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七十一 第 1a 页 WYG0679-03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七十一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春秋(四/)
胡母氏(生/)春秋条例
佚
汉书胡母生字子都齐人治公羊春秋为景帝博士
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年老归教于齐齐
经义考卷一百七十一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春秋(四/)
胡母氏(生/)春秋条例
佚
汉书胡母生字子都齐人治公羊春秋为景帝博士
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年老归教于齐齐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b 页 WYG0679-0325b.png
之言春秋者宗事之
何休曰孔子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
羊氏及弟子胡母生等乃始记于竹帛 又曰胡母
条例多得其正
郑康成曰治公羊者胡母生董仲舒
徐彦曰子夏口授公羊高高五世相授至汉景帝时
公羊寿共弟子胡母生乃著竹帛胡母生虽以公羊
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故何氏取之
何休曰孔子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
羊氏及弟子胡母生等乃始记于竹帛 又曰胡母
条例多得其正
郑康成曰治公羊者胡母生董仲舒
徐彦曰子夏口授公羊高高五世相授至汉景帝时
公羊寿共弟子胡母生乃著竹帛胡母生虽以公羊
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故何氏取之
卷一百七十一 第 2a 页 WYG0679-0326a.png
董子(仲舒/)春秋繁露
七录十七卷
存
班固曰仲舒遭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
心大业令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王充曰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
窥园菜
西京杂记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七录十七卷
存
班固曰仲舒遭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
心大业令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王充曰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
窥园菜
西京杂记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卷一百七十一 第 2b 页 WYG0679-0326b.png
崇文总目春秋繁露十七卷其书八十二篇义或宏
博然篇第已舛无以是正又即用玉杯竹林题篇疑
后人取而附著云
中兴书目十卷繁露之名先儒未有释者按逸周书
王会解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注云冕之所垂也有
联贯之象春秋属辞比事仲舒立名或取诸此
欧阳修跋曰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所著书百馀篇
第云清明竹林玉杯繁露之书盖略举其篇名今其
博然篇第已舛无以是正又即用玉杯竹林题篇疑
后人取而附著云
中兴书目十卷繁露之名先儒未有释者按逸周书
王会解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注云冕之所垂也有
联贯之象春秋属辞比事仲舒立名或取诸此
欧阳修跋曰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所著书百馀篇
第云清明竹林玉杯繁露之书盖略举其篇名今其
卷一百七十一 第 3a 页 WYG0679-0326c.png
书才四十篇又总名春秋繁露者失其真也予在馆
中挍勘群书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
