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28c 页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五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 西汉(都长安)
*** 武帝(自高祖受命至此为四世)
元光二年。十三祖龙树。于南天竺以法藏
付迦那提婆。入月轮三昧蝉蜕而去。寿三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29a 页 T49-0329.png
百岁。
元狩元年。初博望侯张骞自月氏还(西域国名)言
臣在大夏时(音下国名)见卬竹杖蜀布。问安得
此。国人曰。吾贾人市之身毒(即天竺音虔笃)身毒
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此其去蜀不远。乃
令骞因蜀犍为(犍音虔今嘉州)发间使王然于等
指之身毒(间谍之义。又间岁遣使。言不一)四岁馀皆闭昆明
莫能通(为昆夷所闭)。
四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讨匈奴过焉耆山
(音烟支)千馀里。得休屠王祭天金人(骠频妙反。屠音储。匈
奴部中贵王也)○霍去病获金人长丈馀。帝以为大
神。列于甘泉宫。焚香礼敬(魏书佛老志)。
*** 成帝(惊元帝子)
建始元年。十四祖提婆。至迦毗罗国。以法
藏付罗睺罗多。
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鸿嘉二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书天禄阁。往往
见有佛经。向著列仙传云。吾搜检藏书。缅
寻太史撰列仙图。自黄帝已下迄至于今
得仙道者七百馀人。检定虚实得一百四
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矣。
述曰。洪兴祖有云。梁孝标注新语。引列
仙传序言。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今书肆板
行者。乃云七十四人已在仙经。盖是道流
擅改之耳。然天禄有佛经此语可證。
*** 哀帝(欣宣帝孙)
元寿元年。遣景宪使大月氏。得其王口授
浮图经还。当时稍有行赍戒者(魏书佛老志。浮图亦佛陀。
此云觉者)。
元狩元年。初博望侯张骞自月氏还(西域国名)言
臣在大夏时(音下国名)见卬竹杖蜀布。问安得
此。国人曰。吾贾人市之身毒(即天竺音虔笃)身毒
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此其去蜀不远。乃
令骞因蜀犍为(犍音虔今嘉州)发间使王然于等
指之身毒(间谍之义。又间岁遣使。言不一)四岁馀皆闭昆明
莫能通(为昆夷所闭)。
四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讨匈奴过焉耆山
(音烟支)千馀里。得休屠王祭天金人(骠频妙反。屠音储。匈
奴部中贵王也)○霍去病获金人长丈馀。帝以为大
神。列于甘泉宫。焚香礼敬(魏书佛老志)。
*** 成帝(惊元帝子)
建始元年。十四祖提婆。至迦毗罗国。以法
藏付罗睺罗多。
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鸿嘉二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书天禄阁。往往
见有佛经。向著列仙传云。吾搜检藏书。缅
寻太史撰列仙图。自黄帝已下迄至于今
得仙道者七百馀人。检定虚实得一百四
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矣。
述曰。洪兴祖有云。梁孝标注新语。引列
仙传序言。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今书肆板
行者。乃云七十四人已在仙经。盖是道流
擅改之耳。然天禄有佛经此语可證。
*** 哀帝(欣宣帝孙)
元寿元年。遣景宪使大月氏。得其王口授
浮图经还。当时稍有行赍戒者(魏书佛老志。浮图亦佛陀。
此云觉者)。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29b 页 T49-0329.png
述曰。苏由对昭王。扈多对穆。孔子答商
太宰。皆言西方圣人。而不明言为佛。霍
去病获金人亦不知为佛。化人劝穆王
造迦叶佛像。由余对秦缪公。则曰佛神。
室利房赍佛经化始皇。刘向校书天禄
见有佛经。景宪使月氏得浮图经。此则
已言佛而未行其教。皆在汉明帝感梦
求佛之前。天下答南山。苏由扈多傅毅。
皆佛所使也。至言刘向见有佛经者。意
张骞使大夏。去病获金人必有佛经与
之俱至。特时人弗行。国史弗录耳。不然
则不应天禄有其书也。
** 东汉(都洛阳)
*** 明帝(庄光武子)
永平元年。十五祖罗多。至室罗伐城。以法
藏付僧祛难提。当佛灭一千年出。
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
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
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
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
域访求佛道。
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氏。遇迦叶摩腾
竺法兰。得佛倚像梵本经六十万言(倚即立也)载
以白马。达雒阳(火德王故改洛为雒)腾兰以沙门服谒
见。馆于鸿胪寺(胡广释曰。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导九宾。唐改为司宾寺)。
十一年。敕雒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
始译四十二章经(译经图纪。其经元出大部。以大法初传故。撮引要义以导时
俗)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
门及显节陵上(明帝寿藏)帝问摩腾曰。佛出世后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29c 页 T49-0329.png
何以化不及此。腾曰。天竺迦毗罗卫国者。
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三世诸佛皆
于此出。天人龙鬼有愿力者。皆来生彼受
化悟道。馀处佛虽不往。然光相及处。千年
五百。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往化之。帝大
说。
十四年正月十一日。五岳八山道士褚善信
六百九十人上表。请与西域佛道角试优
劣。敕尚书令宋庠。以十五日大集白马寺。
帝设行殿于寺南门立三坛。道士于东坛
置经子符箓。摩腾于道西置坛安经像舍
利。中坛奉馔食奠祀百神。道士绕坛泣曰。
主上信邪玄风失绪。敢延经义于坛以火
取验。即纵火焚经。悉成灰烬。道士相顾愧
赧。所试咒术入火履水皆不得行。及焚
佛经。光明五色上彻天表。烈火既息经像俨
然。摩腾踊身飞空现诸神变。法兰出大梵
音宣明佛法。天雨宝华。大众欣说。太傅张
衍谓道士曰。卿等无验宜从佛教。道士费
叔才自感而死。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
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后宫阴夫人
王倢伃宫人等一百九十人。五岳道士吕惠
通等六百二十人。并求出家。帝可之。敕于
雒阳创十寺。七寺城外安僧。三寺城内安
尼。并给供物。帝尝幸白马寺。摩腾进曰。寺
东何馆也。帝曰。昔有阜。夷之复起。有光
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三世诸佛皆
于此出。天人龙鬼有愿力者。皆来生彼受
化悟道。馀处佛虽不往。然光相及处。千年
五百。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往化之。帝大
说。
十四年正月十一日。五岳八山道士褚善信
六百九十人上表。请与西域佛道角试优
劣。敕尚书令宋庠。以十五日大集白马寺。
帝设行殿于寺南门立三坛。道士于东坛
置经子符箓。摩腾于道西置坛安经像舍
利。中坛奉馔食奠祀百神。道士绕坛泣曰。
主上信邪玄风失绪。敢延经义于坛以火
取验。即纵火焚经。悉成灰烬。道士相顾愧
赧。所试咒术入火履水皆不得行。及焚
佛经。光明五色上彻天表。烈火既息经像俨
然。摩腾踊身飞空现诸神变。法兰出大梵
音宣明佛法。天雨宝华。大众欣说。太傅张
衍谓道士曰。卿等无验宜从佛教。道士费
叔才自感而死。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
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后宫阴夫人
王倢伃宫人等一百九十人。五岳道士吕惠
通等六百二十人。并求出家。帝可之。敕于
雒阳创十寺。七寺城外安僧。三寺城内安
尼。并给供物。帝尝幸白马寺。摩腾进曰。寺
东何馆也。帝曰。昔有阜。夷之复起。有光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0a 页 T49-0330.png
怪。民呼圣冢。腾曰。昔阿育王藏佛舍利八
万四千塔。震旦之境有十九处。此其一也
(震旦。又真丹。又支那。此云汉地。东方文物之国也)。帝大惊。即与俱往礼
拜。见圆光涌冢上光中有三佛。侍卫驩呼
皆称万岁。帝大说曰。不有二大士。焉知大
圣遗祐哉。乃诏造塔其上。高九层二百尺。
明年有光见于塔。有金色手出塔顶。天香
郁然。帝驾幸瞻礼。光随步武(法本内传。塔婆。此云高显处。又云
方坟)。
案翻译名义云。唐道士尹文操。谓法本内
传是罗什门人造。意欲所述汉明梦金人
道家焚经事悉是虚伪。殊不思明帝感梦
出自汉书。阚泽对吴主。亦言释道焚经
角试费叔才自感而死。见之吴志。以此推
之。则内传真是汉时非晋人造。文操之妄
论败矣。此与夫列仙传加化胡字。同一谬
诈。是亦文操之所加乎。
摩腾既卒。竺法兰译佛本行经等五部(已上并旧
传)。
述曰。或言内传无作者名为疑者。今观
此传。备录腾兰角法之事。岂后人所能
知。必法兰译经时。诸弟子之所记耳。
楚王英。奉黄白纨诣相国曰。托在蕃辅
过恶累积。奉送缣帛以赎罪愆。相国以闻。
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
祠。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
塞桑门之盛馔(梵语伊蒲塞即优婆塞。此云清信男。今受五戒称僧童者。桑门即沙门。
此云息心。今受具足戒称僧者。世人未学相传。指伊蒲便为供食。其谬误不知义若此)。
万四千塔。震旦之境有十九处。此其一也
(震旦。又真丹。又支那。此云汉地。东方文物之国也)。帝大惊。即与俱往礼
拜。见圆光涌冢上光中有三佛。侍卫驩呼
皆称万岁。帝大说曰。不有二大士。焉知大
圣遗祐哉。乃诏造塔其上。高九层二百尺。
明年有光见于塔。有金色手出塔顶。天香
