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1a 页
No. 2062
* 大明高僧传叙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沙门释如惺识
释迦世尊自周昭王甲寅降生西竺成道涅
槃。垂千馀载而至汉明帝。摩腾竺法兰始
入中国。帝为首创白马寺以居之。自是佛
法兴而僧徒渐盛。于是则有吴之康僧会晋
之释道安宝志僧倜支遁无谶。神僧名释灵
轨芳踪遍于天下。微言道韵高论良谟盈于
简牍。作史者岂容己哉。故六朝庐山远公唐
宣律师宋赞宁辈乃修僧史及高僧传。各若
干卷。又达磨大师遥知震旦机熟。不远数
万里而来。特授教外别传之旨。六传而至
曹溪其道大振。载传而至青原南岳马祖石
头。其枝分𠏉布派溢源深。可谓鲁一变而至
于道矣。然后百丈出丛林备则。有开堂入
室竖拂拈椎一千七百则葛藤蔓延寰宇。首
以道原禅师学士杨大年附马李遵勖辈作
传灯诸录。各若干卷。入我 国朝 成祖
文皇帝于万机之暇。乃于僧史传灯录间
采诸灵异者。别曰神僧传。又若干卷。于戏
可谓盛典矣。夫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
惧。太史公作史传天下不肖者耻。今吾释氏
而有是书。则使天下沙门非惟不作师子
身中虫。而甚有见贤思齐。默契乎言表得
免亡[(ㄇ@(企-止))/弟]者。讵可量哉。然僧史始于汉明。传
灯远溯七佛皆终于宋。惟神僧传迄于元
顺而止 明兴 太祖高皇帝开国以来。
* 大明高僧传叙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沙门释如惺识
释迦世尊自周昭王甲寅降生西竺成道涅
槃。垂千馀载而至汉明帝。摩腾竺法兰始
入中国。帝为首创白马寺以居之。自是佛
法兴而僧徒渐盛。于是则有吴之康僧会晋
之释道安宝志僧倜支遁无谶。神僧名释灵
轨芳踪遍于天下。微言道韵高论良谟盈于
简牍。作史者岂容己哉。故六朝庐山远公唐
宣律师宋赞宁辈乃修僧史及高僧传。各若
干卷。又达磨大师遥知震旦机熟。不远数
万里而来。特授教外别传之旨。六传而至
曹溪其道大振。载传而至青原南岳马祖石
头。其枝分𠏉布派溢源深。可谓鲁一变而至
于道矣。然后百丈出丛林备则。有开堂入
室竖拂拈椎一千七百则葛藤蔓延寰宇。首
以道原禅师学士杨大年附马李遵勖辈作
传灯诸录。各若干卷。入我 国朝 成祖
文皇帝于万机之暇。乃于僧史传灯录间
采诸灵异者。别曰神僧传。又若干卷。于戏
可谓盛典矣。夫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
惧。太史公作史传天下不肖者耻。今吾释氏
而有是书。则使天下沙门非惟不作师子
身中虫。而甚有见贤思齐。默契乎言表得
免亡[(ㄇ@(企-止))/弟]者。讵可量哉。然僧史始于汉明。传
灯远溯七佛皆终于宋。惟神僧传迄于元
顺而止 明兴 太祖高皇帝开国以来。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1b 页 T50-0901.png

僧史传灯诸书尚寥寥无闻。良可叹也。然吾
侪有力者不以为念。有志者无以为缘。而
我 国朝人物其果不若唐宋乎。予于
庚子校刻前代金汤编。今岁又缉 国朝
护法者以补其缺。间于史志文集往往有
诸名僧载焉。因随喜录之。自南宋迄今略
得若干人。命曰大明高僧传。以备后之修
史者采摭。云尔。
大明万历丁巳仲夏吉旦书于嘉兴楞严之
般若堂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
沙门释 如惺 撰
* 译经篇第一(正传一人附见二人)
** 元燕都庆寿寺沙门释沙啰巴传一(剌温卜迦啰思巴)
释沙啰巴西国积宁人。总丱即依癹思巴帝
师薙染。习诸部灌顶法。又从著栗赤上师
学大小乘。时有剌温卜。善通焰曼德迦。密
教为世所称。投之尽得其道。所以善吐番
音说诸妙法兼解诸国文字。后因迦啰思
巴帝师荐于世祖。命译中国未备显密诸
经。各若干部。其辞旨明辩。特赐大辩广智之
号。其时僧司虽盛而风纪寝弊。官吏不能
干城遗法抗禦外侮。返为僧害。世祖每论
至此切忧之。乃选能者整维其失。故特授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1c 页 T50-0901.png

