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利物科¶ 第 151a 页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施学

** 利物科

**** 晋法相者

居常山。诵经十馀万言。泰山祠有大石函。
贮宝器。夜偶宿于祠侧。有玄衣武冠者。使相开函。忽
不见。相意函百牛不可动。试举之轻甚。于是出宝器
货易之。以施贫者。后渡江。止越城寺。忽游纵放荡。于
冒朝贵。镇北将军司马恬招而鸩之。然爵连三釂。神
气愈清爽。恬大异之。

**** 晋慧力者

不知何许人。永和间游京师。至兴宁中。表
利物科¶ 第 151b 页 X77-0151.png
乞陶处为瓦官寺。寺成起塔。初标塔基。夜有神人。为
东移数十步。力即其处无复易。寺有戴安道所制五
像。又有戴颙所治丈六金像。始像面瘦。自以为非面
瘦。顾肩臂肥耳。稍去其肥。则面称矣。巳而果然。又有
狮子国王。遣沙门昙摩抑。所进四尺二寸玉像。孝武
帝诏以奉安于寺。又有七尺二寸金像。司徒王谧得
之东掖门外者。且力区区以营福为务。而并致群瑞。
伟哉。力后不知所终。

**** 宋慧受

安乐人也。史失其氏。少为沙门。游京师宿王
坥之园。梦在园中营寺。既觉讶之。即复寐。还理前梦。
黎明语园丁松期。使白坥之。期难之。受自诣坥之求
园建寺。以应梦坥之许诺。又一夕梦。青龙自南方来。
化为刹柱。因至江亭。有巨木随流而至。如梦中见者。
遂以为柱。寺成名安乐。不忘乡里也。

**** 宋僧洪

豫州人。史失其氏。止瓦棺寺。率化有缘。造丈
六金像。时宋武以相国秉政。铜禁严甚。洪坐系相府。
论当死。惟诵观音经日夜不辍。夜梦所铸像至曰。怖
乎无忧也。及行刑。而监官忽以奔牛坏车。更请尅日。
俄相国命原之。洪竟以苦行没。

**** 宋僧亮

不知何许人。欲造丈六金像。闻湘川铜溪伍
子胥庙。多铜器。而庙神威灵。莫敢犯。亮造焉。两大镬
皆容百斛。有蛇长丈馀。遮护之。亮祝数十言。俄隐不
见。有神出曰。愿施以营福。亮从刺史张劭。借人力船
具。运所获。惟馀一唾壶在。或曰此神之尤爱者。像成
利物科¶ 第 151c 页 X77-0151.png
置于彭城寺。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太始中。明帝移置
湘宫寺。今尚存焉。

**** 宋法意

江左人。营精舍。至五十三所。晋义熙中。祭酒
朱应子。先谪居钟山。分山以施意。建寺号延贤。杯渡
道人曰。此当有变。然终亦佳地。正上对天宫。易营福
耳。俄为野火焚之。齐谐张寅。以杯渡之语。欲复建之。
恨山中无水。意竭诚礼忏。愿乞西天池水。巳三日弥
加勤敬。闻空中有声堕地。意疑必宝现也。视之无有。
即其处掘之。有泉泫然而出。今号八功德水。意后不
知所终。

**** 宋僧慧

不知何许人。义熙中。与长安男子行长生。建
寺于京师破坞村。始迁域治草屋。夜集僧。忽两灯前
进十馀步。若有人持而行者。众大惊。访之耆衲。则以
为地故外国道人塔基。掘之果然。因力营举之。以灯
故号崇明寺焉。

**** 宋僧瑾

沛国隐士朱建子也。少博览。尤善庄老。至广
陵。诣沙门昙因落发。为弟子游建邺。湘东王从受五
戒。及王践祚。诏以瑾为天下僧主。好营福业。所俸给
赐予。起灵基灵招两寺。上晚多讳。犯者辄死。瑾以匡
谏。免者众。然恩礼亦自此衰矣。元徽中没。寿七十。

**** 梁慧开

吴郡海盐袁氏。出家为宣武寺宠公弟子。仍
从学阿毗昙成实论。建武中。游上京。居道林寺。历听
藏旻二公经论。后徙彭城。性强记。经耳不忘。辩析名
理。虽勍敌。莫能析其角。磊落好施予。陈郡谢譓出守
利物科¶ 第 152a 页 X77-0152.png
豫章。迎请讲说。嚫遗甚厚。还未达都。尽散之。无所靳。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饷钱一万。即以赡寒馁。而形仪
垢滓。寒暑不给。意豁如也。天监六年卒。寿三十九。


寺昙俊。行巳相类。侍中王慈司徒长史江革昆季皆
友善。

**** 梁僧护

会稽剡人也。史失其氏。少为沙门。住石城山
隐岳寺。寺北青壁千馀尺。中涌起如佛光𦦨。护至其
下。每仰视。移时不能去。且隐隐闻弦管声。或发光怪。
即立誓镌凿。以像弥勒千尺之躯。庶几以结龙华缘
也。经始于齐之建武中。仅成面相。而护遂以疾卒。遗
言谓再生当就吾志。寻有沙门僧淑。纂承其事。弗克
济。梁天监六年。始丰令陆咸。宿剡溪。风雨中梦三道
人曰。君诚信坚正。自然安隐。今建安殿下。感患未瘳。
苟能成剡县僧护所造石像者。当无恙矣。冥理非虚。
君可发之。咸还京师岁馀。偶见一僧门外。若相识者。
因小立汎语。及剡溪所祝建安王事。咸罔然。僧笑去。
咸忽忆其是剡溪梦中所见者。时建安方留京师。闻
其说。愿为檀越。于是诏以僧祐律师董其事。祐未至
寺。僧慧逞梦。神黑衣。部曲甚都。立石龛下。祐至则铲
深其龛。加施顶髻于上。座高五丈。佛身高十丈。前架
三层台。造门阁殿堂。天监十五年也。建安王宿疾既
宁。亦复改封南平云。

