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八十 第 1a 页 WYG1145-065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晦庵集卷八十      宋 朱子 撰
  记
   徽州休宁县厅新安道院记
休宁大夫信安祝侯汝玉以书来曰休宁之为邑虽有
难治之名而吾之为之已再岁矣始也不能不以人言
为虑中乃意其不然而今则遂有以信其果不然也盖
其封域实鄣山之左麓而浙江出焉山峭厉而水清激
卷八十 第 1b 页 WYG1145-0653b.png
故禀其气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情性习尚不能不过刚
而喜斗然而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
义为羞故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苟吾之所为者
出于公论之所是则虽或拂于其私而卒不敢以为非
也以是吾之始至盖不能无不悦者而今则驩然无与
为异吾尝困于事之不胜其繁而今则廓然无事之可
为也吾将更葺厅事之东参采宾佐属咏之什而榜之
以新安道院子能为我记之则后之君子益知所以为
卷八十 第 2a 页 WYG1145-0653c.png
治而无吾始者之虑矣予惟汝玉之为此可以见其政
之成民之服而官曹之无事矣然道之得名正以人所
共由之路而非无事之谓也夫以汝玉之始至坐于堂
皇之上则左簿书右法律日夜苦心劳力而不得休其
或少暇则又不免冲寒风冒烈日以出入乎阡陌之中
而不敢怠凡所以劝民之善而惩其恶兴民之利而除
其害者非有道以行之则何以致今日之无事哉顾其
名此乃若专取乎今日之无事而反序前日之廑事为
卷八十 第 2b 页 WYG1145-0653d.png
非道其无乃出于老子浮屠之谓而汝玉未之思耶抑
尝计之天下之事虽有动静劳逸之殊而所谓道者则无彼此精粗之间汝玉之学固有以知此矣彼其所以
喜于政成之无事而不避异学之淫名岂非朝夕之间
犹欲从容于此以深思前日之己行而益求其所未至
而卒以究夫无彼此精粗之间者而大发于功名事业
之间乎予故邦人且汝玉予旧也乐其意为书本末以
示来者使于此邦之俗贤宰之志尚有考云淳熙戊申
卷八十 第 3a 页 WYG1145-0654a.png
八月甲申朱熹记
   玉山刘氏义学记
始予守南康邻境德安有宰焉为政一本儒术甚以惠
爱得其民岁饥为请蠲租而州家不可顾民狼顾相惊
有逃去者则亟使人追止之曰所不为若等力请于州
必蠲十七者令宁委印绶去终不忍使若等为异乡鬼
也民闻是令下为之感泣复相与携持而归众乃具以
情白州若部刺史竟得如约乃已予闻而窃心善之而
卷八十 第 3b 页 WYG1145-0654b.png
问其邑里姓名则曰玉山刘侯也南康属邑有越德安
而县属者每遣掾吏循行则必戒使谒刘侯观其荒政
所施以为法于是刘侯之惠不止行其封内而又波及
南康之境竟食新民得无流亡殍死者及予将终更乃
得纳谒刘侯之馆而拜赐焉则望其貌听其言而有以
信其为君子人也后数岁予以事过玉山则刘侯以待
次家居复得相见如平生欢一日慨然语予曰吾家本
单贫而入仕又甚晚顾无以仁其三族者间尝割田立
卷八十 第 4a 页 WYG1145-0654c.png
屋聘知名之士以教族子弟而乡人之愿学者亦许造
焉兄弟之间有乐以其赀来助者而吾犹惧其或不继
也则又出新安馀俸为之发举居积以佐其费而凡所
以完葺丘垄周恤族姻者亦取具焉既已言于吾州而
邦君吴侯乐闻之为之出教刻符以诏吾之子孙使毋
违吾志吾子雅知我其为我记之以告其敩且学于此
者使知有以勉焉予闻而叹曰今士大夫或徒步至三
公然一日得志则高台深池撞钟舞女所以自乐其身
卷八十 第 4b 页 WYG1145-0654d.png
者唯恐日之不足虽廪有馀粟府有馀钱能毋为州里
灾害则足矣固未暇以及人也如刘侯者身虽宠而官
未登六品家虽温而产未能千金顾其所以用心者乃
如此是则可谓贤远于人而亦可以见其前日德安之
政不为无本而岂徒以声音笑貌为之矣乃追本其事
而记之如此虽然古人之所谓学者岂读书为文以干
禄利而求温饱之云哉亦曰明理以修身使其推之可
以及夫天下国家而已矣群居于此者试以此意求诸
卷八十 第 5a 页 WYG1145-0655a.png
六经孔孟之言而深思力行之庶其有以不负刘侯之
教也刘侯名允迪字德华今以朝奉郎参议沿海制置
使军事云淳熙十有五年秋九月己未新安朱熹记
   漳州守臣题名记
漳以下州领军事唐垂拱二年用左玉钤卫翊府左郎
将陈元光奏置领漳浦怀恩二县而治漳浦开元四年
徙治李澳川在旧治南八十里二十九年废怀恩入漳
浦而割泉州龙溪县来属天宝元年改漳浦郡乾元二
卷八十 第 5b 页 WYG1145-0655b.png
年复为州大历十二年又割汀州龙岩来属正元元年
乃更徙治龙溪唐末五季之乱常为泉州支郡而伪刺
史董思安者至以私讳辄改号为南州我宋乾德四年
泉州陈洪进以二州版图归王府始诏复故号太平兴
国三年五月一日洪进入朝请吏遂以卫尉寺丞刘援
