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a 页 WYG0679-008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四十七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礼记(十/)
夏小正传
  隋志一卷
   存
 礼记孔子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b 页 WYG0679-0084d.png
 得夏时焉
 司马迁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郑康成曰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夏小正
 隋书戴德撰
 方悫曰夏用人正故其书以之孔子以夏时称之者
 以人时得其正也
 金履祥曰小正者纪候之书谓之小则固非其大者也
 其亦夏时之一端与圣人得之以说夏礼则必有大于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a 页 WYG0679-0085a.png
 此者单子曰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
 收而场功峙而畚挶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
 期于司里然则举一端而推所谓夏时者当必有制
 度教条之详不可得而闻矣
傅氏(崧卿/)夏小正戴氏传
  四卷
   存
 崧卿自序曰崧卿少时读礼记著孔子得夏时于杞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b 页 WYG0679-0085b.png
 郑氏注曰夏四时之书也其存者有小正而郑注月
 令引小正者八辞大抵约严不类秦汉以来文章信
 其为有夏氏之遗书顾欲睹其全未之得政和中阅
 外兄关浍藏书始得而读之星昏旦伏见中正当乡
 若寒暑日风冰雪雨旱之节草木稊莠之候羽毛鳞
 裸蠕动之属蛰兴粥伏乡遰陟降离陨鸣呴之应罔
 不具纪而王政民事系焉盖夏之月令也志时之有
 是物往往以见言之岂谓据人所见者辞固当尔耶
卷一百四十七 第 3a 页 WYG0679-0085c.png
 关本合传为一卷而不著作传人名氏按汉唐艺文
 志不载惟隋志有其目曰夏小正一卷戴德撰疑浍
 所藏即此书后读孔颖达礼记正义其疏月令注曰
 夏小正大戴礼之篇名也因求集贤所藏大戴礼版
 本参校信然汉唐志既录戴氏礼矣此书宜不别见
 抑不知取戴礼为此书自何代始意者隋重赏以求
 逸书进书者遂多以徼赏帛故离析篇目而为此乎
 有司受此又不加辨而作志者亦不复考且小正夏
卷一百四十七 第 3b 页 WYG0679-0085d.png
 书德所撰传尔而隋志云然可谓疏矣德西汉梁人
 与圣俱授礼后苍号大戴尝为信都太傅而集贤大
 戴礼其前乃云汉九江太守戴德撰以儒林传考之
 为九江太守者圣也书藏集贤盖久率无有正其讹
 谬者使世亡汉史而大戴礼独传后人渠复有知德
 为信都太傅者欤由是知前代书因陋承讹流传及
 今不可复辨者盖多矣岂特是书也哉关本戴礼皆
 以夏小正文错诸传中浑浑之书杂以汉儒文辞醇
卷一百四十七 第 4a 页 WYG0679-0086a.png
 驳弗类且所训疑有失本指者乃仿左氏春秋列正
 文其前而附以传月为一篇凡十有二篇釐为四卷
 名曰夏小正戴氏传关本简编失伦悉以大戴礼是
 正两书互有得失或字衍脱不同则择其善者从之
 仍注其下而阙其可疑者大戴礼无注释关本注释
 二十三处惧与今注相揉则云旧注别之来者宜详
 焉宣和辛丑九月
 陈振孙曰汉戴德传给事中山阴傅崧卿注此书本
卷一百四十七 第 4b 页 WYG0679-0086b.png
 在大戴后人从大戴礼抄出别行崧卿以正文与传
 相杂仿左氏经传列正文其前特附以传且为之注
 绍兴府志傅崧卿字子骏山阴人擢甲科累迁考功
 员外郎为林灵素所谮出为蒲圻县丞后官至给事
 中
    按傅氏书余见宋时锓本后题男右通直郎
    知泉州晋江县事𦔐刋板孙右迪功郎前静
    江府修仁县尉校勘
卷一百四十七 第 5a 页 WYG0679-0086c.png
张氏(方/)夏时考异
  宋志一卷
   佚
