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五百八十七 宋 王钦若等 撰
  掌礼部
   奏议第十五
唐吴阳吾为成均博士则天圣历元年腊月辛亥制每
月一日于明堂拜告朔之礼博士辟闾仁谞奏议曰谨
按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唯礼记玉藻云天
子听朔于南门之外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b 页
邦国都鄙干宝注云周正建子之月告朔日也此即玉
藻之听朔矣今每年岁首元日于通天宫受朝读时令
布政事京官九品已上诸州朝集使等咸列于廷此则
听朔之礼毕而合于周礼玉藻之文矣而郑玄注玉藻
听朔以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遂云凡听朔必特
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此郑注之误也故
汉魏至今莫之用按月令云其帝太昊其神勾芒者谓
宣布时令告示下人其令词云其帝其神尔所以敬授
卷五百八十七 第 2a 页
之欲使人奉其时而务其业每月有令故谓之月令非
谓天子月朔日以祖配帝而祭告之其每月告朔诸侯
之礼也故春秋左氏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又郑注
论语云礼人君每月告朔于庙有祭谓之朝享鲁自文
公始不视朔是诸侯之礼明矣今王者行之非所闻也
按郑所谓告其帝者即太昊等五人告其神者即重黎
等五行官虽功施于人列在祀典无天子每月拜祭告
朔之文臣谨按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观礼显
卷五百八十七 第 2b 页
庆礼及祠令并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为代无明
堂故无告朔之礼则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
著祀五方上帝于明堂即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也此
则无明堂而著其享祀何为告朔独阙其文若以为君
有明堂即合告朔则周秦有明堂而经典正文并无天
子每月告朔之事臣等详求今古博考载籍既无其礼
不可袭非望请停每月一日告朔之祭以正国经窃以
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谓颁告朔令诸侯奉而
卷五百八十七 第 3a 页
行之义也凤阁侍郎王方庆又议奏曰谨按明堂天子
布政之宫也盖所以明天气统万物动而仪德被于四
海者夏曰世室殷曰重屋姬曰明堂此三代之名也明
堂天子太庙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东曰青阳南曰
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中曰太室虽有五名而以明
堂为主汉代达学通儒咸以明堂太庙为一汉左中郎
将蔡邕立议亦以为然取其宗祀则谓之清庙取其正
室则谓之太室取其向阳则谓之明堂取其建学则谓
卷五百八十七 第 3b 页
之太学取其圆水则谓之辟雍异名而同事古之制也
天子以孟春正月上辛于南郊总授十二月之政还藏
于祖庙月取一政班于明堂诸侯孟春之月朝于天子
受十二月之政藏于祖庙月取一政而行之盖所以和
阴阳顺天道也如此祸乱不作灾害不生矣仲尼美而
称之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君以其礼告庙则谓之告
朔听视此月之政则谓之视朔亦曰听朔虽有三名其
实一也今礼官议称按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
卷五百八十七 第 4a 页
事者臣谨按春秋文公六年闰十月不告朔榖梁传曰
闰附月之馀日天子不以告朔左氏传云闰月不告朔
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于是
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臣据此文则天子闰月亦
告朔矣宁有别月而废其礼者乎博考经籍其文甚著
何以明之周礼太史职云颁告朔于列国闰月告王居
门终月又礼记玉藻文云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
并是天子闰月而行告朔之事也礼官又称玉藻天子
卷五百八十七 第 4b 页
听朔于南门之外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