来知州事而五年又割泉之长泰县以属焉盖凡漳之
所以为州其本末之可考者如此其守将则陈公没而
为神今以王封庙食后乃或见或否以至于刘侯而后
卷八十 第 6a 页 WYG1145-0655c.png
始有纪焉盖其厅壁之记本嘉祐中郑侯偕之所立逮
淳熙中火而复刻则又赵侯公绸之为也绍熙元年假
守朱熹至而观焉则其木理往往龟裂且其所书又太
烦悉而将无地之可书也乃为买石延平砻置听事更
为擘窠省文之法以写旧记而虚其左方以俟来者云
   德安府应城县上蔡谢先生祠记
应城县学上蔡谢公先生之祠今县令建安刘炳之所
也先生名良佐字显道学于河南程夫子兄弟之门
卷八十 第 6b 页 WYG1145-0655d.png
初颇以该洽自多讲贯之间旁引传记至或终篇成诵
夫子笑曰子可谓玩物丧志矣先生闻之爽然自失面
热汗下若无所容乃尽弃其所学而学焉然其为人英
果明决强力不倦克己复礼日有程课夫子盖尝许其
有切问近思之功所著论语说及门人所记遗语皆行
于世如以生意论仁以实理论诚以常惺论敬以求是
论穷理其命理皆精当而直指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
则于夫子教人之法又最为得其纲领建中靖国中诏
卷八十 第 7a 页 WYG1145-0656a.png
对不合得官书局后复转徙州县沈沦卑冗以没其身
而处之浩然未尝少挫中间尝宰是邑南阳胡文定公
以典学使者行部过之不敢问以职事顾因绍介请以
弟子礼见入门见吏卒植立庭中如土木偶人肃然起
敬遂禀学焉其同时及门之士亦皆称其言论闳肆善
启发人今读其书尚可想见也然先生之没游公定夫
先生实识其墓而丧乱之馀两家文字皆不可见应城
寇暴尤剧莽为丘墟其条教设施固无复有传者刘君
卷八十 第 7b 页 WYG1145-0656b.png
之来访其遗迹仅得题咏留刻数十字而已为之慨然
永叹以为先生之遗烈不建于此邦后之君子不得不
任其责于是既新其学乃即讲堂之东偏设位而祠焉
千里致书求文以记熹自少时妄意为学即赖先生之
言以发其趣而平生行事又皆高迈卓绝使人兴起衰
病零落凛然常惧其一旦泯灭而无传也刘君之请乃
适有会于予心者于是不辞而记之如此以示其学者
云绍熙辛亥冬十月丙子朔旦新安朱熹记
卷八十 第 8a 页 WYG1145-0656c.png
   壮节亭记
淳熙己亥岁予假守南康始至访求先贤遗迹得故尚
书屯田外郎刘公凝之之墓于城西门外草棘中予惟
刘公清名高节著于当时而闻于后世暂而挹其馀风
者犹足以激懦而律贪顾今不幸馈奠无主而其丘墓
之寄于此邦者又如此是亦长民者之责也乃为作小
亭于其前立门墙谨扃钥以限樵牧岁以中春率群吏
诸生而祠焉郡之诗人史骕请用欧阳公语名其亭以
卷八十 第 8b 页 WYG1145-0656d.png
壮节适有会于予意因属友人黄铢大书以揭焉自是
以来东西行而过者莫不顾瞻起敬而予亦自以为兹
丘之固且安可以久而不坏矣绍熙三年岁在辛亥予
去郡甫十年而今太守章贡曾侯寔来按图以索其故
则门墙亭榜皆已无复存者为之喟然太息即日更作
门墙筑亭其间益为高厚宏阔以支永久又砻巨石以
培其封植名木以广其籁求得旧榜复置亭上岁时奉
祀一如旧章且割公田十亩以畀旁近能仁僧舍使专
卷八十 第 9a 页 WYG1145-0657a.png
奉守为增葺费而又以予为尝经始于此也以书来曰
愿得一言以记之使后之人知吾二人者所为拳拳之
意而不懈其尊贤尚德之心也斯不亦有补于世教之
万分乎予曰诺哉曾侯名集字致虚学有家法故其为
政知所先后如此云三年夏五月癸未新安朱熹记
   冰玉堂记
南康使君曾侯致虚既修葺屯田刘公之墓明年乃访
得其故居遗址于郡治之东暇日屏驺驭披荆棘而往
卷八十 第 9b 页 WYG1145-0657b.png
观焉问其北隐然以高者则刘公所赋之东台也顾其
南窊然以下者则诗序所指之莲池也盖自兵乱以来
芜废日久唯是仅存而其他则皆漫灭不可复识矣曾
侯为之踌蹰四顾喟然而叹曰凝之之为父道原之为
子其高怀劲节有如欧马苏黄诸公之所道是亦可谓
一世之人豪矣想其平日之居此林塘馆宇之邃诗书
图史之盛既有以自适其适而一时游且官于此邦者
亦得以扣门避席而考德问业焉何其盛也顾今百年
卷八十 第 10a 页 WYG1145-0657c.png
之外台倾沼平鞠为灌莽而使樵儿牧子皆得以啸歌
踯躅于其上又何其可悲也虽然此吾事也不可以不
勉乃出少府羡钱赎之民间垣而沟之以合于郡圃累
石以崇其台引流以深其池遂作冰玉之堂于台之西
北而绘刘公父子之象于其上且闻陈忠肃公之尝馆
于是也则又绘其象以侑焉既而所谓是是堂漫浪阁
者亦以次举而皆复其旧既成使人以图及书来属予
记予惟异时承乏此邦亦尝有意于斯而不克就今披
卷八十 第 10b 页 WYG1145-0657d.png
图考验尚能忆其彷佛固喜曾侯之敏于事而能有成
矣抑予又有感焉近岁以来人心不正行身者以同流
合污为至行任事者以便私适已为长策其闻刘氏父
子之风不唾而骂之者几希矣欲其能如曾侯一以表
贤善俗为心而不夺于世习岂可得哉于是既书其事
而适有以陈令举骑牛诗画为寄者因并以遗曾侯请
刻堂上以补一时故事之缺云绍熙三年秋九月庚午
朔旦新安朱熹记
