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1a 页
续高僧传卷第十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隋彭城崇圣道场释靖嵩传一
隋西京大禅定道场释靖玄传二(明则)
隋襄阳沙门释智闰传三
隋吴郡虎丘山释智聚传四
隋丹阳聂山释慧旷传五
隋丹阳仁孝道场释智琳传六
隋西京宝刹道场释净愿传七
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智凝传八(灵觉 道卓)
隋西京真寂道场释法彦传九
隋西京海觉道场释法总传十
隋西京大兴善道场释僧昙传十一(慧重)
隋西京大禅定道场释灵璨传十二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1b 页 T50-0501.png
隋西京胜光道场释法瓒传十三
隋西京净影道场释宝儒传十四
隋西京光明道场释慧最传十五
隋西京禅定道场释僧朗传十六
隋西京净影道场释慧畅传十七(僧温)
释靖嵩。俗姓张。涿郡固安人。幼抱贞干在
物不群。迫以俗尘期之道务。十五出家。有
同学靖融。早达经论。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曲流委示。嵩神气俊越聪悟
天机。随览义门覆疏陶练。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融无以对也乃告曰。卿稚齿末
学。彻悟若斯。可往京邺。必成济器。及登冠
受具。南游漳辇。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
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
席相距二百有馀。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
宇内英杰咸归厥邦。有大学寺融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解贯众师道光二
藏。学徒五百负帙摩肩。常讲涅槃及地论。
嵩闻之乃投诚焉。北面从范。攻研数载。随
闻覆述。每击奇致。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
师。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乃诣云晖二
律师所。博求明诲。涉问二载薄镜宗条。唯
有小乘未遑详阅。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
主。面受成杂两宗。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人分凤翼。及嵩之位
席。上经五遍。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妙
通文理屡动恒神。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
道。势倾八位词号四飞。独步河山舟航三
藏。凭附参请智光时杰。齐琅耶王深相器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1c 页 T50-0501.png
重。弘扇风猷。每于肇春广延学侣。大集邺
都。特开法座。奉嵩为法主。进励学徒。因尔
导悟成津弥逢凉燠。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遂与同学法贵灵
侃等三百馀僧。自北徂南达于江左。陈宣
帝远揖德音。承风迎引。令侍中袁宪至京
口城礼接登岸。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法师等善明治乱归
寄有叙。可谓怀道正士。深可嘉之。宜于
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务令周洽。仍令
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时建业僧正。令
嵩贵二人对弘小论。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有天竺三藏厥号亲依。赍摄舍二论。远化
边服。初归梁季终历陈朝。二十馀年通传
无地。虽云译布讲授无闻。唯嵩独拔玄
心玩味兹典。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
决疑议。数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边
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隋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开皇
十年敕僚庶等。有乐出家者并听。时新度
之僧乃有五十馀万。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嵩与灵侃等二百许僧。闻机乘济俱还江
北。行达徐方盛开讲肆。上柱国徐州总管
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于是常
转法轮。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相继趋
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嵩学资真谛义寔
天亲。思逸言前韵高传后。大乘极旨于是
都。特开法座。奉嵩为法主。进励学徒。因尔
导悟成津弥逢凉燠。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遂与同学法贵灵
侃等三百馀僧。自北徂南达于江左。陈宣
帝远揖德音。承风迎引。令侍中袁宪至京
口城礼接登岸。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法师等善明治乱归
寄有叙。可谓怀道正士。深可嘉之。宜于
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务令周洽。仍令
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时建业僧正。令
嵩贵二人对弘小论。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有天竺三藏厥号亲依。赍摄舍二论。远化
边服。初归梁季终历陈朝。二十馀年通传
无地。虽云译布讲授无闻。唯嵩独拔玄
心玩味兹典。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
决疑议。数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边
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隋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开皇
十年敕僚庶等。有乐出家者并听。时新度
之僧乃有五十馀万。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嵩与灵侃等二百许僧。闻机乘济俱还江
北。行达徐方盛开讲肆。上柱国徐州总管
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于是常
转法轮。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相继趋
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嵩学资真谛义寔
天亲。思逸言前韵高传后。大乘极旨于是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2a 页 T50-0502.png
