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489-011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   宋 周应合 撰
城阙志一
建邦启土既勤垣墉设险守国深沟高垒惟典神天祗
肃庙社相恊厥居若作室家宣其湮郁台池共乐皆宜
有志金陵城郭肇于越楚广于六朝至我宋而大且久
往古来今不相沿袭有一居而数更所者矣有一所而
数更名者矣新名立而旧者没后迹迁而前者讹志有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489-0111b.png
弗详曷信而证如昆明凿而镐都为池隋城立而汉京
为苑固不可以古而为今唐已为晋而诗存唐弼已为
卫而诗存弼亦奚可以今而忘古哉乃参古今作城阙

  古城郭
古固城春秋时吴所筑也在今溧阳县之西溧水县界
周回七里馀其故址尚存亦名平陵城
 考證案胜公庙记云固城吴时濑渚县也楚灵王与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489-0112a.png
 吴战吴军不利遂陷此城吴乃移濑渚于溧阳南十
 里改为陵平县平王立使苏乃为将战于吴吴军败
 收吴陵平县改为平陵县自平王听费无极佞言伍
 员奔吴阖闾用为将举军破楚固城宫殿逾月烟焰
 不灭其城遂废 笠泽丛书云溧阳昔为平陵县县
 南有故平陵城即吴固城所改也 李贺记为儿时
 在溧阳闻白头书佐言孟东野贞元中为溧阳尉溧
 阳昔为平陵县县之南五里则有投金濑濑之南八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489-0112b.png
 里则有故平陵城周千馀步基址才高三四尺而草
 木甚盛率多大栎丛筱蒙翳如鸿如洞其地洼下积
 水沮洳深处可活鱼鳖幽邃可喜东野得之忘归
 绍兴中得后汉校官碑于溧阳固城之旁知其为汉
 县治案此城最古在越城楚邑之先不书于表以其
 在县境耳志城郭之首以存古
古越城一名范蠡城案宫苑记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
所筑在今瓦棺寺东南国门桥西北图经云城周回二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489-0112c.png
里八十步在秣陵县长千里今江宁县尉廨后遗址犹
存俗呼为越台(旧志/)
 考證金陵故事云周元王四年范蠡佐越灭吴欲图
 伯中国立城于金陵以彊威势 郡国志云在县南
 六里东瓯越王所立吴王濞败保此城后走丹徒
 晋王敦王含以水陆五万逼淮温峤烧朱雀航以挫
 其锋遂潜师渡水大破含军于越城 南史卢循犯
 建康刘裕恐其侵轶用虞丘进计伐木栅石头城修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489-0112d.png
 治越城 齐崔慧景寇建业萧懿入援自采石济岸
 遁越城 梁武义师次新林遣王茂据越即此地
 嘉祐实录注云越王筑城江上镇今淮水南一里半
 废越城是也案越绝书其城越范蠡所筑城东南角
 近固城望国门桥西北即吴牙门将军陆机宅故机
 入晋作怀旧赋西望东城之纡馀即此城在三井冈
 东南一里今瓦棺寺阁在冈东偏也 事迹云今南
 门外有越台与天禧寺相对见作军寨处是也近时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489-0113a.png
 诗人指越台为越女取越土筑台者非也
楚金陵邑城威王灭越私吴越之富擅江海之利置金
陵邑于石头及怀王为秦所灭至汉高帝时封韩信于
楚鄣郡属焉六年废(旧志/)
 考證周显王三十六年越为楚所灭乃因山立号置
 金陵邑今石头城是也楚威王后一百一十馀年当
 秦始皇二十四年秦灭楚兼诸侯分天下作三十六
 郡以金陵为鄣郡楚亡后一十三年当始皇三十七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489-0113b.png
 年乃改金陵邑为秣陵县详见郡县及地名释
吴石头城已载山阜门石城山下
