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六 第 1a 页 WYG1171-028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洺水集卷六       宋 程珌撰
 讲义
  易议(三篇/)
易有君子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
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凡十三卦之制器如
神农之耒耜黄帝尧舜氏之衣裳无非以象而制之者
也若夫生蓍立龟兴神物以前民用者皆占也然则器
卷六 第 1b 页 WYG1171-0287b.png
也占也万世之用备矣毋俟乎有言也惟言与动则君
子之言行有国之政令枢机之所关理乱之所由天道
日新世变无穷悉寓于三百八十四爻之中所以先哲
之言易者独于言动加详焉盖为人君而不知易则太
平何自而可致为人臣而不知易则德业何由而可成
呜呼作易之圣人岂徒以知易望天下哉正以用易期
来世耳曰乾元用九曰王用三驱曰公用射隼于高墉
之上曰利用建侯行师曰利用涉大川谆谆然无非以
卷六 第 2a 页 WYG1171-0287c.png
用诏天下万世虽然是特发凡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读者又当知触类之学也夫
易之为书一名而三义具焉曰简易以言其德也曰变
易以言其气也曰不易以言其位也曰德曰气曰位名
虽不同要皆所以为道也若昔圣人阐先天之学而成
后天之书凡所以斡旋元化昭融天理纪纲人事罔不
备具使为人君者得之则可以宰制宇宙酬酢神明天
地以之时叙民物以之顺成为人臣者得之则可以辅
卷六 第 2b 页 WYG1171-0287d.png
相弥缝弼成万化进则尽忠正之节退则全廉靖之风
修身者得之则尽心养性不流于虚无遁世者得之则
乐天知命不沮于忧患是故载之于简编则无非实理
施之于日用则皆有成效而后世学者乃率以空虚恍
惚言之流弊之极至于沦为异端嘻可惧也故不思龙
出于河而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而十翼覃其用繇三
皇历五帝至于夏商周而后其书始克大备商瞿子木
实受吾夫子之传其后浸大以至于西都之王服京田
卷六 第 3a 页 WYG1171-0288a.png
(王同服生京/房田王孙)东都之荀刘马郑(荀爽刘表/马融郑玄)更相祖述源
流不绝至于魏之王弼集诸家之善得圣人之意故其
注至于今不废是以江右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莫
能及之惜乎江南义疏十有馀家舛其本真流为释氏
所以重发贞观间孔颖达之叹也虽然易之为道吾既
闻之矣易作于伏羲也而乃以周言之何哉尝观易赞
以为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以艮为首象
山之出云连而不绝也归藏以坤为首象地之包藏万
卷六 第 3b 页 WYG1171-0288b.png
物也周易以乾为首言其道之周普无所不备也兹一
说也而世谱等书则又曰神农之号一曰连山氏亦曰
列山氏黄帝之号一曰归藏氏然则连山归藏并以代
名则周易以周称岂非易成于文王故题周以别商耶
此易纬所以亦言因代以题周也欤虽然易之名吾得
而闻之矣然则易果孰作又果孰成之耶尝观礼纬含
文嘉曰伏羲德合上下故天应以鸟兽草木地应以河
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乃作八卦孔安国马融姚信王
卷六 第 4a 页 WYG1171-0288c.png
肃皆以为然无复异说至于重易之人则诸儒之说不
胜其异王辅嗣之徒以为伏羲郑玄之徒以为神农孙
盛以为夏禹史迁以为文王其言夏禹文王重卦者孔
颖达以为考诸系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诸益取诸噬
