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 1a 页 WYG0469-0038a.png
太平寰宇记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六
陜州
陜州陜郡今理陜县禹贡为冀豫二州之域郡夹河河
南诸县则豫州域河北则冀州在周即二伯分陜是亦
为虢国之地春秋时谓北虢上阳城即今平陆县是也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六
陜州
陜州陜郡今理陜县禹贡为冀豫二州之域郡夹河河
南诸县则豫州域河北则冀州在周即二伯分陜是亦
为虢国之地春秋时谓北虢上阳城即今平陆县是也
卷五 第 1b 页 WYG0469-0038b.png
又有焦国故七国时为魏弘农郡之陜县自是至晋因
之后魏太和十一年置陜州及恒农郡于此十八年又
罢孝武永熙中再置大统三年又罢后周明帝又置武
帝改弘农为崤郡州如故兼屯兵于此备北齐隋初郡
废而州存大业初又废州以其地并入河南郡仍置弘
农宫于此以备巡幸义宁元年又改为弘农郡领陜崤
桃林长水四县二年省崤县唐武德元年改为陜州总
管府管陜鼎熊函榖五州仍割长水属虢其年复立崤
之后魏太和十一年置陜州及恒农郡于此十八年又
罢孝武永熙中再置大统三年又罢后周明帝又置武
帝改弘农为崤郡州如故兼屯兵于此备北齐隋初郡
废而州存大业初又废州以其地并入河南郡仍置弘
农宫于此以备巡幸义宁元年又改为弘农郡领陜崤
桃林长水四县二年省崤县唐武德元年改为陜州总
管府管陜鼎熊函榖五州仍割长水属虢其年复立崤
卷五 第 2a 页 WYG0469-0038c.png
县二年复割函州属洛州三年又置南韩州嵩州并属
陜府四年东都平割熊榖嵩三州属洛州总管其年罢
洛州总管复以熊榖嵩三州来属仍省南韩州入洛州
八年废函州以崤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又以芮
州芮城河北二县来属十四年改崤县为硖石县大足
元年割绛州之夏县来属寻却还绛州天宝元年改为
陜州置军至德二年十月收两京乾元元年复为陜郡
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绛州之夏县来属仍改安邑为虞
陜府四年东都平割熊榖嵩三州属洛州总管其年罢
洛州总管复以熊榖嵩三州来属仍省南韩州入洛州
八年废函州以崤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又以芮
州芮城河北二县来属十四年改崤县为硖石县大足
元年割绛州之夏县来属寻却还绛州天宝元年改为
陜州置军至德二年十月收两京乾元元年复为陜郡
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绛州之夏县来属仍改安邑为虞
卷五 第 2b 页 WYG0469-0038d.png
邑广德元年十月吐番犯京师车驾幸陜州乃以陜为
大都督府天祐初昭宗迁都洛阳驻跸陜州改为兴德
府为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复为大都督府皇朝为保平
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八
陜县 芮城 平陆 灵宝 硖石 夏县 阌乡
虢州割到 湖城虢州割到
州境
大都督府天祐初昭宗迁都洛阳驻跸陜州改为兴德
府为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复为大都督府皇朝为保平
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八
陜县 芮城 平陆 灵宝 硖石 夏县 阌乡
虢州割到 湖城虢州割到
州境
卷五 第 3a 页 WYG0469-0039a.png
东西二百七十一里 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二里 东至西京三百五十里 南
至长安四百六十九里 东至河南府永宁县一百
一十六里 西至华州华阴县界二百二十五里
南至虢州玉城县一百四十里 北至绛州二百二
十里 西南至虢州九十三里 东南至河南府永
宁县界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解州闻喜县二百四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二里 东至西京三百五十里 南
至长安四百六十九里 东至河南府永宁县一百
一十六里 西至华州华阴县界二百二十五里
南至虢州玉城县一百四十里 北至绛州二百二
十里 西南至虢州九十三里 东南至河南府永
宁县界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解州闻喜县二百四
卷五 第 3b 页 WYG0469-0039b.png
十里 西北至绛州二百二十里 又西北至河中
府二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七千三百二十六皇朝户主一万二千
五百四十四客四千八百九十九
风俗
汉书地理志韩地也子男之国虢为大恃势与险崇
侈贪冒
府二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七千三百二十六皇朝户主一万二千
五百四十四客四千八百九十九
风俗
汉书地理志韩地也子男之国虢为大恃势与险崇
侈贪冒
卷五 第 4a 页 WYG0469-0039c.png
人物
傅说在虞虢之界 宫之奇 段干木皆陜人 焦
光大雪中卧 上官仪陜州人相高宗 唐姚崇硖
石人为开元之名相侄孙訚为城父令与张巡同守
睢阳官尚书郎
土产
柏子贡 瓜蒌根贡 絁 绢 麝香 蕤仁
石胆
傅说在虞虢之界 宫之奇 段干木皆陜人 焦
光大雪中卧 上官仪陜州人相高宗 唐姚崇硖
石人为开元之名相侄孙訚为城父令与张巡同守
睢阳官尚书郎
土产
柏子贡 瓜蒌根贡 絁 绢 麝香 蕤仁
石胆
卷五 第 4b 页 WYG0469-0039d.png
陜县旧六乡今五乡本汉县属弘农郡后魏初改为陜
中县属弘农不改至太和中立郡于此 女几山九州
要记云富禄县有女几年八十居陈留沽酒得道飞升
于此山因名之 金门有竹可以为律管 温汤在县
南一十六里后周太守元楷掘井得泉极热遂修为浴
水 黄河自灵宝界流入后汉书曰献帝归至陜议者
欲令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臣弘农人从此以东
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乃止周地图记曰城西
中县属弘农不改至太和中立郡于此 女几山九州
要记云富禄县有女几年八十居陈留沽酒得道飞升
于此山因名之 金门有竹可以为律管 温汤在县
南一十六里后周太守元楷掘井得泉极热遂修为浴
水 黄河自灵宝界流入后汉书曰献帝归至陜议者