郁然。帝驾幸瞻礼。光随步武(法本内传。塔婆。此云高显处。又云
方坟)。
案翻译名义云。唐道士尹文操。谓法本内
传是罗什门人造。意欲所述汉明梦金人
道家焚经事悉是虚伪。殊不思明帝感梦
出自汉书。阚泽对吴主。亦言释道焚经
角试费叔才自感而死。见之吴志。以此推
之。则内传真是汉时非晋人造。文操之妄
论败矣。此与夫列仙传加化胡字。同一谬
诈。是亦文操之所加乎。
摩腾既卒。竺法兰译佛本行经等五部(已上并旧
传)。
述曰。或言内传无作者名为疑者。今观
此传。备录腾兰角法之事。岂后人所能
知。必法兰译经时。诸弟子之所记耳。
楚王英。奉黄白纨诣相国曰。托在蕃辅
过恶累积。奉送缣帛以赎罪愆。相国以闻。
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
祠。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
塞桑门之盛馔(梵语伊蒲塞即优婆塞。此云清信男。今受五戒称僧童者。桑门即沙门。
此云息心。今受具足戒称僧者。世人未学相传。指伊蒲便为供食。其谬误不知义若此)。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0b 页 T49-0330.png
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
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氐
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
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
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
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
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
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通鉴引西域传及楚王英传注)范
晔西域传。论曰。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西
汉方志莫有称焉(礼记文武之政。布在方册。注方版出策简也。汉张苍为御史。
主柱下方书。又云。谨连其事于左方。皆木今言方志。志于木方也)张骞但著地多暑
湿乘象而战。班超唯列其奉浮图不杀伐。
而精文善法导幸之功靡所传述。子闻之
后说。其国殷乎中土。玉烛和气灵圣之所降
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诡异。则理绝人区。
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而骞超无闻。岂非
道闭往运而数开叔叶乎(云云)。
袁宏汉纪云。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
觉也。将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
主。专务清净。其精者号沙门。汉言息心。盖
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为人死精
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
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练精神以至为佛
也。佛身长一丈六尺。身黄金色。项佩日光。
变化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
生。明帝感梦。乃遣使天竺问道。图其像
而还。有经数千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
粗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远大之言。所求
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外。世俗之人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0c 页 T49-0330.png
或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
故王公大人视生死报应之际。莫不矍然而
自失焉(矍厥缚反惊遽)。
述曰。袁氏汉纪言。天竺有佛道。佛身丈六
金色日光。化通万物大济群生。明帝感
梦。遣使问道得其经像。此佛法来东之
时。与法本内传相为表里。苏子瞻为之
跋云。此殆中国始知有佛时。语虽浅近
大略具足矣。
*** 安帝(祐章帝孙)
永初元年。十六祖难提。至摩提国以法藏
付僧祛耶舍。
*** 顺帝(保安帝子)
永和元年。十七祖耶舍。至月氏国以法藏
付鸠摩罗驮。佛记灭后一千年出。
*** 桓帝(志章帝曾孙)
建和元年。月氏国沙门支谶至雒阳。译般舟
三昧阿閦佛经等二十一部。
二年。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至雒阳。译五十校
计等百七十六部。
三年。十八祖罗驮。至北天竺以法藏付阇
夜多。
九年。自永平以来臣民虽有习浮图者。天
子未之好。至帝始笃好之。于禁中铸黄金
浮图老子像(佛像与老子像)亲于濯龙宫设华盖之
座。用郊天之乐。
*** 灵帝(宏章帝玄孙)
三年。安息沙门安世高。有同学死为共亭
湖神(共音恭即彭蠡湖属南康)能使过船分风上下。世高至
故王公大人视生死报应之际。莫不矍然而
自失焉(矍厥缚反惊遽)。
述曰。袁氏汉纪言。天竺有佛道。佛身丈六
金色日光。化通万物大济群生。明帝感
梦。遣使问道得其经像。此佛法来东之
时。与法本内传相为表里。苏子瞻为之
跋云。此殆中国始知有佛时。语虽浅近
大略具足矣。
*** 安帝(祐章帝孙)
永初元年。十六祖难提。至摩提国以法藏
付僧祛耶舍。
*** 顺帝(保安帝子)
永和元年。十七祖耶舍。至月氏国以法藏
付鸠摩罗驮。佛记灭后一千年出。
*** 桓帝(志章帝曾孙)
建和元年。月氏国沙门支谶至雒阳。译般舟
三昧阿閦佛经等二十一部。
二年。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至雒阳。译五十校
计等百七十六部。
三年。十八祖罗驮。至北天竺以法藏付阇
夜多。
九年。自永平以来臣民虽有习浮图者。天
子未之好。至帝始笃好之。于禁中铸黄金
浮图老子像(佛像与老子像)亲于濯龙宫设华盖之
座。用郊天之乐。
*** 灵帝(宏章帝玄孙)
三年。安息沙门安世高。有同学死为共亭
湖神(共音恭即彭蠡湖属南康)能使过船分风上下。世高至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1a 页 T49-0331.png
庙神谓之曰。我家此湖千里以昔布施。今
大有珍宝以多瞋今受蟒身。幸取我缯宝。
为造一塔祈生善处。世高遂于豫章建寺
造塔。后蟒死山中。首尾数里(今大安寺)。
熹平元年。十九祖阇夜多。至罗阅国以法
藏付婆修槃驮。
光和三年。西天沙门竺佛朔至雒阳。译道行
般若经。中平五年清信士严佛调译古维摩
经等。
六年。宦者张让。诈以大后诏大将军何进
斩之。中军校尉袁绍引兵捕诸宦者。杀二
千人。张让投河死。
述曰。儒学之厄时常有之。其始自秦李
斯。斯坑诸生为郎者七百人。汉宦官禁
锢寔范滂等二百人。杀天下儒贤。廷中
宰辅陈蕃窦武李膺及钩党死者百馀人。
废徙禁锢者七百人。及矫诏斩大臣何进。
而袁绍乘怨杀宦者二千人。虽为一快。
然君子小人俱于死。玉石俱焚。亦何足
为儒门幸。大氐天有定命运有通塞。厄
会之来所不容免。唐朱温杀朝贤三十
人投尸于河。亦一厄也。悲夫。如释氏之
厄三武皆此类也。
*** 献帝(协灵帝中子)
初平元年。二十祖槃驮。至那提国以法藏
付摩拿罗。
二年。苍梧儒生牟子因世乱。无仕官意锐
志佛道。而世多非之。乃制理惑论以为劝。
其辞有云。佛者觉也。犹三皇神五帝圣也
大有珍宝以多瞋今受蟒身。幸取我缯宝。
为造一塔祈生善处。世高遂于豫章建寺
造塔。后蟒死山中。首尾数里(今大安寺)。
熹平元年。十九祖阇夜多。至罗阅国以法
藏付婆修槃驮。
光和三年。西天沙门竺佛朔至雒阳。译道行
般若经。中平五年清信士严佛调译古维摩
经等。
六年。宦者张让。诈以大后诏大将军何进
斩之。中军校尉袁绍引兵捕诸宦者。杀二
千人。张让投河死。
述曰。儒学之厄时常有之。其始自秦李
斯。斯坑诸生为郎者七百人。汉宦官禁
锢寔范滂等二百人。杀天下儒贤。廷中
宰辅陈蕃窦武李膺及钩党死者百馀人。
废徙禁锢者七百人。及矫诏斩大臣何进。
而袁绍乘怨杀宦者二千人。虽为一快。
然君子小人俱于死。玉石俱焚。亦何足
为儒门幸。大氐天有定命运有通塞。厄
会之来所不容免。唐朱温杀朝贤三十
人投尸于河。亦一厄也。悲夫。如释氏之
厄三武皆此类也。
*** 献帝(协灵帝中子)
初平元年。二十祖槃驮。至那提国以法藏
付摩拿罗。
二年。苍梧儒生牟子因世乱。无仕官意锐
志佛道。而世多非之。乃制理惑论以为劝。
其辞有云。佛者觉也。犹三皇神五帝圣也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1b 页 T49-0331.png
(文见大藏弘明集)。
述曰。牟子不得其名。当佛道未大行之
日。而能为论。援三家之事义比决优劣。
以袪世惑。以禦外侮。是殆大士示迹。如
来之使也。
兴平二年。下邳相笮融(侧格切)起佛祠。课人
诵经浴佛设斋。时会者五千馀人。
述曰。汉世人间建佛祠行佛事者。始见
之笮氏。尝与一儒老共观此文。笑之曰。
为士夫而使后世书为学佛。岂不耻哉。
磐应之曰。学佛者岂不是为善之人乎。
为士夫而使作史者指为奸佞贪酷甚
至于不忠不孝者。斯可为耻。学佛为善
尚何耻哉。儒老笑颔之。
建安元年。二十一祖摩拿罗。至月氏国以
法藏付鹤勒那。
十四年。二十二祖鹤勒那。于月氏国以法
藏付师子尊者。先是鹤勒那弟子竺大力等
来雒阳。与康猛同译兴起本行经。忽于馆
所有白光见。大力敛容。有间曰。此我师入
灭之相。大力康猛支曜康巨等。皆善方言。终
汉之世译经三百馀部。
** 魏(都洛阳时天下分魏吴蜀三国)
*** 文帝(丕太祖子受汉禅)
黄初元年吴主孙权于武昌建昌乐寺。
五年。月氏国优婆塞支谦来雒阳。谦受业于
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世称天下博知无出
三支。谦细长黑瘦眼白睛黄。时人语曰。支郎
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后避地归吴。拜
述曰。牟子不得其名。当佛道未大行之
日。而能为论。援三家之事义比决优劣。
以袪世惑。以禦外侮。是殆大士示迹。如
来之使也。
兴平二年。下邳相笮融(侧格切)起佛祠。课人
诵经浴佛设斋。时会者五千馀人。
述曰。汉世人间建佛祠行佛事者。始见
之笮氏。尝与一儒老共观此文。笑之曰。
为士夫而使后世书为学佛。岂不耻哉。
磐应之曰。学佛者岂不是为善之人乎。
为士夫而使作史者指为奸佞贪酷甚
至于不忠不孝者。斯可为耻。学佛为善
尚何耻哉。儒老笑颔之。
建安元年。二十一祖摩拿罗。至月氏国以
法藏付鹤勒那。
十四年。二十二祖鹤勒那。于月氏国以法
藏付师子尊者。先是鹤勒那弟子竺大力等
来雒阳。与康猛同译兴起本行经。忽于馆
