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a 页 WYG0680-067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二百八十七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刋石(一/)
汉一字石经
  隋志一字石经周易一卷(七录/三卷)一字石经尚书六
  卷(唐志五卷七录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一字石经鲁诗六卷(七/录)
  (有毛诗/三卷亡)一字石经仪礼九卷(唐志/四卷)一字石经春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b 页 WYG0680-0672b.png
  一卷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一字石经论语一卷
  (七录二卷/唐志同)
   佚
 后汉书灵帝本纪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
 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蔡邕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拜中郎挍书东观迁
 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
 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a 页 WYG0680-0673a.png
 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
 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
 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碑始立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
 摰虞三辅决录注马日磾字翁叔马融之族子少传
 融业历位九卿遂登台辅(魏志官/太傅)
 后汉书韩说传说字叔儒会稽山阴人举孝廉中平
 二年迁江夏太守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b 页 WYG0680-0673b.png
 单飏传飏字武宣山阳湖陆人举孝廉稍迁太史令
 出为汉中太守
 张驯传张驯字子俊济阴定陶人辟公府举高第拜
 议郎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擢拜侍中光和七年
 徵拜尚书迁大司农
 儒林传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
 争更相告言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
 其私文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刋于石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a 页 WYG0680-0673c.png
 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
 宦者传时宦者汝阳李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
 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
 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
 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
 谢承后汉书碑立太学门外瓦屋覆之四面阑障开
 门于南河南郡设吏卒视之
 袁宏后汉纪熹平四年春三月五经文字刻石立于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b 页 WYG0680-0673d.png
 太学之前
 杨龙骧洛阳记太学在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
 丈广二丈(羊头山记/作三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
 枚西行周易尚书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
 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二碑毁礼记碑
 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阳门外御道东有汉国子学
 堂堂前有三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4a 页 WYG0680-0674a.png
 尚书二部作篆科斗𨽻三种字汉右中郎将蔡邕笔
 之遗迹也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复有石碑四十八
 枚亦表里𨽻书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又读书
 碑一所并在堂前魏文帝作典论六碑至太和十七
 年犹有四存
 郦道元水经注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