嗑之事由是言之其说不攻而自破至于言神农重卦
者亦未为得何者易之下系又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
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诸夬孔安国尚书序曰伏羲造
书契则是伏羲固已象夬而作书契矣又安得神农重
卷六 第 4b 页 WYG1171-0288d.png
卦而后有夬哉故重卦之人王弼以为伏羲而孔颖达
亦以王弼之说为是然则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夫子翼
易所谓人更三圣其为灼灼无疑矣至于由三画而八
卦自八卦而六位阴阳刚柔之理上下承乘之象所以
广大精微与天地并而三圣人之所以尽心垂世者俟
入经随卦言之此不悉具姑陈大端若是以与诸君共
讲明焉
易何为而作乎曰有忧也何忧乎忧是道之不明也易
卷六 第 5a 页 WYG1171-0289a.png
何为而重且翼乎曰有忧也何忧乎忧是道之不行也
然则于何而见之曰虑是道之不明者其辞简而严忧
是道之不行者其辞详而尽学者平其心定其虑取圣
人之辞而玩之则圣人之心瞭然矣易曰伏羲氏始作
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伏羲氏之心主
于明道乎是故三画之学寂寥简短而天人之蕴悉备
无遗此明道之体当然也至于文王夫子之时则夏商
贤圣之君久矣不作礼废乐坏道孤无主文王忧之故
卷六 第 5b 页 WYG1171-0289b.png
与闳夭太颠太公望散宜生之徒讲明体察断然取易
而重之其后文武成康之君相继而作而又相之以周
公召公毕公君陈然后世变风移道洽政治斯道得以
大明至夫子之时则王迹浸熄诗声日微而是道又绝
而不行矣夫子环视当世之士如长沮桀溺傲世绝物
既不可与共斯道独得一老聃彭祖而与之周旋蓝田
吕氏谓老聃彭祖皆殷周之老成人计其得于殷周盛
时耳目所接渊源所渐所谓见而知之者固甚不浅而
卷六 第 6a 页 WYG1171-0289c.png
吾夫子亦曰我老彭所以见其尊且信之意尤为拳拳
也独夫子犹以为未也于是周流列国萃天下之士而
与之游凡天理人情事物之变故悉以身体之至晚年
而后十翼出焉故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有如十三
卦之说历叙神农氏之所以用益用噬嗑黄帝尧舜氏
之所以用乾坤用涣用随此言人君之用易而在上者
又言箕子之用晦颜子之用复此君子之用易而在下
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其辞
卷六 第 6b 页 WYG1171-0289d.png
详其指深所以望当时至矣而当世之君未有能用之
者徒能私淑其徒而已矣按前史商瞿子木亲受易于
圣人自是而后传授不绝至于东西都之士然后以至
于王弼弼不得其真也而亦以注显虽然商瞿子木以
后所谓传授不绝者易之辞尔至于当时高弟如曾颜
冉雍子思孟轲之后所谓得之于心行之于身今其遗
书如曾子十篇如中庸如孟轲之书卓然足以为易之
羽翼者非史臣之所知也自秦而后更汉历唐千百馀
卷六 第 7a 页 WYG1171-0290a.png
年间不惟上之人无有用此易者然自王弼以后以至
于唐下之人亦莫有传此易者江南义疏祖尚虚无盖
至于唐仅得一孔颖达辨析音义颇为当时所宗然至于
圣贤用心斯道大统彼固未之深及也宋兴百年名儒
辈出胡安定得其用也邵康节得其数也程明道伊川
得其理也周濂溪得其体也张横渠得其用也然后易
之道遂大明于天下善乎孔颖达之论曰圣人仰观俯
察象天地而育群生雨施云行效四时而生万物若行
卷六 第 7b 页 WYG1171-0290b.png
之而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
五行乱详味斯言则易果将有用乎抑亦徒作之而已
乎圣人于乾发明为君之德者惟在刚健中正自强不
息于坤发明为臣之义者惟在于直方正大至明九卦
之序则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凡以之尽心养性修身齐
