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 1a 页 WYG0469-002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五
伊阳 巩县 密县 渑池 缑氏 颍阳
王屋 清河 偃师
伊阳县南三百六十里旧三乡今四乡本陆浑地唐先天元
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伊阳县在伊水之南去伊水一里
太平寰宇记卷五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五
伊阳 巩县 密县 渑池 缑氏 颍阳
王屋 清河 偃师
伊阳县南三百六十里旧三乡今四乡本陆浑地唐先天元
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伊阳县在伊水之南去伊水一里
卷五 第 1b 页 WYG0469-0029b.png
女几庙在县西三十里 鸣皋山在县东三十里鸣皋庙则
天立 石扇山在县西三百里有石如扇 龙驹涧在县北
十二里 王母涧在县南六里 蛮王城在县南五十里
新罗王子陵在县东北七十里高二百尺 元鲁山墓有碑
见存在县北二十五里李华文李阳冰篆额颜真卿书鲁山
有德行呼为四绝碑 汤泉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即四眼泉
巩县东南三十里旧四乡今三乡郭缘生述征记云巩
县周之巩伯邑春秋左氏传晋师克巩逐王子朝杜预
天立 石扇山在县西三百里有石如扇 龙驹涧在县北
十二里 王母涧在县南六里 蛮王城在县南五十里
新罗王子陵在县东北七十里高二百尺 元鲁山墓有碑
见存在县北二十五里李华文李阳冰篆额颜真卿书鲁山
有德行呼为四绝碑 汤泉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即四眼泉
巩县东南三十里旧四乡今三乡郭缘生述征记云巩
县周之巩伯邑春秋左氏传晋师克巩逐王子朝杜预
卷五 第 2a 页 WYG0469-0029c.png
注云周地河南巩县也史记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
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皇甫谧曰以王城为东周以
巩为西周其子武公为秦所灭秦庄襄王元年韩献成
皋巩秦界至大梁汉以为县属河南郡晋宋不改李密
自颍川率群盗十馀万袭破洛口仓因据巩县仍筑城
断洛川包南北山周回三百馀里屯营其中后为王世
充所破县本与成皋中分洛水西则巩东则成皋后魏
始并焉 黄河西自偃师县界流入河于此有五社渡
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皇甫谧曰以王城为东周以
巩为西周其子武公为秦所灭秦庄襄王元年韩献成
皋巩秦界至大梁汉以为县属河南郡晋宋不改李密
自颍川率群盗十馀万袭破洛口仓因据巩县仍筑城
断洛川包南北山周回三百馀里屯营其中后为王世
充所破县本与成皋中分洛水西则巩东则成皋后魏
始并焉 黄河西自偃师县界流入河于此有五社渡
卷五 第 2b 页 WYG0469-0029d.png
又为五社津后汉朱鲔遣贾强从五社津渡是也 天
渡山在县南六十里潘岳家风诗所云天凌岩谓此也
侯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卢元明嵩山记云汉有王彦者
隐于此景帝累徵不出遂就而封侯山因为名后学道
得成至今指所住为王彦崖 九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水经注桐涧水流经九山东仲长子云昔密有卜成者
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乡谓此山也山际九山庙
碑晋永康二年立文云九山府君太华元子之孙也
渡山在县南六十里潘岳家风诗所云天凌岩谓此也
侯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卢元明嵩山记云汉有王彦者
隐于此景帝累徵不出遂就而封侯山因为名后学道
得成至今指所住为王彦崖 九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水经注桐涧水流经九山东仲长子云昔密有卜成者
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乡谓此山也山际九山庙
碑晋永康二年立文云九山府君太华元子之孙也
卷五 第 3a 页 WYG0469-0030a.png
岑原丘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水经注云巩县北有山临
河谓之岑原河下有穴谓之巩穴言山潜通淮济北达
