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第 1a 页
梅溪先生后集卷第十二
诗
初到夔州
某甲申七月至饶州以表谢上云虽才非太公不
能五月报政然忠犹杜甫未尝一饭忘君既而与诸
公唱和有夔字韵诗果有易夔之命人以为谶方力
丐祠萝观八阵啚乙酉十一月朔至夔水落沙露宛
然在目所历山川皆少陵诗中景物也因成一绝用
楚东韵
分甘易守不劳麾梦巳先予到古夔谶语端符楚东韵
忠怀雅合杜陵诗
诗
初到夔州
某甲申七月至饶州以表谢上云虽才非太公不
能五月报政然忠犹杜甫未尝一饭忘君既而与诸
公唱和有夔字韵诗果有易夔之命人以为谶方力
丐祠萝观八阵啚乙酉十一月朔至夔水落沙露宛
然在目所历山川皆少陵诗中景物也因成一绝用
楚东韵
分甘易守不劳麾梦巳先予到古夔谶语端符楚东韵
忠怀雅合杜陵诗
卷十二 第 1b 页
查漕元章生日(十一月望日)
气压群阴首占阳生贤时莭自非常十分天上月轮满
一线人间日影长揽辔威名崖雪凛和羹消息岭梅香
要知三峡无穷水便是词源与寿觞
周漕行可和诗复用前韵并简元章
重闻鸣凤瑞岐阳不比清斋老太常帝里别离头并白
夔门邂逅日初长诗篇照眼腾光艳兰友倾心蔼国香
天遣西来端有意要令我辈共壶觞
又用行可韵
二公海内姓名闻我亦追随到蜀门龙卧庐中叹诸葛
蛙居坎底陋公孙雨听巫峡萝时滴花看杜鹃啼处痕
气压群阴首占阳生贤时莭自非常十分天上月轮满
一线人间日影长揽辔威名崖雪凛和羹消息岭梅香
要知三峡无穷水便是词源与寿觞
周漕行可和诗复用前韵并简元章
重闻鸣凤瑞岐阳不比清斋老太常帝里别离头并白
夔门邂逅日初长诗篇照眼腾光艳兰友倾心蔼国香
天遣西来端有意要令我辈共壶觞
又用行可韵
二公海内姓名闻我亦追随到蜀门龙卧庐中叹诸葛
蛙居坎底陋公孙雨听巫峡萝时滴花看杜鹃啼处痕
卷十二 第 2a 页
詶唱又成夔府集论文欣对少陵尊
行可再和用其韵以詶
孤陋书生宽见闻西来端𣣔扫儒门怀人久作周公萝
访道欣闻孔子孙(周首篇语/及中庸)书为爱民成再奏(传台再/奏马纲)
(事)泪因忧国有双痕休论身世无穷事但硕常陪北海
尊
又詶元章
叱驭西来愧子阳旧交重见白眉常伤心鬼录人何短
(怀冯/员仲)回首蓬山话更长夔府并游容倚玉计台高选辍
含香我非逸少君如谢聊继兰亭曲水觞
行可元章再赋二诗依韵以詶前篇寓二后篇
行可再和用其韵以詶
孤陋书生宽见闻西来端𣣔扫儒门怀人久作周公萝
访道欣闻孔子孙(周首篇语/及中庸)书为爱民成再奏(传台再/奏马纲)
(事)泪因忧国有双痕休论身世无穷事但硕常陪北海
尊
又詶元章
叱驭西来愧子阳旧交重见白眉常伤心鬼录人何短
(怀冯/员仲)回首蓬山话更长夔府并游容倚玉计台高选辍
含香我非逸少君如谢聊继兰亭曲水觞
行可元章再赋二诗依韵以詶前篇寓二后篇
卷十二 第 2b 页
寓三
不学金仙李伯阳来从雄愈论天常亳锋落纸一台妙
诗艳惊人万丈长会见鹍鹏俱变化稔闻兰菊各芬香
盍簪联席论文酒却笑渊明独引觞
朋淂西南直谅闻同行宜入仲尼门交成一体慕龙友
政在诸家嗤鲁孙雪唱纷纭臈天瑞词源汹涌峡江痕
二公如月如太白我亦影随同一尊
元章赠馀甘子用前韵
草禀南方地近阳不随凡果当家常端因坡句声名重
正类梅诗气韵长(东坡橄榄诗云待得馀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欧公读梅圣俞诗云)
(譬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回颊已输崖蜜味返魂终共雪芽香(与茶/最相)
不学金仙李伯阳来从雄愈论天常亳锋落纸一台妙
诗艳惊人万丈长会见鹍鹏俱变化稔闻兰菊各芬香
盍簪联席论文酒却笑渊明独引觞
朋淂西南直谅闻同行宜入仲尼门交成一体慕龙友
政在诸家嗤鲁孙雪唱纷纭臈天瑞词源汹涌峡江痕
二公如月如太白我亦影随同一尊
元章赠馀甘子用前韵
草禀南方地近阳不随凡果当家常端因坡句声名重
正类梅诗气韵长(东坡橄榄诗云待得馀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欧公读梅圣俞诗云)
(譬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回颊已输崖蜜味返魂终共雪芽香(与茶/最相)
卷十二 第 3a 页
(宜)故人知我诗肠苦更赠蒲萄为荐觞
行可骨肉自西州来用门字韵赞喜
连夕西台笑语闻綵衣人戏绣衣门定知情话同元亮
不用诗篇寄抱孙果见灯花将喜事宁愁江竹染啼痕
(世传妇人诗云君看江上/千竿竹不是男儿泪染班)登堂滥作韩公客白首相逢
十载尊
吴参议和诗用前韵以詶(名景偲巴陵人)
万倾波澜莹岳阳气钟人物亦非常为郎堪叹冯唐老
治郡未施黄霸长(吴吏事右高比/摄万州有声)诗吐锦肠多丽
高莲幕有清香穆生醴酒周璆榻不是区区为
闻马纲复行旧路 圣主之恩诸公奏
行可骨肉自西州来用门字韵赞喜
连夕西台笑语闻綵衣人戏绣衣门定知情话同元亮
不用诗篇寄抱孙果见灯花将喜事宁愁江竹染啼痕
(世传妇人诗云君看江上/千竿竹不是男儿泪染班)登堂滥作韩公客白首相逢
十载尊
吴参议和诗用前韵以詶(名景偲巴陵人)
万倾波澜莹岳阳气钟人物亦非常为郎堪叹冯唐老
治郡未施黄霸长(吴吏事右高比/摄万州有声)诗吐锦肠多丽
高莲幕有清香穆生醴酒周璆榻不是区区为
闻马纲复行旧路 圣主之恩诸公奏
卷十二 第 3b 页
也元章用前韵喜而和之(此三篇原缺无考)
利博仁言亟奏闻恩光万里烛夔门纲舡巳免
(人鲊/瓮)栈道不应愁鹘孙(鹘孙/愁)村落烟馀烟火
息斧斤㾗坐看巴蜀回生意放我欢呼到酒尊
州县有戒石饬官吏某至夔之初
诗以自警云
尔俸尔禄民膏脂下民易虐天难欺圣训昭昭日月垂
刻石于庭励官师臣庭坚字尤瑰奇
光尧宸翰增光辉坤维门户州名夔庭前戒石
笔画微茫观者疑太岁在酉嘉平时吉日丁亥刑
命工㪯石少高之一新栏槛严护持银钩照眼光陆离
利博仁言亟奏闻恩光万里烛夔门纲舡巳免
(人鲊/瓮)栈道不应愁鹘孙(鹘孙/愁)村落烟馀烟火
息斧斤㾗坐看巴蜀回生意放我欢呼到酒尊
州县有戒石饬官吏某至夔之初
诗以自警云
尔俸尔禄民膏脂下民易虐天难欺圣训昭昭日月垂
刻石于庭励官师臣庭坚字尤瑰奇
光尧宸翰增光辉坤维门户州名夔庭前戒石
笔画微茫观者疑太岁在酉嘉平时吉日丁亥刑
命工㪯石少高之一新栏槛严护持银钩照眼光陆离
卷十二 第 4a 页
天威只尺颜不违虐民之事焉可为勿谓苍苍不吾知
与尔同僚共孜孜
出郊送虞参政因游竹亭小饮与者九人
送客出西郊天气为我佳穿林看修竹偶与群贤偕邂
逅适我硕三杯写幽怀向来涛与戎此乐何繇谐
立春
巫峡逢生日夔州见立春行年五十五羞作戴花人
寄刘侍即韶美
流落天涯老病身归心一点逐新春故人少借论思口
放我山林作散人
正月六日游碛呈行可元章
与尔同僚共孜孜
出郊送虞参政因游竹亭小饮与者九人
送客出西郊天气为我佳穿林看修竹偶与群贤偕邂
逅适我硕三杯写幽怀向来涛与戎此乐何繇谐
立春
巫峡逢生日夔州见立春行年五十五羞作戴花人
寄刘侍即韶美
流落天涯老病身归心一点逐新春故人少借论思口
放我山林作散人
正月六日游碛呈行可元章
卷十二 第 4b 页
踏碛逢为马临流想卧龙江山供指顾尊俎奉从容峡
水浅还涨巫云淡复浓天教我辈合莫惜罄金钟
呈同官
樽前记淂少陵诗好向江头尽醉归此日风光真可惜
古来乐事巧相违细看八阵啚犹在欲问三分迹巳非
惟有年年古夔国竹枝声里日晖晖
买山(夔山皆童子买山植木以庇之惧刍牧之/不禁作诗以告后人)
书生为郡亦迂哉剩买童山买木栽但遣牛羊勿钱履
它年定出栋梁材
给水(夔以竹筒引水见于杜诗以义泉名门则/知昔之为州者不榷水而取钱也予始至)
(闻公库岁收卖木乎千余缗钤辖司亦如之予/以水给民俱后人废之故作是诗)
水浅还涨巫云淡复浓天教我辈合莫惜罄金钟
呈同官
樽前记淂少陵诗好向江头尽醉归此日风光真可惜
古来乐事巧相违细看八阵啚犹在欲问三分迹巳非
惟有年年古夔国竹枝声里日晖晖
买山(夔山皆童子买山植木以庇之惧刍牧之/不禁作诗以告后人)
书生为郡亦迂哉剩买童山买木栽但遣牛羊勿钱履
它年定出栋梁材
给水(夔以竹筒引水见于杜诗以义泉名门则/知昔之为州者不榷水而取钱也予始至)
(闻公库岁收卖木乎千余缗钤辖司亦如之予/以水给民俱后人废之故作是诗)
卷十二 第 5a 页
接筒引水下山陬端为夔民解百忧长使义泉名不断
莫教人费一钱求
修垒(夔成颇恶予修之虽雉枼一新然士城易/坏兵有守城者勿它役随坏而补则成常)
(固矣)
莫将𨒫旅视居官直作吾家活计看墙壁时时为修葺
安知劳苦是平安
种柳(东至夔唐西过社亶凡十余里种柳二千/根后人或不斩伐则垂条耸干当如柳子)
(厚诗但愧无惠化传耳)
瀼水东西十里馀新栽杨柳二千株会看耸馀参天去
能似甘棠勿剪无
江月亭二绝
莫教人费一钱求
修垒(夔成颇恶予修之虽雉枼一新然士城易/坏兵有守城者勿它役随坏而补则成常)
(固矣)
莫将𨒫旅视居官直作吾家活计看墙壁时时为修葺
安知劳苦是平安
种柳(东至夔唐西过社亶凡十余里种柳二千/根后人或不斩伐则垂条耸干当如柳子)
(厚诗但愧无惠化传耳)
瀼水东西十里馀新栽杨柳二千株会看耸馀参天去
能似甘棠勿剪无
江月亭二绝
卷十二 第 5b 页
长江何处水明月几州天月与江无约相逢是偶然
江山今古几英雄割据并吞总是空惟有江流不转石
千秋长在月明中
登真武山
篮舆晓上小琳宫夔子江山指顾中道士手栽山上柏
身犹未老干凌空
上元山中百姓出游作三章谕之
邻里相呼入郡城巴歌楚舞沸欢声三宵游罢同归去
勉力耕桑事父兄
三日嬉游喜遇晴还家又见麦青青伹须及早输租税
莫要勾呼到讼庭
江山今古几英雄割据并吞总是空惟有江流不转石
千秋长在月明中
登真武山
篮舆晓上小琳宫夔子江山指顾中道士手栽山上柏
身犹未老干凌空
上元山中百姓出游作三章谕之
邻里相呼入郡城巴歌楚舞沸欢声三宵游罢同归去
勉力耕桑事父兄
三日嬉游喜遇晴还家又见麦青青伹须及早输租税
莫要勾呼到讼庭
卷十二 第 6a 页
好去耕耘陇上田但能勤苦有礼年家家饱煖身康健
更向明年看月圆
题诸葛武侯祠
八阵啚旁丞相祠风云惨淡会当时功成岂止三分汉
才大非惟十倍丕渭上忽传司马走蜀中长起卧龙思
我来再拜瞻遗像泪满襟如老杜诗
登诗史堂观少陵画像
万丈光芒笔有神两眉犹带旧酸辛残杯不复随肥马
剩馥端能丐后人夔子江头吟处景杜鹃声里拜时身
敬瞻遗像观诗史一酹云安曲米春
送参议吴郎中
更向明年看月圆
题诸葛武侯祠
八阵啚旁丞相祠风云惨淡会当时功成岂止三分汉
才大非惟十倍丕渭上忽传司马走蜀中长起卧龙思
我来再拜瞻遗像泪满襟如老杜诗
登诗史堂观少陵画像
万丈光芒笔有神两眉犹带旧酸辛残杯不复随肥马
