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 第 1a 页 WYG0469-044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三
魏州
魏州魏郡今理大名元城二城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
夏时即为观扈之国星分毕昴春秋为晋地战国魏卫
二国之境秦灭置东郡城赵置邯郸郡汉高祖使韩信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三
魏州
魏州魏郡今理大名元城二城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
夏时即为观扈之国星分毕昴春秋为晋地战国魏卫
二国之境秦灭置东郡城赵置邯郸郡汉高祖使韩信
卷五十四 第 1b 页 WYG0469-0448b.png
定河北以秦邯郸郡之南部并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即
今元城县北是也后汉封曹操为魏王理邺自汉至魏
晋郡皆在邺前燕慕容炜都邺于今州理之贵乡郡寻
省周静帝大定二年又于贵乡郡之东界置魏州隋大
业三年罢兵为武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
州又分置漳阴县领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
顿丘繁水魏寇氏馆陶漳阴十三县其年割顿丘观城
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寇氏
今元城县北是也后汉封曹操为魏王理邺自汉至魏
晋郡皆在邺前燕慕容炜都邺于今州理之贵乡郡寻
省周静帝大定二年又于贵乡郡之东界置魏州隋大
业三年罢兵为武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
州又分置漳阴县领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
顿丘繁水魏寇氏馆陶漳阴十三县其年割顿丘观城
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寇氏
卷五十四 第 2a 页 WYG0469-0449a.png
馆陶置毛州魏州置总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魏州
领贵乡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六州贞观元年罢都督
府仍省漳阴县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
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阳观城三县十八年省繁水县
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殷王为都督督贝德
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永昌
元年置武圣县圣历二年又置元城县元宝元年改为
魏郡乾元元年复为魏州天祐三年割贝州之夏津临
领贵乡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六州贞观元年罢都督
府仍省漳阴县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
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阳观城三县十八年省繁水县
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殷王为都督督贝德
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永昌
元年置武圣县圣历二年又置元城县元宝元年改为
魏郡乾元元年复为魏州天祐三年割贝州之夏津临
卷五十四 第 2b 页 WYG0469-0449b.png
清永济宋城经城相州内黄成安洹水博州清平来属
从魏府之所请后唐同光元年升为东京兴唐府三年
改为邺都晋天福初改为广晋府汉乾祐元年改为大
名府周显德元年依旧为天雄军节度其名府额仍列
在京兆之下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 今十七
大名 元城 南乐 魏县 馆陶 寇氏 莘县
朝城 夏津 临清 永济 宗城 经城 已
从魏府之所请后唐同光元年升为东京兴唐府三年
改为邺都晋天福初改为广晋府汉乾祐元年改为大
名府周显德元年依旧为天雄军节度其名府额仍列
在京兆之下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 今十七
大名 元城 南乐 魏县 馆陶 寇氏 莘县
朝城 夏津 临清 永济 宗城 经城 已
卷五十四 第 3a 页 WYG0469-0449c.png
上五县贝州割到 内黄 成安 洹水 已上三
县相州割到 清平博州割到
二县割出
顿丘 临黄并入澶州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五十里 西
县相州割到 清平博州割到
二县割出
顿丘 临黄并入澶州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五十里 西
卷五十四 第 3b 页 WYG0469-0449d.png
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一十里 东至博州武水县一
