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十八 第 1a 页
山东
山东古青兖徐之地视秦在太行山之东故称山东然孟曰东夷周曰
河东秦汉以下曰东秦曰东郡宋曰京东其为东方之国旧矣尝观古
舆地图青州东距于海西至于岱兖州东南据济西北距河徐州北连
岱境南通长淮实今六郡之全境云或曰汉晋以来或称山东为兖冀
何曰先王彊域紊乱史传之讹也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
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自今观之有一为山东州县否乎
又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
土其贡赋则浮于济漯达于河今九河故道多在济南境雷泽在濮灉
沮在蒙泗桑间濮上实惟桑土济漯达河斯为达冀兖冀彊界固自明
卷十八 第 1b 页
也而欲援冀为山东岂不谬哉或曰今兖州与古兑若何曰古之兖兖
也今之兖徐也合徐兖而治之也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尔雅曰济东
曰徐州蔡氏所谓岱阳济东是已故今之兖合徐兖而治之非古兖也
周礼河东惟兖州山曰岱薮曰大野川曰河泲浸曰卢潍考其彊域视
禹分土之时亦已不同故禹佐舜治天下兖徐各置一牧周并徐入属
青又分青入兖自济以南皆属焉及周公封于曲阜伯禽为鲁侯遂主
泰山之祀故夫合徐兖而治之者昉诸鲁之受封也或曰今青州与古
青州若何曰古青州合登莱济南地今青州特古青州之一隅耳禹贡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维淄其道又曰莱夷作牧是已周灭商以营丘
封太公望为齐国齐务兼并遂奄有青土秦灭诸侯置为齐郡青州尚
卷十八 第 2a 页
未分析至汉始分青州西境为济南东境为北海齐琅邪千乘东莱五
郡而古青州之域不可复考矣曰青州何以谓之齐也曰通考云齐在
天中犹腹脐也汉志曰齐所以为齐以天齐渊故也然汉志之说近之
矣或曰青兖徐三州风土何以异曰青东方也居少阳其色为青生生
不已也兖之为言端也信也阳精端端故其气歼杀也徐之为言舒也
有舒缓之义焉是故观青徐兖风土之异而山东六郡之政理可图矣
余尝考六郡封域辨其物土民性之殊西北曰济南其治为州四县二
十六其域为青兖其名山为岱岳为徂徕为梁父为华不注为长白为
玉符为黉为宫为原其臣浸为济为泺为汶为泸为淯为臣合其地湿
沃其民丰聚其利金铜其榖多稻正南曰兖州其治为州四县二十三
卷十八 第 2b 页
其域为徐兖其名山为龟为蒙为凫为驿为嵫为陪尾其臣浸为沂为
济为洙泗为汶为洸其地厚衍其民逊让其利丝矿其榖宜四种正西
曰东昌其治为州三县十五其域为兖其名山为茌为陶为历其臣浸
为漳为卫为濮为瓠子为鸣犊其地平阜通津其民饶庶其利紬纩其
榖多黍麦北曰青州其治为州一县十三其域为青其名山为沂为琅
邪为云门为蒙阴为胊为艾其臣浸为淄为渑为沂为沭为时为臣洋
其地险阻其民阔达其利铁陶其榖多稻麦东北曰登州其治为州一
县七其域为青其名山为丹崖为石门为羽为成为之罘为岠嵎其巨
浸为清洋为大沽为蜜为蜂为昌其地僻远其民朴直其利海错其榖
多稷菽正东曰莱州其治为州二县五其域为青其名山为天柱为大
卷十八 第 3a 页
泽为不其为劳其臣浸为沽为丹为胶为灉其地刚卤其民敦本其利
盐铁其榖多稷菽是故以同贯利以齐好恶设牧各效其能制贡各因
其有正俗各导其趋齐之富强鲁之礼教庶几可复焉其为海岱名邦
讵不信夫
夫海者百谷之王而万水之宗也山东三面濒海登莱二府岛屿环抱
其在青济则乐安日照滨州利津沾化海礼诸境皆抵海为界称渤海
云说文曰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称渤海列子曰渤海之东有大壑
名曰归塘归塘者即庄生所谓尾闾也初学记日北海之别有瀚海瀚
海之南有渤鞮海则北海亦通称渤海矣夫东方之极自碣石通朝鲜
诸国直抵扶桑一望汪洋浩瀚𬈑涬无际外控夷落内卫中夏则山东
卷十八 第 3b 页
形势实称险绝昔人谓齐得十二又岂直为兵车卒乘之富邪博物志
曰海中有蓬莱方丈金银宫阙仙人所集十洲记谓东海中五百里有
不死草返魂树此固秦皇汉武所以纵其侈心求之而不得也顾其说
虽荒唐不经然观登莱海市楼台城郭人物旌旗之状成于瞬息千态
万像而不可摹写则海中灵郁之气泄而为奇怪瑰玮之物固亦理之
所宜有也至于禽鱼木石之产金锡盐铁之利珠玑鳞甲之珍民实资
之则海于东土其利固甚博哉
禹贡冀州夹右碣石入于河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山东漕运其昉于
兹乎秦欲攻匈奴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
河汉高祖运山东之粟以给中都岁不过数万石至武帝通西南夷灭
卷十八 第 4a 页
朝鲜击匈奴城朔方转漕甚远而山东咸被其劳矣宋初都汴京东之
粟历曹济及郓入五丈渠至京师真宗时京东分广济河由定陶至徐
州入清河历吕梁滩碛之险至理宗时于冈城作斗门以遏汶流益泗
漕以饷边众而漕渠开矣元初开济州泗河至新开河由大清利津诸
河入海既而海口沙壅复从东阿陆挽至临清入御河又开胶莱新河
以通海道劳费不赀少有成效伯颜始创海运与济州河并行未几又
用韩仲晖等言自安民山开河北抵临清引汶绝济直属漳御名会通
河夫汶水自古东北入海以智力导引使南接淮泗北通白卫自元人
始然河渠浅涩舟不负重岁运不过数十万石终元之世海运不能废
也 国朝初给饷辽卒海运如故永乐徙都于北亦尝行之后尚书宋
卷十八 第 4b 页
礼䓁复浚会通河于是漕利通而海运罢胶莱故道亦遂堙废夫河漕
诚利矣然泉源壅塞有疏浚之劳堰闸蓄泄有供役之繁徐吕洪流之
泛溢淮扬襟喉之扼塞意外之患有不可不防者海运其可不讲耶是
故漕河者万世之通利也海运者备不虞之变也胶莱故道者翼海运
以成功也皆不可废也天下之事居常者必虑变择利者必思害轻重
㣪急达乎其势而已矣独漕政为然哉
卷十八 第 5a 页
  形势
论曰夫古今之势不同强弱之形亦异今之山东视古东秦拓地无宪
数千里长城臣防穆陵无棣昔之所谓关隘者今皆为甸邑矣然而潢
地少警望风瓦解虽有险固莫之或支岂形势之在今者果不足恃哉
盖尝考之春秋战国之时承太公修政之馀维以桓公主威定伯民赖
休息行伍充盈故齐地不下七十馀城而临淄一邑带甲已至二十馀
万苏秦所谓连衽成惟挥汗成雨者是己国势如之何其弗强哉楚汉
之际齐犹称伯自王莽之乱山东盗起青徐首难既而黄巾煽祸海岱
骚然民涂兵革重以石勒慕容超之杀戮金元之窃据齐地荒凉削弱
泊焉不振固其宜也 国家承平百馀年休养生息济南东兖颇称殷
卷十八 第 5b 页
庶而登莱二郡沂济以南土旷人稀一望尚多荒落万一有如正德间
流贼之警岂非有国者之深虑哉昔人有言土地躯干也人民精魂也
精魂完而复躯干固此地利所以不如人和也虽然谈形势者必称要
害山东要害之地凡五临清南北之咽喉也武定燕蓟之门庭也曹濮
鲁卫之藩蔽也沂州徐淮之锁钥也登莱边卫海东之保障也守咽喉
则齐右安固门庭则渤海靖谨藩蔽则河东固严锁钥则南顾无忧慎
保障刖倭奴殄患五要守而山东可安枕也山川险绝又乌足道哉
卷十八 第 6a 页
  风俗
论曰余观齐俗敦厚阔达其敝也或失之舒而缓侈而丽鲁俗忠信重
礼其敝也或失之啬而固矫而竞曹卫楚宋之间刚武尚气其敝也或
失之劲悍而轻剽载籍所传不可诬己以今山东列郡观之乃不尽然
大较济南省会之地民物繁聚兖东二郡濒河招商舟车辏集民习奢
华其俗也文若胜乎质青登莱三郡冯负山海民殖鱼盐以自利道里
僻阻商旅不通其俗也质若胜乎文孔子所谓齐变至鲁鲁变至道者
又不可执一以例今之俗也乃若六郡所同者士大夫率多怀义质直
侃侃明达如班固所谓好经术而矜功名杜牧所谓多才力重许可能
辛苦者其风至今不衰其小民力于耕桑不贱商贾丧葬有序不泥风
卷十八 第 6b 页
水乡党岁时举社会贫富相资有蓝田乡约之遗风此则山东风俗之
近古者文之以礼乐岂不足以复齐鲁之旧哉盖尝论之风也者相观
而化者也俗也者相习而成者也化趋于善者难乎成而习狃于恶者
不易变是故以康叔忠厚之贻不能保叔世无桑濮之靡风以晏子之
弊车羸马不能使当时变绮丽之侈习齐不嫁姑而后乃有长女不嫁
立巫儿以主家祠者鲁焚巫尪而后乃有裒棺曳尸打旱骨以祈雨泽
者虽至于今尚有之传曰周之兴也啇民先革百年化之而不足周之
衰也卫风先变一日移之而有馀言趋善之难也又曰齐太史之守官
尚父之德远矣鲁宗人之守礼周孔之泽深矣言遗化之当崇也任理
民之责思易今俗而返之于古者曷亦知所务哉
卷十八 第 7a 页
  物产
论曰山东物产礼饶甲于天下其用之广而利之博者惟盐铁乎粤自
管仲相齐实兴厥利仲之言曰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
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举兵故当特盐铁之征虽少男少女之所食一针
一刀之所用无弗算及卒能以一国兼二国之籍者六千万人而常籍
不预焉及观其立法不过税之而己盐虽官常自煮亦权时取利之计
铁则官未尝冶铸也自汉武帝用桑弘羊孔仅领之乃官自者盐铸铁
盐官二十八郡而山东居其七铁官四十郡而山东居二十二元鼎中
徐偃本使胶东鲁国听民便宜鼓铸御史大夫遂以得矫制劾之昭帝
时贤良文学之士请罢盐铁与大夫桑弘羊极论利害大夫曰盐铁之
卷十八 第 7b 页
利佐百姓之急奉军旅之费文学曰王者不蓄藏富于民大夫曰豪人
擅用专利恐滋贪暴文学曰祸在萧墙不在胊邴于是屡罢屡复卒未
有能去之者唐开元天宝之间刘彤请检校盐铁诸州著为课额第五
琦刘晏之徒法益详密绫绢玳瑁漆器许代盐铁其后肃宗讨淮西皇
甫鏄程异又从而浚导之诸道竞以羡馀取宠而其弊也至立为蚕盐
食盐等名察民贫富据口俵散抑勒取钱民受其优倍用输徵其铁官
则亲为鼓冶民间农器不给或至木耕手耨啖食铁官抑配逼迫害与
盐同宋人盐利多取诸河北解池铁官亦不尝设南渡以后山东陷于
金元不足言己元人于青齐诸郡增置盐场开立洞冶宝成通和昆吾
元国富国之名立而民困极矣嗟乎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
卷十八 第 8a 页
将安之君子所以追恨夷吾之作俑也 国朝铁器无禁济南莱芜登
莱䓁处前代鼓煽诸冶今皆为废坑矣惟盐则分场置司官自煮之而
行之商贾小民负贩亦置不问岂非得中正之法乎宋儒胡寅有言山
泽之利尽捐之民则纵末作资游惰尽属之官则夺民日用而公室有
近宝之害惟官为厉禁俾民取之而裁其入税则政平而害息此则行
之今日而有验者也虽然管仲立法苛重然国势实藉富强汉唐以来
咸佐军需计其所入岁不下数十万今盐铁之税于山东者鲁不逮古
十分之一而民不加饶何哉盖尝论之古今地利盈缩不齐禹贡扬州
田下下今独称富饶雍州田上上今半为确壤执富彊全胜之齐国以
例凋残穷困之山东又何怪乎其不类也登州之金三千九两莱州之
卷十八 第 8b 页
金四千一百五十两此宋皇祐中之贡额也今果有是否乎青齐郓濮
