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4a 页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二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未详承嗣传第八
* 东阳善慧大士(斋梁之间)
* 景明道房禅师(稠师传)
* 北齐僧稠禅师
* 北齐李奖侍郎(稠师传)
* 天台智琰法师(唐)
* 金华方岩法师
* 西京楚金法师
* 千福飞锡法师
* 终南法善法师
* 玉泉真公法师(下三人见净土志)
* 南岳承远法师
* 南岳法照国师
* 无姓法剑法师(下二人见光教志)
* 长沙怀远法师
* 五台志远法师
* 五台元堪法师(远师传)
* 天台道暹法师
* 国清清观法师
* 国清文举法师
* 建业敬云法师
* 泰山妙行法师
* 四明子麟法师(五代唐)
* 十祖玄烛法师
* 嘉禾皓端法师
* 会稽什法师(宋下三人见法智纪)
* 嘉禾子玄法师
* 天台元颖法师
* 括苍聪法师(南屏传)
* 无相善勤法师
* 宝藏利赟法师(勒师传)
* 普慈挥法师(下二人湛假名传)
* 空相融法师
* 超果照法师(下二人敏法云传)
* 广化明法师
* 宗元录颖法师
* 宝云威法师(正文慧传)
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4b 页 T49-0244.png
* 方广昙照法师
* 普照因法师
* 佛智道如法师(如上竺传)
* 宝积实法师(吴克己传)
* 净慧威法师(草庵录)
* 左溪志昭法师
* 无功居士王阗
有为天台之道。而无闻于后世者。固亦多
矣。非以其迹晦而位卑身亡而嗣绝乎。至
若旧虽有传而无所师。附见他传而无
所考。凡于法门有旁赞之一益者。岂不
乐书。作未详承嗣传。
东阳大士傅翕字玄风。义乌人。齐建武四年
五月八日生。幼与里人渔以笼盛鱼。沈水
中祝曰。欲去者去止者止。人以为愚。年十
六。娶刘氏生二子普建。普成。二十四渔于
稽停塘。梵僧嵩头陀谓曰。我昔与汝于毗婆
尸佛所发愿度众生。今兜率宫衣钵见在。
何当还耶。令视水见圆光宝盖环覆其身。
乃悟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
人。方急度生何暇思兜率。乃结庵于松山
双捣树间。自称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种植蔬
果任人采取。为人佣工昼作夜归。与妻妙
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宴坐之间。见释迦
金粟定光三佛东来放光如日。空声唱言。成
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场。已而四众沓至
作礼。郡守王炰。谓是妖妄囚之。兼旬不
食。愧而释之。还山愈精进曰。我从兜率宫
来为说无上菩提。昔隐此事今不覆藏。大
通六年。遣弟子傅暀奉书诣阙称。帝为国
主救世菩萨。诏报曰。善慧欲度众生欲来
随意。帝预敕锁门以观其异。大士袖出木
* 普照因法师
* 佛智道如法师(如上竺传)
* 宝积实法师(吴克己传)
* 净慧威法师(草庵录)
* 左溪志昭法师
* 无功居士王阗
有为天台之道。而无闻于后世者。固亦多
矣。非以其迹晦而位卑身亡而嗣绝乎。至
若旧虽有传而无所师。附见他传而无
所考。凡于法门有旁赞之一益者。岂不
乐书。作未详承嗣传。
东阳大士傅翕字玄风。义乌人。齐建武四年
五月八日生。幼与里人渔以笼盛鱼。沈水
中祝曰。欲去者去止者止。人以为愚。年十
六。娶刘氏生二子普建。普成。二十四渔于
稽停塘。梵僧嵩头陀谓曰。我昔与汝于毗婆
尸佛所发愿度众生。今兜率宫衣钵见在。
何当还耶。令视水见圆光宝盖环覆其身。
乃悟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
人。方急度生何暇思兜率。乃结庵于松山
双捣树间。自称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种植蔬
