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九十四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四 宋 王钦若等 撰
掌礼部
奏议第二十二
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庙见飨七室
高祖太宗懿宗昭宗献祖太祖庄宗今明宗升祔礼合
祧迁献祖请下尚书省集议太子少傅卢质等议曰臣
等以亲尽从祧垂于旧典疑事无质素有明文顷庄宗
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四 宋 王钦若等 撰
掌礼部
奏议第二十二
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庙见飨七室
高祖太宗懿宗昭宗献祖太祖庄宗今明宗升祔礼合
祧迁献祖请下尚书省集议太子少傅卢质等议曰臣
等以亲尽从祧垂于旧典疑事无质素有明文顷庄宗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b 页
皇帝再造寰区复隆宗庙追三宗于先远复四室于本
朝式遇祧迁旋成沿革及庄宗升祔以懿祖从祧盖非
嗣立之君所以先迁其室光武灭新之后始有追尊之
仪只此在于南阳元不归于太庙引事且疏于故实此
时须禀于新规将来升祔先庙次合祧迁献祖既叶随
时之义又符变礼之文从之时议者以懿祖赐姓于懿
宗以支庶系太宗例宜以懿祖为始祖次昭宗可也不
必祖神尧而宗太宗若依汉光武则宜于代州立献祖
朝式遇祧迁旋成沿革及庄宗升祔以懿祖从祧盖非
嗣立之君所以先迁其室光武灭新之后始有追尊之
仪只此在于南阳元不归于太庙引事且疏于故实此
时须禀于新规将来升祔先庙次合祧迁献祖既叶随
时之义又符变礼之文从之时议者以懿祖赐姓于懿
宗以支庶系太宗例宜以懿祖为始祖次昭宗可也不
必祖神尧而宗太宗若依汉光武则宜于代州立献祖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a 页
而下亲庙其唐庙依旧礼行之可也而议谥者忘咸通
之懿宗又称懿祖父子俱懿于礼可乎将来未耶三世
与唐室四庙连叙昭穆非礼也议祧者不知受氏于唐
懿宗而祧之今又及献以礼论之始祧昭宗次祧献祖
可也而懿祖如景皇帝岂可祧乎
末帝清泰元年四月中书门下上言太常以五月朔御
明堂受朝三日夏至祀皇地祗前二日奏告献祖室不
坐此至是日有祀事则次日受朝今祀在五鼓前质明
之懿宗又称懿祖父子俱懿于礼可乎将来未耶三世
与唐室四庙连叙昭穆非礼也议祧者不知受氏于唐
懿宗而祧之今又及献以礼论之始祧昭宗次祧献祖
可也而懿祖如景皇帝岂可祧乎
末帝清泰元年四月中书门下上言太常以五月朔御
明堂受朝三日夏至祀皇地祗前二日奏告献祖室不
坐此至是日有祀事则次日受朝今祀在五鼓前质明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b 页
行礼毕御殿在始旦后请此例行之诏曰日出御殿与
祀事无妨宜依常年例
五月戊申中书门下奏太常以明宗二十日祔庙太尉
宰臣摄缘冯道在假李愚十八日私忌在致斋内今刘
煦又奏臣判三司事繁免祀事诏礼官参酌有司上言
曰愚私忌在致斋内诸私忌日遇大朝会入阁宣召皆
赴朝参今祔飨事大忌日属私致斋日请比大朝会宣
召例从之
祀事无妨宜依常年例
五月戊申中书门下奏太常以明宗二十日祔庙太尉
宰臣摄缘冯道在假李愚十八日私忌在致斋内今刘
煦又奏臣判三司事繁免祀事诏礼官参酌有司上言
曰愚私忌在致斋内诸私忌日遇大朝会入阁宣召皆
赴朝参今祔飨事大忌日属私致斋日请比大朝会宣
召例从之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a 页
六月中书门下奏㩀太常礼院申册拜王公如在京城
所司备卤簿车辂法物皇帝临轩行册如在外镇正衙
命使押册赴本道行礼其车辂法物故事不出都城礼
无明文今奉制命幽州赵德均封北平王青州房知温
封东平王皆备礼册命其合用车辂法物在兵部太常
太仆寺请载往本州行礼后送纳本司从之
十一月中书门下奏二十六日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
帝忌辰群臣奉慰行香固有常礼伏以皇帝陛下初遇忌
所司备卤簿车辂法物皇帝临轩行册如在外镇正衙
命使押册赴本道行礼其车辂法物故事不出都城礼
无明文今奉制命幽州赵德均封北平王青州房知温
封东平王皆备礼册命其合用车辂法物在兵部太常
太仆寺请载往本州行礼后送纳本司从之
十一月中书门下奏二十六日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
帝忌辰群臣奉慰行香固有常礼伏以皇帝陛下初遇忌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b 页
辰不同常岁臣等商议请于忌辰前后各一日不坐朝
从之
三年二月太常礼院奏据兵部侍郎马缟上疏言古者
嫂叔无服盖推而远之按五礼精义贞观十四年魏徵
等议亲兄弟之妻请服小功五月令所司给假差错为
大功九月太常博士段颙称自来给假无依令式若云
违古不独嫂叔一条旧为亲姨服小功今令式服大功
为亲舅服小功今服大功为妻父母缌麻今服小功为
从之
三年二月太常礼院奏据兵部侍郎马缟上疏言古者
嫂叔无服盖推而远之按五礼精义贞观十四年魏徵
等议亲兄弟之妻请服小功五月令所司给假差错为
大功九月太常博士段颙称自来给假无依令式若云
违古不独嫂叔一条旧为亲姨服小功今令式服大功
为亲舅服小功今服大功为妻父母缌麻今服小功为
卷五百九十四 第 4a 页
女婿为外甥缌麻今并服小功此五条在令式与精义
不同未审依马缟所奏为复且依令式右赞善大夫赵
咸又议曰臣闻三代制礼无降减之名五服容丧有宁
戚之义此盖圣人随时设教称情立文沿革不同吉凶
相变或服繇恩制丧以礼加太宗文皇帝引彼至仁推
其大义因览同㸑有缌之义遂制嫂叔小功之服列圣
遵行已为故事传于令式加至大功今马缟奏论以为
错谬况缟昔事本朝暨至梁室曾为博士累历岁年今
不同未审依马缟所奏为复且依令式右赞善大夫赵
咸又议曰臣闻三代制礼无降减之名五服容丧有宁
戚之义此盖圣人随时设教称情立文沿革不同吉凶
相变或服繇恩制丧以礼加太宗文皇帝引彼至仁推
其大义因览同㸑有缌之义遂制嫂叔小功之服列圣
遵行已为故事传于令式加至大功今马缟奏论以为
错谬况缟昔事本朝暨至梁室曾为博士累历岁年今
卷五百九十四 第 4b 页
始奏陈未为允当谨按仪礼凡制五服或以名加或以
尊制或推恩而有服或引义而当丧故嫂叔大功良有
以也其如叔以嫂之子为犹子为犹子之妻叔服大功
今嫂是犹子之母安可却服小功若以名加嫂岂疏于
犹子之妇若以尊制嫂岂卑于犹子之妻论恩则有生
同骨肉之情引义则有死同宅兆之理若以推而远之
为是即令式兼无小功既有称情制宜之文何止大功
九月请依令式永作彝伦敕下尚书省集百官议尚书
尊制或推恩而有服或引义而当丧故嫂叔大功良有
以也其如叔以嫂之子为犹子为犹子之妻叔服大功
今嫂是犹子之母安可却服小功若以名加嫂岂疏于
犹子之妇若以尊制嫂岂卑于犹子之妻论恩则有生
同骨肉之情引义则有死同宅兆之理若以推而远之
为是即令式兼无小功既有称情制宜之文何止大功
九月请依令式永作彝伦敕下尚书省集百官议尚书
卷五百九十四 第 5a 页
左仆射刘煦等议曰伏以嫂叔服小功五月开元礼会
要皆同其令式正文内元无丧服制度只有一本内编
在假宁令后不言奉敕编附年月除此一条又检七条
令式与开元礼相连者所司行已多年固难轻改既当
议事须按旧章今若鄙宣父之前经紊周公之往制隳
太宗之故事废开元之礼文而欲取差误近规行编附
新意称制度且违大典言令式又非正文若便改更恐
难经久臣等集议嫂叔服并诸服纪并请依开元礼为
要皆同其令式正文内元无丧服制度只有一本内编
在假宁令后不言奉敕编附年月除此一条又检七条
令式与开元礼相连者所司行已多年固难轻改既当
议事须按旧章今若鄙宣父之前经紊周公之往制隳
太宗之故事废开元之礼文而欲取差误近规行编附
新意称制度且违大典言令式又非正文若便改更恐
难经久臣等集议嫂叔服并诸服纪并请依开元礼为
卷五百九十四 第 5b 页