乎通。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撰摄论疏
六卷杂心疏五卷。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
生死等玄义。并流于世。为时所宗。隋文封
禅岱宗銮驾齐鲁。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
部。诣嵩法肆伏膺受业。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教旨
载驰。嵩终谢遣。及登紫极又有敕徵。固
辞乃止。门人问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动止
严难。虽内道场不如物外。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吾曾游两都屡逢播
荡。弊此劳役耳。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讲道相续策众六
时。精苦已来垂三十载。然其扣头手膝按地
之所悉成坑迹。状若人模。其景行徵明为
若此也。自有论师多迷行旨。而嵩奉遵
法度初不坠伦。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方自从用。同诸
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加以性爱文藻时
摛诗颂。重复嘉尚林泉。每登践陟。子史篆
隶摸揩于今。世论剧谈颇有承绪。忽以大
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光
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公董纯。与部内道
俗殡于神皋之原。益州道基昔预末筵。餐
风饮德。悼流魂之安放。悲坟隧之荒侵。为
之行状广于世矣。
释靖玄。姓赵氏。天水人也。识度淹弘清鉴
悬远。七岁任郡学生。勤阅三冬艺该六典。
皇隋肇运便业李张。名预黄巾身同观
宇。呼吸沆瀣吐纳阴沆。每思五千道德
六卷杂心疏五卷。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
生死等玄义。并流于世。为时所宗。隋文封
禅岱宗銮驾齐鲁。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
部。诣嵩法肆伏膺受业。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教旨
载驰。嵩终谢遣。及登紫极又有敕徵。固
辞乃止。门人问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动止
严难。虽内道场不如物外。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吾曾游两都屡逢播
荡。弊此劳役耳。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讲道相续策众六
时。精苦已来垂三十载。然其扣头手膝按地
之所悉成坑迹。状若人模。其景行徵明为
若此也。自有论师多迷行旨。而嵩奉遵
法度初不坠伦。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方自从用。同诸
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加以性爱文藻时
摛诗颂。重复嘉尚林泉。每登践陟。子史篆
隶摸揩于今。世论剧谈颇有承绪。忽以大
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光
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公董纯。与部内道
俗殡于神皋之原。益州道基昔预末筵。餐
风饮德。悼流魂之安放。悲坟隧之荒侵。为
之行状广于世矣。
释靖玄。姓赵氏。天水人也。识度淹弘清鉴
悬远。七岁任郡学生。勤阅三冬艺该六典。
皇隋肇运便业李张。名预黄巾身同观
宇。呼吸沆瀣吐纳阴沆。每思五千道德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2b 页 T50-0502.png
良非造真。七诫超升本为浮诡。乃舍其巾
褐服此伽梨。澄练一心专宗经部。时年
在息慈频登法匠。华夷钦仰缁素属目。受
具已后声势转高。遂使化靡陇西扇荣河
洛。以秦凉荒要佛法浇侈。将欲结其颓
网布此遗矰。具列正法要务奏上文皇。
蒙敕允述纶言奖拔。登下河右颁条依用。
元德太子籍甚芳猷翘想钦揖。爰降令旨
远召京华。玄遂恭承嘉惠来翔帝宇。有令
于大兴善道场盛弘法会。飞轩鸣玉杖锡
挈瓶。总萃观风德音通被。纵远论体舒散
疑踪。能使难者由门解宣尽力。时璨法师
居坐谓曰。自河凉义侣则道朗擅其名。沿
历至今。尔其接轸。代不可削。斯人在斯。
由此显誉京师。绰然高步。会高祖升遐郁
兴禅定。遂应诏住焉。常转梵轮弘匠非少。
大业七年正月二十九日。无疾而化。春秋四
十有三。初玄生平言论慈悲为主。每许遗骸
弃之林野。有天水同侣沙门慧严。追想昔
言送尸山麓。肌肉已尽。便鸠聚遗身。搆兹
塼塔于终南龙池寺之西岑。树铭塔所用旌
厥德。沙门明则为文。则本冀人。通玄儒有
才慧。纳言敏行。尤所承统。文藻虽驰时未
之赏。乃制觉观寺碑。物亦不悟。仆射杨素
见而奇之。由斯一顾方高声问。奏住仁寿
宫三善寺。东都译经又召入馆专知缀缉。
隋末卒于所住。有集行世。薛道衡每曰。则
公之文屡发新采。英英独照。其为时贤所
尚也如此矣。
褐服此伽梨。澄练一心专宗经部。时年
在息慈频登法匠。华夷钦仰缁素属目。受
具已后声势转高。遂使化靡陇西扇荣河
洛。以秦凉荒要佛法浇侈。将欲结其颓
网布此遗矰。具列正法要务奏上文皇。
蒙敕允述纶言奖拔。登下河右颁条依用。
元德太子籍甚芳猷翘想钦揖。爰降令旨
远召京华。玄遂恭承嘉惠来翔帝宇。有令
于大兴善道场盛弘法会。飞轩鸣玉杖锡
挈瓶。总萃观风德音通被。纵远论体舒散
疑踪。能使难者由门解宣尽力。时璨法师
居坐谓曰。自河凉义侣则道朗擅其名。沿
历至今。尔其接轸。代不可削。斯人在斯。
由此显誉京师。绰然高步。会高祖升遐郁
兴禅定。遂应诏住焉。常转梵轮弘匠非少。
大业七年正月二十九日。无疾而化。春秋四
十有三。初玄生平言论慈悲为主。每许遗骸
弃之林野。有天水同侣沙门慧严。追想昔
言送尸山麓。肌肉已尽。便鸠聚遗身。搆兹
塼塔于终南龙池寺之西岑。树铭塔所用旌
厥德。沙门明则为文。则本冀人。通玄儒有
才慧。纳言敏行。尤所承统。文藻虽驰时未
之赏。乃制觉观寺碑。物亦不悟。仆射杨素
见而奇之。由斯一顾方高声问。奏住仁寿
宫三善寺。东都译经又召入馆专知缀缉。
隋末卒于所住。有集行世。薛道衡每曰。则
公之文屡发新采。英英独照。其为时贤所
尚也如此矣。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2c 页 T50-0502.png
释智闰。不详姓氏。襄阳人也。无师独悟自
然厌世。周章邑野借访出道。承邺下盛宗
佛法十统郁兴。令响滂流洋溢天壤。闰不
胜其喜踊跃不安。年始二十便趋远诣。会
遵统开弘十地。即从服业。经未越序频参
覆论。河北夙少望尘许焉。晚学华严涅槃。
咸增荣显。又听光统四分。领受文言。兼习
小论。具辩通塞。时号博赡。鲜有加之。又
闻江表大弘三论。既是本愿不远而归。正
值长干辩公当涂首唱。预从听受一悟欣然。
文义重深遂多时载 后还汉阴镇常讲导。
化行江涘善生道俗。大业初建延住慧日。
该富之量更溢由来。会征辽左求功岳渎。
敕闰岷蜀祭祷江神。还至西京因疾而
化。卒于禅定寺。时年七十有五。即大业十年
矣。
释智聚姓朱氏。住苏州虎丘东山寺。神气清
远彰于襁褓。深厌笼樊乐希寥廓。初投武
丘胤法师。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聚分阴无
怠请益深旨。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东南之美。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宫墙重仞允得
其门。才踰弱冠便弘讲说。庄严㬭师。新实