 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
 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
卷二百八十七 第 4b 页 WYG0680-0674b.png
 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
 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
 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
 馀两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
 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石经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
 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
 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文帝又刋典
 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
卷二百八十七 第 5a 页 WYG0680-0674c.png
 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高堂溪等名太学弟子赞
 复一碑在外中门今二碑并无石经东有一碑是汉
 顺帝阳嘉八年立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晋辟雍行
 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
 故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同怃焉
 江式曰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
 学立石碑刋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后开鸿都
 诸方献篆无出邕者
卷二百八十七 第 5b 页 WYG0680-0674d.png
 北史刘芳传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
 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时号刘石经
 隋书经籍志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
 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
 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
 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半至隋开皇六年
 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袐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
 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
卷二百八十七 第 6a 页 WYG0680-0675a.png
 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
 拓之本犹在秘府
 刘焯传开皇六年运洛阳石经至京师文字磨灭莫
 能知者焯奉敕与刘炫等考定
 韦述西京新记曰贞观中秘书监魏徵参详考验蔡
 邕三字石经凡十数段请于九成宫秘书监内置之
 后天后移于著作院
 窦蒙述书赋注蔡邕书今见打本三体石经四纸石
卷二百八十七 第 6b 页 WYG0680-0675b.png
 既寻毁其本最希
 郭忠恕汗简曰后汉中郎蔡邕写三体六经邪臣矫
 嫉未盈一纪寻有废焉
 林罕曰蔡邕于国学所立石经或云𨽻省者即𨽻减
 也少减曰省乃是𨽻书于篆书中减省点画而已非
 是官省之省
 李绰曰东都顷年创造防秋馆穿掘多得蔡邕鸿都
 学所书石经后洛中人家往往有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7a 页 WYG0680-0675c.png
 张舜民曰嘉祐末得石经二段于洛阳城乃蔡邕𨽻
 书论语
 方匋曰石经残碑在洛阳张景元家世传蔡中郎书
 未知何所据汉灵帝熹平四年邕以古文篆𨽻三体
 书五经刻石于太学至魏正始中又为一字石经相
 承谓之七经正字今此所传皆一体𨽻书必魏世所
 立者然唐经籍志又有邕今字论语二卷岂邕五经
 之外复为此乎据隋经籍志凡言一字石经皆魏世
卷二百八十七 第 7b 页 WYG0680-0675d.png
 所为有一字论语二卷不言作者之名而唐志遂以
 为蔡邕所作则又疑唐史传之之误也盖自北齐迁
 邕石经于邺都至河滨岸崩石没于水者几半隋开
 皇中又自邺运入长安未及缉理寻以兵乱废弃唐
 初魏郑公鸠集所馀十不获一而传拓之本犹存秘
 府史所谓三字石经者即邕所书然当时一字石经
 存者犹数十卷而三字石经止数卷而已由是知汉
 石经之亡久矣不能若此之多也魏石经近世犹存
卷二百八十七 第 8a 页 WYG0680-0676a.png
 五代湮灭殆尽往年洛阳守因阅营造司所弃碎石
 识而收之遂加意搜访凡得尚书仪礼论语合数十
 段又有公羊碑一段在长安其上有马日磾等名号
 者魏世用日磾等题名本在礼记碑而此乃在公羊