淄潍沂密登莱诸郡皆设平絁市此宋太平兴国之税法也今果有是
否乎由是观之则山东物产之不逮往昔又不特盐铁为然矣司国计
者酌古今之势度礼俭之宜以定征税之则勿取而加赋焉东人之凋
瘵庶其少瘳矣哉
卷十八 第 9a 页
漕河
漕河自大江瓜洲埭仪真堰埭俱入䢴沟经广陵至淮阴渡淮入清河
经吕梁彭城至沛乃为山东境由疏凿而成者名会通河凡七百一十
里入于卫河又四百里始出境达于京山东为府者三为州者四为县
者六由鱼台至临清得洸汶泗沂四水其泉百七十馀会于四水而分
流于漕渠有水部郎一人以掌之为闸凡三十有守津吏以启闭为浅
二百二十各有津老以时疏治又黄河常决张秋决漕单鱼台其道非
一有司空兼御史台一人水部郎一人按察副使一人统州邑判官主
簿以分治其事岁出夫役万四千一百五十馀人计银三万五千一百
馀两漕河之有藉于山东者烦重如此可无载乎乃作漕河志
卷十八 第 9b 页
兖州府 鱼台县 河之西南二十里岸北自济宁之界南至沙河五
十四里置浅铺二十有六(界牌浅北林浅南阳上浅南阳下浅大塌浅/小塌浅摆渡口浅马沟浅大龙浅小龙浅谷)
(亭上浅谷亭店上浅谷亭店下浅谷亭下浅八里湾浅三柳树浅埧于/头浅孟阳上浅孟阳下浅徐家林浅张家林浅广运浅马家浅梅家浅)
(古家浅张家浅二十六铺老人二十六人夫二/百六十人守口夫二百五十人县设主簿一人)置闸四孟阳泊闸(南接/市之)
(湖陵城闸八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五十人)八里湾闸(南至孟阳泊闸八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五十人)
谷亭闸(南至八里湾闸八里闸官一/人夫二十人溜夫三百人)南阳闸(南至谷亭闸十八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
(五十/人)积水闸三(砚瓦沟阳城湖/泥河夫三人)苏家坝(在沙河北遏大鸟河/水入漕河夫六人)
邹县河之东北七十里东岸北自济宁之师家庄南至鲁桥闸三里置
浅铺一(港里浅铺/夫十人)港里积水闸(老人一人/夫十人)
济宁州河之北岸西抵东六十八里置浅铺二十有七(赵村浅杨湾浅/石佛浅花家浅)
卷十八 第 10a 页
(新店浅新闸浅仲家庄浅师家庄上浅师家庄下浅鲁挢浅枣林浅砚/瓦沟浅永通浅夹河浅冯翟浅河长口浅大河浅礼义浅大留浅夹湾)
(浅王贵浅张家浅牛头河浅王家浅邢家上浅邢家浅谈村浅/二十七铺老人二十七人夫二百七十人守口夫五百人)置闸十
四枣林闸(南接鱼台之南阳闸十二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五十人)鲁挢闸(南至枣林闸六里/闸官一人夫三十)
(人溜夫乙百/四十四人)师家庄闸(南至鲁挢闸五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仲家浅闸(南/至)
(师家庄闸六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新闸(南至仲家浅闸五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
新店闸(南至新闸八里闸官一人夫/二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石佛闸(南至新店闸十八里闸官/一人夫二十人溜夫一百)
(四十/四人)赵村闸(南至石佛闸七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在城闸(南至赵村闸六里/闸官一人夫三十)
(人溜夫二/百八十人)天井闸(东至在城闸二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五十人)下新闸(在赵村/闸西北)中新闸
(在下新/闸西北)上新闸(在中新闸北以上三闸闸官/一人夫六十人溜夫二百人)分水闸(在上新闸北/夫一十九人)洸沂
卷十八 第 10b 页
泗三河(邹县九泉渊源泉柳青泉白庄泉陈家泉鳝眼泉孟母泉岗山/泉白马泉三角湾泉泗水县三十泉泉林泉卞庄泉吴家泉鲍)
(村泉蒋泉东岩石缝泉龟阴泉响水泉潘波泉黄阴泉杜家泉双眼泉/赵家泉曹家泉岳陵泉黄沟泉石河泉拓沟泉卢城泉小玉泉雍珠泉)
(淘米泉碧沟泉珍珠泉白露泉石岩石缝泉大玉泉三角湾泉黑虎泉/虹口泉以上三十泉俱入泗蒙阴四泉伏羊峪泉顺德泉泉河泉官桥)
(泉俱入沂曲阜十八泉逵泉双泉柳青泉新泉曲水咏归泉温泉清泥/泉车辋泉茶泉两观下泉濯缨泉潺声泉连珠泉埠下泉蜈蚣泉新安)
(泉横沟泉南新泉以上十八泉俱入沂泗同达/于天井闸泉夫四百二十六人州设判官一人)
钜野县河之西八十里岸北自嘉祥之大长沟南至火头湾二十五里
原系济宁左卫景泰元年卫调于临清钜野代之堤岸用石修砌一十
二里置浅铺五(小长沟浅黄沙湾浅白嘴儿浅梁家口浅火头湾浅五/铺老人五人夫五十人守口夫二百五十人县设主簿)
(一/人)蓬子山坝(筑堰南旺孙村二湖以/济漕河夫一十五人)
卷十八 第 11a 页
嘉祥县河之西二十五里岸北自汶上之界首南至钜野之大长沟一
十八里原系济宁左卫景泰元年卫调于临清嘉祥代之堤岸用石修
砌一十里置浅铺四(孙村浅寺前浅十字河浅大长沟浅四铺老人四/人夫四十人守口夫一百八十人县设主簿一人)
汶上县河之东北三十五里自东平之靳家口南至嘉祥之界首七十
二里置浅铺一十有四(靳家口浅步家口浅张八老口浅关家口浅袁/家口浅刘家口浅开河浅阙城浅田家口浅鹅)
(河口浅南旺浅柳堤浅石口浅界首浅十四铺老/人十四人夫一百四十人守口夫五百五十人)置闸三南旺南闸(南/至)
(济宁之分水闸七十五/里闸官一人夫二十人)南旺北闸(南至南旺南闸十一里/闸官一人夫二十人)开河闸(南至/南旺)
(北闸十三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界首积水闸(成化六/年建)石口积水闸(成化四/年建)南旺湖(距/县)
(治西南四十五里萦迥百五十馀里中为三长堤漕渠贯其中西堤有/斗门上有桥以便挽外蓄水号为水匮成化四年山东按察司佥事陈)
卷十八 第 11b 页
(善因旧土堤易坏始用石修砌西堤又/负土增筑东堤老人一人夫三十人)汶河(东平九泉独山泉铁沟嘴/泉吴家泉张胡郎泉安圈)
(泉芭头山泉席桥泉坎河泉王老沟泉汶上二泉龙斗泉朴当山泉滋/阳五泉阙党泉负瑕泉蒋诩泉城西新泉城东新泉沂水十泉单家泉)
(大泉小水泉龙王堂泉雷王台泉上泉铜井泉芙蓉泉灰泉盆泉宁阳/十二泉蛇眼泉古泉三里沟泉井泉古城泉张家泉柳泉龙港沟泉龙)
(鱼泉鲁姑泉坡当山泉平阴一泉柳沟泉泰安三十二泉狗跑泉报恩/泉陷湾泉胡家泉马黄沟泉清泉周家泉鲤鱼沟泉张家泉水磨泉铁)
(佛寺泉顺河泉羊舍泉龙王泉科沟泉<折 t="33"/>二柳泉北滚泉上泉马蹄/沟泉水渡泉浊河泉水头沟泉朔港沟泉臭泉龙堂泉龙湾泉力沟泉)
(花家沟泉梁家泉颜谢泉马儿沟泉皂泥泉新泰十四泉南师家泉北/鲍泉西都泉刘杜泉和庄泉孙村泉张家泉五峰泉南陈泉占河泉零)
(查泉公家庄泉崖头泉西周泉肥城六泉盐河泉减家泉黄家泉董家/泉胡家泉清泉莱芜十泉郭娘泉湖眼泉朋山泉乌江泉镇里泉牛王)
(泉莲花池泉小龙湾泉牛壁店泉王家沟泉以上一百一/泉同入于汶泉夫八百馀人掌于水部郎)宋理宗宝祐
五年(蒙古蒙/哥七年)济倅奉符毕辅国于冈城作斗门以遏汶水入洸至任城
卷十八 第 12a 页
益泗漕以饷宿蕲戌边之众由是汶有南入泗淮之派(此汶南流/入淮之始)元世
祖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运不通命兵部尚书奥鲁赤等自任城(今济/宁州)
委曲开穿河渠导洸汶泗水北流至须城(今东平/州地)安山(即安/民山)入清济故
渎经东阿至利津河入海(今戴家庙镇减水闸/即引汶入利津故道)后因海口沙壅又从东
阿陆转二百里抵临清下漳御输京师(此汶北流/入卫之始)二十六年以寿张县
尹韩仲晖暨大史院令史边原言复自须城县安山西南由寿张西北
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开渠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绝济直属漳御为闸
十六以节水赐名会通河国朝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都督周
长等发山东济兖东青四府丁夫十五万登莱二府愿趋事赴工之人
卷十八 第 12b 页
一万五千疏浚元会通河引泰安徂徕十八州县诸泉水自汶上县过
安山西南经寿张城东门折回西北由东昌新开河乃自汶上县袁家
口徙左几二十里至寿张县沙湾复接旧河又用汶上县老人白英计
于东平州东六十里戴村旧汶河口筑坝遏汶水西南流由黑马沟至
汶上县鹅河口会通河南分流遂通舟楫(县设主/簿一人)
东平州河之东岸北至寿张之戴家庙三十里南至汶上之靳家口三
十三里置浅铺一十有三(戴家庙浅沙孤堆浅邢家庄浅苏家庄浅谭/家庄浅安山下浅积水湖浅冯家庄浅王忠)
(口浅刘家庄浅李家庄浅栗家庄浅靳家口浅十三铺老人十三人/夫一百三十人守口夫二百人戴村修坝老人二人夫三百人)
山湖(距州治西南十五里北临漕河萦回百馀里正统三/年知州傅霖于湖口建闸以蓄水州设判官一人)安山闸(南接/汶上)
卷十八 第 13a 页
(之开河闸三十里闸/官一人夫二十人)戴家庙减水闸(元分汶水至安山/入清济以疏水势)
寿张县河之西三十里北自东阿之沙湾南至东平之戴家庙二十里
置浅铺五(沙湾浅张家庄浅戴洋屯浅刘家口浅戴家庙/浅五铺老人五人夫五十人守口夫一百人)沙湾积水闸
(成化七/年建)师家坝(遏黄河水使入通/源闸以分沙湾势)野猪脑堰(萦回三十里用以猪/水使不冲决漕河)
东阿县 河之东岸北自阳谷之荆门上闸南至寿张之沙湾二十里
正统十三年河决汴梁东北趋漕河至本县决沙湾东堤以达于海遣
工部尚书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相继塞之景泰四年左佥都
御史徐有贞塞成天顺八年佥事刘进用石修砌东堤自大感应庙起
至沙湾浅止长一百六十丈成化年间副使陈善用石修砌东堤自沙
卷十八 第 13b 页
湾浅至荆门驿长一千九百三丈弘治六年河决汴梁东北趋漕河至
本县决张秋东堤以达于海遣右副都御史刘大夏治之七年复遣太
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同治决河塞成复于黄陵冈筑堤以绝其流 诏
改张秋名安平镇置浅铺八(新添浅北湾浅中渡口浅挂剑浅北浮桥/浅安家口浅南浮桥浅沙湾浅八铺老人)
(八人夫八十人守口夫一/百二十人县设主簿一人)
阳榖县 河之西岸北自聊城之官窑口南至东阿之荆门上闸四十
里黄河西南自开封之祥符县金龙口至本县南入湾河通塞不常置