一家鹰扬万代。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斐
发既精疑滞咸折。汝南周弘正。博通内外
鉴赏人伦。常叹嘉之。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叔齐。并
降贵慕道延请敷说。至德二年。奉敕于太
极殿讲金光明。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3a 页 T50-0503.png
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亹亹奇韵超超
入神。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莫不回
车杜口改心易业。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丁外母忧。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止于东山精舍。善说不休
法轮常转。开皇十一年。爰降敕书殷勤劳
问。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普为众生宣
扬正教。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
济群品。钦承德业甚以嘉之。尚书令楚公
素。左仆射邳国公苏威。并躬到道场接
足顶礼。咸舍净财资庄形命。十三年敕置
僧官。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聚以雅道斯
人。直心应物。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时郡
将宗成刘公。夙仰高名常钦盛德。及部
临镇。请为菩萨戒师。齐王暕以帝子之贵
作牧淮海。乃降教书至山延曰。弟子下车
旧楚亟改炎凉。逖听清规其来有日。敬承
幽栖山谷多历年所。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炳斯慧炬以悟
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未获稽疑下筵
餐承高义。杼轴之劳载盈怀抱。据虎之岫
川途不遥。翔鹭之涛风烟相接。心愿振忍
辱之衣。赴翘勤之望。乃固辞以疾。事不获
从。引藉平台深加敬礼。频遣使人请弘
大教。聚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词翰恳恻
固求东返。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资
给所须将送甚重。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
寺。现疾浃旬。而神用无爽。以大业五年十
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容貌若存。顶暖
入神。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莫不回
车杜口改心易业。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丁外母忧。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止于东山精舍。善说不休
法轮常转。开皇十一年。爰降敕书殷勤劳
问。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普为众生宣
扬正教。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
济群品。钦承德业甚以嘉之。尚书令楚公
素。左仆射邳国公苏威。并躬到道场接
足顶礼。咸舍净财资庄形命。十三年敕置
僧官。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聚以雅道斯
人。直心应物。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时郡
将宗成刘公。夙仰高名常钦盛德。及部
临镇。请为菩萨戒师。齐王暕以帝子之贵
作牧淮海。乃降教书至山延曰。弟子下车
旧楚亟改炎凉。逖听清规其来有日。敬承
幽栖山谷多历年所。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炳斯慧炬以悟
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未获稽疑下筵
餐承高义。杼轴之劳载盈怀抱。据虎之岫
川途不遥。翔鹭之涛风烟相接。心愿振忍
辱之衣。赴翘勤之望。乃固辞以疾。事不获
从。引藉平台深加敬礼。频遣使人请弘
大教。聚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词翰恳恻
固求东返。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资
给所须将送甚重。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
寺。现疾浃旬。而神用无爽。以大业五年十
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容貌若存。顶暖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3b 页 T50-0503.png
身柔皆如平日。闻诸前记。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即以其年十二月。窆于山之
南岭。惟聚性托夷远衿情闲澹。等怀遇物
弘量居心。楚越拘情得丧兼遣。方寸之地悠
然罕测。美风姿善谈笑。流连赏悟见者忘
返。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讲大品涅槃
法华等各二十遍。单经适务者。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衣钵已外随用檀
舍。方丈之内虚室萧然。几榻之间文疏而
已。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其所造丈八
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于寺供养。并起涧
西佛殿二所。回廊周遍具二庄严。弟子道恭。
犹子道顺。德惟上首。业盛传灯。敢树高碑
用旌景行。秘书虞世南为文。
释慧旷。俗姓曹氏。谯国人也。其后别派。今
为襄阳人焉。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
卿。父蔼直阁将军。旷秀气标于弱岁。天然孝
敬率性高廉。十二出家。事江陵宝光寺澄法
师。祗勤仪训肃奉帷筵。发明幽旨颇超
群辈。后辞朋帝渚问道王圻。居律行
寺听彭城讲。玄关斯辟大义已通。将事随
方转相弘教。乃与宗恺准韵诸师。俱值真
谛。受摄大乘唯识等论金鼓光明等经。俄而
真谛涅槃法朋彫徙。乃共同学僧宗俱栖匡
岫。分时敷说法化弥隆。州宰鄱阳长沙二王。
俱敦师资之敬。后于湘郢二州累载弘道。
虽亲觉久忘而地恩待报。以陈至德元年
言旋旧邑。即隋开皇之三年也。于遍学道
场传经引化。旷既律行严精义门综博。道
春秋七十有二。即以其年十二月。窆于山之
南岭。惟聚性托夷远衿情闲澹。等怀遇物
弘量居心。楚越拘情得丧兼遣。方寸之地悠
然罕测。美风姿善谈笑。流连赏悟见者忘
返。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讲大品涅槃
法华等各二十遍。单经适务者。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衣钵已外随用檀
舍。方丈之内虚室萧然。几榻之间文疏而
已。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其所造丈八
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于寺供养。并起涧