于河谓之鲔渚成公子安大河赋云鳣鳢王鲔暮来游
即此也 洛汭洛水入河之处水经注云洛水东流经
洛汭北对琅琊渚入于河谓之洛口清浊异流皦焉殊
别亦名什谷史云张仪说秦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是
此也一云巩县鄩谷皆是也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
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亦谓之北鄩
河谓之岑原河下有穴谓之巩穴言山潜通淮济北达
于河谓之鲔渚成公子安大河赋云鳣鳢王鲔暮来游
即此也 洛汭洛水入河之处水经注云洛水东流经
洛汭北对琅琊渚入于河谓之洛口清浊异流皦焉殊
别亦名什谷史云张仪说秦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是
此也一云巩县鄩谷皆是也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
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亦谓之北鄩
卷五 第 3b 页 WYG0469-0030b.png
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也 明溪水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晋军于溪泉杜预注云巩县有明溪泉又水经注云明
洛泉今俗谓之五道泉 小平县城汉县废城在今县
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 周王庙在县界
巩王庙在县西二十里孝义镇西山上 大刀山神
庙在县北八里 青龙山在县西南十里 安陵与永
昌陵并在县西南四十里 岐王坟在县西南四十里
万山在县西南六十里
晋军于溪泉杜预注云巩县有明溪泉又水经注云明
洛泉今俗谓之五道泉 小平县城汉县废城在今县
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 周王庙在县界
巩王庙在县西二十里孝义镇西山上 大刀山神
庙在县北八里 青龙山在县西南十里 安陵与永
昌陵并在县西南四十里 岐王坟在县西南四十里
万山在县西南六十里
卷五 第 4a 页 WYG0469-0030c.png
密县东南二百里元九乡古密国也亦郐国之地左传
僖公二年诸侯伐郑围新密汉为县属河南郡后汉卓
茂理此今县东南三十里古密城即汉理所兼有茂祠
尚存晋太始二年分河南置阳翟郡以密县属焉高齐
文宣移理于今县东四十里故密县城为理后周属荣
州隋属郑州大业十二年又移于今理即古法槁堡城
唐武德三年于此置密州四年废以县属郑州𨽻河南
府尔雅曰山如堂者曰密因以为名 方山山海经云
僖公二年诸侯伐郑围新密汉为县属河南郡后汉卓
茂理此今县东南三十里古密城即汉理所兼有茂祠
尚存晋太始二年分河南置阳翟郡以密县属焉高齐
文宣移理于今县东四十里故密县城为理后周属荣
州隋属郑州大业十二年又移于今理即古法槁堡城
唐武德三年于此置密州四年废以县属郑州𨽻河南
府尔雅曰山如堂者曰密因以为名 方山山海经云
卷五 第 4b 页 WYG0469-0030d.png
浮戏之山汜水出焉水经注云汜水出浮戏山世谓之
方山也 大騩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水经注云大騩山
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
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庄子谓之具茨之山潩水出
于此 马岭山在县南十五里洧水源出于此山故洧
水在县西南流合汜水入河 郐水水经注云浍水出
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世亦谓之郐水 沥滴泉
水经注云沥滴泉出密县深溪之侧悬水散注故世以
方山也 大騩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水经注云大騩山
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
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庄子谓之具茨之山潩水出
于此 马岭山在县南十五里洧水源出于此山故洧
水在县西南流合汜水入河 郐水水经注云浍水出
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世亦谓之郐水 沥滴泉
水经注云沥滴泉出密县深溪之侧悬水散注故世以
卷五 第 5a 页 WYG0469-0031a.png