百三十七里 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 南
至相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相州一百一十里 北至
贝州二百一十里 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洺州平恩县界九十四里 东南渡河至
郓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十一万七千一百七十五皇朝户主五
百三十七里 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 南
至相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相州一百一十里 北至
贝州二百一十里 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洺州平恩县界九十四里 东南渡河至
郓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十一万七千一百七十五皇朝户主五
卷五十四 第 4a 页 WYG0469-0450a.png
万五千九百八十七客二万九百八十五
风俗
毛诗云魏地陕隘其人机巧史记云邯郸亦漳河之
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俗与赵相𩔖然近
梁鲁微重而矜节汉书云邯郸土广俗杂大率精急
高气势
姓氏
魏郡五姓 申 暴 柏 鸭 苌
风俗
毛诗云魏地陕隘其人机巧史记云邯郸亦漳河之
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俗与赵相𩔖然近
梁鲁微重而矜节汉书云邯郸土广俗杂大率精急
高气势
姓氏
魏郡五姓 申 暴 柏 鸭 苌
卷五十四 第 4b 页 WYG0469-0450b.png
人物
盖宽饶魏郡人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
皆惧 栾巴内黄人 唐谷那律魏州昌乐人 刘祥
道魏州观城人相高祖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为相高
宗欲令天后预知国政义琰固争不可 郭元振魏州
馆陶人为相封代国公 路岩寇氏人在相位八年
土产
绢 丝 棉 纯 紬贡
盖宽饶魏郡人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
皆惧 栾巴内黄人 唐谷那律魏州昌乐人 刘祥
道魏州观城人相高祖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为相高
宗欲令天后预知国政义琰固争不可 郭元振魏州
馆陶人为相封代国公 路岩寇氏人在相位八年
土产
绢 丝 棉 纯 紬贡
卷五十四 第 5a 页 WYG0469-0450c.png
汉书云冀州其利松柏
大名县旧三十乡今六乡本汉元城县地魏孝文帝太
和二十一年分置贵乡县因前燕慕容炜之贵乡以名
之属昌乐郡按水经注云沙丘堰有贵乡谓此也隋开
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唐武德
初割属魏州后唐改为广晋县乾祜为大名 惬山在
县西九里古堰也今名惬山汉成帝时河决金堤使者
王延世于此运土以塞河颇惬当时人心故谓之惬山
大名县旧三十乡今六乡本汉元城县地魏孝文帝太
和二十一年分置贵乡县因前燕慕容炜之贵乡以名
之属昌乐郡按水经注云沙丘堰有贵乡谓此也隋开
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唐武德
初割属魏州后唐改为广晋县乾祜为大名 惬山在
县西九里古堰也今名惬山汉成帝时河决金堤使者
王延世于此运土以塞河颇惬当时人心故谓之惬山
卷五十四 第 5b 页 WYG0469-0450d.png
大河故渎在县东三里俗名王莽河注水经云故渎
又东北经元城西北至沙丘昔禹治洪水播为九河自
此始也 屯氏河俗名毛河注水经云大河故渎北出
为屯氏河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房河复北决于馆陶
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 西渠开元二十八年九
月刺史卢晖移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注于城西夹水
制楼百馀间以贮江淮之货故有西渠之名 州城前
燕慕容炜所置也周宣于此置州理焉
又东北经元城西北至沙丘昔禹治洪水播为九河自
此始也 屯氏河俗名毛河注水经云大河故渎北出
为屯氏河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房河复北决于馆陶
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 西渠开元二十八年九
月刺史卢晖移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注于城西夹水
制楼百馀间以贮江淮之货故有西渠之名 州城前
燕慕容炜所置也周宣于此置州理焉
卷五十四 第 6a 页 WYG0469-0451a.png
元城县旧三十乡今六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应邵曰魏
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国因氏焉又魏书吴质为元城
令文帝枉节骑即谓此邑高齐省元城县入贵乡圣历
二年重置开元十年移于州东北三百步后唐改为兴
唐县晋复为元城 沙麓在县东十二里亦名女姓丘
春秋经云沙麓崩注云晋地也汉书曰王翁孺既徙魏