剩馥端能丐后人夔子江头吟处景杜鹃声里拜时身
敬瞻遗像观诗史一酹云安曲米春
送参议吴郎中
卷十二 第 6b 页
扁舟西溯蜀江长邂逅论交淂老苍幕客可能淹杜甫
郎官谁复识冯唐梅花开日方联事柳絮飞时遽趣装
我过洞庭应有日定须来扫盖公堂
夔州祀社稷于州之西五里地不盈亩坛宇庳
陋垣墙颓圯非所以崇明祀也买地易路筑屋
增坛命同僚董其事不踰月告成二月戊子祀
事既毕诗以记之
天下通祀惟社稷次则曰雨曰雷风匈龙兴弃配土谷
是皆于民有大功古夔子国今会府其于明祀可不崇
西郊坛宇何太陋我忝守土责在躬广而新之繄谁力
莲幕花县谋佥同筑垣旁近丹荔圃辟路下压黄冠宫
郎官谁复识冯唐梅花开日方联事柳絮飞时遽趣装
我过洞庭应有日定须来扫盖公堂
夔州祀社稷于州之西五里地不盈亩坛宇庳
陋垣墙颓圯非所以崇明祀也买地易路筑屋
增坛命同僚董其事不踰月告成二月戊子祀
事既毕诗以记之
天下通祀惟社稷次则曰雨曰雷风匈龙兴弃配土谷
是皆于民有大功古夔子国今会府其于明祀可不崇
西郊坛宇何太陋我忝守土责在躬广而新之繄谁力
莲幕花县谋佥同筑垣旁近丹荔圃辟路下压黄冠宫
卷十二 第 7a 页
地有松柏兼可植时和黍稌行将礼夔门社稷宋社稷
硕与天地同无穷
游卧龙山呈行可元章
我辈逢山眼即青卧龙顶上喜同登啚留沙碛怀诸葛
诗诵江濆忆少陵巫峡云飞天一握瞿唐鱼化浪三层
(俗谓瞿唐/峡为龙门)蓝舆又向人间去回首林泉愧老僧
闻诗淂男名之曰夔(夔乙酉十二月十九日生/诗以二月二十四日作)
巫邑初传鲤(是日巫山/送双鲤)吾家遂淂夔遥来如马地却应
萝熊诗(闻诗在番昜日/萝熊入书院)官沗二千石孙看第一枝欣同
君子抱祝汝似吾儿
甘露降于宅堂竹间凡半月三经雨乃止州宅
硕与天地同无穷
游卧龙山呈行可元章
我辈逢山眼即青卧龙顶上喜同登啚留沙碛怀诸葛
诗诵江濆忆少陵巫峡云飞天一握瞿唐鱼化浪三层
(俗谓瞿唐/峡为龙门)蓝舆又向人间去回首林泉愧老僧
闻诗淂男名之曰夔(夔乙酉十二月十九日生/诗以二月二十四日作)
巫邑初传鲤(是日巫山/送双鲤)吾家遂淂夔遥来如马地却应
萝熊诗(闻诗在番昜日/萝熊入书院)官沗二千石孙看第一枝欣同
君子抱祝汝似吾儿
甘露降于宅堂竹间凡半月三经雨乃止州宅
卷十二 第 7b 页
有甘露堂昔周 侍郎为郡露降焉易见山
堂以名之予无善政惧其为灾记以二绝
湛湛下脩竹味如饴蜜甘人言此为瑞无德可能堪
竹间甘露日瀼瀼饴蜜珠玑带细香天闵夔民岁饥馑
雨旸时若乃嘉祥
元章赠兰
英英道山友赠我深林芳入室与俱化同心如此香纫
之可为佩不采庸何伤三复韩子操援琴鼓扬扬
卧龙山有武侯新祠再用前韵
山藏古寺柏青青地重端因蜀相登沙上不闻江转石
人间几见谷为陵龙蛇树影摇千尺玉雪花枝吐万层
堂以名之予无善政惧其为灾记以二绝
湛湛下脩竹味如饴蜜甘人言此为瑞无德可能堪
竹间甘露日瀼瀼饴蜜珠玑带细香天闵夔民岁饥馑
雨旸时若乃嘉祥
元章赠兰
英英道山友赠我深林芳入室与俱化同心如此香纫
之可为佩不采庸何伤三复韩子操援琴鼓扬扬
卧龙山有武侯新祠再用前韵
山藏古寺柏青青地重端因蜀相登沙上不闻江转石
人间几见谷为陵龙蛇树影摇千尺玉雪花枝吐万层
卷十二 第 8a 页
堪叹屮庐谁复顾凄然香火却依僧
寄书与二叔二弟
八十高年林下老四千馀里萝中家云安双鲤随春水
为我传书到永嘉
左原端是脊令原谁遣分飞到蜀门况是清明寒食候
杜鹃声里断离魂
题卧龙山观音泉呈行可元章
去岁游庐山社中观白莲不饮远公酒聊酌聪明泉肩
舆过武昌乘㒷西山巅岩乳饮菩萨诗篇诵苏仙(武昌/西山)
(有菩萨泉/东坡名之)夔州苦无井瘿俗殊可怜竹筒喉不乾可浣
不可煎日汲卧龙水屡赖檐夫肩所取都几斛深惭未
寄书与二叔二弟
八十高年林下老四千馀里萝中家云安双鲤随春水
为我传书到永嘉
左原端是脊令原谁遣分飞到蜀门况是清明寒食候
杜鹃声里断离魂
题卧龙山观音泉呈行可元章
去岁游庐山社中观白莲不饮远公酒聊酌聪明泉肩
舆过武昌乘㒷西山巅岩乳饮菩萨诗篇诵苏仙(武昌/西山)
(有菩萨泉/东坡名之)夔州苦无井瘿俗殊可怜竹筒喉不乾可浣
不可煎日汲卧龙水屡赖檐夫肩所取都几斛深惭未
卷十二 第 8b 页
投钱前日招提游入耳声涓涓泓澄可照胆中木皆光
妍却疑南阳人蟠蛰清冷渊惨淡会风云滂沱霖普天
源如少陵词清入光芒篇馀波涨瞿唐汹涌吞百川何
人著水经漏此不及编道人出新茗林间手新研共以
夷齐心来结观音缘至今清夜萝犹到幽亭边交游况
离索回首成悽然(元章移/节西州)何时鹿呦呦重访山中禅(僧/言)
(前日吾㑪将至山中鹿鸣)
元章赠笔戏成一绝
东台使者妙诗文赠我中书四十君我不善书惭拜赐
中书今日遇将军
再酬元章
妍却疑南阳人蟠蛰清冷渊惨淡会风云滂沱霖普天
源如少陵词清入光芒篇馀波涨瞿唐汹涌吞百川何
人著水经漏此不及编道人出新茗林间手新研共以
夷齐心来结观音缘至今清夜萝犹到幽亭边交游况
离索回首成悽然(元章移/节西州)何时鹿呦呦重访山中禅(僧/言)
(前日吾㑪将至山中鹿鸣)
元章赠笔戏成一绝
东台使者妙诗文赠我中书四十君我不善书惭拜赐
中书今日遇将军
再酬元章
卷十二 第 9a 页
一尊方喜细论文春屮题诗又送君手握管言不尽诗
坛谁复将中军
又荅行可
道造精微更有文绛侯应愧不如君试将武事论诗笔
句法严于细柳军
詶行可惠白酒
渴怀思欲吸长江闻说西台酿满缸一斗青州白从事
忽随诗句到蓬窗
同行可元章报恩寺行香登佛牙楼望胜已山
篮舆拂晓出东关钟磬声闻杳霭间心欲报恩频入院
人逢胜已更观山竹香细细禅房静江水浑浑野渡闲
坛谁复将中军
又荅行可
道造精微更有文绛侯应愧不如君试将武事论诗笔
句法严于细柳军
詶行可惠白酒
渴怀思欲吸长江闻说西台酿满缸一斗青州白从事
忽随诗句到蓬窗
同行可元章报恩寺行香登佛牙楼望胜已山
篮舆拂晓出东关钟磬声闻杳霭间心欲报恩频入院
人逢胜已更观山竹香细细禅房静江水浑浑野渡闲
卷十二 第 9b 页
𣣔问渔人国㒷废黄鹂隔叶语绵蛮
五月四日与同僚南楼观竞渡因成小诗四首
明日同行可元章登楼又成五首
蜀江险处是夔州滟滪堆边看竞舟为报番昜相识道
去年人在此登楼(去五月四日会僚友于番江楼酒中/分韵淂月字云明年何处更登楼遥)
(望番昜江上月)
台前八阵巳陈迹水底三闾何处招手把菖蒲对佳节
兴来呼酒劝同僚
番昜夔子两端午去岁人如今岁人(两年皆/十六人)直是吴头
来蜀尾子规声里吊灵均
榴花照眼对佳客荷叶传杯怀故乡想见明年话夔子
五月四日与同僚南楼观竞渡因成小诗四首
明日同行可元章登楼又成五首
蜀江险处是夔州滟滪堆边看竞舟为报番昜相识道
去年人在此登楼(去五月四日会僚友于番江楼酒中/分韵淂月字云明年何处更登楼遥)
(望番昜江上月)
台前八阵巳陈迹水底三闾何处招手把菖蒲对佳节
兴来呼酒劝同僚
番昜夔子两端午去岁人如今岁人(两年皆/十六人)直是吴头
来蜀尾子规声里吊灵均
榴花照眼对佳客荷叶传杯怀故乡想见明年话夔子
卷十二 第 10a 页
又如今岁念番昜
黍遇今朝尽生角艾从何处忽为神荷香十里一钩月
定有扁舟归去人
舟人鼓楫呼何在声似湘沅江上声更听刘郎竹枝曲
不论南北㧾伤情
细葛含风罗叠雪近臣初拜赐衣时硕因角黍询遗俗
学士宁无六一词
竞渡本来缘救溺陵波初不为争标今人不解古人意
淂胜归来笑语嚣
綵舟两两鼓鼕鼕胜已山阴瀼水东父老相逢话良苦
儿郎多在马舡中
黍遇今朝尽生角艾从何处忽为神荷香十里一钩月
定有扁舟归去人
舟人鼓楫呼何在声似湘沅江上声更听刘郎竹枝曲
不论南北㧾伤情
细葛含风罗叠雪近臣初拜赐衣时硕因角黍询遗俗
学士宁无六一词
竞渡本来缘救溺陵波初不为争标今人不解古人意
淂胜归来笑语嚣
綵舟两两鼓鼕鼕胜已山阴瀼水东父老相逢话良苦
儿郎多在马舡中
卷十二 第 10b 页
刘韶美至巫山寄诗因次其韵
终日思归未有涯萝魂无夜不还家莫云春树忆太白
流水高山逢伯牙卷轴随身虽有厄(韶美至狼/尾/滩失舟坏书籍)风流
得罪可无哗(刘以收书/致烦言)相逢莫便匆匆去弭棹夔门过
食瓜
送元章改漕成都
取友四十载普天半交游蒹葭群玉间莫盛登瀛洲元
章真国士未见心已投雅抱畎亩志共怀天下忧馆阁
育人材孰云专校雠慷慨论世事不见范尹欧疆埸况
如许宁不忧宗周精忠屹肝胆苦语惊冕旒君去最勇
决我行尚迟晋初别拟十载相逢忽三秋龙飞起元老
终日思归未有涯萝魂无夜不还家莫云春树忆太白
流水高山逢伯牙卷轴随身虽有厄(韶美至狼/尾/滩失舟坏书籍)风流
得罪可无哗(刘以收书/致烦言)相逢莫便匆匆去弭棹夔门过
食瓜
送元章改漕成都
取友四十载普天半交游蒹葭群玉间莫盛登瀛洲元
章真国士未见心已投雅抱畎亩志共怀天下忧馆阁
育人材孰云专校雠慷慨论世事不见范尹欧疆埸况
如许宁不忧宗周精忠屹肝胆苦语惊冕旒君去最勇
决我行尚迟晋初别拟十载相逢忽三秋龙飞起元老
卷十二 第 11a 页
江淮握貔貅礼罗淂奇才戎幕资良筹人事苦好违壮
怀莫能酬去持夔州节遥泛瞿唐舟我亦来自番兹行
岂人谋八阵观壮啚三峡窥倒流访君义胜堂顾我制
胜楼如马谒白帝卧龙寻武侯江亭览月色园花赏春
柔果分馀味甘兰赠深林幽诗篇浩卷轴墨妙辉山丘
气薄文艳杜词卑竹枝刘吏事容拙疏交情荷绸缪纶
言下北阙绣衣使西州流钱岂君事易地曾何优胡不
班玉笋入告嘉谋猷巴子国最贫疮痍民未瘳君去谁
抚摩欲借嗟无由我已上祠章归欤老田畴迟君还日
边寄书到东瓯
次韵元章晋别
怀莫能酬去持夔州节遥泛瞿唐舟我亦来自番兹行
岂人谋八阵观壮啚三峡窥倒流访君义胜堂顾我制
胜楼如马谒白帝卧龙寻武侯江亭览月色园花赏春
柔果分馀味甘兰赠深林幽诗篇浩卷轴墨妙辉山丘
气薄文艳杜词卑竹枝刘吏事容拙疏交情荷绸缪纶
言下北阙绣衣使西州流钱岂君事易地曾何优胡不
班玉笋入告嘉谋猷巴子国最贫疮痍民未瘳君去谁
抚摩欲借嗟无由我已上祠章归欤老田畴迟君还日
边寄书到东瓯
次韵元章晋别
卷十二 第 11b 页
送客成都去回舟白帝边月应遥共对夔复有谁怜我
只怀归计君宜了世缘相期翼吾道馀事读楞圆
夜与韶美饮酒瑞白堂秉烛观跳珠分韵淂跳
字
五月峡中天气歊竹筒引水那能浇江濆龙老卧未起
崖石不枯珠自跳草草杯盘对君酌灯前疑是檐花落
毫端写出万斛珠共向炎天作冰雹妃子名园荔子丹
绛囊初摘堆金盘细擘轻红唱君曲咀嚼水晶牙颊寒
老翁真个如年少激水成珠堪一笑刘侯自有胸中珠
不止照人兼自照
仪凤淂珠字
只怀归计君宜了世缘相期翼吾道馀事读楞圆
夜与韶美饮酒瑞白堂秉烛观跳珠分韵淂跳
字
五月峡中天气歊竹筒引水那能浇江濆龙老卧未起
崖石不枯珠自跳草草杯盘对君酌灯前疑是檐花落
毫端写出万斛珠共向炎天作冰雹妃子名园荔子丹
绛囊初摘堆金盘细擘轻红唱君曲咀嚼水晶牙颊寒
老翁真个如年少激水成珠堪一笑刘侯自有胸中珠
不止照人兼自照
仪凤淂珠字
卷十二 第 12a 页
别来世故朝昏殊相与言之汗模糊两翁淂酒促坐席
