。值梁孝
元倾覆国乱前路梗塞。权止大苏山。数年之
间归从如市。其地陈齐边境。兵刃所冲。佛
法云崩五众离溃。其中英挺者。皆轻其生
重其法。忽夕死庆朝闻。相从跨险而到者。
填聚山林。思供以事资。诲以理味。又以道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3b 页 T50-0563.png
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琉
璃宝函庄严炫曜。功德杰异大发众心。又请
讲二经。即而叙构。随文造尽莫非幽赜。
后命学士江陵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
万行处。顗有疑焉。思为释曰。汝向所疑。此
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
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
證不劳致疑。顗即咨受法华行法。三七
境界难卒载叙。又咨。师位即是十地。思曰非
也。吾是十信铁轮位耳。时以事验。解行高明
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又如仁王。
十善发心长别苦海。然其谦退言难见实
故本迹叵详。后在大苏。弊于烽警。山侣栖
遑不安其地。又将四十馀僧经趣南岳。
即陈光大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既至告曰。
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已后必事远游。
又曰。吾前世时曾履此处。巡至衡阳值一
佳所。林泉竦净见者悦心。思曰。此古寺也。
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获之房殿基墌僧
用器皿。又往岩下。吾此坐禅。贼斩吾首。由
此命终。有全身也。佥共寻觅。乃得枯骸
一聚。又下细寻便获髅骨。思得而顶之。为
起胜塔。报昔恩也。故其往往传事验如合
契。其类非一。自陈世心学莫不归宗。大
乘经论镇长讲悟。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
致有异道怀嫉密告陈主。诬思北僧受齐
国募掘破南岳。敕使至山。见两虎咆愤。惊
骇而退。数日更进。乃有小蜂来螫思额。寻
有大蜂吃杀小者。衔首思前飞扬而去。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3c 页 T50-0563.png
陈主具闻。不以诫意。不久谋罔一人暴
死。二为猘狗啮死。蜂相所徵。于是验矣。
敕承灵应。乃迎下都止栖玄寺。尝往瓦官。
遇雨不湿履泥不污。僧正慧皓与诸学徒。
相逢于路。曰此神异人。如何至此。举朝属
目道俗倾仰。大都督吴明彻。敬重之至奉以
犀枕。别将夏候孝威。往寺礼勤。在道念言。
吴仪同所奉枕者。如何可见。比至思所将
行致敬。便语威曰。欲见犀枕可往视之。
又于一日忽有声告。洒扫庭宇。圣人寻至。
即如其语。须臾思到。威怀仰之言于道俗。
故贵贱皂素不敢延留。人船供给送别江
渚。思云。寄于南岳止十年耳。年满当移不
识其旨。及还山舍。每年陈主三信参劳。供
填众积。荣盛莫加。说法倍常神异难测。或
现形小大。或寂尔藏身。或异香奇色祥瑞乱
举。临将终时。从山顶下半山道场。大集门
学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告众人
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
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须
吾自供给必相利益。如无此人吾当远去。
苦行事难竟无答者。因屏众敛念。泯然命
终。小僧云辩。见气乃绝号吼大叫。思便
开目曰。汝是恶魔。我将欲去。众圣畟然相
迎极多。论受生处。何意惊动妨乱吾耶。痴
人出去。因更摄心谛坐至尽。咸闻异香满
于室内。顶暖身软颜色如常。即陈太建九
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验十年宛同符矣。
春秋六十有四。自江东佛法弘重义门。至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4a 页 T50-0564.png
于禅法。盖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双
开。昼谈理义夜便思择。故所发言无非致
远便验因定发慧。此旨不虚。南北禅宗罕
不承绪。然而身相挺特。能自胜持。不倚不
斜。牛行象视。顶有肉髻异相庄严。见者
回心不觉倾伏。又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
于言过方便诲引。行大慈悲奉菩萨戒。至
如缯纩皮革。多由损生。故其徒属服章。率
加以布。寒则艾纳用犯风霜。自佛法东流。
几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余尝参传
译屡睹梵经。讨问所被法衣。至今都无蚕
服。纵加受法不示得成。故知若乞若得蚕
绵作衣。准律结科斩舍定矣。约情贪附何
由纵之。思所独断高遵圣检。凡所著作口
授成章。无所删改。造四十二字门两卷。无
诤行门两卷。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
要。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并行于世。

释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颍川人也。有晋迁
都。寓居荆州之华容焉。即梁散骑孟阳公
