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1a 页 WYG0277-0001a.png

上承唐室下开宋五代兴衰纪欲详旧史原监薛居正
(宋开宝中诏修五代史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同修宰相薛居正监修书成凡百五十卷其)
(后欧阳修别撰五代史纪七十/五卷荿于家修殁后官为刋印)新书重撰吉欧阳泰和
独用滋侵佚(欧史既出遂与薛史并行当时以薛史为/旧史欧史为新史至金章宗泰和时始诏)
(学官专用欧阳史于是薛史遂/微元明以来传本渐就湮没)永乐分收究未彰(永乐/大典)
(虽载其文然割裂淆舛/已非居正等萹第之旧)四库蒐罗今制创群儒排纂故
编偿(因校四库全书词臣等于永乐大典各韵所引薛/史甄录条系得十之八九复采册府元龟太平御)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1b 页 WYG0277-0001b.png

(编五代春秋九国志十国春秋及宋人说部文集并碑/碣尚存者以资辨證卷帙悉符原书而考核更加详备)
残缣断简研磨细合璧连珠体裁(去/声)良遂使巳湮得再
显果然绍远藉搜旁两存例可援刘煦(书成呈览馆臣/请仿刘煦旧唐)
(书之例列于廿三/史刋布学官从之)专注事曾傅马光(薛史文笔虽不及/欧史谨严而叙事)
(颇为详核其是非亦不诡于/正司马光通鉴多采用之)序以行之诗代序惕怀殷
鉴念尤长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2a 页 WYG0277-0002a.png

奏伏查永乐大典散片内所有薛居正等五代史一
书宋开宝中奉诏撰述在欧阳修五代史之前文
笔虽不及欧之谨严而叙事颇为详核其是非亦
不诡于正司马光通鉴多采用之当时称为旧五
代史与欧阳修之本并行自金章宗泰和间始专
以欧史列之学官而薛史遂渐就湮没兹者恭逢
圣主稽古右文网罗遗佚获于零缣断简之中蒐辑完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2b 页 WYG0277-0002b.png

读史者尤有禆益自宜与刘煦旧唐书并傅拟仍
昔时之称标为旧五代史俾附二十三史之列以
垂久远谨将全书五十八本校勘发凡一并装订
恭呈
御览伏候
训示前经(臣/)王际华面
奏此书列之史册洵足嘉惠艺林请照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3a 页 WYG0277-0002c.png

圣恩俞鉴恭候
钦定发下即交
武英殿遵照办理再查诸史前俱有原进表文此书
原表久佚谨另拟奏摺一通随书呈
进俟奉
旨允准即敬谨恭录并奏摺同刋卷首以符体式再现
在缮本因系采葺成书于每段下附注原书卷目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3b 页 WYG0277-0002d.png

行删去俾与诸史画一其有必应核订者酌加案
语照各史例附考證于本卷之后合并声明谨
奏奉
旨知道了钦此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4a 页 WYG0277-0003a.png

奏为旧五代史编次成书恭呈
御览事(臣/)等伏案薛居正等所修五代史原由官撰成
自宋初以一百五十卷之书括八姓十三主之事
具有本末可为鉴观虽值一时风会之衰体格尚
沿于冘弱而垂千古废兴之迹异同足备夫参稽
故以杨大年之淹通司马光之精确无不资其赅
贯据以编摩求诸列朝正史之间实可刘煦旧书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4b 页 WYG0277-0003b.png

行欧阳之书致此逸文寖成坠简阅沈沦之已久
信显晦之有时钦惟我
皇上绍绎前闻网罗群典
发秘书而雠校广四库之储藏欣遘遗编因裒散帙首
尾略备篇目可寻经呵护以偶存知表章之有待
非当
圣世曷阐成编(臣/)等谨率同总纂官右春坊右庶子(臣/)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5a 页 WYG0277-0003c.png

涵等按代分排随文勘订汇诸家以搜其放失胪
众说以补其阙残复为完书可以缮写窃惟五季
虽属闰朝文献足徵治忽宜监有薛史以综事迹
之备有欧史以昭笔削之严相辅而行偏废不可
幸遭逢乎
盛际得焕发其幽光所禆实多先睹为快(臣/)等已将永
乐大典所录旧五代史依目编辑勒一百五十卷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5b 页 WYG0277-0003d.png

呈敬请刋诸
秘殿颁在学官搜散佚于七百馀年广体裁于二十
三史著名山之录允宜传播于人间储
乙夜之观冀禀折衷于
睿鉴惟惭疏陋伏候
指挥谨
奏乾隆四十年七月初三日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6a 页 WYG0277-0004a.png

经筵讲官起居注官武英殿大学士(臣/)舒赫德
经筵日讲起居注官文华殿大学士(臣/)于敏中
工部尚书和硕额驸一等忠勇公 (臣/)福隆安
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 (臣/)程景伊
经 筵 讲 官 户 部 尚书(臣/)王际华
经 筵 讲 官 礼 部 尚书(臣/)蔡 新
经 筵 讲 官 兵 部 尚书(臣/)嵇 璜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6b 页 WYG0277-0004b.png

都 察 院 左 都 御 史 (臣/)张若溎
经筵讲官 吏 部 左 侍 郎(臣/)曹秀先
户 部 右 侍 郎 (臣/)金 简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7a 页 WYG0277-0004c.png