沥滴称 承云水水经注云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世谓
之东西承云
渑池县西一百五十里旧三乡今四乡即古地名秦赵
所会之地汉为县属弘农郡今县西十三里即秦赵所
会城犹存汉为县理于此城西三里今无基迹高皇八
年复沔池中乡民景帝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莽曰陜
亭周地图记云魏贾逵为令时县理蠡城又按郡国县
道记云汉沔池城与沔池水源南北相对曹魏移于福
之东西承云
渑池县西一百五十里旧三乡今四乡即古地名秦赵
所会之地汉为县属弘农郡今县西十三里即秦赵所
会城犹存汉为县理于此城西三里今无基迹高皇八
年复沔池中乡民景帝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莽曰陜
亭周地图记云魏贾逵为令时县理蠡城又按郡国县
道记云汉沔池城与沔池水源南北相对曹魏移于福
卷五 第 5b 页 WYG0469-0031b.png
昌县西六十五里蠡城后魏初犹属弘农郡大统十一
年又移于今县理十三里故沔池县为理改属河南郡
周改属同轨郡隋大业元年又移于县东二十五里新
安驿置属熊州十二年复移理大坞城唐贞观三年自
大坞城移于今理兼立榖州后周废为县今属洛 沔
池史记张仪说赵王曰莫如与秦王遇于沔池面相见
请按兵无攻于是赵惠王秦昭王相会沔池秦王饮酒
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书
年又移于今县理十三里故沔池县为理改属河南郡
周改属同轨郡隋大业元年又移于县东二十五里新
安驿置属熊州十二年复移理大坞城唐贞观三年自
大坞城移于今理兼立榖州后周废为县今属洛 沔
池史记张仪说赵王曰莫如与秦王遇于沔池面相见
请按兵无攻于是赵惠王秦昭王相会沔池秦王饮酒
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书
卷五 第 6a 页 WYG0469-0031c.png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怒不许相如
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不肯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
以颈血溅大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斥之秦王不
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
王击缶秦群臣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相如亦请以
秦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设
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榖水在县南二百步 俱利城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怒不许相如
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不肯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
以颈血溅大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斥之秦王不
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
王击缶秦群臣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相如亦请以
秦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设
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榖水在县南二百步 俱利城
卷五 第 6b 页 WYG0469-0031d.png
秦赵二君会处今县西有俱利城亦名秦赵城东城在
县十三里西城在县十四里水经注榖水东经秦赵二
城南续汉书曰赤眉从沔池自利阳欲赴宜阳是此地
今俗谓之俱利城于秦赵各据一城秦王击缶赵王鼓
瑟俱称有利名之 千秋亭在县东二十里潘岳丧子
之处西征赋云天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葬之亭有千
秋之号人无七旬之期又有水曰千秋涧 天坛山在
县东北十八里高五百丈绝四面如坛后魏孝文帝西
县十三里西城在县十四里水经注榖水东经秦赵二
城南续汉书曰赤眉从沔池自利阳欲赴宜阳是此地
