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五十六 第 1a 页 WYG1043-027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广记卷五十六
  女仙一
   西王母   上元夫人  云华夫人
   玄天二女
    西王母
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
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
卷五十六 第 1b 页 WYG1043-0279b.png
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
气化而生木公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
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东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
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
翔以主元毓神玄奥于𦕈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
气成形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
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
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所居宫阙
卷五十六 第 2a 页 WYG1043-0279c.png
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崙之圃阆风之苑金城千重
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
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
车羽轮不可到也所谓玉阙暨天绿台承霄青琳之宇
朱紫之房连琳綵帐明月四朗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
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掺荫庭轩砌之下植以白环
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
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神州在昆崙之东南故尔
卷五十六 第 2b 页 WYG1043-0279d.png
雅云西王母日下是矣又云王母蓬发戴华胜虎齿善
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元始天王授以万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
统括真圣监盟證信总诸天之羽仪天尊上圣朝宴之
会考校之所王母皆临诀焉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有
授度咸所关预也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
幻化多方徵风召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
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
卷五十六 第 3a 页 WYG1043-0280a.png
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符广三寸长
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
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
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
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剪神农之后诛榆罔于阪
泉天下大定都于上谷之涿鹿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
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其后虞舜摄位王母
遣使授舜白玉环舜即位又授益地图遂广黄帝之九
卷五十六 第 3b 页 WYG1043-0280b.png
州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献舜白玉琯吹之以和八
风尚书帝验期曰王母之国在西荒之野昔茅盈字叔申
王褒字子登张道陵字辅汉洎九圣七真凡得道受书
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时叔申道陵侍太上道君
乘九盖之车控飞虬之轩越积石之峰济弱流之津浮
白水凌黑波顾盼倏忽诣王母于阙下子登清斋三月
王母授以琼华宝曜七辰素经茅君从西城王君诣白
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曰盈以不肖之躯慕龙
卷五十六 第 4a 页 WYG1043-0280c.png
凤之年欲以朝菌之脆求积朔之期王母悯其勤志告
之曰吾昔师元始天王及皇天扶桑帝君授我以玉佩
金珰二景缠炼之道上行太极下造十方溉月咀日入
天门名曰玄真之经今以授尔宜勤修焉因敕西城王
君一一解释以授焉又周穆王时命八骏与七萃之士
使造父为御西登昆崙而宾于王母穆王持白圭重锦
以为王母寿事具周穆王传至汉武帝元封元年七月
七日夜降于汉宫语在汉武帝传内此不复载焉(出集/仙录)
卷五十六 第 4b 页 WYG1043-0280d.png
    上元夫人
上元夫人道君弟子也亦玄古以来得道总统真籍亚
于龟台金母所降之处多使侍女相闻已为宾侣焉汉
孝武皇帝好神仙之道祷醮名山以求灵应元封元年
辛未七月七日夜二唱之后西王母降于汉宫帝迎拜
稽首侍立久之王母呼帝令坐食以天厨筵宴粗悉命
驾将去帝下席叩头请留慇勤王母复坐乃命侍女郭
密香邀夫人同宴于汉宫语在汉武帝传中其后汉宣
卷五十六 第 5a 页 WYG1043-0281a.png
帝地节四年乙卯咸阳茅盈字叔申受黄金九锡之命
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是时五帝君授册既
毕各升天而去茅君之师乃总真王君西灵王母与夫
人降于句曲之山金坛之陵华阳天宫以宴茅君焉时
茅君中君名固字季伟小君名衷字思和王母王君授
以灵诀亦受锡命紫素之册固为定箓君衷为保命君
亦侍贞会王君告二君曰夫人乃三天真皇之母上元
之高尊统领十方玉女之籍汝可自陈二君下席再拜
