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十三 第 1a 页
梅溪先生后集卷第十三
  诗
   十八坊诗
    宣化
圣主有美化丁宁戒守臣母令挂墙壁宣以及吾民
    刑清
昔日循良吏狱空无怨声刑清本无术心地要先清
    介福
兹地有神宇人人来荐羞神虽能介福福亦自须求
    弭莭
川峡天下险几人持莭过好来平处弭莫起险中波
卷十三 第 1b 页
    皇华
夔府皇华地乘轺都几人谁如二使者实惠活斯民(海/陵)
(查元章少城周行可同为夔漕措置偃折以宽民力蠲/一路积负凡十余万缗时它路方进羡余)
    兴儒
刀笠烧畬俗舟航撇旋乡五经谁教子儒术破天荒
    崇化
西接卿云里东连屈宋乡好风吹峡水尽作鲁芹香
    𢡟迁
相与勿言利要令通有无家家香一瓣心慕舜之徒(予/某)
(过此坊见多焚香/者)
    兴龙(钦宗皇帝母王皇后所生之地寺额曰/龙㒷)
卷十三 第 2a 页
世仰钦宗圣人知太毋贤千秋龙巳化香火蜀江边
    卧龙
非长陈寿赞无首杜陵诗庙貌并公论如今胜昔时
    庆礼
谁道夔门陋兹坊号庆礼守臣忧国硕端似杜陵翁
    礼宾
前山名胜巳夔子有嘉宾馆辟自予始愧非贤主人
    通津
大江来自蜀众水共朝东我𣣔扁舟去问津从此通
    义泉
官费接筒竹民蠲沽水钱丁宁后来者莫负义名泉
卷十三 第 2b 页
    永安
分鼎江山在受遗宫阙荒风云时惨淡疑会旧明良
    折桂
月窟何人到向来标傍新如今折桂者不止一坊人
    知足
二疏归去后林下少休官圣代夔门里一枝栖故鸾
(谭主簿弃官隐于是坊)
    和风
郡城深僻处车马罕经过中有人多少人和风自和
    制胜楼
绝塞依天险高城瞰陈啚公孙曾帝蜀诸葛𣣔吞吴尊
卷十三 第 3a 页
俎冲千里关山敌万夫人谋兼地利端坐静边隅
   中元日淂雨
秋阳亢流火时雨洗中元既贺苗苏稿还欣暑涤烦德
知天地大功任鬼神言硕作老农圃一犁耕故园
   萝觉偶成
早秋良夜月朦胧梦觉凉生枕簟中𢾗点过云檐外雨
一声落木陇头风
   题无隐亝寄交代张真父舍人
遥自不欺室来居无隐亝事君均有犯淂郡两俱佳西
蜀去何猛东瓯归末谐清风𢾗竿竹时见故人懁
   漕台赏荷花因诵昌黎太华峰头玉井莲句遂
卷十三 第 3b 页
   用其韵呈行可
天池水落华开莲绣衣呼宾倾玉舡赏花对酒诵隹句
香彻鼻观头风痊韩公思摘太华实陶令不结东林缘
何如君有第一朵池上许我清芬连(池心初开一朵)
   再用前韵
萝草池塘千顷莲红云楼阁游人舡(永嘉有萝草/池红云楼)董薰
风日作夏供病不须药花能痊朅来夔门念乡国净友
喜结西台缘明年华开各南北今日有酒宜留连
   张主管挕郡秭归赠以三绝
魏公名德最芬馨犹子传家有典刑勉力施行诚与善
民谣待向峡中听
卷十三 第 4a 页
女须归处郡如何地狭民贫事不多把酒送行无别语
要先抚字后催科
政术遥传京兆张笑谈为治定循良诸生相见宜相勉
正是风骚屈宋乡
   蒲萄
水晶马乳荐新秋青紫酸甜孰味优只可堆盐饷韩子
不宜酿酒博凉州
   寄赵果州
九江话别已经年三峡相逢岂偶然预扫江头礼宾馆
论文尊酒菊花天
   寄阎普州
卷十三 第 4b 页
对策天庭老布衣直言中已有危机须知东普胜西掖
好买扁舟及早归
   八月十二日雨
七月之间旱如燬祷而淂之偶然耳八月又旱农无秋
同僚劝效前日求我方省愆未及祷沛然一雨苏群槁
古人重请应上公何敢频烦渎苍穹但硕时旸及时雨
不独一州天下普
   中秋对月用昌黎赠张功曹韵呈同官
水精为鉴金为波挂空影写山与河(韩诗河/韵在前)清光此夜
十分好有酒有客宜高歌去年今日行役苦浪叟溪边
宿逢雨(去岁中秋宿瑞昌/驿凡次山旧隐处)传闻蜀道如天高崖悬壁绝
卷十三 第 5a 页
哀猿号波横剑戟不易上陆有虎豹何由逃江山旧恃
白帝险风俗犹带乌蛮臊驱驰两月到西塞萝寐万里
还东皋嗅梅踏雪巴子里路入鬼门欣不死飞飞倦鸟
惟思还玉笋岂是粗官班馀生但硕闲及酒虚名宁顾
触与蛮良宵佳客十有五云放月入尊罍间颓然老子
㒷不浅韩诗坡句聊追攀君不见天宝云霓羽衣歌人
间乐舞难同科遗音犹在悲凉多(舞霓/裳队)有酒且饮遑恤
他不饮如此良夜何
   盘古庙
盘古千千古江头遗像存伏羲犹后辈礼殿尽诸孙不
屋昔非陋有祠今未尊东邻二郎庙巫觋醉朝昏(盘古/祠止)
卷十三 第 5b 页
(一间庙陋甚无祭祀者旁有二郎庙祀者甚众)
   赵果州之子年十四能作大字果州自荆南以
   诗寄予命书之字昼老成异日必名家因赠以
   诗
子政平生宜谅闻故应有子嗣清芬读书行见破万卷
识字岂惟能八分年少便宜观上国诗成真可张吾军