今俗谓之俱利城于秦赵各据一城秦王击缶赵王鼓
瑟俱称有利名之 千秋亭在县东二十里潘岳丧子
之处西征赋云天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葬之亭有千
秋之号人无七旬之期又有水曰千秋涧 天坛山在
县东北十八里高五百丈绝四面如坛后魏孝文帝西
卷五 第 7a 页 WYG0469-0032a.png
巡至此祀天坛神 广阳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亦名渑
池山 柏王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大媚山在县
东北一百三十里 榖山在县南八十步 马蹄泉在
县界 五户祠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禹庙在县西二
十里 周桓王陵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缑氏县东南六十里旧三乡今二乡古滑国也春秋云
滑国同盟于幽秦人入滑皆此也秦灭之后属晋汉以为
县舆地志云因山以名县汉属河南莽曰中亭至宋犹
池山 柏王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大媚山在县
东北一百三十里 榖山在县南八十步 马蹄泉在
县界 五户祠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禹庙在县西二
十里 周桓王陵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缑氏县东南六十里旧三乡今二乡古滑国也春秋云
滑国同盟于幽秦人入滑皆此也秦灭之后属晋汉以为
县舆地志云因山以名县汉属河南莽曰中亭至宋犹
卷五 第 7b 页 WYG0469-0032b.png
属河南按此前缑氏县在今县东南二十五里缑氏故
城后魏太和十七年省并入洛阳东魏天平元年复以
洛阳城中置缑氏县后建德六年又自洛阳城移于今
县北七里钩锁故垒置开皇四年又移于今县北十里
洛阳故郡城大业元年复移于今县东南十里置十年
又移县据公路涧西平岸唐贞观十八年省上元二年
又置今回向近孝敬陵西置属洛阳不改 洛水西自
洛阳界流入 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列仙传云王
城后魏太和十七年省并入洛阳东魏天平元年复以
洛阳城中置缑氏县后建德六年又自洛阳城移于今
县北七里钩锁故垒置开皇四年又移于今县北十里
洛阳故郡城大业元年复移于今县东南十里置十年
又移县据公路涧西平岸唐贞观十八年省上元二年
又置今回向近孝敬陵西置属洛阳不改 洛水西自
洛阳界流入 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列仙传云王
卷五 第 8a 页 WYG0469-0032c.png
子晋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
白鹤驻山颠望之不得到拱手谢时人而去山上有石
室饮鹤池按卢氏嵩山记云覆釜堆亦名赴父堆即缑
岭也 玉女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轘辕山在县东南
四十六里左传谓栾盈过周王使候出轘辕注关名也
按轘辕道十二曲今置关焉又按薛综注东京赋云轘
辕道坂十二曲道将去复还故曰轘辕汉河南尹何进
所置八关此其一也 半石山在县南十五里按山海
白鹤驻山颠望之不得到拱手谢时人而去山上有石
室饮鹤池按卢氏嵩山记云覆釜堆亦名赴父堆即缑
岭也 玉女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轘辕山在县东南
四十六里左传谓栾盈过周王使候出轘辕注关名也
按轘辕道十二曲今置关焉又按薛综注东京赋云轘
辕道坂十二曲道将去复还故曰轘辕汉河南尹何进
所置八关此其一也 半石山在县南十五里按山海
卷五 第 8b 页 WYG0469-0032d.png
经云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馀赤茎赤
华而不实其名嘉荣服之者不畏雷霆 景山在县东
北八里曹子建洛神赋云经通谷陵景山即此也 鄂
岭坡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晋八王故事云范阳王保于
鄂坡后于其上置关即此地也 黄马坂在县西北十
里戴氏西征记云次前至黄马坂去计索渚十里即此
地也 半马涧按卢元明嵩山记云半马涧人或云百
里涧亦曰拜马涧古老传王子晋得仙而马还国人思
华而不实其名嘉荣服之者不畏雷霆 景山在县东
北八里曹子建洛神赋云经通谷陵景山即此也 鄂
岭坡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晋八王故事云范阳王保于