间应募献书者献三十馀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
乃知董生之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挍勘而予得罪
夷陵秀才田文初以此本示予不暇读明年春得假
之许州以舟下南郡独卧阅此遂志之董生儒者其
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而云王者大一元
者牵于其师之说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
中挍勘群书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
间应募献书者献三十馀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
乃知董生之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挍勘而予得罪
夷陵秀才田文初以此本示予不暇读明年春得假
之许州以舟下南郡独卧阅此遂志之董生儒者其
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而云王者大一元
者牵于其师之说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
卷一百七十一 第 3b 页 WYG0679-0326d.png
楼郁序曰六经道大而难知惟春秋圣人之志在焉
自孔子没莫不有传名于传者五家用于世才三而
止尔其后传出学散源迷而流分盖公羊之学后有
胡母子都董仲舒治其说信勤矣尝为武帝置对于
篇又自著书以传于后其微言至要盖深于春秋者
也然圣人之旨在经经之失传传之失学故汉诸儒
多病专门之见各务高师之言至穷智毕学或不出
圣人大中之道使周公孔子之志既晦而隐焉董生
自孔子没莫不有传名于传者五家用于世才三而
止尔其后传出学散源迷而流分盖公羊之学后有
胡母子都董仲舒治其说信勤矣尝为武帝置对于
篇又自著书以传于后其微言至要盖深于春秋者
也然圣人之旨在经经之失传传之失学故汉诸儒
多病专门之见各务高师之言至穷智毕学或不出
圣人大中之道使周公孔子之志既晦而隐焉董生
卷一百七十一 第 4a 页 WYG0679-0327a.png
之书视诸儒尤博极闳深者也本传称玉杯繁露清
明竹林之属今其书十卷又总名繁露其是非请俟
贤者辨之太原王君家藏此书常谓仲舒之学久郁
不发摹印以广之于天下就予求序因书其本末云
程大昌曰右繁露十七卷绍兴间董某所进臣观其
书辞意浅薄间掇取董仲舒策语杂置其中辄不相
伦比臣固疑非董氏本书矣又班固记其说春秋凡
数十篇玉杯繁露清明竹林各为之名似非一书今
明竹林之属今其书十卷又总名繁露其是非请俟
贤者辨之太原王君家藏此书常谓仲舒之学久郁
不发摹印以广之于天下就予求序因书其本末云
程大昌曰右繁露十七卷绍兴间董某所进臣观其
书辞意浅薄间掇取董仲舒策语杂置其中辄不相
伦比臣固疑非董氏本书矣又班固记其说春秋凡
数十篇玉杯繁露清明竹林各为之名似非一书今
卷一百七十一 第 4b 页 WYG0679-0327b.png
董某进本通以繁露冠书而玉杯清明竹林特各居
其篇卷之一愈益可疑他日读太平寰宇记及杜佑
通典颇见所引繁露语言顾董氏今书无之寰宇记
曰三皇驱车抵谷口通典曰(剑之在左苍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
(钩之在前朱雀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饰也此数语者
不独今书所无且其体致全不相似臣然后敢言今
书之非本真也牛亨问崔豹冕旒以繁露者何答曰
缀玉而下垂如繁露也则繁露也者古冕之旒似露
其篇卷之一愈益可疑他日读太平寰宇记及杜佑
通典颇见所引繁露语言顾董氏今书无之寰宇记
曰三皇驱车抵谷口通典曰(剑之在左苍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
(钩之在前朱雀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饰也此数语者
不独今书所无且其体致全不相似臣然后敢言今
书之非本真也牛亨问崔豹冕旒以繁露者何答曰
缀玉而下垂如繁露也则繁露也者古冕之旒似露
卷一百七十一 第 5a 页 WYG0679-0327c.png
而垂是其所从假以名书也以杜乐所引推想其书
皆句用一物以发已意有垂旒凝露之象焉则玉杯
竹林同为托物又可想见也汉魏间人所为文有名
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略与杜乐所引同如
曰物胜权则衡殆形过镜则影穷者是其凡最也以
连珠而方古体其殆繁露之所自出欤其名其体皆
契合无殊矣 又曰淳熙乙未予佐蓬监馆本有春
秋繁露既尝书所见于卷末而正定其为非古矣后
皆句用一物以发已意有垂旒凝露之象焉则玉杯