校雠异日居天禄玉叶金枝有子云
   送如上人
蜀道青天不易登飘然云水遇乡僧芒鞋便欲相随去
身缚粗官愧未能
十年作别稽山下万里相逢峡水西天下名山游已遍
卷十三 第 6a 页
好寻潜涧一枝栖
   州宅杂咏
    甘露堂
昔日贤大守堂前零露甘我来无善政露下亦何堪
    万卷堂
书读万卷破少陵观国初登堂吾有愧头白腹空虚
    瑞白堂
昔日曾夔州兹堂见三白为瑞不嫌多年礼最宜麦
    诗史堂
谁镌堂上石光艳少陵章莫作诗人看斯文似于长
    易治堂(旧名整暇)
卷十三 第 6b 页
风俗无难易治之端在人古夔尤易治风俗本来淳(唐/李)
(贻孙记夔州风俗云其赋易征其民不偷长吏淂其道/莅之若反掌耳)
    细香堂(旧名愚堂)
官舍谁为友青青只此君细香来燕寝奚用炷炉熏
    静晖楼
占淂高明地长闻燕寝香江流匹练白竹日万金黄
    制胜楼
形胜㩀天险金汤无以过英雄多失守制胜在人和
    穿杨亭
仁者果何似宜于射也观穿杨不在手心地要须端
    无隐垒
卷十三 第 7a 页
勿谓江湖远长如天日临事君何敢隐中外一般心
    跳珠
分淂天池水跳成月峡珠一清夔子国炎瘴自今无
    土洞
穴土谁为洞温凉𣣔自私人间有寒暑坐此岂容知(州/宅)
(有二土洞一在设斤之比一在静晖楼之下冬可避寒/夏宜取凉然久处其间则能发疾非天地之正气也)
    柏
深山夔子国古柏静晖楼柯叶今如许相看几故侯
    荔
谁种楼前荔周天几岁星子随心地赤叶到岁寒心
    竹
卷十三 第 7b 页
郡亝谁种竹绿荫未多浓我𣣔添清閟殷勤护箨龙
    柑
白帝谁云陋黄柑亦自香一株三百颗风味自吾乡
   前辈有满城风雨近重阳句而不成篇九月六
   日遇雨因为足之招同官分韵
满城风雨近重阳准拟登高尚渺茫会见明朝天气好
不教孤负菊花黄
   又用前句作七绝
重阳无数日风雨登临缓会见天气佳黄花插须满
老对黄花莭遥临白帝城空亝听萧瑟点点是乡情
江山悲木落身世叹飘蓬未会登山客先吹堕帽风
卷十三 第 8a 页
巫峡有雄风菊天多细雨知我𣣔登高先期洗尘土
竹叶悲杜陵秋云吟柳恽家乡堆荡遥莭物龙山近
灰飞季秋管云暗巫山峰我欲廓氛曀试呼黎与重
莭近愁阴雨云披见太阳殷勤呼酒伴烂熳醉秋光
   九日登卧龙山呈同官
老逢佳莭强跻攀㒷绕东篱愧未还与客携壶登缥缈
寻僧对榻卧幽闲白盐照日一峰古乌帽吹风双鬓班
坐上无非孟嘉辈卧龙山却胜龙山
   又一绝
夔子山高峡天阔骚人宅近刚肠悲菊花上头不易淂
酒盏到手何须辞
卷十三 第 8b 页
   送何希深舍人赴召
十年持莭国西门万里东归德愈尊平叔渊源易论语
子云游戏字方言坐令国体还元气重见文星照掖垣
廊庙诸公倘相问为言真𣣔老田园
   至瞿唐关戏用山名成一绝
取友要如山胜巳居官宜似地青帘边庭未静尚赤甲
鼎鼐𣣔调须白盐
   连日至瞿唐谒白帝祠登越公三峡堂徘徊览
   古共成十二绝
    瞿唐
七日重来白帝城劳生远宦厌将迎瞿唐莫下今宜下
卷十三 第 9a 页
㒷逐渔舟一叶䡖
    滟滪
水涨瞿唐势更危舟人贪进只嫌迟天将此石垂深戒
看取形如象马时
    白帝城
火德重㒷六合同金行数止一星终鼎分虽愧刘元德
面缚肯为安乐公
    越公堂
柱国杨家二世亡越公遗迹独绵长不能牢固隋基业
枉费精神在一堂
    三峡堂
卷十三 第 9b 页
三峡堂中看倒流沉舟侧畔过千舟世途险更胜三峡
多少人怀积羽忧
    石笋
白帝祠前石笋三根连滟滪立相参不知此石能言否
往事应同老柏谈(有二柏甚古)
    白盐
蜀中盐井知多少功利端能与海分尚使此山真可煮
商功计利更纷纷
    赤甲
赤甲城连白帝城子阳曾向此屯兵区区板筑徒劳耳
尚赤由来是汉营
卷十三 第 10a 页
    东屯
少陵别业古东屯一饭遗忠畎亩存我辈月叨官九斗
须知粒粒是君恩
    昭烈庙
老臣苦欲争天下嗣子何曾思蜀中古屋数椽犹庙食
伤心地近永安宫
    八阵啚
一家天下裂三都忠愤填胸出阵啚千载相知惟白水
此心元不为吞吴
    胜已山
私心克尽道方大胜已与游名始成物我太深谁氏子
卷十三 第 10b 页
郤将已胜易山名(有易为已胜者见啚经)
   题无隐亝
檐日照我几竹风清我襟官身心处士官舍趣山林
   送喻令
扪膝先生有凤毛三年鱼邑试牛刀要令人被弦歌化
讵肯身辞州县劳贤令首祠唐质肃诗篇时出楚风骚
西归更勉家传学云翼行看九万高
   十月九日雪
夔子今年雪初冬已在山峰非是盐白鬓不为诗班寒
律三朝后(五日/立冬)雷声八日间(二日/雷)潜催子猷棹乘㒷早
知还
卷十三 第 11a 页
   食柑