郡元城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
后六百四十五年当有圣母兴其齐田氏乎今翁儒徙
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国因氏焉又魏书吴质为元城
令文帝枉节骑即谓此邑高齐省元城县入贵乡圣历
二年重置开元十年移于州东北三百步后唐改为兴
唐县晋复为元城 沙麓在县东十二里亦名女姓丘
春秋经云沙麓崩注云晋地也汉书曰王翁孺既徙魏
郡元城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
后六百四十五年当有圣母兴其齐田氏乎今翁儒徙
卷五十四 第 6b 页 WYG0469-0451b.png
居正直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麓
地也后八十年有贵女兴天下云其后平帝幼小元后
果临朝称制也 五鹿墟在县东左传谓晋公子重耳
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即其处也 马陵在县东南
十里魏攻韩韩急告于齐齐使田无忌将而孙膑为师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
万灶庞涓大喜曰我固知齐卒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
者过半乃倍行逐之孙膑度其暮至马陵乃斫大树白
地也后八十年有贵女兴天下云其后平帝幼小元后
果临朝称制也 五鹿墟在县东左传谓晋公子重耳
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即其处也 马陵在县东南
十里魏攻韩韩急告于齐齐使田无忌将而孙膑为师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
万灶庞涓大喜曰我固知齐卒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
者过半乃倍行逐之孙膑度其暮至马陵乃斫大树白
卷五十四 第 7a 页 WYG0469-0451c.png
书曰庞涓死于此下于是令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
见火举而俱发庞涓夜见砍木下白书乃钻火烛之齐
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刎 王翁孺墓在县东二
百步汉书王翁孺既免居委粟里即元后之祖也 束
晰墓在县南二十五里
南乐县南十五里旧三十乡今七乡本汉旧县属东郡
后魏孝文于旧汉昌乐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
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州今改名南乐 王莽河西
见火举而俱发庞涓夜见砍木下白书乃钻火烛之齐
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刎 王翁孺墓在县东二
百步汉书王翁孺既免居委粟里即元后之祖也 束
晰墓在县南二十五里
南乐县南十五里旧三十乡今七乡本汉旧县属东郡
后魏孝文于旧汉昌乐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
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州今改名南乐 王莽河西
卷五十四 第 7b 页 WYG0469-0451d.png
去县十六里 平邑竹书记年云晋烈公四年赵城平
邑按县图云在县城东界
魏县西四十里旧十六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后
魏孝文帝分魏县置昌乐县高齐省魏县入昌乐县隋
开皇六年又分昌乐县置魏县依旧属魏州 漳河旧
漳河在今县西北十里即史起所决以灌邺旁者新漳
河在今县西北二十一里 白沟水北接馆陶界隋炀
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南自相州洹水县界流入又
邑按县图云在县城东界
魏县西四十里旧十六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后
魏孝文帝分魏县置昌乐县高齐省魏县入昌乐县隋
开皇六年又分昌乐县置魏县依旧属魏州 漳河旧
漳河在今县西北十里即史起所决以灌邺旁者新漳
河在今县西北二十一里 白沟水北接馆陶界隋炀
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南自相州洹水县界流入又
卷五十四 第 8a 页 WYG0469-0452a.png
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以利渎故此渎有阿
难之称矣又唐史开元二十年魏州刺史卢炜开通济
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西都注桥夹州置楼百馀间以
贮江淮之货是此渠 盖宽饶台在县东南八里 狄
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为魏州刺史百姓为立祠
馆陶县北五十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春秋时晋寇氏
邑也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
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汉时属魏郡文帝改属阳平郡赵
难之称矣又唐史开元二十年魏州刺史卢炜开通济