卷八十 第 11a 页 WYG1145-0658a.png
   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齐安在江淮间最为穷僻而国朝以来名卿贤大夫多
辱居之如王翰林韩忠献公苏文忠公邦人至今乐称
而于苏氏尤致详焉至于河南两程夫子则亦生于此
邦而未有能道之者何哉盖王公之文章韩公之勋业
皆以震耀于一时而其议论气节卓荦奇伟尤足以惊
动世俗之耳目则又皆莫若苏公之为盛也若程夫子
则其事业湮郁既不得以表于当年文词平淡又不足
卷八十 第 11b 页 WYG1145-0658b.png
以夸于后世独其道学之妙有不可诬者而又非知德
者莫能知之此其遗迹所以不能无显晦之殊亦其理
势之宜然也盖天圣中洛人太中大夫程公珦初任为
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壬申生
子曰颢字伯淳又以明年癸酉生子曰颐字正叔其后
十有馀年当庆历丙戌丁亥之间摄贰南安乃得狱掾
舂陵周公惇颐而与之游于是二子因受学焉而慨然
始有求道之志既乃得夫孔孟以来不传之绪于遗经
卷八十 第 12a 页 WYG1145-0658c.png
遂以其学为诸儒倡则今所谓明道先生伊川先生是
也先生之学以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为标指而达于六
经使人读书穷理以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而自家而
国以及于天下其道坦而明其说简而通其行端而实
是盖将有以振百代之沈迷而内之圣贤之域其视一
时之事业词章论议气节所系孰为轻重所施孰为短
长当有能辨之者而世非徒不之好也甚者乃或目以
道学之邪气而必谫蔑之于斯时也苟无遭其伐木而
卷八十 第 12b 页 WYG1145-0658d.png
削迹焉斯已幸矣尚何望于其馀哉今太守李府君侯
乃能原念本始追诵遗烈立二夫子之祀于学宫于以
风厉其人而作兴之非其自信之笃而不以世俗之趋
舍动其心其孰能与于此李侯名訦字诚之其为此邦
勤事爱民固多可纪特于此举尤足以见其趣操之不
凡而非众人所能及是以因其请记而具论之以告来
者使有考焉绍熙三年秋九月戊子后学新安朱熹记
   邵武军光泽县社仓记
卷八十 第 13a 页 WYG1145-0659a.png
光泽县社仓者县大夫毗陵张侯訢之所为也光泽于
邵武诸邑最小而僻自张侯之始至则已病夫市里之
间民无盖藏每及春夏之交则常籴贵而食艰也又病
夫中下之家当产子者力不能举而至或弃杀之也又
病夫行旅之涉吾境者一有疾病则无所于归而或死
于道路也方以其事就邑之隐君子李君吕而谋焉适
会连帅赵公亦下崇安建阳社仓之法于属县于是张
侯乃与李君议略放其意作为此仓而节缩经营得他
卷八十 第 13b 页 WYG1145-0659b.png
用之馀则市米千二百斛以充入之夏则损价而粜以
平市估冬则增价而籴以备来岁又买民田若干亩籍
僧田民田当没入者若干亩岁收米合三百斛并入于
仓以助民之举子者如帅司法既又附仓列屋四楹以
待道涂之疾病者使皆有以栖托食饮而无暴露迫逐
之苦盖其创立规模提挈纲领皆张侯之功而其条画
精明综理纤密者则李君之力也邑人既蒙其利而歌
舞之部使者亦闻其事而加劝奖焉于是张侯乐其志
卷八十 第 14a 页 WYG1145-0659c.png
之有成而思有以告来者使勿坏则以书来请记予读
古人之书观古人之政其所以施于鳏寡孤独困穷无
告之人者至详悉矣去古既远法令徒设而莫与行之
则为吏者赋敛诛求之外亦饱食而嬉耳何暇此之问
哉若张侯者自其先君子而学于安定先生之门则已
悼古道之不行而抱遗经以痛哭矣及其闻孙遂传素
业以施有政宜其志虑之及此而能委心求助以底于
有成也李君于予盖有讲学之旧予每窃叹其负经事
卷八十 第 14b 页 WYG1145-0659d.png
综物之才以老而无所遇也今乃特因张侯之举而得
以粗见其毫末是不亦有感夫故予既书张侯之事而
又附以予之所感于李君者来者尚有考云绍熙四年
春二月丁巳新安朱熹记
   鄂州州学稽古阁记
人之有是身也则必有是心有是心也则必有是理若
仁义礼智之为体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为用是则人
皆有之而非由外铄我也然圣人之所以教不使学者
卷八十 第 15a 页 WYG1145-0660a.png
收视反听一以反求诸心为事而必曰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又曰博学审问谨思明辨而力行之何哉盖理
虽在我而或蔽于气禀物欲之私则不能以自见学虽
在外然皆所以讲乎此理之实及其浃洽贯通而自得
之则又初无内外精粗之间也世变俗衰士不知学挟
册读书者既不过于誇多斗靡以为利禄之计其有意
于已者又直以为可以取足于心而无事于外求也是
以堕于佛老空虚之邪见而于义理之正法度之详有
卷八十 第 15b 页 WYG1145-0660b.png
不察焉其幸而或知理之在我与夫学之不可以不讲
者则又不知循序致详虚心一意从容以会乎在我之