鄂坡后于其上置关即此地也 黄马坂在县西北十
里戴氏西征记云次前至黄马坂去计索渚十里即此
地也 半马涧按卢元明嵩山记云半马涧人或云百
里涧亦曰拜马涧古老传王子晋得仙而马还国人思
卷五 第 9a 页 WYG0469-0033a.png
之不见乃拜其马于此也按佛光谷下彻公路涧 灵
星坞一名延寿城卢氏嵩山记云此坞有道士浮丘公
接太子晋登仙之所也 袁绍固一名袁绍坞在县西
南十五里四周绝涧甚险宋武北征记云少室山西有
袁绍固容十万人一夫守险千人莫当 柏谷坞戴延之
西征记云坞在川南因原为坞高数丈在县东姚洸部
将赵玄所守为檀王所破坞西有工寺亦在原上入谷
数百步又有二佛精巧美貌有牛舂马簸水碓之利
星坞一名延寿城卢氏嵩山记云此坞有道士浮丘公
接太子晋登仙之所也 袁绍固一名袁绍坞在县西
南十五里四周绝涧甚险宋武北征记云少室山西有
袁绍固容十万人一夫守险千人莫当 柏谷坞戴延之
西征记云坞在川南因原为坞高数丈在县东姚洸部
将赵玄所守为檀王所破坞西有工寺亦在原上入谷
数百步又有二佛精巧美貌有牛舂马簸水碓之利
卷五 第 9b 页 WYG0469-0033b.png
古缑氏县城在县西北六里 钩锁垒在今县北七里
按宋书武帝西征营军于柏坞西即此垒也有三垒相
连如锁因以为名 公路垒公路涧在县西南三里有
垒以袁术字公路而称 少林寺后魏孝文太和十九
年立西域沙门号跋陁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制于
少室山阴立少林寺以居之公给衣供食 曹城在县
东十里曹操与袁术相拒筑城于此 古滑城在县东
一十八里城东角有招提寺 唐昭宗陵在县东北五
按宋书武帝西征营军于柏坞西即此垒也有三垒相
连如锁因以为名 公路垒公路涧在县西南三里有
垒以袁术字公路而称 少林寺后魏孝文太和十九
年立西域沙门号跋陁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制于
少室山阴立少林寺以居之公给衣供食 曹城在县
东十里曹操与袁术相拒筑城于此 古滑城在县东
一十八里城东角有招提寺 唐昭宗陵在县东北五
卷五 第 10a 页 WYG0469-0033c.png
里 百生墓在县十里后汉书独行传云周畅字伯持
性仁慈为河东尹永初二年夏旱久祷无应畅因收葬
洛阳傍客死骸骨万馀人于洛阳北应时澍雨岁乃登
今墓有千数皆相𩔖对列成行在洛城之东而北近洛
水即周畅之遗址也今号百生墓 芝田乡在县北
启母少姨庙在县东门外 王仙君庙在县东八十里
百生神庙在县南八里冈上 九江娘子庙在县南
八十里 王子乔坛在县东五里 则天行宫在县北
性仁慈为河东尹永初二年夏旱久祷无应畅因收葬
洛阳傍客死骸骨万馀人于洛阳北应时澍雨岁乃登
今墓有千数皆相𩔖对列成行在洛城之东而北近洛
水即周畅之遗址也今号百生墓 芝田乡在县北
启母少姨庙在县东门外 王仙君庙在县东八十里
百生神庙在县南八里冈上 九江娘子庙在县南
八十里 王子乔坛在县东五里 则天行宫在县北
卷五 第 10b 页 WYG0469-0033d.png
十里 仙鹤观在县东三里 贺兰溪在县南八里 双
泉在县南十里 恭陵唐孝敬皇帝陵在县东北五里
古仄城在县西北八里 凤凤台在县东三十里佛
光谷内 武三思冢在县西南十五里
颍阳县东北九十里元二乡本夏之纶国竹书纪年楚
及秦伐郑围纶氏是也汉置县属颍川后魏太和十三
年迁纶氏城颍阳县属河内郡后周省入堙阳县隋开
皇六年改为武林县十八年改为纶氏大业元年改为
泉在县南十里 恭陵唐孝敬皇帝陵在县东北五里
古仄城在县西北八里 凤凤台在县东三十里佛
光谷内 武三思冢在县西南十五里
颍阳县东北九十里元二乡本夏之纶国竹书纪年楚
及秦伐郑围纶氏是也汉置县属颍川后魏太和十三
年迁纶氏城颍阳县属河内郡后周省入堙阳县隋开
皇六年改为武林县十八年改为纶氏大业元年改为
卷五 第 11a 页 WYG0469-0034a.png
嵩阳唐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四年入河南洛阳伊阙嵩
阳等县又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九月改为颍阳县
大苦山山海经云其阳狂水出焉水多三足龟食之无
大疾可以己肿 箕山连亘郡界 阳乾山在县东二
十五里按说文云颍水出阳乾山 八风溪溪水南流
合三交水北岸有沙细润可以澡濯隋大常进后宫杂
以香药以当豆屑号曰玉女沙 三交水按水经注三
交水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 古武
阳等县又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九月改为颍阳县
大苦山山海经云其阳狂水出焉水多三足龟食之无
大疾可以己肿 箕山连亘郡界 阳乾山在县东二
十五里按说文云颍水出阳乾山 八风溪溪水南流
合三交水北岸有沙细润可以澡濯隋大常进后宫杂