果任人采取。为人佣工昼作夜归。与妻妙
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宴坐之间。见释迦
金粟定光三佛东来放光如日。空声唱言。成
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场。已而四众沓至
作礼。郡守王炰。谓是妖妄囚之。兼旬不
食。愧而释之。还山愈精进曰。我从兜率宫
来为说无上菩提。昔隐此事今不覆藏。大
通六年。遣弟子傅暀奉书诣阙称。帝为国
主救世菩萨。诏报曰。善慧欲度众生欲来
随意。帝预敕锁门以观其异。大士袖出木
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4c 页 T49-0244.png
锤一扣。诸门尽开。见帝于善言殿。谒者三
赞。不拜。直上御榻对语异常。设食竟。出
钟山坐定林松下。县官资给。大同元年。请
讲三慧般若于重云殿。公卿毕集。天子至众
皆迎。大士不动。御史问故。答曰。法地若动。
一切法不安。帝善之。翌日独延于寿光殿。
夜漏上乃出。梁末饥乱。日与其徒拾橡栗。
楺草作糜以活闾里。盗不忍犯。尝曰。我贤
劫千佛中一佛。弟子慧荣欲建龙华会。大士
曰。龙华是我事。汝可建请佛停光会。若从
吾言定见龙华。又曰。吾悟道四十劫。释迦
方始发心。由释迦能舍身。所以先我成佛。
陈天嘉二年。山中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
从后。谓弟子曰。七佛中唯释迦数与我语。
光大二年冬。大士曰。嵩公已还兜率天。我不
得久住。作还元诗十二章。大建元年四月
二十四日示寂。七日县令陈钟耆来礼敬。传
香之次。犹反手受香。众益惊叹。葬松山之
隅。敕仆射徐陵撰碑。
荆溪止观义例曰。东阳大士位居等觉。尚
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故独自诗曰。独
自精(草堂元法师随释云。谓三千绝妙。法界独立。其体精妙)其实离声名
(三千妙体本离声教名字)三观一心融万品(三观三千也。三千即空假中。秪一念
是若了三千自万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融相可知)荆棘丛
林何处生(九界惑染生死因果荆棘也。佛界因果万德庄严丛林也。善恶峥嵘同归一相。一
相无相故云何处生。此證真如理观也)独自作(起十界四运。四句推捡。故云作也)问
我心中何所著(问起之辞)推检四运并无生(正用
赞。不拜。直上御榻对语异常。设食竟。出
钟山坐定林松下。县官资给。大同元年。请
讲三慧般若于重云殿。公卿毕集。天子至众
皆迎。大士不动。御史问故。答曰。法地若动。
一切法不安。帝善之。翌日独延于寿光殿。
夜漏上乃出。梁末饥乱。日与其徒拾橡栗。
楺草作糜以活闾里。盗不忍犯。尝曰。我贤
劫千佛中一佛。弟子慧荣欲建龙华会。大士
曰。龙华是我事。汝可建请佛停光会。若从
吾言定见龙华。又曰。吾悟道四十劫。释迦
方始发心。由释迦能舍身。所以先我成佛。
陈天嘉二年。山中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
从后。谓弟子曰。七佛中唯释迦数与我语。
光大二年冬。大士曰。嵩公已还兜率天。我不
得久住。作还元诗十二章。大建元年四月
二十四日示寂。七日县令陈钟耆来礼敬。传
香之次。犹反手受香。众益惊叹。葬松山之
隅。敕仆射徐陵撰碑。
荆溪止观义例曰。东阳大士位居等觉。尚
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故独自诗曰。独
自精(草堂元法师随释云。谓三千绝妙。法界独立。其体精妙)其实离声名
(三千妙体本离声教名字)三观一心融万品(三观三千也。三千即空假中。秪一念
是若了三千自万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融相可知)荆棘丛
林何处生(九界惑染生死因果荆棘也。佛界因果万德庄严丛林也。善恶峥嵘同归一相。一
相无相故云何处生。此證真如理观也)独自作(起十界四运。四句推捡。故云作也)问
我心中何所著(问起之辞)推检四运并无生(正用