西佛殿二所。回廊周遍具二庄严。弟子道恭。
犹子道顺。德惟上首。业盛传灯。敢树高碑
用旌景行。秘书虞世南为文。
释慧旷。俗姓曹氏。谯国人也。其后别派。今
为襄阳人焉。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
卿。父蔼直阁将军。旷秀气标于弱岁。天然孝
敬率性高廉。十二出家。事江陵宝光寺澄法
师。祗勤仪训肃奉帷筵。发明幽旨颇超
群辈。后辞朋帝渚问道王圻。居律行
寺听彭城讲。玄关斯辟大义已通。将事随
方转相弘教。乃与宗恺准韵诸师。俱值真
谛。受摄大乘唯识等论金鼓光明等经。俄而
真谛涅槃法朋彫徙。乃共同学僧宗俱栖匡
岫。分时敷说法化弥隆。州宰鄱阳长沙二王。
俱敦师资之敬。后于湘郢二州累载弘道。
虽亲觉久忘而地恩待报。以陈至德元年
言旋旧邑。即隋开皇之三年也。于遍学道
场传经引化。旷既律行严精义门综博。道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3c 页 T50-0503.png
俗具瞻。纲维是奇。统掌八载摄是乌回。后
又奉敕移居兴国。寺任攸委。丝纶再降。香
苏屡锡。秦孝王帝子之尊。建麾襄沔。闻风
伫德亲奉归戒。炀帝纂历当符尊贤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辇毂。道次江阳辞疾不
见。蒙敕丹阳栖霞山寺。以事治养。又素协
性松筠辅神泉石。赏狎既并缠痾用弭。于栖
霞法堂更敷大论。新闻旧学各谈胜解。且
归善禅。房本栖玄精舍。竟陵文宣之馀迹。禅
师慧晓之遗风。镜潭月树之奇。云阁山堂之
妙。曾事游处。遂有终焉之志。后携子弟
徙而憩之。崖谷泯人世之心。烟霞赏高蹈之
域。其有怀真慕义者。复萃于斯矣。以大
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于寺房。春秋八十。顶
煖淹时。手屈二指。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以其月二十日。窆于寺之西山。弟子等树
碑纪德。常州沙门法宣为文。
释智琳。姓闾丘氏。高平防舆人也。祖俨闲
居傲世。考昙珍梁国常侍。琳弱龄。淑问彰
于乡党。处士卞诠擅名当世。年在幼学服
膺请业。礼易庄老悉穷幽致。诠嘉其早慧。
命曰希世神童也。逮于德壮超然离俗。即
事仁孝寺沙门法敦。遵就养之仪。禀息慈
之戒。蔬餐苦节笃志熏修。法花维摩受持成
诵。属以敦公告逝戒品未圆。乃高步上京
更崇师辙。依止东安寺大僧正暅法师。既
其力生有奉尸罗乃具。爰禀成论兼习毗
尼。既洽闻持将弘传授。瞻言乡县思
报地恩。以陈太建十年旋于旧里。南徐州
又奉敕移居兴国。寺任攸委。丝纶再降。香
苏屡锡。秦孝王帝子之尊。建麾襄沔。闻风
伫德亲奉归戒。炀帝纂历当符尊贤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辇毂。道次江阳辞疾不
见。蒙敕丹阳栖霞山寺。以事治养。又素协
性松筠辅神泉石。赏狎既并缠痾用弭。于栖
霞法堂更敷大论。新闻旧学各谈胜解。且
归善禅。房本栖玄精舍。竟陵文宣之馀迹。禅
师慧晓之遗风。镜潭月树之奇。云阁山堂之
妙。曾事游处。遂有终焉之志。后携子弟
徙而憩之。崖谷泯人世之心。烟霞赏高蹈之
域。其有怀真慕义者。复萃于斯矣。以大
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于寺房。春秋八十。顶
煖淹时。手屈二指。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以其月二十日。窆于寺之西山。弟子等树
碑纪德。常州沙门法宣为文。
释智琳。姓闾丘氏。高平防舆人也。祖俨闲
居傲世。考昙珍梁国常侍。琳弱龄。淑问彰
于乡党。处士卞诠擅名当世。年在幼学服
膺请业。礼易庄老悉穷幽致。诠嘉其早慧。
命曰希世神童也。逮于德壮超然离俗。即
事仁孝寺沙门法敦。遵就养之仪。禀息慈
之戒。蔬餐苦节笃志熏修。法花维摩受持成
诵。属以敦公告逝戒品未圆。乃高步上京
更崇师辙。依止东安寺大僧正暅法师。既
其力生有奉尸罗乃具。爰禀成论兼习毗
尼。既洽闻持将弘传授。瞻言乡县思
报地恩。以陈太建十年旋于旧里。南徐州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4a 页 T50-0504.png
刺史萧摩诃。深加礼异爰请敷说。于是郁
居宗匠盛转法轮。受业求闻寔繁有众。
至十一年。下敕为曲阿僧正。至德二年。敕
补徐州僧都。称首攸归谅由德举。开皇十
六年。闰州刺史李海游。屈为断事。纲维是
寄。允当佥属。所居仁孝寺者。梁故征西咨议
郯僧绍舍宅所造。殿堂肇构乱离遄及。琳乃
嗣兴梓匠爰加藻饰。轮焕弘敞实有力焉。
前后造中人像五躯夹纻像一躯。神仪显
曜相好严挺。又于育王山顶。造五层塼塔。
拟夫八万同时一期高妙。讲大品法花净
名金鼓。各有其遍。所度弟子千有馀人。常
想趣道津要。莫尚禅那。以招隐伽蓝俗外
尘表山房闲寂茂林幽邃。终焉之所有志
栖焉。迫以缘碍弗之果也。然其温严自
持诲引无倦。财玩靡积随行给济。威容感
物。信为道门之杰矣。以大业九年五月六
日。加趺合掌终于仁孝之东房。春秋七十。
先是五月。初有清信士刘正勤请讲弥勒。
琳谕以无常。初未之许。至是果终。信哉知
命。及将大渐诫诸弟子。尸陀林者常所愿
言。吾谢世后无违此志。沙门智铿等谨遵
遗言。以其月十一日迁于育王之山。时属
流金林多鸷兽。始乎仲夏暨是抄秋。肤体
俨然曾无损异。道俗嗟赏叹未曾有。又以
其年闰九月八日。于招隐东山式构方坟。
言遵卜兆。全身舍利即窆山龛。方俗并臻同
门毕至。洒泣抚心山盈响谷。乃树碑于
寺之门右。其文江阳介生蔡瑰所制。
居宗匠盛转法轮。受业求闻寔繁有众。
至十一年。下敕为曲阿僧正。至德二年。敕
补徐州僧都。称首攸归谅由德举。开皇十
六年。闰州刺史李海游。屈为断事。纲维是
寄。允当佥属。所居仁孝寺者。梁故征西咨议
郯僧绍舍宅所造。殿堂肇构乱离遄及。琳乃
嗣兴梓匠爰加藻饰。轮焕弘敞实有力焉。
前后造中人像五躯夹纻像一躯。神仪显
曜相好严挺。又于育王山顶。造五层塼塔。
拟夫八万同时一期高妙。讲大品法花净
名金鼓。各有其遍。所度弟子千有馀人。常
想趣道津要。莫尚禅那。以招隐伽蓝俗外
尘表山房闲寂茂林幽邃。终焉之所有志
栖焉。迫以缘碍弗之果也。然其温严自
持诲引无倦。财玩靡积随行给济。威容感
物。信为道门之杰矣。以大业九年五月六
日。加趺合掌终于仁孝之东房。春秋七十。
先是五月。初有清信士刘正勤请讲弥勒。
琳谕以无常。初未之许。至是果终。信哉知
命。及将大渐诫诸弟子。尸陀林者常所愿
言。吾谢世后无违此志。沙门智铿等谨遵
遗言。以其月十一日迁于育王之山。时属
流金林多鸷兽。始乎仲夏暨是抄秋。肤体
俨然曾无损异。道俗嗟赏叹未曾有。又以
其年闰九月八日。于招隐东山式构方坟。
言遵卜兆。全身舍利即窆山龛。方俗并臻同
门毕至。洒泣抚心山盈响谷。乃树碑于
寺之门右。其文江阳介生蔡瑰所制。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4b 页 T50-0504.png
释净愿。未详其氏。代州人也。三十出家。博
闻强记。推覈经论夙有成规。远为诸学之
所先仰。创进大戒专师律部。既越立年
弥隆盛业。以旦达曙翘精固习。观采五遍
便就讲说。初以其壮室入道。人多轻侮。试
听其谈说属其文理。清洞开散片无拥滞。
各投心位席莫不致敬。愿连讲四分接承
十遍。又听十地华严及诸小论。末师准摄
论纲纽章句。并通了谈对课笃形。有钻
注圣言依解制节广流章疏。晚入京辅采
略未闻。虽经怀抱无一新术。时未测其通
照也。住于宝刹寺中。潜其容艺。后因法集
愿欲矜其名采。次当竖义。意存五阴。便
登坐而立。众以其非伦。皆寂无言论。良久
缄默。愿俯视众曰。竖义已久。如何不有问
乎。众曰。竖何等义。乃邀问耶。愿曰。名相久
矣。众自不知。诸德坐席口传。余则色心俱
立。便安然处坐。气勇如云。自述曰。计未劳
止。此且修人事耳。时以为矫异露洁也。及
难击往还。对答云雨。皆先定其番数。后随
数尽言。开塞任于当时。邪正由其通滞。或
重疑积难由来不决者。而能诠达其理释
然新畅。于即预是聪慧归踪者多。遂移就宝
昌。四序恒接。草堂土埵以此敷弘。正时摄论。
晚夜杂心。或统解涅槃。或判销四分。无择
馀暇轨范后贤。凡所开言并乖旧解。制疏
出后更不重看。临讲呼唤皆衷规矩。其洽闻
不忘世罕加焉。至如舍利毗昙文旨重隐。