本然是以急遽浅迫终已不能浃洽而贯通也呜呼是
岂学之果不可为书之果不可读而古先圣贤所以垂
世立教者果无益于后来也哉道之不明其可叹已鄂
州州学教授许君中应既新其学之大门而因建阁于
其上椟藏绍兴石经两朝宸翰以为宝镇又取板本九
经诸史百氏之书列寘其旁不足则使人以币请于京
卷八十 第 16a 页 WYG1145-0660c.png
师之学官使其学者讨论诵说得以餍饫而开发焉其
役始于绍熙辛亥之冬而讫于明年之夏其费亡虑三
百万而取诸廪士之赢者盖三之一其馀则太守焕章
阁待制陈公居仁转运判官薛侯叔似实资之而总卿
詹侯体仁戎帅张侯诏亦挥金以相焉既成因予之友
蔡君元定以来请曰愿有记也予雅闻许君之学盖有
志于为己而意其所以学者亦曰取足于心而已矣今
以是举观之则见其所以诲人者甚平且实然后知其
卷八十 第 16b 页 WYG1145-0660d.png
所以自为者不以泯心思灭闻见为极挚之归也因为
之记其本末而并推近世所以为学读书之病请具刻
焉以告登此阁而读此书者使姑无溺于俗学之下流
无迷于异端之捷径则于理之在我者庶乎有以深求
而自得之矣道之不明岂足患哉四年癸丑九月甲子
朔旦新安朱熹记
   信州贵溪县上清桥记
贵溪之水其原东出铅山之分水北出玉山之镇头者
卷八十 第 17a 页 WYG1145-0661a.png
合为大溪自弋阳西流径县治南少西乃折而北大溪
之南有小港焉出县东南境上西北流至县治西南乃
入于溪居民行客之往来者故以舟楫为二渡自县治
西南绝大溪者曰中溪当其西流北折之处者曰凿石
小港水落时广不过百馀尺褰裳可涉霖潦暴至则其
深广往往自倍而亦为一渡中溪之舟每以是时过港
常为横波所荡击人力不得施凿石则水触西崖斗怒
腾蹙其险为尤甚故二渡者岁率一再覆溺邑人病之
卷八十 第 17b 页 WYG1145-0661b.png
欲为浮梁以济久矣而役大费广无敢倡者今县大夫
建安李君正通至则阴计而嘿图之久之乃得县之馀
财八十万将以属工而邑之大姓闻之有以铁为连环
巨絙千五百尺以献者有捐其林竹十馀里以献者州
家又以米百斛者佐之于是李君乃相大溪二渡之间
水平不湍者以为唯是为可久遂以绍熙三年六月始
事民欢趋之不百日而告成两崖砻石为磴道高者五
百尺卑者亦居其五之四桥之脩九百尺比舟七十艘
卷八十 第 18a 页 WYG1145-0661c.png
且视水之上下而时损益焉又维十舟以梁小港作双
舰以航巨浸于是东西行者春夏免漂没之虞秋冬无
病涉之叹其功甚大而费则省盖其规模筹画一出李
君主吏工师拱手受成不能有所预也既又留钱五十
万于明觉浮屠氏使自为质贷而岁输其赢五一以奉
增葺之费明年李君将去乃以书来道邑人之意请予
文以记之予惟李君此桥之功百里之人与四方之往
来者固已颂而歌之宜不待记而显且其才之果艺明
卷八十 第 18b 页 WYG1145-0661d.png
达用无不宜又非独此为可书也姑为记其本末以告
后之君子使知其成之不易者如此相与谨视而时修
之是则李君与其邑人之志也云尔四年九月戊寅既
望新安朱熹记
   邵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
邵阳太守东阳潘侯焘以书来曰郡学故有濂溪先生
周公之祠盖治平四年先生以零陵通守来摄郡事而
迁其学且属其友孔公延之记而刻焉其后迁易不常
卷八十 第 19a 页 WYG1145-0662a.png
乾道八年乃还故处而始奉先生之祀于其间既又以
故府张公九成之学为出于先生也则亦祠以侑焉于
今盖有年矣焘之始至首稽祀典窃独惟念先生之学
实得孔孟不传之绪以授河南二程先生而道以大明
然自再传之后则或仅得其彷佛或遂失其本真而不
可以若是其班矣乃更辟堂东一室特祀先生以致区
区尊严道统之意今岁中春释奠于先圣先师遂命分
献而祝以告焉以吾子之尝讲于其学也敢谒一词以
卷八十 第 19b 页 WYG1145-0662b.png
记之使来者有考而无疑也熹发函三复为之喟然而
叹曰甚矣道之难明而易晦也自尧舜以至于孔孟上
下二千馀年之间盖亦屡明而屡晦自孟氏以至于周
程则其晦者千五百年而其明者不能以百岁也程氏
既没诵说满门而传之不能无失其不流而为老子释
氏者几希矣然世亦莫之悟也今潘侯于此乃独深察
而致谨焉道之明也倘庶几乎虽然先生之精立图以
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而其所谓无极而太极云者又
卷八十 第 20a 页 WYG1145-0662c.png
一图之纲领所以明夫道之未始有物而实为万物之
根柢也夫岂以为太极之上复有所谓无极者哉近世
读者不足以识此而或妄议之既以为先生病史氏之
传先生者乃增其语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则又无所依
据而重以病夫先生故熹尝欲援故相苏公请刋国史
草头木脚之比以正其失而恨其力有所不逮也乃今
于潘侯之举而重有感焉是以既叙其事而并附此说
以俟后之君子抑潘侯学识之长既足以及此矣则又
卷八十 第 20b 页 WYG1145-0662d.png