家之道无所不备焉使人君而用乾之义则天德行刚
健威权不至于下移纪纲不至于废坏使为人臣而用
坤之义则敬以直内决无有所谓谀说而欺君者义以
卷六 第 8a 页 WYG1171-0290c.png
方外决无有所谓嗜进而苟得者为士君子而用九卦
之义则履以和行谦以制礼损以窒欲困以处穷益以
裕德必如是然后可以谓之用易而易之道行矣国家
开设学校建立儒官凡月之朔必使之登席讲书岂徒
为文具哉讲之而不明弗措也明之而不行弗措也如
其讲之而不求其知知之而不求其行则又何以讲为
哉吾侪小人眇然其形蠢蠢林林杂在万类之中饥而
欲食渴而欲饮亦何以异于凡百有生之类哉而其所
卷六 第 8b 页 WYG1171-0290d.png
以师友千载陶冶万物卓然自离于林林蠢蠢之中者
惟曰礼义廉耻而已耳名节风操而已耳不然一日舍
是则孟子所谓异于庶物者几希矣可不畏哉可不谨
哉朋友有志于易者幸相与讲明而体察自夫用九卦
之义以尽士君子之操他时推之事君则必能尽坤之
义以为名世之臣亦在勉之而已识者将于此乎观焉
  尚书序
书记言古右史之策也昔管仲有云古之登封者皆刻
卷六 第 9a 页 WYG1171-0291a.png
石纪号字有彫毁孔子睹而不识至记其登封之君则
以无怀氏为首然则伏羲以前固有字画特未以之教
民尔伏羲氏出书契始作文字浸兴是故三皇之书谓
之三坟五帝之书谓之五典坟言大也典言常也周官
小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楚灵王谓倚相能读坟典然则
皇坟帝典固已粲然吾夫子笃生晚周得古书三千馀
篇于是悉力整汇删除繁冗如班固谓于古今书外又
有周书七十一篇刘向亦云此周时号令也以至先儒
卷六 第 9b 页 WYG1171-0291b.png
谓许行所指神农之言与夫阴阳医方所称黄帝之说
凡若是类悉删不录以定为百篇盖勋华揖逊而典谟
兴汤武革命而誓诰作此盖世道纲维而吾夫子定书
所执以为依据者秦法日急仇视圣经孔安国之祖子
襄收其家书藏之屋壁汉至孝文有意复古诏求治尚
书者闻济南有伏生胜故秦时为博士召不能起亟遣
晁错受业焉才得秦誓以前二十馀篇尔鲁有共王闻
遗音于升堂之顷乃尽得科斗书焉科斗苍颉古文体
卷六 第 10a 页 WYG1171-0291c.png
也周用之至秦更为八体其一曰𨽻以科斗之体而定
今文之𨽻于是为二十九篇然犹未有传也自安国作
训诂而义以明书既成会有巫蛊事隋唐以来其传浸
显贞观中孔颖达为之作正义而后书之义益无馀蕴
矣书之源委大略如此虽然学者诚能知天道人治立
于帝尧故圣人以尧典为始悔过用贤治道根本故圣
人以秦誓为终以其大纲大领者推为致君济民之用
则古文训诂传授如区区前所陈者皆筌蹄刍狗也观
卷六 第 10b 页 WYG1171-0291d.png
书者必有考于斯
  尧典
三皇远矣少昊高辛之世生人未滋帝业未钜风俗简
陋制度阔疏朴而未彫伉而未文故其书无大可录者
天右斯人笃生有尧尧继帝挚之后纪纲三才恢张万
化立人治明天道以为天下后世法程者粲然有伦此
夫子定书所以断自尧始而扬雄亦曰法始乎伏羲而
成乎尧匪宓匪尧礼义哨哨非虚言也今取尧典一篇
卷六 第 11a 页 WYG1171-0292a.png
读之始终相维纲目具举次一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此尧所以开万世进德之法也次
二曰亲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此尧所以开万世
立人治之端也次三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分命仲叔
使司四时此尧所以开万世明天道之本也次四曰畴
咨若时登庸畴咨若予采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有能
俾乂此尧所以开万世用贤之法也次五曰咨四岳朕
在位七十载有能庸命逊朕位按史记尧为帝喾之子
卷六 第 11b 页 WYG1171-0292b.png