丹阳郡城案宫苑记在长乐桥东一里南临大路城周
一顷开东南北门汉元封二年置丹阳郡至晋太康中
始筑城宋齐梁陈因之不改(旧志/)
 考證汉志置丹阳郡先治宛陵建安十三年孙权分
 为新都郡二十六年权始置丹阳郡自宛陵治建业
 永安中分置故鄣郡丹阳所领惟溧阳以北六县晋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489-0113c.png
 太康元年改建业复为秣陵置江宁县唐初废为州
 天宝元年复置至德二载析置江宁郡 元和郡国
 志丹阳郡故城在今江宁县东南 蔡宗旦金陵赋
 注云古图长乐桥东一里今桐林湾军寨处
古都城案宫苑记吴大帝所筑周回二十里一十九步
在淮水北五里黄龙元年自武昌徙都晋元帝初过江
不改其旧宋齐梁陈皆都之宋世宫门外六门城设竹
篱至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发白虎樽言白门三重门竹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489-0113d.png
篱穿不全上感其言改立都墙本纪建元二年立六门
都墙是也其后增立为十二门云(旧志/)
 考證案宫室记吴大帝迁都建邺有曰太初宫者即
 长沙王故府徙武昌宫室材瓦所缮也有曰台城盖
 宫省之所寓也有曰东府盖宰相之所居也有曰西
 州盖诸王之所宅也有曰仓城盖储蓄之所在也皆
 不出都城之内舆地志曰晋琅邪王渡江镇建邺因
 吴旧都修而居之宋齐而下宫室有因有革而都城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489-0114a.png
 不改 东南利便书曰孙权虽居石头以扼江险然
 其都邑则在建邺历代所谓都城也东晋及齐梁因
 之虽时有改筑而其经画皆吴之旧 隋既平陈此
 城皆毁今之都城非旧也
台城一曰苑城本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中新宫成名
建康宫即今所谓台城也在上元县东北五里周八里
濠阔五丈深七尺今胭脂井南至高阳楼基二里即古
台城之地尽为军营及居民蔬圃(旧志/)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489-0114b.png
 考證实录注苑城即建康宫城吴之后苑地一名建
 平园又云台城南正中大司马门南对宣阳门相去
 二里宣阳即苑城则台城在苑城内明矣 宫苑记
 云古台城即建康宫城本吴后苑城晋咸和中修缮
 为宫 舆地志云都城南正中宣阳门对苑城门其
 南直朱雀门正北面宫城无别门乃知苑城即宫城
 在都城内近北明矣台城南面开四门北面二门东
 西面各一门宫城内有两重宫墙周回五百七十八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489-0114c.png
 丈南面开二门北面二门东西面各一门第三重宫
 墙南面一门东西面各一门又云同泰寺与台城隔
 路今法宝寺及圆寂寺即古同泰寺基故法宝亦名
 台城院以此考之法宝圆寂寺之南盖古台城也
 晋书成帝时苏峻作乱焚烧宫室温峤以下咸议迁
 都惟王导固争不许咸和五年作新宫始缮苑城六
 年迁于新宫即此城也 此城唐末尚存唐史张雄
 传云使别将赵晖据上元晖负其才欲治台城为府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489-0114d.png
 者是也 梅挚访台城遗址诗云寺僧日扣妆钟起
 园客时翻辇路耕 蔡宗旦金陵赋云登高阳之危
 楼想苑城之旧规
东府城晋安帝义熙十年冬城东府在青溪桥东南临
淮水周三里九十步去台四里简文为王时旧第后为
会稽王道子宅道子录尚书事以为治所时人呼为东
府其子元显亦录尚书事时谓道子为东录元显为西
录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下可设雀罗东第即今东府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0489-0115a.png
城也(旧志/)
 考證会稽王传嬖人赵牙为道子开东第筑山穿池