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梦。香烟五采萦
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
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白
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师曰。白龙之兆
也。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
止。内外胥悦。盛陈鼎俎相庆。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所
熏。必出家矣。言讫而隐。宾客异焉。邻室
忆先灵瑞。呼为王道。兼用后相复名光
道。故小立二名字。参互称之。眼有重瞳。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4b 页 T50-0564.png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兼以卧便合掌。坐必面
西。年一纪来口不妄啖。见像便礼逢僧必
敬。七岁喜往伽蓝。诸僧讶其情志。口授普
门品。初契一遍即得。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奄忽自然通馀文句。岂非夙
植德本业延于今。志学之年士梁承圣
属元帝沦没。北度硖州。依乎舅氏。而俊朗
通悟仪止温恭。寻讨名师冀依出有。年十
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仍摄以北度诣慧
旷律师。地面横经具蒙指诲。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二旬未淹三
部究竟。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心
观。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
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思每叹曰。昔在灵
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
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乃于此山行法
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
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
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思云。非尔
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又
入熙州白砂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
见思来冥为披释。尔后常令代讲。闻者伏
之。惟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咨审。自馀并
任裁解。曾不留意。思躬执如意。在坐观
听。语学徒曰。此吾之义儿。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及学成往辞。思
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思既游南岳。
顗便诣金陵。与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4c 页 T50-0564.png
寺。创弘禅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明时贵
望学统释儒。并禀禅慧俱传香法。欣重
顶戴时所荣仰。长干寺大德智辩。延入宋
熙。天宫寺僧晃。请居佛窟。斯由道弘行感
故为时彦齐迎。顗任机便动。即而开悟。白
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及梁代宿德大
忍法师等。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其先讲
欲启禅门。率其学徒问津取济。禹穴慧荣
住庄严寺。道跨吴会。世称义窟。辩号悬
流。闻顗讲法故来设问。数关徵覈莫非
深隐。轻诞自矜扬眉舞扇。扇便堕地。顗应
对事理涣然清遣荣曰。禅定之力不可
难也。时沙门法岁。抚荣背曰。从来义龙今
成伏鹿。扇既堕地。何以遮羞。荣曰。轻敌失
势未可欺也。绵历八周讲智度论。肃诸
来学。次说禅门用清心海。语默之际每思
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
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
于坡麓挽顗上山云云。顗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圣贤
之所托矣。昔僧光道猷法兰昙密。晋宋英达
无不栖焉。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挟道南
征隐沦斯岳。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顗未至
二年。预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
之。会陈始兴王出镇洞庭。公卿饯送。回车
瓦官与顗谈论。幽极既唱贵位倾心。舍散
