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第 1a 页 WYG0677-075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六十七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易(六十六/)
孙氏(应龙/)周易麈谈
十二卷
存
郑玥曰馀杭人字海门顺治丁亥进士知隰州
经义考卷六十七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易(六十六/)
孙氏(应龙/)周易麈谈
十二卷
存
郑玥曰馀杭人字海门顺治丁亥进士知隰州
卷六十七 第 1b 页 WYG0677-0756b.png
刘氏(思敬/)易参
七卷
存
徐盛全曰思敬字纯之上元人顺治丁亥进士刑部
浙江司郎中
孙氏(宗彝/)易宗集注
十三卷
存
七卷
存
徐盛全曰思敬字纯之上元人顺治丁亥进士刑部
浙江司郎中
孙氏(宗彝/)易宗集注
十三卷
存
卷六十七 第 2a 页 WYG0677-0756c.png
宗彝自序曰图书垂象圣人则之爰以作易因象而
测其数因数以测其理象有象之宗也数有数之宗
也理有理之宗也河图洛书五皆居中中五象之宗
也五数之宗也中理之宗也天数五地数五天地之
数五十有五先天之数五也大衍之数五十极五而
十后天之数亦五也先天之数在象先后天之数在
象后而咸不越于五不过乎中也先天八卦惟乾坤
坎离四卦皆正画故分之为四方之象不正不可以
测其数因数以测其理象有象之宗也数有数之宗
也理有理之宗也河图洛书五皆居中中五象之宗
也五数之宗也中理之宗也天数五地数五天地之
数五十有五先天之数五也大衍之数五十极五而
十后天之数亦五也先天之数在象先后天之数在
象后而咸不越于五不过乎中也先天八卦惟乾坤
坎离四卦皆正画故分之为四方之象不正不可以
卷六十七 第 2b 页 WYG0677-0756d.png
为象也正中也后天八卦四正皆奇画四隅皆偶画
奇则无偶无偶故不偏不偏之谓中奇亦中也中为
土德德主静于天地之始为太极于人心之始为喜
怒哀乐之未发天下之大本也中涵阴阳静乃生动
此中之所以为理宗也是伏羲作易之宗旨也尧舜
得之允执厥中千古之道统由此出千古之治统亦
由此出也孔子赞之教人执礼礼由中制故曰观其
会通以行其典礼是孔子传易之宗旨也万世之治
奇则无偶无偶故不偏不偏之谓中奇亦中也中为
土德德主静于天地之始为太极于人心之始为喜
怒哀乐之未发天下之大本也中涵阴阳静乃生动
此中之所以为理宗也是伏羲作易之宗旨也尧舜
得之允执厥中千古之道统由此出千古之治统亦
由此出也孔子赞之教人执礼礼由中制故曰观其
会通以行其典礼是孔子传易之宗旨也万世之治
卷六十七 第 3a 页 WYG0677-0757a.png
法以此禅万世之世运亦以此禅也世运之害成于
人心人心之害成于嗜利为恶不中皆利之为惟礼
可以防之六十四卦之内凡阳之毗于阴阴之干于
阳无非利也利属阴惟阳可以抑之乾不言利其利
及物坤言利其利得主而贞不可以不辨也是以扶
阳抑阴在于辨利是又所以执中所以执礼之宗旨
也予垂髫时受其旨于先大夫谨而识之殆五十年
而始明其数信数之合于象而契于理如此也作易
人心人心之害成于嗜利为恶不中皆利之为惟礼
可以防之六十四卦之内凡阳之毗于阴阴之干于
阳无非利也利属阴惟阳可以抑之乾不言利其利
及物坤言利其利得主而贞不可以不辨也是以扶
阳抑阴在于辨利是又所以执中所以执礼之宗旨
也予垂髫时受其旨于先大夫谨而识之殆五十年
而始明其数信数之合于象而契于理如此也作易
卷六十七 第 3b 页 WYG0677-0757b.png
宗志不忘也
徐盛全曰高邮州人字孝则顺治丁亥进士官吏部
郎
