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a 页 WYG1340-046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六 宋 李昉等 编
 冠冕
  冕服议二首     衣冠乘马议一首
  太子服绛纱袍议一首
 经籍
  孝经老子注易传议二首
 冠冕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b 页 WYG1340-0461d.png
   冕服议(显庆元年九/月十九日)   长孙无忌
议曰准(旧唐志通典会要/有武德初撰四字)衣服令乘舆(唐志作/天子)祀天地
服大裘冕无旒臣无忌志宁敬宗等勘前件令是武德
初撰虽凭周礼理极未安谨按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
南至被衮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则天数也而此
二礼俱说周郊与衮大裘事乃有异按月令孟冬天子
始裘明以禦寒理非当暑若启蛰祈谷冬至报天行事
服裘义归通允至于季(通典作秋/会要作孟)夏迎气龙见而雩炎
卷七百六十六 第 2a 页 WYG1340-0462a.png
炽方隆(通典/作盛)如何可服谨寻历代唯服衮章与郊特牲义
旨相协按周迁舆服志云汉明帝永平二年诏(唐志/作制)采周
官礼记始制祀天地服天子备十二章沈约宋书志云魏
晋郊天亦皆服衮又王智深宋纪曰明帝诏(唐志/作制)云朕以
大冕纯玉藻玄衣黄裳郊祀天地后魏周齐迄于隋氏勘
其礼令祭服斯则百王通典炎凉无妨复与礼经事无乖
(诸本/作舛)今请宪章故实郊祭天地皆服衮冕其大裘请停
仍改礼令又准(诸本/作检)新礼皇帝祭社稷服絺(通典会要并/作黼唐志作)
卷七百六十六 第 2b 页 WYG1340-0462b.png
(绣/)冕四旒衣三章祭日月服玄冕三旒衣无章谨按令文是
四品五品之服此即(唐志/作则)三公亚献皆服衮衣孤卿助祭
服毳及鷩斯乃乘舆章数同于大夫君少臣多殊不可据
周礼云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五帝亦如之享先王
则衮冕享先公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
则絺冕诸小祠(唐志/作祀)则玄冕又云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
服衮冕以下皆如王之服所以三礼义宗遂有二释一云
公卿大夫助祭之日所著(会要/作服)之服降王一等又云悉与
卷七百六十六 第 3a 页 WYG1340-0462c.png
王同求其折衷俱未通允但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天子
以十二为节义在法天岂有四旒三章翻为御服若诸
臣助祭冕与王同便是贵贱无分君臣不别如其降王
一等则又王著(会要/作服)玄冕之时群臣并著(诸本作/次服)爵弁
既屈天子又贬公卿周礼此文久不施用亦犹祭祀之
立尸侑君亲之拜臣子覆巢设硩蔟之官去蛙置蝈氏
之职虽曰古礼(唐志作难/施周代)事不可(唐志/作通)行是故汉魏以
(通典会/要作降)下迄隋代相承旧事皆服(唐志作/唯用)衮冕今新
卷七百六十六 第 3b 页 WYG1340-0462d.png
礼亲祭日月乃服五品之衣(诸本/作服)临事施行实不稳
便请遵历代故实诸祭并用衮冕谨议
   公卿以下冕服议     杨 炯(仪凤/二年)
议曰古者太昊庖犠氏仰以观象俯以察法造书契而
文籍生次有黄帝轩辕氏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垂衣裳
而天下理其后数迁五德君非一姓体国经野建邦设
都文质所以再而复正朔所以三而改夫改正朔者谓
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至于以日系月以月
卷七百六十六 第 4a 页 WYG1340-0463a.png
系时以时系年此则三王相袭之道也夫易服色者谓
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至于山龙华虫宗彝