感深念极气欲苏箨龙亦解作水供紬绎寻丈如渴乌
衣巾生秋背毛竖金石相应环佩趍江山豪壮旁尊俎
醉中频贯累累珠此时一事复挂口为乐未竟成喑呜
夔州忧民困汤火润泽有志无坦途眼前焦熬十万户
欠伸戏笑皆沾濡自操量鼓入官廪不输一钱分水符
读书功力无表畔久矣俗吏轻吾儒(州民输租淂自操/槩量免城中水钱)
(以巳奉补公帑比入境淂之民谣者)
次韵韶美失舟闵书
医师笼参术良将枕戈矢儒生嗜厎物书卷挂口齿刘
侯西南来岁月十首尾闭门阅古今过眼分亥豕异书
感深念极气欲苏箨龙亦解作水供紬绎寻丈如渴乌
衣巾生秋背毛竖金石相应环佩趍江山豪壮旁尊俎
醉中频贯累累珠此时一事复挂口为乐未竟成喑呜
夔州忧民困汤火润泽有志无坦途眼前焦熬十万户
欠伸戏笑皆沾濡自操量鼓入官廪不输一钱分水符
读书功力无表畔久矣俗吏轻吾儒(州民输租淂自操/槩量免城中水钱)
(以巳奉补公帑比入境淂之民谣者)
次韵韶美失舟闵书
医师笼参术良将枕戈矢儒生嗜厎物书卷挂口齿刘
侯西南来岁月十首尾闭门阅古今过眼分亥豕异书
卷十二 第 12b 页
照神藜奇字哭妖鬼许身如蠹鱼文字共生死风流反
淂罪去国果谁耻仙舟载秘阁便腹贮名理江神亦世
情逐客多不喜厄同焚书秦恶类灭邢燬沾濡遍箱箧
痛惜到骨髓我初闻为惊终夜成坐起淂君诗细读罪
巳不罪水硕言坐啸馀书著子刘子
韶美归舟过夔晋半月语离作恶诗二章以送
五载三诗送我归古夔今作送君诗相如游处符分竹
诸葛陈旁舟解维秉烛莫辞频把酒挥毫未免各忧时
可怜滟滪双蓬鬓会合无多又别离
弱羽年来正倦飞夔门邂逅故人归人生一笑难开口
世事多端合掩扉况是桑榆俱晚景何曾富贵已危机
淂罪去国果谁耻仙舟载秘阁便腹贮名理江神亦世
情逐客多不喜厄同焚书秦恶类灭邢燬沾濡遍箱箧
痛惜到骨髓我初闻为惊终夜成坐起淂君诗细读罪
巳不罪水硕言坐啸馀书著子刘子
韶美归舟过夔晋半月语离作恶诗二章以送
五载三诗送我归古夔今作送君诗相如游处符分竹
诸葛陈旁舟解维秉烛莫辞频把酒挥毫未免各忧时
可怜滟滪双蓬鬓会合无多又别离
弱羽年来正倦飞夔门邂逅故人归人生一笑难开口
世事多端合掩扉况是桑榆俱晚景何曾富贵已危机
卷十二 第 13a 页
明朝怅望仙舟远百尺高楼上静晖(州宅有静晖楼此/篇用诏美送元章)
(韵)
元章至云安用送韶美韵见寄次韵以詶
社燕秋鸿不共飞却因送别更怀归一壶独酌人何处
千里相思月满扉烟雨已催予把钓功名行看子投机
云安双鲤传书至诗句清含山水晖
静晖楼前有荔子一株木老矣犹未生予去其
枯枝今岁遂生一二百颗至六月方熟
木老生迟六月丹(夔涪荔支皆/五月间熟)明珠百颗照朱颜因渠
风味思瑶柱(东坡以荔支/比江瑶柱)撩我乡心念玉环(玉环妃子/名也吾邑)
(有玉/环乡)路远应难三日寄(荔枝过一日则香色味俱/变闽中荔支三日到永嘉)楼高
(韵)
元章至云安用送韶美韵见寄次韵以詶
社燕秋鸿不共飞却因送别更怀归一壶独酌人何处
千里相思月满扉烟雨已催予把钓功名行看子投机
云安双鲤传书至诗句清含山水晖
静晖楼前有荔子一株木老矣犹未生予去其
枯枝今岁遂生一二百颗至六月方熟
木老生迟六月丹(夔涪荔支皆/五月间熟)明珠百颗照朱颜因渠
风味思瑶柱(东坡以荔支/比江瑶柱)撩我乡心念玉环(玉环妃子/名也吾邑)
(有玉/环乡)路远应难三日寄(荔枝过一日则香色味俱/变闽中荔支三日到永嘉)楼高
卷十二 第 13b 页
更上一层攀君谟谱内丁香种宜在江陈品第间(味甘/而核)
(小正如闽中丁香荔子)
行可和诗再用前韵
肌肤冰雪鹤头丹三峡相逢一破颜人折高枝如折桂
鸟衔馀颗似衔环香传乐谱名尤重(曲名荔/支香)红入诗家
句莫攀(老杜有轻红/擘荔枝句)来岁熟时先寄我梦魂应到白云
间(计台有白云楼)
行可再和因思前日与韶美同饮计台临池摘
实复用前韵
星火烧空一夜丹来禽青李觉无颜少陵池馆三人赏
(世传计台乃少陵/旧它今有祠堂)白帝江山四面环生晚免教妃子污
(小正如闽中丁香荔子)
行可和诗再用前韵
肌肤冰雪鹤头丹三峡相逢一破颜人折高枝如折桂
鸟衔馀颗似衔环香传乐谱名尤重(曲名荔/支香)红入诗家
句莫攀(老杜有轻红/擘荔枝句)来岁熟时先寄我梦魂应到白云
间(计台有白云楼)
行可再和因思前日与韶美同饮计台临池摘
实复用前韵
星火烧空一夜丹来禽青李觉无颜少陵池馆三人赏
(世传计台乃少陵/旧它今有祠堂)白帝江山四面环生晚免教妃子污
卷十二 第 14a 页
食馀应许黑衣攀闽娘十八谁标榜未必风流似此间
(坡诗亦及黑衣郎谓猿猴也)
又用韵呈行可
神仙乞与返魂丹枯木能成处子颜雅乐声中逢魏绛
重围解后见齐环九龄赋妙那能继三峡诗高未易攀
儿辈莫言詶倡晚吾乡食实在秋间(夜来和诗儿女辈/云荔支巳过乃方)
(作诗何也乡里七月方食闽荔)
元章至万州湖滩寄六言一绝云满目莫山平
远一池云锦清酣忽有钟声林际直疑萝到江
南某六月朔日登静晖楼观江涨望西南碧远
数峰乃前日送别处也为之黯然楼前荔子初
(坡诗亦及黑衣郎谓猿猴也)
又用韵呈行可
神仙乞与返魂丹枯木能成处子颜雅乐声中逢魏绛
重围解后见齐环九龄赋妙那能继三峡诗高未易攀
儿辈莫言詶倡晚吾乡食实在秋间(夜来和诗儿女辈/云荔支巳过乃方)
(作诗何也乡里七月方食闽荔)
元章至万州湖滩寄六言一绝云满目莫山平
远一池云锦清酣忽有钟声林际直疑萝到江
南某六月朔日登静晖楼观江涨望西南碧远
数峰乃前日送别处也为之黯然楼前荔子初
卷十二 第 14b 页
丹次韵寄元章
遥碧峰尖如削䡖红荔脸初酣水涨江天渺渺故人一
叶西南
韶美至云安寄诗二首再用诗字韵以寄
刘郎初自日边归入峡殷勤寄我诗大小承天思越绝
(往在会稽韶美居大承天/寺某居小承天今号能仁)后先去国会坤维分题应记
跳珠夜送别还思入竹时千里遥遥共明月此心无合
亦无离
伏日与同官小饮瑞白堂观跳珠分韵赋诗
瑞白堂虚冰雪凝散为珠玉洗炎蒸诙谐未效东方朔
赋咏聊追杜少陵
遥碧峰尖如削䡖红荔脸初酣水涨江天渺渺故人一
叶西南
韶美至云安寄诗二首再用诗字韵以寄
刘郎初自日边归入峡殷勤寄我诗大小承天思越绝
(往在会稽韶美居大承天/寺某居小承天今号能仁)后先去国会坤维分题应记
跳珠夜送别还思入竹时千里遥遥共明月此心无合
亦无离
伏日与同官小饮瑞白堂观跳珠分韵赋诗
瑞白堂虚冰雪凝散为珠玉洗炎蒸诙谐未效东方朔
赋咏聊追杜少陵
卷十二 第 15a 页
伏日怀番昜同僚
去岁番昜四望亭题分十二志同登眼中忽见天边月
不谓天边是固陵
馀干翁簿以予去饶之日郡人断桥见晋画图
赋诗见寄因次其韵
我慕郑子真躬耕老岩谷不慕苏季子腰金诧宗族失
脚落尘网回头念幽独向来鸳鹭行进退惭碌碌把麾
番君国饮水清湾曲缅怀九贤人痛闵千里俗奉扬乏
仁风黎庶因炎燠畴能政有成敢望诺无宿厚颜叨禄
廪汗背拥旌纛命下忽夔门诸公孰推毂水陆三千里
湖重岭仍复至喜谒文忠秭归怀李矗番人怜老守去
去岁番昜四望亭题分十二志同登眼中忽见天边月
不谓天边是固陵
馀干翁簿以予去饶之日郡人断桥见晋画图
赋诗见寄因次其韵
我慕郑子真躬耕老岩谷不慕苏季子腰金诧宗族失
脚落尘网回头念幽独向来鸳鹭行进退惭碌碌把麾
番君国饮水清湾曲缅怀九贤人痛闵千里俗奉扬乏
仁风黎庶因炎燠畴能政有成敢望诺无宿厚颜叨禄
廪汗背拥旌纛命下忽夔门诸公孰推毂水陆三千里
湖重岭仍复至喜谒文忠秭归怀李矗番人怜老守去
卷十二 第 15b 页
类楚臣逐出门桥巳断拥道頞争蹙初无龚黄政滥继
秦侯躅仇香旧同僚别寄两竿牍赋诗仍画啚开卷宛
在目清音满干越馀韵到巴蜀我有二顷田荒芜堆山
腹硕画归去来芒鞋事耕育
赠裴童子
文公有序规童子将圣犹言畏后生好把五车书尽读
五车读了要须行
行可生日(六月十四日)
千载岐周鸑鹫闻果生英杰嗣姬文鲲鹏变化正六月
蟾兔光辉将十分肯把威名争烈日只将道眼视浮云
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巳敬焚
秦侯躅仇香旧同僚别寄两竿牍赋诗仍画啚开卷宛
在目清音满干越馀韵到巴蜀我有二顷田荒芜堆山
腹硕画归去来芒鞋事耕育
赠裴童子
文公有序规童子将圣犹言畏后生好把五车书尽读
五车读了要须行
行可生日(六月十四日)
千载岐周鸑鹫闻果生英杰嗣姬文鲲鹏变化正六月
蟾兔光辉将十分肯把威名争烈日只将道眼视浮云
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巳敬焚
卷十二 第 16a 页
王嘉叟和读楚东诗复用前韵以寄
照眼骊珠光陆离莆田太守寄新诗死生贵贱交情见
惟有吾宗不徇时
嘉叟和黯字诗再用前韵以寄
金谷富季伦丑坐贵思黯人间几泉石豪夺在轩槛燕
贺厦初成花飞春忽减破甑任生尘只有莱芜范
和喻叔奇宿大木寺
木记馀千大风观楚国雄吾诗晋大才君句压雄风番
水连天碧潘花满县红(叔奇摄/邑安仁)论文一尊酒何日故人
同
用读楚东集韵寄元章
照眼骊珠光陆离莆田太守寄新诗死生贵贱交情见
惟有吾宗不徇时
嘉叟和黯字诗再用前韵以寄
金谷富季伦丑坐贵思黯人间几泉石豪夺在轩槛燕
贺厦初成花飞春忽减破甑任生尘只有莱芜范
和喻叔奇宿大木寺
木记馀千大风观楚国雄吾诗晋大才君句压雄风番
水连天碧潘花满县红(叔奇摄/邑安仁)论文一尊酒何日故人
同
用读楚东集韵寄元章
卷十二 第 16b 页
谁遣吾㑪合又离江山深忆共题诗君舟西上吾东矣
尊酒论文更几时
纳凉
帘捲见山近窗开竹香香讼庭公事少静坐纳微凉
立秋
莭物催吾老天涯见立秋凉微金尚伏暑炽火初流家
远思尝稻年衰怯载楸(夔人立秋/并簪秋叶)归耕期已近河汉望
牵牛
七夕
去年佳莭吴头见今久秋声峡内闻桂魄渐看成半璧
银河犹自掩微云晒书空有便便腹乞巧初无怪怪文
尊酒论文更几时
纳凉
帘捲见山近窗开竹香香讼庭公事少静坐纳微凉
立秋
莭物催吾老天涯见立秋凉微金尚伏暑炽火初流家
远思尝稻年衰怯载楸(夔人立秋/并簪秋叶)归耕期已近河汉望
牵牛
七夕
去年佳莭吴头见今久秋声峡内闻桂魄渐看成半璧
银河犹自掩微云晒书空有便便腹乞巧初无怪怪文
卷十二 第 17a 页
为向天边牛女道夫耕妇织莫辞勤
怀番昜
一别番昜岁及期夔门又见食瓜时自惭政拙无遗爱
安得民心有去思(同官有录民谣见寄者)
齿落用昌黎韵
我来饶与夔三载堕两齿悬知季非永早悟仕当已要
须未落时猛效二疏止胡为一再落不巳良可耻慨然
怀古人未有长不死因思季方少辈行多胜巳颜红齿
牢㓗往往同逝水吾衰况如许宁复老彭比览镜视颜
色今昨不相似行年五十五万事可休矣功名与富贵
磨灭何足纪但愿早还乡俯育三百指婚嫁毕儿女松
怀番昜
一别番昜岁及期夔门又见食瓜时自惭政拙无遗爱
安得民心有去思(同官有录民谣见寄者)
齿落用昌黎韵
我来饶与夔三载堕两齿悬知季非永早悟仕当已要
须未落时猛效二疏止胡为一再落不巳良可耻慨然