帝挚之弟继兄则禅代之事未之前闻至尧乃慨然以
天下而授之舜此尧所以开万世揖逊之法也次六曰
釐降二女于沩汭嫔于虞此尧所以开万世王姬下嫁
之法也若修身若齐家若治国平天下大纲大目罔不
毕举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夫子序书断自尧始其以此
欤学者穷经要须先观一篇终始大概则篇中章句自
可迎刃而解此愚所以略其章句而首叙一篇大旨也
若夫所谓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
卷六 第 12a 页 WYG1171-0292c.png
于虞舜作尧典此一篇之序也马融王肃以为孔子所
作而孔安国正义亦以为然盖惟圣人足以论圣人非
孔子笔力孰能序此自若稽古以下则史官之辞也虽
然此尧书也而谓之虞或者以之咎安国至比三国志
以曹操为魏始晋史以司马懿为晋始非也盖尧典一
书虽尧之事而秉笔记录则舜时史官也故谓之虞尧
舜一体夫亦安所嫌哉说者又谓尧为名放勋为号亦
非也考之谥法翼善传圣曰尧至于释名则又以为尊
卷六 第 12b 页 WYG1171-0292d.png
高峣峣然则尧固美名矣又何号焉上古之世生死同
称死而谥周道也人君之有尊号则又始于汉哀帝耳
尧舜之时安得有是哉此亦不可以不辨
  舜典
天下大物也尧无故而予之舜舜无故而受之尧人顾
不震且骇哉今观舜典一篇载舜之事亦多矣孔子叙
书不言其他而以历试诸难一语断之吁若孔子足以
察尧之心矣且尧非不知四岳之不足禅也而逊之岳
卷六 第 13a 页 WYG1171-0293a.png
非不知舜之可举也而隐之何也盖以天下而与庶人
古无是事也故尧之逊必自四岳始岳必不敢当也尧
始示其意曰明明扬侧陋四岳知尧之意不间乎庶人
也故始言有鳏在下曰舜然则尧之属意于舜也久矣
而岂在师锡之后哉然犹以诸难试之所以暴舜之德
于天下使人人见之人人知之而后天下可以无一人
之异议谓夫治道之本莫先乎人伦也故首命之徽典
百官之任莫重于宰相也故次命之宅揆礼典之行莫
卷六 第 13b 页 WYG1171-0293b.png
始乎朝廷也故次命之宾四门天地百神莫难于主祭
也故又纳之于大麓凡天下之所谓难者悉以授舜舜
亦以身任之徽典而人从居揆而事叙宾四门而穆穆
是人受之也纳于大麓而烈风雷雨弗迷是天受之也
天受之人受之然后在尧可以无虑在舜可以无愧矣
舜自即政之后齐七政类上帝巡四岳以观风朝群牧
以考政制车服以劝功明典刑以威恶命伯以典礼命
夔以典乐以至百工之事治水之事川泽林衡之官各
卷六 第 14a 页 WYG1171-0293c.png
有纪叙森然不可乱凡尧之有所待而未及为者舜悉
为之尧之已为而未备者舜则备之刑赏既立礼乐既
彰然后益信尧为天下得人矣舜之施设虽不止此要
其出治之本原则不过乎此毋庸多论至于始终大概
则有不可不言者请因先儒之论而发明之夫子序舜
典曰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孟子又曰舜居深山之中
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又曰饭糗茹草若将终身则知舜
之在当时一匹夫尔而帝系等书以为颛帝生穷蝉穷
卷六 第 14b 页 WYG1171-0293d.png
蝉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
生舜史迁亦以为尧为黄帝之孙舜为黄帝八世之孙
孔颖达引左氏之言以为至瞽瞍其国乃除信斯言也
则自瞽瞍而上皆有国邑以相传袭何可谓之侧微不
然左氏所记梼杌饕餮之徒亦必纪其为帝王之系何
独瞽瞍莫有记其所自来者哉孔孟之言信而有證则
舜之始可以无疑者矣说者又谓舜巡守南方至苍梧
而不返自唐韩愈固以为不然然未有以孟子之言为
卷六 第 15a 页 WYG1171-0294a.png
證者孟子之言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鸣
条在河北而苍梧在岭南地理辽绝如此此不然一也
且舜既禅位则禹为君矣巡守之事于舜何预此不然
