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九 第 1a 页 WYG1140-007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香溪集卷九       宋 范浚 撰
  论
   孔子闻韶论
   夷齐谏武王论
   叔孙通知当世要务论
   魏郑公愿为良臣论
   房杜不言功论
卷九 第 1b 页 WYG1140-0073b.png
   魏徵劝太宗行仁义论
   圣人百世之师论
  孔子闻韶论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也窃尝疑之深惟夫子资上圣于多能为天得审音知
乐殆其馀事又尝求之传记鲁昭公之二十五年夫子
盖年三十五矣顷之鲁乱遂适齐则年几四十矣始而
夫子适周且未冠已访乐于苌弘宜不待至齐而韶始
卷九 第 2a 页 WYG1140-0074a.png
闻也何详味倾叹若初未闻者乎予知之矣春秋之乱
子有弑父臣有弑君而不知勋华之揖逊虽韶音尚存
未有明其义者也夫子以将圣之道为天下宗邦君柄
臣率分庭礼之其有一物之不辨则走使而问焉以取
正是所以尊信吾夫子为甚至今夫子玩韶之美至忘
味彼将曰孔子圣人也而美韶音如此韶果何谓哉则
又将即韶音以求其义庶几知有虞绍禅之美而耻篡
夺之乱焉是亦讽而诫之之义也当春秋之时齐襄公
卷九 第 2b 页 WYG1140-0074b.png
立十二年而公孙无知弑之无知自立而雍廪弑之小
白之薨也五公子争立无亏立而齐人杀之昭公之薨
也子舍立而商人弑之商人代立而阎职又弑之商人
之子立而齐人又废之庄公立六年而崔武子弑之已
而孔子适齐闻韶则景公问政之时也方陈常擅齐政
变逆有萌圣人微见其渐故对以君君臣臣是孔子感
齐之乱意可知也齐于春秋为乱特甚故美韶音必于
齐旨其微矣乎后之好异嗜奇者昧吾夫子所谓而徒
卷九 第 3a 页 WYG1140-0074c.png
附益其说曰孔子至齐郭门外遇婴儿之挈壶者其视
精其行端孔子谓御曰驱之韶乐方作至齐闻韶不知
肉味是岂有识之言哉
  夷齐諌武王论
或曰武王伐商伯夷叔齐谏之而不用商乱已平天下
宗周夷齐耻之遂去隐乎首阳之山且曰义不食周粟
而终以饿死有诸否乎曰有之曰然则孔子以夷齐为
贤武王其非耶曰夷齐固贤矣而武王不非也夫以纣
卷九 第 3b 页 WYG1140-0074d.png
之不道不可不伐者也惟武王能将天命取而伐之易
昏以明使四海赤子得脱虎口而乳慈母君子称之曰
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武尽美矣此胡可非耶惟夷齐
之心以为臣伐君盖甚逆之道使君非纣不当伐也臣
非武王不可伐也后世有乱贼之臣必将曰武王圣人
也而伐纣当年无一人非之者是则臣伐君乃圣人之
教其于篡夺窃取将多有之故于武王杖钺指商之初
叩马陈谏以明君臣之分既不从则又耻而去之虽饿
卷九 第 4a 页 WYG1140-0075a.png
死不悔期于杀身以愈后世之乱使后世之人皆曰武
王之伐商当也而夷齐犹非之是则伐君者乃臣子之
深罪虽有篡夺窃取之志将逡巡而不敢发夷齐之心
盖如是初不以武王为非也不然谏而不入胡不死之
以示争切之心以开武王之惑以见纣之决不可伐乃
于有商既亡之后空自饿死何益耶且学者之所取信
不惟孔孟耶孔子尝言夷齐之无怨矣使其羞谏君之
不用至于不食而死且不为怨乎孟子曰伯夷避纣居
卷九 第 4b 页 WYG1140-0075b.png
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其所以避纣而待天下之清
岂无望乎易纣以清者予是以知夷齐之心初不以武
王为非也而谏之是欲以愈后世之乱也武王之于纣
不得不伐夷齐之于武王不得不谏非武王无以戡乱
于一时非夷齐无以救乱于万世予故曰夷齐贤而武
王不非也或曰议者以伯夷之谏无有也其所不与伐
商者盖二老春秋已高自海滨趋文王之都远计数千