国都鄙干宝注云周建子之月告朔日也此即玉藻之
听朔矣今每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布政事京
官九品已上诸州朝觐使等咸列于廷此听朔之礼毕
而合于周礼玉藻之文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
观礼显庆礼及祠令无王者告朔之事者臣按玉藻云
玄冕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郑玄注云
朝日春分之时也东门皆谓国门也明堂在国之阳每
卷五百八十七 第 5a 页
月就其时明堂而听朔焉卒事反宿于路寝凡听朔必
以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臣谓今岁首
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及布政自是古礼孟春之上
辛受十二月之政藏于祖庙之礼尔而月取一政班于
明堂其义昭然犹未行也即如礼官所言遂阙其事臣
又按礼记月令天子每月居青阳明堂总章玄堂即是
每月告朔之事先儒旧说天子行事一年十八度入明
堂大享不问卜一入也今礼官立义唯岁首一入尔与
卷五百八十七 第 5b 页
先儒既异臣不敢同郑玄云凡听朔告帝臣愚以告朔
之时五方上帝之一帝也春则灵威仰夏则赤熛怒秋
则白招拒冬则叶光纪季月则含枢纽也并以始祖而
配之人帝及神列在祀典亦于其月而享祭之鲁自文
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欲去其羊孔子以羊存犹
可识其礼羊亡礼遂废故云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也汉
承秦灭学庶事草创明堂辟雍其制作阙汉武帝封禅
始造明堂于太山既不立于京师所以无告朔之事至
卷五百八十七 第 6a 页
汉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庶几复古乃建明堂辟雍焉
禘祫于明堂诸侯王列侯宗室子弟九百馀人助祭毕
皆益户赐爵及金帛赠秩补吏各有差汉末丧乱尚传
其礼爰至后汉祀典仍存明帝永平二年郊祀五帝于
明堂以光武配祭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董卓西移载
籍湮灭告朔之礼于此而坠暨于晋末戎马生郊礼乐
衣冠扫地总尽元帝过江是称狼狈礼仪制度南迁盖
寡彝典残缺无复旧章军国所资临事议之既阙明堂
卷五百八十七 第 6b 页
宁论告朔宋朝何承天纂集其文以为礼论虽加编次
事则阙如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但捃摭前儒因循
故事而已隋大业中炀帝命学士撰江都集礼指抄撮
旧礼更无异文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不言告朔者盖
为历代不传所以其文遂阙各有由绪不足依据今礼
官引为明堂證在臣诚实有疑陛下肇建明堂幸遵古
典告朔之礼犹阙旧章钦若稽古应须补葺若每月听
政于明堂事亦烦数孟月视朔亦不可废帝又令春官
卷五百八十七 第 7a 页
广集鸿儒取方庆仁谞所奏议定得失阳吾与太学博
士郭山恽奏曰臣等谨按周礼礼记及三传皆有天子
告朔之礼天子颁告朔于诸侯秦政焚灭诗书繇是告
朔礼废今明堂肇建总章新立绍百王之绝轨树万代
之鸿规上以严祀祖宗下以敬授时令使人知礼乐道
适中和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今若因修班朔每月依行
礼贵随时事须沿革望依王方庆议用四时孟月及季
夏于明堂修复告朔之礼以颁天下其帝及神亦请依
卷五百八十七 第 7b 页
方庆用郑玄义告五帝于堂上则严配之道通于神明
至孝之德光于四海制从之
祝钦明为礼部尚书中宗神龙元年三月制东都创置
太庙社稷太常博士张齐贤建议曰昔孙卿子云有天
下者事七代有一国者事五代则天子七庙古今达礼
故尚书称七代之庙可以观德祭法称王立七庙一坛
一墠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莫
不尊始封之君谓之太祖太祖之庙百代不迁祫祭之
卷五百八十七 第 8a 页
礼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之
庙太祖东向昭南向穆北向商之契周之后稷是也太
祖之外更无始祖但商自玄王已后十有四代至汤而
有天下周自后稷已后十有七代至武而有天下其间
代数稍远迁庙亲庙皆出太祖之后故合食有序尊卑
不差其后汉高受命无始祖即以高皇帝为太祖太上
皇之父立庙享祀不在昭穆合食之列为尊于太祖故