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西都注桥夹州置楼百馀间以
贮江淮之货是此渠 盖宽饶台在县东南八里 狄
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为魏州刺史百姓为立祠
馆陶县北五十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春秋时晋寇氏
邑也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
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汉时属魏郡文帝改属阳平郡赵
卷五十四 第 8b 页 WYG0469-0452b.png
移阳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毛州以近河为称隋大
业二年废毛州以馆陶县属魏州 金堤汉武时决馆
陶及东郡金堤谓此地也 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东
去县四里 屯氏河俗名毛河在县西二里 白沟水
炀帝号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
寇氏县东北六十里旧十五乡今四乡本汉馆陶县地
隋开皇六年分馆陶东界置寇氏县因古寇氏邑为名
属毛州炀帝大业二年废毛州寇氏县属魏州 黄河
业二年废毛州以馆陶县属魏州 金堤汉武时决馆
陶及东郡金堤谓此地也 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东
去县四里 屯氏河俗名毛河在县西二里 白沟水
炀帝号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
寇氏县东北六十里旧十五乡今四乡本汉馆陶县地
隋开皇六年分馆陶东界置寇氏县因古寇氏邑为名
属毛州炀帝大业二年废毛州寇氏县属魏州 黄河
卷五十四 第 9a 页 WYG0469-0452c.png
郡国志云俗名黄垒 王莽河北去县十八里 冉仲
弓墓在县北二十五里
莘县东七十五里旧二十一乡今五乡本卫地汉为阳
平县属东郡周武帝建德七年于此置武阳郡在武水
之阳因以为名隋开皇八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十六
年于县置莘州十八年改乐平县为莘亭大业二年废
莘州县属魏州其年改清邑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
名唐武德初又置莘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伋寿争相
弓墓在县北二十五里
莘县东七十五里旧二十一乡今五乡本卫地汉为阳
平县属东郡周武帝建德七年于此置武阳郡在武水
之阳因以为名隋开皇八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十六
年于县置莘州十八年改乐平县为莘亭大业二年废
莘州县属魏州其年改清邑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
名唐武德初又置莘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伋寿争相
卷五十四 第 9b 页 WYG0469-0452d.png
死即此地 冰井注水经云武阳大城西门有冰井门
门内有古冰井犹在 莘亭在县北即左传云使盗待
诸莘是也 武阳台水经注云武阳城有一石台在天
城门外号曰武阳台 武阳故城在今县之南即后周置
郡于此 二子祠顾野王舆地志云阳平之莘有卫宣
二子争死处今有祠存 顿城郡国志云顿城在武阳
东南十里臧洪为东郡守理此城
朝城县东南八十里旧十八乡今四乡本汉东武阳郡
门内有古冰井犹在 莘亭在县北即左传云使盗待
诸莘是也 武阳台水经注云武阳城有一石台在天
城门外号曰武阳台 武阳故城在今县之南即后周置
郡于此 二子祠顾野王舆地志云阳平之莘有卫宣
二子争死处今有祠存 顿城郡国志云顿城在武阳
东南十里臧洪为东郡守理此城
朝城县东南八十里旧十八乡今四乡本汉东武阳郡
卷五十四 第 10a 页 WYG0469-0453a.png
在武水之阳故曰武阳其后为县属魏郡隋开皇十六
年𨽻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为魏州唐贞观十七年县
废永昌元年又置改名武圣开皇十年改为朝城 武河
在县东十步 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 武阳台在县西
南一步 扁鹊墓在县罗城西北隅
夏津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灵县
地汉初为鄃县按汉书高后封吕佗为俞侯田鼢奉邑
亦在鄃即此地地理志鄃县属清河郡故城在今德州
年𨽻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为魏州唐贞观十七年县
废永昌元年又置改名武圣开皇十年改为朝城 武河
在县东十步 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 武阳台在县西
南一步 扁鹊墓在县罗城西北隅
夏津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灵县
地汉初为鄃县按汉书高后封吕佗为俞侯田鼢奉邑
亦在鄃即此地地理志鄃县属清河郡故城在今德州
卷五十四 第 10b 页 WYG0469-0453b.png
西南五十里是汉鄃县所理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
于此立鄃县唐天宝元年改为夏津县今属魏州 润
河枯渎在县东三十六里 屯氏河在县北