所有白光见。大力敛容。有间曰。此我师入
灭之相。大力康猛支曜康巨等。皆善方言。终
汉之世译经三百馀部。
** 魏(都洛阳时天下分魏吴蜀三国)
*** 文帝(丕太祖子受汉禅)
黄初元年吴主孙权于武昌建昌乐寺。
五年。月氏国优婆塞支谦来雒阳。谦受业于
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世称天下博知无出
三支。谦细长黑瘦眼白睛黄。时人语曰。支郎
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后避地归吴。拜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1c 页 T49-0331.png
为博士○西天沙门维祇难。同竺律炎来
吴。译经五部。
六年。陈思王曹植(文帝弟字子建)每读佛经。辄留连
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尝游渔山闻空中
梵天之响。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音败此云赞叹)
撰文制音凡六契(经音义云犹一节也)传为后式。
*** 明帝(睿文帝子)
太和三年。吴潘夫人于武昌建慧宝寺。
*** 齐王(芳明帝养子)
正始二年。吴赤乌四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
来吴国。人初见咸惊异之。吴主曰。是汉明
所梦佛神之遗风乎。乃召问之。会曰。如来
迁化已逾千载。灵骨舍利神应无方。吴主曰。
舍利可得当为立塔。若其无验国有常刑。
会谓其徒曰。大法废兴在此一举。当洁斋
以恳求。七日无验展至三七日。众且惧。忽
铿然有声。视瓶中舍利五色。吴主自执瓶
泻铜盘中。盘即破裂。火烧锤击一无所损。
因起浮图置建初寺。名其地曰佛陀里。
三年。吴尚书令阚泽。舍宅为德润寺(在四明慈
溪县。今名普济。泽字德润。故名)吴主问曰。孔子教化世俗。老
庄放荡山林。何事佛为。泽对曰。孔老法天
制用不敢违天。诸天奉行佛教不敢违
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吴主曰。佛教入中
国何缘不及东方。泽曰。永明十四年。五岳
道士褚善信费叔才等与西僧角法。费叔才
自感而死。至今百七十年。离乱岁深方至于
此。
述曰。三国之时各务战守。而于此道未
吴。译经五部。
六年。陈思王曹植(文帝弟字子建)每读佛经。辄留连
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尝游渔山闻空中
梵天之响。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音败此云赞叹)
撰文制音凡六契(经音义云犹一节也)传为后式。
*** 明帝(睿文帝子)
太和三年。吴潘夫人于武昌建慧宝寺。
*** 齐王(芳明帝养子)
正始二年。吴赤乌四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
来吴国。人初见咸惊异之。吴主曰。是汉明
所梦佛神之遗风乎。乃召问之。会曰。如来
迁化已逾千载。灵骨舍利神应无方。吴主曰。
舍利可得当为立塔。若其无验国有常刑。
会谓其徒曰。大法废兴在此一举。当洁斋
以恳求。七日无验展至三七日。众且惧。忽
铿然有声。视瓶中舍利五色。吴主自执瓶
泻铜盘中。盘即破裂。火烧锤击一无所损。
因起浮图置建初寺。名其地曰佛陀里。
三年。吴尚书令阚泽。舍宅为德润寺(在四明慈
溪县。今名普济。泽字德润。故名)吴主问曰。孔子教化世俗。老
庄放荡山林。何事佛为。泽对曰。孔老法天
制用不敢违天。诸天奉行佛教不敢违
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吴主曰。佛教入中
国何缘不及东方。泽曰。永明十四年。五岳
道士褚善信费叔才等与西僧角法。费叔才
自感而死。至今百七十年。离乱岁深方至于
此。
述曰。三国之时各务战守。而于此道未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2a 页 T49-0332.png
之能弘。然吴之君臣稍有知者。故建寺
译经奉舍利。论佛教班班可见。魏之境
独陈思王能知之。蜀则蔑闻。意战国遐阻
未便能至耳。
嘉平二年。中天竺三藏昙摩迦罗。至洛阳
译僧祇戒。立大僧羯磨受戒。先是比丘出
家。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凡斋忏法事如
祠祀状。及迦罗至始出戒本。遂为日用。
四年。中天竺沙门康僧铠。至洛阳译无量
寿经。
*** 高贵乡公(髦文帝孙)
正元元年。汉魏以来二众唯受三归。大僧沙
弥曾无区别。昙摩迦罗乃上书乞行受戒法。
与安息国沙门昙谛同在洛。出昙无德部
四分戒本。十人受戒羯磨法。沙门朱士行为
受戒之始(迦罗此云法时。昙无德此云法正。今资持律宗用法正。为四分部主。尊为始祖。
法时至此土传四分行十人受戒法为二祖。至南山广述疏钞行于世为九祖)。
甘露元年。天竺沙门白延。至洛阳译无量
清净平等觉经等六部。无畏三藏。至交州
译法华三昧经○吴主孙皓不敬佛法毁
废寺宇。诘康僧会曰。佛言善恶报应可得
闻乎。会曰。明主以孝道治天下。则赤乌翔
老人见(汉书。南极老人星见则治安)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
涌嘉禾生。善既有徵恶亦如之。他日宿卫治
圃得金像。皓使置秽处灌以不洁。俄得
肿疾。占者云。坐犯大神。皓悟迎像供事。请
会说法礼拜悔罪。受五戒疾获愈。奉会
为师。复营立塔寺。
四年。二十三祖师子尊者。游化至罽宾国。
译经奉舍利。论佛教班班可见。魏之境
独陈思王能知之。蜀则蔑闻。意战国遐阻
未便能至耳。
嘉平二年。中天竺三藏昙摩迦罗。至洛阳
译僧祇戒。立大僧羯磨受戒。先是比丘出
家。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凡斋忏法事如
祠祀状。及迦罗至始出戒本。遂为日用。
四年。中天竺沙门康僧铠。至洛阳译无量
寿经。
*** 高贵乡公(髦文帝孙)
正元元年。汉魏以来二众唯受三归。大僧沙
弥曾无区别。昙摩迦罗乃上书乞行受戒法。
与安息国沙门昙谛同在洛。出昙无德部
四分戒本。十人受戒羯磨法。沙门朱士行为
受戒之始(迦罗此云法时。昙无德此云法正。今资持律宗用法正。为四分部主。尊为始祖。
法时至此土传四分行十人受戒法为二祖。至南山广述疏钞行于世为九祖)。
甘露元年。天竺沙门白延。至洛阳译无量
清净平等觉经等六部。无畏三藏。至交州
译法华三昧经○吴主孙皓不敬佛法毁
废寺宇。诘康僧会曰。佛言善恶报应可得
闻乎。会曰。明主以孝道治天下。则赤乌翔
老人见(汉书。南极老人星见则治安)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
涌嘉禾生。善既有徵恶亦如之。他日宿卫治
圃得金像。皓使置秽处灌以不洁。俄得
肿疾。占者云。坐犯大神。皓悟迎像供事。请
会说法礼拜悔罪。受五戒疾获愈。奉会
为师。复营立塔寺。
四年。二十三祖师子尊者。游化至罽宾国。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2b 页 T49-0332.png
有外道诈为僧形。以幻术入王宫奸犯
妃后。王怒曰。吾信事三宝。而沙门何多辱
我。即毁寺害僧。自秉剑至尊者所斩师。
白乳涌高数尺。王臂寻堕。七日暴死(自迦叶始祖至师子
事迹之详。备在西上二十四祖纪)。
五年。颖川朱士行(时存俗姓)讲道行般若经(讲经之始)
每叹译理未周。乃发迹长安。至于阗国
(沙门西游之始)得梵本般若。国禁不传东土。士行
请验以火无损。王信异乃许其传。士行即
寄经东归。因名放光般若。
佛祖统纪第三十五卷(终)
*** 定王(瑜匡王子)
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于楚陈郡苦县
厉乡曲仁里(苦音厉音赖)。姓李氏。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他甘反。耳漫无轮故号曰聃)在母胎八十一年。剖
左胁而生。生即皓然故号老子。生于李
树下故姓李。黄色美眉。长耳大目。鼻有
双柱。耳有三门(史记及神仙传)。老子内传。老子先
天而生。在伏羲时号郁华子。在轩辕时
号广成子。至周文武凡为十二帝师。汉
刘向列仙传。晋皇甫谧高士传。皆生于商
末。唐尹文操圣纪。老子于太清境托孕
于玄妙玉女。在母胎八十一年。商高宗九
年降生。四十三年乘白鹿登庭桧飞升
(桧今在亳州太清宫)。商纣二十一年降于岐山。世本曰。
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周文王为西伯尚服
事商。故守藏时未称为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驾青牛薄
板车。西度函谷关。授关令尹子道德经。
二十五年复降于蜀李太官家。二十七年
妃后。王怒曰。吾信事三宝。而沙门何多辱
我。即毁寺害僧。自秉剑至尊者所斩师。
白乳涌高数尺。王臂寻堕。七日暴死(自迦叶始祖至师子
事迹之详。备在西上二十四祖纪)。
五年。颖川朱士行(时存俗姓)讲道行般若经(讲经之始)
每叹译理未周。乃发迹长安。至于阗国
(沙门西游之始)得梵本般若。国禁不传东土。士行
请验以火无损。王信异乃许其传。士行即
寄经东归。因名放光般若。
佛祖统纪第三十五卷(终)
*** 定王(瑜匡王子)
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于楚陈郡苦县
厉乡曲仁里(苦音厉音赖)。姓李氏。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他甘反。耳漫无轮故号曰聃)在母胎八十一年。剖
左胁而生。生即皓然故号老子。生于李
树下故姓李。黄色美眉。长耳大目。鼻有
双柱。耳有三门(史记及神仙传)。老子内传。老子先
天而生。在伏羲时号郁华子。在轩辕时
号广成子。至周文武凡为十二帝师。汉
刘向列仙传。晋皇甫谧高士传。皆生于商
末。唐尹文操圣纪。老子于太清境托孕
于玄妙玉女。在母胎八十一年。商高宗九
年降生。四十三年乘白鹿登庭桧飞升
(桧今在亳州太清宫)。商纣二十一年降于岐山。世本曰。
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周文王为西伯尚服
事商。故守藏时未称为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驾青牛薄
板车。西度函谷关。授关令尹子道德经。
二十五年复降于蜀李太官家。二十七年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2c 页 T49-0332.png
与尹子会于成都青羊之肆。往西域化
胡毕于于阗升天(内传所引。降生不一。附见于此)。
*** 简王(夷定王子)
四年。老子为周守藏史(三皇五帝之书藏之于室故曰藏)。
十三年。老子为周柱下史(柱下史官所立之处。记言记事常
在君前)。
○王子乔者。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
皇呜。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年。谓
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
果乘白鹤举手谢时人而去。