张氏(习孔/)周易辨志
一卷
存
钱柏龄曰习孔字黄岳歙县人顺治己丑进士
钱氏(受□/)等易义敷言
徐盛全曰高邮州人字孝则顺治丁亥进士官吏部
郎
张氏(习孔/)周易辨志
一卷
存
钱柏龄曰习孔字黄岳歙县人顺治己丑进士
钱氏(受□/)等易义敷言
卷六十七 第 4a 页 WYG0677-0757c.png
十六卷
存
钱枋曰字介之钱塘人顺治壬辰进士工部都水司
主事与仝里屠以宁多若江起蛰云相共辑成书举
子诵习本也
王氏(含光/)易学三述
一卷
存
存
钱枋曰字介之钱塘人顺治壬辰进士工部都水司
主事与仝里屠以宁多若江起蛰云相共辑成书举
子诵习本也
王氏(含光/)易学三述
一卷
存
卷六十七 第 4b 页 WYG0677-0757d.png
盛符升序曰河中王似鹤先生易学三述盖述乎羲
述乎文述乎孔而非述乎汉宋诸儒者也然述乎文
述乎孔总以述乎羲即述乎羲总以述乎天地自然
之易因而详求其说有合乎先儒者矣有不合乎先
儒者矣如论河图为八卦所由生人所及也论河图
非五行之数论洛书非九畴之数非人所及也如论
中立为无形之河图人所及也论河图为未布之洛
书论洛书为无卦之圆图非人所及也如论先天小
述乎文述乎孔而非述乎汉宋诸儒者也然述乎文
述乎孔总以述乎羲即述乎羲总以述乎天地自然
之易因而详求其说有合乎先儒者矣有不合乎先
儒者矣如论河图为八卦所由生人所及也论河图
非五行之数论洛书非九畴之数非人所及也如论
中立为无形之河图人所及也论河图为未布之洛
书论洛书为无卦之圆图非人所及也如论先天小
卷六十七 第 5a 页 WYG0677-0758a.png
横图出于河图人所及也论圆图之出于横图俱按
洛书之数非人所及也如论大圆图大方图法天象
地人所及也论大横图重仪重象显辟开蒙非人所
及也至其论后天也俱本洛书所生之数而谓文之
横图出于羲之圆图文之圆图出于羲之横图有变
通无改易其理更确而可徵尤非人所及也以此为
探本穷源之学而全易之理与数皆具焉其有功于
四圣岂不伟哉虽然先生固不自以为异也八图所
洛书之数非人所及也如论大圆图大方图法天象
地人所及也论大横图重仪重象显辟开蒙非人所
及也至其论后天也俱本洛书所生之数而谓文之
横图出于羲之圆图文之圆图出于羲之横图有变
通无改易其理更确而可徵尤非人所及也以此为
探本穷源之学而全易之理与数皆具焉其有功于
四圣岂不伟哉虽然先生固不自以为异也八图所
卷六十七 第 5b 页 WYG0677-0758b.png
载悉遵朱子本义而推本其传皆出邵子是其立论
之或同或异即未必尽合于诸儒而揆之以贯通先
后终始今古之一原无不合矣
浦氏(龙渊/)周易通
十卷
存
周易辨
二十八卷
之或同或异即未必尽合于诸儒而揆之以贯通先
后终始今古之一原无不合矣
浦氏(龙渊/)周易通
十卷
存
周易辨
二十八卷
卷六十七 第 6a 页 WYG0677-0758c.png
存
严先生沆曰吴门浦潜夫学易既久一旦于损之惩
忿窒欲豁然有悟于洗心之旨遂贯通全易推明孔
子所以赞三圣人之意而即以孔子之言折衷群言
之非是与似是而非者既有易通十卷以疏大义叉
有易辨二十馀卷以辨析微辞可以翼往圣而开来
学者也
吴伟业曰潜夫学易务探其旨要不溺于文辞其言
严先生沆曰吴门浦潜夫学易既久一旦于损之惩
忿窒欲豁然有悟于洗心之旨遂贯通全易推明孔
子所以赞三圣人之意而即以孔子之言折衷群言
之非是与似是而非者既有易通十卷以疏大义叉
有易辨二十馀卷以辨析微辞可以翼往圣而开来
学者也
吴伟业曰潜夫学易务探其旨要不溺于文辞其言
卷六十七 第 6b 页 WYG0677-0758d.png
指事会情通变适用举前此训诂之习理学之障廓
焉扫除至唐宋以来诸家之说有所钩纂务平心折
衷无所偏主苟于大义有乖必侃然辨正不为两可
之辞虽素不习易者读之未有不心目俱开者也
叶先生方蔼曰浦潜夫易辨理明词达体诸身心参