欲令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臣弘农人从此以东
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乃止周地图记曰城西
卷五 第 5a 页 WYG0469-0040a.png
北角河水中涌沸方数十丈声闻数里俗云石季龙载
铜翁仲所没处水滩涨灭翁仲头髻长与水齐晋刘裕
军至髻忽没至今不复出史记云秦始皇铸金人十二
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于洛阳重不
可胜至灞水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至苻坚又徙长安
其一未至而苻氏乱百姓推置陜北河中于是翁仲灭
矣 橐水即鲁水也隋文帝遣苏威引橐水西北入城
百姓至今赖之呼为利人渠又按唐史云至武德元年
铜翁仲所没处水滩涨灭翁仲头髻长与水齐晋刘裕
军至髻忽没至今不复出史记云秦始皇铸金人十二
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于洛阳重不
可胜至灞水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至苻坚又徙长安
其一未至而苻氏乱百姓推置陜北河中于是翁仲灭
矣 橐水即鲁水也隋文帝遣苏威引橐水西北入城
百姓至今赖之呼为利人渠又按唐史云至武德元年
卷五 第 5b 页 WYG0469-0040b.png
陜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之自郡东又引水入城
以代月给百姓赖之与上渠俱利于民 曹阳墟俗名
七里涧在县西四十五里后汉书献帝东迁李傕郭汜
等追乘舆战于东涧天子幸曹阳墟次田中是此地也
今涧为曹阳涧魏武帝改为好阳涧 故虢焦二城左
传谓虞虢焦滑霍阳韩魏皆姬姓地二城谓为晋所灭
故城在今县东北百步 曲沃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侯
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水经注云晋侯以曲沃之
以代月给百姓赖之与上渠俱利于民 曹阳墟俗名
七里涧在县西四十五里后汉书献帝东迁李傕郭汜
等追乘舆战于东涧天子幸曹阳墟次田中是此地也
今涧为曹阳涧魏武帝改为好阳涧 故虢焦二城左
传谓虞虢焦滑霍阳韩魏皆姬姓地二城谓为晋所灭
故城在今县东北百步 曲沃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侯
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水经注云晋侯以曲沃之
卷五 第 6a 页 WYG0469-0040c.png
官守之故有曲沃之名 大阳故关在县西北四里后
周大象元年置即茅津也一名大阳津后汉书谓献帝
北渡大阳津是此处 河上公庙在州西五里唐神龙
二年皇帝亲谒朝廷有麟迹见 墨池后汉书云张芝
字伯英少好书所居池水尽黑今有遗迹 卲伯祠在
县东三里唐大历七年重置 虢山在县西三里史记
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注云在陜 晋灵公
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左传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登
周大象元年置即茅津也一名大阳津后汉书谓献帝
北渡大阳津是此处 河上公庙在州西五里唐神龙
二年皇帝亲谒朝廷有麟迹见 墨池后汉书云张芝
字伯英少好书所居池水尽黑今有遗迹 卲伯祠在
县东三里唐大历七年重置 虢山在县西三里史记
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注云在陜 晋灵公
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左传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登
卷五 第 6b 页 WYG0469-0040d.png
台弹人即此也俗号女台高五十馀丈 望仙台在县
西南一十三里汉文帝亲谒河上公公既上升故筑此
台以望祭之 州理城即古之虢国西征记陜县周召
分职处城南依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馀仞临之者皆
悚慄 太原仓在县西南四里隋开皇二年置以其北
临焦水西倚大河地势高平故谓之太原周回六里 徽
伯故垒在县南二里高欢使李徽伯戍陜周太祖攻之
徽伯筑垒于此拒太祖 大阳桥在县东三里唐贞观
西南一十三里汉文帝亲谒河上公公既上升故筑此
台以望祭之 州理城即古之虢国西征记陜县周召
分职处城南依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馀仞临之者皆
悚慄 太原仓在县西南四里隋开皇二年置以其北
临焦水西倚大河地势高平故谓之太原周回六里 徽
伯故垒在县南二里高欢使李徽伯戍陜周太祖攻之
徽伯筑垒于此拒太祖 大阳桥在县东三里唐贞观
卷五 第 7a 页 WYG0469-0041a.png
十一年太宗东巡遣武候将军丘行恭营造
芮城县西北十五里旧六乡今二乡古魏国附庸邑今
县西二十里有芮城按史记芮国在冯翊界鲁桓公三
年芮伯方为母姜氏所逐遂居于魏为晋所灭今芮城
是也今县北五里有魏城即毕万所封汉以其地为河
北县属河东郡姚秦于此置河北郡后魏太和十一年
自此移郡于大阳城后周明帝二年自县东十里移安
戎县于此置寻改为芮城县因以芮城为名唐武德二
芮城县西北十五里旧六乡今二乡古魏国附庸邑今
县西二十里有芮城按史记芮国在冯翊界鲁桓公三
年芮伯方为母姜氏所逐遂居于魏为晋所灭今芮城
是也今县北五里有魏城即毕万所封汉以其地为河
北县属河东郡姚秦于此置河北郡后魏太和十一年
自此移郡于大阳城后周明帝二年自县东十里移安
戎县于此置寻改为芮城县因以芮城为名唐武德二
卷五 第 7b 页 WYG0469-0041b.png
年于此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县𨽻陜焉 浢水水经
注云河北县有浢水浢泽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
津之名穆天子传云天子自冥軨次于浢水之阳丁亥
入于南郊 陈平祠在县东北二里平葬中条山蒲阴
县城西门也八世孙汉魏郡太守陈康于此分居乃立
祖庙今宗族祭祀 陈平北庙在县北一十五里按碑
文云二十六世孙陈处静以唐武德四年爰从故墓自
南迁北此庙有碑二古柏森然 太公祠在县东南吕
注云河北县有浢水浢泽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
津之名穆天子传云天子自冥軨次于浢水之阳丁亥