 列树竹木工用钜万帝尝幸其宅谓道子曰府内有
 山因得游瞩甚善也然修饰太过非示天下以俭道
 子谓牙曰上若知山是版筑所作尔死矣牙曰公在
 牙何敢死其城东北角有土山曰灵秀即牙所筑也
  宋武帝领扬州日筑东府城以居彭城王义康文
 帝元嘉中义康更开拓北墉浚西堑自后常为宰相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0489-0115b.png
 府第景和中尝改为未央宫 明帝时建安王休仁
 镇东府讹言东城出天子帝惧杀休仁而常闭东府
 不居桂阳王休范反车骑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齐高帝封齐王以东府为齐宫 梁太清三年侯景
 举兵毁板女墙以砖甓为之绍泰末尽罹焚毁 陈
 天嘉中更徙治今城东三里齐安寺西临淮水陈亡
 废
西州城即古扬州城汉扬州治曲阿晋永嘉中迁于建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0489-0115c.png
康王敦始为建康创立州城即此城也案建康实录城
所置西则冶城东则运渎今天庆观之东西州桥是也
一说石冰之乱焚烧府舍陈敏营孙氏故宫居之元帝
初渡江即敏府创今城(旧志/)
 考證晋孝武太元末会稽王道子领扬州居东府故
 号此城为西州大明中以东府为诸王邸西州为丹
 阳尹治所谢安为时人所爱重及镇新城尽室而行
 造汎海之装欲须经略稍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0489-0115d.png
 遂遇疾笃上疏请旋旆诏遣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
 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及薨后安所知羊昙者辍
 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人醉扶路唱乐不
 觉至州门左右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因恸哭而
 去 宋徐羡之住西州高祖尝思之即步出西掖门
 往见焉 寰宇记云西州学者多未晓江宁府有东
 府城城中有扬州廨而扬州在府西故时人号为东
 府西州东府城之西门谓之西州门世说王丞相治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0489-0116a.png
 州廨按行而言曰我为何次道治此尔充少为王公
 所知是以发此叹今西州也丹阳记曰扬州廨王氏
 所居诸葛恪则治建业晋自周浚至王仍吴旧王复
 领州牧及桓温桓玄悉治王府王茂洪以及桓谦则
 在建康永嘉六年顾荣诛陈敏扬州刺史刘机治建
 康王氏代机元帝渡江居城府王便立州廨于此
 宋殷景仁既拜扬州羸疾遂笃上策西州道上不得
 有车声孝武时荧惑守南斗上尽废西州旧馆使西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0489-0116b.png
 阳王子尚移居东府城以厌之扬州别驾沈怀明曰
 天道示变宜应之以德今虽废西州恐无补也上不
 从西州竟废
冶城金陵有古冶城本吴冶铸之地世说叙录云丹阳
冶城去宫三里今天庆观即其地(旧志/)
 考證晋元帝太兴初以王导疾久方士戴洋云君本
 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相烁不利遂移治于石头城
 东以其地为西园 晋成帝幸司徒府游观西园徐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0489-0116c.png
 广谓之冶城园是也 孝武帝太元十五年于城中
 立寺以冶城为名 安帝元兴三年以寺为苑广起
 楼榭飞阁复道延属宫城谢安每与王羲之登之悠
 然遐想有高世志 金陵故事导疾迁冶于县东七
 里六朝有东西冶每遇警急出二冶囚徒 又有东
 冶亭晋太元七年立在县东八里为士大夫饯别之