萧山陆吉东坡传夔子黄柑老杜诗楚越相望五千圼
西州滋味独侬知
   十日买黄菊二㭑
十月更十日黄花开满枝鲜鲜如可餐采采还自疑重
阳不堪摘况后一月期既晚何用好兹言闻退之天然
傲霜性宁问早与迟不以日月断深杯为花持
   采菊啚
渊明耻折腰慨然咏式微闲居爱重九采菊来白衣南
山忽在眼倦鸟亦知归至今东篱花清如首阳薇
   梁彭州归自道山溯流入峡以二诗见寄因次
卷十三 第 11b 页
  其韵
首遇重华辟四门郡符帅阃误蒙 恩路经滟滪少陵
鬓草萝池塘灵运魂马运敢辞论水陆兵储未暇议营
屯故人相见谈时事耿耿胸中直气存
壮夫白首两同年又继钱塘唱和篇十载音书天上堆
一江风雪峡中舡西州贤守淂高适东观人才推孟坚
紫陌曾陪探花马姓名深愧在卢前
   梁彭州与客登卧龙山送酒二尊
五马携壶上卧龙四夔连骑与游从山中古柏岁寒色
应为清流作意浓
天禄归来杨子云酒随后乘为论文(梁云舟中/犹在淅酒)云安曲
卷十三 第 12a 页
木瓶双玉聊助诗人作小醺
   阎普州赵果州舟中唱和以巨轴见寄詶以二
   首
联舟西上沸欢声赵壁隋珠照坐明一客词流三峡水
百篇诗压五言城广文旧舍欣重扫(阎尝为夔/府教官)阿买奇
儿况侍行(果州二子/皆善作字)我以礼宾名客馆云安曲米待君

灯结寒花鹊有声书传双鲤眼增明人言尽是青云士
天遣相逢白帝城富贵有机端可畏山川非险莫辞行
定知蜀道从今易东普南充盖巳倾
   丙戌冬千月阎惠夫梁子绍得郡还蜀联舟过
卷十三 第 12b 页
   夔访予于郡亝修同年之好也因观 太上皇
   帝亲擢御札及馆阁题名感叹良久辄成恶诗
   一章以纪陈迹且志吾㑪会合之异
光尧亲擢赐巍科糠秕居前有愧多书向蓬山俱点勘
(皆为校/书郎)诗从天竺共吟哦(有游天/竺唱和)十年尊酒喜身健五
马人生惊鬓皤(予与阎老矣梁方三十九/然客鬓巳不及登第时)握手夔门话
畴昔君恩未报𣣔如何
   与二同年观雪于八陈 果州会焉酌酒论文
   煮惠山泉瀹建溪茶诵少陵江流石不转之句
   复用前韵
吾㑪风味雅同科领略江山逸㒷多诸葛陈啚 上看
卷十三 第 13a 页
少陵诗句酒中哦惠山活水煎茶白胜巳高峰带雪皤
绝境况逢三五马定将好句压阴何
   惠夫子绍二同年怀章过夔宗英赵若拙联舟
   西上赋诗二首记吾三人会合之异次韵仍简
   二同年
端似唐人会合年句追籍彻孟韩联朱幡俱任专城寄
白首叨持帅阃权鼎甲岂如天圣榜(果州诗历㪯天圣/以来鼎甲之)
宗盟不减德麟贤客真不恶主人恶胜巳山名自古传
(夔州前山名胜巳)
晚菊鲜鲜梅蕊新天涯对酒忽三人才高不比丹青相
  志大聊为州县臣(梁彭/州)麾把普彭夔子国榜同詹
卷十三 第 13b 页
愈季元宾二公行矣居廊庙放我江湖作逸民
   与惠夫若拙小酌郡亝再用联字韵并寄子绍
(子绍已行)
杯盘草草酌同年更与英英玉叶联我辈论交真有道
异时当国硕无权策蒙亲擢言尤直(御批阎策云/尽言无隐)召不
留中已足贤(果州召对/不晋)天遣西来结诗社邮筒毋惜往
来传
   三友堂
  阎梁二同年过夔把酒论文于小书室既别因目
  之曰三友
丁丑同年友三人忽此逢符分俱握虎簪盍偶成龙抚
卷十三 第 14a 页
卷神山远衔杯瑞雪浓一壶胜太白形影月游从
   生日
老遇悬弧旦天涯把一麾误蒙崧岳句忍诵蓼莪诗莭
物梅经眼年华雪上眉儿曹觞寿酒尽是祝归期
   观画像
似我岂真我相看还自疑陋非台阁像高失布韦时吟
苦眉常皱忧多鬓早衰惓惓畎亩志无复画师知
   杜殿院挽词
流落杜陵老平生一饭忠大贤宜有后异代果生公文
艳神藜烛霜蹄御史骢九原呼不起萧瑟桓台
亲擢逢明主台纲振一时触真同獬廌问不到狐狸奸
卷十三 第 14b 页
佞巳落胆江湖甘把麾贤哉郭有道无愧蔡邕碑
我昔游三馆闻公论立朝端如平日语果不小人饶(公/每)
(云某饶淂君/子不饶小人)莭义真齐固年龄不逮乔英魂巳上天楚
些讵容招
   会同僚于郡斋煮惠山泉烹建溪茶酌瞿唐春
锡泉龙焙忽飞来春著瞿唐初泼醅肠似玉川堪七碗
㒷如太白谩三杯月团不许无诗淂霜蕊端因有分开
(王抚干以晚菊/一盆耒颇佳)石铫瓦盆吾已具竹林它日定相陪
   同僚和诗复用前韵
扫地焚香待客来煎泉瀹茗漉官醅相公溪近何曾汲
(灌东有相公溪以丁/谓淂名水可煎茶)白帝城寒正可杯江上诗成风叶
卷十三 第 15a 页
落阁中兴动雪梅开嘉宾饮散铃亝静月照虚窗有影

   蜡梅
天工著意点酡酥不与江梅斗雪肤露滴蜂房酿崖蜜
日烘龙脑喷金炉万松张盖黄尤好三峡藏春绿不枯
(东南蜡梅叶落始开峡/中地煖花开而叶不落)题品倘非坡与谷世人应作小
虫呼(宋山甫知县云大宁监多蜡/梅土人不知贵呼为狗蝇花)
   子绍至云安复和前䪨见寄酬以二首
