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三 第 1a 页 WYG0679-055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九十三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春秋(二十六/)
马氏(定□/)春秋传
佚
杜氏(瑛/)春秋地里原委
十卷
经义考卷一百九十三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春秋(二十六/)
马氏(定□/)春秋传
佚
杜氏(瑛/)春秋地里原委
十卷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b 页 WYG0679-0551b.png
佚
马祖常作碑曰公讳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人金将亡
避地河南缑氏山中世祖徵为大名彰德怀孟等路
提举学校官不就杜门谢客著书穷学于世之贵富
贱贫一无所动其心以优游厌饫于道艺以终其身
所著有春秋地里原委十卷语孟旁通八卷皇极引
用八卷皇极疑事四卷极学十卷律吕礼乐杂说三
十卷天历己巳以孙秉彝贵赠官翰林学士阶资德
马祖常作碑曰公讳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人金将亡
避地河南缑氏山中世祖徵为大名彰德怀孟等路
提举学校官不就杜门谢客著书穷学于世之贵富
贱贫一无所动其心以优游厌饫于道艺以终其身
所著有春秋地里原委十卷语孟旁通八卷皇极引
用八卷皇极疑事四卷极学十卷律吕礼乐杂说三
十卷天历己巳以孙秉彝贵赠官翰林学士阶资德
卷一百九十三 第 2a 页 WYG0679-0552a.png
大夫勋上护军爵魏国公谥文献
敬氏(铉/)春秋备忘
三十卷
佚
明三传例
八卷
佚
吴澄序曰春秋鲁史记也圣人从而修之笔则笔削
敬氏(铉/)春秋备忘
三十卷
佚
明三传例
八卷
佚
吴澄序曰春秋鲁史记也圣人从而修之笔则笔削
卷一百九十三 第 2b 页 WYG0679-0552b.png
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辞修之者约其文有所损无所
益也其有违于典礼者笔之其无关于训戒者削之
何以不能赞一辞谓虽游夏之文学亦莫能知圣人
修经之意为何如也盖自周辙东王迹熄礼乐征伐
之柄下移诸侯国自为政以霸而间王以夷狄而猾
夏天经紊人理乖灾见于上祸作于下耳闻目见一
一皆乱世之事王法之所不容圣人伤之有德无位
欲正之而不能于是笔之于经以俟后圣故曰春秋
益也其有违于典礼者笔之其无关于训戒者削之
何以不能赞一辞谓虽游夏之文学亦莫能知圣人
修经之意为何如也盖自周辙东王迹熄礼乐征伐
之柄下移诸侯国自为政以霸而间王以夷狄而猾
夏天经紊人理乖灾见于上祸作于下耳闻目见一
一皆乱世之事王法之所不容圣人伤之有德无位
欲正之而不能于是笔之于经以俟后圣故曰春秋
卷一百九十三 第 3a 页 WYG0679-0552c.png
天子之事也又曰春秋孔子之刑书也又曰春秋正
王道明大法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然此意也当
时及门之高第弟子有不能知而况于远者乎然则
三传释经讵能悉合圣人之意哉澄尝学是经初读
左氏见其与经异者惑焉继读公榖见其与左氏异
者惑滋甚及观范氏传序喜其是非之公观朱子语
录识其优劣之平观啖赵纂例辨疑服其取舍之当
然亦有未尽也遍观宋代诸儒之书始于孙刘终于
王道明大法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然此意也当
时及门之高第弟子有不能知而况于远者乎然则
三传释经讵能悉合圣人之意哉澄尝学是经初读
左氏见其与经异者惑焉继读公榖见其与左氏异
者惑滋甚及观范氏传序喜其是非之公观朱子语
录识其优劣之平观啖赵纂例辨疑服其取舍之当
然亦有未尽也遍观宋代诸儒之书始于孙刘终于
卷一百九十三 第 3b 页 WYG0679-0552d.png
赵吕其间各有所长然而不能一也比客京华北方
学者言春秋专门亟称敬先生鼎臣澄惜其人之亡
而不知其书之存也先生之从孙俨参知江西行省
政事因是获睹先生所著春秋备忘三十卷明三传