诸世务援据经史博采众说会而通之使一经条理
了然心目之间故其分疏彖象六爻及系词诸传无
不首尾融贯事理昭晢
焉扫除至唐宋以来诸家之说有所钩纂务平心折
衷无所偏主苟于大义有乖必侃然辨正不为两可
之辞虽素不习易者读之未有不心目俱开者也
叶先生方蔼曰浦潜夫易辨理明词达体诸身心参
诸世务援据经史博采众说会而通之使一经条理
了然心目之间故其分疏彖象六爻及系词诸传无
不首尾融贯事理昭晢
卷六十七 第 7a 页 WYG0677-0759a.png
梁氏(夫汉/)周易清本
六卷
阙
夫汉自序曰易之要有三曰数曰象曰理理即圣人
所系之辞是也理出于象八卦是也象出于数图书
是也未有象之先当求其数既有象之后当求其理
要必理与象合象与数合而后言易始能无弊朱子
作启蒙本义其理则取之程子其数则取之邵子其
六卷
阙
夫汉自序曰易之要有三曰数曰象曰理理即圣人
所系之辞是也理出于象八卦是也象出于数图书
是也未有象之先当求其数既有象之后当求其理
要必理与象合象与数合而后言易始能无弊朱子
作启蒙本义其理则取之程子其数则取之邵子其
卷六十七 第 7b 页 WYG0677-0759b.png
象则取之周濂溪之太极与陈图南之先天可谓集
易之成矣夫汉始披本义所列八卦与六十四卦诸
图谓立象之妙无出于此矣及按之夫子系辞则惟
文王八卦次序方位二图与系辞合其伏羲先天四
图皆不合也是象与理不合也又按伏羲先天四图
与河图洛书绝不相蒙所谓则图则书之意率皆牵
合是数与象不合也夫既数与象不合象与理不合
则其言易岂能无弊哉以是耿耿于怀必欲求其理
易之成矣夫汉始披本义所列八卦与六十四卦诸
图谓立象之妙无出于此矣及按之夫子系辞则惟
文王八卦次序方位二图与系辞合其伏羲先天四
图皆不合也是象与理不合也又按伏羲先天四图
与河图洛书绝不相蒙所谓则图则书之意率皆牵
合是数与象不合也夫既数与象不合象与理不合
则其言易岂能无弊哉以是耿耿于怀必欲求其理
卷六十七 第 8a 页 WYG0677-0759c.png
与象数之合自壬子至戊午凡七载而始悟参天两
地而倚数之一语遂手定图书方圆平直之体而立
规矩准绳四图由是则图则书之法以明而观象系
辞之意自见乃取本义而清之更名曰周易清本盖
清易之本而即以本义为原本也本义谓易之图九
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
孔子之易似乎易之不一也予谓易之图四图书与
则图则书而已若夫孔子之易即文王周公之易文
地而倚数之一语遂手定图书方圆平直之体而立
规矩准绳四图由是则图则书之法以明而观象系
辞之意自见乃取本义而清之更名曰周易清本盖
清易之本而即以本义为原本也本义谓易之图九
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
孔子之易似乎易之不一也予谓易之图四图书与
则图则书而已若夫孔子之易即文王周公之易文
卷六十七 第 8b 页 WYG0677-0759d.png
王周公之易即伏羲之易伏羲之易即天地自然之
易盖天垂象伏羲画之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
孔则释象与卦爻之辞者也后之解易者但当就孔
子所释之辞而详解于其下不当于孔子释辞之上
而更为释辞也考亭尝曰某作本义欲将文王卦辞
只大纲依文王卦辞略说至其所以然之故却于孔
子彖辞中发之爻象亦然如此则不失文王本意又
可见孔子之意但而今未暇整顿耳观斯言也予取
易盖天垂象伏羲画之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
孔则释象与卦爻之辞者也后之解易者但当就孔
子所释之辞而详解于其下不当于孔子释辞之上
而更为释辞也考亭尝曰某作本义欲将文王卦辞