定如要给假却请下太常依开元礼内五服制度录出
一本编祔令文从之
晋高祖天福二年三月左仆射刘煦等奏参议册四庙
状曰臣等据太常博士段颙议云夫宗庙之制历代为
难须广按礼经旁求故实通古今之理为规式合天道
人情为楷模伏缘礼有随时捐益各异遂至议论多别
礼出众途今总历代之宏规议新朝之定制谨按尚书
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此是尧之庙也犹未载
一本编祔令文从之
晋高祖天福二年三月左仆射刘煦等奏参议册四庙
状曰臣等据太常博士段颙议云夫宗庙之制历代为
难须广按礼经旁求故实通古今之理为规式合天道
人情为楷模伏缘礼有随时捐益各异遂至议论多别
礼出众途今总历代之宏规议新朝之定制谨按尚书
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此是尧之庙也犹未载
卷五百九十四 第 6a 页
其数又按郊祀录云夏立五庙殷立六庙周立七庙汉
初立祖宗庙郡国共计一百六十七所后汉光武中兴
后别立六庙魏明帝初立亲庙四后重议上依周法立
七庙晋武帝受禅初立六庙后却立七庙宋武帝初立
六庙齐朝亦立六庙隋文帝受命初立亲庙四至大业
元年炀帝欲尊周法议立七庙次便禅命于唐武德元
年六月四日始立四庙于长安贞观九年命有司详议
庙制遂立七庙后至开元十一年后创立九庙又按礼
初立祖宗庙郡国共计一百六十七所后汉光武中兴
后别立六庙魏明帝初立亲庙四后重议上依周法立
七庙晋武帝受禅初立六庙后却立七庙宋武帝初立
六庙齐朝亦立六庙隋文帝受命初立亲庙四至大业
元年炀帝欲尊周法议立七庙次便禅命于唐武德元
年六月四日始立四庙于长安贞观九年命有司详议
庙制遂立七庙后至开元十一年后创立九庙又按礼
卷五百九十四 第 6b 页
记丧服小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
立四庙郑玄注云高祖以下至祢四世即亲尽也更立
始祖为不迁之庙共为五庙也又按礼记祭法及王制
孔子家语春秋榖梁传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
三庙士二庙此是降杀以两之义也又按尚书咸有一
德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又按疑义云天子立七庙或
四庙盖有其义也如四庙者从祢至高祖已上亲尽故
有四庙之礼又立七庙者缘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德
立四庙郑玄注云高祖以下至祢四世即亲尽也更立
始祖为不迁之庙共为五庙也又按礼记祭法及王制
孔子家语春秋榖梁传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
三庙士二庙此是降杀以两之义也又按尚书咸有一
德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又按疑义云天子立七庙或
四庙盖有其义也如四庙者从祢至高祖已上亲尽故
有四庙之礼又立七庙者缘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德
卷五百九十四 第 7a 页
更立始祖即于四亲庙之外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所
以有五庙六庙或七庙九庙要后代子孙观其功德故
尚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矣又按周舍论云自江左
以来晋宋齐梁相承多立七庙矣今颙等参详唯立七
庙四庙即并通其理伏缘宗庙事大不敢执以一理定
之故捡录七庙四庙二件之文俱得其宜他所论者并
皆勿取请下三省集百官详议敕旨宜依者臣等今月
八日于尚书省集百官详议伏以将敷至化以达万方
以有五庙六庙或七庙九庙要后代子孙观其功德故
尚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矣又按周舍论云自江左
以来晋宋齐梁相承多立七庙矣今颙等参详唯立七
庙四庙即并通其理伏缘宗庙事大不敢执以一理定
之故捡录七庙四庙二件之文俱得其宜他所论者并
皆勿取请下三省集百官详议敕旨宜依者臣等今月
八日于尚书省集百官详议伏以将敷至化以达万方
卷五百九十四 第 7b 页
克致和平必先宗庙是以孝为教本所以弘爱敬而厚
人伦礼乃民防盖欲辨尊卑而明法制故礼记王制云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之七庙者太
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殷六庙契
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而
已自夏及周少不减五多不过七又云天子七庙皆据
周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若诸侯庙制虽有其人
则不过五此则天子诸侯七五之异名矣至于三代已
人伦礼乃民防盖欲辨尊卑而明法制故礼记王制云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之七庙者太
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殷六庙契
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而
已自夏及周少不减五多不过七又云天子七庙皆据
周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若诸侯庙制虽有其人
则不过五此则天子诸侯七五之异名矣至于三代已
卷五百九十四 第 8a 页
后魏晋宋齐隋及唐初多立六庙或四庙盖以定国之
始不盈七庙之数也伏惟皇帝陛下大定寰区方兴教
理既先自家刑国固当率土咸宾今欲请立自高祖已
下四亲庙其始祖一庙未敢轻议伏惟圣裁恐于讲德
论功有失灵源茂绪禀自中旨共谓得宜臣等幸列明
庭获逢景运显奉如纶之命共详立庙之仪虽竭讨寻
惭非该博有愧上尘圣鉴实虑未恊宸衷不免迂疏仍
虞漏略又据御史中丞张昭远奏臣前月中预都省集
始不盈七庙之数也伏惟皇帝陛下大定寰区方兴教
理既先自家刑国固当率土咸宾今欲请立自高祖已
下四亲庙其始祖一庙未敢轻议伏惟圣裁恐于讲德
论功有失灵源茂绪禀自中旨共谓得宜臣等幸列明
庭获逢景运显奉如纶之命共详立庙之仪虽竭讨寻
惭非该博有愧上尘圣鉴实虑未恊宸衷不免迂疏仍
虞漏略又据御史中丞张昭远奏臣前月中预都省集
卷五百九十四 第 8b 页
议宗庙事伏见议状于亲庙外请别立始祖一庙近奉
中书门下牒再令百官于都省议定闻奏者臣读十四
代史书见二千年故事观诸家家宗庙都无始祖之称
惟殷周二代以稷契为太祖礼记曰天子七庙三昭三
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云此周制也七者太祖后
稷及文王武王与四亲庙也又曰殷人六庙契及汤与
二昭二穆也夏后氏立五庙不立太庙唯禹与二昭二
穆而已据王制郑玄所释即殷周以稷契为太祖夏后
中书门下牒再令百官于都省议定闻奏者臣读十四
代史书见二千年故事观诸家家宗庙都无始祖之称
惟殷周二代以稷契为太祖礼记曰天子七庙三昭三
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云此周制也七者太祖后
稷及文王武王与四亲庙也又曰殷人六庙契及汤与
二昭二穆也夏后氏立五庙不立太庙唯禹与二昭二
穆而已据王制郑玄所释即殷周以稷契为太祖夏后
卷五百九十四 第 9a 页
氏无太祖亦无追谥之庙自殷周以来时更十代皆于
亲庙之中以有功者为太祖无追崇始祖之例具引今
古即恐词繁事要證明须陈梗槩汉以高祖父太上皇
执嘉无社稷功不立庙号高帝自为高祖魏以曹公相
汉垂三十年始封于魏故为太祖晋以宣王辅魏室有
功立为高祖以景帝始封于晋故为太祖宋氏先世官
阀卑微虽追崇帝号刘裕自为高祖南齐高帝之父位