临清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五乡今六乡本汉清渊县
地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于此置临清县属魏州
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临清县属毛州十八年州废县
属贝州唐大历七年于县西南张桥店置永济县同时
以沧州景城县𨽻瀛州贞元以后复自瀛州𨽻贝州
于此立鄃县唐天宝元年改为夏津县今属魏州 润
河枯渎在县东三十六里 屯氏河在县北
临清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五乡今六乡本汉清渊县
地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于此置临清县属魏州
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临清县属毛州十八年州废县
属贝州唐大历七年于县西南张桥店置永济县同时
以沧州景城县𨽻瀛州贞元以后复自瀛州𨽻贝州
卷五十四 第 11a 页 WYG0469-0453c.png
贝丘在今县东南十五里有汉贝丘县故城存城中有
贝丘高五丈周回五十步兼有后汉贝丘长博陵刘伯
言北海苑盖兴二碑并文磨灭后魏初移县于故城东
北十里今县东又有贝丘城即后魏所治 屯氏河在
县西十五里
永济县北九十里元四乡本汉贝丘县地隋以后为临
清县地唐大历七年田承嗣请于张桥店置此县以邑
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今属魏州 永济渠在县西南
贝丘高五丈周回五十步兼有后汉贝丘长博陵刘伯
言北海苑盖兴二碑并文磨灭后魏初移县于故城东
北十里今县东又有贝丘城即后魏所治 屯氏河在
县西十五里
永济县北九十里元四乡本汉贝丘县地隋以后为临
清县地唐大历七年田承嗣请于张桥店置此县以邑
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今属魏州 永济渠在县西南
卷五十四 第 11b 页 WYG0469-0453d.png
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流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
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郡渤
海入海此渠盖屯氏故渎隋氏修立因永济
宗城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汉章帝
分钜鹿地立广宗县属钜鹿郡后魏于县里置广宗县
属清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仁寿元年改广宗为宗城
县唐武德四年于此置宗州领宗城县九年废宗州以
县属贝州今属魏州 枯樟河在县东二十七里 袁
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郡渤
海入海此渠盖屯氏故渎隋氏修立因永济
宗城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汉章帝
分钜鹿地立广宗县属钜鹿郡后魏于县里置广宗县
属清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仁寿元年改广宗为宗城
县唐武德四年于此置宗州领宗城县九年废宗州以
县属贝州今属魏州 枯樟河在县东二十七里 袁
卷五十四 第 12a 页 WYG0469-0454a.png
公桥在今县东即后汉袁绍破公孙瓒于此桥故谓袁
公桥焉 张甲河在县南二十七里
经城县西北二百三十里旧二十乡今四乡本后汉之
经县地分前汉堂阳县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县后
魏初省并南宫县太和十年又于今理置经县续于县
理置广宗郡高齐天保七年省郡及县仍移武强县于
此后周武建德七年复于此置广宗郡隋开皇三年罢
郡六年移武强县于武强城南置复于此置经城县属
公桥焉 张甲河在县南二十七里
经城县西北二百三十里旧二十乡今四乡本后汉之
经县地分前汉堂阳县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县后
魏初省并南宫县太和十年又于今理置经县续于县
理置广宗郡高齐天保七年省郡及县仍移武强县于
此后周武建德七年复于此置广宗郡隋开皇三年罢
郡六年移武强县于武强城南置复于此置经城县属
卷五十四 第 12b 页 WYG0469-0454b.png
贝州今属魏州 张甲枯河在县东十里
清平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十乡今四乡本汉清阳县
地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自今贝州清河县界移贝丘
县于今理属贝州十六年改贝丘为清平县属博州大
业二年省博州属贝州隋乱废唐武德四年重置属博
州今属魏州 王莽河在县南十八里
内黄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旧十八乡今四乡本汉旧县
属魏郡以河北为内河南为外以陈留为外黄此为内
清平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十乡今四乡本汉清阳县
地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自今贝州清河县界移贝丘
县于今理属贝州十六年改贝丘为清平县属博州大
业二年省博州属贝州隋乱废唐武德四年重置属博
州今属魏州 王莽河在县南十八里