里自文王之兴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意伯夷欲
卷九 第 5a 页 WYG1140-0075c.png
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又意其死于道路又意
其至文王之都不及武王之世而死此有诸乎曰无之
此非折中之言无稽之论也夫伯夷之与太公俱称大
老年相若也伯夷处北海而太公处东海地相似也若
曰伯夷之志不遂此固无所證信若曰死于道路则太
公疑亦不能至文王之都若曰岁久而死则太公疑亦
不及武王之世此实无稽之论非折中之言也论语曰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春秋左氏传曰武王伐商迁
卷九 第 5b 页 WYG1140-0075d.png
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噫使二书不出于孔氏之
门人其可也若其书果足传则或人之言吾不敢听
  叔孙通知当世要务论
当草昧多艰之初而为诞阔难行之事譬欲饮渴而酌
河汉岂人情哉将以救世定乱则莫若当务为急知所
当务则功立效矣汉高祖初定天下叔孙通欲正君臣
之仪以尊高祖诸生称之曰知当世要务谓通明所以
定乱之道也君臣之祸莫大于名分不严名分不严则
卷九 第 6a 页 WYG1140-0076a.png
君不自知其尊臣不自安其卑君不自知其尊则不知
所以驭臣臣不自安其卑则不知所以奉君于是君臣
失位慢悖偪僣之患以生至于逆叛篡窃者有矣故曰
名分定势治之道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今夫嬴秦失鹿
天下逐之人有自王之心故陈胜以戍卒王楚楚遣武
臣略赵则武臣王赵赵遣韩广徇燕则韩广王燕已而
王魏王齐王韩王西楚号称灭秦而王者不可胜数率
皆自谓特起称孤无复北面事人虽使舜禹在上不以
卷九 第 6b 页 WYG1140-0076b.png
名分制之且不能保其必臣顾区区刘季特以马上得
之苟非以礼法为治彼肯低首下心曲拳而遂服哉又
况汉之将臣多出于刑馀盗劫鼓刀市侩之徒非有至
智大识通知天命者一有不快则掉弄逆旗等儿戏耳
高祖其能尽诛之乎于斯时也求所谓定乱之道则未
有先于名分者君臣之仪所以正名分也而通乃能为
高祖制之是以明其知要务也长乐之会警卫肃饰自
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前日击柱醉呼之人钳颊缩气
卷九 第 7a 页 WYG1140-0076c.png
无敢哗者使高帝一旦知为皇帝之贵此则知所当务
而功立效也其后诸侯虽有反者然名分既定天下之
人独知有天子而不知有诸侯故皆偏方独叛无有应
助而相继受戮向使通不正君臣之仪则韩信不入贺
彭越不受囚天下之人亦将乍臣乍叛为信为越而高
祖不得独尊矣通之有功于汉岂汗马比哉虽然诸生
谓通知要务则是也谓之圣人则大不可通挟仪秦捭
阖之风且不得为纯儒其去圣人亦万万远矣是可无
卷九 第 7b 页 WYG1140-0076d.png
辨而明也
  魏郑公愿为良臣论
人臣有杀身之义而杀身者每出于不得已君为不道
丑行日积不知自悔臣必输忠而指言之言之不从则
必号泣而苦言之于是而忤君心逢震怒赴汤冒越乃
有至于杀身是君之恶至此而极而臣之义亦至此而
穷且凶也岂臣心之所欲哉唐魏郑公谓太宗曰愿陛
下俾臣为良臣无俾臣为忠臣盖杀身而为忠臣者出
卷九 第 8a 页 WYG1140-0077a.png
于不得已非其心之所欲故也自古无道之世臣主之
名有两败无两立君行恶矣臣不能以忠死之则臣亦
恶矣此有两败也君行恶矣臣以忠死之则君恶愈大
而臣独得忠名于世此无两立也臣主之名两败君子
固深耻之君名恶而臣独善君子亦宁乐哉而或至于
为忠者不得已也故曰无俾臣为忠臣也或曰郑公之
愿为良臣将爱身而难于为忠耶曰不然也郑公之于
忠臣非不能为不愿为也其言虽曰愿为良臣然正欲
卷九 第 8b 页 WYG1140-0077b.png