藻火粉米黼黻此又百代可知之道也今苏知机表奏
请立节文改章服奉付礼官学士详定是非者谨按虞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旧唐/志文)
(粹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由此言之则其所从来
者尚矣夫日月星辰者象圣王光照下土也山者布散
云雨(文粹/作物)象圣王泽沾下人也龙者变化无方象圣王
卷七百六十六 第 4b 页 WYG1340-0463b.png
应时(唐志/作机)布教也华虫者雉也身被五彩象圣王体兼
文明也宗彝者虎(唐志讳/作武)蜼也以刚猛制物象圣王神
武定乱也藻者逐水上下象圣王随代而应也火者陶
冶烹饪象圣王至德日新也粉米者人恃(文粹/作时)以生象
圣王为物之所赖也黼者能断割象圣王临事能决也
黻者两已相背象君臣可否相济也逮有周氏乃以日
月星辰为旌旗之饰又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尊神明
(唐志文粹并无/尊神明也四字)于是乎制衮冕以祀先王也九章者
卷七百六十六 第 5a 页 WYG1340-0463c.png
法阳数也以龙为首章者衮者卷也龙德神异应时(会/要)
(文粹/作变)潜见表圣王深沉远智卷舒神化也又制鷩冕以
祭先公也鷩者雉也有耿介之志表公有贤才能守耿
介之节也又制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渎之神也
(唐志/作武)蜼者山林所生也明其象也又制絺冕以祭社
稷也社稷者土榖之神也粉米由之而成象其功也又
制玄冕以祭群小祀也百神异形难可遍拟但取黼(唐/志)
(文粹并/无此字)黻之相背昭异名也夫以周公之多才故治(唐/志)
卷七百六十六 第 5b 页 WYG1340-0463d.png
(讳作/化)定制礼功成作乐夫以孔宣之将圣也故行夏之
时服周之冕先王之法服乃自此之(唐志会要/作此之自)出矣天
下之(文粹有/服字)能事又于是乎毕矣今表状请制大明冕
十二章乘舆服之者谨按日月星辰者已施于旌旗矣
龙武山火(文粹作龙/山火米)者又不踰于古矣而云麟凤有四
灵之名元龟有负图之应云有纪官之号水为盛(唐志/作感)
德之祥此盖别表休徵终是无踰(会要/作所)比象然则皇王
受命天地与(诸本/作兴)符仰观则璧合珠连俯察则银黄玉
卷七百六十六 第 6a 页 WYG1340-0464a.png
紫尽南宫之粉壁不足写其形状罄东观之铅黄无以
纪其名实固不可毕施(会要文/粹作陈)于法服也云也者从龙
之气也水也者藻之自生也又不假别为章目也此盖
不经之甚也又鸾冕八章三公服之者也鸾者太平之
瑞也非三公之德也鹰鹯者鸷鸟也适可以辨祥刑(文/粹)
(作刑/曹)之职也熊罴者猛兽也适可以旌武臣之功也又
称藻为水草无所法象引张衡赋云带倒茄于藻井被
(二本/作披)红葩之狎猎请为莲华取其文彩者夫茄者莲也
卷七百六十六 第 6b 页 WYG1340-0464b.png
藻者饰也盖以莲饰水非谓藻为莲也若以莲代藻变
古从今既不知草木之名亦未达文章之则(文粹/作意)此又
不经之甚也又毳冕六章三品服之者按此王者祀四
望服之名也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而三公不得同
王之衮名岂唯颠倒衣裳抑亦自相矛盾此又不经之
甚也又黼冕四章五品服之者考之于古则无其名验
之于今则非章首此又不经之甚也国家以断鳌鍊石
之功今上以纬地经天之德汉称文景周曰成康讲八
卷七百六十六 第 7a 页 WYG1340-0464c.png
代之乐蒐三王之礼文物既行矣尊卑又明矣天下已
和平矣万国已咸宁矣诚请顺考古道率由旧章弗询
之谋勿庸无稽之言勿听若夫礼惟从俗则命为制令
为诏乃秦皇之故事犹可以适于今矣若夫(唐书/作乃)义取
随时则出称警入称跸乃汉国之旧仪犹可以行于代
矣亦何取于变周公之轨物改宣尼之法度者哉谨议
   衣冠乘马议(文粹作朝/服乘车议)   刘子玄(景龙/二年)
议曰伏以古者爰自大夫已上(文粹/作下)皆乘车而以马为
卷七百六十六 第 7b 页 WYG1340-0464d.png
騑服魏晋已降迄于隋代朝士又驾牛车历代经史具
有其事不可一二而言也至如李广北征解鞍憩息马
援南伐据鞍顾盼斯则鞍马之设行于军旅戎服所乘
贵于便习者也按江左官至尚书郎而辄轻乘马则为