例八卷稽其用功次第见于自序弱冠受读学之三
十年而始著书年几七十而修改犹未已前后凡五
易稿总数十家之说而去取之其援据之博采览
之详编纂之勤决择之审至谨至重惴惴然不偶
学者言春秋专门亟称敬先生鼎臣澄惜其人之亡
而不知其书之存也先生之从孙俨参知江西行省
政事因是获睹先生所著春秋备忘三十卷明三传
例八卷稽其用功次第见于自序弱冠受读学之三
十年而始著书年几七十而修改犹未已前后凡五
易稿总数十家之说而去取之其援据之博采览
之详编纂之勤决择之审至谨至重惴惴然不偶
卷一百九十三 第 4a 页 WYG0679-0553a.png
易可谓笃志穷经者矣非浅见謏闻所能窥测也参
政属予序其端窃惟春秋一经自三传以来诸家异
同殆如聚讼今于众言淆乱之中折衷以归于一是
诚有补于后学澄之庸下有志于斯者亦得因先生
之所同以自信又得因先生之所异以自考遂不让
而为之序先生讳铉易水人金朝参知政事之孙兴
定四年登进士第主郏城簿改白水令值中州多虞
北渡隐处国朝访求前代遗逸宣授中都提举学校
政属予序其端窃惟春秋一经自三传以来诸家异
同殆如聚讼今于众言淆乱之中折衷以归于一是
诚有补于后学澄之庸下有志于斯者亦得因先生
之所同以自信又得因先生之所异以自考遂不让
而为之序先生讳铉易水人金朝参知政事之孙兴
定四年登进士第主郏城簿改白水令值中州多虞
北渡隐处国朝访求前代遗逸宣授中都提举学校
卷一百九十三 第 4b 页 WYG0679-0553b.png
官旧读书大宁山下人号为大宁先生云
黄溍曰金之钜儒大宁敬先生有春秋备忘久未及
行于世暨入国朝先生之诸孙公俨以宪节来涖于
婺橐其稿请张枢子长为挍雠乃因近臣以闻而刻
焉
续屏山杜氏春秋遗说
八卷
佚
黄溍曰金之钜儒大宁敬先生有春秋备忘久未及
行于世暨入国朝先生之诸孙公俨以宪节来涖于
婺橐其稿请张枢子长为挍雠乃因近臣以闻而刻
焉
续屏山杜氏春秋遗说
八卷
佚
卷一百九十三 第 5a 页 WYG0679-0553c.png
张萱曰敬氏续杜屏山遗说从孙俨编内曲折辨论
扶持左氏罔敢订砭为左设也
郝氏(经/)春秋外传
八十一卷
佚
经自序曰天之于人有所穷而后有所不穷穷者其
时也不穷者其道也是以圣人于易每申明穷之理
而辄系之不穷于乾则系之以坤于泰则系之以否
扶持左氏罔敢订砭为左设也
郝氏(经/)春秋外传
八十一卷
佚
经自序曰天之于人有所穷而后有所不穷穷者其
时也不穷者其道也是以圣人于易每申明穷之理
而辄系之不穷于乾则系之以坤于泰则系之以否
卷一百九十三 第 5b 页 WYG0679-0553d.png
于剥则系之以复于既济则系之以未济复为之言
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则道之所以不穷者皆
自夫穷而得之也昔者文王周公孔子孟轲尝穷矣
拘而演易变而制礼老不用而修六经尼不行而著
七篇一时之穷万世之不穷也故张籍尝遗韩文公
书劝令著书如孟轲杨雄以传后文公谓古之人得
其时行其道则无所为书书者皆所为不行乎今而行
乎后世者也及贬斥去位始为原道等以左右六经
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则道之所以不穷者皆
自夫穷而得之也昔者文王周公孔子孟轲尝穷矣
拘而演易变而制礼老不用而修六经尼不行而著
七篇一时之穷万世之不穷也故张籍尝遗韩文公
书劝令著书如孟轲杨雄以传后文公谓古之人得
其时行其道则无所为书书者皆所为不行乎今而行
乎后世者也及贬斥去位始为原道等以左右六经
卷一百九十三 第 6a 页 WYG0679-0554a.png
则古之圣贤之为书皆自夫忧患困阨穷而无所为
而后为不穷之事业以自见于后也金源氏之亡朔
南搆兵几三十年上即位之元年始下武昌之诏诏
经持节使宋谕以弭兵息民意而奸宄乐祸诬为款
兵拘于仪真之扬子院经之始入三十有八年矣岁
在庚申至于甲子犹不见释经之穷则固同夫古之
圣贤矣而不德瞢昧以自速戾其敢望于古之圣贤
乎然而宋人以一国穷于天不以道穷于予也岂可
而后为不穷之事业以自见于后也金源氏之亡朔
南搆兵几三十年上即位之元年始下武昌之诏诏
经持节使宋谕以弭兵息民意而奸宄乐祸诬为款
兵拘于仪真之扬子院经之始入三十有八年矣岁
在庚申至于甲子犹不见释经之穷则固同夫古之
圣贤矣而不德瞢昧以自速戾其敢望于古之圣贤
乎然而宋人以一国穷于天不以道穷于予也岂可
卷一百九十三 第 6b 页 WYG0679-0554b.png
以人穷之而并天之不穷者而弃之以自绝哉河阳