内黄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旧十八乡今四乡本汉旧县
属魏郡以河北为内河南为外以陈留为外黄此为内
卷五十四 第 13a 页 WYG0469-0454c.png
黄后魏省隋开皇六年于故城东南十九里重置内黄
属相州唐武德二年于黎阳县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
七年废州县还相州今属魏州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
博望冈在县东南十三里接汲县界 汤水水经曰汤
水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倪渠前汉倪宽迁内
黄令吏民大信服开六辅渠以大灌溉民极获利因曰
倪公渠 牵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左传云会齐侯于
牵即此 繁阳故城史记云赵将廉颇伐魏取繁阳是
属相州唐武德二年于黎阳县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
七年废州县还相州今属魏州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
博望冈在县东南十三里接汲县界 汤水水经曰汤
水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倪渠前汉倪宽迁内
黄令吏民大信服开六辅渠以大灌溉民极获利因曰
倪公渠 牵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左传云会齐侯于
牵即此 繁阳故城史记云赵将廉颇伐魏取繁阳是
卷五十四 第 13b 页 WYG0469-0454d.png
此地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二十六里城因在繁水之
阳以为名 辟阳城汉审食其封此故城在今县东北
五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三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
筑此城 永济渠北去县二百步
成安县西一百里旧三乡今三乡本汉斥丘县地属魏
郡春秋时乾侯邑也土地斥莽故曰斥丘后其地属邺
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郡后周平齐属
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今属魏州 浊漳水西自
阳以为名 辟阳城汉审食其封此故城在今县东北
五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三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
筑此城 永济渠北去县二百步
成安县西一百里旧三乡今三乡本汉斥丘县地属魏
郡春秋时乾侯邑也土地斥莽故曰斥丘后其地属邺
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郡后周平齐属
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今属魏州 浊漳水西自
卷五十四 第 14a 页 WYG0469-0455a.png
滏阳县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
时乾侯邑汉以为斥丘左传曰公子如晋次于乾侯
蚩尤冢在邑界
洹水县西南九十三里旧十乡今三乡本汉内黄县地
晋于此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孝文帝复为长乐县
高齐省入临漳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水为名
属魏郡开皇三年割属相州今属洹水西自尧城县界
流入 鸬鹚陂在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
时乾侯邑汉以为斥丘左传曰公子如晋次于乾侯
蚩尤冢在邑界
洹水县西南九十三里旧十乡今三乡本汉内黄县地
晋于此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孝文帝复为长乐县
高齐省入临漳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水为名
属魏郡开皇三年割属相州今属洹水西自尧城县界
流入 鸬鹚陂在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
卷五十四 第 14b 页 WYG0469-0455b.png
境所资 白沟今名永济渠水经白沟与洹水同
博州
博州平郡今理聊城县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
界聊摄地也平原郡聊城县东北有故摄城即故聊摄
城也左氏传引晏子云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战国时
亦为魏齐赵国交境之地也秦兼天下置三十六郡今
州即秦之东郡也在汉为东郡之聊城县也晋以聊城
属平原郡宋分其地置魏郡后魏明元帝于此置平原
博州
博州平郡今理聊城县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
界聊摄地也平原郡聊城县东北有故摄城即故聊摄
城也左氏传引晏子云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战国时
亦为魏齐赵国交境之地也秦兼天下置三十六郡今