 所疑导疾时以古冶迁东西为二故王荆公诗云欲
 望钟山岑因知冶城路此谓东冶城也金陵故事又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0489-0116d.png
 有南冶六所少府一司徒二扬州二镇军一 晋史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公在石头王公在冶城坐大
 风扬尘王公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  梁绍泰
 元年陈霸先使合州刺史徐度立栅于冶城 齐徐
 嗣徽等攻冶城栅霸先将精甲自西明门出击之嗣
 徽大败
琅邪城在江乘县界晋元帝以琅邪王过江国人随而
居之因城焉在县东北六十三里今句容县琅邪乡即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0489-0117a.png
其地也(旧志/)
 考證齐武帝永明元年移琅邪郡于白下大起楼观
 讲武于此南徐州记云江乘南岸蒲洲津有琅邪然
 则琅邪城与白下相迩今句容县有琅邪乡盖与江
 乘县界相接是蒲州津与白下皆有琅邪城也一在
 上元县金陵乡西北去县十四里乃白下之城或者
 直以蒲州津城为白下非也 王隐晋书江乘南岸
 有琅邪城立琅邪内史以治之 齐永明六年于琅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0489-0117b.png
 邪城讲武习水步观者倾都 王融从琅邪城讲武
 应诏诗云白日映丹羽赪霞文翠旃凌山炫组甲带
 水被戈船 谢朓有江孝嗣戍琅邪城诗 南史齐
 王融传云世祖欲北伐使毛惠秀画汉武图置琅邪
 城射堂上每游幸必观视焉
金城在城东二十五里吴筑今上元县金陵乡地名金
城戍即其地(旧志/)
 考證吴后主宝鼎二年以灵舆法驾迎神于明陵使
卷二十 第 13a 页 WYG0489-0117c.png
 丞相陆凯奉三牲祭于近郊后主于金城门外露宿
 明陵乃后主父故太子和陵也蔡宗旦金陵赋云游
 金城以怆然问种柳之何在笑吴王之信巫乃露宿
 于门外 晋太兴中王氏举兵及将军刘隗军于金
 城 初咸康中桓温出镇江东之金城后温北伐经
 金城见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十围因叹曰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因攀枝执条泫然流涕杨修金城诗亦引
 此为据晋中宗于金城置琅邪郡桓温尝为琅邪内
卷二十 第 13b 页 WYG0489-0117d.png
 史至咸康七年出镇金城今上元县金陵乡地名金
 城戍即其地
秣陵城在宫城南八里一百步小长干巷内梁宋北齐
皆为秣陵故城跨淮立桥栅当是其地隋并入江宁
建邺城晋太康三年分秣陵淮水北为建邺旧城在吴
冶城东详见县下
蒋州城杜佑通典隋平陈于石城置蒋州寰宇记辅公
祏据江东用为扬州唐赵郡王孝恭平公祏又于其城
卷二十 第 14a 页 WYG0489-0118a.png
置扬州大都督后徙扬州于广陵此城遂废
五城有二其一在府城东南二十五里东晋时所筑其
一在石头城唐德宗时所筑
 考證晋王敦败王含钱凤乃率馀党自栅塘西置五
 城造营唐景云中县令陆彦恭于城侧造桥渡淮水
 今五城渡是 唐德宗狩梁州韩滉观察江东西乃
 筑石头五城自京口至土山修坞壁起建邺抵京楼
 雉相望详见石头城
卷二十 第 14b 页 WYG0489-0118b.png
檀城本谢玄之别墅太傅谢安与玄奕棋计胜处至宋
属檀道济故名檀城图经云在县东八里今案建康实
录在墅城东八里非去县八里也地图谓之城子墅今
清风乡有城子沽在黄城桥之西即其地去府城四十

白下城案图经及寰宇记引舆地志云本江乘之白石
垒也齐武帝以其地带江山移琅邪居之唐武德元年
罢金陵县筑城于此因其旧名曰白下贞观七年复旧
卷二十 第 15a 页 WYG0489-0118c.png
治此地遂废(旧志/)
 考證唐地理志云武德三年更江宁曰归化八年更
 归化曰金陵九年更金陵曰白下𨽻润州贞观九年
 复更白下曰江宁前说兴废本末与此不同宜以唐
 史为正 又案南史齐武帝欲修白下城难于动役