怀古人未有长不死因思季方少辈行多胜巳颜红齿
牢㓗往往同逝水吾衰况如许宁复老彭比览镜视颜
色今昨不相似行年五十五万事可休矣功名与富贵
磨灭何足纪但愿早还乡俯育三百指婚嫁毕儿女松
卷十二 第 17b 页
楸依怙恃弟兄饮真率故旧忘汝一两齿牙任摇脱肉食
吾不视有身久为患无齿实堪喜始忧笑韩公可惜陋
子美未必伤我心兹言闻柳子
梅溪先生后集第十二
吾不视有身久为患无齿实堪喜始忧笑韩公可惜陋
子美未必伤我心兹言闻柳子
梅溪先生后集第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梅溪先生文集卷第十二
论
禹论
尧舜禹皆圣人也惟其传贤传子之不同而后世不能
无异论也自孟子之前人皆以为禹德衰故不传于贤
而传于子万章以是发问孟子辩其不然曰天与贤则
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然后学者以传贤与子一本于天
而无有以议禹也至韩子作禹对而其说又不然曰尧
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
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且谓孟子
求其说而不得又从而为之辞近世善议论者莫如苏
论
禹论
尧舜禹皆圣人也惟其传贤传子之不同而后世不能
无异论也自孟子之前人皆以为禹德衰故不传于贤
而传于子万章以是发问孟子辩其不然曰天与贤则
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然后学者以传贤与子一本于天
而无有以议禹也至韩子作禹对而其说又不然曰尧
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
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且谓孟子
求其说而不得又从而为之辞近世善议论者莫如苏
卷十二 第 1b 页
子苏子之言曰今夫人之爱其子是天下之通义也有
得焉而思与其子孙人情之所皆然也尧舜之传贤是
不得已而禹之传子盖圣人之不喜异也自万章之问
至苏子之辩其说有四然而圣人至公之心卒未明焉
以为德衰而传子者是以迹论圣人其说也固陋矣而
孟子归之于天下亦未免乎不通也尧之传舜舜之传
禹之传子其大计固巳定于生前不待身死之后始听
天命人心之自归也谓舜禹避朱均而益避启者其说
盖亦不经矣韩子以为忧后世苏子以为不为异韩子
之言也近正苏子之言也近人情然皆未得夫圣人之
心者盖圣人以天下为公器其视贤于子一也贤可传
得焉而思与其子孙人情之所皆然也尧舜之传贤是
不得已而禹之传子盖圣人之不喜异也自万章之问
至苏子之辩其说有四然而圣人至公之心卒未明焉
以为德衰而传子者是以迹论圣人其说也固陋矣而
孟子归之于天下亦未免乎不通也尧之传舜舜之传
禹之传子其大计固巳定于生前不待身死之后始听
天命人心之自归也谓舜禹避朱均而益避启者其说
盖亦不经矣韩子以为忧后世苏子以为不为异韩子
之言也近正苏子之言也近人情然皆未得夫圣人之
心者盖圣人以天下为公器其视贤于子一也贤可传
卷十二 第 2a 页
而传不以传贤为疏而害天下之公器子可传而传不
以传子为私而有慊于心也昔吾夫子以大道而传之
学者夫以人情论之夫子岂不𣣔私其子哉然而过庭
之训止于诗礼陈亢始以异闻为问卒以君子远其子
为喜亢以私心量圣人而其问与喜皆不然也夫子尝
谓才不才亦各言其子者人之情也至于所欲传道之
心视回与鲤一也坚高之妙在回而诗礼之外无以告
鲤者岂亲门人而远其子哉使回如鲤鲤如回则诗礼
之训在彼而坚高之妙在此矣道与天下皆公器所以
传道与天下者不以贤与子而二其心然后为大圣人
尧舜禹之传天下如吾夫子之传道尧舜非远其子禹
以传子为私而有慊于心也昔吾夫子以大道而传之
学者夫以人情论之夫子岂不𣣔私其子哉然而过庭
之训止于诗礼陈亢始以异闻为问卒以君子远其子
为喜亢以私心量圣人而其问与喜皆不然也夫子尝
谓才不才亦各言其子者人之情也至于所欲传道之
心视回与鲤一也坚高之妙在回而诗礼之外无以告
鲤者岂亲门人而远其子哉使回如鲤鲤如回则诗礼
之训在彼而坚高之妙在此矣道与天下皆公器所以
传道与天下者不以贤与子而二其心然后为大圣人
尧舜禹之传天下如吾夫子之传道尧舜非远其子禹
卷十二 第 2b 页
非亲之也民之所安吾从而与之不知传贤之为逊天
下传子之为世吾家尚何不得已与惧夫为异也哉若
夫忧后世争之之乱而以之传子者固可以为天下后
世法矣原其所以传之之心出于以天下为公而视贤
与子为一无有不得巳与惧夫为异之事亦非有忧之
虑之之心而委曲为之计也爱其子而私有与之者人
之情忧后世而为之计者君子之法不以亲疏内外二
其心者圣人至公大同之道知此三者之说然后知尧
舜禹之不二其心而传贤与子一也
武王论
事有出于千载之远而传闻之不同吾将奚所考信邪
下传子之为世吾家尚何不得已与惧夫为异也哉若
夫忧后世争之之乱而以之传子者固可以为天下后
世法矣原其所以传之之心出于以天下为公而视贤
与子为一无有不得巳与惧夫为异之事亦非有忧之
虑之之心而委曲为之计也爱其子而私有与之者人
之情忧后世而为之计者君子之法不以亲疏内外二
其心者圣人至公大同之道知此三者之说然后知尧
舜禹之不二其心而传贤与子一也
武王论
事有出于千载之远而传闻之不同吾将奚所考信邪
卷十二 第 3a 页
愚曰圣人之言可信而时人亲见之言亦可信也千载
之事必存之于书是书出于圣人则可信不出于圣人
则可疑吾非信书而信圣人圣人之言如此吾是以知
其如此也千载之事当时必有亲见之者亲见之言可
信传闻之言可疑吾惟亲见之是信而缺传闻之疑可
也彼有圣人之言与时人亲见之言两不同焉则吾将
谁信亦曰槩之以理而巳矣书载武王伐啇之事与时
人亲见之言不同学者疑之异论兴焉此固宜槩之以
理者秦誓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商是十有一年者果
谁之年邪上不系之文王是必武王十有一年也武王
果即位十有一年而后伐商邪史记载夷齐扣马之諌
之事必存之于书是书出于圣人则可信不出于圣人
则可疑吾非信书而信圣人圣人之言如此吾是以知
其如此也千载之事当时必有亲见之者亲见之言可
信传闻之言可疑吾惟亲见之是信而缺传闻之疑可
也彼有圣人之言与时人亲见之言两不同焉则吾将
谁信亦曰槩之以理而巳矣书载武王伐啇之事与时
人亲见之言不同学者疑之异论兴焉此固宜槩之以
理者秦誓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商是十有一年者果
谁之年邪上不系之文王是必武王十有一年也武王
果即位十有一年而后伐商邪史记载夷齐扣马之諌
卷十二 第 3b 页
曰父死不奚及干戈可谓孝乎武王必不历十有一
年之久而不葬其父也书出于夫子之所序万世之所
取信而夷齐又武王同时之人亦不可以不信二者俱
可信而其说不同则学者不得不疑而异论不得不兴
也汉儒之说曰文王之时虞芮二国质成于周诸侯并
附以为文王受命之年文王自受命九年而卒故武王
曰惟九年大统人集是也武王终三年之丧然后广文
王之声卒其伐功故并文王受命之年而数之称十有
一也呜呼果如是说则是文王受命称王于商纣在位
之时孔子何以称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乎是
求十有一年之说不通而诬文王于不臣之地也近世
年之久而不葬其父也书出于夫子之所序万世之所
取信而夷齐又武王同时之人亦不可以不信二者俱
可信而其说不同则学者不得不疑而异论不得不兴
也汉儒之说曰文王之时虞芮二国质成于周诸侯并
附以为文王受命之年文王自受命九年而卒故武王
曰惟九年大统人集是也武王终三年之丧然后广文
王之声卒其伐功故并文王受命之年而数之称十有
一也呜呼果如是说则是文王受命称王于商纣在位
之时孔子何以称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乎是
求十有一年之说不通而诬文王于不臣之地也近世
卷十二 第 4a 页
大儒欧阳子作秦誓论断然惟书之是信而破汉儒之
说曰十有一年者武王即位之十有一年耳复何疑哉
欧阳子之言甚辩而近正然不信迁史载伯夷之諌非
春秋所谓以信传信者愚切谓书之所载者是迁史所
记亦不虚十有一年者非武王即位十有一年周家受
命之十有一年也或曰子方缪汉儒之诬文王何为复
取受命之说乎曰文王非受命于天受命于商也文王
自美里之囚还而纣以弓矢斧钺赐之使得专征伐自
是而后文王始居方伯连师之职五侯九伯得以征之
于是有遏密伐莒戡黎之事自受专征之命至九年而
卒然则文王受命者是受商命以专征伐非受天命以
说曰十有一年者武王即位之十有一年耳复何疑哉
欧阳子之言甚辩而近正然不信迁史载伯夷之諌非
春秋所谓以信传信者愚切谓书之所载者是迁史所
记亦不虚十有一年者非武王即位十有一年周家受
命之十有一年也或曰子方缪汉儒之诬文王何为复
取受命之说乎曰文王非受命于天受命于商也文王
自美里之囚还而纣以弓矢斧钺赐之使得专征伐自
是而后文王始居方伯连师之职五侯九伯得以征之
于是有遏密伐莒戡黎之事自受专征之命至九年而
卒然则文王受命者是受商命以专征伐非受天命以
卷十二 第 4b 页
自王也武王嗣位二年继文王征伐而观政于商秦誓
之作在周家专征十有一年之日武王未有天下之初
不曰惟武王十有一年而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商则
其旨可见矣是则书与史记之年皆可信而汉儒之论
欧阳子之所疑者皆可得而决也或曰子信圣人之书
与时人之言而孟子不信武成非邪曰孟子非诚不信
书也以不信而救弊也武王虽以至仁代不仁然两兵
之交宁无血刃者乎血流漂杵虽记事者未免文胜质
而不可谓之尽无也当战国之时有争地争城之战盈
城盈野之杀好兵之主与夫贪功乐祸之臣盖有以牧
野之战藉口者矣故孟子以不信而救之也春秋之法
之作在周家专征十有一年之日武王未有天下之初
不曰惟武王十有一年而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商则
其旨可见矣是则书与史记之年皆可信而汉儒之论
欧阳子之所疑者皆可得而决也或曰子信圣人之书
与时人之言而孟子不信武成非邪曰孟子非诚不信
书也以不信而救弊也武王虽以至仁代不仁然两兵
之交宁无血刃者乎血流漂杵虽记事者未免文胜质
而不可谓之尽无也当战国之时有争地争城之战盈