也魏武创业文帝受命亦即以武帝为太祖其高皇太
卷五百八十七 第 8b 页
皇处士君等并为属尊不在昭穆合食之列晋宣创业
武帝受命亦即以宣帝为太祖其征西豫章颍川京兆
府君等亦为属尊不在昭穆合食之列历兹己降至于
有隋宗庙之制斯礼不易故宇文氏以文皇帝为太祖
隋室以武元皇帝为太祖国家诞受天命累圣重光景
皇帝始封唐公实为太祖中间代数既近列在三昭三
穆之内故皇家太庙唯有六室其弘农府君宣光二帝
尊于太庙亲尽则迁不在昭穆合食之数今皇极再造
卷五百八十七 第 9a 页
孝思匪宁奉二月二十九日敕七室已下依旧号尊崇
文奉三月一日敕既立七庙须尊崇始祖速令详定者
伏寻礼经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周朝太
祖之外以周文王为始祖不合礼经或有引白虎通义
云后稷为始祖文王为太祖乃郑玄注诗雍序云太祖
谓文王以为说者其义不然彼以礼王者祖有功而宗
有德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故谓文王为太祖尔非祫
祭群主合食之太祖今之议者或有欲立凉武昭王为
卷五百八十七 第 9b 页
始祖斯为不可何者昔在商周稷卨始封汤武之兴祚
繇稷卨故以稷卨为太祖即皇家之景皇帝是也凉武
昭王勋业未广后主失国守土不传景皇始封实基明
命今乃舍封唐之盛烈崇西京之远构考之前古实乖
典礼魏氏不以曹参为太祖晋氏不以殷王卬为太祖
宋氏不以楚元王为太祖齐梁不以萧何为太祖陈隋
不以胡公杨震为太祖则皇家安可以凉武昭王为太
祖乎汉之东京大议郊祀多以周郊后稷汉当郊尧制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0a 页
下公卿议者佥同帝亦然之唯杜林正议独以为周室
之兴祚繇后稷汉室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
循竟从林议又传云欲知天上事问长人以其近之武
德贞观之时主圣臣贤其去凉武昭王盖亦近于今矣
当时不立者必不可立故也今既年代寖远方复立之
是非三祖二宗之意也实恐景皇失职而震怒武昭虚
位而不答非社稷之福也宗庙事重禘祫礼崇先王以
之观德或者不知其说既灌而往孔子不欲观之今朝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0b 页
命惟新宜应慎重祭如神在理不可诬请敕加太庙为
七室享宣皇以备七代其始祖不合别有尊崇太常博
士刘承庆尹知章又议曰谨按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
穆与太祖而七此载籍之明文古今之遗制皇唐稽考
前范详称列辟崇建宗灵式遵斯典但以开基之王受
命之君王迹有浅深而太祖有远近昔汤文祚基稷卨
太祖代远出乎昭穆之上故七庙可也若夏继唐虞功
非繇鲧汉除秦项力不因尧及魏晋经图周隋拨乱皆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1a 页
勋隆近代祖业非远受命始封之主不离昭穆之亲故
肇立宗祊罕闻令制夫太祖以功建昭穆以亲崇有功
百代而不迁亲尽七叶而当毁或以太祖代浅庙数非
备更于昭穆之上远立合迁之君曲从七庙之文深乖
迭毁之制皇家千龄启圣四叶重光景皇帝睿德基唐
代数犹近号虽崇于太祖亲尚列于昭穆且临六室之
位未申七代之尊是知太庙当六未合有七故先朝唯
有宣光景元神尧文武六代亲庙大帝神主升祔于庙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1b 页
室以宣皇帝代数当满准礼复迁止有光皇帝以下六
代亲庙非是天子之庙数不当七本繇太祖有远近之
异故初建有多少之殊敬惟三后临朝代多儒雅神祊
事重礼岂虚存规模可沿理资变革宣皇既迁其庙不
合重立若礼终运往建议复崇实违古制之文不合先
朝之旨请依贞观之故事无改三圣之宏规光崇六室
不亏古义时有制令宰臣更加详定礼部尚书祝钦明
等奏曰博士三人自分两义张齐贤以景帝始封为唐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2a 页
宗太祖不合更祖昭王刘承庆以王制三昭三穆不合
重崇宣帝臣等商议依张齐贤景皇帝为太祖依刘承
庆崇六室制从之
是月钦明与礼官等奏谨按经典无先农之文礼记祭
法云王自立社曰王社先儒以为其社在藉田诗载芟
篇序云春藉田而祈社稷也永徽年中犹名籍田垂拱
已后删定改为先农然先农与社本是一神妄有改张
以惑人听其先农坛请改为帝社以应经礼王社之义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2b 页
其祭先农改为帝社礼仍令用孟春吉亥祠后土以勾
龙氏配制从之于是改先农为帝社坛又立帝稷坛礼
同太社太稷坛不备方色所以异乎太社也
彭景直为太常博士景龙二年诸陵每日奠祭景直以