铺十(官窑口浅摆渡口浅刘家口浅何家口西岸浅馆驿湾西岸浅汊/河口浅秦家口浅张家道口浅何家口东岸浅馆驿湾东岸浅十)
(铺老人十人夫一百/人守口夫五百人)置闸六荆门上闸(南接东平之安山闸七十里闸/官一人夫二十人坝夫五十人)
卷十八 第 14a 页
荆门下闸(南至荆门上闸三里闸/夫二十人坝夫五十人)阿城上闸(南至荆门下闸十里闸官/一人夫二十人坝夫五十)
(人)阿城下闸(南至上闸三里闸夫/二十人坝夫五十人)七级上闸(南至阿城下闸十二里闸/官一人夫二十人坝夫五)
(丁/人)七级下闸(南至上闸三里夫二/十人坝夫五十人)
东昌府○聊城县 河之东岸北至博平之梭堤儿三十里西岸北自
堂邑之南梁家乡南至阳榖之官窑口三十五里置浅铺二十有三(北/坝)
(口浅徐家口浅柳行口浅房家口浅吕家湾浅龙湾儿浅宋家口浅破/闸口浅林家口浅于家口浅周家店浅北坝口浅稍张闸浅柳行口浅)
(白庙儿浅双堤儿浅裴家口浅方家口浅李家口浅米家口浅耿家口/浅蔡家口浅官窑口浅二十三铺老人二十三人夫二百三十人守口)
(夫二/百人)置闸三周家店闸(南接阳谷之七级下闸十/二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李海务闸(南至周家/店闸十二)
(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通济桥闸(南至李家务闸二十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窑官等五减水闸(水大/则开)
卷十八 第 14b 页
(以浅水非通/舟之闸也)
博平县河之东岸北自清平之界南至聊城之梭堤儿三十七里西
岸北自清平之丁家口南至魏家湾四十里置浅铺六(朱家湾浅咸水/闸浅老堤头浅)
(袁家湾浅朱官屯浅梭堤儿浅六铺老人六人/夫六十人守口夫二百五十人县设主簿一人)老堤头北减水闸(水大/则开)
(以浅水非通/舟之闸也)
堂邑县 河之西岸北自清平之魏家湾南至聊城之吕家湾三十五
里置浅铺七(涵谷洞浅新开口浅土桥浅中闸口浅马家湾浅北梁家/乡浅南梁家乡浅七铺老人七人夫七十人守口夫二百)
(人)置闸二梁家乡闸(南接聊城之通济桥闸三/十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土桥闸(南至梁家乡闸/十五里闸官一)
(人夫三/十人)土城中减水闸二
卷十八 第 15a 页
清平县河之东岸北自潘官屯南至博平之减水闸三十九里西岸
北自临清之潘家桥南至堂邑之涵谷洞三十三里置浅铺九(潘家桥/浅张家)
(口浅左家桥浅李家口浅丁家口浅赵家口浅戴家湾浅十里井浅魏/家湾浅九铺老人九人夫九十人守口夫二百人)
置闸一戴家湾闸(南接堂邑之土桥闸四十/八里闸官一人夫三十人)减水闸二(李家口/魏家湾)
临清州会通河之东岸赵货郎口南至板闸三十四里西岸北自清
河之二哥营南至板闸三十一里汶河北岸板闸口东至潘家桥二十
里南岸板闸东至赵家口二十二里置浅铺十(上仗柳圈浅下仗柳圈/浅丁家马头浅上口厂)
(浅北土门浅破闸浅潘家屯浅陈家庄浅沙湾浅潘/家桥浅十铺老人十人夫一百人守口夫九十人)置闸二新开上闸
(南接清平之戴家闸三十里<折 t="33"/>闸/官一人夫四十人溜夫七十五人)南板闸(南至新开上闸五里四十八步/夫四十人溜夫一百一十五人)
卷十八 第 15b 页
治漕艎厂二十有八(临清平山济宁东昌兖州护卫濮州所天津天津/左天津右通州左通州右神武中定边德州德州)
(左应天龙江左龙江右水军左水军右横海江阴广洋长淮维安高邮大/河扬州等卫厂俱/治州城西北其事系于各卫官总隶于督漕都御史)
(焉州设判/官一人)
夏津县 卫河之东岸自桑园南至临清之赵货郎口四十六里西岸
北自武城之刘家道口南至清河之渡口七里置浅铺八(黄河口浅大/口子浅小口)
(子浅郝家圈浅草庙儿浅新开口浅裴家圈浅赵货郎口/浅八铺老人八人夫八十人守口夫六人县设主簿一人)
武城县 卫河东一里始恩县之白马庙南至夏津之桑园一百四十
四里西岸始故城之郑家口南至夏津之王家庄一百十四里置浅铺
二十有六(王家口浅孟家庄浅小流口浅北钓口浅南钓口浅西关口/浅初家道口浅周家道口浅刘家道口浅方迁口浅陈家桥)
卷十八 第 16a 页
(浅何家堤口浅陈家林浅高家圈浅大还河浅耿家林浅湾头口浅大/陇头口浅白家圈口浅白陇口浅吕家道口浅徐家道口浅侯家道口)
(浅啇家道口浅桑园口浅二十六铺老人二十六人/夫二百六十人守口夫二十五人县设主簿一人)
恩县卫河之东岸自四女树至武城之白马庙七十里置浅铺五(新/开)
(浅回龙庙浅滕家口浅高师姑浅白马庙浅/五铺老人五人夫五十人守口夫七十五人)
济南府 德州自卫河东岸德州卫之张家口至恩县之四女树四
十一里又自西岸左卫之郑家口至德州卫之扬乌屯二十里置浅铺
(下八里屯浅四里七浅耿家湾浅刘皮口浅蔡张成口浅/上八里堂浅六铺老人六人夫六十人州设判官一人)
海运附 登莱运道一自南京龙江关一自福建布政司长乐港一
自太仓州刘家港开船俱经扬子江口盘转黄连沙嘴望西北沿沙行
使约半月或一月馀历淮口入山东界过安东灵山胶州浮山望延真
卷十八 第 16b 页
岛九峰山向北一带连去有劳山赤山二处皆有岛屿可以抛泊劳山
北望有北茶山白蓬头石礁一路横开百馀里激浪如雪即便开使或
复回望东北行使有马鞍山行山岛南可入抛泊北是旱门亦有漫滩
可抛泊但东南风大不可维系北向为成山如在北洋官绿水内好风
一日一夜正北望见显神山西见赤山九峰山西南洋有北茶山白蓬
头即便复回望东北行使好风半日便见成山转过望正西行使前有
鸡鸣屿内有浮礁一片可避往西有夫人屿不可在内使船收到刘公
岛西小门可进庙前抛泊刘岛开洋正西行使好风一日到芝界岛东
北有门可入西北离有一百馀里有黑礁一片三四𤱔大避之收到八
角岛东南有门可入自芝界岛有好风半日使过抹直口有金嘴石冲
卷十八 第 17a 页
出洋内潮落可见避之至新河海口到沙门岛东南有浅可挨深行使
南门可入东边有门有暗礁二块日间可行西北有门可入庙前抛泊
沙门岛开洋望北径过鼍矶山钦岛没岛南半洋北半洋到铁山洋往
东收旅顺口东收黄洋川西南嘴有礁石一路山东进口过黄洋川东
收平岛口外有五个馒头山进口内抛泊南边一路老岸外洋有一孤
望成儿岭尽东望有三山正中进入内有南北沙带一条相连陡岸深
水可以抛泊三山西有南山收进青泥洼西有松树岛北有孤山东北
望见凤凰山便是和尚岛烽墩下占西有礁石西北有仓庙外有浅滩
乱礁避之三山北看青岛一路山望海驼收黄岛使岛若铁山往西收
羊头洼双岛有半边山艾子口望塔山看连云岛东北看盖州一路山
卷十八 第 17b 页
看盐场西看宝塔台便是梁房口进入三叉河抵直沽交卸元至元二
十年克取江南至元二十一年起运海粮擢用朱清张瑄万户之职押
运粮船三万五千石赐立海道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领虎符金银牌
各领品职成造船只大者不过一千粮小者三百石海行两个月馀抵
直沽至元二十六年增益粮米八十万一岁两运至元二十七年朱万
户躬请长兴李福回朝奉押运远不过一月之程近不过半月之限以
漕运利便每岁专从此道至北京将及二十馀年至大德七年蒙官司
招顾两浙上户造船运粮分拨春夏二运延祐以来各造海船大者八
九千粮小者二千馀石是以海道富盛岁运三百六十万石供给京师
甚为易便迤番海船皆从此道贡献仿效其路矣国朝洪武三十年
卷十八 第 18a 页
海运粮七十万石给辽东军饷永乐初海运七十万石至北京至十三
年会通河通利始罢海运云
胶莱新河自淮河入河北岸隔一里为支家河可开通经新沟至安
东县有澳河向水三叉俱临淮可通东则有东涟河朱家河白家沟七
里河流入淮又东有盐场河平望河界首河白限河牛洞河车轴河流
入海俱宜筑塞中有遏蛮河在淮海之交可置闸以杀水势西则有沭
阳水溷而为大湖傅湖又有杨家沟西涟河崔家沟古闸河皆为入涟
河水道自支家河至涟河海口计三百八十里入于海由海州赣揄至
山东界历安东卫石旧所夏河所灵山卫胶州暸头营至麻湾海口计
二百八十里隔马家湾五里可以开通经把浪庙新河口店口社陈村
卷十八 第 18b 页
小闸戴高刘家大闸王朱杜家村至平度州又经窝铺停口大成昌渠
小闸新河集秦家庄海仓口至大海口计三百七十五里大海口至直
沽四百里通计一千四百三十五里舆地志云登莱本海运故道然势
险难图稽之往迹平度州东南有南北新河水源出高密县至胶州分
为二流北河西流至莱之海仓口入海以其自胶抵莱故名胶莱盖元
时所浚可避迤东海道数千里之险世固未能举其说也嘉靖十一年
巡按御史方远宜巡𠪾登莱访兹遗迹乃檄使采询直抵淮海始得其
详为图表之于是水源之通塞山川之险易道路之远近闸坝之废置
若指掌然嗟乎使漕运尝通无容议矣万一有梗塞焉海运其容已耶
海运行则胶莱之故道不可不复矣
卷十八 第 19a 页
榖山笔麈
隋炀帝开通济渠自宋都西苑引榖洛之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引河
水达于汴又自大梁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人自山阳至扬子达于
江于是江淮河汴之水相属而为一矣炀帝又开水济渠因沁水南
连于河北通涿郡又穿江南河自京国至杭州八百里盖今所用者
皆其旧迹也夫会通河自济汶以下江河淮泗通流为一则通济之
遗也滹沱御漳则永济之遗也自京口闸通于浙河则江南之遗也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后为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
有功者矣奉皇亦然今东起辽阳北至上郡延袤万里有边城之利
皆非长城之墟耶嗟夫此■木易与一二浅见者谈也
魏州御河即隋炀帝所开永济渠也今在大名界中东合汶济之水
卷十八 第 19b 页
会为运河犹称御河
石晋开运元年滑州河决侵汴曹濮单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
水此全河南徙之始也梁山在今寿张东平之间汶水自东北来与
济水会于梁山之北而决河之水瀰浸溃溢环梁山而会于汶则宋
之所谓泺矣
熙宁十年河决澶州北道断绝河流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
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南清入淮即今沂泗
南流由徐邳入淮之道宋元以来未之有改也北通自张秋决塞河
不复来而入淮一水遂受河之委倏南倏北去海数百里间而竭国
家之刀不能制而一之也
贾鲁河自黄陵南达白茅放于黄堌等口即今贾鲁河故道也白茅
卷十八 第 20a 页
在曹县黄堌在单县万历丙申黄堌河决由贾鲁河故道出符离集
等处盖即元人所挑矣
通鉴裴度讨李师道请令田弘正自杨刘渡河直指郓州至阳榖置
营弘正奉命自杨刘渡河距郓四十里筑垒师通遣刘悟亡于阳榖
夜半还兵天未明抵城下九域志阳榖在州西一百三十里者非也