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5a 页 T49-0245.png
观也)千端万累何能缚(此观成也。十界善恶因果何能为缚。此證唯识事观也)
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
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复与大士宛
如符契(小璎珞经二卷。上卷明次第三观。谓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
道第一义观。下卷明圆三观。谓佛为敬首菩萨说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云云。三观既自佛说。大士金口亲
承。今家建立远宗佛说。复与大士所说三观符契也)。
述曰。过去诸佛由三观道安住秘藏。现
在释迦由三观道果后示权。是知自行化
他权实因果之法。无非三观之道。璎珞
宣之于前。智论申之于后。北齐心悟而立
为法。东阳旁赞而示以诗。皆所以明此
道也。东阳显于梁而终于陈。当北齐南
岳智者以此道相传之际尚无恙也。昔
承佛口之亲宣。今值诸师之授受。于是作
而言曰。大哉。三观之道。行于震旦其在
斯时乎。乃述为二诗。从旁而赞之宜也。
世人不考为同时。遂指东阳为前人。而
谓其能预谈三观。故晁景迂为明智碑。
亦谓前乎智者。以导其教者。曰梁傅大
士。斯言未的也。今当易之云。与文禅师
同时。旁赞其道者。曰傅大士。以大士无
授受之迹。今但附见于传首云。
禅师僧稠。钜鹿孙氏。从景明寺道房禅师
受行止观摄心旬日即得入定。复修涅槃
圣行四念处法。安居五夏。日唯一食。尝九日
修死想观。以所诣白跋陀三藏。藏曰。葱岭
以东习禅定者汝为最矣。复诣王屋山修
习前法。遇两虎斗。师以锡杖中解。虎即散
去。黄门侍郎李奖。求学禅要为说止观两
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
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复与大士宛
如符契(小璎珞经二卷。上卷明次第三观。谓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
道第一义观。下卷明圆三观。谓佛为敬首菩萨说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云云。三观既自佛说。大士金口亲
承。今家建立远宗佛说。复与大士所说三观符契也)。
述曰。过去诸佛由三观道安住秘藏。现
在释迦由三观道果后示权。是知自行化
他权实因果之法。无非三观之道。璎珞
宣之于前。智论申之于后。北齐心悟而立
为法。东阳旁赞而示以诗。皆所以明此
道也。东阳显于梁而终于陈。当北齐南
岳智者以此道相传之际尚无恙也。昔
承佛口之亲宣。今值诸师之授受。于是作
而言曰。大哉。三观之道。行于震旦其在
斯时乎。乃述为二诗。从旁而赞之宜也。
世人不考为同时。遂指东阳为前人。而
谓其能预谈三观。故晁景迂为明智碑。
亦谓前乎智者。以导其教者。曰梁傅大
士。斯言未的也。今当易之云。与文禅师
同时。旁赞其道者。曰傅大士。以大士无
授受之迹。今但附见于传首云。
禅师僧稠。钜鹿孙氏。从景明寺道房禅师
受行止观摄心旬日即得入定。复修涅槃
圣行四念处法。安居五夏。日唯一食。尝九日
修死想观。以所诣白跋陀三藏。藏曰。葱岭
以东习禅定者汝为最矣。复诣王屋山修
习前法。遇两虎斗。师以锡杖中解。虎即散
去。黄门侍郎李奖。求学禅要为说止观两
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5b 页 T49-0245.png
卷。北齐文宣。诏师出山说法。师为说三界
本空万法如幻。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帝为之
毛竖汗流。于邺城结云门寺以礼奉之。宴
坐一室未尝送迎。弟子或以为谏。师曰。宾
头卢迎王七步致令失国。吾虽德不逮
古。而仪相是同。不敢自欺。冀致福于帝耳。
帝惑左右之言。谓师不敬。欲躬往加害。师