入于南郊 陈平祠在县东北二里平葬中条山蒲阴
县城西门也八世孙汉魏郡太守陈康于此分居乃立
祖庙今宗族祭祀 陈平北庙在县北一十五里按碑
文云二十六世孙陈处静以唐武德四年爰从故墓自
南迁北此庙有碑二古柏森然 太公祠在县东南吕
卷五 第 8a 页 WYG0469-0041c.png
坡二十五里周太师封于齐三十君吕德仁晋泰始元年
出为河北郡太守今县北有河北故城至后秦弘始十
六年陇西太守吕凭创基五庙有二碑见存 芮王庙
在县西二十里古芮城内周司徒封于芮为附庸之国
也梁开平初感梦于天庭再立祠庙 中条山在北一
十五里高八里自河中府东至当州灵宝县界次入平
陆县南望太华北瞻壶口此山薄狭而延袤故谓之中
条亦曰薄山至王屋又至太行入于海 薄山在县北
出为河北郡太守今县北有河北故城至后秦弘始十
六年陇西太守吕凭创基五庙有二碑见存 芮王庙
在县西二十里古芮城内周司徒封于芮为附庸之国
也梁开平初感梦于天庭再立祠庙 中条山在北一
十五里高八里自河中府东至当州灵宝县界次入平
陆县南望太华北瞻壶口此山薄狭而延袤故谓之中
条亦曰薄山至王屋又至太行入于海 薄山在县北
卷五 第 8b 页 WYG0469-0041d.png
一十里按山海经云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
西流注于河穆天子传曰登薄山冥軨之际此乃起自
薄坂又名首阳山逦迤连延东至太行入海南北狭薄
谓之薄山史记封禅书云自华以西名山七薄山即其
一也 方山一名雷首山在县西北二十七里按地理
志云河中府有地名方阴注云方山在其南即此按尚
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雷首即此是也与二华争
高峰峦巉崒 龙泉水在县北七里水经注云古魏城
西流注于河穆天子传曰登薄山冥軨之际此乃起自
薄坂又名首阳山逦迤连延东至太行入海南北狭薄
谓之薄山史记封禅书云自华以西名山七薄山即其
一也 方山一名雷首山在县西北二十七里按地理
志云河中府有地名方阴注云方山在其南即此按尚
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雷首即此是也与二华争
高峰峦巉崒 龙泉水在县北七里水经注云古魏城
卷五 第 9a 页 WYG0469-0042a.png
内有龙泉南流出城源阔五寸深一寸 古芮城在县
西二十里按泰誓注云周自虞芮质厥成诸侯并附芮
伯作旅巢命注云芮伯周同姓之国为卿大夫左传注
云芮国在冯翊临晋县也 古魏城县北五里按左氏
传曰霍阳韩魏皆姬姓也又毛诗国风云纠纠葛屦可
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刺魏地狭隘人多机巧其
君俭啬而褊急卖圃之菜食园之桃以理人焉省赋税
尚车甲北瞰汾水东临晋境至鲁闵公元年为晋献公
西二十里按泰誓注云周自虞芮质厥成诸侯并附芮
伯作旅巢命注云芮伯周同姓之国为卿大夫左传注
云芮国在冯翊临晋县也 古魏城县北五里按左氏
传曰霍阳韩魏皆姬姓也又毛诗国风云纠纠葛屦可
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刺魏地狭隘人多机巧其
君俭啬而褊急卖圃之菜食园之桃以理人焉省赋税
尚车甲北瞰汾水东临晋境至鲁闵公元年为晋献公
卷五 第 9b 页 WYG0469-0042b.png
所灭晋作二军毕万为右灭魏遂以赐之卜偃曰毕万
之后必大万盈数魏大名也三卿分晋万之子孙复为
魏国后为强秦所逼东迁于梁魏有公子无忌用侯嬴
之计使朱亥袖锤杀晋鄙而夺其军北救赵后秦伐魏
信陵君自赵率五国之兵大破秦军退至函谷至始皇
二十二年灭其国以为郡县其城周回八里年代绵远
遗址犹存 毕万墓在县东北一十三里按地理志云
魏城东五里有魏之始祖墓高一丈 段干木墓在县
之后必大万盈数魏大名也三卿分晋万之子孙复为
魏国后为强秦所逼东迁于梁魏有公子无忌用侯嬴
之计使朱亥袖锤杀晋鄙而夺其军北救赵后秦伐魏
信陵君自赵率五国之兵大破秦军退至函谷至始皇
二十二年灭其国以为郡县其城周回八里年代绵远
遗址犹存 毕万墓在县东北一十三里按地理志云
魏城东五里有魏之始祖墓高一丈 段干木墓在县
卷五 第 10a 页 WYG0469-0042c.png
东北一十五里按史记魏文侯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卒
葬故魏城东坟高三丈有祠存焉唐贞观十年敕禁樵
采 郤芮墓在县西三里按左传僖二年四月晋侯潜
会秦伯于王城瑕甥郤芮焚公宫不获公乃如河上秦
伯诱而杀之葬于此子缺服丧营坟三年初臼季使过
冀见芮之子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与之归言诸晋
文公曰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公曰其父有
罪可乎对曰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诗云采葑采
葬故魏城东坟高三丈有祠存焉唐贞观十年敕禁樵
采 郤芮墓在县西三里按左传僖二年四月晋侯潜
会秦伯于王城瑕甥郤芮焚公宫不获公乃如河上秦
伯诱而杀之葬于此子缺服丧营坟三年初臼季使过
冀见芮之子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与之归言诸晋
文公曰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公曰其父有
罪可乎对曰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诗云采葑采
卷五 第 10b 页 WYG0469-0042d.png
菲无以下体君取节焉可也文公乃命缺为下军大夫
复与之冀还其父故邑今晋州冀氏县是也
平陆县北五十里旧十二乡今五乡本汉大阳县地属
东郡后汉改为河北郡地属亦不改后魏太和十一年
自今芮城县故魏城移河北郡于郡理隋开皇三年罢
郡以县属陜州唐天宝元年陜郡太守李齐物凿三门
山路所通深便于漕运于所开渎中得古锛锄甚大上
有古篆平陆二字由是其年二月改为平陆焉 吴山
复与之冀还其父故邑今晋州冀氏县是也
平陆县北五十里旧十二乡今五乡本汉大阳县地属
东郡后汉改为河北郡地属亦不改后魏太和十一年
自今芮城县故魏城移河北郡于郡理隋开皇三年罢
郡以县属陜州唐天宝元年陜郡太守李齐物凿三门
山路所通深便于漕运于所开渎中得古锛锄甚大上
有古篆平陆二字由是其年二月改为平陆焉 吴山
卷五 第 11a 页 WYG0469-0043a.png
俗谓虞坂自上及下七山相重在县北五十里汉地理
志大阳县西有吴山即吴坂也楚客谓春申君曰昔骐
骥驾盐车上吴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遇伯乐解而骤
之于是俯而喷仰而鸣以伯乐之知己也今仆居轭之
日久矣乃独无意使仆为君长鸣乎 闲原诗云虞芮