细阅皇朝进士科第三人最淂贤多(滕建道陈了翁张/才叔潘子贱诸公)
(是也然皆艰难/劳苦而后有立)不劳则饿天将任或起而僵帝欲哦馆
阁早推仁者勇庙堂终作国之皤也知有意东山卧其
卷十三 第 15b 页
柰苍生望子何梁临别指瞿唐关有懒出此门之语
不比求游占一科无施不可患才多手持江海一麾去
萝与神仙七字哦客里有书情愈重别来多病鬓添皤
郡亝独坐岁华莫眼见官梅深忆何
   赵若拙卓尔不群佳公子也痛亲不见名堂曰
   思诸公争赋之不鄙予亦以诗命予谓若拙不
   止乎思也且能显之作思堂诗
天下人子皆思亲思而显之能几人入堂省亲亲不见
长向羹墙见亲面身苟不立名不扬九原何由发幽光
金枝挺挺贤公子风树㒷悲思不已口诵孝经第一篇
立身行道期心传直谅多闻古三益标准宗支名籍籍
卷十三 第 16a 页
前日召还胡不留一麾出守西南州官职人心所同欲
孝子思亲恐亲辱不独思亲能显亲孔门曾子君前身
我愧思亲未能显诗作思堂涕徒泫
   题朱钤干灏无喧室
雅抱渊明尚处喧思避喧门虽有车马趣不异丘园仁
者本来静时然应亦言端能重吾幕无复优为烦
   糟蟹荐杯
曲生有理何曾浊公子无肠却最佳罗馔宁同富儿饮
带糟聊慰老饕怀
梅溪先生后集卷第十三
卷十三 第 16b 页
卷十三 第 1a 页
梅溪先生文集卷第十三
  问策
问二十八宿在天为经星循环往来以成四时非若北
辰居所一定而不移也然自古志天文者皆以角亢七
星为东方之宿奎娄七星为西方之宿自井至轸宿七
为南自斗至璧宿七为北抑尝仰观之四时晨昏迭为
出没行皆自古靡有定方而乃以苍龙朱鸟咸池元武
分宫以四之何耶举天星以定四时莫如尧典按尧典
以定四方盖有可疑者焉在时为春则方为东也朱鸟
南方列宿尔乃纪之春在时为夏则方为南也大火东
方中星尔乃纪之夏西为秋其宿白虎也乃正仲秋以
卷十三 第 1b 页
北方之虚北为冬其宿元武也乃正仲冬以北方之昴
将考四时以定列宿之方尧之时与方乃尔不同何也
吕氏月令载十有二月昏晨之中星可谓详矣然以仲
春之月昏弧中而不举七星至季春则曰昏七星中仲
夏之月昏亢中而不及大火至季夏则曰昏火中记牵
牛中于仲秋之昏而不及星虚记东壁中于仲冬之昏
而不及星昴其与尧典又差错不同矣左氏论祭祀之
时则曰龙见而雩论士功之时则曰龙见而毕务龙见
固有常时而雩与毕务之时初不同也左氏皆曰龙见
抑又何耶诸君昼观经传夜观星斗其于列星之躔次
所见之晨昏固巳洞然于胸中矣观象定方何以验其
卷十三 第 2a 页
为东西南北耶与夫尧典吕令左传所载之异同必有
成说以一之也
问昔禹治洪水随山浚川别天下为九州其详见于禹
贡后世言地理者咸根本于斯焉然即其书而考之有
不能无疑者梁𡵨二山雍州之地也而于冀州言之曰
既载壶口治梁及𡵨雍州之山不容记于冀岂冀方自
有所谓梁𡵨者乎不然则九州名山其讹者不止于梁
𡵨矣沱潜二水名也而于荆梁二州各记之曰沱潜既
道二水不容经历两州数千里之远岂两州之地各有
所谓沱潜者乎不然则九州大川其讹者不止于沱潜
矣其叙山于九州之末自导岍及岐而下则四逾于河
卷十三 第 2b 页
自壶口雷首而下则回入于海自导嶓冢而下则曰过
九江至于敷浅原天山静物也岂能逾河入海过江者
耶禹何以验其然也其叙汉水自嶓冢导濛而下既曰
南入于江汇泽为彭蠡矣又曰东为北江入于海其叙
江水自㞴山导江而下既曰会于汇矣又曰东为中江
入于海夫江既与汉合且汇为彭蠡矣江岂复于北而
汉岂复为中江耶禹何以验其然也近世有以地脉论
山者取于汉儒之三条有以水味论江者取于唐人之
三沴禹之于山川岂亦以脉与味而知之乎汉儒三条
唐人三沴亦有可验否乎愿详考而备论之
问昔夫子自卫反鲁而六艺之文粲然不幸火于秦舛
卷十三 第 3a 页
 驳于汉耳口异传源流遂别言昜者本田何田何之后
 有施孟梁丘之学并立博士又别有京费二家今之所
 宗者王弼也不知弼之学出施孟梁丘欤京氏费氏欤
 惟而上之果得孔子授商瞿之旨否欤言诗者有齐鲁
 韩毛四家毛在当时未立于学今之所宗者毛氏不知
 齐鲁韩自何世而微欤毛氏自何世而兴欤苌之学也
 果得孔子授子夏之旨否欤言书者本伏主又有欧阳
 大小夏侯之学又有孔安国者得古文尚书今所宗者
 孔氏传也欧阳夏侯在汉为最盛不知何所自而微欤
 孔安国之书未行而遇祸不知何代而兴欤孔壁所藏
 伏主口授亦有异同否欤礼之经有二曰周官者周公
卷十三 第 3b 页
 致太平之兴也曰礼记者孔子弟子撰所闻而记之也
 二经之始出也果何时其始传也果何人其名家也凡
 几辈今为之章句者皆郑氏也又岂无授受之自欤春
 秋之传有五今所传者左氏公榖也三家在汉迭为盛
 衰孰始盛而后衰欤孰始衰而终盛欤彼杜预何休范
 宁者为三家章句亦各有所受欤六经者日用之书也