城盈野之杀好兵之主与夫贪功乐祸之臣盖有以牧
野之战藉口者矣故孟子以不信而救之也春秋之法
卷十二 第 5a 页
信以传信者也疑以传疑者也不敢以其所传闻忽其
所亲见是亦教天下之信也况秦誓信书马迁信史理
有足信者乎愚故曰圣人之书与时人亲见之言皆可
信而二说不同者槩之以理而巳
性论
学者之患在于好言性性非学者之所不当言其患在
于不知性而好为雷同之论也今天下雷同之论在乎
孟子性善之说而以上中下三品者为才也一二师儒
唱之学者从而和之唱之者主孟子和之者雷同也实
非有所见而言焉性非可以无见而䡖言之者必待吾
心有所见焉而后言之则吾之所言者是吾之所见也
所亲见是亦教天下之信也况秦誓信书马迁信史理
有足信者乎愚故曰圣人之书与时人亲见之言皆可
信而二说不同者槩之以理而巳
性论
学者之患在于好言性性非学者之所不当言其患在
于不知性而好为雷同之论也今天下雷同之论在乎
孟子性善之说而以上中下三品者为才也一二师儒
唱之学者从而和之唱之者主孟子和之者雷同也实
非有所见而言焉性非可以无见而䡖言之者必待吾
心有所见焉而后言之则吾之所言者是吾之所见也
卷十二 第 5b 页
吾之所见者未必是又从质之而圣人之言吾心之所
见与圣人之所言者有所合焉庶乎言之或当也夫子
之言性者不可得而闻也其昭然著于论语者有一言
焉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继之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夫子之言虽不详吾可以吾心而求夫子之言也夫子
性近习远之言盖论天下之常性也而上智下愚不可
以常性论也夫天之生上智也不数其生下愚也亦然
惟所谓中人者纷纷皆是也故夫子举中人而论常性
斯有相近之说焉又惧学者执是而槩论天下之性复
为上智下愚之说以别之夫子之论性固巳昭昭矣乌
在其他求也夫上智之人天命之初固巳上智矣虽瞽
见与圣人之所言者有所合焉庶乎言之或当也夫子
之言性者不可得而闻也其昭然著于论语者有一言
焉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继之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夫子之言虽不详吾可以吾心而求夫子之言也夫子
性近习远之言盖论天下之常性也而上智下愚不可
以常性论也夫天之生上智也不数其生下愚也亦然
惟所谓中人者纷纷皆是也故夫子举中人而论常性
斯有相近之说焉又惧学者执是而槩论天下之性复
为上智下愚之说以别之夫子之论性固巳昭昭矣乌
在其他求也夫上智之人天命之初固巳上智矣虽瞽
卷十二 第 6a 页
鲧不能移上智而愚下愚之人天命之初固巳下愚矣
虽尧舜不能移下愚而智惟不智不愚者是为中人而
非善非恶者是为相近方其生也无君子小人之别及
其习也有君子小人之归其犹水也方其同一源之初
可谓近矣及其派而二之则有东西南北之相远也此
圣人所以因性而立教者为天下常人设耳若无上智
下愚之性其犹水火乎水之在土也其性有自然之寒
虽善呵者不能夺而使之熟火之在木也其性有自然
之热虽善嘘者不能夺而使之寒水火不能夺寒热之
性智愚其可移上下之品乎今之说者谓尧桀同是性
也嗟乎其不知性也是盖出于孟轲性善之论轲非不
虽尧舜不能移下愚而智惟不智不愚者是为中人而
非善非恶者是为相近方其生也无君子小人之别及
其习也有君子小人之归其犹水也方其同一源之初
可谓近矣及其派而二之则有东西南北之相远也此
圣人所以因性而立教者为天下常人设耳若无上智
下愚之性其犹水火乎水之在土也其性有自然之寒
虽善呵者不能夺而使之熟火之在木也其性有自然
之热虽善嘘者不能夺而使之寒水火不能夺寒热之
性智愚其可移上下之品乎今之说者谓尧桀同是性
也嗟乎其不知性也是盖出于孟轲性善之论轲非不
卷十二 第 6b 页
知性也轲之论性将以设教而巳非为性立一定之论
也至若荀况以性为恶杨雄以性为善恶混亦所以设
教且救弊焉耳皆非为性立一定之论也轲曰性善是
诱天下使其为善之是归况曰性恶是惧天下使其惟
恶之务去雄曰善恶混是开两端而使之自择也其说
虽不同其所以设教则一也况雄又以救弊焉者轲以
善诱之而不从况出乎轲之后不得不以恶惧之况以
恶惧之而不畏雄出况之后不得不开两端而使之自
择亦犹伊尹伯夷柳下惠制行之不同皆所以救弊也
为性立一定之论者惟吾夫子与韩愈氏愈著原性篇
有上中下三品之说此最合吾夫子所谓相近与夫上
也至若荀况以性为恶杨雄以性为善恶混亦所以设
教且救弊焉耳皆非为性立一定之论也轲曰性善是
诱天下使其为善之是归况曰性恶是惧天下使其惟
恶之务去雄曰善恶混是开两端而使之自择也其说
虽不同其所以设教则一也况雄又以救弊焉者轲以
善诱之而不从况出乎轲之后不得不以恶惧之况以
恶惧之而不畏雄出况之后不得不开两端而使之自
择亦犹伊尹伯夷柳下惠制行之不同皆所以救弊也
为性立一定之论者惟吾夫子与韩愈氏愈著原性篇
有上中下三品之说此最合吾夫子所谓相近与夫上
卷十二 第 7a 页
下不移者世乃谓愈之所论者才也非性也至谓夫子
所谓上智下愚者而亦谓之才焉夫性之与才同出乎
天有上中下之性者必有上中下之才性为之主才为
之用也上智之性善矣发而为善则非性是才为之也
下愚之性恶矣发而为恶则非性是亦才为之也上智
下愚之性有自然之善恶其所以为善恶则才也是性
主之而才应之耳乌有性无上中下而才独有之耶天
之所以命尧舜与吾夫子者必不惟桀蹠之同学者宜
以心求之慎无袭乎雷同之论而杂乎佛老之说则夫
子之言性可得而闻而韩愈之所论者果性也非才也
禘祫论
所谓上智下愚者而亦谓之才焉夫性之与才同出乎
天有上中下之性者必有上中下之才性为之主才为
之用也上智之性善矣发而为善则非性是才为之也
下愚之性恶矣发而为恶则非性是亦才为之也上智
下愚之性有自然之善恶其所以为善恶则才也是性
主之而才应之耳乌有性无上中下而才独有之耶天
之所以命尧舜与吾夫子者必不惟桀蹠之同学者宜
以心求之慎无袭乎雷同之论而杂乎佛老之说则夫
子之言性可得而闻而韩愈之所论者果性也非才也
禘祫论
卷十二 第 7b 页
诸儒禘祫之说何其纷纷不同也郑康成谓祫大禘小
王肃谓祫小禘大此小大之说不同也王郑小大之说
方淆乱未决刘歆贾逵之徒则又谓一祭二名礼无差
降此一祭二祭之说又从而不同也郑氏谓天子祭圆
丘谓之禘宗庙大飨亦谓之禘王氏谓天子诸侯皆禘
于宗庙非祭天之祭此祭天祭宗庙之说不同也诗閟
宫传云诸侯夏禘则不祫秋祫则不尝汉光武诏问禘
祫之说于张纯纯谓禘以夏四月祫以冬十月此夏禘
冬祫之说不同也汉魏故事五年之间通计其数一禘
一祫是出于公羊五年再大祭之说唐开元间太庙禘
祫各自数年是又用礼纬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之说此
王肃谓祫小禘大此小大之说不同也王郑小大之说
方淆乱未决刘歆贾逵之徒则又谓一祭二名礼无差
降此一祭二祭之说又从而不同也郑氏谓天子祭圆
丘谓之禘宗庙大飨亦谓之禘王氏谓天子诸侯皆禘
于宗庙非祭天之祭此祭天祭宗庙之说不同也诗閟
宫传云诸侯夏禘则不祫秋祫则不尝汉光武诏问禘
祫之说于张纯纯谓禘以夏四月祫以冬十月此夏禘
冬祫之说不同也汉魏故事五年之间通计其数一禘
一祫是出于公羊五年再大祭之说唐开元间太庙禘
祫各自数年是又用礼纬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之说此
卷十二 第 8a 页
又年数之不同也郑康成高堂生则先三而后二徐邈
则先二而后三此又先后之不同也自汉迄唐禘祫之
议讲之屡矣牵于繁文异说终莫得而一之善乎欧阳
子之言曰事有出于久远而传于二说则奚从曰从其
一之可信者然则安知可信而从之曰从其人而信之
可也众人之说如彼君子之说如此则舍众人而从君
子君子之说如彼圣人之说如此则舍君子而从圣人
然则欲一禘祫之说当折衷于圣人之言可也春秋诗
礼论语皆圣人之言也释春秋诗礼论语者皆诸儒之
言也春秋书禘者二而不言祫惟文二年八月丁卯大
事于太庙跻僖公公羊榖梁释之曰大事者祫也春秋
则先二而后三此又先后之不同也自汉迄唐禘祫之
议讲之屡矣牵于繁文异说终莫得而一之善乎欧阳
子之言曰事有出于久远而传于二说则奚从曰从其
一之可信者然则安知可信而从之曰从其人而信之
可也众人之说如彼君子之说如此则舍众人而从君
子君子之说如彼圣人之说如此则舍君子而从圣人
然则欲一禘祫之说当折衷于圣人之言可也春秋诗
礼论语皆圣人之言也释春秋诗礼论语者皆诸儒之
言也春秋书禘者二而不言祫惟文二年八月丁卯大
事于太庙跻僖公公羊榖梁释之曰大事者祫也春秋
卷十二 第 8b 页
有禘无祫以大事为祫者公榖也诗周讼商讼言禘者
二而不言祫惟元鸟祀高宗毛氏传曰祀当为祫诗有
禘无祫以祀为祫者毛氏也周礼太宗伯之职以肆献
祼享先王郑氏曰宗庙之祭有六享肆献祼馈食在四
时之上则是祫也禘也周礼无禘祫之说以肆献祼馈
食为禘祫者郑氏也论语记禘自既灌而往与或问禘
之说孔安国释之曰禘祫之礼为序昭穆论语言禘而
不言拾并言禘祫者孔安国也惟礼记王制曾子问大
传有禘祫之说而亦未尝言其礼之大小与年数之先
后冬夏之异时至于祭法则言禘交祖宗而不言祫仲
尼燕居与祭统篇则言郊社禘尝而不言祫王制祭义
二而不言祫惟元鸟祀高宗毛氏传曰祀当为祫诗有
禘无祫以祀为祫者毛氏也周礼太宗伯之职以肆献
祼享先王郑氏曰宗庙之祭有六享肆献祼馈食在四
时之上则是祫也禘也周礼无禘祫之说以肆献祼馈
食为禘祫者郑氏也论语记禘自既灌而往与或问禘
之说孔安国释之曰禘祫之礼为序昭穆论语言禘而
不言拾并言禘祫者孔安国也惟礼记王制曾子问大
传有禘祫之说而亦未尝言其礼之大小与年数之先
后冬夏之异时至于祭法则言禘交祖宗而不言祫仲
尼燕居与祭统篇则言郊社禘尝而不言祫王制祭义
卷十二 第 9a 页
诸篇举四时祭名皆曰夏禘而不言冬祫以春秋诗礼
论语之言如此释春秋诗礼论语者其言如彼学者当
舍训释而从经可也从经则古者有禘无祫非无祫也
祫者禘中之一事不可与禘俱谓之大祭也古者大禘
之时群庙之主皆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养于
太祖因禘而合食故谓之祫是禘者总名祫者一事亦
犹荐生荐熟之时则谓之荐灌酒求神之时谓之祼荐
也祼也祫也皆大禘中一事不可以是三者均谓之祭
名也后世因礼记诸篇有禘祫事遂以祫与禘俱谓之
大祭殊不知礼记之所谓祫者是乃禘中之一事也又
见公羊以大事为祫遂以祫为大于禘殊不知公羊之
论语之言如此释春秋诗礼论语者其言如彼学者当
舍训释而从经可也从经则古者有禘无祫非无祫也