二十一年十月庚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
陬邑。父叔梁纥(下没反)母颜氏。祷尼丘而生。
首上圩顶故名丘(尼丘鲁山名。圩音乌。中氐四旁高)。字仲
尼。长九尺六寸(史记)。
史记(孔子世家)商帝乙子。微子始封于宋。十三
世孔防叔徙居于鲁。防叔子伯夏。伯夏子
叔梁纥。是生孔子。阙里记云。诞生之夕。
二龙绕室。五老降庭。颜氏之房闻钧天
之乐。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眉有十二采。
目有六十四理。
*** 景王(贵灵王子)
十年孔子朝周(时十七岁)。问礼于老子。访乐
于苌弘。自周反鲁(周音长。周大夫)。
考异曰。老子圣迹出有入无。固难以
内传实录诸文定于一。然孔子问礼老
聃。老子之子宗为魏将。此司马史记所
录。尤可为同时之證。不必远取前古
数数降生也。
*** 敬王(丐悼王子)
胡毕于于阗升天(内传所引。降生不一。附见于此)。
*** 简王(夷定王子)
四年。老子为周守藏史(三皇五帝之书藏之于室故曰藏)。
十三年。老子为周柱下史(柱下史官所立之处。记言记事常
在君前)。
○王子乔者。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
皇呜。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年。谓
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
果乘白鹤举手谢时人而去。
二十一年十月庚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
陬邑。父叔梁纥(下没反)母颜氏。祷尼丘而生。
首上圩顶故名丘(尼丘鲁山名。圩音乌。中氐四旁高)。字仲
尼。长九尺六寸(史记)。
史记(孔子世家)商帝乙子。微子始封于宋。十三
世孔防叔徙居于鲁。防叔子伯夏。伯夏子
叔梁纥。是生孔子。阙里记云。诞生之夕。
二龙绕室。五老降庭。颜氏之房闻钧天
之乐。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眉有十二采。
目有六十四理。
*** 景王(贵灵王子)
十年孔子朝周(时十七岁)。问礼于老子。访乐
于苌弘。自周反鲁(周音长。周大夫)。
考异曰。老子圣迹出有入无。固难以
内传实录诸文定于一。然孔子问礼老
聃。老子之子宗为魏将。此司马史记所
录。尤可为同时之證。不必远取前古
数数降生也。
*** 敬王(丐悼王子)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3a 页 T49-0333.png
元年老子西入函谷关。关令尹喜见紫云
西迈。知有道人当度。迎设礼。老子为著
道德经五千言与尹子。西之流沙。莫知
所终。尹喜著书九篇号关令子。
考异曰。史记老子传注引神仙传云。老
子与尹喜俱之流沙。今刊行列仙传乃
云。俱之流沙化胡。盖是道士家私增
化胡两字。欲以成化胡成佛之證耳。
谬哉。
十九年孔子为中都宰。为养生送死之节。
长幼异食。强弱异任。一年而四方诸候则
焉。定公曰。以此法治鲁何如。子曰虽天
下可也。
二十一年孔子为司空。立五土之性而物
各得其所生之宜。
二十二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
摄相事。齐归所侵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
过○孔子为大司𡨥。七日而诛少正卯
(大夫之乱政者)。隳三都之城(郈费成)。强公室弱私
家。尊君卑臣。政化盛行。三月大治粥羔
豚者弗饰贾(粥鬻同贾价同)。男女别于涂。道不
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定
公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不致膰俎
(音烦祭肉)。孔子遂行适卫。
二十三年孔子自卫适陈过匡。匡人以
孔子状貌类阳虎询焉。适宋与弟子习
礼大树下。司马桓魋欲害之拔其树。
三十二年孔子至陈。
三十五年楚攻陈。孔子在陈绝粮。从者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3b 页 T49-0333.png
病莫能兴。复去陈反卫。
三十六年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乃删诗。定书。系周易。作春
秋。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
语。
三十九年(哀公十四年)鲁哀公西狩获麟(仁兽一角)。孔
子伤麟之出非其时。遂绝笔于春秋。
四十一年四月己丑(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孔子蚤
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
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子贡闻之
曰。夫子殆将病也趋而入。夫子曰。予畴昔
之夜梦奠于两楹之间。明王不兴而天下
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
没。年七十二葬鲁城北泗水上。弟子皆服
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
冢六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馀
室。因命曰孔里。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
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
游.子夏(孔门四科十哲)孔子娶上官氏生鲤(伯鱼)。鲤
生仍(子思)。学于曾子。尝困于宋作中庸。
述曰。智者荆溪之论曰。若众生根性薄
弱不堪深化。但授世药。如周孔制礼
作乐。五德行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
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乐前驱真道后
启。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
(别引法行经本称光净菩萨)。光净菩萨彼称孔子(别本称儒童菩
萨)。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别本云。迦叶应生震旦示号老子。设
三十六年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乃删诗。定书。系周易。作春
秋。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
语。
三十九年(哀公十四年)鲁哀公西狩获麟(仁兽一角)。孔
子伤麟之出非其时。遂绝笔于春秋。
四十一年四月己丑(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孔子蚤
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
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子贡闻之
曰。夫子殆将病也趋而入。夫子曰。予畴昔
之夜梦奠于两楹之间。明王不兴而天下
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
没。年七十二葬鲁城北泗水上。弟子皆服
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
冢六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馀
室。因命曰孔里。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
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
游.子夏(孔门四科十哲)孔子娶上官氏生鲤(伯鱼)。鲤
生仍(子思)。学于曾子。尝困于宋作中庸。
述曰。智者荆溪之论曰。若众生根性薄
弱不堪深化。但授世药。如周孔制礼
作乐。五德行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
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乐前驱真道后
启。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
(别引法行经本称光净菩萨)。光净菩萨彼称孔子(别本称儒童菩
萨)。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别本云。迦叶应生震旦示号老子。设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3c 页 T49-0333.png
无外之教以治国。假神仙之术以治身)。此止观辅行二处之證
也。又据藏本冢墓因缘经云。阎浮界内
有振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
慈哀礼义具足(本文)。是知此土圣贤前后施
化。皆我佛之所使。然而昧者不足以
知。览此二经可不增信善哉。李商隐
(唐时)之赞佛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仲尼
师聃龙吾不知(史记孔子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目见老子其犹龙耶)。聃师竺乾善入无为(尹子西升经老子
云。盖闻竺乾有古皇先生。不生不灭善入无为。又云。古先生者即吾之师。尝化乎竺乾。又符子
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稽首大觉吾师师师(三师者。言我师仲尼
仲尼师老师释也)。
○宋大夫墨翟著书十篇号墨子。外治
经典。内修道术。与儒家分涂。务尚俭
约。颇毁孔子。世多学之。年八十二入山
精思至道。有神人授以素书。合朱英丹。
服之为地仙。乃述五行记著其事。隐居
以避战国(见列仙传)。
案。葛洪神仙传。汉武帝遣使聘墨子。
不至。后有刘政。治五行记。服朱英丹。
色如童子。变化隐形。日行数千里。汉书
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颜师古注。有节
用兼爱上贤明鬼神非命上同诸篇。
三十三年。孟子邹人。名轲。师孔子之孙
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是诗未有礼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
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与
也。又据藏本冢墓因缘经云。阎浮界内
有振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