只大纲依文王卦辞略说至其所以然之故却于孔
子彖辞中发之爻象亦然如此则不失文王本意又
可见孔子之意但而今未暇整顿耳观斯言也予取
卷六十七 第 9a 页 WYG0677-0760a.png
本义而清之政合考亭整顿之意而文王卦辞之下
竟不为略说大纲者又欲使文周孔子之意合而为
一也抑考亭作本义专以卜筮为主故于卦爻之辞
必以其象其占分释之予谓象即所以占占即在于
象第言象曰而占在其中矣如必欲分别某句为象
某句为占则有言其象而无占者有言其占而无象
者经文反为不全而注释未免蛇足也况圣人作易
原不专为卜筮而卜筮之理自无不该系辞传曰以
竟不为略说大纲者又欲使文周孔子之意合而为
一也抑考亭作本义专以卜筮为主故于卦爻之辞
必以其象其占分释之予谓象即所以占占即在于
象第言象曰而占在其中矣如必欲分别某句为象
某句为占则有言其象而无占者有言其占而无象
者经文反为不全而注释未免蛇足也况圣人作易
原不专为卜筮而卜筮之理自无不该系辞传曰以
卷六十七 第 9b 页 WYG0677-0760b.png
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
筮者尚其占象者卦爻之象也辞者卦爻之辞也变
即象之变也占即辞之占也象与辞一定者也变与
占无定者也画一定之象以任无定之变此伏羲之
意也系一定之辞以待无定之占此文王之意也故
孔子曰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
占盖以辞者据象而说非必有期于动作观变之玩
占者随变而应非可预玩于平居观象之日也且辞
筮者尚其占象者卦爻之象也辞者卦爻之辞也变
即象之变也占即辞之占也象与辞一定者也变与
占无定者也画一定之象以任无定之变此伏羲之
意也系一定之辞以待无定之占此文王之意也故
孔子曰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
占盖以辞者据象而说非必有期于动作观变之玩
占者随变而应非可预玩于平居观象之日也且辞
卷六十七 第 10a 页 WYG0677-0760c.png
主于理占主于数故有以辞占者有不以辞占者如
左氏所载可递考也予故于本义其占之说槩置不
录使学易者专以义理为主先观伏羲之画象次观
文周之系辞次观孔子之释象与系辞而后详观考
亭之本义则先后有序而易读注释有条而易解其
于本义有删者有增者有改者有那移前后者要必
使与孔子所释之辞相合而已其有不合者所望世
之同志参考而订定之庶几可告无罪于先圣先儒
左氏所载可递考也予故于本义其占之说槩置不
录使学易者专以义理为主先观伏羲之画象次观
文周之系辞次观孔子之释象与系辞而后详观考
亭之本义则先后有序而易读注释有条而易解其
于本义有删者有增者有改者有那移前后者要必
使与孔子所释之辞相合而已其有不合者所望世
之同志参考而订定之庶几可告无罪于先圣先儒
卷六十七 第 10b 页 WYG0677-0760d.png
云尔康熙庚申孟冬
张氏(沭/)周易疏略
四卷
存
谭瑄曰张沭字仲诚上蔡人受学于容城孙奇逢官
内黄知县易疏略四卷自为之序
桑氏(日升/)易经图解
一卷
张氏(沭/)周易疏略
四卷
存
谭瑄曰张沭字仲诚上蔡人受学于容城孙奇逢官
内黄知县易疏略四卷自为之序
桑氏(日升/)易经图解
一卷
卷六十七 第 11a 页 WYG0677-0761a.png
存
日升自序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学于图
书者也大禹叙畴用九伏羲作易用十用十者藏五
用九者藏十大而天地小而人物幽而死生鬼神明
而礼乐刑政其间理寓乎气气寓乎数象于是变于
是辞于是占于是故学易莫先学图图不学则易不