**** 梁法悦者

不知何许人。齐季为僧主。止京师正觉寺。
始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灵异甚著。凡州境之灾
利物科¶ 第 152b 页 X77-0152.png
沴。僧尼之横逆。像则流汗。时彭城北属魏。宋太始初。
魏将徙像而北。终莫动。齐初彭城谋南附。守备单寡。
虽僧亦驱以就役。魏遣兰陵公。攻陷之。僧被执。像流
汗湿地。梁王谅方镇彭城。驰至像前。使人拭之。莫能
止。王祝曰。弟子自当营护众僧。不令有祸。惟大悲哀
悯。因手拭之乃止。事闻。悉原僧罪。悦心欣慕焉。念欲
瞻礼。以有关梁之沮。不可往。而志愿之切。誓捐躯命。
天监八年五月。与同学知静。于小庄严寺。造无量寿
佛像。用铜四万斤。既入模。未及驰奏。诏益铜三千斤。
而有司犹未暇给也。忽羊车传诏。载铜如数。至炉侧。
融泻盈溢。一铸而就。俄而有司之铜始至。求向之所
谓羊车者。不可得。然后知其灵感也。像出模。高丈九
尺。有大钱二。在衣绦处。诏以像委定林。其年九月。僧
祐移之光宅寺云。

**** 周僧明

姓姜氏。鄜之内部人。性质朴。有操守。然于竺
坟鲁诰。无所治习。而人知向慕。抵坊州。一日偶见光
发西南山谷间。从得石趺一于涧底。且远望其旁。有
卧石如像者。土掩其半。就掘之则固像也。虽相好完
美。而色正黑。自踵至顶。高馀三丈。明即率众扶举。莫
能胜。时武帝巳崩。天元嗣历。明因秉炉祝曰。若佛法
重兴。苍生有赖。希现威灵。得遂其愿。俄像起行。径趋
石趺。卓然而立。见者骇叹。有司以其事闻。上大喜为
复教。仍改年为大象。以纪其瑞。诏复以其地构寺。额
大像。而明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京
利物科¶ 第 152c 页 X77-0152.png
师崇义寺之石影像。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
荆州长沙寺像。高齐定州之观音像。及高王经。襄阳
弥天释所铸之金像。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梁祖所
事等身金银二像。僧护石像。皆灵验莫测。兹因略述。
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盖以其状言也。昔沙门
法显于东晋时。游历西。域。会有微疾。心思乡里粳稻
饭。投一伽蓝。主人[款-士+止]遇殊勤至。为敕沙弥。取粳饭以
进。顾沙弥。踵血犹湿。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而
犬啮之。显始寤其瞬息数万里。岂亦常僧可能哉。后
东还。访苍鹰于彭城。入门见血涂阖上。问之则曰。某
年月日尝有僧。乞食至此。而犬啮之尔。计其年月。不
小误。显谓苍鹰曰。此罗汉圣僧血。谨护之勿去也。于
是苍鹰。即其宅创寺。以忏咎。求像于扬都。方济江。舟
倾侧欲覆。忽有二骨长丈许。随流腾入舟中。遂济无
挠。及岸视之。则龙齿也。卒输之官府。未几。苍鹰获像
于婆罗门僧。初苍鹰偶憩林树间。僧持像至云。欲施
徐州吴苍鹰供养也。苍鹰曰。我身是也。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其石崇一尺。径
六寸。紫色八觚。内外映彻。而如来菩萨。浮图伽蓝。天
人山海。帐盖床座。三涂苦趣。变现不一。或前后相类。
或每楞不同。隐显靡恒。岂得而槩论哉。梁大清中。天
竺沙门。奉以入贡。会侯景之乱。置之庐山西林寺像
顶而去。隋开皇十年。炀帝以晋王镇淮海。遣使王延
寿。取之。王宝玩特甚。遇有他役。则函之以自随。入登
利物科¶ 第 153a 页 X77-0153.png
储贰。藏于曲池日严寺。非外人所得瞻睹也。武德七
年。归崇义寺。贞观六年。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东晋沙
门道安。于宁康三年。八月八日造。明年季冬。严饰既
就。剌史郗恢创莅此蕃。而像独步趋万山。恢率众迎
还其寺。而夕复出。住寺外。梁普通三年。诏于建兴苑。
铸金铜趺。以承之。高六尺。广一丈。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晋太元间。现于城北。高七尺。光相奇
特。人有遇其夜行者。谓非类。以刀击之。且视则像有
刀痕。梁祖命使。迎以供养讫。三日送同泰寺。后寺被
火。堂塔并尽。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元魏孙
敬德。防州人也。居家事观音像谨。天平中。应募定州。
为劫盗所妄指。逮系京狱。困拷掠诬伏。且即刑。敬德
夜坐狱中。泣誓曰。被枉如此。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
今幸偿毕。则愿代受一切众生。枉屈祸也。既而假寐。
一沙门见梦曰。观音救生经。皆诸佛名。卿能诵满千
过者。可免死厄。复教诵数过。敬德既寤。无所遗忘。竟
诵不辍口。比明满百过。顷焉牵赴市。且行且诵。仅千
过。而刑者三折其刀。至三易刀。肤体无小损。丞相欢
闻而异之。遽奏免其罪。诏传其经于世。敬德既归防。
徐视其像。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敬德大感恸 襄
阳金像者。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
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子。越百八十年。
而后灭。此记书之像腋下。倒垂衣褶中。周武建德三
年。甲午之岁。开府长孙哲。镇荆州。太原王乘副之。哲
利物科¶ 第 153b 页 X77-0153.png
性凶暴。甫视事。先令毁像。众进谏则愈益怒。胥卒奔
走从命。谩以绳系像颈。率百馀人挽之。像屹立不动。
哲谓其弗力。杖监者百。复挽如故。犹不动。乃益人至
五百。始踣。声震地撼。人物骇慄。哲独喜跃不自胜。亟
命镕冶。唱快。遽驰马。往报太原公。忽堕马。伤败肢骨。
失音直视。至夜而卒。验其所记年月。若合符节。则世
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光趺身相。祥
瑞通感。具如前传。亢阳之岁。必驾御辇。迎像入宫。上
加油帔前导罗盖。僧众从后。初虽炎赫。像至中途。则
每霶𩃰霢霂。生物濡洽矣。国家所赖。以有年也。陈祯
明中。像忽西向。直月监堂。屡移向南。晨起视之。复西
向。事闻。诏迎入太极殿。设斋行道。先是像戴七宝冠。
珠玉饰之。重约百斤。复以锦冒加其上。翌旦则冠挂
像手。而冒犹覆顶也。上使为戴冠覆冒。如常时。因膜
拜以祷之曰。苟国家有不祥者。宜再脱冠。明起视之
复然。隋开皇九年陈亡。诏致像大内供养。上对之。每
不敢坐。盖以像立故也。久之诏曰。朕年老。不堪久立
侍像。其今有司造坐佛。如育王像者。可送本像于兴
善寺供养。像伟特。所在莫能容。移置北面以图迁奉。
明日像则南面。或疑人所为者。乃刹之北面。而扃鐍
其户。且视之。像面南如昨。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
金银二像者。奉之重云殿。晨夕礼敬者五十年。侯景
之篡。太尉王僧辨既诛景。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
立之。犹豫未定。僧辨使女婿杜龛。宿卫宫阙。龛性贪
利物科¶ 第 153c 页 X77-0153.png
悍。欲毁二像。铸金银铤。初殿周匝为阁道。号三休阁。
而像顶正出阁上。龛遣数十人。登阁镵像顶。像并回
顾。众惊悚。皆默瘖昏醉。龛随遍身青肿。如见击状。号
呼数日。创烂而死。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临川王茜。
入承大统。方治葬具。造辒辌车。时以国用窘乏。诏取
像殿宝帐。珩佩珠玉。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
屏撤。而云气滃郁。拥殿内外交暗。其馀方所。霁景明
朗。观者四合。竞骇其异。而雨注电射。烟焰歘涨。众见
殿像腾举。高薄霄汉。渐远渐微。焂然而没。顷之云敛
雨过。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后或见之海上 僧
护石像者。高齐时造长丈八。始护发愿为之。然未得
石。会于寺北谷中。见石仆地。约如其数。顾工营治。涉
期而仅了面腹。以背著地。势未易。具众力翻之。卒莫
之动。明日石忽自转。以就磨琢。及成。移置殿中。周师
之破齐也。像先流汗。晋州陷。尽火诸寺。像独完美。虽
饶人牛力。终不仆。寻有僧周。垒瓦木土堑。以营护之。
须臾失僧所在。或以木折像二指。见梦于人曰。吾指
痛。且而续其指。开皇十年。盗归像殿幡盖云。夜每梦。
丈八人责让之。巳上并戴旌异记。