竹林同为托物又可想见也汉魏间人所为文有名
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略与杜乐所引同如
曰物胜权则衡殆形过镜则影穷者是其凡最也以
连珠而方古体其殆繁露之所自出欤其名其体皆
契合无殊矣 又曰淳熙乙未予佐蓬监馆本有春
秋繁露既尝书所见于卷末而正定其为非古矣后
卷一百七十一 第 5b 页 WYG0679-0327d.png
又因读太平御览凡其部汇列叙古繁露语特多如
曰禾实于野粟缺于仓皆奇怪非人所意此可畏也
又曰金干土则五榖伤土干金则五榖不成张汤欲
以鹜当凫祀宗庙仲舒曰鹜非凫凫非鹜愚以为不
可又曰以赤统者帻尚赤诸如此类赤皆附物著理
无凭虚发语者然后益自信予所正定不谬也御览
太平兴国间编辑此时繁露之书尚存今遂逸不传
可叹也已
曰禾实于野粟缺于仓皆奇怪非人所意此可畏也
又曰金干土则五榖伤土干金则五榖不成张汤欲
以鹜当凫祀宗庙仲舒曰鹜非凫凫非鹜愚以为不
可又曰以赤统者帻尚赤诸如此类赤皆附物著理
无凭虚发语者然后益自信予所正定不谬也御览
太平兴国间编辑此时繁露之书尚存今遂逸不传
可叹也已
卷一百七十一 第 6a 页 WYG0679-0328a.png
晁公武曰汉董仲舒撰史称仲舒说春秋事得失闻
举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数十篇十馀万言皆传
于后世今溢而为八十二篇又通名繁露皆未详隋
唐卷目与今同但多讹舛
陈振孙曰按隋唐及国史志卷皆十七崇文总目凡
八十二篇馆阁书目止十卷萍乡所刻亦财三十七
篇今本乃楼攻愧得潘景宪本卷篇皆与前志合然
亦非当时本书也先儒疑辨详矣其最可疑者本传
举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数十篇十馀万言皆传
于后世今溢而为八十二篇又通名繁露皆未详隋
唐卷目与今同但多讹舛
陈振孙曰按隋唐及国史志卷皆十七崇文总目凡
八十二篇馆阁书目止十卷萍乡所刻亦财三十七
篇今本乃楼攻愧得潘景宪本卷篇皆与前志合然
亦非当时本书也先儒疑辨详矣其最可疑者本传
卷一百七十一 第 6b 页 WYG0679-0328b.png
载所著书百馀篇清明竹林繁露玉杯之属今总名
曰繁露而玉杯竹林则皆其篇名此决非其本真况
通典御览所引皆今书所无者尤可疑也然古书存
于世希矣姑以传疑存之可也又有写本作十八卷
而但有七十九篇考其篇次皆合但前本楚庄王在
第一卷首而此本乃在卷末别为一卷前本虽八十
二篇而阙文者三实七十九篇也
楼钥后序曰繁露一书凡得四本皆有高祖正议先
曰繁露而玉杯竹林则皆其篇名此决非其本真况
通典御览所引皆今书所无者尤可疑也然古书存
于世希矣姑以传疑存之可也又有写本作十八卷
而但有七十九篇考其篇次皆合但前本楚庄王在
第一卷首而此本乃在卷末别为一卷前本虽八十
二篇而阙文者三实七十九篇也
楼钥后序曰繁露一书凡得四本皆有高祖正议先
卷一百七十一 第 7a 页 WYG0679-0328c.png
生序文始得写本于里中先传而读之舛讹至多恨
无他本可挍已而得京师印本以为必异而相去殊
不远又窃疑竹林玉杯等名与其书不相关后见尚
书程公跋语亦以篇名为疑又以通典太平御览太
平寰宇记所引繁露之书今书皆无之遂以为非董
氏本书且以其名谓必类小说家后自为一编记杂
事名演繁露行于世开禧二年今编修胡君仲方宰
萍乡得罗氏兰台本刋之县庠考證颇备先程公所
无他本可挍已而得京师印本以为必异而相去殊
不远又窃疑竹林玉杯等名与其书不相关后见尚
书程公跋语亦以篇名为疑又以通典太平御览太
平寰宇记所引繁露之书今书皆无之遂以为非董
氏本书且以其名谓必类小说家后自为一编记杂
事名演繁露行于世开禧二年今编修胡君仲方宰
萍乡得罗氏兰台本刋之县庠考證颇备先程公所
卷一百七十一 第 7b 页 WYG0679-0328d.png
引三书之言皆在书中则知程公所见者未广遂谓
为小说者非也然止于三十七篇终不合崇文总目
及欧阳文忠公所藏八十二篇之数余老矣犹欲得
一善本闻婺女潘同年叔度景宪多收异书属其子
弟访之始得此本果有八十二篇是萍乡本犹未及
其半也喜不可言以挍印本各取所长悉加改定义
通者两存之转写相讹之古语亦有不可强通者春
秋会解一书(阙/) 所集仲方摭其引繁露
为小说者非也然止于三十七篇终不合崇文总目
及欧阳文忠公所藏八十二篇之数余老矣犹欲得
一善本闻婺女潘同年叔度景宪多收异书属其子
弟访之始得此本果有八十二篇是萍乡本犹未及
其半也喜不可言以挍印本各取所长悉加改定义
通者两存之转写相讹之古语亦有不可强通者春
秋会解一书(阙/) 所集仲方摭其引繁露
卷一百七十一 第 8a 页 WYG0679-0329a.png
十三条今皆具在余又据说文解字王字下引董仲
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
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许叔重在后汉和帝时今所