去州百三十里者乃今阳榖县在西北杨刘在州正北不应杨刘渡
河迂至西又转而东且悟以三鼓还肿安得未明即驰百三十里此
阳榖乃今阳榖店在州北四十里即度所今置营地也又弘正奏败
师兵道于东阿注云东阿汉古县唐属郓州九域志在州西北六十
里与今旧县相合而旧志载宋时始田阿城迁于南芬审如所纪则
唐时邑城方在故阿去州百里而遥矣然则南谷有城不至宋始迁
卷十八 第 20b 页
可徵也
梁晋河上之师德胜杨刘各有南北二城跨河而守皆河津要地也
晋人初㨿穗胜为梁人所败东守杨刘王彦章段凝以十万之师百
道进攻迄不能拔而大河之险已入于晋矣德胜在濮境内晋史云
德胜口澶州地也澶州旧治顿丘天福中徙州跨德胜津已而又作
浮梁于上是为澶州河桥矣杨刘在东阿北境可六十里黄河旧堤
隐隐可见墟里人烟久成聚落而二城之迹则不可考矣
卷十八 第 21a 页
 安平镇志序 于慎行 安平在胜国时为景德镇尝置都水分监以居行河
 之使盖亦大聚落也 国朝开会通河特遣水部大夫一人驻节其地以总漕
 渠之政南北几二千里辐辏而受成焉则尤称要重哉乃其地籍东阿而错丽
 于阳榖寿张之境三邑鼎峙而有之故其文献故实亦散见于三邑之志而猝
 不能稽则训方之籍阙也万历癸已水部大夫槜李黄公奉 命分司既著河
 漕通考以播鸿猷复以其馀咨诹网罗躬操觚翰而镇志亦成焉谓于子邑人
 也遣郑生国熙奉书请序于子中览而叹曰于都哉体简而明文丽而则信艺
 林之珍典方舆之钜观也矣夫志者一郡一邑之史也无郡邑之名而有其史
 则所系有重于郡邑者焉何者漕渠出于齐鲁之郊旋之若带张秋其禬结也
 北二百里而为清源而得其贾之十二南二百里而为任城而得其贾之十五
 东且三百里而为泺口而盐筴之贾于东兖者十而出其六七此亦迁史所称
 陶宛邯郸都会之区也而又当汶济之交受濮澶之委河伯望海假为北道景
卷十八 第 21b 页
泰弘治间 朝廷再遣重臣大兴人徒临塞决口玄圭告成乃 赐名安平而
复号为镇即宣房瓠子之筑不殷于是矣奈何视非郡邑而弗之志也志成而
吏有法守事有章程文物有徵货食有纪漕渠之要亦因有考据焉此岂一郡
邑之所系也哉繄犹有进于是夫上之域民犹制水也水之为道固必浚为沟
浍遏以堤防而后翕犹顺轨以趋于下然其旁出羡溢亦必得巨薮大泽而潴
之使其游波宽缓有所休息而后不至于溃夫民亦然居之郛郭画之经界此
大纲大纪万世不能易也至于五方之游轶百贾之转鬻亦必就闲旷四通之
地以有所猗靡曼衍而不束于有司之三尺然后其志安焉而利可久故圣王
体国经野亦往往解其罗之一目而有所不尽则是地也固亦民之薮泽乎哉
自余少时睹记生聚繁殖灵阓充碗比年以来日益雕敝文化为陋丰化为啬
若将有索然不足之心其故安在志所称时诎举赢闾阎烦费及谓新城改建
财力耗屈此不可归之天数也画地而守者其亦有永思乎夫镇者重也填之
卷十八 第 22a 页
卷十八 第 23a 页
七泛郓濮而张秋非当其津口则首受其下流被害尤极故后周遣宰相李榖
监治堤则起阳榖属之张秋宋设郓州六埽则张秋居其一孑遗一镇何啻今
日之徐邳也自南渡后河益南徙由涡入淮而东流故道遂涸至胜国至元二
十六年始用寿张尹韩仲晖议自安民山西南开河由寿张西北历张秋至临
清引汶绝济直属御漳赐名会通又特设都水分监于景德镇(即张/秋也)以饬渠闸
之政令而张秋始称襟喉重地矣我 国初北征舟师饟道俱径此途至洪武
二十四年河决原武黑洋山由旧曹州郓城西河口漫安山湖而会通河塞永
乐九年复命尚书宋礼等浚其故道自沙湾南暨袁家口则稍北徙二十里而
又改坝戴村遏汶水分流南旺而运道复通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岁漕东南
数百万石以给京师盖会通之业自我 朝收其全功而利十倍于胜国矣然
是时犹堰黄河支流自金龙口至沙河入运以济汶水之不足既资其利能尽
祛其害乎故至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自开封北经曹濮冲张秋溃沙湾东堤
卷十八 第 23b 页
以达于海遣侍郎王永和塞之弗绩景泰之二年遣尚书石璞往治两年之中
再塞再决迄无成功乃复辍侍从臣徐有贞以佥都御史往贞至则上言河自
雍而豫出险即夷水势奔放又由豫而兖土益疏而水益横沙湾之东所谓大
洪口者适当其冲故决而夺济汶以入于海今欲骤堙之不可请先疏其水水
势平乃治其决决止乃浚其淤制曰可贞于是度地行水浚广济渠起张秋金
堤达于大潴踰范暨濮经澶渊上接河沁为设九堰以节其过而导其微俾不
东冲沙湾更北出通源闸以济漕渠之涸而又作大堰(即戴家庙三空/桥又名金线闸)杀以水
门入大清以达于海水势既平乃浚漕渠四百馀里贞先后临治凡四载工始
成先是沙湾之决垂十年时侥有天幸河南徙入淮势少杀故贞得竟其功然
犹踵前人故智引河入漕强半欲资其利也故贞之言曰水势大者宜分小者
宜合今黄河势大故恒冲决运河势小故恒乾涩必分黄河合运河则可去其
害而取其利嗟乎河不两行事无两利见其利而遂忘其害君子是以知役之
卷十八 第 24a 页
不终矣至弘治之二年河果复决金龙口径曹濮下趋张秋命侍郎白昂治之
遂塞金龙口于荥泽开渠导河由陈颖入淮而张秋赖以稍宁至六年河复决
张秋镇溃东堤夺汶入海咽喉几绝讹言沸腾谓河不可治宜复元海运而朝
议弗之是也命都御吏刘大夏及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恊治之时河流湍悍
甚决口悬九十馀丈大夏行视之曰张秋是下流襟喉未可辄治治上流导之
南行候其循执而后决可塞也乃发丁夫一浚贾鲁河出彭城入泗一浚孙家
渡由颖寿入淮一浚四府营淤河一由小河口一由涡河入淮于是沿张秋两
崖东西筑台立表联巨舰实以土石穴而沉之压以大埽合且复决随决随筑
凡三昼夜乃成又于上流黄陵冈筑堤二百馀里以断其流于决口迤南建减
水石坝(即五/空桥)以杀其势盖不藉其利而亦不被其害河始全趋归德徐淮以入
海而涓滴不及于会通张秋遂无河患工成赐镇名曰安平夫自 国朝以来
张秋决者三而弘治癸丑为甚诸臣塞决者三而刘公大夏为最迄今百有馀
卷十八 第 24b 页
年远祛何害而独资汶利狂澜不惊岁运如期伊谁之力哉即闸河淤浅固时
有之要之可人力为者非难也然则守黄陵冈之旧堤时泉湖之蓄泄其张秋
今日之急务矣
宣德五年十月平江伯陈瑄言自临清至安山漕河春夏水浅舟涩张秋西南
旧有汊河通汴旧常遣官脩治遇水小时于金龙口堰水入河下注临清以便
漕运比年缺官遂失水次漕运实难乞仍其旧从之 十年九月廷臣会议漕
运事宜言沙湾张秋运河旧引黄河支流今岁久沙聚河水壅塞而运河几绝
宜加疏凿从之
正统元年九月漕臣会议复言金龙口水接张秋是引水通运之处宜令工部
委官一员巡视提督遇有淤塞会同河南三司鸠工疏浚上命允行其遴选
公廉干济之人以往毋使因而优民违者罪不宥十三年七月河决荥阳从
开封北经曹濮冲张秋溃沙湾之东堤决大洪口诸水从之以达于海事闻
卷十八 第 25a 页
上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往理其事十二月给脩筑山东沙湾军匠夫役口
粮月三斗五升从王永和请是月永和修沙湾等堤未成以冬寒停工且奏河
决自卫挥八柳树口宜敕河南巡河及三司官脩塞 上敕责之曰八柳树河
决不由金龙口故道东流徐州吕梁以溢运河致妨漕运患及山东特简命尔
往董其事冀在急恤其患预定其谋躬询其源以副朕意乃辄以天寒罢工且
以筑塞之工诿之他人不知 朝廷所以委任尔之所以尽职何在且治水有
术当先其源先治八柳树口然后及沙湾则易成功苟治其末不事其源朕知
春冬水小暂能闭塞夏秋水涨必仍决溢今正用工之时其令山东三司筑沙
湾尔即往河南督同三司等官措置八柳树上流如何脩塞金龙口等处如何
疏通务在河由故道不为害民仍先以尔等经画方略及合用军夫物料之数
以闻或尔不能独理宜添重臣亦可奏来 十四年三月永和奏黑洋山西湾
已通其水由泰黄寺资运河东昌之水复置分水闸设三空放水自大清河入
卷十八 第 25b 页
海其八柳树未宜用工沙湾堤宜常启分水闸二空以泄上流之水则不为后
患 上从之仍戒永和等速脩完工以休军夫毋令久惫误其生业 五月
上闻沙湾河脩理略有成绩诏工部臣曰河道既通漕运今农务方殷其令军
夫休役
景泰元年四月御史陈全上言初河决沙湾堤己脩其大半止流二决口泄水
近者东阿县以西大洪口鲤连河水落河身渐露与决口相去甚近恐掣会通
河水东去病漕乞筑二口便从之 二年正月陈全复奏运河沙湾尝以冲决
脩置土坝故今损坏不能蓄水致妨漕运请以拆毁旧船改造板闸二座从之
 二月敕山东左参政王总按察司佥事王琬督工浚沙湾运河以河决水浅
故也 八月给事中张文质劾巡抚河南山东都御史王暹洪英治水无绩宜
别命官以责其成(质之奏曰沙湾之决宜于潘家渡以北浚支流以减水/势其沙湾浮桥以西开筑河口闸座引水以灌临清)诏不
允仍令暹英调度戒其毋偏执误事 三年正月山东参议刘整佥事王琬塞
卷十八 第 26a 页
沙湾决河久绩弗成人多逃逸为都御史王竑所劾诏宥其罪随尚书石璞立
功自效 自河决沙湾水径趋海运河胶浅或言沙湾以南地高水不得南入
运河或言引耐牢坡水可灌运河但不免复径沙湾宜别开河以避其冲决之
势或言引耐牢坡水南去则自此以北枯涩矣或言沙湾水势湍急石铁沉下
若羽非人力可为宜以戒行僧道设斋醮符咒命工部尚书兼大理寺卿石璞
治之封河神为朝宗顺正惠通灵显广济河伯之神璞至以决口未易筑浚自
黑洋山至徐州以通漕舟而沙湾之决如故乃命内官黎贤阮落御史彭谊往
恊璞等于沙湾筑石堤以禦决河开月河二引水以益运河且杀其势至是水
流渐细始克筑塞之五月堤成脩河官工部主事王鋐等十一人进官有差
六月大雨浃旬河复决沙湾北马头七十馀丈掣运河之水以东旁近田地悉
皆渰没 初训导陈晃以治沙湾河升教职至是沙湾复决晃奏欲息斯患在
用臣言该部恶其诈妄请递发当事者责其成功否则械至京师惩治给事中
卷十八 第 26b 页
陈嘉猷言 朝廷尝降旁求治河之略然而未有言者晃一言而工部嫉之必
欲置诸有罪之地臣恐 圣谕虽切人皆缄口不言其河道通行方略终不得
以上闻而其他利病有甚于此者孰肯复言哉晃不足惜而国体所关甚重伏
望令冕恊同巡抚等官设法脩筑为巡抚者毋贱其卑而自尊为冕者亦毋是
其言而自肆在和同计议以求成功果有优绩量加赏擢若然臣将见凡有长
策者俱为 陛下言也又何忧乎功之不成哉从之 先是总兵官都督佥事
徐恭奏沙湾北马头复决乞敕有司脩筑诏巡抚山东右都御史洪英督三司
官理之八月英言水势汹涌未易用工请俟冬月水消量添夫料脩筑奏下工
部请如英言从之 九月命都御史王文以太牢祭朝宗顺正惠通灵显广济
河伯之神 十二月以沙湾河决久未成功而运河胶浅有阻漕运复敕内官
武艮工部侍郎赵荣往理之是月遣荣祭河伯之神 四年正月河复决沙湾
新塞口之南二月以沙湾累脩累决诏加封河神为朝宗顺正惠通灵显广
卷十八 第 27a 页
济大河之神命巡抚山东刑部尚书薛希琏以太牢祭之二月赵荣言黄河
之趋运河势甚峻急而沙湾抵张秋旧岸低薄故此方筑完彼复决溢不为长
计恐其患终不息也臣等议请于新决之处用石置减水坝以杀其势使东入
盐河则运河之水可畜然后高厚其堤岸填实其缺口庶无后患从之仍命原
厂给铁牛十八铁牌十二与之 四月户部以山东东昌及直隶凤阳等府民
饥又沙湾修筑河道夫匠众多粮储当为樽节奏请移文山东巡抚薛希琏并