**** 后梁法

京其先太原孙氏也。后徙江陵。母方娠。梦身
入莲华池中。得一端正童子。将娩复梦。乘白狮子。游
戏空际。七岁出家。于长沙寺。年十三。升座说法。无滞
其同学智渊年虽长。不及也。于是信施云委山积。育
王瑞像殿。小大之宇。千五百间。一新修治。皆自京出。
利物科¶ 第 154a 页 X77-0154.png
寺之耆宿。尝梦人告曰。京前身盖寺檀越也。今以愿
力再来耳。后梁俾为其境内僧正。未几。有疾危甚。因
请僧于像前。行道者七日。沙间。法泰。梦像至京所居
房。净人远志。则见像出京房中。而返于殿。顷之病愈。
不久而卒。春秋七十六矣。

**** 隋通幽

姓赵氏。河东蒲阪人。幼龄遗世。冠岁参。玄周
齐之际。法门屯否。乃南抵金陵。益进所业。而毗尼之
学。尤所究心。隋兴。乃归渭阴演唱。晚居延兴寺。适当
创建。而土木之劳无所惮。仍开四大井。各施漉具。以
护生。其平居开经。必盥手及腕。虽处房室。未尝唾涕。
便利洗净。不用巾幞。手则听其自乾。冱寒重被三衣。
所谓绵纩。无复识之。每叹曰生不改善。死不偿累。足
矣。诫弟子曰。吾后必以施禽兽。大业元年正月十五
日坐逝。春秋五十七。

**** 隋慧达

姓王。襄阳人。幼年在道。尤务脩缮。后业禅于
天台之瀑布寺。又北游武当山。习静如前。有陈御历。
江南疫疠大作。达建药藏于杨都市。所济殊广。金陵
佛寺之多。过七百所。而达所扶仆起废。华敞之者。馀
三百。仁寿中营七层木浮图于杨州之白塔寺。复溯
江西。至鄱阳豫章诸郡。随缘演化。以成就功德。沙门
慧远邀止庐岳。造西林重阁七间。誓以黄楠为之材。
阖境推求。了不可得。佥欲改图。达曰。但诚心未至。故
追访无从。苟愿力之坚。则樗栎将化而楠矣。众因四
出寻索。果得黄楠一谷于境内之下巢山。计其数。可
利物科¶ 第 154b 页 X77-0154.png
了此阁。然穷险无路以出。达偶行历崖壁间。仅见一
处通人往来。遂挽拽至江。𥱼筏而下。略无遗逸者。阁
成。宏壮冠世。后忽偏欹于南三尺。地当石门涧。适有
大风。从涧起。北吹阁。阁随以正。晚往长沙。树立益广。
达率性任真。言无华绮。衣被弊恶。殆不可观。而檀信
向慕。所举辄遂。亦其感应之理然也。大业六年七月
晦。旧疾增剧。室中异香旋绕。像设流汗。倚卧七日而
逝。寿八十七。

**** 隋智琳

闾丘氏。高平防舆人。祖俨不仕。考昙珍梁国
常侍。琳幼请业于处士卞诠。礼易庄老。悉穷其致。逮
壮即事仁孝寺沙门法敦出家。受法华维摩。未几而
敦公逝。戒品未圆。莫之趋向。乃造京。更依东山寺正
暅法师。禀成论。习毗尼。陈大建十年。归干乡里。南徐
州刺史萧摩诃。深加礼异。请转法轮。十一年诏为曲
阿僧正。至德二年。诏补徐州僧都。开皇十六年。𨳝州
剌史李海游。起为断事。所居仁孝寺。梁征西咨议郯
僧诏舍宅。营搆未完。遄及离乱。琳乃盛加藻饰。轮奂
弘敞。寔有力焉。造像六躯。其一夹纻。又造砖塔五层
于育王山顶。讲大品法华净名金鼓。各有数。度弟子
千馀人。晚年以招隐伽蓝山。房閒寂。林木幽茂。宜脩
禅定。以趣道津。迫以外缘。讫莫之果。大业九年五月
六日。跏趺合掌。终于寺房。春秋七十。先是信士刘正。
勤请开弥勒上生经。琳辞以无常且至。何暇及尔。又
遗言。必行尸陀林法。弟子智坚等。以其月十一日。还
利物科¶ 第 154c 页 X77-0154.png
尸千育王山。久历时序。肤体无损。乃以其年九月八
日。搆方坟。窆其全身云。江阳介士蔡环文其碑。