读者犹难。况通其义。愿执卷披文。泠然洞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4c 页 T50-0504.png
尽。乃造疏十卷。文极该赡。会文帝造塔。敕
遣送舍利于潭州之麓山寺。初至州治度
湘西岸。将及山所忽有奇鸟。数万为群五
色相翻。飞浮水上行次向船。似相迎引。
及至舍利还飞向前。往还迅速。众莫不
怪及登岸上。鸟便行望。相从飞空同至塔
所。识者以为山神眷属之变象故也。愿以
瑞闻。帝大嗟赏。而教授为务。六时礼悔初
仪不怠。敬慎法律如闻奉用。自见法匠
多略戒宗。并由亏信而重所学故也。今愿
兼而美之独觉浇世。可谓明人护戒于是
乎得矣。京邑擅名初皆钦羡。及见其谈讲
经术。并宪章先达改正文议。封言者众不
胜品藻。皆滞其恒习。听者不满十人。又
以言令卓绝非造心者所觊故。不为晚进
所入。及大业初岁。辩相法师追入慧日。见
徒一百并识知津。皆委于愿。自此如常开
悟。众倍前闻。更相击赞令响弥远。四方因
造日就义筵。皆闻所未闻。欣至难义。至
于分畅深伏标举纲门。坐者不觉离席膝
前。皆美其义采之英拔也。相仍一岁奄就
无常。春秋六十有馀。即大业五年五月也。然
愿有博见之长。而寡于福业。验乎从学。屯
盛便丧。岂不然耶。既而舍利毗昙竟未披
讲。疏又失落后代绝通。又可悲之深矣。
释智凝。不详姓族。豫州人。年小出家。积传
师习经目不忘。并贯怀抱。所诵众经数十
万言。须臾便引诵。未尝温故。及进具后。日
声情望。群宗遥指恐无后成。凝闻之叹
遣送舍利于潭州之麓山寺。初至州治度
湘西岸。将及山所忽有奇鸟。数万为群五
色相翻。飞浮水上行次向船。似相迎引。
及至舍利还飞向前。往还迅速。众莫不
怪及登岸上。鸟便行望。相从飞空同至塔
所。识者以为山神眷属之变象故也。愿以
瑞闻。帝大嗟赏。而教授为务。六时礼悔初
仪不怠。敬慎法律如闻奉用。自见法匠
多略戒宗。并由亏信而重所学故也。今愿
兼而美之独觉浇世。可谓明人护戒于是
乎得矣。京邑擅名初皆钦羡。及见其谈讲
经术。并宪章先达改正文议。封言者众不
胜品藻。皆滞其恒习。听者不满十人。又
以言令卓绝非造心者所觊故。不为晚进
所入。及大业初岁。辩相法师追入慧日。见
徒一百并识知津。皆委于愿。自此如常开
悟。众倍前闻。更相击赞令响弥远。四方因
造日就义筵。皆闻所未闻。欣至难义。至
于分畅深伏标举纲门。坐者不觉离席膝
前。皆美其义采之英拔也。相仍一岁奄就
无常。春秋六十有馀。即大业五年五月也。然
愿有博见之长。而寡于福业。验乎从学。屯
盛便丧。岂不然耶。既而舍利毗昙竟未披
讲。疏又失落后代绝通。又可悲之深矣。
释智凝。不详姓族。豫州人。年小出家。积传
师习经目不忘。并贯怀抱。所诵众经数十
万言。须臾便引诵。未尝温故。及进具后。日
声情望。群宗遥指恐无后成。凝闻之叹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5a 页 T50-0505.png
曰。俗尚朝闻不怀夕死。出世道要何累厚
彭生城。遂往嵩公 仰咨摄论。幽神外动。正
义斯临。心若旧闻。再无重请。初讲才讫。第
二胜相。顾诸徒曰。摄论纲旨都可见矣。馀
文无暇更听。便欲制疏往辞于嵩。嵩曰后
生标领尔并驱邪。恨功未后通。恐乖僻耳。
凝曰蒙法师开明大照。举列可知。失在
支诈。故无所虑便拜首别焉。时以为誇
诞未之欣尚也。及著疏既了。剖决词宗
依而讲解。声望转盛。后赴京辇居于辩才
引众常讲。亟传徽绪。隋文法盛屡兴殿会。
名达之僧多参胜集。唯凝一人领徒弘法。
至于世利曾不顾眄。所以学侣成德实异
同伦。后住禅定。犹宗旧习。大业年中卒于
住寺。春秋四十有八。初凝传法关东无心
京讲。有明及法师者。摄论嘉名宗绩相师。凝
当其绪年事衰顿。仍令学士延凝。既达相
见一无馀述。但问云。黎耶识灭不。凝曰。灭
矣。及乃勇身起坐。抚掌大庆。不久而卒。凝
因承及绪。故学者不移其宗。兼行洁清严
风霜不变。六时自课福智无歇。故辩才一寺
躬事修营。汲灌树植。平坦僧院初无有阙。
长打将了便就元席。说法既竟还依福事。
章疏之务手不执文。随时扣寂对至钟
鼓。或一宿施会。赍及百千。或一时外食。䞋
兼金帛。皆曾无别念。志存授法。故所在传
嗣矣。有学士灵觉道卓。并蜀土名僧。依承
慧解擅迹京室。逸还益部弘赞厥宗。故
岷洛摄论由之而长矣。
彭生城。遂往嵩公 仰咨摄论。幽神外动。正
义斯临。心若旧闻。再无重请。初讲才讫。第
二胜相。顾诸徒曰。摄论纲旨都可见矣。馀
文无暇更听。便欲制疏往辞于嵩。嵩曰后
生标领尔并驱邪。恨功未后通。恐乖僻耳。
凝曰蒙法师开明大照。举列可知。失在
支诈。故无所虑便拜首别焉。时以为誇
诞未之欣尚也。及著疏既了。剖决词宗
依而讲解。声望转盛。后赴京辇居于辩才
引众常讲。亟传徽绪。隋文法盛屡兴殿会。
名达之僧多参胜集。唯凝一人领徒弘法。
至于世利曾不顾眄。所以学侣成德实异
同伦。后住禅定。犹宗旧习。大业年中卒于
住寺。春秋四十有八。初凝传法关东无心
京讲。有明及法师者。摄论嘉名宗绩相师。凝
当其绪年事衰顿。仍令学士延凝。既达相
见一无馀述。但问云。黎耶识灭不。凝曰。灭
矣。及乃勇身起坐。抚掌大庆。不久而卒。凝
因承及绪。故学者不移其宗。兼行洁清严
风霜不变。六时自课福智无歇。故辩才一寺
躬事修营。汲灌树植。平坦僧院初无有阙。
长打将了便就元席。说法既竟还依福事。
章疏之务手不执文。随时扣寂对至钟
鼓。或一宿施会。赍及百千。或一时外食。䞋
兼金帛。皆曾无别念。志存授法。故所在传
嗣矣。有学士灵觉道卓。并蜀土名僧。依承
慧解擅迹京室。逸还益部弘赞厥宗。故
岷洛摄论由之而长矣。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5b 页 T50-0505.png
释法彦。姓张。寓居洺州。早岁出家。志隆大
法。而聪明振响冠远侪伦。虽三藏并通。偏
以大论驰美。游涉法会莫敢抗言。故齐周
及隋。京国通惧。皆畏其神爽英拔也。故得
彦所造言。宾主兼善。使夫妙义精致出言
传旨。齐公高颖访道遐方。知彦声绩乃迎
至京邑。虽复智亮冒于当时。而谦素形于
声色。所以新故挟情。有增陵勃者。彦奉而
敬之。不以年齿相顾。由此识者弥爱而
珍重焉。有法侃法师。本住江表。被召入关。
彼方大德渊法师者。正法高粲义学所推。
语侃曰。天地虽广识达者希。晚学之秀。法
彦一人。可与论理。馀则云云从他取悟耳。
及侃至京。相见方知渊之远鉴也。开皇十
六年下敕以彦为大论众主。住真寂寺。镇
长引化。仁寿造塔。复召送舍利于汝州。四
年。又敕送于沂州善应寺。掘基深丈乃得
金沙。涛汰成纯。凡二升许。光耀夺目。又感
黄牛自至塔前。屈膝前足两拜而止回身。
又礼文帝。比景象一拜。及入石函。三万许
人并见天云五色长十馀丈阔三四丈四绕
白云状如罗绮。正当基上空中。自午及未
方乃歇灭。灭后复降五色云。从四方来。状
同前瑞。又感玄鹤五头从西北来回旋塔
上乃经四度去复还来。复感白鹤于上徘
徊久之乃逝。又感五色蛇屈盘函外长可
三尺头向舍利惊终不怖如此数度。刺史
郑善果。表曰。臣闻敬天育物。则乾象著其
能。顺地养民。则坤元表其德。是以。陶唐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5c 页 T50-0505.png
砥躬弗懈。休气呈祥。夏后水土成功。玄
圭告锡。方知天时人事影响若神。伏惟陛
下。秉图揖让。受命君临。区宇无尘。声教尽
一。含弘光大慈悯无边。天佛垂鉴降兹荣
瑞。塔基六处并得异砂。炫耀相辉俱同金
宝。牛为礼拜太古未经。云腾五色于今方
见。又感蛇形杂采盘旋塔基。鹤飏玄素
徘徊空际。虽轩皇景瑞空传旧章。汉帝庆
徵徒书简册。自非德隆三宝道冠百王。岂
能感斯美庆。致招灵异。帝悦之。著于别
记。彦传业真寂。道俗承音。左仆射高颖。奉
以戒法合门取信。于今不倾。并彦之开济。
以大业三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馀矣。
释法总。姓段氏。并州太原人也。少以诵涅
槃为业。既通全部。志在文言。未遑听涉。
十馀年中初不替废。后听玄义便即传讲。
前后二纪领悟非一。而宽厚逊仰为物归投。
开皇中年。敕召为涅槃众主。居于海觉。聚
结四方常敷至理。无舍炎燠。仁寿岁初。敕
送舍利于隋州之智门寺。掘基三尺。获神
龟一枚。色黄且绿状如彩绣。头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万七千年。腹下有王兴二字。驰步
往来都无所食。及舍利所。由令人治道。于
隋侯。桥侧柳树又雨甘露。状如雨下。香甜
浓润众共饮之。总乃表闻。帝敬谒灵祥。恒
以此龟置于御座。与臣下观之。有经年
月。帝游北苑放之清池。虽汎泳少时。还