布按二司各委官于济南有粮官仓支粮一万石起倩递年里长有丁夫户运
赴沙湾备用 是月复筑沙湾决口工毕 御史彭谊言河堤仅完人力实罢
今民夫虽已疏放宁家而原设看桥捞浅者尚在贫且乏食乞每人月给粮三
斗从之 五月山东布政司右参议陈云鹏奏运河之水偶尔泛涨三月四日
败沙湾减水坝越七日又败南分水墩抵五月水溢浩浣郭岸桥梁皆被冲坏
而北马头决五丈有奇漕舟今虽暂通臣恐此后水势益大一带堤岸皆未能
卷十八 第 27b 页
保其无虞宜预积工料为脩筑计竹木之类己于浙江等处顺带其石料柴草
动亿万计虽有山东诸司罪人折纳恐不足用臣谓在京造作已息请以山东
河南直隶等处该班石铁等匠量发前来于附近山场采运准其班次其河南
囚犯亦如山东之例运石于沙湾赎罪事下工部言河南北直隶旱涝人民艰
食听其于山东起取匠二万人采运物料务在脩筑坚完漕运不阻从之 是
月沙湾大雷雨复决北马头河岸四十馀丈运河水掣入盐河漕运之舟悉阻
七月户部奏比者集丁壮于沙湾浚治漕河该给口粮已令山东河南及直
隶大名等府粮税并山东囚犯赎罪米及中纳盐粮等米俱于临清济宁二处
上纳备用然沙湾之去二处动隔一二百里支运诚有不便请令山东布按二
司官于沙湾相视空间房屋收贮支用从之是月漕运总兵官徐恭奏沙湾
河决水皆东注以致运河无水舟不得进者过半虽设法令漕运军民挑浚月
河筑坝遏水北流然北高东下时遇东南风则水暂北上舟可通行设遇西北
卷十八 第 28a 页
风则水仍东注舟不得动况秋气已深西北风日竞行舟更难诚恐天寒水冻
不敢必其得达京师乞早为定计事下户部议宜敕恭与石璞王竑计议如舟
可前进则令运赴通州上纳如不得进则令沙湾以北有于临清上纳以南者
于东昌及济宁上纳漕挽军民令回本处运次年粮储从之 复命太子太保
兼工部尚书石璞往治沙湾决河时有 旨命工部司务吴福往治已就道给
事中国盛等言沙湾之决累敕大臣尚不能为经久计吴福庸下岂能济事况
决口颇大费用工料甚繁亦不宜独仗山东其河南并南北直隶人匠淮安临
清及龙江瓦屑坝诸抽分木料亦宜许其取用诏是之乃徵福还而以璞往
时御史练纲言沙湾之决昨见教谕彭埙请立闸以节制水势开河以分析上
流其言颇似近理又往来舟人淹留日久必皆愁困躁急但得设法前进虽或
稍伤财力无不乐趋事功者可因借用之诏是其言令与尚书石璞措置八
月命太监阮安治张秋决河道卒九月沙湾复决尚书石璞等凿一新河长
卷十八 第 28b 页
三里以避决口上下与运河通其决口亦筑截令新河运河俱可行船至是工
毕工部欲取璞回 上恐不能经久令璞且留处置 十月升右春坊右谕德
徐有贞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往治沙湾五年五月山东济宁卫知事黄泰
言沙湾决口民壮夫匠及囚徒无虑十万馀多有持兵器者恐官吏虐之则为
变不小都察院谓泰言虑患于未形宜令总督漕运副都御史王竑佥都御史
徐有贞等悉收其兵器从之 九月总督漕运都督徐恭左副都王竑言运河
胶浅南北军民粮船蚁聚临清闸上下者不下万数盖因黄河上源水啬亦以
沙湾阙口未塞而脩治者之弗克事也臣惟治理之要有经有权以沙湾阙口
不可合留之以泄大水之势经也姑塞沙湾阙口引水注运河以通漕舟权也
苟惟常道是执臣见粮船浅冻不惟有误今岁之粮来岁之计亦必误矣请敕
有贞将阙口趁令水小督工筑塞庶不败事诏是之敕有贞务博询众策毋僻
守已见有贞言临清河浅自昔巳然非谓阙口未塞也亦非臣僻守已见而固
卷十八 第 29a 页
欲不塞也竑等不察而以塞阙口为急殊不知秋冬虽仅能闭明年春夏亦必
复决劳费徒施而无用此臣所以不敢邀近功也如塞而无患臣虽至愚宁不
蚤为之诏从有贞议粮运亦无阻焉 十一月有贞言沙湾治河三策一置造
水门臣闻水之性可使之通流不可使堙塞者禹凿龙门辟伊阙无非为疏导
计故汉武之堙瓠子终弗成功汉明之疏汴渠逾年著绩此其明验也世之言
治水者虽多然于沙湾独乐浪王景所述制水门之法可取盖沙湾地土皆沙
易致塌决故作坝作闸皆非善计臣请依景法为之而加损益于其间置门于
水而实其㡳令水常五尺为准水小则可拘之以济运水大则疏之使趋于海
如是则有通流之利无堙塞之患也一开分水河凡水势大者宜分小者宜合
分以去其害合以取其利今黄河之势大故恒冲决运河之势小故恒乾浅必
分黄河合运河则可去其害而取其利请相黄河地形水势于可分之处开成
广济河一道下穿濮阳博陵二泊及旧沙河二十馀里上连东西影塘及小岭
卷十八 第 29b 页
等地又数十馀里其内则古大金堤可倚以为固其外则有八百里梁山泊可
恃以为泄至于新置二闸亦坚牢可以宣节之使黄河水大不至泛溢为害小
亦不至乾浅以阻漕运一挑深运河臣惟水行地中避高趋卑势不能遏故河
道深则能蓄水浅则勿能今运河自永乐间尚书宋礼即会通河浚之其深三
丈但以流沙恒多淤塞后平江伯陈瑄为设浅铺又督军丁兼挑故常疏通久
乃废弛而河沙益淤不已渐至浅狭今之河底乃与昔之岸平其视盐河上下
固相悬绝上比黄河来处亦差丈馀下比卫河接处亦差数丈所以取水则难
走水则易诚宜浚之如旧六年三月谕工部臣曰国家重务在漕运今里河
自沙湾抵临清皆淤塞不通其集文武共议疏治方略以闻于是工部尚书江
渊会府部官议言运河之阻在疏浚之而已但今山东河南人力已罢难起夫
役请将在京存操步队官军五万人敕内臣文武大臣各一人往同徐有贞计
度疏浚期明年二月兴工四月毕工其器具量给银两令自置之仍先敕河南
卷十八 第 30a 页
山东有司预积物料蓄军粮以俟
上遂敕有贞集河南山东殷实馀夫民壮各一万人先治之有贞言宜以渐疏
浚工力相继若官军一动粮储银两辄有千万之费遇水涨则复坐费无所施
功今泄口已合决堤已坚挑河者已如命用工臣请仍旧例置捞浅夫惟用沿
河州县之民免其徭役牧养之事使专事于此付管河官督领役小则量数起
之役大则举户皆行其非近河之人皆休放使力农亩如此将远者得安生业
近者乐趋河工有不久利无弊者臣未之信也
上以为然工部之议遂寝五月有贞奏运道疏浚功成
上谓工部曰河虽暂通恐不能久其移文有贞尚宜督沿河夫役以时挑浚勿
致沮滞舟船筑沙湾之决垂十年至是始克奏功
上以河道虽完恐未坚固命有贞明年春仍往视之 七月以治沙湾功赏工
部主事孔诩山东参议陈云鹏佥事陈澜及同知张方等一十五员各绢二疋
卷十八 第 30b 页
钞三百贯十二月徐有贞复巡视沙湾
七年四月沙湾堤成九月有贞奏京畿及山东自七月大雨至八月诸河水溢
虽高阜亦有丈馀堤岸冲决田庐渰没商船漂溺者无算幸新造水门一带堤
堰无患其冲决不甚害者臣已率有司督工修理惟感应祠旧堤所决既大所
系尤要必置禦水埽如水门埽堰之制仍于济宁抵临清增置减水闸始可经

上是之仍敕有贞等督军卫有司措置物料务在坚完勿遗后患十二月升
主事孔诩参议陈云鹏知府郭鉴通判王叔田懋王禧推官田畯林琦知州杨
忠知县毛骥徐思孝彭述府经历霍琏县典史赖忠俸俱一级医学典科刘瓒
辛宽办事官顾海等俱赏有差从有贞修河有功故也
天顺元年正月 诏减沙湾巡河主事从定襄伯郭登言也
成化七年九月户部会议漕运事宜言寿张县自沙湾至戴家庙仅一十八里
卷十八 第 31a 页
地岸平实素无他患今宜改寿张县管河县丞于钜野照旧管河从之 十五
耳十月升工部郎中杨恭为通政司右通政仍管河道恭管理北河直抵济宁
一带河道恭六年考满漕运总兵等官奏保升职仍任旧事吏部议以通政司
参议诏曰恭既管河勤能准升右通政恭在河道承奉大监汪直故有不次之
擢也
弘治二年河决封丘金龙口漫祥符下漕濮冲张秋命户部侍郎白昂塞之
五年七月河复决金龙口溃黄陵冈东比入漕河遣工部左侍郎陈政兼佥都
御史往治之未几政卒六年二月升浙江右布政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往
治决河时大夏议筑黄陵冈及减水石坝疏曰臣等议得河南山东两直隶地
方西南高阜东北低下黄河大势日渐东注究其下流俱妨运道虽该上源分
杀终是势力浩大较之漕渠数十馀倍纵有堤防岂能容受若不早图恐难善
后其河南所决孙家口杨家口等处势若建瓴皆无筑塞之理欲于下流修治
卷十八 第 31b 页
缘水势已逼尤难为力惟看得山东河南与直隶大名府交界地方黄陵冈南
北古堤十存七八贾鲁旧河尚可泄水必须脩整前项堤防筑塞东注河口尽
将河流疏导南去使下徐沛由淮入海水经州县禦患堤防俱今随处整理庶
几漕河可保无虞民患足为有备仍于南北各造滚水石坝一俱长三四十丈
砌石堤一拟长十四五里虽有小费可图经久若黄陵等处堤防委任得人可
以长远仍照旧疏导汶水接济运河万一河流东决坝可以泄河流之涨堤可
以禦河流之冲倘或夏秋水涨之时南边石坝逼近上流河口船只不便往来
则于贾鲁河或双河口径达张秋北上以免济宁一带闸河尤为便利臣等仰
知 皇上洞见黄河迁徙之害深为国计民生之戛凡智力所及不敢不尽但
欲兴举此等工役未免劳民伤财今山东等处荒歉之馀公私匮乏人夫尚可
请倩财用无从取办况好逸恶劳者怨谤易兴听声蹑影者议论难㩀乞敕户
兵二部会同在廷群臣从长计处斟酌前项工程于理应否兴止倘以臣言可
卷十八 第 32a 页
采则事宜速举其买办木石等项银两应于何处取用匠作等项口粮该于何
处支给或此外别有治河长策可以不费财力逐一处分明白定夺行令臣等
遵守施行七年二月河复决张秋从沙湾之下千里溃东堤入海运河水涸
尽入决口漕舟不通四月复遣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恊同大夏督治张秋决
河 十月山东按察使司副使杨茂元奏张秋之役官多而责任不专供亿甚
钜乞取太监李兴总兵陈锐回京专任都御史刘大夏以责其成功又言黄河
必浚上流使复故道则漕运可通今欲作滚水坝徒费工力又言河南之民不
欲黄河入境但见山东委官往彼增筑贾鲁堤即谋欲杀之此非细故乞令严
加禁约且谓水阴也其应为宫闱为夷狄宜戒饬后戚防禦边患疏上兴等
切齿之诬奏茂元妖言逮系锦衣卫科道交章论救乃谪长沙 是月李兴陈
锐刘大夏奏河防粮运事宜谓济宁迤北南旺开河戴家庙一带比之他处最
要而安平镇地方土脉疏薄新筑决口尤须提调官员不时简点今自济宁直
卷十八 第 32b 页
抵通州相去一千八百馀里而天津北上逆水尤难若止责一人提调恐致误
事乞敕该部依臣等前奏仍分其地为三南北各该工部郎中一员中间增设
通政一员提调工部覆奏俱从之十二月筑塞张秋决口功成遣行人赍羊
酒往劳之以张秋决口虽已塞完但今天寒土东恐来春冻土融化或雨水泛
滥复有后患其黄陵冈在张秋上流亦宜筑塞但水势沟涌随筑随决恐非一
时所能成功请仍留兴等三人来春量起丁夫再培筑张秋决口及新旧河岸
务令坚厚以期永久是月升山东布政司参议张缙为通政司右通政提调
沙湾至德州河道太监李兴等言缙脩河有功今决河已塞仍须令𬋩理河道
因命之八年二月塞张秋决河功成赐镇名曰安平 九月以脩河工完命
太监李兴岁加禄米二十四石平江伯陈锐加太子太傅仍岁加禄米二百石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升左副都御史各赏银二十两綍丝二表里十
三年八月升南京通政司左参议韩鼎为通政司右通政提督沙湾河至德州
卷十八 第 33a 页
河道十四年二月脩筑安平镇显惠庙地基并濒河堤岸从韩鼎奏十七
年五工部覆议御史何天衢裁革管河冗官之奏谓先年安平镇冲决始则
甚微本处官司互相推调遂成大患 朝廷时遣大臣脩筑动费万计终年不