 碑上益知非邕所为也尚书论语之文与今多不合
 者非孔安国郑康成所传之本也独公羊当时无他
 本故其文与今文无异皆残阙已甚句读断绝一篇
 之中或不存数字可胜惜哉
卷二百八十七 第 8b 页 WYG0680-0676b.png
 欧阳棐集古目录曰古文篆𨽻三体凡八百二十九
 字后汉熹平中挍定五经使蔡邕以三体书今其名
 亡失皆尽皇祐中有苏望者得摸本左传于故相王
 文康家取其完者而刻之莫辨其真伪也在洛阳苏
 氏家
 赵明诚金石录曰石经遗字者藏洛阳及长安人家
 盖灵帝熹平四年所立其字则蔡邕小字八分书也
 其后屡经迁徙故散落不存今所有者才数千字皆
卷二百八十七 第 9a 页 WYG0680-0676c.png
 土壤埋没之馀磨灭而仅存者尔按后汉书儒林传
 叙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者非也盖邕所书乃八分而
 三体石经乃魏时所建也又按灵帝纪言诏诸儒正
 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蔡邕传乃云奏求正
 定六经文字既已不同而章怀太子注引洛阳记所
 载有尚书周易公羊传论语礼记今余所藏遗字有
 尚书公羊传论语又有诗仪礼然则当时所立又不
 止六经矣洛阳记又云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
卷二百八十七 第 9b 页 WYG0680-0676d.png
 磾议郎蔡邕等名今论语公羊后亦有堂溪典马日
 磾等姓名尚在据邕传称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
 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乃奏求正定自书于碑于
 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今石本既已磨灭而岁久转
 写日就讹舛以世所传经书本挍此遗字其不同者
 已数百言又篇第亦时有小异使完本具存则其异
 同可胜数耶然则岂不可惜也哉而后世学者于去
 古数千百岁之后尽绌前代诸儒之论欲以己之私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0a 页 WYG0680-0677a.png
 意悉通其说难矣余既录为三卷又取其文字不同
 者具列于卷末云
 董逌广川书跋曰蔡邕镌刻七经著于石碑当时号
 鸿都三字才三十年兵火继遭碑亦损缺魏正始中
 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武定四年
 移洛阳汉魏石经于邺魏末齐神武自洛阳徙于邺
 都河阳河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殆不得其半
 周大象中诏徙邺城石经于洛时为军人破毁至有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0b 页 WYG0680-0677b.png
 窃载还邺者船坏没溺不胜其众也其后得者尽破
 为桥基隋开皇六年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
 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会乱遂废营造之司用为柱
 础贞观初魏徵始收聚之十不一存其相承传拓之
 本犹在秘府当时考验至详谓不尽为邕如马日磾
 数辈相与成之然汉𨽻简古深于法度亦后世不及
 故兼存之赵绰曰唐造防秋馆时穿地多得石经故
 洛中人士逮今有之考当时所得已是汉世所遗没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1a 页 WYG0680-0677c.png
 而得者国初开地唐御史府得石经十馀石此又唐
 末沦没之所出也
 又曰朱越石与兄书曰石经文都(阙/)碑高一丈许广
 四尺骈罗相接太学在南明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三
 尺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四十六枚元魏时西行尚书
 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
 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毁礼记但存谏议大夫马日
 磾议郎蔡邕名当是时尚有碑十八杨衒之谓得四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1b 页 WYG0680-0677d.png
 十八碑误也洛阳昔得石经尚书段残破不属盖盘
 庚洪范无逸多士多方总二百三十六字其文与今
 尚书尽同间有异者才十馀然则古文尚书盖已见
 于此或曰魏亦作石经安知此为汉所书哉余谓魏
 为一字汉为三字此得相乱耶且天命自度碑作亮
 惠鲜鳏寡碑作惠于矜寡乃逸既诞作乃宪既延治
 民祇惧作以民肆高宗享国五十九年作百年以书
 考之知传受讹误不若碑之正也 又曰石经今废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2a 页 WYG0680-0678a.png
 不存或自河南御史台发地得之盖论语第一篇并
 第十四篇为一碑亡其半矣其可识者字二百七十
 又自第十八篇至第二十篇为一碑破阙残馀得五
 之一其存字为三百五十七以今文论语挍之其异
 者若抑与之与为意与之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作未见好仁恶不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作可也有三
 年之爱于其父母无乎字恶居下流而无流字年四