山积虔拜殷重。因叹曰。吾昨梦逢强盗。今乃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5a 页 T50-0565.png
表诸软贼。毛绳截骨。则忆曳尾泥中。仍遣
谢门人曰。吾闻闇射则应于弦。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唇舌是弓也。心虑如弦。音声
如箭。长夜虚发无所觉知。又法门如镜。方
圆任象。初瓦官寺四十人坐。半入法门。今
者二百坐禅。十人得法。尔后归宗转倍。而据
法无几。斯何故耶。亦可知矣。吾自行化
导可各随所安。当从吾志也。即往天
台。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
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顗惊
异焉。知通梦之有在也。时以陈太建七年
秋九月矣。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曰。
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顗乃卜居胜
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
见三人。皂帽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
道。于是聿创草庵。树以松果。数年之间造
展相从。复成衢会。光曰。且随宜安堵。至
国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为禅师立
寺堂宇满山矣。时莫测其言也。顗后于寺
北华顶峰独静头陀。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
被火烧。又见亡没二亲枕顗膝上陈苦
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软
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
胜怨乃可为勇。文多不载。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
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5b 页 T50-0565.png
用供薪水。天台山县名为安乐。令陈郡袁
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
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
堂礼拜。手擎香炉绕顗三匝。久之乃灭。雄
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其行达灵感皆如此
也。永阳王伯智。出抚吴兴。与其眷属就
山请戒。又建七夜方等忏法。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顗谓门人智越。吾欲劝王更修
福攘祸可乎。越对云。府僚无旧必应寒
热。顗曰。息世讥嫌。亦复为善。俄而王因出
猎堕马将绝。时乃悟意。躬自率众作观音
忏法。不久王觉小醒。凭几而坐。见梵僧一
人。擎炉直进问王所苦。王流汗无答。乃绕
王一匝。坦然痛止。仍躬著愿文曰。仰惟天
台阇梨。德侔安远道迈光猷。遐迩倾渴振
锡云聚。绍像法之坠绪。以救昏蒙。显慧日
之重光。用拯浇俗。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
苑。有为之结已离。无生之忍现前。弟子飘
荡业风沈沦爱水。虽餐法喜。弗袪蒙蔽之
心。徒仰禅悦。终怀散动之虑。日轮驰骛。义
和之㘘不停。月镜回干。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恒修供养如智积
奉智胜如来。若药王觐雷音正觉。安养兜
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陈疑请道日
升山席。陈帝意欲面礼。将申谒敬。顾问群
臣。释门谁为名胜。陈暄奏曰。瓦官禅师德
迈风霜禅镜渊海。昔在京邑群贤所宗。今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5c 页 T50-0565.png
高步天台法云东蔼。愿陛下诏之还都。使
道俗咸荷。因降玺书重沓徵入。顗以重法
之务不贱其身。乃辞之。后为永阳苦谏。因
又降敕。前后七使。并帝手疏。顗以道通惟
人王为法寄。遂出都焉。迎入太极殿之东
堂。请讲智论。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礼法一如国师瓘阇
梨故事。陈主既降法筵。百僚尽敬。希闻未
闻。奉法承道。因即下敕。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望众森然。频降敕于太极殿讲
仁王经。天子亲临。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
大德。皆设巨难。顗接问承对盛启法门。暅
执炉贺曰。国十馀斋。身当四讲。分文析义
谓得其归。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其为
荣望未可加之。然则江表法会。由来诤竞
不足。及顗之御法即坐。肃穆有馀。遂使
千支花锭七夜恬耀。举事验心。顗之力
也。晚出住光曜。禅慧双弘。动郭奔随倾意
清耳。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今以佛法
仰委。亦愿示诸不逮。于时检括僧尼。无
贯者万计。朝议云。策经落第者。并合休
道。顗表谏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道也。岂