至右将军生无封爵不得为太祖高帝自为太祖梁武
亲庙之中以有功者为太祖无追崇始祖之例具引今
古即恐词繁事要證明须陈梗槩汉以高祖父太上皇
执嘉无社稷功不立庙号高帝自为高祖魏以曹公相
汉垂三十年始封于魏故为太祖晋以宣王辅魏室有
功立为高祖以景帝始封于晋故为太祖宋氏先世官
阀卑微虽追崇帝号刘裕自为高祖南齐高帝之父位
至右将军生无封爵不得为太祖高帝自为太祖梁武
卷五百九十四 第 9b 页
帝父顺之佐祐齐室封侯位至领军丹阳尹虽不受封
于梁亦为太祖陈武帝父文赞生无名位以武帝功梁
室赠侍中封义兴公及武帝即位亦追为太祖周闵帝
以父泰相西魏经营王业始封于周故为太祖隋文帝
父忠辅周室有大功始封于隋故有太祖唐祖神尧祖
父虎为周上柱国隋代追封唐公故为太祖唐末梁室
朱氏有帝位变四庙朱公先世无名位虽追册四庙不
立太祖朱公自为太祖此则前代追册太祖不出亲庙
于梁亦为太祖陈武帝父文赞生无名位以武帝功梁
室赠侍中封义兴公及武帝即位亦追为太祖周闵帝
以父泰相西魏经营王业始封于周故为太祖隋文帝
父忠辅周室有大功始封于隋故有太祖唐祖神尧祖
父虎为周上柱国隋代追封唐公故为太祖唐末梁室
朱氏有帝位变四庙朱公先世无名位虽追册四庙不
立太祖朱公自为太祖此则前代追册太祖不出亲庙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0a 页
之成例也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汉魏之制非有功德
不得立为祖宗殷周受命以稷契有大功于唐虞之际
故追尊为太祖自秦汉之后其礼不然虽祖有功乃须
亲庙今亦粗言往例以取證明秦称造父之后不以造
父为始祖汉称唐尧刘累之后不以尧累为始祖魏称
曹参之后不以参为始祖晋称赵将司马卬之后不以
卬为始祖宋称汉楚元王之后不以元王为始祖齐梁
皆称萧何之后不以何为始祖陈称太丘长陈寔之后
不得立为祖宗殷周受命以稷契有大功于唐虞之际
故追尊为太祖自秦汉之后其礼不然虽祖有功乃须
亲庙今亦粗言往例以取證明秦称造父之后不以造
父为始祖汉称唐尧刘累之后不以尧累为始祖魏称
曹参之后不以参为始祖晋称赵将司马卬之后不以
卬为始祖宋称汉楚元王之后不以元王为始祖齐梁
皆称萧何之后不以何为始祖陈称太丘长陈寔之后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0b 页
不以实为始祖元魏称李陵之后不以陵为始祖后周
称神农之后不以神农为始祖隋称杨震之后不以震
为始祖唐称皋陶老子之后不以皋陶老子为始祖唯
唐高宗皇帝则天武后临朝革唐称周更立七庙仍追
册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此当时附丽之徒不谙故实武
立姬庙乖越以来曲台之人到今嗤诮臣远观秦汉下
洎周隋礼乐衣冠声名文物未有如唐室之盛也武德
议庙之初英才间出温魏颜虞通今古封萧薛杜达礼
称神农之后不以神农为始祖隋称杨震之后不以震
为始祖唐称皋陶老子之后不以皋陶老子为始祖唯
唐高宗皇帝则天武后临朝革唐称周更立七庙仍追
册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此当时附丽之徒不谙故实武
立姬庙乖越以来曲台之人到今嗤诮臣远观秦汉下
洎周隋礼乐衣冠声名文物未有如唐室之盛也武德
议庙之初英才间出温魏颜虞通今古封萧薛杜达礼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1a 页
仪制度宪章必有师法夫追先祖之仪起于周代据史
记及礼经云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
天下尊为天子宗庙享之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
王季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据此
言之周武虽祀七世追为王号者但四世而已故自东
汉已来有国之初多从四庙从周制也况殷因夏礼汉
习秦仪无劳博访之文宜约已成之制请依隋唐有国
之初创立四庙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为太祖谨议以
记及礼经云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
天下尊为天子宗庙享之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
王季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据此
言之周武虽祀七世追为王号者但四世而已故自东
汉已来有国之初多从四庙从周制也况殷因夏礼汉
习秦仪无劳博访之文宜约已成之制请依隋唐有国
之初创立四庙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为太祖谨议以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1b 页
闻敕宜令尚书省集百官将前议状与张昭远所陈速
再与夺闻奏者又奏曰臣等今月十三日再于尚书省
集百官详议夫王者祖武宗文郊天祀地故有追崇之
典以申配飨之仪切详太常礼院议状准立七庙四庙
即并通其理其他所论并皆勿取七庙者按礼记王制
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云此
周制也详其礼经即是周家七庙之定数四庙者谓高
曾祖祢四世也按周本纪及礼记大传皆云武王即位
再与夺闻奏者又奏曰臣等今月十三日再于尚书省
集百官详议夫王者祖武宗文郊天祀地故有追崇之
典以申配飨之仪切详太常礼院议状准立七庙四庙
即并通其理其他所论并皆勿取七庙者按礼记王制
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云此
周制也详其礼经即是周家七庙之定数四庙者谓高
曾祖祢四世也按周本纪及礼记大传皆云武王即位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2a 页
追王太王王季文王以后稷为尧稷官故追尊为太祖
此即周武王初有天下追尊四庙之明文也故自汉魏
已降迄于周隋创业之君追谥不过四世约周制也此
礼行之已久事在不疑今参详都省前议状请立四庙
外别引始祖取裁未为定议续准敕据御史中丞张昭
远奏请创立四庙之外无别封始祖之文备引古今细
详沿革合前王之茂典是历代之通规况国家礼乐刑
名皆约唐典宗庙之制须据旧章请依唐朝追尊献祖
此即周武王初有天下追尊四庙之明文也故自汉魏
已降迄于周隋创业之君追谥不过四世约周制也此
礼行之已久事在不疑今参详都省前议状请立四庙
外别引始祖取裁未为定议续准敕据御史中丞张昭
远奏请创立四庙之外无别封始祖之文备引古今细
详沿革合前王之茂典是历代之通规况国家礼乐刑
名皆约唐典宗庙之制须据旧章请依唐朝追尊献祖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2b 页
宣皇帝懿祖先皇帝太祖景皇帝代祖元皇帝故事追
尊四庙为定臣等考详典礼上奉圣明虽共竭于恳诚
实倍惭于浅近从之
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按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注
云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蓲也二名不偏讳
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称在此古礼也
唐太宗玄宗二名皆讳人姓与国讳音声相近是嫌名
者亦改姓氏与古礼有异庙讳平声字则不讳侧声若
尊四庙为定臣等考详典礼上奉圣明虽共竭于恳诚
实倍惭于浅近从之