吴氏(观万/)夏小正辩
  一卷
   佚
朱氏(申/)夏小正传
  一卷
卷一百四十七 第 5b 页 WYG0679-0086d.png
   佚
史氏(季敷/)夏小正经传考
  三卷
   存
 危素序曰素昔从翰林学士吴先生学礼得所校大
 戴礼先生曰犹幸此书夏小正存焉然尝患其经传
 相混而注释未详鸣呼古书之存者鲜矣而是书历
 三代脱秦火而未至于泯灭况于日星之行气候之
卷一百四十七 第 6a 页 WYG0679-0087a.png
 节国家之政生民之业具列于此学者可不务之乎
 句东史君季敷甫嗜古学作夏小正经传考句证以
 山阴傅氏本及采仪礼集解参䆒同异附以释音复
 取先儒解经所引小正语及事相附近可以考订者
 随事疏于传文之下脱衍者列叙于后即其采摭之
 详训诂之密非笃于古学不能然也素以使事求史
 馆遗书过句东得是书于君子塾孙读之旬日乃因
 其请叙于篇端
卷一百四十七 第 6b 页 WYG0679-0087b.png
 张萱曰元末鄞人史季敷采仪礼集解参究同异附
 以释音复取先儒解经所引语及事相附近者缀于
 传文之下凡三卷
赵氏(有桂/)夏小正集解
  一卷
   未见
 王祎序曰夏小正世以为夏书其书在大戴礼中传
 之者戴氏也郑康成为之注或曰卢辨注谓为郑氏
卷一百四十七 第 7a 页 WYG0679-0087c.png
 非也颖川韩元吉氏尝以范太史家藏旧本校定之
 然与故所传关本讹舛不同会稽傅崧卿氏又㩀关
 本而为训释实多所补正及考亭朱子集仪礼尊信
 小正而用之经其论定者旨益加明矣今括苍赵君
 复集诸家之说而为之解于是为尤详密者也以予
 论之小正之为夏书不可无疑者孔子定书断自唐
 虞虞书以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为重事小正其
 遗法也孔子尝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
卷一百四十七 第 7b 页 WYG0679-0087d.png
 也吾得夏时焉及答颜渊以为邦曰行夏之时而作
 春秋用夏时以冠月其有取于夏时如此设小正诚
 夏书则在孔子所必取然而不与禹贡同列于百篇
 何耶郑氏谓夏时者夏四时之书其书存者有小正
 则以小正为夏书者郑氏也不信圣人而汉儒是信
 可不可耶礼记月令汉儒皆以为周公作而其中杂
 有虞夏啇周秦汉之制殆汉末诸儒采吕氏十二月
 纪淮南子时则训等书为之耳大戴礼之有小正小
卷一百四十七 第 8a 页 WYG0679-0088a.png
 戴礼之有月令乌知其非类耶或曰吕氏据夏小正
 以正四时或曰小正具十二月而无中气有应候而
 无日数至时训乃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十日为节
 因小正而加详也意者小正特出于月纪时训之前
 者耶是则以小正为夏书诚有可疑者也赵君之言
 谓郑氏以小正为夏书本无左验所记昏旦中星与
 星之见伏率与月令月纪时训不合唐一行推以历
 术知其实在夏时其为夏书无疑是又不然天虽高
卷一百四十七 第 8b 页 WYG0679-0088b.png
 星辰虽远苟求其故则精历数者悉所能考盖自上
 古以来天行日至星辰之次舍其度数无不可知况
 在夏后之世安知非精历数者逆考而溯推之求其
 故以著于书亦岂可遂信之而不疑乎世以本草为
 神农之书素问为黄帝之书其果出于神农黄帝否
 乎本草素问不可必其出于神农黄帝月令不可必
 其出于周公则小正之为夏书予固不敢不致疑其
 间也惜乎赵君已不可作不得以予所疑者质之然
卷一百四十七 第 9a 页 WYG0679-0088c.png
 君之为此书则既考覈详而论辨密卓见绝识往往
 而是不其有可传者欤第其真本及所著他书皆厄
 于兵而此篇者乃其伯氏掇拾遗稿重所缮录章句
 字画之脱误不能无之览者择焉而已君讳有桂诜
 仲其字学行志业具载宋太史所为墓志兹故弗道
 而论予所疑者序其书焉
王氏(廷相/)夏小正集解
  一卷
卷一百四十七 第 9b 页 WYG0679-0088d.png
   存
 廷相自序曰夏小正者夏时之小记也绎其辞旨信
 为古籍周公之时训吕氏之月令皆其流也盖古之
 圣人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验天
 时授民事此其要约尔钦昊敷政实所不可阙者予
 读诸家注解病其疏谬穿凿是以稽其义之通者传
 之阙其不可知者以俟博达焉月为一篇凡十有二