关多诵。陈主大悦。即停搜简。是则万人出
家。由顗一谏矣。末为灵曜褊隘。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翼从严正自称名云。余冠达也。请
住三桥。顗曰。冠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
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月。陈主幸寺修行
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6a 页 T50-0566.png
已下并崇戒范。故受其法。文云。仰惟化导
无方随机济物。卫护国王汲引天人。照
烛光辉托迹师友。比丘入梦。符契之象久
彰。和上来仪。高座之德斯炳。是以翘心十
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内外两教。尊师重
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所请世世结缘遂
其本愿。日日增长。今奉请为菩萨戒师。便
传香在手。而睑下垂泪。斯亦德动人主。屈
幸从之。及金陵败覆。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梦老僧曰。陶侃瑞象敬屈护持。于即往憩
匡山。见远图缋。验其灵也。宛如其梦。不
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独有兹山全无
侵扰。信护象之力矣。未刬迹云峰。终焉其
致。会大业在藩。任总淮海。承风佩德。钦注
相仍。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乃致书累请。
顗初陈寡德。次让名僧。后举同学。三辞不
免。乃求四愿。其辞曰。一虽好学禅。行不
称法。年既西夕薳守绳床。抚臆循心假
名而已。吹嘘在彼恶闻过实。愿勿以禅法
见期。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身闇庠序
口拙暄凉。方外虚玄久非其分。域间撙节
无一可取。虽欲自慎朴直忤人。愿不责
其规矩。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若身当戒
范。应重去就。去就若重传灯则阙。去就若
轻则来嫌诮。避嫌安身。未若通法而命。
愿许其为法。勿嫌轻动。四三十馀年水石
之间因以成性。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谬课
庸虚沐此恩化。内竭朽力仰酬外护。若丘
壑念起。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许此四心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6b 页 T50-0566.png
乃赴优旨。晋王方希净戒。如愿唯诺。故
躬制请戒文云。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
家。庭训早趍眙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顷
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笑息止
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开士万行戒善为
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自
近之远感而遂通。波崙罄髓于无竭。善才
亡身于法界。经有明文非徒臆说。深信佛
语幸遵时导。禅师佛法龙象。戒珠圆净定
水渊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
挹成风。名称远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
遥注。命楫远迎。每虑缘差值诸留难。师亦既
至。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即销烦恼。今开
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扬州总管寺
城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
名制止。方便智度归宗奉极。作大庄严。同
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
云云。即于内第躬传戒香。授律仪法。告
曰。大士为度远济为宗。名实相符义非轻
约。今可法名为总持也。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大师禅慧内融。导之法
泽。辄奉名为智者。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
玄。所获施物六十馀事。一时回施悲敬两
田。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顗曰。先有明约事无两违。即拂
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6c 页 T50-0566.png
顾曰。国镇不轻道务致隔。幸观佛化弘护
在怀。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结徒行道频感休徵。百越边僧
闻风至者累迹相造。又上渚宫乡壤。以答
生地恩也。道俗延颈老幼相携。戒场讲坐众
将及万。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