 十而见恶焉无焉字凤兮凤兮作何得之衰往者不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2b 页 WYG0680-0678b.png
 可谏也来者犹可追也今本皆异执舆者为谁而作
 执车者为谁子是鲁孔丘与曰是然后曰是知津矣
 比今书多二字耰而不辍作辍夫子怃然植其杖作
 置其斯而已矣作其斯以乎子游作子斿而在萧墙
 之内作而在于萧墙之内凡碑所存挍其异者已十
 五之一矣使鸿都旧书尽存则其异可知也夫以邕
 之所定虽未尽善然汉儒学专其挍定众家得正讹
 误多矣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3a 页 WYG0680-0678c.png
 姚宽西溪丛语曰蔡中郎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邕
 以古文篆𨽻三体书五经刻石于太学至魏正始中
 又为一字石经相承谓之七经正字唐志又有今字
 论语二卷岂邕五经之外复有此乎隋经籍志凡言
 一字石经皆魏世所为有一字论语二卷不言作者
 之名遂以为邕所作恐唐史误北齐迁邕石经于邺
 都至河滨岸崩石没于水者几半隋开皇中又自邺
 运入长安寻兵乱废弃唐初魏郑公鸠集所馀十不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3b 页 WYG0680-0678d.png
 获一而传拓之本犹存秘府当时一字石经犹数十
 卷三字石经止数卷而已由是知汉石经之亡久矣
 魏石经近世犹存湮灭殆尽往年洛阳守因阅营造
 司所弃碎石识而取之凡得尚书论语仪礼合数十
 段又有公羊传碑一段在长安其上马日磾等所正
 定之本据洛阳记日磾等题名本在礼记而曰磾乃
 在公羊碑益知非邕所为也尚书论语之文今多不
 同非孔安国郑康成所传之本也独公羊当时无他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4a 页 WYG0680-0679a.png
 本故其文与今文无异然皆残阙已甚宋敏求洛阳
 记云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刋石熹平四年蔡邕
 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
 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定六经刋于碑后诸儒晚学
 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
 两填塞街衢其碑为古文篆𨽻三体立太学门外又
 云魏正始中立篆𨽻古文三字石经又刋文帝典论
 六碑附其次于太学又非前所谓一字石经也又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4b 页 WYG0680-0679b.png
 石经𨽻书至东魏孝静迁于邺世所传一字石经即
 晋𨽻书又非魏碑也今汉碑不存晋魏石经亦谬谓
 之蔡邕字矣唐秘书省内有蔡邕石经数十段后魏
 末自洛阳徙至东宫又移将作内坊贞观四年魏徵
 奏于京师秘书内省置武后复徙于秘书省未知其
 一字与三字也
 黄伯思东观馀论曰汉石经与今文不同者殊多今
 略记之书女母翕侮成人(今本女无/侮老成人)保后胥高(保后/胥戚)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5a 页 WYG0680-0679c.png
 女永劝忧(女诞/劝忧)女有近则在乃心(今近/作戕)女比犹念以
 相从(今作女/分猷)各翕中(各设/中)尔惠朕曷祗动万民以迁
 (尔谓朕/曷震动)天既付命(今付/作孚)曰陈其五行(今汨/陈)严恭寅畏
 天命自亮以民祗惧(今亮作度/以作治)怀保小人惠于矜寡
 (今人作民/于作鲜)母兄曰(无皇/曰)则兄自敬德(兄作/皇)旦以前人
 之微言(今作/徽言)是罔显哉厥世(今哉/作在)文王之鲜光(今作/耿光)
 通殷就大命(达殷集/大命)论语意与之与(今意/作抑)孝于惟孝
 (今于/作乎)朝闻道夕死可也(今也/作矣)是鲁孔丘与曰是是知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5b 页 WYG0680-0679d.png
 津矣(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耰不辍子路以告子怃然(耰/而)
 (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置其杖而耘(今置/作植)其斯以乎(其斯而/已矣)
 譬诸宫墙(今诸/作之)贾诸贾之哉(今贾/作沽)又论语每篇各计
 其章数其最后云凡二十篇万五千七百一十字又
 记诸家异闻之语若曰在于萧墙之内盖毛包周氏
 于今论语无盖氏毛氏书此石刻在洛阳本在洛宫
 前御史台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时时得之若骐
 骥一毛虬龙片甲今张焘龙图家有十版最多张氏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6a 页 WYG0680-0680a.png
 婿家有五六版王晋玉家有小块洛中所有者止此
 予皆得其拓本论语之末题云诏书与博士臣左立
 郎中臣书上臣下皆缺当是著书者姓名或云此即
 蔡邕书姓名既亡无以辨之独刻者陈兴姓名甚完
 何其幸欤又有一版公羊不知谁氏所得其末云溪
 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臣赵域议郎臣刘弘郎中臣
 张文臣苏陵臣傅桢杂(杂未/详)下溪上缺溪上当是堂
 谓堂溪典也此盖鸿都一字石经然经各异手书不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6b 页 WYG0680-0680b.png
 必皆蔡邕也三字者不见真刻独此一字者乃当时