引在王道通三第四十四篇中其馀传中对越三仁
之问朝廷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问之
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也反是三策中言天之
仁爱人君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故王
者任德教而不任刑之类今皆在其书中则其为仲
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
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许叔重在后汉和帝时今所
引在王道通三第四十四篇中其馀传中对越三仁
之问朝廷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问之
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也反是三策中言天之
仁爱人君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故王
者任德教而不任刑之类今皆在其书中则其为仲
卷一百七十一 第 8b 页 WYG0679-0329b.png
舒所著无疑且其文词亦非后世所能到也左氏传
犹未行于世仲舒之言春秋多用公羊之说鸣呼汉
承秦敝旁求儒雅士以经学专门者甚众独仲舒以
纯儒称人但见其潜心大业非礼不行对策为古今
第一余窃谓非仁人之对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
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又有言曰不由其道而胜不如
由其道而败此类非一是皆真得吾夫子之心法盖
深于春秋者也自扬子云犹有愧于斯况其他乎其
犹未行于世仲舒之言春秋多用公羊之说鸣呼汉
承秦敝旁求儒雅士以经学专门者甚众独仲舒以
纯儒称人但见其潜心大业非礼不行对策为古今
第一余窃谓非仁人之对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
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又有言曰不由其道而胜不如
由其道而败此类非一是皆真得吾夫子之心法盖
深于春秋者也自扬子云犹有愧于斯况其他乎其
卷一百七十一 第 9a 页 WYG0679-0329c.png
得此意之纯者在近世惟范太史唐鉴为庶几焉褒
贬评论惟是之从不以成败为轻重也潘氏本楚庄
王篇为第一他本皆无之前后增多凡四十二篇而
三篇阙焉惟玉杯竹林二篇之名未有以订之更俟
来哲仲方得此尤以为前所未见相与挍雠将寄江
右漕台兼秘阁公刻之而谓余记其后
黄震曰繁露分十二世为三等哀定昭三世君子之
所见也襄成宣文四世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桓隐
贬评论惟是之从不以成败为轻重也潘氏本楚庄
王篇为第一他本皆无之前后增多凡四十二篇而
三篇阙焉惟玉杯竹林二篇之名未有以订之更俟
来哲仲方得此尤以为前所未见相与挍雠将寄江
右漕台兼秘阁公刻之而谓余记其后
黄震曰繁露分十二世为三等哀定昭三世君子之
所见也襄成宣文四世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桓隐
卷一百七十一 第 9b 页 WYG0679-0329d.png
五世君子之所传闻也
程端学曰繁露或谓非董子之书
王鏊曰繁露说春秋宛然公羊之义公羊之文虽或
过差而笃信其师之说可谓深于春秋者也
春秋决事(汉志作公羊治狱七录作春秋断狱新旧唐/书作春秋决狱崇文总目作春秋决事比)
汉志十六篇(七录五卷隋唐志/崇文总目十卷)
佚
王充曰仲舒表春秋之义稽合于律无乖异者
程端学曰繁露或谓非董子之书
王鏊曰繁露说春秋宛然公羊之义公羊之文虽或
过差而笃信其师之说可谓深于春秋者也
春秋决事(汉志作公羊治狱七录作春秋断狱新旧唐/书作春秋决狱崇文总目作春秋决事比)
汉志十六篇(七录五卷隋唐志/崇文总目十卷)
佚
王充曰仲舒表春秋之义稽合于律无乖异者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0a 页 WYG0679-0330a.png
桓宽曰春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
恶而合于法者诛
应劭曰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
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
