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十二 第 1a 页 WYG1316-031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午亭文编卷二十二
            大学士陈廷敬撰
 杂著
  胡氏安国夏时冠周月辨
胡氏传曰左氏曰王周正月周人以建子为岁首则冬
十有一月是也前乎周者以丑为正其书始即位曰惟
元祀十有二月则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为正其
卷二十二 第 1b 页 WYG1316-0319d.png
书始建国曰元年冬十月则知时不易也愚按胡氏引
左氏王周正月之说而论之曰周人以建子为岁首则
冬十有一月是也是明以周正月之说为是谓冬十一
月为周正月矣而又曰前乎周者书元祀十有二月则
知月不易也则是前乎周者未尝改月至周始改其岁
首之月为正月也夫殷不改月而周始改月考之经传
未有明文胡氏之意亦殆不谓然也其意若以谓建子
为岁首耳未便以为正月也故下文曰冬十有一月是
卷二十二 第 2a 页 WYG1316-0320a.png
也然明引左氏王周正月之文矣而又断以为冬十有
一月者不知胡氏之意进退何所据乎又曰后乎周者
时不易胡氏之意非遂谓汉不易时而周独易时也其
意不过谓周不易时取汉以为證耳故下文曰建子非
春亦明矣是胡氏不主改时之说也其又曰乃以夏时
冠周月何哉云者是胡氏亦知周果改十一月为正月
矣特未便以为春是周之正月乃夏之十一月仍为夏
正之冬也孔子作春秋取春之一字加于周正月之上
卷二十二 第 2b 页 WYG1316-0320b.png
耳是胡氏之意也故下文又曰圣人语颜回以为邦则
曰行夏之时作春秋以经世则曰春王正月此见诸行
事之验于是而胡氏之误更有不可胜言者矣夫周之
月建子之月也建子非春胡氏自言之矣使周果不改
时而孔子作春秋以建子非春之月强取春之一字加
于其上此乃天时所不受稍知诗书识道理者将逆折
其萌而不敢以为而牧儿芸叟妇人女子之所闻而怪
笑者也曾谓孔子而为之乎行夏之时子有是言矣假
卷二十二 第 3a 页 WYG1316-0320c.png
使周而果不改时也则建子之月俨然冬也冬则正夏
之时也夏之时曰冬孔子书之曰春是周本行夏之时
而孔子乃变夏之时矣行夏之时者果当若是乎假使
孔子之于春秋果寓行夏时之意而周果不改时也则
建子之月必将直书之曰冬使后之人犹得有所考而
正焉曰周之不改时如此也以子月为正月如此也其
不若夏寅月之为正月如此也此所谓非行夏之时也
后之人由此考正而行夏之时焉岂不亦甚明白矣乎
卷二十二 第 3b 页 WYG1316-0320d.png
而顾冬而书春曰吾欲行夏之时宁有是理乎又其论
曰以夏时冠月垂法后世以周正纪事示无其位不敢
自专假使孔子果以夏时冠月则亦何难以夏正纪事
时可自专月独不可自专乎夫春夏秋冬之时自正至
十二之月以为可改则皆可改以为不可改则皆不可
改也今改夏之冬为春曰将以垂法后世不改周之子
月为十一月曰吾无其位不敢自专无其位而改冬为
春冬必不可为春也不可为春者而悍然命之为春无
卷二十二 第 4a 页 WYG1316-0321a.png
其位者又敢自专如此乎且使后之人何所取法乎而
谓以此垂法后世者其果何法之垂也书云王省惟岁
卿士惟月师尹惟日言以岁月日之大小别王及卿士
师尹之尊卑也今谓夫子改时不改月是敢于其大而
不敢于其小也圣人岂有是乎至其谓夫子有圣德无
其位而改正朔夫正者正月朔者月朔也如胡氏说则
正月亦夫子所改矣吾不知胡氏所谓正朔者果何所
指也圣人之言语文章皆其光明正大之心其语颜子
卷二十二 第 4b 页 WYG1316-0321b.png
则正告以为邦之事其作春秋则直书以鲁史之文鲁
史之文曰春王正月孔子书之亦何至如后儒支离剥
割之见巧为新意于其间哉或有如胡氏之见者曰春
秋天子之事也若鲁史曰春王正月孔子书之曰春王
正月夫人皆能之何必孔子乎何以为天子之事乎余
应之曰所谓天子之事者天子有命德讨罪之权春秋
有褒善贬恶之旨显其事使善恶昭然微其文故褒贬
具在是所谓天子之事也是所谓春秋也事迹之昭昭
卷二十二 第 5a 页 WYG1316-0321c.png
者尚不得而饰其词以变易是非况年时月日之一定
者哉若于年时月日巧为新意于其间以诬圣人其得
罪圣人大矣吾不可以无辨
  春秋始隐公论
粤自西周板荡王辙东迁平王以来流离世故斯亦极
矣眷言丰镐有故国旧京之感焉此周家之一大变局
也春秋托始于平王无可疑者陈氏傅良曰春秋非始