以香药以当豆屑号曰玉女沙 三交水按水经注三
交水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 古武
卷五 第 11b 页 WYG0469-0034b.png
林亭按水经注云湮水西南流经武林亭 倚箔山在
县北十五里望之如立箔山西岸下有钟乳随时充贡
太谷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孙坚停兵太谷距洛阳九
十里即此谷 太谷故关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何进八
关此其一也 一斗泉在县西南十五里汲与不汲常
有一斗 勾龙本庙在县北一十三里 醴泉在县西
四十步源出岳庙下 七姑冢在县西三十里 蛮王
冢在县南二十里
县北十五里望之如立箔山西岸下有钟乳随时充贡
太谷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孙坚停兵太谷距洛阳九
十里即此谷 太谷故关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何进八
关此其一也 一斗泉在县西南十五里汲与不汲常
有一斗 勾龙本庙在县北一十三里 醴泉在县西
四十步源出岳庙下 七姑冢在县西三十里 蛮王
冢在县南二十里
卷五 第 12a 页 WYG0469-0034c.png
王屋县西北一百里旧二乡今三乡本周畿内地召公
之邑平王东迁亦为采地今县西有康公祠六国属魏汉
为河东郡垣县地后魏皇兴四年于此分置长平县属
邵州北齐置怀州后周武成元年州废改为王屋县因
县北十里山为名仍于县理置王屋郡天和六年又于
郡理立西怀州建德六年州省又为王屋郡隋开皇三
年罢郡以县属邵州大业三年省以县入河内郡唐武
德元年改为邵伯县后建都河洛显庆二年复为王屋
之邑平王东迁亦为采地今县西有康公祠六国属魏汉
为河东郡垣县地后魏皇兴四年于此分置长平县属
邵州北齐置怀州后周武成元年州废改为王屋县因
县北十里山为名仍于县理置王屋郡天和六年又于
郡理立西怀州建德六年州省又为王屋郡隋开皇三
年罢郡以县属邵州大业三年省以县入河内郡唐武
德元年改为邵伯县后建都河洛显庆二年复为王屋
卷五 第 12b 页 WYG0469-0034d.png
𨽻河南 王屋山在县北十五里尚书底柱析城至于
王屋山在县北十五里在河东垣县之地古今地名云
王屋山状如垣故以名县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
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即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操蛇之神闻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
娥氏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神仙甘始太原人善
行气不食服天门冬疗病不用针灸在人间三百岁乃
王屋山在县北十五里在河东垣县之地古今地名云
王屋山状如垣故以名县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
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即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操蛇之神闻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
娥氏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神仙甘始太原人善
行气不食服天门冬疗病不用针灸在人间三百岁乃
卷五 第 13a 页 WYG0469-0035a.png
入王屋山茅君内传云王屋山之洞周回万里名曰小
有清灵之天 清灵洞有垂簪峰 天坛山北山高登
之可以望海 阳台观在县西北八十里 灵都观在
县东三十里 齐子岭在县东十二里即宇文周与齐
分境之所也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野王城光武时
寇恂所筑 石室在县西南七十里有石室即夫子昔
与门徒讲论之所临大河水势湍急至此室五里之间
寂无水声似有听讲之意 邵原在县西四十里即康
有清灵之天 清灵洞有垂簪峰 天坛山北山高登
之可以望海 阳台观在县西北八十里 灵都观在
县东三十里 齐子岭在县东十二里即宇文周与齐
分境之所也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野王城光武时
寇恂所筑 石室在县西南七十里有石室即夫子昔
与门徒讲论之所临大河水势湍急至此室五里之间
寂无水声似有听讲之意 邵原在县西四十里即康