 学者口不绝吟久矣专门之传授历代之废兴其有阙
 而不知者耶夫经传一也有兴于前而废于后衰于古
 而盛于今者果何致而然岂兴而能久者传之当废而
 遂绝者传之非耶抑各系时之幸不幸耶与昜之十翼
 诗之五际书之十例礼之三种春秋之五始考之必有
卷十三 第 4a 页
其名究之必有其义愿并陈之庶观诸君之传
问六经皆经也而夫子过庭之训首及于诗则诗之为
经学者所宜先也诗有风有雅有颂读者不能无疑于
其间二南皆文王诗也而系之二公弼鄘卫皆卫诗也
而分为三国蟋蟀晋风也而谓之唐七月陈王业也而
繁之豳黍离平王诗也而同于列国此风之不能无疑
也南有嘉鱼美太平之君子也而列于小雅凫鹥亦美
太平之君子也而列于大雅宣王刺于小雅而大雅则
无刺焉厉王刺于大雅而小雅则无刺焉幽王大小雅
俱有刺康王大小雅则无诗此雅之不能无疑也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而告于神明者也周有颂宜矣鲁僖诸
卷十三 第 4b 页
侯耳曷宜有颂哉三百篇皆周诗也商异代之王耳曷
为而列于周之末哉此颂之不能无疑也学者岂徒习
其章句识其鸟兽草木之名而巳耶因疑而究其义斯
可与言诗矣至于风之正变者凡几国大小雅之正变
者凡几篇与夫三颂之或先或后者何义诸君闻诗久
矣必有起予之辩
问昔吾夫子讨论坟典叙书百篇上自唐尧下迄秦穆
其于去取之际莫不有法焉固异乎左史倚相之流徒
能诵其文而巳圣人既没经厄于秦口授壁传纷然异
说学者开卷莫决所疑夫断书自尧则尧典者固唐书
也而谓之虞禹平水土而后作贡则禹贡之作在唐虞
卷十三 第 5a 页
之际而谓之夏举书之详者莫如左氏如庄八年僖二
十四年 二十七年襄二十六年所引之书皆大禹皋
陶谟之辞也而悉曰夏书释传之详者莫如杜预预以
书證左氏所称者固未尝亡也而多谓之逸书夫以唐
为虞以虞为夏圣人序书不应如是之疏而左氏授经
亦不至如是之误也而杜预以存为逸预岂不知书者
耶至若武成一篇记武王偃武修文之事也夫子既有
取焉而孟子乃不信之杨雄谓虞夏之书浑浑商书灏
灏周书噩噩四代之书固不同也而韩愈乃谓周诰商
盘诘屈声牙雄异商周书而愈同之抑又何耶诸君皆
深于书者也愿辩夫子之所以序左丘明之所以称杜
卷十三 第 5b 页
 预之所以注孟子之不信杨韩之异同者以告
 问昔夫以洪范九畴卑禹至箕子为武王陈之孔子序
 之于周书王者治天下之法莫大于是焉然其书有可
 疑言有可疑箕子为武王陈之者又可疑不可以不辩
 也自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极先儒谓此六十五字皆
 洛书本文夫天且无言安得有书画一以告人如是之
 详悉耶有谓初一曰之类二十七字禹所加也有谓钦
 用农用之字洛书本有也又有谓龟文止二十字馀皆
 禹增益次第之也其说纷然不同亦何所考㩀耶或谓
 河图洛书本无有也圣人以神道设教耳其说为如何
 箕子之言曰鲧湮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卑洪
卷十三 第 6a 页
范九畴自古以来得九畴于天者止一禹耳未闻馀人
有得之者使人皆得之而鲧不独得也可以言帝怒矣
鲧与众人均不得之何以知其为怒而不卑耶鲧九载
之绩弗成殛之于羽山者舜也未闻天震怒之者箕子
之为言无乃失之诞乎或谓帝者尧也尧有洪范九畴
久矣怒鲧而不之卑其说又如何至于九畴莫不有用
也而五行之用为最大乃反不言用八政莫不有官以
掌之独三卿举官馀皆指事五纪独不言时五福独不
言贵其理又何在耶箕子商臣也其不臣周宜矣而乃
为武王陈洪范洪范大法也不宜言而言其可以为臣
子法欤圣人序之曰武王胜商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
卷十三 第 6b 页
作洪范二事若不相预而序辄及之岂圣人之意罪箕
子之不当言耶洪范之书学者所宜尽心也其可疑有
如此者硕与诸君辩之
问昔吾夫子以谨严之法而作春秋寓赏罚之权于一
字当时口授弟子而其书未显也后世传经者三家各
有所闻著之简策非特旨意不同而经文亦异人一而
巳曰尹氏卒者公榖也左氏以为君氏是果男子乎果
妇人乎国一而巳曰祀侯来朝者左氏也公榖则以为
纪侯是果姒姓乎果姜姓乎渝平输平字止半差而其
义则反子伯子帛音虽小异而其说则殊曰蒿艾曰鄗
者一地也名若何而可稽曰缪曰穆者一君也谥若何
卷十三 第 7a 页
而可考此曰卫宝彼曰卫浮则人物异矣此曰伐戎彼
曰伐我则华夷异矣以会为及则内外之志异矣以送
为逆则往来之使异矣北杏曹南之会或侯齐宋或人
齐宋则尊卑之辞不同矣宁母葵丘之盟或有郑卫或
无郑卫则增损之数不同矣至若义同而文异则有帅