已今天衢所言固节财省费之意但管河郎中比别项官不同专选主事止是
分管洪闸其馀河渠坝堰堤岸决口或溢或涸与夫桩草之徵需官夫之代替
至如蓄少泄馀兴利除害专管督理尚恐有失设若革去万一有如先年冲决
及今年旱乾舟楫阻滞谁任其责况经廷臣议奏专设之数未可裁革从之
嘉靖三年十二月总理河道侍郎李瓒言前年河决安平故开北河以杀水势
中建闸四浅铺二十设闸官四员闸夫二百二十名浅铺夫二百名今河归故
漕前项夫并宜裁省工部覆议从之
水利 尝考安平以西诸州邑水利其源自黑洋山澶渊等坡而入濮者为魏
河其源自澶滑青龙等坡而入濮之董家桥者为洪河其源自曹州而入濮者
卷十八 第 33b 页
为小流河三河合流于濮之东南出杨二庄桥入范县竹口又东径张秋城南
过道人桥达月河其溢出者则由通源闸俱入运河又有源自曹濮径范县回
龙庙而来者为清河亦名水保河有源自定陶径曹州新集而来者为天鹅坡
之水有源自郓城出五岔口而来者为廪丘坡之水俱入西里河径黑虎庙杨
家桥至沙湾小闸入运河方张秋之未决也津流径通直抵运道及张秋屡决
高筑堤堰阨其下流而故渠亦往往湮废故开濮曹济之间遂苦水患溢之于
东则范县寿张阳榖为壑溢之于北则清丰南乐观城朝城莘县聊城为壑溢
之于南则郓城定陶曹县钜野为壑盖譬之身乎曹濮诸州邑其腹也张秋其
尾闾也尾闾下壅而欲腹无中满得乎先是司河者执拘栾重为运道虑而不
敢量为疏通诸州邑之患遂计画无复之矣愚谓前此之决河为患耳自黄陵
冈一筑则河害永绝而运河之东又设有诸减水闸坝可恃节宣郎使郓濮诸
水溢而东出由盐河入海岂遂有妨于运乎奈之何惩噎而废食也余初承乏
卷十八 第 34a 页
安平值大涝后镇西诸水不得外泻率钟为污泽余为尽启沙湾诸堰听其常
流诸邑沮洳得见土可蓺即漕河亦稍资其淮输此已事之一验矣今州邑长
吏若能就故道准高下开浚成渠上下通利无阻旱则堰流股引资其灌溉潦
则疏湮导滞任其东趋下不病民上不妨运斯亦两利之术也姑为诸州邑计
其便宜如此
卷十八 第 34b 页
泉河史夫役志论曰余读七月之篇称述农夫之苦备矣顾三时
勤动䘚乃就閒而河渠徒役防旱防溢迄无休暇袒祼从事不
罹蒸湿则病皲瘃耳且农夫不出其乡频年大兴此曹荷锸而走
千里之外风雨晦冥安所得食归而不能持一钱漕渠不见于诗书使
风人闻之又当何如称述也国初以天下之全力奉漕今所馀之夫不及十
之五徵调不足继之雇募雇募不给继之佥派山以东家鲜盖藏官
无见粮盖公私困极矣夫民罢其财以奉之而又罢其力以代之如之何不
驱之盗也殷鉴不远在彼元李可惧哉可惧哉
卷十八 第 35a 页
卷十八 第 36a 页
漕河(即会通河南自戴家庙入境北至七级共长七十里自戴家庙至沙/湾二十里属寿张自沙湾至荆门上闸二十里属东阿自荆门上闸)
(至七级下闸三/十八里属阳榖)月河(镇城迤南运河西岸弘治中河决东堤决口奔猛舟/不敢越刘公大夏开之轶决口而属之河以便漕挽)
(长可三里与运河仅/隔一堤相为表里)金线闸河(去镇南三十里亦黄河旧决之道也由寿/张集东北至戴家庙泄而东出贯漕以入)
(于大清作金/线闸于上)小盐河(镇东岸县志云即古马颊河故道也宋时黄河及国/朝正统弘治间决河皆由此今源自黑龙潭东流由)
(决河故道至陈琦口受五空桥水又东径鱼山南入于大清河平时不/通舟楫雨水泛涨则鱼山盐舟稍上得至张秋故俗谓之小盐河云)
湾里河(即灉河下流亦黄河决道也由郓城寿张境而来受廪丘诸坡之/水径黑虎庙故范城又名范城河东至张秋南沙湾小闸入运其)
(水源颇盛冬春不涸夏/秋水涨商贾舟楫径通)土河(即黑阳山决河故道也由范/县至寿张东流入于张秋)沙河(去镇西十/五里从范)
(县寿张入阳榖雨后则会/水北流至东昌龙湾入运)清水河(旧志即马颊河分流也从寿张/入阳榖至张秋南减水闸入运)广济渠
(景泰四年都御史徐公有贞治沙湾决河先疏其上流起张秋金堤通寿/张之沙河西南至竹口踰范暨濮以达河沁导之至通源闸入运名曰广)
卷十八 第 36b 页
(济渠自筑黄/陵岗遂废)黑龙潭(一名平河泉在张秋城北半里故黄河决口也东堤/既塞其地涌泉如线南流百武汇而为渊方数十亩)
(其深叵测阴雨则有物如蛟龙状浮沉水面人不敢踪迹之岁旱祷雨辄/应郎中杨旦欲涸其水风雷大作舟皆覆没遂止其水大旱不枯即冬月)
(犹时湓溢从新闸/口流入小盐河)
故阿城(去城十八里即齐/阿大夫治邑也)阿井(在故阿城中其水不碗数尺色绿而重禹/贡传曰济水所经清洌而甘汲出日久味)
(不变煮黑驴皮为胶可疗风疏痰寰宇记云东阿旧/有大井若车轮深七八丈汲以熬胶每岁入贡即此)桃丘(在城东北十八/里春秋会卫侯)
(于桃丘即此今为桃城铺铺旁一丘高可数仞汉光武时/庞萌反自号东平王围桃城急帝乃轻兵夜驰破桃城寇)始皇堤(在南关/外堤坟)
(隆起延亘郓濮俗称始皇堤或又云即古金堤或又云即汉王/景所修汴渠堤自荥阳至千乘海口千馀里此即其古址欤)晋王城(在/城)
(东六里许城址尚存/相传李克用屯兵处)
漕河正闸七荆门上闸(去镇北十里元大德六/年建永乐九年重修)荆门下闸(南距荆门上闸/二里元大德三)
卷十八 第 37a 页
(年建永乐/九年重修)阿城上闸(南距荆门下闸十里元大德/二年建永乐隆庆中重修)阿城下闸(南距阿城上/闸二里元大)
(德三年建永/乐九年重修)七级上闸(南距阿城下闸十二里元元/贞二年建永乐成化间重修)七级下闸(南距七级/上闸二里)
(元大德元年建永乐嘉靖/间重修以上并属阳榖县)戴家庙闸(去镇南三十里嘉靖/十九年建属东平州)小闸三通源
(在城南百武运河西岸旧广济渠口黄河所出景泰三年佥事古镛建/自黄陵冈筑塞久已断流每遇伏秋雨涝范濮一带之水由此入运)
积水闸(在沙湾运河西岸旧黄河口成化七年佥事陈善建每岁伏秋郓/濮等处倒坡之水接流至此入运闭闸蓄水俟春夏之交运河水)
(涸放水/济漕)减水石闸(又名金线闸在城南三十里戴家庙闸迤北运河东岸/景泰五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建以杀水势弘治五年)
(参政熊绣重修每遇运河水溢/由此闸泄入盐河东入于海)坝三减水石坝(在城南五里运河东岸/弘治十年都御史刘公)
(大夏既塞张秋决河时于黄陵冈筑两长堤蹙水南下由徐淮故道又议/以为两堤绵亘甚远河或失守必复至张秋为漕河忧乃于旧决之南一)
(里许筑为减水石坝广袤各十五丈又于其上甃石为五窦以泄漕/渠湓溢之水入之小盐河东入于海少师李东阳为之记别见艺文)师家
卷十八 第 37b 页
(在沙湾西南二十五里堨黄河水/使入通源闸以分沙湾水势今废)李家坝(在沙湾东大/洪口今废)
沿河者为浅铺铺凡二十有六曰戴家庙铺(在河东岸去/镇南三十里)刘家口铺(在河/东岸)
(去镇南二/十五里)大洋屯铺(在河东岸去/镇南二十里)张家庄铺(在河东岸去/镇南十五里)沙湾铺(在河东/岸去镇)
(南十/里)以上属寿张沙湾铺(在河东岸去/镇南九里)南浮桥铺(在河东岸去/镇南七里)石坝铺
(在河东岸去/镇南五里)北浮桥铺(在河东岸去/镇南四里)挂剑台铺(在河东岸去/镇南二里)新添铺(在河/东岸)
(北水/门内)莲花池铺(在河东岸去/镇北三里)北湾铺(在河东岸去/镇北六里)荆门铺(在河东岸去/镇北九里)
上属东阿河西岸铺(在河西岸去/镇北三里)下荆门铺(在河西岸去/镇北十三里)何家渡铺(在/河)
(西岸去镇/北十六里)张家渡铺(在河西岸去/镇北十九里)阿城中铺(在河东岸去镇/北二十三里)秦家渡铺(在/河)
(东岸去镇北/二十九里)姚洞桥铺(在河东岸去镇/北三十三里)周家堂铺(在河东岸去镇/北三十八里)坌河湾
卷十八 第 38a 页
(在河东岸去镇/北四十二里)刘家渡铺(在河西岸去镇/北四十九里)王家渡铺(在河西岸去镇/北五十三里)
窑集铺(在河西岸去镇/北五十七里)以上属阳谷(每铺正房三间围墙门楼影壁全铺/夫五人什物全旗二铜锣二铃一夹)
(板二副号雨/衣帽各一)
水次仓凡傍近邑岁额转漕京师者则输之安平水次以发兑每岁冬有
部使者监临之仓凡十有四其在镇者九曰曹州水次仓 曹县水次仓
 定陶水次仓 郓城水次仓 寿张水次仓 范县水次仓 濮州水
次仓 朝城水次仓 观城水次仓 在七级者五曰东阿水次仓 阳
榖水次仓 平阴水次仓 肥城水次仓 莘县水次仓 厂四工部西
窑厂 工部东窑厂 阳榖桩草厂 寿张桩草厂
工部分司北河郎中一员驻劄张秋掌卫河会通河漕政北至天津南
卷十八 第 38b 页
至鱼台一带允泉湖闸坝堤浅之事皆隶焉永乐间设员外郎主事二员
分理成化初改命通政旋以山东副使兼摄之已设都水郎中弘治间罢
郎中雨以通政任至十八年始定注选郎中一员领 敕行事以三年为
期满则请代著为令
郡佐 成化以前莫可详自弘治四年以后张秋河𠫇始有专设注以通
判任至嘉靖四十三年添设捕盗通判一员于张秋隆庆三年裁革以捕
务兼属河厅今著为令向无关防自万历二十三年题请 钦给以杜奸
(先是河厅属止东平东阿寿张阳榖比兼捕务而曹州曹县定/陶单县嘉祥钜野城武金乡平阴郓城皆属焉州县凡十有四)
县佐 景泰初濒河州县各设主簿一员故东阿寿张阳榖三县主簿分
署张秋始此至嘉靖十年裁革东阿一员并属之寿张主簿
卷十八 第 39a 页
夏镇漕渠志
沽头旧河志略 旧运道北县沙河横截昭阳湖西南经沛县东
抵赤龙潭转入秦沟出茶城以通大浮桥故黄泉自开归而下其
北道之经曹单者常溢鱼台而冲其胁中道之出仪封由新集赵
家圈经萧县者又灌其口自黄陵冈既筑而漕之患专在徐沛矣
历考嘉靖间河之入漕为梗者凡六其决口历历在谷亭孟阳湖
陵庙道口间而惟庚寅北徙为害大漕之寄于河而受梗者屡见
亦惟辛亥房村之决为害大麻城刘公浚漕河上流之淤使漫流
就下以济二洪其为利赖垂十年辛亥壬子间专治徐下流为漕
利亦十馀年而上流积渐受淤迫而横冲直射如乙丑之逆行为
从来河患之所未有矣 河之经流自沙河至谢沟闸一百六里
卷十八 第 39b 页
为沛境自谢沟闸南至双沟一百二十五里马徐境而沽头工部
分司所辖自湖陵城闸以上鸡鸣台浅起下至黄家闸止共一百
九十三里 分司驻沽头上闸盖为适当徐沛之中也建议由平
江伯陈公锐在成化十九年平阳陈公宣首拜命以出始营公署
而是差之行止河事之缓急实主之一罢于弘治戊申而复于甲
寅再罢于正德丁卯而复于辛未嘉靖初复罢不遣十三年庙道
口淤遣都御史刘公天和总理河事添设郎中二员听其委任遂
同时议复永著为令矣 沽头有城方四里主事侯宁所筑钦拱
极甃之以砖 溯鸡鸣台而上有三闸曰谷亭曰八里湾曰孟阳
泊则隶南旺分司黄家闸之下有境山闸则隶中河分司其自孟
阳泊闸南十里为湖陵城闸又十八里为庙道口闸又五十二里
卷十八 第 40a 页
为沽头上闸又七里为沽头中闸又八里为沽头下闸又十八里
为新兴闸有留城积水金沟浅减水二闸
徐州浅一十有五管河州判主之 谢沟浅小闰村浅荣家浅泉
水浅留城上浅中浅下浅贺家浅皮沟上浅下浅
沛县浅一十有九管河主簿主之 湖陵城浅鸡鸣台浅庙道口
浅张家庄浅泗亭浅金沟口浅金沟上浅中浅下浅鲁村浅上闸
上浅下浅髅家浅马家浅破闸浅下闸上浅下浅梁家浅阎村浅
湖堤 昭阳湖堤嘉靖二十一年王少司马以旂所筑以蓄湖水
四面建铺佥夫禁民耕种周围二十九里北属滕县南属沛县共
铺四所
运河长堤 嘉靖七年盛中丞应期筑自沛县起至湖陵城浅铺
卷十八 第 40b 页