祫者禘中之一事不可与禘俱谓之大祭也古者大禘
之时群庙之主皆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养于
太祖因禘而合食故谓之祫是禘者总名祫者一事亦
犹荐生荐熟之时则谓之荐灌酒求神之时谓之祼荐
也祼也祫也皆大禘中一事不可以是三者均谓之祭
名也后世因礼记诸篇有禘祫事遂以祫与禘俱谓之
大祭殊不知礼记之所谓祫者是乃禘中之一事也又
见公羊以大事为祫遂以祫为大于禘殊不知公羊之
卷十二 第 9b 页
说出于礼纬而春秋无是言也春秋所谓大事者即禘
尔不曰禘而曰大事者禘所以审昭穆僖公逆祀昭穆
乱矣圣人是以变禘之文而曰大事大是事也公羊求
其说而不得遂援礼纬以释经此所以启后世之纷纷
也或曰如是则刘贾一祭二名之说得乎愚谓刘贾之
说仅矣而未尽也彼谓二祭一名者谓本无二礼也则
一祭之说为仅得而不知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祫者
因禘而合食焉禘总名祫一事则二名之说为未尽或
曰如是则废三年之祫而用五年之禘必五年而一大
祭乎愚曰废祫之名而一之于禘可也五年而再大祭
则公羊之说不可废也郑康成先三后二徐邈先二后
尔不曰禘而曰大事者禘所以审昭穆僖公逆祀昭穆
乱矣圣人是以变禘之文而曰大事大是事也公羊求
其说而不得遂援礼纬以释经此所以启后世之纷纷
也或曰如是则刘贾一祭二名之说得乎愚谓刘贾之
说仅矣而未尽也彼谓二祭一名者谓本无二礼也则
一祭之说为仅得而不知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祫者
因禘而合食焉禘总名祫一事则二名之说为未尽或
曰如是则废三年之祫而用五年之禘必五年而一大
祭乎愚曰废祫之名而一之于禘可也五年而再大祭
则公羊之说不可废也郑康成先三后二徐邈先二后
卷十二 第 10a 页
三与夫秋祫冬祫纷纷不决之争举可置也或曰三年
祫五年禘自汉至今而用是说可废之乎愚曰春秋诗
礼论语非圣人之书则汉儒之说礼纬之言不可废春
秋诗礼论语果圣人之书也吾从圣人而废异说胡为
而不可邪
君子能为可用论
知所以为巳知所以为人又知所谓有天斯可谓有道
君子矣夫何故君子之学求于为巳而巳初无心于求
用也学既足乎巳用自藏于中可以安人可以安百姓
无所施而不可用者君子因其可用之资遇其当可用
之时著其能为用之效至若人之不我用也君子必归
祫五年禘自汉至今而用是说可废之乎愚曰春秋诗
礼论语非圣人之书则汉儒之说礼纬之言不可废春
秋诗礼论语果圣人之书也吾从圣人而废异说胡为
而不可邪
君子能为可用论
知所以为巳知所以为人又知所谓有天斯可谓有道
君子矣夫何故君子之学求于为巳而巳初无心于求
用也学既足乎巳用自藏于中可以安人可以安百姓
无所施而不可用者君子因其可用之资遇其当可用
之时著其能为用之效至若人之不我用也君子必归
卷十二 第 10b 页
之于天而有所不顾恤焉苟以吾学可为巳用可以为
人不察时之可否人之用舍必𣣔求试其所用幸而用
则喜不幸而不用则怼甚者至于自贬以求用是徒知
为巳为人而巳而不知有天也乌可谓诚君子哉荀卿
曰君子能为可用继之以不能使人必用巳真确论欤
君子之道有三其未达也脩其所为用其既达也行其
所当用不幸而不遇则处其所不用脩其所为用则能
尽已行其所当用则能尽人处其所不用则能尽天故
君子自幼学之初必修其能用之实谓将事君也必先
学所以事父谓将治国也必先学所以治家谓将明德
于天下也必先学夫正心而诚意在我之学既巳尽矣
人不察时之可否人之用舍必𣣔求试其所用幸而用
则喜不幸而不用则怼甚者至于自贬以求用是徒知
为巳为人而巳而不知有天也乌可谓诚君子哉荀卿
曰君子能为可用继之以不能使人必用巳真确论欤
君子之道有三其未达也脩其所为用其既达也行其
所当用不幸而不遇则处其所不用脩其所为用则能
尽已行其所当用则能尽人处其所不用则能尽天故
君子自幼学之初必修其能用之实谓将事君也必先
学所以事父谓将治国也必先学所以治家谓将明德
于天下也必先学夫正心而诚意在我之学既巳尽矣
卷十二 第 11a 页
推其素蕴可以有为于常世矣使不我用则已用则决
不负所学焉以之效智于二官则其用优于一官以之
策名于一国则其用优于一国以之坐庙堂而权衡天
下则其用优于天下是由能修其可用于未用之日故
能行其所用于当用之时也如此至若在我虽可用柰
何人之不用我君子必将敛其可用之器于一巳而未
尝汲汲以求售于人韫椟而藏待价而沽居昜以俟姑
尽其在天而巳又岂遗佚而怨阨穷而悯栖栖焉为不
得志之人哉故善学君子者不止学其可用必学其可
用而不得用学其可用徒能取利达而巳而人皆可学
学其可用而不得用斯能处困穷而为圣人乐天之事
不负所学焉以之效智于二官则其用优于一官以之
策名于一国则其用优于一国以之坐庙堂而权衡天
下则其用优于天下是由能修其可用于未用之日故
能行其所用于当用之时也如此至若在我虽可用柰
何人之不用我君子必将敛其可用之器于一巳而未
尝汲汲以求售于人韫椟而藏待价而沽居昜以俟姑
尽其在天而巳又岂遗佚而怨阨穷而悯栖栖焉为不
得志之人哉故善学君子者不止学其可用必学其可
用而不得用学其可用徒能取利达而巳而人皆可学
学其可用而不得用斯能处困穷而为圣人乐天之事
卷十二 第 11b 页
也孔门弟子如赐之达如由之果如求之艺皆能学其
可用者故夫子许之以从政而不许其为不可则止之
大臣若夫可以有用可以处不用唯颜子一人而巳故
许之以用舍行藏之理又许之以唯我与尔有是夫回
也生不遇时不获著其有用之迹因其不用亦见其能
处不用之贤矣呜呼自生民以来孰有如孔孟之能为
可用者乎又孰有如孔孟之不得用者乎又孰有如孔
孟之能处不用者乎孔子尝自谓用我则为东周孟子
亦尝自谓舍我其谁孔孟之言非自誇以求用也盖言
其实可用者至于历聘天下卒老干行也又未尝不归
之于天故当陈蔡之阨子路有吾未仁未智之言以疑
可用者故夫子许之以从政而不许其为不可则止之
大臣若夫可以有用可以处不用唯颜子一人而巳故
许之以用舍行藏之理又许之以唯我与尔有是夫回
也生不遇时不获著其有用之迹因其不用亦见其能
处不用之贤矣呜呼自生民以来孰有如孔孟之能为
可用者乎又孰有如孔孟之不得用者乎又孰有如孔
孟之能处不用者乎孔子尝自谓用我则为东周孟子
亦尝自谓舍我其谁孔孟之言非自誇以求用也盖言
其实可用者至于历聘天下卒老干行也又未尝不归
之于天故当陈蔡之阨子路有吾未仁未智之言以疑
卷十二 第 12a 页
夫子子贡亦有不容盍少贬之言以劝夫子夫子以良
农能稼而不能穑良工能巧而不能顺君子能脩身而
不为容之理以喻之孟子遭臧仓之沮隔而不得见鲁
侯不归怨于臧仓而曰行止非人所能为也天也若孔
孟者真可谓能尽天矣彼屈原者何人哉一不见用于
楚而离骚之怨兴矣原以清死而后世哀之使原果见
用亦未必能有为于楚盖其为器固巳小矣荀卿亦逃
谗于楚者也以宗王之学至于废死兰陵亦可谓不遇
矣卿不作离骚怨怼之辞而有不耻不用之语呜呼卿
贤巳哉
上舍试策三道
农能稼而不能穑良工能巧而不能顺君子能脩身而
不为容之理以喻之孟子遭臧仓之沮隔而不得见鲁
侯不归怨于臧仓而曰行止非人所能为也天也若孔
孟者真可谓能尽天矣彼屈原者何人哉一不见用于
楚而离骚之怨兴矣原以清死而后世哀之使原果见
用亦未必能有为于楚盖其为器固巳小矣荀卿亦逃
谗于楚者也以宗王之学至于废死兰陵亦可谓不遇
矣卿不作离骚怨怼之辞而有不耻不用之语呜呼卿
贤巳哉
上舍试策三道
卷十二 第 12b 页
第一道
昔先正司马光论历代君臣事迹始周烈而讫五季贯
穿驰骋上下千载间书成于元丰中神宗皇帝嘉之锡
名资治通鉴亲洒宸翰以制其序且取前代之君以自
况其言有曰汉之文宣唐之太宗所谓禹吾无间然者
议者谓神宗圣德具见于十九年事业之间巍然炳然
可高揖尧舜于千载之上而乃俯比二三君何耶愚曰
不然自古圣人德盛则待人必恕实有馀则取名必廉
孔子以天纵之圣生民以来未之有而乃自比于老彭
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可谓待人恕而德愈盛
取名廉而实益有馀矣然则神宗之有取于文宣太宗
昔先正司马光论历代君臣事迹始周烈而讫五季贯
穿驰骋上下千载间书成于元丰中神宗皇帝嘉之锡
名资治通鉴亲洒宸翰以制其序且取前代之君以自
况其言有曰汉之文宣唐之太宗所谓禹吾无间然者
议者谓神宗圣德具见于十九年事业之间巍然炳然
可高揖尧舜于千载之上而乃俯比二三君何耶愚曰
不然自古圣人德盛则待人必恕实有馀则取名必廉
孔子以天纵之圣生民以来未之有而乃自比于老彭
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可谓待人恕而德愈盛
取名廉而实益有馀矣然则神宗之有取于文宣太宗
卷十二 第 13a 页
是亦孔子恕以待人廉以取名之意也知吾夫子与神
宗待人取名之意则知今日主上之有取于光武亦仲
尼之意欤神祖之意欤夫光武之为君虽未可比隆三
代盛王较之汉七制唐三宗之中寔为最优以春秋之
法责之固未逃议论之域待之以忠恕之道固宜取所
长而掩所短也请论光武之为人而侍与高帝太宗陈
之以发明圣志之万一若夫主上盛德大业自与尧舜
三代同符非敢以光武比也夫七制之功莫大于高帝
三宗之功莫大于太宗以光武而拟二君则其功有若
不及者呜呼孰知其不及是乃所以过之耶高祖太宗
惟功之是慕而光武则以为不足慕故高祖太宗以功
宗待人取名之意则知今日主上之有取于光武亦仲
尼之意欤神祖之意欤夫光武之为君虽未可比隆三
代盛王较之汉七制唐三宗之中寔为最优以春秋之
法责之固未逃议论之域待之以忠恕之道固宜取所
长而掩所短也请论光武之为人而侍与高帝太宗陈
之以发明圣志之万一若夫主上盛德大业自与尧舜
三代同符非敢以光武比也夫七制之功莫大于高帝
三宗之功莫大于太宗以光武而拟二君则其功有若
不及者呜呼孰知其不及是乃所以过之耶高祖太宗
惟功之是慕而光武则以为不足慕故高祖太宗以功
卷十二 第 13b 页
显而光武以德称高祖诛暴秦灭强项以三尺剑而造
帝业可谓有不世之功矣然关中既定马上之事可勿
论也而好战之心老犹不衰至亲伐匈奴而困于平城
之围高帝徒知干戈之可以立功而不知文德之可以
来远当平城之围足见百万之众不如虞阶干戚之舞
矣是宜异日在廷之臣欲斩樊哙之论兵也太宗取孤
隋攘群盗以几冠之年而定四方亦可谓有不世之功
矣然唐室既造晋阳之甲亦可解也好大之心不能自
足至亲定四夷而困于辽水之役太宗徒知古人有攘
却之事而不知圣人有兼爱内外之心当辽水之厄则
知万里亲征不如汉文玉帛之聘矣是宜前日諌诤之
帝业可谓有不世之功矣然关中既定马上之事可勿
论也而好战之心老犹不衰至亲伐匈奴而困于平城