率克尅之类焉岂亦有异义乎名一而音讹则有括结
嘉喜之类焉岂亦有异名乎经出于圣人之手而有二
三之不同唐赵氏尝考其差缪凡二百六十处夫圣人
以一字为褒贬而三传经文相戾如此一字之异一义
之异也一义之害一经之害也将左氏而是信乎而公
榖释经亦辩矣将公榖是信乎而左氏纪事亦详矣如
卷十三 第 7b 页
之何则可今三传并行于学非若汉唐之尚偏专一而
废二也探讨之际并有至当之论以折衷之勿云三传
可束之高阁遂略而不论
问班孟坚作汉书尝序六艺为九种然出吾夫子之亲
笔者惟春秋与孝经学者沉潜六艺之外其于二经尤
不可不熟究圣人有作之旨也子亦尝曰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经则圣人𣣔为东周之志固存乎二百四十二
年之笔削百行之美当备见于十八章之中矣今读二
经亦有见吾夫子之志与行否乎考诸行事亦尽合于
经否乎二书之成也夫子尝有春秋属商孝经属参之
语矣是二子在孔门中商必有得于春秋参必有得于
卷十三 第 8a 页
孝经也商与参言行著于当时渊源传诸后学不知其
得于经者亦有可见否乎果不负圣人所属之意否乎
孟子尝谓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说者乃谓绝笔之后
口授弟子至汉然后其书始出果如其言则当时列国
君臣固未之见也何以能惧乱臣贼子耶迁固之徒皆
谓孔子为参作孝经说者又谓经不为参作盖假参以
为对扬之体尔二说亦莫知其孰是耶诸君儿时读孝
经巳能志其语学习春秋固巳探其奥其于圣人之志
行与夫弟子之所学及孟轲迁固诸儒所说之不同必
能辩其所以然者
问秉史笔者众矣司马迁为之宗自班范而下虽人自
卷十三 第 8b 页
为家其大槩则沿袭史记之旧夫既述前代之法以成
书不必变其名例可也今考诸史乃或不然非特班固
有变于史迁后之作者亦互有损益异同矣曰纪曰表
曰书曰世家曰列传者司马氏之书也班固因之独昜
书为志而损其世家范瞱之史犹固也而损其表陈寿
之史犹瞱也又损其志至晋书则有纪有志有传而益
其一曰则记南北独纪传而隋加志焉唐纪表志传与
班史同五代有纪传有世家有附绿有考夫记事之义
一也而立例之名不同何耶子长每一卷之未称太史
公以断善恶孟坚昜之以赞蔚宗又孟之以论而赞以
四言陈寿又昜之以评晋书或称制或称史臣又赞以
卷十三 第 9a 页
章句与范史同南北曰论隋称史臣唐书仍班史之体
曰赞五代赞如唐而没其名夫断善恶之义一也而名
所以断者又各不同何耶迁书曰史记两汉晋隋唐则
曰书三国则曰志南北五代则曰史夫历代皆史也其
所以名书者又何不同耶创之于前者是则变之于后
者非同之于后者非则异之于前者是抑创之变之同
之异之亦各有其义耶至于自史迁以迄五季历数之
则十有七略举之则有三又其可以不知耶诸君皆饱
于史学者也姑以其浅者告我
问中庸一书盖圣学渊源入德之大要也说者谓孔子
之孙子思所作观其微辞奥旨非圣人之后命世大儒
卷十三 第 9b 页
有不能者焉然其间立言措意亦有戾于吾夫子者證
以论语系辞不得尽合学者疑之语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圣人以中庸为至德非大全君子不能当其
名是书载夫子之言有君子之中庸有小人之中庸夫
既巳小人矣尚何中庸之有耶夫子以一贯之道语曾
参参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是书乃有忠恕
违道不远之言则是以道与忠恕为一而忠恕实未可
以为道也与论语又何不同也系辞曰昜之兴也其于
中古乎作昜者其有忧患乎盖谓文王也是书载夫子
之言曰无忧者其文王乎文王拘美里而繇昜乃云无
忧何也语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周之德可谓
卷十三 第 10a 页
至德矣是书载夫子之言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善
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文王终身事纣武王周公不待
终丧而伐之而云善继志述事何也语曰夏礼商礼吾
能言之𣏌宋不足證也是书乃曰吾学夏礼祀不足證
吾学商礼有宋存焉又未知其熟是耶天子伤周室之
衰三光五岳之气分故春秋书王正月以大一统是书
乃曰书同文车同轨孔子之时天下曷尝同车书乎弟
子记圣人之言行于论语皆称子如子曰及子以四教
之类盖尊师重道之辞未尝有字圣人者是书亦称于
曰宜矣而又有仲尼曰仲尼祖述尧舜之语焉岂有身