于平王始于桓王也当平王之世鲁隐之奉其弟轨宋
卷二十二 第 5b 页 WYG1316-0321d.png
穆之舍其子冯诸侯犹有让千乘之国者也卫石碏晋
九宗五正嘉父宋孔父之流犹知尊君亲上也郑庄公
为卿士王贰于虢于是周郑交恶隐之三年平王崩桓
王即位四年而郑始朝身为卿士而有志于叛王此春
秋所以作也尝试论之夫桓之于郑孰与平之于申鄫
而郑之叛志孰与齐楚秦晋之强僣四年而朝孰与周
郑之交质繻葛自将之役孰与犬戎弑父之大变故谓
春秋托始于桓王者是亦齐末之见矣孟子曰王者之
卷二十二 第 6a 页 WYG1316-0322a.png
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二雅绝于幽王平王之
世诗下降于国风是所谓王者之迹熄也又何疑于春
秋之托始与然则曷不始于平王之初年也赵氏鹏飞
有言子尝曰吾其为东周乎盖将兴西周矣兴西周之
志不得行于时而寓于春秋则春秋者中兴周室之书
也又言平王之末政愈不纲天下之乱有加于前而中
兴无其人矣夫子于是悯悼衰世而作春秋也赵氏说
虽善矣而未尽也余谓春秋之作始于隐公者隐公之
卷二十二 第 6b 页 WYG1316-0322b.png
元年当平王之季世隐公有让国之心而遭篡弑之祸
其父子君臣之际有臣子所难言者夫子垂典法于万
世明大戒于方来首记其事有微文显志焉或曰祻基
于惠而记始于隐者何也曰伤隐之贤而诛桓之篡也
或又曰隐摄也桓宜为君者也宜为君者而诛其篡何
也曰凡隐之立夫子许其为公不言其为摄摄经无明
文也非摄而亲遇弑焉其为篡也何疑乎是以刘氏敞
曰让则不摄摄则不让而传谓隐公摄是非其位而据
卷二十二 第 7a 页 WYG1316-0322c.png
之者也于王法所不得为于王法所不得为则桓之弑
隐恶少减矣春秋不宜深绝之今以其深绝之知隐公
乃让也非摄也今以摄言隐公是不尽春秋之情也而
榖梁子之论隐公也曰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
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
也邪也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己探先君之邪志而遂
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盖榖梁之论过甚矣昔者周
之始兴也泰伯之让孔子贤之当春秋之世视泰伯之
卷二十二 第 7b 页 WYG1316-0322d.png
时何时也有能以让而身蒙祸患犹刻责之追诟其所
为曰探先君之邪志曰成父之恶使此人之隐衷大节
既无以白于天下而世不复知让为盛德以篡夺为固
然将阴以生乱臣贼子之心其何以劝善而惩恶也亦
异乎君子成人之美矣且太王之欲传位季历亦可谓
为邪志而季历及昌亦可谓为成先君之恶者耶虽隐
公之贤不及泰伯而恶亦未著春秋之作将以奖善戒
恶耳恶者犹欲进之于善况非恶之尤著者乎恶未著
卷二十二 第 8a 页 WYG1316-0323a.png
而被之以成父之恶之名圣人与人之意度不出此故
曰伤隐之贤诛桓之篡此夫子之微文显志也或者谓
春秋有书即位有不书即位隐不书即位者不成其为
公也不成其为公是夫子不许之也曰是岂然与凡即
位之例啖氏助言之陆氏淳诵说之余尝求其义矣知
隐之不即位有非例所得尽者而啖氏未能究其义也
啖氏之言曰凡先君正终则嗣子踰年行即位礼榖梁
云继正即位也(文成襄昭哀五/公是此例也)凡先君遇弑则嗣子废
卷二十二 第 8b 页 WYG1316-0323b.png
即位之礼(不忍/行也)榖梁云继弑君不书即位正也(庄闵僖/三公是)
(也/)凡继弑君而行即位礼非也榖梁云桓公继弑君而
行即位则是与闻乎弑也公羊云宣公继弑君而行即
位其意也(意欲为君故党/于贼而行即位)左氏不达其意曲为其说而
云庄公不言即位文姜出故也闵公不言即位乱故也
僖公不言即位公出故也(左氏云闵公弑后成季以僖/公适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
公出复入不书讳故也(言经中无僖/公出入之文)以得罪去国犹曰
不忍父为他国所弑其情若何不举其大而举其细非
卷二十二 第 9a 页 WYG1316-0323c.png
通论也且三月文姜方孙何妨正月即位乎故知解庄
公不言即位妄也国有危难岂妨行礼故知解闵公不
言即位妄也若君出讳而不书昭公何以书乎假如实
出亦当非时即位如定公也故知解僖公不言即位妄