 篇正德庚辰八月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0a 页 WYG0679-0089a.png
杨氏(慎/)夏小正解
  一卷
   存
 慎自序曰孔子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把而不足徵
 也吾得夏时焉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戴德曰何以谓
 之小正以小著名也曷以小之掌故失其传太史遗
 其籍宗国坠其徵儒宿荒其训小之云者弗详之云尔
 非其微之云也昔唐典首授时虞典首玑衡首之者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0b 页 WYG0679-0089b.png
 大之也何独至于夏正而小之乎春秋外传单穆公
 尝引夏令又引时儆收场功埘畚挶营土功期司里
 皆于天象乎取之用兹以推孔子所称夏时不啻是
 也举其全者大之与惜无闻焉尔古者纪候之书逸
 周书有时训吕览有月纪易纬有通卦验管敬仲有
 时令鸿烈有时则训同异互出大抵宗小正而详还
 观小正规画远矣其昏旦伏见中正当乡候在星寒
 暑风日冰雪雨旱候在气稊秀荣华候在草木蛰粥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1a 页 WYG0679-0089c.png
 伏遰陟降离陨鸣呴候在禽兽王政达焉民事法焉
 故曰规模远矣小戴氏取吕氏月纪改为月令著之
 礼记此周月也俪于夏正法非重习然卷帙虚存传
 习者鲜吁可异哉戴德之后宋金氏履祥王氏应麟
 尝为斯学矣余病戴记本经传弗分二氏本讹谬未
 订乃左右采获以是正之提经于上抑传于下法当
 尔非变古也语曰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存之斯
 籍也其宜存而不废哉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1b 页 WYG0679-0089d.png
顾氏起经夏小正补解
  一卷
   未见
金氏(镜/)夏小正传
  一卷
   未见
王氏(猷定/)夏小正辑注
  一卷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2a 页 WYG0679-0090a.png
   佚
 缪泳曰猷定字于一南昌贡士工古文书法尝愤世
 儒明知月令为吕不韦作乃尊之为经夏时孔子所
 取乃反舍而不习作夏小正辑注一卷后客死杭州
 遗书散佚不可问矣
王氏(应麟/)践阼篇集解
  一卷
   存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2b 页 WYG0679-0090b.png
 应麟后序曰有周盛时大训在西序河图在东序三
 皇五帝之书外史掌之丹书盖前圣传心要典也学
 记正义谓赤雀所衔丹书乃尚书帝命验谶纬不经
 之言君子无取焉武王铭十有七章蔡邕以为十八
 章岂有阙文与大戴礼有卢辨注今列于前郑康成
 所引黄太史所书考其文之异者又采摭诸儒之说
 为集解金匮阴谋载武王铭书附著于末至于虞箴
 饫歌见春秋内外传夫以圣王治已养心表里交正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3a 页 WYG0679-0090c.png
 如此况学者可不勉与有能左右观省朝夕习复若
 卫武公日诵抑戒之诗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庶其寡
 过矣乎
方氏(孝孺/)武王戒书
  一卷
   未见
 孝孺自序曰武王戒书见于大戴礼太公金匮阴谋
 者凡三十三章古文阙有间矣学者考信惟在乎六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3b 页 WYG0679-0090d.png
 经然虞夏啇周之遗事善言出乎六经之外而可信
 者多矣汤之盘铭不载于啇书而曾子称之与经并
 传为训万世政典不列于百篇文目而言为人所传
 诵遂为夏书之首六经虽不可附益然先王之微言
 宏训安可偏废哉予悲乎是书者太公受之古先圣
 王而传之武王武王铭于用器以戒其身且及其子