 所刻字画高古精善殊可宝重开元中尝藏拓本于
 御府以开元二字小印印之与法书名画同藏盖唐
 世以前未录前代石刻独此见收其可宝如此
 邵博闻见录曰近年洛阳张氏发地得石十数汉蔡
 伯喈𨽻尚书礼记论语各已坏阙论语多可辨每语
 必他出至十数语则曰凡章若干如朝闻道夕死可
 也如凤兮凤兮何而德之衰如执车者为谁子子路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7a 页 WYG0680-0680c.png
 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是知津矣如置其杖
 而耘等语挍今世本为异尚书高宗飨国百年今世
 本肆高宗享国五十有九年为异甚初熹平四年伯
 喈以经读遭穿凿谬妄同马日磾等以前闻考正自
 书立石洛阳太学门下摹写者日千人车乘填塞至
 隋开皇六年迁其石于长安文字刓泐不可知诏问
 刘焯刘炫能尽屈群起之说焯因罗飞章之毁予谓
 孔子自卫反鲁一定诗书之册至汉熹平六百年有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7b 页 WYG0680-0680d.png
 奇已多谬失自熹平至开皇又四百年有奇自开皇
 至今代又五百年有奇其谬失可胜计耶又隋史既
 迁其石于长安今尚有出于洛阳者何哉
 郑樵通志略曰石经始于蔡邕秦火之后经皆初出
 诸家所藏传写或异笺传之儒皆凭所见更不论文
 字之讹谬邕挍书东观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
 之乃自为书而刻石于太学门外奈当汉之末祚所
 传未广而兵火无存后之人所得者亦希矣今之所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8a 页 WYG0680-0681a.png
 谓石经者多非蔡氏之经
 洪适𨽻释𨽻续曰石经尚书残碑盘庚篇百七十二
 字高宗肜日篇十五字牧誓篇二十四字洪范篇百
 八字多士篇四十四字无逸篇百三字君奭篇十一
 字多方篇五字立政篇五十六字顾命篇十七字合
 五百四十七字熹平四年议郎蔡邕所书者汉儒传
 伏生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之学孔安国尚书汉人
 虽有为之训传者然不立于学官永嘉之乱三家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8b 页 WYG0680-0681b.png
 书并亡故孔氏传独行以其书挍之石本多十字少
 二十一字不同者五十五字借用者八字鸿艾逸(逸/)
 犹之类是也通用者十一字于戏母女之类是也孔
 氏叙商三宗以年多少为先后此碑独阙祖甲计其
 字盖在中宗之上以传序为次也但云高宗飨国百
 年异尔范史云蔡邕以俗儒穿凿经籍疑误后学与
 堂溪典马日磾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时博士试甲
 乙科争第高下至有行赂改兰台漆书经字者灵帝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9a 页 WYG0680-0681c.png
 乃从诸儒之请刋石立之太学天下咸取则焉碑高
 一丈广四尺陆机洛阳记云碑凡四十六书易公羊
 二十八碑其十二毁论语三碑其二毁礼记十五碑
 皆毁北齐徙之邺都至河阳岸颓半没于水隋复载
 入长安有易一卷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
 一卷公羊九卷论语一卷未及补治而乱作营缮者
 至用为柱础唐初魏郑公收聚之十不存一则石经
 之散亡久矣本朝一统时遗经断石藏于好事之家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9b 页 WYG0680-0681d.png
 犹昆山片玉已不多见今京华鞠为毡罽之乡残碑
 日益鲜矣予既集𨽻释因以所有镵之会稽蓬莱阁
  又曰石经鲁诗残碑百七十三字魏唐国风数篇
 之文也与毛诗异者如猗作兮贯作宦枢作蓲数字
 又有一段二十馀字零落不成文惟有叔于田一章
 及女曰鸡八字可读其间有齐韩字盖叙二家异同
 之说犹公羊碑所云颜氏论语碑所云盍毛包周之
 比也汉代诗分为四在东京时毛氏诗不立学官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0a 页 WYG0680-0682a.png
 志有石经鲁诗六卷此碑既论齐韩于后则知隋志
 为然也 又曰石经仪礼残碑四十五字皆大射仪
 之文也石磨灭字画比他经不明白灵帝纪云诏诸
 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蔡邕传则云奏求正
 定六经纪传既已不同陆机洛阳记所载但有书易
 公羊礼纪论语尔惟隋志云后汉刻七经于石碑皆
 蔡邕所书其目有一字石经仪礼九卷乃汉史陆记
 之疏略也未央宫有曲台殿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0b 页 WYG0680-0682b.png
 学于此行礼故后仓著书说礼数万言名曰曲台记
 今禁中有选德殿盖便坐观射之地而清閒之燕咨
 访治道率在于是殆与曲台暗合古者射为六艺之
 一仪礼一经说射者两篇后世非介胄之士则不习
 与古殊矣媵觚媵爵云者媵盖送也 又曰石经仪
 礼残碑一段八行上下皆糜碎行多者六字少者二
 字聘礼之文也前五行乃使还反命之仪后三行乃
 出聘遭丧之仪一段十行二十字士虞礼之文也漫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1a 页 WYG0680-0682c.png
 灭太甚仅有数字隐隐可认非板本寻绎安能得之
 因知此碑每行七十三字鸿都遗刻独此最为难辨
 聘礼曰使者归及郊请反命朝服载旃禳乃入陈币
 于朝西上上宾之公币私币皆陈上介公币陈他介
 皆否束帛各加其庭实皮左公南乡卿进使者使者