州即秦之东郡也在汉为东郡之聊城县也晋以聊城
属平原郡宋分其地置魏郡后魏明元帝于此置平原
卷五十四 第 15a 页 WYG0469-0455c.png
镇孝文帝罢镇置平原郡葛荣之据冀州也又于今理
置冀州寻废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十
六年于今理置博州大业三年省隋乱宇文化及弑逆
自江都举兵至此窦建德攻陷其城杀化及复自据之
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置博州领聊城武水堂邑茌
平仍置莘亭灵清博平高唐凡九县五年省莘亭灵清
二县贞观元年省茌平县天宝元年改为博平郡乾元
年复为博州
置冀州寻废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十
六年于今理置博州大业三年省隋乱宇文化及弑逆
自江都举兵至此窦建德攻陷其城杀化及复自据之
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置博州领聊城武水堂邑茌
平仍置莘亭灵清博平高唐凡九县五年省莘亭灵清
二县贞观元年省茌平县天宝元年改为博平郡乾元
年复为博州
卷五十四 第 15b 页 WYG0469-0455d.png
元领县六 今四
聊城 堂邑 高唐 博平
一县割出
清平入魏府
一县废
武水并入聊城县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九里 南北二百里
聊城 堂邑 高唐 博平
一县割出
清平入魏府
一县废
武水并入聊城县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九里 南北二百里
卷五十四 第 16a 页 WYG0469-0456a.png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三十
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九十里 东渡河至济
州二百九十里 南至旧济州七十里 正西微南
至魏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贝州一百三十里 东
南至旧济州五十四里 南至魏州寇氏县八十六
里 西北至贝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德州二百
六十里
西南至东京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三十
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九十里 东渡河至济
州二百九十里 南至旧济州七十里 正西微南
至魏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贝州一百三十里 东
南至旧济州五十四里 南至魏州寇氏县八十六
里 西北至贝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德州二百
六十里
卷五十四 第 16b 页 WYG0469-0456b.png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四皇朝户主一万六千二
百七客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一
风俗 同魏州
人物
贾宗字孟坚东都聊城人 华歆字子鱼官至太尉
华恒字敬则高唐人 唐吕才博州清平人善阴
阳书又明音乐为太子司更大夫 马周茌平人为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四皇朝户主一万六千二
百七客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一
风俗 同魏州
人物
贾宗字孟坚东都聊城人 华歆字子鱼官至太尉
华恒字敬则高唐人 唐吕才博州清平人善阴
阳书又明音乐为太子司更大夫 马周茌平人为
卷五十四 第 17a 页 WYG0469-0456c.png
中书令 梁载言聊城人仕历凤阁舍人撰十道志
土产
绵 绢 平绸
聊城县旧三十乡今三乡本春秋时聊摄地鲁仲连射
箭喻燕将之所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郡高齐改
𨽻济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十六年置博州县改属
焉 黄河南去县四十三里 郭水水经云郭水出聊
城东北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 微子城纣之庶兄
土产
绵 绢 平绸
聊城县旧三十乡今三乡本春秋时聊摄地鲁仲连射
箭喻燕将之所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郡高齐改
𨽻济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十六年置博州县改属
焉 黄河南去县四十三里 郭水水经云郭水出聊
城东北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 微子城纣之庶兄
卷五十四 第 17b 页 WYG0469-0456d.png
封邑于此故有城存 重丘在县东南即左传曰诸侯同
盟于重丘杜预注云重丘齐地盖谓此也 茌平故城汉
为县废城在今县东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因山著
名石勒之贱也卖在茌平人师欢家为奴 博固城隋
图经曰或谓之布鼓城即石勒时筑在大河之曲 四
口故关在水东八十里一名四渎郦元注水经云河水
又东北流为四渎津盖其处隋初于此置四口关 郭