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创
寺之后快无忧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谓神
怒。顗到泉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总管宜阳公王积。到山礼拜战
汗不安。出曰。积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尝
怖惧顿如今日。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弟子多幸谬禀师资。无量劫来悉凭
开悟。色心无作昔年虔受。身虽疏漏心护
明珠。定水禅支屏散归静。荷国镇蕃为臣
为子。岂寂四缘能入三昧。电光断结其类
甚多。慧解脱人厥朋不少。即日欲伏膺智
断率先名教。永汎法流兼用治国。未知
底滞可开化不。师严导尊可降意不。宿世
根浅可发萌不。菩萨应机可逗时不。书云。
民生在三。事之如一。况覃释典而不从
师。今之慊言备沥素款。成就事重请弃饰
词。顗答书云。谬承人乏拟迹师资。顾此
庸微以非时许。况隆今命弥匪克当。徒
欲沈吟必乖深寄。王重请云。学贵承师事
推物论。历求法界厝心有在。仰惟久殖
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南岳
记莂说法第一。无以仰过。照禅师来具述
此事。于时心喜以域寸诚。智者昔入陈朝。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7a 页 T50-0567.png
彼国明试。瓦官大集众论锋起。荣公强口先
被折角。两琼继轨才获交绥。忍师赞叹
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无畏。释难
如流。亲所闻见。众咸瞻仰。承前荆楚莫不
归伏。非禅不智。验乎金口。比释所谈。智
者融会甚有阶位。譬若群流归乎大海。此
之包举始得佛意。惟愿未得令得。未度令
度。乐说不穷法施无尽。乃从之重现。令
造净名疏。河东柳顾言。东海徐仪。并才华
冑绩。应奉文义。缄封宝藏。王躬受持。后萧
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遣开府柳顾言等。致
书请命愿救所疾。顗又率侣建斋七日。行
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豕吟之声。众并同
瞩。顗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鸟死复苏。表
盍棺还起。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至于翌
日。患果遂瘳。王大嘉庆。时遇入朝。旋归台
岳躬率禅门。更行前忏。仍立誓云。若于三
宝有益者。当限此馀年。若其徒生。愿速从
化。不久告众曰。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
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
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又云。商客寄金医去留药。吾
虽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观心论。随略疏
成不加点润。命学士智越。往石城寺扫
洒。于彼佛前命终。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遣多然香火。索
三衣钵杖。以近身自馀道具。分为二分。一
奉弥勒。一拟羯磨。有欲进药者。答曰。药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7b 页 T50-0567.png
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所
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智晞往曰。复
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纷纭医药累扰
于他。又请进斋饭。答曰。非但步影而为
斋也。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吾生劳毒器
死悦休归。世相如是不足多叹。又出所
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与晋王
别遗书七纸。文极该综词釆风标。属以大
法。末乃手注疏曰。如意香炉是大王者。还用
仰别。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便令唱
法华经题。顗赞引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辍斤绝弦于今日
矣。又听无量寿竟。仍赞曰。四十二愿庄严
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又索香汤
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
量六度等。有问其位者。答曰汝等懒种善
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
内位耳。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世
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且各默然。吾将去