已冥知。旦乘牛车往谷口二十里。拱立道
旁。帝怪问之。师曰。身血不净恐污伽蓝。
帝愧悔。谓侍臣杨遵彦曰。若此真人何可
毁谤。欲负师还寺。师磬折不受。帝曰。弟子
负师遍天下未足谢愆。遂同辇还宫。问
弟子前身何人。师曰。曾作罗刹王今犹好
杀。祝盆水使视之即见罗刹形。又欲见
佛法灵异。师投袈裟于地。帝遣人举之。增
至数十人不能动。师令沙弥取之。如举
一羽。帝益敬信。请受菩萨戒。留禁中四旬
而出。乾明元年四月示寂。敕建塔以藏舍
利。
述曰。案稠禅师行道。于北齐天保中。与
思禅师为同时。逆而推之。则知受止观
于房禅师。当天保之初。复更推之。则天
保已前。当东魏孝静之世。时文禅师。始
以己悟一心三智之道以授思禅师。则知
房师所受止观。亦应禀自文师。盖文师
悟由中论。独步河淮时无竞化。非小乘
禅师之所能知。然则房师。上受文师。下
传稠师。上下推之为可信矣。
法师智琰。母梦升通玄塔相轮坐而诞。十二
本空万法如幻。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帝为之
毛竖汗流。于邺城结云门寺以礼奉之。宴
坐一室未尝送迎。弟子或以为谏。师曰。宾
头卢迎王七步致令失国。吾虽德不逮
古。而仪相是同。不敢自欺。冀致福于帝耳。
帝惑左右之言。谓师不敬。欲躬往加害。师
已冥知。旦乘牛车往谷口二十里。拱立道
旁。帝怪问之。师曰。身血不净恐污伽蓝。
帝愧悔。谓侍臣杨遵彦曰。若此真人何可
毁谤。欲负师还寺。师磬折不受。帝曰。弟子
负师遍天下未足谢愆。遂同辇还宫。问
弟子前身何人。师曰。曾作罗刹王今犹好
杀。祝盆水使视之即见罗刹形。又欲见
佛法灵异。师投袈裟于地。帝遣人举之。增
至数十人不能动。师令沙弥取之。如举
一羽。帝益敬信。请受菩萨戒。留禁中四旬
而出。乾明元年四月示寂。敕建塔以藏舍
利。
述曰。案稠禅师行道。于北齐天保中。与
思禅师为同时。逆而推之。则知受止观
于房禅师。当天保之初。复更推之。则天
保已前。当东魏孝静之世。时文禅师。始
以己悟一心三智之道以授思禅师。则知
房师所受止观。亦应禀自文师。盖文师
悟由中论。独步河淮时无竞化。非小乘
禅师之所能知。然则房师。上受文师。下
传稠师。上下推之为可信矣。
法师智琰。母梦升通玄塔相轮坐而诞。十二
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5c 页 T49-0245.png
诵通法华。时称神童。祝发之后即参讲席
(师以正观年终。则知参讲之时。即章安诸师也)。尝隐虎丘山讲忏馀日。
诵法华至三千部。霄炉未爇自起烟芬。夕
罐才空潜加溢水。盖天童给侍之验焉。行三
净业修十六观。率五百人月建斋讲。十年
不替。讲法华净名皆三十遍。观音玄三十
遍。贞观八年冬示疾。见梵僧手执宝瓶曰。
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称功德宝王。即我是
也。师谓门人曰。无边光大势至也。功德宝
王其成佛之号也。由因言果。以此勉余。余
其西归乎。即入定不反。
金华方岩和尚。荆溪未入僧时。曾从之受
止观(应是左溪门人)。
法师楚金。广平程氏。七岁出家。礼藏探经
法华在手。九岁依西京龙兴寺具戒。习智
者教。尝诵经至宝塔品。身心泊然宝塔忽现。
释迦分身满虚空界。禅坐六年。誓建斯塔。
诚怀一启檀信自来。于筑基夜诵经行道。
众闻天乐异香。玄宗梦空中楚金二字。诘朝
访问。咸以师对。乃亲制多宝塔额赐缣缗
为助。功毕之日五色瑞云凝于塔上。谓同
学曰。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已热得
火可谙。凡我七人聿成一志。昼夜诵经香
烟不断。乃于春秋二时。集七七僧行法华
三昧。奉旨许为常式。前后感获舍利七百
粒。血书法华菩萨戒经。以祝九重。写法华
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复写千部
散施信人。化缘既毕右胁而逝。薪尽火灭雪
颜如生。天子遣塔于城西。贞元十三年。左
(师以正观年终。则知参讲之时。即章安诸师也)。尝隐虎丘山讲忏馀日。
诵法华至三千部。霄炉未爇自起烟芬。夕
罐才空潜加溢水。盖天童给侍之验焉。行三