 孙其言之善者与诗书要义何以异焉学者以非经
 而外之非惑夫因为注释其意以示来者盖圣人之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4a 页 WYG0679-0091a.png
 言譬之方书而天下之学道者皆被疾之人也有志
 于养生虽单方曲伎出闾巷之所传或足以延年苟
 为无志虽授以龙宫之秘藏亦多死于国医之手然
 则书岂有工拙哉顾用之何如耳世不善用则六经
 千载为空言传得其人得此言而用之亦可以保身
 治家矣
明堂阴阳
  汉志三十三篇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4b 页 WYG0679-0091b.png
   佚
明堂阴阳说
  汉志五篇
   佚
    按以上二书久亡今惟太平御览载有一条
    文曰明堂阴阳王者之所以应天也明堂之
    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象
    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西出总章象五潢北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5a 页 WYG0679-0091c.png
    出玄堂象营室东出青阳象天市上帝四时
    各治其功王者承天统物亦于其方以听国
    事
李氏(谧/)明堂制度论
  一篇
   佚
 李觏曰后魏时有李谧者悯大礼之沦亡愤先儒之
 异议作明堂制度论以折衷于世其指以月令为宗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5b 页 WYG0679-0091d.png
 而采周礼大戴之言以参合之
孔氏(颖达/)明堂议
  一篇
   存
魏氏(徵/)明堂议
  一篇
   存
颜氏(师古/)明堂议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6a 页 WYG0679-0092a.png
  一篇
   存
冯氏(宗/)明堂大享议
  一篇
   存
王氏(方庆/)明堂告朔议
  一篇
   存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6b 页 WYG0679-0092b.png
张氏(大颐/)明堂仪
  唐志一卷
   佚
姚氏(璠/)等明堂仪注
  通志三卷
   佚
李氏(袭誉/)明堂序
  通志一卷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7a 页 WYG0679-0092c.png
   佚
郭氏(山恽/)大享明堂仪注
  通志二卷
   佚
亡名氏明堂记纪要
  通志二卷
   佚
李氏(觏/)明堂定制图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7b 页 WYG0679-0092d.png
  一卷
   图佚
 觏自序略曰伏以明堂者古圣王之大务也所以事
 上帝严先祖班时令合诸侯朝廷之仪莫盛于此然
 而年世久远规模靡见经传所出参差不同群儒诪
 张各信其习专门自用互相非毁故自汉迄于有唐
 布政之宫屡曾营缮而规为卤莽莫合圣制群议交
 斗将谁正之伏惟国家拓境踰四溟太平已百载德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8a 页 WYG0679-0093a.png
 义充溢礼教兴行封太山祀汾阴耕籍田郊见上帝
 遗文逸美于是交举圣神之衷殆将经始于斯堂乎
 四方有识注望久矣臣身虽贱微亦愿此时稍禆万
 一自托不朽故敢以所见制度具图以献图凡以九
 分当九尺之筵东西之堂共九筵南北之堂共七筵
 中央之地自东至西凡五室自南至北凡五室每室
 二筵则取于周礼考工记也一太室八左右个共九
 室室有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则恊于大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8b 页 WYG0679-0093b.png
 戴礼盛德记也九室四庙共十三位则本于礼记月