 执圭垂缫北面上介执璋屈缫立于其左反命曰以
 君命聘于某君某君受币于某官某君再拜以享某
 君某君再拜宰自公左受玉受上介璋致命亦如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1b 页 WYG0680-0682d.png
 执贿币以告曰某君使某子贿授宰礼玉亦如之执
 礼币以尽言赐礼公曰然而不善乎授上介币再拜
 稽首公答再拜私币不告君劳之再拜稽首君答再
 拜若有献则曰某君之赐也君其以赐乎上介徒以
 公赐告如上宾之礼君劳之再拜稽首君答拜劳士
 介亦如之君使宰赐使者币使者再拜稽首赐介介
 皆再拜稽首乃退成周之时朝觐废而盟会讲列国
 相聘结辙于道往反礼容骫曲备具靖康建炎间敌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2a 页 WYG0680-0683a.png
 马南牧己酉年先公张旃请和抵云中听命于粘罕
 继徙冷山十有五年然后归绍兴之季金人犯广陵
 明年壬午仲弟往寻盟隆兴之季复入淮壖其明年
 乙酉予衔命至燕馆其邸十日四见其君燕射讫礼
 到阙与上介便服对内殿再拜升阶奏使事赐坐饮
 茶而退既弛担件所得之物以闻骇步就赐以所点
 一二物随以献得告三日涖职如初古礼病于太烦
 今日之仪无乃太简乎 又曰石经公羊残碑三百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2b 页 WYG0680-0683b.png
 七十五字自隐公四年至桓公元年及哀公十四年
 之文也所书者皆是公羊氏传辞而无春秋正经又
 有颜氏说石文断续不可考绎盖严颜异同之辨也
 以今板本挍之惟易四字省四字尔汉注引陆机洛
 阳记云礼记碑上有马日磾蔡邕名今此本有堂溪
 典马日磾赵域(下一/人阙)刘弘张文苏陵傅桢八人姓名
 论语碑亦有左立孙表二人姓名陆氏所记未之详
 也 又曰石经论语残碑九百七十有一字前四篇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3a 页 WYG0680-0683c.png
 后四篇之文也每篇必计其章终篇又总其字又载
 盍毛包周有无不同之说以今所行板本挍之亦不
 至甚异其文有增损者其字亦有假借及用古者有
 字异而训不远若置其杖贾之哉者汉人作文不避
 国讳桓帝讳志顺帝讳保石经皆临文不易樊毅碑
 命守斯邦刘熊碑来臻我邦之类未尝为高帝讳也
 此碑邦君为两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尚书安定
 厥邦皆书邦作国疑汉儒所传如此非独远避此讳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3b 页 WYG0680-0683d.png
 也水经云光和六年立石于太学其上悉刻蔡邕名
 魏正始中又刻古篆𨽻三字石经盖诸儒受诏在熹
 平而碑成则光和年也隋志有一字石经七种三字
 石经三种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书又云魏立一
 字石经其说自相矛盾新旧唐志有今字石经七种
 而注论语云蔡邕作又有三字石经古篆两种盖唐
 史以𨽻为今字也观遗经字画之妙非蔡中郎辈不
 能为以黄初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魏人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4a 页 WYG0680-0684a.png
 笔力可到当以水经为据三体者乃魏人所刻儒林
 传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者非也史称邕自书丹使工
 镌刻今所存诸经字体各不同虽邕能分善𨽻兼备
 众体但文字之多恐非一人可办史云邕与堂溪典
 杨赐马日磾张驯韩说单飏等正定诸经今公羊论
 语之后惟堂溪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别有赵域刘弘
 张文苏陵傅桢左立孙表数人窃意其间必有同时
 挥毫者予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语上刘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4b 页 WYG0680-0684b.png
 宽碑阴王曜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黄初孔庙
 碑则论语之苗裔也识者当能别之 又曰蔡伯喈
 奉熹平之诏列鸿都之碑晚学咸所取正未尝一字
 好奇也
 娄机汉𨽻字源曰石经汉熹平四年立在西京灵帝
 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蔡邕传云帝
 从邕与马日磾所请正定五经文字刋石太学石高
 一丈广四尺陆机洛阳记云碑凡四十六多毁但有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5a 页 WYG0680-0684c.png
 书易公羊论语而礼记尽毁不存北齐徙于邺都半
 没于水隋复载入长安乱作营缮者以为柱础而隋
 志以谓后汉刻七经于石皆邕所书与纪传所载不
 同唐魏郑公收聚之十不存一尚书存一百三十九
 字鲁诗存一百四十字仪礼存一百四十一字公羊
 存一百四十二字论语存一百四十三字
 张演曰石经本末丞相洪公论载于𨽻释详矣洪公
 所未及者今粗见于此唐章怀太子引洛阳记注范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5b 页 WYG0680-0684d.png
 晔汉书论石经凡四十六碑及高澄迁石经于邺通
 鉴所书为五十二碑自东汉历魏晋宋数百年间洛
 阳数被兵此碑当有毁者其迁于邺乃视洛阳记多
 六焉疑洛阳记未详也碑制高一丈广四尺六经文
 多必非四十六碑所能尽者宋常山公河南志称石