**** 唐住力

姓褚氏。其先河南阳翟人。后有避地于吴郡
之钱唐者。子孙因家焉。八岁入道。有闻缁俗。久之陈
宣帝。于京城之左。造秦皇寺。诏董工役。至德二年。充
寺主。陈亡徙居江都之长乐寺。隋开皇十三年建塔
五层。金盘辉耀近远。十七年炀帝以晋王出镇淮海。
委力总寺任。乃复于丹阳龙光寺。迎致梁武皇帝所
得优填王像。王谧所得定光像。中脩高阁。旁挟二楼。
奉像其上。宏壮显特。挺冠区宇。大业四年。益起四周
斋房廊庑。仓库庖湢。使净侣游息无厌。十年尽出巳
资。购旃檀香木。模刻瑞像。并二菩萨。并安阁上供养。
十四年。隋室丧乱。寇盗抢攘。力则誓捐身命。守护殿
阁。神尧受禅天下更始。诸方版荡。而此等独存。武德
六年。贼帅辅公拓叛。寺观。皆撤送江南。力致书愿焚
身以留室宇。公拓不听。力谓弟子曰。吾无量劫来。积
集贪爱。不能捐舍躯命。以报法恩。今像欲济江。所不
忍见。可积薪自烧。以供养之。衣资什物。并以施像。必
吾灭后。像南还矣。遽汤沐跏趺。面西引火。以至命终。
而身则合掌。凝然不化。多益以薪。西后猥烬。寿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既而像果南还。门人慧安智颐等
树碑于寺之内。东宫庶子虞世南文。

**** 唐慧胄

生蒲州之蒲坂王氏。幼年入道。乐崇福业。受
具之后。即习僧祇。逮于立年。且禅且诵。然于法华尤
利物科¶ 第 155a 页 X77-0155.png
重。住京邑之清禅寺。纪纲众务。馀四十年。初未尝告
倦。故使园圃周绕。竹树森繁。水陆庄田。库藏充牣。时
至耳顺。便尔间居。众虽以其久劳。而听其燕逸。然事
有掣肘。亦必咨询。而后敢治。则其机智之断如此。寺
多净人。择其能旋转呼吸者二十人。使之习乐。候节
日。作之像前。以效西域声伎之盛。夸于俗里。未几疾
剧。谓其徒曰。吾有小罪。而加之重病者。以其营造凿
掘故也。预知卒日。趣汤沐跏趺而坐曰。吾酬债毕矣。
遂瞋。寿六十九。时则贞观初也。

**** 唐慧主

姓贾氏。始州永归人。六岁出家。为斌法师弟
子。诵遗教经。一夕即能忆不忘。顾以师所行。多忤经
旨。因辞去。依姜律师。诵法华经。寺诸房中。或讲俗律。
主才听。若素习。乃问十关。时无知者。自是黑白惮伏。
众遽请为律主。从受菩萨戒。黄安县造七寺。梓潼县
造十寺。武连县造三寺。蜀之佛法。至是始盛。初主受
学于京之甘露寺。忽梦。天地晦冥。众生无眼。三日夜
而后明净如故。觉而疑之。及周废法。距之复教。仅阅
百日。其徵应也如此。于是归隐乡里之南山。礼佛诵
经不辍。禽兽异类同集。授幽显菩萨戒法。感神馈茯
苓甘松香物。会猕猴群共治路。主曰汝性躁扰。作此
何为。猴忽人语曰。时君异也。佛日通也。主殊怪之。然
固未知天下为何时也。适逢采弓材者八人。而后闻
开皇年焉。寻出山。以事闻。诏与剃落。大业中。奉诏弘
四分于乡里之香林寺。武德初陵阳公以皇子牧益
利物科¶ 第 155b 页 X77-0155.png
将之任。道过始州。偶憩寺中。凡讲堂佛殿僧房。置行
李物皆遍。牛马散放庑下。屎尿盈溢。主从庄中还。竟
取三衣锡杖房中。咄曰死生在今日。因举杖拟牛马。
牛马即颠仆。并掷弃行李沟中。州县吏大惧。随以状
走白公。拘王以待命。公闻而喜。遗之书曰。弟子数病。
不逢害。鬼蒙将律师破悭贪袋。深为大利。今附沈香
十斤。紬绫十段。仰赠。后还京日。当受戒焉。寺有明禅
师者。主平昔同心之人。贞观三年。忽自见身无其半。
谓诸徒曰。吾与律师。建立此寺。今所见如此。律师不
死。则吾且死矣。外或睹异相僧数千人入寺。意以为
寺中设会。且而问之则否。至午主告逝。寿八十九。

**** 唐道积

住益州福感寺。平生专业涅槃。凡欲宣述。必
先沐浴更衣。坐而披展。性尤仁慈。务以济物为急。遇
诸㿈疠之烂溃者。虽臭秽薰蒸人所掩鼻。积则殷勤
瞻视。昼夜靡怠。或共器食。或连榻卧。弗恤也。贞观元
年。五月终于所住。春秋七十馀。时属炎夏。停之百日。
跏坐如初。而略不腐臭。众因加之漆布焉。建今蜀中
涅槃之盛。盖自积发之。

又洪远僧恩并诵涅槃。皆为
皂白所归敬。后远住会昌。恩住弘福。禅定 又弘福
智晔者。江表令族。治法华。每自抄写。且复倩人。前后
所出二千馀部。晚年总寺任。犹日写五纸。年七十馀。
尚强健不少衰。