为圣人之孙而字其祖者乎窃意秦火之后汉儒于四
卷十三 第 10b 页
十九篇中缀拾所存不能无附益之伪不然何以诡异
圣人如是也孟子学子思者也七篇之书称子思多矣
独无一言及其师之书又不知是书果子思作否耶必
有以辩其疑者
问唐史臣刘知几著史通内篇称古之作史者有六家
一尚书二春秋三左传四国语五史记六汉书又谓尚
书家出于太古春秋家出于三代左传国语出于丘明
史记汉书出于迁固知几最善著论而唐史称之其所
列六家必有考㩀然理有可疑者不得不与之辩书载
尧舜三代之事春秋出于吾夫子之亲笔学者尊之以
为经不可诬矣知几乃同迁固之书而史之可乎左传
卷十三 第 11a 页
国语虽曰二书然同出于一丘明之手实左氏内外篇
也而乃别为二家可乎史记创始于马迁而班固虽自
为一家其大法则祖述子长也今乃别为二家之流者
是则范瞱陈寿而下又乌得不以名家乎以理论之书
春秋经也左氏国语传也史记汉书史也至于史家者
流持一马迁为倡尔见其有一未见其有六也知几著
其始末条例甚详合经传而为史别一姓而二家散史
汉而二流则必有说焉又谓尚书四家其体久废所可
祖述唯左氏及汉书不知后世秉史笔者果法左传汉
书二家之遗乎抑亦兼出于六家者乎不然则知几之
言必有所不通者愿因其说而详辩之
卷十三 第 11b 页
问国莫重于礼礼莫重于祭祭有礼异而名殊者四焉
曰天曰宗曰望曰蜡是也岐而分之其数二十有三天
宗各六望三而蜡八古人行之固有一定之典后世异
同之论起纷然而莫之正礼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又
曰兆五帝于四郊此六天之说所由起也有以为上帝
与五行精气之神者有以为一天与五人帝者有以为
北辰耀魄宝与灵威仰赤熛怒含枢纽白招拒汁光纪
者异说凡三家将何从而合成周之祀乎书曰肆类于
上帝禋于六宗此六宗之说所由起也有曰时曰寒暑
曰日曰月曰星曰水旱者有曰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
师者有曰天地四时者有曰乾坤六子者有曰六代帝
卷十三 第 12a 页
王者有曰三昭三穆者异说凡十馀家将何从而合虞
舜之禋乎三望书于春秋或以为泰山河海或以为泰
山淮海或以为分野之星及封内山川则三望之不同
亦三家也八蜡见于郊特牲曰先穑曰司穑曰田畯曰
邮表畷曰猫虎曰防曰水鄘曰昆虫或以猫虎为二神
而昆虫不与焉则八蜡之不同亦二说也四者之礼先
王之所常行四者之说诸儒不胜其异夫𣣔举先王之
礼而行之必先正名而定制苟牵惑于纷纭之论而不
能断决其是非虽曰有其举之莫可废也不失之诬则
失之陋矣如之何其可哉国家郊祀盛典三岁一行宗
望之祭兼修并举又将因时和岁丰修伊耆氏故事劳
卷十三 第 12b 页
吾农而休息之甚盛举也诸君行将筮仕与礼乐之议
敢问前代诸儒立异议者谁欤孰当孰否汉之君举是
礼者谁欤孰得孰失必有至当之论以祛群言之惑幸
详著于篇将献于朝俟有司之择焉
问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玉行伯道而伯此五帝三王
五伯此所以分学者固巳稔闻而熟论之矣汉晁错于
大对之际尝品藻其君臣其言有曰五帝神圣其臣不
及三王臣主俱贤五霸主不及臣抑尝考其迹而验错
之言未免何疑也五帝唐虞为盛典谟载其行事为最
详观尧舜禹皋陶稷契之徒相与都俞戒敕于庙堂之
上初不见其主优臣劣之迹错何以知其不及也三代
卷十三 第 13a 页
之君臣可称非一其间固有主圣臣贤者错槩以俱贤
目之亦岂通论耶五霸臣主若无甚相远者以管仲之
志小烈卑上可为威公之佐耳其他又可知谓主不及
臣抑又何耶错以贤良文学裒然为举首必有所㩀而
言诸君出入经史啇确古今亦必有见其臣主不相及
与俱贤处如错所言敢问风后力牧至元恺之徒不及
主者果何臣齐晋宋秦楚之霸不及臣者果何主夏商
周之君臣所以俱贤者果何事也幸明以告我母诋错
言为非而略之
问世之论士者不惟其身之观亦观其师友源渊然后
可以知其人矣洙泗七十二子不必论其为人以吾夫
卷十三 第 13b 页
子卜之可以知其贤苏秦张仪二子不必观其行观其
所学者鬼谷子尔则知其为仪秦也虽然执此而论士
有大不然者曾参以孝著于孔门得参之学而行之者
宜其以孝而施于有政也孰谓丧母不归杀妻求将者
反出参之门哉荀卿以中庸之学而为大儒得卿之学
而用之者谓能必行王道也孰谓燔诗书灭礼乐者反
出卿之门哉老子著五千言明道德之旨得其学而行
之者宜其清净自正无为自化可也孰知后世刑名法
理之术至于苛刻少恩者反出于宗老氏者耶不特此
也斯之学用于秦者至惨矣意其学斯者又必甚于斯
也汉河南守与斯同邑固尝学焉治行乃为天下第一
卷十三 第 14a 页