 令也四庙之面谷为一门门夹两窗是为八窗四闼
 则稽于白虎通也十二阶则采于聂崇义三礼图也
 四面各五门则酌于明堂位礼记外传也兼取诸书
 略无偏弃异同之论庶可息焉古先之模或在于是
 号曰明堂定制图若夫栋宇之高卑土木之文饰至
 尊所居之服御上神所享之仪物此礼官学士之职
 非小臣之所能尽也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9a 页 WYG0679-0093c.png
姚氏(舜哲/)明堂训解
  一卷
   佚
姚氏(舜仁/)明堂定制图序
   佚
 郑元庆曰舜仁字令由归安人元丰八年进士官宗
 正少卿明堂定制图序为库部员外郎时表进兄舜
 哲进训解一卷
卷一百四十七 第 19b 页 WYG0679-0093d.png
王氏(炎/)明堂议
  一篇
   存
朱子(熹/)明堂图说
  一卷
   存
陈氏(藻/)明堂问
  一篇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0a 页 WYG0679-0094a.png
   存
邯郸氏(淳/)投壶赋
  一篇
   阙
 鱼豢曰邯郸淳字元淑作投壶赋千馀言奏之文帝
 以为工赐帛十匹
虞氏(潭/)投壶变
  七录一卷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0b 页 WYG0679-0094b.png
   佚
 隋书晋左光禄大夫虞潭撰
 晋书虞潭字思奥会稽馀姚人翻之孙也前后以军
 功爵武昌县侯拜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赠侍
 中谥孝烈
    按投壶变文仅存于今者有云谓之投壶者
    取名(他由/反)薮渐而转易铸金代焉逮之于
    后人事生矣壶底去一尺其下笋以龙玄(玄/月)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1a 页 WYG0679-0094c.png
    (中虾墓随其生死也/横以笋龙蛇之类)运之以皫(平保/切)(谓龙下/皫螭也)
    燕尾也(燕识候而归人来去有恒/投而归之自数之数极也)矢十二(数之/极也)
    长二尺八寸(法于恒矢/古用柘棘)古者投壶击鼓为节𢃄
    剑十二(脸频二带/谓之带剑)倚十八(倚并左右/如狼尾状)狼壶二十
    (令矢圆转/面于壶口)剑骁七十八(带剑还/如后也)三百六十筹得
    一马(言三百六十岁功成也/马谓之近党同得胜也)三马成 右见御
    览其书不知何人所注文字沿讹未能纠正
郝氏(冲/)投壶道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1b 页 WYG0679-0094d.png
  七录一卷
   佚
亡名氏投壶经
  隋志一卷(七录四卷/)
   佚
 新唐书郝冲虞潭撰
上官氏(仪/)投壶经
  唐志一卷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2a 页 WYG0679-0095a.png
   佚
 旧唐书上官仪陜州陜人幼为沙门贞观初举进士
 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少监加银青光禄大夫
 西台侍郎为许敬宗所搆下狱死子庭芝有女中宗
 时为昭容每侍帝草制诏以故追赠仪为中书令秦
 州都督楚国公
 晁公武曰唐上官仪奉敕删定 史玄道续注采周
 颙郝同梁简文帝数家为之唐志有其目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2b 页 WYG0679-0095b.png
史氏(玄道/)续投壶经
  一卷
   佚
卜氏(恕/)投壶新律
  宋志一卷
   佚
钟氏(唐卿/)投壶格
  一卷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3a 页 WYG0679-0095c.png
   佚
刘氏(敞/)投壶义
  一篇
   存
 何乔新跋曰临川吴文正公校正仪礼既因郑氏本
 而诠次其篇章凡经文散见于戴礼郑注者则表而
 出之为逸经八篇礼必有义又取戴记所存与清江