安知其不遂有以成吾之志也耶绍熙癸丑冬十月庚
申后学朱熹记
   浦城县永利仓记
浦城县迁阳镇永利仓者故提举常平公事黄侯某之
所为也闻之故老某年中黄侯以乡人奉使本道奏立
是仓其里中岁时敛散以赈贫乏且使镇官兼董其事
行之累年近村之民颇赖其利后以兵乱废熄无馀岁
或不收民辄告病于今若干馀年而吏部之调镇官犹
卷八十 第 21a 页 WYG1145-0663a.png
袭故号也中间知县丞王君铅视邑之仁风诸里社仓
颇有成效欲取其法以复此仓之旧而议不克合今知
县事括苍鲍君恭叔之来乃复有请而使者吴兴李侯
沐深然之于是鲍君得致其役营度故壤筑仓若干楹
不日告成略如旧制遂移县庾之粟若干斛以贮焉夏
发以贷冬敛以藏一以淳熙某年社仓制敕从事盖凡
贷之所及者某里某都之人固皆有以望于其后而无
复凶年之虑矣其所未及则亦欣然相告曰是仓息滋
卷八十 第 21b 页 WYG1145-0663b.png
而藏羡其肯卒遗我哉鲍君闻之以书来告曰邑人之
情如此不忍以无记也予观黄侯当日之权足以制一
道而其后为此乃仅足以恤其乡邻盖未尝不叹其心
之仁而病其不广以今推之则未必其势之有不能也
是安得以今日社仓之法告之哉若李侯鲍君之是役
则既足以使黄侯之心愈久而不泯而又能承天子之
诏以广其惠于无穷是皆可书也已独后之人能推所
馀以遍乎其所未及则有未可必者故特为之书其本
卷八十 第 22a 页 WYG1145-0663c.png
末而并以告焉庶乎有所考而不忘也绍熙五年夏四
月己酉朝散郎秘阁修撰新权发遣潭州主管荆湖南
安抚司公事朱熹记
   信州州学大成殿记
绍熙五年秋九月熹自长沙蒙恩召还道过上饶其州
学教授嘉兴林君某来见请问所以为学之意甚勤与
之语知其平日所用力者皆古人为己之学而进则未
己也既乃起而言曰此邦学政其弊久矣士子习熟见
卷八十 第 22b 页 WYG1145-0663d.png
闻因仍浅陋知有科举而不知有学问且其屋不时修
亦多颓圮而礼殿之坏为尤甚至于象设衣冠位次又
皆不如法式某不自料既为之讲以所闻幸颇有知乡
方者又将撤其故殿而一新之倘遂有成愿得一言以
记之且有以进其学者于将来则幸甚熹谢不敏退而
问诸邦人则皆曰林君所以教其诸生者有常业而皆
本于所谓古人为己之意其于学之庶务则又巨细必
亲无所漏失故能当此俭岁既广其弟子之员且什五
卷八十 第 23a 页 WYG1145-0664a.png
六而犹有馀力以及此盖属役之初首出餐钱以给诸
费而漕台州家亦有助焉诸生之有职秩者又相与捐
俸入以相其事瓦木工徒之直一毫无所取于民也熹
心善之比归而往观焉则其轩楹宏敞堂室靓深先圣
乡明先师西面左右众贤以次列坐一如今岁奉常所
下新制而其冠冕服韨应图合礼取诸监学靡有僭差
盖虽近辅名藩鲜有能及之者熹于是焉喟然太息益
信林君之学有以充其志而力又有以行其学也岁晚
卷八十 第 23b 页 WYG1145-0664b.png
还家甫尔休息而林君复以书来曰殿既讫功将以来
岁正月丁亥朔旦谒守贰合群吏率诸生而释菜以落
之前日之请愿卒有以赐之也熹惟国家稽古命祀而
先圣先师于学宫盖将以明夫道之有统使天下之
学者皆知有所乡往而几及之非徒修其墙屋设其貌
象盛其器服升降俯仰之容以为观美而已也而今之
为吏者于是数者犹有不及求其能如林君之所为者
则既难矣而况欲其仰体国家之意以身为率使其学
卷八十 第 24a 页 WYG1145-0664c.png
者皆知古人之所以为学者而心庶几焉岂不又难矣
哉于是为记其事使刻诸石以厉其徒且使后之君子
有以考焉而毋忘林君之志也十二月辛巳朝请郎新
安朱熹记
   常州宜兴县学记
绍熙五年十二月宜兴县新修学成明年知县事承议
郎括苍高君商老以书来请记而其学之师生迪功郎
孙庭询贡士邵机等数十人又疏其事以来告曰吾邑
卷八十 第 24b 页 WYG1145-0664d.png
之学久废不治自今明府之来即有意焉而县贫不能
遽给其费乃稍葺其所甚敝亟补其所甚缺且籍閒田
五千亩以丰其廪斥长桥僦金岁入七十馀万以附益
之为置师弟子员课试如法而又日往游焉躬为讲论
开之以道德性命之指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使其知
士之所以学盖有卓然科举文字之外者于是县人学
子知所乡慕至于里居士大夫之贤者亦携子弟来听
席下无不更相告语更相勉励而自恨其闻之之晚也
卷八十 第 25a 页 WYG1145-0665a.png
退而相与出捐金赍以佐其役合公私之力得钱几七
百万而学之内外焕然一新堂涂门庑靡不严备象设
礼器皆应图法盖高君之于是学非独其经理兴筑之
绪为可书而其所以教者则非今世之为吏者所能及
而邑之人材风俗实有赖焉幸夫子之悉书之以告来
者于无穷则诸生之望也予顷得高君于会稽而知其
贤今乃闻其政教之施于人者又有成效如此故已乐
为之书矣而况其邑之父兄子弟能率高君之教而有
卷八十 第 25b 页 WYG1145-0665b.png
所兴起皆知从事于古人为己之学而不汲汲乎誇多
斗靡之习以追时好而取世资则又予之所深叹而尤
乐取以告人者也乃为悉记其语使后之君子有考焉
抑高君之于此邑尝新其社稷之位而并作风雨雷师
于其侧以严祀事穿故渎疏积水以防旱潦作社仓储