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按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注
云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蓲也二名不偏讳
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称在此古礼也
唐太宗玄宗二名皆讳人姓与国讳音声相近是嫌名
者亦改姓氏与古礼有异庙讳平声字则不讳侧声若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3a 页
讳侧声字即不讳平声所讳字正文及偏旁皆阙点画望
令依令式施行敕朝廷之制今古相沿道在人弘礼非天
降况以方开历数虔奉祖宗虽踰孔子之文未爽周公之
训冀崇孝行永载简编所为二名及嫌名事宜依唐朝行
四月详定院奏太常博士段颙进封事云臣窃见雒京
四面所有祠祭诸坛等自近年以来相次官员祭告不
住芟薙扫除渐似低平久亏增饰今乞下太常寺牒河
南雒阳两县应有管系坛所方以农务未兴之时各勒
令依令式施行敕朝廷之制今古相沿道在人弘礼非天
降况以方开历数虔奉祖宗虽踰孔子之文未爽周公之
训冀崇孝行永载简编所为二名及嫌名事宜依唐朝行
四月详定院奏太常博士段颙进封事云臣窃见雒京
四面所有祠祭诸坛等自近年以来相次官员祭告不
住芟薙扫除渐似低平久亏增饰今乞下太常寺牒河
南雒阳两县应有管系坛所方以农务未兴之时各勒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3b 页
逐近量差三十人功添补修泥须及元格尺丈高阔其
斋宫虑有经费据难修营稍候秋登亦望条理自然百
灵允集万福攸归臣等参详大凡祀祭事在敬恭惟于
斋坛最宜崇饰从之
四年六月司天台奏七月一日太阳有亏缺于北极于
东复于南未盈而没太常礼官详旧制日有变天子素
服避殿太史以所司救日于社陈五兵五鼓麾东戟南
矛西弩北盾中央置鼓服从其位百职废务素服守司
斋宫虑有经费据难修营稍候秋登亦望条理自然百
灵允集万福攸归臣等参详大凡祀祭事在敬恭惟于
斋坛最宜崇饰从之
四年六月司天台奏七月一日太阳有亏缺于北极于
东复于南未盈而没太常礼官详旧制日有变天子素
服避殿太史以所司救日于社陈五兵五鼓麾东戟南
矛西弩北盾中央置鼓服从其位百职废务素服守司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4a 页
重列于庭每等异位向日而立明复而罢今所司法物
咸不能具去岁正旦日有蚀之唯谨藏兵仗皇帝避正
殿尚素食百官守司而已中书奏欲行礼从之
八月乙巳中书奏太常礼院定来岁长安公主出降仪
太仆寺供厌翟二马车殿中省备圆方偏扇各十六行
障三坐障二伞一大扇一团大扇二今车障伞扇是同
光年皇后法物欲雅饰牙使厌翟之车后以四马权去
二马用之诏从其议
咸不能具去岁正旦日有蚀之唯谨藏兵仗皇帝避正
殿尚素食百官守司而已中书奏欲行礼从之
八月乙巳中书奏太常礼院定来岁长安公主出降仪
太仆寺供厌翟二马车殿中省备圆方偏扇各十六行
障三坐障二伞一大扇一团大扇二今车障伞扇是同
光年皇后法物欲雅饰牙使厌翟之车后以四马权去
二马用之诏从其议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4b 页
十一月礼官奉诏约开元礼重定正冬朝会其略曰开
元礼三品以上升殿群臣在庭窃以九品分官随时有
异或以卑高定分或以清浊为资积习是常造次难议
请沿近礼依内宴列坐开元礼称贺之后皇帝戴通天
冠服绛纱袍百官朝服以侍坐解剑履于乐县之西北
窃以开元旧制长安广庭故可以究皇仪而展帝容陈
百辟而赞群后今京邑新造殿庑未更若用前规虑为
隘狭议请皇帝冠乌纱巾服赭黄袍百寮具公服候朝
元礼三品以上升殿群臣在庭窃以九品分官随时有
异或以卑高定分或以清浊为资积习是常造次难议
请沿近礼依内宴列坐开元礼称贺之后皇帝戴通天
冠服绛纱袍百官朝服以侍坐解剑履于乐县之西北
窃以开元旧制长安广庭故可以究皇仪而展帝容陈
百辟而赞群后今京邑新造殿庑未更若用前规虑为
隘狭议请皇帝冠乌纱巾服赭黄袍百寮具公服候朝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5a 页
堂宏敞即举旧仪二舞鼓吹熊罴之案工师乐器等事
繇久废无次颇甚岁月之间未可补备请且设九部之
乐权用教坊伶人诏曰三品之官尚书方得升殿其馀
所议宜悉从之
是月太常礼院奏唐朝制度请以至德宫正殿隔为五
室室三分之南去地四尺以石为塪中容二主庙之南
一屋三门门戟二十四东西一屋一门门无棨戟四仲
之祭一羊一豕如其中祠币帛牲牢之类光禄主之祠
繇久废无次颇甚岁月之间未可补备请且设九部之
乐权用教坊伶人诏曰三品之官尚书方得升殿其馀
所议宜悉从之
是月太常礼院奏唐朝制度请以至德宫正殿隔为五
室室三分之南去地四尺以石为塪中容二主庙之南
一屋三门门戟二十四东西一屋一门门无棨戟四仲
之祭一羊一豕如其中祠币帛牲牢之类光禄主之祠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5b 页
祝之文不进不署神厨之具鸿胪督之五帝五后凡十
主未迁者六未立者四未谥者三高祖太宗与其后暨
庄宗凡六主在清化里之寝宫祭前一日以殿中伞扇
二十迎置新庙以行飨礼闵帝庄宗明宗二后及鲁国
孔夫人神主四座请修制祔庙及三后请定谥法从之
五年五月宰臣冯道奏宰臣朝见辞谢在朝堂横街之
南及至馀官即悉于崇元门内此盖事因偶尔习以为
常又入阁礼毕之时群官退于门外定班如初俟宣放
主未迁者六未立者四未谥者三高祖太宗与其后暨
庄宗凡六主在清化里之寝宫祭前一日以殿中伞扇
二十迎置新庙以行飨礼闵帝庄宗明宗二后及鲁国
孔夫人神主四座请修制祔庙及三后请定谥法从之
五年五月宰臣冯道奏宰臣朝见辞谢在朝堂横街之
南及至馀官即悉于崇元门内此盖事因偶尔习以为
常又入阁礼毕之时群官退于门外定班如初俟宣放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6a 页
伏唯翰林学士前任郡守等不随百辟即时直出惟此
二者礼愆序失乞改正敕官爵之班即分高下见谢之
位岂有异同宜立通规以为定制今后宰臣使相朝见
辞谢并于崇元门外与诸官同行异位一时列拜假满
横行即从旧例又入阁之仪其翰林学士前任郡守等
今后入阁宜依百官班例不得先出
是月御史中丞窦贞固奏每遇国忌行香宰臣跪炉僧
人表赞文武百官俨然列坐今后复请宰臣跪炉百官
二者礼愆序失乞改正敕官爵之班即分高下见谢之
位岂有异同宜立通规以为定制今后宰臣使相朝见
辞谢并于崇元门外与诸官同行异位一时列拜假满
横行即从旧例又入阁之仪其翰林学士前任郡守等
今后入阁宜依百官班例不得先出
是月御史中丞窦贞固奏每遇国忌行香宰臣跪炉僧
人表赞文武百官俨然列坐今后复请宰臣跪炉百官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6b 页
依常位立班从之仍令行香之后斋僧一百人永为定
制
二月太常礼院奏长安公主以三月出降按唐德宗朝
礼仪使颜真卿议婚用驸马在礼无文周礼诸侯以璋
聘女礼云玉以比德今请驸马加以璋郡主之聓加玄
纁以代用马函书之礼出自近代事无正经请废之勿
用诏曰纳采之时主人再拜使者不答虽开元礼具载
其仪宜令答拜仍令郑王重贵主其婚姻其婚礼中外
制
二月太常礼院奏长安公主以三月出降按唐德宗朝
礼仪使颜真卿议婚用驸马在礼无文周礼诸侯以璋
聘女礼云玉以比德今请驸马加以璋郡主之聓加玄
纁以代用马函书之礼出自近代事无正经请废之勿
用诏曰纳采之时主人再拜使者不答虽开元礼具载
其仪宜令答拜仍令郑王重贵主其婚姻其婚礼中外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7a 页
不贺馀依太常礼院所奏
少帝以天福七年即位是年太常礼院奏国朝见飨四
庙静祖肃祖睿祖宪祖今高祖将行升祔按会要唐武
德元年立四庙于长安至贞观九年有司详议庙制以
高祖神尧皇帝神主升旧四室祔庙今高祖神主请同
唐高祖神主升祔从之
开运二年二月右辅阙卢夐奏曰臣闻国之大事在祀
与戎祀则必尽其诚戎则不加无罪伏见以时祭岳渎