申韩之术施当时传后世者至不仁矣意其学之者必
有甚于申韩洛阳才子本名申韩乃能陈治安之策虽
王者之佐亡以加前四子者所学善矣用之反不善后
二子者所学不善矣用之反善兹又何也谓不在师友
渊源耶洙泗曷为而多贤仪秦曷为而皆诈谓必在师
友渊源耶诸子之行事与其所学又何其戾也诸君择
师尚友之日久矣于师友渊源必能究之硕陈数子之
所以然者
问荀卿论王霸兴七之道其言有曰上一而王下一而
亡且以法始佐贤民愿俗美四者齐谓之上一观汤武
之所以兴与桀纣之所以亡信乎卿之言不妄也汉高
卷十三 第 14b 页
帝之创业光武之中兴唐太宗兼创业守文之功德是
三者亦可谓后世之盛王也考汉唐二史而验所以兴
之自不知果出于上一乎抑亦杂出于上下偏之间乎
三君者其孰优而孰劣乎秦隋之世天下统一然二国
皆遽兴而遽亡其兴也岂出于上一其亡也又岂尽出
于下一耶谓不出于此则何兴亡之遽谓必出乎此抑
何上一下一之道始终变昜之异也硕并陈汉唐秦隋
之迹以佐荀卿之说
问昔孟子对齐宣王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董仲
舒对江都昜王亦谓仲尼之徒虽五尺童子羞称五霸
果如二先生之言则霸者之事不复道诸圣贤之口也
卷十三 第 15a 页
今质论语春秋容有不然语称威文之谲正又称九合
之功仁管仲而大其赐春秋善召陵之盟进成濮之战
至宋襄楚庄秦穆虽不足与二伯之烈皆有以一槩见
取者孰谓无道其事而羞称之耶岂圣人于霸者犹有
所取而门人弟子乃喜攻而羞道之耶夫子与人何恕
而弟子责人何严耶不然则二先生之言失矣愿与诸
君辩之
问唐虞以三载考绩之法黜陟百官之贤否故时跻极
治庶绩咸熙汉唐遵遗法而行之其治效亦有可观者
洪惟国朝列圣图治既以进退选举之权付之宰相吏
部又以举刺按察之职委诸郡守监司逮元祐初先正
卷十三 第 15b 页
司马光以清德雅望起慰苍生进贤退奸中外悦服又
尝议立八条俾监司守臣察所部官吏有仁惠公直明
敏廉谨者可举则举苛酷狡佞昏懦贪纵者可按则按
条目详密诚一时之良法然当时事未施行而议已中
寝迩者宰臣有请上嘉而行之议者咸谓唐虞之泰和
元祐之清明可复见于今日矣或谓法非不良也行之
苟非其人不能无弊将有权势请托亲故干求而举非
其实者挟情怀怨务快私忿而劾不以公者苟二弊之
不去则八条将为文具有不可得而行先朝之良法美
意又从而废矣伊𣣔革其弊而久其法必有术焉愿讲
论之将以闻于上
卷十三 第 16a 页
问自古用人之方多出乎荐举然荐举之患有二焉不
可不知也有公于荐举者可以得人矣或失于知人不
明而所举非贤有明于知人者可以得贤矣或蔽于窃
位之私而见贤不举诸葛亮之于蜀非不𣣔荐贤也而
失之马谡盖明有所不足臧文仲之于柳下惠非不知
其贤也而不与立盖心有所不公夫所赖乎大臣之荐
举者以其公与明而巳二患不去而𣣔得人可凭恭惟
主上当宁兴叹惩前政之蔽贤乃命迩臣各举所知起
废滞而应公车者踵相蹑也迩者臣僚献言虑所举之
或滥而贤否混殽以三人同荐为请议者犹惧其未尽
荐举之方而徒艰进贤之路伊𣣔知人必明如箫何之
卷十三 第 16b 页
识韩信而无孔明误举之失所举必公如祁奚之举善
而无文仲蔽贤之私如之何则可
问昔吾夫子因鲁史而作春秋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虽
以大圣作经犹不敢以其所传闻而忽其所亲见至于
其所不知则缺如也其慎有如此者其后有孟子者出
则不然其读书也则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
二三策而巳其读诗也则不信周馀黎民靡有子遗之
言夫子信而好古如此孟子学孔子者也乃于诗书犹
有所不信何耶后世诸儒因孟子之不尽信诗书而好
为异论往往于古之信书信史皆不能无疑于其间诗
大序世传为子夏作久矣而唐韩子不信之春秋漙为
卷十三 第 17a 页
丘明释经久矣而啖赵之徒不信之昜系辞为天子作
无疑矣而近代欧阳子不信之至于疑五千言非老子
所作有如崔浩疑荅苏武书非李陵所作有如刘知几
有谓周礼非周公之书家语非孔氏之书文籍去古稍
远而见疑于后世者非一五经且不见信而况其他耶
夫孟子之不信诗书也以血流漂杵与夫子遗之言诚
有不足信者而后世诸陑所疑经史其亦有所见如孟
子否耶抑亦出于穿凿而好为异论耶岂历世浸久简
编漏传传闻缪误实有可疑者耶其所疑亦必有得有
失而不可以一槩论耶信其所可信疑其所可疑斯善
观书者也愿与诸君辩之而断以高明之见
卷十三 第 17b 页

梅溪先生文集卷第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