慈哀礼义具足(本文)。是知此土圣贤前后施
化。皆我佛之所使。然而昧者不足以
知。览此二经可不增信善哉。李商隐
(唐时)之赞佛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仲尼
师聃龙吾不知(史记孔子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目见老子其犹龙耶)。聃师竺乾善入无为(尹子西升经老子
云。盖闻竺乾有古皇先生。不生不灭善入无为。又云。古先生者即吾之师。尝化乎竺乾。又符子
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稽首大觉吾师师师(三师者。言我师仲尼
仲尼师老师释也)。
○宋大夫墨翟著书十篇号墨子。外治
经典。内修道术。与儒家分涂。务尚俭
约。颇毁孔子。世多学之。年八十二入山
精思至道。有神人授以素书。合朱英丹。
服之为地仙。乃述五行记著其事。隐居
以避战国(见列仙传)。
案。葛洪神仙传。汉武帝遣使聘墨子。
不至。后有刘政。治五行记。服朱英丹。
色如童子。变化隐形。日行数千里。汉书
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颜师古注。有节
用兼爱上贤明鬼神非命上同诸篇。
三十三年。孟子邹人。名轲。师孔子之孙
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是诗未有礼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
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与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4a 页 T49-0334.png
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著
书七篇。述尧舜之道。孟子曰。圣王不作。
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
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
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
徒。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
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
为之(放方往反至也)。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
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墨子兼爱无亲疏之别。
最为违礼。杨朱为己爱身。虽违礼尚得不敢毁伤之义。逃者去也。去邪归正故曰归。去墨归杨。去杨归
儒。则当受而安之)。
○庄子。名周。梁国蒙人。为漆园吏。当梁
惠王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
老子之言。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宇言也。
楚威王闻周贤。使使厚弊迎之。许以为
相。周笑谓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
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
数岁。衣以文绣入于太庙。当是之时虽
欲为孤豚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庄
子师长桑公子。隐抱犊山。服北育火丹。
白日升天。
四十年荀卿名况。善诗礼易春秋。齐襄
王时三为祭酒。适楚为兰陵令。因家焉。
著书三十二篇。名荀子。尊王黜霸。贵仁
义而贱功利。李斯韩非浮丘伯皆受业。
为名儒。
韩退之读荀子云。得荀氏书考其辞。
时若不醇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书七篇。述尧舜之道。孟子曰。圣王不作。
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
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
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
徒。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
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
为之(放方往反至也)。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
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墨子兼爱无亲疏之别。
最为违礼。杨朱为己爱身。虽违礼尚得不敢毁伤之义。逃者去也。去邪归正故曰归。去墨归杨。去杨归
儒。则当受而安之)。
○庄子。名周。梁国蒙人。为漆园吏。当梁
惠王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
老子之言。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宇言也。
楚威王闻周贤。使使厚弊迎之。许以为
相。周笑谓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
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
数岁。衣以文绣入于太庙。当是之时虽
欲为孤豚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庄
子师长桑公子。隐抱犊山。服北育火丹。
白日升天。
四十年荀卿名况。善诗礼易春秋。齐襄
王时三为祭酒。适楚为兰陵令。因家焉。
著书三十二篇。名荀子。尊王黜霸。贵仁
义而贱功利。李斯韩非浮丘伯皆受业。
为名儒。
韩退之读荀子云。得荀氏书考其辞。
时若不醇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4b 页 T49-0334.png
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杨大醇而小疵。
苏子瞻论曰。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
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
不啻若𡨥雠。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
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
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
为高论而不顾。其言愚人之所惊。小
人之所喜也。子思孟子世之所谓贤人
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
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
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
也。尧舜伪也。由是言之意。其为人必
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也。彼李斯者又
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
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
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
而不可考。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
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
夫子之五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
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
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
为古代圣王皆无足法者。由荀卿高
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三十一年。改腊为嘉平。初茅濛学道丹
成乘龙升天。有童谣曰。神仙得者茅初
成(濛之字)。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戏
赤城。继世而能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
平。始皇方求神仙。闻谣言。遂诏改腊为
荀与杨大醇而小疵。
苏子瞻论曰。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
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
不啻若𡨥雠。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
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
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
为高论而不顾。其言愚人之所惊。小
人之所喜也。子思孟子世之所谓贤人
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
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
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
也。尧舜伪也。由是言之意。其为人必
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也。彼李斯者又
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
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
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
而不可考。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