二也使舜而果南巡则至于霍山之去苍梧尚千馀里
胡为巡守讫事乃复遍历遐陬乎此不然三也先儒之
论明白如此学者尚何疑焉
  大禹谟
禹以功皋陶以谟此当时之所同知至于禹之谟皋陶
卷六 第 15b 页 WYG1171-0294b.png
之功人所未知故舜时申重发明之而又进禹以昌言
也然则禹何言哉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此吾夫
子所谓为君难为臣不易一言而兴邦者寂寥简短两
语而止故帝既俞之伯益又都之则又曰惠迪吉从逆
凶亦非有丰馀闳博之论者益又从而伸衍之此外则
言六府三事颇为详备又其次则一再称皋陶之功而
已考禹一书所言绝少大抵禹之言简洁明白无有繁
缛言之必可行行之必可效诚所谓予何言予思日孜
卷六 第 16a 页 WYG1171-0294c.png
孜者也而岂若后世进言之士长篇累牍多为辞说文
采而不适于用者乎是故言虽少不害其为善言嘉谟
也虽然岂惟言哉观其平生处事无非忧深思远不为
一时之美观而求为后世可遵可守之法者传子作贡
二事是也尧舜传贤禹独传子可谓犯天下不美之名
然可以杜天下万世争夺之祸商人之助周人之彻夫
岂不善而禹之贡法卒至于今不废何也盖昔者洪水
之变禹伤先人之功不成慷慨受命八年于外计其涉
卷六 第 16b 页 WYG1171-0294d.png
历患难周旋世故亦熟矣故其晚年立言简当处事精
确类皆如此且天下之知禹莫如舜者至禅位之际不
言其他唯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矜不伐而已盖勤
俭谦退乃禹之得于天而主于内者故其见于立言则
简当处事则精确影必肖形末必类本实大而声宏行
峻而言厉表里源流断然不诬也先儒谓后世小夫智
不足效一官则自以为能无尺寸可以及民则自粥以
罔上禹之功德如此而退然自托于不见不闻之地此
卷六 第 17a 页 WYG1171-0295a.png
昔圣贤独禹以大称也与人能常以此说置之胸中时
一玩绎则渐渍开明一切骄矜不期消而自消矣学者
尤不可以不察
  皋陶谟
君之道得以用臣之道得以言尧舜考古而行故谓之
典禹皋陶考古而言故谓之谟君臣之分不同故典谟
之名亦异要其足以为万世法程则一而已禹之谟首
言克艰皋陶之谟首言迪德二臣之言虽若不同而其
卷六 第 17b 页 WYG1171-0295b.png
君臣之间相勉以躬行相规以自尽亦一而已古今以
谟显者莫如皋陶意其陈言之际必有高论则亦不过
曰谨厥身叙九族迩可远在兹夫自修身而睦族由睦
族而推远此盖古今之正理圣贤之格言虽皋陶莫得
而易也知人安民亦为治之大纲者皋陶又继言之然
禹闻修身之说则拜而受之如知人安民之言则吁而
难之何也盖修身在我可得而勉而知人安民事端闳
大非可以易言也不惟禹难之在尧舜固以为难也然
卷六 第 18a 页 WYG1171-0295c.png
于二者差择言之则知人为尤难此皋陶所以反覆开
陈三德六德九德之人所以考德者如何所以用德者
又如何而于安民之事则置而不言亦言官得其人则
民无不安信哉知人之尤切于其道也而又终之以无
教逸欲政事懋哉所以勉舜之躬行不倦者累累不置
以至典礼刑罚悉归诸天以言非君之所可专聪明明
威悉归之民以言非君之所可私大纲小纪秩然具备
此皋陶之谟所以独详于禹之言也虽然皋陶岂徒言
卷六 第 18b 页 WYG1171-0295d.png
哉曰朕言惠可底行又曰思日赞赞襄哉是则皋陶不
独以陈谟自任固将以躬行辅禹也而岂若后世之臣
以空言自逸而以躬行强其君哉然则皋陶之谟固万
世进言者之法而皋陶之爱君后世之辅治者尤不可
以不知
   益稷
益稷一篇皆舜与皋陶胥训告之辞尔而以益稷名篇
何哉盖伏生之书以益稷合于皋陶谟至孔安国得壁
卷六 第 19a 页 WYG1171-0296a.png
中之藏始釐而为二耳观皋陶之篇曰思日赞赞襄哉
实与此篇予思日孜孜之文文势相接然孔氏所以釐
而为二者先儒以为竹编之简不能多容故断而为二
苟其文之接也则亦不害其为一如曰皋陶曰俞如何
盖皋陶方陈谟禹也则曰吁如何至于此篇禹方言功
也皋陶亦曰俞如何大帅昔之圣贤推善逊美更相后
先故禹以如何之问而发皋陶之谟皋陶亦以如何之
问而明禹之功而岂若后世同列于王朝者忌相克哉