净业修十六观。率五百人月建斋讲。十年
不替。讲法华净名皆三十遍。观音玄三十
遍。贞观八年冬示疾。见梵僧手执宝瓶曰。
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称功德宝王。即我是
也。师谓门人曰。无边光大势至也。功德宝
王其成佛之号也。由因言果。以此勉余。余
其西归乎。即入定不反。
金华方岩和尚。荆溪未入僧时。曾从之受
止观(应是左溪门人)。
法师楚金。广平程氏。七岁出家。礼藏探经
法华在手。九岁依西京龙兴寺具戒。习智
者教。尝诵经至宝塔品。身心泊然宝塔忽现。
释迦分身满虚空界。禅坐六年。誓建斯塔。
诚怀一启檀信自来。于筑基夜诵经行道。
众闻天乐异香。玄宗梦空中楚金二字。诘朝
访问。咸以师对。乃亲制多宝塔额赐缣缗
为助。功毕之日五色瑞云凝于塔上。谓同
学曰。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已热得
火可谙。凡我七人聿成一志。昼夜诵经香
烟不断。乃于春秋二时。集七七僧行法华
三昧。奉旨许为常式。前后感获舍利七百
粒。血书法华菩萨戒经。以祝九重。写法华
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复写千部
散施信人。化缘既毕右胁而逝。薪尽火灭雪
颜如生。天子遣塔于城西。贞元十三年。左
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6a 页 T49-0246.png
街功德使窦文场奏先师楚金。于天宝初为
国建塔。置法华道场。今僧众礼念。六十馀
年经声不绝。乞加旌表。诏谥大圆法师。
法师飞锡与楚金。精严三观。天宝初。游京
师止终南紫阁草堂。俄有诏住千福法华
道场。不空翻译新经。频当笔受润文之任。
永泰初。诏于大明宫同良贲等参译仁王
护国及密严经。与三藏不空学士柳伉重加
详定。充證义正员。尝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三
卷明净土三世通修之义。
禅师法善。习天台教学。唐天宝间游京师。
常诵法华。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
从空下迎。天乐竞鸣隐隐向西去。
法师志远。汝南宋氏。初依荷泽闻天台一
宗。该通妙理力学积岁。居五台华严。食非
别请。卧不解衣。四种三昧用为常课。会昌
四年。忽绝食数朝诫门人曰。天台之道。妙
在法华文句本迹二门开近显远。玄文五义
判释止观境观双修行解圆明遮照平等。将
践圣阶降兹罕及。礼忏方等必假精诚。
永怀于兹宜副吾意。时学者如林。唯元堪
达其旨。武宗沙汰佛法堪禀遗言。以诸文
藏之屋壁。宣宗即位重辉佛日。堪再葺旧
居。取其藏本置之影堂。传唱当时绝而复
续。
法师道暹。天台人。大历中入京传教。盛有
著述。能于虚空游行往来。时谓有神足之
證。
法师清观。临海屈氏。久居国清。妙洞三观
国建塔。置法华道场。今僧众礼念。六十馀
年经声不绝。乞加旌表。诏谥大圆法师。
法师飞锡与楚金。精严三观。天宝初。游京
师止终南紫阁草堂。俄有诏住千福法华
道场。不空翻译新经。频当笔受润文之任。
永泰初。诏于大明宫同良贲等参译仁王
护国及密严经。与三藏不空学士柳伉重加
详定。充證义正员。尝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三
卷明净土三世通修之义。
禅师法善。习天台教学。唐天宝间游京师。
常诵法华。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
从空下迎。天乐竞鸣隐隐向西去。
法师志远。汝南宋氏。初依荷泽闻天台一
宗。该通妙理力学积岁。居五台华严。食非
别请。卧不解衣。四种三昧用为常课。会昌
四年。忽绝食数朝诫门人曰。天台之道。妙
在法华文句本迹二门开近显远。玄文五义
判释止观境观双修行解圆明遮照平等。将
践圣阶降兹罕及。礼忏方等必假精诚。
永怀于兹宜副吾意。时学者如林。唯元堪
达其旨。武宗沙汰佛法堪禀遗言。以诸文
藏之屋壁。宣宗即位重辉佛日。堪再葺旧
居。取其藏本置之影堂。传唱当时绝而复
续。
法师道暹。天台人。大历中入京传教。盛有