以示其将必为忠臣之心太宗有道则公为良臣是俾
公为良臣也太宗无道则公为忠臣是俾公为忠臣也
郑公若曰愿陛下为有道毋为无道无道则臣将必为
忠臣盖欲绳其君使不得为无道云耳且以忠良异称
要皆美号郑公亦何择焉其所以言此非为身谋正为
太宗谋耳公为良臣则太宗为有道公为忠臣则太宗
为无道君以无道见丑于天下后世而臣独以忠节有
闻孰若身荷美名君都显号而臣主之善两立此公所
卷九 第 9a 页 WYG1140-0077c.png
以为太宗谋而愿为良臣也不然与龙逄比干游于地
下郑公宁有贬哉幸太宗能用公计以致贞观之治是
以卒擅良臣之美也虽然公之言可以为贤者道彼有
庸回之臣苟于固位坐视君之愚昏而无所正救不知
良臣初未尝不为忠焉乃曰魏郑公不愿为忠臣君虽
无道吾愿为良臣而己脂韦塞默卒有臣主两败之祸
此岂郑公之谓哉
  房杜不言功论
卷九 第 9b 页 WYG1140-0077d.png
君子有心于济世无心于立功功非君子之所当论也
时方辅英主平祸乱则所以经济大业者不得不用力
焉然其初心岂以邀功为哉痛生人之荼毒为之拯救
而已唐太宗取天下房玄龄杜如晦力为多然二人终
不言功为其有心于济世而无心于立功也切尝言之
隋季不竞鱼烂土溃小黠巨奸揭竿蜂起四海之内鞠
为盗区元元无聊有肝脑涂地之祸太宗于是奋布衣
提三尺剑剪除群慝为万人请命于上帝不踰十年遂
卷九 第 10a 页 WYG1140-0078a.png
定天下稽其枭威雅馘老生俘杲密掳充窦东取河洛
西举汧陇南威蛮荆北走獯鬻崇功伟烈赫奕盛大疑
非手足所能图者盖房杜实佐成之也太宗自为燉煌
公时即收玄龄自为秦王即用如晦二人之佐太宗固
有年矣奇谋秘画陈之多矣绳违正谏亦已数矣是其
有功于唐殆不可以算计由常人观之则必历自辨数
以希高爵大封垂荣后裔而不疑矣然而二人方且撝
谦贬抑痛自退逊曾无一言及之岂无谓哉其意必曰
卷九 第 10b 页 WYG1140-0078b.png
吾君之定祸乱天下之所归也实为吾君之德也吾君
不作我何为哉是虽有功归之吾君可也又必曰吾君
之定祸乱众材之所资也实为诸将之力也不有诸将
我何为哉是虽有功归之诸将可也又必曰成功之下
不可居也古所患也自伐以取祸功于我何有哉是虽
有功持之若无可也归之于君则功不可言也归之诸
将则功不可言也持之若无则功不可言也二人有功
而不言意其有得于三者之说也虽然是亦无心于立
卷九 第 11a 页 WYG1140-0078c.png
功者之所为也使二人者攘袂用力区区以功名为务
亦何能不自言耶抑尝闻之薛万均卢祖尚李君羡辈
太宗时俱有功受封爵然而万均坐清宫不谨下狱愤
死祖尚辞交州都督斩之朝堂君羡以谣谶见忌下诏
诛之是皆非辜小眚不获保全则太宗之于功臣初未
尝加恤也尉迟恭侍宴论功争班乃至不怿而深谴之
且有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之语当时大臣类多畏祸
李靖阖门称疾长孙无忌求解仆射惧有功而终见疑
卷九 第 11b 页 WYG1140-0078d.png
也然玄龄如晦之不言功其亦覆车之戒耶呜呼拔剑
欢言攘袂指画竞占丰邑争据上位者无时无之君子
欲明退逊之义其于房杜盍亦少怀仰哉
  魏徵劝太宗行仁义论
人必有是志也然后勉之而益进激之而益励苟惟不
役志于是事而以是事劝之则虽予赐开说挽乎前仪
秦捭阖劫乎后吾知其行事不能以寸是故战国之君
昧夫人道忸忲于剥敛积实攻斗侵取之说凡其君臣
卷九 第 12a 页 WYG1140-0079a.png
早朝晏罢诹谋而建白者必功利是图谓拓土为能臣
谓丰财为至计诛求无艺使民剔肌出髓而未巳玩兵
嗜杀使民绝胫洞胸而不悔彼其大欲在图霸积虑在
富强故虽以孟轲游谈仁义于齐梁邹鲁宋薛之间往
往枘凿不偶蔑有一君行其言者非轲言不足用盖时
君无役志乎仁义者也故夫人主必有是志然后劝之
以是事则深听而果行昔太宗致贞观之治天下晏然
外薄岭海户阖不闭蛮夷君长咸袭衣冠带刀宿卫于
卷九 第 12b 页 WYG1140-0079b.png