御史所弹又颜延之罢官后好骑马出入闾里当代称
其放诞此则专车凭轼可服(旧唐志/作擐)朝衣单马御鞍宜
从亵服求之近古灼然之明验也(唐志/作矣)自皇家抚运沿
革随时至如陵庙巡谒(唐志/作幸)王公册命则盛服冠履乘
卷七百六十六 第 8a 页 WYG1340-0465a.png
彼辂车其士庶有衣冠亲迎者亦时以服箱充驭在于
他事无复乘车贵贱所行通用鞍马而已臣伏见比者
銮舆出幸法驾首途左右侍臣皆以朝服乘马夫冠履
而出止(文粹/作只)可配车而行今乘车既停而冠履不易可
谓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何者袖衣博带革履高冠
本非马上所施自是车中之服必也袜而升镫跣以乘
鞍非惟不师古道亦自取惊今俗求诸折中进退无可
(文粹/作准)且长裙广袖翼如襜如鸣佩纡组锵锵弈弈驰骤
卷七百六十六 第 8b 页 WYG1340-0465b.png
于风尘之内出入于旌棨之间傥马有惊逸人从颠坠
遂使属车之右遗履不收清道之傍絓骖相续固以受
嗤行路有损威仪今议者皆以(唐志/作云)秘阁有梁武帝南
郊图多有衣冠乘马此则近代故事不得谓无其文臣
案此图是后人所为非当时所撰且观民(唐志/作代)(唐志/作今)
(当/)有古今图画者多矣如张僧繇画群公祖二疏而兵
士有著芒屩者阎立本画昭君入丐奴而妇人有著帷帽
者夫芒屩出于水乡非京华所有帷帽创于隋代非汉
卷七百六十六 第 9a 页 WYG1340-0465c.png
宫所作议者岂可徵此二画以为故实者乎由斯而言
则梁氏(唐志/作武)南郊之图义同于此又传称政宜因俗礼
贵缘情殷辂周冕规模不一秦冠汉佩用舍无恒况我
国家道轶百王功高万古事有不便理资(唐志作/资于)变通
其乘马衣冠窃谓宜从省废臣怀此异议其来自久日
不暇给未及抑(唐志文/粹作㩁)扬今属殿下亲从齿胄将临国
学凡有衣冠乘马皆惮此行所以辄进狂言用申鄙见
谨议
卷七百六十六 第 9b 页 WYG1340-0465d.png
   太子服绛纱袍议(并/序)    萧 嵩
开元二十六年肃宗升为皇太子受册太常所撰仪注
有服绛纱袍(会要作/衮下同)之文太子以为与皇帝所服(旧唐/志通)
(典会要/作撰)同因上表辞不敢当请有(会要有/司字)以易之玄宗
令百官详议嵩与裴耀卿等奏议之
议曰臣等谨按衣服令云皇太子具服有远游冠三梁
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緌犀簪一(诸本并/无一字)
导绛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襈白裙襦方心曲领绛纱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0a 页 WYG1340-0466a.png
蔽膝革带剑佩绶等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
奠则服之其绛纱袍则是冠衣之内一物之数与裙襦
剑佩等无别至于贵贱之差尊卑之异则冠为首饰名
制有殊并珠旒及衣(诸本并/无此字)裳采章之数多少有别自
外不可事事差异亦有上下通服名制是同礼重则具
服礼轻则从省今以至敬之情有所未(会要通/典作不)敢衣服
不可减省称谓须更变名望所撰仪注不以绛纱袍为
称但称为具服则尊卑有差谦光成德谨议(敕改为/朱明服)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0b 页 WYG1340-0466b.png
  经籍
   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刘子玄
议曰谨按今俗所传孝经题曰郑注爰在近古皆云郑
(一无/此字)即康成而魏晋之朝无有此说至晋穆帝永和
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义有荀
茂祖(二字一/作昶)者撰集孝经诸说始以郑氏为宗自齐梁
已来多有异论陆澄以为非玄所注请不藏于秘省王
俭不依其请遂得见传于时魏齐则立于学官著在律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1a 页 WYG1340-0466c.png
令盖由肤俗无识故致斯讹舛然则孝经非玄所注其
验十有二条㨿郑君自序云遭党锢之事逃难注礼党