苟宗道尝受业于予时以书状官从行于是五年之
间讲肄不辍甲子春宗道请传春秋之学且志其说
而无书以为据乃以故所记忆者为春秋外传盖自
三传之外而为是不敢自同于三传也以春秋正经
多不同乃为论次作章句音义八卷求圣人之意者
必探其本以为纲乃作制作本原三十一篇十卷春
秋一书义在于事必比事而观其义可见乃为比类
苟宗道尝受业于予时以书状官从行于是五年之
间讲肄不辍甲子春宗道请传春秋之学且志其说
而无书以为据乃以故所记忆者为春秋外传盖自
三传之外而为是不敢自同于三传也以春秋正经
多不同乃为论次作章句音义八卷求圣人之意者
必探其本以为纲乃作制作本原三十一篇十卷春
秋一书义在于事必比事而观其义可见乃为比类
卷一百九十三 第 7a 页 WYG0679-0554c.png
条目一百三十篇十二卷三传之说不同故圣经之
旨不一乃为三传折衷俾经之大义定于一凡五十
卷卷首又著三传序论列国序论一卷呜呼穷于人
而不敢自穷于天是以为是非敢妄意于古之圣贤
之穷而亦为之书也其间讹缺谬戾者甚众俟变通
之日取诸书以考实之庶几有成而见素患难之意
云既具草以授宗道复为书此以冠首篇
又自序春秋制作本原曰春秋以一字为义一句为
旨不一乃为三传折衷俾经之大义定于一凡五十
卷卷首又著三传序论列国序论一卷呜呼穷于人
而不敢自穷于天是以为是非敢妄意于古之圣贤
之穷而亦为之书也其间讹缺谬戾者甚众俟变通
之日取诸书以考实之庶几有成而见素患难之意
云既具草以授宗道复为书此以冠首篇
又自序春秋制作本原曰春秋以一字为义一句为
卷一百九十三 第 7b 页 WYG0679-0554d.png
法杂于数十国之众绵历数百年之远而其所书虽
加笔削不离乎史氏纪事之策而无他辞说是以圣
人制作之意难为究竟学者往往以私意观圣人因其
所书而为之说其说愈肆其意愈远其例愈繁其法
愈乱卒使大经大典昧没而不明盖不求其本源而
徒用力于支流也夫大匠之作室必先定规模量其
高卑广厚间架栋宇有成室于胸中而后基构则不
愆于素圣人制作一经垂训万世又非一室之比岂
加笔削不离乎史氏纪事之策而无他辞说是以圣
人制作之意难为究竟学者往往以私意观圣人因其
所书而为之说其说愈肆其意愈远其例愈繁其法
愈乱卒使大经大典昧没而不明盖不求其本源而
徒用力于支流也夫大匠之作室必先定规模量其
高卑广厚间架栋宇有成室于胸中而后基构则不
愆于素圣人制作一经垂训万世又非一室之比岂
卷一百九十三 第 8a 页 WYG0679-0555a.png
无素定之规模乎夫其经天纬地彰往察来始终先
后本末原委有一定不易之经然后有一定不易之
法自隐公至获麟年虽远国虽众事虽多则若网在
纲有条不紊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者在夫是也学者
乃于条目之外事迹之下求圣人之旨难矣哉故必
挈其纲持其要探其本原观其规模溯洄从之然后
顺流而下则浩乎其沛然矣今自圣经之外求圣人
所以制作之本原各从其类而为之说始于心法制
后本末原委有一定不易之经然后有一定不易之
法自隐公至获麟年虽远国虽众事虽多则若网在
纲有条不紊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者在夫是也学者
乃于条目之外事迹之下求圣人之旨难矣哉故必
挈其纲持其要探其本原观其规模溯洄从之然后
顺流而下则浩乎其沛然矣今自圣经之外求圣人
所以制作之本原各从其类而为之说始于心法制
卷一百九十三 第 8b 页 WYG0679-0555b.png
作次之言圣人制作之意不在于史氏之迹皆断自
圣心也其次言托始寓终之意其次言为经立名之
意其次言即用鲁史之意春秋之义以王道行王权
以王权正名分也故又次之其法则变周制上以尊
王室内以正鲁国外以治诸侯故又次之春秋之中
其事则五霸五霸桓公为盛故以桓公为首晋文次
之秦穆楚庄宋襄又次之晋楚更霸而陈郑叛服为
中国之轻重故陈郑又次之中国之衰吴越遂霸故
圣心也其次言托始寓终之意其次言为经立名之
意其次言即用鲁史之意春秋之义以王道行王权
以王权正名分也故又次之其法则变周制上以尊
王室内以正鲁国外以治诸侯故又次之春秋之中
其事则五霸五霸桓公为盛故以桓公为首晋文次
之秦穆楚庄宋襄又次之晋楚更霸而陈郑叛服为
中国之轻重故陈郑又次之中国之衰吴越遂霸故
卷一百九十三 第 9a 页 WYG0679-0555c.png
吴越又次之中国之所以微由夷狄之横也吴越则
进于中国而夷狄则终于夷狄故夷狄又次吴越也
诸侯之衰政在大夫而春秋终矣故大夫又次之而