卷六 第 19b 页 WYG1171-0296b.png
如曰浚畎浍距川者盖一亩之间广尺深尺者曰畎广
深二尺者曰遂九夫为井井间广深四尺者曰沟十井
为成成间广八尺曰洫百里为同同间广一寻深二仞
者曰浍然则畎遂沟洫浍皆水之所自行者吾夫子谓
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然则观禹之所以纵横经理
之遗迹信乎其用力也如禹之告舜曰安汝止舜之命
其臣曰汝翼汝为又有以见当时君臣之间情文简易
上下无嫌而非后世君臣之间君日益尊臣日益谀
卷六 第 20a 页 WYG1171-0296c.png
也如曰予欲观古人之象以作服者盖自日月以至华
虫凡此六者则绘之于衣自宗彝以至黼黻凡此六者
则绣之于裳郑康成以为天子之服得以备十二章至
于公则自山龙而下侯伯则自华虫而下子男则自藻
大而下卿大夫则自粉米而下要其说必有所据也系
易者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则观象作服固始
于黄帝至于具此采章先儒以为不知始于何时舜言
观古则知在舜之前无疑矣如曰闻六律八音在治忽
卷六 第 20b 页 WYG1171-0296d.png
者盖六律六吕当言十二而惟言六律者先儒以为举
其阳则其阴可知也如曰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
五长盖要服之内则为九州于九州之间择诸侯之贤
者十二人以为师以率州牧以纠群后至于外薄四海
则荒服也亦使五国以为属属有长焉其曰咸建者以
言不惟内而九州为之立师至于外而四海亦为之建
长则是禹之功岂止于平水患而已而其经纶当世使
之内外相维而总摄治体者其纤悉周密为如何哉如
卷六 第 21a 页 WYG1171-0297a.png
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皋陶方祇厥叙方施象刑惟明
者若随文生意本无难见者但先儒以为观此一段上
下不相贯或者舜欲禅天下于禹而禹逊皋陶时语也
详观文意宁不信然如曰合止柷敔者盖柷敔皆木音
也正义引郭璞以为柷如漆桶敔如伏虎柷以合乐敔
以止乐至于终篇君臣作歌更相警告不以既治既安
之为可恃而常若大危大乱之在其后后世有如齐之
君臣于饮酒欢乐之时而不忘乎射中在莒之事嘻尚
卷六 第 21b 页 WYG1171-0297b.png
庶几焉
  禹贡
禹贡一书记禹治水本末区画九州任土作贡之事也
然禹之治水当在尧倦勤之时舜历试之际宜谓之唐
书而叙于舜典之上今乃叙于此而谓之夏书者何邪
以其书乃夏史官所录耳说者谓禹敷土随山刋木奠
高山大川此史官之辞也禹锡玄圭告厥成功亦史官
之辞也若夫自冀州既载壶口以至讫于四海皆禹自
卷六 第 22a 页 WYG1171-0297c.png
述经行天下与夫用功先后山川主名草木之生遂土
色之黑白田赋之高下山之首尾水之源𣲖纤悉登载
奏之于尧藏之史官史官略加删润以成万世之信书
此说诚有理盖冀为尧都而所都近河故禹于每州之
下必言浮于水达于河者诚以每州规模方略经理既
定必自河还冀以白于帝也冀州帝所都居水之下流
而河之患为甚故禹之用力先焉而九州之次亦以所
治为先后水性下注故治之之道当自下始是故自冀
卷六 第 22b 页 WYG1171-0297d.png
而兖兖而青青而徐徐而扬又从扬以西而荆荆而豫
豫而梁梁而雍雍地最高也故最后于雍焉当时之水
为患最甚者河为最江次之淮次之而河之所行多在
冀兖青徐亦下流也被害为惨故禹之功先施于四州
而河患衰矣雍与豫虽近河然下流既治水亦渐消可
以稍缓也故次于扬次于荆以治江与淮江淮治而水
患平然后次于豫次于梁次于雍以治江淮上流之馀
患此禹功之次序而治水之本末也禹于每州必陈其
卷六 第 23a 页 WYG1171-0298a.png
治水登山从下而上可谓详矣然以其州境隔绝山之
脉络水之源委或绵亘于两州之间者其足迹之所历
与夫施功之次第或未得以著见故于九州之后又复
以其山之势水之源而备言之自导岍及岐以至于敷
浅原此皆不言水而直以山言之所谓随山浚川导山