旨开列校刻旧五代史诸臣职名
总裁
多 罗 质 郡 王(臣/)永 瑢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舒赫德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于敏中
(臣/)福隆安
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教习庶吉士 (臣/)程景伊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7b 页 WYG0277-0004d.png

经筵讲官礼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 (臣/)蔡 新
经 筵 讲 官 兵 部 尚 书 (臣/)嵇 璜
(经筵讲官议政大臣刑部尚书仍兼办户部侍郎事臣臣/务管理三库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英 廉
都 察 院 左 都 御 史 (臣/)张若溎
经 筵 讲 官 吏 部 左 侍 郎 (臣/)曹秀先
户部右侍郎署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臣/)金 简
总纂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8a 页 WYG0277-0005a.png

翰 林 院 侍 读 (臣/)纪 昀
纂修
翰 林 院 编 修 (臣/)邵晋涵
提调
司 经 局 洗 马 (臣/)梦 吉
翰 林 院 编 修 (臣/)刘锡嘏
翰 林 院 编 修 (臣/)百 龄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8b 页 WYG0277-0005b.png

翰 林 院 编 修 (臣/)张 焘
翰 林 院 编 修 (臣/)宋 铣
翰 林 院 编 修 (臣/)萧际韶
吏部考功司郎中今升福建道监察御史(臣/)章宝傅
吏部文选司员外郎今升考功司郎中 (臣/)冯应榴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9a 页 WYG0277-0005c.png

旧五代史编定凡例
一薛史原书体例不可得见今考其诸臣列传多云事
见某书或云每书有传知其于梁唐晋汉周断代为
书如陈寿三国志之体故晁公武读书志直称为诏
修梁唐晋汉周书今仍按代分编以还其旧
一薛史本纪沿旧唐书帝纪之体除授沿革钜纤毕书
惟分卷限制为永乐大典所割裂已不可考详核原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9b 页 WYG0277-0005d.png

书同光元年秋七月知当于七月以后别为一卷盖
其体亦仿旧唐书通鉴尚沿其例也今釐定编次为
本纪六十一卷与玉海所载卷数符合
一薛史本纪俱全惟梁太祖纪原帙已阙其散见各韵
者仅得六十八条今据册府元龟诸书徵引薛史者
按条采掇尚可荟萃谨仿前人取魏澹书高氏小史
补北魏书之例按其年月条系件附釐为七卷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10a 页 WYG0277-0006a.png

脩新史以始终从一者入梁唐晋汉周臣传其兼涉
数代者则创立杂传归之褒贬谨严于史法最合薛
史仅分代立传而以专事一朝及更事数姓者参差
错列贤否混淆殊乖史体此即其不及欧史之一端
因篇有论赞总叙诸人难以割裂更易姑仍其旧以
备参考得失所在读史者自能辨之
一后妃列传永乐大典中惟周后妃传全帙具存馀多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10b 页 WYG0277-0006b.png

以补其阙用双行分注不使与本文相混也
一宗室列传永乐大典所载颇多脱阙今并据册府元
龟通鉴注诸书采补其诸臣列传中偶有阙文亦仿
此例
一诸臣列传其有史臣原论者俱依论中次第排比若
原论已佚则考其人之事迹以类分编
一薛史标目如李茂贞等称世袭传见于永乐大典原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11a 页 WYG0277-0006c.png

仿编类以还其旧
一薛史诸志永乐大典内偶有残阙今俱采太平御览
所引薛史增补仍节录五代会要诸书分注于下以
备参考
一凡纪传中所载辽代人名官名今悉从辽史索伦语
解改正
一永乐大典所载薛史原文多有字句脱落音义舛讹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11b 页 WYG0277-0006d.png

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玉海笔谈容斋五笔青
缃杂记职官分纪锦绣万花谷艺文类聚记纂渊海
之类皆为参互校订庶臻详备
一史家所纪事迹流传互异彼此各有舛误今据新旧
唐书东都事略宋史辽史续通鉴长编五代春秋九
国志十国春秋及宋人说部文集与五代碑碣尚存
者详为考核各加案语以资辨證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12a 页 WYG0277-0007a.png

阙虽事多琐碎要为有禆史学故通鉴欧阳史亦多
所取今并仿裴松之三国志注体例附见于后
一薛史与欧史时有不合如唐闵帝纪薛史作明宗第
三子而欧史作第五子考五代会要通鉴并同薛史
又欧史唐家人传云太祖有弟四人曰克让克修克
恭克宁皆不知其父母名号据薛史宗室传则克让
为仲弟克宁为季弟克修为从父弟父曰德成克恭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12b 页 WYG0277-0007b.png

帝立皇后冯氏考薛史纪传冯氏未立之先追册张
氏为皇后而欧史不载又张万进赐名守进故薛史
本纪先书万进后书守进欧史删去赐名一事故前
后遂如两人其馀年月之先后官爵之迁授每多互
异今悉为辨證详加案语以示折衷
一欧史改修原据薛史为本其间有改易薛史之文而
涉笔偶误者如章如愚山堂考索论欧史载梁遣人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第 13a 页 WYG0277-0007c.png

仕三已而岁月所具纪载实异至末年为相但书其
罢而了不知其所入岁月唐明宗在位七年馀而论
赞以为十年之类是也有尚沿薛史之旧而未及刋
改者如吴缜五代史纂误讥欧史杜晓传幅巾自废
不当云十馀年罗绍威传牙军相继不当云二百年
之类是也今并各加辨订于每卷之后庶二史异同
得失之故读者皆得以考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