 刘原父所补者为传十篇若士相见义公食大夫义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3b 页 WYG0679-0095d.png
 则原父所补也予近读原父文集又得投壶一篇盖
 释礼经投壶之义也故附录于朝事之后以备逸经
 之传焉正经十七篇有传者十逸经八篇有传者一
 其馀缺焉崇礼君子虽追而补之可也或曰束晰补
 南陔诸诗居易补汤征皆见非于君子原父所补亦
 南陔汤征之类耳岂可取以为训哉予以为不然南
 陔汤征经也经出于圣人所删补之僣也冠婚诸义
 传也传出于周末汉初诸儒所作补之奚不可耶且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4a 页 WYG0679-0096a.png
 朱子尝补格物致知之传矣今与曾子之传并列于
 学官未有非之者苟以补传为不韪则朱子岂为之
 哉
    按原父投壶义椒丘何氏以附仪礼逸经之
    末而今本无之予从同里曹秋岳侍郎所抄
    得闻海盐胡氏家藏有公是公非两先生全
    集顾靳不肯借人其遗书近多遗失访之不
    可得矣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4b 页 WYG0679-0096b.png
司马氏(光/)投壶新格
  宋志一卷
   存
 光自序曰传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弗张文
 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君子学道从政勤
 劳罢倦必从容宴息以养志游神故可久也荡而无
 度将以自败故圣人制礼以为之节因以合朋友之
 和饰宾主之欢且寓其教焉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5a 页 WYG0679-0096c.png
 而圣人取之以为礼用诸乡党用诸邦国其故何哉
 郑康成曰投壶射之细也古者君子射以观德为其
 心平体正端一审固然后能中故也盖投壶亦犹是
 矣未审度于此而取中于彼仁道存焉疑畏则疏惰
 慢则失义方象焉左右前却过分则差中庸著焉得
 十失二成功尽弃戒慎明焉是故投壶可以治心可
 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何以言之夫投壶者不
 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5b 页 WYG0679-0096d.png
 散所以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圣人作礼乐修刑
 政立教化垂典谟凡所施设不啻万端要在纳民心
 于平正而已然难得而制者无若人之心也自非大
 贤守道敦固则放荡倾移无不至求诸少选且不可
 得是故圣人广为之术以求之投壶与其一焉观夫
 临壶发矢之际性无粗密莫不耸然恭谨志存中正
 虽不能久可以习焉岂非修身之道与一矢之失犹一
 行之亏也岂非修身之道乎兢兢业业慎终如始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6a 页 WYG0679-0097a.png
 岂非为国之道与君子之为之也确然不动其心俨
 然不改其容未得之而不慑既得之而不骄小人之
 为之也俯身引臂挟巧取奇苟得而无愧岂非观人
 之道与由是言之圣人取以为礼宜矣彼博奕者以
 诡谲相高以残贼相胜孔子犹曰饱日终食无所用
 心为之犹贤乎已今投壶者又可鄙略而轻废哉古
 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馀象犹
 彷佛也世传投壶格图皆以奇隽难得者为右是亦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6b 页 WYG0679-0097b.png
 投琼探阄之类耳非古礼之本意也余今更定新格
 增损旧图以精密者为右偶中者为下使夫用机徼
 倖者无所措其手焉壶口径三寸耳径一寸高一尺
 实以小豆壶去席二箭半箭十有二枝长二尺有四
 寸以全壶不失者为贤苟不能全则积算先满百二
 十者胜后者负俱满则馀算多者胜少者负为图列
 之左右并各释其指意焉
 晁公武曰旧有投壶格君实恶其多取奇中者以为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7a 页 WYG0679-0097c.png