既至江南尽削去烦苛务从宽大。故遐迩
僧寺赖以安之。随改统福广。因师之气正
德庄严峻不倚。是以多忤同列。尝自叹曰。
天下何事耶。吾人自扰之耳。朝廷设官愈
多。则天下之事愈烦。况释教乎。今僧之苦无
他。盖官多事烦耳。所谓十羊九牧可胜言
哉。遂建言以闻。得旨尽罢诸路总统。天下
快焉。师即遁迹垄坻。筑室种树将欲终老。
至大中复召至燕京。拜光禄大夫大司徒。皇
太子诸王尝问法要。诏给廪馆于庆寿寺。所
译之经朝廷皆为刊行。延祐元年十月五日
示疾。赐钞万缗。敕太尉沈王视医药谢却
之。竟面佛端坐而化。帝悼之哀赐给葬。遣
使驰驿送归故里。建塔 系曰。译经之
盛莫过于六朝盛唐鸠摩什实叉难陀辈。及
入五代北宋则渐渐寝矣。况自康王渡江
胡马南饮。銮辇驰遁淳熙之后。虽有一隙之
暇。乌能于是哉。至元世祖而华夷一统。始
复有译经之命。入我 国朝。洪武建元以
来以三藏颇足摩滕不至故止是例。今于
元史仅得此人。庶不虚此首科亦几希矣。
** 解义篇第二之一(正传三十九人附见九人)
*** 松江兴圣寺沙门释净真传一
释净真未详姓氏。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
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
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灾民。师以偈呈
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
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2a 页 T50-0902.png

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
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
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 眉州中岩寺沙门释祖觉传二
释祖觉别号痴庵。嘉州杨氏子也。聪颖夙发
独嗜佛乘。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后奉
旨出住眉州之中岩。四方学者云委川骛而
至。日于开堂弗倦诲示。汲引后学曲尽
慈悲。清凉一宗至师可为鼎盛矣。而于拈
椎之外。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一览
成诵。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
水陆斋仪等。行世。
*** 临安上天竺沙门释若讷传三
释若讷奉旨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弘
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
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
竺寺欲礼大士。讷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
合拜不合拜。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
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
光明忏其意为何。讷曰。昔佛为梵释四王
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
为忏法。令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
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
赐钱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讷。领僧
五十入内观堂修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
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
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
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岁岁此日入内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2b 页 T50-0902.png

入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隆渥加异。
*** 台州白莲寺沙门释了然传四
释了然号志涌。出家郡之白莲寺。讲演天
台教观二十馀年。精励后学白业潜修。日
惟一餐常坐达旦。一夕梦。二龙云中交戏空
际忽然化为神人。从空而降谒师。且于衣
袖出一书示曰。师七日后当行西归。了然
既寤知是往生之应。乃挝鼓集众。登座说
法遗嘱后事。已而书偈曰。因念佛力得生
乐国。凡汝诸人可不自逸。即索浴更衣。命
众同声诵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
一众皆闻天乐之音盈空。祥光烛于天表。
*** 明州宝林寺沙门释了宣传五(善荣)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
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
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
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修进必偕荣尝金
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
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二人结誓
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生安养。从
之念佛者众。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
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
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
告别。命诵经念佛号。端坐书偈曰。性相忘
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
逝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
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
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入寂三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2c 页 T50-0902.png

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
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
*** 元杭州上天竺沙门释性澄传六(云梦泽)
释性澄字湛堂号越溪。绍兴会稽孙氏子也。
父满母姜氏。梦日轮从空而堕。既觉日光犹
照其榻遂生师。四岁常戏拈笔为佛像。授
以佛经即能成诵若宿习焉。元至元丙子
投石门殊律师祝发受具。石门谓。三世诸佛
戒为根本乃教探律藏。而通其遮性双单
止持作犯之义。乙酉依佛鉴铦公习天台教
观。谒云梦泽法师于南竺普福。泽一见深加
器重。历居清班要职。因天台国清实台宗讲
寺后易为禅。乃不远数千里走京师。具奏
寺之建置颠末旧制之由。元世祖赐玺书复
之。已而欲东渡鸭绿游高丽求天台遗
书。闻其国有事遂寝。大德乙巳出住杭之
东竺丁未吴越大旱师率众说法祷雨格应
岁饥民死无以敛。乃为掩其遗骸作水陆
大会普度之。至大戊申迁南竺之演福。至
治辛酉驿召入京。问道于明仁殿。被旨居
清塔寺校正大藏。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
赐无量寿佛等经各若干卷。事竣辞归特赐
金襕衣。将行俄有旨即白莲寺建水陆大
无遮会。时丞相东平忠献王请升座说法。事
闻宠赉尤渥。赐号佛海大师。泰定甲子住上
天竺。九年至顺壬午六月朔忽挝鼓告众曰。
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无益世缘有
限。虽愧不敏古德风烈犹或可攀。竟拂衣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3a 页 T50-0903.png