卷五 第 13b 页 WYG0469-0035b.png
公之采地也 析城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峰四面其形
如城有南门焉故秦析城 中条山魏王泰地志云在
县西北九十里东接王屋山西入绛州垣县界 卲康
公庙在县西十五里舆地志云垣县卲康公之邑春秋
注云卲康公周太保召公奭也
河清县北六十里元三乡本左氏所谓晋阴地汉为平
阴县属河南郡按郡国县道记云唐武德二年黄君汉
镇柏崖遂于北岸东置大基县八年省先天元年以讳
如城有南门焉故秦析城 中条山魏王泰地志云在
县西北九十里东接王屋山西入绛州垣县界 卲康
公庙在县西十五里舆地志云垣县卲康公之邑春秋
注云卲康公周太保召公奭也
河清县北六十里元三乡本左氏所谓晋阴地汉为平
阴县属河南郡按郡国县道记云唐武德二年黄君汉
镇柏崖遂于北岸东置大基县八年省先天元年以讳
卷五 第 14a 页 WYG0469-0035c.png
改名河清县贞观中县界黄河清因以为名后废至考
功郎中王本立奏再置复𨽻河南府大顺元年因干戈
毁坏移在柏崖院地权置皇朝开宝元年移在白波
河阴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地理记云即汉平阴县
左传云晋师在平阴杜预注云今河阴县也 宋东垣
县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地理记云东垣县属宋河南郡
柏崖城在县西三里临黄河侯景所筑唐高祖武德
二年滑州人黄君汉以城归乃属怀州四年移怀州于
功郎中王本立奏再置复𨽻河南府大顺元年因干戈
毁坏移在柏崖院地权置皇朝开宝元年移在白波
河阴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地理记云即汉平阴县
左传云晋师在平阴杜预注云今河阴县也 宋东垣
县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地理记云东垣县属宋河南郡
柏崖城在县西三里临黄河侯景所筑唐高祖武德
二年滑州人黄君汉以城归乃属怀州四年移怀州于
卷五 第 14b 页 WYG0469-0035d.png
河内县乾元中太尉李光弼重修以拒史思明 冉耕墓
在县东南一十七里孔子弟子也 后汉灵帝陵在县
东三十里高一十二丈 晋景帝陵在县南三十里高
六丈四尺 汤王庙在县南三十里 柏崖庙在县西
北三十二里 尧庙在县西南八十五里 后汉光武
庙在县东南七里 猫儿山在县西十里 吉水在县
西南六十里 滽水在县西南六十里 金谷水在县
西南六十里 迷公崖在县五十里 歇鹤台在县西
在县东南一十七里孔子弟子也 后汉灵帝陵在县
东三十里高一十二丈 晋景帝陵在县南三十里高
六丈四尺 汤王庙在县南三十里 柏崖庙在县西
北三十二里 尧庙在县西南八十五里 后汉光武
庙在县东南七里 猫儿山在县西十里 吉水在县
西南六十里 滽水在县西南六十里 金谷水在县
西南六十里 迷公崖在县五十里 歇鹤台在县西
卷五 第 15a 页 WYG0469-0036a.png
北三十里王子晋浮丘公游王屋歇鹤于此 小郎水
县西四里
偃师县东北七十里元三乡本汉旧县帝喾及汤盘庚
并都之商有三亳成汤居南亳即此也至盘庚又自河
北移理于亳殷商从此改号曰殷故殷有天下此为新
都故城在本县西十里周武王伐纣回息偃戎师遂名
偃师周为畿内之邑秦属三川汉属河南即今县理是
也晋并入洛阳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北邙山在县北
县西四里
偃师县东北七十里元三乡本汉旧县帝喾及汤盘庚
并都之商有三亳成汤居南亳即此也至盘庚又自河
北移理于亳殷商从此改号曰殷故殷有天下此为新
都故城在本县西十里周武王伐纣回息偃戎师遂名
偃师周为畿内之邑秦属三川汉属河南即今县理是
也晋并入洛阳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北邙山在县北
卷五 第 15b 页 WYG0469-0036b.png
二里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阮籍诗云步出上
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山上今有
夷齐祠后魏正光元年夏首阳山晚有虹饮于溪樵人
杨万见之良久化为一美女乃窃告蒲津戍将宇文显
显取之进明帝容貌姝美掩于六宫或问之云我天女
也暂降人间帝欲逼幸其色甚难乃令左右拥抱作异
声如钟复化为虹经天而去后帝寻崩 魏文帝庙在
县西北一十八里 魏文帝陵在县首阳山南 杜预
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山上今有
夷齐祠后魏正光元年夏首阳山晚有虹饮于溪樵人
杨万见之良久化为一美女乃窃告蒲津戍将宇文显
显取之进明帝容貌姝美掩于六宫或问之云我天女