少帝以天福七年即位是年太常礼院奏国朝见飨四
庙静祖肃祖睿祖宪祖今高祖将行升祔按会要唐武
德元年立四庙于长安至贞观九年有司详议庙制以
高祖神尧皇帝神主升旧四室祔庙今高祖神主请同
唐高祖神主升祔从之
开运二年二月右辅阙卢夐奏曰臣闻国之大事在祀
与戎祀则必尽其诚戎则不加无罪伏见以时祭岳渎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7b 页
皆是本道观察使亲赍御降祝文词所行礼唯中岳顷
自故河南尹张全义年德俱高遂请少尹或上厅宾席
摄祭近岁多差文参府掾习以为常不唯有渎于灵祗
兼虑渐隳于祀典臣欲请河南尹却于华州兖州定州
孟州观察使例亲行献礼仍令本县令读祝文者敕曰
卢夐请河南尹亲及庙貌冀表精虔在祷山川诚为重
事且浩穰都邑岂可阙人今后祭中岳宜令河南尹往
彼行礼
自故河南尹张全义年德俱高遂请少尹或上厅宾席
摄祭近岁多差文参府掾习以为常不唯有渎于灵祗
兼虑渐隳于祀典臣欲请河南尹却于华州兖州定州
孟州观察使例亲行献礼仍令本县令读祝文者敕曰
卢夐请河南尹亲及庙貌冀表精虔在祷山川诚为重
事且浩穰都邑岂可阙人今后祭中岳宜令河南尹往
彼行礼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8a 页
三年六月西京留司监察使奏以祠祭所定行事官临
日多遇疾病或奉诏赴阙留司禀敕已迟乞以留司吏
部郎中一人主判有阙便依次第定名庶无阙事从之
汉高祖即位称天福十二年是年太常博士段颙奏曰
伏以宗庙之制历代为难须按礼经旁求故实又缘礼
贵随时捐益不定今参详历代故事立高曾祖祢四庙
更上追远祖光武皇帝为始祖百代不迁之庙居东向
之位共为五庙庶符往例又合礼经诏尚书省集百官
日多遇疾病或奉诏赴阙留司禀敕已迟乞以留司吏
部郎中一人主判有阙便依次第定名庶无阙事从之
汉高祖即位称天福十二年是年太常博士段颙奏曰
伏以宗庙之制历代为难须按礼经旁求故实又缘礼
贵随时捐益不定今参详历代故事立高曾祖祢四庙
更上追远祖光武皇帝为始祖百代不迁之庙居东向
之位共为五庙庶符往例又合礼经诏尚书省集百官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8b 页
详议吏部尚书窦贞固等议曰按礼记王制云天子七
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七庙者太祖及文王
武王之庙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又云天子七庙皆据
周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至于光武中兴及历代
多立六庙或四庙盖建国之始未盈七庙之数又按郊
祀录王肃云德厚者流泽广天子可以事六代之义也
今欲请立高祖以下四亲庙又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
德即于四亲庙之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今除四亲庙
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七庙者太祖及文王
武王之庙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又云天子七庙皆据
周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至于光武中兴及历代
多立六庙或四庙盖建国之始未盈七庙之数又按郊
祀录王肃云德厚者流泽广天子可以事六代之义也
今欲请立高祖以下四亲庙又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
德即于四亲庙之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今除四亲庙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9a 页
外更请上追高皇帝光武皇帝共六庙从之
隐帝乾祐元年六月太常礼院准奏天福十二年六月
中敕追尊六庙当司寻各牒所司请排比法物修制册
宝并衮龙服通天冠绛纱袍镇圭等所司修制并无次
第者伏缘当司勘造逐年四季嗣祭昼日内正月上辛
祈榖四月孟夏雩祭及夏至九月季秋大享明堂十一
月冬至皆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祗十月孟冬神州
地祗皆以祀前二日准礼例奏告太庙一室配座并四
隐帝乾祐元年六月太常礼院准奏天福十二年六月
中敕追尊六庙当司寻各牒所司请排比法物修制册
宝并衮龙服通天冠绛纱袍镇圭等所司修制并无次
第者伏缘当司勘造逐年四季嗣祭昼日内正月上辛
祈榖四月孟夏雩祭及夏至九月季秋大享明堂十一
月冬至皆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祗十月孟冬神州
地祗皆以祀前二日准礼例奏告太庙一室配座并四
卷五百九十四 第 19b 页
孟月及腊飨于太庙伏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昼日无
配座之仪宗庙阙荐飨之礼今详典坟有亏礼敬伏乞
再下所司申请修制从之
九月高祖神主将升祔太庙有司奏议文祖明元皇帝
室神主祧之置于夹室祫享即出之
二年司封郎中裴巽上言国家郊庙社稷百神祀祭皆
在雒阳臣每见差官行事诸神坛墠多无斋宿之所以
三公之职衣冠于旅舍田家狼籍凶秽无所不有恐非
配座之仪宗庙阙荐飨之礼今详典坟有亏礼敬伏乞
再下所司申请修制从之
九月高祖神主将升祔太庙有司奏议文祖明元皇帝
室神主祧之置于夹室祫享即出之
二年司封郎中裴巽上言国家郊庙社稷百神祀祭皆
在雒阳臣每见差官行事诸神坛墠多无斋宿之所以
三公之职衣冠于旅舍田家狼籍凶秽无所不有恐非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0a 页
精诚蠲洁展敬之道也臣请下河南府于京城四郊聊
葺屋宇充斋宿神厨之所从之
三年河南府京兆尹言差官检校高祖长陵世祖原陵
高下步数言并无祠庙初国家议立宗庙议官不详旧
事乃以前汉高祖后汉光武系六庙乃修缘庙宝册太
常卿谓臣曰高祖世祖宝册已在陵内不劳复制但告
之而已为舆言所惑竟为之
宗正卿上言诸帝陵园所祠时享须有寝殿祠官今高
葺屋宇充斋宿神厨之所从之
三年河南府京兆尹言差官检校高祖长陵世祖原陵
高下步数言并无祠庙初国家议立宗庙议官不详旧
事乃以前汉高祖后汉光武系六庙乃修缘庙宝册太
常卿谓臣曰高祖世祖宝册已在陵内不劳复制但告
之而已为舆言所惑竟为之
宗正卿上言诸帝陵园所祠时享须有寝殿祠官今高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0b 页
祖世祖二陵并无祠祭之所请各下本处令于陵侧粗
修斋宫以当寝庙下所司计度所司引唐朝奉陵故事
所费钜万遂寝其事以至国亡二祖之陵不沾一奠
周太祖广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常礼院议合立
太庙室数若守文继体则魏晋有七庙之文若创业开
基则隋唐有四庙之议圣朝请依近礼追谥四庙伏恐
所议未同请下百官集议从之
二月太子太傅和凝等奏以肇启洪图惟新皇室左宗
修斋宫以当寝庙下所司计度所司引唐朝奉陵故事
所费钜万遂寝其事以至国亡二祖之陵不沾一奠
周太祖广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常礼院议合立
太庙室数若守文继体则魏晋有七庙之文若创业开
基则隋唐有四庙之议圣朝请依近礼追谥四庙伏恐
所议未同请下百官集议从之
二月太子太傅和凝等奏以肇启洪图惟新皇室左宗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1a 页
庙而右社稷率繇旧章崇祖祢而辨尊卑载于前史虽