传易不传则斯道或几乎息矣宋周邵二子得不传
之学于华山希𡰥先生周子发挥太极有说而于河
日升自序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学于图
书者也大禹叙畴用九伏羲作易用十用十者藏五
用九者藏十大而天地小而人物幽而死生鬼神明
而礼乐刑政其间理寓乎气气寓乎数象于是变于
是辞于是占于是故学易莫先学图图不学则易不
传易不传则斯道或几乎息矣宋周邵二子得不传
之学于华山希𡰥先生周子发挥太极有说而于河
卷六十七 第 11b 页 WYG0677-0761b.png
图之蕴未详邵子得力又耑在数学者不必究数且
先究理理至则数自至勿谓圣人之易不可学图亦
不可学也余不揣谬妄作图解并及洛书卦位以俟
学者之披玩而有得焉于经传亦庶乎少补云尔时
顺治戊戌季春
曹溶曰日升零陵人
彭氏(文炜/)易学集成
四册
先究理理至则数自至勿谓圣人之易不可学图亦
不可学也余不揣谬妄作图解并及洛书卦位以俟
学者之披玩而有得焉于经传亦庶乎少补云尔时
顺治戊戌季春
曹溶曰日升零陵人
彭氏(文炜/)易学集成
四册
卷六十七 第 12a 页 WYG0677-0761c.png
存
沈岸登曰文炜字次公江宁人官宜兴儒学教谕书
凡八篇图书一羲卦二周易三象占四启蒙五太极
六皇极七律吕八康熙壬子自序
朱氏(日浚/)训蒙易门
七卷
存
日浚自序曰易之作吉凶与民同患则言易而不言
沈岸登曰文炜字次公江宁人官宜兴儒学教谕书
凡八篇图书一羲卦二周易三象占四启蒙五太极
六皇极七律吕八康熙壬子自序
朱氏(日浚/)训蒙易门
七卷
存
日浚自序曰易之作吉凶与民同患则言易而不言
卷六十七 第 12b 页 WYG0677-0761d.png
占非圣人之意也或谓易道精微若止为卜筮而作
则卑视夫易而岂足以语夫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
情乎殊不知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在
圣人已有成说故家文公云易若只言道理圣人当
初何不直作一书如大学中庸之类何必用许多图
象通其变以极其数如此也故其注易也有象有占
以为此象占乃易之本旨故名曰本义以见程传诸
书皆非其本义耳故程言理邵言数本义言象即理
则卑视夫易而岂足以语夫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
情乎殊不知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在
圣人已有成说故家文公云易若只言道理圣人当
初何不直作一书如大学中庸之类何必用许多图
象通其变以极其数如此也故其注易也有象有占
以为此象占乃易之本旨故名曰本义以见程传诸
书皆非其本义耳故程言理邵言数本义言象即理
卷六十七 第 13a 页 WYG0677-0762a.png
也言占即数也象占设而理与数皆具易之道乃备
后世又何须注易而浚之易门又何为哉亦秪以本
义辞简旨深童蒙小子不能骤通其意爰就本义略
加训诂撰成口讲句分字晰使因粗以求其精故云
训蒙云尔康熙癸亥仲春
曹溶曰日浚字静源黄冈人
钱氏(龙珍/)臆易
四卷
后世又何须注易而浚之易门又何为哉亦秪以本
义辞简旨深童蒙小子不能骤通其意爰就本义略
加训诂撰成口讲句分字晰使因粗以求其精故云
训蒙云尔康熙癸亥仲春
曹溶曰日浚字静源黄冈人
钱氏(龙珍/)臆易
四卷
卷六十七 第 13b 页 WYG0677-0762b.png
未见
嘉兴县志钱龙珍字松湲山东提学副使江之父也
于氏(琳/)易经参同 广变 象告
未见
平湖县志于琳字贞瑕岁贡生
金氏(式玉/)三易通
未见
平湖县志金式玉字蓝珂顺治辛丑进士著三易通