也按陆氏引啖子所称继正即位继弑不即位之说当
矣至其辟左氏所云庄闵僖之不即位辞尤辨而正也
而独于隐则犹因左氏公榖之说者余故以为未究其
义也左氏云不书即位摄也而公羊以为何以不言即
卷二十二 第 9b 页 WYG1316-0323d.png
位成公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榖梁以为何以不言
即位成公志也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将
以让桓也愚以谓左氏言摄既与经违而公榖以为成
公之意志云云者是公既即位而孔子削其事矣审如
是则是夫子欲成隐让国之心而隐实未得行即位之
事不得行即位之事而即位焉是在隐初非欲让者也
乌在其为成其意志乎是以由左氏公榖之论而知啖
氏之言犹未究其义也宜乎隐公让国之贤未大著明
卷二十二 第 10a 页 WYG1316-0324a.png
于后世而遂失圣人所以作经之心矣故吾断以谓隐
不书即位者隐自不行即位之礼耳夫子不得而书故
夫子亦不得而削也及观赵氏汸之论而有合焉赵氏
有谓策书之大体者曰行其礼则书不行其礼则不书
此无待于笔削者吾无加损焉盖隐公之即位策书之
大体也其书于策则存而不削不书于策虽圣人不得
而益之赵氏之说有以得乎圣人光明正大之心而不
同乎溪刻诡僻之见宜其合于吾心也明乎此而后知
卷二十二 第 10b 页 WYG1316-0324b.png
隐之于桓让也非摄也让而弑之夫子是以伤其贤而
诛其篡春秋之始纪隐公而善善恶恶之大义巳并行
而不悖焉此其为圣经也与且夫吾之于春秋也恒体
圣人善善长恶恶短之义而不敢有溪刻诡僻之见以
冀无失圣人光明正大之心是以于隐公之事不敢有
过求焉尔因叙春秋之所以始为论其义而辨之若夫
求其义而不得妄生穿凿如叶氏梦得所云天有十二
月冕有十二旒服有十二章春秋纪十二公逆而推之
卷二十二 第 11a 页 WYG1316-0324c.png
至于隐公以成其数者是皆小见破道邪说乱经学者
尤当以为戒也
  书钱氏春秋论后
红丸之案孙慎行引春秋许世子事直攻方从哲名之
为弑魏大中继之而其辞加甚矣钱氏遵王为春秋论
自跋其后曰进药之狱余有猜焉进药决之禁中阁臣
不为药主一也光宗寝疾弥留非以红丸故奄弃万国
二也舍崔文升而问李可灼三也榖梁子曰于赵盾见
卷二十二 第 11b 页 WYG1316-0324d.png
忠臣之至于许世子止见孝子之至儒者相沿服习以
为精义执此以断斯狱则过也斯亦可谓原情之论者
矣故其论曰引春秋之义断后世之狱是犹禁奸盗以
结绳理文书以科斗欲以赵盾许世子止之狱辞傅本
朝之律令不巳迂乎然于梃击移宫之事则论曰春秋
书曰夫人孙于齐左氏曰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夫
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公羊曰
贬必于重者莫重乎其以丧至也何休曰刑人于市与
卷二十二 第 12a 页 WYG1316-0325a.png
众弃之必于臣子集迎之时贬之所以明诛得其罪也
吾夫子鲁之臣子也于鲁之二夫人大书特书无所忌
讳耿育之所谓暴露私燕谤及山陵者吾夫子其戎首
也哉夫夫人姜氏通于齐侯致有公子彭生之祸所谓
罪大恶极凡为臣子不共戴天之仇也而吾夫子犹隐
其辞而不斥言其事郑贵妃之于神宗李选侍之于光
宗可比姜氏之于桓公乎否也梃击之于光宗移宫之
于熹宗罪状未明深文周内取淫慝凶乱之事同诋并
卷二十二 第 12b 页 WYG1316-0325b.png
讥是以春秋之狱辞傅光熹之律令也光宗阨于郑氏
终其世未尝出一恶语可谓孝子仁人矣熹宗冲人闇
弱始因臣下之烦言搆怨李氏至为手敕显布外庭呜
呼薄矣而乃引耿育之言以为口实明之郑李汉之赵
昭仪其本末亦不齐矣而欲以此附春秋之义又庸有
当乎盖常易其心而求三案之是非君子小人互有得
失不有珰祸借三案以杀人则君子之所谓得者未必
是小人之所谓失者未必非惟奸珰杀人则借三案而
卷二十二 第 13a 页 WYG1316-0325c.png
一时畏祸趋利之徒亦借三案以为缘于是乎君子小
人之目判然如白黑之不可混淆而郑李之罪惟恐其
不明彰大著于天下是故成郑李之罪者始于诸君子
而终于魏忠贤也忠贤之乱政亦郑李之不幸也而自
诸君子发其端是可为痛惜也已余因览钱氏之论而
聊述其义后之君子其不以余之言为非而不惑于当
时门户党朋者之说则千秋之是非得失必将覈其寔
而无为徒徇其名矣
卷二十二 第 13b 页 WYG1316-0325d.png