 刘系宗启谪役在东随宇为逆者上从之后武帝讲武白下
 履行其城曰系宗为国家得此一城   图经云在城
 西北十四里今靖安镇北有白下城故基父老传云
卷二十 第 15b 页 WYG0489-0118d.png
 即此地也属金陵乡去府城十八里
开化城在县南九十旦环地三里六十步高五尺
东宫城案宫苑记宋元嘉十五年修永安宫为东宫城
四周土墙堑两重在台城东门外南东西开三门
金陵府城案宫苑记隋大业六年置玄风观南园是
临沂怀德同夏诸城并见废县
湖熟城湖熟古县名汉属丹阳郡宋元嘉中徙越城流
人于此城元和郡国志云在旧江宁县东南七十里今
卷二十 第 16a 页 WYG0489-0119a.png
在上元县丹阳乡去县五十里淮水北古城犹在详见
废县
白马城在江宁县北三十里吴时烽火之所(旧志/)
 考證金陵故事云吴时沿江烽火台二所一在石城
 左一在白马城今不详其所
竹里城在句容县北一十里东阳镇东二十五里(旧志/)
 考證齐永元二年崔慧景叛向建康遣骁骑将军张
 佛护直阁将军徐元称等六将据竹里为数城以拒
卷二十 第 16b 页 WYG0489-0119b.png
 之
竹城在溧水县东南七十里环地二里高五尺有庙未

杜城在溧水县南一十二里环地四百馀步隋大业末
杜伏威屯军于此
皇姥城在溧水县南一百一十里大山南高五尺有庙
未详
永世城在溧阳县南十五里周三百步遗址高一二尺
卷二十 第 17a 页 WYG0489-0119c.png
汉元封中置永平县寻废吴分溧阳复置其后改曰永
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永世属丹阳郡元帝又分永
世为平陵皆属义兴郡宋元嘉九年省永世入溧阳今
俗称故县内有唐隆寺旧基乡民犹能言古狴犴之所
晋伏滔陆晔皆尝除永世令
赵城在溧阳县东五里周二百步
梁城在溧阳县西五十里周一百步
党城在溧阳县东十五里周一百五十步
卷二十 第 17b 页 WYG0489-0119d.png
新亭垒宋孝武入讨元凶柳元景至新亭依山筑垒东
西据险察贼衰竭乃开垒鼓噪以奔之贼众大溃亭今
在城西南十二里垒不存(旧志/)
 考證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举兵浔阳萧道成屯兵
 新亭以当其锋筑新亭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道成
 登西垣使陈显达等与贼水战大破之江淹有新亭
 垒诗
侯景故垒今桐林湾处即古大航城在其南(旧志/)
卷二十 第 18a 页 WYG0489-0120a.png
 考證梁绍泰元年北齐兵至建康陈霸先问计于韦
 载载曰齐人若分兵㨿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斯事
 去矣今可于淮南因侯景故垒筑城以通转输乃遣
 载于大航筑侯景故垒使杜棱守之
贺若弼垒在上元县北二十里(旧志/)
 考證隋平陈贺若弼过江于蒋山龙尾筑垒
韩擒虎垒在上元县西四里今在石头城西(旧志/)
 考證元和郡国志隋平陈树碑其文薛道衡之词武
卷二十 第 18b 页 WYG0489-0120b.png
 德七年赵郡王孝恭平辅公祏纪功碑与此相对本
 李百药之词
仁威垒在句容县(旧志/)
 考證南史洪逊梁承圣初为国子祭酒二年为仁威
 将军城句容以居之命曰仁威垒 又故老相传达
 奚将军屯兵于此或云弃甲因名甲城邑旧有祠在
 武烈庙侧土人感梦移庙甲城内东南
药园垒晋义熙中卢循反刘裕筑此垒以拒之在北郊
卷二十 第 19a 页 WYG0489-0120c.png
之西宋元嘉二十一年七月甘露降乐游苑舆地志云
上元县东北八里晋时为药圃卢循反筑药园垒即此
处也
  今城郭
宫城在府城中已录首卷
建康府城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阔二丈五尺下阔
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内卧羊城阔四丈一尺皆伪吴
顺义中所筑也六朝旧城在北去秦淮五里故淮上皆
卷二十 第 19b 页 WYG0489-0120d.png