**** 唐德美

姓王氏。清河临清人。年十六。辞亲出家。十九
薙落。谦谨恭敏。专务实行。虽经论备阅。而尤善律部。
利物科¶ 第 155c 页 X77-0155.png
开皇之季。驻锡京师。日以持戒礼忏为业。又诵千佛
名经十二卷于太白山中。而每名则加拜焉。太白九
陇山僧邕禅师者。素以道行著。称美因奉之。以究心
学。后还京。住慧云寺。从静嘿禅师。静嘿盖道善禅师
之神足。道善持巳节约。四众钦重。美事静嘿馀十年。
凡其施设。皆所经历而得其说。静嘿灭度。一以委之。
西循守不失。故悲敬二田。未尝间岁。诸造福处。悉有
馈慧。夏末兰盆。亦随寺送物。俗谓普盆钱。大业之季。
夏集千僧。行道七日。或谓美曰。时既炎热。不可使众
饥虚。何不打饼供养。美曰面易致耳。然而柰其馊败
何。或曰我能之。但多置冷水盆则善矣。明日半衣起。
溲面二十斛。作二日料。饔庖麇。至杖打刀切。汤锅亦
巳沸矣。随切随投之汤中。已煮熟。则捞以投水中。投
之汤者有尽。投之水者无穷。黎明行饼。莫不讶其坚
韧也。众以为至诚所感云。武德初。诏住会昌寺。乃于
西院。造忏悔堂。像设严盛。栋宇宏丽。时则浴井忽竭。
美为祷祈。泉涌如旧。平生畜舍利不多。而应验莫测。
随以宝函。遇祷必给。力行头陀。终身徒跣。以避虫蚁。
或学般舟而不坐。或学止过而不言。杂行纷纭。殆难
殚举。且口诵弥陀之号。心专净土之归。贞观十一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称佛而逝。寿六十三。露尸于
南山鸱鸣阜。骸塔楩梓谷。弟子树碑。侍中于志宁文
又沙门昙献者。京邑人亦弘福业。功格前贤。身成令
范。众所推挹。故光明宝阁。冠绝寰中。慈悲佛殿。时所
利物科¶ 第 156a 页 X77-0156.png
惊异。本微迹显。兹不广述。

**** 唐昙献

生京兆始平之张氏。少事昌律师。昌虞乡贾
氏。净行无玷。胜业有闻。居静林寺。周武坏法。昌虽与
俗推移。而律仪无阙。隋兴诞弘吾教。首复百二十僧。
而昌与其选。诏得各度沙弥一人。为侍者。而献在焉。
住大兴善寺。后昌归里。掘像构宇。起废静林。功未毕
而逝。檀信悲之。乃复以仁寿致献。而嗣其业。故两寺
壮丽。并足称道。俄而迁任柏梯职。贞观十五年正月
示微疾。十五日。早作欲往静林。众挽止之。至卯时。云
雾暗天。遂卒于柏梯寺。是夕光景如华。自柏梯东南
山上。遍照近远。凡三夕。尸棺潜为静林所窃。而柏梯
之人不知也。既而光景亦随。以出于静林南山顶。于
是柏梯始知之。而讼于官。竟葬静林。弟子勒铭。识其
事。

**** 唐法诚

雍州万年樊氏子。童稚出家。居蓝田之王效
寺。师事高行沙门僧弘。薙落。日以诵法华经自课。又
学定业于禅林寺相禅师晚年纲理众务于云华寺。
开皇初。诏起为授戒师。抗表以辞。遂遍历名山。追踪
胜友。因与超公。栖迟蓝谷。即今之悟真寺也。方行法
华三昧次。梦普贤曰。可书大教。诚寤以为大教大乘
经典也。遽购工书缮般若。寻造华严堂于寺南之横
岭上。邀致弘文学士张静写经供养。其虔恪所感。则
有异鸟飞舞。鸣唳于炉案间。贞观初。画千佛像。鸟集
画工肩背上。及营齐并庆经像。鸟随夺迅。浴香水中。
利物科¶ 第 156b 页 X77-0156.png
兹亦异矣。诚尝梦。青泥坊侧。大有尊像。间往发之。获
龛像。率剥蚀。莫考岁月。盖周氏废教时。所󰢍藏者。十
四年六月晦。忽卧疾。顷之起坐索浴。且索络舆。翌旦
明相将现。诚自语曰。欲来但入。何假弦歌。顾谓侍者
曰。吾闻诸行无常。生灭不住。九品往生。吾慈验矣。今
有童子相迎。久在门外。吾去世后。尔等宜遵佛戒。无
使有亏。俄而口出光明照室。异香充庭。端坐而逝。寿
七十八。然诚每夏课经必五百过。馀日亦必再过。略
计十。年则万馀过矣。而况其齿腊不止此。

**** 唐慧震

姓庞氏。身长八尺。性强记。听皓师三论能领
指。要住梓州之通泉寺。蜀部被其化。昔皓师尝南询。
及还。缘道得所施袈裟三百领。及皓之亡。乃以委震
于每年正月。必集人。转阅藏经。而施之未尝少间。日
拥百众。弘三论。一且若梦寐。或语之曰。西山之巅。宜
造大像。寤而按行其地。有石细莹可爱。两旁皆流泉。
无所有。即命工镌琢其中。成坐像。高百三十尺。贞观
八年。集道俗三万人。以落之。像口出白光。照映近远。
见者敬异。十五年正月十五日示灭。寿六十六。先是
十四年七月。所畜骏马嘶鸣。三日不食。顷之有僧。不
知所从来。自称十力。谓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且
具以其死日告之。因曰。法师当悉散财物。无以累身
后也。遂隐去。自是震益施悲敬二田。是岁元日。请僧
行道。作大善会。期以三七日。然后圆满。作会之八日。
众觉香气郁勃。充塞一寺。至十五日。寺地皆生莲华。
利物科¶ 第 156c 页 X77-0156.png
草木变亦如之。震曰吾本心欲满三七日会。今瑞相
巳现。吾其可待耶。趣进食。行嚫。食毕。秉炉。绕旋卢舍
那像三匝。方拜跪竟掩息。时寺之香气犹未巳。俗属
昆弟三。各捐缗钱五十万。以助累石塔五丈。龛安绳
床。扶尸其上。更百馀日不僵仆。