  古今易说
易于六经最古遭秦烧书以卜筮独得存最为完书最
古而完而今所传者特为淆乱视他经为甚焉乐既散
亡二礼经晚出虽阙然幸不为后人所乱书得之孔子
屋壁诗赖讽诵以存虽不无残脱然考诗书之序或皆
系于篇末或自合为一篇其始皆不乱于正经书自孔
安国诗自毛公始别序入经冠之篇首朱子除其序各
合为一编以置经外而复诗书之旧焉春秋一经三传
卷二十二 第 14a 页 WYG1316-0326a.png
初皆别行汉以来儒者欲省学者两读至以公榖配经
左氏分传附经之年朱子虽未及详定而亦别出左氏
经文盖将以复春秋之旧也经之存者五惟易最古而
最先乱已而幸正之卒又乱焉艺文志云易经十二篇
颜师古谓上下经及十翼盖古经也汉费直以彖象释
经附于卦后今乾卦起大哉乾元至用九天德不可为
首是其例也虽其初加一传字以别于经然十二篇之
经直已乱之矣汉郑康成注易合彖象于经而所谓彖
卷二十二 第 14b 页 WYG1316-0326b.png
象不连经文者犹在也至魏王弼注易用康成本又增
入乾坤文言虽加彖曰象曰文言曰以别于经然直之
所既乱者弼又从而乱之若说卦等篇仍其旧总曰系
辞自是世儒知有弼易而不知有古经矣程子作易传
因弼本未暇更正嵩山晁说之考订古今釐为八卷卦
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辞五说卦六序卦七杂卦八
而吕氏大防周易古经上经一下经二上彖三下彖四
上象五下象六系辞上七系辞下八文言九说卦十序
卷二十二 第 15a 页 WYG1316-0326c.png
卦十一杂卦十二王氏原叔家古易本卦辞一彖辞二
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系辞上六系辞下七说卦八序
卦九杂卦十东莱吕祖谦则定为经二卷传十卷上经
一下经二彖上传一彖下传二象上传三象下传四系
辞上传五系辞下传六文言传七说卦传八序卦传九
杂卦传十朱子本义从之故朱子曰经则伏羲之画文
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
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文
卷二十二 第 15b 页 WYG1316-0326d.png
吕氏又更定著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云按
朱子之言幸古经之复正也明永乐时修五经大全易
则从程传元本而本义则以类从夫以程子未及更正
之经取朱子从古经说易之辞割裂参错于其间使古
经己正而复乱而最缪戾者简首仍载朱子幸古经复
正之说而又不言其不从古经之故是则所谓复孔氏
之旧者果安在乎至使前贤之意乖剌不明至今三百
年馀未有能正之者也成化间奉化学教谕成矩谓世
卷二十二 第 16a 页 WYG1316-0327a.png
之读易者先本义而后传遂独刻本义行于世今家传
户诵者成矩之书也夫朱子因古经作本义明初诸人
以本义参附于传而一之巳失朱子之意矣然犹曰此
集诸儒之说非专朱子之书也今矩所订之书俨然朱
子之书世之学者遵信之而不复知其舛讹之若此也
盖易之最古而完者及今犹可考见故与世谂焉
  皇极数说
理数一也岐而二之者非也言理不言数此近世学者
卷二十二 第 16b 页 WYG1316-0327b.png
之通病然天下岂有理外之数哉故曰理数一也邵子
于数精矣世之学者求之而不得其解姑曰易之为书
理而巳矣数非所尚也岂不悖哉皇极之数世失其传
尝殚心研索积数年之勤以求之恍若鬼神之来告焉
巳复参之书册遂无弗悉合者故于理数之际有可得
而略言者焉大传谓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大哉言乎
皇极之数斯当之矣盖河图之数生于五而成以十此
数之始也自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而后谓数之极易
卷二十二 第 17a 页 WYG1316-0327c.png
逆数必极其万而千千而百百而十十而零之数而后
谓极其数也既能极其数矣而后天下之象定焉夫见
天下之赜者儗诸形容象其物宜是之谓象象诚天下
之赜者哉天下之赜极之至于万千百十零而天下之
象定之止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此十数者又
止用其四焉是天下之象四象焉尽之矣故曰定也其
法以数求卦上卦动以动因十以卦因零下卦动以卦