也暂降人间帝欲逼幸其色甚难乃令左右拥抱作异
声如钟复化为虹经天而去后帝寻崩 魏文帝庙在
县西北一十八里 魏文帝陵在县首阳山南 杜预
卷五 第 16a 页 WYG0469-0036c.png
墓在首阳山南 乾脯山九州要记云周敬王于此曝
乾脯因以为名 覆舟山九州要记云昔卢世明登嵩
岳望覆舟如蚁蛭黄河如带又陶季述京邦记云周回
二十里下有林号曰水苑是也 尸乡刘澄之永初山
川记云尸乡有石室有仇生者居焉又云祝鸡翁者洛
阳人居尸乡山下养鸡百馀年 盟津在县西北三十
一里河东经小平县俗谓之小平津河南岸有钩陈垒
河于斯有盟津之目昔武王伐纣诸侯不期而会者八
乾脯因以为名 覆舟山九州要记云昔卢世明登嵩
岳望覆舟如蚁蛭黄河如带又陶季述京邦记云周回
二十里下有林号曰水苑是也 尸乡刘澄之永初山
川记云尸乡有石室有仇生者居焉又云祝鸡翁者洛
阳人居尸乡山下养鸡百馀年 盟津在县西北三十
一里河东经小平县俗谓之小平津河南岸有钩陈垒
河于斯有盟津之目昔武王伐纣诸侯不期而会者八
卷五 第 16b 页 WYG0469-0036d.png
百故曰盟津亦曰富平津 废北陂义堂路此古大驿
路唐天宝七年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
开驿路通孝义桥故此路废矣 曲洛穆天子传曰天
子东游于黄泽宿于曲洛今县东洛北有曲河驿以洛
水之曲为名洛经其南续齐谐记云晋武帝问尚书郎
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
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携之水
滨盥洗遂因水以流觞曲水之义起于此帝曰若如所
路唐天宝七年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
开驿路通孝义桥故此路废矣 曲洛穆天子传曰天
子东游于黄泽宿于曲洛今县东洛北有曲河驿以洛
水之曲为名洛经其南续齐谐记云晋武帝问尚书郎
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
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携之水
滨盥洗遂因水以流觞曲水之义起于此帝曰若如所
卷五 第 17a 页 WYG0469-0037a.png
谈便非好事尚书郎束晢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此昔
召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
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
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祠二汉相缘
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虞为阳城令 洛
洞刘义庆幽明录曰洛下有洞昔有妇人推其夫下崖
乃得一穴行百馀里觉所践如尘啖之裹以为粮行至
交州以问张华华云洛洞仙人所处在县东南 汤王
召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
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
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祠二汉相缘
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虞为阳城令 洛
洞刘义庆幽明录曰洛下有洞昔有妇人推其夫下崖
乃得一穴行百馀里觉所践如尘啖之裹以为粮行至
交州以问张华华云洛洞仙人所处在县东南 汤王
卷五 第 17b 页 WYG0469-0037b.png
庙在县东三百四十八步 汤王陵坑在县东北山上
八里 汤王圣母庙在县西三里 舜王庙在县西北
二十里 周王庙在县西二十五里 薄妃庙在县西
一十五里 伊尹墓在县西北五里 比干墓在县西
北一十五里 田横墓在县西十里 王弼墓在县南
三里 钟繇墓在县东八里 启母少姨行庙在县西
南二十五里 杜预墓在县西北山上二十里 割乳
冢在县西二十五里
八里 汤王圣母庙在县西三里 舜王庙在县西北
二十里 周王庙在县西二十五里 薄妃庙在县西
一十五里 伊尹墓在县西北五里 比干墓在县西
北一十五里 田横墓在县西十里 王弼墓在县南
三里 钟繇墓在县东八里 启母少姨行庙在县西
南二十五里 杜预墓在县西北山上二十里 割乳
冢在县西二十五里
卷五 第 18a 页 WYG0469-0037c.png
卷五 第 18b 页 WYG0469-0037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