是帝曰此魏徵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
之古今议者因遂以谓太宗行仁义率由魏徵劝之嗟
夫徵排德彝而勉其君以施化信有助矣然向非太宗
有志乎仁义则德彝言入而莫回徵徒百说未免为虚
语也徵虽贤孰与孟轲太宗虽明而贪功勤兵犹未远
贤于齐梁之君使其素心不在仁义则孟轲复生言犹
不听况徵其能劝之有行乎观太宗在贞观初尝谓侍
臣曰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庶革近代之浇薄又曰
卷九 第 13a 页 WYG1140-0079c.png
为国之道必抚以仁义公等宜共行之惟夫素心在仁
义然后知仁义之可以为国而责治于臣下者亦必在
于仁义故又尝谓仁义之道当存之心使常相继斯须
懈怠去之已远譬犹饮食尝令充饱乃可全生此其于
仁义固克念而不敢忘则于徵之说非偶然听之所以
能有助也或谓文皇芟刈手足安忍无亲此其于仁义
背而驰者也何克念之有乎曰是诚太宗之惭德也然
仁义何尝之有背之则为小人蹈之则为君子使太宗
卷九 第 13b 页 WYG1140-0079d.png
自艾自克处仁迁义则一洗心易虑犹可与也况能力
行乎孟轲言五霸假之久假而不归乌知其非有春秋
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然太宗既久假矣胡可疾其
始遂终疾之耶
  圣人百世之师论
圣人备道全美人伦之至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世之
法一是矣是百世之师也若孔子是也至若伯夷柳下
惠以为百世之师则可以为圣人则学者疑之中庸曰
卷九 第 14a 页 WYG1140-0080a.png
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
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是
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
天下则此圣人所以为百世之师也或问孔子知其道
之不用也则载而乌乎之扬雄答曰之后世君子又曰
关百世而不惭蔽天地而不耻能言之类莫能加也子
贡称夫子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
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是圣人为百世之师若
卷九 第 14b 页 WYG1140-0080b.png
孔子可以当之也至若伯夷得圣人之清而已柳下惠
得圣人之和而已岂能尽圣人之道乎孔子曰伯夷古
之贤人也又曰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孔子
于夷惠特称贤而已以为圣人学者疑之先儒尝谓孟
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没万章公孙丑之徒相与记轲
言焉耳信如是则以夷惠圣之清圣之和真轲言也直
以为圣人记轲言者之过也然而闻伯夷之风者顽夫
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是二
卷九 第 15a 页 WYG1140-0080c.png
子奋乎百世之上使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岂非百
世之师乎盖伯夷虽清而闻文王作则兴曰盍归乎来
柳下惠虽和而不以三公易其介是虽未至于无可无
不可要亦非滞于一隅者此所以未可谓之圣人而可
以为百世之师也
 
 
 
卷九 第 15b 页 WYG1140-0080d.png
 
 
 
 
 
 
 
 香溪集卷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