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毛苌注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
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往质焉及境见行让路
耕让畔咸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
志大阳县西有吴山即吴坂也楚客谓春申君曰昔骐
骥驾盐车上吴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遇伯乐解而骤
之于是俯而喷仰而鸣以伯乐之知己也今仆居轭之
日久矣乃独无意使仆为君长鸣乎 闲原诗云虞芮
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毛苌注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
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往质焉及境见行让路
耕让畔咸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
卷五 第 11b 页 WYG0469-0043b.png
让所争之地以为闲田而返天下闻之归周者十馀国
原在县西六十里东南七里南北十二里 颠軨坂今
谓之軨桥在县北四十里即左氏冀为不道入自颠軨
黄河去县二百步 傅说祠在县东北二十里尚书高
宗梦傅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之傅岩注云傅氏之岩
在虞虢之界水经注云沙涧水北出虞山东南径传岩
今穴在隐窟即水西悬崖去水一丈立祠焉咸亨二年
诏修傅说祠以少牢致祭 沙涧在县东三十里水经
原在县西六十里东南七里南北十二里 颠軨坂今
谓之軨桥在县北四十里即左氏冀为不道入自颠軨
黄河去县二百步 傅说祠在县东北二十里尚书高
宗梦傅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之傅岩注云傅氏之岩
在虞虢之界水经注云沙涧水北出虞山东南径传岩
今穴在隐窟即水西悬崖去水一丈立祠焉咸亨二年
诏修傅说祠以少牢致祭 沙涧在县东三十里水经
卷五 第 12a 页 WYG0469-0043c.png
注云沙涧水北出虞山东南径傅岩历傅说隐室俗名圣
人窟 故虞城在县东北六十里按地理志吴山有城左
传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即此城也 鄍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左传僖公二年晋荀
息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杜注云河东大阳县
有颠軨坂又注云冀伐虞至鄍鄍虞邑也其城周回四里
灵宝县西四十里旧八乡今三乡本秦桃林县汉为弘
农县地按汉书在今县西南二十里函谷故关城是也
人窟 故虞城在县东北六十里按地理志吴山有城左
传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即此城也 鄍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左传僖公二年晋荀
息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杜注云河东大阳县
有颠軨坂又注云冀伐虞至鄍鄍虞邑也其城周回四里
灵宝县西四十里旧八乡今三乡本秦桃林县汉为弘
农县地按汉书在今县西南二十里函谷故关城是也
卷五 第 12b 页 WYG0469-0043d.png
隋开皇十六年于今所置桃林县属陜州取古桃林塞
为名唐开元末其地得天宝灵符因改元天宝兼改此
县为灵宝焉 门水俗名鸿胪涧 柏谷水亦名壑涧水
经云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注云水出弘农县南石堤山
桃林塞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名曰桃林广
员三百仞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
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之马来献穆王尚书谓放牛桃
林之野左传谓守桃林之塞其地则一自县以西至潼
为名唐开元末其地得天宝灵符因改元天宝兼改此
县为灵宝焉 门水俗名鸿胪涧 柏谷水亦名壑涧水
经云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注云水出弘农县南石堤山
桃林塞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名曰桃林广
员三百仞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
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之马来献穆王尚书谓放牛桃
林之野左传谓守桃林之塞其地则一自县以西至潼
卷五 第 13a 页 WYG0469-0044a.png
关皆是也三秦记桃林塞在长安东西百里若有军马
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马不
得过矣 曹阳城在县东南十四里陈涉使周文入秦
秦使章邯击破之杀文于曹阳即此后曹公改为好阳
晋王斜路即汉书地理志函谷关路也西接湖城县
东至此县界六十一里已废开皇九年晋王自扬州回
复由此路因名晋王斜路至今不绝 黄河在县西北五
里 古函谷关在县南十里一百六十步秦之旧关也
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马不
得过矣 曹阳城在县东南十四里陈涉使周文入秦
秦使章邯击破之杀文于曹阳即此后曹公改为好阳
晋王斜路即汉书地理志函谷关路也西接湖城县
东至此县界六十一里已废开皇九年晋王自扬州回
复由此路因名晋王斜路至今不绝 黄河在县西北五
里 古函谷关在县南十里一百六十步秦之旧关也
卷五 第 13b 页 WYG0469-0044b.png
孟尝君田文被逐夜半关闭下客为鸡鸣而得出行处
汉高帝入武关居灞上闭函谷关不纳项羽亚父怒烧
关门又汉楼船将军杨仆五大功耻为关外民请以家
僮七百人助筑关城武帝意好广阔遂东移于新安以
其故关为弘农县也地理志云弘农故秦函谷关也崔
浩注云东自淆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所谓
秦得百二延之西征记云旧函谷关入函道汉书训纂
道形如函也郦善长水经云门水北径弘农县故城东
汉高帝入武关居灞上闭函谷关不纳项羽亚父怒烧
关门又汉楼船将军杨仆五大功耻为关外民请以家