羡粟以备凶荒其所以事神治民者类能行其所学而
皆出于至诚恳恻之意是以言出其人信从之盖不待
至于诵说之间然后以言教也呜呼贤哉庆元元年春
卷八十 第 26a 页 WYG1145-0665c.png
三月庚申朝请郎提举南京鸿庆宫新安朱熹记   常州宜兴县社仓记
始予居建之崇安尝以民饥请于郡守徐公哲得米六
百斛以贷而因以为社仓今几三十年矣其积至五千
斛而岁敛散之里中遂无凶年中间蒙恩召对辄以上
闻诏施行之而诸道莫有应者独闽帅赵公汝愚使者
宋公若水为能广其法于数县然亦不能远也绍熙五
年春常州宜兴大夫高君商老实始为之于其县善拳
卷八十 第 26b 页 WYG1145-0665d.png
开宝诸乡凡为仓者十一合之为米二千五百有馀斛
择邑人之贤者承议郎赵君善石周君林承直郎周君
世德以下二十有馀人以典司之而以书来属予记予
心许之而未及为也会是岁浙西水旱常州民饥尤剧
流殍满道顾宜兴独得下熟而贷之所及者尤有赖焉
然予犹虑夫贷者之不能偿而高君之惠将有所穷也
明年春高君将受代以去乃复与赵周诸君皆以书来
趣予文且言去岁之冬民负米以输者襁属争先视贷
卷八十 第 27a 页 WYG1145-0666a.png
籍无龠合之不入予于是益喜高君之惠将得以久于
其民又喜其民之信爱其上而不忍欺也则为之记其
所以然者抑又虑其久而不能无弊于其间也则又因
而告之曰有治人无治法此虽老生之常谈然其实不
可易之至论也夫先王之世使民三年耕者必有一年
之蓄故积之三十年则有十年之蓄而民不病于凶饥
此可谓万世之良法矣其次则汉之所谓常平者今固
行之其法亦未尝不善也然考之于古则三登泰平之
卷八十 第 27b 页 WYG1145-0666b.png
世盖不常有而验之于今则常平者独其法令簿书筦
钥之仅存耳是何也盖无人以守之则法为徒法而不
能以自行也而况于所谓社仓者聚可食之物于乡井
荒閒之处而主之不以任职之吏驭之不以流徒之刑
苟非常得聪明仁爱之令如高君又得忠信明察之士
如今日之数公者相与并心一力以谨其出纳而杜其
奸欺则其法之难守不待异日而见之矣此又予之所
身试者故并书之以告后之君子云庆元元年三月庚
卷八十 第 28a 页 WYG1145-0666c.png
午既望具位朱熹记
   宁庵记
侍讲王公病革顾谓其子瀚等曰生之有死如旦之有
暮盖理之必然也吾幸晚得归息故庐今又以正终牖
下是张子所谓存吾顺事没吾宁者复何憾哉汝曹亦
无过哀但兄弟友恭敬奉而母力学自立扶植门庭毋
为吾羞足矣语绝而逝诸子泣奉其教不敢违未几而
公夫人亦不起疾诸子既奉两柩合葬白沙石荀之原
卷八十 第 28b 页 WYG1145-0666d.png
乃筑祠堂寮舍以奉烝尝居守者而取公遗语命之曰
宁庵买田百馀亩以给庵费输王租而敛其遗馀以为
岁时增葺之备间以告予而请记其所以名之意予感
王公之言足以见其所守之正死而后已又嘉伯海昆
弟之能遵先志而不忍忘也因为书其本末如此云庆
元乙卯六月己未新安朱熹记
   建昌军进士题名记
建昌之为郡据江西一道东南上游其地山高而水清
卷八十 第 29a 页 WYG1145-0667a.png
其民气刚而材武其士多以经术论议文章致大名如
直讲李公中书翰林曾公兄弟尤所谓杰然者也其他
能以词艺致身取高科而登显仕者亦不绝于当世前
此乃未有以著其名氏而传于后世者比年以来乡之
先达始病其阙乃率其徒考自国初以至今日得若干
人且将砻石刻之寘诸郡学讲堂之上以俟来者之嗣
书焉而利君元吉邓君约礼以书来曰今日教人取士
之法诚有异于古者然其所以取之之意则亦固有在
卷八十 第 29b 页 WYG1145-0667b.png
也顾士之由此而幸得之者乃或不能刮磨奋励以自
见于斯世则亦不必论其教法之是非而吾之所以负
其见取之意者已不胜言矣故今吾徒相率为此非敢
以为夸乃欲以为鉴邦人士子咸愿得子之一言冠其
颠以发之庶乎嗣而书者相与读之而知所警也予三
复其书而为之喟然曰二君子之言诚美矣然不论夫
教法之是非则无以识其取士之本意不反身以自求
而得其有贵于已者则又未足以议其教法之是非也
卷八十 第 30a 页 WYG1145-0667c.png
夫古之人教民以德行道艺而兴其贤者能者其法备
而意深矣今之为法不然其教之之详取之之审反复
澄汰至于再三而其具不越乎无用之空言而已深求
其意虽或亦将有赖于其用然彼知但为无用之空言
而便足以要吾之爵禄则又何暇复思吾之所以取彼
者其意为如何哉二君子盖尝有所受学而得其所贵
于己者矣盍亦推明其说以告夫乡之后进使之因是
感发以求古人之所以教者而尽心乎诚尽其心而有
卷八十 第 30b 页 WYG1145-0667d.png
得乎此然后知今日教人之法虽不由此而吾之于此
自当有不能已者今日取士之意虽或不皆出此而吾
之所以副其意者自当无日而不在乎此也是则不惟
无愧于今人而亦且无愧乎古不惟无愧于一官而视
彼文字声名之盛者犹将有所不屑况乎不义而富且
贵者其又何足道哉顾予不足以当其属笔之意姑记
是说以复于二君子幸与父兄子弟评之以为如何也
庆元元年秋八月丙寅新安朱熹记
卷八十 第 31a 页 WYG1145-0668a.png
   魏国录赠告后记
