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5b 页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
沙门释 如惺 撰
**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 松江延庆寺沙门释融照传一
释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岁受业于
华藏。刻意修习天台教观于台之安国山及
杭之天竺。后从渊叟湛法师居华亭延庆
寺。力精教乘勤修禅定。燃膏继晷旦夕无
间。故学由志臻。表于丛席职跻众右。四十
祀矣名闻京师。诏嘉奖赐师号。每岁元日率
众修金光明忏祝釐君上。说法之外力事
忏摩。与诸众生扫除尘翳摄入善根。既老
而弥勤。得其法者三人。曰居简曰宗矩曰宗
权。皆法门之龙象也。
*** 杭州普福寺沙门释弘济传二(舜田满)
释弘济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
氏。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
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
十六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
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
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
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
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
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
河悬泉涌。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
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5c 页 T50-0905.png
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驩甚忧之。乃祷
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
齐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
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
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
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
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
四载。还宝积专修念佛三昧。七年济以年
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
不起。门人法航等进曰。和尚自为固善。其
如斯道何。济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无
何竟拂衣复归旧隐。开清镜阁以蛰焉。因
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将欲折衷其说为
之疏解。俄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净土之
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济乃厉声曰。
生死难处生死难处。遂书偈而逝。时至正十
六年三月十日也。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
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
眉山松花坞。亦济自卜之所。嗣法弟子有上
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
静五人。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
干卷。行于世。
系曰。济有大过人者三焉。内外书史过目
则终身不忘一也。有高昌僧般若室利。学
兼华梵世无敌者。请济用高昌语译小止
观。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生
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凡讲法华一百十
会。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呜呼人
或有一不愧于生。济备此三。可谓世之优
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
齐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
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
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
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
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
四载。还宝积专修念佛三昧。七年济以年
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
不起。门人法航等进曰。和尚自为固善。其
如斯道何。济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无
何竟拂衣复归旧隐。开清镜阁以蛰焉。因
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将欲折衷其说为
之疏解。俄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净土之
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济乃厉声曰。
生死难处生死难处。遂书偈而逝。时至正十
六年三月十日也。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
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
眉山松花坞。亦济自卜之所。嗣法弟子有上
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
静五人。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
干卷。行于世。
系曰。济有大过人者三焉。内外书史过目
则终身不忘一也。有高昌僧般若室利。学
兼华梵世无敌者。请济用高昌语译小止
观。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生
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凡讲法华一百十
会。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呜呼人
或有一不愧于生。济备此三。可谓世之优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6a 页 T50-0906.png
昙也欤。
*** 四明延庆寺沙门释本无传三
释本无号我庵台州黄岩人。幼从方山宝禅