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王应麟曰仲舒春秋决狱其书今不见太平御览载
二事其一引春秋许止进药其一引夫人归于齐通
典载一事引春秋之义父为子隐应劭谓仲舒作春
恶而合于法者诛
应劭曰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
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
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王应麟曰仲舒春秋决狱其书今不见太平御览载
二事其一引春秋许止进药其一引夫人归于齐通
典载一事引春秋之义父为子隐应劭谓仲舒作春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0b 页 WYG0679-0330b.png
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今仅见三事而已
按艺文类聚有引决狱君猎得麑一事
马端临曰按此即献帝时应劭所上仲舒春秋断狱
以为几焚弃于董卓荡覆王室之时者也仲舒通经
醇儒三策中所谓任德不任刑之说正心之说皆本
春秋以为言至引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以折江
都王尤为深得圣经贤传之旨趣独灾异之对引两
观桓僖亳社火灾妄释经意而导武帝以果于诛杀
按艺文类聚有引决狱君猎得麑一事
马端临曰按此即献帝时应劭所上仲舒春秋断狱
以为几焚弃于董卓荡覆王室之时者也仲舒通经
醇儒三策中所谓任德不任刑之说正心之说皆本
春秋以为言至引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以折江
都王尤为深得圣经贤传之旨趣独灾异之对引两
观桓僖亳社火灾妄释经意而导武帝以果于诛杀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1a 页 WYG0679-0330c.png
与素论大相反西山真公论之详矣决事比之书与
张汤相授受度亦灾异对之类耳帝之驭下以深刻
为明汤之决狱以惨酷为忠而仲舒乃以经术附会
之王何以老庄宗旨释经昔人犹谓其罪深于桀纣
况以圣经为缘饰淫刑之具导人主以多杀乎其罪
又深于王何矣 又按汉刑法志言自公孙弘以春
秋之义绳下张汤以峻文决理于是见知腹诽之狱
兴汤传又言汤请博士弟子治春秋尚书者补廷尉
张汤相授受度亦灾异对之类耳帝之驭下以深刻
为明汤之决狱以惨酷为忠而仲舒乃以经术附会
之王何以老庄宗旨释经昔人犹谓其罪深于桀纣
况以圣经为缘饰淫刑之具导人主以多杀乎其罪
又深于王何矣 又按汉刑法志言自公孙弘以春
秋之义绳下张汤以峻文决理于是见知腹诽之狱
兴汤传又言汤请博士弟子治春秋尚书者补廷尉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1b 页 WYG0679-0330d.png
史盖汉人专务以春秋决狱陋儒酷吏遂得以因缘
假饰往往见二传中所谓责备之说诛心之说无将
之说与其所谓巧诋深文者相类耳圣贤之意岂有
是哉常秩谓孙复所学春秋商君法耳想亦有此意
春秋决疑论
隋志一卷
佚
严氏(彭祖/)春秋左氏图
假饰往往见二传中所谓责备之说诛心之说无将
之说与其所谓巧诋深文者相类耳圣贤之意岂有
是哉常秩谓孙复所学春秋商君法耳想亦有此意
春秋决疑论
隋志一卷
佚
严氏(彭祖/)春秋左氏图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2a 页 WYG0679-0331a.png
七录十卷
佚
古今春秋盟会地图
七录一卷
佚
春秋公羊传
隋志十二卷(唐志五卷/)
佚
佚
古今春秋盟会地图
七录一卷
佚
春秋公羊传
隋志十二卷(唐志五卷/)
佚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2b 页 WYG0679-0331b.png
汉书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人与颜安乐俱事眭
孟孟弟子百馀人惟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各持
所见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乐各颛
门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彭祖为宣帝博
士至河南东郡太守以高第入为左冯翊迁太子太
傅授琅邪王中为元帝少府中授同郡公孙文东门
云云为荆州刺史文东平太傅
郑玄曰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