文质互变义趣各殊式观捐益之规咸系兴隆之始伏
惟皇帝陛下体元立极本义祖仁开变家成国之基尊
奉先思孝之道言为轨范动合典坟超百代之哲王总
一时之盛业据礼议立四亲庙允叶前文从之
四月中书门下奏太常礼院申七月一日皇帝御崇元
殿命使奉册四庙以旧仪服衮冕即座太尉引册案入
皇帝降座引立于御座前南向中书令奉册案进皇帝
文质互变义趣各殊式观捐益之规咸系兴隆之始伏
惟皇帝陛下体元立极本义祖仁开变家成国之基尊
奉先思孝之道言为轨范动合典坟超百代之哲王总
一时之盛业据礼议立四亲庙允叶前文从之
四月中书门下奏太常礼院申七月一日皇帝御崇元
殿命使奉册四庙以旧仪服衮冕即座太尉引册案入
皇帝降座引立于御座前南向中书令奉册案进皇帝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1b 页
搢圭捧授册使使跪受转授舁册官其进宝授宝仪如
册案恭以兴王之始稽古为先四方见尊祖之心万代
传敬亲之道臣等参详至时请皇帝降阶从之
十月礼仪使言奉迎太庙社稷神主到东宫日未审皇
帝亲出郊外迎奉当否缘此无礼例故实简详请三省
官集议敕宣令尚书省四品以上中书门下两省五品
以上同参议闻奏时议者以人君谒庙有时又祭服行
事若迎郊谒见难行飨献之礼常服又恐非宜是以集
册案恭以兴王之始稽古为先四方见尊祖之心万代
传敬亲之道臣等参详至时请皇帝降阶从之
十月礼仪使言奉迎太庙社稷神主到东宫日未审皇
帝亲出郊外迎奉当否缘此无礼例故实简详请三省
官集议敕宣令尚书省四品以上中书门下两省五品
以上同参议闻奏时议者以人君谒庙有时又祭服行
事若迎郊谒见难行飨献之礼常服又恐非宜是以集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2a 页
议及两省集议司徒窦贞固司空苏禹圭主议或言吴
主孙休即位迎其祖父于吴郡入祔太庙休前一日出
城野次明日常服奉迎此其例也礼酌人情假令斋车
载主以从行未必皆须祭服行事迎之宜也司徒窦贞
固等献议曰陛下方祗见于祖宗展孝思于迎奉酌人
情而制礼迎庙主以为宜臣等未见旧章止依情理以
车驾出城为是其迎奉之仪请下礼仪使酌量草定从
之礼仪使言来年正月一日皇帝有事于南郊合祭天
主孙休即位迎其祖父于吴郡入祔太庙休前一日出
城野次明日常服奉迎此其例也礼酌人情假令斋车
载主以从行未必皆须祭服行事迎之宜也司徒窦贞
固等献议曰陛下方祗见于祖宗展孝思于迎奉酌人
情而制礼迎庙主以为宜臣等未见旧章止依情理以
车驾出城为是其迎奉之仪请下礼仪使酌量草定从
之礼仪使言来年正月一日皇帝有事于南郊合祭天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2b 页
地于圆丘准礼以祖庙配祭依祠令以高祖睿和皇帝
配敕敬依典礼
三年二月内司制国宝两坐诏太常具制度以闻有司
言唐六典符宝郎掌天子八宝其一曰神宝其二曰受
命宝其神宝方六寸高四寸六分厚一寸七分蟠龙纽
文与传国玺同传国宝秦皇以蓝田玉刻之李斯篆方
四寸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纽盘五龙二宝历代
相传以为神器别有六宝一曰皇帝行玺二曰皇帝之
配敕敬依典礼
三年二月内司制国宝两坐诏太常具制度以闻有司
言唐六典符宝郎掌天子八宝其一曰神宝其二曰受
命宝其神宝方六寸高四寸六分厚一寸七分蟠龙纽
文与传国玺同传国宝秦皇以蓝田玉刻之李斯篆方
四寸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纽盘五龙二宝历代
相传以为神器别有六宝一曰皇帝行玺二曰皇帝之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3a 页
玺三曰皇帝信玺四曰天子行玺五曰天子之玺六曰
天子信玺此六宝因文为名并白玉螭虎纽历代相传
或亡失则补之北朝铸之以金至则天太后以玺字涉
嫌改之为宝八宝唐代符宝郎典之贞观十六年别置
元玺一坐其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白玉螭虎纽同
光中制宝一坐文曰皇天受命之宝天福四年制宝一
坐文曰皇帝神宝其同光天福二宝内司制造不见纽
象分寸制度敕令制国宝两坐宜用白玉方四寸螭虎
天子信玺此六宝因文为名并白玉螭虎纽历代相传
或亡失则补之北朝铸之以金至则天太后以玺字涉
嫌改之为宝八宝唐代符宝郎典之贞观十六年别置
元玺一坐其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白玉螭虎纽同
光中制宝一坐文曰皇天受命之宝天福四年制宝一
坐文曰皇帝神宝其同光天福二宝内司制造不见纽
象分寸制度敕令制国宝两坐宜用白玉方四寸螭虎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3b 页
纽其一宜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文其一宜以皇帝神
宝为文命中书令冯道书宝史臣曰国以玉玺为传授
神器䆳古无文运斗枢曰舜为天子黄龙负玺世本曰
鲁昭公始作玺秦兼七国称皇帝李斯取蓝田之玉玉
工孙寿刻之方四寸斯为大篆书文之形制为鱼龙凤
鸟之状希世之至宝也秦亡子婴以玺降于轵道汉高
祖得之与斩白蛇剑世世传宝之王莽之篡使王舜求
玺于元后后怒投之于阶一角微缺莽诛公孙宾以玺
宝为文命中书令冯道书宝史臣曰国以玉玺为传授
神器䆳古无文运斗枢曰舜为天子黄龙负玺世本曰
鲁昭公始作玺秦兼七国称皇帝李斯取蓝田之玉玉
工孙寿刻之方四寸斯为大篆书文之形制为鱼龙凤
鸟之状希世之至宝也秦亡子婴以玺降于轵道汉高
祖得之与斩白蛇剑世世传宝之王莽之篡使王舜求
玺于元后后怒投之于阶一角微缺莽诛公孙宾以玺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4a 页
送更始刘玄败以授盆子及熊耳之败盆子以玺降光
武汉末黄门乱张让投玺于井孙坚讨董卓入雒见井
有五色气乃杼得之持归以授袁术术败荆州刺史徐
璆得之诣许授献帝汉禅魏文帝得之魏禅晋武帝得
之刘聪陷雒阳得之聪死归刘曜为石勒所擒玺归于
邺石季龙传冉闵闵败东濮阳太守戴施入邺得之送
江东授穆帝晋禅宋刘裕得之宋禅齐萧道成得之齐
禅梁萧衍得之台城之陷侯景得之景败其将侯子鉴
武汉末黄门乱张让投玺于井孙坚讨董卓入雒见井
有五色气乃杼得之持归以授袁术术败荆州刺史徐
璆得之诣许授献帝汉禅魏文帝得之魏禅晋武帝得
之刘聪陷雒阳得之聪死归刘曜为石勒所擒玺归于
邺石季龙传冉闵闵败东濮阳太守戴施入邺得之送
江东授穆帝晋禅宋刘裕得之宋禅齐萧道成得之齐
禅梁萧衍得之台城之陷侯景得之景败其将侯子鉴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4b 页
欲以玺走江北为追兵所迫乃投于栖霞寺井中寺僧
永杼得匿之陈永定三年永弟子普智以玺上陈文帝
隋平陈随叔宝入长安隋之始得秦真传国宝炀帝在
江都宇文化及篡逆以玺北度至韦县为窦建德所败
宝入建德建德擒于武牢其妻曹氏以宝献唐高祖禄
山之乱肃宗即位于灵武上皇遣崔圆送玺于凤翔代
宗之避狄分陜德宗之移幸山南皆以八宝从黄巢之
乱僖宗再幸山南昭宗播越石门神器俱在天祐四年
永杼得匿之陈永定三年永弟子普智以玺上陈文帝
隋平陈随叔宝入长安隋之始得秦真传国宝炀帝在
江都宇文化及篡逆以玺北度至韦县为窦建德所败
宝入建德建德擒于武牢其妻曹氏以宝献唐高祖禄
山之乱肃宗即位于灵武上皇遣崔圆送玺于凤翔代
宗之避狄分陜德宗之移幸山南皆以八宝从黄巢之
乱僖宗再幸山南昭宗播越石门神器俱在天祐四年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5a 页
辉王禅位于梁命宰臣杨涉送宝于大梁梁亡庄宗入
汴得之同光末内难作乱兵犯跸宝为火所灼文字讹
缺明宗清泰复传之清泰败以传国宝随身自焚而死
其宝遂亡失其神宝者方六寸厚一寸七分高四寸六
分蟠龙隐起文与秦玺同但玉色不及形制高大耳不
知何代造东晋孝武十九年南雍州刺史郗恢于慕容
永部得之送于金陵东晋末传于宋高祖宋亡入齐萧
道成得之齐亡入梁萧衍得之台城之陷侯景得之景