锢事解注古文尚书毛诗论语为袁谭(一作/潭非)所逼来至
元城乃注周易都无注孝经之文其验一也郑君卒后
其弟子追论师注所述及应对时人谓之郑志其言郑
所注者唯有毛诗三礼尚书周易都不言郑注孝经其
验二也又郑志目录记郑之所注五经之外有中候书
传七政论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答临硕难礼駮许慎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1b 页 WYG1340-0466d.png
异义发墨守针膏肓及答甄子然等书寸纸片言莫不
悉载若有孝经之注无容匿而不言其验三也郑之弟
子分授门徒各述师言更相问答编录其语谓之郑记
唯载诗书礼易论语其言不及孝经其验四也赵商作
郑先生碑铭具称诸所注笺駮论亦不言注孝经晋中
经簿周易尚书尚书中候尚书大传毛诗周礼仪礼礼
记论语凡九书皆云郑氏注名玄至于孝经则称郑氏
改无名玄二字其验五也春秋为演孔图云康成注礼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2a 页 WYG1340-0467a.png
诗易尚书论语其春秋孝经则(一作/别)有评论宋均于诗
(一作/谱)序云我先师北海郑司农则均是玄之传业弟
子也师所注述无容不知而云春秋孝经唯有评论非
玄之所注于此特明其验六也又宋均孝经纬注引郑
六艺论叙孝经云玄又为之注司农论如是而均无闻
焉有义无辞令余昏惑举郑之语而云无闻其验七也
宋均春秋纬注云为春秋孝经略说则非注也谓所言
玄又为之注者汎辞耳非事实其序春秋亦云玄又为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2b 页 WYG1340-0467b.png
之注也宁可复责以实注春秋乎其验八也后汉史书
存于代者有谢承薛莹司马彪袁山松等其为郑玄传
者载其所注皆无孝经其验九也王肃孝经传首有司
马宣王之奏云奉诏令诸儒注述孝经以肃说为长若
先有郑注亦应言及而都不言郑其验十也王肃注书
发扬郑短凡有小失皆在订證若孝经此注亦出郑氏
被肃攻击最应烦多而肃无言其验十一也魏晋朝贤
论辨时事诸注无不撮引未有一言引孝经之注其验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3a 页 WYG1340-0467c.png
十二也凡此證验易为讨覈而代之学者不觉其非乘
彼谬说竞相推举诸解不立学官此注独行于代观夫
言语鄙陋义理乖疏固不可以示彼后来传诸不朽至
古文孝经孔传本出孔氏壁中语其详正无俟商㩁而
旷代亡逸不复流行至隋开皇十四年秘书学士(一作/生)
王孝逸于京市陈人处买得一本送与著作郎王邵邵
以示河间刘炫仍令校(一作置/又作按)定而此书更无兼本难
可依凭炫辄以所见率意刋改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3b 页 WYG1340-0467d.png
篇邵以为此书经文尽正(一作/在)传义(一作/正义)甚美而历代
未尝置于学官良可惜也然则孔郑二家云泥致隔今
纶旨发问校其短长愚谓行孔废郑于义为允又今俗
所行老子是河上公注其序云河上公者汉文帝时人
结草庵于河曲仍以为号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冲空
上天此乃不经之鄙言流俗之虚语按汉书艺文志注
老子者有三家河上所释无闻焉岂非注者欲神其事
故假造其说也其言鄙陋其理乖讹虽欲才别朱紫粗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4a 页 WYG1340-0468a.png
分菽麦亦皆嗤其过谬而况有识者乎岂如王弼英才
隽识探赜索隐考其所注义者为优必黜河上公升王
辅嗣在于学者实得其宜又按汉书艺文志易有十二
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
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艺文志韩易有十
二篇丁易有八篇求其符会则事殊隳刺者矣夫以东
鲁伏膺文学与子游齐列西河告老名行将夫子连踪
而岁越千龄时经百代其所著述沉翳不行岂非后来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4b 页 WYG1340-0468b.png
