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七十二 第 1a 页 WYG1092-075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苏魏公文集卷七十二
             宋 苏颂 撰
 杂著
  历者天地之大纪赋(圣人以通/天地之数)
昔圣王建官司地因象知天推历用明于大纪考星咸
自于初躔合三体以为元成书最密举二篇之定策备
数无愆古有善谈载于前志因太初创历之首述往圣
卷七十二 第 1b 页 WYG1092-0751d.png
知时之义莫不䆒极象数精穷天地有时以纪夫启闭
有日以纪乎分至躔离弦望也于此而为正晦朔昏明
也于此而攸示下可辨乎斗建上靡差于辰次惟君审
玑衡之运所以绪正于元功使民知寒暑之来然后顺
修于时利况夫历为一岁之本纪明太极之基惟精祲
之至妙岂深思之与知必也迎辰以策定晷于仪帝舜
则羲和而分命颛顼则重黎而是司皆所以准厥二气
乘于四时圣有作也人皆度之制自清台得举正履端
卷七十二 第 2a 页 WYG1092-0752a.png
之要职由太史尽观文察理之宜若乃辰集于房日穷
于纪孟陬既协于月建摄提亦随乎杓指国将颁正朔
以为令王乃观情性而顺理章蔀元之书兮著于彼子
丑寅之正兮见于此可以察发敛于未然定惨舒之所
以推其生律子阳午阴而互分治以明时春作秋成而
是拟且夫天之运也日与星而代逢地之道也柔与刚
而莫穷非乃圣无以探其赜非立法无以举其中我乃
错综气候参稽变通起建星而运算故积岁以成功考
卷七十二 第 2b 页 WYG1092-0752b.png
连珠合璧之辰得名尤邃应大吕黄钟之统立道斯同
用能钩校旧仪审观新度成败因之而遂纪气节于焉
而可步于以极阴阳之大端于以备五六之中数亦何
异鲁经比事举二中以岁成羲易穷神合五位而象布
后王以是知历象不可不审经纪不可不循或立元而
谨其始或节事而授于民冯相则致乎日月保章则志
夫星辰以定五十五数以通三百六旬所谓见道而知
治何患以天而占人彼为刻漏以考中星但纪晓昏之
卷七十二 第 3a 页 WYG1092-0752c.png
度处璇玑而观大运盖明气候之因犹未若测运动于
二仪齐往来于七政建乃星纪先夫算命吾皇所以监
古历之尤疏颁新书而考正天人之际因以明焉乃知
夫作者谓圣
  省题诗(象载/瑜)
一人敦至化象载效嘉祥美泽昭仁感皇华显道光再
驰闻槛槛无外表洋洋华毂初彰瑞椎轮异服箱器车
虽比美泉露岂同方荐庙歌休德神灵祉式扬
卷七十二 第 3b 页 WYG1092-0752d.png
  南庙策问
问周制王畿千里其外则九服诸侯之地也而周礼所
载六卿之属三百六十皆王朝之官其名氏之繁密典
掌之閒冗若司市校人贱者之事皆命大夫仅乎数百
邻长比长才治五家皆命士故至于万人夫以千里之
畿四郊乡遂园廛场圃之外为田十有一等官府之给
六军之众封赏之地皆在其中其馀以食万官宜若不
足而当时行之为便凡九正之敛致财贿之入亦寡矣
卷七十二 第 4a 页 WYG1092-0753a.png
而大祭祀大宾客大军旅大田役四者之劳无有虚月
度其经费盖不訾焉而当时不言其乏我国家统一海
内四乡万里皆为郡县一毫之赋悉归县官司会核入
宜若有馀然其设官自省寺至于州县不过万数比周
亦简矣而议者犹病吏员之冗劳于供亿至于郊庙祭
享数简而礼略朝会宴饮岁不过二三师田讲武稀阔
而不行军兴调发不闻于警急方古无事矣而财用未
尝羡盈昔周以千里用而足今以天下用而无馀其故
卷七十二 第 4b 页 WYG1092-0753b.png
何也岂今之经制不得其道耶将周官之载为虚文耶
愿陈所以异同之说以辅当世之宜
  又
问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又曰善人为邦百年
亦可以胜残去杀若周至成康汉至文景唐至贞观皆
有国未数十年而仁政洽或刑厝不用或断狱数百或
报囚十九古称至治之极何以尚兹宋兴百馀年矣祖
宗之休德主上之仁圣未尝不以恤刑慎罚为意狱一
卷七十二 第 5a 页 WYG1092-0753c.png