**** 唐智通

出梓州之陈氏。八岁辞俗。事道正法师为弟
子。以剃落。居牛头山诵法华经。凡弘阐者百馀过。会
中之人。皆再睹光明照彻内外。每有双鹅。依于座下。
若听法。然且持律严谨。举众畏服之。尤恶黄老。其乡
里士女。有奏章醮献者。必召其人。而呵辱之。或至于
杖之者。平生不畜私财。然其寺宇之成就。皆所得于
施主之物。贞观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谓其徒曰。吾
于兹寺。用巳十万贯矣。恨尚未备。汝辈其成之。及终
时方小食。寺之房堂地皆动摇。且变白色。经食顷。久
乃巳。寿九十七。

**** 唐慧云

姓王氏。太原人。其先有避地于九江者。子孙
因家焉。云以幼岁。依庐山大林寺沙门智锴。出家锴
亦有声当世。而云尤慷慨精厉。独异恒伦。法门之务
未尝不以大者远者介意。而所居寺。曾莫脩治。时达
禅师方以道行。为檀信所归向。云年二十有五矣。誓
往邀之。以来赀币。达弗许。云以死请。委身叩头。颧颊
破肿。涕泗漫地五尺。计且欲自溺。以著见其志。达感
动为起。云遽奔走险隘。前告道俗。使之迎候。路逢群
虎。目不暇驻。既抵山中。有所施设。云必奉行。无小忤。
利物科¶ 第 157a 页 X77-0157.png
尝驭舟溪谷间。严冬冻冱。砂石崩颓。云则脱衣挽缆
腰胯而下。凌凘砭骨。流血凝结。行三百馀里。罔所辞
惮。隋季天下大乱。士弘林氏。起兵豫章。号楚。以秀才
胡氏。为尚书。今寇鄱阳九江据之。因发心模写庐山
东林文殊瑞像。以云有干材。委监护。顷之像脱炉韛。
而颈胁穿漏。议将复铸。会胡以谮见逮。不果。而有像
色黄金馀百二十两在焉。云患坏劫。因以竹筒贮金。
并金诵铜珠一环为信。寄胡所。胡至宫亭覆舟。失二
物。后复浮而至。得于三十里外之远云。胡且死。又托
金于其叔父晓禅师使遁。俄唐兵破豫章。晓用币缊
裹金负之。以避难。遇盗焉。然盗亦不知其为金也。委
之而去。于是云得以成就其业。当镕冶日。五戒李氏
先发愿然一臂。以致祈铸。及事之辨。乃前于所卜之
期。李氏不知也。像见梦曰。汝愿然臂。可诬邪。李氏寤
遽如所愿。寺备经论。而律部独未全。时首律师。方阐
化京师。云重趼造诣。诏住弘福寺。悉获采掇以归。

**** 唐法成

姓王氏。始名守慎。天后时。官至监察御史。以
后任酷吏。罗织元良。以起大狱。遽弃官出家。务苦节。
化导民俗。仪凤二年。望气者。以京兆西市有异光。诏
发之。得石函。内盛佛舍利。馀万颗。明莹坚致。不可磨
涅。诏即其地。建光宅寺。筑七宝台。舍利分使京师诸
刹供养。当是时。成因请疏凿馀地。引永安渠。以为大
池。号海池。上树佛屋经楼。以侈其观。士女之好营福
事者。皆就之。纵飞潜生物。以祝国𨤲。方疏凿时。得铭
利物科¶ 第 157b 页 X77-0157.png
土中。曰百年为市。后复为池。自隋初立都市。至是仅
百年云。

**** 唐业方

解脱禅师法孙也。解脱有至行。方循持无所
失。然尤以利物崇福为心。𨽻业太原昭果寺。素为士
女所归向。或有以五台文殊像自远至。溺于滹沲河
水中。驰报方方。遂临河焚香祝之。水为退缩。出像涂
潦间。即舁以归。水复涨溢如初。及终。塔全身寺西北
一里所。西灵异至今。

**** 唐慧云

姓姚氏。湖湘人。麟德初。云十岁。辞父母。出家
于南岳。弱冠受具戒。游历幽胜。随有废弛。辄营治。如
是至凡寺宇二十馀。所久视初。驻锡浚郊。夜宿繁台。
望有异气。起汴水北园池中。且访其地。乃知其为歙
州司马郑景宅也。因杖屦以往。见池阔甚。澜漪浩渺
无际涯。下布天影。而参差轇轕。有宫殿楼阁状。独叹
曰。此可以致吾力矣。神龙二年。徙居濮州报成寺。发
愿募金。写就丈八弥勒像。树殿池旁。且拟名其寺为
福慧。以安奉之。伐材聘工。将底功绪。景龙二年。始从
景购得其宅。或出古碣土中。记曰齐天保六年乙亥
岁。创建国寺。于是行部使者。命迎像其地。仍撤殿材。
以定建国额。会刑部尚书王志愔。以采访使。将诏指
尽撤天下无名额寺宇。并收铜铁像。送近寺。时云规
模巳备。所欠者仅绘饰尔。既值此诏。竟中辍。云乃焚
香涕泣。日夕膜拜于像前曰。苟事必成。当现奇瑞。顷
之像首发金色光。辉烛天壤。合城聚观叹异。或瞋视
利物科¶ 第 157c 页 X77-0157.png
谤言。则目盲口喑。云为像前悔过而愈。皆誓奴役终
其身。未机上闻诏赐额相国。先是上于潜邸。尝符梦
想云。复诏佛授。记寺大德明干。捡挍功德。毋令官府
烦扰。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平章事岑羲。悉捐俸赀以
助。玄宗受内禅。先天中。上皇躬御翰墨。书额以赐。诏
大德真谛。并弟子品官。并持幡华以侈之。久而卒。葬
东郊。至今寺庄影堂在焉。号造寺祖师。

**** 唐崇业

初莫知所从来。俄偕弋阳道岸。依文网律师。
究毗尼学。服勤罔怠。黉肆推为元长。夙与淄川恪齐
名。而挺特刚毅过之。闻望之美。彻于宸冕睿宗朝。斥
旧邸造寺。号安国。诏业居之。仍入承明殿薰脩。授上
菩萨戒。施与优渥。时菩提寺。方治殿宇。业悉以所得
助其役。盖其平生未尝畜长也。开元中。属微疾。[(厂@((既-旡)-日+口))*页]弟
子曰。吾数穷化尽。汝曹其谨循戒检。无令放逸。遂终
于所居。西明寺之别院是。于澄照寔适孙云。