因十以动因零再加卦数爻数而先天之数成矣通计
卷二十二 第 17b 页 WYG1316-0327d.png
万千百十零之数去万以千百十零为元会运世是为
四象而五行生尅吉凶断焉以乾卦言之六阳策数二
百一十有六如五爻动是上卦动也以原策数二百一
十有六为本数五爻加五十原策数为数万有八百是
为以动因十乾位一加一原策数为数二百一十有六
上下乾位各加一为数二五爻加五为数五是为以卦
因零通计为数万有一千二百三十有九是为一二三
九也如二爻动是下卦动也以原策数二百一十有六
卷二十二 第 18a 页 WYG1316-0328a.png
为本数乾位一加十原策数为数二千一百六十是为
以卦因十二爻加两原策数为数四百三十有二上下
乾位各加一为数二二爻加二为数二是为以动因零
通计二千八百一十有二是为二八一二也以坤卦言
之六阴策数一百四十有四如六爻动是上卦动也以
原策数一百四十有四为本数上爻加六十原策数为
数八千六百四十是为以动因十坤位八加八原策数
为数千有一百五十有二上下坤位各加八为数十六
卷二十二 第 18b 页 WYG1316-0328b.png
上爻加六为数六是为以卦因零通计九千九百五十
八是为九九五八也如三爻动是下卦动也以原策数
一百四十有四为本数坤位八加八十原策数为数万
有一千五百二十是为以卦因十三爻加三原策数为
数四百三十有二上下坤位各加八为数十有六三爻
加三为数三是为以动因零通计万有二千一百一十
有五是为二一一五也以坎卦言之二阳四阴策数百
六十有八如四爻动是上卦动也以原策数一百六十
卷二十二 第 19a 页 WYG1316-0328c.png
有八为本数四爻加四十原策数为数六千七百二十
坎位六加六原策数为数一千有八上下坎位各加六
为数十有二四爻加四为数四是为以卦因零通计为
数七千九百一十有二是为七九一二也如初爻动是
下卦动也以原策数百六十有八为本数坎位六加六
十原策数为数万有八千是为以卦因十初爻加一原
策数为数百六十有八上下坎位各加六为数十有二
初爻加一为数一是为以动因零通计为数万有四百
卷二十二 第 19b 页 WYG1316-0328d.png
二十有九是为○四二九也以离卦言之二阴四阳策
数百九十有二如上爻动是上卦动也以原策数百九
十有二为本数上爻加六十原策数为数万有一千五
百二十是为以动因十离位三加三原策数为数五百
七十有六上下离位各加三为数六上爻加六为数六
是为以卦因零通计为数一万二千三百是为二三○
○也如三爻动是下卦动也以原策数百九十有二为
本数离位三加三十原策数为数五千七百六十是为
卷二十二 第 20a 页 WYG1316-0329a.png
以卦因十三爻加三原策数为数五百七十有六上下
离位各加三为数六三爻加三为数三是为以动因零
通计为数六千五百三十有七是为六五三七也如三
阳三阴之咸策数百有八十为本数上爻动以动因十
加六十原策数为数万有八百以卦因零兑位二加两
原策数为数三百六十上兑位二加二下艮位七加七
为数九上爻加六为数六通计为数万有一千三百五
十有五是为一三五五也初爻动以卦因十艮位七加
卷二十二 第 20b 页 WYG1316-0329b.png
七十原策数为数万有二千六百以动因零初爻加一
原策数为数百有八十上兑位加二下艮位加七为数
九初爻加一为数一通计为数万有二千九百七十是
为二九七○也如五阴一阳之复策数百五十有六为
本数四爻动以动因十加四十原策数为数六千二百
四十以卦因零坤位八加八原策数为数千二百四十
有八上坤位八加八下震位四加四为数十二四爻加
四为数四通计为数七千六百六十是为七六六○也
卷二十二 第 21a 页 WYG1316-0329c.png
三爻动以卦因十震位四加四十原策数为数六千二
百四十以动因零三爻加三原策数为数四百六十有
八上坤位加八下震位加四为数十二三爻加三为数
三通计为数六千八百七十有九是为六八七九也推
之至于他卦悉准此法先天之数无遗义矣
  三正说
夏书三正传谓为天地人之正道马融曰建子建丑建
寅三正也孔颖达谓三正为三才按三正之说生于三
卷二十二 第 21b 页 WYG1316-0329d.png
律成于三统汉书律历志云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
纪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
萌动钟于太阴故黄钟为天统六月坤之初六阴气受
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楙之于未令种刚彊大