嘉兴县志钱龙珍字松湲山东提学副使江之父也
于氏(琳/)易经参同 广变 象告
未见
平湖县志于琳字贞瑕岁贡生
金氏(式玉/)三易通
未见
平湖县志金式玉字蓝珂顺治辛丑进士著三易通
卷六十七 第 14a 页 WYG0677-0762c.png
四书人物考
沈氏(廷劢/)身易实义
五卷
存
廷劢自序曰易为尽性之书而实诚身之书也盈天
地皆易则盈天地皆身之用此三极之道所以必待
圣人之参赞而立乎其中与行乎其中之道始不虚
也夫易无端而呈于河见于洛圣人亦无端而会于
沈氏(廷劢/)身易实义
五卷
存
廷劢自序曰易为尽性之书而实诚身之书也盈天
地皆易则盈天地皆身之用此三极之道所以必待
圣人之参赞而立乎其中与行乎其中之道始不虚
也夫易无端而呈于河见于洛圣人亦无端而会于
卷六十七 第 14b 页 WYG0677-0762d.png
心不能言为著也以画著之不能事为该也以象该
之明其象以显其用要令人随时易事随事尽理而
无不有当用之易此易所以为中庸之德而利用出
入莫有外焉者也古之言易者多矣汉儒类主象而
不言理王辅嗣始言理韩康伯佐之议者又病其悬
虚宋儒潜心易学者胡安定开其先而元公之图正
公之传明公之解共城之经世建安之本义皆卓然
成家传义二书尤易学之纲领也嗣后确守伊川者
之明其象以显其用要令人随时易事随事尽理而
无不有当用之易此易所以为中庸之德而利用出
入莫有外焉者也古之言易者多矣汉儒类主象而
不言理王辅嗣始言理韩康伯佐之议者又病其悬
虚宋儒潜心易学者胡安定开其先而元公之图正
公之传明公之解共城之经世建安之本义皆卓然
成家传义二书尤易学之纲领也嗣后确守伊川者
卷六十七 第 15a 页 WYG0677-0763a.png
为龟山杨氏平庵项氏确守建安者为双湖云峰两
胡氏幼清吴氏虽间出己意要皆传义之功臣若夫
易而禅者慈湖也易而史者诚斋也而考镜古今得
失俾易可见诸实用则吾于诚斋有取焉明儒论易
薛文清为最醇而蔡虚斋林次崖徐伯鲁三家鼎立
实为易之正宗若夫来瞿塘具灵通妙解何玄子汇
全易之巨观以至吕泾野高忠宪刘念台张湛虚之
简要唐凝庵钱启新郝京山邹四山李雪园之超异
胡氏幼清吴氏虽间出己意要皆传义之功臣若夫
易而禅者慈湖也易而史者诚斋也而考镜古今得
失俾易可见诸实用则吾于诚斋有取焉明儒论易
薛文清为最醇而蔡虚斋林次崖徐伯鲁三家鼎立
实为易之正宗若夫来瞿塘具灵通妙解何玄子汇
全易之巨观以至吕泾野高忠宪刘念台张湛虚之
简要唐凝庵钱启新郝京山邹四山李雪园之超异
卷六十七 第 15b 页 WYG0677-0763b.png
余为是编间有采集则取其同于程朱者去其不同
乎程朱者或程朱之所互异则深研之以求其一是
又或程朱之所未及而其说有确当而不可易者亦
并甄焉书成名之曰身易实义谓以心言易未若以
身体易之为实以身体易又必以易见诸用之为实
也夫一卦有一卦之用一爻有一爻之用六十四卦
既有大象阐发卦意以著其用矣若夫三百八十四
爻之用则尚缺焉余用是即小象之意仿大象之例
乎程朱者或程朱之所互异则深研之以求其一是
又或程朱之所未及而其说有确当而不可易者亦
并甄焉书成名之曰身易实义谓以心言易未若以
身体易之为实以身体易又必以易见诸用之为实
也夫一卦有一卦之用一爻有一爻之用六十四卦
既有大象阐发卦意以著其用矣若夫三百八十四
爻之用则尚缺焉余用是即小象之意仿大象之例
卷六十七 第 16a 页 WYG0677-0763c.png
以补之以附于笺注之末意欲使人知爻之理加详
于卦而甚切于日用诚便于学者之事也吾人诚能
爻爻体验于身毋以境遇之忧虞为悔吝而以吾身
之迷错为悔吝毋以外物之得失为吉凶而以吾身
之违合为吉凶庶几小过可寡大过可无斯诚身之
切要而为学易之实义乎
徐盛全曰廷劢字子相嘉兴人以贡士除知栾城县
迁商州知州
于卦而甚切于日用诚便于学者之事也吾人诚能