后举其要义正其名号别其爵命辨其伦类定其次
叙而谨其始圣人始以心法变文制作至是则王法
成矣故终之以王法共三十一篇始为升天之阶望
道之门耳或曰圣人制经无一字之辞说但一章一
句才万馀言而已吾子之说未尝一说圣经而直于
进于中国而夷狄则终于夷狄故夷狄又次吴越也
诸侯之衰政在大夫而春秋终矣故大夫又次之而
后举其要义正其名号别其爵命辨其伦类定其次
叙而谨其始圣人始以心法变文制作至是则王法
成矣故终之以王法共三十一篇始为升天之阶望
道之门耳或曰圣人制经无一字之辞说但一章一
句才万馀言而已吾子之说未尝一说圣经而直于
卷一百九十三 第 9b 页 WYG0679-0555d.png
其外为数万馀言不亦滋蔓乎哉曰说于圣经之外
不敢与经并乃所以尊经也夫圣人不必辞说欲后
人之说之也说者不探其原是以语焉而不详今探
其原而为之说惟恐其不足而其义不备也夫岂多
乎哉八卦之后重而为六十四而为之辞分而为三
百八十四爻又从而为之辞其后圣人又以为未足
又从而为彖象文言系辞说卦等书于圣人之心犹
以为未足也以圣人之言说圣人之经犹若是矧于
不敢与经并乃所以尊经也夫圣人不必辞说欲后
人之说之也说者不探其原是以语焉而不详今探
其原而为之说惟恐其不足而其义不备也夫岂多
乎哉八卦之后重而为六十四而为之辞分而为三
百八十四爻又从而为之辞其后圣人又以为未足
又从而为彖象文言系辞说卦等书于圣人之心犹
以为未足也以圣人之言说圣人之经犹若是矧于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0a 页 WYG0679-0556a.png
千载之下求之乎末流馀裔虽欲为之滋蔓而不能
滋蔓也故今之说每援易书诗礼以经明经庶几见
圣人制作之意云尔亦未敢谓之详也
又自序春秋三传折衷曰圣人之道大春秋之旨微
由一世之事业著万世之事业非研覆究竟精粗并
举本末具见未易学也在厄处危以来为春秋作外
传以圣人之微意求圣人之大道不敢躐等循序而
进乃自近者始故先定章句音义次为制作本原比
滋蔓也故今之说每援易书诗礼以经明经庶几见
圣人制作之意云尔亦未敢谓之详也
又自序春秋三传折衷曰圣人之道大春秋之旨微
由一世之事业著万世之事业非研覆究竟精粗并
举本末具见未易学也在厄处危以来为春秋作外
传以圣人之微意求圣人之大道不敢躐等循序而
进乃自近者始故先定章句音义次为制作本原比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0b 页 WYG0679-0556b.png
类条目等一本诸经而不及传尊经也然传为经作
经以传著虽曰尊经传亦不可废也春秋以口授而
寖失其传虽大典大法公道正义具于书法之中各
有所见而不没其实原远末分说者不一而羊亡于
多岐则亦昧夫真是之归矣六经自绝于秦复于汉
易书诗周礼礼记仅得其本文独春秋有传其传皆
出于圣人而不同非总萃钩挍备为剖决徵诸大典
大法以求夫真是之归而定于一则圣人之经终不
经以传著虽曰尊经传亦不可废也春秋以口授而
寖失其传虽大典大法公道正义具于书法之中各
有所见而不没其实原远末分说者不一而羊亡于
多岐则亦昧夫真是之归矣六经自绝于秦复于汉
易书诗周礼礼记仅得其本文独春秋有传其传皆
出于圣人而不同非总萃钩挍备为剖决徵诸大典
大法以求夫真是之归而定于一则圣人之经终不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1a 页 WYG0679-0556c.png
能明矣夫传之不同自夫传(平/声)之不同也必推本传
之所自而后传可一也仲尼于鲁哀公十一年冬自
卫反鲁删诗定书系周易而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乃
作春秋十六年夏四月卒则其书之成岁月无几当
是之时圣门高弟从圣人在外迁徙往来多历年所
分仕他国札瘥夭昏渐以凋落盖口授之际在夫曾
参氏而已何者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于诸弟子年
最富而其贤亚于颜氏故独得一贯之传而子贡冉
之所自而后传可一也仲尼于鲁哀公十一年冬自
卫反鲁删诗定书系周易而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乃
作春秋十六年夏四月卒则其书之成岁月无几当
是之时圣门高弟从圣人在外迁徙往来多历年所
分仕他国札瘥夭昏渐以凋落盖口授之际在夫曾