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
二日也。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至仁寿
末年已前。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凡经
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语弟子曰。案
行故业。各安隐耶。举众皆见悲敬言问。良久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7c 页 T50-0567.png
而隐。自顗降灵龙象育神江汉。凭积善
而托生。资德本而化世。身过七尺目佩
异光。解统释门行开僧位。往还山世不
染俗尘。屡感幽祥殆非可测。初帝于蕃
日。遣信入山迎之。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告弟子曰。此非小缘
所能缔构。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可依
此作。汝等见之。后果如言。事见别传。往
居临海。民以沪鱼为业。󰤦网相连四百馀
里。江沪溪梁六十馀所。顗恻隐观心彼此
相害。劝舍罪业教化福缘。所得金帛乃成
山聚。即以买斯海曲。为放生之池。又遣沙
门慧拔。表闻于上。陈宣下敕。严禁此池
不得采捕。国为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
克为文树于海滨。词甚悲楚。览者不解堕
泪。时还佛垄如常习定。忽有黄雀满空
翱翔相庆。鸣呼山寺三日乃散。顗曰。此乃
鱼来报吾恩也。至今贞观犹无敢犯。下敕
禁之犹同陈世。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又
居山有蕈触树皆垂。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顗若他涉蕈即不生。因斯以谈。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有三十七卷。皆出
口成章。侍人抄略。而自不畜一字。自馀随
事流卷不可殚言。皆幽指爽彻摛思开
天。炀帝奉以周旋。重犹符命。及临大宝便
藏诸麟阁。所以声光溢于宇宙。威相被于
当今矣。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瘗以石门
关以金钥。所有事由一关别敕。每年讳日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8a 页 T50-0568.png
帝必废朝。预遣中使就山设供。尚书令杨
素。性度虚简事必临信。乃陈其意。云何枯
骨特坐如生。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既
如前告得信而归。顗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躯。五十
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
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
数。沙门灌顶侍奉多年。历其景行可二十
馀纸。又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夙预宗门
观传戒法。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为之行
传广流于世。隋炀末岁巡幸江都。梦感智
者言及遗寄。帝自制碑。文极宏丽。未及镌
勒。值乱便失。

释昙崇。姓孟氏。咸阳人。生知正见幼解信
奉。七岁入道。博诵法言。勤注无绝。后循听
讲肆雄辩无前。乃以慧灯欲全本资摄
念。圣果将克必固定想。因从开禅师而
从依止。逮乎受戒志逾清厉。遂学僧祇
十有馀遍。依而讲解。听徒三百。京辅律要此
而为宗。后弊于言说更崇前观。额上鼻端
是所存想。山间树下为其居处。既而光明内
发。色相外除。形木若枯心灰犹死。偏精六
行冠达五门。开公处众称为第一。遂得同
学齐敬。又号为无上士也。及师亡遗嘱令
摄后徒。于时五众二百馀人依崇习静。声
驰陇塞化满关河。寻路追风千里相属。填
门盈室坐诲门人。或初修不净。或终学人
空。念彼慈悲弘斯正则。周武皇帝特所钦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8b 页 T50-0568.png
承。乃下敕云。崇禅师德行无玷精悟独绝。
所预学徒未闻有犯。当是尊以德义。故
则众绝形清。可为周国三藏年任陟岵寺
主。即从而教导。僧尼有序响名称焉。每为
僧职滞踪。未许游涉乃假以他缘遂蒙放
免。末遗法沦荡便从流俗。外顺王威内持
道素。又授金紫光禄等衔。并不依就。虽
沈厄运无癈利人。大象之初皇隋肇
命。法炬还炤。即预百二十僧。敕住兴善。寻
复别敕令宰寺任。重勤辞逊又不受之。而
道冠僧群。王公戒范。昔以佛法颓毁。私愿
早隆。谨造一寺用光末法。因以奏上。帝乃
立九寺以副崇愿。皆国家供给终于文世。
高唐公素禀行门偏所归信。遂割宅为寺
引众居之。敕以虚静所归禅徒有誉。赐额
可为清禅。今之清明门内寺是也。隋氏晋王
钦敬禅林。降威为寺檀越。前后送户七十
有馀。水硙及碾。上下六具永充基业。传利
于今。天子昔所承名。今亲正业。开皇之初
敕送绢一万四千疋布五千端绵一千屯绫二
百疋锦二十张五色上米前后千石。皇后又
下令送钱五十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于今愿。流于后望。建浮图一区。用
酬国俸。帝闻大悦。内送舍利六粒。以同弘
业。于时释教初开。图象全阙。崇兴此塔深
会帝心。敕为追匠杜崇。令其缮绩。料钱三
千馀贯计。塼八十万。帝以功业引费。恐