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次依寂照禅师于
中天竺命司笺翰。寂照每深加锥劄亦有
省处。后有舅氏。本习天台教。挽之更衣。见
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
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
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
孤。师后出世既为澄公法嗣。仍爇一香以
报寂照。盖不以迹异二其心也。寂照将
入灭时师方主延庆。照乃遗书嘱其力弘
大苏少林二宗。馀无他说。师因奠寂照乃
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门。
等閒触著肝胆裂。冰雪忽作阳春温。我思打
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天风北来岁云
暮。掣电讨甚空中痕。师后晚年迁杭之上天
竺最久。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谥
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 天台佛陇修禅寺沙门释行可传四
释行可号宜行。博综台宗精修止观。履践
确实悟理圆融。一夕因听雨述偈曰。檐前滴
滴甚分明。迷处众生唤作声。我亦年来多逐
物。春宵一枕梦难成。未详其所终。
*** 五台山祐国寺沙门释文才传五(迦罗斯巴)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弘农人世
官垄坻。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师少
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于古今
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好古作
*** 四明延庆寺沙门释本无传三
释本无号我庵台州黄岩人。幼从方山宝禅
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次依寂照禅师于
中天竺命司笺翰。寂照每深加锥劄亦有
省处。后有舅氏。本习天台教。挽之更衣。见
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
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
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
孤。师后出世既为澄公法嗣。仍爇一香以
报寂照。盖不以迹异二其心也。寂照将
入灭时师方主延庆。照乃遗书嘱其力弘
大苏少林二宗。馀无他说。师因奠寂照乃
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门。
等閒触著肝胆裂。冰雪忽作阳春温。我思打
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天风北来岁云
暮。掣电讨甚空中痕。师后晚年迁杭之上天
竺最久。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谥
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 天台佛陇修禅寺沙门释行可传四
释行可号宜行。博综台宗精修止观。履践
确实悟理圆融。一夕因听雨述偈曰。檐前滴
滴甚分明。迷处众生唤作声。我亦年来多逐
物。春宵一枕梦难成。未详其所终。
*** 五台山祐国寺沙门释文才传五(迦罗斯巴)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弘农人世
官垄坻。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师少
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于古今
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好古作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6b 页 T50-0906.png
善吟咏。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或对客讨
论。如河汉莫窥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讲
肆尽得贤首之学。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
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其语言文字糟粕
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初隐成纪筑室树
松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和尚。元世祖
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川奔海会。声
誉日驰。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诏求开山第
一代住持。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
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
事。帝师赍旨起师。师辞曰。山僧荷蒙国恩
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
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
辞。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
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于
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
之道。虽至老无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
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年六十有
二。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嗣法有
普宁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 秦州景福寺沙门释英辩传六(柏林潭)
释英辩号普觉。俗姓赵。垂髫为驱乌沙弥。
弱冠受具戒。年二十有五得传于柏林潭法
师之学。未三䆊出世于秦州景福寺。其道
大震声驰四表。摧伏异见树正法幢。辩之
资性真纯如玉含璞。不加雕绘人爱重之。
至于悍卒武夫亦能敬其为无佛世之佛
也。每得衬币悉以创梵刹食僧伽施贫
乏。元世祖闻其高风降旨旌异。至延祐元
论。如河汉莫窥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讲
肆尽得贤首之学。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
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其语言文字糟粕
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初隐成纪筑室树
松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和尚。元世祖