僮七百人助筑关城武帝意好广阔遂东移于新安以
其故关为弘农县也地理志云弘农故秦函谷关也崔
浩注云东自淆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所谓
秦得百二延之西征记云旧函谷关入函道汉书训纂
道形如函也郦善长水经云门水北径弘农县故城东
卷五 第 14a 页 WYG0469-0044c.png
城即故函谷关校尉旧治处终军弃繻之所老子西入
关尹喜望气于此也王元说隗嚣请以一丸泥东封关
亦此处也三秦记云函谷关去长安四百里日入则闭
鸡鸣则开秦法也又晋地道记云汉弘农本函谷关有
桃林也潘岳西征赋云蹑函谷之重阻即此关也其城
北带河南依山周巡五里馀四十步高二丈唐天宝元
年于尹真人旧宅所掘得灵宝符遂立灵宝县于此
稠桑泽在县西十八里按山海经云桃林地方三百里
关尹喜望气于此也王元说隗嚣请以一丸泥东封关
亦此处也三秦记云函谷关去长安四百里日入则闭
鸡鸣则开秦法也又晋地道记云汉弘农本函谷关有
桃林也潘岳西征赋云蹑函谷之重阻即此关也其城
北带河南依山周巡五里馀四十步高二丈唐天宝元
年于尹真人旧宅所掘得灵宝符遂立灵宝县于此
稠桑泽在县西十八里按山海经云桃林地方三百里
卷五 第 14b 页 WYG0469-0044d.png
此泽即古之桃林也春秋云虢公败戎于桑田杜预注
云桑田虢地在弘农陜县东北盖此也 细腰源在州
南七十九里东西阔三里南北长一十里当中五十步
俗传云中心狭细如束索之腰故名 尹喜台在县南
一十二里 关龙逢坟在县南七里城冢记云关龙逢
葬在龟头原左胁高三丈唐太宗东巡致祭开元十三
年立碑舍人吴巩之词 杨骏五公墓在县东南一十
里晋阳秋云惠帝永平元年杀太傅杨骏并父及子孙
云桑田虢地在弘农陜县东北盖此也 细腰源在州
南七十九里东西阔三里南北长一十里当中五十步
俗传云中心狭细如束索之腰故名 尹喜台在县南
一十二里 关龙逢坟在县南七里城冢记云关龙逢
葬在龟头原左胁高三丈唐太宗东巡致祭开元十三
年立碑舍人吴巩之词 杨骏五公墓在县东南一十
里晋阳秋云惠帝永平元年杀太傅杨骏并父及子孙
卷五 第 15a 页 WYG0469-0045a.png
五人故吏潘岳等收葬之
硖石县东南五十里旧六乡今三乡本汉陜县地属弘
农郡周地图记后魏太和十一年分陜县东界于冶垆
置淆县在冶之郊属弘农取淆山为名隋初改为硖石
县大业二年废入陜县唐义宁元年再置淆县理硖石
坞二年省武德元年再立三年移理畅桥故镇贞观八
年移于安阳城十四年移于硖石坞西即今县是也皇
朝乾德五年割河南府永宁县胡郭一村属焉 底柱
硖石县东南五十里旧六乡今三乡本汉陜县地属弘
农郡周地图记后魏太和十一年分陜县东界于冶垆
置淆县在冶之郊属弘农取淆山为名隋初改为硖石
县大业二年废入陜县唐义宁元年再置淆县理硖石
坞二年省武德元年再立三年移理畅桥故镇贞观八
年移于安阳城十四年移于硖石坞西即今县是也皇
朝乾德五年割河南府永宁县胡郭一村属焉 底柱
卷五 第 15b 页 WYG0469-0045b.png
山俗名三门在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中禹贡导河积石
至于龙门东至于㡳柱注云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
水中若柱然也又以禹理洪水山陵当水者破之以通
河三穿既决河出其间有似门故俗号三门汉成帝鸿
嘉四年杨焉上言底柱之隘可镌广之上乃令镌之裁
没水不能复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弥甚隋开皇三年
遣仓部侍郎韦瓒自蒲陜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
十石由底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唐贞观十二
至于龙门东至于㡳柱注云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
水中若柱然也又以禹理洪水山陵当水者破之以通
河三穿既决河出其间有似门故俗号三门汉成帝鸿
嘉四年杨焉上言底柱之隘可镌广之上乃令镌之裁
没水不能复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弥甚隋开皇三年
遣仓部侍郎韦瓒自蒲陜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
十石由底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唐贞观十二
卷五 第 16a 页 WYG0469-0045c.png
年太宗东巡临幸于此今有魏徵所勒碑铭在 绣岭
宫在县东三里 硖石水县东二十里水出土岭西经
硖石山因与橐水合流 二陵在县东北四十六里春
秋云崤有二陵焉南陵夏后皋之墓北陵文王避风雨
之所崤在弘农渑池县西北道在三淆之间两山相嵚
文王避风雨古道犹存其地元属河南永宁县乾德五
年割属当县 虢城在县西三十六里左传僖五年晋
侯围上阳杜注云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陜县东南地理
宫在县东三里 硖石水县东二十里水出土岭西经
硖石山因与橐水合流 二陵在县东北四十六里春
秋云崤有二陵焉南陵夏后皋之墓北陵文王避风雨
之所崤在弘农渑池县西北道在三淆之间两山相嵚
文王避风雨古道犹存其地元属河南永宁县乾德五
年割属当县 虢城在县西三十六里左传僖五年晋
侯围上阳杜注云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陜县东南地理
卷五 第 16b 页 WYG0469-0045d.png
志陜县故虢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今
陜县东即北虢也 安阳城在县西四十里汉书上官桀
侯封之国潘岳西征赋曰我徂安阳言涉陜乳唐贞观八
年以崤县在此城内置十四年移治向南改名硖石县城
今废 神雀台在县北四十五里石壕镇东路北唐天宝
二年赤雀翔于台上因名台高五十尺周半里 莘源
在县西一十五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杜预
注云莘虢地 废陜芮县在县南四十里废入硖石县
陜县东即北虢也 安阳城在县西四十里汉书上官桀
侯封之国潘岳西征赋曰我徂安阳言涉陜乳唐贞观八
年以崤县在此城内置十四年移治向南改名硖石县城
今废 神雀台在县北四十五里石壕镇东路北唐天宝
二年赤雀翔于台上因名台高五十尺周半里 莘源
在县西一十五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杜预
注云莘虢地 废陜芮县在县南四十里废入硖石县
卷五 第 17a 页 WYG0469-0046a.png
夏县北九十里旧十一乡今七乡本汉安邑故地魏孝
文太和元年析安邑县置夏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属