净土修一心三观者七昼夜。屡感瑞应。一
日月旦众以常仪问讯。师遽揖曰。老僧向非
急于退步。一十二年几在半途矣。今日则
有明日恐无。光阴其可把玩乎。烦点视衣
钵用表无常。众为念佛。止曰。佛须自念。明
晨却送别。黎明众集遂端坐而逝。阅世七
十有八。坐六十有四夏。龛留七日颜貌如
生。全身窆于清泰塔院。所著有金刚集注
心经消灾经注弥陀经句解及仁王经如意轮
咒经科。并行世。
*** 杭州下竺寺沙门释蒙润传七(古源竹堂传)
释蒙润字玉冈。嘉禾之海盐人。姓顾。父敏隐
君子也。母孙氏实古源清法师之甥女。母娠
及诞俱感异梦。润年十四依古源于郡之白
莲。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一众惊异。古源
授经辄成诵。遂命从祥公祝发进具。古源
见其锐敏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
诸书。即能了大意。会古源归寂乃事竹堂
传法师以卒其业。因苦学婴奇疾。修请观
音忏七七日。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利。
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湛堂澄公来莅其
席。润居第一座。无何出世主海盐之当湖
德藏。夏讲法华。众尝千指屠酤。为之易业。
瑞应之迹不可胜纪。迁演福宗风益振。六
年退院事。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
专修念佛三昧。依者日众。宣政院以下竺法
席强起之。寺方灾。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
中。因慨然谓众曰。兹寺成于慈云。今殿尚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3b 页 T50-0903.png

新之。昕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感
普贤放光现诸瑞相。居三䆊。一日呼门弟
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已而告曰。
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泊
然而化。润生平力修昼夜无怠。尝修常行三
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修法华金光明大
悲净土。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数。故其潜
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浅窥之也。
*** 杭州上天竺寺沙门释真净传八(无极度)
释真净字如庵。云间华亭姚氏子也。母朱氏
梦月自海升堕于怀。觉而有娠。及诞时瑞
光满室。有异僧过指谓其母曰。此儿海月
法师之再来也。九岁依化城寺明静志法师。
授法华经历耳成诵。十六得度。博究诸乘
夙慧顿发。乃以性学自许。首谒杭之广福云
梦泽公。闻无极度法师化声大振。遂造其室
尽得其学。元大德间出住海盐德藏。法嗣
无极。其寺方𡉏。净竭力扶树。众散复聚。田
为豪门所夺复归。不数年翕然成旧式
也。至治迁松江超果。泰定乙丑元相脱驩举
住下竺。居七䆊。讲席不倦。辟寺前之径高
大其门。书佛国山以揭之。至顺辛未上竺湛
堂澄公以老告休。举净自代。先是净因疾
昼寝。梦白衣大士持金瓶水灌其口曰。汝
勿忧非久自愈矣。叩以未来休咎。示云。汝
却后二年当避喧大树之下。觉疾果差。窃疑
避喧树下非入灭之谶耶。及乎澄举住上
竺。至见寝堂西有大树堂匾曰静处。始悟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3c 页 T50-0903.png

元主慕其道。赐佛心弘辩之号及金纹紫伽
黎衣。净素简重有古人风。举止不妄言笑。
夙兴默课法华经。寒暑不辍。癸酉冬预告
终期。乃命舟亟归于受业。未几示疾书偈
而逝。阅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六夏。阇维
得舌根顶骨不坏舍利五色。
*** 杭州慧因寺释盘谷传九
释盘谷号丽水。海盐人。师貌不扬而志气超
迈。博览经史性耽山水之乐。至元中游五
台峨眉伏牛少室名山胜地。尝云。足迹半天
下。诗名满世间。时附马高丽沈王闻师德
望。具书聘讲华严大意于杭之慧因寺。师
展四无碍辩七众倾伏。王大悦师声价益重。
后至松郡搆精舍。勤修净业日课弥陀佛
号。年七十馀无疾预告以时。端坐而寂。有
游山诗集三卷行世。
*** 绍兴云门寺沙门释允若传十(大山恢。天岸齐。我庵无)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
溪后又号若耶。郡之相里人。年九岁能通
春秋大义。父母钟爱之。稍长翛然有绝尘之
趣。遂依云门元和尚。十五祝发为大僧。随
渡涛江。首谒大山恢法师于杭之兴福。山授
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
一览而知大旨。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凡
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蜣理毒
性具等文靡不精究。至于思清之兼业昭圆
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
非是。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元至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4a 页 T50-0904.png