**** 唐玄览

姓褚氏。其先河南人。后徙钱唐因家焉幼依
慧昶师出家。昶年高行尊。诚学者之模范也。居临平
邑里之华严寺。隋季天下丧乱。寺因颓弛。唐初诏许
脩饰。览乃华侈其制度。恢辟其基址。负山临水。形胜
殆可尚。且以寺前之湖。为放生池。而太守袁从礼。司
马杨敏言。为禁渔捕。以赞成之。铸金铜像三百五十
座。写经二千馀轴。画殿前四天王像。则其相力亦勤
矣。父宗赠和州剌史。右散骑常侍舒国公。兄无量。以
材学苾。太夫人期颐自养。览又以天竺其受戒地。及
利物科¶ 第 158a 页 X77-0158.png
为僧录时。所营别墅。并华严三所。皆致缮治。优游来
往。化导以老。开元二十二年。示疾终于寺。寿八十四。
弟子明了大觉等。葬之细砺洞。工部侍郎徐安贞撰
碑文。

**** 唐楚金

姓程氏。其先广平人。今占籍京兆之盩庢。母
高氏。夜梦佛。有妊。七岁薙落。十八诵法华通大义。三
十誓建多宝佛塔。用工之际。玄宗梦见楚金字于虚
空中。诘朝遣使召问。乃为成之。且增其级。又于翠微
悟真二寺。各建一塔曰吾他日必栖遁于此。乾元二
年七月七日。右胁而逝。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贞
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开府邠国公窦文
场奏。千福寺楚金。是臣得戒和尚。天宝初。为国建多
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年。僧等六时礼诵。经
声不绝。巳历四朝。未蒙旌德。奉诏谥大圆禅师。

**** 唐怀王

姓许氏。太原人也。出家住郡之崇福寺。少警
利。日诵千言。学优行峻。非侪类可跂及然志勤脩治。
幽并之域。屋庐像设经卷之。在教门者。无不致力。三
任寺之纲纪。校雠大藏二十馀本。增饰净土院。代宗
时。诏充灌顶道场主。真言秘法。皆有赖焉。后率于寺。
寿六十三。

**** 唐明准

天台人。少从灵墟道场出家。游方京邑。因驻
锡于禅定寺。每念古者诸德之。维持佛法也。其心之
至焉。可量哉。如神僧智苑于范阳北山。写经刊石。灌
以铁汁。以祈不坏。为利益。至今。准乃发心。于贞元戊
利物科¶ 第 158b 页 X77-0158.png
寅。正月命工郎山錾石刊法华经。以垂将来。然石皆
顽恶。不足用。准乃祷之山灵。使裨助善事。定中见纸
若干幅。列粘石上。巳而连率博陵崔公。与僚佐二十
八人。各愿手写一品。勒碑环立庑下。元和元年八月
落其成。

**** 唐幽玄

刘姓幽州人。弱冠礼并州贤禅师落䰂。久之
遂得心法。元和二年。振锡江左。见会稽大云寺鼓寂
钟喑。食轮不转。叹曰。此独不可以行化耶。乃持一钵
走阛阓。而施者响应。因使寺主开堂接众。如诸方法。
未几。徙居湖心龟山之妙喜废寺。九年平昌孟简来
镇斯郡。为大其寺之规模。而一新之。十二年。去游南
岳结庵绝顶以居。豫章太守商祐尤加敬慕。十九年
迎住东明寺。寺建于晋安帝时。玄侣之集。至今犹盛
宝历中奏。易额世福。且置戒坛其内。复诏度僧。凡寺
之像设。皆玄所致云。大和元年。沈中丞傅伽信向。又
造佛阁五层于寺之南。既而逝。第二漆布其全身。奉
之阁下。

**** 唐寂然

姓白氏。太和二年。游天台。至剡之沃洲山。爱
其幽胜。而卜筑焉。道化既行。玄侣盛集。浙东廉使元
相国稹。尝有所施。陆中丞助其完葺。三季而院成。五
年而佛事作。然每升座举扬法要。尤为四海所厌服。
后终于其寺。侍郎乐天白居易记。太子宾客刘禹锡
书。

**** 唐法兴

洛京人。七岁出家。落发具戒。后习诵法花净
利物科¶ 第 158c 页 X77-0158.png
名二经。尤于戒律有持无犯。遍寻圣迹。戾止林泉。乃
复𨽻名佛光寺。撙节施利。建弥勒大阁。七间三重。高
九十五尺。其内尊像七十二位。皆极巧妙。于是台山
海众。共请为山门都纲维。盖以其模范和畅。学识该
赡也。大和二年春正月。闻空中声云。兜率天众。特此
奉迎。乃澡浴焚香端坐而灭。

**** 唐僧竭

不知何许人。素居京师之光宅寺。建中时。拟
摸五台胜境。造文殊像以致睹人士女之敬。然以垦
斸之际。必伤舍识。乃于举事之先。设道场三日。祷祈
祝愿。使蠢动类。皆知所避。及乎畚锸载施。而堁堀间。
无复有蠢动物。则其诚心所格如此。先是竭每以复
帛。为漉水囊。日漉水。投虫井中。井恒盈未尝涸。世因
以护生井目之。

竭尤巧思。又铸铜蟾为息烟。以免飞
蛾蠛蠓之。丧身命于灯烛者。其制度颇行于当时云。
后因徙居所成之台寺。岁赐香转经。异他刹。

**** 唐昙休

字德敷。姓李氏。素依越之开元寺。出家具戒。
精釆四分律。训饬学者。殊有绳检。然寺创南梁时。年
涉四百。而栋宇之伟壮者。颓仆矣。顷之轮焉。奂焉。加
美于旧。皆休之力也。又若护国经楼寺之外门楼。皆
昔昙一律师所经始。永徽中。康僧会法师。化身所𨤲
革。今皆重整。事同创始。可谓勤矣。咸通中也。后终于
其寺。则今所谓大善者。