列浮航缓急则彻航为备吴沿淮立栅前史所谓栅塘
是也至杨溥时徐温改筑稍迁近南夹淮带江以尽地
利城西隅据石头冈阜之脊其南接长干山势又有伏
龟楼在城上东南隅自开宝克复升州城郭皆因其旧
绍兴初略加修固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因城坏复加
修筑增立女墙景定元年大使马光祖以开濠之土培
厚城身创硬楼四所一百七十八间又于栅寨门创瓮
城及硬楼七间闪门六扇皆裹以铁圈门一座址以石
卷二十 第 20a 页 WYG0489-0121a.png
武台二座铁水匆二扇绕城浚濠四千七百六十五丈
有奇以深丈五阔三十丈为率城之外濠之里皆筑羊
马墙其长如濠之数
  门阙
古都城门案建康实录晋成帝咸和五年作新宫始缮
苑城修六门注云六门都城门也晋初但有陵阳门后
改为广阳门内有古尚方世谓尚方门次正中曰宣阳
门本吴所开对苑城门世谓之日门晋为宣阳门门三道
卷二十 第 20b 页 WYG0489-0121b.png
上起重楼悬楣上刻木为龙虎相对皆绣栭藻井南对
朱雀门相去五里馀次最东曰开阳门宋元嘉二十五
年改开阳曰津阳东面最南曰清明门门三道对今湘
宫巷门东出青溪桥巷尚书下舍在此门内正东曰建
春门后改为建阳门门三道正西曰西明门门三道东
对建春门即宫城大司马门前横街也正北面即宫城
无别门又案宫苑记凡十有二门南面最西曰陵阳门
后改为广阳门正门曰宣阳门次东曰开阳门后改为
卷二十 第 21a 页 WYG0489-0121c.png
建阳门门三道直北对端门最东曰清明门直北对延
憙门当二宫中大路东面最南曰来阳门直青溪桥巷
即今湘宫寺门路最北曰建春门陈改为建阳门西对
西明门即台城前横街北面最东曰延憙门南直对清
明门当二宫中大路次西曰广莫门门三道陈改名北
捷门北直对乐游苑南门次西曰玄武门门三道齐改
名宣平门北直趋玄武湖大路最西曰大夏门南直对
广阳门北对归善寺门西面最北曰西门门直对建阳
卷二十 第 21b 页 WYG0489-0121d.png
门即大司马门前横街是最南曰阊阖门西直对东阳
门考宫苑记陵阳宣阳开阳三门与实录所向皆同惟
清明门在南面最东而实录乃在东面最南今以宫苑
记北对延憙门证之即实录误矣又实录云正东曰建
春正西曰西明宫苑记乃在东西面之最北其最南又
有东阳阊阖二门盖实录都城上六门而宫苑记之门
乃十有二宋纪独载元嘉二十五年新作阊阖广莫二
门其馀延憙玄武大夏东阳四门不见建立之始建康
卷二十 第 22a 页 WYG0489-0122a.png
实录元嘉二十五年四月新作阊阖广莫等门改先广
莫曰承明然则此六门同时作史略之尔然东西二门
相对实录宫苑记皆云大司马门前横街则知东西旧
止二门各正所向后又增立二门故以南北别之也又
案宋元凶劭作乱闭守六门于门内凿堑立栅齐建元
中始立六门都墙梁侯景济江韦黯屯六门皆止言六
门而元凶劭传又云同逆先屯阊阖门外臧质从广莫
门入乃知六门为正门后又立六门皆便门也故史不
卷二十 第 22b 页 WYG0489-0122b.png
载阊阖广莫等门作于元嘉二十五年元凶劭之乱乃
三十年云晋咸康元年以王导都督诸军事禦石季龙
帝观兵于广阳门令诸将分戍又宋明帝时闻有人谓
宣阳门为白门以为不祥甚讳之右丞江谧误犯帝变
色曰白汝家门又陈大建十一年幸大壮观大阅武步
骑十万阵于真武湖上登真武门观宴群臣因幸乐游
苑再幸此门观振旅而还
古建康宫门晋成帝咸和七年新宫成名曰建康宫开
卷二十 第 23a 页 WYG0489-0122c.png
五门南面二门东西北各一门又宋文帝元嘉二年于
台城东西开万春千秋二门又陈宣帝大建二年改作
云龙神武二门案建康实录注南面二门正中曰大司
马门世所谓章门拜章者伏于此门待报南对宣阳门
相去二里夹道开御沟植槐柳世或名为阙门近东曰
阊阖门后改为南掖门门三道世谓之天门南直兰宫
西大路出都城开阳门其北面平昌门门上有爵络世
谓之冠爵门南对南掖门宋永初中改宫城北平昌门
卷二十 第 23b 页 WYG0489-0122d.png
为广莫门至元嘉二十五年改先广莫门曰承明门又
云南面端门夹门两大鼓在两塾之南并三丈八尺围
用开闭城门日中晡时及晚并击以为节夜又击之以
持更宫苑记南掖门宋改阊阖门陈改端门东西二门
考之实录已不可知见者唯南面二门与北面一门而已