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即命出住昌源净
圣院。其院颇颓弊。乃力为经度。田芜者辟
之。室𡉏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刹。湛堂复招
之。徕归命居第一座摄众规范。泰定中复
出主杭之兴化。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
三公。道望并峙湖上。世称为钱塘四依。未
几退居越之云门。又与断江恩休耕逸。临
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世又称为云门三
高。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其山旧有缨
络泉涸久。若至持锡叩岩祷曰。苟吾缘在
是泉当为我一来。不然则涸如故。言讫泉
涌出渊冷渐盈。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
云之重荣桧。命之曰再来泉。复退隐云门。
筑精舍专修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会天
下大乱干戈纷扰。众欲拥若避去。若斥曰。
难可苟免乎。吾对将至。待以酬之。众遁若
独危坐。贼众入其舍。若毅然不为屈。辞色
俱厉。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一贼独怒直前
挥刃中之。白乳溢出于地。实元至正十九
年二月二十九日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
五。贼退众归荼毗。舍利如菽无算。若平生
风度简远不妄言笑。赵孟頫称为僧中御
史。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
隆德法让净圣圆證等若干人。所著内外集
黄溍为叙。
*** 杭州演福寺沙门释必才传十一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临海人。父哲明
大经为科目之儒。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4b 页 T50-0904.png

生。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七岁善属句脱
口而就。声文谐协宛有思致。时有江西瞿
法师居越之报恩。实剡源暹公诸孙。通天台
教观。才年十二乃挟册从之。未几为祝发
进具戒。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
湛堂与语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
客司。时玉冈润法师居第一座。学者归之如
云。才亦执经入室。虽至流金之暑折胶
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
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
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乌能
至此哉。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皆英声
伟望超出时流。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
必推才为上首。玉冈出主海盐德藏。命才
分座讲演。其辩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听者
称之。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宣政院请才
继德藏。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众意
其必愿为其弟子。及升座瓣香嗣玉冈。君
子谓其知义。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三年
补演福。元臣康里常咨决心要。先因寺烬
于兵。才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其高一百三
十尺有奇。才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孜
孜修进无斯须懈怠。接人以慈。诲人无倦。
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顺帝特赐佛鉴圆照
之号。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
矣。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称弥陀佛号。尽一
昼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修持无验。吾净
土缘熟三昧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4c 页 T50-0904.png

龛中发。火馀不坏者二。舌根如红莲华。齿
牙若珂贝。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
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求之亦有得者塔
于寺南。阅世六十有八。座五十六夏。著述
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
章安荆溪法智礼文诗偈等。并行于世。
*** 天台荐福寺沙门释善继传十二
释善继号绝宗。越之诸暨娄氏子也。母王氏
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妊。生即能言。或见母
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稍长从季父于山
阴灵秘寺治春秋传。因窃窥佛经乃喟然
叹曰。春秋固佳特世法耳。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官爵奚为哉。于元大德即
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恢公见其
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而堪继大
法者惟子耳。当自爱勉之。会大山迁云间
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澄一见便问
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继对曰。三种观法
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
从行。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继曰。体
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
有望于斯子矣。俾居第一座。澄移上竺。
玉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天历乙巳出住
良渚。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
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自
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5a 页 T50-0905.png

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吾祖有云。止观一
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
之正体。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则圆位
可登。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元季会天
下大乱。遂东还华。径专修净业系念弥陀
昼夜不辍。一日忽告众曰。佛祖弘化贵乎
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世
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三。荼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
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峰净昱演福如玘
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昙胄若干人。
*** 明州宝云寺沙门释子文传十三
释子文字宗周。四明象山人也。即北溪闻法
师之上足。出主宝云寺。淹博教观律规甚
严。常与人言则蹇讷若不出口。至于升座
滔滔如建瓴之水莫之禦也。临终时讲十
六观经。终即欲就座别众入灭。或有启曰。
和尚后事未曾分付。奈何遽尔告寂耶。文
曰。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汉伎俩为儿女
计。而有后事。众恳益切。于是下座。复归方
丈一一条画之。即合掌称西方四圣号。回向
发愿毕遂入灭。阇维舍利灿然无数。异香袭
人弥日而止。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大明高僧传叙¶ 第 905b 页 T50-0905.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