止五十五里属沽头分司至南旺湖止属南旺分司
黄河长堤 嘉靖八年潘中丞希曾筑以护运道沛县三十三里
设铺十有一礼县五十一里设铺十有七至单县界止
旧河利害 正德初河决曹单冲沛趋飞云桥入运少司空崔公
岩役丁夫四万二千有奇弗能塞也后都御史刘赵二公相继等
堤捍之嘉靖二年癸未决沛淤运道丙戍又决沛之老和尚寺筑
处丁亥决曹由鸡鸣台入昭阳湖庙道口淤盛中丞应期开赵皮
寨白河一带分杀水势三月乃成己丑决溜沟大港淤赤龙潭飞
云桥水北徙鱼台谷亭庚寅由单县侯家林决塌场口冲谷亭水
不下泄者三年癸己冬赵皮寨河流南向亳泗归宿者骤盛东向
南靖者渐微梁靖岔河东出谷亭之流遂绝自济宁至徐沛运道
卷十八 第 41a 页
悉淤刘中丞天和浚南旺淤浅筑曹单长堤置闸筑坝役丁夫一
十四万二千九百馀运道始复庚子河决野鸡冈由锅入淮二洪
俱涸特 命兵部侍郎王公以旂同漕河两都御史浚李景口引
水由萧县出小浮桥以济洪迄壬寅复淤丁未河决曹县冲谷亭
癸丑决房村新集水浅漕舟阻阁上从阁臣言遣刑部侍郎吴
公鹏赈济淮徐十八州县并会同抚按河道设法疏浚黄河下流
两阅月功成戊午秋新集至小浮桥河道二百五十馀里悉淤水
从新集下段家口冲成大河分为七股出大溜沟秦沟浊河胭脂
沟飞云桥凡六股俱由运河夺泗水至徐入洪一股由砀山坚成
集庞家屯分五小股一由小浮桥会徐洪甲子上六股皆淤而统
会于秦沟乙丑秋黄水大涨庞家屯沙淤断流水俱入北股至曹
卷十八 第 41b 页
县棠林集以下向东分流二股又分一股向东南流至戚山以下
三水合为一向东北流并入飞云桥趋沛冲入运河散漫湖陂从
沙河至徐吕二洪无复漕渠之迹盖下流庞家屯一淤水遂逆行
实由新集正道先淤水无所容势分力弱遂以并淤而成其横流

漕政纪 其编年起嘉靖甲子者以是时始有夏镇漕也其得称
纪者以关 国家大利害是 朝廷之政而非一方之事也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先嘉靖七年河决沛县北入鸡鸣台口漫
昭阳淤塞运道总河都御史盛公应期开渠自南阳经三河口过
夏村抵留城百四十里投夫九万八千阅四月怨讟上闻褫职停
工后无敢言改河者
卷十八 第 42a 页
四十四年乙丑 河决塞漕 上命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副都御
史朱衡治之是年秋七月河决华山出沛县飞云桥横过漕渠至
湖陵城口漫入昭阳湖运道告塞万安朱公衡时为南司寇朝议
共推以工部尚书兼都御史受是命公寻盛旧迹谓黄水未消工
措手而此地高土坚黄水不侵河路径捷可批浚备运道兼采中
丞潘公季驯议浚留城口至白洋浅旧河属之新河得 旨兴工
而言官有劾其误事虐民者
四十五年丙寅 新河功成 会何给谏起鸣勘议上言旧河难
复新河宜开下部议覆得 旨开筑时南阳口至仲家口已通舟
惟夏村迤北十七里未与水接函为深浚石砌薛河口坝创利建
珠梅夏镇西柳庄四闸砌马家桥口石堤遏河之出飞云桥者入
卷十八 第 42b 页
秦沟复留城至赤龙潭旧河六月工完 七月黄水溢齧新堤几
尽 时言官复劾公误河工而公报粮艘己过南阳得不问九月
水南趋泰沟飞云桥始断流为培筑马家桥西堤留城迤境山东
堤而言官终以复旧河为便公言旧河在昭阳湖西黄水自西来
横截旧河以达于湖水去沙停数年一塞正坐此耳若新河则在
湖东相距渐远故黄水淤旧河而不及新河则有之矣未有至新
河而不至旧河者也廷议勉从之 移沽头分司驻夏村
隆庆元年丁卯 朱公衡复经理新河 五月山水骤涨冲薛河
石坝坏粮艘议复纷然吴给諌时来言旧河己不必议惟新河所
受上源诸水宜亟为疏浚部覆仍下公区画于薛河筑王家口豸
里沟等坝开支河引水入郗山微山以达吕孟湖于沙河筑皇甫
卷十八 第 43a 页
等坝开支河引水会赵沟等泉入满家湖出之南阳湖又引牛沟
之水出之佃户屯凡建闸九座坝十三道又薛河石坝一座开支
河六道筑南阳湖石堤三十馀里减水闸一十四座自是诸山之
水皆有所归而新河无恙矣
二年戊辰 添置滕管河主簿署于戚城 沛改置泗亭驿于夏
镇 沛改置夫厂于夏镇 沛改置水次仓于夏镇 礼改置仓
于夏镇
万历元年癸酉总漕都御史傅公希挚建梁境闸于境山
二年甲戌 河复淤茶城口
七年己卯 筑夏镇护城堤
九年辛己 沛建营田仓于镇
卷十八 第 43b 页
十年壬午 总漕都御史凌公云翼改茶城河口境山旧有闸属
中河运舟从此溯浊河入茶城口隆庆迄万历初茶城口凡三淤
传都御史即境山南建梁境闸其下地崩沟己连张庄湖至黄家
留城马家桥三闸两岸原俱在湖中湖溢灌堤堤数坏是年并秦
沟亦淤公乃改河口于茶城东八里千新渠出口处建闸曰古洪
千羊山东建闸曰内华
十五年丁亥 主事杨信筑夏镇城 所筑土垣南北西三面东
藉民居为城甚便余纵善嗣筑东面而怨讟起矣
十六年戊子 总河都御史杨公一魁增建镇口闸
十九年辛卯 河道尚书潘季驯开李家口河 山东诸水悉以
鱼沛为下流而鱼沛止以镇口闸为尾闾黄流壅灌水无从泄以
卷十八 第 44a 页
致汇为巨浸自夏镇至留城四十里堤岸冲决留城以南至委家
桥地势愈下旧堤十不存一每岁用木为梁以资漕挽公乃建浚
河避湖之议自夏镇南李家口起经阎村屯豆腐店于家集牛角
湾开河七十馀里仍由古洪入闸出口 移置徐州判官署于镇
口专管上河 添设淮安府同知管徐属河务属夏镇分司辖
二十一年癸己 河决灌沛漕堤溃 总河都御史舒公应龙议
开韩家庄 先隆庆卯午间徐邳淤翁都御史大立疏请开河自
马家桥经利国监入泇口出邳州以避秦沟徐吕之险引薛河洪
沟水使得通行以科臣雒遵言河跨马家桥东诸湖踰葛虚岭岭
高出河底五丈馀历侯家湾梁城多伏石由泇口镇涉鳗蛤周柳
诸湖达直河口须筑堤水中功费无算议遂寝是年河决堤溃公
卷十八 第 44b 页
以坚筑河堤必先消导积水慱求泄水之途于微湖东得韩家庄
其地在性义岭南斜直忠心沟东北可引湖水由彭河注泇试凿
六井度漕之租税足办之乃疏请开支渠四十馀里此开泇之权
舆也
二十二年甲午 正月兴韩庄河工 西自湖边东至万年庄筑
堤两岸干湖口建石闸蓄水加筑土坝于外护闸是年湖面水减
往岁三尺然犹未能通漕也
二十八年庚子 添设漕河道参政
二十九年辛丑 总河都御史刘公东星浚韩庄河 公疏请竟
前功得 旨修浚倍加深阔建钜梁桥石闸德胜万年万家庄各
草闸秋漕运已有由泇行者以言官议功未成
卷十八 第 45a 页
三十年壬寅 总河都御史曾公如春浚黄河
三十一年癸卯 河决陷沛城 七月河决黄庄北趣溃单县缕
堤浸礼沛城邑入昭阳湖薄夏镇穿李家口倒从镇口出于是长
垣李公始定计开泇矣
三十二年甲辰 总河都御史李公化龙浚黄河 总河李公大
浚泇河 公以李家卷为泇所从入议挑郗山前径接刘同知所
开新渠覆覈泇口以南浚黄泥湾及沂河之议弃王市以下三十
里之泇河径以王市取直向柳林直蒲亭而南至王庄向黑墩张
村北直达纪家集南至河深处以避连汪周柳四湖之险再由嵎
头引水经骆马湖北岸至于宿迁以尽避黄河之险计算道里生
熟工程共筑堤建闸坝费所从出俱有成议乃上疏言泇之四善
卷十八 第 45b 页
会滕人侯都諌庆远赞决之始得 旨举行 总河李公备陈河
工议 言改挑直河之支渠修砌王市之石坝平治夫泛口之湍
溜捞浚彭口之浅沙时公丁艰候代为上之皆举行 总河都御
史曹公时聘上泇河善后事宜是年春张村支渠告成上年运
行浅阻己辟王市台顿庄石闸彭口石坝次第毕举放水通行乃
上言建韩庄堤减水闸堵截伊家林地滨沟以蓄湖水挑挖侯孟
龙王三泉改沧浪河水之出顿庄闸下者由闸上针沟口入运皆
覆议行是役也郎中梅守相分工刘昌庄至郗山迤西旧河头有
二尺下见水者有三四尺下见石者有礓土白石水相兼者有大
礓沙连结盘石到底者相为夫役别工价使水工倍于土石工倍
于水与滕令张鹏翼设方煅炼盖凿山三十里于泇工特居六之
卷十八 第 46a 页
一而实通全漕之关键云
三十三年乙已 大浚黄河 添兖泇河通判署戚城属夏镇分
司辖
三十七年已酉 巡抚李公三才复浚李家口河 公以泇河界
郯邳间多盗又反塞碍舟乃大典工修复吴兴之绩
三十八年庚戌 巡漕御史苏惟霖仍行泇河四月黄水倒灌
运河大浮桥闸不得启漕艘泊而待过者以数千苏公尽驱回直
河口入泇北上
三十九年辛亥 总河都御史刘公士忠疏请并用两河 谓专
用泇河以通运兼用黄河以回空卒不能行
天启二年壬戌 六月十一日妖贼陷夏镇 五月白莲会贼沈
卷十八 第 46b 页
智徐鸿儒㨿滕声言夺漕化熙请兵得费从德之羸卒四百止葛
秉忠援辽兵五百以市人乌合之众附之得千馀人为守禦计是
日贼大举入寇郎中陆化熙以众渡河与战费兵望风溃化熙败
走徐 七月初十日复夏镇 淮徐兵备施天德遣百陈所学率
兵援沛继以朱兆南督淮兵为之应所学二十四日夜袭戚城军
覆单骑驰贼悉兵渡河追之兆南兵奄至战于河之西湾贼却我
兵进杀水为不流贼遁去化熙始引众赴任而夏镇复有民居矣
七月二十四日贼再犯夏镇 时游击将军焦续读统南北兵与
朱兆南兵并屯夏镇化熙部令沿河防守贼阻河不得渡我兵矢
石俱发歼其一怒马鲜衣者遂引去杀驩城居民殆尽
崇祯三年庚午 浚大泛口 浚彭口 山东诸泉流沙为漕患
卷十八 第 47a 页
最大嘉靖间由鲇鱼泉直射全沟病旧河隆庆初射三河口病新
河泇开彭口当其冲又为今病运至守候拨载以致耽阁郎中吴
昌期浚之
卷十八 第 47b 页
卷十八 第 47b 页
兖州府志漕渠图说
 论曰禹贡济河惟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海岱及淮惟徐州
 浮于淮泗达于河九河南徙淮泗变迁遐哉不可寻矣
国家定鼎燕京仰给东南岁漕四百万石以给京师惟会通一
 渠为咽喉而兖以全郡受之亦甚要矣间尝综其大都漕之
 行于郡境其利在汶泗其要害在河可坐策也汶水由东平
 北流合比济故渎以入于海泗水由曲阜南流合南济故渎
 以入于淮此水经故道也自元宪宗七年济倅毕辅国始于
 汶水之阴冈城之左作斗门一所遏汶南流至任城入泗以
 饷宿蕲戍边之众谓之引汶入济此冈城坝所由始也世祖
卷十八 第 48a 页
 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运不通自任城开渠达于安山为一
 闸于奉符以导汶水入洸为一闸于兖州以遏泗水会洸合
 而至任城会源闸南北分流此天井闸所由始也二十六年
 又用寿张尹韩仲晖言复自安山西南开河由寿张西北至
 东昌临清直属御漳谓之引汶绝济此会通河所由始也
国初河决原武会通河塞永乐九年命尚书宋礼等浚其故道
 遏汶水全流南出汶上之西入于南旺分而为二六分比流
 以达御漳四分南流以接沂泗此南旺所由分也然当会通
 初开未受河患行之百年安流无警至正统景泰以后河往
 往决祥符黄陵诸口横贯张秋运渠东流入海而运受河患
卷十八 第 48b 页
于此于是徐有贞刘大夏相继筑塞此张秋决河所由平也
正德嘉靖以后河往往决曹单诸口直贯鱼台塌场口东南
入淮而运受河患于南于是盛应期朱衡相继治之遂于昭
阳湖东岸开渠百四十里以避河水之险而运道始安此夏
 镇新河所由成也总之漕在东省出入郡境十居其七而沂
 泗汶洸诸水挟百八十泉之流互相转输以入于运环千里
之土举名山大川之利以奉都水滴沥之流居民无敢私焉
兖之于
国家亦不轻矣哉夫金口之堰修而泗水尽入于漕戴村之堰
 修而汶水尽入于漕张秋之功成而河之北决塞夏镇之功
卷十八 第 49a 页