之涧谷而纳之川也自导弱水至于东北入河此又不
言山而直以水言之所谓决九州距四海盖导川之流
行而归之海也然经言导山独记雍梁冀豫荆扬之山
卷六 第 23b 页 WYG1171-0298b.png
而已而兖青徐之山不记焉何哉盖三州之山绝在东
河之东不与西属各于其州见之矣故不复赘言之然
九川之水有不因山而导之者水出于平原也如弱水
黑水沇水是已有因山而导之者水出于山谷间也如
嶓冢导漾岷山导江是已有其源甚远而导之不及其
源者导河自积石是也有其源甚迩直由其源而导之
者导淮自桐柏导渭自鸟鼠同穴导洛自熊耳是也河
在北故先言河汉入于江故先汉后江济水发源河北
卷六 第 24a 页 WYG1171-0298c.png
越河而南与淮俱为四渎故次济与淮渭与洛俱入于
河故又后言之天下之水多矣而此举其大者言之耳
至于三江之说不胜异同颜师古以为中江与南北为
三郭景纯以为岷江浙水松江韦昭以为浙江松江蒲
阳江而王安石以为一江自义兴一江自毗陵一江自
吴县各据所见而言莫知孰是但东坡以为自豫章而
下会于彭蠡以入于海是为南江自蜀岷山过九江会
于彭蠡以入于海是为中江自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过
卷六 第 24b 页 WYG1171-0298d.png
三澨至于大别以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以入于海是
为北江此说最为有据盖尝纵观于彭蠡之口今豫章
之江所谓西江而岷山之流为蜀江导漾之水为汉江
论江之大无过此三江者三江既皆入海则震泽之区
安得不定乎至于九江之论尤为不一独九江图谓九
江随水势而分其间有洲或长或短别于鄂陵终于江
口其论为不诬盖尝自九江望之直枝分派别为九江
尔非必有本原也此浔阳记所以有乌江蚌江等九号
卷六 第 25a 页 WYG1171-0299a.png
也欤然其名号则起于近代计禹时未有也亦犹河有
徒骇马颊之名耳河自积石至于大伾率依山而行自
大陆以北则出于平地禹惧其冲突也于是因地之形
而逆设为九河凡河之道则不建都邑不为聚落不耕
不牧以防其决故谓之逆河非谓九江同时并流也虽
然考之禹贡其间山冈之连属水势之流演有不可以
简编求者甚多如当时之水势自江入海自海入淮自
淮入泗然后由淮泗以达于河至吴王夫差掘沟通水
卷六 第 25b 页 WYG1171-0299b.png
与晋会于黄池而江淮始通禹之时则未有此道也孟
子谓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
之江而说者以为孟子误指夫差所通之水以为禹迹
夫孟子去禹未久也而犹不可考乃欲以今日耳目之
所闻见而求合禹之书岂不大悖与学者反覆禹贡之
所载参之以诸儒之所发明而又详之以耳目之所接
疑则阙之而无凿以臆度之说斯可也禹贡山川之势
亦既略言之矣至于九州禹初别之所以画其封圻而
卷六 第 26a 页 WYG1171-0299c.png
察其土俗者极为详备释尔雅者以为两河间其民气
习情性大抵相近故曰冀冀者近也济河之间其气专
质体性信谦故曰兖兖者信也淮海间其气宽舒其性
安徐故曰徐徐者舒也江南之民其气躁劲其性轻扬
故曰扬扬者轻也荆州之民其气刚悍厥性彊梁故曰
梁梁者彊也河南之民其气安舒厥性宽豫故曰豫豫
者舒也河西之民其气蔽壅受性多急故曰雍雍者壅
也然冀之北与边境接傥不正其封疆则将有猾夏之
卷六 第 26b 页 WYG1171-0299d.png
患舜于是分冀之东北为营州正北为幽州西北为并
州方禹治水冀之北境未有定域故独于冀不言封界
者其以此欤至于商之时则无青并青于徐也周之时
则无徐并徐于青也名号更革虽若不同要皆不出于
九州之域而已水患既平土性复故人得稼穑于是始
作贡赋之法考之于书九州之田雍徐青为上豫冀兖
为中梁荆扬为下九州之赋则冀豫荆当其上青徐雍
当其中扬梁兖当其下何田与赋参差如此哉盖赋出
卷六 第 27a 页 WYG1171-0300a.png
于田而又参以土焉曰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此赋之出