又案宫苑记晋成帝修新宫南面开四门最西曰西掖
门门三道上重楼正中曰大司马门门三道起三重楼
直对宣阳门次东曰南掖门宋改阊阖门陈改端门南
卷二十 第 24a 页 WYG0489-0123a.png
直对津阳门北对应门最东曰东掖门门三道南直对
兰宫路东面正中曰东华门门三道晋本名东掖门宋
改万春门梁改东华门北面最东曰承明门门三重本
晋平昌门南直对东掖门最西曰大通门上重楼西面正
中曰西华门晋本名西掖门宋改千秋门梁改西华门
凡八门比建康实录所载多五门梁天监十年初作宫
城门三重楼及开二道又案宫苑记建康宫城内有两
重宫墙南面开二门西曰衙门隐不见南西掖门东曰
卷二十 第 24b 页 WYG0489-0123b.png
应门晋改名正车门南直对端门即晋南掖门也东面
正中曰云龙门北面正中曰凤妆门近西曰鸾掖门西
面正中曰神武门凡六门第三重宫墙东直对墙南面
正门曰太阳晋本名端门宋改为南中华门东面正中
曰万春门直东对云龙门西对千秋门西面正中曰千
秋门西对神武门东对万春门凡三门建康实录皆不
载以宫殿证之云龙门是第一重宫墙东面门对第二
重宫墙万春门神武门是第二重宫墙西面门对第三
卷二十 第 25a 页 WYG0489-0123c.png
重宫墙千秋门东西相望案图可考足以想见台城门
阙之盛然晋成帝时已有云龙门苏峻作乱羊曼为前
将军率文武守此门是也
古朱雀门案宫苑记吴立初名大航门南临淮水北直
宣阳门去台城可七里又案地图去宣阳门六里名为御
道夹开御沟植柳南渡淮出国门去园门五里晋成帝
咸康二年更作朱雀门对朱雀浮航南渡淮水宋大明
五年立驰道自阊阖门至于朱雀门六年又新作大航
卷二十 第 25b 页 WYG0489-0123d.png
门至孝武太元三年又起朱雀门重楼皆绣栭藻井门
开三道上重曰朱雀观观下门上有两铜雀悬楣上刻
木为龙虎对立左右宋大明五年改为右皋门梁大同
三年复改为朱雀门以金陵图考之当在今镇淮桥北
左南厢
古东宫门案宫苑记南面正中曰承华门直南出路东
有太傅府次东左詹事府又次东左率府路西有少傅
府次西右詹事府又次西右率府东面正中曰安阳门
卷二十 第 26a 页 WYG0489-0124a.png
东直对东阳门西对温德门西面正中曰则天门西直
对台城东华门东率更寺西家令寺次西太仆寺更西
有典客省
古篱门案宫苑记旧京邑南北两岸篱门五十六所盖
京邑之郊门也江左初立并用篱为之故曰篱门又云
东篱门本名肇建篱门在古肇建市东西篱门在石头
城东南篱门在国门之西北篱门在覆舟山东玄武湖
东南角有亭名篱门又有三桥篱门在光宅寺侧白杨
卷二十 第 26b 页 WYG0489-0124b.png
篱门古井篱门在护军府西篱门外路北齐东昏时陈
显达举兵官军败之于西州斩于篱门侧又崔慧景与
江夏王宝元举兵东昏遣将军左兴盛率台内三万人
拒慧景于北篱门始安王遥光据东府反复使左兴盛
屯东篱门梁高祖建议命陈伯之进据篱门天监八年
新作缘淮塘南岸起后渚篱门达于三桥
古宣阳门洛京旧名都城正中门也南直朱崔门相去
五里门三道上起重楼悬楣上刻木为龙虎相对皆绣
卷二十 第 27a 页 WYG0489-0124c.png
栭藻井南史宋明帝时有人谓宣阳门为白门以为不
祥甚讳之通典孝武时侍中何偃南郊陪乘鸾辂过白
门阃偃将匐帝反手接之曰朕反陪卿也今宫城门疑
是其处
古大司马门在宣阳门内三国典略侯景攻台城烧大
司马门后阁舍人高善宝以私金十两赏其战士直阁
将军宗思领将士数人踰城出外灌水久之火灭景又
遣持长柯斧入门下斧门将开羊侃凿扇为孔以槊刺
卷二十 第 27b 页 WYG0489-0124d.png
倒二人斫者乃退
古建春门台城正东面门后改为建阳门谢希逸宋孝
武宣贵妃诔曰经建春而右转循阊阖而径度
古东掖门晋成帝修宫城南面开四门最东曰东掖门
门三道南直兰台宫最西曰西掖门其地在今宫城东

古南掖门宫城南面近东门案实录南面次东曰阊阖
门后改为南掖门世谓之天门南直兰台宫西大路升
卷二十 第 28a 页 WYG0489-0125a.png
平五年南掖门马足陷地得铜钟一有二凹字注南掖
门是建康宫南面东门陈朝改为端门南出都城开阳
门即宣阳东门也南掖门疑即东掖门杨公则自越石
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