出绕池。随逐帝躬前后非一。陪卫咸睹共
欣徵感。及四年春。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
圭告锡。方知天时人事影响若神。伏惟陛
下。秉图揖让。受命君临。区宇无尘。声教尽
一。含弘光大慈悯无边。天佛垂鉴降兹荣
瑞。塔基六处并得异砂。炫耀相辉俱同金
宝。牛为礼拜太古未经。云腾五色于今方
见。又感蛇形杂采盘旋塔基。鹤飏玄素
徘徊空际。虽轩皇景瑞空传旧章。汉帝庆
徵徒书简册。自非德隆三宝道冠百王。岂
能感斯美庆。致招灵异。帝悦之。著于别
记。彦传业真寂。道俗承音。左仆射高颖。奉
以戒法合门取信。于今不倾。并彦之开济。
以大业三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馀矣。
释法总。姓段氏。并州太原人也。少以诵涅
槃为业。既通全部。志在文言。未遑听涉。
十馀年中初不替废。后听玄义便即传讲。
前后二纪领悟非一。而宽厚逊仰为物归投。
开皇中年。敕召为涅槃众主。居于海觉。聚
结四方常敷至理。无舍炎燠。仁寿岁初。敕
送舍利于隋州之智门寺。掘基三尺。获神
龟一枚。色黄且绿状如彩绣。头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万七千年。腹下有王兴二字。驰步
往来都无所食。及舍利所。由令人治道。于
隋侯。桥侧柳树又雨甘露。状如雨下。香甜
浓润众共饮之。总乃表闻。帝敬谒灵祥。恒
以此龟置于御座。与臣下观之。有经年
月。帝游北苑放之清池。虽汎泳少时。还
出绕池。随逐帝躬前后非一。陪卫咸睹共
欣徵感。及四年春。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6a 页 T50-0506.png
生寺。放光分粒其相极多。石函变为锦文
及童子之象。函之北面现于双树。下有卧
佛。又于函南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又于
函东现二佛俱立。并一骐驎。又于函西现
一菩萨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于菩萨。更
有诸相。略不述之。又放大光聊乱而起。
动眩人目从冥达晓。诸灯虽灭而光续
照不异日月之明。尔夕阴雨。佛堂鸱吻放
于黄光。飞移东南。三百馀步。外人谓火。走
赴知非。寻光所发。乃从堂中舍利处。出众
皆通见大发道心。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
于塔上。又感奇鸟素身乌尾赤觜口衔片
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斯瑞之感。五万馀
人一时同见。及坟下讫云鸟皆灭。四月九
日基上放光。分为五道直西而去。色如采
画。数百里引之。见者非一。总躬临此瑞。喜
发内心。具图上闻。敕封秘阁。后因故业讲
诵不疲。大业年中卒于海觉。春秋七十矣。
门人行等。玄会嗣续擅名。见于别传。
释僧昙。姓张。住洺州。少小出家。通诸经
论。慨佛法未具。发愤求之。以高齐之季
结友西行。前达葱山。会诸梗涩路既不通。
乃旋京辇。梵言音字并通诂训。开皇十年。
敕召翻译。事如别传。住大兴善。后敕送舍
利于蒲州之栖岩寺。即古云居寺也。山曰中
朝。西临河涘。世称形胜莫尚于斯。初送达
州治。而栖岩佛殿内有钟鼓之音响振一
寺。迫而就检一无所见。灵舆至寺。是夜于
浮图上放大光明。流照堂内通朗无翳。如
及童子之象。函之北面现于双树。下有卧
佛。又于函南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又于
函东现二佛俱立。并一骐驎。又于函西现
一菩萨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于菩萨。更
有诸相。略不述之。又放大光聊乱而起。
动眩人目从冥达晓。诸灯虽灭而光续
照不异日月之明。尔夕阴雨。佛堂鸱吻放
于黄光。飞移东南。三百馀步。外人谓火。走
赴知非。寻光所发。乃从堂中舍利处。出众
皆通见大发道心。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
于塔上。又感奇鸟素身乌尾赤觜口衔片
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斯瑞之感。五万馀
人一时同见。及坟下讫云鸟皆灭。四月九
日基上放光。分为五道直西而去。色如采
画。数百里引之。见者非一。总躬临此瑞。喜
发内心。具图上闻。敕封秘阁。后因故业讲
诵不疲。大业年中卒于海觉。春秋七十矣。
门人行等。玄会嗣续擅名。见于别传。
释僧昙。姓张。住洺州。少小出家。通诸经
论。慨佛法未具。发愤求之。以高齐之季
结友西行。前达葱山。会诸梗涩路既不通。
乃旋京辇。梵言音字并通诂训。开皇十年。
敕召翻译。事如别传。住大兴善。后敕送舍
利于蒲州之栖岩寺。即古云居寺也。山曰中
朝。西临河涘。世称形胜莫尚于斯。初送达
州治。而栖岩佛殿内有钟鼓之音响振一
寺。迫而就检一无所见。灵舆至寺。是夜于
浮图上放大光明。流照堂内通朗无翳。如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6b 页 T50-0506.png
是前后频放神光。或似香炉乘空而上。或
飞紫焰如花如叶乍散乍聚。或如佛象
光趺宛具。或如虹气环绕塔帐。累日连宵
昱光难准。又州治仁寿寺僧。夜望栖岩。光
如楼阙照于山谷。又去山寺八十里。住者
见光如火。皆谓野火烧寺。及来寻觅乃知
灵相。其祥瑞之感如此也。至仁寿末年又
敕于殷州智度寺置塔。初至州治。见佛像
垂手正坐在于瓶内。迄至入函常不变异。
又地生罗文。屋上见青莲华及菩萨像。大
众同睹。又见龙盘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迹及
牛马鸟狩等迹。又置塔处有小蛇二枚。停
住不去。因即构基。入地四尺飞泉上涌厉
疾已下六根坏人。服者通损。既值斯缘。乃移
北置以避于泉。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昙以
传译之美继业终寺。即大业初年矣。时有
慧重沙门。姓郭。雍州人。练道少年综寻内
外。志力方梗不惮威侮。摄论十地户牖由开
敕请造塔于秦州岱岳寺。初停公馆。舍利
金瓶自然开现放光流外。道俗咸睹。送至
寺塔将入石函。又放光明晁耀人目。岳表
白气三道下流直向塔基。良久乃歇。又岳神
庙户由来封闭。舍利止至三度自开。识者
以神来敬礼故耳。后不委其终。
释灵璨。怀州人。远公之门人也。禀志淳直
宽柔著称。游学相邺研蕴正理。深明十地
涅槃。备经讲授。随远入关。十数之一也。住
大兴善。后为远公去世。众侣无依。开皇十
七年。下敕补为众主。于净影寺传扬故业。
飞紫焰如花如叶乍散乍聚。或如佛象
光趺宛具。或如虹气环绕塔帐。累日连宵
昱光难准。又州治仁寿寺僧。夜望栖岩。光
如楼阙照于山谷。又去山寺八十里。住者
见光如火。皆谓野火烧寺。及来寻觅乃知
灵相。其祥瑞之感如此也。至仁寿末年又
敕于殷州智度寺置塔。初至州治。见佛像
垂手正坐在于瓶内。迄至入函常不变异。
又地生罗文。屋上见青莲华及菩萨像。大
众同睹。又见龙盘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迹及
牛马鸟狩等迹。又置塔处有小蛇二枚。停
住不去。因即构基。入地四尺飞泉上涌厉
疾已下六根坏人。服者通损。既值斯缘。乃移
北置以避于泉。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昙以
传译之美继业终寺。即大业初年矣。时有
慧重沙门。姓郭。雍州人。练道少年综寻内
外。志力方梗不惮威侮。摄论十地户牖由开
敕请造塔于秦州岱岳寺。初停公馆。舍利
金瓶自然开现放光流外。道俗咸睹。送至
寺塔将入石函。又放光明晁耀人目。岳表
白气三道下流直向塔基。良久乃歇。又岳神
庙户由来封闭。舍利止至三度自开。识者
以神来敬礼故耳。后不委其终。
释灵璨。怀州人。远公之门人也。禀志淳直
宽柔著称。游学相邺研蕴正理。深明十地
涅槃。备经讲授。随远入关。十数之一也。住
大兴善。后为远公去世。众侣无依。开皇十
七年。下敕补为众主。于净影寺传扬故业。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6c 页 T50-0506.png