于田也曰庶土交正底慎财赋此赋之出于土也赋出
于田参之以土而又以其灌溉之利否与人力之勤惰
而加审焉此其所以错杂不同而一归于当也虽然赋
非天子所有也诸侯用之以守邦国以承王命以讨不
庭圣人特为之差别尔至于贡则四方之入于王者赋
有常经贡无定制必曰锡命而后贡后世举天下之赋
悉输于大农而所谓岁贡亦有一定之法矣至于五服
卷六 第 27b 页 WYG1171-0300b.png
之说亦不胜异同贾逵马融以为甸服千里其外四服
则二千里相距为六千里郑氏以为服五百里乃尧之
定制至禹辟之每服增五百里四方相距为万里盖禹
之治水其功在于平治山川而已未尝用力于广拓封
疆也正使广拓土地三倍于尧而诗书皆无述焉何哉
况周之九服大司马明言王畿千里其外八服皆五百
里相距为九千里合王畿为万里自国畿之外以至于
卫悉以封侯其外三服则为蛮夷是则周之土疆凡万
卷六 第 28a 页 WYG1171-0300c.png
里也汉之土境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
百六十八里验其山川不出禹贡之域而里数不同者
盖禹贡据其空虚鸟道直而计之而汉则以人迹所至
而言之故王肃以为方五千里者直方之数若回邪委
曲动有倍加者正其意也然则汉之土疆岂非亦万里
乎孰谓尧之土疆而止于五千里也孔氏正义以为尧
凡五服服各五百里为二千五百里二方相距为五千
里以四面言之则为万里王肃马迁俱以为然盖禹贡
卷六 第 28b 页 WYG1171-0300d.png
封域历三代至汉初一无所变更则万里之数不应不
同也是皆先儒之说故表而出之庶几览者得其要云尔
  甘誓
甘誓一篇盖启与扈战誓师之辞也甘者扈郊之名而
誓者与将士设约以明赏罚之信也如汤誓秦誓或举
其为王之号或未战而立为之名至于甘誓牧誓费誓
则各以其战之地而言之其为戒厉师徒宣明号令则
一而已大抵师直为壮曲为老王者之兵论曲直不论
卷六 第 29a 页 WYG1171-0301a.png
彊弱故启之誓师必先数扈之罪五行者天之所生人
之所恃以养古先圣王所为兢兢然致惧于汨陈者也
而扈乃威侮之则将有火不炎上水不润下木不曲直
金不从革土不稼穑者矣三正者道之大原人之所恃
以立古先圣王所为建皇极而厚彝伦者也而扈乃怠
弃之则将有变天之道绝地之统乱人之纪者矣计扈
之罪未易悉数启特举其尤大者言之扈罪如此师出
有名三军之气乌得而不壮邪三代以来师用车战所
卷六 第 29b 页 WYG1171-0301b.png
谓步卒者坐作进退皆听之车故起于戒车之际独加
详焉曰左不攻左右不攻右御非其正此三人同在一
车之上也春秋之世鲁与齐战孟氏之军则孟孺子为
左颜羽御邴泄为右季氏之军则冉求为左管周父御
樊迟为右又左氏记乐伯之言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
菆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则是古
者车战有左有右左则主射右则主击刺而御则居其
中此甲士之车大略如此耳至于将之兵车则御者在
卷六 第 30a 页 WYG1171-0301c.png
左勇力之士在右将居中央主击鼓与三军为进退节
度者也因并言之古者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以行
故士之有功则赏之于祖主之前明不敢专也又曰君
以军行韨社衅鼓祝奉以从是天子亲征又载社主以
行也故士之不用命者则戮之于社盖社则有幽阴肃
杀之谊也虽然扈禹之后也国语谓尧有丹朱舜有商
均夏有观扈周有管蔡然则亦兄弟之国欤说者谓有
扈之罪经无明文窃意其有归益之心无君启之志故
卷六 第 30b 页 WYG1171-0301d.png
启从而讨之而正义又以为盖自尧舜以来皆以传贤
至启乃以子而受禹故扈不服二者之说宜皆不然然
舜之承尧禹之继舜受禅之际天下晏然至于启方即
位扈乃不服启独无以致之者乎圣人序书不明君臣
之分而直言战于甘之野其非王者有征无战之意乎
噫启之德衰矣
 
 洺水集卷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