 侥倖因尽改之
王氏(趯/)投壶礼格
  宋志二卷
   佚
朱子(熹/)壶说
  一篇
   存
方氏(承赟/)投壶图(或作张/)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7b 页 WYG0679-0097d.png
  一卷
   佚
熊氏(朋来/)投壶说
  一篇
   存
王氏(恽/)投壶引
  一篇
   存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8a 页 WYG0679-0098a.png
刘氏(仁敏/)倾壶集
  三卷
   未见
高丽投壶仪
   佚
 高丽史睿宗十一年十二月御清宴阁命内侍良酝
 令池昌洽讲礼记中庸投壶二篇谓宝文阁学士等
 曰投壶古礼也废已久矣宋帝所赐其器极为精备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8b 页 WYG0679-0098b.png
 将试之卿等可纂定投壶仪并图以进
亡名氏投壶考正
  一卷
   未见
    右载叶氏菉竹堂目
何氏(宗姚/)投壶新式
  一卷
   未见(一斋书目有/)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9a 页 WYG0679-0098c.png
汪氏(禔/)投壶仪节
  一卷
   未见
 徽州府志汪禔字介夫祁门人环谷先生之后
李氏(孝先/)投壶谱
  一卷
   存
 杨大宽序曰古之宴士者歌以鹿鸣其说载诸诗宴
卷一百四十七 第 29b 页 WYG0679-0098d.png
 宾客者乐以壶矢其说载诸礼鹿鸣周王劝士之典
 也壶矢一技耳而近于戏君子取之者何哉盖枉矢
 哨壶请以乐宾再拜而具三辞之礼司射而奏狸首
 之乐胜者而致敬养之文得之不矜失之不慑和而
 不流戏而不谑以此乐宾孰曰不可是故必心正必
 体直必端一审固而后中审度于此取中于彼法度
 寓焉疑畏则疏惰慢则失戒慎明焉左右则却过不
 及则谬中庸著焉法度寓则可以观哲戒慎明则可
卷一百四十七 第 30a 页 WYG0679-0099a.png
 以观敬中庸著则可以观节视夫博奕者机诈以相
 尚残忍以相胜不亦大径庭耶予讲学友季松桥濮
 阳太保公两世司徒之家也方其羁贯习六书调五
 弦善丹青之笔而尤涉猎于百家六艺之说其于壶
 矢之技得之手而应之心若斲轮者得心悟之神也
 凡宴宾客必举壶以乐宾见者罔不拱揖前却而未
 之或先每于退政之暇乃作壶谱以广其义凡目百
 三十有二壶自一矢以至十二矢每矢品之以题每
卷一百四十七 第 30b 页 WYG0679-0099b.png
 题图之以谱每谱著之以诀如见古人之风焉技不
 专技于技者也是故雅歌投壶古之名将为之偶耳
 中耳古之大儒所不废也岂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而顾轻之耶嘉靖丙辰孟夏
投壶谱拾遗
  一卷
   存
 纪模序曰事有出于智巧之外而忘乎其为能者郢
卷一百四十七 第 31a 页 WYG0679-0099c.png
 人之运斤九方皋之相马庖丁之解牛要皆得之心
 而应之手取乎内而忘乎其外知变化而不知所以
 变化也投壶古礼所以淑宾主联交道为习射之基
 鲁人松桥李君先为南京左都督参军复擢顺天府
 治中观艺于射会心于壶以其妙寓于谱嘉靖甲子
 秋见之今君之亡才五年其谱已失求其刋本亦阙
 其半予为拾其遗而重梓之凡为图直者三十有七
 横者十卧者五倒者二二矢直壶二十横壶六三矢
卷一百四十七 第 31b 页 WYG0679-0099d.png
 直壶十横壶二四矢直壶八五矢直壶六六矢直壶
 亦六七矢八矢九矢十一矢十二矢各二又八卦图
 各一
周氏(履靖/)投壶仪制
  一卷
   存
詹氏(景凤/)投壶说
  一篇
卷一百四十七 第 32a 页 WYG0679-0100a.png
   存(载明辨类函/)
周氏(筼/)投壶谱
  一卷
   存
梅氏(文鼎/)曾子天圆篇注
  一卷
   存
 
卷一百四十七 第 32b 页 WYG0679-0100b.png
 
 
 
 
 
 
 
 经义考卷一百四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