有匮竭。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
一千三百对。以助随喜。开皇十一年。晋王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8c 页 T50-0568.png
镇总杨越。为造露盘并诸庄饰。十四年内方
始成就。举高一十一级。竦耀太虚。京邑称
最。尔后䞋遗相接。众具繁委。王又造佛堂
僧院。并送五行调度。种植树林等事。并
委僧众。监检助成。崇既令重当朝。往还无
壅。宫閤之禁门籍未安。须有所论执锡
便进。时处大内为述净业。文帝礼接自称
师儿。献后延德又称师女。及在于本寺则
敕令载驰。问以起居。无晨不至。自所获外
利尽施伽蓝。缘身资蓄衣钵而已。开皇十
四年十月三十日。迁化寺房。春秋八十矣。皇
情哀惨下敕葬焉。所须丧事有司供给。皂白
弟子五千馀人。送于终南至相寺之右。为
建白塔。勒铭存今。初崇未终七日。寺内幡
竿无故自折。门外汲井忽尔便枯。众怪其
由也。及至晦夜。崇遗告曰。吾有去处今
须付嘱。即以衣资施于三宝。及至后夜
觉有异相。就而观之方知气绝。无疾而逝。
形色如生。因以奏闻。莫不怀恸。

释慧越。岭南人。住罗浮山中。聚众业禅。有
闻南越。性多汎爱慈救苍生。栖顿幽阻虎
豹无扰。曾有群兽来前。因为说法。虎遂以
头枕膝。越便捋其须面。情无所畏。众咸
睹之以为异伦也。化行五岭声流三楚。隋
炀在蕃搜选英异。开皇末年。遣舍人王延
寿。往召追入晋府慧日道场。并随王至京
在所通化。末还杨州。路中感疾而卒。停尸
船上。有若生焉。夜见焰光从足而出入于
顶上。还从顶出而从足入。竟夕不断。道俗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9a 页 T50-0569.png
殊叹未曾有也。王教归葬本山。以旌诚敬。

释慧实。俗姓许氏。颍川人。少出家。志敦幽
尚遍履名山。梁末游步天台综习禅业。入
房闭户。出即荡门。衣钵随身惟留床席。
寔轻清之丈夫也。陈祚伊始负锡龙盘。绝
迹人世五十馀年。贵尚头陀恒居宴默。自
少及终胁不亲物。虽形衰年积。而精节之
志。老而弥厉。以仁寿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迁于蒋州履道寺之房。春秋九十有六。遗旨
令尸陀北岭。后收窆于山南。奉造三层塼
塔。就而纪德。

释僧善。姓席氏。绛郡正平人。童少出家。便
从定业。与汲郡林落泉方公齐名。各聚其
类。依岩服道。往还骆驿白鹿太行抱犊林
虑等山。振名四远归宗殷满。有弟子僧袭
者。悯斯汾曲往延通化。善以山众常业恐
有乖离。虽经频请曾未之许。袭曰。前后邀
迎三十馀度。元元之情情无已已。磨踵有
尽誓心难舍。善乃从焉。居住马头山中大
行禅道。蒲虞晋绛荷襆相諠。众聚繁多遂分
为四部。即东西二林杯盘大黄等处是也。皆
零房别室星散林岩。宴坐所指十一切入而
为标据。徒属五百肃然静谧。仁寿之岁其道
弥隆。及疾笃将极。告弟子曰。吾患腹中
冷结者。昔在少年。山居服业。粮粒既断。
懒往追求。啖小石子用充日给。因觉为
病耳。死后可破肠看之。果如所言。又累
曰。各勤修业不劳化俗。癈尔正务。若吾
终后不须焚燎外损物命。可坐于瓮中埋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9b 页 T50-0569.png
之。以大业初年三月十一日。加坐如生。
卒于大黄岩中。道俗依言而殡。僧袭本住
绛州。结心定业。承习善公不亏其化。晚
住晋州宝严寺。充僧直岁。监当稻田。见杀
水陆诸虫不胜其酷。因掷弃公名追崇故
业。以善师终日他行不在。借访时人又并
终没。遂赍诸供度就山设会。悲恸先迹顾
奉无由。寻其遗骸莫知所在。忽闻爆声
振裂。响发林谷。见地分涌瓮出于外。骸
骨如雪唯舌存焉。红赤鲜映逾于生日。因
取骨舌两以为塔。袭以贞观十五年正月
九日卒于山舍。春秋六十有四。临终神思
安隐称念而逝。时晋州西小榆山有沙门僧
集者。苦节山林聚徒禅业。养蛇畜鼠。驯
附可以手持。常现左右驱逐不去。有俗
人来辄便自隐。

释玄景。姓石氏。沧州人。十八被举秀才。至
邺都。为和王省事。读书一遍便究文义。
须便辄引曾无所遗。五载之中无书可读。
晚从和禅师所听大品维摩。景既后来门侧
立听。深鉴超拔将归受学。和以定业之望
参问繁广。令依止慧法师授以大乘秘奥
之极。既沃乃心便志存舍俗。二十有七。
与诸妻子执别。告云。自临漳已南属吾所
游。名涅槃境。临漳已比是生死分。尔之行
往也。吾誓非圣更不重涉。还从和公剃
落。授以正法。景晨霄思择统解玄微。遭
周灭法逃潜林薄。又以禅道内外相融。开
皇初年就缘讲导。仪设华约事事翘心。故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69c 页 T50-0569.png
二时法会必香汤洒地。熏炉引导前经后景
初无一绝。洗秽护净钦若戒科。常读开经
行不过五。寻讫更展。其例如前。故每振
法鼓。动即千人屯赴。供施为俦罕匹。所以景
之房内。黄紫缁衣上下之服各百馀副。一时
一换。为生初善。经身一著便以施僧。其
感利之殷为如此也。后因卧疾三日。告侍
人曰。玄觉。吾欲见弥勒佛。云何乃作夜
摩天主。又云。宾客极多。事须看视。有问其
故。答云。凡夫识想何可检校。向有天众邀
迎耳。尔后异香充户。众共闻之。又曰。吾欲
去矣。当愿生世为善知识。遂终于所住。
即大业二年六月也。自生常立愿。沈骸水
中。及其没后遵用前旨。葬于紫陌河深滢
之中。三日往观。所沈之处返成沙坟。极高
峻而水分两派。道俗异其雅瑞。传迹于今。
玄觉孝慈居性祖学先谟。后住京师隶庄
严寺纯讲大乘。于文殊般若偏为意得。荣
观帝壤誉显当锋。

释智舜。俗姓孟。赵州大陆人。少为书生。博
通丘索工书善说。庠序附焉。年二十馀。
厌世出家。事云门稠公居于白鹿。始末十
载。常乐幽隐不事嚣杂。才有昏情便有
灵祇相诫。或动身衣。或有声相。又现白服。
形量丈馀绕院相警。往往非一。尝与沙门
昙询。同修念定经于四年。后北游赞皇许
亭山。依倚结业声绩及远。有资其道供者。
便权避之。遂经纪载不须资待。又猎者