爻爻体验于身毋以境遇之忧虞为悔吝而以吾身
之迷错为悔吝毋以外物之得失为吉凶而以吾身
之违合为吉凶庶几小过可寡大过可无斯诚身之
切要而为学易之实义乎
徐盛全曰廷劢字子相嘉兴人以贡士除知栾城县
迁商州知州
卷六十七 第 16b 页 WYG0677-0763d.png
周氏(渔/)加年堂讲易
十一卷
存
渔自序曰易者羲文周孔四圣人明道觉世之书也
孔子既没秦汉来以易学名家者指不胜屈而近代
儒生则大都奉朱子本义为定说渔不敏童而习之
长而不能无疑焉朱子之言曰易为卜筮作非为义
理作伏义之易有占而无文与今人用火珠林起课
十一卷
存
渔自序曰易者羲文周孔四圣人明道觉世之书也
孔子既没秦汉来以易学名家者指不胜屈而近代
儒生则大都奉朱子本义为定说渔不敏童而习之
长而不能无疑焉朱子之言曰易为卜筮作非为义
理作伏义之易有占而无文与今人用火珠林起课
卷六十七 第 17a 页 WYG0677-0764a.png
者相似文王周公之易爻辞如签辞孔子之易纯以
理言已非羲文本意某解易只是用虚字去迎过意
来便得然则孔子当日何用三绝韦编而所称加年
无大过者岂终日把定一束蓍草耶间尝置本义而
求之于程氏传又置程传而求之于古今来凡言易
之家或言理而不贯或取义而不专或一爻偶合而
全卦则岐或一卦偶通而全经则窒未敢信以为然
乙未春杪下第归丁先孺人忧读礼之暇取程朱传
理言已非羲文本意某解易只是用虚字去迎过意
来便得然则孔子当日何用三绝韦编而所称加年
无大过者岂终日把定一束蓍草耶间尝置本义而
求之于程氏传又置程传而求之于古今来凡言易
之家或言理而不贯或取义而不专或一爻偶合而
全卦则岐或一卦偶通而全经则窒未敢信以为然
乙未春杪下第归丁先孺人忧读礼之暇取程朱传
卷六十七 第 17b 页 WYG0677-0764b.png
义阅之向来之惑滋甚乃屏去净扫一室颜曰加年
堂置一床一几录周易白文一册正襟危坐日夕参
寻经半月忽会得谦豫两卦大意盖从乾至大有仍
袭先儒注疏阙疑阙殆而至谦豫则诸解尤不足信
即此而参亦即从此起悟乃知羲画文辞周爻孔传
本一意贯通取象立言皆有著落自是每拈一卦参
究如前或数日通一卦或数月通一卦或数年而后
通一卦贫于此而不知忧病于此而不知苦老于此
堂置一床一几录周易白文一册正襟危坐日夕参
寻经半月忽会得谦豫两卦大意盖从乾至大有仍
袭先儒注疏阙疑阙殆而至谦豫则诸解尤不足信
即此而参亦即从此起悟乃知羲画文辞周爻孔传
本一意贯通取象立言皆有著落自是每拈一卦参
究如前或数日通一卦或数月通一卦或数年而后
通一卦贫于此而不知忧病于此而不知苦老于此
卷六十七 第 18a 页 WYG0677-0764c.png
而不知哀官罢于此而不知恤自乙未迄今甲寅阅
历二十年稿凡四易而六十四卦之辞以毕有学于
渔者集加年堂而问焉每集讲一卦因名其编曰加
年堂讲易云是讲也与朱子本义程子传及古今来
言易之家大相违戾不无惊世骇俗为习闻习见者
所疑议而吾党之内有穷年学易而不得其解并不
信先儒之解易者一闻是讲则莫不欢忻鼓舞而听
受之谓能发数千百年所未发渔不敢当也若谓羲
历二十年稿凡四易而六十四卦之辞以毕有学于
渔者集加年堂而问焉每集讲一卦因名其编曰加
年堂讲易云是讲也与朱子本义程子传及古今来
言易之家大相违戾不无惊世骇俗为习闻习见者
所疑议而吾党之内有穷年学易而不得其解并不
信先儒之解易者一闻是讲则莫不欢忻鼓舞而听
受之谓能发数千百年所未发渔不敢当也若谓羲
卷六十七 第 18b 页 WYG0677-0764d.png
文周孔四圣人明道觉世之旨不终晦于天下假吾
之心虑口宣以代为发之也是则何能辞也哉康熙
十三年甲寅秋
经义考卷六十七
之心虑口宣以代为发之也是则何能辞也哉康熙
十三年甲寅秋
经义考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