河东郡后周建德七年移于此地义宁初属虞州贞观
十七年𨽻绛州乾元三年属陜州 巫咸山一名覆奥
山水经注云盐水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山海经云巫咸
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
所从上下也又引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
巫即巫盻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砥巫谢巫罗十巫从
文太和元年析安邑县置夏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属
河东郡后周建德七年移于此地义宁初属虞州贞观
十七年𨽻绛州乾元三年属陜州 巫咸山一名覆奥
山水经注云盐水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山海经云巫咸
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
所从上下也又引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
巫即巫盻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砥巫谢巫罗十巫从
卷五 第 17b 页 WYG0469-0046b.png
此升降百药爰在又引郭景纯云群巫上下灵山采药
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名 夏宫夏静与洛下人书
云安邑禹旧宫有石殿金户丹庭紫宫俗人名为骊姬
故房今无基址 夏禹台在县西北十五里土地十三
州志云禹娶涂山氏女思本国筑台以望今城南门台
基犹存夏静与洛下人书云安邑涂山氏台谓之青台
上有禹祠 巫咸祠在县东五里巫咸山下即商臣也
中条山在县界东西百二十里 皇川在县东南五
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名 夏宫夏静与洛下人书
云安邑禹旧宫有石殿金户丹庭紫宫俗人名为骊姬
故房今无基址 夏禹台在县西北十五里土地十三
州志云禹娶涂山氏女思本国筑台以望今城南门台
基犹存夏静与洛下人书云安邑涂山氏台谓之青台
上有禹祠 巫咸祠在县东五里巫咸山下即商臣也
中条山在县界东西百二十里 皇川在县东南五
卷五 第 18a 页 WYG0469-0046c.png
十五里中条山内耆旧相传夏后避暑离宫之所 洓
川在县北四十里从闻喜县界接河中猗氏县东北有
青原南拒安邑沃野弥望一百馀里左传成公十三年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伐我涑川 古安邑城在县西北
一十五里按地理志云夏禹自平阳迁都安邑后徙晋
阳又皇甫谧云禹受禅都平阳迁安邑也
阌乡县西一百七十里旧五乡今二乡本汉湖县属京
兆尹因津以名邑焉又为戾园之地有思子台太子园
川在县北四十里从闻喜县界接河中猗氏县东北有
青原南拒安邑沃野弥望一百馀里左传成公十三年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伐我涑川 古安邑城在县西北
一十五里按地理志云夏禹自平阳迁都安邑后徙晋
阳又皇甫谧云禹受禅都平阳迁安邑也
阌乡县西一百七十里旧五乡今二乡本汉湖县属京
兆尹因津以名邑焉又为戾园之地有思子台太子园
卷五 第 18b 页 WYG0469-0046d.png
陵存焉周明帝二年于湖城故地置阌乡郡隋开皇三
年废阌乡郡十六年自湖城故城移于今理仍改为阌
乡县唐贞观元年移鼎州于此八年州废为县复属虢
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割阌乡湖城二县𨽻陜州 秦山
一名秦岭山在县南五十里山海经云华山之首有钱
来之山又西四十五里有松果山又西六十里有太华
山郭氏注云即西岳华阴山也又按夸父山其北有桃
林郭注桃林今弘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 黄河在
年废阌乡郡十六年自湖城故城移于今理仍改为阌
乡县唐贞观元年移鼎州于此八年州废为县复属虢
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割阌乡湖城二县𨽻陜州 秦山
一名秦岭山在县南五十里山海经云华山之首有钱
来之山又西四十五里有松果山又西六十里有太华
山郭氏注云即西岳华阴山也又按夸父山其北有桃
林郭注桃林今弘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 黄河在
卷五 第 19a 页 WYG0469-0047a.png
县北三里 阌乡津去县三十里即旧风陵关 蒲城
子路为孔子问津之所 黄卷坂即潼关路按述征记
云河自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是也按坂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潘岳西征赋云溯黄卷以济潼谓
此古道为车辙所辗成 玉涧水水经云河水又东北
玉涧水注之注云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 女娲
墓自秦汉以来皆系祀典唐乾元二年虢州刺史王奇
光奏所部阌乡界女娲墓于天宝末失其所在今月一
子路为孔子问津之所 黄卷坂即潼关路按述征记
云河自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是也按坂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潘岳西征赋云溯黄卷以济潼谓
此古道为车辙所辗成 玉涧水水经云河水又东北
玉涧水注之注云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 女娲
墓自秦汉以来皆系祀典唐乾元二年虢州刺史王奇
光奏所部阌乡界女娲墓于天宝末失其所在今月一
卷五 第 19b 页 WYG0469-0047b.png
日夜河上侧近忽闻风雷声晓见墓踊出上有双柳树
下有巨石其柳各高丈馀 戻太子陵在县南一十六
里高一百五十尺 思子宫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三里
汉武思戾太子所筑 泉鸠水一名全节水戾太子亡匿
处 宋武七营宋高祖武帝征姚泓于长安其将檀道
济王镇恶滨河带险大小七营在县西沿河 赫连氏
京观俗号平吴台在县西北二十三里赫连勃勃使太
原公昌引兵攻宋将朱龄石于潼关克之乃筑台以表
下有巨石其柳各高丈馀 戻太子陵在县南一十六
里高一百五十尺 思子宫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三里