逐雉飞入舜房。苦加劝勉终不肯止。遂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70a 页 T50-0570.png
将雉去。情不忍此。因割耳遗之。感舜苦
谏。便投弓解鹰。从舜请道渐学经义。于
是课笃数村舍其猎业。斯则仁济之诚也。
后专习道观不务有缘。妄心卒起不可禁
者。即刺股流血。或抱石巡塔。须臾不逸其
虑也。故髀上刺处。班駮如铺锦焉。其翘励
之操。同伍诚不共矣。处山积岁剪剃无人。
便以火烧发。弊服遗食屡结寒炎。度
景分功无忘造次。性少贪恼手不执财。每
见贫馁泪垂盈面。或解衣以给。或割口以
施。由此内撤外化。所亲之中。见其弥敬
十人出家。并依舜行。练心节量。踵武扬
风。后年疾既侵身力斯尽。常令人称念。系
想净方。遂终于老。末感气疾忽增。十有五
日。励念如初。卒于元氏县屈岭禅坊。时年
七十有二。即仁寿四年正月二十日也。初葬
于终所山侧。后房子县界嶂洪山民。素重舜
道。夜偷尸柩瘗于岩中。及往追觅皆藏其
所。三年之后开示焚之起白塔于崖上。自
舜之入道精厉其诚。昔处儒宗颇自矜伐。
忽因旬假得不净观。肠腑流外惊厌叵
陈。所见馀人例皆不净内溢。乃就稠师具
蒙印旨。为云门官供当拟是难。因就静山
晓夕通业。不隶公名不行公寺。而内德潜
运远闻帝阙。开皇十年下诏曰。皇帝敬问
赵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旧禅房寺智舜禅
师。冬日极寒。禅师道体清胜。教导苍生。使
早成就。朕甚嘉焉。朕统在兆民之上。弘护
正法夙夜无怠。今遣上开府卢元寿。指宣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70b 页 T50-0570.png
往意。并送香物如别。时赵州刺史杨达。以
舜无公贯素绝名问。依敕散下方始知
之。乃为系名同果寺。用承诏旨而舜亦
不临赴。山民为之起寺。三处交络四方闻
造。欣斯念定。而莫堪其精到。不久还返。斯
勇猛之诚不可例也。每于冬初化诸缘
集。多办复贮之衣。就施狱囚。春秋二时方
等行道。馀则加坐幽林。块然不寐及登耳
顺心用力疲。转读藏经凡得四遍。左手执
卷右手执烛十宿五宿目不曾敛。佛名赞
德诵阅如流。昏昼六时礼忏终化。有弟子智
赞。幼奉清诲长悟玄理。摄论涅槃是所
综博。今住蓝田化感寺。承习禅慧荣其光
绪。比多徵引终遁林泉。

释智锴。姓夏侯。豫章人。少出家在杨州兴
皇寺。听朗公讲三论。善受玄文。有名当
日。开皇十五年遇天台顗公。修习禅法特
有念力。顗叹重之。晚讲涅槃法华及十诵
律。弘敷之盛见重于时。又善外学。文笔史
籍弥是所长。晚住庐山造大林精舍。缔构
伊始并是营综。末又治西林寺。两处监护皆
终其事。然守志大林。二十馀载足不下山。
常修定业。隋文重之。下敕追召。称疾不
赴。后豫章请讲。苦违不往。云吾意终山
舍。岂死城邑。道俗虔请。不获志而临之。未
几遂卒于州治之寺。时以为知命也。春秋
七十有八。即大业六年六月也。气属炎热。而
加坐如生。接还庐阜形不摧变。都无臭腐
反有异香。道俗叹讶。遂缄于石室。至今如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70c 页 T50-0570.png
初焉。

释智越。姓郑氏。南阳人也。少怀离尘之志。
父为求婚。方便祈止。长则勇干清美。于时
乐阳殿下统御荆州。徵任甚高。非其所欲。
惟以情愿出家。王感彼诚素。因遂夙心。剪
落已后随方问道。仍到金陵。便值智者。北
面请业。授以禅法。便深达五门穷通六妙。
戒行清白律仪淳粹。又诵法华万有馀遍。
瓶水自盈。经之力也。学徒虽众。其最居称
首。有临海露山精舍。梵僧所造。巨有灵异。
智者每临。命越令影响之。晦迹已后。台岭
山众一焉是嘱。二十年间询询善诱无违遗
寄。便为二众依止四部归崇。姿容瑰伟。德
感物情。颇存汲引。每于师忌敕设千僧官
斋。越以衣钵之馀以充大施。随文皇帝
献后崩日设斋咒愿。每获百段曾不固留。
括州刺史郑系伯。临海镇将杨神贵。师友义
重待遇不轻。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右胁而卧。卒于国清旧房。春秋
七十有四。临终之时山崩地动。境内道俗
咸所见闻。台山又有沙门波若者。俗姓高句
丽人也。陈世归国。在金陵听讲。深解义
味。开皇并陈。游方学业。十六入天台北
而智者求授禅法。其人利根上智。即有所
證。谓曰。汝于此有缘。宜须闲居静处成备
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名为华顶。去寺将
六七十里。是吾昔头陀之所。彼山祇是大乘
根性。汝可往彼学道进行必有深益不须
愁虑衣食。其即遵旨。以开皇十八年往彼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第 571a 页 T50-0571.png
山所。晓夜行道不敢睡卧。影不出山十有
六载。大业九年二月忽然自下。初到佛垄上
寺。净人见三白衣担衣钵从。须臾不见。至
于国清下寺。仍密向善友同意云。波若自
知寿命将尽非久。今故出与大众别耳。
不盈数日。无疾端坐。正念而卒于国清。春
秋五十有二。送龛山所。出寺大门回舆示
别。眼即便开至山仍闭。是时也莫问官私
道俗。咸皆叹仰俱发道心。外睹灵瑞若
此。馀则山中神异人所不见。固难详矣。时
天台又有释法彦者。姓张氏。清河人。周朝
废教之时。避难投陈。于金陵奉遇智者。
以太建七年陪从入天台。伏膺请业。授
以禅那。既蒙训诲不停房舍。每处山间
林树之下专修禅寂。三十年中常坐不卧。
或时入定七日方起。具向师说所證法相。
有人听闻曰。如汝所说。是背舍观中第二观
相。亦有山祇数相娆试。宴坐怡然不干其
虑。大业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国清。春秋六
十六。智者门徒极多。故叙其三数耳。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二十一【明】十七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