之围高帝徒知干戈之可以立功而不知文德之可以
来远当平城之围足见百万之众不如虞阶干戚之舞
矣是宜异日在廷之臣欲斩樊哙之论兵也太宗取孤
隋攘群盗以几冠之年而定四方亦可谓有不世之功
矣然唐室既造晋阳之甲亦可解也好大之心不能自
足至亲定四夷而困于辽水之役太宗徒知古人有攘
却之事而不知圣人有兼爱内外之心当辽水之厄则
知万里亲征不如汉文玉帛之聘矣是宜前日諌诤之
卷十二 第 14a 页
臣见武德之舞而不之顾也光武起于军旅非不知兵
勇于大敌非不知战明明庙谟紏紏雄断非不足以务
远略云台之将上应列宿非不足以立边功举全汉之
众又非不足以横行四夷之中以快一日之志也而退
然若一怯者口不谈兵于恢复之后何耶盖事有屈于
名而当于实者惟盛德者能之夫兴师百万拓地千里
功若可喜也盛德之主则谓彼民亦吾民何忍草芟兽
狝之耶吾宁收爱人之实德不必求名于辟国也太师
奏凯将士受赏君臣固可相贺也盛德之主则思有裹
粮千里巷哭饮泣之人是孰贻其祸耶吾宁使吾民之
不伤不忍求战功而生得色也得不毛之地以夸封疆
勇于大敌非不知战明明庙谟紏紏雄断非不足以务
远略云台之将上应列宿非不足以立边功举全汉之
众又非不足以横行四夷之中以快一日之志也而退
然若一怯者口不谈兵于恢复之后何耶盖事有屈于
名而当于实者惟盛德者能之夫兴师百万拓地千里
功若可喜也盛德之主则谓彼民亦吾民何忍草芟兽
狝之耶吾宁收爱人之实德不必求名于辟国也太师
奏凯将士受赏君臣固可相贺也盛德之主则思有裹
粮千里巷哭饮泣之人是孰贻其祸耶吾宁使吾民之
不伤不忍求战功而生得色也得不毛之地以夸封疆
卷十二 第 14b 页
之广孰若保吾土之当于实哉臣无用之人以为民孰
若全吾生齿之当于实哉高祖太宗皆弃实德以慕虚
名光武独能屈于名而当于实故以艺文之讲而代干
戈以道义之论而代鞍马以文雅之吏而代征伐之臣
闭玉关谢西域卑辞厚币以礼匈奴之使而抵掌抚剑
之臣皆不得逞志于当时其治天下一出于柔道朝夕
从事于诗书俎豆之间而不知疲此所以贤于高祖太
宗一等欤虽然光武之所以优于汉唐之君者以其能
偃兵也其不能比隆于三代之君者用人之际未可人
意尔光武以吏事而责三公以谣言而昜守宰此最其
失之大者三公之职所以论道经邦非可以吏事责之
若全吾生齿之当于实哉高祖太宗皆弃实德以慕虚
名光武独能屈于名而当于实故以艺文之讲而代干
戈以道义之论而代鞍马以文雅之吏而代征伐之臣
闭玉关谢西域卑辞厚币以礼匈奴之使而抵掌抚剑
之臣皆不得逞志于当时其治天下一出于柔道朝夕
从事于诗书俎豆之间而不知疲此所以贤于高祖太
宗一等欤虽然光武之所以优于汉唐之君者以其能
偃兵也其不能比隆于三代之君者用人之际未可人
意尔光武以吏事而责三公以谣言而昜守宰此最其
失之大者三公之职所以论道经邦非可以吏事责之
卷十二 第 15a 页
汤不责伊尹以吏事而望之以一德格天高宗不责傅
说以吏事而望之以朝夕纳诲成王不以吏事责周公
而望之以师保万民光武不与三公坐论邦国之大体
而以吏事进退之非商周之所以待三公者宜其治效
不及于古也守令之职所寄非䡖当以三载考绩之法
黜陟之非可以谣言而验其贤否郑子产古之遗爱名
在循吏中方其相郑之初民兴𣣔杀之谣使人君遽从
而昜之则侨之声名风采不复著于列国矣以吾夫子
之宰中都曾未闻有诵德之谣使时君必以谣言取人
则造为绯衣小儿之语以沮贤者多矣光武失于此是
宜东都循吏反西京之不及也且光武之失又不止如
说以吏事而望之以朝夕纳诲成王不以吏事责周公
而望之以师保万民光武不与三公坐论邦国之大体
而以吏事进退之非商周之所以待三公者宜其治效
不及于古也守令之职所寄非䡖当以三载考绩之法
黜陟之非可以谣言而验其贤否郑子产古之遗爱名
在循吏中方其相郑之初民兴𣣔杀之谣使人君遽从
而昜之则侨之声名风采不复著于列国矣以吾夫子
之宰中都曾未闻有诵德之谣使时君必以谣言取人
则造为绯衣小儿之语以沮贤者多矣光武失于此是
宜东都循吏反西京之不及也且光武之失又不止如
卷十二 第 15b 页
是三公固不可以吏事责而光武之失尤在于未能择
三公守令固不可以谣言昜而光武之失又在于亲择
守令夫三公之职非大儒不足以当光武乃以此处侯
君房辈未闻其有卓卓过人者是宜严子陵问其痴而
致语于使者以讥之虽起一卓茂于县令及居庙堂亦
无所建明其名固亦减于治密时矣则知论道之任非
可以轻处人也守令之寄虽重然非天子所宜亲择者
天子择宰相宰相择部刺史刺史择守令此人主简要
之术也光武乃以身任部刺史之职宜其择之不精而
以谣言进退之使光武精意于一相亦何患天下无贤
守宰也呜呼至治之君不世出汉唐之可称者止于十
三公守令固不可以谣言昜而光武之失又在于亲择
守令夫三公之职非大儒不足以当光武乃以此处侯
君房辈未闻其有卓卓过人者是宜严子陵问其痴而
致语于使者以讥之虽起一卓茂于县令及居庙堂亦
无所建明其名固亦减于治密时矣则知论道之任非
可以轻处人也守令之寄虽重然非天子所宜亲择者
天子择宰相宰相择部刺史刺史择守令此人主简要
之术也光武乃以身任部刺史之职宜其择之不精而
以谣言进退之使光武精意于一相亦何患天下无贤
守宰也呜呼至治之君不世出汉唐之可称者止于十
卷十二 第 16a 页
数君而光武尤为盛德犹不免有任人之失是宜以忠
恕之道处之而勿至于责人无巳可也恭惟
主上以仁圣之资抚中兴之运诞敷文德仰合有虞归
马放牛同符周武初非有慕于光武而袭其陈迹也比
因庭策多士特以光武发于清问草茅之士莫知圣志
之所在愚独妄意其处巳处人之际合吾夫子神宗之
用心而明策下询谓今日礼文经义问或酌光武之仪
以出处或矫光武之失以示训其迹盖有不同者愚切
谓景至而禋祀元正而会朝建延阁以崇文辟成均而
论秀此皆取法三伐非酌光武之仪而行之也写六经
于琬琰为学者式异端■说禁止勿用以矫尊七经之
恕之道处之而勿至于责人无巳可也恭惟
主上以仁圣之资抚中兴之运诞敷文德仰合有虞归
马放牛同符周武初非有慕于光武而袭其陈迹也比
因庭策多士特以光武发于清问草茅之士莫知圣志
之所在愚独妄意其处巳处人之际合吾夫子神宗之
用心而明策下询谓今日礼文经义问或酌光武之仪
以出处或矫光武之失以示训其迹盖有不同者愚切
谓景至而禋祀元正而会朝建延阁以崇文辟成均而
论秀此皆取法三伐非酌光武之仪而行之也写六经
于琬琰为学者式异端■说禁止勿用以矫尊七经之
卷十二 第 16b 页
谶复春秋立三传以矫罢黜左氏榖梁之失愚谓此皆
默契孔孟之用心亦非有意于矫光武而为之也然用
柔道以致平光武之所巳为者而吾君固巳优为之任
一德以图治吾君之所优为者而光武负不能之愧矣
虽然愚复有说以献夫恕以待人廉以取名乃人主之
盛德而人臣之职则当以责难为恭孟子谓不以仁义
告王则斥以不钦之罪唐文宗尝问群臣可况以何主
郑覃以文宣对为李石所斥且以尧舜勉之夫文宗虽
儒雅主然任人致治之际有不足称者李石乃期之以
尧舜使不以文宣自安况吾君盛德实足以为尧舜耶
愚愿执事当侍清问之际日陈尧舜之道以广吾君稽
默契孔孟之用心亦非有意于矫光武而为之也然用
柔道以致平光武之所巳为者而吾君固巳优为之任
一德以图治吾君之所优为者而光武负不能之愧矣
虽然愚复有说以献夫恕以待人廉以取名乃人主之
盛德而人臣之职则当以责难为恭孟子谓不以仁义
告王则斥以不钦之罪唐文宗尝问群臣可况以何主
郑覃以文宣对为李石所斥且以尧舜勉之夫文宗虽
儒雅主然任人致治之际有不足称者李石乃期之以
尧舜使不以文宣自安况吾君盛德实足以为尧舜耶
愚愿执事当侍清问之际日陈尧舜之道以广吾君稽
卷十二 第 17a 页
古之志彼光武驳浅姑取其二三策可也
第二道
举国皆儒则儒者之名不闻为吏皆循则吏之名不闻
为士皆纯德野无遗贤则独行逸民之名不闻为子皆
孝为臣皆忠则忠臣孝子之名不闻愚尝读浑浑之书
而得九官十二牧之为人读灏之之书而得伊尹伊陟
传说之为人读噩噩之书而得周公闲夭之徒之为人
彼皆大儒也当时不称其为儒彼皆能致循良之治也
当时不目之曰循吏彼皆为忠为孝也当时不指之曰
某为忠臣某为孝子下至于乡党庠序之间不闻其有
独行山林草野之间不闻其有逸民自鲁国之人以儒
第二道
举国皆儒则儒者之名不闻为吏皆循则吏之名不闻
为士皆纯德野无遗贤则独行逸民之名不闻为子皆
孝为臣皆忠则忠臣孝子之名不闻愚尝读浑浑之书
而得九官十二牧之为人读灏之之书而得伊尹伊陟
传说之为人读噩噩之书而得周公闲夭之徒之为人
彼皆大儒也当时不称其为儒彼皆能致循良之治也
当时不目之曰循吏彼皆为忠为孝也当时不指之曰
某为忠臣某为孝子下至于乡党庠序之间不闻其有
独行山林草野之间不闻其有逸民自鲁国之人以儒
卷十二 第 17b 页
称则儒道衰于周矣自郑相子产楚相孙叔敖以循吏
闻则吏治始衰于列国矣自伯夷柳下惠以独行著则
天下之士始有尚偏之弊矣自长沮桀溺之徒以逸民
而长往则韬光铲采于渔樵之间者多逸民矣自子胥
以忠称于吴曾参以孝称于鲁则忠臣孝子稀疏寥绝
如参辰之相望矣呜呼士以一行得名于时彼亦何等
时耶西汉之有儒林有循吏非西汉之美事盖自高祖
见儒服而慢骂而懦气不振申韩之术行于世而吏治
多出于刑名班固作西京一书表儒林循吏而出之所
以伤汉之儒与吏也东汉之有独行逸民非东汉之美
事盖自矫激之俗兴士始流为崖异斩绝之行自廉耻
闻则吏治始衰于列国矣自伯夷柳下惠以独行著则
天下之士始有尚偏之弊矣自长沮桀溺之徒以逸民
而长往则韬光铲采于渔樵之间者多逸民矣自子胥
以忠称于吴曾参以孝称于鲁则忠臣孝子稀疏寥绝
如参辰之相望矣呜呼士以一行得名于时彼亦何等
时耶西汉之有儒林有循吏非西汉之美事盖自高祖
见儒服而慢骂而懦气不振申韩之术行于世而吏治
多出于刑名班固作西京一书表儒林循吏而出之所
以伤汉之儒与吏也东汉之有独行逸民非东汉之美
事盖自矫激之俗兴士始流为崖异斩绝之行自廉耻
卷十二 第 18a 页
之风丧时始贵高举远蹈之人范晔作东都一书表独
行逸民而出之亦伤士之少纯全时之多独善也李唐
之有孝友有忠义非李唐美事盖自高祖变节于晋阳
而唐无忠义之风文皇行亏于闺门之内而唐无孝友
之俗东史笔者表孝友忠义而出之盖伤当时忠孝之
难能而仅有为足贵也夫天下皆有则所有者不胜书
天下皆无则仅有者斯可书且西汉有商山之四皓非
无逸民也有矫世之杨王孙非无独行也而班固不立逸
民独行传者盖以当时之士廉退者尚多无贵乎逸民
行之全纯者犹众无取乎独行其不以是立传盖不𣣔
使当时有逸民独行之名也东汉有江革申屠蟠之类
行逸民而出之亦伤士之少纯全时之多独善也李唐
之有孝友有忠义非李唐美事盖自高祖变节于晋阳
而唐无忠义之风文皇行亏于闺门之内而唐无孝友
之俗东史笔者表孝友忠义而出之盖伤当时忠孝之
难能而仅有为足贵也夫天下皆有则所有者不胜书
天下皆无则仅有者斯可书且西汉有商山之四皓非
无逸民也有矫世之杨王孙非无独行也而班固不立逸