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
夫子之五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
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
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
为古代圣王皆无足法者。由荀卿高
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三十一年。改腊为嘉平。初茅濛学道丹
成乘龙升天。有童谣曰。神仙得者茅初
成(濛之字)。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戏
赤城。继世而能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
平。始皇方求神仙。闻谣言。遂诏改腊为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4c 页 T49-0334.png
嘉平。望祀蓬莱。使徐福将童男童女入
海求仙药。有茅盈者视濛为高祖父。
入常山学道。二弟固衷仕汉为二千石。
茅君治江南句曲山。山下人为立庙。君或
来时音乐导从自天而下。人因呼其处
曰茅山。后二弟弃官寻兄亦得成真。老
君遣使持节。以白玉板黄金刻书加九
锡之命。拜君为司命真君。主吴越生死
之籍。拜固为定录君。衷为保命君故号
三茅君。每十二月二日三月十八日。三君
各乘白鹤。集于峰顶○大宛多枉死横
道。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始皇
使使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祖洲不死
草生琼田一株可活千人。始皇因遣徐
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
寻祖洲不返。
*** 高祖(刘邦)
十二年上过鲁祠孔子封九代孙腾为
奉嗣君。
述曰。周秦以来为儒者。尊孔子为宗
师。而在上之君曾未知所以褒称而
尊事之。高皇帝当干戈甫定之日。过
鲁祠之。且封其后以奉嗣焉。所以教
人以武定文守之义。后代人主尊称先
圣。通祀天下。为万世师儒之法者。自
汉家始。岂不盛哉。
初吕后子为太子。戚夫人子如意上爱之。
尝欲易之。留侯张良谏不听。吕后要良
画计。良曰。上所不能致者四人耳。乃令
海求仙药。有茅盈者视濛为高祖父。
入常山学道。二弟固衷仕汉为二千石。
茅君治江南句曲山。山下人为立庙。君或
来时音乐导从自天而下。人因呼其处
曰茅山。后二弟弃官寻兄亦得成真。老
君遣使持节。以白玉板黄金刻书加九
锡之命。拜君为司命真君。主吴越生死
之籍。拜固为定录君。衷为保命君故号
三茅君。每十二月二日三月十八日。三君
各乘白鹤。集于峰顶○大宛多枉死横
道。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始皇
使使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祖洲不死
草生琼田一株可活千人。始皇因遣徐
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
寻祖洲不返。
*** 高祖(刘邦)
十二年上过鲁祠孔子封九代孙腾为
奉嗣君。
述曰。周秦以来为儒者。尊孔子为宗
师。而在上之君曾未知所以褒称而
尊事之。高皇帝当干戈甫定之日。过
鲁祠之。且封其后以奉嗣焉。所以教
人以武定文守之义。后代人主尊称先
圣。通祀天下。为万世师儒之法者。自
汉家始。岂不盛哉。
初吕后子为太子。戚夫人子如意上爱之。
尝欲易之。留侯张良谏不听。吕后要良
画计。良曰。上所不能致者四人耳。乃令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5a 页 T49-0335.png
太子为书厚礼以请之。上燕置酒。太子
侍四人从太子。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大
惊谓四人曰。幸卒调护太子。召戚夫人
谓曰。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矣。竟不易
太子。留候本招此四人之力也(陈留志东园公者唐宣明
居园中。夏黄公者崔少通隐居夏里。角里先生者周元道绮里季不知姓。避秦乱隐居商山称四皓。角音
禄)○韩人张良尝游下邳𡉏上(邳音丕。𡉏音怡。楚人
谓桥为𡉏)。有老父堕履𡉏下。顾良下取之。父
以足受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出
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十三年见
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旦日视其
书。乃太公兵法也。后从帝过济北。果见
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葆即宝字)。留侯曰。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
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
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
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
学辟谷道引轻身(辟音壁道导同)。
*** 惠帝(盈高祖子)
四年除挟书律。秦律有挟书者族故今除
之(挟藏也。族诛及九族)。
*** 文帝(恒高祖中子)
元年上读老子。有疑义。闻河上公结草
为庵于河滨常读老子。遣使问之。公曰。
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即驾车幸之。公
授素书章句二卷曰。余注此经以来千
七百年。凡传三人。今子四矣。帝拜跪受
经。失公所在。
侍四人从太子。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大
惊谓四人曰。幸卒调护太子。召戚夫人
谓曰。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矣。竟不易
太子。留候本招此四人之力也(陈留志东园公者唐宣明
居园中。夏黄公者崔少通隐居夏里。角里先生者周元道绮里季不知姓。避秦乱隐居商山称四皓。角音
禄)○韩人张良尝游下邳𡉏上(邳音丕。𡉏音怡。楚人
谓桥为𡉏)。有老父堕履𡉏下。顾良下取之。父
以足受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出
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十三年见
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旦日视其
书。乃太公兵法也。后从帝过济北。果见
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葆即宝字)。留侯曰。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
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
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
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
学辟谷道引轻身(辟音壁道导同)。
*** 惠帝(盈高祖子)
四年除挟书律。秦律有挟书者族故今除
之(挟藏也。族诛及九族)。
*** 文帝(恒高祖中子)
元年上读老子。有疑义。闻河上公结草
为庵于河滨常读老子。遣使问之。公曰。
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即驾车幸之。公
授素书章句二卷曰。余注此经以来千
七百年。凡传三人。今子四矣。帝拜跪受
经。失公所在。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5b 页 T49-0335.png
元封元年。上东巡狩见老父。头上白光数
尺。面有童色。上问何道。对曰。臣年八十
五垂死。有道士教臣绝谷服朮饮水。
今日行三百里。年百八十矣。帝受其方。老
父后入岱山○上登嵩高起道宫。斋七
日西南有白云起。径趋宫庭。群仙数千
从西王母乘紫云之辇。命帝坐。侍女进
桃四枚。帝收其核欲种之。母曰。此桃三
千年一实。中国土薄不能生也。母命侍
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董双成吹云和之
笙。许飞琼鼓震虚之簧。段安香作九天之
钧。帝叩头问长生之道。母曰。汝性淫乱
奢侈杀伐非法。欲以解脱三尸全身永
久不可得也。乃命上元夫人。出八会之
书五岳真形图六甲灵飞符。凡十二事以
授帝。王母与夫人同乘。向西南而去。帝
以灵文安柏梁台。常朝拜之(武帝内传)。
太初元年始正历以正月为岁首。
述曰。汉因秦以十月建亥为正。虽文
景之盛不能革。正月建寅用夏正也。
孔子所谓行夏之时。至汉武始能行
之。正音政。旧音征。今不用。书怠弃三
正。诗正月。左传春王正月。汉书改正
朔。并无音文。书正月上日。音征又如
字。此盖陆德明顺古避始皇讳故音
征至今。人间犹作征音。殊不知去秦
既远自合削去。今人尚不知避孔圣
讳。岂有读其书行其教而不知避。
此儒生君子所当闻诸 朝著于令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5c 页 T49-0335.png
为可也。
冬十一月天火柏梁台。真形图录十二事
并飞入太空。帝自受法不修至德。劳弊
万民远征夷狄。不从王母训故天见戒
(内传)。
二年齐人东方朔仕为太中大夫。上好仙
术。朔从西那国得声风木。上以遍赐群
臣。人有疾则汗死则折。又东至吉云之
泽。得五色甘露。帝遍赐群臣服之。老者
少。疾者愈。朔少时游鸿濛之泽。遇老母
采桑。有黄眉翁。指母语朔曰。昔为我
妻。托形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吾却
食吞气已九千馀年。三千年一返骨洗
髓。二千年一剥皮代毛。吾生来已三洗
髓。五代毛矣(涧冥记及朔传)。
征和元年鲁共王(景帝子共恭同)好治宫室。坏孔
子旧宅以广其居。闻金石丝竹之声。乃
不敢坏于壁中得所藏古文虞夏商周
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悉以书
还孔子。更以竹简写之。诏博士孔安国
作传。初秦末孔子襄于壁中藏其家书
也(襄孔子六世孙。惠帝时为博士。安国之曾祖也。坏古话反。毁之曰坏。科斗虾蟆子。书形似之。传
直恋反。今尚书大传是也)。
*** 昭帝(弗武帝子)
始元元年郴人苏耽感神仙。授以道术。一
日忽扫洒庭除曰。仙侣至矣。俄紫气氤
氲。白鹤数十来集化为人。天服粲丽。耽入
白母曰。耽当为神仙不得终养。因留