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川奔海会。声
誉日驰。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诏求开山第
一代住持。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
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
事。帝师赍旨起师。师辞曰。山僧荷蒙国恩
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
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
辞。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
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于
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
之道。虽至老无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
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年六十有
二。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嗣法有
普宁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 秦州景福寺沙门释英辩传六(柏林潭)
释英辩号普觉。俗姓赵。垂髫为驱乌沙弥。
弱冠受具戒。年二十有五得传于柏林潭法
师之学。未三䆊出世于秦州景福寺。其道
大震声驰四表。摧伏异见树正法幢。辩之
资性真纯如玉含璞。不加雕绘人爱重之。
至于悍卒武夫亦能敬其为无佛世之佛
也。每得衬币悉以创梵刹食僧伽施贫
乏。元世祖闻其高风降旨旌异。至延祐元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6c 页 T50-0906.png
年六月庚戌无疾辞众坐寂。焕异景于易
箦之夕。标于迹于火葬之馀。塔于普觉寺之
后。阅世六十有八。腊六十有一。
*** 京都崇恩寺沙门释德谦传七
释德谦号福元。姓杨氏。宁州定平人也。幼
为勤策嗜诵佛书。稍长即游秦洛汴汝。逾
河北齐魏燕赵之邦咨访先德。初受般若于
邠州宁公。习瑞应于原州忠公。受幽赞于
好畤仙公。学圆觉于乾陵一公。究唯识俱舍
等论于陜州頙公。听楞严四分律疏于阳夏
闻公。凡六经四论一律皆辞宏旨奥穷三藏
之蕴。而数公并以识法解义声名远闻。谦
皆亲熏炙之而必臻其道。后至京都受华
严于大司徒万安坛主。初诏居万宁寺。迁崇
恩前后十纪。道德简于宸衷。流声扬于海
外未尝以荣显宠遇改其志。尝曰。畦衣之
士抗于世表。苟不愧于朝闻夕死。尚何慕
焉。自以重居巨刹久佩恩荣。唯恬退为高
尚。乃让师席与弟子。自居幽僻谢绝人
事括囊一室。以明其明乐其乐。处世而遗
世者也。元延祐四年正月二十有六日示寂。
帝赐镃五十缗赙葬。敕有司备仪卫。幡幢
音乐津送荼毗。获舍利数十颗建塔于城之
南隅。世寿五十有一。腊四十有三。
*** 京都庆寿寺沙门释达益巴传八(绰思吉)
释达益巴未知何国人。少为苾刍事帝师。
十有三年侍听言论。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
大小乘律论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归。帝
师西还。送至临洮命依绰思吉大士。十有
箦之夕。标于迹于火葬之馀。塔于普觉寺之
后。阅世六十有八。腊六十有一。
*** 京都崇恩寺沙门释德谦传七
释德谦号福元。姓杨氏。宁州定平人也。幼
为勤策嗜诵佛书。稍长即游秦洛汴汝。逾
河北齐魏燕赵之邦咨访先德。初受般若于
邠州宁公。习瑞应于原州忠公。受幽赞于
好畤仙公。学圆觉于乾陵一公。究唯识俱舍
等论于陜州頙公。听楞严四分律疏于阳夏
闻公。凡六经四论一律皆辞宏旨奥穷三藏
之蕴。而数公并以识法解义声名远闻。谦
皆亲熏炙之而必臻其道。后至京都受华
严于大司徒万安坛主。初诏居万宁寺。迁崇
恩前后十纪。道德简于宸衷。流声扬于海
外未尝以荣显宠遇改其志。尝曰。畦衣之
士抗于世表。苟不愧于朝闻夕死。尚何慕
焉。自以重居巨刹久佩恩荣。唯恬退为高
尚。乃让师席与弟子。自居幽僻谢绝人
事括囊一室。以明其明乐其乐。处世而遗
世者也。元延祐四年正月二十有六日示寂。
帝赐镃五十缗赙葬。敕有司备仪卫。幡幢
音乐津送荼毗。获舍利数十颗建塔于城之
南隅。世寿五十有一。腊四十有三。
*** 京都庆寿寺沙门释达益巴传八(绰思吉)
释达益巴未知何国人。少为苾刍事帝师。
十有三年侍听言论。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
大小乘律论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归。帝
师西还。送至临洮命依绰思吉大士。十有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7a 页 T50-0907.png
九年闻所未闻。道益精萃。秦人请居古佛
寺。其六波罗蜜靡所不修。兼通贤首之教。
于是名誉四表道重三朝。元武宗践祚召
问法要称旨所赐虽厚辞不受。未久乞归
许之。将谋以终自许。俄而复召还京。大宣
法化。帝亲临听特赐弘法普济三藏之号。命
铸金印及紫方袍以旌异之。敕王公大臣
皆咨决心要。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无疾
端坐而化。寿七十有三。帝命两宫赐币助
葬。皇太子宰辅致奠敕有司卫送全身建
塔。谥曰祐圣国师。
*** 京都宝集寺沙门释妙文传九(大德明)
释妙文蔚州孙氏子也。九岁出家十八受具。
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二十一抵京师。
依大德明和尚学圆顿教。遂陆沈于众十
有一年。众请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纵无碍
辩若峡倒川奔。及乎閒居简默言不妄发。
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年
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老者怀其
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廪有馀粟
以赈饥民。蓟人称之。世祖召见顾谓侍臣
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自尔教乘法席
益盛。性相并驱僧俗溥济。斯时海内讲席纷
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文独大弘
方等振以圆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
表。龙象蹴踏竞驾一乘。年逾八十专修念
佛三昧。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高
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趺坐。手结三昧印泊
然而蜕。塔于平则门外。
寺。其六波罗蜜靡所不修。兼通贤首之教。
于是名誉四表道重三朝。元武宗践祚召
问法要称旨所赐虽厚辞不受。未久乞归
许之。将谋以终自许。俄而复召还京。大宣
法化。帝亲临听特赐弘法普济三藏之号。命
铸金印及紫方袍以旌异之。敕王公大臣
皆咨决心要。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无疾
端坐而化。寿七十有三。帝命两宫赐币助
葬。皇太子宰辅致奠敕有司卫送全身建
塔。谥曰祐圣国师。
*** 京都宝集寺沙门释妙文传九(大德明)
释妙文蔚州孙氏子也。九岁出家十八受具。
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二十一抵京师。
依大德明和尚学圆顿教。遂陆沈于众十