积经年稔。仁寿兴塔。降敕令送舍利于怀
州之长寿寺。初建塔将下。感一雄雉集于
函上。载飞载止。曾无惊惧。与受三归。便近
人驯扰似如听受。回头鼓舞欣跃自娱。
覆勘其形实非雉也。身具五采羽毛希
世。以状奏闻。敕勘瑞图。云彩鸾也。璨令寺
僧执之放于北山。飞鸟群迎鸣唳而去。又
感异迹。三十馀步直来塔所。不见还踪。及
四月八日。将入石函。又放光明。旋环隐没。
道俗崩踊无不发心。仁寿末年。又敕送于
泽州古贤谷景净寺起塔。即远公之生地也。
初至州治。半月之间。十八种相前后迭起。或
如星光绕旋。或如丹气碧云紫霞白雾。罗
布上空。照烛城郭。及映阛阓。数万道俗同
时一见。送至基所光如列宿。大小交错数
亦无量。更有诸相具如别传。璨后住大禅
定。如旧所传。武德之初卒于本寺。春秋七
十矣。
释法瓒。齐州人也。安心寂定乐居岩穴。头
陀苦行是所缠怀。隐于泰岳之阜。开蒙训
接善知方便。兼以达解谛义时扬清论。致
有覆丧。坐无辍讲。待移之诮兴世。瓒初
闻之。深自𧹞怍曰。问非切并不欲困
人。谓言彼解何言致毙。因遂杜口不事言
论。闭谒寻闲披玩而已。开皇十四年。文帝
省方招访名德。人有述其清旷者。乃下敕
延之。与帝同归达于京邑。住胜光寺。肃肃
禅侣拥彗门庭。以身范世复见斯日。仁寿
置塔。敕令送舍利于齐州泰山神通寺。即
州之长寿寺。初建塔将下。感一雄雉集于
函上。载飞载止。曾无惊惧。与受三归。便近
人驯扰似如听受。回头鼓舞欣跃自娱。
覆勘其形实非雉也。身具五采羽毛希
世。以状奏闻。敕勘瑞图。云彩鸾也。璨令寺
僧执之放于北山。飞鸟群迎鸣唳而去。又
感异迹。三十馀步直来塔所。不见还踪。及
四月八日。将入石函。又放光明。旋环隐没。
道俗崩踊无不发心。仁寿末年。又敕送于
泽州古贤谷景净寺起塔。即远公之生地也。
初至州治。半月之间。十八种相前后迭起。或
如星光绕旋。或如丹气碧云紫霞白雾。罗
布上空。照烛城郭。及映阛阓。数万道俗同
时一见。送至基所光如列宿。大小交错数
亦无量。更有诸相具如别传。璨后住大禅
定。如旧所传。武德之初卒于本寺。春秋七
十矣。
释法瓒。齐州人也。安心寂定乐居岩穴。头
陀苦行是所缠怀。隐于泰岳之阜。开蒙训
接善知方便。兼以达解谛义时扬清论。致
有覆丧。坐无辍讲。待移之诮兴世。瓒初
闻之。深自𧹞怍曰。问非切并不欲困
人。谓言彼解何言致毙。因遂杜口不事言
论。闭谒寻闲披玩而已。开皇十四年。文帝
省方招访名德。人有述其清旷者。乃下敕
延之。与帝同归达于京邑。住胜光寺。肃肃
禅侣拥彗门庭。以身范世复见斯日。仁寿
置塔。敕令送舍利于齐州泰山神通寺。即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7a 页 T50-0507.png
南燕主慕容德。为僧朗禅师之所立也。事
见前传。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朗。并散
营寺。上下诸院十有馀所。长廊延袤千有馀
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欲有犯者朗辄现
形以锡杖撝之。病困垂死。求悔先过。还
差如初。井深五尺由来不减。女人临之即
为枯竭。烧香忏求还复如故。寺立已来四百
馀载。佛象鲜莹色如新造。众禽不践于
今俨然。古号为朗公寺。以其感灵即目故。
天下崇焉。开皇三年。文帝以通徵屡感故。
改曰神通也。初至寺内即放圆光。乍赤乍
白时沈时举。或如流星。人众同见。井水涌
溢。酌而用之。下后还复又感群鹿自然至
塔。虽鼓吹众闹驯附无恐。又感鹅一双从
四月三日。终于八日。恒来舆前立听梵
赞。恰至埋讫迹绝不来。斯之感致罕闻
于古。瓒具以闻。后导以禅定时扬法化。言
无严切而密附怀抱。遂终没于所住。
释宝儒。幽州人也。童子出家。游博诸讲居
无常准惟道是务。后至邺下依止远公。十
地微言颇知纲领。值周丧法宝。南归在
陈。达命清通亟振名誉。自隋氏戡定文轨
大同。便归洛汭。还师于远。听大涅槃首尾
三载。通镜其旨。即蒙覆述。远自处坐印可
其言。慕义相从还居净影。慧心更举。遐讨
前英立破之间。深鉴弥密。仁寿建塔邓州。乃
敕令往寺。名大兴国也。帝昔龙潜所基。既
至求石访无美者。乃取寺内璞石镌斲为
函。石本粗恶。磨饰将了。乃变成马碯。细腻
见前传。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朗。并散
营寺。上下诸院十有馀所。长廊延袤千有馀
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欲有犯者朗辄现
形以锡杖撝之。病困垂死。求悔先过。还
差如初。井深五尺由来不减。女人临之即
为枯竭。烧香忏求还复如故。寺立已来四百
馀载。佛象鲜莹色如新造。众禽不践于
今俨然。古号为朗公寺。以其感灵即目故。
天下崇焉。开皇三年。文帝以通徵屡感故。
改曰神通也。初至寺内即放圆光。乍赤乍
白时沈时举。或如流星。人众同见。井水涌
溢。酌而用之。下后还复又感群鹿自然至
塔。虽鼓吹众闹驯附无恐。又感鹅一双从
四月三日。终于八日。恒来舆前立听梵
赞。恰至埋讫迹绝不来。斯之感致罕闻
于古。瓒具以闻。后导以禅定时扬法化。言
无严切而密附怀抱。遂终没于所住。
释宝儒。幽州人也。童子出家。游博诸讲居
无常准惟道是务。后至邺下依止远公。十
地微言颇知纲领。值周丧法宝。南归在
陈。达命清通亟振名誉。自隋氏戡定文轨
大同。便归洛汭。还师于远。听大涅槃首尾
三载。通镜其旨。即蒙覆述。远自处坐印可
其言。慕义相从还居净影。慧心更举。遐讨
前英立破之间。深鉴弥密。仁寿建塔邓州。乃
敕令往寺。名大兴国也。帝昔龙潜所基。既
至求石访无美者。乃取寺内璞石镌斲为
函。石本粗恶。磨饰将了。乃变成马碯。细腻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7b 页 T50-0507.png
异伦。复有隶字三枚。云正国得也。形设正
直巧类神工。名笔之人未可加点。又见种
种林木麟凤等像。儒与官人图以表奏。返
寺之后闭门修业。时因食次方见其面。不
久卒于本寺。
释慧最。瀛州人也。初听涅槃游学邺下。因
闻即讲曾未经遍。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
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周灭齐日南奔
江表。复习慧门颇通馀论。且自北僧在陈。
多乖时俗。惟最机权内动。不坠风流。多为
南方周旋胶漆。隋室定天中原安泰。便观
化辇掖参听异闻。后住光明。时传雅导
而好居静退。非贤不友。神志宏标气调高
远。不妄受辱必清瑕累。其立志也如此。仁
寿年中。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
道场。昔者隋高作相。因过此寺遇一沙门
深相结纳。当时器重不测其言。及龙飞之
后追忆旧旨。下诏徵之。其身已逝。敕乃营
其住寺。彫其旧房。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
也。并出自纶言。帝之别意。又道场前面步
廊自崩。僧欲治护。控引未就。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巡行显敞。惟斯坏处商度广狭
恰衷塔形。有识者云。豫毁其廊用待安
塔。及四月八日。舍利院内忽然雾起。斋后
便歇。日光朗照。有云如盖正处塔空。仍下
细雨不湿馀处。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
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又雨天花如雪
纷纷而下。竟不至地。后又送舍利于吉州
发蒙寺。掘深八尺。获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
直巧类神工。名笔之人未可加点。又见种
种林木麟凤等像。儒与官人图以表奏。返
寺之后闭门修业。时因食次方见其面。不
久卒于本寺。
释慧最。瀛州人也。初听涅槃游学邺下。因
闻即讲曾未经遍。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
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周灭齐日南奔
江表。复习慧门颇通馀论。且自北僧在陈。