著述。能于虚空游行往来。时谓有神足之
證。
法师清观。临海屈氏。久居国清。妙洞三观
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6b 页 T49-0246.png
禅定神异。清介自守不畜衣钵。尝曰。恨未
能舍己头目。溪南有请供者。夜雨水涨人
不能渡。师顷刻即赴身衣无湿。人知其有
神足通焉。
法师文举。东阳张氏。入国清习天台之道。
悉通要妙。其形如山其貌如玉。动若浮
云静若止水。目不旁视口无戏言。四威仪
中无非律范。丹丘二众仰以为法。先是国
清为炀帝建光明道场。岁以为期。人繁食
少。师竭力营建。成庄田十二顷。众赖以济。
法师敬云。建业人。夙学天台之道。光化二年。
于永嘉寺讲经。依俱舍论述小乘入道五
位。作柝玄记二卷。法师妙行。初学天台教。
既入居泰山。结草为衣拾果为食。行法华
三昧感普贤现身證明。后专持弥陀经。于
一夕见流离地佛与二菩萨涌立空中。僖
宗闻其名。诏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日再
见宝地。谓左右曰。吾无观想而宝地复见。
安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安卧而化。
法师子麟。四明人。五代唐清泰二年。往高丽
百济日本诸国援智者教。高丽遣使李仁日
送师西还。吴越王镠。于郡城建院以安其
众(今东寿昌)。
法师玄烛。戒德定品慧业法门。讲唱宗乘当
世特立。大顺初。传法帝京。学徒数百左右悦
随。时谓其可继荆溪。尊称为十祖云。
法师皓端。嘉禾张氏。闻玄烛时称十祖。遂
往参学。即悟一心三观之旨。誓心山居二十
馀年。身无长衣口无异味。坐唯一榻门不
能舍己头目。溪南有请供者。夜雨水涨人
不能渡。师顷刻即赴身衣无湿。人知其有
神足通焉。
法师文举。东阳张氏。入国清习天台之道。
悉通要妙。其形如山其貌如玉。动若浮
云静若止水。目不旁视口无戏言。四威仪
中无非律范。丹丘二众仰以为法。先是国
清为炀帝建光明道场。岁以为期。人繁食
少。师竭力营建。成庄田十二顷。众赖以济。
法师敬云。建业人。夙学天台之道。光化二年。
于永嘉寺讲经。依俱舍论述小乘入道五
位。作柝玄记二卷。法师妙行。初学天台教。
既入居泰山。结草为衣拾果为食。行法华
三昧感普贤现身證明。后专持弥陀经。于
一夕见流离地佛与二菩萨涌立空中。僖
宗闻其名。诏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日再
见宝地。谓左右曰。吾无观想而宝地复见。
安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安卧而化。
法师子麟。四明人。五代唐清泰二年。往高丽
百济日本诸国援智者教。高丽遣使李仁日
送师西还。吴越王镠。于郡城建院以安其
众(今东寿昌)。
法师玄烛。戒德定品慧业法门。讲唱宗乘当
世特立。大顺初。传法帝京。学徒数百左右悦
随。时谓其可继荆溪。尊称为十祖云。
法师皓端。嘉禾张氏。闻玄烛时称十祖。遂
往参学。即悟一心三观之旨。誓心山居二十
馀年。身无长衣口无异味。坐唯一榻门不
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6c 页 T49-0246.png
设关。本朝建隆初。无疾坐亡。火浴舍利不
知其算。得法者八十人。
法师善勤。天台人。无相以主席请于郡。时
以师高行为之举。及迁净名。举楂庵继
其席。楂庵迁赤城。众举利赟继。赟赴宝藏。
部使者。复以无相卑。师以众不足容。乃别
迁胜地增建栋宇。时谓安清净众讲妙教
观。宜天人之交助也。
法师元颖。吴兴人。政和二年。于郡城开元
建智者院。日居慈霔阁。秉笔著书。自正像
统纪终教藏目录凡百卷。名天台宗元录。序
次古今诸师行事。为山家之盛典云。又述
法华灵瑞集为十科。始于普贤證明终至
香光表相。郡补为都师。有招权者。诬以事
民。其衣闻者流涕。而师不为愠。幅巾布褐。
遨游人间。随时升沈。晚在盐桥庵庐诵经
课佛。一夕面西危坐。欣然神化。焚龛之日舍
利布地。
法师昙照。四明人。受业方广。宣和初。述天
台别传注。最为详委。学者韪之。
法师志因。赐号普照。少学天台之道修净