故林钟为地统正月乾之九三万物棣通族出于寅人
奉而成之仁以养之义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
也为仁其声商也为义故太蔟为人统此三律之谓矣
是为三统其于三正也黄钟子为天正林钟未之冲丑
卷二十二 第 22a 页 WYG1316-0330a.png
为地正太蔟寅为人正三正正始是以地正适其始纽
于阳东北丑位易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答应之道也
故三正之说生于三律成于三统者谓此也孔氏以三
正为三才未知所据易大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
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夫天下之事物义则可以兼通
名不可以假借若非然者是周易可以言三正尚书可
以言三才今既言三正矣而以三才释之未见其可也
卷二十二 第 22b 页 WYG1316-0330b.png
自是以来解者纷然其未有定矣陈氏大猷书集传或
问马氏以建子建丑建寅为三正如何曰新安王氏辨
之巳详使其果为不用正朔亦岂应言三正乎曰夏氏
谓董仲舒言舜绍尧改正朔如何曰汉儒多喜言改正
朔经内舜禹初无此也按苏氏有言王者各以五行之
德王改正朔易服色自舜以前必有以子丑为正者有
扈不用夏之正朔服色是叛也王氏辨之谓尧之授时
以寅为正月舜因之至商乃以十二月为岁首至周乃
卷二十二 第 23a 页 WYG1316-0330c.png
以十一月为岁首尧舜之前安有丑正子正乎按郑康
成谓帝王易代莫不改正尧正建丑舜正建子正月上
日者未即位未改尧正也月正元日者即位之后乃改
尧正也孔氏不取其说谓先儒王肃诸人以为惟殷周
改正易民视听自夏巳上皆以建寅为正岁二月传言
既班瑞之明月以此为建寅之月也按传云班瑞之明
月并不言寅颖达直谓以此为建寅之月是其臆说非
传意也若夫王氏之辨袭颖达之说吾无取焉又谓汉
卷二十二 第 23b 页 WYG1316-0330d.png
儒多喜言改正朔经内舜禹初无此然则建寅之月经
内曾有此乎程氏大昌云创建丑子惟商周耳自唐迄
夏即皆建寅高堂隆谓舜更尧历首岁以子尧同少昊
首岁以亥皆不与诗书合夫舜首岁以子尧首岁以亥
虽不见于诗书而谓自唐迄夏即皆建寅者果诗书之
明文欤诗书既无建寅之说而谓皆不与诗书合者果
何所指与此其说皆祖祢颖达与经背驰而尤其甚者
王耕野氏读书管见云怠弃三正以为子丑寅之正不
卷二十二 第 24a 页 WYG1316-0331a.png
知王朝颁朔三正并颁于诸侯耶抑止颁寅正也而奈
何责有扈以怠弃三正且不奉正朔是欲擅变礼乐改
易制度何得云怠弃或者以为养民莫重于六府三事
威侮五行是不修六府怠弃三正是不务三事为诸侯
而不知养民此天所以绝之也按王氏此说较诸说为
优似可以折吾之说者请得与辨之王氏云止颁寅正
固矣而经言三正者特以三正命于天而行于人者也
有扈氏不畏天不恤人故虽颁寅正而兼言三正者正
卷二十二 第 24b 页 WYG1316-0331b.png
所以深责之也王氏云不奉正朔是欲擅变礼乐改易
制度何得云怠弃夫王氏之说诚善矣然经所谓怠弃
者正以其不畏天不恤人兼三正之义以深著其罪故
谓之怠弃云尔众言淆乱若此则盍不观朱子之言乎
朱子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故斗柄建此三
辰之月皆可以为岁首又语录云邵子皇极经世书一
元统十二会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当初一万八百年而
天始开在子会又一万八百年而地始成在丑会又一
卷二十二 第 25a 页 WYG1316-0331c.png
万八百年而人始生在寅会邵子于寅上方注一开物
字子丑寅皆天地人之始故皆可以为正蔡氏沈习闻
此说故集传谓三正子丑寅之正也三正迭建其来久
矣舜恊时月正日亦所以一正朔也子丑寅之建唐虞
之前尝已有之蔡氏斯言可谓得之矣至有扈氏暴殄
天物轻忽不敬林氏之奇尚书全解云但言其废三纲
五常耳此盖模棱之言宋人如此者甚众皆不足与辨
者以林氏于尚书最有名故及之自汉唐迄宋元碌碌
卷二十二 第 25b 页 WYG1316-0331d.png
者无论已其为说之最著可以害经而惑世者故取以
致辨焉
  方泽坛左右辨
王者南面以听天下宫室庙庭罔弗南向故古北郊位