成而河之南道徙故漕之利在汶与泗其要害在河可坐而
 策也以漕渠为经以诸水为纬从其出入志其源委而河别
 纪焉
黄河图说
 论曰夫黄河为中国患久矣而兖之为河要害古今一也禹
 贡九河故迹在平原河间之境非今郡界所及无庸论矣汉
 唐以来由大名而北过郡之北境以入于海五代以后由大
 名而东过郡之南境以入于淮其常道也正统弘治之间时
 决而北则溃于张秋而由济之故渎以趋于海正德嘉靖之
 间时决而南则出于鱼台而由泗之故道以趋于淮其所由
卷十八 第 49b 页
 与古不相远矣自飞云之决河益南徙而鱼滕以北不知有
 河此万世一时也然河性无常倏南倏北自济以北决口虽
 塞故道犹存故郓定阳寿之间无事之防不可弛也自济以
 南堤岸虽设冲突甚危故曹单城武之间有事之备不可忘
也纪其沿革志其堤防而故道亦列焉
黄河正道
黄河自河南考城而东至于曹县入境县在河北七十里又
东至于城武县县在河北五十里又东至于单县县在河北
 三十馀里又东至于礼县入直隶境列其堤岸于左
卷十八 第 50a 页
 旧老堤(自东明白茅村起至曹县遥月堤止长八十八/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四十四座俱属曹县)太行
 堤(在旧老堤之内自魏家湾起至城武县堤界止长六十二/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三十一座属曹县又自城武县堤)
(界起至双堌集止长三卜八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十九座属城武县)缕堤(在太行堤之内自/曹县遥月堤起至)
(单县堤界止长四十九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十三座属曹/县又自单县堤界起至砀山县堤界止长五十八里属单县)
 南长堤(自焦家坝起至罗家坝堤界止长八十里每三里为/一铺堤铺三十七座属曹县又自罗家坝起东至礼)
(县堤界止长七十里每三里/为一铺堤十三座属单县)里河堤(自王经庄起至考城县/堤界止长三十里又自)
(李居庄起至曹家集官厅止长二十/里每三里为一铺堤铺二十五座)遥月堤(在旧老堤之东/长十七里每三)
(里半为一铺堤铺/七座俱属曹县)月堤十有四(曰孔宣庄月堤长十七里曰/娘娘庙坝月堤长一里有奇)
(曰龙王庙月堤长二里有奇曰冯庄月堤长四里有奇曰/孙家道口月堤长四里有奇曰牛市屯月堤长七里曰曹家)
卷十八 第 50b 页
(集东月堤长四里有奇曰刘蒲庄月堤长三里曰清凉寺月/堤长三十里有奇曰汪家厂月堤长六里有奇曰吕家厂月)
(堤长五里有奇曰禹王庙月堤长六里有/奇曰纪家店废堤长六里有奇皆属曹县)坝有十四(曰武家/坝曰马)
(家坝曰孙顶坝曰赵璇坝曰董来坝曰崔家坝曰焦家坝曰/陈士廉坝曰新月坝曰荣家坝曰王家坝曰曲家坝曰高家)
(坝曰解家坝/皆属曹县)
 包大爟曰考工记匠人之职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水
 之冲决堤岸设焉凡以防之也距河二十馀里有旧老堤北
 大堤屹如巨防古人不与水争尺寸利故堤防若此后世居
 民嗜水之利而忘其害滨河而居奄忽被其溺识者悯之于
 是当河之冲筑土而培之谓之月堤于河甚迫于势甚危惧
卷十八 第 51a 页
 其决也于是又绕其外培土以防之有里河堤有缕水堤堤
 有铺铺有夫司守犹惧其决也又有南长堤其铺夫一如缕
 水之制长堤之外然后旧老堤北大堤在焉盖距河虽远而
 堤防甚固矣记谓善防者水淫之淫液下流堤防弗坏民获
 宅土之安漕无冲突之患堤之不可以已也如此夫
黄河北决故道
 由仪封县而北入曹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若干里应管河
 岸南自仪封北至定陶长四十里自黄陵冈筑成水循正河
 此道淤塞黄河故道至县境分而为二其别为贾鲁河
卷十八 第 51b 页
 贾鲁河(故元时所开道也在县西南西起黄陵冈东至阳青/村长若干里黄河自金龙口北决至此分一支东流)
(入徐州小浮桥其/一东北入曹州境)
 由曹县而北入定陶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二十五里应管
 河岸南自曹县夏侯浅北至曹州程义浅长十九里今河归
 正流此道俱塞
 由定陶而北左为曹州境州在黄河故道西岸五里应管河
 岸南自定陶北至郓城红船口长一百二十里其名为双口
 河
 双口河(一曰灉河黄河自曹县入境至州城东折而北流分/为二支其一支入于雷泽其一支入于郓城谓之双)
卷十八 第 52a 页
(河口黄陵冈既塞涸枯不常双河口水又东南流为牛头河/经嘉祥济宁至鱼台塌场口入漕是南北决道皆于州境而)
(分/也)
 由定陶而北右为钜野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八十里应管
 河岸南自曹州宝珠寺北至曹州子家口长十二里其名为
 安兴墓右河
 安兴墓河(亦黄河支流也由曹州入境径城西北又东入于/张秋旧为估人往来之地张秋决塞此渠不通)
 由曹州而北入郓城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三十馀里应管
 河岸南自曹州沈家口北至寿张黑虎庙长一百九十七里
 其名为西里河
卷十八 第 52b 页
 西里河(即灉河下流也双河口之水既分而二其一支至县/西南红船口入境流径县西北四十里出水保北为)
(五岔河口受冷庄河水北流其一支出于雷泽至白家河入/境绕金龙王庙后径县西比折而东流又分其一为冷庄河)
(西北流径古廪丘城至/五岔河口入于灉河)
 由郓城而北入寿张县境县在黄河故道西北二十五里应
 管河岸南自郓城之王亮口北至东平之鱼护口长三十里
 其名为范城河又为土河
 范城河(在县南十八里即灉河下流也由郓城来至县境黑/虎庙径故范城东至张秋南沙湾冲漕东决)
 土河(在县南十里洪武二十四年河决阳武之黑洋山由/范县入境东流入于张秋今夏秋水盛犹可通舟)
 由寿张而北为东平州境州在黄河故道东七十里西南自
卷十八 第 53a 页
 寿张之范城浅东北至阳榖之高吾浅长五里其别为金线
 闸支流
 金线闸河(在戴家庙弘治中建泄漕渠之水由西旺入大清/闸上有桥曰三洞桥属寿张境盖古济水道也)
 由东平而北为阳榖县境县在黄河故道西北六十里应管
 河岸西南自东平鱼护口长六十里
 由阳榖而东北为东阿县境县在运河东岸河决张秋沙湾
 横冲漕渠而东其名为小盐河县境之北又有古黄河道
 小盐河(在张秋东岸右之马颊故道也马颊济之支津水经/注曰济水至寿张分为二水其支津西北出谓之马)
(颊马颊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径桃城东东阿桃/丘也又东北径鱼山南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又曰济水至)
卷十八 第 53b 页
(鱼山南左与马颊水合今小盐河庞家口在鱼山南入大清/是其地也正统弘治之间河决张秋皆由小盐河流入大清)
(张秋东堤既塞其地涌泉如线南流数百步汇而为渊方数/十亩谓之黑龙潭通政韩公筑山其上命曰戊已堤黑龙潭)
(之水绝之于渠其稍东出由大洪口故道东流至陈琦口受/五空桥水北流至关山又东流主鱼山南入于大清河其水)
(涵浸浟湙平时不通舟楫雨水泛涨则鱼山盐舟稍上至于/张秋不能上则至鱼山而止故谓之小盐河/按宋河渠志)
(沿河州郡各于要害下埽郓州有六埽关山子路张秋居其/三此三埽者皆小盐河所经则小盐河故宋时河道也又按)
(元时海运之法自任城会源闸导汶水北流入清济故渎由/东阿旧城至于利津入海已以海口沙壅江淮粮运皆至东)
(阿起陆运至临清下御漳北上则小盐河故元时运道也正/统河决溃沙湾东堤由大清入海弘治河决溃张秋东堤由)
(大清入海皆于小盐河假道则小盐河近代决/口也河决既塞资以泄运渠之水属之大清矣)古黄河道(旧/在)
(县北四十里从西南阳榖界中径铜城之南由清冷口东北/过杨刘之南入于长清界内考之水经河水自范县东北流)
卷十八 第 54a 页
(径东阿县故城西历碻磝茌山临邑之境东北流注临邑碻/磝皆在今长清平阴界上所谓东阿故城者即今阿城闸也)
(自宋以前河在今邑之北杨刘为津口其后周显德中河决/杨刘离而为赤河不复故道其溢者注梁山泊东入于淮郓)
(州部界凡为六埽以防其决其在邑境者有关山子路二埽/皆在今小盐河之侧其后河水又合永济渠北入于冀仁宗)
(至和元年议者𣣔复故道遣使行度诣铜城海口约其高下/之势盖𣣔返之使东而欧阳修以为非便因罢不修而杨刘)
(之河绝铜城口海即今清冷口也/本朝河决张秋由小盐河灌大清河入海盖犹与故道不相远矣)
 论曰河之由金龙北决有所因也水经注济水自乘氏北分
 而为二其一为北济入于钜野达于大清五代显德四年疏
 五丈河由汴达于曹济以通青郓之漕宋太祖建隆二年亦
浚五丈渠北历曹济及郓以通京东之漕以此推之由曹单
卷十八 第 54b 页
 北上至于寿阳有故道矣䣬水之性皆就下未有无所因者
 今所称黄河故道曰安兴曰灉河名以时变不可追原要之
非北济故渎即五丈渠遗迹耳五丈渠亦曰广济河
黄河南决故道
由曹县而东为城武县境有支河三道(一在县南三里一在/县南二十里达于单)
(县一在县北四十里达于金乡正/德十三年河决霍家口城武城坏)
由城武而东为金乡县境有黄毋河故道黄毋河(古黄河道/也在城北)
(三十五里元时河/迁礼沛故渠遂湮)
 由定陶而北为钜野县境有八里河故道八里河(亦黄河南/道也从定)
卷十八 第 55a 页
(陶入境汇为天鹅坡又北为稻橹坡又东为双碑坡又东为/苏草坡又东由北门外汇为莲花池至城东八里入于新河)
(遂受今名又东至于嘉祥入于漕岁久河塞雨/潦为害嘉祥济宁不肯疏导钜野之民病之)
 由钜野而东为嘉祥县境有塔章河故道塔章河(亦黄河南/道也在城)
(北十里西接郓城东入/济宁出塔章口故名)
 由嘉祥而东南为鱼台县境有塌场口故道塌场口(即广运/闸下流)
(也黄陵冈决既塞黄河由曹州双河口东流经嘉祥钜野鱼/台至塌场口入漕嘉靖九年河决上流分为三支一自单县)
(曹马集来经城南入泥河达漕一自金乡南来过丞相里经/塌场口入漕今河南徙其流俱涸按塔章塌场字音相类恐)
(即一/口)
 论曰夫河势变迁不可胶柱谈也弘治七年沙湾既塞河益
卷十八 第 55b 页
 南徙由清河口入漕十八年又北徙三百里由宿迁小河口
 入正德三年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桥入其明年又北
 徙由鱼台塌场口入嘉靖末年又稍南徙至飞云桥入飞云
 桥决塞新河既成又稍南徙至茶城口入万历十六年茶城
 口淤又稍南徙由内华三闸入百年之间倏南倏北唯其所
 向守堤之吏奈何不戒哉
卷十八 第 56a 页
卷十八 第 57a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