土行。五十年法服未尝去体。尝因寇扰入
山避乱。唯携触服。方欲登圊。寇已逼近。
师易衣石上从容洗漱。寇不敢犯。识者叹
仰。谓之游行无畏。其斯人乎。
法师志昭。居左溪述释迦谱。称躬禀叔父
铠庵微旨。及编次历代宗承图。后学于是有
考。
王阗。四明慈溪人。自号无功叟。家世名儒。
知其算。得法者八十人。
法师善勤。天台人。无相以主席请于郡。时
以师高行为之举。及迁净名。举楂庵继
其席。楂庵迁赤城。众举利赟继。赟赴宝藏。
部使者。复以无相卑。师以众不足容。乃别
迁胜地增建栋宇。时谓安清净众讲妙教
观。宜天人之交助也。
法师元颖。吴兴人。政和二年。于郡城开元
建智者院。日居慈霔阁。秉笔著书。自正像
统纪终教藏目录凡百卷。名天台宗元录。序
次古今诸师行事。为山家之盛典云。又述
法华灵瑞集为十科。始于普贤證明终至
香光表相。郡补为都师。有招权者。诬以事
民。其衣闻者流涕。而师不为愠。幅巾布褐。
遨游人间。随时升沈。晚在盐桥庵庐诵经
课佛。一夕面西危坐。欣然神化。焚龛之日舍
利布地。
法师昙照。四明人。受业方广。宣和初。述天
台别传注。最为详委。学者韪之。
法师志因。赐号普照。少学天台之道修净
土行。五十年法服未尝去体。尝因寇扰入
山避乱。唯携触服。方欲登圊。寇已逼近。
师易衣石上从容洗漱。寇不敢犯。识者叹
仰。谓之游行无畏。其斯人乎。
法师志昭。居左溪述释迦谱。称躬禀叔父
铠庵微旨。及编次历代宗承图。后学于是有
考。
王阗。四明慈溪人。自号无功叟。家世名儒。
未详承嗣传第八¶ 第 247a 页 T49-0247.png
再举进士不得志。布衣蔬食遍询讲席。晚
年唯专念佛。以所得旨意述净土自信录。
其序略云。众生本心具四净土。如同居者
在具缚凡夫即可依之。其馀三土。至断惑
圣人始获證入焉。且往生一门有二净业。
曰正观。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备修万善
也。正观与助行并进。则了达四净土矣。止
有愿等事善者。近生凡圣同居。而远作上
三土之因也。以此论之。则净土者。正是究
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回向渐
修耳。又云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以
导之。即预优品。愚朴之辈。但称佛发愿者
亦莫不生。观净土一门。则知圣人无弃物
也。彼但守痴空之人。以无碍无修。起自障
心。绝他学路。乃高其言曰。净土末事何足
道哉。发是言者可哀也矣。绍兴十六年四
月丁卯之夕。忽闻异香满室。谓弟沙门思
齐曰。此吾所修净业有感也。乃沐浴更衣。
面西趺坐而化。焚其躯得舍利如菽者百
八粒(此卷四十三人。本纪惟录二十二人。馀二十一人。皆见别传。故以小字释之)。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二(终)
年唯专念佛。以所得旨意述净土自信录。
其序略云。众生本心具四净土。如同居者
在具缚凡夫即可依之。其馀三土。至断惑
圣人始获證入焉。且往生一门有二净业。
曰正观。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备修万善
也。正观与助行并进。则了达四净土矣。止
有愿等事善者。近生凡圣同居。而远作上
三土之因也。以此论之。则净土者。正是究
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回向渐
修耳。又云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以
导之。即预优品。愚朴之辈。但称佛发愿者
亦莫不生。观净土一门。则知圣人无弃物
也。彼但守痴空之人。以无碍无修。起自障
心。绝他学路。乃高其言曰。净土末事何足
道哉。发是言者可哀也矣。绍兴十六年四
月丁卯之夕。忽闻异香满室。谓弟沙门思
齐曰。此吾所修净业有感也。乃沐浴更衣。
面西趺坐而化。焚其躯得舍利如菽者百
八粒(此卷四十三人。本纪惟录二十二人。馀二十一人。皆见别传。故以小字释之)。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