臣熹伏读故参知政事龚茂良等所记孝宗皇帝褒赠
故太学录魏掞之事三复以还至于感涕窃惟掞之本
以白衣召见天子悦之擢为学官在职未几数上书论
政事以至力遏近倖之不当进者遂不自安而告归以
卒上则初未始厌其言也至是越五年矣而眷念不忘
咨嗟闵悼锡命追荣至于如此呜呼伟哉甚盛德也其
所以感人心而厉臣节为如何耶后二十年掞之从弟
卷八十 第 31b 页 WYG1145-0668b.png
诚之始议摹刻制书立石冢上而臣顷尝待罪史氏偶
得茂良等所记因书畀之请并刻焉以丕扬先帝之光
训俾弥亿万年不坠于地是则不惟圣子神孙永有观
法而任事之臣有志之士亦得以称诵道说更相勉励
而亦劝于忠谠云庆元元年九月九日庚寅朝奉大夫
提举南京鸿庆宫婺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
鱼袋臣朱熹记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卷八十 第 32a 页 WYG1145-0668c.png
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
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
不作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绍熙四年今教授临
邛常君浚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敩
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
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
竞劝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
唯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
卷八十 第 32b 页 WYG1145-0668d.png
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度
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
且致其诸生之意曰愿有以教之也予惟古之学者无
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
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
矣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
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
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
卷八十 第 33a 页 WYG1145-0669a.png
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
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沈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
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然自圣学
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唯书之读则其所
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禄
利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
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
无以逮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
卷八十 第 33b 页 WYG1145-0669b.png
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既开之以古人敩学
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
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加
于此哉然无已而有一焉则亦曰姑使二三子者知夫
为学之本有无待于外求者而因以致其操存持守之
力使吾方寸之间清明纯一真有以为读书之地而后