假凭先哲亦犹石崇谬称阮籍郑璞滥名周宝必欲行
用深以为疑臣窃以郑氏孝经河上公老子二书讹舛
不足流行孔王两家实堪师授每怀此意其愿莫从伏
见前(前一作去/月十日)敕令所司详定四书得失具状闻奏臣
寻草议请行王孔二书牒礼部讫如将为允请即颁行
谨议  一作皆唐会要
   同前          司马贞
议曰今文孝经是汉河间王所得颜芝本至刘向以此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5a 页 WYG1340-0468c.png
本参校古文省除繁(一作/烦)惑定为此一十八章其注相
承云是郑玄所注而郑志及目录等不载其(一无/此字)故往
贤共疑焉唯荀昶范晔以为郑注故昶集解孝经具载
此注而其序以郑为主是先达博选以此注为优且其
注纵非郑氏所作而义旨敷畅将为得所其数处小有
非稳寔亦未(一作/非)爽经传其古文二十二章元出孔壁
先是安国作传缘遭巫蛊代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时尚
有孔传中朝遂亡其本近儒欲崇古学妄作此传假称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5b 页 WYG1340-0468d.png
孔氏辄穿凿改更又为作闺门一章刘炫诡随妄称其
善且闺门之义近俗之语非宣尼之正说案其文云闺
门之内具礼矣乎严兄妻子臣妾(一作严亲/兄妻子臣)繇百姓徒
役也是比妻子于徒役文句凡鄙不合经典又分庶人
章从故自天子已下别为一章仍加子曰二字然故者
连上之词即为章首不合言故是古文既亡后人妄开
此等数章(一无/此字)以应二十二章之数非但经文(一作/久)
真抑亦传习浅伪至(一作/又)注用天之时因地之利其略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6a 页 WYG1340-0469a.png
曰脱衣就功暴其肌体朝暮从事露发涂(一作/徒)足少而
习之其心安焉此语虽傍出诸子而引之为注何言之
鄙俚乎与郑氏之所云分别五土视其高下高田宜黍
稷下田宜稻麦优劣悬殊曾何等级今议者欲取近儒
诡说残经缺传而废郑注理实未可望请准式孝经郑
注与孔传依旧俱行又注老子道德经者实谓玄言注
家多罕穷厥旨河上公盖凭虚立号汉史实无其人然
其注以养神为宗以无为为体其词近其理弘小足以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6b 页 WYG1340-0469b.png
修身洁诚大足以宁人安国且河上公虽曰注书即文
立教皆体指明近用斯可谓知言矣王辅嗣雅善玄谈
颇探(一作/深)道要穷神用乎(一作/于)橐籥守静默于玄牝其
理畅其旨微在于玄学颇是所长至若近人立教(一作/徵)
修身弘道则河上为得今请望王河二注令学者俱行
又案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所存者
多失真本又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
作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缺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7a 页 WYG1340-0469c.png
时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谬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
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
记又今秘阁有子夏传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
益后学不可将帖正经谨议  一作皆唐会要
 
 
 
 
卷七百六十六 第 17b 页 WYG1340-0469d.png
 
 
 
 
 
 
 
 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