 经凡七十三碑常山公博物洽闻欧阳文忠每以古
 今疑事咨之河南所书必有依据矣后周代齐毁碑
 以为炮石方高纬昏乱两阵胜负之顷犹需孽妇一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6a 页 WYG0680-0685a.png
 观遂以其国输后周复何有于石经则此碑之残毁
 亦宜也贞观稽古止得石经数段其传于今者亦可
 知其无几矣蔡邕本传称邕自书丹于碑不言为何
 体书今世所传皆为𨽻体至儒林传序则云为古文
 篆𨽻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注言古文谓孔氏壁中书
 以演考之孔壁所藏皆科斗文字孔安国当武帝之
 世已称科斗书无能知者其承诏为尚书五十九篇
 作传为𨽻古定不复从科斗古文邕独安能具三体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6b 页 WYG0680-0685b.png
 书法于安国之后三百年哉汉建武时杜林避地河
 西得古文尚书一轴诸儒共传宝之一轴已为世所
 珍如此熹平距建武又几载乃谓六经悉能为古文
 非事情也或者邕以三体参挍其文而书丹于碑则
 定为𨽻亦如孔安国之书传耶儒林传序疑字有误
 者初邕正定六经与堂溪典等数人同受诏今六经
 字体不一当时书丹者亦不独邕也姑识其末以俟
 博识君子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7a 页 WYG0680-0685c.png
 赵篪书史曰欲学𨽻者当以石经为祖
 黄溍曰汉石经自北齐徙邺隋复徙长安至唐初已
 不啻亡其什九而拓本犹存开元御府由开元迄今
 六百年石之仅存者不可知拓本之可见者如是而
 已未知后六百年其存几何好古博雅之士所当珍
 护以谨其传也
 陶宗仪书史会要曰堂溪典官五官中郎将马日磾
 赵域官谏议大夫刘弘张驯韩说官议郎张文苏陵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7b 页 WYG0680-0685d.png
 傅桢杨赐孙表官郎中单飏官太史令左立官博士
 并熹平中奉诏正定诸经者
 杨慎曰蔡邕石经赵殿撰家有遗字三卷
 于慎行笔麈曰洛阳石经晋末未尝损失至元魏冯
 熙常伯夫相继为洛州刺史取之以建浮屠精舍大
 致颓落间有存者委于榛莽其后侍中崔光请遣官
 守视补其残阙竟不能行而古迹泯矣视焚书之惨
 轻重不同其为吾道之厄一也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8a 页 WYG0680-0686a.png
 赵崡石墨镌华曰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经文于
 太学讲堂此石经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
 中郎将堂溪典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求正定
 六经文字帝许之邕乃书丹刻石立于太学门外此
 石经再刻也
    按汉熹平刻石光和立石先后总属中郎所
    书非再刻也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曰予两见此本一于邹平张氏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8b 页 WYG0680-0686b.png
 一于京师孙氏尚书盘庚篇三十馀字论语为政篇
 七十馀字尧曰篇三十馀字以视洪氏𨽻释所存不
 过什之一而已按石经汉魏皆尝立之熹平之立石
 见于后汉书灵帝纪蔡邕传张驯传儒林传宦者传
 正始之立石见于晋书卫恒传而水经注则曰汉碑
 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碑上悉刻蔡邕等
 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石经魏初传古文出
 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四十八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9a 页 WYG0680-0686c.png
 枚广三十丈雒阳伽蓝记则曰堂前有三种字石经
 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𨽻
 三种字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犹有十八碑
 馀皆残毁复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𨽻书写周易
 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章怀
 太子引洛阳记则云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石经
 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少二/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
 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9b 页 WYG0680-0686d.png
 论语三碑二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
 郎蔡邕名此皆当时亲见其石而记之者也合而考
 之其不同有四焉一曰汉五六七经之不同二曰魏
 石经三体一体之不同三曰堂西所立石为汉为魏
 之不同四曰后魏所存石诸经之不同后汉书本纪
 儒林宦者传皆云五经蔡邕张驯传则以为六经隋