宏其规密其度循其先后本末之序以大玩乎阁中之
藏则夫天下之理其必有以尽其纤悉而一以贯之异
卷八十 第 34a 页 WYG1145-0669c.png
时所以措诸事业者亦将有本而无穷矣因序其事而
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凡阁之役始于庆元初
元五月辛丑而成于七月之戊戌材甓佣食之费为钱
四百万有奇则常君既率其属输俸入以首事而帅守
詹侯体仁使者赵侯像之许侯知新咸有以资之至于
旁郡之守赵侯伯瑰十二邑之长陈君羾等亦以其力
来助而董其役者学之选士杨诚中张安仁萧孔昭也
是岁九月丁亥朝奉大夫提举南京鸿庆宫新安朱熹
卷八十 第 34b 页 WYG1145-0669d.png

   建昌军南城县吴氏社仓记
乾道四年建人大饥熹请于官始作社仓于崇安县之
耀乡使贫民岁以中夏受粟于仓冬则加息什二以
偿岁小不收则弛其息之半大祲则尽弛之期以数年
子什其母则惠足以广而息可遂捐以予民矣行之累
年人以为便淳熙辛丑熹以使事入奏因得条上其说
而孝宗皇帝幸不以为不可即颁其法于四方且诏民
卷八十 第 35a 页 WYG1145-0670a.png
有慕从者听而官府毋或与焉德意甚厚而吏惰不恭
不能奉承以布于下是以至今几二十年而江浙近郡
田野之民犹有不与知者其能慕而从者仅可以一二
数也是时南城贡士包扬方客里中适得尚书所下报
可之符以归而其学徒同县吴伸与其弟伦见之独有
感焉经度久之乃克有就遂以绍熙甲寅之岁发其私
谷四千斛者以应诏旨而大为屋以储之涖事有堂燕
息有斋前引两廊对列六庾外为重门以严出内其为
卷八十 第 35b 页 WYG1145-0670b.png
条约盖因崇安之旧而加详密焉即以其年散敛如法
乡之隐民有所仰食无复死徙变乱之虞咸以德于吴
氏而伸与伦不敢当也则谨谢曰是仓之立君师之教
祖考之泽而乡邻之助也吾何力之有哉且今虽幸及
于有成而吾子孙之贤否不可知异时脱有不能如今
日之志以失信于乡人者则愿一二父兄为我教之教
之一再而不能从则已非复吾子孙矣盍亦相与言之
有司请正其罪庶其惧而有改其亦可也于是众益咨
卷八十 第 36a 页 WYG1145-0670c.png
嗟叹息其贤以为不可及而包君以书来道其语且遣
伦及伸之子振来请记熹病力不能文然嘉其意不忍
拒也乃为之书其本末既以警夫吴氏之子孙使其数
世之后犹有以知其前人之意如此而不忍坏抑使世
之力能为而不肯为者有所羞愧勉慕而兴起焉则亦
所以广先帝之盛德于无穷而又以少致孤臣泣血号
弓之慕也庆元丙辰正月己酉朱熹记
   平江府常熟县学吴公祠记
卷八十 第 36b 页 WYG1145-0670d.png
平江府常熟县学吴公祠者孔门高第弟子言偃子游
之祀也按太史公记孔门诸子多东州之士独公为吴
人而此县有巷名子游有桥名文学相传至今图经又
言公之故宅在县西北而旧井存焉则今虽不复可见
而公为此县之人盖不诬矣然自孔子之没以至于今
千有六百馀年郡县之学通祀先圣公虽以例得从啜
食而其乡邑乃未有能表其事而出之者庆元三年七
月知县事通直郎会稽孙应时乃始即其学宫讲堂之
卷八十 第 37a 页 WYG1145-0671a.png
东偏作为此堂以奉祠事是岁中冬长日之至躬率邑
之学士大夫及其子弟奠爵释菜以妥其灵而以书来
曰愿有记也熹惟三代之前帝王之兴率在中土以故
德行道艺之教其行于近者著而人之观感服习以入
焉者深若夫句吴之墟则在虞夏五服是为要荒之外
爰自太伯采药荆蛮始得其民而端委以临之然亦仅
没其身而虞仲之后相传累世乃能有以自通于上国
其俗盖亦朴鄙而不文矣公生其间乃独能悦周公仲
卷八十 第 37b 页 WYG1145-0671b.png
尼之道而北学于中国身通受业遂因文学以得圣人
之一体岂不可谓豪杰之士哉今以论语考其话言类
皆简易疏通高畅宏达其曰本之则无者虽若见诎于
子夏然要为知有本也则其所谓文学固皆有以异乎
今世之文学矣既又考其行事则武城之政不小其
而必以诗书礼乐为先务其视有勇足民之效盖有不
足为者至使圣师为之莞尔而笑则其与之之意岂浅
浅哉及其取人则又以二事之细而得灭明之贤亦其
卷八十 第 38a 页 WYG1145-0671c.png
意气之感默有以相契者以故近世论者意其为人必
当敏于闻道而不滞于形器岂所谓南方之学得其精
华者乃自古而已然也耶矧今全吴通为畿辅文物之
盛绝异曩时孙君于此又能举千载之阙遗稽古崇德
以励其学者则武城弦歌之意于是乎在故熹喜闻其
事而乐为之书至于孔门设科之法与公之言所谓本
所谓道及其所以取人者则愿诸生相与勉焉以进其
实使此邑之人百世之下复有如公者出而又有以一
卷八十 第 38b 页 WYG1145-0671d.png
洒夫媮懦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之讥焉是则孙君之
志而亦熹之愿也公之追爵自唐开元始封吴侯我朝
政和礼书已号丹阳公而绍兴御赞犹有唐封至淳熙
间所朌位次又改称吴公云五年六月甲申具官封赐
朱熹记
 
 
 晦庵集卷八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