孟孟弟子百馀人惟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各持
所见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乐各颛
门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彭祖为宣帝博
士至河南东郡太守以高第入为左冯翊迁太子太
傅授琅邪王中为元帝少府中授同郡公孙文东门
云云为荆州刺史文东平太傅
郑玄曰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3a 页 WYG0679-0331c.png
严彭祖颜安乐
按严氏颜氏并以公羊春秋颛门教授颜有
冷任筦冥之学而严氏流派史未之详见于
传者山阳丁恭子然北海周泽稚都汝阳钟
兴次文北海甄宇长文陈留楼望次子豫章
陈曾秀升南阳樊倏长鱼蜀郡张霸伯饶张
楷公超颍川李修九江夏勤又侍郎申挽伊
推宋显许广皆同严氏大议殿中者大抵为
按严氏颜氏并以公羊春秋颛门教授颜有
冷任筦冥之学而严氏流派史未之详见于
传者山阳丁恭子然北海周泽稚都汝阳钟
兴次文北海甄宇长文陈留楼望次子豫章
陈曾秀升南阳樊倏长鱼蜀郡张霸伯饶张
楷公超颍川李修九江夏勤又侍郎申挽伊
推宋显许广皆同严氏大议殿中者大抵为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3b 页 WYG0679-0331d.png
严氏之学者也
颜氏(安乐/)公羊记
汉志十一篇
佚
汉书颜安乐字公孙鲁国薛人官至齐郡太守丞安
乐授淮阳令丰次君淄川任公公为少府丰淄川太
守由是颜家有泠任之学
郑玄曰安乐弟子有泠丰刘向王彦
颜氏(安乐/)公羊记
汉志十一篇
佚
汉书颜安乐字公孙鲁国薛人官至齐郡太守丞安
乐授淮阳令丰次君淄川任公公为少府丰淄川太
守由是颜家有泠任之学
郑玄曰安乐弟子有泠丰刘向王彦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4a 页 WYG0679-0332a.png
徐彦曰何休序谓说者倍经任意反传违戾按演孔
图云文宣成襄所闻之世也而颜氏以为从襄二十
一年之后孔子生讫即为所见之世分张一公而使
两属是任意也宣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日食
之道不过晦朔与二日言日不言朔者是二日明矣
而颜氏以为十四日日食是反传违戾也 又曰颜
氏以襄公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传云邾娄无大
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又昭公二十七年邾娄快来
图云文宣成襄所闻之世也而颜氏以为从襄二十
一年之后孔子生讫即为所见之世分张一公而使
两属是任意也宣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日食
之道不过晦朔与二日言日不言朔者是二日明矣
而颜氏以为十四日日食是反传违戾也 又曰颜
氏以襄公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传云邾娄无大
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又昭公二十七年邾娄快来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4b 页 WYG0679-0332b.png
奔传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二文不异
同宜一世若分两属理似不便
冯君(失名/)严氏春秋章句
佚
洪适曰汉严訢碑政和中出于下邳云訢字少通治
严氏春秋冯君章句两汉传春秋严氏学无姓冯者
盖史之阙文也
按冯君章句见于汉碑灼然可据乃班固儒
同宜一世若分两属理似不便
冯君(失名/)严氏春秋章句
佚
洪适曰汉严訢碑政和中出于下邳云訢字少通治
严氏春秋冯君章句两汉传春秋严氏学无姓冯者
盖史之阙文也
按冯君章句见于汉碑灼然可据乃班固儒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5a 页 WYG0679-0332c.png
林传未之载杜佑通典引公羊说主藏太庙
室西壁中以备火灾或问高堂隆曰昔冯君
八万言章句说正庙之主各藏太室西壁之
中迁庙之主于大祖太室北壁之中按逸礼
藏主之处似在堂上壁中答云章句但言藏
太祖北壁中不别堂室所云冯君章句系说
公羊春秋者当即严訢所治之书始知儒林
传所载尚有遗漏也
室西壁中以备火灾或问高堂隆曰昔冯君
八万言章句说正庙之主各藏太室西壁之
中迁庙之主于大祖太室北壁之中按逸礼
藏主之处似在堂上壁中答云章句但言藏
太祖北壁中不别堂室所云冯君章句系说
公羊春秋者当即严訢所治之书始知儒林