有疑纵以予民吏或用法深故则废而不录如此刑宜
省矣然而天下岁报重辟常不下二千其间忿争贼害
剽盗陵夺甚者骨肉相残甘心仇怨皆法不可缓者习
俗流敝而至是耶且必世之仁于周汉唐见矣以我朝
之隆盛独不见其成效欤至于善人不入于室犹能止
恶而归善以累圣之求治反未能致兹其故何也夫移
风易俗使天下回心向道盖儒者之所愿言也盍陈古
所以致治而今所以未能省刑革敝兴仁必有本末幸
卷七十二 第 5b 页 WYG1092-0753d.png
悉言之
  又
问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巳可也三年有成孟子
曰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此言
为政者导民有渐非累久则不能成功故周公相成王
六年然后制礼作乐以致太平是也而伯禽封鲁三年
而报政周公曰鲁后世北面事齐矣又公孙弘报汉武
曰周公期年而化臣尚窃迟之此则为政尚乎速也彼
卷七十二 第 6a 页 WYG1092-0754a.png
大圣贤且犹期年而为政必三年至于七年而后成功
伯禽三年乃以为迟何也太公五月信未洽于民周公
何以知后世齐强而鲁弱公孙弘才不及古人而以周
公为迟然其相汉之迹其效何若此学古者所悉也试
讲论之
  李惟几改字说
李君名惟几字景纯问于予曰吾幼而名壮而始字夫
字所以识其名而称表之古人又从而有规诫之说今
卷七十二 第 6b 页 WYG1092-0754b.png
惟几之字景纯既无以识惟几之义又非所以称表规
诫之道吾将易之久矣愿吾子择其宜称者为惟几之
字焉非特以其所表然亦将蕲所谓自诫者于吾子耳
予始重违其请又推朋友相字之说在礼则然而况李
君才具优敏心志通达策名从宦有文而能政斯足称
道者又予顷年与之举进士以里中子论交甚笃则正
名为字之说今不得而辞也夫所谓几者在事隐微而
与知之之词也故易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书
卷七十二 第 7a 页 WYG1092-0754c.png
载大禹之谟曰惟几惟康云尔者盖禹戒舜念虑几微
然后保其安康之谓也又舜作歌自戒亦曰惟时惟几
者舜以庶工既谐事之当戒者惟在知时几微而巳而
仲尼称颜子之善曰其殆庶几谓其举动言行能虑之
于微则其著也蔑有过事之谓也是则几之为义远矣
渊乎古之圣贤之治天下也事君也修身也未有不念
于是焉而臻其极致也且圣人之几缊乎诚明贤人之
几发乎思虑缊乎诚明则不思而适乎中不勉而同其
卷七十二 第 7b 页 WYG1092-0754d.png
道所谓知几其神者也发乎思虑者由勉焉而后得戒
焉而后弗失其颜氏之庶几乎在易则曰不远复在礼
则曰择善而固执之夫行之而弗思何曰能复复之而
弗慎何云固执盖颜子拳拳于斯未尝少过故谓之殆
庶几者岂其思之详而慎之至也欤噫事之未彰横乎
思虑是虽圣人贤人且犹念之戒之勤勤若是况众人
而不慎哉李君既求字于予因以求其自诫是不忘乎
立身之道也予又以朋友之义不得而让故原其说兼
卷七十二 第 8a 页 WYG1092-0755a.png
举易与书之事以告之而命其字曰仲思庶乎李君早
夜念焉远慝而就正由是而之道云尔
  题邺侯家传后
相国邺侯家传唐亳州刺史李蘩撰述其父泌之事迹
起天宝被召中间迁谪迄贞元中终于相位其所论著
甚悉然与唐史小异文字亦有不伦次者盖蘩以罪系
狱谓其将死则先人之嘉谋密议遂不得传因得废纸
败笔于狱吏以成其藁且戒家人令求大手笔别加润
卷七十二 第 8b 页 WYG1092-0755b.png
色后亦不果今崇文本第一至第五揔五卷尤为疏略
大类抄节臣以私本校正凡增补数万言以充定云
  题枯木赋
枮树赋故龙阁寿春魏公家传云褚河南书其卷末题
识止云贞观四年为燕国公书而无书人姓名予按
徐浩书品云中宗时中书令宗楚客恩幸用事尝赐二
王真迹二十轴因制为十二屏以褚遂良枯树赋为脚
大会群贤张以示之薛稷崔湜辈见之皆废食叹息验
卷七十二 第 9a 页 WYG1092-0755c.png
此赋河南书明矣然既用作屏而今本乃横卷岂非后
之好事者重装背以便缄藏耶抑河南书此赋自有别