参氏而已何者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于诸弟子年
最富而其贤亚于颜氏故独得一贯之传而子贡冉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1b 页 WYG0679-0556d.png
求终不闻性与天道梦奠之年一王之义必属之曾
子矣故曾子之学独为正大以致知格物诚意正心
为学之本则春王正月之义也一贯之道大一统之
旨也推而为忠恕则予夺之法絜矩之道也以是传
之子思子思传之孟轲孟轲氏以其师说遂言制作
之本曰春秋天子之事春秋无义战诗亡然后春秋
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事则齐桓晋文其
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以是数语发明春秋之大纲
子矣故曾子之学独为正大以致知格物诚意正心
为学之本则春王正月之义也一贯之道大一统之
旨也推而为忠恕则予夺之法絜矩之道也以是传
之子思子思传之孟轲孟轲氏以其师说遂言制作
之本曰春秋天子之事春秋无义战诗亡然后春秋
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事则齐桓晋文其
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以是数语发明春秋之大纲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2a 页 WYG0679-0557a.png
后之言春秋者皆莫出乎此其说有所自而然也惜
孟轲氏凡而不目不著其传而为之传而使后之学
者纷纷也自孟轲氏发明大纲传春秋者三家左氏公
羊氏榖梁氏其书皆出于西汉而皆不著其传为左
氏学者谓为左丘明与圣同耻亲授经于仲尼为经
作传丘明虽见称于仲尼而颜曾诸弟子问答之际
一不及焉而不厕于不及门十人者之列岂大经大法
不授之颜曾之徒而独授之丘明乎且其传载易文
孟轲氏凡而不目不著其传而为之传而使后之学
者纷纷也自孟轲氏发明大纲传春秋者三家左氏公
羊氏榖梁氏其书皆出于西汉而皆不著其传为左
氏学者谓为左丘明与圣同耻亲授经于仲尼为经
作传丘明虽见称于仲尼而颜曾诸弟子问答之际
一不及焉而不厕于不及门十人者之列岂大经大法
不授之颜曾之徒而独授之丘明乎且其传载易文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2b 页 WYG0679-0557b.png
言诗三颂及孝经等皆仲尼晚年所作而经终孔丘
卒传终悼公十四年韩赵魏灭智伯事在春秋后二
十有七年其作传则又在于灭智伯后数年必不甫
灭智伯而书之也如是则传之成在仲尼没后四五
十年之间耳大率以七十年计之则丘明见称之日
年甫十六七圣人与之并称名以为同耻则贤于颜
曾远甚贤于颜曾而称颜曾者屡颜曾问答之际相
称道又屡而不复一及丘明诸弟子记注之书如论
卒传终悼公十四年韩赵魏灭智伯事在春秋后二
十有七年其作传则又在于灭智伯后数年必不甫
灭智伯而书之也如是则传之成在仲尼没后四五
十年之间耳大率以七十年计之则丘明见称之日
年甫十六七圣人与之并称名以为同耻则贤于颜
曾远甚贤于颜曾而称颜曾者屡颜曾问答之际相
称道又屡而不复一及丘明诸弟子记注之书如论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3a 页 WYG0679-0557c.png
语曲礼檀弓等及孟轲荀况诸子之论说亦不一及
焉按太史公十二诸侯年表谓孔子之作春秋七十
子之徒口授其传指鲁君子左丘明具论其语成左
氏春秋则口授其传指者七十子论其说而成书者
丘明也则丘明论七十子所传之语耳非亲授经于
仲尼也先儒谓邱明殆先贤老彭之流故圣人尊之
如此是已艺文志谓左丘明鲁史也杜预序谓丘明
身为国史躬览载籍亦是已盖左氏鲁左史世掌策
焉按太史公十二诸侯年表谓孔子之作春秋七十
子之徒口授其传指鲁君子左丘明具论其语成左
氏春秋则口授其传指者七十子论其说而成书者
丘明也则丘明论七十子所传之语耳非亲授经于
仲尼也先儒谓邱明殆先贤老彭之流故圣人尊之
如此是已艺文志谓左丘明鲁史也杜预序谓丘明
身为国史躬览载籍亦是已盖左氏鲁左史世掌策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3b 页 WYG0679-0557d.png