皆南向无北向配位皆西向宋政和间用北牖答阴之
义始改地坛位北向而太祖配位东向盖坛位既北向
则西为位左方配位居西东向是左昭之义也南渡后
坛复南向明嘉靖九年建方泽坛用宋政和制地祗北
卷二十二 第 26a 页 WYG1316-0332a.png
向祀典考曰配位居左既曰左则宜东向明矣王圻续
文献通考载嘉靖初年祀方泽仪注云配位西向当是
时犹未用政和之礼也其西向也固宜今坛制沿明旧
而用仪注西向之文不察配位居左之义夫今之方泽
非嘉靖初年之方泽是用政和礼改建之方泽也坛位
既北向矣而仍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则是尊昭也而顾
使居于穆次穆也而顾使居于昭以昭居穆以穆居昭
者是有司失考昧左右之义矣盖东与西为定位左与
卷二十二 第 26b 页 WYG1316-0332b.png
右为虚名配位之或东或西从坛位之南向北向也北
向之东乃南向之左非北向之左也北向之西乃北向
之左也故方泽北向宜取左而居西向东不宜仍从南
向取东而居右也今位西向是居南向之左非居北向
之左矣按礼昭穆昭南面穆北面昔之所谓南北今之
所谓东西也今之所谓左右昔之所谓昭穆也是左为
昭右为穆也若宜东向而西向是宜居左而居右矣是
以右为昭而左为穆矣由是位不得不东向则宜穆而
卷二十二 第 27a 页 WYG1316-0332c.png
乃昭矣当时礼官忽左右之位执东西之名以有定之
东西冒无定之左右其于昭穆之义果皆合欤否欤于
愚心窃有未安也当俟诸议礼之君子焉
  春秋齐桓晋文说
古者建国亲侯列爵惟五而统于一尊大小相维厥有
常制而强凌弱众暴寡挟天子以令友邦率群力以侮
孤国此三王之罪人万世之所公恶也是以仲尼之徒
无道桓文之事者而夫子曰其事则齐桓晋文者其故
卷二十二 第 27b 页 WYG1316-0332d.png
何哉或谓隐桓之世王室卑而齐伯兴春秋之所由以
始定哀之世中国衰而晋伯废春秋之所由以终若是
则春秋为奖伯之书喜其兴而惧其废也夫窃天子征
伐之权挟诸侯以会盟之事名为尊王实以自雄开兼
并之渐兆祸乱之原圣人谨微防患之心不如是其疏
也春秋惧乱而作桓文之事圣人之所大惧也是所由
以书也不然者以二百四十二年之记一百二十四国
之行事朝会盟聘围伐灭入无有不书而独曰其事则
卷二十二 第 28a 页 WYG1316-0333a.png
齐桓晋文者岂真有慕于伯者之为哉或曰方伯得专
征伐是天子之所与也然不请于天子而主盟擅讨执
其君杀其臣灭其土地无王之甚矣春秋岂与其无王
者哉其曰其事则齐桓晋文者严首恶也是春秋之旨

  春秋明天道说
春秋以礼乐征伐之权归于天子凡不出于天子而私
会私盟私相朝私侵私伐颛杀者春秋皆罪之夫礼乐
卷二十二 第 28b 页 WYG1316-0333b.png
征伐之权天子有之虽天子亦不得而自私之也天之
所命要当以天事行之故春秋者天道也书曰天佑下
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
予曷敢有越厥志又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
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
有罪五刑五用哉是天之所命天子亦不得而私之也
而有一人之敢衡行敢作好恶作威福是谓逆天故凡
春秋之所诛天之所诛也故曰春秋天道也汉以来说
卷二十二 第 29a 页 WYG1316-0333c.png
左氏者以为春秋周公之志周德衰典礼丧宣父因鲁
史成文考其真伪正其典礼上以尊周公之制下以明
将来之法为公羊者曰春秋变周之文从夏之质甚则
以为黜周王鲁也为榖梁者曰平王东迁周室微弱天
下板荡王道尽矣夫子伤之乃作春秋所以明黜陟著
劝戒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三家之说榖梁近
于理而未得圣人之心后世遂有以天命为不足畏者
是使圣人之心不明于天下也春秋之时王者徒拥虚
卷二十二 第 29b 页 WYG1316-0333d.png
号于上势不若一执国命之陪臣春秋于春正月既以
系之于王其意以为天下习见王者之不足尊也又尊
其名曰天王天下敢不尊王有敢不尊天者乎是可以
见春秋之志也夫会盟朝聘侵伐刑杀之权攘窃之既
久驯至于弑逆原其始皆无王之一念为之而春秋曰
有天在焉天在斯王在也乱臣贼子之敢于推刃于其
君父者以谓无天耳今曰天王是王可无天亦可得而
无也耶天卒不可得而无是王卒不可得而无也故曰