汴得之同光末内难作乱兵犯跸宝为火所灼文字讹
缺明宗清泰复传之清泰败以传国宝随身自焚而死
其宝遂亡失其神宝者方六寸厚一寸七分高四寸六
分蟠龙隐起文与秦玺同但玉色不及形制高大耳不
知何代造东晋孝武十九年南雍州刺史郗恢于慕容
永部得之送于金陵东晋末传于宋高祖宋亡入齐萧
道成得之齐亡入梁萧衍得之台城之陷侯景得之景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5b 页
败侍中赵思齐携走江北献齐文宣帝宇文氏灭齐武
帝得之归长安宇文亡入隋文帝改号传国玺又改为
受命玺开皇九年平陈始得秦氏真传国玺仍以秦玺
后出得于亡陈以北朝所传神玺为第一秦玺次之隋
亡窦建德妻与秦玺俱献长安唐高祖得之唐末不知
所在秦初制受命宝时别制六玺一曰皇帝行玺封册
诸王公用之二曰皇帝之玺与王公书用之三曰皇帝
信玺诸夏发兵用之四曰天子行玺封册蕃国用之五
帝得之归长安宇文亡入隋文帝改号传国玺又改为
受命玺开皇九年平陈始得秦氏真传国玺仍以秦玺
后出得于亡陈以北朝所传神玺为第一秦玺次之隋
亡窦建德妻与秦玺俱献长安唐高祖得之唐末不知
所在秦初制受命宝时别制六玺一曰皇帝行玺封册
诸王公用之二曰皇帝之玺与王公书用之三曰皇帝
信玺诸夏发兵用之四曰天子行玺封册蕃国用之五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6a 页
曰天子之玺赐蕃国书用之六曰天子信玺徵蕃国兵
用之六玺皆白玉刻螭虎纽方一寸五分高二寸传之
历代或有亡失北朝铸之以金所谓乘舆八宝也太宗
贞观中别刻元玺庄宗时或引元玺又别刻受命宝天
福初晋高祖以传国宝为清泰所焚特置宝一坐开运
末契丹陷中原张彦泽入京城晋主奉表归命于辽主
遣皇子延煦等奉国宝并命印三面送与辽主其国宝
即天福初所造者也延煦等回辽主与晋帝诏曰所进
用之六玺皆白玉刻螭虎纽方一寸五分高二寸传之
历代或有亡失北朝铸之以金所谓乘舆八宝也太宗
贞观中别刻元玺庄宗时或引元玺又别刻受命宝天
福初晋高祖以传国宝为清泰所焚特置宝一坐开运
末契丹陷中原张彦泽入京城晋主奉表归命于辽主
遣皇子延煦等奉国宝并命印三面送与辽主其国宝
即天福初所造者也延煦等回辽主与晋帝诏曰所进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6b 页
国宝验来非真传国宝其真宝速进来晋主奏曰真传
国宝因清泰末伪主从珂以宝自焚自此亡失先帝登
极之初特制此宝左右臣寮备知固不敢别有藏匿也
汉朝二帝未暇修制故太祖命有司特制此二宝焉
八月太常上言祭礼宗庙之祀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
一禘以孟夏所以别尊卑审昭穆也四时之祭荐其常
事故禘祫之月则不行时飨恭惟追尊四庙经今三年
准礼合改十月孟冬荐飨为祫并遍祭七祀从之史臣
国宝因清泰末伪主从珂以宝自焚自此亡失先帝登
极之初特制此宝左右臣寮备知固不敢别有藏匿也
汉朝二帝未暇修制故太祖命有司特制此二宝焉
八月太常上言祭礼宗庙之祀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
一禘以孟夏所以别尊卑审昭穆也四时之祭荐其常
事故禘祫之月则不行时飨恭惟追尊四庙经今三年
准礼合改十月孟冬荐飨为祫并遍祭七祀从之史臣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7a 页
曰礼官谬举也禘祫之祭比以祧庙之主无常飨故有
三年五年合食于太祖之礼今太庙四室联栋而承五
飨何合之有言审昭穆者礼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
祖之庙七今但三昭三穆而已无劳审也
九月将有事于南郊议于东京别建太庙时太常礼院
言准雒京庙室一十五间分为四室两头有夹室四神
门每门屋三间每间一门戟二十四别有斋宫神厨屋
宇准礼左宗庙右社稷在国城内请下所司修奉从之
三年五年合食于太祖之礼今太庙四室联栋而承五
飨何合之有言审昭穆者礼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
祖之庙七今但三昭三穆而已无劳审也
九月将有事于南郊议于东京别建太庙时太常礼院
言准雒京庙室一十五间分为四室两头有夹室四神
门每门屋三间每间一门戟二十四别有斋宫神厨屋
宇准礼左宗庙右社稷在国城内请下所司修奉从之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7b 页
是月南郊礼仪使奏郊祀所用圭璧制度准礼祀上帝
以苍璧祀地祗以黄琮祀五帝以圭璋琥璜其玉各依
本方正色祀日月以圭璋祀神州以两圭有邸其用币
天以苍色地以黄色配帝以白色日月五帝各从本方
之色皆长一丈八尺其圭璧之状璧圆而琮八方圭上
锐而下方半圭曰璋琥为虎形半璧曰璜其圭璧琮璜
皆长一尺二寸四圭有邸邸本也圭著于璧而四出也
日月星辰以圭璧五寸前件圭璧虽有图样而长短之
以苍璧祀地祗以黄琮祀五帝以圭璋琥璜其玉各依
本方正色祀日月以圭璋祀神州以两圭有邸其用币
天以苍色地以黄色配帝以白色日月五帝各从本方
之色皆长一丈八尺其圭璧之状璧圆而琮八方圭上
锐而下方半圭曰璋琥为虎形半璧曰璜其圭璧琮璜
皆长一尺二寸四圭有邸邸本也圭著于璧而四出也
日月星辰以圭璧五寸前件圭璧虽有图样而长短之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8a 页
说或殊按唐开元中玄宗诏曰礼神以玉取其精洁比
来用珉不可行也如或以玉难辨宁小其制度以取其
真今郊庙所修圭璧量玉大小不必皆从古制伏请下
所司修制从之
是月礼仪使奏郊庙祝文例云古者文字皆书于册而
有长短之差魏晋郊庙祝文书于册唐初悉用祝板惟
陵庙用玉为册玄宗亲祭郊庙用玉为册德宗朝博士
陆淳议准礼用祝板祭已燔之可其议贞元六年亲祭
来用珉不可行也如或以玉难辨宁小其制度以取其
真今郊庙所修圭璧量玉大小不必皆从古制伏请下
所司修制从之
是月礼仪使奏郊庙祝文例云古者文字皆书于册而
有长短之差魏晋郊庙祝文书于册唐初悉用祝板惟
陵庙用玉为册玄宗亲祭郊庙用玉为册德宗朝博士
陆淳议准礼用祝板祭已燔之可其议贞元六年亲祭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8b 页
又用竹册当司准开元礼并用祝板梁朝依礼行之至
明宗郊天又用竹册今详酌礼例祝板为宜从之
世宗显德二年八月癸卯兵部尚书张昭上言今月十
二日伏蒙宸慈召对面奉圣旨以每年祀祭多用太牢
念其耕稼之勤更备牺牲之用比诸豢养特可悯伤令
臣寻讨故事可以他牲代否臣仰禀纶言退寻礼籍三
牲八簋之制五典六乐之文著在典彝迭相沿袭累经
朝代无所改更臣闻古者燔黍捭豚尚多质略近则梁
明宗郊天又用竹册今详酌礼例祝板为宜从之
世宗显德二年八月癸卯兵部尚书张昭上言今月十
二日伏蒙宸慈召对面奉圣旨以每年祀祭多用太牢
念其耕稼之勤更备牺牲之用比诸豢养特可悯伤令
臣寻讨故事可以他牲代否臣仰禀纶言退寻礼籍三
牲八簋之制五典六乐之文著在典彝迭相沿袭累经
朝代无所改更臣闻古者燔黍捭豚尚多质略近则梁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9a 页
武面牲笋脯不可宗师虽好生之德则然于奉先之议
太劣盖礼主于信孝本因心黍稷非馨鬼神飨德不必
牲牢之巨细笾豆之方圆苟血祀长保于宗祧而牲俎
何须于茧栗但以国之大事儒者久行易以他牢恐未
为便以臣愚管其南北郊宗庙社稷朝日夕月等大祠
如皇帝亲行事备用三牲如有司摄行事则用少牢以
下虽非旧典贵减牺牛是时太常卿田敏又奏云臣奉
圣旨为祠祭用犊事今太仆寺供犊一年四季都用犊
太劣盖礼主于信孝本因心黍稷非馨鬼神飨德不必
牲牢之巨细笾豆之方圆苟血祀长保于宗祧而牲俎
何须于茧栗但以国之大事儒者久行易以他牢恐未
为便以臣愚管其南北郊宗庙社稷朝日夕月等大祠
如皇帝亲行事备用三牲如有司摄行事则用少牢以
下虽非旧典贵减牺牛是时太常卿田敏又奏云臣奉
圣旨为祠祭用犊事今太仆寺供犊一年四季都用犊
卷五百九十四 第 29b 页
二十二头唐会要武德九年十月九日诏祭祀之意本