书故以左为氏如汉仓氏库氏之类仲尼没传其经
于诸弟子之间而在七十子之列以其史策为经作
传故事见始末而多得其实焉刘向别录谓丘明授
曾申申授吴起此必有所自然亦可见曾子之传为
不易也申曾子之子起曾子之门弟子也夫论语曲
礼檀弓曾子问大学中庸等皆出于曾子之门人乐
正子春曾元曾申之徒为之记录而子思孟轲传之
也岂大经大法不传之于曾子而传之于丘明乎刘
于诸弟子之间而在七十子之列以其史策为经作
传故事见始末而多得其实焉刘向别录谓丘明授
曾申申授吴起此必有所自然亦可见曾子之传为
不易也申曾子之子起曾子之门弟子也夫论语曲
礼檀弓曾子问大学中庸等皆出于曾子之门人乐
正子春曾元曾申之徒为之记录而子思孟轲传之
也岂大经大法不传之于曾子而传之于丘明乎刘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4a 页 WYG0679-0558a.png
向所录盖丘明上有曾子字而失之矣春秋所讥多
父子夫妇淫逆之事故不能亲授之子使丘明辈转
相传之申曾子之子而受春秋于丘明曾子于诸弟
子年最少则丘明又少于曾子其学出于曾子无疑
也严氏春秋又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
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
传共为表里此尤妄焉者也圣人修经不敢公传道
之口授弟子岂与其徒公然如京师探天子之史而
父子夫妇淫逆之事故不能亲授之子使丘明辈转
相传之申曾子之子而受春秋于丘明曾子于诸弟
子年最少则丘明又少于曾子其学出于曾子无疑
也严氏春秋又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
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
传共为表里此尤妄焉者也圣人修经不敢公传道
之口授弟子岂与其徒公然如京师探天子之史而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4b 页 WYG0679-0558b.png
观之以讥贬当世必不然矣圣人修经高弟如曾闵
文学如游夏而皆不与岂独与丘明共之乎亲授传
旨犹不敢与又况与圣人同时并修分为经传乎故
此为尤妄焉者也为公榖之学者以孝经说云春秋
属商孝经属参闵因序云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
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遂谓公羊高榖梁淑受经于子夏彼皆汉兴以来谶
纬曲说岂可以为按夫圣人修经子夏以文学称使
文学如游夏而皆不与岂独与丘明共之乎亲授传
旨犹不敢与又况与圣人同时并修分为经传乎故
此为尤妄焉者也为公榖之学者以孝经说云春秋
属商孝经属参闵因序云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
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遂谓公羊高榖梁淑受经于子夏彼皆汉兴以来谶
纬曲说岂可以为按夫圣人修经子夏以文学称使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5a 页 WYG0679-0558c.png
之从周太史请求记录与鲁史左验卒成其书事或
有之谓春秋之义授之商而商传之公榖二氏而为
之传则未敢以为然也而公羊氏于昭公二十五年
称孔子者一文公四年称高子者一庄公三十年称
子司马子者一闵公元年称子女子者一隐公十一年
定公元年称子沈子者二庄公三年二十四年僖公
二十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称鲁子者五榖梁氏于
桓公三年十四年僖公十六年成公五年昭公四年
有之谓春秋之义授之商而商传之公榖二氏而为
之传则未敢以为然也而公羊氏于昭公二十五年
称孔子者一文公四年称高子者一庄公三十年称
子司马子者一闵公元年称子女子者一隐公十一年
定公元年称子沈子者二庄公三年二十四年僖公
二十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称鲁子者五榖梁氏于