古云龙门第三重宫墙东面门对第二重宫墙万春门
宋刘湛初入朝委任甚重善论政道并前代故事听者
忘疲每旦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羽仪分散不夕
不出 梁诏以朏为侍中司徒尚书令谢朏辞足疾不
卷二十 第 28b 页 WYG0489-0125b.png
堪拜谒乃角巾自舆诣云龙门谢
古神虎门一曰神武门第二重宫墙西面门对第三重
宫墙千秋门宋书傅亮永初四年为中书令直中书省
专典诏命以亮任总国权听于省见客神虎门外每旦
车常数百两齐陶弘景为高帝诸王侍读奉朝请既而
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古西明门台城正西面门也实录云宋徐羡之住西州
高祖尝思羡之便步出西掖门羽仪络绎追之已出西
卷二十 第 29a 页 WYG0489-0125c.png
明门矣
古平昌门宫城北面近东门南对南掖门其地在今城
东宋刘延孙为尚书左仆射疾病不任拜起上使乘舟
自青溪至平昌门入尚书下舍
古广莫门洛京旧名都城北面次西门也北直乐游苑
南门其地在今城东北(宋元嘉二十五年夏四月新作/阊阖广莫二门南史王昙首传)
 (元嘉四年车驾出北堂使三更竟开广莫门南台云/应须白兽幡银字棨不肯开尚书左丞羊元保奏免)
 (御史中丞傅隆以下王昙首曰既无异敕又阙幡棨/惟称上旨不异单刺元嘉元年虽有再开门例此乃)
卷二十 第 29b 页 WYG0489-0125d.png
 (前事之违今之守旧未为非礼其不请白兽幡银字/棨致开门不时由尚书相承之失未合纠正上特无)
 (问更立/科条)
古国门梁天监七年作国门于越城南在今高座寺东
南涧桥北越城东偏
古望国门南史梁侯景犯建康令羊侃率千骑顿望国
门其地在越城东南
古光德门古迹编云在东门外趋蒋山路东北曲折处
旧传如此未详创建之因
卷二十 第 30a 页 WYG0489-0126a.png
石阙南朝宫苑记曰晋元帝于宫前立阙众议未定王
导指牛头山为天阙不别立阙宋孝武大明七年于博
望梁山立双阙梁置石阙在端门外陆倕为铭(序曰象/阙之制)
 (其来已远或以听穷省冤或以布治县法或表正王/居或光崇帝里晋氏浸弱宋历逶迟乃假双阙于牛)
 (头托远图于博望有欺耳目无补宪章治此石阙/在端门外夹道而置之其上隐起奇兽异禽之状)
白下门见白下亭
秦淮栅即栅塘也案实录注吴时夹淮立栅又梁天监
中作两重栅皆施竹马至南唐时置栅如旧
卷二十 第 30b 页 WYG0489-0126b.png
青溪栅在城东苏峻之乱因风纵火进烧此栅官军再
败卞壸父子死之隋平陈斩张丽华孔贵妃于此栅下
今府城八门由尊贤坊东出曰东门由镇淮桥南出曰
南门由武卫桥西出曰西门由清化市而北曰北门由
武定桥溯秦淮而东曰上水门由饮虹桥沿秦淮而西
出折柳亭前曰下水门由斗门桥西出曰龙光门由崇
道桥西出曰栅寨门(栅寨乾道元年正月十四日敷文/阁待制知建康府张孝祥言秦淮)
 (之水流入府城别为两派正河自镇淮新桥直注大/江其一为青溪自天津桥出栅寨门亦入于江缘栅)
卷二十 第 31a 页 WYG0489-0126c.png
 (寨门地近为有力者所得遂筑断青溪水口刱为花/圃以为游人宴赏之地因循至今每水源暴至则泛)
 (滥漫荡城内居民尤所被害若访古而求使青溪直/通大江则建康永无水患矣诏汪澈指定以闻其后)
 (澈言欲于四围依曩时河道开浚使水通栅门入江/从之时孝祥已罢澈帅建康 栅寨门岁久弗葺景)
 (定元年马公光祖创硬楼七间每间阔六丈入深一/丈三尺通阔四十二丈其下前壁闪门子六扇两屋)
 (山武台各一座屋下车轴车颊一座绞棒一十二条/车匆麻索四条圈门一座高一丈五尺横阔一丈四)
 (尺入深三丈四尺前后城面包砌四丈二尺其下石/脚石面并铁水匆二扇前后填石栏草桩木两边雁)
 (翅各高六尺五寸长三丈南北两慢道各长五丈五/尺前近濠岸木栅一路护险墙一路长四丈五尺兜)
 (帮前后旧城身/长一十五丈)
卷二十 第 31b 页 WYG0489-0126d.png
制使姚公希得任内重修诸城门税亭备屋廊宇等自
景定三年二月十一日兴工至九月十六日毕逐处修
整费钱二万三千一百馀缗米五十七石六斗有奇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

;