传所载尚有遗漏也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5b 页 WYG0679-0332d.png
冥氏(都/)春秋
佚
汉书始贡禹事嬴公成于眭孟疏广事孟卿广授琅
邪筦路禹授颍川堂溪惠惠授太山冥都都为丞相
史都与路又事颜安乐故颜氏复有筦冥之学
贾公彦曰冥氏作春秋若晏子吕氏春秋之类
尹氏(更始/)春秋榖梁传(释文序录/作章句)
七录十五卷
佚
汉书始贡禹事嬴公成于眭孟疏广事孟卿广授琅
邪筦路禹授颍川堂溪惠惠授太山冥都都为丞相
史都与路又事颜安乐故颜氏复有筦冥之学
贾公彦曰冥氏作春秋若晏子吕氏春秋之类
尹氏(更始/)春秋榖梁传(释文序录/作章句)
七录十五卷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6a 页 WYG0679-0333a.png
佚
汉书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
博士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王孙皓星公二人受焉广
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好学者颇复受榖梁
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榖
梁议郎汝南尹更始翁君本事千秋为谏大夫长乐
户将又受左氏传取其变理合者以为章句传子咸
及翟方进琅邪房凤姓授楚申章昌曼君始江博士
汉书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
博士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王孙皓星公二人受焉广
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好学者颇复受榖梁
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榖
梁议郎汝南尹更始翁君本事千秋为谏大夫长乐
户将又受左氏传取其变理合者以为章句传子咸
及翟方进琅邪房凤姓授楚申章昌曼君始江博士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6b 页 WYG0679-0333b.png
授胡常常授梁萧秉君房由是榖梁春秋有尹胡申
章房氏之学
王应麟曰汉儒兼通榖梁左氏胡常尹更始也
陈氏(钦/)春秋
佚
后汉书陈元父钦习左氏春秋事黎阳贾护与刘歆
同时而别自名家王莽从钦受左氏学以钦为厌难
将军也
章房氏之学
王应麟曰汉儒兼通榖梁左氏胡常尹更始也
陈氏(钦/)春秋
佚
后汉书陈元父钦习左氏春秋事黎阳贾护与刘歆
同时而别自名家王莽从钦受左氏学以钦为厌难
将军也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7a 页 WYG0679-0333c.png
后汉书注钦字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自名陈氏春秋
闵氏(因/)春秋叙
佚
按闵因未详何时人徐氏公羊传疏引之孔
子得百二十国宝书其叙中之言也考春秋
纬感精符考异邮说题辞咸有此文而徐氏
独据其叙或出于纬书之前未可定也姑附
于此
闵氏(因/)春秋叙
佚
按闵因未详何时人徐氏公羊传疏引之孔
子得百二十国宝书其叙中之言也考春秋
纬感精符考异邮说题辞咸有此文而徐氏
独据其叙或出于纬书之前未可定也姑附
于此
卷一百七十一 第 17b 页 WYG0679-0333d.png
石渠春秋议奏
汉志三十九篇
佚
汉书甘露元年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
议殿中平公榖同异时公羊严彭祖申挽伊推宋显
许广榖梁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亥议三十馀事
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义对多从榖梁
经义考卷一百七十一
汉志三十九篇
佚
汉书甘露元年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
议殿中平公榖同异时公羊严彭祖申挽伊推宋显
许广榖梁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亥议三十馀事
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义对多从榖梁
经义考卷一百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