卷五十六 第 5b 页 WYG1043-0281b.png
求乞长生之要夫人悯其勤志命侍女宋辟非出紫锦
之囊开绿金之笈以三元流珠经丹景道精经隐地八
术经太极缘景经凡四部以授二君王母复敕侍女李
方明出丹琼之函披云珠之笈出玉佩金瑞经太霄隐
书经洞飞二景内书传司命君各授书毕王母与夫人
告去千乘万骑升还太空矣(出汉武/内传)
    云华夫人
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
卷五十六 第 6a 页 WYG1043-0281c.png
姬受徊风混合万景鍊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
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
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因与
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召鬼神之书因
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斲石疏
波决塞导阨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禹尝诣之崇巘之
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
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
卷五十六 第 6b 页 WYG1043-0281d.png
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天地之本
者道也运道之用者圣也圣之品次真人仙人也其有
禀气成真不修而得道者木公金母是也盖二气之祖
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光云华夫人金
母之女也昔师三元道君受上清宝经受书于紫清阙
下为云华上宫夫人主领教童真之士理在玉英之台
隐见变化盖其常也亦由凝气成贞与道合体非寓胎
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且气之弥纶天地经营
卷五十六 第 7a 页 WYG1043-0282a.png
动植大包造化细入毫发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
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
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抱关天
马启涂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
稽首问道召禹使坐而言曰夫圣匠肇兴剖大混之一
朴发为亿万之体发大蕴之一苞散为无穷之物故步
三光而立乎晷景封九域而制乎邦国刻漏以分昼夜
寒暑以成岁纪兑离以正方位山川以分阴阳城郭以
卷五十六 第 7b 页 WYG1043-0282b.png
聚民器械以卫众舆服以表贵贱禾黍以备凶歉凡此
之制上禀乎星辰而取法乎神真以养有形之物也是
故日月有幽明生杀有寒暑雷震有出入之期风雨有
动静之常清气浮乎上而浊众散于下废兴之数治乱
之运贤愚之质善恶之性刚柔之气寿夭之命贵贱之
位尊卑之叙吉凶之感穷达之期此皆禀之于道悬之
于天而圣人为纪也性发乎天而命成乎人立之者天
行之者道道存则有道去则无道非物不可存也非修
卷五十六 第 8a 页 WYG1043-0282c.png
不可致也玄老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将自复复谓归
于道而常存也道之用也变化万端而不足其一是故
天参玄玄地参混黄人参道德去此之外非道也哉长
久之要者天保其玄地守其物人养其气所以全也则
我命在我非天地杀之鬼神害之失道而自逝也至乎
哉勤乎哉子之功及于物矣勤逮于民矣善格乎天矣
而未闻至道之要也吾昔于紫清之阙受书宝而勤之
我师三元道君曰上真内经天真所宝封之金台佩入
卷五十六 第 8b 页 WYG1043-0282d.png
太微则云轮上往神武抱关振衣瑶房遨宴希林左招
仙公右栖白山而下眄太空汎乎天津则乘云骋龙游
此名山则真人诣房万人奉卫山精伺迎动有八景玉
轮静则宴处金堂亦谓之太上玉佩金珰之妙文也汝
将欲越巨海而无飙轮渡飞砂而无云轩陟阨涂而无
所舆涉泥波而无所乘陆则困于远绝水则惧于漂沦
将欲以导百谷而浚万川也危乎悠哉太上悯汝之至
亦将授以灵宝真文陆策虎豹水制蛟龙断馘千邪检
卷五十六 第 9a 页 WYG1043-0283a.png
驭群凶以成汝之功也其在乎阳明之天也吾所授宝
书亦可以出入水火啸叱幽冥收束虎豹呼召六丁隐
沦八地颠倒五星久视存身与天相倾也因命侍女陵
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
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
州而天锡玄圭以为紫庭真人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
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
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宋玉作神仙赋以寓情荒淫秽
卷五十六 第 9b 页 WYG1043-0283b.png
芜高真上仙岂可诬而降之也有祠在山下世谓之大
仙隔岸有神女之石即所化也复有石天尊神女坛侧
有竹垂之若彗有槁叶飞物着坛上者竹则因风扫之
终莹洁不为所污楚人世祀焉(出集/仙录)
    玄天二女
燕昭王即位二年广延国来献善舞者二人一名旋娟
一名提谟并玉质凝肤体轻气馥绰约而窈窕绝古无
伦或行无影迹或积年不饥昭王处以单绡华幄饮以
卷五十六 第 10a 页 WYG1043-0283c.png
瓀珉之膏饴以丹泉之粟王登崇霞台乃召二人来侧
时香风歘起徘徊翔舞殆不自支王以缨缕拂之二人
皆舞容冶妖丽靡于翔鸾而歌声轻飏乃使女伶代唱
其曲清响流韵虽飘梁动尘未足加焉其舞一名萦尘
言其体轻与尘相乱次曰集羽言其婉转若羽毛之从
风也末曰旋怀言其支体缅曼若入怀袖也乃设麟文
之席散荃芜之香香出波弋国浸地则土石皆香着朽
木腐草莫不蔚茂以薰枯骨则肌肉皆生以屑铺地厚
卷五十六 第 10b 页 WYG1043-0283d.png
四五寸使二人舞其上弥日无迹体轻故也时有白鸾
孤翔衔千茎穟穟于空中自生花实落地即生根叶一
岁百获一茎满车故曰盈车嘉穟麟文者错杂众宝以
为席也皆为云霞麟凤之状昭王复以衣袖麾之舞者
皆止昭王知为神异处于崇霞之台设枕席以寝宴遣
人以卫之王好神仙之术故玄天之女托形作二人昭
王之末莫知所在或游于江汉或在伊洛之滨遍行天
下乍近乍远也(出王子年/拾遗记)
卷五十六 第 11a 页 WYG1043-0284a.png
 
 
 
 
 
 
 
 
卷五十六 第 11b 页 WYG1043-0284b.png
 
 
 
 
 
 
 
 太平广记卷五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