城隋图经云郭城即亡国郭氏之墟 聂政冢烈士刺
盟于重丘杜预注云重丘齐地盖谓此也 茌平故城汉
为县废城在今县东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因山著
名石勒之贱也卖在茌平人师欢家为奴 博固城隋
图经曰或谓之布鼓城即石勒时筑在大河之曲 四
口故关在水东八十里一名四渎郦元注水经云河水
又东北流为四渎津盖其处隋初于此置四口关 郭
城隋图经云郭城即亡国郭氏之墟 聂政冢烈士刺
卷五十四 第 18a 页 WYG0469-0457a.png
韩相者 华歆冢仕魏为司空郡人也 废武水县在
州西南六十里旧八乡后一乡本汉阳平县地属东郡
隋开皇八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十六年分清邑县置
武水县取邑界水为名属莘州即今博州武水县理是
也在武水之南隋大业二年废莘州改为魏州唐贞观
元年改𨽻博州周广顺二年河决冲没显德二年割属
聊城县 黄河在武水县南二十里 石柱后魏孝文
帝所立为邺东之表水经云武水东流从石柱北是也
州西南六十里旧八乡后一乡本汉阳平县地属东郡
隋开皇八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十六年分清邑县置
武水县取邑界水为名属莘州即今博州武水县理是
也在武水之南隋大业二年废莘州改为魏州唐贞观
元年改𨽻博州周广顺二年河决冲没显德二年割属
聊城县 黄河在武水县南二十里 石柱后魏孝文
帝所立为邺东之表水经云武水东流从石柱北是也
卷五十四 第 18b 页 WYG0469-0457b.png
堂邑县东六十里旧十五乡今三乡本汉清县拨于二
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堂邑县属毛州因
县西北有汉堂邑故城为名大业三年改属魏州唐武
德四年又属毛州贞观元年废毛州改属博州晋改属
为河清县复旧 废毛故城汉为县废城在县西南
王莽河北去县十里 乐平故城本汉清县也在县东
南三十里后赵录曰东海王使征东将军苟晞击汲桑
石勒与晞相持战于平原阳平间为晞所败桑奔马牧
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堂邑县属毛州因
县西北有汉堂邑故城为名大业三年改属魏州唐武
德四年又属毛州贞观元年废毛州改属博州晋改属
为河清县复旧 废毛故城汉为县废城在县西南
王莽河北去县十里 乐平故城本汉清县也在县东
南三十里后赵录曰东海王使征东将军苟晞击汲桑
石勒与晞相持战于平原阳平间为晞所败桑奔马牧
卷五十四 第 19a 页 WYG0469-0457c.png
勒奔乐平 堂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高帝五年
陈婴为堂侯婴孙午继封尚馆陶公主
高唐县东一百十里旧十五乡今二乡本齐邑春秋夙
沙卫奔高唐以叛史记齐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
高唐赵人不敢东冀于河至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后魏
属济州高齐又属平原隋开皇十六年改𨽻博州唐长
寿二年改为重丘县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齐城县汉
初复旧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 大河故渎在县一
陈婴为堂侯婴孙午继封尚馆陶公主
高唐县东一百十里旧十五乡今二乡本齐邑春秋夙
沙卫奔高唐以叛史记齐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
高唐赵人不敢东冀于河至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后魏
属济州高齐又属平原隋开皇十六年改𨽻博州唐长
寿二年改为重丘县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齐城县汉
初复旧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 大河故渎在县一
卷五十四 第 19b 页 WYG0469-0457d.png
十七里 鸣犊河今名鸣犊沟汉书地理志曰河水自
灵县别出为鸣犊河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
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也 故灵城汉为县在今县西
二十里高齐天保七年省按今博平县曾为河所坏权
寄理此城 大河故渎在其南 爵堤十三州志高唐
县有爵堤以捍河水
博平县东北七十五里旧九乡今二乡本齐之博陵邑
也史记曰齐威王伐晋至博陵徐广注云东郡之博平
灵县别出为鸣犊河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
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也 故灵城汉为县在今县西
二十里高齐天保七年省按今博平县曾为河所坏权
寄理此城 大河故渎在其南 爵堤十三州志高唐
县有爵堤以捍河水
博平县东北七十五里旧九乡今二乡本齐之博陵邑
也史记曰齐威王伐晋至博陵徐广注云东郡之博平
卷五十四 第 20a 页 WYG0469-0458a.png
也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改𨽻毛
州十六年改属博州 王莽河在县北十八里
州十六年改属博州 王莽河在县北十八里
卷五十四 第 20b 页 WYG0469-0458b.png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