多乖时俗。惟最机权内动。不坠风流。多为
南方周旋胶漆。隋室定天中原安泰。便观
化辇掖参听异闻。后住光明。时传雅导
而好居静退。非贤不友。神志宏标气调高
远。不妄受辱必清瑕累。其立志也如此。仁
寿年中。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
道场。昔者隋高作相。因过此寺遇一沙门
深相结纳。当时器重不测其言。及龙飞之
后追忆旧旨。下诏徵之。其身已逝。敕乃营
其住寺。彫其旧房。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
也。并出自纶言。帝之别意。又道场前面步
廊自崩。僧欲治护。控引未就。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巡行显敞。惟斯坏处商度广狭
恰衷塔形。有识者云。豫毁其廊用待安
塔。及四月八日。舍利院内忽然雾起。斋后
便歇。日光朗照。有云如盖正处塔空。仍下
细雨不湿馀处。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
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又雨天花如雪
纷纷而下。竟不至地。后又送舍利于吉州
发蒙寺。掘深八尺。获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7c 页 T50-0507.png
银瓶二口。得舍利一枚。浮水顺转。又得一
宝。体含九采。人不识之。具以闻奏。寺有
瑞像。宋大明五年。寺僧法均。梦见金容希
世。梵音清远。因行达于三曲江。见像深潭
光浮水上。与太守周湛等接出。计有千
斤而轻同数两。身长六尺四寸。金铜所成。
后长沙郡送光趺达都。文帝敕遣还安像
所。宛然符合。总高九尺馀。佛衣缘下有梵书
十馀字。人初不识。后有西僧。读云。此迦维
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忽尔失去。乃
在此耶。梁天监末。屡放光明照于一室。武
帝将请入京。因事遂止。大同七年佛身流
汗。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及寺并尽。惟
佛堂不及。至于十年像又通汗。湘东王乃
迎至江陵祈福放光。十二年还返发蒙至
寺。放光三日乃止。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
故世传其灵异。处处模写。最躬事顶礼图于
光明。而骨气雄干。诚为调御之相。今时所
轻略故也。后卒于住寺。
释僧朗。恒州人。少而出俗。希崇正化。附从
听众。寻绎大论及以杂心。谈唱相接归学同
市。入关住空观寺。复扬讲席随方利安。
而仁恕在怀。言笑温雅。有在其席无闷神
心。宏博见知众所推尚。时有异问素非所
览者。便合掌答云。僧朗学所未通。解惟至
此。故英声大德咸美其识分。不敢蔑其高
行也。仁寿置塔。下敕令送舍利于番州。今
所谓广州灵鹫山果实寺宝塔是也。初至州
治巡行处所。至果实寺便可安之。寺西
宝。体含九采。人不识之。具以闻奏。寺有
瑞像。宋大明五年。寺僧法均。梦见金容希
世。梵音清远。因行达于三曲江。见像深潭
光浮水上。与太守周湛等接出。计有千
斤而轻同数两。身长六尺四寸。金铜所成。
后长沙郡送光趺达都。文帝敕遣还安像
所。宛然符合。总高九尺馀。佛衣缘下有梵书
十馀字。人初不识。后有西僧。读云。此迦维
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忽尔失去。乃
在此耶。梁天监末。屡放光明照于一室。武
帝将请入京。因事遂止。大同七年佛身流
汗。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及寺并尽。惟
佛堂不及。至于十年像又通汗。湘东王乃
迎至江陵祈福放光。十二年还返发蒙至
寺。放光三日乃止。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
故世传其灵异。处处模写。最躬事顶礼图于
光明。而骨气雄干。诚为调御之相。今时所
轻略故也。后卒于住寺。
释僧朗。恒州人。少而出俗。希崇正化。附从
听众。寻绎大论及以杂心。谈唱相接归学同
市。入关住空观寺。复扬讲席随方利安。
而仁恕在怀。言笑温雅。有在其席无闷神
心。宏博见知众所推尚。时有异问素非所
览者。便合掌答云。僧朗学所未通。解惟至
此。故英声大德咸美其识分。不敢蔑其高
行也。仁寿置塔。下敕令送舍利于番州。今
所谓广州灵鹫山果实寺宝塔是也。初至州
治巡行处所。至果实寺便可安之。寺西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8a 页 T50-0508.png
对水枕山。荒榛之下掘深六尺。获石函三
枚。二函之内各有铜函。盛二银像并二银
仙。其一函内有金银瓶。大小相盛中无舍
利。铭云。宋元徽元年建塔。又寺中旧碑云。
宋永初元年。天竺沙门僧律。尝行此处闻
钟磬声天花满山因建伽蓝。其后有梵僧
求那跋摩。来居此寺。曰此山将来必逢菩萨
圣主。大弘宝塔。遂同铭之。今朗规度山势
惟此堪置。暗合昔言谅非徒作。事了还京
住禅定寺。讲习为务。大业末年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馀矣。
释慧畅。姓许氏。莱州人也。偏学杂心志存
名实。拘滞疆界局约文义。初不信大乘。以
言无宗当事同虚诞也。后闻远公播迹洛
阳。学声遐讨。门人山峙时号通明。畅乃疑
焉。试往寻造观其神略。乃见谈述高邃冒
罔天地。返顾小道状等游尘。便折挫形神
伏听三载。达解涅槃慨其晚悟。又至京邑
仍住净影。陶思前经师任成业。仁寿置塔。
敕送舍利于牟州拒神山寺。帝为山出黄
银。别敕以塔镇之。用酬恩惠。山在州东五
里。昔始皇取石为桥。此山拒而不去。因遂
名焉。山南四里有黄银穴。塔基之处名温公
埠。传云。昔高齐初。有沙门僧温。行年七十。
道行难测游化为任。曾受梁高供养一十
二年。后辞北还行住此埠。创立寺宇因山
为号。而虎狼鸟狩绕寺鸣吼。似若怖温。
温出户语曰。汝是畜生十恶所感。吾是人道
十善所招。罪福天悬何劳于我。汝宜速去。
枚。二函之内各有铜函。盛二银像并二银
仙。其一函内有金银瓶。大小相盛中无舍
利。铭云。宋元徽元年建塔。又寺中旧碑云。
宋永初元年。天竺沙门僧律。尝行此处闻
钟磬声天花满山因建伽蓝。其后有梵僧
求那跋摩。来居此寺。曰此山将来必逢菩萨
圣主。大弘宝塔。遂同铭之。今朗规度山势
惟此堪置。暗合昔言谅非徒作。事了还京
住禅定寺。讲习为务。大业末年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馀矣。
释慧畅。姓许氏。莱州人也。偏学杂心志存
名实。拘滞疆界局约文义。初不信大乘。以
言无宗当事同虚诞也。后闻远公播迹洛
阳。学声遐讨。门人山峙时号通明。畅乃疑
焉。试往寻造观其神略。乃见谈述高邃冒
罔天地。返顾小道状等游尘。便折挫形神
伏听三载。达解涅槃慨其晚悟。又至京邑
仍住净影。陶思前经师任成业。仁寿置塔。
敕送舍利于牟州拒神山寺。帝为山出黄
银。别敕以塔镇之。用酬恩惠。山在州东五
里。昔始皇取石为桥。此山拒而不去。因遂
名焉。山南四里有黄银穴。塔基之处名温公
埠。传云。昔高齐初。有沙门僧温。行年七十。
道行难测游化为任。曾受梁高供养一十
二年。后辞北还行住此埠。创立寺宇因山
为号。而虎狼鸟狩绕寺鸣吼。似若怖温。
温出户语曰。汝是畜生十恶所感。吾是人道
十善所招。罪福天悬何劳于我。汝宜速去。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第 508b 页 T50-0508.png
既闻斯及。于是鸟狩永绝此山。而温身长
七尺威仪怯人。眉长尺馀垂蔽其面。欲有
所睹以手褰之。故至于今虽有寺号。而
俗犹呼为温公埠焉。畅安处事了还返京
寺。综习前业终世不出。言问庆吊亦所不
行。预知其亡。清浴其体端坐待卒。至期
奄逝。春秋七十有馀矣。
续高僧传卷第十
七尺威仪怯人。眉长尺馀垂蔽其面。欲有
所睹以手褰之。故至于今虽有寺号。而
俗犹呼为温公埠焉。畅安处事了还返京
寺。综习前业终世不出。言问庆吊亦所不
行。预知其亡。清浴其体端坐待卒。至期
奄逝。春秋七十有馀矣。
续高僧传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