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5b 页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
沙门释 如惺 撰
**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 松江延庆寺沙门释融照传一
释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岁受业于
华藏。刻意修习天台教观于台之安国山及
杭之天竺。后从渊叟湛法师居华亭延庆
寺。力精教乘勤修禅定。燃膏继晷旦夕无
间。故学由志臻。表于丛席职跻众右。四十
祀矣名闻京师。诏嘉奖赐师号。每岁元日率
众修金光明忏祝釐君上。说法之外力事
忏摩。与诸众生扫除尘翳摄入善根。既老
而弥勤。得其法者三人。曰居简曰宗矩曰宗
权。皆法门之龙象也。
*** 杭州普福寺沙门释弘济传二(舜田满)
释弘济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
氏。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
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
十六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
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
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
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
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
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
河悬泉涌。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
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5c 页 T50-0905.png

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
齐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
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
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
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
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
四载。还宝积专修念佛三昧。七年济以年
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
不起。门人法航等进曰。和尚自为固善。其
如斯道何。济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无
何竟拂衣复归旧隐。开清镜阁以蛰焉。因
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将欲折衷其说为
之疏解。俄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净土之
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济乃厉声曰。
生死难处生死难处。遂书偈而逝。时至正十
六年三月十日也。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
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
眉山松花坞。亦济自卜之所。嗣法弟子有上
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
静五人。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
干卷。行于世。
系曰。济有大过人者三焉。内外书史过目
则终身不忘一也。有高昌僧般若室利。学
兼华梵世无敌者。请济用高昌语译小止
观。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生
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凡讲法华一百十
会。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呜呼人
或有一不愧于生。济备此三。可谓世之优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6a 页 T50-0906.png

*** 四明延庆寺沙门释本无传三
释本无号我庵台州黄岩人。幼从方山宝禅
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次依寂照禅师于
中天竺命司笺翰。寂照每深加锥劄亦有
省处。后有舅氏。本习天台教。挽之更衣。见
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
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
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
孤。师后出世既为澄公法嗣。仍爇一香以
报寂照。盖不以迹异二其心也。寂照将
入灭时师方主延庆。照乃遗书嘱其力弘
大苏少林二宗。馀无他说。师因奠寂照乃
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门。
等閒触著肝胆裂。冰雪忽作阳春温。我思打
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天风北来岁云
暮。掣电讨甚空中痕。师后晚年迁杭之上天
竺最久。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谥
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 天台佛陇修禅寺沙门释行可传四
释行可号宜行。博综台宗精修止观。履践
确实悟理圆融。一夕因听雨述偈曰。檐前滴
滴甚分明。迷处众生唤作声。我亦年来多逐
物。春宵一枕梦难成。未详其所终。
*** 五台山祐国寺沙门释文才传五(迦罗斯巴)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弘农人世
官垄坻。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师少
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于古今
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好古作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6b 页 T50-0906.png

论。如河汉莫窥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讲
肆尽得贤首之学。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
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其语言文字糟粕
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初隐成纪筑室树
松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和尚。元世祖
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川奔海会。声
誉日驰。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诏求开山第
一代住持。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
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
事。帝师赍旨起师。师辞曰。山僧荷蒙国恩
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
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
辞。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
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于
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
之道。虽至老无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
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年六十有
二。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嗣法有
普宁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 秦州景福寺沙门释英辩传六(柏林潭)
释英辩号普觉。俗姓赵。垂髫为驱乌沙弥。
弱冠受具戒。年二十有五得传于柏林潭法
师之学。未三䆊出世于秦州景福寺。其道
大震声驰四表。摧伏异见树正法幢。辩之
资性真纯如玉含璞。不加雕绘人爱重之。
至于悍卒武夫亦能敬其为无佛世之佛
也。每得衬币悉以创梵刹食僧伽施贫
乏。元世祖闻其高风降旨旌异。至延祐元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6c 页 T50-0906.png

箦之夕。标于迹于火葬之馀。塔于普觉寺之
后。阅世六十有八。腊六十有一。
*** 京都崇恩寺沙门释德谦传七
释德谦号福元。姓杨氏。宁州定平人也。幼
为勤策嗜诵佛书。稍长即游秦洛汴汝。逾
河北齐魏燕赵之邦咨访先德。初受般若于
邠州宁公。习瑞应于原州忠公。受幽赞于
好畤仙公。学圆觉于乾陵一公。究唯识俱舍
等论于陜州頙公。听楞严四分律疏于阳夏
闻公。凡六经四论一律皆辞宏旨奥穷三藏
之蕴。而数公并以识法解义声名远闻。谦
皆亲熏炙之而必臻其道。后至京都受华
严于大司徒万安坛主。初诏居万宁寺。迁崇
恩前后十纪。道德简于宸衷。流声扬于海
外未尝以荣显宠遇改其志。尝曰。畦衣之
士抗于世表。苟不愧于朝闻夕死。尚何慕
焉。自以重居巨刹久佩恩荣。唯恬退为高
尚。乃让师席与弟子。自居幽僻谢绝人
事括囊一室。以明其明乐其乐。处世而遗
世者也。元延祐四年正月二十有六日示寂。
帝赐镃五十缗赙葬。敕有司备仪卫。幡幢
音乐津送荼毗。获舍利数十颗建塔于城之
南隅。世寿五十有一。腊四十有三。
*** 京都庆寿寺沙门释达益巴传八(绰思吉)
释达益巴未知何国人。少为苾刍事帝师。
十有三年侍听言论。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
大小乘律论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归。帝
师西还。送至临洮命依绰思吉大士。十有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7a 页 T50-0907.png