汉武思戾太子所筑 泉鸠水一名全节水戾太子亡匿
处 宋武七营宋高祖武帝征姚泓于长安其将檀道
济王镇恶滨河带险大小七营在县西沿河 赫连氏
京观俗号平吴台在县西北二十三里赫连勃勃使太
原公昌引兵攻宋将朱龄石于潼关克之乃筑台以表
卷五 第 20a 页 WYG0469-0047c.png
武功也
湖城县西九十里旧六乡今二乡汉县属京兆尹旧曰
胡建元元年更为湖即今县西北二里古胡城也按郊
祀志黄帝以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后名其地为
鼎湖即此邑宋改为湖城县隋开皇十六年废义宁元
年于古上阳宫再立乾元三年二月改为湖城焉 荆
山在县南出美玉即黄帝铸鼎之所故有鼎湖之称即
此城 飏堆形若聚栗故人称为飏堆 凤林泉后汉辛
湖城县西九十里旧六乡今二乡汉县属京兆尹旧曰
胡建元元年更为湖即今县西北二里古胡城也按郊
祀志黄帝以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后名其地为
鼎湖即此邑宋改为湖城县隋开皇十六年废义宁元
年于古上阳宫再立乾元三年二月改为湖城焉 荆
山在县南出美玉即黄帝铸鼎之所故有鼎湖之称即
此城 飏堆形若聚栗故人称为飏堆 凤林泉后汉辛
卷五 第 20b 页 WYG0469-0047d.png
缮字公文隐居华阴有大鸟鸡首燕颔鱼尾蛇颈五色
而多青栖于门之槐上因名凤林泉 周天子祠郡国
县道记周天子故祠在县西南十里即汉志注有二祠
存 夸父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九龙庙在县南十
九里庙有九泉大小相𩔖深浅无异其色清澈毛发可
鉴若逢天旱虔叩此庙应若影响
虢州
虢州弘农郡今理弘农县禹贡当雍豫二州之境春秋
而多青栖于门之槐上因名凤林泉 周天子祠郡国
县道记周天子故祠在县西南十里即汉志注有二祠
存 夸父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九龙庙在县南十
九里庙有九泉大小相𩔖深浅无异其色清澈毛发可
鉴若逢天旱虔叩此庙应若影响
虢州
虢州弘农郡今理弘农县禹贡当雍豫二州之境春秋
卷五 第 21a 页 WYG0469-0048a.png
为虢国地按帝王世纪云故虢有三焉周兴封虢仲于
西虢此其地也封虢叔于东虢即今成皋也今陜郡平
陆县是北虢此谓三虢焉春秋鲁僖公二年为晋所灭
即荀息请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者
也虢亡地入晋七国时为秦韩之疆秦并天下为三州
郡后立河南南阳二郡汉地理志元鼎四年丞相论广
关中地又楼船将军杨仆耻为关外民于是徙关于新
安割秦河南南阳二郡之西境于故函谷置弘农郡焉
西虢此其地也封虢叔于东虢即今成皋也今陜郡平
陆县是北虢此谓三虢焉春秋鲁僖公二年为晋所灭
即荀息请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者
也虢亡地入晋七国时为秦韩之疆秦并天下为三州
郡后立河南南阳二郡汉地理志元鼎四年丞相论广
关中地又楼船将军杨仆耻为关外民于是徙关于新
安割秦河南南阳二郡之西境于故函谷置弘农郡焉
卷五 第 21b 页 WYG0469-0048b.png
弘农义取大农桑为名以属司𨽻后魏避献文讳改恒
农郡至太和十一年移郡理陜城永熙三年分恒农西
界又为西恒农郡后周明帝废西郡并入元郡仍改恒
农为弘农隋开皇三年废郡以所领县并属陜大业二
年废陜州又以弘农县复立郡即理于今州西古城其
年冬又移郡于鸿胪川即今郡理也义宁元年改为凤
林郡其年又于卢氏县置虢郡唐武德元年改虢郡为
虢州仍改凤林郡为鼎州乃自弘农移理阌乡县贞观
农郡至太和十一年移郡理陜城永熙三年分恒农西
界又为西恒农郡后周明帝废西郡并入元郡仍改恒
农为弘农隋开皇三年废郡以所领县并属陜大业二
年废陜州又以弘农县复立郡即理于今州西古城其
年冬又移郡于鸿胪川即今郡理也义宁元年改为凤
林郡其年又于卢氏县置虢郡唐武德元年改虢郡为
虢州仍改凤林郡为鼎州乃自弘农移理阌乡县贞观
卷五 第 22a 页 WYG0469-0048c.png
八年废鼎州自卢氏县移虢州于今理属河南道开元
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天宝元年改为弘农郡乾元
元年复为虢州今仍属河东道后汉刘昆为太守初多
虎灾月馀皆负子过河而去
元领县六 今四
恒农 卢氏 玉城 朱阳
二县割出
阌乡 湖城并入陜州
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天宝元年改为弘农郡乾元
元年复为虢州今仍属河东道后汉刘昆为太守初多
虎灾月馀皆负子过河而去
元领县六 今四
恒农 卢氏 玉城 朱阳
二县割出
阌乡 湖城并入陜州
卷五 第 22b 页 WYG0469-0048d.png
州境
东南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六十里 东至西京四百五十三里
西北至长安四百三十里 南至邓州七百里 西
至华州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绛州三百四十里
东北至陜州一百三里 东南至汝州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商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潼关一百三十
东南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六十里 东至西京四百五十三里
西北至长安四百三十里 南至邓州七百里 西
至华州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绛州三百四十里
东北至陜州一百三里 东南至汝州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商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潼关一百三十
卷五 第 23a 页 WYG0469-0049a.png
里自潼关至华州一百二十里又至河中府一百八
十三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三皇朝管户主四千
四百七十三客四千六百七十九
风俗
同陜州
姓氏
十三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三皇朝管户主四千
四百七十三客四千六百七十九
风俗
同陜州
姓氏
卷五 第 23b 页 WYG0469-0049b.png
恒农郡五姓 杨 刘 强 晋 奚
人物
董过弘农人尝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大司农