有一年。众请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纵无碍
辩若峡倒川奔。及乎閒居简默言不妄发。
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年
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老者怀其
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廪有馀粟
以赈饥民。蓟人称之。世祖召见顾谓侍臣
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自尔教乘法席
益盛。性相并驱僧俗溥济。斯时海内讲席纷
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文独大弘
方等振以圆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
表。龙象蹴踏竞驾一乘。年逾八十专修念
佛三昧。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高
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趺坐。手结三昧印泊
然而蜕。塔于平则门外。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7b 页 T50-0907.png
*** 五台山普宁寺沙门释了性传十
释讳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
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
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
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
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柏林潭关辅怀
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
悉造其门领其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
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
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
阙之下。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成
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
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师之为
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
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
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
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
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
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
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顶
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
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
摄受。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
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
卑辱。苟为之屈。非谄则佞。吾自为道。于彼
何求。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
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 玉山普安寺沙门释宝严传十一(大林性)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7c 页 T50-0907.png
释宝严字士威。幻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季子。
因罹丧乱与弟同薙发为僧。后参真觉
得传贤首宗旨而嗣其道为人淳朴无伪。
方寸之地湛如止水。值真觉三坐道场。严
与弟皆从而佐之。真觉入灭乃继其席。无
何奉诏住普安祐国二寺最久。而与大林
性公表里大弘清凉之教。至治二年七月入
寂。世寿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
*** 金陵天禧寺沙门释志德传十二(海闻法照禧)
释志德号云岩。山东东昌镏氏子也。十二受
经于顺德开元寺海闻和尚。闻真定法照禧
法师大弘慈恩宗旨于龙兴寺。径从之学而
尽得其蕴。至元二十五年诏江淮诸路立
御讲三十六所。务求其宗正行修者分主
之。德被选世祖召见赐宴并紫方袍。命主天
禧旌忠二刹。日讲法华华严金刚唯识等疏
三十一年。特赐佛光大师之号。每与七众
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无犯。至于然
香然顶指为终身誓。居久尽出衣钵新其
殿庑楼阁。或岁俭乃煮糜食饿殍数万人。建
康流俗尚醪醴好结官吏。德独以律绳自。
徒众谨饰出止。若互用常住物者误一罚
百。故犯者摈之。居天禧三十馀年。一衲一
履终身不易。午过不食夜则危坐达旦。以
苦诵丧明。忽梦梵僧迎居内院高座。空中
散花如雨。因示微疾。至治二年二月七日
犹诵经不辍。顷之辞众安坐而化。世寿八十
八。龛留二十一日。颜貌红润如生。阇维舍利
无算。会者数万人。塔江宁张家山。学士赵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第 908a 页 T50-0908.png
孟頫为铭。
*** 镇江普照寺沙门释普喜传十三(无念端)
释普喜号吉祥。山东人也。身伟面黑而瘠脱
类梵僧。早岁恳父母出家。父母责以无后
为大。因娶育二子。已而始得为沙门。精究
慈恩相宗研习唯识师地因明等论。元至元
二十五年薛禅皇帝创立江淮御讲之所。普
照居其一也。诏师主之。升座外日诵华严
大经。以十卷为常课。而素与云南端无念
相善。端为唯识之巨魁。天下无出其右。每
与师论辩理趣。或有少失师以正言救
之。端亦为诚服而称之。入灭荼毗舍利甚
夥。其门人留其灵骨。贮以髹函奉藏二十
馀年。始建塔于丹徒雩山。逮入塔之际启
视之。但见舍利沾缀函袱若蜂屯蚁聚。触
之熠熠然也。镇江之民多有图像。随处祠
之。称为吉祥佛云。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 镇江普照寺沙门释普喜传十三(无念端)
释普喜号吉祥。山东人也。身伟面黑而瘠脱
类梵僧。早岁恳父母出家。父母责以无后
为大。因娶育二子。已而始得为沙门。精究
慈恩相宗研习唯识师地因明等论。元至元
二十五年薛禅皇帝创立江淮御讲之所。普
照居其一也。诏师主之。升座外日诵华严
大经。以十卷为常课。而素与云南端无念
相善。端为唯识之巨魁。天下无出其右。每
与师论辩理趣。或有少失师以正言救
之。端亦为诚服而称之。入灭荼毗舍利甚
夥。其门人留其灵骨。贮以髹函奉藏二十
馀年。始建塔于丹徒雩山。逮入塔之际启
视之。但见舍利沾缀函袱若蜂屯蚁聚。触
之熠熠然也。镇江之民多有图像。随处祠
之。称为吉祥佛云。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