冬十一月天火柏梁台。真形图录十二事
并飞入太空。帝自受法不修至德。劳弊
万民远征夷狄。不从王母训故天见戒
(内传)。
二年齐人东方朔仕为太中大夫。上好仙
术。朔从西那国得声风木。上以遍赐群
臣。人有疾则汗死则折。又东至吉云之
泽。得五色甘露。帝遍赐群臣服之。老者
少。疾者愈。朔少时游鸿濛之泽。遇老母
采桑。有黄眉翁。指母语朔曰。昔为我
妻。托形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吾却
食吞气已九千馀年。三千年一返骨洗
髓。二千年一剥皮代毛。吾生来已三洗
髓。五代毛矣(涧冥记及朔传)。
征和元年鲁共王(景帝子共恭同)好治宫室。坏孔
子旧宅以广其居。闻金石丝竹之声。乃
不敢坏于壁中得所藏古文虞夏商周
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悉以书
还孔子。更以竹简写之。诏博士孔安国
作传。初秦末孔子襄于壁中藏其家书
也(襄孔子六世孙。惠帝时为博士。安国之曾祖也。坏古话反。毁之曰坏。科斗虾蟆子。书形似之。传
直恋反。今尚书大传是也)。
*** 昭帝(弗武帝子)
始元元年郴人苏耽感神仙。授以道术。一
日忽扫洒庭除曰。仙侣至矣。俄紫气氤
氲。白鹤数十来集化为人。天服粲丽。耽入
白母曰。耽当为神仙不得终养。因留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6a 页 T49-0336.png
樻曰。有所乏可叩之。又云。明年郡有
疾疫。可取庭前井水橘叶以救人。少资
甘旨。言毕升天。明年果大疫。百姓竞诣
母。母依法救之皆愈。常有乏叩樻。其物
立致。后三年母疑开钥视之。双鹤飞去。
叩之无复应。后有一鹤来止郡城楼。少
年弹之。乃以爪攫楼板成字云。风浙浙
兮雨凄凄。城郭是兮人民非。三百甲子令
来归。我是苏耽弹我何为。
*** 宣露(洵武帝曾孙)
甘露三年诏诸儒论五经同异。太子太傅
萧望之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
*** 元帝(奭宣帝子)
初元元年诏封孔子后孔霸为褒成君。
绥和元年。刘向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
陈礼乐。以风化天下。帝下公卿议。会向
病卒。
二年诏光禄大夫刘歆典领五经。卒父
前业。歆叙诸子为九流。曰儒曰道曰阴
阳曰法曰名曰墨曰从横曰杂曰农。皆
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儒家游史六经。留意仁义。宗师仲尼
于道最高。道家秉要元本。清虚自守。阴阳家敬顺历象。以授民时。法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名家名位不
同。礼亦异数。墨家茅居采椽。是以贵俭。从横家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杂家合名法兼儒墨。知
国体贯王治。农家劝耕桑足衣食。此见前汉史)。蜀人杨雄放易作太
玄。放论语作法言。言人之性善恶混。修
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
者所适。善恶之马也。
司马君实注曰。孟子言性善。不善者外
疾疫。可取庭前井水橘叶以救人。少资
甘旨。言毕升天。明年果大疫。百姓竞诣
母。母依法救之皆愈。常有乏叩樻。其物
立致。后三年母疑开钥视之。双鹤飞去。
叩之无复应。后有一鹤来止郡城楼。少
年弹之。乃以爪攫楼板成字云。风浙浙
兮雨凄凄。城郭是兮人民非。三百甲子令
来归。我是苏耽弹我何为。
*** 宣露(洵武帝曾孙)
甘露三年诏诸儒论五经同异。太子太傅
萧望之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
*** 元帝(奭宣帝子)
初元元年诏封孔子后孔霸为褒成君。
绥和元年。刘向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
陈礼乐。以风化天下。帝下公卿议。会向
病卒。
二年诏光禄大夫刘歆典领五经。卒父
前业。歆叙诸子为九流。曰儒曰道曰阴
阳曰法曰名曰墨曰从横曰杂曰农。皆
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儒家游史六经。留意仁义。宗师仲尼
于道最高。道家秉要元本。清虚自守。阴阳家敬顺历象。以授民时。法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名家名位不
同。礼亦异数。墨家茅居采椽。是以贵俭。从横家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杂家合名法兼儒墨。知
国体贯王治。农家劝耕桑足衣食。此见前汉史)。蜀人杨雄放易作太
玄。放论语作法言。言人之性善恶混。修
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
者所适。善恶之马也。
司马君实注曰。孟子言性善。不善者外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6b 页 T49-0336.png
物诱之也。荀子言性恶。其善者圣人教
之也。是皆得其一偏。夫性者受于天
以生者也。善与恶必兼有之。犹阴之
与阳。圣人不能无恶。愚人不能无
善。譬之于田稻粱藜莠相与并生善治
田者耨其藜莠。而养其稻粱。不善治
田者反之。孟子以为仁义礼智皆出乎
性者也。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
知暴慢贪惑亦出乎性也。是信稻粱
之生于田。而不信藜莠之亦生于田
也。荀子以为争夺贱贼之心人之所生
而有也。不以师法礼义正之。则悖乱
而不治。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
知慈爱羞恶之心亦生而有也。是信
藜莠之生于田。而不信稻粱之亦生
于田也。故杨子以人之性善恶混。混者
善恶杂处于心之谓也。顾人之所择
而修之何如耳。
二年。上幸辟雍(太学也)。尊养三老五更(郑康
成云。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李奇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音庚)。引桓荣及
弟子升堂。上自为说。诸儒执经问难。冠
带搢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搢音晋插笏也)。
十五年三月。上东巡狩幸阙里(其处有废阙址)祠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上亲御讲堂。命皇太
子诸王说经。封十九代孙孔僖为褒成
侯。
*** 章帝(坦明帝子)
元和二年三月上幸鲁。祠孔子于阙里。及
之也。是皆得其一偏。夫性者受于天
以生者也。善与恶必兼有之。犹阴之
与阳。圣人不能无恶。愚人不能无
善。譬之于田稻粱藜莠相与并生善治
田者耨其藜莠。而养其稻粱。不善治
田者反之。孟子以为仁义礼智皆出乎
性者也。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
知暴慢贪惑亦出乎性也。是信稻粱
之生于田。而不信藜莠之亦生于田
也。荀子以为争夺贱贼之心人之所生
而有也。不以师法礼义正之。则悖乱
而不治。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
知慈爱羞恶之心亦生而有也。是信
藜莠之生于田。而不信稻粱之亦生
于田也。故杨子以人之性善恶混。混者
善恶杂处于心之谓也。顾人之所择
而修之何如耳。
二年。上幸辟雍(太学也)。尊养三老五更(郑康
成云。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李奇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音庚)。引桓荣及
弟子升堂。上自为说。诸儒执经问难。冠
带搢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搢音晋插笏也)。
十五年三月。上东巡狩幸阙里(其处有废阙址)祠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上亲御讲堂。命皇太
子诸王说经。封十九代孙孔僖为褒成
侯。
*** 章帝(坦明帝子)
元和二年三月上幸鲁。祠孔子于阙里。及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6c 页 T49-0336.png
七十二弟子。大会孔氏男子六十二人。拜
孔僖为郎中。
四年。诏谒者陈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
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
延光元年阴长生者阴皇后之属。师事马
明王。学道度世。同入青城山。煮黄土为
金立坛。授以太清神丹经。长生合丹服
其半不升天。大作黄金数十万斤以施
穷乏。在民间二百年。后于平都山白日
升天。
四年上幸鲁。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魏伯阳者。上虞人。好道术与弟子三
人入山作丹。丹成先服之即死。弟子虞
生曰。吾师非凡人服丹而死。将有意焉。
亦服丹而死。馀二弟子疑不服。出山求
棺木。伯阳即起将虞生皆仙去。逢入山
伐木人。作书寄谢二弟子。伯阳作参同
契五将类三卷。其说似解周易。而假借
爻象以论作丹之事。儒家不识其旨。唯
以阴阳二义为之注释。
○王远举孝廉为郎中。弃官入山修
道。帝徵诣京师。题宫门四百字。说方来
之事。帝恶之使削去。墨彻板愈明。远过
吴住蔡经家。召麻姑各进行厨。金盘玉
杯擘麟脯。姑云已见东海三变桑田。向
到蓬莱水又浅于昔日。远曰。圣人背言
海中行复扬尘。经见姑手爪似鸟。心念
背大痒时得此爬背。远使人牵经鞭之。
麻姑神人。汝何谓爪可爬背。经谓父母
孔僖为郎中。
四年。诏谒者陈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
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
延光元年阴长生者阴皇后之属。师事马
明王。学道度世。同入青城山。煮黄土为
金立坛。授以太清神丹经。长生合丹服
其半不升天。大作黄金数十万斤以施
穷乏。在民间二百年。后于平都山白日
升天。
四年上幸鲁。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魏伯阳者。上虞人。好道术与弟子三
人入山作丹。丹成先服之即死。弟子虞
生曰。吾师非凡人服丹而死。将有意焉。
亦服丹而死。馀二弟子疑不服。出山求
棺木。伯阳即起将虞生皆仙去。逢入山
伐木人。作书寄谢二弟子。伯阳作参同
契五将类三卷。其说似解周易。而假借
爻象以论作丹之事。儒家不识其旨。唯
以阴阳二义为之注释。
○王远举孝廉为郎中。弃官入山修
道。帝徵诣京师。题宫门四百字。说方来
之事。帝恶之使削去。墨彻板愈明。远过
吴住蔡经家。召麻姑各进行厨。金盘玉
杯擘麟脯。姑云已见东海三变桑田。向
到蓬莱水又浅于昔日。远曰。圣人背言
海中行复扬尘。经见姑手爪似鸟。心念
背大痒时得此爬背。远使人牵经鞭之。