民独行传者盖以当时之士廉退者尚多无贵乎逸民
行之全纯者犹众无取乎独行其不以是立传盖不𣣔
使当时有逸民独行之名也东汉有江革申屠蟠之类
卷十二 第 18b 页
非不甚孝有李固杜乔之徒非不甚忠而范晔不立忠
义孝友传者盖以当时俗多孝友则孝友不可悉书人
多忠义则忠义殆不一传二传之不立盖不𣣔使当时
有孝友忠义之名也若无居儒林者二十有三人经术
渊源者孔安国为之最安国得圣人家传之学非渊源
乎在循吏者六人政治忠厚者蜀文翁为之伯文翁兴
学校以化民非忠厚乎以独行显者二十有四愚切有
取于范式式以信义行于朋友时人知其可以托死是
固本诸贤圣而不为矫激也以隐逸称者十有七愚切
有取于严陵陵高尚其志卒不为光武屈议者谓其得
圣人之清是故乐在山林而不盗声名也言言之烈史
义孝友传者盖以当时俗多孝友则孝友不可悉书人
多忠义则忠义殆不一传二传之不立盖不𣣔使当时
有孝友忠义之名也若无居儒林者二十有三人经术
渊源者孔安国为之最安国得圣人家传之学非渊源
乎在循吏者六人政治忠厚者蜀文翁为之伯文翁兴
学校以化民非忠厚乎以独行显者二十有四愚切有
取于范式式以信义行于朋友时人知其可以托死是
固本诸贤圣而不为矫激也以隐逸称者十有七愚切
有取于严陵陵高尚其志卒不为光武屈议者谓其得
圣人之清是故乐在山林而不盗声名也言言之烈史
卷十二 第 19a 页
臣之所以赞颜段蒸蒸之善柳宗元之所以铭李兴然
真卿秀实行非一端而不列于忠义愚独于忠义三十
七人之中深喜全节之张巡李兴割股肉以进其亲非
名教之所愚独于孝友十人之中深喜义门之中李知
本若夫四百年之汉三百年之唐洪儒硕学将相名臣
皆由此途出不列于数者之目非为不足列也正以其
全德备行不可列于一端以小之耳且西京儒者莫知
杨雄氏讵可列雄于儒林乎东都循吏莫如卓鲁二子
讵可列卓鲁于循吏乎李唐忠孝莫如狄仁杰讵可列
仁杰于孝友忠义乎推此则知以一行而得名者不如
不列于是科之为美史臣去取端有旨哉虽然班史之
真卿秀实行非一端而不列于忠义愚独于忠义三十
七人之中深喜全节之张巡李兴割股肉以进其亲非
名教之所愚独于孝友十人之中深喜义门之中李知
本若夫四百年之汉三百年之唐洪儒硕学将相名臣
皆由此途出不列于数者之目非为不足列也正以其
全德备行不可列于一端以小之耳且西京儒者莫知
杨雄氏讵可列雄于儒林乎东都循吏莫如卓鲁二子
讵可列卓鲁于循吏乎李唐忠孝莫如狄仁杰讵可列
仁杰于孝友忠义乎推此则知以一行而得名者不如
不列于是科之为美史臣去取端有旨哉虽然班史之
卷十二 第 19b 页
去取固善矣张汤杜周以残忍深刻著名者也而不列
于酷吏则何以衰惨刻之风范史之去取固善矣蔡琰
失节于胡行非不丑也乃以其文采之故而传诸列女
则何以励天下之妇节唐史之去取固善矣裴延龄奸
佞之雄者也而不列于奸臣则又非春秋斧钺之诛矣
呜呼自古名士多史才少班范诸子皆有良史之才而
去取犹未尽当潜德之幽馨未必尽发巳死之奸䛕未
必尽诛此韩退之所以有人祸天刑之畏也
第三道
佩玉之礼尚矣在戴经则记其义于玉藻在周官则谨
其藏于玉府在诗则详咏于国风在论语则略见于乡
于酷吏则何以衰惨刻之风范史之去取固善矣蔡琰
失节于胡行非不丑也乃以其文采之故而传诸列女
则何以励天下之妇节唐史之去取固善矣裴延龄奸
佞之雄者也而不列于奸臣则又非春秋斧钺之诛矣
呜呼自古名士多史才少班范诸子皆有良史之才而
去取犹未尽当潜德之幽馨未必尽发巳死之奸䛕未
必尽诛此韩退之所以有人祸天刑之畏也
第三道
佩玉之礼尚矣在戴经则记其义于玉藻在周官则谨
其藏于玉府在诗则详咏于国风在论语则略见于乡
卷十二 第 20a 页
党其他杂出于诸家之说者不可以屡举玉藻记佩玉
之义为最详其大意则谓古之君子必佩玉在车则闻
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僻之心无自而入又谓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以玉比德焉此愚所谓记其义
于玉藻者此也天官玉府掌王之金玉共王之服玉珠
玉夫玉在先王之时特命官以掌之者非以充玩好之
具为非常之宝盖以君子不可一日不佩玉府之职不
可一日不谨此愚所谓谓谨其职于玉府者此也诗于
终南山戒襄公之篇因其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
而大夫美之曰佩玉锵锵盖勉其修德以称是玉也于
大东刺乱之一篇而其辞曰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盖讥
之义为最详其大意则谓古之君子必佩玉在车则闻
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僻之心无自而入又谓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以玉比德焉此愚所谓记其义
于玉藻者此也天官玉府掌王之金玉共王之服玉珠
玉夫玉在先王之时特命官以掌之者非以充玩好之
具为非常之宝盖以君子不可一日不佩玉府之职不
可一日不谨此愚所谓谓谨其职于玉府者此也诗于
终南山戒襄公之篇因其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
而大夫美之曰佩玉锵锵盖勉其修德以称是玉也于
大东刺乱之一篇而其辞曰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盖讥
卷十二 第 20b 页
其居官职而非其才之所长徒有佩玉之美有女同归
之诗则曰将敷将翔佩玉琼琚女曰鸡鸣之诗则曰杂
佩以报之以赠之以问之其刺惠公之诗则有觿韘之
语是皆因佩而示美讽之意愚故曰详咏于诗之国风
者此也论语乡党一篇备记圣人出入起居饮食言语
衣服之礼其言有及于玉者曰去丧无所不佩则知吾
圣人之身未尝一日去玉以苟燕息之安此愚所谓略
见于乡党者此也韩诗外传曰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
璜牙蠙珠以纳其间白虎通曰修道无穷则佩环能本
道德则佩琨能决嫌疑则佩玦其略见于郑氏之释其
详见于孔颖达之疏其遗制见于王粲之法此愚所谓
之诗则曰将敷将翔佩玉琼琚女曰鸡鸣之诗则曰杂
佩以报之以赠之以问之其刺惠公之诗则有觿韘之
语是皆因佩而示美讽之意愚故曰详咏于诗之国风
者此也论语乡党一篇备记圣人出入起居饮食言语
衣服之礼其言有及于玉者曰去丧无所不佩则知吾
圣人之身未尝一日去玉以苟燕息之安此愚所谓略
见于乡党者此也韩诗外传曰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
璜牙蠙珠以纳其间白虎通曰修道无穷则佩环能本
道德则佩琨能决嫌疑则佩玦其略见于郑氏之释其
详见于孔颖达之疏其遗制见于王粲之法此愚所谓
卷十二 第 21a 页
杂出于诸家之说不可屡举者也虽然佩玉谨于先王
之时而废于衰周之世后世学者虽读礼读诗读论语
诸家之书而目不习见其制耳不闻其声终莫能考䆒
其法而妄以臆见议之此纷纷之论所由而起也请因
明问而论之玉左右各五而宫羽祉角之分在焉左佩
双衡者其音宫双璜者其音羽右佩双行者其音祉双
璜者其音角此宫角祉羽之分也夫乐备五音而佩独
不用商者盖玉所以比德而商于五方则为西五行则
为金于五常则为义而以刚果肃杀为事是可以为威
而不可以为德此玉于五音之中所以独去商也记曰
古之君子必佩玉趍以采齐行以肆夏夫采齐者路门
之时而废于衰周之世后世学者虽读礼读诗读论语
诸家之书而目不习见其制耳不闻其声终莫能考䆒
其法而妄以臆见议之此纷纷之论所由而起也请因
明问而论之玉左右各五而宫羽祉角之分在焉左佩
双衡者其音宫双璜者其音羽右佩双行者其音祉双
璜者其音角此宫角祉羽之分也夫乐备五音而佩独
不用商者盖玉所以比德而商于五方则为西五行则
为金于五常则为义而以刚果肃杀为事是可以为威
而不可以为德此玉于五音之中所以独去商也记曰
古之君子必佩玉趍以采齐行以肆夏夫采齐者路门
卷十二 第 21b 页
之乐节肆夏者登堂之乐节乐师以备王仪大驭以备
五车是天子享元侯之礼而记乃以此为君子鸣玉之
节何耶盖经之所谓君子者乃指有位君子而郑氏释
之谓君子者士以上其说误矣此所以启后世之疑也
古者有德佩有事佩康成谓在君所则去德佩设事佩
则知燕居德佩之外兼设事佩矣事佩子所以事父母
使二佩不废则金燧木燧大觿小觿不几于赘乎愚切
谓记言子事父母止及事佩而不言德佩则德佩必不
兼设于事亲之时又古者先设事佩后设德佩以事成
而下德成而上故也二佩之设自有先后之序二者有
一于此则不至于赘矣事佩不特君子有也妇人亦有
五车是天子享元侯之礼而记乃以此为君子鸣玉之
节何耶盖经之所谓君子者乃指有位君子而郑氏释
之谓君子者士以上其说误矣此所以启后世之疑也
古者有德佩有事佩康成谓在君所则去德佩设事佩
则知燕居德佩之外兼设事佩矣事佩子所以事父母
使二佩不废则金燧木燧大觿小觿不几于赘乎愚切
谓记言子事父母止及事佩而不言德佩则德佩必不
兼设于事亲之时又古者先设事佩后设德佩以事成
而下德成而上故也二佩之设自有先后之序二者有
一于此则不至于赘矣事佩不特君子有也妇人亦有
卷十二 第 22a 页
之内则妇见舅姑左用亦五右用亦五是也德佩不特
君子有也妇人亦有之诗曰佩玉之傩佩玉琼琚是也
考之内则与诗人之辞而君子妇人之玉无异则珩璜
之制燧觿之施意其必同矣呜呼佩玉之设所以尚德
也然在君子佩之则为宜在小人佩之则为辱昔孔子
为鲁司寇而不设德佩事佩示巳无德事也夫佩在夫
子可谓宜其德矣而以无位不设当时鸣玉而趍者得
不愧于夫子乎得不辱斯佩乎诗人讥惠公无成人之
德有成人之服故曰童子佩觿童子佩韘然则无德而
佩者年虽成人行实童子也后之君子能于佩玉之际
而思所以佩之之意设德佩则知所必修德设事佩则
君子有也妇人亦有之诗曰佩玉之傩佩玉琼琚是也
考之内则与诗人之辞而君子妇人之玉无异则珩璜
之制燧觿之施意其必同矣呜呼佩玉之设所以尚德
也然在君子佩之则为宜在小人佩之则为辱昔孔子
为鲁司寇而不设德佩事佩示巳无德事也夫佩在夫
子可谓宜其德矣而以无位不设当时鸣玉而趍者得
不愧于夫子乎得不辱斯佩乎诗人讥惠公无成人之
德有成人之服故曰童子佩觿童子佩韘然则无德而
佩者年虽成人行实童子也后之君子能于佩玉之际
而思所以佩之之意设德佩则知所必修德设事佩则
卷十二 第 22b 页
知所以立事如古人谨弦韦之戒则玉与身俱荣矣
梅溪先生文集卷第十二
梅溪先生文集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