桓公三年十四年僖公十六年成公五年昭公四年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5b 页 WYG0679-0558d.png
哀公十三年称孔子者六定公元年称沈子者一隐
公五年桓公九年称尸子者二桓公三年称子贡者
一襄公二十三年称蘧伯玉者一公羊氏终篇非惟
不及子夏但称孔子者一而孔门高弟皆不及焉榖
梁氏亦不及子夏而称孔子者六称子贡者一而其
馀高弟亦皆不及焉夫加子于上者辟圣人直称子
也直称子尊而师之也故公羊氏之称子沈子子司
马子子女子与自称子公羊子皆其师友也其称高
公五年桓公九年称尸子者二桓公三年称子贡者
一襄公二十三年称蘧伯玉者一公羊氏终篇非惟
不及子夏但称孔子者一而孔门高弟皆不及焉榖
梁氏亦不及子夏而称孔子者六称子贡者一而其
馀高弟亦皆不及焉夫加子于上者辟圣人直称子
也直称子尊而师之也故公羊氏之称子沈子子司
马子子女子与自称子公羊子皆其师友也其称高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6a 页 WYG0679-0559a.png
子与榖梁氏之尸子沈子等皆其师也故尊之与孔
子同榖梁氏于隐公五年自称曰榖梁子而上不加
子榖梁氏之门人尊称之也其蘧伯玉则记孔子之
时贤大夫之言亦著其师之所授者也独公氏称鲁
子者五与孔子直称子同则著其师之所传故推尊
之如孔子亦如孔子既没门弟子之称有子师事而
而尊称之也既尊之又屡称之岂非本其所自而乐
道之欤孔门之高弟一不及焉语孟传注无所谓鲁
子同榖梁氏于隐公五年自称曰榖梁子而上不加
子榖梁氏之门人尊称之也其蘧伯玉则记孔子之
时贤大夫之言亦著其师之所授者也独公氏称鲁
子者五与孔子直称子同则著其师之所传故推尊
之如孔子亦如孔子既没门弟子之称有子师事而
而尊称之也既尊之又屡称之岂非本其所自而乐
道之欤孔门之高弟一不及焉语孟传注无所谓鲁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6b 页 WYG0679-0559b.png
子者而屡称焉故疑鲁为曾曾鲁之文相近传写之误
遂以曾子为鲁子昔人辨古文之差以鱼为鲁此岂
非误曾为鲁乎且公羊氏于昭公十九年许世子止
弑君之传以乐正子春为说乐正子春曾子之弟子
则鲁子为曾子无疑也左氏则言授之曾申公羊氏
则屡称曾子榖梁氏言子贡而不及子夏盖左氏公
羊氏皆出曾子而榖梁氏受之沈子尸子之徒沈子
尸子之徒则受之曾子也二氏之传出于曾子非出
遂以曾子为鲁子昔人辨古文之差以鱼为鲁此岂
非误曾为鲁乎且公羊氏于昭公十九年许世子止
弑君之传以乐正子春为说乐正子春曾子之弟子
则鲁子为曾子无疑也左氏则言授之曾申公羊氏
则屡称曾子榖梁氏言子贡而不及子夏盖左氏公
羊氏皆出曾子而榖梁氏受之沈子尸子之徒沈子
尸子之徒则受之曾子也二氏之传出于曾子非出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7a 页 WYG0679-0559c.png
于子夏明矣三传之传皆本之曾子故其传正左氏
之传本自史臣是以序事精博丽缛典赡而约之以
制使圣人笔削之旨有徵而可按公榖二氏口授其
义而为之传故其文约其辞切其辨精反复诘折使
圣人微婉之旨可推而见由曾子而来转相授受其
人不能皆如子思是以不及孟轲氏之醇而其说亦
有戾于圣人者故春秋之旨由三传而得者十六七
由三传而惑者十四五西汉以来专门授受言左氏
之传本自史臣是以序事精博丽缛典赡而约之以
制使圣人笔削之旨有徵而可按公榖二氏口授其
义而为之传故其文约其辞切其辨精反复诘折使
圣人微婉之旨可推而见由曾子而来转相授受其
人不能皆如子思是以不及孟轲氏之醇而其说亦
有戾于圣人者故春秋之旨由三传而得者十六七
由三传而惑者十四五西汉以来专门授受言左氏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7b 页 WYG0679-0559d.png
者黜公榖言公榖者黜左氏互为短长相与讦击至
于师弟异而父子不同文辞枝叶户牖穿凿末流散
殊泾渭淆混始则一经而三经末乃三传而百传左
氏之学至晋杜预始为集解而一以左氏义例典礼
为本不杂乎他以遏众说公羊氏之学最盛于汉董
仲舒发明大旨至东汉何休为之注以明所得虽远
探力穷而推演图谶反有累夫传者榖梁之学亦盛
于汉至晋范宁为集解并采何杜且列诸家取其所
于师弟异而父子不同文辞枝叶户牖穿凿末流散