麻姑神人。汝何谓爪可爬背。经谓父母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7a 页 T49-0337.png
曰。王君常在昆崙山往来。罗浮括苍皆
有宫室主天曹事。地上五岳生死之事皆
先告王君。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天师张道陵在阆州
云台山。老君遣使者持玉册。授陵正一
真人。与夫人雍氏同升宝车。弟子王长
赵升皆同升天。道陵本居馀杭天目山。汉
光武建武十年正月望日生。七岁能诵道
德经。章帝元和二年以博士召不起。乃
去学长生隐居云锦山(今信州龙虎山)。和帝永元
四年就拜谏议大夫辞疾。复徵为太傅封
冀侯。语使者曰。为我谢天子。九霄金阙
业已为巨矣。遂转入嵩山。感老君梦中告
曰。石室有黄帝九鼎大丹经。可往受之。
后果获得。家贫无赀可鍊。乃入蜀隐鹤
鸣山。依法鍊丹三年乃成。谓弟子曰。当
为国家兴利除害以济民庶。然后服丹
轻举。臣事三境庶无愧焉。乃摄伏魔鬼
夺二十四治化为福庭。老君复命陵参
驾朝玉晨大道君。授以天师印绶雌雄二
釰正一盟威秘箓三清众经符图。人有疾
患官灾随事输米以赎罪疏过悔谢。弟
子户至数万。桓帝建和二年降十二神女
掩于井中。化咸泉为盐井(今陵井监是)。永寿
元年老君命陵同游成都。地祇涌玉局
高丈馀。以为宝座。老君登座说南北二
斗经。老君既去。玉局复陷为井(今玉局观是故迹)明
年老君遣使召陵升天(天师传)。
顺帝时。张陵学道鹤鸣山。受其道者出米
有宫室主天曹事。地上五岳生死之事皆
先告王君。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天师张道陵在阆州
云台山。老君遣使者持玉册。授陵正一
真人。与夫人雍氏同升宝车。弟子王长
赵升皆同升天。道陵本居馀杭天目山。汉
光武建武十年正月望日生。七岁能诵道
德经。章帝元和二年以博士召不起。乃
去学长生隐居云锦山(今信州龙虎山)。和帝永元
四年就拜谏议大夫辞疾。复徵为太傅封
冀侯。语使者曰。为我谢天子。九霄金阙
业已为巨矣。遂转入嵩山。感老君梦中告
曰。石室有黄帝九鼎大丹经。可往受之。
后果获得。家贫无赀可鍊。乃入蜀隐鹤
鸣山。依法鍊丹三年乃成。谓弟子曰。当
为国家兴利除害以济民庶。然后服丹
轻举。臣事三境庶无愧焉。乃摄伏魔鬼
夺二十四治化为福庭。老君复命陵参
驾朝玉晨大道君。授以天师印绶雌雄二
釰正一盟威秘箓三清众经符图。人有疾
患官灾随事输米以赎罪疏过悔谢。弟
子户至数万。桓帝建和二年降十二神女
掩于井中。化咸泉为盐井(今陵井监是)。永寿
元年老君命陵同游成都。地祇涌玉局
高丈馀。以为宝座。老君登座说南北二
斗经。老君既去。玉局复陷为井(今玉局观是故迹)明
年老君遣使召陵升天(天师传)。
顺帝时。张陵学道鹤鸣山。受其道者出米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7b 页 T49-0337.png
五斗。陵传子衡。衡子鲁。鲁自号师君。其
来学者。初名鬼卒。后号祭酒。各领部众。
有病者令首过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
置米肉以给行旅。民夷信向之。朝廷就
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曹操入南
郑封鲁阆中侯。卒谥原侯。子富嗣(后汉书刘焉传)。
熹平中。汉中有张脩。为太平道。张角为
五斗米道。太平道师教人叩头思过。因
以符水饮之。使病家出米五斗。后角被
诛。脩亦亡。鲁因其人信行。遂增饰之。教
起义舍(典略)。
张鲁祖父陵客蜀学道在鹄鸣山。造作
道书以惑百姓。受道者出米五斗。世号
米贼。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鲁复传之
(三国魏志)。
初钜鹿张角奉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号
太平道。咒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
过。或时病愈。众共神之。角分遣弟子周
游四方转相诳诱。十馀年间徒众数十万。
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
应。凡三十六方。方犹将军也。大方万馀
人。小方六七千。角弟子唐周上书告之。有
诏逐捕角等。角敕诸方俱起。皆著黄巾
以为标帜。故时人谓之黄巾贼。旬月之间
天下响应(角起于灵帝中平元年)。诏皇甫嵩讨角。嵩
与角弟梁战。大破之斩梁。角先已病死。
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后汉书皇甫嵩传)。
述曰。事固有真伪相杂。而失其实者
夫五斗米道。此老君授天师正一盟威
来学者。初名鬼卒。后号祭酒。各领部众。
有病者令首过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
置米肉以给行旅。民夷信向之。朝廷就
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曹操入南
郑封鲁阆中侯。卒谥原侯。子富嗣(后汉书刘焉传)。
熹平中。汉中有张脩。为太平道。张角为
五斗米道。太平道师教人叩头思过。因
以符水饮之。使病家出米五斗。后角被
诛。脩亦亡。鲁因其人信行。遂增饰之。教
起义舍(典略)。
张鲁祖父陵客蜀学道在鹄鸣山。造作
道书以惑百姓。受道者出米五斗。世号
米贼。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鲁复传之
(三国魏志)。
初钜鹿张角奉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号
太平道。咒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
过。或时病愈。众共神之。角分遣弟子周
游四方转相诳诱。十馀年间徒众数十万。
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
应。凡三十六方。方犹将军也。大方万馀
人。小方六七千。角弟子唐周上书告之。有
诏逐捕角等。角敕诸方俱起。皆著黄巾
以为标帜。故时人谓之黄巾贼。旬月之间
天下响应(角起于灵帝中平元年)。诏皇甫嵩讨角。嵩
与角弟梁战。大破之斩梁。角先已病死。
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后汉书皇甫嵩传)。
述曰。事固有真伪相杂。而失其实者
夫五斗米道。此老君授天师正一盟威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7c 页 T49-0337.png
法中之一端也。天师于顺帝时行之于
蜀矣。天师父子得道仙举。逮今龙虎
山胜迹俨然。子孙为嗣师者不绝。是
亦历朝之所尊事真也。张脩张角在
灵帝时当天师之后。假五斗米道转
教徒众。遍于八州为三十六方(方犹将军也)。
一且反叛而卒致诛戮伪也。然作史者
或有时而过论故真伪之间后人不能
以察。今详汉书刘焉传言。从陵受道
者出米五斗。陵至鲁三世。始封阆中
侯。而子富嗣。此范晔所述而无复他
辞。及览魏志则云。陵作道书惑百
姓出米五斗。世号米贼。此陈寿所述
而颇形讥毁。至于典略之说则。又谓张
角为五斗米道被诛。鲁因其人信而
增饰之。此说则甚为失义。盖鲁行米
道。自是祖法。何必因角而为之。是知
魏志典略俱乏通识。妄事否藏。未若
汉书之为宝录也。李膺蜀记者不知
为何代文言。陵侮嫚人鬼为大蟒所
噏。此谤渎之言。何忍轻肆。世或称三
张者。是则以天师之尊下同黄巾之
徒。此有识者所当讳也。
延熹八年。宦官使牢脩上书告。司隶校
尉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共
为部党。诽谤朝廷。帝震怒班下郡国逮
捕党人。下膺等北寺狱辞及杜密陈翔
陈寔范滂之徒二百馀人。皆天下名贤膺
等多引宦官子弟。宦官惧请帝以天时
蜀矣。天师父子得道仙举。逮今龙虎
山胜迹俨然。子孙为嗣师者不绝。是
亦历朝之所尊事真也。张脩张角在
灵帝时当天师之后。假五斗米道转
教徒众。遍于八州为三十六方(方犹将军也)。
一且反叛而卒致诛戮伪也。然作史者
或有时而过论故真伪之间后人不能
以察。今详汉书刘焉传言。从陵受道
者出米五斗。陵至鲁三世。始封阆中
侯。而子富嗣。此范晔所述而无复他
辞。及览魏志则云。陵作道书惑百
姓出米五斗。世号米贼。此陈寿所述
而颇形讥毁。至于典略之说则。又谓张
角为五斗米道被诛。鲁因其人信而
增饰之。此说则甚为失义。盖鲁行米
道。自是祖法。何必因角而为之。是知
魏志典略俱乏通识。妄事否藏。未若
汉书之为宝录也。李膺蜀记者不知
为何代文言。陵侮嫚人鬼为大蟒所
噏。此谤渎之言。何忍轻肆。世或称三
张者。是则以天师之尊下同黄巾之
徒。此有识者所当讳也。
延熹八年。宦官使牢脩上书告。司隶校
尉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共
为部党。诽谤朝廷。帝震怒班下郡国逮
捕党人。下膺等北寺狱辞及杜密陈翔
陈寔范滂之徒二百馀人。皆天下名贤膺
等多引宦官子弟。宦官惧请帝以天时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8a 页 T49-0338.png
宜赦党人得皆归田里。书名三府禁锢
终身。
建宁元年。宦者曹节使郑飒捕太尉陈蕃
于北寺狱杀之。黄门令王甫将羽林千馀
人围大将军窦武。武自杀。收捕宗亲宾
客悉诛之。宦官疾恶李膺等。每下诏辄
申党人之禁。曹节请下州群考治钩党。李
膺诣诏狱考。死门生故吏并被禁锢。党
人死者百馀人。天下豪杰儒学有行义者。
宦官一切指为党人。其死徙废禁者又六
七百人。
二年。老君降天台山。以大洞灵宝经授
仙人葛玄。及上清斋法并三箓金箓保镇
国祚。玉箓保佑贵族。黄箓拔度七祖。复
授感应篇。示世人罪福为善去恶之事。
述曰。本朝李昌龄有注感应篇。旁引
释道经论及世间传记。以为善恶报应
之验。最有发明。近世卿贵有为赞以
并行者。尤见慕善之意。
○左慈见汉祚将终。乃入天柱山。学道
得金液九丹经于石室。能变化万端。曹操
闻而召之欲从学。慈曰。学道当清净。非
尊贵秽淫所宜也。操欲杀之。人见慈断
其头以献。及视之乃一束茅耳。后与弟
子葛仙翁别入霍山。合丹仙去。
终身。
建宁元年。宦者曹节使郑飒捕太尉陈蕃
于北寺狱杀之。黄门令王甫将羽林千馀
人围大将军窦武。武自杀。收捕宗亲宾
客悉诛之。宦官疾恶李膺等。每下诏辄
申党人之禁。曹节请下州群考治钩党。李
膺诣诏狱考。死门生故吏并被禁锢。党
人死者百馀人。天下豪杰儒学有行义者。
宦官一切指为党人。其死徙废禁者又六
七百人。
二年。老君降天台山。以大洞灵宝经授
仙人葛玄。及上清斋法并三箓金箓保镇
国祚。玉箓保佑贵族。黄箓拔度七祖。复
授感应篇。示世人罪福为善去恶之事。
述曰。本朝李昌龄有注感应篇。旁引
释道经论及世间传记。以为善恶报应
之验。最有发明。近世卿贵有为赞以
并行者。尤见慕善之意。
○左慈见汉祚将终。乃入天柱山。学道
得金液九丹经于石室。能变化万端。曹操
闻而召之欲从学。慈曰。学道当清净。非
尊贵秽淫所宜也。操欲杀之。人见慈断
其头以献。及视之乃一束茅耳。后与弟
子葛仙翁别入霍山。合丹仙去。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8b 页 T49-033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