本耶不可复知也观其笔力遒媚颇逼二王非河南不
能为也而学者多云燕公于志宁也按志宁曾祖谨仕
周开国封燕志宁贞观末始袭祖封而此赋乃在未封
前岂当时公卿自有封燕者而史失其传耶或志宁嗣
封当在前而书传记之误耶又不可得而详也予爱玩
其书因究其本末而志于后
卷七十二 第 9b 页 WYG1092-0755d.png
  题维摩像
张彦远古今名画记所载顾长康传云兴宁中瓦棺寺
初置僧众设刹会请朝贤鸣刹注其疏时士大夫莫有
过十万者长康素贫打刹独注百万众以为大言后请
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馀日画维摩
诘一躯工毕将点眸子乃谓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
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
施者填咽俄而得钱百万又论画体工用云顾生首创
卷七十二 第 10a 页 WYG1092-0756a.png
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陆探微张
僧繇效之终不及至唐寺废杜紫薇牧之为池州刺史
过金陵叹其将圯募工拓写十馀本以遗好事者其一
乃汝阴太守某人也不敢携去至今置于州廨丞相晏
临淄公镇颍日尝语从事镵石以记其始末嘉祐壬寅
予领郡事暇日数取以观之案长康晋人故所画服饰
器用皆当时所尚其意态位置固非常画之比也或云
杜本巳为后人窃取今所存者盖再经誊拓矣然而气
卷七十二 第 10b 页 WYG1092-0756b.png
象超远彷佛如见当时之人物巳可爱也况牧之所传
乎况长康之真迹乎想慕不足因命工人即其本移写
藏之家楮又题于像旁丹阳苏子容记
  题右军帖
予向见二王书帖多矣疑非真迹应是响拓然笔势圆
劲无毫釐之差都莫能辨其是否所可辨者一纸数帖
及用硬黄耳昔唐文皇好二王书天下访求遗迹殆尽
彼时巳患岁久恐遂磨灭因命拓书手赵模辈传拓数
卷七十二 第 11a 页 WYG1092-0756c.png
百本藏之禁中或分赐王公得之者巳为秘宝矣故当
时语云赵模一纸尚直数万钱今观说之所收一轴凡
四纸一十帖实奇迹也卷末题萧祐者元和人起处士
仕至桂筦观察使书画皆妙尝叙钟王遗法萧张笔势
编集真伪为二十卷上之又题凝式正臣则杨少师也
每纸皆有正臣字应是其家旧物也丹阳苏某题
  题御前历子
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苏某恭览太宗皇帝淳化中
卷七十二 第 11b 页 WYG1092-0756d.png
赐知州御前历子亲书三十一字迨今八十馀年笔势
飞动翰墨如新对之歆然孰不悚厉昔汉光武以手迹
赐郡国一札十行细书成文故自临邦宰邑者竞能其
官唐明皇除令长亦以敕书训厉谓之令长新戒当时
郡县号为得人其犹载于金石之刻或见于诗人之咏
歌以为太平之源由此其致犹未若神功恤民之勤为
之精择守长亲书翰墨以遣之得其赐者超越前代规
模闳远垂于无穷守臣奉之以为大训不其伟欤
卷七十二 第 12a 页 WYG1092-0757a.png
  题胡考甫书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本叙云佛为大心众生说一乘道纯
真境界超绝权假当念相应即成正觉名虽十会指归
一贯通利者刹那见性泥文者多劫迷涂自晋至唐三
经翻演其书乃完凡十万正字揔百千妙颂要言奥义
包括万殊前代名流留心探索则有论钞赞图开示末
学入法界门大行于时予熙宁中赴东阳守道桐江失
舟弟息及甥三人不救追悼不巳因作毗卢文殊普贤
卷七十二 第 12b 页 WYG1092-0757b.png
三像以荐夭横通经义者以为正合教意今考父大夫
服太夫人之丧三年斋洁书此经全部八十卷字皆端
楷功巳圆成仰报劬劳阴助冥福其勤至矣非特见孝
子精诚之意抑可示导门诱掖之劝因览巨轴赞叹不
巳因假翰墨题于入法界品之篇末云元祐七年二月
初七日丹阳苏某谨志
  题青溪图
予庆历四年领邑江宁六月驰漕牒之贵池适遇天章