殊泾渭淆混始则一经而三经末乃三传而百传左
氏之学至晋杜预始为集解而一以左氏义例典礼
为本不杂乎他以遏众说公羊氏之学最盛于汉董
仲舒发明大旨至东汉何休为之注以明所得虽远
探力穷而推演图谶反有累夫传者榖梁之学亦盛
于汉至晋范宁为集解并采何杜且列诸家取其所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8a 页 WYG0679-0560a.png
长以释经传示不敢专三传之学始定著而纷更之
流少杀矣唐兴孔颖达等为六经作疏乃取三家之
注以疏三传而颖达为左氏经传作疏而不取公榖
氏其同僚杨士勋疏之遂行于世然其学终莫能通
而圣人之意散一王之统分真是之旨终惑而莫能
解虽然由三传以学春秋如岷山导江虽别为沱为
九为东为中北支流馀裔汎入洞庭彭蠡要之发源
注海而朝宗者不外焉三传之说虽不同要之出于
流少杀矣唐兴孔颖达等为六经作疏乃取三家之
注以疏三传而颖达为左氏经传作疏而不取公榖
氏其同僚杨士勋疏之遂行于世然其学终莫能通
而圣人之意散一王之统分真是之旨终惑而莫能
解虽然由三传以学春秋如岷山导江虽别为沱为
九为东为中北支流馀裔汎入洞庭彭蠡要之发源
注海而朝宗者不外焉三传之说虽不同要之出于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8b 页 WYG0679-0560b.png
圣人之门而学有所自终不外圣人之书法自王通
为三传作而春秋散之言而卢仝辈遂谓三传当束
高阁而独抱遗经陆淳啖助赵匡等因之遂创为之
传自是春秋之学不传于三传矣宋兴以来诸儒叠
出各为作传以明圣人之旨莫不自以为孟轲复出
而其义例殆皆不能外乎三传而每以三传为非夫
圣人不欺天下后世作为六经确然如乾隤然如坤
易简示人而天下之理得故本诸易以求其理本诸
为三传作而春秋散之言而卢仝辈遂谓三传当束
高阁而独抱遗经陆淳啖助赵匡等因之遂创为之
传自是春秋之学不传于三传矣宋兴以来诸儒叠
出各为作传以明圣人之旨莫不自以为孟轲复出
而其义例殆皆不能外乎三传而每以三传为非夫
圣人不欺天下后世作为六经确然如乾隤然如坤
易简示人而天下之理得故本诸易以求其理本诸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9a 页 WYG0679-0560c.png
书以求其辞本诸诗以求其情本诸礼以求其制本
诸语孟以求其说本诸大学中庸以求其心本诸左
氏以求其迹本诸圣人之经以求其断则春秋不我
欺也不我蔽也圣人之意可见而三传之传之自之
本之差得矣今于圣经下各具三家之说以左氏为
按故先之且变其错经之体各类于本经下使即经
以见传以公榖二氏为断故公羊氏次之而榖梁氏
又次之其传故各附经后因之而不革杜何范之注
诸语孟以求其说本诸大学中庸以求其心本诸左
氏以求其迹本诸圣人之经以求其断则春秋不我
欺也不我蔽也圣人之意可见而三传之传之自之
本之差得矣今于圣经下各具三家之说以左氏为
按故先之且变其错经之体各类于本经下使即经
以见传以公榖二氏为断故公羊氏次之而榖梁氏
又次之其传故各附经后因之而不革杜何范之注
卷一百九十三 第 19b 页 WYG0679-0560d.png
则或去或取各见于本传下从而为之说先辨经之
不同者而次及于传三家之说同于真是则同真是
之皆失其义则皆是正之一得而二失则一得而二
失之二得而一失则二得而一失之不纯任传而一
以经为据使不相矛盾而吻合于经庶几圣人之意
因三传以传三传之学不为诸儒所乱而学者知所
从不茫然惑惶以自乱名曰春秋三传折衷俾三传
而为一传折之以义理之至中归之于义理之至当
不同者而次及于传三家之说同于真是则同真是
之皆失其义则皆是正之一得而二失则一得而二
失之二得而一失则二得而一失之不纯任传而一
以经为据使不相矛盾而吻合于经庶几圣人之意
因三传以传三传之学不为诸儒所乱而学者知所
从不茫然惑惶以自乱名曰春秋三传折衷俾三传
而为一传折之以义理之至中归之于义理之至当
卷一百九十三 第 20a 页 WYG0679-0561a.png
有万不同贯而一之俾万世之事业不外乎万六千
言之文学者不复窃三传以自私名家而复厚诬之
也僭妄之罪固无所逭为道受责亦自甘心焉尔
言之文学者不复窃三传以自私名家而复厚诬之
也僭妄之罪固无所逭为道受责亦自甘心焉尔
卷一百九十三 第 20b 页 WYG0679-0561b.png
经义考卷一百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