为乖于古礼上疏奏曰谨按三礼正文无诸陵日祭之
事惟著宗庙月祭之礼故祭法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国
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
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3a 页
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
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祭志云天子
之始祖及高祖祖考皆每月朔加荐以象平生朔食谓
之月祭二祧之庙无月祭此谯周所著与古礼义相附
近亦无日祭之文今诸陵月祭有朔望并诸节日朔望
则古礼殷事之义矣诸节日犹古荐新之义矣故郑玄
注礼记云殷事月朔月半荐新之奠也又注仪礼云月
朔月半犹平常之朝夕也大祥之后及诸节四时焉此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3b 页
则古者祭皆在庙近代以来始分月朔月半及诸节日
祭于陵寝在庙四时正享及腊为五享前所奏定并依
古礼正文不旁求外传故祭义云祭不欲数数则烦烦
则不敬考据经史无日祭于陵唯汉七庙议京师自高
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庙又园中
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至元帝
时贡禹以为太烦奏请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议七
庙之外寝园皆无复修奏可议者亦以为不欲祭数数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4a 页
则黩宜复古礼四时祭于庙丞相匡衡亦奏七庙迭毁
之义帝从之又数改刘歆以为礼去事有杀引春秋外
传云日祭月祀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岁贡至后汉陵寝
致祭祀无明文以言魏氏三祖皆不祭于墓故晋书云
魏文帝黄初元年自作终制立寿陵无封树无寝殿夫
葬者藏也欲人之不明见礼不墓祭欲存亡不黩也明
帝遵奉之晋宣帝预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敛以
时服不设明器景文皆奉成命无所加焉景帝后依宣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4b 页
帝故事自魏三祖以下不于陵寝致祭并附于古礼至
于江左亦不崇园寝及宋齐梁陈其祭并无闻今参详
以为三礼者不刋之书悬诸日月外传所记不与经合
不合依凭国家率由典章讨论典礼谋事作范垂裕将
来择善而行依经为允其诸陵请准礼停日祭疏奏上
谓侍臣曰礼官奏言诸陵准礼不合别进食者但礼因
人情事有沿革陵寝如昨祗荐是常乃按日月之期请
停朝夕之奠乍览此奏哀慕增怀乾陵宜依旧朝晡进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5a 页
奠昭献二陵每日一进所司供办辛苦可减朕常膳以
为常式因歔欷久之
唐绍为太常博士旧制每年四季之月尝遣使往诸陵
起居景龙二年三月绍以为准诸事元无此礼止谓送
形而往山陵为幽静之宫迎精而返宗庙为享荐之室
但以春秋仲月命使巡陵卤簿衣冠礼容必备自天授
已后时有起居因循至今乃为常事起者以起动为充
居者以居止为名详起居之义非陵寝之法生事以礼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5b 页
必勤于定省死葬以礼当閟于安厝岂可以事居之道
行送往之时敢辞命使劳繁但恐不安灵域又降诞之
日穿针之辰皆以续命为名时人多有进奉今圣灵日
远仙驾难追进止起居恐乖先典况京畿传驿机速极
繁加以诸陵往来其马便多死损望停四季及降诞并
节日起居陵使但唯式二时巡陵庶得义合礼经陵寝
安谧制不许又武氏昊陵顺陵置守户五百人又梁宣
王三思及鲁忠王崇训墓各置守户六十人又韦氏褒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6a 页
德庙守户一百人绍以为深乖常典上疏曰谨按昊陵
顺陵恩敕特令依旧因循前例守户与昭陵数同又先
代帝王陵户唯二十人今虽外氏恩隆亦须附近常典
请准式量减取足防闲庶无逼上之嫌不失尊崇之道
又亲王守墓唯得十人梁鲁近加追赠不可越于本爵
唯令赠官用荫各减正官一等故知赠之与正义有抑
扬礼不可踰理须义制请同亲王墓户各置十人为限
又太庙宿卫准配正兵纵令壖内扫除还以其兵应役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6b 页