 书经籍志又以为七经此言汉五六七经之不同也
 卫恒传言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至正始中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0a 页 WYG0680-0687a.png
 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更效其形水经注
 亦云三字石经在堂西而伽蓝记以为表里𨽻书隋
 书经籍志则谓之一字石经矣然则所谓效科斗之
 形而失淳法者安在耶此言魏石经三体一体之不
 同也伽蓝记二十五碑为三种字四十八碑表里𨽻
 书水经注谓汉经在堂东侧而四十八碑为魏经在
 堂西乃雒阳记不言东侧有碑而云堂前有四十六
 枚上有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为三体一体无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0b 页 WYG0680-0687b.png
 乃并水经之所谓魏者而指之为汉与此言堂西所
 立石为汉为魏之不同也伽蓝记云周易尚书公羊
 礼记四部雒阳记则多一论语而赵明诚金石录言
 其家所收又有诗仪礼苟非其传拓之本出于神龟
 以前则不应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时犹未见也此言
 后魏所存石诸经之不同也凡此皆不可得而详矣
 若夫魏书江式传谓魏三字石经立于汉碑之西为
 邯郸淳书则不考卫恒之言而失之者也孝静帝纪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1a 页 WYG0680-0687c.png
 武定四年八月迁雒阳汉魏石经于邺北齐书文宣
 帝纪言有五十二枚视伽蓝记所列东二十五西四
 十八之数仅失二十一枚耳而隋书经籍志言河阳
 岸崩遂没于水得至邺者不盈大半则不考北齐之
 纪而失之者也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二月辛卯诏
 徙邺城石经于雒阳隋书于刘焯传言开皇六年运
 洛阳石经至京师而经籍志则云自邺载入长安则
 自不考其列传而失之者也此皆其乖误之易见者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1b 页 WYG0680-0687d.png
 也又晋书裴頠传曰转国子祭酒奏修国学刻石写
 经而水经注诸书无言晋石经者岂頠尝为之而未
 成耶今此之本据宋黄长睿东观馀论云本在雒宫
 前御史台中年久摧散雒人好事者时时得之今张
 焘龙图家有十版张氏婿家有五六版王晋玉家有
 小块予皆得其拓本邵伯温闻见后录言近年雒阳
 张氏发地得石十数而董逌广川书跋记尚书存二
 百三十六字论语存三百五十七字今此石已不知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2a 页 WYG0680-0688a.png
 其何所归而拓本之存于世者固往往而有也
 黄虞稷曰汉石经残碑见于洪氏𨽻释者尚书仅五
 百四十七字视孔安国本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
 者五十五字论语载盍毛包周有无不同之说公羊
 亦有严颜异同而诗则鲁故所传非毛郑训故此足
 贵也
    按汉立石经蔡邕所书本一字惟因范史儒
    林传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2b 页 WYG0680-0688b.png
    之学门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北史刘芳传
    因之唐窦蒙宋郭忠恕苏望方匋欧阳棐董
    逌姚宽等均仍其误独张演谓邕以三体参
    检其文而书丹于碑则定为𨽻其义为允载
    考卫恒及江式传郦道元水经注皆以一字
    为汉石经迨赵明诚金石录洪适𨽻释𨽻续
    辨之甚详足以徵信其载一字石经遗文后
    列堂溪典马日磾等姓名使一字石经出于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3a 页 WYG0680-0688c.png
    魏当更列正始中正字诸臣姓名亦何取仍
    列典日磾等诸人于经文之后哉又史家体
    例以时代为前后隋经籍志列一字石经于
    前次魏文帝典论然后叙三字石经于后是
    一字为汉而三字属魏不待辞说始明其曰
    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
    字盖雕本相沿偶讹三字为一尔今汉石经
    遗字犹有拓本存者余尝见宛平孙氏所藏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3b 页 WYG0680-0688d.png
    虽经文无多而八分古雅定为汉𨽻无疑也
    又按元吴莱立夫汉一字石经歌云先圣去
    已久世传惟六籍后儒各专门穿凿多变易
    蔡邕在季汉章句攻指擿八分自为书刋定
    乃勒石古碑四十六兵火空馀迹熹平历正
    始洛土重求索卫侯师邯郸三体精笔画煌
    然立其西学者常啧啧史书竟差舛一字几
    不觌立夫之见亦以一字为汉三字属魏故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4a 页 WYG0680-0689a.png
    节录之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4b 页 WYG0680-0689b.png
 
 
 
 
 
 
 
 经义考卷二百八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