卷七十二 第 13a 页 WYG1092-0757c.png
滕公过郡磐桓新居都官曾公退居州第相期为弄水
之游者数四临青溪望诸山以琴棋销暑笑言甚适迨
今五十年矣而未尝再到公诩画图曲尽幽致言念岁
月推迁二贤墓木巳拱而老朽岿然睹物思人不觉感
怀因识卷末
  题送𧦬光序
𧦬光论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
可传此诚知书者然当时名称如此而独不闻于后世
卷七十二 第 13b 页 WYG1092-0757d.png
笔迹绝少传者岂唐人能书者多如光辈湮没无闻不
知几何人耶观诸公称誉之言盖非常常僧流也
  题滩院记
唐人多善书者题楷行草往往各尽其妙涉五代而字
体衰矣独杨公凝式号得笔法洛中碑志石刻官寺僧
舍多其题识至今尚存校之一时墨迹固不类矣伯镇
所临中滩浴室记是其书撰文格虽不甚高而词气宏
赡犹有唐人之风范亦可嘉也
卷七十二 第 14a 页 WYG1092-0758a.png
  题应之诗
应之江表名僧能文章善楷𨽻南唐升元保大间为内
供奉中主后主书体与之相类当时碑刻多其写者至
今尽存惟江宁府保宁寺四注金刚经兼备众体尤为
精笔此诗乃其真迹也苏某题
  题张籍墨迹
张籍书世罕传者予顷游历阳见僧寺有收得其墨迹
与诗刻今览此帖疑昔所见者唐人大率能书籍虽非
卷七十二 第 14b 页 WYG1092-0758b.png
以书名然其用笔皆有法尤可佳也丹阳苏某子容题
  题名茶记
齐巳诗人不以书称在唐季二道既衰然此诗脱洒不
俗笔札亦善信乎名称于人必有可尚者子容题
  题巨然山水
巨然山水擅名江表归朝尤为当时贵重然而亦靳其
笔故今传者甚少惟学士院北壁特为杰作前贤诗记
中多称之烟岚晓景是其措意者向见好事家一二小
卷七十二 第 15a 页 WYG1092-0758c.png
图皆题此名说之所收特佳也子容题
  题君谟草书
唐明皇有飞白散𨽻赐上巳曲水宴大字今尚存巳为
奇迹矣而君谟又作飞草尽风云龙蛇之变态非曲江
字可比也少有得其真迹者说之此卷遂为奇宝矣丹
阳苏某题
  又
说之与予皆连君谟姻家情好亦均予向恃款密未尝
卷七十二 第 15b 页 WYG1092-0758d.png
求其书而说之所得飞草二轴其他真草又过是非夫
好事之笃何能致其多也如此君谟今亡矣其书不可
复求故因披卷益增怅恨耳子容题
  题授经图
后汉永平七年明帝梦金人既寤以问群臣通人傅毅
对曰臣闻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因
诏使者秦景等十四人如天竺至月支遇沙门摄摩腾
竺法兰等传其经像载以白马还洛阳译所得经为四
卷七十二 第 16a 页 WYG1092-0759a.png
十二章缄于兰台石室遂流东夏右摄摩腾竺法兰入
汉献经像图人物十有一治平丁未在山阳传史中煇
家藏本云其本拓成都佛寺右殿画壁相传汉魏间
笔观其衣冠服用若后魏周隋制度疑彼时画工创意
所造耳苏某子容燕寝北轩题记
  砚铭
延平溪石砚前此未闻熙宁丙辰建守李侯立之得于
剑津遂以相寄云石出水底数十仞温润而明莹缜密
卷七十二 第 16b 页 WYG1092-0759b.png
而条达其坚不折其廉不刿盖有玉之德焉琢而研之
复益墨色端岩龙尾不足多也予试之信然因铭其背

其质则石其德如玉既渍既研利用缣牍毫端可濡麋
九匪渝功施万世四者相须
  又
子容砚铭石出延平两涯涘矩而琢之中厥器面如坳
堂引涓水背如青圭去锋锐比德于玉磨不磷罢龟而
卷七十二 第 17a 页 WYG1092-0759c.png
食文以治启土建安邑丹阳世世宝用斯尽意
  书帙铭
惟苏氏世宦学以儒何以遗后其在此书
  诫
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
 
 
 
卷七十二 第 17b 页 WYG1092-0759d.png
 
 
 
 
 
 
 
 苏魏公文集卷七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