褒德别加庙户兼配军人既益烦劳又亏常典纵使恩
加极礼须准太庙污隆别置百人亦请停不纳三年迁
左台侍御史兼太常博士是年十一月十三日乙丑冬
至阴阳人卢雅等请奏促冬至就十二日甲子以为吉
会绍奏曰礼所以冬至祀圜丘于南郊夏至祭方泽于
北郊者以其日行缠次极于南北也日北极当晷度循
半日南极当晷度环周是日一阳爻生为天地交际之
始故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即冬至卦象也一岁之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7a 页
内吉莫大焉甲子但为六甲之首一年之内隔月尝遇
既非大会当晷运未周唯总六甲之辰助四时而成岁
今欲避环周以取甲子是背大吉而就小吉也太史令
傅孝忠奏曰准漏刻经南陆北陆并日校一分若用十
二日甲子即欠一分未南极即不得为至帝曰俗谚云
冬至长于岁亦不可改竟依绍议以十三日乙丑祀圜
丘焉迁左司郎中又上疏曰臣闻王公以下送终明器
等物具标申令品秩高下各有节文孔子曰明器者不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7b 页
用备物以刍灵者善为俑者不仁注曰俑者有面目机
发似于生人也以此而葬殆于殉故曰不仁比者王公
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
不因心致礼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流遂行下兼士庶
若无禁制奢侈日增望请王公已下送葬明器皆依令
式并陈于墓所不得衢路将行士庶结亲之仪备诸六
礼所以承宗庙事舅姑当须昏以为期诘朝谒见往者
下里庸鄙时有鄣车邀其酒食以为戏乐近日此风转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8a 页
盛上及王公乃广陈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
时邀致财物动踰万计遂使鄣车之礼过于聘财歌舞
諠哗殊非助感既亏名教实蠹风猷违紊礼经须加节
制请昏嫁鄣车者并令禁断其犯者官荫家请准名教
例付簿无荫人决杖六十各科本罪制从之
褚无量为国子司业兼修文馆学士景龙二年将亲祀
南郊礼官博士修定仪注国子祭酒祝钦明司业郭山
恽等皆希旨请以皇后为亚献无量独与太常博士唐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8b 页
绍蒋钦绪固争以为不可无量建议曰夫郊祀者帝王
之盛事国家之大礼其行礼者不可以臆断不可以请
求皆上顺天心下符人事钦若稽古率由旧章然后可
以交神明可以膺福祐然礼文虽众莫如周礼周礼者
周公致太平之书先圣极由衷之典法天地而行教化
辩方位而叙人伦其义可以幽赞神明其文可以经纬
邦国备物致用其可忽乎至如冬至圜丘祭中最大皇
后内主礼位甚尊若合郊天助祭当具著礼典今遍检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9a 页
周礼都无此制盖繇祭天南郊不以地配唯将始祖为
主不以祖妣配天故唯皇帝亲行其礼皇后不合预也
谨按大宗伯职云若王不祭祀则摄位注云王有故代
行其祭事下文云凡大祭祀王后不预则摄其荐豆笾
不亲彻若皇后合助祭承此下文当云若不预祭祀则
摄其荐豆今于文上更起凡则是别生馀事与上异则
别起凡凡者生上起下之名不专系于本职周礼一部
之内此例极多备在文中不可具录又王后助祭亲荐
卷五百八十七 第 19b 页
豆笾而不亲彻者按九嫔职云凡祭祀赞后荐注云后
进之而不彻则知申彻者为宗伯生文若宗伯摄祭则
宗伯亲例不别使人又按外宗掌宗庙之祭王后不预
则赞宗伯此之一文与上文相證何以明之按外宗唯
掌宗庙祭祀不掌郊天足明此文是宗庙祭也按王后
行事总在内宰职中检其职唯云大祭祀后祼献则赞
瑶爵亦如之郑注云谓祭祀宗庙也注所以知者以文
不祼献祭天无祼以此得知又祭天之器则用陶匏亦
卷五百八十七 第 20a 页
无瑶爵又以此知是宗庙也又内司服掌王后六服无
祭天服而巾车职掌王后之五辂亦无后祭天之辂祭
天之献无后亚献以此诸文参之故王后不合助祭天
也唯汉书郊祀志则有天地合祭皇后预享之事此则
西汉末代强臣擅朝悖乱彝伦黩神謟祭不经之典事
涉诬神故易传曰诬神者殃及三代泰誓曰王稽古立
功立事可以永年承天之大律斯史策之良诫岂可不
知今南郊礼仪事不稽古参守经书不敢默然请旁询
卷五百八十七 第 20b 页
硕儒俯遵旧典采曲台之故事行圜丘之正仪使神明
叶昭旷之涂天下知文物之盛岂不幸甚时宰相韦巨
源等阿旨叶钦明之议竟不从无量所奏
 
 
 
 
 册府元龟卷五百八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