王浚弘农人为晋龙骧将军平吴 唐宋之问弘农
人
土产
方纹绫贡 花纱 绢 梨 枣 砚瓦 麝香
密 黄丹
人物
董过弘农人尝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大司农
王浚弘农人为晋龙骧将军平吴 唐宋之问弘农
人
土产
方纹绫贡 花纱 绢 梨 枣 砚瓦 麝香
密 黄丹
卷五 第 24a 页 WYG0469-0049c.png
恒农县旧八乡今四乡本秦桃林县地汉武帝置弘农
县于秦故函谷关山岭下注函谷者谓道形如函孙卿
子谓秦有松柏之塞即此地也隋大业二年省弘农县
三年复于今湖城县西南一里上阳宫南置寻移县就
郡理其年又以郡同移于鸿胪川即今县理是也唐显
庆二年弘为恒开元复为弘后汉公沙穆为令初多虫
灾害稼穆以身祷一夕虫为暴雨所毙岁成大稔皇朝
建隆三年改为恒农避庙讳 衡山岭在县西南三十
县于秦故函谷关山岭下注函谷者谓道形如函孙卿
子谓秦有松柏之塞即此地也隋大业二年省弘农县
三年复于今湖城县西南一里上阳宫南置寻移县就
郡理其年又以郡同移于鸿胪川即今县理是也唐显
庆二年弘为恒开元复为弘后汉公沙穆为令初多虫
灾害稼穆以身祷一夕虫为暴雨所毙岁成大稔皇朝
建隆三年改为恒农避庙讳 衡山岭在县西南三十
卷五 第 24b 页 WYG0469-0049d.png
五里汉地理志弘农县衡山岭下谷烛水所出 鹿蹄
山九州要记云弘农县有鹿山山中石上有自然鹿迹
非人功所为 石堤山在县西南一十七里水经注云
柏谷水出弘农县南石堤山下有石堤祠焉西连华山
伏犊山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东接崤函西连仙掌
扇子山九州要记云山石壁中分其形似扇故名之
黄河在县南四十五里 鸿胪川一名鸿胪涧一名门
水在县西一里西南自朱阳县界入溉田四百馀顷水
山九州要记云弘农县有鹿山山中石上有自然鹿迹
非人功所为 石堤山在县西南一十七里水经注云
柏谷水出弘农县南石堤山下有石堤祠焉西连华山
伏犊山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东接崤函西连仙掌
扇子山九州要记云山石壁中分其形似扇故名之
黄河在县南四十五里 鸿胪川一名鸿胪涧一名门
水在县西一里西南自朱阳县界入溉田四百馀顷水
卷五 第 25a 页 WYG0469-0050a.png
经注云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
北历硖谓之鸿关水东有城即关亭也 柏谷亭汉文
帝微时常游于此按九州要记云杨震宅在柏谷亭
柏人驿汉高祖获贯高之所 杨震宅按后汉书震四
世五公为关西大儒即郡人也号为关西孔子 王浚
冢仕晋平吴有功卒葬于此而冢尚存
朱阳县西南七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卢氏县地按
十三州记卢氏有朱阳山因别立县后魏太和十四年
北历硖谓之鸿关水东有城即关亭也 柏谷亭汉文
帝微时常游于此按九州要记云杨震宅在柏谷亭
柏人驿汉高祖获贯高之所 杨震宅按后汉书震四
世五公为关西大儒即郡人也号为关西孔子 王浚
冢仕晋平吴有功卒葬于此而冢尚存
朱阳县西南七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卢氏县地按
十三州记卢氏有朱阳山因别立县后魏太和十四年
卷五 第 25b 页 WYG0469-0050b.png
蛮人樊磨背梁归魏魏于今卢氏县南百五十里立朱
阳郡以樊磨为太守孝昌二年省郡大统二年又立属
东义州仍于此所置朱阳以属焉后周保定二年省郡
大象二年移县于卢氏县西南鄢渠谷中隋开皇四年
移理洛水北大业二年移于芹池即今县也皇朝乾德
六年恒农县太平兴国七年再置 地肺山山下有神
祠即肺祠也 柏谷古有白石先生隐此山得仙今有
遗迹尚多焉 鸿胪水经县南百五十步
阳郡以樊磨为太守孝昌二年省郡大统二年又立属
东义州仍于此所置朱阳以属焉后周保定二年省郡
大象二年移县于卢氏县西南鄢渠谷中隋开皇四年
移理洛水北大业二年移于芹池即今县也皇朝乾德
六年恒农县太平兴国七年再置 地肺山山下有神
祠即肺祠也 柏谷古有白石先生隐此山得仙今有
遗迹尚多焉 鸿胪水经县南百五十步
卷五 第 26a 页 WYG0469-0050c.png
卢氏县东南一百六十六里依旧二乡汉县属弘农郡
后属虢今不改郡国县道记云县则西虢之别邑按遁
甲开山图云卢氏山宜五榖可以避水灾因山以名县
后魏大统中于此立东义州隋开皇三年改为虢州大
业三年废州义宁元年又置虢郡武德元年改为虢州
贞观八年州移弘农此为属也 熊耳山按汉书地理
志云卢氏县熊耳山伊水出东北入雒在今县南五十
里按遁甲开山图云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
后属虢今不改郡国县道记云县则西虢之别邑按遁
甲开山图云卢氏山宜五榖可以避水灾因山以名县
后魏大统中于此立东义州隋开皇三年改为虢州大
业三年废州义宁元年又置虢郡武德元年改为虢州
贞观八年州移弘农此为属也 熊耳山按汉书地理
志云卢氏县熊耳山伊水出东北入雒在今县南五十
里按遁甲开山图云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
卷五 第 26b 页 WYG0469-0050d.png
之所尚书导洛自熊耳孔安国曰在宜阳之西乃樊崇
积甲之所是知有两熊耳山以其两峰相对似熊耳故
也 洛水经县南 夔牛山自商州洛南界逦迤向县
西却入朱阳山去县一百四十里山形似夔牛 朱阳
山自夔牛山逦迤向县西南经县界入西石门山去县
一百里出檀木为弓材 西石门山自朱阳逦迤向县
西界入熊耳山去县一十里山形似门
玉城县东南六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卢氏县地后魏
积甲之所是知有两熊耳山以其两峰相对似熊耳故
也 洛水经县南 夔牛山自商州洛南界逦迤向县
西却入朱阳山去县一百四十里山形似夔牛 朱阳
山自夔牛山逦迤向县西南经县界入西石门山去县
一百里出檀木为弓材 西石门山自朱阳逦迤向县
西界入熊耳山去县一十里山形似门
玉城县东南六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卢氏县地后魏
卷五 第 27a 页 WYG0469-0051a.png
正始二年分卢氏地于今县东南十五里立石城县属
乐安郡废帝元年改石城为玉城县以𨽻虢因荆山之
石有玉而美故以名之后周天和六年废义宁元年于
今县西北一百五十步再置因后魏旧名贞观八年移
于今理 五阳水在县西十五里北流与关方水合
鹿蹄山在县西南二里
乐安郡废帝元年改石城为玉城县以𨽻虢因荆山之
石有玉而美故以名之后周天和六年废义宁元年于
今县西北一百五十步再置因后魏旧名贞观八年移
于今理 五阳水在县西十五里北流与关方水合
鹿蹄山在县西南二里
卷五 第 27b 页 WYG0469-0051b.png
太平寰宇记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