卷二十二 第 30a 页 WYG1316-0334a.png
春秋之志也其他日食星变水旱雨雹冰雪孛彗凡关
天事者尤致谨焉传曰圣人以天自处故圣人者一天
也春秋一天道也
  春秋因事约文说
天地之道易简而已矣圣人之道法天地而已矣易传
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见之于行事者谓之行
见之于口见之于书者谓之言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
不如见之行事之为深切著明也然则春秋者圣人之
卷二十二 第 30b 页 WYG1316-0334b.png
言王公卿大夫之行事而即圣人之行事所由寓焉者
也圣人之言行无有不本于易简者况其制作之书乎
孔子生当文胜之时尝自叹曰文胜质则史古者天子
有史官列国有国史大事书于策小事书于简牍当其
盛也无饰行无支言彬彬然文有其质者杜预所谓旧
典礼经是也平王之世隐公以来官失其守史所记注
皆违旧章是孔子之所叹也是文胜其质者也孔子取
鲁史记因事约文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约于一万八千
卷二十二 第 31a 页 WYG1316-0334c.png
言之间文高而旨远辞少而义详要其意归于易简而
已矣传春秋者左氏公榖邹夹其后递相师授为论注
传疏者百千人何休所谓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
解时加让嘲者也其辞愈费而圣人之意愈隐矣以二
百四十二年之事费辞至百万之多而犹有所不解使
其上叙二千四百三十二年之远其辞之费而不解者
又焉有穷乎夫天地无终极者也二百四十二年其间
一旦暮耳由无终极以后以纪无终极以前其辞之费
卷二十二 第 31b 页 WYG1316-0334d.png
不知又当何如也然则春秋之作圣人之虑在万世者
也岂真为旦暮之间而然欤故后世不达春秋之意不
可以为史不知易简之道不可以达春秋
  春秋为史法说
春秋圣人之史也非经也后世谓之经也有史官之史
未经笔削之春秋是也有圣人之史既经笔削之春秋
是也圣人之史古无此体乃夫子断自圣心创为义例
为万世不刋之史法也杜预曰遵周公之遗制又曰明
卷二十二 第 32a 页 WYG1316-0335a.png
周公之志以为明周公之志则可以为遵周公之制则
不可柳宗元言杜预谓例为周公之常法曾不知侵伐
入灭周公之盛时不应预立其法柳子可谓知言矣故
春秋者由周公以来未有此体也圣人为史法以诏万
世曰其文则史而后之人名之曰经名之经者其意主
于尊圣人而后世遂专以经尊春秋而不知为圣人之
史于是圣人之史法遂亡春秋有达例有特笔达例者
史官之史也特笔者圣人之史也圣人之特笔如化工
卷二十二 第 32b 页 WYG1316-0335b.png
之生物不必骈枝俪叶节节而生之而全体已具史官
之达例欲图日月而绘天地不已难乎曰圣人为史法
以诏万世后之为史者以春秋为法可乎曰奚为而不
可有圣人之才则可无圣人之才则妄也曰然则如之
何曰姑为史官之史焉乌知后世不有圣人者出与
  古不修墓辨
孔子葬母于防为四尺坟遇雨而崩弟子修之以告孔
子孔子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刘向曰盖非之也又
卷二十二 第 33a 页 WYG1316-0335c.png
言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
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皆无丘陇谓为贤君智
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嘻亦过矣凡向之言特借以成
其薄葬之说而不自知其言之过也夫以人子之葬其
君亲必令后世无丘陇之可寻恒人之情有不安于此
者矣而谓弟子之修墓孔子非之则尤为不知言而昧
于圣人之所为也仪礼筮宅曰度兹幽宅兆基无有后
艰既井椁则又卜之曰考降无有近悔及葬实土三其
卷二十二 第 33b 页 WYG1316-0335d.png
慎如是孟子所谓尽于人心也古不修墓之语殆犹无
有后艰无有近悔之义乎坟雨而崩盖孔子伤之也非
非之也向之言何其过欤康熙庚申闰八月晦日书于
百鹤新阡丙舍
 
 
 
 午亭文编卷二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