以为民穷民事神有乖正直杀牛不如礿祭明德即是
馨香望古推今民神一揆其祭圆丘方泽宗庙已外并
可止用少牢者特待时和年丰然后克修常礼又按会
要天宝六载正月十六日赦文祭祀之典牺牲所备将
有达于虔诚盖不资于广杀自今后每大祭祀应用骍
犊宜令所司量减其数仍永为常式其年起请以旧科
每年用犊二百一十二头今请减一百六十三头止用
以为民穷民事神有乖正直杀牛不如礿祭明德即是
馨香望古推今民神一揆其祭圆丘方泽宗庙已外并
可止用少牢者特待时和年丰然后克修常礼又按会
要天宝六载正月十六日赦文祭祀之典牺牲所备将
有达于虔诚盖不资于广杀自今后每大祭祀应用骍
犊宜令所司量减其数仍永为常式其年起请以旧科
每年用犊二百一十二头今请减一百六十三头止用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0a 页
二十九头馀祠飨宜并停用犊至上元二年九月二十
一日赦文国之大事郊祀为先贵其至诚不美多品黍
稷虽设犹或非馨牲牢空多未为能飨圆丘方泽仍依
常式宗庙诸祠临时献熟用怀明德之馨庶合西邻之
祭其年起请昊天上帝太庙各太牢一馀祭并随事市
供若据天宝六载自二百一十二头减用三十九头武
德九年每年用犊十头圆丘方泽一宗庙五据上元二
年起请只昊天上帝太庙又无方泽则九头矣今国家
一日赦文国之大事郊祀为先贵其至诚不美多品黍
稷虽设犹或非馨牲牢空多未为能飨圆丘方泽仍依
常式宗庙诸祠临时献熟用怀明德之馨庶合西邻之
祭其年起请昊天上帝太庙各太牢一馀祭并随事市
供若据天宝六载自二百一十二头减用三十九头武
德九年每年用犊十头圆丘方泽一宗庙五据上元二
年起请只昊天上帝太庙又无方泽则九头矣今国家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0b 页
用牛比开元天宝则不多比武德上元则过其大半按
会要太仆寺有牧监掌孳课之事乞今后太仆寺养孳
课半其犊遇祭昊天太庙前三月养之涤宫取其荡涤
清洁馀祭则不养涤宫若临时买牛恐非典故谨具奏
闻奉敕祭祀尚诚祝史贵信非诚与信何以事神礿祭
重于杀牛黍稷轻于明德牺牲之数具载典经前代以
来或有增损宜采酌中之礼且从贵少之文起今后祭
圆丘方泽社稷并依旧用犊太庙及诸祠宜准上元二
会要太仆寺有牧监掌孳课之事乞今后太仆寺养孳
课半其犊遇祭昊天太庙前三月养之涤宫取其荡涤
清洁馀祭则不养涤宫若临时买牛恐非典故谨具奏
闻奉敕祭祀尚诚祝史贵信非诚与信何以事神礿祭
重于杀牛黍稷轻于明德牺牲之数具载典经前代以
来或有增损宜采酌中之礼且从贵少之文起今后祭
圆丘方泽社稷并依旧用犊太庙及诸祠宜准上元二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1a 页
年九月二十一日制并不用犊如皇帝亲行事则依常式
四年四月乙酉礼官博士等准诏议祭器祭玉制度
以闻时国子祭酒尹拙引崔灵恩三礼义宗云苍璧所
以礼天其长十有二寸盖法天之十二时又引江都集
白虎通等诸书所说云璧皆内方外圆又云璜琮所以
礼地其长十寸以法地之数其琮外方内圆八角而有
好国子博士聂崇义以为璧内外皆圆其径九寸又按
阮氏郑玄图皆云九寸周礼玉人职又有九寸之璧及
四年四月乙酉礼官博士等准诏议祭器祭玉制度
以闻时国子祭酒尹拙引崔灵恩三礼义宗云苍璧所
以礼天其长十有二寸盖法天之十二时又引江都集
白虎通等诸书所说云璧皆内方外圆又云璜琮所以
礼地其长十寸以法地之数其琮外方内圆八角而有
好国子博士聂崇义以为璧内外皆圆其径九寸又按
阮氏郑玄图皆云九寸周礼玉人职又有九寸之璧及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1b 页
引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
之环郭璞注云好里也肉边也而不载尺寸之数崇义
又引冬官玉人云璧好三寸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盖
两边肉各三寸通好共九寸则其璧九寸明矣聂崇义又
云璜琮八方以象地每角各剡出一寸六分共长八寸
厚一寸按周礼疏及阮氏图并无好又引冬官玉人云
琮八角而无好崇义又云琮璜圭璧俱是礼天地之器
而尔雅惟言璧瑗环三者有好其馀琮璜之器并不言
之环郭璞注云好里也肉边也而不载尺寸之数崇义
又引冬官玉人云璧好三寸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盖
两边肉各三寸通好共九寸则其璧九寸明矣聂崇义又
云璜琮八方以象地每角各剡出一寸六分共长八寸
厚一寸按周礼疏及阮氏图并无好又引冬官玉人云
琮八角而无好崇义又云琮璜圭璧俱是礼天地之器
而尔雅惟言璧瑗环三者有好其馀琮璜之器并不言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2a 页
之则璜琮八角而无好明矣时太常卿田敏已下议以
为尹拙所说虽有所据而崇义援引周礼正文其理稍
优请从之其诸祭品制度亦多以崇义所议为定
五年六月癸酉禘于太祖先是言事者以皇家宗庙无
祧庙之主不当行禘祫之礼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聂
崇义以为前代备庙累迁及追尊未毁皆有禘祫及引
故事凡九条以为其证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神
主入庙至五年二月禘祭明年又禘自兹已后五年为
为尹拙所说虽有所据而崇义援引周礼正文其理稍
优请从之其诸祭品制度亦多以崇义所议为定
五年六月癸酉禘于太祖先是言事者以皇家宗庙无
祧庙之主不当行禘祫之礼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聂
崇义以为前代备庙累迁及追尊未毁皆有禘祫及引
故事凡九条以为其证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神
主入庙至五年二月禘祭明年又禘自兹已后五年为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2b 页
常且魏以武帝为太祖至明帝始三帝而已未有毁主
而行禘祫其證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
日大祠其太学博士议云按禘祫之礼三年一五年再
宋自高祖至文帝才亦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證
二也梁武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谓之大祭
禘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受命之君才追尊四庙
而行禘祫则知祭者是追养之道以时移节变孝子感
而思亲故荐以首时祭以仲月间以禘祫序以昭穆乃
而行禘祫其證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
日大祠其太学博士议云按禘祫之礼三年一五年再
宋自高祖至文帝才亦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證
二也梁武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谓之大祭
禘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受命之君才追尊四庙
而行禘祫则知祭者是追养之道以时移节变孝子感
而思亲故荐以首时祭以仲月间以禘祫序以昭穆乃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3a 页
礼之经也非关宗庙备与不备其證三也文多不载至
是终从崇义之议
是终从崇义之议
卷五百九十四 第 33b 页
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