寺。其六波罗蜜靡所不修。兼通贤首之教。
于是名誉四表道重三朝。元武宗践祚召
问法要称旨所赐虽厚辞不受。未久乞归
许之。将谋以终自许。俄而复召还京。大宣
法化。帝亲临听特赐弘法普济三藏之号。命
铸金印及紫方袍以旌异之。敕王公大臣
皆咨决心要。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无疾
端坐而化。寿七十有三。帝命两宫赐币助
葬。皇太子宰辅致奠敕有司卫送全身建
塔。谥曰祐圣国师。
*** 京都宝集寺沙门释妙文传九(大德明)
释妙文蔚州孙氏子也。九岁出家十八受具。
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二十一抵京师。
依大德明和尚学圆顿教。遂陆沈于众十
有一年。众请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纵无碍
辩若峡倒川奔。及乎閒居简默言不妄发。
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年
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老者怀其
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廪有馀粟
以赈饥民。蓟人称之。世祖召见顾谓侍臣
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自尔教乘法席
益盛。性相并驱僧俗溥济。斯时海内讲席纷
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文独大弘
方等振以圆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
表。龙象蹴踏竞驾一乘。年逾八十专修念
佛三昧。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高
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趺坐。手结三昧印泊
然而蜕。塔于平则门外。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7b 页 T50-0907.png

*** 五台山普宁寺沙门释了性传十
释讳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
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
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
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
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柏林潭关辅怀
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
悉造其门领其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
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
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
阙之下。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成
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
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师之为
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
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
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
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
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
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
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顶
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
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
摄受。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
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
卑辱。苟为之屈。非谄则佞。吾自为道。于彼
何求。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
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 玉山普安寺沙门释宝严传十一(大林性)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7c 页 T50-0907.png

释宝严字士威。幻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季子。
因罹丧乱与弟同薙发为僧。后参真觉
得传贤首宗旨而嗣其道为人淳朴无伪。
方寸之地湛如止水。值真觉三坐道场。严
与弟皆从而佐之。真觉入灭乃继其席。无
何奉诏住普安祐国二寺最久。而与大林
性公表里大弘清凉之教。至治二年七月入
寂。世寿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
*** 金陵天禧寺沙门释志德传十二(海闻法照禧)
释志德号云岩。山东东昌镏氏子也。十二受
经于顺德开元寺海闻和尚。闻真定法照禧
法师大弘慈恩宗旨于龙兴寺。径从之学而
尽得其蕴。至元二十五年诏江淮诸路立
御讲三十六所。务求其宗正行修者分主
之。德被选世祖召见赐宴并紫方袍。命主天
禧旌忠二刹。日讲法华华严金刚唯识等疏
三十一年。特赐佛光大师之号。每与七众
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无犯。至于然
香然顶指为终身誓。居久尽出衣钵新其
殿庑楼阁。或岁俭乃煮糜食饿殍数万人。建
康流俗尚醪醴好结官吏。德独以律绳自。
徒众谨饰出止。若互用常住物者误一罚
百。故犯者摈之。居天禧三十馀年。一衲一
履终身不易。午过不食夜则危坐达旦。以
苦诵丧明。忽梦梵僧迎居内院高座。空中
散花如雨。因示微疾。至治二年二月七日
犹诵经不辍。顷之辞众安坐而化。世寿八十
八。龛留二十一日。颜貌红润如生。阇维舍利
无算。会者数万人。塔江宁张家山。学士赵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8a 页 T50-0908.png

*** 镇江普照寺沙门释普喜传十三(无念端)
释普喜号吉祥。山东人也。身伟面黑而瘠脱
类梵僧。早岁恳父母出家。父母责以无后
为大。因娶育二子。已而始得为沙门。精究
慈恩相宗研习唯识师地因明等论。元至元
二十五年薛禅皇帝创立江淮御讲之所。普
照居其一也。诏师主之。升座外日诵华严
大经。以十卷为常课。而素与云南端无念
相善。端为唯识之巨魁。天下无出其右。每
与师论辩理趣。或有少失师以正言救
之。端亦为诚服而称之。入灭荼毗舍利甚
夥。其门人留其灵骨。贮以髹函奉藏二十
馀年。始建塔于丹徒雩山。逮入塔之际启
视之。但见舍利沾缀函袱若蜂屯蚁聚。触
之熠熠然也。镇江之民多有图像。随处祠
之。称为吉祥佛云。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