**** 唐智广

姓崔氏。始见之雅州开元寺。羯帝神堂内。然
异术奇行。不可测。遇疾者。辄以竹杖扑之一掴。一叱。
利物科¶ 第 159a 页 X77-0159.png
烧纸缗。散饮食。甚者捩纸蘸水贴之。𤼣者起。跛者奔。
病立愈。其律巳尤严。女人至门。辄斥去。每斋净饭菜
豉汁外。不容他物。食毕即去。无所辞谢。人有以钱䞋
者。不过二十文。过则不取。且使投之一箜中。满则于
佛殿声钟集。众平等分之。虽齐士夫家亦然。乾宁中。
王氏始定蜀。雅守罗公携广上谒。王氏。以圣师呼之。
先是咸通中。南诏蛮王及坥绰。引兵围成都。危甚而
毗沙门天王。忽现沙门形。长五丈许。立城上。怒视之
日光迸射。坥绰惧即遁去。蜀人寻于宝历寺建阁。立
天王沙门像奉之。后为牛尚书所毁。而蜀兵大连绵
不绝。及是王氏请广脩治。广许诺施者填噎。收币至
二十万。又劝使输材。皆水杭陆挽。坌至。工佣效力斧
斤。畚锸交作。光化元年。阁成。因循江渎池。祝食掷水
中。明日鱼之二尺许者。万亿计。死浮水上。岂其所谓
乘功德力。而超生善道欤。

**** 唐慧闻

信安人。登戒[棣-木+(上/矢)]居灵石寺。其平生常以檀施
之业。勉世俗曰。五道流转。欲进脩以求解脱。舍福力。
其安资哉。每有营治。虽猥贱琐屑事。犹躬亲之。得鱼
肉。必手自持归。以饷工匠。一日山行遇虎。辄杖叩其
首曰。汝毋噬人。我兹为汝等造功德。汝宜有所助。明
日衔一野彘至。则其诚之所感如此。先尝于瀔水铸
丈六像。度其金。既足用。而犹未模冶。曰将以待大檀
越也。无何而清溪县女子。以其所蓄宝鉴来施闻。为
祝之曰。苟发心至诚。则此鉴当于铸日。正著像匈。巳
利物科¶ 第 159b 页 X77-0159.png
而果然。又谒豫章。致黄金数镒。道直𡨥。弃水中曰。使
涝漉之。而后得。则诸君福田。庶几其无损。逮归视箧
中。则金具在。岂非其慈忍之念发。而鬼物随以加诃
护欤。宜世之尊其德也。

**** 后唐贞峻

郑州新郑张氏子。年十四。依相国寺归正
律师出家。诵习净名仁王等经。不久即能暗忆不忘。
后既缁薙。听俱舍论。年十八。升座弘演。冠岁纳戒于。
嵩山会善寺。因挂锡封禅寺。盖今之开宝院也。新章
律疏。探索玄微。而讲授之。勤未尝小怠。时年甫二十
三尔。大顺二年。相国寺灾。涤地皆尽。耆宿以为非大
福德力。莫可以再成就。或曰峻其庶几。于是相率以
请峻。则无所辞让。归以上座职自任。未一纪而檀越
旁午。寺之堂气廊庑一新。众推为新章宗王。僧尼弟
子。百五十馀人。操行高洁。诚有足以动物者。故能坐
致功业如此。同光二年。夏四月十二日。微疾而终。春
秋七十八。法腊五十八。葬祔慧云禅师之塔。

**** 后唐智晖

姓高氏。咸阳人。少从圭峰温禅师剃䰂。年
二十。乃受具。学律习禅。博揽藏教。然尤工于翰墨吟
咏。且效僧珍道芬。六法作画。物像生动。若其济众之
心。盖出天禀。固非勉强而行者。梁乾化四年。自江表
来京邑。历观诸刹。以为所须皆备。而独于浴室。似有
缺典。于是相攸洛汭。治屋若干楹。购山给薪。凿沼储
水。轮汲而槽受。其汤之富未易。言则瓶锡之侣。冠簪
之伦。搢绅先生之流。其至者。日不暇给。而脱履则木
利物科¶ 第 159c 页 X77-0159.png
写承足。卸衣则枲裙障身。五日一开。开凡七十有二
而岁周矣。其所浴。殆数万人不啻。又辟浴圣室于西
庑。以象十六应真。其内中则观自在堂也。侍即扬凝
式笃重晖为作碑颂德。

**** 周智江

幽州三河南管。单氏子也。家赡足伯仲皆游
侠。无所成就。而江独服善好义。深慕空学。唐乾宁四
年。江甫十五岁。即往盘山感化寺。求薙落为沙弥。天
复三年。受具于五台之梨园寺。学通净名上生等经。
梁龙德初。讲名数于商丘之开元寺。著瑞应钞。门人
共传习之。唐同光初。乃居宋州之广寿院。缔构堂宇。
轮奂可观。复塑弥勒释迦二尊像。十六罗汉像。缋饬
殊胜。显德五年。孟秋。俄遘疾以卒。享寿七十四。方属
纩时。或睹天人填拥。若迎导状。议者以为江畴昔誓
生兜率之验也。吏部员外郎李铉著塔铭。

**** 宋常觉

姓李氏。陈留人。家素儒者。而贫苦不自振。丱
角读书乡校。俊颖出侪类。偕耆文游庐山。乐其间静。
遂投归宗寺出家。为净人梁乾化二年。始易形服。从
剃染。即依东林甘露坛纳戒。其于学。虽具究三藏。然
终专志禅指。既礼文殊圣迹于五台。念曰倦矣。其复
可以事奔走乎。后唐天成三年。始得地于汴京丽景
门右。治屋数间。以营浴事。每月以三八日。一设。僧无
远近皆就浴。岁约费千万缗。虽一出檀施。自非觉维
持之力。畴克尔。尤与北海陶谷。湘东张仲荀厚善。皆
有遗寄之文可考。陶序以为觉麻麦一斋。炎凉一纳。
利物科¶ 第 160a 页 X77-0160.png
前后王臣。上章乞师号紫袍。而觉确拒之。操众愈益
可敬慕。

赞曰。

「 哀哉世间
 贪吝乾没
 菩萨发心
 普济生物
 亲近乞者
 言温貌柔
 汝穷汝乏
 予取予求
 饮食裳衣
 玩具珍宝
 国城妻子
 头目髓脑
 内施外施
 无物无身
 施者受者
 亦复无人
 如此乃能
 离诸住相
 并空如来
 大功德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明胡泰之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